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散文诗范文

情感散文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感散文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情感散文诗

第1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2006年入夏以来,我国重庆、四川等地持续高温少雨,干旱发展迅速。8月15日,重庆大部和四川东部仍然维持高温酷热天气,日最高气温在38~40℃、局部40~43.5℃。重庆28个区县最高气温超过40℃,綦江达44.5℃、万盛44.3℃、江津44.3℃,均突破全市建站以来最高气温极值。到18日为止,重庆地区的高温天气超过了40天,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50天。面对持续的高温干旱,人们禁不住要问“持续高温的成因是什么”?有人提出,这种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与三峡大坝的建成有关。就此,国家气候中心局地气候监测重点站从全球气候变暖、2006年大气环流特点,以及局地气候水域效应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这次高温干旱成因,认为目前某些网民将高温干旱的成因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根据的,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说法。

下面是重庆、四川高温干旱事件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四川、重庆干旱高温是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背景影响下发生的

我国2006年四川、重庆干旱这种极端高温干旱是全球气候变暖大的气候背景影响下发生的。四川、重庆这种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实际上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现象,近百年以来,地球气侯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如:2006年7月欧洲大部分国家、美国西部和东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出现了持续近3周的高温热浪袭击,根据美国国家防旱中心公布报告说,滚滚热浪已经给农业造成巨大灾害,美国60%的国土出现本世纪以来罕见的旱情。2003年夏季欧洲大部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造成3万多人死亡。气候变暖的原因是由人类活动和气侯自然波动共同造成的。气候变化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尤其明显,我们中国的很多地方实际上就处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所以我国也是气侯变化比较明显的地方。重庆、四川恰好就处于这个地区,所以说这是在北半球及我国夏季极端高温热浪频繁出现的大背景下引起的,不是局地气候变化所造成的。

二、四川、重庆干旱高温与大气环流特征关系密切

首先,2006年,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偏高0.5℃,副热带对流活动明显,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副高脊线每日均维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高脊线位置为26°N,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高的这种形态,不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带到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重庆、四川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

第二,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热状况偏强。作为冷源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青藏高压也比常年偏强,并与副热带高压连接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持续控制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同时,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的水汽通道受大陆高压阻断,使我国西南地区水汽条件不充足,空气湿度偏低,造成干旱少雨。

第三,2006年北方冷空气较弱。大气环流比较平稳,冷空气没有南移下降到西南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造成北京、黄淮、东北等地带降雨较频繁。而西南地区南北气流交汇不明显,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少。由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因此川东、重庆等地旱情严重。

三、类似高温干旱历史曾出现过,并非大坝建成才有

重庆地区历来伏旱发生频率就非常高,当地农民有“十年九旱”的说法。重庆历史上就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历史上40℃以上高温纪录也不少见。比如重庆1992年、1994年分别出现5天和4天超过40℃的高温纪录。涪陵1961、1964年也出现过7天和6天超过40℃的高温纪录,今年涪陵超过40℃的高温有6天,未超过历史同期最多。四川、重庆发生类似的干旱年份有1959、1966、1972、1992、2001年等,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只是2006年就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说是50年来最严重的。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是其中原因之一

重庆地区城市化建设加快,导致了城市热效应的加剧,这虽然不会对整个气候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大面积下垫面的改变,即大量生长着绿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能无法很快被吸收、扩散,再加上重庆地处盆地这个特殊的地形,这些也都是导致重庆市这次持续高温的原因之一。

五、库区水面面积扩大,水域调节气温是降温作用

由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可知道: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库区水面面积扩大,而水域具有调节功能,水气蒸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吸热的过程,由于水域蒸发效应可降低水域周围的气温。这就和海边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在相同时间里,海边的温度低于内地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局地气候监测表明三峡工程建设对局地气候影响很小

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国家就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由国务院三峡办组织实施,旗下囊括了水质、水文、气候、农业、生态等17个子系统。经过多年监测观察,并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根据气候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水域升高后,三峡库区水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范围在20公里左右。水域周边20公里以内地区气温表现为冬升夏降,变化幅度在0.5℃左右,而降雨在接近水域地区稍减,远处稍有增加。超过20公里的范围,三峡工程对气候基本就没有什么影响了。2006年特大高温干旱包括了重庆、四川在内的长江中游近百万平方公里地区,这样大面积的高温干旱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三峡水库的影响范围。

由此可以看出,三峡工程影响在气象学上是局地中小尺度的概念,对于大尺度天气气候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只能说在局部地点有所影响。另外,2006年中国频繁的台风、东北低温以及大范围的高温干旱,这些现象在气候上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将它们同全球的大气环流相联系看待,而不是区区几公里的水位变化能影响的。这次重庆、四川高温干旱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引起的。

七、 重庆、四川地区高温干旱天气气候预测

根据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未来4天,东部、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大部将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局部旱情可得以缓和。但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的高温干旱仍将持续。21日以后有可能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呈现降水增多的趋势,使包括四川盆地和重庆在内的旱情部分缓和。一直到9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减弱,冷空气增强、活跃之后,四川盆地、重庆地区的降雨会进一步增加,旱情才会得到缓解。

第2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在语体上,散文诗的语言是抒情性的想象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是叙事性的现实的语言。

散文诗的语言具有散文语言无法比拟的弹性美、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较大。

散文为文,语言要求简洁洒脱,更多一些娓娓而谈,写清作者情之所系的来龙去脉,抒情也更细腻,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衔接较紧密。

第3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散文”与“散文诗”,两者仅一字之差,看起来就像同卵双胞胎,而实际上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某些方面两者甚至背道而驰。所以,当一本集合了散文和散文诗的作品,比如吴长忠先生的《知了》,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好自信的冒险。

但是,读完《知了》,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世事无绝对,能写好散文同时也能写好散文诗的人,毕竟还是有的。《知了》便是明证。

《知了》中的散文,最动人的当是那些“忆旧”之作,如《母亲的眼泪》《拉煤记》《穷家之乐》《三位大嫂》《给爷爷祝寿》等。作为一种紧贴生活和情感的写作,忆旧散文似乎更能通过文心昭示人心,因而最能体现散文排斥虚假、反对矫饰的文体特征,也最能显现散文自身所达到的境界。吴长忠先生的这一组忆旧散文,不仅写得淳朴生动、真诚感人,也写出了自然大方的风度和自在清澈的心境,读起来贴心入肺,令人难忘。它们的动人首先来自于作者独特的笔调。吴长忠先生是以一种质朴、宽厚的话语方式,从日常的细节入手,回顾生活里的真实事件、抒发人生中的独特感受,在娓娓道来之时暗藏淡定从容,又尽显平实亲切。而这些散文更为深入也更为持久的力量,则来自于文字所呈现的心性和情怀。作者不仅是在用心观察世界、用情体悟人生,还是在以内心的省察和精神的升华,将经验与感受加以反刍和提炼,在表达真心真情、呈现真意真我的基础之上,构建、衍生出自身的意境与气象。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不管苦难还是欢欣、亲情抑或“人情”,在他写来都是温情而不泛滥、乐观而不虚夸、通达而不矫饰。从这些看起来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我们读到了一种豁达本真的胸怀,以及一颗淳厚的赤子之心。。

《知了》中的散文诗则呈现了另一种面貌,更确切地说是另一种风采。作者用优雅的语言和悠深的意象,辅以深切的情感,来赞美故乡、雪原、月光和炊烟,来咏叹布谷鸟、石头、河流和湖泊,来叙写向日葵、蒲公英、樱花与荷。而在所有这些诗意而深情的美好之上,是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终极追问,对那些关于永恒与无限、实在和虚无、个体和偶在,关于价值和意义、自由与孤独、美和爱的问题的索问与思考。因此,这些散文诗,不单是诗意盎然的描写、情思绵长的表达,也是生命哲理的探求与思辨。作者把抽象的精神性的思索和感悟,自然地具象于有灵且美的万物之中,深情地完成了对思想的诗性表达,由此成就了这些融诗意、情感、哲思于一体的散文诗。如果说散文最能体现写作者的胸襟与心性,那么,散文诗在彰显写作者的才思和文采之时,更能清晰标示出他的思想刻度和心灵深度,所以,一个敏锐深刻的灵魂就从《知了》的散文诗中显影而出。

也由此,我想,一旦完成对《知了》的阅读,我们可能会更加相信,文字通向的是人的心灵。(任瑜,文学博士,青年评论家。)

第4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散文诗语言优美、凝练,结构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意境优美,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引导幼儿欣赏散文诗,不仅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还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谈几点个人体会。

1.充分利用图画、多媒体进行阅读活动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看图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因此阅读活动中多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对于提高幼儿对散文诗阅读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利用幼儿熟悉图片、乐于接受图片、乐于通过图片学习的特点,在进行阅读活动时,给文字配上形象生动的小图片,使幼儿手口一致地阅读,这种方法可以缓解幼儿由于惧怕文字而降低阅读兴趣的问题,对幼儿的阅读活动起到"拐杖"作用。

在阅读活动中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宽信息渠道,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多媒体教育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它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幼儿身临其境、深受其感。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和感觉,更充实地把握阅读内容。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阅读的分享过程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认识书时我以充满童趣的话语告诉幼儿书的封面是宫殿大门,封底是宫殿的后门,每一页是宫殿里的房间,里面装着许多故事和散文诗,既生动又有趣;给每个幼儿的右手食指贴上小红点表示火车头,用开小火车的游戏练习阅读划指法,幼儿很喜欢;活动后,我又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开始了表演游戏,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和散文诗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中也有效地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3.营造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幼儿体验阅读快乐

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在与环境互动中产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把幼儿讨论时的发言记录以较大的字体打印下来,加以展示,使幼儿对自己讲述的"作品"或同伴的"作品"更感兴趣,并进而产生阅读和创作的欲望,活动室因此成为幼儿愉快地参与阅读、分享成果的展览室。在活动室的周边和幼儿园的其他可利用的场所,我们选择了幼儿喜爱的经典作品,如《月亮》、《精卫填海》、《白雪公主》等,创设真实的故事情境(包括故事场景的布置、故事录音、音乐音响效果等),让幼儿有身如其境的感觉;在活动室的周边开辟宝宝剧场、故事屋、故事长廊等,其展示的"作品"可以是幼儿独自创作,可以是幼儿相互合作,可以是幼儿和家长共同绘制的作品,由于画面生动形象,加之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幼儿总是百看不厌,百说不厌,其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自然而然得以提高。

4.运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技巧

幼儿富有情感的朗诵散文诗,不仅可以加强对散文诗内容的记忆,训练幼儿口语能力,更能帮助幼儿加深对散文诗内涵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体会。因此,在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幼儿富有感情的朗诵,是散文诗欣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一是多听,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老师应注意边听边指导幼儿模仿如何运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朗诵艺术手段,准确表达作品内在含义的方法;二是多读,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使幼儿在欣赏、感受、参与的同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朗诵的技巧。

散文诗欣赏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发挥着其它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散文诗欣赏教学中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一切以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为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为幼儿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第5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关键词】文化;象征;意象

一、选材厚重,书写盐都史诗

诗人以一粒母性的盐巴喂养的诗魂,用沾着盐味的目光洞穿盐都历史,寻觅、采撷了盐都血脉流淌的每一滴血。这条血脉的长度:自贡市每一口盐井白天的喧闹和黑夜的宁静,加上每一架天车站立的身躯和躺下的影子。诗人选材的容量是宏大的,查阅了《中国自贡井》和《自贡市盐业志》等大量资料。史为今用,史为诗用,以诗写史,史诗相融。此诗集不愧是一部诗志盐史、文情并茂的文学传记体散文诗集,是自贡盐都的一部恢宏大气的盐井文化的史诗。在《第一部〈序诗〉》中,篇篇便可清晰看到,比如:“落脚哪一片土地?啄破哪一页岩层?我能叫开汩汩千年的古盐井?唤醒相思千年的天车情?”、“走在我脚印之前,僚(獠)人在蛮荒之地将日月一千九百多层厚厚的身影,缝成一条天堂之路”。/沿天堂之路,我是下凡人世的天狗,引领“梅泽”找到生命的源泉。/第一口“富义盐井”就开凿在我心石之上,凿穿我心底,开启千年之长的盐业之河。/从此,心海深处盐泉喷涌,血肉之躯盐分流淌,情感之流地火燃烧。/梅泽——盐井的始祖,井神庙中的井神,供奉在我血脉里,世代流传(《井神寻源》)。诗人在这里取盐都千年历史素材,寻觅“千年的古盐井”,“唤醒相思千年的天车情”,“开启千年之长的盐业之河”,沿着“自流井就流淌在我的母性血脉里”,牵起“线头起自南北朝”的岁月,诗意地阐释出“自贡”的由来。诗人在后续的诗章中,从很多的诗句中都能给读者以厚重质感。无论是“釜溪河”、“川江”,都通过“盐船”漂泊成盐都的血脉、情结、智慧和历史,这是自流井流淌的血,是盐工凝结的情。这样的情感怎能不厚重盐都的灵魂和盐工的生命?

二、象征手法营造饱满意象

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Complex)”,意象正是这样一种把热情与冷静、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交融为一体的诗歌要素。意象与述象是构成散文诗语言的形象性和诗质特征的重要艺术元素。意象饱满的散文诗,才是有血有肉有魂的好散文诗。诗人在《第二部·九十九座天车 九十九口盐井》中,紧紧围绕九十九口盐井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意象缤纷,有血有肉,一气呵成,波澜跌宕。比如:“你依然以‘天车’高高矗立起我的梦想、希望和我的人生。/在我抬眼之后,在我诞生天车的记忆里,你落地生根,独木成林”、“我在高高的天车脚下走过盐做的童年,我在浓浓的盐卤气息中呼吸盐都生活”(《新大六井,我盐工父亲留给我的一只脚印》)。“无怨无悔的牛啊,已走进隔世的门槛,成为我诗梦中一个鲜活的意象”、“随即,铁轮哼起快板的行歌。跌宕的音符在盐都行走,在巴山蜀水中行走,在神州大地上行走”(《飞跃》)。“任碧水浸润焦曲的思绪,绿染烈日灼黄的灵感的心叶。/托起一个轻盈,躺在水面,静听撒落在水中的秋的呼吸。/还有,当年千百只盐船的倒影与船工的号子。/头上绽开的浪花哟,为我揭去美妙的构思,冲破‘王爷庙’构筑的财不外流的故事,一路舞蹈,一路歌声”(《在釜溪河边徘徊》)。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写了“新大六井”主要述象,像“脚根”、“飞翔”、“井口”、“菜园”、“山野”、“土地”、“乡音”、“目光”、“天车”、“童年”等,由此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思索、沉思,抒发出诗人对盐工“在浓浓的盐卤气息中呼吸盐都生活”和“明天的命运与重量”的深刻感悟。这样的意象美,给读者以有血有肉有魂的感觉,所以能深深打动读者。

三、语言淳朴鲜活,深入岁月骨髓

散文诗的本质是抒情,而抒情是要靠语言来表达的。散文诗的语言具有舒放性、旋律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这与诗人情感的主观性有关。尽管诗人所放歌的盐都历史跨度很大,涉及的人与事很多,然而却通过语言的技巧,从头至尾畅通连贯。比如:“从天车到墓碑,从瓦斯到情感,从盐井到灵魂。/从墓碑到天车,从情感到瓦斯,从灵魂到盐井”(《陕西庙(西秦会馆)》)。诗人用了四个“你不再”的排比句,运用散文诗的旋律性,为读者营造出层层递进的氛围;用“小气” 与“气魄”、“牛力”与“神气”、“竹筒的城府”与“镔铁筒大肚的容量”的鲜明对比,揭示出盐井的个性风貌,深邃了岁月的骨髓。而“黄澄澄的卤水”,多么灵动形象的语言,昭示出“盐路”的坎坷道路。通过“天车”、“墓碑”、“瓦斯”、“情感”、“盐井”、“灵魂”与“墓碑”、“天车”、“情感”、“瓦斯”、“灵魂”、“盐井”的有机轮回,在看似简约的语言中,却饱含着意象的穿透力和哲思的跳跃力。诗人用抒情的语言再现外在形象和心灵形象,是用血液、骨骼、灵魂和信仰呐喊出的心声,这种心声不仅属于诗人自己,更属于世世代代的盐都盐工。这样的语言岂能不深入岁月和历史的骨髓?

参考文献

[1] 黄晋凯,张秉真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 吴亮,章平.宗仁发编象征主义小说[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3] 汪耀进编.意象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第6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的高度。幼儿语言欣赏从过去单一的图画书拓展到现在高质量的绘本、动画。幼儿的阅读量剧增,幼儿阅读过程中获得信息倍增。随之而来,教师语言欣赏活动的选择范本扩大,这时教师需要理情引领和组织语言欣赏脉络,让幼儿在语言欣赏活动中收获:生活经验、积极情感态度、语言表述才能、文学审美情趣。

【关键词】关注幼儿;语言欣赏;适宜;引领和组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内容与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幼儿阅读的广度和宽度,决定了幼儿语言欣赏能力的高度。幼儿语言欣赏从过去单一的图画书拓展到现在高质量的绘本、动画。幼儿的阅读量剧增,幼儿阅读过程中获得信息倍增。随之而来,教师语言欣赏活动的选择范本扩大,这时教师需要理情引领和组织语言欣赏脉络,让幼儿在语言欣赏活动中收获:生活经验、积极情感态度、语言表述才能、文学审美情趣。因此,教师的引领和组织应关注以下因素。

一、关注文本和幼儿语言、情感接受的适宜度

文本是幼儿欣赏的载体,它的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直接引发幼儿欣赏兴趣。因此,老师在选材时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美,表达的情感与孩子的情感需求,情感经验相匹配。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运用多媒体为幼儿渲染宽松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儿童散文诗是幼儿园开展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与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散文诗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幼儿,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散文诗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散文诗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组织和指导好散文诗的教学,是幼儿园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运用多媒体巧妙地把音乐、情境、语言结合在一起,幼儿从视听感官中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多媒体同样把语言中的重点部分呈现给大家:从我家到月亮,从我家到月亮转个圈再回来,把抽象的想象性语言,通过画面具体的展现语言的深刻含义,孩子在具体的比较中立即就知道两种爱的长短。

三、重视幼儿语言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幼儿语言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是把抽象的语言在头脑中具体化,赋予意义的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种“游戏”,表明教学活动是一个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过程。当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游戏时,教师和孩子是一种游戏者和游戏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共同创造着一种游戏的氛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孩子两两分别扮演爸爸和孩子的角色,用语言表达角色的情感,孩子说:我对你的爱就像大树高高的,爸爸说:我对你的爱就像树林那么多。童稚的语音融入在角色里,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愉悦之境,享受着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自在,轻松活泼。又如:《梦》设计了排图游戏,孩子在与材料的操作中,回忆对诗歌语言的理解,用图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认知。最大的优点是面向了全体幼儿,给了每个孩子参与游戏的机会,操作性的游戏使每个孩子都有了展现自己的平台,关注幼儿的需要,使目标隐含在游戏过程中,又具针对性。游戏是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是孩子喜欢的活动,选用恰当的游戏方法,让孩子在自我建构中获得真正自然、快乐的发展。

四、过程设计采取多种方法整合的教学策略

第7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关键词:井上靖 诗歌 题材 艺术特征

作为20世纪日本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井上靖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但在许多中国读者的眼里,井上靖只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或者说一个杰出的历史小说家。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敦煌》《孔子》等早已被译成中文,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遮蔽了其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让人们往往忘却其诗人身份。实际上井上靖是从诗歌开始他的文学之路的,诗歌创作贯穿于作者的整个文学生涯之中。从1958年第一部诗集《北国》到1990年10月最后一部诗集《星阑干》的出版,井上靖一共出版了八部诗集。这八部诗集收入诗歌330余篇。井上靖的诗歌在日本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如西胁顺三郎誉其为“卓绝的诗人”,竹中郁赞美他的诗是“诗之塔”。遗憾的是中国学术界很少有人对他的诗歌进行研究。我们认为,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诗。他的诗不仅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并且是其小说创作的酵母和思想内核。要全面认识井上靖这位作家,对其诗歌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在井上靖具体诗作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其诗歌的基本特点,以期对井上靖诗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诗歌内容的丰富多样

井上靖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相当丰富,有思考人生、感慨世事的,有谴责战争、祈盼和平的,有追忆往事、缅怀友人的,也有纪游考古、抒写自然的等等。

井上靖的一部分诗歌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冷静观察和思考、抒发现代人的内心孤独和烦愁。如《猎枪》重点不在表现中年男子为何要全身武装地逃离人世,而在于二十多年后诗人对它的追忆和思索。思索的结果,诗人也“想学着那个猎人的行路模样”。这里面包含着对人间的不信任和对不合理社会的憎恶和反感。说得更明白些就是对战后社会的绝望,“白色的人生河床”导致人内心的孤独与绝望。这就是井上靖散文诗冷静观察社会和人生的艺术魅力所在。《人生》则在广阔的时空中思考着人生,诗中充满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人类生活的历史只不过五千年,日本民族的历史不足三千年,人生也只有五十年。父亲我已生活四十年了,而你还不到十三年。”在永恒自然、悠久历史的对比之下,人生显得是多么的短暂易逝,浓重苍凉的感伤意识油然而生,从而使诗作具有深隽的艺术感染力。

抒写战争体验,表现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进行反思,冀望和平是井上靖诗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短暂的战争经历:“我们在快要倒坍了的城墙上,一个劲地垒沙袋。为了防御敌人几小时后可能发起的袭击,每个人都在加固自己面前的城堡,忙到日落以后。”诗作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那时我们三个人无忧无虑的谈话,现在能回忆起这一切的,只剩下了我自己。不论是左边的或是右边的朋友,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贯穿全篇的是作者后来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恬淡的宿命感的心情:“命运的安排,那么,已经安排了的自己所不知道的命运,无情地强加于人的冷酷的东西,在这静夜中纵横驰骋。好似硫酸那样无声的雨,细小而看不出来地在我们的精神上倾注。”在井上靖的诗歌中,战争的残酷性更多地是通过对在战争中逝去的友人的回忆表现出来的。如年仅二十七八的T君,“你,年纪轻轻的,在西伯利亚的野战中,中了枪弹而倒毙。你,现在此时,正高高地举起了手,把你此生该生存份的寿命,向我这里投了过来。”(《八十岁有感》)“山根、川村、桥爪、林”等四高柔道部的伙伴,“把那年轻的生命,一个个接连不断的,消逝在大陆南方的新的战场上。”(《戎装》)在这些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因战争失去友人的悲哀,也有着对战争意义的否定和无声控诉。除了对战争表达痛恨之情,井上靖在很多诗作中也表达了平息战火、对和平的企盼之情。诗人认为“就在这个地球上,人们在争斗、战斗”,其原因就在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在月亮上,“国家、民族一类的词,在那里变得毫无意义”。(《站在月亮上的人》)“我希望这新的一年是这么样的一个年,一个没有争斗的和平的年!现在除此之外,我再也没有别的祈求。”(《新年之初》)

描写旅行见闻、赞美山水自然之美、记叙各地风情、凭吊历史古迹、抒发人生感慨的纪游诗在井上靖诗歌中有着相当大的比重。乔迁选编的井上靖诗集《考古纪游》,收入井上靖各个时期的纪游诗146首,几乎是井上靖所有诗作的三分之一。

井上靖在旅行途中,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写景诗,描摹了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埃特尔斯克”的石棺》《名为“比德娜”的部落》《喀达尔克必尔河》《“克林特”之遗迹》等诗作再现了地中海沿岸各国的风光。如《橄榄树林》:“从科尔道巴到塞维利亚的一百七十公里,全都埋在丘陵的波中,这丘陵又被橄榄树埋起来。满目都是这种橄榄树。白天,叶背翻过来发着银灰色光辉,太阳一下山,就变成愤怒沉默不高兴的浓绿色的一团。一条铺装的道路,像呈现出它的甚么意志似的一股劲儿突向橄榄地带展开。”描摹西班牙沿途的橄榄树林,树叶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色彩,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腻,品味自然风光的独特才思。《沙漠之街》《白龙堆》《幻之湖》《流沙》等则再现了大漠的广漠与荒凉。典型的如《干河道》对沙漠中干河道的描写:“连一滴水都无有的河之道。大的地方,川幅一公里,砂洲埋没着它,大小的岩石埋没着它”,尽管它面貌荒凉、却蕴含着一股“把沙漠整整划分为二的不可抑制的气概”。在诗人的笔下,也有着对中国南方景象的表现,如《珠江》:“从开着的窗子,可以看到横在眼下的珠江,黄浊的江面,闪耀着月圆明亮的银光,不拘何时,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船只,曳着红色灯光移动。有满载几百位旅客三层楼式的客船,也有小小舢板;有大帆船,也有小帆船;有运青菜的船,也有运木材的船。”诗作描摹出了珠江口岸的繁华景象。江面、月色、船只、灯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渔舟唱晚图”。

《镞形之石》《若羌》《南路的姑娘》等诗作表现民情风俗,勾勒出一幅幅各地的风俗画。如《若羌》记述诗人途经新疆若羌时出殡的情形:“几个男人,抬着四角形棺材,棺材四周围着十几个男人,他们都异口同声,大声哭叫着,很快地跑过一段沙尘飞扬的街巷。”而新疆《南路的姑娘》描绘了姑娘们因民族不同而服饰各异:“维吾尔的姑娘们,用围巾束头发,否则,就用它绕在脖子上,穿着长裙子。汉族的姑娘们,全不用围巾,都穿着裤子。”

在井上靖的纪游诗中,有一部分是对古迹和遗址的凭吊和题咏,如《天坛》《陕西博物馆》《古都“巴尔福”》《拜尔赛普利斯》《“卑斯特”之遗迹》《交脚弥勒》《千佛洞点描》等。这些寻幽访胜,吟咏历史的作品,展现出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放射着诗人的耀眼才华和动人情思。从《古都“巴尔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巴利亚国都的过去与现在。这里“有个青色的寺塔,青到几乎吸人之灵魂。”昔日繁华的古都,现在“既不生一棵的草,也不生一株的树”,“二千多年前的亡灵的哭泣,在白昼之中若静下耳朵,也可以听到”。这种情景,让人毛骨悚然,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真切感受。

二、孤寂沉郁的诗歌基调

在井上靖的小说中,主人公几乎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尽管他们也进行过抗争,但结局不是如《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中的原芳泉那样消极遁世,就是似《拳王》中的八甲田次郎般自杀,或者与《冰壁》中的鱼津一样走向死亡。与井上靖的小说创作相似,他的诗作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凄凉孤寂的情绪。在他的笔下,不时流露出孤寂的情调和悲观的思绪,结局大多抹上一笔苍凉的色彩。深沉的孤独感和凄凉的心境,在他的诗篇中就表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

井上靖的诗歌,从初期的《元氏》《猎枪》等,到晚年的《我的青春》《岁月》《新年有感》等作品,常常在笔底流露出对生命的依恋与追求,抒写着有着深邃文化素养的诗人淡淡的哀愁和静穆的心境,尤其是晚期作品倾诉了历经沧桑的人间的悲与爱,传达了当晚境来临时那丝悲凉的思绪。如“好像一天终了黄昏已经来临——我的生命之黄昏已将来临!”(《残照》)诗人行走于沙漠中,在一处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看到“落日残照红似火的全是土屋的村落”的夕阳美景之时,一种人生“生命之黄昏”即将来临的想法“紧紧抓住”了“我”的内心。这是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的独白,呈现出诗人晚年心态的特征。诗中情感的强烈、心绪的沉郁撼人心魄。

三、井上靖的诗歌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散文诗的优美韵律

井上靖的诗歌,就诗形而言,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散文诗的形式。他的诗作每行字数基本相等,中间很少分段分节,排列得很整齐,这种散文诗诗形,可以不受诗体格律的限制而自由表达思想。井上靖散文诗诗歌形式定型于他创作的初期。诗人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进行写作,有可能是受到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当时的井上靖喜欢读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等象征派诗人的作品,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关于瓦雷里诗学的研究。据日本学者宫崎健三的说法,井上靖散文诗体的形式可能是从1932年7月发表于《焰》的诗作《渴》开始的。《渴》这首诗共三节,采用散文诗的形式,通过干渴的“我”、母亲与妹妹等三人与一滴水也没有的壶的关系,表现出“我”坚强、执着的精神。诗作在散文诗形式的运用上虽然还不够纯熟,但却是之后作者创作散文诗这一形式的一个很好的开端。随后发表的《饿死》《途上》等诗作都沿用了散文诗的形式。

四、诗歌是井上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是他小说创作的源泉,这也是井上靖诗歌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散文诗,他的诗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与其小说的关系极其密切。具体而言,井上靖诗歌与小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小说的主题来自于其诗歌,诗歌成为其小说的思想内核。如诗歌《猎枪》不仅成为其同名小说的卷首诗,而且诗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白色的人生河床”式的孤独与绝望也成为小说的基本主题。此外,诗《漆胡樽》《比良山的石楠花》,就是其同名小说的基本主题。二是诗歌中描写的场面出现在相关的小说中,成为小说的题材来源。如诗《海边》中描述的海滨当地学生与城里学生的冲突,是《丝柏物语》中千本松原格斗场面的部分。诗歌《孔子》《黄河》《天命》《北辰》《大落叶之日》等十余首关于孔子的诗歌,都出现在长篇小说《孔子》中。同样,在小说《通夜之家》《断云》《斗牛》中,我们可以看到诗《高原》《野分(一)》《野分(二)》的场面等等。诗《伊希库·库尔》中伊希库·库尔湖的优美传说成为小说《圣人》的题材来源。三是小说中的人物来自于诗歌。如诗《生涯》中的年迈的烟火匠人,是小说《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中的主人公原芳泉。

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诗,他的诗歌一方面成为小说创作的酵母,另一方面又是其小说的思想内核。诗歌贯穿于井上靖一生的创作当中,是诗人一生心路历程的反映、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孤寂沉郁的诗歌基调、情景事融为一体、散文诗的优美韵律等体现出井上靖的独特个性,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井上靖中国题材诗歌研究”[12YBA27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井上靖中间小说研究研究”[13B106];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字学”招标课题。)

参考文献:

[1]筱田一士.井上靖的文学道路[J].文化译丛,1982,(1).

[2][日]井上靖.乔迁译.星阑干[M].台北:九歌文库,1999.

[3]袁盛财.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中的中国形象[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井上靖.井上靖全詩集[M].东京:新潮社,1979.

[5][日]井上靖著,乔迁译.干河道[M].台北:九歌文库,1998.

第8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爱》 缺憾 暖色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钟意的还是她那篇短小精悍的散文《爱》。这是一首凄美的散文诗,全文总共320个字,文字质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暖暖的情意,多少次重读都觉得蕴义深远。挥卷沉思,似乎心也跟随者张爱玲描述的那个场景,去感受那一生遗憾的际遇与滞留在心底的那一抹暖色。

散文很短,情节很少,大意是: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女子在家门口,见到了对门住的年轻男子,男子见到她,只是轻轻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一个简单的“也”字,说明这个女孩先前就与这个男子见过,但是从未说过话。女子无语,各自走开了。就是这么简单的寒暄,注定成为留在女子心中永远的记忆。至那以后,女子被卖到外县作妾,之后,多次被转卖,经过了无数的艰难与风波。但是,直到她老去,她依然清新的记得那天的情景。

那一天,她一言未发。可是那一天,“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手扶着桃树”犹如昨天。那一刻、那一瞬被永远定格。他们心照不宣地相互暗恋,又心照不宣地默默离开。虽然,女子随后一生的境遇很惨,但是,说起那一晚的桃树和那一晚的男子,那情感溢于言表。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爱恋呢?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初恋的遗憾。

但凡初恋总是伴随着遗憾,那时候不懂得告白,也不懂得把握,甚至不懂得珍惜,但是一旦错过,此生无从追悔矣!大部分人对初恋都是难以忘怀的,这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也有充分的彰显,令狐冲纵然有了任盈盈这样集美貌、才情、善良、大义于一身的人生伴侣,心中仍旧不自觉牵挂着华山的小师妹,所以在小师妹离开人世的时候,自己痛不欲生。在张爱玲的散文《爱》中也是这样,虽然之后文中再没有提及那个男子,但是我想在那个男子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有那样一个倚着桃花的靓丽身影,成为了他脑海中最美的景致。只是那一瞬间,他没有多说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遗憾也许是伴随着完美的。因为没有得到,所以也就成了永恒。那些美好的记忆永远无法被破坏。假设从相识、相知到婚姻,很可能美好的故事很快就会被生活的柴米油盐冲淡了。

我以为,散文《爱》是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奇葩之一,它凝聚了张爱玲内心情感观的精华:缺憾成就一生的暖色。当那个女孩遭遇不幸时,内心深处却有这样一抹虽然遗憾但又美好的暖色,让她回忆起来时面带泪水又最终欣然微笑;当她白发苍苍悟透生活与人生真谛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温暖,让她终究平和的面对过去所有的磨难。

缺憾会成为一生难以忘怀的温暖,我想。

第9篇:情感散文诗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渗透 艺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

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艺术教育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变革轻审美的艺术教育模式。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感受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渗透式艺术教育同样应该遵循这一点。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中,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在幼儿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有些教师似乎觉得音乐、歌曲、儿歌、童谣等艺术形式能成为有效训练常规的一种手段。如在要求幼儿保持安静的过渡环节教师经常念着儿歌(森林里,静悄悄,小动物,要睡觉。猫头鹰,去放哨,大灰狼,四处瞧)边训练幼儿安静下来不出声;或是在排队早操时用歌曲《学做解放军》来训练幼儿快速排好队等等。试想:音乐、儿歌、童谣等本来是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却被教师作为了常规训练的手段,在这样的情景下,这些还能带给幼儿愉悦与美的感受吗?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本应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审美与愉悦的感受,但在很多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却被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如:把节日活动中的艺术类节目的效果作为评价班级艺术教育好坏的标准;把艺术类节目作为向家长展示的成果等)所掩盖,失去了其应有的美与乐趣,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应该说,把艺术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以及节日活动中,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渗透式艺术教育,但如果忽视艺术活动“审美”与“愉悦”的原则,仅仅把其当作一种常规训练的手段或是附上功利的色彩,则是大大违背了艺术教育的真谛的。又如,有些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环节(如入园时、早操前、进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等)穿插一些艺术活动,如听音乐、唱歌、律动、念儿歌等,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活动当作一种过渡,不作为艺术活动来看待,就不会关注幼儿是否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艺术活动渗透不仅对幼儿无益,还会导致幼儿对艺术产生不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渗透式艺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绝不能忽视幼儿审美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