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韩雪老师执教的《酸的和甜的》,在自主识字环节,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行高效识字,韩老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巧妙识字:
生活识字:从生活中的味道进行课前谈话,自然引入对“酸”认识,如:在平时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酸? 句中识字:如韩老师出示句子,学生先读句子,然后认读其中的词语: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引导认识“葡萄、狐狸”。看字形识字:串字像什么?规律识字:老师指大屏幕认识“狐狸猴”,引导孩子说“狐狸猴”有什么相同的部分,反犬旁的字 还有哪些等,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汉字规律,牢记生字。
韩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训练方式非常独特,孩子读书也非常有感情,抓重点词,理解句子。
陈燕老师执教的是《掌声》,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吴海员老师执教的《长城》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吴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老师的课堂教学,抓住了关键词“奇迹”,围绕这个词找重点句,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不要让课堂失去温度
杨:李老师,您好。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童话是一种举足轻重的教学文体,特别是在低段的教材中,占比例非常大,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童话故事。可是,我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七颗钻石》,效果却不太好,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度极低。我设置了两个主要训练点:一个是理解第一自然段“干涸”“干枯”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准,另一个是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小女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这两个训练点一个注重工具性一个注重人文性,也符合年段训练重点,为什么教学效果不理想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李:从年段目标来讲,你的教学设计没问题。但是,你忽略了一点:教学训练点要凸显文体特征。童话为儿童所喜爱,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颗钻石》这篇童话课文精妙地运用了童话贯常的夸张表达手法和反复式描写。“干涸”“干枯”两个词语夸大了这一次干旱的受灾程度,这样的夸张手法通过抓住儿童的同情心而吸引他们阅读;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神奇而美丽,很好地彰显着童话的叙事魅力,带给儿童阅读的快乐。你一心实施年段训练目标,任由童话色彩在字里行间流失,童话不再是孩子喜爱的童话,被教成了“做练习”和单纯育德的冷漠机器,课堂失去了教学的温度。
在低段的童话课文中
如何达成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的平衡
杨: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文体意识。可是,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时,关注了童话文体特征,又陷入一个新的困惑: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占据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识字教学被弱化了。那么,在低段的童话课文中,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来达成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的平衡呢?
李:接地气的实践胜于高大全的立论。我们来看一段我们区马春梅老师在全区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一段教学实录,同样是《夏夜多美》,她是怎样让文体特色与识字教学辨证统一起来的。
(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夏夜多美》一课中,要求会写“她”“他”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在前面已经认识过,本课文中再次出现。)
师:(课件出示带有“她”“他”的两个句子)请小朋友们思考:为什么写睡莲要用“她”?而写小蚂蚁要用“他”?
生:因为睡莲是女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课文里知道的。课文里小蚂蚁叫睡莲为“姑姑”。
师:睡莲是一种植物,为什么小蚂蚁要叫她“姑姑”呀?
生:(学生们一阵搔头接耳)因为睡莲长得很漂亮,又很温柔,像一个阿姨。
师:(接过学生的话)――所以,写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就把睡莲当做阿姨来写,让小蚂蚁叫她为“姑姑”,并且用女字旁的“她”来称呼。
(孩子们睁大新奇的眼睛,纷纷点头。)
教师顺势追问:在童话故事里,作者经常都把植物、动物当人来写,那为什么他写小蚂蚁又要用单人旁的“他”字来称呼呢?是因为他长得不漂亮,性格又像男子汉吗?
(孩子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莫衷一是。于是,教师讲起了蚂蚁王国的奥秘,孩子听着渐渐明白,出来觅食的蚂蚁都是工蚁,性别是男孩子,所以作者要用单人旁的“他”。)
在这一段教学中,教师较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自然巧妙地传递了汉字的文化。在后面的语用训练中,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在各种语境中选用“他”“她”和“他们”“她们”。这一段设计充满着童话趣味,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把识字教学的语用训练落到了实处。
杨:真妙啊,汉字里也蕴藏着带有文体特征的教学价值!
李:在童话故事里,不光生字里彰显着童话趣味,还有不少生动活泼的词句,也彰显着童话魅力。比如,《酸的和甜的》中描写葡萄的“一串”和“一串串”,描写小猴子吃葡萄的“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美丽的小路》中的第一自然段;《丑小鸭》里描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句子……这些语言现象有的用词生动精准,有的语言流畅华美,很有学习和积累价值。教师解读教材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们去朗读、抄写、理解、积累。时时习,处处积,孩子们的储备越来越丰富,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着力想象力生成
把课堂还给“语用”训练
杨:童话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该怎样结合文体去培养呢?
李:优秀的童话想象大胆新奇,同时,也有很多想象的留白处,给读者进一步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这些留白处,利用它们来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七颗钻石》一课,水罐的四次变化中,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而另外三次写得比较简略。那么,后面三次就给我们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补白语用训练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像写第一次变化那样,想象描写后三次变化中,水罐的样子、小姑娘的心理活动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要提醒你,我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经常要求学生的想象要新奇大胆,但新奇大胆并不等于凭空捏造。先要引导学生仿写式想象,然后才独立想象,最后才追求新奇大胆。只有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提升。
杨:这样的设计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把课堂还给了“语用”训练,这正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啊!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也明确提出了教学有度的观点。而当前的教育现状是:课程理论纷繁复杂,课堂技术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超过学生的限度,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从而浮光掠影,让学生“吃不饱”,课堂教学顾此失彼。作为有责任感的教师,必须建立有度的教学观,认真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失度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追求课堂教学适度的理想境界。高效课堂呼唤“有度教学”。
关键字:小学 语文 有度 教学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也明确提出了教学有度的观点。而当前的教育现状是:课程理论纷繁复杂,课堂技术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超过学生的限度,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从而浮光掠影,让学生“吃不饱”,课堂教学顾此失彼。作为有责任感的教师,必须建立有度的教学观,认真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失度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追求课堂教学适度的理想境界。高效课堂呼唤“有度教学”。如何才能构建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有度”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本人认为关键以下几点:
一、文本解读要 “有度”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充其量就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原材料,是我们以此开展课程活动的一个凭据。而有效的文本解读,是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要“跳出”文本看文本,弄清文本作者背后的故事,知道文本作者的写作缘由,不能为解读文本而孤立地解读文本。
在课堂范畴内,文本的深度是有度的。如果不顾及文本这个有度的深度,那么,结果只能是不顾及学习对象,要么趋向于唯心,想啥是啥;要么求异,最终把游离于文本之外作为目标。文本解读有度的多解性,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具备分辨事物优劣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本原意义之一。
当然,教师在进行文本内容解读时应力求全面、深刻,但并不意味着要将解读的全部统统教给学生,尽可能做到合宜而贴切即可。
二、教学节奏要“有度”
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目前,从上到下,教育科研都在大力推广高效课堂。我认为,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提高课堂节奏。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节奏,是指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采用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程安排。教程安排符合教学规律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就是有效课堂教学节奏。强调语文课的教学节奏,目的是科学合理的安排教与学,充分发挥40分钟课堂教学的效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艺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教学节奏有度的表现是: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讲求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并不是讲求采用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一种教学思想和一种教学艺术。这种教学艺术体现在教程安排上,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这就要求不但要做到教学样式多样化,而且要对多种教学样式进行合理组合。如果教法单一,惯性产生惰性,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动静不调,学生失去新的刺激点或刺激点过多而产生不了新的兴奋,都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果快慢失调,学生紧张过度或松弛过度,也会因疲劳或松弛而产生厌倦情绪。一堂课知识点和训练点过密,学生难以消化,而过疏又会造成多数学生“吃不饱”,同样会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统称之为课堂教学节奏失调或缺乏课堂教学节奏有度。
怎样合理调节好课堂教学节奏有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具体到一节课的安排,我认为要在教学设计上考虑怎样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的节奏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有时要“动”,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等,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等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有时要“快”,在非难点和学生已知处要快,不能拖沓,否则会使学生厌倦;有时要“慢”,在重点、难点之处要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时间,否则一味求快,学生跟不上,产生不了成功感,反倒增加不少心理负担,当然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有时要“疏”,一节课的容量要适中,教学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相接太紧,容易主次不分,学生也易疲劳,甚至产生腻烦心态;而知识点和训练点太少又调动不起学生求知的热情,同样会产生懈怠状态,影响教学效果。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动静之间、快慢之间、疏密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并且善于适时变化,做到这一点,就是有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讲求课堂教学节奏,能使课堂教学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个性解读要“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很多教师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把阅读权、言说权完全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言说,只要他们能说就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的。其实,教师忽视了自身在其中的主导身份,学生的言说往往浮于表面,收效甚微。本人认为“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表达,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生成。
《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形式活泼,故事情节有趣,语言生动活泼有趣。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文本,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会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与个性差异。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同性格的小动物说话的语气,以达到深刻体会道理的目的。
而《酸的和甜的》一文,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段特征,我们则可以将本文放在整个单元里展开教学。即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前可以自主学习单元里包括的所有文章,并进行相关主题的资料搜集,教师可以设计出比较细致而精炼的预习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则补充《道德经》中的相关文句扩充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四、教学语言要“有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关键词:阅读;感受快乐;实践能力
一、在“实”上下功夫
所谓“实”,笔者的粗浅理解是语言文字训练要落实。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我们要把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形象生动解词语
解词,是小学语文基本功的重要训练项目,是阅读的基础。乌申斯基说过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特点出发,教师要特别注意解词的形象生动。从一位老师执教《画家和牧童》时,对“浓墨涂抹”与“轻笔细描”之区分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可窥见一斑,他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第一步:让学生联系语境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第二步:师在宣纸上现场作画,指名学生说出她什么时候是“浓墨涂抹”,什么时候是“轻笔细描”;第三步:课件出示名画,让学生上台指出哪是“浓墨涂抹”,哪是“轻笔细描”。一步步,既直观又有效,这两个词不同的意思理所当然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2.循序渐进积句式
钻研教材,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出现的新句式,然后要适宜地利用这些句式,逐步分层地进行训练,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3.比较阅读练语感
比较阅读,就是将课文中的词、句、段加以变换,让学生在诵读中与原文比较,从中感受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或情感。
比如,让学生有比较地阅读,与文本对话后感受“渐渐”的必要性和语言运用的优美性。许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是很难有所感悟的。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往往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学生在诵读、比较、体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渐渐地”,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养成准确运用词句的好习惯。
4.观察说话促理解
面对一些难理解的句子,把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有一句:有时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李吉林老师先创设一个情境:一个阴雨天,雏鹰旅行队的小胖迷了路,太阳躲在云里,怎么办?她再请学生分别扮演小胖和大树公公。大树公戴一个绿色的高高的头饰,向南而立。头饰南半边插着稠密的树枝,北半边插着稀疏的树枝。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大树公公,请他帮忙。大树公公不仅作了明确的回答: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还提出“为什么我的枝叶南面稠北面稀?”李老师最后出示了两个句式:“因为,所以”“ 是因为 ”。这个片段充分说明,在模拟现场中,观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生动简易地演绎了句子内涵,让学生轻松学会了阴雨天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而进行因果关系的说话练习,让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树枝的稠稀与太阳的因果关系。此句理解的难点迎刃而解。
5.朗读情境展个性
阅读教学应当以读为本,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朗读指导过程的展开是极其重要的。
请看《棉花姑娘》的教学片段:(出示句子:“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A读读这三句同样的话,能不能读出不同的心情?
B创设情境:是啊,她盼着,盼着,终于把燕子盼来了。棉花姑娘对燕子说——
燕子飞走了。棉花姑娘的病情加重了。她又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啄木鸟。棉花姑娘又急切地说——
啄木鸟又飞走了。棉花姑娘的病更严重,她已经变得奄奄一息了。这时候,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
同样一句“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学生会发现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因为棉花姑娘的病越来越重,她的心情也应越来越急切,最后看到青蛙来了,应是又急切又高兴。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着、练着,读出了棉花姑娘的高兴、有礼貌、焦急、难过。从读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语言深刻的感悟,读的过程展开了,读的水平提升了,个性化的朗读成了课堂上最动人的旋律。
6.语言思维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所以,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真正有效的语言训练必定也是有效的思维训练。
我们不妨品品《比尾巴》的教学片段:
师:哪位小朋友想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打声招呼?
生:你好,孔雀!
师:好的,谁还能说?
生:你好,猴子!
师:你能不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猴子,你好!
师:真聪明!谁继续来说?
生:公鸡,你好!
师:请你看看图片,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呢?
生:这是一只漂亮的公鸡。
师:你想一想,怎样跟公鸡打招呼,它才会高兴?
生:你好,公鸡,你的羽毛真漂亮!
师:你的回答更漂亮!小朋友学着它的样子,自由地说一说吧!
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与小动物打招呼后,却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介入,及时点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把话说得更具体、更生动,让语言与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7.眷注学情筑基石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眷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唯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倪锋明老师执教《恐龙的灭绝》时,遇上这样一个句子: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句子中的数据是课文推进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细节,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理解难点。由于这两个数字十分抽象,很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尊重低年级孩子的特征,将“三四百万年”和“大约两亿年”两个数字用柱形图标注出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视觉上造成强大的冲击力,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得学生立刻理解了文本,一下子走入文本的语言和情感中。
8.媒体课件填盲区
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恰如其分,辅导的重点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情感的模糊之处。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离学生相去甚远,学生缺少这种生活经验,对于像脚鼓、凤凰花、泼水节很陌生,因而对理解课文、感受傣族人民的热情和泼水节的欢乐有一定困难。笔者就借助了图片、录像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强视觉冲击和直观感受。在看了人们敲着象脚鼓赶来和互相泼水的录像视频后,学生的情绪明显被感染了,激情被调动起来,似乎融入了泼水节大联欢的热闹场面,这个效果明显地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填补了学生知识经验的盲区,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趣”上做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一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得学生愿学、乐学,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就要利用教材,多多采用有趣的教学形式。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别致板书融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别致的板书,魅力绝对无限,能得到学生的偏爱。
佐晓梅老师执教《酸的和甜的》这课时,她的板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狐狸、兔子、猴子贴图的身上分别有他们的名字,体现巩固生字的意图;狐狸在课题中“酸”字的下面,猴子在“甜”字的下面,在后来的小结中,老师适当地将处于中间位置的松鼠和兔子的贴图移到猴子的下面,意在突出松鼠和兔子跟着小猴子尝试,这样的板书设计,概述了课文的内容;另外,板书中的“听”与“尝”也突出了文本的寓意。这样别致的板书,可谓一举多得,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2.适宜表演享趣
课堂表演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因此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喜爱。
请看《小小竹排画中游》引导学生了解“树木密”的教学片段,场景描述:教师戴上小竹排的头饰,边演示“顺水流”,边说:“大家看,一只鸟飞来了,一条小鱼也游来了!”两位同学分别戴上小鸟与小鱼的头饰跟着小竹排前行。
小竹排:这里有一棵大树。
(师让一生起立)小鸟:这里也有一棵大树。
(另一生起立)小鱼:这里有好几棵大树。
(好几个学生起立)小竹排:这里有一大片树林。(全体“大树”挺立着)
师:这一棵大树,请你看看你的周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树。
师:我想请这一棵小树看一看你的周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绿绿的树。
师:是呀,许多树连在一起,看起来一片绿色。
师:请你数一数,你的身边有几棵大数?
生:1、2、3、4……
师:数得清吗?
生:数不清。
师:多得数也数不清,树木真密呀!(出示“两岸树木密”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再让“小鱼”说说水中的倒影,让“小鸟”说说在树林中飞翔的快乐,让更多的小朋友说说在树林里玩耍的感觉。(再次朗读)
“树木密”作为江南春色图中浓墨重彩的一幅,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树木一棵棵靠得近”的客观存在,也可以让学生体味到在树木间嬉戏玩耍的生活情趣,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树木密”的理解,他们更多地收获了快乐。就语文学习而言,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要悟出语言文字的本意,更要悟出情意、情趣、情味,适宜的表演不失为一法。
3.善用语言激趣
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情感很难自发,他们往往需要外因来刺激内因。因而,教师利用灵动的语言,能点燃学生兴奋的火花,使他们在语文中畅游。
《美丽的小路》中的一个片段很好地诠释了这点:(课件出示:兔姑娘轻轻地从小路上走过,()说:“啊,多美的小路啊!”)
师:你能在括号中填一填吗?
生:我填“高兴地”。
师:你能高兴地读一读吗?
生:我填“开心地”。
师:不错,除了“开心”“高兴”之外,还能填哪些呢?
生:我填“笑眯眯地”。
师:很好,可以加表情的词语,你能笑眯眯地读一读吗?……
生:我填“兔姑娘转了个圆圈说”。
师:你能想象兔姑娘高兴的动作,真好!你能表演吗?(生上台表演。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出现很多创造性动作,课堂显得生动、活跃)
教师用灵动的语言进行多元评价,引领学生美滋滋、乐悠悠地去触摸语言、感受语言,于趣味中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
4.巧编儿歌溢趣
这里的儿歌特指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所改编的儿歌。它们既源于学生的感悟,又高于学生的表达,说出了他们想说而说不好的话。当儿歌一旦呈现出来,便会立即吸引学生眼球。佐晓梅老师执教《司马光》时,编了这样一首儿歌:花园里,假山旁,小孩掉进大水缸,别人吓得哭叫嚷,机智不慌司马光,搬起石块使劲砸,破缸救人美名扬。佐老师把司马光这个形象融合在儿歌朗读与总结课文中,既复现、巩固了生字的学习,还恰当地进行了人文渗透——工具性的训练不刻意,人文性的渗透不牵强。有些儿歌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读,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至于选用多媒体、适用游戏、活用课文插图等来进行情趣盎然的教学,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再详细讲。
实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或“趣”的途径可能有所不同,但没有楚汉界限,它们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总之,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让“实”与“趣”比翼双飞,从而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是笔者心所向往之外。
参考文献:
[1]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董景尧.教学月刊:小学版.教学月刊社,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