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防工程调研报告范文

人防工程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防工程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防工程调研报告

第1篇:人防工程调研报告范文

一、把转变机关作风落实到服务企业发展上。该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先后深入扬州创利皮革、扬农化工、新能源房地产和仪征市农村合作银行等220多家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存在的突出困难,掌握了100多条新需求,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联系沟通,及时反映企业问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一是建言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依据。向全市企业作出了五项承诺,出台了《发挥律师职能作用,服务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意见》,组织全市律师100%走访顾问单位,重点走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专项摸排,并组织专家对有法律风险的企业进行会诊。先后形成了9篇调研报告和法律建议书,提交给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得到了市委的高度重视。《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争议的疏导与化解》一文,被市委《扬州内参》全文刊登。二是法律体检,成为企业经营的“防火墙”。该局组建中小企业法律服务团,为企业开展“法律体检”,变事后的被动应诉做“消防员”为事前主动介入做“保健员”。先后涌现了江苏盛祥律师事务所律师为两企业牵线2200多万元借贷融资,促进了企业“双赢”。江苏石塔律师事务所律师帮助3企业实现涉及2000多万元破产案等一批典型案例,促进了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三是开设讲坛,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通过举办“对外贸易法律论坛”、“说法指航大讲堂”,邀请知名律师、法学专家对全市外经贸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政府管理人员开展了应对经济危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竞争力。

二、把转变机关作风落实到解决基层期盼上。一是大力推进大调解机制。整合了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探索建立劳资、环保、医患等各类纠纷的专业调处机制,建立了公安机关与调处服务中心案件移送、信息互通机制,实现调解工作与110接处警的对接。全市23家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全部挂牌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完善公调、诉调、访调等对接机制。二是全力做好重点人员稳控。开通了“扬州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区矫正对象和安帮人员监管工作从“人防”向“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积极依托公益劳动和帮教安置基地,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教育转化,预防和减少两类人员重新犯罪。三是全面启动“所所合作”及“一村一顾问”工程。目前,已有80%以上的行政村聘请了法律顾问,到年底“所所合作”签约率达100%。目前有18个村(社区)建立了司法站。

三、把转变机关作风落实到完善惠民措施上。一是按照“应援尽援”要求,完善法律服务利民便民服务硬件设施。加强“12348”法律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公证机构开通公证服务绿色通道,降低收费标准,为申请公证的多家困难企业减免、缓交公证费用。二是积极协调解决。市司法局坚持“调解前置,和解随时,换位思考,实现双赢”的工作思路,加大与法院、劳动部门协调力度,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通过与企业协商化解劳资矛盾,尽快解决问题,达成调解协议;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稳定民工情绪,避免了多起引发围厂、堵厂、扣人的。三是积极开展爱心奉献“五个一”捐赠活动。该局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积极开展“五个一”捐赠活动,共募捐2万元。紧接着深入乡镇,开展“学习实践见行动,为民办事重实效”活动,向乡镇、敬老院和特困家庭捐赠了衣柜、床、电视机、电风扇、桌椅及电脑等物品,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实惠。

第2篇:人防工程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字:商业综合体城市发展CBD城市•建筑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项目名称: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三线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规划设计调查与研究--以石河子为例

第一章绪论

城市建筑综合体是年轻的建筑类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与城市建筑综合体大量建设和重要地位相比,对其建设理论、经验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从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城市建筑综合体必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建筑类型;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建设有不少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当下对城市建筑综合体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前景是有必要的。

城市综合体会在一定的区域内规划出一个小型的商业圈,满足人们大部分的购物需求,如果设立酒店的话还能满足外来人员的住宿问题。一个小型的城市,经过完善的规划,城市综合体的各项功能完善,在一个三线的城市中设立多个城市综合体也会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使城市进行更均衡的发展。城市综合体发展到一定时间后会形成一定规模,带动综合体周围片区的经济发展。城市综合体相比于商业中心,规模较小,但具备居住用地,对综合体周围的交通压力会有很大的缓解,人们出行购物无需行,城市综合体内即可解决人们的大部分需求。石河子市作为一个典型三线城市的代表,其建筑综合体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章新疆石河子市城市概况

石河子市位于北纬43°20′~45°20',东经84°45′~86°40′之间。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石河子市创建于1950年,是由军人创建的。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石河子已经成为新疆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所以在未来几年之内,石河子市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将会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我们研究其功能布局也有极大的意义。石河子总占比达到56.5%,城市区域辐射力人口规模达到115万以上(包含附近的沙湾和玛纳斯县)。石河子非农业人口占比达到92.5%,非农业人口占了绝大多数。这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前提。石河子是一个以汉族人为主的城市,占比达到93.61%。石河子人口结构老年化比较严重,老年化率达到18.86%,且35-60岁的中年人口的比重极大,有进一步加剧老年化的趋势。总而言之,石河子市是一个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城市。石河子也将成为新疆发展的窗口,城市建筑综合体在以后也会被广泛采用。

第二章 石河子城市商业综合体现状

通过石河子的城市背景环境,城市规划,来分析出未来三线城市综合体的潜力。相比于一二线城市的完善规划和城市基础建设,三线城市虽然也进行了规划,但是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商业圈的分布可能偏集中于老的城区,新的开发区由于建立时间较短,短期之内吸引大量的人气也有一定的困难。三线城市的交通较一二线城市也相对较慢,所以不在商业圈的人在购物时会觉得不便,居住圈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却满足不了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

通过对石河子的三个大中型城市综合体即中影文化广场、中盈城市广场和准噶尔大厦进行实地的考察,拍摄大量影像资料,整理文字资料,完成的调研报告显示:这三个城市综合体中准噶尔大厦的规模最小,中影文化广场和中盈城市广场的规模较大。

准噶尔大厦是集商场,酒店,住宅的综合一体化建筑。还兼备了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准噶尔大厦不仅能满足楼上的住户,还能带动周围片区,形成一个微型的商业圈。

中影文化广场就比较大了,北面为居住用地,南面为商业用地。给人的第一印象,居住区的绿化面积非常大。住宅楼均为高层,整个综合体拥有大量人口,这为设立大型商场,酒店,娱乐场所做了基础,商业区有了人流量才有活力。虽然还未完全完工,但是规模初具,已经能让人想象出未来的热闹场景。同时也能带动北泉镇的经济发展,使北泉镇也有自己的小型商业圈。新的商业圈因为租金便宜,会吸引大量的商铺。

中盈城市广场和中影文化广场规模相当,距离也比较近,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相信只要各自做好自己的方向,都会发展的很好的。中盈城市广场坐落于石河子商业新区北泉镇,在石莫公路与上海路的西北方向,项目占地240亩,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07900万平方米,商铺共524套,分三期开发建设,一期以商业为主,主要由义务商品城、酒店和写字楼组成;二期主要建设义务小商品城和高档住宅;三期规划为高档住宅,预计2014年1月全部投入使用。本次销售均为产权式商铺,涵盖步行街、同铺、外铺。面积在14――130多平米,框架结构可自由组合,小面积商铺总价在10万左右,目前只能提供524套商铺,但是前来咨询、预约购买的居民超过千人。将建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是石河子市首座城市综合体,打造石河子市乃至全疆规模最大、业态最全、档高的一站式义务商品城,带动石河子市经济发展,为石河子垦区职工群众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第三章石河子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功能布局特点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和集中,沿街的建筑综合体被要求在一个工作场合之上叠加更多的居住空间。因此就有了石河子市现已建成的建筑综合体形成以沿城市主要街道的底层商铺、上部住宅的初级城市商业综合体,也就是现在通常说所的奥斯曼式住宅。这种建筑综合体模式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大陆,它的底层通常是商店、饭店、咖啡馆和酒吧等功能,在其之上3-5层的住宅空间。而与石河子由这种由奥斯曼式住宅所形成的初级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成功分不开的是这种商住综合体的另一个成功形态--内街式购物廊。水平方向的商住综合体叠加,形成了一个连续长条形的双面步行商业空间。石河子市较成功、较典型的就是幸福路温州商业街。

然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单纯的发展初级商业综合体无异于扼住了城市发展的咽喉。这种做法意味着要无限制的选择用未使用的土地发展城市;严格限制居民的数量和社区大小;将不同的使用功能分开布置以减少社会资源。这种思想与现代城镇规划的思想背道而驰。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需要一颗充满活力的心脏。CBD(全称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直译为“中央商务区”)是近20年出现的一种城市组织,是城市积聚力、排斥力和郊区吸引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城市建筑综合体作为当代城市CBD的必要元素和内部核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石河子市,正处于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迫切的需要大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来发展城市构建自己的CBD。因此便产生了准格尔大厦、中影文化广场和中盈城市广场这样在纵向、横向方向都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商业综合体。

具体分析一下石河子在建城市建筑综合体。

1、准格尔大厦:

图3-1准格尔大厦效果图 图3-2准格尔大厦功能布局图

总面积:9994.69平方米

绿化率:30%

总投资:1.5亿元

该工程是集宾馆、商铺、住宅、人防工程及地下停车场于一体的综合性楼盘,1-5层为商铺,6-21层为宾馆,6-28层为住宅,总户数230户。位于石河子子午路以东,幸福路以南22号小区。这种功能布局不仅能满足楼上的住户,还能带动周围片区,形成一个微型的商业圈。

2、中影文化广场:

中影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近30万,总投资额15亿元。由商业综合体和住宅区组成,实现了城市综合体的横、纵向发展,将城市居住、休闲两大主要功能的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图3-3中影文化广场效果图

中影文化广场是石河子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体,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商业综合体。处于几个商业项目的中心位置,项目门前的光明路将直接通往老街,形成与现在老市区商业中心的衔接,与市中心商业形成完美的互动,推动老市区人流的导入。大规模集中的体量、高端的商业形态、中心的位置、以及与老城区的互动,将使中影文化广场成为北泉新商贸中心的核心。项目商业总建10万平方米,是目前新疆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之一。由两幢4层的综合楼、一条2层的景观步行街以及一个地下商场所组成,通过封闭式的中庭广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沿上海路跨度将近350米,沿光明路跨度约150米。东西两头各规划一个大型市民休闲广场。综合楼的西楼一、二层为超市,和一条服装内街;三楼是影院、KTV、动漫城等娱乐场所以及一些文化产业。综合楼的东楼一、二层为大型的酒楼,三楼规划一个石河子最高端的洗浴中心。项目北边的景观步行街将规划特色餐饮街。

3-4中影文化广场功能分布图3-5 中影文化广场住区入口

3、中盈城市广场:

总投资:27045.05万元

总面积:87705080平方米

绿地率:36%

它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立面采用了富有现代感的设计手法、利用线条、坡屋顶、三段式设计以及阳台飘窗局部造型的处理,打造简欧式风格,但又富有时代感的建筑形式。这个立面造型既丰富,又浑然一体,充分考虑了其“美观、经济、实用”的原则。而中盈城市广场的地理位置,东临义务商品市场,南临商业广场,西临规划道路,北临北京路。拥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它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石河子的商业轴线,旅游轴线,生活区和工业区有机的链接点。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大量兴起标志着城市・建筑一体化将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体系。

第四章总结

次考察我们着重研究了离学校较近的已建成的和正建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了解了石河子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现状以及在石河子兴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可行性。分析了石河子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功能布局特点,从而找出比较适合于石河子市城市特点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为石河子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且还将我们在实地调研的在建的综合体建筑进行举例分析,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调研结果。经过我们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石河子市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一些发展较为迅速的二、三线城市,例如石河子,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将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人防工程调研报告范文

一、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发展规划工作

从年初开始,我局按照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从年初开始,我局即参照上一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标准着手准备参加考核的有关材料,并主动与市科技局和思明区等全国科技示范区联系、咨询,提前开展参加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年度工作与考核指标有差距部分及时进行查遗补漏。

3月下旬召开“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把*-*年*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填报工作的部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动员力量,抓好任务落实。在全区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区科技局相关人员的加班加点,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考核材料的呈报工作。汇编了包含科技进步考核31项指标、3*多页的科技工作说明说(证)明材料。考核申报材料已送达省科学技术厅。

做好迎接实地考查的准备工作,在8月17日接受了省科技进步工作考核组到我区实地考核科技工作。此项工作为在五年内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奠定良好基础。

积极开展*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多次到生产性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家、区政协委员座谈,总结汇总意见,组织制定科教兴区战略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在化工、机械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技术、观光农业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内有所突破和提高。根据省市领导到*调研的讲话精神和区委一届六次会议精神,对规划草稿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重点体现如何充分发挥*区的区位优势、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政策优势、港口优势,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增强科技自主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科技实力。

二、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效益,优化科技投入机制

今年区财政拨款1314元作为科技三项费用经费。我局认真开展*年度科技项目立项工作,上半年共受理了18项科技计划项目,为切实抓好项目的甄选工作,区科技局多次派人专门走访申报单位,深入了解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管理情况;并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论证、评审。在项目的评审上做到精挑细选,发挥“科技三项费用”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重点突出产业科技及科技创新,以科创中心、医药化工、农业生态及社会发展为重点项目,扶持一批对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有重要作用的科技项目。科技突出本区科技工作特色,管好用好“科技三项费用”。

9月份下达了今年第一批13个项目,共计科技三项经费891.5万元,其中无偿资助411.5万元,贷款贴息48*万元。第二批计划项目将以支柱和新兴产业为主,拟在12月中旬前完成。

在去年债权债务清理的基础上,我局继续追讨逾期未回收的科技三项费用。经过积极追讨,今年共回收科技三项费用11*万元。其余应收款项,目前正由法院督促债务人还款。

三、推进海投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科创中心管理机制,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积极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为保证项目进度,在*年区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无偿资助4*万元给予扶持。目前1*、20厂房6月份已投入使用。3*、4*厂房已全面封顶。5*、6*厂房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年12月投入使用。

积极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招商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单位取得联系,通报科创中心建设情况,协调解决有关建设及运作方面的问题,并以上述单位为桥梁,拓宽科创中心的招商渠道。在我局的牵头下,目前已有凯弗隆(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迪尔康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进驻,另有两家签订入驻协议,共完成厂房租赁面积约21587㎡,预计年产值达6.15亿元人民币。至此,海投科技创业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基本完成第一期招商目标。

结合厦门市知识产权转化基地暨海投科创中心管理机制,我局牵头发改局、经贸局、新阳公司认真研究和提出海投科创中心的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政府出台科创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科创中心的管理。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型企业进驻科创中心,将拟安排区科技三项费用对经评定批准入驻科创中心的企业的科技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创业环境。

四、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网络,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成立了*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领导;组建了区级5*多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组织各种科普宣讲团,面向社会各阶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社区开展了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区成立了*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聘请首批11位专家为我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发挥专家在制定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重大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活动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作用,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五、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工作

积极推荐、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各类认定。经专家考核及评审,我区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及厦门尚明达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度第一批16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其中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是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另迈克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迈克伟”(西酞普兰片)的产业化项目计划生产的药物于*年2月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目前我国仅有两家企业获得该产品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

在我区科技局的协助下,经专家评审,我区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与厦门另外两家单位联合研制的SARS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项目获*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海投房地产有限公司的高品质健康住宅浪琴湾工程开发项目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走访我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并形成调研报告。组织了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设备的互利共享。为加强我区制药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推动行业内技术力量的互利共享,帮助政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我局组织召开了“*区制药企业科技交流研讨会”。制药企业共有8*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他们都感谢我们为他们搭建的交流平台,通过研讨获得很多同行的相关经验,效果较好。

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科普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局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普活动,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支持科普教育工作,营造科普工作良好社会氛围。我局拨出部分资金支持各有关单位,今年共下达了*年度青少年科普活动项目补助经费共计万余元支持7所中、小学的项目。我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区中小学生信息竞赛、*区科技创新大赛等大赛,组织学校参加*年厦门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得2个项目第三名的好成绩。这系列竞赛有效地加强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管理,推动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社区的科普培训工作。农村科普培训方面,为了提升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应用技术水平,我局认真组织《*年度星火培训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由两镇科委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并与区妇联合作开展面向农村妇女“家庭网上行”的劳动技能培训,培训达20多人次。

积极开展面向村、居的科技下乡活动和经常性的科普宣传工作。我局先后到石塘、青礁、莲花、海发社区等村、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展出科普挂图5*多幅,共分发了120多册养殖,蔬果培育、用电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题材的科普材料,前来科技咨询6*多人次。科技周活动期间在东屿村开展了以农业、科技、卫生为主的宣传咨询活动,赠送科普书籍1*多份,前来咨询的人数达到20多人,并组织区疾控中心医生为社区居民作肿瘤防治知识的讲座及卫生下乡便民义诊,共有3*多人参加讲座及义诊,发放宣传材料1*多份;9.17科普日期间,区科协组织科普志愿者在公众相对集中的地方散发“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为主题的科普资料*多册。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期间,向全区发放“依靠科学,依法防治阻击高致病性禽流感”宣传材料5*份。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在东孚镇修建了1*米标准科普画廊一个;在霞阳村文化活动中心设科普书架,赠书3*余册,丰富了村民和居住在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科学生活。在六一期间,区科技局与区妇联联合举办“*区庆六一‘阳光洒满童心’科普教育活动”,区科技局组织了64名区里品学兼优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

七、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升科技部门的整体形象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为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机关,区科技局制定了*区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的九项制度、科技局绩效评估方案及政务公开方案、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实施方案。促进全体干部在履行职责、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所提高。结合实际,组织学习《关于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工作责任意识的意见》,要求全局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开通“*区科技信息网”,逐步完善我区科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设的网站除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法规宣传外,突出招商和服务功能。重点结合科创中心的宣传和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宣传,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本区的大量科技企业的项目申报、科技政策信息查询、交流。使*科技网成为*区对外的一个窗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八、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努力拓展工作领域

与人防办共同组织人防演习工作,组织海发社区志愿者32人,成立防灾害志愿者队伍,邀请专家开展培训,4月下旬,成功进行了一次人防和抗自然灾害演习。

为高标准完成我区战时经济动员物资保障任务,保障战时各项科技装备、信息通信的正常运行,由区科技局牵头组建*区建信息通信保障大队(包括电子通讯技术保障队及计算机网络保障队),我们积极组建了由三家通讯公司20人参加的通讯技术保障队和55位电脑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保障队,做好区科技动员办公室工作。

配合司法司法局做好“四五”依法、普法科普工作,配合计生局做好科技计生工作,配合教育局做好“双高普九”科技教育工作。

*年工作计划

*年,我们将继续按照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推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一、培育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积极开拓高新技术领域,发挥科技专项带动作用,培育具有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新的产业群体。在继续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培植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拟引进一家生物与新医药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作。

培育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逐步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介机构为依托,科技开发、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运作方式,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切实增强行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应用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业环境

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业环境。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高校、研究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每年安排部分科技经费支持产学研发展。加快厦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产业化基地建设,吸引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内转化。

抓紧落实建设*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鼓励建立科技咨询、科技孵化、科技信息、科技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行政职能委托给规范的科技中介机构,营造创业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创业基地。

制定、落实科技发展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更加富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人才机制,积极引进各类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等我区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奖励科技人才,制定区级科技贡献奖励方法,考虑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对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逐步制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三、逐步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拓展科技融资渠道,做好科技项目的招商工作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投资体制。一是抓好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择优立项,有效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科技制度,完善财政科技拨款体制,围绕“制高点”和“增长点”,实施能发挥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二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福建省、厦门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争取各级资金扶持。三是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合作,为中小企业组织和科技项目开通资金渠道。

积极探索把科技三项经费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项目资金,鼓励、吸引和促成科技型企业落户*科创中心;促进孵化中心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吸引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内转化,培育具有自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扶植和培育配套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产业。

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工作,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进行的高新技术项目推介会和省级项目对接会,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在我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继续走访我区电子、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主动介入帮助解决问题。引导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开展合作。尝试组织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互动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设备的互利共享。

充分发挥“*区科技信息网”的服务平台作用。已经建成的区科技信息网是是我区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它向全社会提供全天候、网络化科技信息服务。通过区科技网络这一宣传平台,将科技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第4篇:人防工程调研报告范文

再翻开一张光绪时期的成都水道图,你才明白这四条水道组成的水系远不是成都河网的原状,曾经的成都河流密布,除了数不清的支脉、渠道以外,还有金河、御河穿城而过,远较如今的两江穿城布局丰富。

这是历经千年形成的成都水网——中唐高骄修筑罗城之后,对郸江河道进行迁移,使二江(郫江、检江,今府河、南河)成为成都的护城河;唐末宋初,两江抱城、四大干渠(府河、南河、金河、解玉渠)、沟脉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系形成;明朝修建了环绕皇城的御河。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时,全城还有塘二十余处,有以种过莲藕而闻名的上、中、下三个莲池和小淖坝,还有千秋池、龙堤池……亦有桥近二百座,既有拱桥,也有平桥,还有廊桥。

正是稳定的水网系统奠定了成都一千多年来的城市格局——现今成都城市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清代前期,也继承了此前历代打下的基础,由“口”字形御河环绕的皇城位于正中,换成四周的四条河划出城区界限,中间随着水网的分割,形成一个个或宽或窄的条带状街区,金河两岸是繁华的贸易区、九眼桥、安顺桥等水涨之处则是繁忙的水码头,这样的布局形成的河、桥、街、巷,相当部分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但如今,这些以“池”、“桥”、“河”命名的地方大部分已看不到碧波荡漾,一个城市的河流、湖泊网络,以及在其基础上蔓延而生的街巷,形成和完善用了一千多年,而迅速消逝,却只用了不到一百年。

曾经的水乡

得知我想了解成都曾经的水乡景象是怎样的,四川省水利研究所的水利史研究者冯广宏对我说,你去看王士性的《入蜀记》,到处都是流水。于是翻开《入蜀记》,发现这位明朝中晚期来成都的旅行者的记录中,成都处处都是水景,“江流绕雉堞如靛。即村舍扃扉、田塍沟渎,无非流水”,“水上林木翳映,所在皆佳境”。

再看清末民初时西德尼?甘伯、威尔逊等人百年前所拍摄的老成都照片,成都东门码头浮满了乌篷船,临河的房屋修起高高的墙基,颇有几分江南水乡之感;九眼桥边青草葳蕤,小船轻盈穿桥洞而过;万里桥下妇女在濯洗苎麻,河流浅处孩子玩耍、女子洗衣,河岸的竹竿上晾着刚洗完的湿衣服。百年前的成都,颇有江南水乡一般的景致。

如今站在光绪时期成都水道图所标“九眼桥”之处,只看到一座现代化立交桥,车流不息,看不到一丝远帆、也看不到一条船停靠,甚至连河水都没有了漫天的气势,温吞吞地慢慢流着。

但在20世纪50年代前,九眼桥旁白塔寺前面的河滩上,是热闹的水码头。人们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每天天刚亮,密密麻麻的船只就停泊在那里,准备前往乐山。

再向前追溯,在1933年成渝公路建成之前,绝大多数成都人要走出盆地,都是从锦江这条黄金水道坐船到乐山,转重庆,出三峡。到了民国时期,安顺桥、九眼桥、望江楼等地仍然是重要的水运码头。成都人花十几两银子就可以包一只木船直抵重庆。1938年出版的《成都导游》一书,在水路交通部分记载说:“灌县以上只通木筏,灌县至成都可以通小船,但需过堰。”

为了管理航运,还有严密的规章制度:成都的船业最早是由船行进行管理,到1909年时,裁撤成都船行,归水道警察管理。水道警察对船业管理较为严格,“写船者须在警局填写船票,用经开船过九眼桥洞外,即验票放行,到江口即缴票矣。”

锦江在20世纪50年代初都还有载重10吨左右的木船通行到乐山,如果在洪水期,甚至可行40吨的木船。随着河道日渐淤塞,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成都航运业的作用,江面上慢慢见不到来往船只了。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锦江上的码头工人有300多人被安排到火车北站货场,成为新的搬运工。50年代仅剩少许小船仍在使用较为廉价的水运,袁庭栋1957年到四川大学读书时,在南河中曾看到彭山、眉山上行的货船,装着木柴和蔬菜。

南河彻底断航是在1979年,双流古佛堰将堤坝加高,锦江水位骤降,航运也便不再可行,成都水运兴盛的日子,便真正一去不复返了。

人河共乐

1949年12月成都仍是这样一个充满水乡景致的城市,而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人们甚至享受了一段更加美好的与河流共处的时光——建国之初对河流体系的改造,更多注重于改善环境、供水系统方面。

1952年至1953年,成都市对御河进行了改造,这次改造并非填埋,而是清浚和整理环境,改造后形成绕皇城西、北、东三面的马蹄形新河,全长21公里,由饮马河引水经西马棚街、东门街、平安桥注入御河。改造后的御河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御河通过一条小河和金河相连,这两条河便是贯穿城区、人们生活和玩耍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金河曾经成为中学生们比赛划船的赛场,河边隔一段插着小旗,孩子们穿着整齐的白衬衣,卖力地划船。

1953年前,百花潭一段波深水绿,河南岸码头的锦官城旧址树木、竹林高大茂密、有宽阔空地,学生们常常来到这里,坐船到南岸野炊、游玩。

1953年秋,锦官城旧址改造成为成都市第二代动物园,百花潭河上架起一座浮桥,后来参观者增多,浮桥上还增设了穿白制服的水上警察维持秩序。1966年,在河水较为平缓,岸边有沙滩的万福桥一带建成第一个天然游泳场就在这里,名为万福桥天然游泳场,可惜“”的到来使得这个游泳场只使用了一个夏天。

这段时间因为供水而改造的是沙河——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成都要在东郊建设大型工业区,于是将用于农业灌溉的沙河改造成为工业用水专用渠。从1954年开始,全市人民大搞义务劳动,最早参加劳动的人数达每天13万人,他们将都江堰水通过府河引入沙河,将原来的进水口从双水碾上移到洞子口砖头堰,将原来的出水口从下五桂桥下游改道入府河,将淤塞的污水渠扩大、拉直、加深。这一工程直到1957年3月才完工。扩建前沙河宽16米左右,扩建后的沙河宽几十甚至近百米,几乎是在废弃的河道上开出一条新河。

1949年后的十多年是成都河流的好时光,但随着城市的建设,落后的水泥路、老旧的石拱桥和木桥无法满足一座飞速成长城市的需求,河流在高楼大厦的逼压下,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金河御河之亡

站在繁忙的天府广场前,南边的盐市口,便是曾经金河流过的地方,在远东百货和城市之心两座大楼之前,曾是繁忙的水运码头,成都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外州县客船到达东水关,货物行李皆换用小船运入城内,市民生活所需粮食、燃料也可水运入城,而现在则是只有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

广场北边,曾在四川科技馆和体育馆的四周环绕的马蹄形河流,则是御河。而现在,这两条曾经位于城市中心的骨干水脉无声无息地埋于地下,踪迹全无。

金河和御河的改造,是成都水网千年来最大的改变。金河又称金水河,从都江堰两河口引入磨底河,然后从成都西门入城,流经人民公园、西御街、东御街、盐市口,穿过卧龙桥街、青石桥街,经东门,最后流入府河。御河则是明洪武年间开凿的,三面环绕皇城的护城河,全长约2公里,通过一条名叫“小河”的沟渠与金河连通。

金河、御河的通畅,直接促进了沿河工商业的繁荣,清末创建商业场之前,金河沿岸一直是成都商业和手工业重要的集中区域。直到商业场建成,贸易繁华区才逐渐转向春熙路附近。

然而1969年8月始,为备战苏联侵犯,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而利用河道建造防空洞则是最便捷的方式。

1970年l2月,四川省、成都市革命委员会和成都警备司令部决定填埋金河、御河,改建成防空工事,当时成都市调动了124万人次,消耗将近2000吨钢材、1万吨水泥,1200多立方的木材,用了8个月的时间,把金河、御河变成了地道。

就这样,在成都城区流淌了1118年的金河、585年的御河,相继消失,沉没地下。当时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当教师的袁庭栋还记得,他们系到金河义务劳动时,河水已经排干,旁边堆放着许多从外地运来的建筑材料,他们整整干了一个月,把河底整平。当时金河的防空洞挖好后,仅能容一个人能站下。预料中的“大战”最后没有打起来,这防空洞也没有派上用场。只是附近老百姓搭了一些棚子,街道办事处、革委会借防空洞的地方搞了些车间、办公室。

曾经参与府南河治理工程的老专家张承昕轻车熟路地陪着我寻找老金河和御河遗址,从幼儿园旁边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门走进去,便是通向地下的几十阶台阶,向下走几步便感觉凉气逼人,走到底后面前便展开一条长长的甬道,宽有将近10米,高有3米多,长上百米——张老说,我们现在就在御河底下了。只是如今的御河,成为红酒公司的酒窖,借其阴凉,四周墙壁展览架上摆着一瓶瓶红酒,墙上的标签显示这是“拉菲”。

西御街南行几十米,两栋高楼之间有一排矮矮的红砖房,其下就是金河。因为金河改造的防空洞较浅而小,无法过多承重,因此这个天府广场边的寸土寸金之地直到现在仍保留了这排破旧的平房。张老说,要找金河遗址,就沿着当年的河道位置走下去,高楼之间有一排矮房子的,肯定就是金河遗址。

我们问住在这里的一位白发老太太,可曾知道这里曾是金河遗址,现在是地下人防工程,在这里住了十多年的老者茫然不知。这也无怪她,变成防空洞的金河在地表毫无痕迹,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曾经存在过上千年的河流,只在林立高楼间破烂的小平房上找到些许遗迹。

再走进天府广场西南边人民公园的大门,环绕公园一周的一带弯弯静水是金河仅剩的存在,但没有了源头活水,颜色是略显浑浊的青绿色,没有了以前的碧波,更不见鱼的踪影。

河流为道路让路

更多河流的支脉的消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1949年,成都建成区面积只有近18平方公里,城区道路86公里,绝大部分是泥结碎石路面;虽有桥梁45座,但都是木桥和少量石拱桥。

1958年,成都拆城墙、修通人民南路,其后五年内,成都市建设了东西干道总府路和大慈寺路段,新建、扩建桥梁7座,扩南河上流于河为清水河正流。到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完成为止,城市道路总长已达300多公里,城市桥梁大部分改造为永久性桥梁。这样随着一个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马路一条条铺起来,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河流的领域越来越萎缩。

这些河流的消失,和1949年后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有关——为了城市的发展,一切自然都为人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