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勘探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小波理论
是根据傅立叶理论分析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支,适用于信号中差分方程数值解、数据压缩、子波算法、成像的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2神经网络理论
仿人脑思维的模拟计算。是通过样本资料的分析研究、学习,从而获得重要的参考数据,对未经处理的资料进行判断的理论。
3几何分形
主要是对自然界中不规则、不稳定和较常见现象的进行研究,揭示自然界中不同尺度的物体和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以及整体和局部的相似性。由此,可以通过局部信息对整体信息进行预测。
4混沌理论
主要应用于描述非线性系统,它与几何分形理论联系很密切,他们都是分层次的基干尺度,揭示不同尺度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标度律、差异性等。
1能源物理勘探
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地区进行综合能源勘探。前期普查依赖于地震勘探。详查过程中,要运用大地电磁、高精度磁力、高精度重力等一些测探技术,对油气地区进行区块评价和构造研究,找出油气储藏构造,从而解决油气勘探中的疑难问题。
2固体矿产物理勘探
尤其是金属矿产勘探,主要使用电法和磁法。电法主要是根据矿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稳定的电流场在地下传导的分布规律。磁法勘探主要是根据矿体或其赋存构造与围岩的磁性差异,在地表或一定高空中测量磁场强度变化的规律。
3工程物理勘探
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工程物理勘探需求也日益增长,主要应用在建筑、公路、铁路、管道、水利等工程的检测,运用浅层地震、探地雷达、电法等探测方法对工程进行物理勘探。
4对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的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从电、热、光等物理变化进行监测,从而认识环境变化的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背景资料。自然灾害的突然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对自然灾害起到了有效的预测、防治的作用。
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发展的趋势综合物理、数学、计算机等科学的应用,探测技术越来越成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和数据采集技术
使得物理勘探技术向着自动化、数字化、轻便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目前在核电站、水电站、矿山等一些重大工程建设上,需要查明较大的危害,关键性的地质构造等。同时,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面临着浅层矿资源枯竭的问题,工作人员已经向沼泽、海洋、沙漠的方向进行资源勘探。对于这些工作开展就需应用新技术、新仪器,使难以到达的地区得以勘探实施。
2总线技术进一步发展
逐步形成积木式、模块化、插卡式的球物理勘探仪器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多功能和多参数的自动测量,使物理探测仪器系统模块式的组成结构更加紧凑,也代表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方向。
3应用功能较强的应用
型软件和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使测试技术和测量仪器的发展更上一层。使物探仪器具有更强的功能性,可以更方便地满足勘探的各种需要。
4高速单版数字信息处理器
石油作为一种化石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石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给我过石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知道,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相对较少,且优质的石油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我国现阶段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主要包括物探技术、钻井技术和测井技术。
2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创新的研究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物探技术的创新。传统的物探技术是地震勘探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需要勘探的地区人工的制造一个地震波,如果探测器接收到反馈地震波携带有可表征地下地质特性的相关信息,然后相关工作然元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汇总,就可以确认被探测区域是否存在油气资源,之后为进一步提升物探精准度,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以及三维地震技术等性能更稳定、参数更精确的物探技术被应用到物探领域中。其次,我们在来探讨下测井技术的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等全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为石油事业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提供很好技术支持的专业性技术。随着数字信息采集设备、传感设备以及成像设备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应用,测井相关设备就可以直接进行成像并传输更多的数据信息。更突出的是,多个探测器和下井仪器可以直接组合使用了,可以更精准、全面的将井下的信息反馈给相关工作人员。这不仅提高了精准度也省去了很多工作人员的时间。第三,我们在来探讨下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重点勘探区其勘探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在普通勘探区要先进,在人员安排上也较多。油气的勘探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在勘探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高度的注意力。作为一个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人员,必须要以不同地区的地质作为研究主题,即充分了解地质。每一个勘探家在勘探过程中还要懂得从地质出发,掌握钻井、测井以及试油等工作。不同的地形地貌使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上有着很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对于不同地区进行地质勘探时,其勘探技术应该是有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在创新与发展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同时,地区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勘探技术的方式。
3结语
大多数研究表明,我国广阔的领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许多地方将成为一个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的新领域。但我国的石油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如果只依靠一种勘探技术相对只能获得一个石油的信息,所以只有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勘探技术,探索信息全面、准确反映地下石油资源的状态和地下地形。新的石油勘探勘探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矿区的矿业勘探勘探技术有很大的不同,但它是一个新的领域在矿业开采的基础上,石油和天然气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探索措施的差异。因为在石油地质勘探阶段水平勘探技术是有限的。在一个不适合的勘探石油勘探期间,无论如何学习,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获得的勘探技术不全面,是有缺陷的。全球石油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开发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在中国市场资源稀缺导致我国必须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具体表现在:
(1)对国际市场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尽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实力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是和石油及其相关资源分不开的。尽管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目前是全世界比较靠前的,但相比人均占有量老说则比较小。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的国内石油生产不足,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2)从国际上的石油来源不够广泛
我国严重依赖国际石油市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因素,并通过石油安全与我国石油的国家稳定的单一来源进一步加剧。主要是来自中东的石油资源,在中国主要的海上运输。特别是在马六甲海峡航运,存在遇到海盗的可能,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严重影响员工的安全。单一的石油资源,石油进口国经常受到该国的石油开发,一旦石油危机,我国石油进口往往会受到影响。
(3)我国油田勘探技术自身也比较薄弱
在我国是具有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但目前的勘探开发水平还不够完善,实际的探索过程中也有许多缺陷。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老油田,地质环境的新发现是比较差的,这需要更高的勘探技术。导致我国目前的勘探技术处于弱势,仍严重依赖石油进口,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
二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进展
未来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技术变革的速度,不同的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技术也越来越深,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石油石化行业中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增加计算机模拟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允许使用石油地质勘探相关地区的模拟和仿真分析的相关内容,根据模型和输入数据与当前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区域分布特征来预测,不仅可以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准确性,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质量。
(2)油田勘探技术的主导仍是地球物理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难度较大,特别是在信噪比和分辨率对成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入新的活力在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有希望发展地球化学,遥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将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并继续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未来扮演重要的角色。
(3)膨胀管和连续管技术的应用
正常钻井环境如水层和断裂带等,可以使用膨胀管技术,该技术允许深钻管道无法达到最初的目的层,连续管可以应用在小井眼钻井和其它恶劣环境,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日志的质量,减少钻井破坏环境,也可以在管配置相关设备对钻井和测井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测。
(4)将大力发展综合配套的勘探技术
我国的煤炭地质勘探工作起步的比较晚。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和技术的发展历史也不过150年。150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就针对我国煤炭资源有过考察和开发。在这之后,我国的煤田地质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不断积累经验,增进对煤田地质的认识。
(一)煤田地质勘察的走向
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不断加强,聚煤盆地的综合研究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在华北、华东、鄂尔多斯盆地等多地域展开了盆地聚煤规律的研究,从盆地整体的高度上把握我国煤炭资源的聚集形式和规律。盆地地形中煤炭资源的研究让煤炭勘察工作更有保障。其中,《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建立了聚煤作用系统和系统分析方法,为我国开展聚煤盆地煤炭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另外,东部煤田的勘探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东部煤田构造和找煤研究》为实地的煤炭开采奠定了基础,东部地区煤炭开发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
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煤田的地质特点也会有差别。这就意味着我国煤炭勘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煤炭综合勘察技术体系。煤田地质勘察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勘察的准确率和精度。围绕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煤田地震技术研究,提高对煤炭勘查的准确性。三维地震技术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种技术成功的减小可误差,提高了勘探精度。这种技术把查明地质构造的准确率提高到了60%以上,同时突破了各种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对煤炭勘探范围大幅度扩大。煤炭开采的钻孔技术业发展迅速,钻探装备不断更新,钻探工艺也进一步改进。各种新型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钻探的速度和质量,也使我国煤炭钻探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
(三)煤炭和煤气层资源评价
要正确进行煤炭工业的宏观决策,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和煤气层的资源有合理评价。我国完成的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在我国煤炭工业规划和国民经济宏观决策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及“3S”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快。在煤炭勘探和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从煤炭地质勘查到野外数据采集都要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建立电子版地质报告,以GIS系统为平台,建立《全国煤炭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全国煤炭矿产地数据库》,并初步形成《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框架。重视对煤炭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地形进行测量,绘制高精度地质地图。航测和地理信息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水利行业建成的“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个系统采用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字成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为了提高煤炭勘探的准确性,在煤炭勘探中建立类似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二、煤炭地质科技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煤炭消耗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而且现阶段里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工业生产基本能源原料都是煤炭,这就预示着在将来的发展中煤炭的供应量会紧密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在将来工业生产中还会增加,煤炭资源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勘探和开发工作还相对滞后,地质勘探程度明显不足,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善必定会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好下面的问题。第一,怎么样解决东部地区深层采煤问题;第二,解决中部地区由于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破坏问题;第三,如何对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提高勘查的准确度和对聚煤盆地的认识;第四,如何对煤炭资源的开发管理实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管理效率。
三、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方向
煤炭资源勘探在新时期下要提高勘探精度,确保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做保证。在煤炭技术勘查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煤炭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重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建立新的地质勘查机制,创新地质勘查技术,培养精干高效的地质队伍,努力把煤炭勘查工作做好。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在以后的煤炭资源勘查中主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煤炭勘查,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最大限度的发现新的优质煤炭资源;另一方面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升煤炭的地质勘探能力和水平。
(二)明确主要任务
1.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研究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勘查技术,确保对沙漠、黄土层、采空区等复杂地区的合理勘查和开发。加大对东部深部煤田地质勘查力度。进一步发展复杂地区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技术应用,深化地震勘测技术研究,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多元地质条件下的信息复合技术研究,建立高准确度地质模型,整体提高煤炭地质勘查精度和地质报告研究程度。加强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研究工作,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仔细到3-5米的小断层,甚至是1-2米的小断点。如果是复杂地区,就应该达到现有简单地区的探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岩性探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让勘探精度显著提高。
2.展开煤炭资源评价。对全国的煤炭资源潜力和国家煤炭规划区资源都要有合理的评价。在这方面注意应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完成煤炭资源的总体评价才能对煤炭资源总体开发理清思路。清楚了煤炭资源分布优势、储藏状况、开发的难易程度,再在实际的勘探中合理利用,才能做到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
3.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在煤炭资源利用中,洁净煤技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就全球来看,各国的洁净煤技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将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与洁净煤技术的有机结合,了解煤炭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另外还要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了解煤炭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揭示煤的物质组成在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迁移、富集、转化等物理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为优化洁净煤技术,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语
英文名称: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064X
国内刊号:61-1435/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 异构数据库; 油藏信息集成; .NET; 动态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件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10-03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multi-information database
Li Yang1, Feng Qianghan2, Chen Long2, Xu Xiaohong1, Shao Yanlin1
(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Yangzt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100, China; 2. The Third Gas Production Plant, PetroChina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nformation of multi-source and multi-sc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s integrated and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Net coding platform, a multi-information database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ulti-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real-time dynamic update are realized. In order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to the in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the heterogeneous database structure is used to realize th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and using of multi-information of heavy oil reservoir. The multi-information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are integrated and managed in the dynamic database, which provides departments with a support platform for the analysis and sharing of heavy oi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eterogeneous database;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net; dynamic integration
0 引言
油藏开发中,油气藏信息为重要研究对象 [1]。提高油气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各大石油企业的重要任务。油气藏开发管理正朝着油藏工程信息集成化、动态统计分析化等方向发展。当前国内石油企业在油藏开发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以下的难题[2-9]:①动态分析管理需查询各种资料;②多井区块开发分析所需资料急剧增加;③跟踪分析管理困难,影响动态调整效果;④油田信息资源共享困难;⑤异构系统逐渐增多、集成难度大成本高[3]。石油勘探开发涉及多工作环节、多类软件系统,以油藏描述为例,常见的相关软件平台有Discovery、petrel、GeoMap、Gxplorer等,这类软件的基础数据,都是单独建制,软件之间难以共享数据。异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信息交换,使得实现信息共享的技术难度较增大。各种系统、产品间的互操作性较差,相互间都难以配合[10],使得油田内的不同应用系统难以实现数据的沟通。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着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以及数字油藏建设目标的实现,阻碍着油田信息化的建设。本文针对数字油藏建设中的难点,油藏多维、多尺度、多源数据的集成,基于数据库技术与.net编码平台,开展热采稠油油气藏信息集成与开发分析运用方法的研究。建立油气藏多信息数据库,实现油气藏多信息的集成与动态开发分析,搭建稠油热采开发动态分析与评价平台,提高热采稠油油藏管理与开发动态分析的工作效率。
1 研究思路
在此基A上集成稠油热采多信息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实现多个采油厂现行各数据库实时连接与访问的数据库服务软件,从其中导入数据到稠油所的热采稠油多源信息数据库服务器中,实现多采油厂数据集成。运用Oracle数据库触发器技术.net编码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针对稠油所各部门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信息的研究领域的各种需求,根据Oracle编程开发技术,.net编码平台、Access数据库技术,以XML和OleDb技术为数据传输媒介,建立双重异构数据库,实现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信息的分类统计,高效查询与动态开发分析。设计思路及核心技术如图1所示。
2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设计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是在国家油数据库数据表标准之上,基于稠油油藏多信息集成与热采开发动态分析系统的需求分析中的数据需求,同时参考各采油厂的数据库特征,对稠油油藏多信息数据库的属性特征逻辑库进行了数据库的设计。利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在服务器上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建立热采开发动态数据管理关系。针对稠油热采开发多信息开发数据库,创建了各类主外键及约束以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还利用触发器实现用户定义的业务规则。同时,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完善数据库管理机制,运用数据库控制语言(DCL)管理用户关系表,包括用户ID、实例名以及访问用的用户名和密码/口令等关键信息。采用三级管理模式:DBA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进行修改),系统管理员(管理用户信息、添加删除用户,设置用户的访问、读取权限),用户(只有对数据库的读取权限)。
3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动态集成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的数据集成方法采用了数据的迁移与转换的方法,通过网络对各个采油厂数据库的访问,将各个分离的稠油热采“信息孤岛”连成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集成稠油热采数据库,并使之能够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数据的整体效益,达到稠油热采数据整体优化的目的。在.net平台基础上,面对稠油开发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开发自定义数据库服务软件,利用XML具有简单、开放、易于扩展、交互性好、语义性强等特点,建立主数据库与各个采油厂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消息捕获机制和部分视图机制,进行对各个采油厂数据库的稠油热采数据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动态w移与转换。该软件通过数据操作语言(DML)针对各采油厂的开发库特征,提供了对各采油厂开发库绑定和查询功能、数据的绑定列功能、数据信息统计功能。
4 双重异构数据库的建立
由于服务器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只能给稠油开发人员提供访问功能,因此为了实现开发人员根据部门的不同与研究方式的各异,动态集成的数据库并不能实现对区块、井组、劈分系数等研究信息的编辑。因此在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开发时,提供了Access用户数据库。用户数据库利用存储区块,井组,单井,劈分系数基本信息作为元数据,根据技术人员对井的多种分类统计研究需求调用相应的元数据,向Oracle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发送相应的指令进行查询。用户数据库如图2所示。
对于稠油热采数据的集成与调用,采用了三层架构的模式,通过本地用户数据库、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DataSet数据缓存区、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三者之间交互的方式。利用OleDb技术中的OleDbConnection、OleDbDataAdapter、OleDbCommand等类对Access数据库和Oracle数据库进行访问,实现对access用户数据库中的元数据进行增删改查,同时利用所检索的Access数据库中的元数据(如井号,区块等信息),查询Oracle数据库中相应的生产数据。由此建立了基于局域网内的双重异构关系数据库,以此来保证数据的流动性,实时性,安全性,查询分析方式的多样性。双重异构关系数据库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4.1 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与本地用户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通过结构中提供程序和表示数据的一种内存驻留表示形式的DataSet作为驻于内存的数据缓冲区,运用存储过程在前台应用程序中调用,访问用户数据库,提供用户所需井号的区块,劈分系数,所属井组等信息,并且可以根据研究区块和部门的差异,运用OleDbDataAdapter、OleDbCommand实现部分井组,劈分系数,区块信息元数据的自定义查询。
4.2 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与开发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软件通过用户数据库获取井相关元数据信息,存放在DataSet数据缓冲区,向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进行区块、井组采油曲线、注采曲线、周期曲线等多信息开发查询统计,实现对稠油热采动态统计分析。同时,利用DataSet数据缓存区,通过软件对用户数据库获取的井号信息,与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的井号信息进行匹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5 系统集成运行
稠油热采数据动态集成已经运用到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中,运行实例如图4所示。技术人员通过自定义井组,存储到本地用户数据库中,然后通过DataSet缓存在软件中的区块,井号信息进行选择,查询到井组中的所有号ID,劈分系数。由于查询特定时间内井组注采曲线需要用到油井日数据表中的产液、产油和注蒸汽井数据表中的注汽信息,因此在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开发时提前建立包含产油、产油、产液、日期、井号的多表视图信息。然后再通过对视图的查询并加入劈分系数计算得出改井组的注采曲线。
6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利用数据库技术与.NET平台实现数据库的动态集成。以DataSet数据缓存区为媒介,采用三层数据交互的架构模式,构建了双重异构数据库,使查询更为方便和灵活,满足了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数据的分类统计需求。此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便了稠油研究所对各个采油厂数据的动态集成和油气开发。但是集成后的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信息量非常庞大,在进行海量数据综合查询分析时效率有待提高,因此还需要对数据库的优化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权.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数字油田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吴东胜.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化研究[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 王宏琳.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及其应用[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4] 牛其恒.油田勘探开发数据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杨美芹.勘探开发图形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姜彬.油气藏综合信息集成与展示系统的研制和开发[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蔡丽萍.Web Service环境下油田应用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2009.
[8] 李奇石.基于WebGIS的油田开发数据查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一、量才使用,搭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实施课题制管理,变“相马”为“赛马”。一个人,是不是“千里马”,只有在赛马场上才能见分晓。为使科技人员的才能得以发挥,我们建立完善了以课题为基本活动单元的课题制管理模式,推行了课题负责人竞聘制度,形成了有利于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为优秀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实施学科人才工程,开辟技术成才通道。大力抓好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技术带头人是科技人才中的最高层次。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造就众多不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才,即能够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在石油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帅才”――学科带头人;具有先进水平的,保持学术技术优势的“科技将才”――技术带头人;有较高技术水平、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学术技术后备人才――优秀技术骨干,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和发展具有全局性作用。
委以攻关重任,促进人才快速成长。科技人才攻坚克难方显英雄本色。我们感到,有才不用是浪费,不放手使用,同样是一种浪费。为此,我们用当人才,针对油田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选拔优秀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设计生产项目,担当关键技术攻关重任,在攻坚克难中促使他们提升能力、成长成才。
二、强化培养,提升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能力
实施职业培养。为了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尽快选择好学科技术领域和发展方向,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和帮助,我们实施了职业导师制,形成了一级带一级的职业导师网络。职业导师制将核心人才和一般科技人才“捆绑”在一起,让核心技术人才既担当科技攻关任务,又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不仅导技术,还要导思想、导做人。通过职业导师制,确保了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传承,也加快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才步伐。
突出实践培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科技人员学知识、练技能、提能力非常重要的途径。科研实践。针对受课题数量限制,创造条件为青年科技人员设立室级课题、预研课题、独立专题等,按照正式课题管理标准,严格立项审查、严格过程检查、严格考核答辩,从而培养锻炼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科研成果总结能力等,让青年科技人员在科研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工作本领。现场实践。与生产单位联合建立“产研训”基地,强化科技人员现场培训。科技人员通过生产实践锻炼,积累了工作阅历,巩固了基本功,丰富了生产知识,提升了科研能力,也使今后的科研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加强培训交流。把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当成是对研究院未来的投资。加大培训投入,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提升科技人员能力。一是分层次举办内部培训。根据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异,举办各专业基础培训、专项培训、提高培训和创新培训,以知识更新促进技术创新。对拔尖技术人才进行世界前沿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核心骨干人才进行多学科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提升科研攻关能力;对一般技术人才进行专门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二是择优选派外出深造。把培训作为一种奖励措施,选择优秀科技人才到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学习深造,并实行“职务岗位不变、工资奖金不变、福利待遇不变”的“三个不变”倾斜政策,支持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院所、院校。三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来院开展技术研讨与交流,积极创造条件选送科技人员参加SPE等国际学术会议。
三、多元激励,激发科技人才建功立业的动力
用目标激励。对科技人员来说,美好的远景目标,是谋求个人职业发展的最大愿望,能够激励其围绕目标奋发向上。一是以发展目标激励人才。持续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教育,增强科技人员为国分忧、为油奉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以成才目标激励人才。向全院青年科技人员提出“3年成才、5年成器、8年成名”的“358”成才目标,引导激励他们早日成才、快速成才,成拔尖人才。三是以责任目标激励人才。规定当选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要组织或承担油田公司级以上科研、设计、生产项目;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信息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或关键创新成果;要在国内外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激励科技人才在油气勘探开发科研工作中,攻大难关、克大难题、做大贡献。
用精神激励。“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的大无畏精神、“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主人翁精神、“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源自我院科研攻关实践,是这个院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自主创新的力量源泉。他们坚持用这些精神激励科技人才队伍。通过编制文化手册、举办事迹报告会、故事演讲会等方式进行大力宣贯,将这些精神内化为科技人员的优秀品质、外化为科技人员勇攀科技高峰的不竭动力,激励科技人员树立超越的勇气,锤炼过硬的作风,不断攻克勘探开发技术难关。并通过选树典型,树立精神旗帜。通过表彰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争做典型,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人才建功立业的内在动力。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1505
国内刊号:11-4678/P
邮发代号:2-73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淮北矿业集团芦岭煤矿,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文章以矿井瞬变电磁法的扇形观测系统在钱营孜煤矿西风井掘进巷道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矿井瞬变电磁法在煤矿水文地质方面工作的作用,也阐述了扇形观测系统与常规的观测系统相比的优点。为矿井瞬变电磁方法的发展及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矿井瞬变电磁;扇形观测系统;水文地质;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T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03-01
1 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
瞬变电磁法属时间域电磁感应方法。其探测原理是:在发送回线上供一个电流脉冲方波,在方波后沿下降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回线法线方向传播的一次磁场,在一次磁场的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其大小取决于地质体的导电程度,在一次场消失后,该涡流不会立即消失,它将有一个过渡(衰减)过程,该过渡过程又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向掌子面传播,由接收回线接收二次磁场,该二次磁场的变化将反映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如按不同的延迟时间测量二次感生电动势V(t),就得到了二次磁场随时间衰减的特性曲线。如果没有良导体存在时,将观测到快速衰减的过渡过程;当存在良导体时,由于电源切断的一瞬间,在导体内部将产生涡流以维持一次场的切断,所观测到的过渡过程衰变速度将变慢,从而发现导体的存在。瞬变电磁场在大地中主要以“烟圈“扩散形式传播,在这一过程中,电磁能量直接在导电介质中传播而消耗,由于趋肤效应,高频部分主要集中在地表附近,且其分布范围是源下面,较低频部分传播到深处,且分布范围逐渐扩大[1-8]。
2 井下观测系统布置
本次探测主要是探测巷道顺层前方、顶板、底板的富水性,所以在测点上共布置三个探测方向,一个是线圈平面方向是平行巷道掌子面朝法线方向探测,一个方向是斜上45°方向探测巷道倾顶板方向,一个是斜下45°方向探测巷道倾底板方向。西三轨道山上山巷道迎头立面较小,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发射和接收线圈的几何尺寸受到的一定的制约。现场观测系统布置时只能采用多匝小回线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形式,即边长为2m。测点布置在巷道迎头里面附近,从巷道迎头左侧开始,左右两侧各布置了3个测点,每个测点处在竖直方向上采集3组数据,依此为超前顶板、超前顺层、超前底板,其中顶板和顺层方向数据采集时天线法线方向约与迎头立面成45°,顺层方向天线与迎头立面垂直。本次探测是轨道迎头前方的电阻率变化情况,巷道设计在停头位置做相应的变化,即在水平面内旋转天线,使天线的法线方向与巷道的左侧分别成60°、30°、45°和90°的夹角进行探测。当天线的法线方向与巷道迎头界而垂直时,根据其主迎头断面的宽度布置4个测点;到巷道迎头右侧时类似左侧方法分别成90°、30°、45°和60°的夹角进行探测、右帮布置3个测点,从而实现从多个角度采集数据,称之为“扇形”测深系统技术。
3 结果解析及结论
由图1可见迎头前方的视电阻率剖面,从观测系统中可以看出,本次探测的所有测点均分布在巷道平面上,为重点解释区域;本次实际探测掘进巷道迎头前方100m,解释迎头前方80m,盲区20 m。针对前方探测结果解释如下:
(1)掌子面前方20-40m段范围内顶板、顺层与底板的视电阻率值较高,相对较高,该段岩性变化不大,不存在低阻异常;
(2)掌子面前方40-60m段范围内顶板、顺层与底板的视电阻率值均有所降低,与迎头相比电阻率存在变化,相比岩性有所变化,注意支护;
(3)60m-100m左右,视电阻率的结果跳跃较大,特别是巷道的左上方及前方,推测是存在构造或者是破碎带,掘进到此处时请注意支护与超前钻孔探放水,以探查引起视电阻率变化的地质原因;
参考文献:
[1] 武军杰.瞬变电磁新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硕士论文] 长安大学,2005.
[2] 李志聃.煤田电法勘探.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3] 郑永祥,郗金栋.矿井无线电透视法试验研究.煤田地质与勘探.1978.03:22-31.
[4] 何峰,蒋维庆.矿井音频电透视的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5] 于景邨.矿井瞬变电磁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1999.
[6] 岳建华,姜志海.矿井瞬变电磁探测与应用.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5).
[7] 刘志新.矿井瞬变电磁场分布规律与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