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味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应做到: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高职英语教学启示
高职英语教学的处境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英语教师,他们一直在探索高职英语教学的方法、路子,希望能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虽然教师们尝试着各种方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可以从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中得到启示。
(一)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注重扎扎实实地打好“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英语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它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的顺序,循序渐进,把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素养”建立在语言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为基础(Knowledge-based),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以质量为导向(Quality-oriented)和以素养为目的(Faculty-aimed)。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研创的,无目的语而只有母语的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法。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1.启示一: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学。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做底座,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无论什么方法,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达到应用的能力的。高职英语(非英语专业)一般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一周4节,一学期最多能上11周课,44课时,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达到应用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学好一们外语,至少要3~4年的工夫。
要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现状,首先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听说能力的人材还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如果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是终身的事情。定目标也要看学生的实际水平,高职生的英语基础差,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很不现实。
2.启示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根据高职生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看懂机器上的名称、简单的说明书等,这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在以后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英语作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课程应根据职业岗位上职业能力的需要,以够用为度。《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提出了“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原则,即高职英语教学要建立在高职院校的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可是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普遍反映是:①从中学开始就对英语课产生了抵触情绪;②音标不会,单词不会读,连一句完整的正确的句子都读不下来;③一个小小的对话,单词看不懂,句子根本不理解,连大意都看不懂;④词汇量太少,句子不会读,记不住,今天背了,过两天就忘了;⑤语法一塌糊涂;⑥学习英语无从下手;⑦就凭我们的水平,不可能与别人交流。
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来看,显然片面重视能力犹如无水之源。乔姆斯基的“知识能力”(KnowledgeAbility或K-ability),他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能力。它可以产生其他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可以增加,可以减少,可以消失,但是知识能力是稳定的。因为有知识才有技能,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离不开知识。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无知者必无能。
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语言知识不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运用目的语的能力。语言知识可以成为外语教学所要培植的运用语言能力之大树的根,可以成为外语教学的弹跳点。
参考文献:
[1]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所.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综述[Z].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学习手册(内部资料)2005.
[2]包天仁.在巴盟教研会议上的讲话[J].实验通讯(高中实验卷),2004,(1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定位 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注重学生文化能力教育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定位不准,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等问题。在课程定位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把语文教育定位为培养发展能力,以夯实就业实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实际上只是简单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对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充分认识,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画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从课程定位到教学方法都面临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合乎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
(一) 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其课程定位应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具有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是指提高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
(三)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既不是单一的哲学、宗教学或文学等,又不是人文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人文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阐释,培养大学生系统的关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体系和主要知识框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又蕴含雄奇的自然风物、悠久的历史风情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纯化其品质,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为:通过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等,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每一项工作任务,善于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
(一)逐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建立大学生理想人格、养精神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羞于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从发掘教材个性、发挥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突出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内容的核心范畴―― “文”的教学
不把大学语文讲成单纯的文学课,从“文”这个角度予以扩展,分析各种经典文体的书面表达形式,揭示它们的典范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在商业消费和网络电子媒体带来语文形态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经典汉语书面语教育更能凸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进而促进他们人文素养个性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应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应从大学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养成和创新思维开发出发。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各专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学生以“鱼”,更注重授学生以“渔”,也就是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既特别注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他们个性化人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黄建华.关于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6).
关键词:学前教育理论;存在问题;未来趋势;理论发展]
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一项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理论在国外,从古希腊时期就有所提及,分为斯巴达教育理论以及雅典幼儿理论,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差异,但同属于奴隶制下的学前教育理论。进入近现代以来,西方的学前教育理论经历了夸美纽斯的教育观、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以及福禄贝尔教育理论,对于现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代以来,西方的学前教育观受到门台所里教育观的影响较大,更加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从先秦时期就有所提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也开始逐渐传入我国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还属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育观。
一、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途径
在国外,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是按照古希腊时期-近代-现代的发展脉络来发展的。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兴起学前教育理论,主要是斯巴达教育理论以及雅典幼儿理论,两者的教育目的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均有明显的差异。斯巴达幼儿教育主要提倡在七岁以内的儿童需要重视家庭环境,主张在家庭内进行培养,由于斯巴达本人比较崇尚武力,因此该教学理论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体制素质。而雅典的幼儿教育理论比较多元,不仅重视儿童的体制素质还非常重视他们的文化知识,因此相较于斯巴达教育理论来说,雅典幼儿教学理论更加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以后西方的教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以来,出现了更多新潮的教育思想,其中著名的就是夸美纽斯、卢梭以及福禄贝尔的教育观,这三者教育理论奠定了西方社会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根本。首先是夸美纽斯的教育观较为重视教学的彻底性,同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循序渐进,重视儿童的感官发展,还为儿童编写了百科全书,强调儿童的德行培养和智力能动作用。卢梭更加强调教育方式的针对性,将人类的教育发展分为婴儿期、学前期、成长期以及成人期,在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方法,同时需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多样能力。
进入现代以来,西方的教育理论又开始转变,以蒙台梭利为代表,重视培养儿童的数学教育、感觉教育、语言教育以及文化科学教育,还更加重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帮助儿童形成更加缱绻的人格,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保障。
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尽管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没有较为明晰的发展脉络,在现代的学前教育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行知的教学和一的思想,主张教师的重要性。
二、学前教育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问题
由于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各阶段的制度都不尽相同,所更迭的速度也比较快,基于此背景下,学前教育理论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先秦时期,社会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前教育的教育,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儿童的学前教育理论已经逐步沦为统治者的工具,不利于儿童的茁壮成长,同时小农经济的大背景下也会导致儿童的身心容易受到摧残。文化革命时期,学前教育理论也开始停滞不前,对其的发展造成了重创,使得儿童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三观。
(二)外国思想的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剧转变,市场经济时代来临,进而也就影响了我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从封闭的经济逐步开放,开始重视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会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会使得中外两种源自不同背景的思想出现激烈的碰撞,在吸收外国优秀思想的同时,也会吸收更多的糟粕,进而学前教育理论也出现弊端,受到一定的冲击,致使儿童出现利己主义与享乐主义。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促进古今文化的相互融合
首先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蓬勃发展,能够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促进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国际眼光,培養更多有理想、有思想的青少年儿童。
(二)重视对外国文化的条件性借鉴
在对外国文化借鉴的过程中不仅仅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还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发展现状,更要重视两种理论的文化背景,从而对理论进行精简的提炼以适应我国的发展形势,促进学前教育理论的完善。
论文关键词:德育课 水晶球 激发兴趣 联系未来
传说中有一种水晶球,它可以让人们看到未来。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是充满好奇的,而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水晶球。如果教师能利用课堂知识与现实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可看到未来的水晶球,让学生明白德育课所学内容不是远离现实的,而是与自己实际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1.学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学生层面来看,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存在偏见和误解,对课程产生先人为主的厌烦情绪,极大影响了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中职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上职校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洞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还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学不学都无所谓。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所以学生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第二,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德育课学习打擦边球。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群体情况复杂多样,有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拿个文凭,平时学习无动力、激情,考查、考试准备、复习不积极,根本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
2.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学工作决定并影响着德育课实效性。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育人意识不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德育课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把握课堂教学,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强德育实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能不能认真听课并参与其中是影响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跟教师讲课有着密切关系。激发中职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要针对症结所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即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与现实尤其学生的未来联系起来,送学生一个可透视未来的水晶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郊区的玻璃厂里,几个实习工人面对每天流水线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厌烦,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太一般,太单调,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他们的师傅知道了他们的心事,没说什么,而是在周末带几个徒弟到城里玩。
汽车在公路上疾驶,很快进人了市区。街道两旁不时闪出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有几幢楼房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种很亮丽的蓝色、黄色或红色。车上的几个徒弟看着两边的风景,指指点点,非常开心,他们也注意到了那几幢会发光的楼房。这时他们的师傅指着那些楼房说:“你们看,这些楼房为什么会折射出蓝光吗?是因为楼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墙装饰的,而制造这些幕墙的玻璃就是你们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们兴奋地望着那几幢楼房,眼睛里有一种少见的光芒。
这时,汽车在一家医院门前停了下来,儿个徒弟不明白师博来这儿做什么?看病吗?师傅把他们领到医院的婴儿室外,隔着玻璃看里面:一张又一张小床,躺着一个个可爱的或调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宝贝。这时,他们注意到屋里有一个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边也躺着一个婴儿。“那个玻璃箱叫保温箱,是专门为早产的婴儿准备的。早产的婴儿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边呢?因为那里边是恒温保湿的,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婴儿,让他平安度过危险期。你们知道吗,做这种恒温箱的玻璃也是我们厂生产的!”“哦!原来我们生产的玻璃有那么多用处啊!”
从此以后,几个徒弟的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在把工作视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运用美好的前景引导学生,创造机会,从不同角度,把学生所学德育课知识与他们的未来结合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未来是多么重要,从而引起对当下所学内容的重视,相信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结合所教内容恰当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看到美好的蓝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情况,因势利导
课堂上需要研习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上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弄清楚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才具有针对性,也才能吸引住学生。当然,同一个知识点,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希望。例如,对中专一年级刚人学的新生,我认为他们的情况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对上职业学校存在偏见,认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想学有所成,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根据这些情况,我在他们进人新学校的第一节德育课上,首先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无论是接受那一种教育都能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并展示报纸、电视报道等媒体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技之长的中专生比有着专科文凭甚至本科学历的无特长学生更容易就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导人,我们现在要学的这门课就是如何让你成功地成为一名职业人的课程,由此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并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z.联系实际,解除疑惑
教师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体系,还要注意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当学生质疑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没用时,教师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现实中的实例与他们共同进行探讨。为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我在讲授“学习知识重要性”内容时,曾使用“贫穷的农家子弟因为发奋读书,最终考取大学,并成功创业改变自己和家庭贫穷面貌”的例子。这时有一个学生当场反驳说:“我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用处,我家旁边就有一个人今年还不到30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在外面办了工厂,今年春节回家还开了小汽车了!而许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却贫困的很!”我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而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同学:“请大家结合上述两个例子来进行讨论!各组组长把本组意见记录下来,并形成本组结论。”这一下班上可热闹了,大家纷纷发言,有支持那位同学观点的,有支持教师的观点的,而且每一组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讨论差不多了,我抓住时机再问:请刚才那位同学来说说你讲的那位成功人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会吗?”
“哪有天生会的,跟师傅学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学习也就不会,是吧”
“是,,
“所以学习很重要是不是?”
接着我继续总结:“我们所讲的学习知识,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机遇,还有一个就是他肯钻研爱学习,如果他不爱学习不肯钻研显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书读的再多点,知识更扎实点,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好好学习”,同学们齐声回答!
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榜样示范,点燃希望
十年来,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反复的路径,将理论思考研究和教学实践进行协同式或捆绑式推进, “语文味”的概念不断明晰,“语文味”研究也显现出大众化和草根化的倾向。这一植根于教学实践土壤的带有本土特色的概念,最终成为了考量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尺度,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值此《语文味教学法》专著问世之际,本刊特撷取其中的重要章节连载三期,以饕读者。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37-05
一、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
此处使用的“教学语言”这一概念,在语言形式上,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老名词,但就内涵而言,是一个新名词。先看国内外两本最权威的教育辞典的情况。查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发现收录有“教学语言”词条。该辞典把“教学语言”解释为:“教师用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系统。其特点是把自己能明白的意思转化为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能为学生理解的语言形式。为此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最合适的词、词组、语法结构,最确切地表达他的思想内容。”
而瑞典著名教育学者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堪称第一部真正国际性的、全面反映当代教育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型教育辞书,全套书共10卷,收录词目45000余条,由100多个国家的1300多位学者撰写,其中没有“教学语言”词条,但收录有与之关系密切的“教与学的语言模式”词条,指出它“当前集中研究语言怎样使教学清楚明白的方式”。
我们还查阅了国内外的一些教学论著作,发现它们对教学语言的定义和以上定义大同小异。由此可见,国内外教育学术界都是把教学语言看成是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因而都是从教育语用学角度对教学语言进行研究和定义的。
我们知道,建筑、电影、绘画、舞蹈等,它们本身并不是一种语言。但为何又有建筑语言、电影语言、绘画语言、舞蹈语言这些理论术语呢?
以建筑语言为例。当代著名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及其合作者编写了一套丛书,《建筑模式语言》是其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以一系列新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和城镇,建立了关于规划和建筑的模式语言理论体系,其中《建筑模式语言》提供了253个描述城镇、邻里、住宅、花园、房间及内部构造的模式,是丛书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本。这里所谓模式,就是用语言来描述与活动一致的场所形态。实际上它们就是从大量的建筑和规划实践中精心提炼出来的经验。253个模式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语言,掌握了它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写文章”,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建筑组合。可见,用人类语言的规则性来比拟建筑形式中各部件之间关系的精确性、规范性或经典性,这乃是建筑语言概念由来的初因所在。
根据建筑语言的这一定义可知,不同民族的建筑有不同的建筑语言,不同民族的建筑语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例如,中西方建筑艺术语言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中西建筑语言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由此可见,所谓建筑语言,即是对基于不同文化、物质和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形态、人的思维方法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之上的建筑模式的一种表达。这种语言模式,大而言之包括“词汇”(建筑材料)和“句式”(建筑形式、风格等)等方面。
再以电影语言为例。电影本来也不是一种语言,但却像是一种语言,由于它像语言,因此电影理论家、电影评论家用研究语言的某些方法来研究电影,会有所裨益。实际上,近十年来,这种研究电影的方法――实质上是语言学的方法,变得愈来愈重要了。自电影历史的开端,理论家们就喜欢把电影和文字语言相比较。但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种更广阔的新思想范畴得到了发展之后,人们才认识到文字和说话只不过是众多交流系统中的两种,就是说还存在文字和说话之外的交流语言。这时,才得以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进行认真的研究。这种包罗万象的范畴就是符号学,是对符号系统的研究。符号学家通过对文字语言和口语概念的重新确定,肯定了应当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研究。任何一种交流系统都是一种“语言”。英语、法语或汉语都是“语言系统”。因此电影也可能成为某一类语言,但是它显然不是一种“语言系统”。而所谓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电影语言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其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常用电影语言有:拉镜头、空镜头、跟镜头、合成镜头、声画对列、声画同步、同期录音、先期录音、替身、性格演员、闪回、全景、实景、外景、特写、推镜头等等。由此可知,美学角度的艺术语言概念,其内涵包含材料(类似于语言中的词汇)、建构方式方法与模式(类似于语言中的句法),当然也包括作品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
著名修辞学家骆小所教授认为,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所以,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变化的。这样,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艺术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所以在其他诸如建筑、电影、绘画、舞蹈等艺术学科,都在广泛使用诸如建筑语言、电影语言、绘画语言、舞蹈语言这样的概念,对它们的研究也很热门。
鉴于此,我们觉得,在教学理论领域,也需要一个与传统教学语言内涵不同,而与上述建筑语言等概念内涵近似的一个概念――即新的教学语言概念。我们认为,和建筑语言等概念一样,应该把这个新的教学语言概念赋予一种属于教育美学或教学美学的内涵,我们可以把它的内涵初步规定为:教学语言指特定民族、地域的教师群体或教师个体,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的文化、物质和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形态、思维方法以及审美趣味的某种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正”与“常”)与突破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奇”与“变”)相统一,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通过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媒介),创作出课堂教学艺术作品来表现主体的教学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教学艺术之表达方式。简单些说,我们这里所定义的教学语言,就是指特定民族或地域的教师群体或教师个体,在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打造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与表达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主题的整个艺术手段的总和。
显然,上述关于教学语言的内涵规定,和传统的教学语言概念内涵有很大不同,或者说,传统的教学语言,只是本章所说的教学语言的一个很小的方面,而且还是不太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本文所说的教学语言这一概念,可以看成是“教学模式语言”的简称,但又和我们通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概念的内涵有很大不同。它不仅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风格等概念的内涵都有关系,还与教学技术媒介有关,或者说是这些方面的综合。所以,当我们说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地域的教师群体或某一教师个体的教学语言和其他民族、地域的教师群体或教师个体的教学语言有所不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前者与后者,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风格乃至教学技术媒介的使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同。事实上,我们能经常发现这些不同。但我们目前的教学理论,对我们所说的这种教学艺术语言的研究是很不够的。由此可见,在教学理论领域,赋予“教学语言”这一概念以新的美学内涵,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教授在《黄致阳:符号构成的趣味》一文中指出:“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建构、发现、重构个人的艺术语言体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体现出艺术的核心价值,或许会成为毕生的追求。所谓的‘衰年变法’就是这种一以贯之的努力。”如果说,艺术语言是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认证,那么,对一位教学理论家或优秀教师而言,建构、发现、重构个人的教学艺术语言体系,也是一件非常充满激情与诱惑的工作,体现出教学艺术家的核心价值,或许会成为毕生的追求。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走过的是漫漫六十年追寻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心有情有信念的语文人,内心深处想必总能听到一种深切而深情的呼唤――那是对有中国特色、能反映汉语文教学规律、体现汉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个性的新的语文教学语言的历史性呼唤。
哈代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呼唤与被呼唤的很难应答。”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竭尽绵薄之力,勉力去做一个这种呼唤的应答者。基于此,本文尝试中提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以就教于学界。
二、语文味教学法之内涵
过去十几年,语文味理论与实践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探索历程。语文味,从2001年笔者评课时随机讲出这个词语为发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其逐渐学术化、概念化,再到在此基础上不断尝试将其理论化(体系化),进而将理论变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理念化),再到反复实践(行动化),最后提炼形成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这正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理论无限循环的过程。目前,语文味理论在再理论化过程即提出人文语文教学观之后,需要一个理论化与实践化相统一的过程。具体说,就是把笔者个人已研究、实践多年的,一种相对个性相对微观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抽象概括成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共性与宏观性较强的“普遍模式”―― 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法。
做好这个抽象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把语文味教学法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经过对多年的语文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笔者把语文味教学法初步界定为: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制约和关于语文味与人文语文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理念指导下,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与突破固定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前提下,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表现教学思想与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通过运用语文味教学艺术手段,创作出洋溢着浓郁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使语文教学过程产生教学审美意象,最终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创造美的过程,从而让语文教学过程在实现语文味的教学宗旨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创造性的文化场所的一种“有温度”的语文教学方法。
三、语文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之“核心词汇”
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所谓“一语”即语言;所谓“三文”,即文章、文学、文化。语文味教学法提倡语文教学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进行解读。显然,要掌握语文味教学法,就先要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些概念进行定义。目前,语言学界、文章学界、文学理论界、文化学界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概念都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根据学术界一般看法,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作初步定义。
1.关于语言。倪宝元先生主编的《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一书把“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体系特征的、处在不断地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中的,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多层次多等级动态平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根据这一定义可知,语言的本质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要讲解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规律规则,而且传授语言知识又是为运用”。从外延说,语言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需要强调的是,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的完整模式处理第一环节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只需要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单纯”的基础性的语言处理,也是初步的语言感知,因此除了传统的“扫清拦路虎”作用之外,更着重注意强调其基础性、引导性(起导入新课的作用)、兴趣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多的要考虑的是通过第一环节的语言选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等等。
2.关于文章。文章学界对于文章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我国文章学界大体说来分为广义文章学派和狭义文章学派。认为普通文和文学作品虽有区别,但都是文章,属于广义文章学派。认为文章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非虚构性为主的一些文体的,属于狭义文章学派。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章”,是根据狭义文章学的观点,即指以非虚构为主要特征的文章。我们也认同认狭义文章学的观点,即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文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规律(意贯律、言接律、得体律)、文章信息(事料、意旨、情感、境界)、文章的体式(结构、语体、文体、技法)以及文章风貌(气势、风格、作风、美质)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等内容。
3.关于文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文学,即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而“形象化”主要是通过典型化和想象(虚构)手段来实现。所谓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则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而“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含深厚而又余味悠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文学在思维方式上主要是运用想象这一特殊思维方式,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两点,正是文学和文章的区别之所在。而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就是把文学看作是一种话语蕴藉的语言艺术,主要探讨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4.关于文化。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和文明价值观。这是语文味教学法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语文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之“关键句式”
根据语文味教学法的定义,可以解析出语文味教学法的一些关键句式:
1.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方法。
2.语文味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打造艺术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打造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作品。
3.语文味教学法,能让语文教学过程产生教学审美意象,即让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创造美的过程。
4.洋溢着浓郁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品要通过语文味教学艺术手段来创造。
5.语文味教学法,主张语文教学过程要做到真、善、美、乐相统一。
6.语文味教学法是强调通过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师生达到共同发展的教学。语文味教学法,是让语文教学过程在实现语文味的教学宗旨(语文味教学宗旨包含在语文味定义中,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创造性的文化场所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因此,它能给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
7.语文味教学法,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表现教学思想与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其中,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是基础,渗透个体或族群的生命体验(文化浸润)是核心和关键。
8.语文味教学法,主张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正”与“常”)与突破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奇”与“变”)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9.语文味教学法,既是语文教师将语文课教出语文味的一种方法,又是学生乐学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10.语文味教学法,必然要受到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制约,在关于语文味与人文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因此,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语文味教学的艺术语言,是真正掌握语文味教学法,并熟练进行语文味教学艺术传达的前提。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 192-193.
[2]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译本)(第5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 748.
[3] 参见“百度・百科”:《建筑模式语言》词条。
[4] 参见“百度知道”:《现代建筑语言与古典建筑语言有哪些主要区别?》。
[5] 参阅“百度・百科”“电影语言”词条。
[6] 骆小所.艺术语言: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J].学术探索,2002,(5).
[7] 程少堂. 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2).
【摘 要】童话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并能给予学生心灵上的熏陶。童话教学以其情境性、趣味性被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本文简单阐述了童话教学法的概念,分析了其作用,并提出了一些运用策略。
关键词 童话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
童话是最受儿童喜爱的文学体裁,用丰富和夸张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经典形象,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帮助孩子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帮助培养孩子审美观和人生观。因此童话在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由此引申出的童话教学法也是一种对语文教学极有帮助的教学方法。
一、童话教学法的概述
目前相关教育学书籍对童话教学法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一些参考书籍和相关论文中可以总结出,童话教学法是一种把童话作为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方法。童话教学是一种生动的情境式教学,是一种活泼的直观式教学。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快乐教学。
二、童话教学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打好语文基础,如掌握足够的汉字;初步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思维能力,如初级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还有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些目标大多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一种好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学习兴趣是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小学生单纯而天真,对世界和周围的生活有着无比的好奇心,童话本身具有幻想性,是一种不会成真的生活投影,带有夸张、离奇的特点,能给小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灵感受,童话教学也就正好契合儿童的心理,能直观地为小学生展现教学的内容,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注意力和课堂学习效果。
在童话中,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具有人的特性,动植物或者非生物都可以说话、行动,自然童话教学也能开启小学生的想象力,小学阶段儿童的想象力是无拘无束的,童话以它的浓厚幻想色彩贴合了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童话教学可以引导他们对未来世界进行有逻辑地幻想,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情感,开拓他们的思维。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形,缺乏对善恶美丑的批判能力,优秀的童话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白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
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重形式轻内容
童话教学法是介于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有的教师过分注重童话教学这个过程,而忽视了本来的教学目的。
(二)教师童话教学理论素质不高
要想使用童话教学法,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一定的童话理论素养,部分小学教师缺乏对童话教学指导意义的认识,对自己的童话教学技能盲目自信,不再继续加强自己的童话教学理论学习,也没有准备相关的童话理论书籍可供参考。
(三)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现代的课堂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但是有些教师太过依赖多媒体教学,准备的课件过多且华而不实,学生完全成了课件的观众,忽视了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
四、童话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要善用童话式语言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样在使用童话教学法时,教师要以引导为主,用生动有趣的童话式语言,把学生引入童话型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可以来设一个谜题:小朋友们,你们在纸上画画都是用手拿笔画,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群不一样的小画家,它们呀,在雪地里走几步就能画一幅美丽的画了,大家猜猜它们是谁呢?通过这样生动的导语导入,小学生很快就能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当然,这样的活泼有趣的语言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注意多琢磨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童话式语言。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童话情境
创设情境是课程设计中要设计好的环节。首先,要把学生带入童话情境中光靠教师的导语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借助如图画、音乐、动画片段等等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注意课件要尽量贴合课文,并富有生机,色彩鲜明、生动活泼,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走进教师所设的情境。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开动想象,让学生更深入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情境,第一,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缺水的村庄,大家想一想,你口渴时没有水喝是什么样的感受?终于有了水会不会舍得给妈妈和陌生的过路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课文,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要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
教师应时刻记住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讲解分析,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童话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表演式教学,小学阶段的课文很多都是能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肢体表演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爱动、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角色扮演、舞台剧等活动,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表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开朗自信和交际能力与舞台表现力。
例如学习《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带领同学准备好代表陶罐和铁罐的头套,在课上请同学戴上头套进行分角色表演。再比如在学习《纸船和风筝》时,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事先制作纸船与风筝,在课堂上,请学生分别扮演松鼠和小熊,相互交换写有对话的纸船和风筝,进行课堂表演活动。
结束语
童话教学法是一种以快乐和愉悦为情感基调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保持一颗童心,以引导者的身份,使用充满童趣的语言,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幻想世界,教会他们知识,帮助他们成长,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明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4,(22)
关键词:中专语文 合作学习 方式
中专语文合作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涵义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与其它教育思想一样,有其兴起、发展和成熟的历史,更有其独特的内涵。合作学习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由于人们认识的视角不同,对合作学习内涵的理解也就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主要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师师之间的互动合作等。然而目前我国的合作教学论认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因而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共同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其具体的内涵特征可简单表述如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按照预期的教学计划,进行符合阶段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较强的分组,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教学活动,在愉快、和谐、积极的教学环境中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通常为教与学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教学倾向与教师的“教”,而往往遗漏学生的“学”,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则为被动、消极的学习,其主体性地位丧失,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师生关系也应该是新型的。对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致力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学生的科任教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在学习上犯得错误,学生也可以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犯得错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同时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的文知识。
三、把握合作学习的常见方式
(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把学生合理分组,他们就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以此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最常用的实施自我教育的方式。
(二)问题式合作学习
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互相提问、解答的合作学习模式即为问题式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以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为依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如在学习戴文赛的《牛郎织女》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说明文中加人神话和文学故事有什么好处,而学生可以向老师了解与此文相同的科学与故事水融的文章还有哪些,学生的学习趣味由此而发。
(三)表演式合作学习
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学生表演课本中的某个片段,最后给予评价。表演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手法灵活多样的生动表现,让知识场景化、形象化。
(四)论文式合作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回报实践结果,即为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时间较长,大都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的时间来开展进行。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去野外踏青,让大家采集春天天气、雨水等各种数据,然后让大家以论文的形式给活动做总结。
四、寻求有效地实施途径
合作学习在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率,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同的教师有的方法,本文以分组辩论教学法为例,探讨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途径。分组辩论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互辩以及师生共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辩论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其积极性和主动和性比较高。分组辩论教学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让学生在活跃的教学环境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在以“执着与放弃”为话题的作文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辩论话题,如“在人生道路上,会碰到许多不如意的事,会遭受许多失败的打击。失败之后是应该坚持,执着地走下去,还是应该放弃,寻求另一片更广阔的天空?”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再让学生进行正式的分组辩论。教师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的交与学生,为学生个人才华的展示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平台,因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
五、评价及时,注重激励
于是,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应试拼争,于是,在永无休止的操作性训练中,学生语文考试成绩虽然并不见得能够迅速显著提高,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母语的情感却实实在在的枯萎泯灭了!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误课,他会找各科老师补课,而惟独不补语文课!甚至学生经常不认真学习语文课文,只做几套练习题模拟卷记诵一下文学常识名言警句!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个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语法古怪的成语零碎的常识片言只语的警句!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啊!
因为,原本蕴藏深厚文化内涵充满美感丰富生动的课文往往被束之高阁,应该塑造人格沟通心灵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训练课!语文教师已不再承担教书育人之责任,而成了培训能够熟练应对考试的选手的教练了!
当然,严格的选拔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激烈的考场角逐,我们无法不受高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应试教育会毁掉语文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育为了什么?语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发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对高考,让我们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发展,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带着镣铐,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高考,适应高考。客观的不利因素最终能够解决,语文高考试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观试题已经达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分析、名篇默写都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和丰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时间,需要调整也需要稳定。高中教师,必须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够应对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没学生,手中无教材。这恰恰是造成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疲累又乏味,学生学得贫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须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知识的受体载体。每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深厚,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放远,从而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加深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死板教条的固定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严峻的高考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我采取的语文实验课,从课型上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能够极大的调动热情,激发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然而,我们的学生必须面对高考,岂能耽于一时之乐?激发兴趣,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我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方式,使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每个学生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表现问题,而是集体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针对高考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一专项,我要求学生积累成语,依据随机操作的原则,首先每人每日积累两个成语,而且每节课轮流讲析;然后是讲析成语例题;最后以宿舍为单位搞“成语大比拼”,检验成语积累效果,此活动由四部分组成:一气呵成(成语接龙);出口成章(命题用成语口头作文);心领神会(表演猜谜);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评分标准,前三部分均限时完成,富有挑战性。尤其是“心领神会”部分,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投影谜面猜谜;二是一个学生看成语进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说出相同的字),另一个学生根据提示猜成语,多多益善,三分钟时限。当时热烈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诵表演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借鉴“幸运52”里的“IQ无限”文学常识竞猜和“挑战主持人”大赛中的限定主题片段作文等。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评价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养”二字。什么是素养?我认为,素养,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丰富的语文知识绝非空中楼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优秀的语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腹有诗书气自华”,“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素养必须通过不断的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的培养锻炼而日益深化加强。比如诗歌教学,我特别注意熏陶渐染的作用,要求学生多记多写多积累多读多背多体味。举办了许多专题活动。比如国庆时进行爱国主义诗歌专题评析鉴赏会,诗歌教学后举办诗词朗诵表演比赛,中秋时举行以“同时一轮圆月”为主题的配乐吟诗唱诗联欢会等等,其间涉及的大量的诗词歌赋都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利用晨读吟咏背诵,涵会体味,大有余音绕梁枥,三日不绝于耳之势。而对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积累,诵读,领悟”确定为关键点。“积累”是基础,“领悟”是目的,“诵读”,则是巩固积累加强领悟的重要手段,离开了诵读,文言文积累量就无从谈起,离开了诵读,文言文领悟力也难以提高。我把诵读当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钥匙。要求学生背诵大量优美文言篇目,结合新教材,给使用旧教材的学生补充相应的优秀背诵篇目。在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表演背诵,再指导背诵方法,教会学生背诵。
活跃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我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努力,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面对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独抒己见,敢想,敢问,敢做,敢创。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兴趣,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结合议论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分别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异想天开”和“异想天未必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组论题举行了辩论赛。一场场辩论赛,均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筹划自己演练自己主持自己评判。学生的热情高,下得功夫深,因为每队的四名辩手均是以宿舍为单位筛选出来的,分别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体智慧,而各队又分别代表了全体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使他们团结协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场辩论赛都十分精彩,气氛热烈,思维敏捷,妙语联珠,攻势凌厉,论据充分,论辩犀利,令人叹为观止。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课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综合课型,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教学的终极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适应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遵循“十六字方针”,在教改实践中,我对于“要素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卡片式教学法”、“专题渗透性训练法与趣味性总结检测法的结合”、“利用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对于开展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收获。
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能不能把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结合起来呢?我们是培养适应考试的“试子”,还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高考视为激励与衡量的手段,还是看作阻碍与对立的畏途?实施教改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
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应该大力的开展下去,“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完全可以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习成绩、成功应对高考的指导方针。我始终相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也能够培养出能力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