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悟生活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要: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前提。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学生经常练笔,可以拓展思路,加宽题材,不拘于形式,有助于写作文,不会再感觉没有题材可写;学会了观察生活,还能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及感受;还学会了借鉴,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使自己更成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感悟间接生活经验,同样可以发现生活的多彩,可以写好文章,在作文里有话可说,有真情可发。
关键词: 写作; 生活;
基础; 积累材料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写作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必须有真实的信息输入,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
早在30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文章例话》叶圣陶著)这就准确地点明了写作的重要性,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叶老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是,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是写好文章的唯一决定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懂得感悟生活。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还要多积累材料,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采集材料,要努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采集美。对生活的感触可做笔录。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做每一件事一样,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而要有灵敏的感受力则又要有敏感的思维和感官,要在每时每刻留心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特别要抓住一些细小的细节,也就是说感受要深刻、独特、细腻。这样才会在作文时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硬是把作文变成“榨文”。
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账,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学生认为生活很单调,没什么好写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并没有别人文章里所描写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学校”——“家”三点运动,而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只有单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情况,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进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陈式似的生活着,突发事件几乎不会出现,一点新鲜材料也没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写了若干遍,再写也无甚意义。于是到了写作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生活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富有乐趣,生活中有很多感人的事情和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找不到好的题材呢 ?原因就是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记得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写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任何一个人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不同的事情,都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体验。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它的自然、人文景观及民风民俗,它的人文气息和旖旎风光,皆可入画入文章。即使农村的田间地头、山野河塘,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那也是描画不尽的。 比如我们最亲近的人——父母亲,感动可以源于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是某一个细节,只要用心观察,都能捕捉到那令人感动的一刻。很多学生说他们挺喜欢看书,看到好的文章时他们就会很感动,那些文章语言平淡无奇,内容不外乎就是很平凡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让他们写的时候却又是那么困难。这其实是缺乏了对生活的观察。所以生活中的这些材料,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要懂得发现,懂得从平凡中悟出不平凡,把他们写入文章。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经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日记训练,学生对每天一练笔的畏难情绪消除了,也学会了留心观察,用心思考,还能大胆创新,练得多,写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渐渐的大家的写作水平都有了提高。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经常练笔,可以帮助作文,拓展思路,加宽题材,不拘于形式,有助于写大作文,不会再感觉没有题材可写;学会了观察生活,还能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及感受;还学会了借鉴,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使自己更成熟”。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的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学生怕写作文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即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针对这一观点,可能就会有学生理直气壮起来,自己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而枯燥的生活,并没有值得感悟的东西,所以写不好作文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一些老师可能会颇为理解地慨叹学生的生活真是太不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认识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对“学生生活”这个概念的内涵定位不准。根据他们的理解,仿佛学生应该让高力士帮自己脱过鞋写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受过宫刑写成《史记》,晨兴理荒秽写出了“悠然见南山”等等,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分为亲自面对社会人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通过学习书本或欣赏影视作品而获得的间接生活经验两种。对此定位不准的师生只看到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缺乏而使自己茫然无措,却又不得不在“抒真情”的作文要求下叙述着毫无生气的口水事件和抒写着虚空的情。其实,间接生活经验才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重头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感悟间接生活经验,同样可以发现生活的多彩,可以写好文章,在作文里有话可说,有真情可发。
由上可知,学生的生活实际决定了他们要感悟的主要对象是间接生活经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得对这种经验进行感悟呢?这是写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徐飙老师在《写作该表达什么样的自我》一文中对写作的性质做了很到位的分析:“写作应该是有着高度自觉的、有着细腻情感的人们表达美好情怀、追求更高理想的手段,应该成为人类生存的高级方式。”“有着高度自觉的、有着细腻情感的人们”就是懂得感悟生活的人们,懂得感悟生活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写作者,所以要写好文章就要懂得感悟。一朵花的开放,在普通人眼里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在川端康成看来却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道理。就因为川端康成是“高度自觉、有着细腻情感”的,是懂得感悟的。梁实秋老师在《国文与国语》中也提出国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以求有效地表达思想”,“有效地表达思想”需要感悟这个前提;高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四个等级中某层次的实现同样需要感悟间接经验这个前提。
2005年高考福建卷,福建考生在他的《执子与通子》一文中,运用了“庄子”、“陶渊明”、“王维”、“屈原”、“司马迁”、“辛弃疾”、“诸葛亮”、“伯牙”、“阮籍”等感悟后的间接生活经验,该文受到了广泛好评,鲍亚民老师称它是“大气之作”。这名福建考生笔下的间接生活经验,高考考生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同样运用它们到作文中,只有一部分文章能被称为“大气之作”,更多的文章只会让改卷老师厌烦:“这学生怎么就只会写什么屈原司马迁呢?”写屈原司马迁,就是应该写这些具有典型性、文化性的“屈原司马迁”而不是去编口水化的小强旺才的故事,所以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考生没有感悟好“屈原司马迁”这些间接生活经验,从而运用相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却显得假、大、空,体现出“伪文化倾向”。
对间接生活经验的辩证性感悟,可以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并在写作中立意新颖而深刻,彰显自我色彩。洪建老师就曾提到,世间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本来就充满辩证色彩,辩证法是人类思维智慧的高度体现。
所以,面对间接生活经验时,学生就要做到对它进行辩证性感悟。例如:在课本方面,高一上学期选入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此,“海子”就成了学生间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学生就可以对这一经验的某方面进行辩证性感悟,比如思考感悟海子之死是为了扩大自己诗歌的影响还是基于其本人在诗歌的王国里称王的思想根源而选择“适时而纯洁的死亡”——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春天,十个海子》)。在影视方面,喜欢体育的学生会通过电视接触到央视名嘴黄健翔过激解说2006年德国世界杯意澳之战这一间接生活经验,然后可以辩证性地认识感悟他的解说方式,一方面可以否定其解说是失礼、失态、失常,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其解说是一名解说员的个性激情的体现。在网络方面,学生可能会接触到2006年在诗坛引起争议的“梨花体”诗人赵丽华这一间接生活经验,学生同样可以进行辩证性感悟,一方面可以肯定“她的诗捕捉到了生活中像烟一样轻盈的东西,语言亦松弛到自在飘忽的状态,内在的诗意却被悠然守定”;另一方面可以否定她的“作品”只是将一句话简单地分行断开不能算作是诗,“她是诗坛上的芙蓉姐姐”。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悟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当看见一株青松从泰山的岩缝中长出来,傲立山巅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逆境与磨难更能造就坚强的性格……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这是一道提示性的材料作文题目。第一段里材料提示的三种现象当然可以作为写作立意的切入点,但更多的立意切入口是在无限丰富的省略号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你没有上面的三种经历,也就自然没有文中的三种“感悟”了,但你总会有另外的“经历及感悟”。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里列举的都是从自然景观里获得的人生感悟,实际上,如果是生活的有心人又何止是从大自然中获得人生感悟呢?比如某天在阅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时,作者一句话引发了你的无限感慨;比如某天你行走路上,看到了一只可怜的流浪猫或狗,引发了你深深的思索;比如某天你看到某人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你无比激动或异常愤怒,使你产生了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只要我们保有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只要我们有良好的思考生活的习惯,那些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就会成为你的“经历”,会让一个心灵敏感的人获得某种“感悟”。
这篇文章最好写成随感。可由两部分组成,先简要写出引发感悟的某个小小的由头,一人、一事、一景或一物等,然后浓墨重彩地书写由此获得的感悟。文体上说,因为要谈“感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有人写成类似“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章,主要篇幅用来叙述曾经的一件事,文末几十个字的议论感悟,这样的文章虽然看起来也谈了感悟,但此“感悟”从何而来?它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把“经历”写成了主体,把“感悟”变成了附属,本末倒置,所以说此“感悟”非彼“感悟”,是不符合该题目要求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标准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能囿于课堂,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描绘生活之趣,展现生活之姿,抒写生活之情。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然后用真切的语言将这种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唯有如此,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在课堂中体现与落实,才能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一、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池清水,源于清清溪流;滔滔灵感,源于生活的涓涓活水。没有清清溪流,哪有浪花的跳跃;没有涓涓活水,哪有思维的灵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经常在微风和煦的春日,带学生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绿意;在炎炎夏日,带学生远足田野,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在硕果累累的秋日,带学生到果园,体验采摘的快乐;在白雪皑皑的冬日,带学生踏雪,欣赏大自然的纯美。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社区服务,参与家庭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有了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有了对社会、人生的切身经历,也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生活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再加之有意识地训练,写起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具体说来,我的做法是:
(一)捕捉生活,感悟生活
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记忆力强,对生活充满着幻想与希冀。丰富多彩的生活,常常会引起他们许许多多的遐想,令他们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学校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的活动、邻里亲情的探访、自然风光的欣赏、花鸟虫鱼的观赏等。这些五彩缤纷的生活,只要及时记录,及时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我都要给予鼓励。对于写得好的感悟与随想,教师要印发给学生,以供全班同学借鉴模仿学习。让生活成为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遨游。
(二)借助生活,激活思维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内容极多,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有序,学生对所熟悉的生活稍加以改造,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就能写出好的文章。为了使学生的联想具体,想象丰富,对思考的问题具有哲理性,我常常指导学生在作文时求新求深。比如春游时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想到红花还需绿叶衬,花丛中的小蜜蜂不仅在采蜜而且在酿造生活,再联想到红花还需园丁的培育与阳光雨露的滋润等。
二、表达真情实感,写出多彩多姿的生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篇经典,脍炙人口。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无不蕴含着作者感人至深的真情。因此,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善于挖掘作品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作文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事物的美好感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挖掘素材。从身边事抓起,写好平常事,在平常事中抒写真情。农村生活极为丰富,春有花草,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白雪,凡此种种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发现生活、描写生活、表现生活。农村的许多素材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写得明。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看、去写,这样才能言之有物,感情才会真实。
三、体验生活,提高作文水平
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之外,学生如果能够有效进行阅读,不仅能够丰富阅历,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学生写出高水平的作文。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作就如同缘木求鱼。为此,我常常坚持把阅读积累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将作文教学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二是将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对课文中的那些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章要细心品读,对课外读物要选择性阅读。通过阅读积累,让学生写作的兴趣逐步被激发。
关键词:作文序列 关注并描述 描述并思考 感受并求异 认识并求同
作文教学,到底要怎样进行才能行之有效?尽管语文教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是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还是会不禁感叹:学生的作文,缺少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缺少鲜活的本色和个性化的表达。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形成稳定牢固的作文素养呢?笔者以为要对学生进行作文序列化的训练。而序列训练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有多宽,作文就有多广。
其实,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草长莺飞是语文,春华秋实是语文,悲欢离合是语文,成败得失是语文,历史的兴衰变迁也是语文。
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人情世故、历史变迁和点滴琐事,甚至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悲,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也就是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生活的一切都是语文表现的对象。语文就在身边,就象生活每天都在上演。浸润在生活中,就象浸润在语文世界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生活的况味和智慧是我们表现的主题和思想。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寻找到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那么,自然就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与认识。如果再加以具体充分、循序渐进的训练与引导,学生就能写出生动鲜活、感受真切、认识独到的文章来。
在学生明确“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语文”的观念后,再用“五步法”来加以引导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一、关注并描述
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并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一双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的眼睛。在我们每天看似相同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已经对身边的一切熟视无睹。其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的每一天都不会是昨天的重复。每天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相同的又有几个?学会关注身边的一切并把它描述下来,这就是认识与感受生活的第一步。所以我的引导设计第一步为“我来看,我来听,我来说”――学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告诉学生,不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叫醒耳朵”打开窗,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并以“上学(放学)路上”、“五一见闻”等为题,要求学生眼、耳、口、脑并用,列举并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例如例文《路过幸福》片段:
――
你看,小男孩不安分的站在爸爸的车架上,两手撑着爸爸的肩膀,做着鬼脸。他们的身边,一个卖菜的妇人――大概是孩子的妈妈,一边爱怜的笑着,一边仍不忘提醒着“小心点儿”。孩子顽皮的眨眨眼,奶声奶气的说了一声:“基(知道了)”。
骄阳下,一位老大爷踩着特制的三轮车,车座后面扎着一把花伞,花伞下坐着他的老太婆。她正说笑着,没牙的嘴巴一直合不拢。他们没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有的只是无限的喜悦与欣慰。
――
这一步的训练要充分而具体,象达-芬奇画蛋一样,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习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就找开掘出了作文的源头。
二、描述并思考
在学生形成时时观察、事事关注的习惯后,要让学生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每一种生活现象,或能表现一种情感,或折射出一种品德,或反映出一种生存状态。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现象后面情感层面、认识层面的东西。
例如学生习作:《如此“美女”》
一个暖暖的夏日午后,我拉着朋友去体育场玩。一出家门,两个年青、时尚的美丽背影便摇曳在我的视野中:那飘逸的长发,婀娜的身材使我进入了审美的境界。突然,“啪”的一声,吓了我一跳。定睛一看,是其中一个美丽女郎把一个KFC的可乐瓶扔到了地止,剩余的冰块掷地有声,喝剩的可乐迅速流了一地。她扔得那样果断,瞟也没瞟那不到十步之遥的垃圾桶一眼。我一下子觉得那原本美丽的背影忽然变得丑陋不堪。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无德”,我看到了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质的缺失,我看到了再美丽的外表也无法弥补内心的丑陋与素质的低下。
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描述生活现象以后,要指导学生对这种现象所传达的情感或表现的生活本质有一种认识,再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评价。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会观察后,逐渐学会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并因此细化观察的过程。
三、感受并求异
生活五彩缤纷,人的感情也丰富多彩。相同的人和事,也许因为时间、地点、情境的不同,会引发我们不同的情感与认识。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角度。所以,学生具备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后,要引导他们能多角度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真情是什么?是你晚上学习时,妈妈送来的一杯牛奶;是你考试失败时,朋友的一句安慰的话语;是你灰心失望时,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
真情是小乌鸦对老乌鸦反哺的回报,是报得三春晖的悠悠寸草心。――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滴水也能藏海。这种引导,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就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在作文时,就能灵活运用,得心应手。
四、认识并求同
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生活形成足够的认识与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并求同的训练。也就是说,生活中的哪一些事物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要“求同归类”,再形成新的思考感悟。
学生习作《我的妈妈》:若干年前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她的目光被路旁商店橱窗里的一只蝴蝶结吸引住了。那是一只红色的蝴蝶结,上面点缀着金色的铜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小姑娘在橱窗前站住了,捏了捏手中的一元钱,那是妈妈让她买本的一元钱。她瞪着大眼睛想了半天,默默地向学校走去。昔日的小姑娘就是我现在的妈妈,看起来不再年轻漂亮、缺少热情的妈妈。但我知道,妈妈也曾有天真的童年和美丽的梦想,妈妈也曾年轻漂亮、风华正茂。然而,时间的流逝带走了一切,光阴改变了每个人。――
这种求同训练,要求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并能够在众多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事物相同的本质特征,并进行归类和整理。
五、联想、分析、综合与新的认识
关键词:写作;立足生活;感悟生活;用心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3-01
教育家卢梭说过:“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的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而对于作文来说把生活中的感受写出来,是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笔者通过数十年的作文教学,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写作要从生活出发。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观察生活,抓住源头,从而增加文章的长度
写作源于生活,学生身边的一从小草,一棵大树,一缕阳光,只要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就是好素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样每每学生遇到让他们动心的或人或事或物,就要随时记下来,这样写作素材就会越积越多。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仔细观察,形象的去描绘,用心去感悟。实际上课本里的文章就是教学生留心生活最好的例子。写景,就可以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小草特点,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将小草的绿、嫩、软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当然教师还可以动用多种手段,比如拍视频给学生看,拿实物让学生们观察,或是用社会的调查资料来增加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机会。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自编小报,社会调查等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指导学生有意观察,有心积累。在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容易再现,写作起来更容易抒感达到文情并茂。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文就有内容可写,文章的长度自然不愁。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深化文章的主旨,增加文章的深度
写作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所以学生不仅要留心观察生活,还要思考生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以杨绛的《老王》为例,作者写生活中的一个三轮车夫生活很苦但很善良。作者一家人很善待他们,而表达的中心却是呼吁人们要多关注和帮助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这类文章是作者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而写下来,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学生往往写别人的事,写自己的感受,又怎么能打动读者呢?2、思考生活得到的感悟,或抒发的感情不能无病,要动心动情,写真情实感。很多学生写作文,也知道要立意深刻,但往往牵强附会,给人一种生搬硬套,或是太假的感觉,这样的作文往往得不到高分,甚至会适得其反。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生活没有细心观察,缺乏情感积累,更谈不上有所思,有所悟。3、引导学生多思多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作文写作的灵魂,也是一种创新的思想活动。教师要善于铺垫学生的情感基调,因为“入境始于亲”。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广播,电视,网络等吸引学生间接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多思多疑。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就有了深度。
三、教会学生学会渲染生活,刻画生活,进而把文章推向,增加文章的高度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课程;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初中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真情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写作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二,应当在写作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营造一种安全心理氛围。第三,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主要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要在立意、谋篇、选词、造句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第四,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大众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予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对写作“有兴趣”的热情,“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情,缓解自己的压力,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写作往往追求高分,追求稳妥,盲目的套用一些名言警句、空话套话,多采用排比等方式来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虽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不会在语文考试中拉分,但是学生的个性也被埋没了,作文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新意可言,更别说抒发真情实感了。机械化的作文训练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作文写作的兴趣,逐渐懒于动笔,懒于思考,写作文也是应付教师完成写作任务,使得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创新作文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好习惯,比如鼓励学生写周记、日记,建议学生建立笔记本,专门记录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课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传阅、相互学习,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地、充满真情实感地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对写作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注重“导”的技巧手段和学生“作”的策略方法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并将形成发展这种动机和情感作为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心理基础。写作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才能以小见大。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
四、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写作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有深度,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写作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写作是浅薄的。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写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为此,教师应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体验、思考,增进人生阅历;使他们有时间与好书为伴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沟通。
五、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
以往,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作文评改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已之见代替学生的想像和发挥。语文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做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为此,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应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应采用“很好、好、还需要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应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对学生各抒已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给予充分鼓励。同时加强对学生“多读、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重视对写作修改的评价,注重考察学生修改写作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写作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在开放的评价氛围中,在写作教学的园地里,将会融带刺的仙人掌和鲜丽的玫瑰同园,怯生的含羞草和耀眼的丽菊共圃。
六、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会有文思枯竭的感受,感觉无从下笔,即使自己感觉这篇文章很简单,却也不知道从何写起,这就说明学生的脑子里缺乏写作素材,没有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素材,也没有对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书是有了,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地去阅读呢?我鼓励学生一到教室就静静地在班中阅读,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总要拿出一点点时间,让看过书的学生给大家讲读后的感受。我还要求学生在书包里也装一本书,课间随时可以拿出来看。
总之,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教学论著中曾言:“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走生活教学之路是作文指导课的必然选择,这是由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因为学生作文中的物、情、景、事无不源于生活,他们眼中有形、耳中有音、心中有情,文中才会有“音”。也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他们才能讲述真事、抒发真情和表达真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将生活与作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描述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那么,什么是生活呢?“生活”指的是学生所经历,了解的个人,班级,学校,家庭以及国家,社会等全方位的生活内容,它既包括学生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等直接的生活内容,也包括学生亲耳听闻的,从其它信息媒体中获得的间接的生活内容,甚至于学生的奇思妙想。
1 引导学生主观能动地去感悟生活
作文没什么可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造成作文没有可写的素材。其次是不会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通过观察,认识、感知、了解某些事,但是思想贫乏、空洞,无真情实感。而《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人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如果说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是作文的生命。为此,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汲取营养,又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人的思想。做到这一点,小学生就能用我笔写我话,用我语表我情。
2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在有些学生眼中,生活是那么的简单和线条单一,其实这只是生活的表像它掩盖了纷繁复杂的实质,那么什么造就了学生的这一看法?是学生不用心,还是他的表达能力差?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热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的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以总是感到没什么可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到或听到过生活,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认识、观察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许许多多值得一写的事物,他们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结果都与他们擦肩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造成学生经常感到没什么可写的真正原因。比如,校园对出去的街道上,各种叫卖的小贩特别多,而学生成为这些小贩的主要客源,让学生去观察、描写街道上的所见所闻,如果只写些见闻上的,不深入挖掘,那文章就太流于表面而无深意。就会觉得干瘪无味,这就要求老师从“馋”上引导,从为什么繁荣上去引导,从生意人的背面去充实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得写,写得有深意。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如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去观察生活,那是不够的,此时,老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情去感受、用爱去认识生活。只要“心”动了,学生的文采也就来了,写作的东西也就有内容了。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告诉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除了去看、去听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以外,更要注意自己人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注意写一些自己的看法,感受,不要把自己人当作局外人。②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看似“小事”、“平常事”,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同样可以写出精彩。长此下去,你会发觉生活不再平淡,相反,而是那么的精彩。
3 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谱写生活
小学生写作是引导学生从“自我世界”向“大众世界”不断延伸、渗透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不断转化的过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自在的习作氛围,让他们有事写事,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限,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儿童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是小学习作教学追求的一种较高的教学境界。鼓励、启发学生写生活作文是生活向作文转化的重要快捷方式。让学生对作文本身感兴趣,在作文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快乐感、成就感,这是作文进入儿童生活的关键。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不可能对所有生活和事物倾注那么多的感情。但对于能引起自己人注意并感兴趣的事物,都会表现出自己一定的情感,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为打开学生的思路。可向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如:国际时事,校园事件,班级活动,家庭琐事,参观浏览,读书看报,上网,名言警名,喜怒哀乐等。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抓住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写进自己的文章,且言而有实。
一、关注生活,开掘习作的源泉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咬着笔头,愁眉不展;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勉强写出来也是东拼西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感悟。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只有关注生活,写作时才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1.仔细观察生活──获取个性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好的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文章有了真实的个性感悟,便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生活的理解、体会,因此在习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捕捉不到事物的特征;缺少思考,体会不到生命的精彩。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充分利用偶发事件、校园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等,引导学生对事物产生正确的认知,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广泛接触社会──储备习作素材。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仅有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当学生把这一切所见所闻都装进了自己的“素材库”时,写作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这样在写作文时何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呢?
二、加深体验,进入表达的情境
习作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表白,个性生活的体现,而这一切都源于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没有了个性的体验,习作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体验从何而来?来自生活,来自活动。但受教学时间及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组织过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也不可能事事都在生活中得到体验。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宽习作的范围,教师必须根据写作教学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带领学生进入一次又一次特殊的体验之旅。这种有意识的引领及真切的体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产生表达的欲望。
1.倡导游戏精神──加强个性体验。课堂上的游戏、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但游戏是为习作服务的,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卖个关子,提个小要求,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会他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回味体验自己的情感变化。
2.打开记忆之窗──进行二度体验。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容易遗忘,有的虽不至遗忘,印象却很模糊,因此,往往连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也不知从何写起。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的适时切入则可以迅速打开学生的记忆之窗,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进行二度体验,让记忆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得厚重。
三、多样表达,写实与虚拟并存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说真话,写真事。要知道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的现象早已蔚然成风。据悉:近年来,有些地方的高考作文试卷竟有不少都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了社会的震惊和批评。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作文的质量,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说真话,写真事”并不是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的就行,只要原原本本按照生活的面目写实就行,这样,学生的想象思维、创新能力就无法真正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15—01
如今,语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全方位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对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进行探索、实践,以培养起小学生良好的语感修养1。
一、语感概述
语感是一种能够迅速、直接、敏锐对语言文字产生感悟、理解的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语言能力表现,也是语文水平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需要经验支撑的能力、修养,语感会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以及联想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很多因素。
二、小学生语感培养对策
(一)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
语文的来源与运用都来自与生活,可以这么说,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丰富与宽广,语文也就多么的丰富与宽广。所以,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在最大限度贴近着学生的生活。由于这两者间有着非比寻常的联系,我们可以总结出,语感的训练与培养需要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为基础。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通过自身对生活的实践与体验,加强对生活的感悟,才可以真正获得言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对于生活体验与语感培养两者间的关系,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对字词、语句的理解仅仅依靠于工具书是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目的的,要时刻对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加以观察、理解,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悟,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起敏锐、正确、丰富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而如果单靠字典、辞典等工具书,而脱离了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这对语感培养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点拨,让他们从细微处出发,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加强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如果能真正的做到这一点,许多学生仅靠自身也就能够完成对语感的培养与训练。
(二)加强学生阅读训练
阅读不仅能增广见识,也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小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采用朗读或默读两种方式,在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中应该采用默读与朗读组合进行的方式。
阅读是一个多种感官协调运作的过程,也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确朗读训练,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最精确的阅读感知训练;第二,在抓好学生精读训练的基础之上,就要对学生进行速读广览的默读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所谓的速读,并不是单一的“一目十行”,也不是对文字、符号进行单独的大概、模糊了解,而是凭借阅读者自身的语言直觉感悟,对阅读内容进行快速、准确的整体理解2。因为在阅读者在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时,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对逐字逐句的对文字、符号进行理解,而需要凭借作者自身的直觉思维对文字进行有依据的“预见”,以迅速、准确的对阅读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
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之下,学生直觉体悟语言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加强学生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训练
许多语言表达、文章表达的字面意义背后,还暗藏着弦外之音。要想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或是对这样的语言表达进行敏锐、准确的理解,不仅需要对生活有深厚的感悟、有较强的直觉体悟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联想与想象是一种不受固有思维束缚的思维形态、能力,它的自由性和跳跃性都非常强,它可以迅速建立起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进行启发、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具有创造性与探究性的语感。
(四)引导学生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要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修养,还必须引导他们进行语言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所获得的感悟与能力发挥出来,真正使学生的语感修养得到提高。
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语言实践训练,促使他们形成并不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的实践活动。第一,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电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第二,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活动,组织语言极为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第三,写。写作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有着其独特的作用与魅力,它能使学生在写作的揣摩过程中,不断对自身个各种感悟、能力进行细密的综合,夯实自身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有其重要的作用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提高他们对高层次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