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民族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 国学教育 高雅情趣 文化素养
中职生多数是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才来职校学习专业技能的。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较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在中职校园里,这样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在网群里辱骂老师;因老师批评了几句就想不开,寻短见;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矛盾就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对;平日里沉迷网吧,迷恋网络小说而不能自拔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情趣不高雅、学习态度不端正、胸无大志、抗挫折能力低的具体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而一个人的态度是受思想指导的,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胸怀大志,就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因而重视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礼貌意识和人文素养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就是正确引导和陶冶学生情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既传播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又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对联
对联是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
在学习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时,笔者特地设计了对对联的学习活动。题目是“北京雾锁车迷路”,让学生对出下联。有人对“广州雨大人难行”“武汉雾大人看海”……唉!看来他们对对联的格式不是很了解。于是,笔者出示对联的六大要素,也叫“六相”,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同学们明确了对联的“六相”之后,终于有了“上海雾大孩走失”“日本核泄人惊慌”“交警旗挥人畅行”这样的妙对!下课铃响了,他们还陶醉在对对联的乐趣当中,课后还主动对了好多对联让笔者修改。他们为自己在对对联方面的“小有成就”而得意和兴奋,学习氛围空前
高涨。
为了让他们把这种对对联的热情持续下去,在学习其他课文时,笔者尽量用对联来引入和概括。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引入戏剧《窦娥冤》的学习。用“一夜风流项链变锁链,十年劳苦变老妇”来概括《项链》的主题……让学生保持对对联的积极性,随口即对,随意而为。
把对对联活动引入到课堂中,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转变思维,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发掘学习素材,实现知识的内化、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散、能力的提高,以及高雅情趣的形成。从而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人情,把德育教育隐藏在无形中。此所谓“润物无声,踏雪无痕”也。
二、猜字谜
猜字谜在我国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一项极为常见、参与度高、娱乐身心、启迪智慧的智力游戏,它还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谜语”能形象、生动、有趣地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朗朗上口,充分调动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笔者先让大家猜谜语:出淤泥而不染(打一现代作家名),谜底是朱自清。学习古诗时,也同样让学生先猜谜语:禁止放牧(打一古代诗人);跑旱船(打一古代诗人);露出胸前白雪肤(打一古代诗人);谜底分别是杜牧、陆游、李白。而《茶馆》的作家是老舍,笔者让同学们为老舍这个名字出谜面,有“故居”“习惯性放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在猜谜和编谜中体受到学习的乐趣。
逢年过节时,社会上的猜灯谜活动,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虽然只猜中几个,可已经把他们给乐坏了。课堂上的引导竟能让学生把这份兴致延伸到课外,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其潜移默化之功可想而知!
三、学古文
怎样才能让这些整天沉迷游戏和网络的年轻人接触国学、接受国学、研究国学呢?首先教师可在早读时让他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文化精粹。学生熟读于口,濡染于心,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就会潜移默化地被他们接受。除此以外,平时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国学经典渗透进去,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人文精神。
学习史铁生的《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时,史铁生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叹,笔者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去学习国学《二十四孝》。其中有一个“负米养亲”的故事。故事说,子路早年家境贫困,常年只能吃到野菜、白薯之类的食物。子路为了让父母能够吃到大米,就到百里之外将米背回来。后来,子路飞黄腾达了,做了大官,拥有许多车子、粮食和酒肉。子路一次在宴席上遗憾地说,父母亲走了,我想再为自己的亲人去百里外背米已经是不可能了。父母亲的寿命是很短暂的,就像是霜露对草木的作用一样,仅是一时的;贤良的人想要为父母尽孝,而父母却可能会等不到他尽孝的这一天了。
通过学习“负米养亲”的故事,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孝、体会孝、弘扬孝。从而不再叛逆,不再任性,不再与父母师长怄气,能守孝悌,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学习环境,培养乐学精神。
学习《成语》时,让学生讲讲成语的典故,如铁杵磨成针、闻鸡起舞等古人励志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国学精粹中感受到古人的励志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创造奇迹。
四、写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具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璀璨的诗歌文化,诗人词家,灿若群星;名篇佳作,传之久远。时光飞逝,今非昔比,读诗、写诗成了极少数人偶尔为之的事,特别是青少年读诗的时间与频率更是远远少于小说。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不能后继无人。所以我们要提倡中技生读诗、写诗,培养其高雅情趣。
中职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如果一来就命题作诗,恐怕未成诗句先“投降”。因此,可以先让他们仿写,如学完《早春的微笑》后,让学生仿写校园春早或青春的微笑、微笑的青春等等。接着引导学生即景赋诗,如个别学生喜欢看窗外的雨,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观察雨景,然后把观察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感想写下来,即成一首好诗。经过一番训练,这些平日以钳工、车工操作为伴的“武夫们”,也能出口成章,当起“酸秀才”来了,真是令人感叹啊!
【关键词】儒家思想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14-02
儒家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它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曲折和坎坷,但因其博大精深,强大的生命力却日益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学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儒家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今天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民族道德的基础、精神的指引和灵魂的归宿,儒家先哲为我们提供的那些精微深邃的思想仍然启示着人们。
在儒学的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与教育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历史上的儒家圣贤孔子、孟子、朱熹等,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终身的教育家,因此,儒家思想中本身就包含着教育观,它对于今天从事教育的我们,仍然具有相当的实际应用价值。儒家学派的圣人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有一种解释就是“人”,特点是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即“以人为本”。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班主任的教育角色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如何结合时代特征,从儒学的思想宝库中去寻求智慧,成为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一些儒家思想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爱人、感恩、知书、达礼”。
1.爱人、感恩,是学生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基础。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教育观。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因此孔子号称门人三千,其中既有颜回之类的贤者,亦有宰予之类不可雕的朽木,体现了他的“泛爱众”精神。
在今天,教会学生爱自己,爱别人,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成了我们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因此,我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唤醒、发掘学生的爱心,从而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因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能爱人,必然会感恩。感恩的“恩”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本来意思就是“惠”,而“惠”的意思就是“仁”,所以,感恩就是一种仁爱的精神。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个人,父母养育了你,亲朋支持了你,老师教育了你……我们感受到的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无一不是以感恩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感恩是建立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学会爱人、感恩,为学生具备完善的基本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知书、达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学《诗》,就不会讲话,不学《礼》,就不会立足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掌握知识,懂得礼节,这是一个社会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当今的教育中同样应该提倡。虽然今天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浩如烟海,但我们仍有必要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因此,我在班上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两个早读读背古诗文名篇、《论语》等,后来又结合学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的活动加强学生的礼仪规范的培养,从内(品性道德)外(知识技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的整体面貌日新月异地得以改善。
二、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事父母而孝,待众人则恕”。
1.以诚立身,诚信待人,这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其中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儒家代表的传统道德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在世,必须不断学习知识,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提倡诚信、奖励诚信,对撒谎、隐瞒、欺诈、弄虚作假等行为加重处罚,树立了良好的班风。
2.事父母而孝,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基础。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论语•学而》)弟通“悌”。“孝”是父子之间的爱,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还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仁”的根本。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如计算自己一个学期的花销、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写一封家书、布置“感恩亲情,回报父母”家庭作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孝顺父母,走向成熟。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感人的场面,许多学生都有触及心灵的体会,收效远超我的预期。
《论语》中还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在智育和德育中,孔子把后者放在第一位,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正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3.行忠恕之道,提倡学生用宽容善良的心来对待他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人”,即宽恕、容人之意。“忠恕”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孔子提出的实现“仁”的方法。
人都有私心,而学生因为心理不成熟,难免会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心态失衡现象,心胸狭隘、互相猜忌,甚至演变成矛盾和冲突。针对这些情况,我要求学生按以下方向来努力:一是严于律己,每天反躬自问功过得失,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我反复强调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是将来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二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对照他人的行为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换位思考,充分全面地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多地理解别人、宽容别人。这几点措施的施行非常有效,学生之间的关系越发融洽,整个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了。
三、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显于天下的人,怎么实现理想呢?首先端正思想,然后完善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它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一个人应该先对自身进行修养,以自我完善为基础,然后建立家庭,家庭和睦后才能治理国家,最后才能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己不是目的,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
身处当今社会中的学生,虽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是人生不变的理想之道,我结合时代特征对学生如此阐述与要求:“正心”,要调节好自己的心境,要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创造良好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心意,要有先自己(营造自己、保全自己、富强自己)、后家人、后社会、后国家的序列观,这是一个人的品格(人品)问题;“修身”,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基本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人的才能(水平)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一个人自身的社会客观存在,是一个人的内功问题;“齐家”,发展自己,然后惠及家庭,美满和谐的家庭是一个人幸福的重要保证,要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影响人、教化人;“治国”,自己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服务于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人的人品和才能发挥与社会表现问题;“平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是一个更高境界意义上的服务社会、效忠国家的问题。若能如此实践,实现理想、成功、完美、和谐的人生指日可待。
儒学文化作为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积极向上、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理论等,这里我们只涉及到中国传统德育理念的一点皮毛,略窥门径,却已收效甚丰。当代中国的德育要想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更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起来,吸取传统德育理念的精华,将其“根”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里,只有根深,方能叶茂。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席秀海.略论传统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2(4)
[关键词] 少儿美术教育 民族文化 弘扬
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民间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流失,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卡通、动漫、电子游戏、电视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些地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穿自己民族的服饰,而更向往牛仔裤、KTV等现代生活方式。这些表浅的文化冲击了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也改变了人的伦理、道德。
一、树立多元文化观,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例如,法国政府为保护法语词汇,规定在重要的文化场所,只运用本国的文字;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在树立多元文化观的同时更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教育。
二、在美术教育中关注视觉霸权现象
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海报、广告、报纸、影碟、动漫、电视、公共雕塑、霓虹灯,铺天盖地,在某些场合,文字已沦为图像的注解。
图像的泛滥同时也剥夺了文字语言带来的丰富的联想空间,在学生心目中只留下平面化的图像,而把握不住深层的意义,更谈不上思想上的深层体验、思考和想象了。
这些图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漫艺术现象,大多具有暴力色彩、充满了阴谋、流血和复仇;二是网络及网络游戏盛行,负面影响明显;三是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广告的影响,追逐时尚,崇尚名牌,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影响了身心健康。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还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影响了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
一种文化,决定一种思想与行为的模式。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而艺术鉴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1.艺术作品的欣赏
不仅包括技法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例如,欣赏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学生不仅可以从技法上学习到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体会作者如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的巧妙的笔墨章法。还可以了解到北宋的清明时节,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自然风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了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这画面中绝非单单只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在欣赏作品当中,必须提到的是中国的写意画。纵观中国千年的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无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这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一种文化。通过欣赏学习中国画,学生明白了中国画写的是意象,写的是意境。要想画好中国画,还得有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2.对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上四年级七册《炊具与餐具》这一课时,本来只是一次技法训练课。但备课时我就在思索,能否从中挖掘出更深一层的东西呢?于是我查阅了炊具与餐具的来历,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入手来上此课。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何时开始用炉灶煮食?常吃的水饺、云吞何时出现?又怎样由分餐制度演化为围桌而食?
通过学习此课,学生知道了“灰陶釜”是中国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鼎最开始其实是中国古代炊食器皿。鼎上多装饰饕餮纹,“饕餮之徒”这一成语的来历原来是来自于传说别贪食的兽。
上到五年级九册《门画》此课时,通过故事讲述了门画的来历。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年画)的民间习俗。因此诞生了我国四大著名的历史年画产地: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河南开封的朱仙镇。
一幅年画就是一个历史,就是一个故事,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改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很多同学还利用兴趣小组自己动手制作年画。
3.传统工艺的学习
把民间美术带进课堂,能引导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民族、家乡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我开设了剪纸、泥塑、雕刻、陶艺、染纸、京剧脸谱等课程。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剪纸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它和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时间、生命的深刻认识。
2008年奥运来临之际,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现场剪纸活动,剪与奥运相关的题材,指导学生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结合,有机地将传承与创造融为一体。
通过开设画京剧脸谱和中国传统家具欣赏课,学生了解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认识了红木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都让学生啧啧称奇,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4.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每个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节日,可以洞悉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性格,展示特色的民族习俗传统。
在美术课中我通过中秋节让学生用橡皮泥做月饼,画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端午节画龙舟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和象征意义,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四、关注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美术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
随着杜甫的《咏柳》,学生体会着《春天的消息》;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学生又感受到江南的诗情画意;欣赏着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篆书、隶书,又使人体会到书法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还无处不隐含着数学之美。透视、平面设计中的重复、发散、螺旋,剪纸团花剪扇形、剪三折花、四折花、五折花,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原理。
在绘画作品中,透视的远近、色彩的冷暖,点的聚集、线的长短、面的转折以及画面的虚实等都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节奏。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依稀可闻山泉汩汩之声;看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见骏马自远而近的狂奔;凡是看过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都不会忘怀那途中小为悠扬笛声所陶醉的神情。
参考文献:
[1]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2]涤非荭.“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
一、选择一个突破口
我们吉林市大口钦满族镇中心学校位于风光秀丽的石人山下,这里群山环抱,依山傍水,养育了一代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培养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学生。淳朴的民俗风情使得学生在爱与大自然的和谐环境中茁壮成长。他们心灵手巧,很多同学耳熏目染,都会剪窗花。他们热爱美丽的家乡,珍惜幸福的生活,更难忘培育他们成长的校园。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学生。据考证剪纸艺术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被用来作装饰品,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一种,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剪纸艺术一方面改变了它的某些传统功效。但它的那种用简明线条将繁杂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特性,却又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吸引着现代人,借用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给古老的民族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我校领导根据这一得天独厚的现象,适时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率先积极投身于课改的行列中,努力把新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我们全面调研衡量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学校实际办学情况后,经研究决定以开发《剪纸艺术》教学为出发点,确立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科目之一。迎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办特色教育,打造品牌学校”。同时有效地补充了地方课程的不足,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为提高办学质量、弘扬传承民间剪纸文化艺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校本课程剪纸艺术的开发,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自参与动手实践的积极体验和积累丰富经验,培养学生绘图设计、动手实践及欣赏、创造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得基本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快乐、学会创造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我有幸成为剪纸艺术科研课题小组的一员,经过与校领导的探讨,有计划、有目的地编写了1-6年级《剪纸艺术》校本课程,使美育教育在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在整册书的编写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手脑结合的训练,使得学生在创作稚拙而变化丰富的图形时,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在折纸和剪纸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
三、有效实践校本课程
(一)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我在课程的编排中分为剪纸艺术欣赏、基本技法、花卉、禽鸟、动物、人物等剪法的分类学习,使学生们更加热爱生活学会观察与思考,对这些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小动物、植物、飞禽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丰富了《剪纸艺术》教材的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剪纸艺术教学的实效性、多样性。这不仅体现了本次课改教学目标的内涵所在,而且也是对传承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学校教育理念和的体现。
(二)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我在实施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感到,高效课堂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第一次给学生上剪纸课时,就做了充分的准备,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我说:“同学们看,老师手中只有一把剪刀,一张张彩色的纸,一会就可以变幻出许许多多可爱的小动物、小鸟,还有美丽的花朵,不信你们看!”经过我的演示,同学们眼前出现了栩栩如生的兔子、喜鹊、牡丹等精美的图案。同学们,你们看神奇吗?想学吗?这时同学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眼神无不流露出对剪纸的喜爱之情。其中,闫丽、邹佳慧、常宏兆等同学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你快教我们学习剪纸吧!”我接着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图片,利用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为学生进行详细地解说,让学生更加喜爱剪纸艺术。紧接着,正当我们进入第一课学习剪纸基本技法时,有的同学遇到了一些操作技法上的问题。例如,常圆圆说:“老师,剪纸符号中的花瓣形、锯齿形太难了,我怎么剪不好,真的不想学了。”说着,把剪刀丢在了一边。我把剪刀拾了起来,放在她的手中,说:“同学们,剪纸艺术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千百年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和青睐,你们想想这宝贵的民族艺术正等待着你们把它发扬光大。我们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吗?”一幢高楼若没有牢固的根基能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不行。”这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又都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剪纸活动中去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常圆圆总是虚心向我请教,比别的同学更刻苦、更认真,我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唐双平(富源县墨红镇文化服务中心)
墨红——是一个古代的地名,也叫老东山,墨红系彝语,是云南省富源境内彝族人口最多,集聚地最大的地方。
在很久很久以前,最早开发这块处女地的是彝族同胞,彝族同胞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豪爽好客、能歌善舞的优秀民族,仅墨红境内就有15000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5%,分布在法土、世迤、鲁木克、摩山、九河、清水等12个村委会,19个自然村。属彝族集聚地的法土、世迤、鲁木克3个彝族村委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土地贫瘠,高寒冷凉,生产生活基础较差,生产力水平较低,有20%的农户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墨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从弘扬少数民族的民间、民族文化着手,大力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充分利用民族节日活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每年六月二十四这天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属于他们过大年的节日,也是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各村寨都要在祭山树下打老牛,在赛歌台组织山歌对唱。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拿出3—6万元的经费,委派班子成员带着礼物去慰问彝族同胞,去彝族村社召开座谈会,畅谈民族团结、民族发展进步等有关问题;组织过好彝族同胞节日;以联片的形式组织彝族歌舞联欢会,青年山歌对唱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主团结。
建起了彝族村寨山歌对唱台,为彝族同胞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提供了舞台
古代唱山歌,是为了驱赶野兽,随着时代的进步,唱山歌、对山歌则成了彝族同胞最文明的情感交流方式,也成了彝族同胞谈情说爱既含蓄又直接的交流方式,还成了彝族同胞们过节的娱乐方式,为了彝族群众同胞的文化发展需求,镇党委、政府挤出了一定的财力并协调了有关企事业单位,从财力、物力上支持了各彝族村寨建起了山歌对唱台,到目前为止,共建起了山歌对唱台19块活动场地,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提供了舞台。
组建了彝家着装刺绣专业队伍,传承、彰显了彝族着装的个性艺术特色,又增加了参加刺绣人员的家庭收入
彝族同胞的着装在我国56个民族着装中别具一格,特别是女装更有特色,从盖头到蒙心布再到下装布面都是亲手一针一针的精挑细绣的,从面料花线颜色搭配,花样的设计等相当协调,蕴藏着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特征及审美观点,穿起来更得体,特别是彝族大姑娘穿起来,就更显得美上加美,出现在镇里大型接待场中显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象,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组织活动的时候,彝族同胞们的老老少少,都穿起了他们的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时,更显出山花浪漫的场景,正是彝族同胞独有的花样特色,引起了一些旅游公司、游客们的好奇和羡慕,纷纷到彝族村寨定做,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镇党委、政府出面引导、组织,成立了以普冲、法土、世迤、鲁木克等村寨为主的彝族着装刺绣专业队伍,共计40余人,每人每年可刺绣6~8套,每套可卖1800~2000元,每人每年可收入1—2万元。这样,既彰显了彝族着装特色,也增加了彝族同胞的家庭收入,还为彝族同胞的沟通和民族团结搭起了经济桥梁。
成立了彝族村寨红白理事会,为彝族村寨提供了红白理事活动场所,既尊重了彝族同胞古老的风俗习惯,又引导了彝族同胞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
彝族村寨的红喜事和白丧事最为热闹,排场都很大。办红喜事,一般的人家都会有600~800人,出嫁姑娘的人家,头天晚上要请很多姑娘围着出嫁的女人大哭一场,表示做父母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出嫁,也表示自己的姑娘去婆家不哭,能高高兴兴的过上幸福的生活。出嫁的当天,女方还要请很多女青年为取亲的小伙子们脸上抹黑、抹花,表示自己的女儿去婆家认不错新郎,还表示自己的女儿去婆家后不要给娘家人丢脸,堂堂正正做人。男方家在娶亲的头天,要准备很多很多猪头,很多大粑粑要送给女方家的每家亲戚,一家一个猪头、一个大粑粑。若不按这个风俗做第2天就为难娶亲人,办喜事不论男方女方,客人都要吃3天6顿,很麻烦。再说,办丧事在祭祀的过程中,除了按我们汉族的方法操办外,主人家要请很多老老少少为死者跳鬼,就是每人手中拿着两块新帕子,一面吼,一面跳,按照古代的传说“跳鬼”就是为死者驱赶野兽、飞禽、苍蝇传到现在演变为死者祈祷,希望死者驾鹤成仙,彝族操办丧事,很隆重,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吃4天8顿,死者本村的每家每户都要熄火,只等到扶山那天,还要请内亲吃二顿,对于彝族同胞来说,无论红白喜事,轮到哪家都很犯愁。为了减轻彝族同胞操办红白喜事负担,摒弃一些不必要的古老风俗,党委政府本着一个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要积极引导彝族同胞办事从俭、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方式上转变,倡导并成立了彝族各自然村寨13个红白理事会,党委、政府出资为红白理事会建起了规模相当的活动场所,为活动场所添置了一些必要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深得彝族同胞高度赞扬。
彝族山歌在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协会的引领下实现了文化乐民
为了对彝族民间音乐文化——彝族民歌曲、彝族器乐曲、彝族舞蹈音乐、彝族丧葬舞乐、彝族节日文化、彝族婚俗音乐、彝族祝酒歌曲等进行传承与保护,组建成立了墨红镇彝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协会。其宗旨,就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化行业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团结全体会员,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传承保护、服务文化”理念,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执行国家对文化产业市场的政策、法规、规定,为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保护传承民间民族文化,加快发展我镇文化产业,为加快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铺垫文化平台。
民间歌舞在文化联合体的带领下实现文化富民
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满足彝族同胞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传承少数民族良好的风俗习惯,相继成立了墨红民族民间文化宣传联合体6个,参加成员共180余人(其中彝族同胞120余人),近年来,为镇内镇外、县内县外、市内市外婚丧嫁娶、生日寿辰共演出800余场次。文化宣传联合体本着办什么事,演什么节目,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又具有民族特色,深受办事家庭及广大群众的欢迎;经了解,每演出一场次,可收入3600-4000余元,每个队员月平均收入都在2000余元,年收入在2—3万元。文化联合体的组建,不仅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还拓宽彝族同胞的创收渠道。
大众健身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实现了文化惠民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现状;问题;文化传承
音乐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直被视为维系一个民族与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历史与情感的另一种方式的凝聚与体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民族音乐记录了各个民族的兴衰与变迁,是各民族传统、习惯、观念、文化等的浓缩。而学校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高校,不仅仅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基地,更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为了加强新时期各方对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视程度, 使民族音乐得到良好的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们有义务为这一伟大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加强学校在民族音乐方面的教育,使得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一、高校民族音乐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观点是,在高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将会是整个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灾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而这些多样的民族音乐最终造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因此,我国教育素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从早期的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甚至到成人教育,民族音乐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重点建设课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音乐体系,并且在维系民族团结与促进民族发展中功不可没,但由于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了来自西方音乐的冲击,最终形成了以西方音乐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境内得到广泛使用。
然而,近几年音乐教育学界对民族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就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尝试。随着这种意识的确立,民族音乐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民族音乐边缘化的问题依旧得不到有效解决。民族音乐边缘化主要是就民族音乐在高校整体的教育安排上来说的,尤其是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安排上,民族音乐一直只是一些民族音乐特长生的专利,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还略显神秘。特别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正面临挑战。因此,如若这样的问题继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蔓延,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均衡发展,而且很可能造成民族文化与高校学生的疏远,最终导致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继承方面出现更多问题。高校音乐专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首先应当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积极投身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中来,并在高校开设主要的民族音乐基地,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己任,发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进程中勇攀高峰。
二、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对策
1.深化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第一,我国高校在音乐教育中一直存在误区,即在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时,人为地将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割裂开来。这样的民族音乐,就像是离开水的鱼那样,失去了水,便没有了生命,也就变成孤立的事物。当今世界文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将我国的民族音乐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我们应当在高校音乐文化建设中, 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纵向联系的同时,与世界发展实现横向联系,并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第二,中国高校在进行民族音乐课程讲授时往往以教师的编排为主,缺乏有效的指导书籍,这就导致这门课程的教授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编排体系,同时也就不能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是一个严重缺憾。为了使民族音乐教学方式可以更加简明、系统和科学,教师应当编排出统一的民族音乐教材,强调理论和实践指导等方面的统一,并注意在实践中对现有教材进行加工和修正,以便让教材更加适合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和陶冶情操。
2. 中西结合,兼收并蓄
现在我们提倡在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对策,并不是说我们要在高校音乐建设中跛脚走路。应该认识到的是,中、西音乐虽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体系,但是其在本质上都是本民族和本国家人民心态、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因此,在实际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在进行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传承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具有相同情怀或者历史背景的西方音乐,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妙与精髓。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文化的比较,可以让同学们体味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将爱国主义情节更深地烙印在心中。因此,只有找到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共生点,才能进一步巩固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
3. 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效的音乐教育课堂离不开丰富的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多多参加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讲座或者经验交流会,同时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以便将高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全方位了解,这样一来,才会取得好的成就。
三、小结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认识到的是,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高校音乐教师需要明白自己在这项传统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作用与角色,才能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更好地进行有关中华民族音乐的教授。虽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旧需要面对许多困难与问题,但是只要有来自校方、学生的支持与鼓励,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将这项工作发扬光大,并且逐渐扩大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同时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要在高校学生中逐渐展开,更重要的是,需要高校学生发挥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身体力行地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传递下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音乐研究,1996(1):45-47.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性;世界性;多元文化;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23-02
音乐文化既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和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从文化层面上看,多元文化的理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管建华同志说:“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向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学、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则出自人类在不同生活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扩展。由此当今任何学科的发展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因此,弘扬民族音乐,树立多元文化观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
一、何为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民族音乐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民族音乐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
1.民族音乐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局限性,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经济等条件制约下形成的心理要素、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在精神领域里的认识和积累。民族音乐都是以民族性为特征的,它因为独特而使别的国家和民族无法参与,至多对其只做一般观赏和了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仍未消亡的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源中的一个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是本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种类,人民离不开它。我们的祖国版图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奇伟,方言文化丰富多样。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我们的祖先经过数千年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三百多种戏曲、二百多种曲艺以及浩如烟海的民歌,为我们开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隔断了历史,现代民族音乐何以实现多元化发展?正如张肖虎所说:“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可有多种做法并存,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做法之一是认真保持古老艺术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使人们看到、听到先人们的艺术本色。有了真正原本的艺术才可以做到学习、继承、借鉴和发展。”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重点保护和发展象征本民族的艺术品种:欧洲国家的政府大力资助他们的交响乐与歌剧;印度许多著名音乐家则把维护自己音乐的纯洁性做为神圣职责,在强烈自尊心的支配下他们对本民族音乐象对自己所信奉的神一样热爱和虔诚;韩国从事民间音乐的音乐家还在使用他们的祖先根据中国的“律吕谱”改造而成的“井字谱”;日本民族至今还恭敬地看“半字谱”,日本国家电视台还有一个固定频道专门播放传统艺术的表演。这些国家对待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民族音乐就象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物种一样,使得世界多姿多彩,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资源,从而使得世界文化缤纷多姿、光辉灿烂。
今天由于信息与交通的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越来越快速发展的时候,人类也确有责任为保留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使其独特的价值免于消亡。从长远来看,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多元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美国向宇宙发射的太空船上载有一张播放给外星人听的金唱片,其中就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名曲《流水》。这是我们的骄傲,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音乐的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
2.民族音乐的世界性
世界性就是开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发展性和各民族广泛的参与性这样几个方面,它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同等对话。它是人类未来共同的发展方向,具有光明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势力都不可阻挡的一种历史潮流。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语。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说:“音乐可以成为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能够被一切人理解。”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音乐是天使的演讲。”这句话形容得太妙了,因为这种语言是人类感情的真实流露,它纯洁、它美好,它是靠人们的倾心聆听七个音符的概括和升华,所以有人把美妙的音乐说成是“天籁之音”,将之提升到了一个不属于任何民族音乐语言的高度。世界音乐是相对民族而言的,它源于某个民族,但经过作曲家精心提炼和再创造,从而使世界各民族普遍都能够欣赏它,接受它。如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波兰肖邦的《圆舞曲》、德国贝多芬的《交响曲》等,它们是音乐领域中的世界语,他们已成功地将民族音乐转化成世界音乐。如果未来的音乐文化过分强调民族性的特色,将使得音乐文化客观上远离“世界性”。
二、何为多元文化观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一直突出多元文化观的主题。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各民族的音乐都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不能认为谁的高级谁的低级、谁的科学谁的不科学。长期以来,音乐的欧洲中心主义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影响了各个国家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实际上世界各个不同国家民族的特色音乐文化,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它同欧洲文化一道创造了整个世界的音乐文明。基于上述认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半个世纪的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不断延续与深化着多元主义音乐教育观的主题。
三、弘扬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观的辩证统一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有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珍视人类遗产。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中,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有识之士,以全球化文化视野来审视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现象,并用以指导本国的音乐教育实践。美国奥尔夫学会前任主席、威斯康星大学音乐系教授朱迪帮主编的音乐教材《共享音乐》中,歌词就使用了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字。尽管这样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多元化对于美国文化的发展极有利,会成为一种“广泛的肯定和认同”。我国著名声乐专家金铁林先生在民歌原始的演唱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发声原理,为我国民族声乐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演唱发声法,为21世纪培养了大批的民歌演唱家和音乐教育家。特别是2003年宋祖英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举办的专场音乐会,把中国的民族声乐引向了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未来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总之,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的“母语”。不管你走到哪里,亲近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绝不会改变。但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并不一定要排斥和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并非一定要表现为那种狭隘的民族性、局限性。如果不用“一个标准衡量一切”,那么这个民族就成熟了。因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民族性决定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开阔我们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初中音乐课程标准[S].
[2]杜亚雄,桑海波.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武术 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94-02
武术被称为中国的国粹,在全世界也广为传播,享有很高的声誉。武术作为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其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态。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观。国家提出了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并重视武术的学习与推广,这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国人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思想塑造着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操,指引着武林豪杰的人生方向。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有无数的武术爱好者,他们习武的目的都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本目标,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不顾个人的生死,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强、七雄五霸、灭弱吞小,兼并激烈。在这列国纷争的大变时期,出现了很多武林豪杰,他们为维护国家的独立,置个人生死不顾奋勇抗争的动人事例。鲁国武士曹沫武艺出众,深得鲁庄公喜爱。齐桓公大兵侵入鲁国,占领了鲁国的大片河山。两国国君会晤之际,曹沫挺身而出,以短剑直抵齐桓公的胸膛,并义正词严地谴责齐国的侵略罪行,迫使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之英勇无畏,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古代武士的典范。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其高超的武艺和尽忠报国的光辉业绩为世人传颂。还有面对元兵威胁利诱不为所动的文天祥,他一身浩然正气,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在民国时期颁布的《教育要旨》中宣称:“国何以强,强于民;民和以强,强于尚武。”当时很多习武者在自己的练功服上绣起了“强种、强身、自卫、卫国”等字样。可见,中国武术早已超越了技击价值,对塑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二 优秀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
“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精湛的武技是每个习武者高尚武德的反映,也是武术从业者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精湛的技艺和渊博的知识,从业动机再纯,也难达到较高的造诣。同样,武技再好,如果武德不正,也可能败坏武术的门风。“未曾习武先修德”,学习武术的人,首先要端正学习目的。要知道学习武术,是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否则,即使学了一些本事,也显现不出自身技艺应有的价值,更有可能走向邪路,徒劳无功。有些人学武术,只想掌握一两手格斗技术,能防身自卫,不受别人欺负,没有多大抱负,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有些人学武术的目的,甚至是想在人前显威,专门干些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情,这些人只会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社会的败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形成了一整套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讲究“尚武崇德”,“武以德为先”。从古至今,优秀武德在武术文化的发展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要正确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这样才能使武术文化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 民族精神在武德教育中得到弘扬
武术的教育功能从古至今一直很受人们重视,武术教育又以武德教育为核心。传统武德教育是以儒家伦常为道德基准,归纳起来有八个字: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些如今社会看似很腐朽的内容,在封建社会却曾经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左右着习武之人的行为方向。在武术教育过程中,武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形成的武德,需要摒弃封建的糟粕,继承其精华,要将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赋予武德以新的内容。如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孝:就是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信:就是要诚实,信守诺言,守时守信;悌:爱护朋友,爱护兄弟姐妹,帮助弱者,帮助有困难的人;礼: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义:坚持真理,见义勇为;廉:清正廉明;耻:能够辨别真伪是非,勇于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可见,尽管传统武德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赋予传统武德以新的内容,它一样能够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继承性等特点,因此,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现今社会的需要去研究它,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飞檐走壁”、“刀枪不入”、“隔山打牛”等有违科学的思想必须摒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弘扬武术文化,也有助于吸引大众去了解、学习武术文化,从而在高校内形成传承武术文化的氛围,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
四 结束语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武术发展的危机,要把武术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贯彻到教学和生活的每个细节,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长期的教化和熏陶,是每一个武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长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智慧.论武术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2008(2)
【关键词】音乐艺术;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91-01
一、现代音乐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中教育也随之取得飞速发展,在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下,高中音乐教育也从纯粹的音乐欣赏、音乐常识普及、音乐作品模仿逐步发展,进入了高品质的、有气质的、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阶段,并大步迈向成熟。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我们,不禁会思考,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音乐教育呢?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算得上是有气质的音乐艺术佳品呢?所有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弘扬与保留地方民族音乐元素,将本民族特色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有效结合的音乐艺术作品,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音乐艺术审美观和给予学生全面的先进的音乐启发的教育,才称的上是有质量的音乐艺术品,与高品质的音乐艺术教育。
二、民族的,需要经过加工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即为世界的”,我认为鲁迅先生这句话意在强调的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多元化的民族组成的,世界的本质是多样化,同时也是统一和谐的。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并在这个基础上透露出世界的气息,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世界也才称其为世界。
三、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存在的差异与结合
(一)差异。首先,地方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音乐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的表达方式,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生命与情操的艺术体现。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人文气息,它来自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光大于民间,却又找不到真正的作者,我们只能说它是某某地区的地方民歌,小曲或者小调。有了这些意味深邃的、来源广泛的民间音乐艺术元素,加之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系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思维,即是中华音乐艺术的模样。外来艺术作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流入我国人民思想血脉的外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艺术内容和表演形式。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科学的艺术表达方式,而且跟我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形式和内容的极大差别。比如歌唱的表演形式,现今中国本民族的声乐(民族唱法)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与世界主流声乐唱法(美声唱法,通俗流行唱法)还存在着气息、演唱风格和效果的不同。舞蹈的表演方面,中国以民族古典舞蹈为主的舞蹈艺术在表演上也与美国的爵士舞、拉丁美洲的探戈舞踢踏舞等有很大的不同。音乐演奏方面的艺术表演形式、音乐理念方面也有着很大区别,中国音乐形式以旋律的优美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西方美国的音乐则是以多声部的复调以及和声音效效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二)结合。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空前繁荣,各国家各民族间的音乐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西方音乐艺术的思想和流派纷纷流入我国,并逐渐被我国人民所接受。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就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如何面对中西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我认为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和研究。一是音乐思想内容的结合,内容题材可以从古代与现代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创作。音乐艺术的元素和动机往往来源于大众的生活,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现代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中西音乐文化想交流的事件与故事:匈奴和亲、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当代众多的世界音乐艺术节等等。二是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上,在声乐方面将中国民族独唱和对唱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国际上主流声乐的演唱方法融合起来。对作品重新加工,配以和声音乐艺术的表演效果。而舞蹈方面则可以从音乐的选择,以及世界各国的舞蹈技巧的结合为主!
四、艺术作品的实践
(一)合唱艺术与地方民歌。《放风筝》是一首独特优秀的河北昌黎地方民歌。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嬉笑欢娱间带着娇嫩柔婉的气质,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词里多有对风筝样式的描述和赞美,曲中常用描绘风筝随风荡漾的衬腔,十分传神。用“剪靛花”调配唱的较为多见。在保持歌曲作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加以国际合唱形式的声部化,使表演效果上出现既有民风又有台风的艺术效果,其在2016年获得河北省中学生艺术展演评比中获省级二等奖。
(二)舞蹈表演与地方秧歌。《绣灯笼》是一首河北昌黎的地方秧歌民歌。它的速度徐缓,曲调细腻,细细道来。原曲为三拍子、中速式,热情欢快、优美抒情,加工后定为A调,就更加热情欢快而嘹亮。在艺术加工的方面结合高中音乐教育的特殊阶段,突出体现河北秧歌中的角色“妞”的形象,加以舞蹈功底深厚的舞蹈艺术学生的表演,以及与灯光道具服装等现代艺术烘托手段的完美结合,达到艺术表演的新效果。体现现代音乐艺术教育与艺术作品的新追求。2016年获得“阳光下成长”中学生艺术展演河北省一等奖,并代表河北参加全国中学生艺术展演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