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改论文范文

课改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改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改论文

第1篇:课改论文范文

一、重“文”轻“语”,华而不实。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育就会陷入了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但是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正像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的那样“所谓‘两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殊不知,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附丽。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更不允许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地理课……。我们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语文的“操作性问题”。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语文要人文和工具并重,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矫枉不能过正,绝不能由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头重脚轻”不好,“头轻脚重”也不好。

二、漠视文本,刻意求新。新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刻意标新立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阅读能力和揭示寓言故事的精神实质方面,却在那里暗示和鼓励学生去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再如有一位老师讲《季氏将伐颛臾》一课,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本来季氏的着眼点是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想通过伐颛臾为自己争权夺利增加砝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这句话很好的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但有个学生据“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断孔子认为季氏担心的是自己内部没有得力的助手,对这一明显偏离课文原意的错误推断教师竟然连声叫好,还呼吁其他学生为这位同学的“有新意的见解”鼓掌。难道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教材之上、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吗?知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脱离开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必须避免那种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

诚然,“唯书”“唯上”的教条是要坚决摒弃的,完全没有必要囿于课本和定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甚至反弹琵琶,但是发散思维不是散乱思维,反弹琵琶也不是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而求新。

三、“讨论”过滥,有名无实。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

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导”不可或缺,科学组织,艺术调控,遇“愤”则“启”,遇“悱”则“发”,这是教师的职责。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践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

四、追求“看点”,哗众取宠。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

如一位教师教《林黛玉进贾府》,在讲“宝黛初会”这个场面时,问同学中有没有会唱越剧的?果真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唱了,课堂上一阵大笑。后来又问:“宝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强调,宝玉是个“情种”,学生又笑。老师接着问:“黛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猜了半天,老师说:“也是一个‘情种’。”学生再笑。老师又问:“你们想想,这两个‘情种’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再大笑……如此教学,学生只是被老师不停地“逗乐”,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品味,何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呢?

第2篇:课改论文范文

1、从“分项测试”看孩子发展

(1)重视家长培训不让1个孩子掉队

本次课改要求调动社会、家庭力量参与课改。我校周边环境较差,打工子女较多,家长学历较低,文盲较多,尤其是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与方法,弱势群体的孩子教育问题1直是我校关注的重点,如何使家长愉悦地参与课改,重视孩子的发展性成长,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众所周知,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只有家长转变观念,乐于积极参与课改,孩子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为使家长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力争对每1位课改家长进行通识培训,让家长了解课改的背景,课改的目标,课改的意义,发展性评价的意义等。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不知怎样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有甚者个别家长连孩子上几年级、在哪个班都不知道。于是,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均对家长进行教材培训,告诉家长每册书的编排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辅导孩子,教他们如何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教他们如何赏识孩子,如何评价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袋等。自2001年我校开始课改实验至今,我们对家长培训多达30多场,小学参培率100%,中学参培率达99﹒5﹪(个别孩子自己管自己,父母在内地未归),这要归功于补会制的建立。由于我校学生多是打工子女,1些家长工作性质的特殊不能及时参会。为了不让1个孩子掉队,无论何种原因,凡未参加家长会的家长,教研室另安排时间为其补开家长会。每1学期,我们都得补会4.5次,直到100﹪参会。“补会制”的出现,是课改“为了1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1切”理念的最具体的诠释,自治区教育台还对我校家长培训进行过现场报道和播出。说真的,每学期我们的“补会”很艰难。有时,我们看家长实在不能到会,就主动与其联系,到家补会。每每这时,孩子父母不好意思了,主动到校来沟通了。

1份耕耘,1份收获。我们的真诚赢得了家长的敬意与理解。有的说冒号“学校领导和老师把咱孩子当块宝,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孩子的事,没有理由不参与课改。”有的说冒号“每次家长会,都能收益。尤其是老师不讲大道理,教我们方法很实用。”有的说冒号“我和孩子都是课改的收益者。”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与支持,我校在课改评价方面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给孩子建立了成长记录袋,积极参加我校的分项测试,还有些家长积极撰写育子体会。

(2)变“纸笔测试”为“分项测试”,邀请家长参与评价,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评价是我校课改实验中1项重要的实验任务。课改6大目标之1告诉我们,评价学生的目的是反馈而不是甄别、选拔。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对学生评价的发展的重视,意味着对学生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给学生下1个精确的结论也不是给学生1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来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考试方式的改革,将对课程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学期末,我校积极响应国家课改中心的号召,针对家长多为打工者,关注孩子少的不足,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测试路子。在考试命题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调动广大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的关注及强烈的教子责任感上狠下了功夫。教研室与广大课改教师1起,改革了试题呈现方式,以“游艺会”、“镭台赛”的形式,呈现了分项测试内容,每项测试内容有评价标准学生、家长、老师等根据标准,进行多元化评价。

事实证明,此大胆举措是顺应广大家长、孩子的需求的。测试前孩子兴趣很高,有家长反映,当孩子得知爸爸、妈妈要和自己1起参与测试时激动地睡不着觉,练习得更起劲了。我们的家长多次走进了语、数、外分项测试现场。每次分项测试,家长参与人数超过任何1次培训,例冒号1、2、3年级283位家长,缺到3人,(有两人准备转学),参与率99%。在测试会上,从孩子自信的小脸上,从获得爸爸、妈妈肯定的欢跃中,从家长洋溢着感谢的“真情回放”反馈表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新的评价观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家长们真情写到“每1次参加这样别开生面的测试,都感到新鲜、感到激动,看着孩子认真答题劲儿,心里充满了欣慰。”、“我们孩子太棒了”等。教研室对几百份家长反馈意见进行了分类整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内容。(1)学校给家长提供了“亲子”测评机会,对学校表示感谢。1年级(2)班华瑞家长“这样的评价游艺会,搞得特别好,这样可以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能力有多少,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学习。”郁聪家长“这次考试内容生动有趣,别出心裁,末曾想到。”高原家长“经过这几年课改,孩子变化天天都有。这次测试的内容新,孩子真棒。”1年级(3)班家长写到“这样测试能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多了1些自由,少了1些紧张;多了1份了解,少了1份疏远。”李佳玲家长“这样测试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把测试当作1次游艺活动,感觉轻松有趣。”汤振华家长冒号“通过上午的开放测试,让我们感受到了兵团3中是1个学风正,教师责任心强的校园。”侯杰家长“开放评价游艺会,孩子觉得很轻松,我们看自己孩子表现特别棒,发挥很好。”魏彤家长冒号“我孩子才转学过来,大概是第1次参加这样考试原因吧,前几天,孩子表现得很激动,认真做着考试准备,复习也自觉。这种测试对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有帮助。”通过在测试中发现了孩子的学习不足,有深深的自责。1位位家长在“真情回放表中”写到“我发现孩子能力欠缺,今后加强帮助孩子。”;“我工作很忙,管孩子少,真的对孩子欠缺很多。今后在识字方面、学习方面等要多管教孩子。”;“通过今天的活动,我看到了孩子缺点及存在问题,我要尽1切力量帮助孩子。”;“我发现小孩做题不专心,数学想象能力较弱。”;“做家长应尽1切力量培养孩子成为社会有用”;“今后我们要加强家庭教育。”

另外,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每1次测试,学生们拿到测验成绩就奔走相告冒号“我得了两个‘5星’感叹号!”、“我得了3个‘5星’感叹号!”……就连那些平日1考试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学困生也兴奋不已冒号“我也得了1个‘5星’呢!”。看着每个学生那1张张无比兴奋的笑脸,我们也感受到了莫大的满足与欣慰。当然,也有些学生不无遗憾冒号“哎,我只差1点就能得5个‘5星’了,下次我1定争取感叹号!”、“这次我只得1个‘5星’,下次我1定要争取3个‘5星’、4个‘5星’”……这里不再有以往的垂头丧气,有的是奋进的决心。优等生对待学习不敢再有丝毫的松懈,学困生也看到了自己成功的曙光。分项等级评价的客观性,使师生们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点燃了他们心中不断进取的火花。

语文学科冒号

1年级优秀率冒号课内识字冒号84%,写字冒号59%,看拼音写词语冒号88%,朗读冒号72%,口语表达冒号50%;2年级优秀率冒号课内认字冒号70%,写字冒号81%,看拼音写词87%,阅读理解83%,口语交际79%;3年级优秀率冒号词句基础冒号85%语言积累冒号76%阅读理解冒号56%,习作冒号45%。

教研室还汇总每1位学生的分项成绩,在开学家长会上向家长展示,让家长找差距,树信心。

事实证明,在期末考试中把家长请进考场,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参加笔试、口试、动手实践操作等考核,使期末评价与考试改革变成家长了解、支持、参与课改的过程。尤其看到学校还给孩子们创造了第2次考试的机会,不以1次考试成败评价学生,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的进步,看到发展性评价对孩子的激励非常欣喜。

2、从成长记录袋看学生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课程评价受目标取向的影响过深,评价只注重结果,以结果为导向,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但是,“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需要1个合适的载体将理念变为现实。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用而生的。那么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1般认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档案袋)是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的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学生成长记录袋内装的材料主体是学生的作业、作品,但同时也包括完成作品的过程描述或记录。如书画作品。还包括学生本人或其他人对作品的评价。如老师的语言评价,用“”的等级评定,家长的激励评价。

2.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冒号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家长指导为辅助。

我校孩子成长记录袋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冒号“我的个人档案”、“家长信息”、“作业园地”、“闪光的足迹”、“试卷汇编”等。

3.成长记录袋的收效。

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是有意收集学生迈向课程目标与成长和发展相关的材料,是与1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如,学生学习了《方向和位置》,自己创作1幅画,并用词语标明上、下、左、右物体所处的位置。学习《秋天》1课,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笔画出、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秋天的景色。1个学期下来,学生成长记录袋里面的资料都有厚厚1叠,这里记录了学生的成长故事,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足迹。这种评价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分项测试和成长记录袋是1种全新的评价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分项考试把过去单1的考试变成了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并且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考试成为沟通、合作和人文关怀的过程,共建着民主的评价文化,开始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新课程的全面发展功能。考试内容打破了“知识本位”,注重考试与评价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项考试、分项评定,不再是1张试卷、1个分数,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淡化横向比较,可以比较全面地反馈学生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有利于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学生参与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我反思和改进的习惯,增加亲子情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评价采取的1种方式,它里面收集了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1手资料和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对他做出评价的材料,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学生可以纵向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可以和同学横向比较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激发他们努力奋进。作为1种新颖的评价方式,我校学生大都建立了成长记录袋。

3、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1个环节。为此,新生课程要求我们应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科学地主人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并据此引导教师去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述稿,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立足点,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通过近3年的实验,我深深地感到本次课改其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的全人发展。因此,主人的目的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了,表扬与激励的语言多了,当孩子因为紧张而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会和蔼地冒号“别紧张,慢慢说,你1定能说好。”当孩子的答案不正确时,老师会循循善诱冒号“你回答的虽然不正确,但你动脑子了,老师还是很高兴,咱们仔细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好吗?”当孩子回答别具1格时,老师们会说冒号“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是1个孝顺的孩子”、“你是1个爱心的孩子”、“你是1个宽容、善良的孩子”。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帮助孩子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发现孩子们身上好的东西,发现他们身上最行、最值得骄傲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有时候,课堂上却是“无声胜有声”。哪个孩子写字姿势正确规范,老师就上前轻轻摸摸他的小脑袋;哪个孩子读书姿势好,老师说冲他翘大拇指;哪个孩子上课听课仔细,老师就对他笑1笑;哪个孩子问题提得好,老师会对他点点头。在这1个个肢体语言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老师对他的喜爱;老师对他的鼓励;老师对他的肯定。孩子们在老师的1句句鼓励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只有老师的评价是片面的。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我们应该重视调动其他主体的作用,使大家都来参与评价。

孩子们很注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1个平时1声不吭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总是显得闷闷不乐。在1节语文课上,老师请他朗读课文,孩子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开始朗读。他清脆响亮富有感情地朗读,吸引了全班同学,刚刚读完,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这掌声中包含了同学们对他的赞美,包含了同学们的鼓励,被评价的孩子从掌声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勇气和自信。从参与评价的孩子们身上更体现出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并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用赞赏的语气夸奖同学,采用同学互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也是不可缺的。但是,学生之间的互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并不是每次每个孩子都能用欣赏的眼光善待他人。在1节语文课上,当老师提出问题后,1个学习成绩1般的孩子马上举起了小手,可他的回答刚说了1半,马上就遭到部分同学的否定。这时,教师就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让孩子们懂得尊重他人,客观地评价他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使同伴互评发挥优势。

4、利用作业本与学生进行交流

作业是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老师们充分利用这1资源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单单1个“阅”字,如今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中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有趣的话语或符号,作业写的干干净净,整齐,美观的孩子,就会得到老师画在本子上的1个笑脸,或是1句鼓励的话,“你真棒”,“字写的得真帅”。作业中不慎出现1处小错时,老师会很惋惜地写上“多可惜呀感叹号!”“下次可要仔细呀”等批语,当孩子出现学习下降、纪律散漫时,老师会写下“孩子你最近有些退步,可要加快步子赶上大家。”老师们还自发的买来色彩鲜艳的小花朵、小红旗、小5星,奖励给认真踏实仔细的孩子。孩子们的作业本上不仅只有“优”“好”这样的等级评价,还多了许多亮闪闪的小贴花,使得枯燥的学习多了几分卡通气。

第3篇:课改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训课改工作过程

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

实训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的教学方法,已被教育界所公认。实训教学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熟悉职业生产实践的应用人才,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进行校内外实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零距离”教学。

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数字图像压缩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多媒体技术等迅速发展起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开创新的应用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也就是说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纵观学院设置的实训课,大部分内容是验证性实训,也就是说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实训所占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兴趣不大,造成的现实问题是学生根本不把实训课当回事,实训时思想上不重视,早来晚走现象有之。这就需要我们想改革课程教学一样,也需要进行实训课的“重塑”。

二、实训课程需要教学过程的改革

实训课程“重塑”,关键是教师思想观念的“重塑”。“重塑”的难度有:

2.1也许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学院经费有限,配备新技术设备的步伐往往跟不上时展的进程,教师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空有远大的抱负难以在校园内实现,更谈不到培养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了。

2.2绝大多数教师,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从未在企业工作过,更谈不上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学生出难题,教师做不出来产品,或解决不了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岂不是让学生瞧不起,被领导要求待岗吗?

2.3如果到企业去,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盈利,责任太大,风险冒不得。还是有几斗米就蒸几锅饭吧,教师省心,领导放心,学生省事。

殊不知由此带来的现象是:学生在实训中提不起兴趣,依赖性太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学生动不动就叫教师帮忙做实训中的每一个步骤,教师比学生还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学生心烦,教师“头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质量保证和实训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保证实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规范实训教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1实训改革的思路实训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训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也就是说,在讲授理论内容时就要为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研究,深奥的理论对于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只要点到为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资料,个别辅导,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着眼点在技能的掌握上,因此需要教师先改革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2加强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方法的改变,不是说不讲理论,教师动手演示,学生一味的的模仿。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地去把握所学知识。争取达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对应的课程实训时,脱离开教师的具体指导,让学生自己完成,最大限度地打消学生的依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3工作过程的检验当然,由于多年的教学传统的传承,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检验。有的教师进行了三年多的实践,有了小小的体会,愿与大家分享。首先,从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的课程,最基础的课程实训入手进行尝试。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众所周知,这是一门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同时又是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的一门课,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必须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考试的课程。刚开始,实训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行教师教学内容的验证,根本没有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像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争着做教师的好学生,比的是谁听课认真,谁的模仿能力就强。任课教师总觉的授课效果不理想。虽然学生等级考试通过率很高,但作为教师,感觉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改革

实践2008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增加,给实训机房的压力很大,要求教师要:

4.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的时候,有意识的给学生出一些题,课堂上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实训中寻找答案。一段时间后,带实训的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性高,经常有学生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但又是实际在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改革有了收效。此时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为了毕业考一级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了,而是为了就业,积极主动地要求考二级C,二级VB,这些是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自学的,说明学生已有了学校兴趣,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工作过程要循序渐进近一年来,教师在白天上理论课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训课的质量监控作用,既有实训课的题目要求,又会在隔周的实训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而在实训课上又牢牢把握实训时间,分阶段给学生布置实训内容的要求,同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内容检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高度集中和兴奋状态,当他的实训成绩高于其他同学时,他会沾沾自喜;低于其他同学时,他会奋起直追;实训课上同学们比学赶帮,热情高涨,学生实训气氛浓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实训效果良好,基本上杜绝了学生上网打游戏的现象发生。:

五、结语

首先实训专业的实训课程应以主题为中轴,围绕实训教学主题而展开,在学习理论与教学论引导下,以实训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围绕主题互动。其次在实训科目上应有两个原则:一是实训科目内容必须涵盖专业关键技能点的应知、应会训练;二是实训科目随实际实训项目课题灵活调整设定。再者教师在实训中永远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备课,通过课程改革拟实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和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实现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通过实训课程的改革,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学生为什么要学为要学是为什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王鸿鹏,闫晓伟等.计算机工程与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3—38

第4篇:课改论文范文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把关于新课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

校本研究同时也是一种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强调研究是要探讨人类所未知的东西;不刻意要求研究成果必须对原有的某一方面的知识量有所增加或有所改造;不刻意要求研究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是首创的;不刻意要求对研究过程进行详细周密的设计;不刻意要求对研究对象作出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而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校本研究遵循“自然”的原则,即研究者不改变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包括人类社会环境)环境,遵循“合作”的原则,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相互交流乃至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去身临其境地研究对象,校本研究同时遵循“人本”“人道”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尊重研究对象(学生或者教师)的人格和权利。

校本研究还是一种研究制度,它要求在教育管理(主要是学校管理)方面给校本研究以经费、时间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校本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要求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中心或者机构,要求形成校本研究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的机构,要求形成新的研究成果评价制度。

校本研究与校本管理有着相互包容的关系,校本管理可以是校本研究的对象,校本研究也可以是校本管理的对象或者开展校本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之间则是包容的关系,校本课程是校本研究的对象,校本课程开发可看成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形式或类型。

校本研究也是一种方法,它是把新课改的理念、目标转化为学校教育者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手段、措施或桥梁。

二、校本研究的价值

首先,它具有将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改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作用。在校本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或验证于自己的实践,或反思自己的实践,或提升自己的实践,进而丰富和发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实践。这一研究过程即是由理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

其次,有助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推进校本管理,形成办学特色。校本研究是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改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校本研究寻找解决策略,不仅能够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的缺陷,更为重要的还能寻找到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古往今来的知名学校,没有不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特色的。

其三,有助于主体即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师推进新课改所需的素质已不再是学历层次的提高,也不再是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获取,而是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是将教育教学研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境界,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过校本研究,教师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学者型的教育者。

其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校本研究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的发展。校本研究不仅是关注新课程标准带来的内容变化,更重要的是关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变化;不仅关注和反思研究者自身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校本研究,研究者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共同解决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问题,这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在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彼此合作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多方面的能力必将得到发展。

概而言之,校本研究会在实质上促进学校教育环境和面貌的改善,促进学校教学实践的改善。

三、校本研究的特点

校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要很好地开展校本研究,须把握其特点。一般来讲,校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对象的具体性、生动性。校本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是研究者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新课改的目标,结合学校与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的研究课题。校本研究要求更新以往学校教研以讨论教材、讨论教案、研究考试为主的方式,要求将立足点放在解决新课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产生的新困惑上。比如,如何看待课堂教学中的“呆板”与“活泼”?教师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如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如何备课?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等。这些问题与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密切相关。明确校本研究对象的具体性、生动性,能够真正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二是研究主体的广泛性、参与性。校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校本研究。肯定校本研究主体是广大教师,对于改变教育科研是学者、专家或专职教科研工作者的事,与学校第一线的教师无关的观念,对于改变教育科研神秘或者神圣,教育实际工作者遥不可及而生的畏难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其实,教育教育并不神秘,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不是没有意识的植物,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的学生,因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应是创新的,教师要以研究的眼光观察、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变化,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学生。校本研究要求教师从一个不自觉的研究者转变为一个自觉自为的研究者。同时要求教师还能成为校本研究的组织者,能够将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组织起来,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

三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灵活性。校本研究需要多种教育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观察、访谈、调查、总结、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预测等等。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变化以及研究的进展等情况,可以灵活地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个案研究法等。校本研究不强求研究方法的一成不变,而是要求在运用研究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四是研究过程的描述性、反思性。校本研究强调真实地描述研究对象,通过教学笔记、教学日记等形式将研究对象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或发展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同时,研究者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自己与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既有一般意义的“回顾”,更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研究过程和教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善于总结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五是研究价值取向的应用性、创新性。校本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者个体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主要是寻找在一定条件下解决学校与研究者个体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这是校本研究应用性的体现。同时,校本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新颖性或创新性。因此,校本研究对学校教育实践的改善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校本研究的创新性不是强调原创、首创,而是重在教师研究个体意义上的创新,重在学校范围内的创新,重在今天的研究要比昨天的研究更有进步更有新意,对明天的工作会有帮助。

四、校本研究的过程

校本研究虽然不要求对研究过程进行刻意严密的设计,但其开展还是有一定程序的。

一是发现与提出问题。发现与提出问题是任何研究的起点,校本研究也不例外,开展校本研究,首先是要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包括研究者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问题诊断,通过对已有的实践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按新课改要求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教学方式有哪些差距,与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相比有哪些不足等等问题的思考,找出学校发展、教师个体发展以及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

二是确定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由于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学校教育实践和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也由于学生对学校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有了更高的期待,学校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发展等方面会产生很多的新问题。从校本研究的角度看,不可能将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因此,在发现、提出问题之后,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真正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生发展有重要价值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同时又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有能力展开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为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采用课题立项,或项目申报的形式,将教师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确定下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这对于推动教师参与研究有积极作用。

三是研究方案设计。研究问题确定之后,在展开研究工作之前宜有一个初步的研究方案,该方案的设计包括总体的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步骤及研究时间的大致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等内容。研究方案形成之后,还可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修改。

四是收集资料。校本研究方案形成之后,便可进入研究的实施阶段,实施阶段的关键是围绕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观察、测量、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占有关于研究对象多方面的材料,为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奠定基础。

五是分析资料,形成事实,得出结论。在收集和占有关于研究对象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区分材料所包含的真实事实与虚假事实,主要事实与次要事实,典型事实与个别事实,必然事实与偶然事实,一般事实与个别事实,孤立的事实与联系的事实,由此得出关于研究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看法,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

六是拟定研究报告、论文或体会。分析资料,形成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已为拟定研究报告、论文或体会打下了基础,通过研究报告、论文或体会的撰写,进一步理清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或澄清有待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七是研究结果的应用。校本研究的结论或结果形成之后,要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上,在应用过程中要对哪些是可以立即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哪些还有待于进一步归纳、比较之后才能应用,哪些有待在教育实践条件的调整之后才能应用,哪些还不能应用,但却对改善教育和教学实践有启发、借鉴参考价值等进行区分。

以上为校本研究的基础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完成,意味着下一过程的开始,上一研究过程结果的应用,即是新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始,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疑点。因此,真正的校本研究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实践和认识都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校本研究过程的不断展开,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改善,推进教师不断成长,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五、校本研究的评价

校本研究的评价对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对激励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校本研究的评价,不仅是研究结果的评价,重要的是对研究过程的评价。

就校本研究结果的评价来讲,当前需要注意的是对校本研究成果形式的认定,要突破以往研究成果一定要是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或者一定要是研究立项的完整的报告的局限,研究者即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日记、教学笔记、教案分析、教学体会、经验总结、研究对象的个案分析等都是校本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者在学校所作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报告材料等也是校本研究的成果。同时,要对校本研究的成效即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在校本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研究折成果形式不一定完美、实践效果却非常有效的状况,因此对校本研究结果的评价,既要看成果形式,更要看实际效果。

第5篇:课改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效果低于课改预期目标是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语文课改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掌握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肇始于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应当承认,就目前的课改现状来看,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实质性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不灵活,习题课的优化设计不足等教学策略问题,导致语文的课改进程不如当初设想的那样顺畅。课改效果低于预期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这样才能确实提高教学效果,把课改工作不断推向深人。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间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设计分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介的选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1、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率和整合的作用。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关于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理论,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主体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的维度应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师应重视过程性目标设计、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有机融合。而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教学目标(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表述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几个方面。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所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教学目标的出示时机应打破“课前出示目标”的单一化倾向,在教学“情节”和“场景”中相机呈现或“自然流露”。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指标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可能。

2、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应该与文本进行深人“对话”,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优化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是要通过问题来呈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要能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用精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教师在设计有效教学问题时,一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界定。主问题是指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二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特点。主间题一般来说具有“三力”,即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三是注意主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具体设计。在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评价指标方面,既要体现教学文本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还要体现语文学科教育价值。

3、有效教学的策略。语文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且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方法。某种教学方法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教学的问题,而对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某种教学方法可能较为有效达成某种教学目标,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策略也永远没有最好,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人因文而异。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这类教学策略也通常被称之为“自主学习策略”或是“发现式”教学策略。

(2)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中互动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师师、师生、生生合作等互动方式,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

(3)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更趋向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探究性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探究态度、体验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讲究实施策略。

(4)问题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就是解决探究性学习的难点、呈现新课堂亮点的策略,即通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增强问题意识。

(5)情景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情境创设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语言描述”、“计算机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模拟场境”、“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

4、教学媒介选择的策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考虑教学方法外,还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介为教学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研究的发展,讲授法已远远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口头讲授。除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之外的大量教学辅助物业已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知识骤增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的组织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介或教学手段的特征与作用,并能将它们结合到自己的教学技巧中,做到教有实效。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媒介选择模式,每种模式所运用的选择标准又有所不同,但在选择和运用媒介的过程中却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在选择媒介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要考虑的。有些媒介可能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刚学过的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另一些媒介可能更适合于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动作技能。换句话说,某些媒介比其他媒介更适合于某种学习条件。

(2)学习者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专家都同意,学习者的特征是媒介选择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然而,在哪些特征比较重要这一点上,却没有一致看法。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同,他们能从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配的媒介中获益最多。但那些学习风格上的差别是什么,它们如何与不同的教学媒介有效地相配,还很不清楚。

(3)学习环境。在选择媒介时要考虑学习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的财政预算;班级大小;发展新材料的能力;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媒介设备的可用性;教师的能力;校长和教师对待革新的态度;学校的建筑条件。在设计教学和选择媒介之前,所有上述因素都必须仔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最佳决策。

第6篇:课改论文范文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第7篇:课改论文范文

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新的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讲新课前让学生先自学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情况先自学教材,自学后进行评价测试,这就是“不教先评”。“不教先评”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

“不教先评”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每个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或按教材中编排的单元,或按某一主题自行组织单元。既可以按照教材单元编排的顺序,也可以共同商量确定单元教学的顺序。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布置一个单元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学。低年级要求要明确,布置任务要细致。例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在教完汉语拼音以后,布置学生在预习单元教材时做到“读、标、圈、划”。读,熟读课文;标,标出自然段;圈,圈出自己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划,划出自己喜欢的或不懂的句子。最后,进行教学前评价测试,教师分析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测试中反映的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和教学。

“不教先评”符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要求自主,喜欢探究和冒险是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首先面对教材,自学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自学以后进行评价测试,使学生看到自己自学的成果,展示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不教先评”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自己学习,使学生消除依赖思想,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就如同第一次是朋友开车将你接到家中做客,第二次,让你自己走过去,你不一定认识路。倘若第一次你就是按照朋友告诉的门牌号码,自己一路问人走过去的,第二次再叫你去他家,一定不会不认识路的。

“不教先评”提高了教学针对性,节省了教学的时间;通过评价测试,对结果进行分析,将单元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学都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多花工夫的部分。第二是一部分学生掌握,一部分学生未掌握的内容,这是必须提供个别教学的部分,个别教学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同学间相互提供。第三是学生自学都未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即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评价分析以后,教师整合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进行针对性备课和讲课,讲学生的共性疑难、讲本单元的关键、讲需要拓展的内容。

“不教先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使学生在自学中学会了学习。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

“均分激励,共同进步”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形式,每4—6人一组(中学最佳效果是4人)进行分组。每次考试评价以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并将小组平均分在班上公布,且表扬绝大多数小组。

“均分激励”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考试评价片面放大了分数竞争的作用。班级同学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学生心态扭曲、心胸狭隘,恶化了学生人际心理环境。“均分激励”由于每个组员的进步都会给别人带来进步,别人的进步也会导致自己的进步,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均分激励”使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均分激励”使学生学习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使得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由于以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因此成绩好的同学会觉得光是自己成绩好不行,必须尽力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会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必须认真学习,尽快把成绩赶上去。实验班同学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学习成为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事。

用小组平均分作为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它是成绩册中学生学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平时测试评价成绩乘以60%(有时实验班级自定比例),加上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进行的综合评分,即为成绩册中该生的学期平时成绩。

教前教中教后三次评价

第一次是教学前评价。教学前评价是指学生自学教材后,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备课)之前的评价。它使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备课提供依据。教学前评价消除了教师“不讲不放心”的顾虑。让教师看到学生自己学习的潜能,为教师由衷欣赏学生、不断表扬学生提供了基础。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更加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8篇:课改论文范文

1.教材方面

近几年我校使用的数学教材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该教材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缺少对初中内容的简要复习;(2)数学课程目标的定位与现有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3)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差。

2.教学方面

(1)教学观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没有跟上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导致教学效果欠佳。(2)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使数学课程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服务。(3)教学手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方法、手段至今仍以粉笔加黑板为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法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较少应用。

3.学生方面

首先,近年来由于招生困难,一些初中毕业的学生都可进入职业高中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数学学科不及格率高,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其次,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二、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新的数学观

数学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渗透于一切科学技术领域,而且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基础和工具。因此在职业高中要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要为专业课的学习、升学与就业服务。

2.新的数学教育观

数学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对人的文化素质的作用。数学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新的数学学习观

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计算机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4.新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更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普遍使用计数器,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数学实验等。

三、职业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

1.教材的改革

(1)实行低起点教学。由于现阶段的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要求已超出当前相当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致使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欠佳。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的首要目标应是“浅显易懂”,让“差生”容易学习数学。实行低起点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充分注意初中与中职教学内容的衔接。

(2)分专业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侧重于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应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将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使各专业能灵活选择数学教学内容。

(3)在教材中增加趣味性、实用性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以巩固数学教材内容为目的,紧扣对应的知识点,贴近当前生活实际,多编排一些趣味性、实用性的例子。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学生开放性、自觉性、主动性的思维,从专业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基础数学素质的教育,学生将终生受用。

(1)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这种方式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未能形成“数学思维”方法,当然,学生不具备所谓的数学时空观和发展观。

(2)进行补偿教育,有效地衔接初中与职业高中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刚入校时,给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态度、兴趣和能力等做一次全面的补课,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和基本能力,顺利达到职业高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趣味性。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首先要改变学生“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美,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实施实验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第9篇:课改论文范文

虽然存在着不熟悉和不适应的情况,但是多媒体教学毕竟是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快适应和熟练掌握这门教学工具,并将其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器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如何调动这种积极性,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为此,教师不能一味通过情景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要避免他们在课堂上被多彩多样的图案和音乐吸引而走神,紧紧抓住主题,以真正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小学数学知识转变得更加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能够将抽象化的知识通过动态的、形象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这种优势并不仅仅是依靠技术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对空洞的数学知识形成浓郁的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如在演示“毫米”“厘米”“分米”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动物和硬币图像作为实体的对照,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之间通过互动来测量手指、身高的长度,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得更生动和具体,并远远超出课本上的图像和声音的界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创造力和想象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进而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