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培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在中国方便粉丝行业的年市场容量在5亿元左右,相对于庞大的快速消费品市场而言,暂时属于份额较小的产品,市场更需要的是:行业厂家共同的培育,还需要更多的消费关注、认可、接受这样的一种新型产品,厂家之间的相互的恶斗会造成以下几种不良市场反应:
一、行业的信任度。相互的交恶,势必会暴露更多的行业缺陷,让刚刚处在市场快速发展期的新产品信任度明显降低。
二、加速产品和品牌老化。产品和品牌负面传播,在短时间内,可能对产品和品牌有一定传播率。但到临界点之时,这种负面传播对产品与品牌的伤害是巨大的。
三、引发恶性竞争。良性的市场竞争对于厂家、消费者竞争对手之间是个三赢的局面,一旦行业厂家矛盾加剧,引发恶性竞争,势必造成价格动荡、渠道混乱,通路张牙舞爪,销售御底失控。
因此,我以为现在的重中之重在于共同培育这块市场,可乐的世纪之战,百事可乐紧咬可口可乐不放,可口可乐的工厂在全世界开到哪里,百事就跟到哪里,步步紧逼,对市场细分,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最后的结果:谁也没有打败谁,双双成为碳酸饮料世界巨头;2000年国内钙剂市场的恶性竞争中,先有盖中盖巩俐、濮存晰的恶俗广告,后又出现巨能钙100位科学家的虚假广告,而引发了钙剂市场大滑坡,至今成为众多钙剂厂家心头之恨。其背后也是对行业资源恶性开发,厂家恶性竞争的直接结果。市场的先行者不意味着是领导者,市场的后来者同样不意味着是跟随者,市场营销中曾有一句残酷之言:先行一步是找死,后行一步是等死。我觉得应用在营销行动中尚有一定道理,应用在营销战略中是不恰当的。雅士、光友之特殊性在于:同处盆地四川,亦有网友评论道:这是四川人性格所言,喜欢窝里斗。我以为这是片面之辞,四川虽然处盆地,前些年总“盆地意识”“在家是虫,出门是龙”等提法,用在勤勉智慧的四川商人头上未免不尽其然,四川的长虹、五粮液、希望、迪康、地奥、托普……都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雅士、光友谁又能预测不会成为闻名遐迩的知名企业呢?川酒众多,全国之冠,大家也没有斗得你死我活。由此可见雅士与光友之争属于个案,其两家的争斗也由来已久,由营销发展到技术到发展人事,法律事务纠纷,在这场不理智的争斗中没有赢家。
后来的发展局面也让人感到欣慰,从乐百士空降到雅士的营销总经理何宏远先生站在发展的高度说了一席话:现在的雅士不会与我们对手恶性竞争,我们一直以来也没有与竞争对手恶性竞争,相反我们会与竞争对手共同培育市场,潜下心来做大方便粉丝市场,现在说谁是老大为时过早,也难免会让人觉得夜郎自大,招人笑话,当市场容量做到几十个亿的时候,现在的市场培育者将会是收获者,我相信雅士会成为市场的收获者。
一、市场营销七大理念
1. 网络营销。主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企业营销活动。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营销方式。
2.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引导、满足消费者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这是目前广为提倡的一种营销方式。
3. 个性化营销。即企业以对人的关注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为主,建立消费者个人的数据库和信息档案,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人性化的销售和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提出商品性能要求,企业按要求进行生产,并以此来提高竞争力。现阶段多以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来进行。比如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定制业务就是按照此种营销理念来开展的。
4. 连锁经营渠道。是由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组成统一联合体,实现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并以此来占领市场。
5.知识营销。通过科普宣传,向大众传播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新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有利促进作用,重新建立新的产品概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拓宽市场的目的。
6. 创新营销。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经营的最佳策略就是抢在别人之前淘汰自己的产品。创新营销包括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产品的创新、营销组织的创新和营销技术的创新。
7.综合市场营销沟通。通过对不同的沟通形式,如一般性广告、销售促进、直接反应广告、公共关系等的战略地位作出估计,并通过对分散的信息加以综合,综合运用各种沟通形式,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可以带来更多的信息及更好的销售效果。
二、培养学生营销理念的途径
1.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集声音、动画、色彩于一体,提高了学生获取的信息量。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职中市场营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营销理念也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这些宣传短片,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图片、音乐中更好的体会企业的营销理念。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增加一些实战性的案例和一些前沿性、实用性的讲座来培养学生的营销理念。
3. 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的是依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的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营销理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一些营销理念被另外一些营销理念所取代,一些新式的营销理念逐渐地被创造出来,并越来越多地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精选案例,通过一些企业营销理念成功的案例或者是失败的案例,让学生来讨论。“它当时为什么成功”、“它当时为什么失败”、“这种营销理念又创新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各种营销理念,以及其时代性和变化性。
书香:说起言情小说,大陆80后读者,青少年时候读的都是港台言情小说作家的作品,你如何看待大陆言情小说和港台言情小说的变化?
侯开:实际上“言情小说”这个概念是从台湾传过来的,基本的内涵是小女生看的、灰姑娘梦的爱情小说。台湾的言情小说基本在8-10万字,在八十年代非常畅销,以琼瑶、席绢引领。以后,亦舒、张小娴等一些香港作家的作品引入大陆,她们的作品在言情小说大类里,可以归为都市言情小说,这类小说在相对现实的背景下,和女孩子讨论如何面对爱情、婚姻和家庭,讨论如何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去寻找爱、经营爱,这类小说跟台湾传统意义上的言情小说有一些不一样。
为什么进入新世纪之后,台湾的言情小说在大陆流行不起来?因为台湾那边的言情小说创作模式化太重了;同时,它们的作品在情节、描写上太简单,字数也偏少。2000年以后,网络的发达和普及让大陆女性的视野更加开阔,她们对于梦想、爱情、生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台湾言情小说已经无法让她们产生共鸣。而这个时候兴起的大陆言情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表达,更有深度,也更符合大陆女性读者的阅读口味,而且在成长环境上,读者与作品之间有代入感和紧密感。
书香:“悦读纪”旗下有许多签约的作家,你们是如何发掘作者的?
侯开:网络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作者大多数都是从网络挖掘出来的。网络是一个公共的平台,它有交互性,故事写得好,会有网友叫好,写的不好会有人拍砖。在这个平台下,一些女孩子讲故事的能力会被激发出来。我们旗下80%的作者的处女作是通过我们得以出版。藉由出版的方式,作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也把自己的特长兴趣发挥出来,有些时候,这种经济上的回报甚至高于她们从正式的工作所获得的回报。我觉得,这对大陆女性新言情的创作和繁荣起到了很关键的推动作用。
书香:在发现这些作者之后你们如何去打造她们,去塑造品牌?
侯开:我们主要采用跟踪打造法。比如《梦回大清》,这是作者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标杆性的作品,在同类别的作品宣传的时候,在媒体报道的时候,这本书会被不断地提到。喜欢看小说的女孩子就会好奇,这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小说,然后她就去买。
女性读者在图书消费方面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分享性。当她读到一本很不错的小说的时候,她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向身边的闺蜜推荐。《梦回大清》这本书刚开始的印量才两万册,它是靠口碑效应,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被读者广为知道的,目前的销量达到三十万册。我们打造作者就是靠反复不断地推广,靠读者的口碑,通过这样一步步的维护,把作者打造起来。
书香:你刚才提到在港台言情小说“统治”大陆市场的时候,有很多知名的作家,现在大陆新言情小说市场,有没有一些明星级的作者?
侯开:还是有一些在市场上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作者,比如辛夷坞、顾漫、桐华、明晓溪、金子、桩桩等。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还在培养中,比如我们正在着力打造辛夷坞。
要培养一个作家,需要不断地督促她去写作;最好的状态是,她一年能够出版两部作品,如果有三部有质量保证的作品那更好。写一部的话,大家很容易遗忘她,因为现在的选择太多了,读者没有办法在一个作者身上等待太久。两部的话,等于每半年这个作者就有新作品推出,这样出版社就可以不断地跟踪打造、宣传,读者也会去关注。如果时间太长没有出作品的话,积累的人气就会散掉。等到这位作者有五六部作品出版后,她也就有了稳定的读者基础,人气就会累积起来。
书香:有报道显示2009年后,大陆新言情小说的销量有下滑趋势,你们是否受到影响?
侯开:我们也感觉到这种趋势,但我觉得这跟大陆出版行业的弊端有很大的关系。女性言情小说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市场的下滑我觉得是因为有人在捣乱,我们是致力于长期打造这类出版品的,所以不会做任何的短期行为。我觉得大家可以共同来做这个市场,但是一定要控制好作品的质量,要对读者负责。如果这个市场的产品质量很好,实际上读者群是会越来越壮大,市场会越来越繁荣的。可是,读者的鉴别能力是有限的,她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作品,再判断哪一本书是好哪一本书是坏――如果你不把关好质量,出版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读者就会对这类型的小说产生不好的印象,就不会继续关注这类作品。
书香:您对这类小说未来的市场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让消费者了解“香型”是认知品牌的前提
让消费者首先了解你是何种香型酒,这是白酒品牌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瓦解其他竞争品牌之顾客群的有力因素!因为香型是白酒产品的核心特征,而要让消费者转变品牌消费习惯,也得让他先转变口味喜好,而口味喜好恰是建立在酒之香型基础上的。我们知道:大家之所以爱买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是因为都明白他们是浓香型白酒的先驱代表;而时下众多的白酒品牌,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只是一味得标榜自己的历史如何长!自己的产品如何正宗等!而没有做好在“白酒香型”方面对消费者的培育。
目前,国内白酒市场除了主流香型——浓香型外,还有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的米香型;及兼香型、其他香型等。通常情况下,不同香型的白酒与当地酿酒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口味偏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每个香型较集中的区域基本上都有大量的地方品牌或区域品牌。但不少地方品牌和区域品牌在进行拓展外埠市场的时候,恰恰忽略了对自己之“独特香型”的诉求,因为不同的香型之间其口味是有差异的。如:酱香型的特点就是带有突出的酱香,香而不绝,回味绵长,饮后空杯留香;清香型的风味则是清香芬芳、入口醇厚甜润。这就要求我们好比再把米香型白酒品牌在与川酒品牌作竞争时,首先得向目标消费群体讲米香型的风味特征和若干好处!可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做这方面的培育工作。象目前陕西白酒市场有不少品牌还打出了“凤香型”、“浓兼凤”、“凤兼浓”等香型旗号,可消费者实质上对他们是一知半解、并不太了解这些香型的优势所在!所以,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白酒品牌,做市场就一定要先对消费者做好“香型”培育。
这方面,各香型集中地企业还应在行业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本区域“香型白酒”的宣传,这样一来,才能与其它地区不同香型的白酒品牌进行有力抗争。目前,川酒之所以在行业处于领先的地位,根本还在于川酒企业首先携手打好了“浓香型”这块金字招牌,相反贵州酒却没有吼响“酱香型”这个口号,而有的贵州厂家还干脆搞起浓香型来了,这就难免难敌川酒。当然,有的可能会说,消费者是本身喜欢喝浓香酒的,但这重偏好也是培育出来的呀!中国地大物博,其他香型白酒品牌只要做好市场培育,同样能靠“香型”打出自己的天下!
细分出的市场更需要培育
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不同的白酒品牌都有自己锁定的消费群体,所以根据不同的市场层面和消费档次,如何引导消费者选择自己的产品很重要!这就好比“水井坊”适合高端消费群体,但你朝农村市场吆喝就就不行!目前,国内白酒市场新品不断涌现,什么婚庆酒、生日酒、友情酒、政务专用酒、军人专供酒等是越分越细,可谓五花八门,不计其数!不过多数者都是卖弄文化概念,对市场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精心培育,以至真正靠这部分消费群实现销售的很少!这就好比取个与婚庆喜事相关的酒名很容易,但是否这些结婚办喜事的人都会买你的酒就难说!目前,不少白酒企业在通过市场细分后进入白酒市场时的习惯手法是给产品换个名,然后再换一下包装,而针对细分市场的培育几乎置之度外。从一定角度讲:你开发喜酒专用酒什么的这本身没错,但市场细分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努力培育市场,如你要让更多结婚办喜事的人喝你的婚庆酒,那么你就得针对这部分消费群体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工作,这其中有消费观念的引导,有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否则,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在营销工作中,卖什么容易解决,卖给谁也容易找到,可消费者凭什么买你的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环节可以说多者都没有做好。
另外,还得告诉消费者:买什么酒最合适!因为你有婚庆酒、别家也有!这就要求我们须与竞争对手拉开竞争层面,譬如水井坊走高端,我就走中低端!他赚富人的钱,我可以把农村结婚的朋友拉过来嘛!当然这些都需要引导培育。因为我国幅员辽阔,白酒生产遍及全国,用料、用曲和工艺操作方法都不同,因此便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品种,不进行引导教育是不行的!今天,市面上的白酒商品是成千上万,消费者可以说都搞不清楚该买什么牌子了!比如,结婚该买什么白酒、送礼该买什么酒、平时自饮该买什么酒、商务应酬又该买什么酒、工人买什么、农民买什么等,这些都须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展开实际的促销引导工作的。如果任其自然选择,你那些没有品牌知名度的产品肯定只有靠边站!
[论文摘要]:本文以南宁市为例,首先从运动服装等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分析了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基于此,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展开了SWOT分析,最后提出了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培育相关策略。
一、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
休闲养身体育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的节假日或者余暇时间中的休闲体育与养身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日益加大。
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情况
由于假日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引起对运动服装,装备的更多需求量,同时,许多体育商场在假日推出减价销售、换季销售、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手段。据调查2008年10月份南宁百货大楼、百盛、梦之岛等商店的销售量均不少。在消费人群中,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中老年以健身器材为主。人们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appa等知名品牌为首选品牌,其中以耐克、阿迪达斯销量最大。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同时表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2.体育竞赛表演
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已成为南宁市民们周末或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消费不必远行,符合了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在假日中便异常火爆。南宁市各大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假日休闲中对体育的需求。
3.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
南宁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南宁市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攀岩、徒步和漂流等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目前人们外出旅游更愿意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据调查南宁市周边地区拥有体育游乐设施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南宁市A级景区内涉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水球、射击、温泉等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量众多的游客。然而到城市周边郊区参与的体育旅游,仅仅是兼有体育项目的常规旅游,离真正的体育旅游还很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应该是那些路途较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对体能和意志要求较高的活动,像登山、穿越、漂流、探险、自行车长途旅行等等。南宁市市民参与的人数比较少,这主要是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购物、餐饮、休闲等层次上。
据调查,除此之外,南宁市体育的经营实体,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休闲养身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如温泉谷、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另外,休闲养身体育健身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为群众组织编排各类竞赛,提供竞赛服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为某些患有慢性疾病和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加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时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等均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从世界产业发展大趋势看,当前体育产业是一项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兴朝阳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在欧美国家,体育与经济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和拉动下游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休闲养身体育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参与;(2)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南宁现有几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需求层次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休闲养身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兴起,南宁约有70%以上的人每年都会在运动上有所花费。
2.劣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南宁正处在发展加速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还不是很活跃。目前大多数人们还处在过渡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正处于增长时期。南宁市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很少投资于有偿健身;会选择有偿健身的无偿替代产品;余暇时间也相对较少;对竞技表演业的需求不高。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休闲养身体育认为管理最差的最多,占总被调查人数22.5%,接下来依次是接待19.2%,交通16.8%,场所品味和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主要表现在场所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接待差主要是硬件设施差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主要是距离太远;场所品味与特色主要是场所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主要是从事专业休闲养身体育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3.机遇分析
休闲养身体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休闲养身体育是满足市民追求健康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日益提高,休闲养身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随着我国法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带薪度假的逐步实现,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大众运动方式,追求健康、康寿等与生态休闲养身相结合的高品味、高端的运动方式日趋为人们所青睐。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养身体育是参与体育消费新潮流,细分南宁体育业市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需要。
4.威胁分析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才相对匮乏,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休闲养身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经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育经营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南宁在吸引和保留优秀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休闲养身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5.SWOT分析结论
根据前面对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结合SWOT分析表明,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目前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总的消费量比较低,而且对中高档的需求量比较少;而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还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在广西地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因此,要拓展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就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从根本上来说,在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外在因素,只能顺应它,利用它,而关键在于对休闲养身体育发展的重视和实际支持的力度,其中做好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的培育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对策
在当前产品以及开发手段高度雷同化的今天,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运作方面坚持运用市场培育策略。
1.市场培育原则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首要的便是各方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高度的重视,在运用现代化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与管理思维指导下,结合竞争力培育与市场基础,制定符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场所市场培育策略,并站在全局性、前瞻性和对抗性的市场培育战略高度。当前,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应当抓住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机遇,做好迎接产业发展挑战和区域性品牌的市场竞争,从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各方对市场培育的支持力度
(1)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束缚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多元化主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
(2)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休闲养身体育业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将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同时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加快休闲养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面向市场盘活现有休闲养身体育场馆设施;另一方面,要通过整体式布局使用权的招商进行综合开发、运作和多种经营,以加快新休闲养身体育场地的建设。
另外,还应做好大力培育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加大休闲养身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培养休闲养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等工作。
3.转变观念,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经营者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探寻适应南宁市民需求的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2]卢晓梅: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墓金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3]赵鲁南: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作条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4):64~66
[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市场;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36-02
曼德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消费市场是指为满足居民个人和家庭体育消费目的而购买体育实物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的总和。
1 体育消费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关系
1.1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体育市场大发展的源动力
现代体育消费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按照经济学理论,当前的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特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市场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市场,现代体育消费是能给人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就有无限制发展的可能性。
1.2体育市场与体育消费的相互关系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可使更多的人能够进行娱乐和体育休闲活动,势必给体育市场带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但就其体育活动形式则因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年龄、文化等不同而处于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体育市场应对体育消费形式起积极的引导作用。体育市场开发过程应有充分的预见性,了解其多样性、必然性和复杂性,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积极引导居民具有健康向上的体育消费形式。
2 南宁市市民体育消费现状剖析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发放2100份调查问卷对南宁市重点区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00份,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
2.1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对南宁市2000名市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实物消费占70%,体育信息消费占15%,体育劳务消费占15%,说明市民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其比例远大于非实物型消费。这说明南宁市市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没有达到较高的层次,体育消费支出还比较单一,虽然有体育消费意识,但大部分市民还是接受不了非实物型消费。
2.2体育实物消费分析
体育实物消费包括运动服装(如衣、裤、鞋、帽等)、健身器材(如拉力器、哑铃等)、保健品、运动饮料等。调查显示,目前南宁市市民的体育消费,仍是以实用为主。在整个体育实物性消费中重点人群是国家公务员和学生人群。而且这两类人群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比较注重服装和形象,其体育消费的层次比较高。有50%的市民购买水平在200-400元之间,有40%的市民是以耐用品为主。
2.3体育劳务消费现状分析
劳务型消费主要用于校内的健身培训、健身场所(如健美健身操培训、游泳、街舞),另外还有体育彩票等。南宁市市民认同缴费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0%,这说明市民基本上有了花钱买健康的概念。
调查显示,在参加体育俱乐部这一体育消费活动中,80%的市民能够承担1个月50-100元以内的消费金额。而在100-200元中,只有20%的市民能够承受,这说明市民体育消费水平依旧很低,较高体育消费在市民中不常见。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条件,另外对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居民很少到专门的体育健身场所来,一般找最近的免费场所锻炼身体等。
3 体育市场培育过程中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据调查,收入水平和消费环境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收入水平则占到50%,消费环境占到26.7%,总共占所有影响因素的76.7%。
3.1收入水平解释
总的体育消费在年总收入中的比例占4%,说明南宁市城镇居民总的体育消费额比较低,同时也说明南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还不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体育消费中重点是体育实物性和体育参与性消费。这说明南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化,在消费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重实用和耐用。从总的体育消费占总的文化娱乐消费的比例为37.9%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宁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在总的文化娱乐消费中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面,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南宁市城镇居民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对体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也具备一定的体育消费的意识,但对体育消费持谨慎态度,即严格保持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3.2消费环境因素解释
消费环境因素是影响南宁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体育消费环境是指体育消费场所环境、地理环境、设施环境的综合。居民对体育消费场所的要求的调查发现,其中要求环境高雅的占40%,要求配套设施完善的占30%,要求有教练员指导的占20%,要求活动内容多的占15%。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居民的体育消费。特别是体育消费的场所与上班地点的远近和住所的距离直接影响到消费的水平。体育运动场所离办公区和大型居住区近的体育消费的程度较距离较远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经调查发现,有很多的新建小区周边就缺乏体育运动场所,或者人均运动场所不足的问题非常普遍。
4 培育体育市场促进体育消费的对策
4.1通过体育健身场所项目多层次化激发市场消费
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目的,根据个人意识,自愿参加而组成的一个体育组织,它具有自己的目标和中心任务,有严格的各项管理制度,成立体育健身俱乐部也是体育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居民参加培训班、俱乐部是目前居民通过有限体育消费获取最佳受益的合理选择。体育健身场所要充分兼顾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居民,让居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开设一些居民认为需要开发的体育项目,从而更好地引导居民体育消费进入合理化、科学化的道路上来。
4.2加强体育市场推广促进体育消费
4.2.1加强市场调研
所谓市场调研,是对那些可用来解决特定营销问题的信息所进行的设计、收集、分析和报告的过程。体育市场成功的关键就是要研究目标市场顾客在哪里和如何迎合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为此需要深入地去了解有关目标市场顾客的各种信息。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拥有多少可支配收入?他们在购买体育产品时受哪些媒体的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以及如何变化?了解了这些信息,就能更有效地制定体育市场策略。
4.2.2体育赞助
所谓体育赞助,是指某机构或个人对体育项目、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提供的金钱或物质支持,以换取公众的认知,从而树立市场的影响力。其赞助对象可以是一场比赛,一个联盟,一个协会,一个特定的个人、队伍或比赛转播。
关键词:保险公估市场培育
从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主要是通过公司内部设立的理赔部门来开展理赔业务的,在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既是承保人又是理赔人,直接负责对保险标的进行检验和定损,做出的结论难以令被保险人信服,存在着违背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的可能性。保险公估机构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公司的理赔事务和复杂化的专业化的需求,为专门从事保险公估工作的保险公估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分工一方面有利于保险理赔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横向交流,并能促进保险公估业整体执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规模效应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减少,必然会降低保险理赔费用,从而降低保险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保险保障。
一、保险公估人出现的必要性
第一,保险公估人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保险行业发展的初期,保险公司既作为承保人又作为理赔人,对保险标的做出的定损,很少被被保险人所信服 ,保险公司的诚信问题受到很大挑战。而保险公估人的出现,正好分担了保险理赔部分的工作,进而实现了理赔工作的专业化。它有利于理赔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同时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的平衡,也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发展。
第二,保险公估机构是社会进步和分工细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保险市场发展,保险公司的在理赔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愈来愈多,许多行业的专业问题需要专业的人员和机构去处理,某家保险公司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配备相关行业技术人才来处理将来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而保险公估机构面对着多家保险公司,正好可以为保险公司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机构经营的需要
保险公估是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是与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监管秩序的进一步完善,保险逆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减少,保险公估的规模效应,必然会使保险理赔费用降低,进而降低保险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公估行业在保险理赔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被保险当事人所接受。特别是处理重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理赔工作中,保险公估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在损失核定、责任认定等方面的出色工作,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压力,减少了保险人的理赔支出,而且为投保人迅速获得赔款,快速恢复生产赢得了时间。
第四,市场协调发展的需要
保险市场是一个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业,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保险当事人提供信息服务,加强保险双方的沟通,促进保险经纪的发展。再保险公估缺位的时代,也曾有保险公司、资产评估机构、检验机构等试图充当保险公估的角色,但又不很理想。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估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保险公估认识程度不高,认同度也较低
保险公估是向保险合同签订的双方提供商业服务的公证行为,是独立于保险公司、政府部门、投保人、经济领域各个环节之外的。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民众对保险的理解和认知还处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无论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广度与发达的保险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保险公估还没有全社会的认同,保险公估之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还只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很多投保人对于这项目服务了解的还不是很全面,这就限制了我国保险公估市场的发展。
2.社会对保险公估的需求量不足
目前,我国的保险公估市场面临着业务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保险公司对所有的保险业务环节全部承揽,这就制约了保险公估行业的发展。在粗放经济的影响下,保险公司“惜赔”的现象经常出现,理赔反倒成为了保险公司压缩成本的手段,从这一角度出发,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保险公估机构来介入其中。只有较为复杂的案件,或者为了平衡某种个关系的时候,保险公司才会使用保险公估机构。
3.保险公估机构还不能真正做到独立执业
国际上,保险公估人可以分为代表投保人的公共公估人以及代表保险公司的独立公估人。我国的《保险法》规定,“接受委托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评估机构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和鉴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但是根据《保险公估机构监管规定》的有关条文规定,保险公司、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内部的员工都有权设立公估公司,这样直接影响了公估人的独立性。
其次,目前我国的保险公估机构的业务来源主要依靠保险公司提供,被保险人对保险公估的需求寥寥无几,保险公估机构为了生存,执业时往往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上,更有甚者,纯粹为了降低保险公司赔款而工作。
4.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保险公估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保险业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社会上的所有行业,这就要求从事保险理赔工作的人不仅要熟悉保险行业,还要对每一个行业的情况都要了解一些,甚至要成为专家,这样才能对定损进行准确的分析,为理赔做好基础工作。与此同时,在理赔的过程中,保险公估人员不但要参与技术方面的工作,还要与投保人进行协商依据保险合同来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这就要求公估人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的险种也会越来越多,而且多数与高新技术有关,例如火箭、核产业、卫星、通信设备等等,面对这么多新险种,如果保险理赔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那么就很难处理上述问题。而且当前我国的保险公估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一些刚刚成立不久的保险公估机构缺乏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许多人仅仅是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开始执业,这显然不能符合保险公估行业的高技术要求。
5.保险公估行业法律地位不明确,成为困扰保险公估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一是对于保险公估报告的法律地位,保险法规定其本质上是一份技术性质的报告,对保险当事人的约束力相对有限,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性。因此,处于独立、客观、公正地位的公估人其实并没有被法律赋予相应的权威地位。其次,另外,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可以聘请依法设立的独立评估机构或者具有法定资格的专家,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但由于规定不明确,聘不聘保险公估公司由保险公司说了算,再加上由于保险公司出于利润的考虑压低公估费用,处于萌芽期的保险公估公司举步维艰。
6.业务渠道单一,业务结构不够合理。
与其他行业相比,当前保险公估公司的业务来源最单一,而现实中现实中它又往往只能从保险人一方得到理赔服务业务。虽然已经出现了被保险人委托公估公司介人理赔案件的案例,但还远未成为公估公司的一个生存渠道,相反往往做一个被保险人委托的业务会丢掉相关保险公司的业务委托。另外,保险公估的风险评估业务,目前也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如何扩展业务渠道,增加业务种类,也是公估公司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培育和发展保险公估市场的措施
1.确定保险公估机构的法律地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保险业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为了扶持、培育还处在萌芽阶段的保险公估业务,类视会计法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定位,尽快立法确定保险公估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保险公估报告的权威性,使保险公估机构介入保险理赔业务成为一种必然,逐渐让保险损失鉴定由社会第三方(保险公估机构)担任,既能保证损失鉴定的公正性,又能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还有利于保险公司从繁重的理赔事务中脱离出来,能够提高理算的准确性,减少以赔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保护了保险双方的利益。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战略
一是保险公估企业做好市场战略定位。根据企业的资源优势,确定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从市场战略定位看,国内市场上的公估公司绝大多数定位于保险人型,还没有完全独立型的公估企业。二是保险公估企业做好经营模式战略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在集团化发展和专业特色经营上有所取舍,不可定位不清,影响企业发展。集团化发展可以实现战略协同、资源共享,使集团管理成本降低、智能加强、效率提高,以及队伍整体素质与效能得以提高,最终形成服务质量与服务价格的竞争优势。专业特色经营是通过细分市场,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不断聚集核心优势,打造专业品牌。
3.提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素质
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素质对该行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 一要提高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准入资格,解决目前从业者的良秀不齐的现状,从入口提高保险公估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当前试行的保险公估人资格考试虽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这类考试由于起步晚,难度低,无法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好多通过考试人员没有能力执业。二是步建立健全保险公估行业的培训机制,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后期教育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第三,由于过去中国保险公司特有的大而全的经营形态,导致了保险公司的功能过于完备,也使保险人才必须进入保险公司才有机会施展才华。因此造成了目前保险专业人才,包括理赔人才集中于保险公司的现状,鉴于公估行业的特殊性和高度依赖经验的职业特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引进业专业人员已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渠道。第四,不断更新与充实公估专家库,公估专家库搞好公估专家库建设工作。保险公估作为一项技术含量高、涉足门类广的行业,为确保公估报告保质保量的完成,提高公估报告的权威性,必须拥有全面的专家队伍,作为公司技术支持。建立一系列的专家库,可以使公司业务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进而拓展公司的业务发展空间,拥有一支“行业完整、专业性强”的专家队伍将是保险公估公司的宝贵财富。
4.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从组织形态上看,国内保险公估公司多为有限责任公司,资本金来源单一,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多未明确分离,公司内部缺乏应有的发展规划,也缺乏科学、严格、细致的分工,许多公司干脆就是专业人员自己找饭吃,导致员工集销售、技术与服务职能于一身,严重降低了经营效益,使公司管理回归到手工作坊的水平,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无法创造很好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机会,从而也不可能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资本单一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保险公估机构的内部管理,是现在保险公估机构发展壮大的首要任务。
四、我国保险公估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某些领域的保险业务变得非常复杂。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尖端技术相对滞后和环境的复杂多变,都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为了让保险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公估人要充分发挥中介优势,公估人要不断的拓展业务领域,要从承保的保险标的资产评估、风险识别与衡量到防灾防损、灾后理赔以及建筑物火灾保险、普通财产保险、海上保险、特种保险、责任保险,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保险公估行业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
相对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说,保险公估行业一个比较新的行业,当前的市场格局还没有确定。笔者认为以后保险公估公司将会有三个发展趋势:
(1)大资本的介入为保险公估业的规模经营做好基础保障。当前我国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投入过少,这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及同步国内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驱动,会是有识之士向保险公估市场注入资金,使保险公估业实现资本重组并完成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2)集团化经营将逐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接受。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及我国保险市场经济环境表明,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正在走向集团化,大股东介入以后,保险公估公司会不会也走向集团化,我们拭目以待。
(3)品牌企业逐步形成。规模除了产生经营成本的可能优势外,并不等于品牌。市场不必认可规模强势,却一定认可品牌。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规律都决定了,无论规模大小的市场主体,竞争取胜的唯一法宝就是打造与强化公司市场品牌。当前我国保险公估公司将会有一个大规模的整合,到时必然会有一些强势的品牌杀出,而这些具有品牌优势的公估公司将会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我国保险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完善保险公估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保险公估人能够协调好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健康的保险公估市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程海峰. 论完善我国保险公估人制度[D]. 吉林大学, 2004 .
[2] . 浅议完善和发展我国保险公估制度[D].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
[3] 宫梅. 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及民事法律责任研究[D]. 山东大学, 2006 .
[4] 苟军. 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对策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
关键词:民间资本;容量测度;市场培育;宁波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60-02
民间资本就是掌握在民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中属于私人股份和其他形式的所有私人资本的统称。以温州民营企业家“跑路”事件引发的“区域性金融地震”为标志,民间资本市场的健康培育问题已经成为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器。宁波拥有非常丰富的民间资本和数以十万计的民营企业,抓住国家金融创新的历史契机,对宁波的转型发展非常重要。
一、“十二五”时期宁波民间资本流动的容量估值
民间资本的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经营型民间资本;二是金融型民间资本;三是现金型民间资本;四是不动产型民间资本。
1.“十二五”期间宁波民间资本增加额约7 039亿元~8 447亿元。“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历年来,宁波市非国有投资一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60%,据此,“十一五”期间宁波共完成非国有投资5 000亿元~6 000亿元。由于非国有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较多,其中“企业和个人自筹”与“集资和预付款”属于民间资本,两项占比为70%左右。因此,“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实际形成民间资本约3 500亿元~4 20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非国有投资年递增率会下降到15%左右,推测“十二五”期间宁波民间资本增加额在7 039亿元~8 447亿元左右。
2.“十二五”期间宁波潜在民间资本大约1 196亿元。(1)2010年民间资金总量约4 000亿。宁波2010年末的民间资金大致为:一是居民储蓄。全市储蓄余额3 282.3亿元。二是居民手持现金。宁波市人口总数为760万,同期家计户手持现金调查人均为1 320元,由此得出全市居民手持现金总额约100亿元。三是非国有法人的利润。宁波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657.7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39.89亿元,由此推算,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618亿元,三项合计大致为4 000亿元。(2)2010年潜在民间资本存量约595亿元。一是在居民100亿元手持现金中部分是消费性的资金,部分是生产经营备用资金,两者比例大致为8∶2;因此,手持现金中约有20亿元为潜在民间资本;二是储蓄中大约30%(30%为历年储蓄问卷调查经验数据)为保障性资金,余下70%中大部分也已转化为银行贷款,可用于投资的只有10%(10%为宁波市银行超额储备比例)左右,因此在储蓄余额3 282亿元中潜在民间资本量约328亿元;三是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618亿元中用于分配后的潜在民间资本大约只占40%,数量为247亿元。这三项累加得出2010年潜在民间资本存量大致为595亿元。(3)“十二五”期间民间潜在资本增量约1 196亿元。按照“十二五”规划,宁波市GDP年均增速10%,而居民储蓄的增速均在20%左右。据此,简单推定“十二五”期间潜在民间资金本年均增速为15%左右,五年宁波市潜在民间资本增量约1 196亿元。
3.“十二五”期间宁波市总体可调动的民间资本大约万亿元。潜在民间资本2010年存量加“十二五”期间增量就是宁波市“十二五”期间潜在民间资本总量约1 791亿元。“十二五”期间宁波市实际民间资本增加额加上潜在民间资本总量大约8 830亿元~10 238亿元,这部分资金就是宁波市可调动的民间资本流动。
二、 宁波民间资本市场的特点
1.民间投资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09—2011年,宁波民间资本投资分别为564.98亿元、1 016.1亿元、1 151.3亿元,2012年第一季度达到268.7亿元,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2.个私经济是民间资本的主要力量。个私经济是民间投资的主要力量,2009年宁波个私经济限额以上投资完成505.72 亿元,占限额以上民间投资总额61.06%。同期股份制经济、集体经济、联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分别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37%、4.52%、0.03% 和17.3%。
3.自筹资金是民间资本资金来源主渠道。从资金来源看,主要依靠自筹资金。2001—2009年间全市限额以上民间投资资金中自筹资金比例加速上扬,2009年约占80%,是民间投资的主要来源。宁波民间投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不强;利用外资、预算内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比重很小。
4.民间金融活跃。截至2010年3月,宁波市18家法人金融机构中,每家机构前10大股东中存在民营资本的达到16家,其中,民营资本在前10大股东中持股占比在1%~25%之间的有1家,占比在25%~50%之间的有两家,占比在50%以上的有13家。民间资本对包含担保、典当、寄售、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内的其他融资类金融机构的投资发展形势较好。
5.股权投资蓬勃发展。至2010年3月,宁波共有各类PE企业37家,注册资本超过500万元的投资公司中有300多家在运作PE,以宁波东元创投为代表的政府背景的PE、以杉杉创投为代表的大型民营企业举办的本土PE和以新以创投为代表的合资PE,以深创投、天堂硅谷、中欧基金为代表的外地PE构成多元化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三、宁波民间资本市场存在着一些问题
1.宁波民间资本的结构比较单一。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居民理财知识缺乏。尽管银行储蓄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理财知识的缺乏,导致居民高估投资风险,最终还是以储蓄保值为首选。二是市场投资品种有限。尽管目前国内加快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理财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2.大量的民间资本处于“沉淀”状态。宁波民间资本供求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一方面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陷入经营困境,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供应充分却处于“沉淀”状态。主要受体制性因素制约:一是民间资本投资权益还是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二是民间资本受到现有金融制度和融资机制的制约。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以及获得证券发行的制约成本依然较紧,民间融资的合法性不明确。
3.民间金融发展遭遇“门槛”多。在政策层面并不存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障碍,主要问题是金融机构尤其是大中型金融机构对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存在“门槛效应”。民间资本能否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决定因素并不是“资本”问题,而是民间资本的来源及其实力,对大多数民间资本来说,投资入股小型金融机构可能是其进入金融业的唯一渠道。
4.私募股权投资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能力不强。对于发展PE来说,宁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一是宁波拥有资金优势。一些传统行业企业由于难以进一步转型升级被逐步淘汰,但企业主手中保留了大量资金,这将成为PE的重要资金来源。二是宁波拥有大量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优质企业。但是,宁波股权投资基金规模不大,至2010年3月,宁波现有37家PE企业所管理的基金规模20亿元左右,平均大约5 400万。
四、创新机制,积极培育民间资本市场
1.努力扩大民间资本健康投资创业。宁波民间投资由低档次、粗放型投资向高新科技、集约型投资的转变尚未完成:片面考虑短期回报的多、“单打独斗”的小、低水平扩张比较普遍,不少民间资本没有真正把握经济的长期走势与社会发展需要,没有把自己的资金投向与产业升级的方向、政府引导的目标结合起来,盲目热衷于“短平快”的项目,既增大了投资风险,也加剧了经济波动。
2.加强民间金融市场监管。在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系列的倾向:一是避免短期行为,不能急于求成;二是改变凡通的行为习惯,金融业有自己的规则,要加强监管特别注意制度下的规范化;三是金融业带有一定公共性质,所以不能仅仅从机构利益来考虑问题,还必须从公共利益来考虑问题;四是金融机构的运作要求审慎性和连续性,要避免跟风。
3.让民间资本“国退民进”落到实处。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取向:一是加快实施促进民间投资的金融改革,给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特别是社区金融和微小金融层面有更多的运作空间。二是加快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设立新兴金融机构。三是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4.重视小额贷款公司对民间资本发展的作用。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中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为丰富的民间资本提供合法的金融供给,将民间资本合法地引导至正常渠道,解决了农户、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比例,更加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增加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规模,使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纯金融类机构得到可持续发展。
5.股权投资应注意控制风险。注意控制股权投资的风险:一是公司股权投资将以追求稳定收益为目标,主要投资技术龙头类、PE估值低的公司;二是应采用“跟从战术”,跟随国内外有实力的基金公司等投资机构参与投资;三是公司持有被投资公司股权比例要达到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以求全面了解和掌握被投资公司;四是公司要聘请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团队负责此项业务,以求更好地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 [美]H.克雷格·彼得森,W.克里斯·刘易斯.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杜静然,吴金键.民间资本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11,(4).
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在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升级,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既能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提升和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大举措。
在中国大踏步进入信息消费时代的当口,国务院的意见是及时的。当前,从北斗导航到新型物联网,从电子商务到移动互联,随着我国固定宽带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提速,信息消费正在改变着百姓生活,并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成为重要资源并在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信息成为重要的商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信息商品消费与实体商品消费并驾齐驱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
美国经济学阿尔佛里德·钱德勒在其所著《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一书中说:“美国人已经发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商业或个人活动是相当关键的。他们已经表现出一种明确且强烈的意愿,去开发、开拓和销售一系列信息技术,并从中牟利。”中国人对信息这种特殊商品价值的认知并不比美国人逊色,而且我对信息技术硬件及软件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我国信息消费市场将加速繁荣。
从市场学角度看,信息消费活动也同样包括信息消费的主体、信息消费的客体、信息消费的过程三个方面。科学界定三者各自的功能范畴,有效处理好三者关系,是解决信息消费相关问题的钥匙。
强化信息消费者的理性思维和安全意识
信息消费与实体商品消费一样,消费者自身对商品的鉴别能力是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最重要一环。鉴别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思维过程。对信息消费而言,消费者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涉及一般的信息理论基础性知识、社会商品知识,也会涉猎到高科技领域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靠信息消费者“在做中学”,在实践中经历反思、顿悟的学习过程。这是区别于一般商品认知的完全不同的认识过程。同时,信息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与观察力和判断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作为信息消费主体是信息消费的特殊现象。组织扮演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的双重角色,很多社会组织往往是信息过滤的第一道滤网,理应成为个体信息消费者的领航者,成为理性信息消费者的榜样和典范。目前,我们注意到,从各类企业到其他社会组织,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值得商榷的情况。一是组织管理者信息消费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对有价值的社会信息鉴别运用能力尚缺乏,导致对信息利用率低,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忽略,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二是在信息消费过程中,有垄断信息资源现象,人为阻止信息的有效流动,制约了信息消费中的“蝴蝶效应”,客观上影响了信息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三是对组织消费信息的终极目的理性认识。组织管理层的决策依据就是信息,组织的信息消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决定组织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的制定,对信息的依赖性更强。忽视信息对决策乃至对组织未来生存发展的影响是组织信息消费中的最大误区。另外,组织作为信息消费者的存在必须在强调信息经济价值的前提下,增强信息消费过程的政治法律意识,在维护组织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信息消费。
公民个人信息消费是信息消费市场基础。我国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对公民个体而言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消费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商品销售进入信息化时代,许多信息与消费者的个人利益紧密相关。当下年轻人成为信息消费的主力军,中老年人也不断进入到信息消费大军当中。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大多数人感性成分大于理性思维,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十分孱弱。对这部分消费群体的信息消费能力教育提高刻不容缓,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都要利用多种形式多个层面实施信息消费能力教育,重点是信息消费安全意识培养、信息渠道与品质的鉴别能力以及信息消费技能提升等等。
高度关注信息产品质量
在信息消费过程中,人们发现用检验实体产品质量的方法来检验信息质量变得异常困难。产品质量优劣的决定权是掌控在产品生产手中,在信息消费过程中,由于信息产品的无法储存性和无形性,导致信息消费者难以通过传统方式认定信息质量,所以信息产品质量应该成为政府和消费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云技术下的社会海量信息流通中,主要由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体来提供信息。这种信息提供的机制与信息产品质量形成紧密关联。
组织作为信息渠道的驱动者,对信息质量责无旁贷。组织的信息有内部外部之分,这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划分,内部信息是组织内部传递和处理的信息,常常是出于组织自身的需要。外部信息则是组织对外的信息,是组织显示自身实力、功能及其与对象关系的工具。由于组织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内外信息与内部信息有诸多差异性。外部信息通常具有较大的选择性,组织向社会传递的信息由于受竞争环境的影响,迫于竞争对手的压力,通常会有虚假的对外信息来迷惑对方。这些信息对普通信息消费者而言,往往会受其迷惑,产生错误的行为反应。而内部信息尽管具有真实性,信息质量通常是有保证的,有真实性、有效性甚至具有福利性,组织内部人员可以放心消费这些信息,对其真伪无须更多认证。但是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内部消费者同样也要采用扬弃方式进行理性消费。
当下,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覆盖面很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智能终端及其软硬件供应商、信息网络及其运营商、信息消费内容和服务的提供商等。这样的生态系统需要一些核心技术的支撑,而目前我国的短板是缺乏自主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现在,安卓、苹果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充斥中国市场。这会造成两个严重问题:一是信息安全没有保障;二是产业效益和发展主导权落入他人之手,失去安全屏障。
为此,无论是从保障信息安全的角度,还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角度考虑,我国都必须吸取发展“北斗”和“TD”等核心技术的成功经验,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及时发展我国自主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促进信息消费提供必不可少的安全支撑。
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许多个人也有意无意地成为信息的提供者,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等信息符号向信息消费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产品。在我国很多信息都是被动提供,许多既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也涉及公民基本权益保护问题。显然在个体信息生产中,公民个人的权益保护是保证信息消费符合法律规定的关键。个体提供者必须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在个人信息提供中必须坚持我国民法的平等、自愿、等价、互利、有偿的原则。要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权,防止不法分子用公民个人的隐私换取暴利,以保证信息消费市场的正常运行。
政府须加强对信息消费过程的监管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行为目标就是全民福利最大化,国家利益最大化。对信息消费过程的监管是保证信息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保证全民在信息消费中获得最大收益。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角色。政府对网络“大V”,网络信息谣言制造者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净化信息消费市场。
政府监管应当从健全信息市场监管立法方面着手。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探索信息市场运营的规律,掌握信息消费市场的特点与性质,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整顿信息市场秩序,促进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前,亟待制定规范行业行为的系列法律法规。信息消费行业的法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违法行为不能及时遏制往往都是其行为难以界定,使得许多侵害信息消费者的违法行为大行其道,而其违法者无法用相关法律实施应有制裁,由此可见信息消费的立法工作十分重要。
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信息消费市场的管理人才,为信息消费者的权益保驾护航。信息消费市场管理本身就涉及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市场的管理人才培养应该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效性和应用型,使经过培养的信息管理人才在未来的信息市场管理活动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和管理能力,为信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以保证其获得高质量信息商品,并为信息消费者提供高水准的管理服务。
信息消费者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的法律知识普及不应当滞后于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市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信息消费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拉动着中国信息消费的雪崩式增长。信息消费的能耗约占整个社会总能耗的2%,而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对整个GDP的贡献率可以达到7%~8%”。据估计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在如此大的市场规模面前,信息消费者及信息生产者自身法律意识也应当随之提升。在海量信息市场上,信息需求者与信息供应者都用相关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加强对信息消费市场的研究
对信息消费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应尽快进入经济专家的视野,研究的目的不但包括对当下信息消费活动现象及规律的认识,而且是要对中国未来信息消费市场发展趋势的进行理性判断,以此为国家制定未来信息市场发展战略方针提供决策依据。
未来在信息消费市场上国家将成为最大的买家和卖家。未来政府将扮演信息产品生产者、信息产品消费者、信息市场监控者的三重角色,在信息消费市场的导向、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以国家政府为信息消费主体是信息消费市场的特殊现象,信息关乎国家安全,关乎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同时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所以,西方国家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给予高度重视。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政府应具有全球化眼光对待信息产业及信息消费,在信息消费市场上,国家也应担负起对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体的信息消费的导向作用和实施价值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