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旅游人才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人才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人才培训

第1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首先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项具有外事性质的培训活动,具有政治外交性。它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与周边东盟国家的互相了解,加强双边或多边旅游合作,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发起的一项培训任务。旅游和教育都具有先天的开放和包容性,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旅游教育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3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东盟国家的旅游管理人才切身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与政策,进而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凭借地缘优势,最终转化成务实合作,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需要。

(二)跨文化交际性

由于所处的地理、社会、文化、宗教等环境的不同,东盟国家与中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学员面临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人们对于事物所呈现的心理认知与行为表现的不同,学员们喜欢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解释所见所闻,这就可能引发对老师的话语进行偏误性的推论,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三)成人教育性

由各国政府旅游相关部门选派的工作人员构成了此项培训的培训对象,他们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人性。成人教育学之父玛尔科穆(MalcolmKnowles)认为,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成人学习者具有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第二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经验;第三成人学习的动机与需求会随着工作与生活的发展而变化;第四成人学习者总是希望所学知识能够快速运用到实践之中。4具有一定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的成人教育有别于学校学生教育,后者具有教育长期性、前瞻性等特点,前者则目的性更强,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对象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知识,并能够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四)专题教学性

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项短期集中式的培训活动,培训一方面需要向学员介绍中国的旅游文化,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在东盟国家旅游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为能在短期进行大量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培训管理者就需要整理相关内容,形成教学专题,聘请领域内的专家或学者进行教学。换句话说,每位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专题内容的讲授。

三、对提高课堂教学技巧的建议

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不是临场的即兴发挥,它需要教师结合培训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控制住课堂气氛和节奏,吸引学员目光。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限制,是指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技巧。

(一)课堂情绪的控制技巧

情绪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的主观认知经验。学员课堂情绪的状态,不仅会影响课堂知识的传递,还会影响学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判断。为了较好地控制课堂情绪,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正确把握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经常会表示出对中国取得成就的赞叹。同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之学员大都在本国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其中不乏工作职务较高的学员,如柬埔寨旅游产业司的司长,缅甸饭店与旅游发展司的副司长等,他们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也会对一部分社会现象提出意见或批评。因此课堂中需要教师摆正自己的态度,维持良好的情绪,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不卑不亢。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引领学员学习知识、总结经验的指路者,老师对学员工作经验的肯定并不意味着要恭维和迎合学员,老师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员,尊重课堂与知识,就会取得学员的信任。2.重视对敏感话题的预设。一般来说,具有外事性质的涉外培训,教师无论是课上组织教学,还是课下与学员探讨问题,最好避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性的话题,涉及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只做说明、解释,不评论对错。但是,基于培训所具有的政治外交性,通过培训我们希望学员们能够对云南的旅游业,乃至中国当今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并促进国家之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因此培训内容就不能完全回避具有政策、历史、文化等较为敏感因素的问题。由于培训对象与教师之间的文化差异,敏感话题的提出,必然会产生交际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小则会造成不好的课堂效果,大则可能会引发外交事故。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需要对培训对象国的交际礼貌原则、行为禁忌,以及文化异同进行了解,对在课堂中能够形成的敏感性问题进行预设,并备注恰当的解决方法。

(二)培训对象注意力的管理技巧

注意力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坚持,它会使人对某一事物保持积极探求的态度,并能清晰地进行反映。5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应力求生动,从学员的需求出发,从而增强学员的课堂注意力。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随着东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价格,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挑选为旅游目的地。中国庞大的游客资源市场吸引着东盟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的眼光。“在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熟悉游客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如何提高面向中国游客的旅游服务质量,如何开发与管理得到中国游客认可的旅游景点与企业,正是学员们参与培训的需求之一”。老挝旅游培训局副局长朴佟达拉隆先生说道。当然,前文我们提到过,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个政策促进型的培训,它承担着面向东盟国家推广、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责任。因此,无论从培训目的,还是从学员需求的角度来看,具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的正面意义的事例在课堂中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堂节奏的把握技巧

培训中,一般来说每一位老师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某一专题的讲授,其中包含了翻译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员理解教学重点,就需要教师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1.教师语言简洁直白。由于培训对象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及使用能力的不同,培训管理者会根据教学对象的国别为课堂配备翻译,教师需借助翻译把信息传递给学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碰到因为教师授课语言中文化因素复杂,引经据典,导致翻译不能理解其中含义,从而中断课堂教学的情况。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教师讲一分钟,翻译发挥了十分钟”的案例。教师在讲解旅游商品的开发时,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玉文化,引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因为翻译担心学员不能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正好翻译非常熟悉《红楼梦》这部小说,因此翻译变客为主,成为了该话题的主导者。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干扰授课教师的思维,分散学员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控。因此,课堂中教师需要注意语句宜简不宜难,宜短不宜长,需要使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去组织课堂语言,以便翻译能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跟随老师的节奏。例如孕育而生、炙手可热等这样的成语,具有隐喻、借用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含有中国特殊文化因素的语句,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出现的频率。2.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直观性。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很多教师的课堂语言已尽可能地做到简单明了,但是由于培训内容的学科性特征,专业术语与带有文化因素的语句不能完全省略。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与观点,我们建议课堂应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材料去辅助教学,同时也可借助不同的图示去呈现统计数字、时间等。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一方面能清楚地表达教师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减少翻译工作,节约时间的教学技巧,利于教师把控课堂节奏。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这一对辨证关系。基于培训所具有的成人教育性、跨文化交际性等特性,我们反对课堂中教师主宰一切,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只有老师在整个课堂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教学技巧,起到很好的主导和启发作用,才能在创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使课堂显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高文举.培训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2]胡海云.成人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美)兰迪斯,(美)贝内特,(美)贝内特编,关世杰译.跨文化培训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刘平平.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培训实践模式[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5)

[6]沈世伟,PhilippeViolier.“一带一路”旅游教育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J]中国旅游发展笔谈,2017(6)

第2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各位朋友、父老乡亲们:

今天,在这满目清翠、秀竹飘香、湖水荡漾,热烈喜庆的大好日子里,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家中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重渡沟教育实验基地揭牌暨重渡沟水景大酒店开业庆典剪彩仪式,这是重渡沟风景区建设发展史上的又一大盛事。在此,我代表栾川县重渡沟风景区有限公司,重渡沟水景大酒店向前来参加开业庆典剪彩仪式的各级领导、省内外各级媒体、旅行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前来祝贺的各位贵宾、各位朋友、父老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重渡沟风景区在各级领导、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有序、健康、和谐发展。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5.8亿元,使景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娱乐项目逐年增加、接待规模不断增大、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客源市场迅速拓宽。先后荣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目前重渡沟风景区已名扬中原,走向全国,并成为省内外游客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的首选之地。尤其是对重渡沟300多家农家宾馆的管理经营模式,不仅极大丰富了“栾川模式”的深刻内涵,而且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中国旅游第一人魏小安先生高度称赞重渡沟是“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

特别是今天剪彩迎宾的重渡沟水景大酒店,总投资1.68亿元,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是一个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商务洽谈、高中档次会议接待,拓展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大酒店,同时也是目前河南省旅游景区唯一一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大酒店。重渡沟水景大酒店有总统套房2套,豪华单间、豪华套房、豪华标间、普通套房、普通标间228间和大、中、小型会议室8个,可同时为450余人提供住宿、餐饮、聚会、拓展培训服务。

值此,在重渡沟水景大酒店挂牌建立国家中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重渡沟教育实验基地和隆重举行重渡沟水景大酒店开业庆典剪彩仪式,是重渡沟风景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新标志,必将是重渡沟风景区旅游接待及深度开发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必将对全面提升重渡沟风景区的接待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会给重渡沟风景区旅游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重渡沟风景区将会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景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景区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与旅游界同仁、新闻媒体、旅行社的合作,共同携手把重渡沟风景区和重渡沟水景大酒店,打造成功能齐全、服务一流、游客满意的国家中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中心。

第3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经过近五年的发展,2013年,中国居民人均出游达2.5次,出境旅游超过9800万人次,接待境外游客5500多万人次,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关联就业人员5000多万。2013年中国旅游消费近3万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2%,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第一出境旅游购买力国家,也将成为国际上第一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距离“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却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在于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行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了各国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提升行业竞争力,就必须要求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进行持续的继续教育。如果旅游行业仅仅是简单地吸纳社会劳动力,而不顾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势必会面临劳动力转移成本的风险和行业人才断层的危机。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有一句名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我国2013年10月1日实施的《旅游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可见,旅游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既是旅游行业落实“人才兴旅、人才强旅”战略方针的根本途径,也是确保未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特征分析

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旅游从业人员既有和传统服务业相同或相近的职业岗位要求,也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特征。

1.从业人员的年龄偏低

据统计,2013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350万人,关联就业人员达5000多万,而从业人员中大多为年轻人,特别是从事旅游服务一线的员工年龄基本集中在18-28岁之间。以导游员队伍为例,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我国七成的导游员年龄在30岁以下,21-30岁之间的导游员数量占总数的56.8%。相对年轻的年龄结构,使得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能够很快的接受新鲜事物,但面对游客时职业经验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很容易成为旅游者投诉的重点。

2.学历层次不高

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即便是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在对学历有一定要求的导游员队伍中,学历层次仍然偏低,拥有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8.9%。而在旅游住宿、餐饮、零售及交通等行业中,因没有学历层次的强制性规定,这些数量更为庞大的、直接从事一线服务的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显得更为突出,他们大多只有高中或初中学历,这无疑会影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3.职业生涯短暂

调查显示,38%的从事旅游行业的普通员工会在31-35岁时选择退休或离开这一行业,50%中层管理人员也会在40岁之前退出旅游行业,由此可见,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大多比较短暂。这种职业生涯的短暂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于从业人员主观上对职业生涯的考虑,在目前的旅游行业中,不少从业人员觉得,旅游行业甚至是整个服务业都只适合做一个过渡性的职业。尤其是对于一线服务人员来说,如果在几年内他们不能获得岗位上的晋升或者是报酬上的优势,那么考虑寻找一个更为体面的职业就在所难免了。特别是女性从业人员,她们绝大多数都会把服务行业当作一种过渡性职业,一旦年纪稍大,或者只要结婚生子,就不再从事这一职业。二是对旅游行业职业现状的客观反映,例如导游职业,这一特殊的岗位要求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不仅要指引游客观光、游览、讲解,还要做好各种联络工作,提前与景区景点、车辆、宾馆、饭店等进行沟通,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工作,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加脑力劳动;同时,导游还要应付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来自旅游目的地的某些居民、景区管理人员的刁难,承担着沉重的精神压力。这一职业的辛苦性必然会使很多从业者在工作几年后,感觉身心疲惫,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4.员工流动性强

旅游企业间、行业间的人员流动现象比较突出。在其他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高达20%以上。员工流失的去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由旅游行业转向其他行业,员工彻底流失;二是员工在旅游企业间进行流动,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良莠不齐,旅行社和旅游酒店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缺乏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无法使员工形成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兼之部分从业人员由社会兼职人员组成,临时接受旅游企业的聘用,更加难以形成企业归属感,造成了员工的频繁跳槽、流动。当然,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人才合理流动都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缺乏职业的稳定性和归属感,最终将影响到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5.职业地位较低

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较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主要表现在:第一,工资福利不高。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所需技能难度不高,产业贡献率不大,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普遍不高,缺乏某种确定性与稳定性。以导游员为例,尽管《旅游法》做出了关于导游报酬的有关规定,但实践中导游员没有工资福利待遇比比皆是。第二,社会地位不高。旅游行业是一种综合行业,工作具有服务性质,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人们经常把直接从事一线服务的从业者看成是听任顾客使唤的人,认为“服务员”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第三,旅游者尊重与认可程度不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为谋取私利而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使得旅游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防备心理,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很难获得旅游者的尊重和认可。

二、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调研

为了进一步了解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科学评估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能否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与员工双方的需要,笔者分别对河北省开设旅游专业的30所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以及20家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导游管理中心等旅游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问卷回答的主要是河北省旅游行业教育培训专家、专业教师和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调查结果显示:从我国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初中、高中学历的基层服务人员,还是中职、高职乃至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参加过岗位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多为满足上岗需要,缺乏对对职业素养、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处理问题能力等技能方面的培训,导致目前旅游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1.旅游继续教育活动不足。调查中,认为河北省目前开展的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各类旅游教育培训活动不足的有34人,认为非常不足的2人,占94.7%。在“旅游行业最需要加强培训的人员(可多选)”问题上,导游人员、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和旅行社从业人员位列前三,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3.2%、60.5%和50.0%。从中不难看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足已是各旅游企事业单位、乃至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共识,而导游人员、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和旅行社从业人员被认为最应该接受教育培训,形成这一调查结果的原因可能和三者的工作性质有关:其一,他们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与旅游者接触较多,确实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其二,他们更容易成为“强迫购物消费”“、零负团费经营”“、服务态度恶劣”等旅游热点问题中的被投诉对象,因此人们认为应该对这些从业人员加强教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旅游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65.8%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旅游教育培训经费不足,57.9%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企业积极性不高,39.5%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另外还有30%左右的人认为旅游教育培训活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组织问题,如:培训重技能轻素质,培训重过程轻效果等。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外因,包括政府的重视程度、教育经费的不足和企业积极性不高等。但内因(教育培训本身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在行业内也饱受诟病。

3.制约旅游教育培训发展的因素较多。调查中发现,在回答“您认为制约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时,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教育培训的内涵建设,如培训的方式与手段和培训的组织与服务等,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3.7%和71.1%。而诸如领导重视、职员敬业、培训条件等关注外部培训环境和条件的均不足50%。可见,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的建立、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将是改善旅游教育培训事业,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必然要求。

4.旅游业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不一。认为未来1-3年旅游业教育培训的重点应该是“企业文化认同”的有20人,占52.6%,认为重点应该是“岗位技能”的有19人,占50%,认为是“职业道德与法律”和认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均有17人,占44.7%,认为是“职业心理”的有14人,占36.8%。从各培训内容的选择人数分布来看,最高者刚过半数,最低者也在1/3以上,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这虽然可能与被调查者所处的岗位和行业认知有着一些关系,但也说明旅游业对继续教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岗位技能,还在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对现代旅游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探索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新机制

2013年,课题组成员通过河北省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培训与规划分会和河北省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工作途径,组织或参与了一些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并进行了相关调研活动,如:各地市旅游局主办的导游人员年审培训,违规导游人员的培训,旅行社、星级酒店经理培训《,旅游法》普法培训,以及部分旅游景区企业自己组织的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等。根据组织和参与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实践经验,结合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河北省在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方面,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政府、院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旅游职业教育办学机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旅游继续教育。”旅游人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首要资源,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不是一家企业或一所院校能够完成的任务,建立由政府主导、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旅游院校实施、旅游企业支持的立体旅游继续教育模式是必然趋势。政府利用政策优势推动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工程,保障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才能保证旅游继续教育的广泛开展;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行业优势推进旅游继续教育与职业资格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旅游从业人员采取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调动旅游企业积极性,支持用人单位为旅游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统筹安排各岗位、各层次的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才能保证旅游继续教育的有序开展;旅游院校利用智力优势具体落实旅游继续教育的实施工作,研究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才能保证旅游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旅游企业利用市场优势支持旅游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帮助员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认同企业文化,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才能保证旅游继续教育的有力开展。政府、院校和企业相结合,形成有机化、网络化的立体旅游继续教育模式将是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的机制保障。

2.构建以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为龙头的旅游继续教育体系

有效开展旅游继续教育的关键是要有培训场所、有优质师资、有实训条件,而旅游院校则是满足所有条件的最佳选择《。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强调“: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形成‘基地(实践)+院校+市场’的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因此,要以旅游院校为依托,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培训条件,改善培训市场,打造旅游人力资源供给平台,使旅游人才在行业内合理流动;努力建立起一支服务产业、各有侧重、相应配合的旅游教学、科研队伍,形成服务于区域旅游经济的人才培养中心,构建以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为龙头的旅游继续教育体系。

3.推动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几乎所有的旅游继续教育培训都只关注员工现有岗位的工作,而忽视了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员工一旦转岗或转业,培训基本上就失去了作用,造成了人力、物力浪费的同时,还使得教育培训得不到从业人员应有的重视。只有推动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提升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才能打开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学历教育主要以在职人员函授、业余或网络教育的形式开展,毕业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能充分体现对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无论转岗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学历也必将是一大助力,而且学历教育也使得教育培训更具有目标性与成果性;另一方面,非学历教育以提升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培训为主,将培训有机地融入学历教育的课程中,并可以转换为学历教育的学分。这样既有利于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又可替代学历教育中部分课程的学习,减轻课业负担。

4.统筹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序化开展

将旅游从业人员科学地进行分类,分别制定各类在职人员的培训办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级、各类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统筹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旅游从业人员有序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如: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为重点,开展旅游企业经理人培训;以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执行力为重点,开展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宾客满意度为重点,开展旅游基层服务人员培训;以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提升服务质量为重点,开展导游人员培训等等。

5.创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模式

创新培训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旅游业对继续教育组织者的强烈要求,为适应市场需求,应对旅游业的变革与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模式应不断拓展与创新。

(1)要重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服务意识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高质量的服务应当贯穿旅游服务的全过程。针对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小,服务意识不强的特点,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理念、服务意识的塑造,对接市场需求,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技能与服务意识,这也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迫切期望。

(2)要着重提升旅游从业人员人文素养。旅游从业人员不能将旅游仅仅理解为一种赢利的行为,而丢弃了旅游人文的内涵,旅游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需求与享受。接受人文素养良好的从业人员的服务,会让游客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快。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人文旅游阶段,如果从业人员只懂商业技能,缺乏人文素养,旅游者就很难真正在旅游环境中感到愉快。重塑旅游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带给旅游者心灵的共振,更能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要关注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保健。旅游业是公众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尤其是在与旅游者交流的过程中,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加强从业人员心理保健和心理自助方面的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精神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维持心理健康,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要拓展培训方式方法。利用旅游淡旺季特点,抓住淡季时间,开展多种方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如:实地考察、网络授课、交流研讨、模拟演练等,提高培训学员学习兴趣,达到培训效果。总之,提高旅游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摆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面前的重要瓶颈,建立政府、院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以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为龙头的旅游继续教育体系,推动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序化开展,创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等,必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进而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2009-12.

[2]《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

[3]《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

[4]陈增红等.论旅游服务业人才的使用与培养[J].科学与管理,2007,(3).

[5]谢俊贵.导游职业的继续教育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6]冯明,汪亮.以服务行业为准绳的多元继续教育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

第4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旅游人才;调查;分析

一、调查情况分析

(一)吉林省旅游人才现状

截至2010年底,全省导游员总计12551人,其中,特级导游员1人;高级导游员6人;中级导游员86人;初级导游员12458人。在调查对象的可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旅行社的旅游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已达到90%以上,其中本科学历的占了将近一半,人才结构亦不断优化。

当然,调查情况也显示我省旅游业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旅游业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是:

1.能级结构不尽合理

以导游人员为例,截至2010年底,全省导游员总计12551人,其中,特级导游员1人;高级导游员6人;中级导游员86人;初级导游员12458人,结构比例为0.01%:0.05%:7.25%:92.9%。初级导游员比例仍居高不下。

2.高层次旅游人才短缺

由于入行门槛较低,除了导游之外,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尚未普及,所以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高层次人才短缺。我省目前较缺乏的旅游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是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二是高质量的技能型服务人才。

3.旅游人才队伍稳定性差

在所调查的旅游企业中,人员流动大多比较普遍。最新的调查显示,2011年1月—9月份吉林省饭店员工的流失率达到33.9%,其中大部分是是基层员工。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是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行业吸引力弱;之二是旅游高校毕业生心态不稳,眼高手低,故容易跳槽。

(二)吉林省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吉林省旅游行业岗位技能培训定点单位”16所。全省旅游培训师资队伍966人;全省旅游行业参加各类培训人员总计16400人次。其中,境外培训县市(区)旅游行政管理干部20人次;岗位培训(含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导游员和领队资格培训、工人技术等级培训、适应性培训)13000人,受训人员来自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行政部门,以饭店、旅行社为主。

截至2010年底,全省旅游院校总计27所。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含开设旅游系、旅游专业的院校)20所;中等旅游职业学校7所(含开设旅游系、旅游专业的院校),旅游院校在校学生8500人。

虽然吉林省的旅游院校数量以及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不过吉林省旅游教育却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主要表现在人才断层现象上,并由此而成为旅游专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根据调查,笔者认为目前吉林省旅游教育中存在如下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行业流失率高,二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模糊。

二、加快吉林省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学历教育,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吉林省旅游高等学历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不同的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旅游专科教育应侧重培养高级操作应用型人才;旅游本科教育应侧重于培养综合管理型人才;旅游研究生教育一是培养具有厚学科基础、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型人才,二是培养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吉林省各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层次,科学合理的树立旅游管理专业(系)的培养目标。

(二)加大旅游培训工作的力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根据吉林省旅游人才情况,应积极倡导非学历教育,加强旅游行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旅游培训工作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展开:(1)针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专业知识欠缺的实际问题,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其工作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2)加强对旅游饭店、各类旅行社、车船公司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岗位培训工作。(3)加强技能型服务人才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聘请高校教师、培训师到酒店、旅行社对员工进行培训;二是组织员工轮流外出进修学习。

(三)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吉林省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资源,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具体实践工作。吉林省各高校可以与省、市级旅游局、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展开长期交流与合作,合作项目包括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培训、在职员工继续教育等。在科研方面,吉林省部分院校除了是旅游教学单位外,还建立了相应的旅游科研中心,如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设有旅游科学研究所;吉林师范大学设有东北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吉林工商学院设有吉林省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等。

三、结论

吉林省旅游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就业、促进环境优化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是吉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高校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非学历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是吉林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志学,余昌国.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J].旅游学刊,2003(6):6-9.

[2]刘住.走旅游人才强国之路[J].旅游学刊,2006,5(3):6-10.

[3]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第5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1、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不足

旅游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旅游教育。放眼世界,旅游产业已经走向国际化的高端发展道路。要想跟上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就必须对旅游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严格把关,以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还没能达到要求。最重要的落后之处在于对旅游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旅游行业是一个灵活多变、飞速发展的行业,仅靠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争取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能随机应变,这样才是旅游产业的实际需要。如果过分重视理论而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尚未形成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谓创新人才的培养,深究起来离不开拼搏向上,关注现实的人文创新。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人才培养这一环节起到不容置疑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的尊重以及鼓励进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创新人格养成的人文氛围和展示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沦为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有些院校虽然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创新教育不能实施到位。

3、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管理体制尚欠齐全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事实上,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素质素养的培养,旅游人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更能激发奇思妙想,并产生出新的设计和方案。然后是教学方法偏重于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引导探究。教师的填鸭式讲授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创新才能得不到展现,消磨了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新问题的激情。再有,教学内容偏重智力因素方面的考察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考虑。非智力因素其实比智力因素对于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更加重要。无论是对意志品格还是对心理情感而言。四是考核评价注重结果的好坏而忽视过程。长此以往造成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缺乏主动提高创新意识、应变能力、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间和激情。

二、人才培养策略

1、构建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模式

(1)管理人才教育的思维创新

要时刻记住创新思维教育的新理念。我国旅游行业需要靠高校来输送人才。可以说,高校的旅游教育是决定我国旅游行业能否与世界接轨,逐渐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其实际运用才是重点。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高,重点要突出创新能力,要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高等院校在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方面要多创新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专业知识结构改善

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为考虑方向,注重知识结构的创新,中国旅游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行业规模和发展。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相比是较落后的,所以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跟上旅游市场的脚步。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高校培养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就要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且,对于特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这方面也是要特别需要注重的,发展旅游专业教育应结合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创建具有本校创新知识结构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并以特色取胜。高校还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以及行业动态,通过动态地调整,促使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稳固,使之不与市场脱轨。

(3)旅游管理人才多角度培养

通过对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现状的审视可以发现,努力培养并强化全方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管理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将案例教学与实例讲解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创新意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将其积极应用于旅游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中,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

2、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和推广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需要有创新性管理人才来主导整个旅游市场。然而,满足这些因素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做到这些,中国的旅游市场才有可能走上正轨,并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旅游人才研究基础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些就需要广大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者开展视野、创新思路。结合中国现有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创新型人才发展理论,这只是其一;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只依靠研究员发展理论研究工作,需要更多的旅游行业前沿工作者加入进来帮助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机构开展咨询调研、命题研究的诸多工作,鼓励那些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科学有效的建立起旅游创新理论格局,为培育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行业发展,转变人才培育观念

任何行业,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没有人才的创新,该行业必将迅速凋零,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旅游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就更需要人才的创新,而创新的前提,便是观念的转变。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还未到达峰值,接下来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很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来主导这一产业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目前旅游行业现状,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会面临道德困境的创新型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需要树立以学生素质培养及创新为首要目的的人才理念,还需要实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建立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教学方式改变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需要加快改革,重新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在人才教育的模板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需求,有必要的整理出培训大纲,不能每一步教学都按设计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会禁锢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而实际旅游行业中会有林林种种的问题出现,到时候这些人才无法解决问题,那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岂不是成为了一句空话。鼓励培训机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结合、理实统一的规划道路,改进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进一步整合师资队伍,多角度全面的建立起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与此同时,关于旅游管理的课程也是改革的一大重点,教学资源要倾斜于实践类课程,开展与企业的高效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4)设立奖励机制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要想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相当重要。在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竞技比赛、举办讲座等来实现创新文化氛围这一中心。学生有更多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比赛过程中赢得自信,收获乐趣。在课堂讲座中自由发表言论,拓宽思维,也可以从别人的观点中学会思考。另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创新。创新首先应该受到尊重,学生的任何创新都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学校通过申请创新基金来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承接项目。对于表现突出的,可以适当给与奖励,比如增加学分,颁发获奖证书或者是发奖金,无论何种形式,旨在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打好基础。

3、发挥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优势

(1)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先得发展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

通过创新管理理论来带动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国对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经验尚浅,还有很多地方有待进步。理论服务于实践,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必须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适应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创新型管理理论是其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研究理论体系的同时应该注重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进而来完善理论体系,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不可懈怠。只有坚持以创新管理理论为实践做指导,才能促进旅游行业的理论研究工作,并且促进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2)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经营策略要靠创新管理思维

经营策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地对经营策略进行完善和更新,才能保证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经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策略已经跟不上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从属性上来说,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如何迎合客户需要,为其提供专业意见及具体策划是服务的重点,值得令人反思。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不够开放。加上我国旅游管理方面的管理经验欠缺,所以势必要向国外旅游行业的先进管理学习。在引进国外先进思维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套。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思维,从经营理念上提高,进而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第6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旅游人才 失衡 流失

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都较高。因此,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旅游业发展的大局。然而,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旅游人才队伍不容乐观,在整体素质低下的情况下,高素质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一、旅游人才大量流失,需求却不断增加,市场供求失衡

(一)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全国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以导游人才为例,时下全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导游不足10万,全国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每年不足50万名。除导游外,旅行社计调人才以及旅游销售人才都极为紧缺,据统计,一般的计调员薪酬中位数大概在年薪5-8万元,计调经理全国平均税前年薪中位数为8万元,多的则能拿到15万元以上;旅游销售代表、顾问、旅游产品策划等初级职位年薪都在5-6万元左右,而旅游销售经理及主管等高级管理人才税前年收入大概在8-30万元之间。可见。全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还是十分旺盛的。但是,在整个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旅游人才大量流失的景象却在重复上演。

(二)旅游人才大量流失,出现供求失衡的局面

人才流失是正常现象,这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旅游业的问题在于:人才流失已经超出正常范围,成为困扰政府、院校、企业的一个大问题。

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河南省28所本科院校中有16所院校设置并招收了旅游管理4年制本科生,占河南普通高校的60%,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多数不从事旅游。2008年底,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对河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5年的招生、近3年的对口就业率、3年内的流失率详细调研后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对口就业率平均在56.8%,而这56.8%的学生在3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达到90%,即3年内稳定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0%。旅游人才的不断流失给旅游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如此频繁的旅游人才流失不仅已经成为困扰旅游企业的难题,而且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既给蒸蒸日上的旅游市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又影响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这种负面影响又将通过产业波及效应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应引起各相关单位的重视。

二、旅游人才供求失衡的深层原因

(一)从宏观来看,市场环境不够健全,社会对旅游业的认知有待转变

我国旅游业虽然发展迅猛,业绩惊人,但政府和企业对于旅游发展的认识和为旅游业营造的环境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社会形成了“旅游业就是服务业,服务业就是伺候人的行业”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造成人才流失。此外,许多相关的体制法律法规和意识形态尚处在不完善阶段,旅游人才市场尚没有建立。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很晚,长期以来,我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大认可和重视旅游这个行业,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中,旅游业所创造产值也没有被独立出来,完全附属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没有被当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企业也就不被人们看好。有记者曾采访考取导游证的某白领,倘若导游薪酬高于现有工作,是否愿意带团?该白领表示,曾想过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家人和朋友的看法,最终放弃这一念头,自己考取导游证纯粹是为了出游方便。由此可见,只要整个社会对旅游业的认知不改变,要想改变旅游人才流失的现状就比较困难。此外,旅游人才市场没有建立。人才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相互没有很好的认知、了解机制,也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二)从中观来看,旅游业自身的特性以及地域的差别引发了人才的流失

首先,旅游业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这使得旅游业较之其他产业更为脆弱。旅游有淡旺季之分,导致整个旅游行业对员工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一些企业根据淡旺季的员工需求量来安排职工人数。此外,一些突发事件也会影响到某些地区的旅游。例如,2009年的新疆暴乱以及广西洪水等,对上述地区的旅游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该地区旅游业的有关人员收入减少或者离职。综上,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波动性会增加行业的脆弱性,引发人员的流动性,增加员工的不稳定感,进而使得优秀人才纷纷跳槽。

其次,旅游业进入门槛低、不规范、平台小,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目前,与旅游相关的酒店从业人员水平相对不高。一项对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目前酒店的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约占总人数的24%;高中学历的约占总人数的71%:而本科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0.34%。而对导游队伍的研究数据表明,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外语类导游的学历比中文导游稍高一些,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学历人才自然不愿进入这一行业。

最后,旅游业整体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阿姆克尼克特在对员工辞职原因的分析中发现,决定雇员自愿离开企业的所有影响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对工资水平。这一研究结果基本上符合现实情况。

(三)从微观来看,高校和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前期培养以及后期培训均有待加强

首先,高校培养模式有待转变。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仍然延续的是计划经济时代以供定需的模式,也就是置社会需求于不顾,只管沿袭纯理论教育的象牙塔教育模式,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此外,高校师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师资力量还显薄弱,多数老师强于理论,没有或很少有基层的实践经历,往往是闭门造车。

其次。旅游企业规模小,缺乏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过于机械,形不成凝聚力。我国的多数企业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这在旅游企业中更为明显,员工没有归宿感,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就相应较低。当人才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相冲突时。他们必然会选择离开。

再次,旅游企业的培训机制不健全,大都是“用人但不育人”,容易挫伤部分员工的积极性。旅游业在我国是较新的行业,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存在着“只用不训”的现象,仅仅停留在员工的招聘、工资待遇等方面,较少涉及职业培训、岗位设计。更不用说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致使员工个人能力得不到及时提升,大大挫败了其工作积极性,频频跳槽。而后再招人,再流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携手,共同应对旅游人才流失

旅游人才供求失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政府、学校、企业都有着不同的责任。那么在平衡供求、抑制人才流失方面。也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应对这一难题。

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应该引导社会重新认识旅游业。形成对各个产业的合理评价。树立“行业无优劣,工作无贵贱”的观念;另一方面,应该引导发展全国性的旅游人才市场,同时。出台各类法律法规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以提高人才市场配置效益。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顺利对接。

第7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从1997年开始,山东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援助喀什地区的疏勒县、英吉沙县和岳普湖县。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山东在原有3县的基础上增加了麦盖提县。17年的时间里,山东先后派出了8批援疆干部人才,从各个行业对喀什进行援助,为新疆的发展和新疆人民的福祉添砖加瓦。旅游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对口援助事业的重要一环,山东旅游人对喀什旅游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贡献着自己的辛劳和智慧。

为进一步推广喀什旅游资源,加强鲁喀两地旅游行业的交流与合作,2014年7月14日,山东省组织省内重点旅行社、酒店代表,以及济宁、日照、东营、泰安四市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等,组成了约60余人的旅游考察团,奔赴山东省对口支援的喀什市,对当地旅游资源、民俗风情、酒店业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分别从线路搭建、行业合作、人才引进及培养等环节进行交流沟通,提前掀起今年新一轮旅游援疆工作。

在7月21日举行的鲁喀旅游合作交流座谈会上,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表示,山东人民与喀什人民情感深厚,两地文化、景色相通而又迥异,两地旅游发展大有文章可做,山东旅游行业将在人才培训、资源整合、行业合作等等多个方面继续加强对喀什的援助。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鲁文化底蕴深厚,而喀什是维吾尔民族的发源地,民族风情浓郁,这为双方文化交流交融搭建起了一个广阔平台。我省参与援疆的济宁、泰安、东营、日照四市,各具文化资源禀赋,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滨海文化个性鲜明,恰好与疏勒古城、刀郎之乡、沙漠风光、达瓦孜之乡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一一对接。文化互动,民族融合,成了山东旅游援疆的又一大亮点。以位于叶尔羌河河畔,三面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拥的麦盖提县为例,这里因刀郎文化举世闻名。在由日照援建的刀郎乡里民俗景区,古朴沧桑、高亢而歌的木卡姆,伴着曼妙多姿的舞蹈在耳边回荡,穿透历史,震撼着每一个游者的心。

第8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培训工作

1、积极主动与局机关各处室、事业单位(含协会)和州市旅游培训机构沟通联系,于1月10日完成了《2009年××省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计划》的拟定工作;根据年初制定的培训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认真落实既定培训班的相关筹备工作并组织具体实施。不断强化培训的各项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培训、考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培养优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2、根据《2009年××省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在行管处的配合指导下,认真完成了《2008年度××省国际旅行社导游人员及中级导游员年检培训工作通知》文件的拟定及下发工作(云旅人教[2009]12号)。同时认真组织落实了培训班的各项前期筹备工作(课程设置、教师选聘、场地落实、教材选购及材料准备、费用收交等工作)。此次年检培训全省共分6期举办,于2月23日-4月3日开展;其中,昆明点2期,版纳、大理、丽江、迪庆点各一期,共有1702名国际社导游人员参加了年检培训。

3、根据各类培训班的需要,认真做好培训班培训教材的选购、入库、销售工作,并将书籍的销售收入及时交局财务。上半年,共购进各类书籍5000多套(其中2009年导游考试系列教材3000套),到6月5日止,共售出2500多套,目前还在继续与各州、市旅游局办理导游资格考试用书的相关销售工作;

4、认真做好2009年导游考试报名的各项准备工作(信息宣传,表格制作,教材、大纲订购),确保全省报名工作顺畅。为此,中心于4月29日和5月4日在《春城晚报》刊登了导游考试的相关信息,从6月1日起,正式组织开展了全省2009年导游资格考试报名工作。8月上旬-9月组织开展培训;

5、为加大全省旅游教育培训的宣传和交流力度,拓展旅游教育培训信息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完成了第一季度《××省旅游教育培训简讯》的编撰、发放工作;二季度简讯正在办理中;

(二)考务工作

6、在国家旅游局导考办和省导考委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2008年度××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生成绩的上报审定、成绩公布和考生分数查询等具体工作。并根据国家旅游局导考办的相关要求,于3月底认真完成了全省合格考生导游资格证书的制作发放工作(全省共有8380名考生参加考试,合格人员达1794人,合格率为21.4%);

7、根据《2008年××省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安排,于3月份组织完成了2008年××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及习题集的再版和订购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教授认真修编了《2009年导游考试大纲》及《考务相关规则》;

8、根据国家旅游局通知精神和要求,在局导考办的指导下,于4月30日完成了《2009年××省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2009年××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工作实施意见》的拟定和下发工作。导游资格考试报名时间:为6月1日-7月31日;考试时间:为11月7日,口试为11月9日-25日;

(四)其他工作

9、根据局党组的安排,积极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科学发展观是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思想准绳和工作准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结合业务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撰写个人总结,相互交流学习。通过本次活动,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定了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

10、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导游考试考务工作管理水平和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在袁副局长的委派下,由局人教处、省旅游培训中心、昆明市旅游培训中心等4位同志于3月25日至27日赴四川省旅游局就导游考试相关考务工作等事宜进行了考察学习。

(五)日常工作

11、处理日常电话咨询5500多个,接待现场咨询2800多人次;

12、圆满完成了培训中心的2009年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劳动保障执法年检、社会保险、《机构代码证》等四项年检工作;

13、完成了局、处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2009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培训中心将在局党组和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省旅游局2009年的中心工作,加大推进我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旅游人才培训相关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人才兴旅战略,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目标,以推进旅游教育培训改革发展、创新教育培训的机制体制为突破口,以导游考试考前培训、国际旅行社导游年检、领队年检培训,旅行社、旅游饭店经理等各种培训为抓手,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手段,加大对旅游重点人才、短缺人才的培训力度。同时,继续全面提升我省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科学管理水平,为我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人力和人才保障。在局相关处室和局属相关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下,认真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培训、考务工作

1、在局导考委的指导下,切实抓好2009年我省导游资格考试的报名、培训和笔试、面试等各项具体考务工作。具体安排是:6月1日-7月31日开展报名工作;8月中旬-9月底举办新考人员培训班;11月7日笔试;11月9日-25日举行面试;

2、在局导考办的指导下,认真做好2009年××省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的报名、培训、考试等具体工作;导游等级考试为8月3日-8月28日。导游等级考试为12月5日;

3、认真做好各类培训班教材、资料的征订和选购工作。重点做好全省2009年××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和习题集、考试大纲销售工作。

4、在有关处室的配合下,组织开展好已定培训班的各项工作,如7-10月份拟举办的“导游资格考试考前授课教师及面试考官培训班”、“新考导游人员考前培训班”、“加试语种导游考前培训”、“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前培训”、“出境旅游领队年检培训、新考领队资格考前培训”等等培训班;

5、认真做好二、三、四季度的《旅游教育培训简讯》工作,扩大我省旅游教育培训宣传和交流工作;

6、配合人教处完成2009年全省28家非学历旅游培训单位资质复核工作;

(二)其他工作

7、根据《××省旅游局关于实施行政问责制办法等四项制度有关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心将继续全面贯彻实施四项制度,结合自身的职能职责,对制定实施四项制度的方案进行科学分解职能,在明确中心各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把四项制度的内容具体化,切实履行好中心的各项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树立中心良好形象。

8、加强与省外的交流学习,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宽教育培训工作思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织全省旅游教育培训相关人员到省外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做得较好的省市、地区考察学习其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我省整体教育培训的质量。同时,促进全省各州市旅游培训中心的交流与合作。

9、加强与机关各处室,各州、市旅游培训中心的沟通和协调,及早制定2010年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

第9篇:旅游人才培训范文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 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7]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