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类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类专业论文

第1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第2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海洋技术 实习基地建设 特点 目标

海洋技术专业是综合了原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专业中侧重于应用的部分而产生的新专业。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为适应江苏“海上”的开发战略而设,在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时仍然是人才培养与输送基地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工科院校,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海洋技术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相近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在水产养殖、饲料、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保护与管理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营销、质检、科研和企业管理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

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及冒险精神,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具备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对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1]。实习基地应成为学生自主训练,激发创新思维的基地。

一、实习基地的现状与不足

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学科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学科发展方向明确、教学规模适中、科研水平有一定提升、教师学缘组成相对合理,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与实践上有了较大的收获,但由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所处的地区性差异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我校海洋技术学科仍然有诸多改进与提高之处,尤其表现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建设上。

1.基地没有完全体现海洋技术人才培养特色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的海洋技术专业目前偏重向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目前的实习基地中大多数是与淡水养殖相关的一些企业,如养殖饲料生产厂、鱼种繁育场等,而对于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等研究对象及一些海洋高科技研究的实习场所很少。

2.实习基地提供的实习内容单调

培养计划中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不同的实习时间、内容是与理论讲授的内容相适应的,目前除毕业设计需要投入系统的研究过程外,其他的实习形式基本上都是观摩学习,浮于表面,对实习基地的整体没有深入的了解。

3.部分实习内容档次低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程度与水平的一种检验方法,也是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体系优劣的考核,目前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数是由本专业理论课老师指导,绝大多数内容是在学校实验室中完成,研究内容基本上是理论课多个实验内容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思路少,完全是按照老师的完整方案执行。

4.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基地较少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以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方向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以生物体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生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如盐地碱蓬的一个生长周期需要6―7个月,鱼从幼体长成成体也需要数月,而目前较多的实习单位是饲料生产企业、水产品养殖企业,以直接程序化操作为主,加上实习单位的管理章程、效益要求,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仅仅是看看、望望、逛逛,无法真正上手操作。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盐城工学院是面向地方建设的一所省市共建普通院校,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发展定位,在目前沿海大开发的利好形势下,海洋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景广阔。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学科实习基地建设是重头戏之一,在海洋技术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业务单位和高校三个方面要共同参与基地建设;调整与提升现有基地层次,发展与完善基地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相互尊重、目标明确、效益兼顾,才能完成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1.基地组成的层次性

实习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地组成的层次性,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可以组建不同内涵层次的单位。不同层次包括有单位的整体经济实力、研究实力、与海洋技术专业的相关程度等。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主要是给学生以加强专业知识的了解、明确专业在社会的应用状况,学时较少,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需要与海洋技术学科相近的即可,如水产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微生物研究所、滩涂湿地保护区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全面检查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所耗的时间较长,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就需要与专业科学较为密切的单位,如海洋化工生产企业、滩涂资源研究机构、海水养殖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等。

2.发展方向的多元性

人才培养方向与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实习基地发展的多元性,海洋技术专业创新性人才包括创新应用型人才、创新研究性人才。由于自身的发展,实习单位在基地组成层次中可以易位,原来主要作为认识实习的单位可以发展成毕业实习单位,原来科研型单位可以发展成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单位,实习单位多元化与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校内基地是校外实习基地多元化发展的必要补充,校内基地的建设应当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学到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完善校内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2]。

3.实习内容的完整性

整合基地单位优质资源,同类实习基地要各具特色,采取学生在不同单位轮换实习的方式弥补实践内容单一的缺陷,保障实习效果,并对不能达到要求或效果不理想的实习基地及时予以淘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实习内容的完整性显得更为重要。海洋技术主要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生长周期长,任务完成需要时间也长,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及与社会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如果研究失败,则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上的代价就较大。因此,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时间要相互调剂,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周期或者研究周期相适应。

4.实习过程的理论性

实习指导教师是专业实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实习指导老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实习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理论老师更为重要。高水平的实习基地离不开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既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营情况[3]。

在校外实习基地指导的老师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较强,但及时给学生以专业理论归纳解释则缺火候,如果让校内教师充当实习指导老师,则理论强而实践弱,因此需要注重校外基地指导老师的培训工作,让校内指导老师可以作为带队老师直接深入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通过理论、实践、提高、再应用,讲懂、讲通深奥晦涩的理论,提高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把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健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共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体系。

5.基地建设的动态性

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物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从布局上看,有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教育实习基地需要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当地政府等多方面通力合作与共建,因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4]。

在当今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想实习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就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最终实现学校、企业、社会都受益的“共赢”目标[5]。创新性实习基地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体系,优胜劣汰,去劣存优,校企共赢是保证其良性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37-139.

[2]阎玉科.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J].江苏高教,2004,(2):87-89.

[3]申忠宇,赵瑾.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sup.):106-107.

[4]李志敏.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59-61.

第3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日光温室;园艺;实践教学

园艺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把技能实训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专门环节,其中主要包括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设施园艺、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通过实习,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为深刻。

1 园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训

课程实践包括每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习等内容,是提高课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毕业综合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课程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习是专业实习、工作实践与择业紧密结合的纽带,目的是使学生在实习期间选择并获得就业的良好机会,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经过深入了解园艺植物栽培管理技术、栽培设施、育种手段等,用所学专业知识加以分析判断,为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设计作好充分准备,为最终就业创造良好机遇,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2 目前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践教学资源紧缺

园艺类专业是由原来的果树、蔬菜、花卉3个专业合并而成的,这样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但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安排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很大程度增加,相应也增加了实践教学量。再加上高校增多,连续扩招等原因,导致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出现严重不足。

2.2实践教学深度不够

由于受教学资源短缺的影响,很多实践课程难免出现走过场、浮于形式的现象,更多的是带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生产过程,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亲自动手的需求,也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践、专业劳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但由于受实践条件的限制,各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尽相同,出现实践教学安排时间衔接不合理,内容安排不全面,出现空当和重叠等现象,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3 在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广泛推广日光温室的重要性

3.1我国日光温室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日光温室是当前园艺生产的主要设施,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日光温室设施从节能、环保的发展战略,在我国已发展多年,它的发展给我国传统园艺、畜牧、水产和农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和锦绣的前景。是集现代化农业、农业新型材料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它集中了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利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等特点,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提供绿色食品的重要措施,同时拉开了我国园、林、蓄、牧、渔百花齐放的序幕。

3.2日光温室的战略意义

目前,由于全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的影响,各国均把节能技术放在首位,而日光温室设施作为一种高效节能园艺设施悄然而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局部地区开始在冬季利用不进行人工加温的日光温室生产耐寒蔬菜。80年代中期,在原有基础上又全面改进,尤其是各项节能保温技术和节能保温材料方面,使得在我国寒冷地区,在完全不加热或有及少量加热的温室内,实现了严冬季节生产喜温蔬菜瓜果的突破,推出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近20年来已成为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能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就业、避免温室加温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平衡了我国南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3日光温室在园艺类实践教学中的利用价值

日光温室从诞生就是作为设施园艺服务的,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园艺生产的主要设施,其种类繁多,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市场广阔,应用上也非常灵活。基于此,它本身也成为很多园艺专业的学习内容之一,也是园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场所,日光温室在选材上有塑料膜、PC板材、玻璃等,对场地要求不高,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校园面积和学生数量选择合适的建造面积,无论是在教学和实训中都有很大利用价值,且建造可行性高。

日光温室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包括农业、环境学、工程学、能源利用学、热力学、计算机自动化等。在进行果树、蔬菜、花卉生产上的技术也日趋成熟。可以满足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多学科需要。其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能全年观察各种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参与蔬菜栽培管理、销售全过程及果树的修剪、嫁接等操作技能;能全程参与苗圃地的准备,种子播种、种苗的出圃及销售全过程。

第二、学生能参与各类盆景的造形、修剪、养护及销售等全过程。

第三、承担《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农业气象》、《花卉学》、《花木学》、《花卉育种学》、《鲜切花技术》、《插花艺术》、《组织培养》、《无土栽培》《园林植物栽培》、《花卉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学》、《花卉应用》、《盆景学》,等近 20 门课程的实训,实习任务。

第四、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设施园艺的设施构造,能熟练操作及参与日常维护。

第五、有利于教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日光温室的建设还能为社会提供面向具有同等学历人员的学历教育,面向下岗人员的转岗培训,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面向企业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等,能起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温室生产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园艺生产的主要方向,高校建造日光温室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阵地,即符合市场需求,与市场紧密结合,又能满足学生大量实践教学内容需要,有利于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使日光温室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在温室日常管理模式,园艺植物种植安排、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第4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一、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关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8)

第5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10-02

学校的专业设置是联接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征要求它培养的人才在结构、规模、质量等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的变化发展而相应地更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广西地处我国华南西部,是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自治区,其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的应然之态,对于促进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广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和合理整合资源等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广西有普通高等院校70所,普通本科院校32所,其中21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8所(包括高等职业学校32所,普通专科学校6所),占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 54.3%。此外,还有成人高校 6 所,其中4所举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数为 33.1 万人,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数为10.8万人。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招生规模达 11.4万人。根据研究需要,本文调查了广西所有省级重点和国家级重点高等职业学校共28所,共涉及19个专业大类,除了公安大类、法律大类外,其他专业大类全部涉及。

1、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总体现状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专业目录(2005修订)》,统计并分析被调查的28所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具体情况见图一:

图一:广西28所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具体情况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广西被调查的28所高职院校(2014)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专业目录(2005修订)统计计算。

(1)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按照《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专业目录(2005修订)》,专业大类有19个,被调查的28所院校涉及17个,公安大类和法律大类没有;包含809个专业,共开设专业172个,约占专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开设的专业面比较窄。如图一和图二所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覆盖率是8.47%,专业数5个;第二产业中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和水利大类,专业数均为2,专业覆盖率分别为3.28%和8.33%;第三产业中生化与药品、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和公共事业,这四个大类专业数比较少,分别是2、1、4和1,相对应的专业覆盖率分别是6.90%、5.26%、7.70%和3.45%。在产业分布中,以上所列专业专业数少,专业覆盖率不高,既与广西经济产业需要的人才结构有关系,又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旅游、土建、财经、电子信息和制造是专业覆盖面最高的五个专业大类,分别是85.71%、47.22%、41.30%、31.15%和27.42%。土建和制造属于第二产业,旅游、财经和电子信息属于第三产业,显而易见,广西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

(2)专业布点情况分析

图二中,有3个学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开设了5个专业(水产养殖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林业信息工程与管理和林业技术),其中,有两个学校同时开设了畜牧兽医这个专业,故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就是6。制造、财经、电子信息、土建和交通运输专业布点数领先于其他大类专业,分别是83、82、70、64和28个,这五个专业大类相对应的开设学校分别为15、19、21、19和10,大类中分别有18、19、19、17和19个专业。这五个大类专业无论是看专业布点数、开设学校数和专业数都是领先于其他大类专业,表明广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13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7.7%:36.0%。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4、0.2百分点。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59.0%和34.4%。第三产业贡献率提高了4.1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5、2.6个百分点。按照广西三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工贡献率来看,广西目前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少,与广西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是吻合的,而第二产业可以包括制造和土建,这两大类专业都占有一定比重,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比重也不断上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布点数也是稳步上升。总体来说,广西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广西的经济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

图二:广西28所高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如右图)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广西被调查的28所高职院校(2014)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院校专业目录(2005修订)统计计算。

二、广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率高

在被调查的2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15名所涉及的专业都集中在财经、制造、土建、旅游和电子信息,集中在第二、三产业。财经类的物流管理,有16所学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有11所院校开设;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有10所院校开设等,这些专业设置重复率偏高,导致培养的人才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所需要人才趋于饱和状态,导致就业率偏低,浪费师资力量,浪费财政投入,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

图三:广西2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15名

专业集中化程度低

专业的集中化程度是指同一类专业在不同学校分布的情况,设置同一类专业的学校数越少,专业就越集中,反之,设置同一专业的学校数越多,专业的集中度就越差。图三西2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15名,集中于制造、财经、土建和电子信息四大类的专业的集中化程度偏低,有较多学校开设这些专业,导致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不明显。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不仅仅开设了旅游相关的专业,还涉及财经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土建的物业管理、环境艺术设计,电子信息的音响工程等。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这些专业上定然无法在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和专业性强的学校相比,办学效果不理想,人才培养不到位,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

3、第三产业部分专业大类设置偏少

环保、气象与安全、医药卫生、公共事业、公安、法律这些大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很少,这些专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更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中,这些专业被忽视,资金投入少,专业数量少,人们观念意识淡薄,思想观念的更新无法跟上物质世界的急速变化。

三、广西高职院校专业优化策略

1、明确学校定位,对接区域发展,优化专业结构

2013 年 ,广西教育厅组织全区高校举办了广西高校发展定位规划编制培训会,主要是引导高校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加强对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设置区域发展急需的相关学科;其次,把握校区所在区域的区位天然优势,根据本地特色开展特色学科,例如,百色市的铝资源丰富,在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就可以开设与铝等有色金属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近培养人才;再次,明确认识本校历史沿革,学科优势,注重提高本校优势学科的专业规格层次与内容体系,如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注重本校的医学类优势专业的在学术和应用水平上的自我优化和提升。

2、专业对接产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其起点在于市场的需求,落脚点还是市场的需求,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设置需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对产业需要的人所具有的数量、质量、技能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规划,甚至适当超前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广西的第一、二、三产业2000年在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6.8%、35.2%和38%,到2013年,这个比值就变为16.3%、47.7%和36%。从产业结构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我们可以得知,广西的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渐下降,这表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也比较明显,广西2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15名没有一个专业是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专业,都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上升了12.5%,发展快速。第三产业基本维持不变,略有下降,在信息社会里,第三产业的可挖掘的潜力很大,专业设置要在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上接轨,提升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

3、深入实施特色专业及优势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的生命力所在,各学校应该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和本校优势,设置一些岗位针对性强、能有效开展工学结合的专业,集中优势来发展这些专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要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的重担,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办既能依据自身条件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大力发展这些特色、优势专业,使之在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例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因其具有桂林山水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旅游业方面独树一帜,培养的人才既懂桂林的山水风貌和人文历史,有具有现代化的交流手段和技巧,大力提高了区域内人们的就业率,又促进了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友琴.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2007年3月, 18―19.

[2] 广西2014年高职质量检查报告,2015年,广西,3―4.

[3] 于永超.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能力构建中的专业协调发展[J].职教论坛2006.04,(30-32).

(上接第108页)学之法,把教学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不懈努力、精益求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还“高效课堂”一片明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张 祥.关于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田.成功:教育,2013(1).

[2] 冯国玉.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田.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

(上接第109页)除霉是一种效果比较好的除霉方法,最常用的是三顶基氧化锡,使用方法是把三顶基氧化锡与乙醇和乙醚混合后涂在光学元件上就可以起到除霉防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桂林.光学仪器中光学零件的防霉和防雾[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C].2007年.

[2] 蒋德云.光学仪器的维护和保养措施[J].现代仪器.2000年03期

第6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工程;科研实践导师制;必要性;可行性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由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相互交叉结合而成长起来的新兴复合学科。它被视为人类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通向应用领域的桥梁学科。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它包括了原来的生物化工(部分)、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部分)、发酵工程等四个专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到2008年国内设立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就已达200多所,生物工程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由于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原来分属于化工、轻工、医药等学科的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等专业调整而来,部分是在师范、农林及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因此各高校本专业的教学资源背景和专业方向有较大的差异,各校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2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就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达成了高度共识,但由于历史及学科特色的不同,及专业调整后专业口径的拓宽,各校很难在短时间内在课程设置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革。本文从中国计量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出发对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国废止了食品类生产企业的国家质量免检制度。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需要有更多的质量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把关。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发表的报告表明,全球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有40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就有50余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外来生物入侵预防策略之一就是检验检疫、海关、农林、畜牧、水产等主管部门加强防范措施,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特色鲜明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生物检验检疫特色,培养的学生可以输入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检部门以及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部门等等工作。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培养出动手操作能力强、立足于社会的专业人才。

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点

国内的本科学生培养年限一般都是4年,有些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培养年限为5年,但各学校不尽相同,大部分学校采取“3.5+0.5”的模式,指的是大学本科阶段3.5年时间用于课程知识的学习,0.5年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试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采取“3+1”管理模式,也就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学生在大二的暑假就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工作。学生的所有课程在3年时间内完成,大四这一学年全身心投入到毕业环节中。笔者认为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处于“陌生和迷茫”的状态,这种状况具有普遍性,也属正常。由于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因而对科研工作没有任何的认识,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不清楚科研是怎么回事”。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尽早明白什么是“科研”,科研工作怎样去做,让学生对科研工作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从“书本知识的单纯学习”阶段转到“研究型的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对生物工程这一专业有切身的理解。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学习生物工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门专业要求知识范围广;生物学基础强,工科知识扎实,二者有机结合;理性思维强,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进行独立课题实验。选择本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比普通的“3.5+0.5”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验中,通过自己参与科研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以后一旦走上工作岗位马上就能适应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

3.为学生再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生物工程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且与应用有紧密的结合,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意其发展,所以出国深造机会很大,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生物工程专业读研比例很大,若想要在本学科有所建树或想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必须读研进一步深造,一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读研。在本科期间通过科研实践导师制的培养,能够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加强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生物工程专业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和实验条件优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建立于2002年,为校级重点专业。学院拥有1个校级研究所:生物安全与食品科学研究所;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生物计量及检验检疫技术重点实验室。学院建有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测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检验检疫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基因工程检测实验室、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实验室、生物产制品安全检测实验室、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实验室、药品与药妆品安全评价实验室、入侵生物安全与控制实验室;4个省级专项实验室:植物化学综合实验室、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质控制实验室、药品质量综合检测实验室、生化分离及检测技术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总值近3000万元。建有近3000平方米的温室、网室,使整个实验教学从单纯的实验室工作走向生产。学校学院图书资料丰富,教学和实验条件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2.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起点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入学时报考单位全部是以我校为第一志愿,而且学生分数较高,整体英语成绩优异。总结前几届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发现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考取研究生比率和获得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都名列学校前茅。所以生物工业专业学生优异的素质为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7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创新模式

截至2010年7月,我国已有316所独立学院,1999年以来高校本科扩招任务的1/3是由独立学院承担的。浙江省的独立学院共有22所,仅次于湖北省的31所和江苏省的26所,位居全国第三。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该文件从宏观层面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方向。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现实与目标往往存在一定距离,当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并没有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征,而更多的独立学院按独立学院的发展而发展,其人才培养并没有很好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来供给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由于国外没有类似我国独立学院的形式,针对具体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研究基本没有,更别说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了。

我国对独立学院的研究大多成果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利用“独立学院”和“人才培养”两个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里探索出454篇,其中选择核心期刊后的文章有62篇,可谓成果丰富,但利用“独立学院”和“区域”两个关键词的结果只有8篇,说明当前对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的文献较少。

从目前的9篇文章中只有7篇是有关区域经济与独立学院的文章。张玲玲(2007)以温州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各地独立学院的发展表现出与相应区域经济互动性发展的明显特征。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独立学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借鉴;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对口性人力资源。从实践看,独立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阻碍独立学院和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刘俊、陈志丹(2008)认为独立学院的战略重心已到了由规模数量的扩张转向以提高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独立学院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要把内涵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贾小鹏(2008)提出了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三级目标体系:一级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目标——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应用型科研支撑;二级目标为学科与专业设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术环境、效率与效益、科教与实践基地;三级目标为生源质量与培养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现代化的教学和研究设备、图书馆、管理体制、外部支撑。叶国灿等(2010)利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与绍兴区域互动为例研究发现独立学院主动与其他区域组织联系表现出较为冷漠的不对等,并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提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议,其中向区域的企事业输送的具有“有价值知识”的学生是独立学院最佳的实力展现方式和最主要的任务。赵秉真等(2011)认为服务区域经济是解决独立学院就业的突破口。杜苏、徐丽(2011)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紧缩现象,利用ArcGIS对生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的江苏省内生源呈现明显的的地区差异,区域招生的差异主要受学院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所处区位等软硬件方面的影响,受考生高考分数、专业爱好、家庭、人际关系、区位偏好及生源地高中推荐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可忽视。刘红艳、焦彦臣(2011)从河北省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看,大部分独立学院基本沿用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办学优势。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统筹区域经济建设,抓住亮点热点,瞄准目标定位,实施特色教学。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居少。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那么其人才培养必然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动。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走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这才是独立学院发展方向,也是责任。

二、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见长,所以浙江省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课题组对杭州、宁波、湖州、温州、金华、绍兴等地市,对省内150家知名企业,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现状、需求专业以及企业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为保证调研质量,调研采取了“问卷调研+访谈”的形式,并且主要以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其他人事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

1.浙江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平均规模在2000人左右,其中人数在 2000 人以上的占53.87%。企业正式员工中,普通工人占到2/3强,技术管理人员不到 1/3。这一方面说明,浙江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表明,现浙江经济仍然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具有现代意识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比例依旧偏低,导致浙江企业的产业层次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不高。从年龄结构看,浙江企业人才队伍还是比较年轻的企业员工中,年龄在30 岁以下的员工占总数的40.34%,30岁~45岁的占48.06%,老、中、青队伍结构合理,保证了企业稳定发展,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展开。从学历情况看,浙江企业员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具有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只占总数的25.70%,50%以上只有高中以下学历。研究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特别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内部结构,以便针对具体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需求状况。

2.浙江企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专业要求调查显示,浙江企业人才需求主要涉及财经、机械、自动化、生物制药、化工、法律、电子、IT、建筑、材料等23种门类,其中,50%左右的企业对于经贸管理类人才均有需求,另外,机械制造、自动化、电子、化工制药类专业也有较大社会需求。

学历要求调查显示,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基本上还是以本、专科学历为主,对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另外,高中以下的学历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将难有作为。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首先会从勤奋踏实、社会经验、专业对口度、人品、社交能力、敬业精神这几方面选拔人才,而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要求并不高。这说明当前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恰恰也是吃苦耐劳、实践经验、敬业精神等内容,反映了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向、人才评价体系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即企业最需要的品质素养、经验能力往往是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而传统教育最看重的是学习成绩。

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迫切希望能引进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有91.2%的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近50%的企业需要既掌握工程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经济法律复合型、工程营销复合型也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3.浙江省发展规划看人才需求

浙江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十一个重点产业: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产业;加强板块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四十二个大产业集群,包括重工业、轻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建设近40余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这些重大举措都将对各行各业的人才构成巨大的需求。

三、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人才培养是指包括专业设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在内的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培养内容,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下面就浙江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专业设置分析

截至2010年,浙江省共有独立学院22所,十一个地级省中只有丽水地区没有独立学院。从22所学校专业设置来看,2010年参加招生的专业共有124个,其中只有一个学校独自开设的专业有40个,占32%;同时有两个学校开设的专业共有13个,占10%;同时有三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19个,占15%;共同有四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11个,占9%;同时有五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41,占34%。从专业开置情况看,开设学校最多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英语,22所中有20所都有这两个专业,另外设置市场营销和电气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有18所学校,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有16所学校,设置法学专业的有15所学校。

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感觉很多专业在独立学院之间是相互错位的,这样避免专业之间相互竞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说明专业的设置并不是按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而是按独立学院的母体特色专业来设置。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22所学校中设置的学校只有16所,而这个专业在浙江省的就业倾向和市场需求都较高。而英语专业,22所学校几乎都有设置,但这个专业的需求较低。

2.课程体系分析

在浙江,选择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在高中并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的学生,如果再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势必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从目前浙江省的课程体系来看,绝大多数照搬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或者说在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上作了一些修改,但总体来说,基本还是按照老的一套体系运作。从独立学院面临的生源结构及学习情况看,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多重视运用性、实践性,减少理论、抽象的内容,而通过更形象、更生动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3.人才培养区域特色欠缺

从浙江省22所独立学院来看,大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在本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并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色制订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浙江省以其板块经济为特色,那么一些特定区域的独立学院可以服务于本地区的板块经济而培养相对应的人才。而从当前浙江省独立学院的体制来看,基本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浙江省的独立学院中,只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大学两个学校与母体浙江大学基本脱离关系,构建起自己的独立师资力量,拥有了自己的师资,那就可以逐步实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目标,但其他大部分没有独立的师资队伍,那想办出自己的区域特色也就难了。

四、创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1.明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确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前提是准确分析和把握区域经济对独立学院人才需求市场,并紧密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既要体现学院的办学定位,又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要服务培养目标,创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进行素质和能力的重新设计,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优化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实践,要以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为宗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一是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革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二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适用能力的培养;三是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五、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1.制订独立学院科学的发展战略

根据独立学院当前和今后的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科学制订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2.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注重“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3.加强校内外的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投入,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用能力。

4.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

要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加强独立学院的软环境建设。要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

5.加强独立学院应用型特色的教材建设

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生源特点,建设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具有先进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系列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