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学范文

高等教育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学

第1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表现为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这两种形态学科危机的“共振效应”,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科生死存亡的危机。高等教育学的成功突围之路在于“再学科化”,即必须在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致力于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同时要突破一般教育学的视界,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学科制度;再学科化

我国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年轻的发展中的学科,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一直是重要问题之一。当前讨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高等教育学界有了一种紧迫感和悲壮色彩。2016年8月2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厦门大学召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厦门共识》。瞿振元会长用“七分紧迫、三分悲壮;十分期待、十分努力;形成共识、推动发展”24字概括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自国家学科政策调整,以及有关部门按照一级学科实施学科评估和进行学科资源配置之后,高等教育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思考高等教育学应对挑战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正视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或者是两种形态的统一体。一是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它与国家的学科制度有着重要关联;一是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它与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有着紧密关系。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学科危机,表现为学科政策调整所致危机与高等教育学科自身存在问题的叠加,出现了两种形态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共振效应”。因而与之前所经历的危机,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程度上都有重要的不同。在危机的性质上,表现为学科的建制性危机;在危机的程度上,它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危机。

1.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危机是学科建制上的危机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学科制度,主要包括学科分类制度和学科审批制度。首先由国家进行刚性的学科分类,然后颁布具有学科管理功能的学科目录,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必须在学科目录下通过学科审批才能进行。亦即学科的设立需要经过国家批准,纳入学科目录体系,取得学科建制。只有在取得学科建制的前提下,学科建设和发展才能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编制岗位和人员配备。任何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都不可能脱离学科目录和国家授权审批。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实行的是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亦即学科设立、学科建设不需要国家授权审批,而主要由学术共同体自行决定。其学科分类的功能主要在于进行学科统计———将知识生产按照大致的学科类型(并非精准的)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看看这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生产状况,以及学科知识进展情况。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无论在学科分类上还是在学科设立上都体现出学科建设管理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并且具有极强的刚性。与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学对学科制度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20世纪80年代初,高等教育学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获得了学科身份和学科建制。但这并非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发展和成熟到足以认定为一门学科的程度,而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从而在国家学科制度层面支持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学科制度的支持,高等教育学才能在学科建制内发展,特别是弥补作为知识体系高等教育学的缺陷,逐步走向成熟的高等教育学。没有国家学科制度的支持,就没有高等教育学今天。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固然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发展缓慢,还不具备抵御学科发展风险的能力有关,但来自外部的学科政策和学科制度调整是主要原因。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再次修订学科目录,取消了二级学科建制,明确要求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也按照一级学科来进行。2016年正式启动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要求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并且在学科门类下实行一级学科“绑定评估”的原则。这不仅使得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丧失了存在意义,而且使得不少学校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丧失了参加评估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获得学科资源配置的机会。非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特别是作为教育学学科特色的高等教育学面临重大挑战。

2.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危机是学科的生存性危机

我国高等教育学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过多次危机,但这些危机是高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是发展性危机。而当前的危机则是关乎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危机,是生存性危机。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颁布的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目录,产生了重要的“溢出效应”。学科目录本来是用来规范“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其功能在于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学位授予(不包括学士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但这个学科目录在运行过程中被广泛用来进行学位点授权审批、学科水平评估、学科发展资源配置,甚至用来进行学校类型划分(综合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单科性院校),进而影响大学的院系设置。二是我国现行的学科制度与中国特有的“单位制”文化和体制结合,产生了将学科嵌入“单位制”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体制,形成了学校内院系设置、学科资源配置、教师人事归属、学科岗位设置、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的基本单元。大学教师的双重归属———在学术上归属于所从事的学科(往往是国际性的),在人事上归属于所服务的大学或者院系———简化为“单位”归属。“单位”成为教师归属感和职业安全感之所系,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必须有院系性质的“单位”作为依托。院系既是学术组织又是一级行政机构。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性的院系组织的基础之上,离开实体性的院系组织,就不可能聚集人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在学科目录的“溢出效应”和学科建设的“单位制”现实下,国家学科政策调整为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和开展学科建设,极大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源分配。有的高校将原来的高教所升格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沦为教育学院的一个学科方向,稀释了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有的高校将高教所归并到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机构,导致高教所丧失了独立机构的地位;有的高校干脆就撤销了高教所。特别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一些过去以高等教育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由于受到按一级学科评估和学科绑定评估政策的影响,不少都放弃了参加学科评估的机会。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降格或撤销,或者改变了高教研究机构的性质和职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失去了组织基础。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消亡之后,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所以,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不是过去曾经经历过的发展性危机,而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生存性危机。

二、“再学科化”:高等教育学的成功突围之路

面对高等教育学的生存性危机,高等教育学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成功突围,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我认为,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是一种必然选择。

1.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方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的学术争论,但“研究领域论”一直占据上风,在高等教育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研究领域论”认为,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吸纳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高等教育研究,丰富高等教育学学科成果。而且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研究强国,一直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产生了高水平研究成果。有没有高等教育学科,并不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对此,我曾专门撰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1]我一直主张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必须走学科化发展道路,“学科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因为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框架下,作为“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无法纳入国家学科制度体系的,也就无法获得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制度支持和资源投入。美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能取得领先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因为美国实行的是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学科的设立和资源配置,由各学术共同体自行决定。我们不能因为美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而主张在我国要放弃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方向。因此,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下,高等教育学要应对当前的学科危机,绝不能放弃学科化发展思路。放弃学科化努力,无异于断送高等教育学———使我们将近40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面临釜底抽薪的困局,使众多的高等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丢掉饭碗。但是,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思路,不是要用经典学科的标准来指导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把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经典学科,而是要按照现代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来建设高等教育学,即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现代学科与经典学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经典学科是由知识演化逻辑主导的学科,学科知识呈现“树形结构”或“阶梯结构”,有严密的学科知识谱系,有清晰的知识演化路径,学科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追溯;而现代学科则是由社会需求逻辑主导的学科,是由问题导向(解决社会问题和工程实践)所主导的综合性、交叉性、横断性学科。高等教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现代学科。

2.致力于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

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方向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学科建制层面实现“再学科化”。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主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要重建作为高等教育学组织依托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如前所述,我国的学科制度与“单位制”的结合,形成了基于“单位制”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体制。没有高教所等实体性机构和组织作为依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就如浮萍般无所维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生和发展,是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室)为先声的,尽管这些高教所(室)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学科建设型”和“院校研究型”两种类型,但它们的大量涌现,的确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组织支持。当前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大量被裁撤或降格,或者被迫做出职能上的转变,已经严重威胁到专业研究人员的生存和学科归宿感。由此,必须重振和恢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将部分高校高教研究所的基本职能定位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另一部分高校高教研究所的基本职能定位于通过开展院校研究来为本校改革发展服务。两种职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同时并存,在全国形成功能互补和相互支持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结构。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导致高教所在学校地位低的原因在于,高教所都致力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理论问题研究,忽视了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这种观点只是从现象层面找原因,是有失偏颇的。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前提,没有高等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我们对高校改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就会沦为就事论事的研究,就会因为缺乏专业性而不能有效指导高校的改革发展实践。因此,我们既需要从全国层面来看待高教所的作用,也需要从具体院校高教所的职能定位来看待高教所的作用。不能因为高教所没有直接为本校改革发展服务而裁撤或降格高教所,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善待和善用高教研究机构。[2]二是要努力争取高等教育学取得一级学科建制。如前所述,在美国的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下,学科的划分以及相应的学科层级划分,只是具有学科知识统计的意义,不会影响某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无论是否被列入学科目录,是否获得比较高的学科分类层级,都不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和高等教育学术的发展。但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下,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生,得益于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之中。而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也在于2011年国家学科目录调整时突出按一级学科进行学位授权点审批和学科建设,使得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失去了制度性支持。所以,高等教育学能否取得一级学科建制,对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因此,我曾经专门撰文讨论过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的问题,把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3-4]当前,部分高等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学争取一级学科建制信心不足,认为学前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学科与高等教育学类似,都提出了建设一级学科的诉求,各学科之间相互攀比,不可能在教育学门类下设置这么多的一级学科。我认为,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应该充满信心。高等教育学不同于一般教育学,一般教育学主要是学校教育学,其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发源于儿童教育,具有经典学科的性质。而高等教育学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视界,具有充分的“社会”教育学性质,其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发源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不仅要研究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还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5]因此,我们要在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充满信心地争取高等教育学的一级学科建制。一是要深化研究我国的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我国学科制度的改革。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还是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目录,都是以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为主体而编制的。在研究和改革我国的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过程中,高等教育研究人员是大有作为的。二是就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置而言,需要改变思维定势。目前在教育学门类下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并非是科学的、合理的,是有很大的调整和改进空间的。同时,要从促进“现代学科”发展的目的出发来考虑一级学科设置,一级学科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特别是促进现代学科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学科发展。要避免手段和目的的倒置,在考虑一级学科的数量时也不能因噎废食。

3.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高等教育学能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既与我国学科制度改革相关,也与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水平相关。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学还不成熟,还不完善。当前高等教育学的危机,部分也来源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这就需要强化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发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对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我曾在有关文章中阐明了将不同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整合,实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学科化建构的思路。[6]概言之,就是要将其他学科学者所涉及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通过高等教育学者的努力,纳入高等教育学之中,实现其高等教育学科化。这里我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问题。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其“再学科化”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超越一般教育学核心知识和理论体系的高等教育学,而不是在一般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下,或者仿照一般教育学来发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用一般教育学的知识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为此,必须跳出长期影响高等教育学者的一般教育学思维,克服一般教育学独大的思维定势,在将高等教育学定位于一门现代学科的思维基点上,拓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领域和范围,建构符合高等教育学学科特点的,属于高等教育学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显然,要完成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需要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的努力,要用我们自己的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争取一般教育学界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为高等教育学获得一级学科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高等教育学界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任务。

作者:张应强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49-61.

[2]张应强,唐萌.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56-62.

[3]张应强,郭卉.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定位[J].教育研究,2010,(1):39-43.

第2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在学校中起到舆论和行动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应多方面培养和教育学生干部。

一、学生骨干的作用

在高校学生中,学生干部是由一些优秀学生所组成的群体,学生干部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干部,为国家培养坚定的接班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1.政治骨干的核心作用

学生看干部,干部看党员,这是贯穿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学生骨干的政治素质非常重要,有敏感的政治性、在同学心中有较高的引导性。

2.榜样和表率作用

他们在思想品质、学习成绩、热心服务、以身作则方面的优秀表现,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周围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3.日常行政管理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他们参与学习、纪律、卫生、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受到教育。

4.活动组织者的作用

他们积极组织开展文娱、体育、社团等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5.纽带作用

学生干部的纽带作用表现在:一是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的一头系着老师,另一头系着学生。而中间环节就是学生干部。学校、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要靠学生干部去传达,去组织,去落实。纽带作用表现的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干部时常充当老师的角色,去解决和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容易得多,方便得多,及时得多。

由此可见学生骨干在高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一片学生。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虽然学生的总体水平并不高,但是在普通学生中建立这样一批榜样、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骨干需要培养的能力

1.组织协调能力

学校各级学生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中间既有物质文化活动,比如校园建设、环境美化等;也有精神文化活动,比如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对工作的计划、安排、实施有着良好的执行力。

2.自主创新能力

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广大学生干部作为组织和参与者,在其中起着示范、导向作用。而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正引导着学生干部发挥想象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起着不断创新,逐渐引导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3.耐挫能力

学生干部由于学习、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接触外部事务多,容易在学习和工作中受阻,遇到挫折,很多同学不懂得如何排解困难,导致工作做的很多很辛苦,但却得不到认可。因此,作为一名学生骨干,更需要的是磨练自己的耐挫能力。

三、学生骨干的培养模式

1.分层培养

学生骨干通常是以学生干部为龙头,学生党员为中坚力量,以广大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为基础。各类学生骨干包括层面不同,有校级、分院级、班级等等,并纵横交错、各具层次,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层次性。如对学生干部不仅需要注重政治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工作能力的提高。对广大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骨干,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激励。

针对学生骨干在不同学生组织中的任职,可以建立不同的层面给他们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是从学生干部的基本操作水平进行培训,旨在打造有较强执行力的班级骨干。具体可分为:

(1)针对一年级班委的“雏鹰”培训

这一部分的同学刚进入大学校园,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行为规范并不熟识,对学校的管理模式也不清楚。针对这部分同学临时组建的班委,对他们的培训主要集中于执行力的培训。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他们起着上情下达的桥梁作用。因此对他们的培训重在基础。

(2)针对二年级、三年级的“自我管理”培训

这部分同学对校园环境已经比较熟悉,对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比较了解。而在校园内的学生骨干的中坚力量也大多在这些年级。对这些学生骨干的培养,重在有意识地灌输一些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对他们的培训重在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能够让他们在同学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和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

(3)针对坚定的接班人的“精英培训”

根据国家的号召和团中央的要求,青马工程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浙江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新世纪人才学院的培养方案。以嘉兴学院为例,开展新世纪人才学院南湖分院的优秀学生骨干的培养,效果显著,对这部份“精英”学生的培养,重在强调政治素质,不仅要有坚定的,更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重在加强国情教育,强化接班人意识,要求他们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能正确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学会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4)广泛开展的团校培训

对全体团员则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我国国情及形势政策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学生骨干的需要为培养目标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五个层次,而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可分为适应性、保障性、情感性、人格性、完美性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按层级次序逐级上升的。适应性需要期为一二学期,这个时期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指导来尽快适应变化、解决矛盾,使自己尽快融合到大学这个环境之中;保障性需要期为二、三、四、五学期,在这个时期面临英语、计算机考级、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压力及就业、升学带来的压力。完美性需要期为五六学期,这种需要是目标需要,与人格性需要有重叠的地方,如有的同学实现人格性需要在很大意义上讲也是完美性需要的满足过程,学习、工作突出了今后实现自我的准备。不同时期,各种需要在心理上以及行动上的支配作用是不一样的,每一时期支配性需要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而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对学生的骨干培养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考核和激励。

3.以思想育人为先导,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实践育人为重点

通过创办青年者培养学院、开展学生组织建设月活动、实施大学生骨干实践成才等方式,积极探索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新模式、新途经。但是无论怎样的方式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在思想上、文化上、实践上均是培养学生骨干的重要基础。

通过创建优秀学生骨干“种子库”,以记录考核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信息档案为依托,对优秀大学生骨干进行跟踪培养和重点推荐。通过不同的学生组织平台,来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搭建深层次交流的宽广平台。而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因此,培养学生骨干就要以思想育人为先导,以文化育人为基础,以实践育人为重点。

四、学生干部培养的后续工作

1.充分发挥“鼓励”效应,完善激励机制

肯定成绩,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是鼓励的重要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效应对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要经常“鼓励”,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适时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与此同时,完善激励机制,树典型,表彰先进,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2.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考察和监督

第3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学分是学生修习完某种课程的证明、认定,具有学习成果认定的功能。学生修习了某一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总成绩及格(60分以上)的为通过考核,取得该课程的学分;课程总成绩不及格(59分以下)的即未通过考核,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学分也用来计量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外的某些学习活动,比如很多高校设立了创新学分或自主化个性学分等,以倡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如根据《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西校〔2006〕349号),学生在学科竞赛或综合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者分别计7、5、3、2学分;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和优秀奖者分别计5、3、1、0.5学分;获校际(或区域性)一、二、三等和优秀奖者,分别计2、1、0.5、0.2学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者分别计0.5、0.2、0.1学分。此外,学分还可以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学习成果加以认定。如,韩国设置了终身教育国家研究院,专门对非正规学习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学习成果加以认定,一些原本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人,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学分之后就可以弥补某些课程的不足。学分的学习成果认定功能对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继续教育与初始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问题及非正式、非正规学习成果的认证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校际间的沟通和交往功能

校企合作以及高校间学生跨校选课、跨校辅修等均需学分互换/置换,学分互换/置换可以缩短学生流动完成学业的时间,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学分具有沟通和交往的功能。学分的沟通和交往功能表现在高校内部不同专业的学分转移:如某学生从A专业转到B专业,在该生转移过程中他在A专业已经获得的学分全部或大部分可以转移到B专业;高校间的学分互换:即学生除了学习原来学校的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国家间的学分互认:如何加速与国外高等教育的接轨、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均离不开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换。此外,学分的沟通互和流动功能还体现在校企合作学生流动中的学分置换中,学生可以修读企业、培训机构的相关课程或参加实习、社会实践并获得学分,上述非修读本校课程所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学分成为高校间交流的纽带。伴随着校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日益加深,学分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为加速校际之间课程共享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学生学业等级评价功能

检测学生学习质量就需要学分绩点(即gradepoint)。绩点是课程学习质的体现,能够充分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程度。绩点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百分制绩点=(m-89)/10,其中m为一百分制成绩,绩点<0时为0,表示该门课程不及格,必须重修。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为了计算方便,以A、B、C、D、E等英文字母为代号,每间隔定量分数段划分为若干档次来计算。这种按每档次上限计算出的绩点简便明了,便于操作。如传统的绩点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五个等级,并给每一级相应的绩点,见表1。学校通过学分绩点来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绩点成绩决定着学生是否能拿到学分,也是评判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的基础。

4.课程(体系)调整的杠杆功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需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信息及时准确地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合理分配不同教学层面、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学分比例,都是学分调整课程体系杠杆功能的体现。学分是调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的一种手段,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理论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为70%~80%,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0%~30%等。学分是高校调节课程类型/别的手段,如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0%~85%,选修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5%~30%;通识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为10%~15%,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比例为10%~15%。学分也是高校调节某一具体课程的手段,比如某高校高等数学课程,理工类各专业为10学分,经管类各专业为8学分,同一课程在不同学科(专业)中的地位或重要性不同,所以其学分也不相同。学分在高校构建多模块、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在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毕业资格认证的功能

高校将学生取得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学分起到毕业资格认证的作用。各个高校对学位学分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即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学分要求也不同。如,根据《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南字发〔2010〕21号),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毕业总学分为150学分左右,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总学分为170学分左右。有的国家为了鼓励公民终身进行学习,对取得学分的时间不加以限制,如韩国政府将公民取得的学分通过学分银行积累起来,只要在政府许可的高等教育机构里获得符合相关规定的140学分,政府就自动授予其学历。除了对毕业学分总数有所要求外,高校也会对学分绩点做出规定。学生除了在学校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所修全部课程(或所有必修课等)平均学分绩点(generalpointaverage,缩写为GPA)达到一定数值,方能获得学位。平均学分绩点=∑(所修课程成绩对应的绩点数×课程学分数)/∑所修课程的学分数。一般而言,学生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所有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2方可授予学士学位。

6.奖惩功能

学分能够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可以作为惩处、评奖、评优的依据。很多高校将学分作为实现某种管理的手段,这就是学分奖惩功能的体现。如根据浙江大学浙大本发〔2011〕3号文(《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关于<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2008年9月修订)>中退学条款补充说明的通知》),学生在读期间出现一个长学期(秋冬或春夏)中修读取得规定课程学分不足12学分的给予退学警告,累计学分达到长学期平均学分20学分的除外。文件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退学:在读期间第二次出现退学警告者;在读期间学满2年,获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学分不足55学分者;在读期间学满3年,获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学分不足80学分者。学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奖惩的依据,是一种奖惩尺度,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对高校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7.计量教师工作量的功能

教师工作量的计量并非学分基本职能,而是学分与学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得学分具有了此项功能。学时(classhour),亦称“课时”,教学的时间计量单位,1学时指1节课的时间。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的解释为:学时(classhour,period),亦称“课时”、“教时”,教学时间单位;随年级不同,1学时可分别规定为30~50分钟;每个学年内的授课时数称学科总学时,均由学校教学计划具体规定。学时是教师教学时间的测量单位,而学分与学时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学分间接地具备了计量教师工作量的功能。因此,学分不但是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也为测评教师工作提供了一种简易而连贯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分也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一种单位。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大多数高校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计划学时设为基数,再乘以适当的合班系数,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其度量衡大部分采用“课时”(即“学时”)。

8“.货币”功能

第4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学 研究性课程

一、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理论以及课程观分析

1.课程观概括

通过对课程发展历史的研究,以课程思想变化为主要线索,重新认识课程观,可以将课程观分为后现代课程观与现代课程观两种范式。可以将现代的课程观划分为四种,即行为主义、经验主义、人文主义以及结构主义课程观。现今的课程研究中,主要依据就是自然学科,并以价值中立以及经验实证为原则,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应用自然学科的变化规律,尽可能的将课程中的问题简单化。随着教育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课程中的矛盾不断升级,并且并受到多方的质疑。在后现代课程的研究过程中,主张将其转变成一个开放式、个体化以及理论性的范畴。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将技术控制的方式替换为人文理解的方式,主要内容有像课程理解方向转变的趋势。这时后现代课程研究就已经超越了现代中的课程研究。

2.课程理论

学科的建立是通过基础理论中获得研究方式、原理及概念。课程属于理论学科体系范畴,也要从基础理论中吸收方法原理,并将这些方法原理在设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以评价课程等内容中应用。在教育学中,课程论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并在教育学的基础之上得以建立。因此,课程理论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哲学这四个部分为基础。社会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问题,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程,同时也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受到经济文化与政治等限制。课程设置的基础为哲学,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哲学为其提供一些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教育哲学可以划分为价值论、形而上学以及知识论,其中哲学的组成部分为价值论以及知识论。在心理学方面,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为学习与教学奠定了基础,并且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基础理论。

二、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问题分析

对课程设置结构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的资源以及性质、教师的知识体系。课程不能随便设置,要根据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以及数量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学校有着丰富的资源,才能合理的设置课程,反之,缺少资源,一些课程将无法设置;使课程设置过度专业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口专业教育。学生在就业期间,应聘单位主要以学生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为首要选择条件,这也是学生就业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种现象促使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加重,这在一定程度会形成课程设置的恶性循环;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受到传统课程分科的影响过度专业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科有被理工科取代的趋势,这容易发展成为重理轻文。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界限的划分,将学科与学科的联系断开,这也是课程分科的根本问题;学科体系不够完善。普通教育学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高等教育学的构架,但是在普通教育学中的理论已经无法解决高等教育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所以要从不同的学科进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以此促进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2.课程设置现状

在课程的构成体系中的技能知识也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根据目前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可以分为外国语课程、政治理论课程以及业务课程三个类型。不同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也会有所不同,但不会对课程现状研究造成影响。依照对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将其划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根据课程的培养方向,可以将其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这两个类型的划分,并不是毫无联系,是相互交叉的。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中,一些为选修课程,一些为必修课程,并且在选修课程以必修课程之中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

三、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策略

1.课程设置原则

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就是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但是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也要遵守相关的原则。在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研究性、连续性、适应性、综合性为主要原则。研究性原则为,课程设置要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为主;连续性原则为,在设置课程中要将层次性体现出来;适应性原则为,根据教育的发展,整体掌握高等教育的特征;课程设置需要一定的综合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设置依据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不仅要体现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还要注重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同时注意课程结构中文化知识体系的应用。因此,受到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拥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培养。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为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生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依据为高等教育学专业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案;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理论依据为高等教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

3.课程设置策略

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以及自身知识理论的提升。在研究型课程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多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科学项目的研究,还要提升知识水平。在传统的课程中教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的课程观念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否认,只是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重构。

对课程结构以及内容进行调整。研究型课程主要是在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中体现出来,实行研究型课程的关键是对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的调整。要想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就必须加强课程选择的种类以及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课程内容的调整可以从加强课程内容国际化与本土化、加强自然学科有关课程、加强学术研究课程三个方面进行。

结论

随着高等教育学专业的不断发展,从业人数逐年增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上升,与之前相比较,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以及专业学科的发展方面,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不合理的课程设置、重复课程设置内容、不注重研究方法等等。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对其他程度的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它对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要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为前提。

参考文献

[1]班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0(01).

[2]张霖,卢雅琳. 对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06).

[3]周倩. 中美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7).

[4]王德广.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三峡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S1).

[5]穆婕,栾忠权,阎为民等.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8(03).

第5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探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是成人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应立足成人学生的特点,通过更新理念、转变管理模式、健全制度、优化管理队伍,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促进学生身心、人格、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管理;有效对策

“新常态”一词是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标志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生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成人生源质量下降、结构复杂、学习动机多样性等特征,如何有效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新常态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征

1.生源的新特征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逐渐萎缩的背景下,其生源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生源本地化和录取分数降低化。以天津市为例,一方面,从2014年起,成人高考报名条件中对非天津市户籍人员进行了明确规定:“非天津市户籍人员须持有签注期限内的天津市居住证等相关证件”。2014年以前,报考天津市成人高考的外省市生源约占全部生源人数的1/3或更高,此附加规定无疑限制了部分外省市生源报考,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生源逐渐趋于本地化。另一方面,由表1看出,从2012年至2015年,天津市成人高考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逐年走低,2015年创历史最低,尤以医学类降幅最高,与2012年比对降幅达51.43%。录取分数降低意味着生源质量的逐步降低,这势必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2.学生的结构特征

成人学生大都为从业人员,而非在校生,来自于不同阶层、群体、行业领域,其职业、经历、背景、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年龄跨度又大,从18岁到50多岁,因此,生源的结构较为复杂多样。

3.学生的学习特征

成人学生因承担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大,学习精力有限,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目的很明确,大多只为获取毕业证书,即使少数学生想学习知识,其学习内容也多与自身岗位需要相连,与岗位无关的内容则不投入过多兴趣和时间。

4.学生的社会特征

成人学生自身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社交、实践和协调能力强,已具备成熟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自我意识较强,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改观。在校学习期间,他们仍与社会密切联系,说话、办事常带有社会习气,主张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会把社会不良风气带入校园,如拖缴学费、讨好奉承、贿赂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和公德意识等。

二、新常态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有效对策

1.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考虑成人学生的上述特征,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实现由“约束型”向“教育引导服务型”转变,一切从成人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其合理需求,使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地开展。

(1)尊重成人学生

成人学生一般身兼多重角色,承受工作、家庭、社会等诸多压力,已没有过多精力投入到学业中,加上自身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时常有畏难、消极心理。因此管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和尊重成人学生,平等看待他们,注重与成人学生多沟通交流,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使其增强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营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谐管理的氛围。

(2)重视成人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

满足成人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是他们能自觉接受外部管理与教育的根本前提,是促进他们能主动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各项内容的关键。因此管理人员应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洞察其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需求,实时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疏通,消除他们在接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消极、抵触等情绪,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做成人学生的良师益友。

(3)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成人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身处不同的社会地位,管理人员不能依靠权威,以命令、要求式的口吻管理学生,这种严格规范的管理手段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反感与对立,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更不愿配合学校办理相应事项。因此,管理人员应变管理为服务,增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既把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又充分发挥其教育主体的作用,以人性化的制度来约束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和需求着手,把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作为首要问题,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4)保障成人学生的合法权益

高校应依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思想,一方面,让成人学生明确知晓他们应该遵守的校规、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应予以维护,对于突发事故,应做到程序规范、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理稳妥,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还原本相、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徇私不偏袒,更不能忽视、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对学校的处理意见应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应依据相关程序落定处理结果。[2]

2.改变管理模式,突出自我管理

成人学生自主性强,具有社会工作经验,并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且传统的“训导式”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参与性及个体创造性。[3]因此,高校应改变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与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潜力,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树立成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是一种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行为,是指个体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或约束。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个体对自身思想、心理、行为的动态管理;二是学生个体对集体社会行为的管理,以及集体作用于学生个体的交互式管理。[4]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习、创造,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因此,高校应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锻炼成人学生不断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能自觉、自主、积极地承担并完成相应事务,这样学生的性格、心理、能力等才能全面发展与提高。

(2)发挥班主任的职能

班主任是与成人学生密切联系的直接管理者,是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高校应选聘品德良好、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或教育领域的相关人员担任班主任。成功的班主任是配合管理人员顺利、有效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能充分发挥个人职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办理相关事项,尤其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及时掌握其思想与学习动态,引导和纠正其错误认识,时时关心他们的工作、家庭和生活,用爱去温暖和包容他们,帮助他们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树立学习信心,逐步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他们自身全面发展。

(3)培养成人学生骨干队伍

成人学生骨干队伍是管好一个学生群体的带头人。为此,高校应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通过直接任用、班级推荐、自荐、竞选等方式选择若干有威望、有热情、素质好、人缘佳、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突出的学生组成骨干队伍,由班主任将任务与目标传达给学生骨干队伍,让各学生骨干带领相应学生成员落实具体任务。可见,这些学生骨干是班级里重要的联络人,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们在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也管理他人,以实际行动带动其他人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并把相应事务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4)利用信息管理平台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微信、QQ、电子邮箱、博客等都是时下流行的交流平台,尤以微信使用率最高、受众面最广。目前,许多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号,可充分借助这个平台拓宽管理空间,一是与学生加强日常联系,及时洞悉学生的学习动态;二是各类通知,以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校的有关安排;三是传递正能量的文章,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通过常用的QQ、微信平台,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学生成员应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超级链接,实现信息互动与日常管理,这样不仅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5)协调个体与群体自我管理的关系

群体的自我管理是建立在个体的自我管理基础之上,每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但群体的自我管理并不等于个体自我管理的简单叠加。成人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质上是个体自我管理与群体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3]因此,高校应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依赖群体,维护群体利益,从而各班形成一股凝聚力,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要发挥个体的特长和作用,更要充分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能力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有效的内外部刺激,激发人的需要、动机、欲望,形成某种特定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应有潜力,而达到预期目标。激励机制的优劣是调动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成人学生受到社会及自身因素的影响,个体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个性,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感,因此他们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对于目标的把握和追求更为突出和直接。为此,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一是荣誉激励,通过认可学生的能力和成绩表现、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维护其良好声誉来达到激励目的;二是目标激励,通过设定目标来激发、引导学生的行为,如以申请学士学位、报考研究生学历为目标来激励学生主动奋发学习、加强自我管理和教育;三是竞争激励,正所谓有竞争才会产生压力和动力,成人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不喜欢总甘心落后、被人批评、不被认可,通过对成人学生成绩、表现及能力等综合评价进行排序,使排名在后的学生有危机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向前的决心和动力[5]。从而形成一套激励机制,以带动成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4.健全管理制度,做到有据可依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成人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成人教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等。高校在实施管理制度一定时期后,针对目前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结合自身现状、教学过程和学生特点,对已有制度予以改革、健全和完善。除此之外,还需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如建立教师、管理人员考评体系,对其执行制度、教学实施、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综职教与成教合评价与反馈,并配备相应的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对表现较差的人员重在批评、教育、帮助和引导。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及保障体系,才能适应成人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5.优化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既是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具体制度的执行者,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优化管理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熟悉成人学生特点、结构合理、素质高、综合能力强、有责任心、有耐心、相对稳定的成人教育管理队伍。为此,高校应注重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培训和考核,尤其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现代教育理论与先进管理经验,及时掌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更新理念,应对新形势与挑战,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帮助成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态度,注重成人学生德育和人格的培养,努力塑造他们具有专业技能扎实、社会适应性强等应用型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将来为自身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发挥出最大能量,创造出最佳业绩。

参考文献:

[1]王敬文.“新常态”表述中的“新”和“常”[EB/OL].(2014-08-10)http:///gn/2014/08-10/6477530.shtml.

[2]程明.新形势下成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2(4):37.

[3]杜俊.搭建有效的成人开放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平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4(1):62-65.

[4]郭婧,杨薇,邵宝健.学生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及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0(8):43-44.

第6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学术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33—03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性的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追求的是一种求真的活动。作为一种学科体系,它以人类的一切教育现象与教育中呈现出的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探讨人类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对高等教育的解释也可以通过普遍性更高的理论作出进一步的解释。需要研究者了解高等教育,且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

一、传统范式下的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视阈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逐渐发展,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对高等教育实践不断进行解释。建设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自然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一方面,一个学科具有解释性,需要揭示、描述、解释事物的现象和过程,探索和揭示事物运动带本质性、普遍性的规律;另一方面,一个学科又是规训制度,以其特定的学科高等教育形式培养这个学科的人才,保证了学科的永久性。从学科史和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经典学科由于范式的变换而产生思想断裂和逻辑的问题。“探讨出一套特定的学科概念和范畴,进而形成了一个逻辑性严密和凝聚性强的成熟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有了这个学科的标志和研究”。教育学科具有封闭分割性和专制自傲性。封闭分割性,是指学科是在世界分割和产生的片段的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这个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之间没有联系,缺乏相互间的沟通,是封闭自守的。专制自傲性,指由封闭自守的形式造成的学科人员的盲目自信,只相信自己,轻视其他学科的观点。由此可见,独特的教育学科是在传统科学范式下,在其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高等教育学研究是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在谈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时,是通过寻求独特的思维来维持高等教育学在社会科学体中的重要地位,这就迫切需要求真和求用的思路来帮助解决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在传统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每门的学科对世界进行划片存在着相应的客观现象,这是其专属领地和具有独享该领地的所有研究权。

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需要对其学科的本体性质进行审视。如果我们只把自然科学当做知识的唯一科学主义观念的框架,而不采用求真和求用的思维方式,就会把对科学主义的质疑变成对科学合法性的颠覆,这就会造成科学的统一性和人类的统一性只是相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另外,对科学的研究和对人文的研究都是同自然和人有联系的,所以不要把对自然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对立起来,要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将其相互联系起来。总之,科学的本性就是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存在的保障。有学者曾强调,不管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学者,还是研究自然的科学家,都面临着一项极其重要的共同事业,那就教育事业,这是世界可以理解的事业。为此,必须建构一个融贯的和有逻辑的高等教育观念系统,使我们经验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能根据这个教育观念系统得到解释,它也因此成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高等教育学只有确立其基础理论学科地位,才能提高自身的学科水平,并对高等教育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学的对象和内容有其独特的性质,并在方法、原则等方面和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异。一门学科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和真正独立存在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也就是说,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一门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其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不能研究的。对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来说,必须把同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美学和文化等研究区分开来。高等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样才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系统化的理论构建,要具有标志其学科理论体系的经典文本。囿于各自狭小的研究领域必然对学科的发展产生阻力。如果高等教育学理论不研究作为人类活动和产物的一个独特事物,那么,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学科就很难独立地确立,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就失去了其独特的有效性。

二、科学思维下高等教育学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实际存在的活动。作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对象,高等教育活动是一种存在的事实,但高等教育的现象就不只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了,因其有价值因素,所以和自然存在事实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就是实现了事实和价值的统一,这正是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对象的显著特征。面对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这种特别的对象,有一部分的学者因为自然科学对象没有价值性,就认为自然科学没有价值判断的意义;由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有其价值性,就认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存在着价值倾向现象,并以此否定了科学是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依据。还有的学者认为,为了科学的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事实上,现代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已经宣告,没有一定的纯粹客观科学,科学家永远不能脱离主观先见和前人的理解。因为理论在于观察之前,观察渗透着真理,科学的观察要有选择性和目的性。换句话来说,能观察到什么,取决于你拥有什么样的研究理论,理论是一种预设和潜在规定的科学研究。其价值性存在于一切科学的研究中,这是其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一种脱离其价值判断的高等教育研究形成的高等教育学是无法成立的。尽管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有价值倾向性,但其重要的特点是,它不是体现出完全的个体的特征,而是通过结合有关高等教育学的原理、定理、一般的法则和规律来实现的。

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对象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是在高等教育的活动和现象中进行的,以大量的高等教育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同时,由人们的认识活动进行思考的。普通教育学在客观上已经为高等教育学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表现中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目前,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根本目的与直接的指向是为了解决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呈现出来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一些面临的困境。波普尔也说,科学仅仅从问题开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紧扣时代的热点现实问题,当然还有一般性和普遍性问题、特殊性和局部性问题,正因为问题的交织,高等教育学必然处于特殊的位置中。因此,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对象处于主体和客体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和地位,这就会引起一系列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的实际对象是主体间的活动相互共存和相互作用。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客体和对象,决不能简单地看做高等教育在其客观材料上的意义。此外。在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中,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活动是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谈话。由于面对的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个主体,所以需要了解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活动中的重大意义。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存在着其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问的涵咏和影响。

此外,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还要认识目标和标准。这不仅是要有认识的准确性,还要有认识主体的深度,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活动中的认识者既要和高等教育实现融合,也要和高等教育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保持其原有的位置,进而实现对高等教育学认识的超越和升华。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制分析的切入点,分析其构成状况对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影响,并结合传统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对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进行论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是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

作为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高等教育学是一种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所以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需要把握住高等教育这一特殊对象的独特逻辑,这是高等教育学和自然学科的一个重要的不同。

三、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对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20世纪初,已经出现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转化的大潮流,其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趋势是一体化。尽管如此,对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对其研究对象的研究途径、方法,还是受到了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另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问题还受其性质和特征的制约。若没有这些制约和影响,这种普遍化的研究方法就会损害研究主体的权利和客体的权利。

对现存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思考,是建立在研究其主体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并利用相关的科学手段获得的某些特定社会客体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实践的生存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真正实践者他们在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如一些办学者特别是一些校长在研究高等教育现象,他们的研究给高等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这个系统知识是运用一系列的相关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并且经过求真和求用的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得到的。另外,任何一个社会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有三大基本要素,即基本原理、经验知识和逻辑方法。基本原理是研究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干和精髓;经验知识是形成社会科学理论概念、判断和结论的根本依据,也是论证原理的基本论据;逻辑方法是各种经验和理论知识实现有序化,也是严密研究结构体系的基本方法,其作用非常重要。若没有逻辑方法参与研究,社会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无法得到论证,经验知识就无法得到概括,整个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就无法建立起来。

第7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教育类型的新变化: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发挥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举办高等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稳步发展成人学历教育,特别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快开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培训项目,如岗位培训、干部教育、紧缺人才培训、老年人培训、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等。

2.招生考试制度的新变化:逐步取消成人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注册入学制度,形成开放式教育体系。教育考试与招生制度的变革正趋于逐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进而实现高校自主招生,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确定的人才选拔和招生改革的基本方向。

3,教学形式的新变化:由函授教育过渡到现代网络教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号)和《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和办学秩序管理的通知》(教发[2007]23号)要求,部属高校从2007年秋季起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脱产班,普通高等学校从2008年起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由函授教育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

4.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学分制是指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不受学习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就可以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特定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5.终身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同。终身教育强调,人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终身教育追求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注重来自于人性意义的自我完善,是成人教育学生工作的新机遇。

6.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7.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生源结构出现了新变化。近几年,随着成人高考取消了工作年限的限制,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成人高考。应届高中、职业学校、中专毕业生很快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生源,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改革的思路

1.强化支持与服务机制。(1)充分认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是维护成人高等教育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学员素质的重要环节。构建和谐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体系是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体系改革的需要。(2)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学生工作专门的工作场地和性能足够的软硬件工作设备,提高学生工作的科技含量。(3)建设一支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志负责学生工作和学籍管理工作,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学生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的文化业务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过硬的作风素质。加强对学生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学生工作岗位责任制和竞争上岗机制。(4)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应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以教育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

2.健全运行与反馈机制。(1)加强招生管理工作,保证新生质量。成人高等学校不得转移招生录取的职责和权利,不得委托任何个人、中介机构招生;不得以任何形式有偿提供生源。录取通知书由录取高校统一发放,严禁校外函授站点向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职业岗位(群)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提升创业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构建课程体系,突出成人特点,努力形成具有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发挥成人高等教育与企业、社会联系紧密的优势,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严肃考风考纪。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将函授教育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有条件的成人高等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试点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探索建立新的证书体系,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构建成人高教课程证书、项目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结业证书、学历(学位)证书相通的立交桥。(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及时了解把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支持和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4)规范学籍与学历证书管理,健全学生档案。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对取得学籍的学生,其学籍管理的职责在就读学校。未经省级招生部门审批录取或者经核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无招生录取数据信息的学生,不管其在学校学习时间多长,均无学籍。在籍学生在校期间每人均须建立个人档案,学生档案材料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奖励与处分情况、毕业生登记表(学习成绩、毕业论文成绩)等重要材料和信息。严格执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规范学历证书的填写、颁发工作。

3.建立诉求与沟通机制。(1)增加对学生工作规律的研究,把握学生工作的主动权。研究管理对象即成人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结构及社会氛围对他们的影响,掌握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教育管理的规律;研究成人学生工作的运作机制和一般的管理原则、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2)实行信息公开,确保学生的知情权。应在校园网上开辟成人教育专栏,并通过规范的媒体传播渠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公布招生、办学、学历证书发放、收费等相关信息,并设立咨询、投诉、举报电话,专人负责接听、解答考生咨询。对于可能影响考生考试和录取的重要事项,如考试违纪作弊处理规定、考

第8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因此,正确地把握成人教育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是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和管理的前提,也是保证成人教育学生质量的必要条件。

一、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形式多样化,也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在21世纪得到持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大量涌现,给社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意义十分重大。

1.成人高等教育给那些因高考失败或其他原因而未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重新学习的机会。有人曾经形容高考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但能走过“独木桥”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要走其他的路。成人高等教育的出现,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缓解了普通高校招生压力,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普通高校受招生数量限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人教育的出现将会填补这一空白。

2.学习费用较低,为很多贫困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学习费用相对较低,为很多贫困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同时,成人教育比较灵活的学习形式和多样化的办学层次,为大批在职人员,提供了重新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舞台。

3.对于高等学校学风好转教学质量提高,起到良好推动作用。由于现在普通高校学生和成人教育学生一样,都不包分配,毕业后同样面临着自谋职业的状况,成人教育学生的出现,也给普校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普校学生的竞争进取精神。这对于学校学风的好转,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4.加速了人才自由流动,提高了社会智力投资的效益。成人教育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自主择业,加速了人才自由流动,提高了社会智力投资的效益。再就是,由于成人教育为广大社会青年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这为一部分人以后走向社会谋求职业和为下岗转岗职工重新择业,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从而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

5.促进了社会好学上进风气的形成。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参加成人教育的学习。这对于促进社会好学上进风气的形成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成人教育学生具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学习环境、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使他们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谋求职业等方面,都具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

1.成人教育学生中,有不少人仅仅因为文化课或专业课几分之差而落榜,因此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们渴求新知,积极进取,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虽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却没有身处大学的优越感,只有刻苦学习的紧迫感,而由此产生的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自强向上的竞争意识。

2.多数成人教育学生具有严重的自卑感。由于高考失败,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失衡,不愿让别人称他们为成人教育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普校生之间产生了一条明显的界限。在择业时,社会往往也不把他们与普校生同等看待。这种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人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因此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

3.成人教育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未能进入高等学府的大门的。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这部分学生学习不十分努力,热衷于交际,参加成人教育学习,只是为了“混文凭”。

三、成人教育学生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一样,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他们能否成才,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问题。因此,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

1.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掌握真才实学,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2.严格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严格教学秩序管理,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处罚措施,使学生做到出勤率高,无迟到、早退现象,没有无故缺课、漏课的现象。其次,要努力改善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结构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都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严格学生管理。管理好学生,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首先,对学生的管理要严格。但严格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而制定的培养目标。其次,严格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成人教育学生的来源、成份比较复杂,思想修养、文化程度、年龄等参差不齐,对严格要求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只有从各种年龄、各种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恰当的分寸向他们提出“既可望又可及”的要求,才能使他们易于接受。同时,严格要求必须坚持到底。如果在贯彻过程中时紧时松、出尔反尔,有头无尾,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三,严格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方法必须灵活多样,使学生易于接受。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在一所女子中学当校长的时候,发现学生中有违背校规的地方,就做一首小诗写在黑板上,用十分亲切的口吻对他们进行教育,这种“诗教”的做法,多年来在中国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

第9篇:高等教育学范文

通过调查得知,当前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在布局结构上存在不均衡的矛盾,有多种不同因素导致不均衡现状的产生,当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其学位点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限制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要想高等教育得以健康的发展,有赖于布局结构的完善。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必须明确,学位点布局结构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不均衡的影响下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布局不均衡对发展不均衡造成影响。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不均衡;学位点布局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们对其布局结构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从当前布局结构分析,不同地区的学位点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在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会在这种“不均衡”状态下,影响到其健康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不利。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但是我们要深入研究一点,那就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布局“不均衡”问题的出现。

一、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布局的现状

学位点分布不均衡就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不均衡的一个具体反映。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和文献,查到人们在利用高等教育规律进行办事方面的效果和效率等问题。它能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有所反映,就说明了人为进行干预只能适得其反。从研究者的角度说,我们需要用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辩证地对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查阅了足够多的文献资料和网上资料,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分布有下列几个特点。第一,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主要集中的地方就是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这三个地区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与华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四个地区相加起来的总数进行对比,还占有明显优势。我们在这些地区可以发现,高校、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从工作条件、教学与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学术队伍、相关学科条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较好证明。这充分说明了要授予一所学校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点,只有当这所学校具备某些条件的时候才可以。因为高校在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等地区密集,再加上办学的质量比较高,相对于其他地区,学位点的建设力度不容忽视。这种现象,在北京这样单独一个城市也能够发现。第二,高等教育学位点集中的地方,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水平来说,也是比较有实力的。毫无疑问,北京市的经济实力不容动摇,其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数量排在首位,江苏省和上海市等实力地区也是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发展较为良好的地区之一。而湖北省则成了华中地区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龙头大哥。为什么说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息息相关?因为经济发展了,就可以更好地服务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给予其足够支持。第三,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分布不足的现象频繁发生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分布的数量不够,在华南、西北、西南和东北这四个地区较为常见。主要就是受到政治、历史、环境、经济和人口等多方面约束,其布局的规模不够大,主要集中在昆明、西安和兰州等几大城市。

二、高等教育学位点布局难以实现绝对的均衡

在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建设的过程中,受到较多因素影响,我们不能够仅仅追求数量实现均衡,而是要在“合理布局和突出特色”下认清问题。合理就是要符合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未能认清这个规律,一味在数量上过于追求,就会与原有的发展规律出现偏差。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达到一定成熟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建设。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离不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对学位点布局结构的不均衡产生影响。从中我们看到,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建设受到经济发展的局限。没有社会经济的大力支撑,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建设就失去了强而有力的保障。换句话说,绝对的均衡,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对于我国目前发展的状态来说,并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凭借工作经验,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探究学位点布局结构的问题:第一,谁要开设学位点?第二,开设学位点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什么?第三,我们要深刻了解到开设的基础是什么?想要更好认识学位点布局结构的均衡性,就需要在上述三个方面加以努力分析。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较为落后,这是与其经济建设水平落后关联密切的。需要重视该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路径,积极探究改革的路径完善自身的完善,只有全面提高该地区高等教育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位点数量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实施宏观调控对布局结构进行干预,进一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第一,可以通过政策的途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建设力度,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第二,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合作,取长补短。第三,加大对该地区教育的资源投入,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当前的办学环境,改进办学条件。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布局与布局结构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例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好的地区,其学位点的数量相对比较理想,同时在办学层次上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换个思维想,要解决学位点布局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也可以从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入手。

参考文献:

[1]于晓舟,张俐.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59-61.

[2]陈恒.学位点增列政策执行的评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