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高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营腐生的动物是分解者);(4)分解者:异养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注意:植物并非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寄生植物,它是消费者;动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细菌也并非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
4.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传递途径:沿食物链、食物网,
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能量来源 (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降低)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形式:co2
④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有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种类
a.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b.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的信息,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c.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2.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引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注: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不能在生物与生物间循环。
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生物会考只是针对文科班的学生的,对于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是及不重视生物会考,因此会考复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特点阐述了关于新会考的几点做法,从这些做法中,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会考复习效率。
关键词:生物;基础会考;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会考也发生较大的改变。现只由文科班的学生参加理科的会考,而这些科目是不需要参加高考的科目,因此对于大绝多数学生来说从心里上就不够重视,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复习生物显然是不现实的,再加上复习时间紧,大概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因而生物基础会考复习任务是比较艰巨。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如何使会考复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就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主要是提前制订好复习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做好备考工作的前提。认真研究往历年来的会考试卷,总结经验。最关键是上好每一节的复习课,向课堂要效率,尽可能把把主干知识在课堂上都消化清楚。
一、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定位
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次生物会考,由于新课程改革,会考内容包括必修本的三本书,而这三本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需要108课时上完,但由于课时比较紧张,生物高二时才开课且每周只有3个课时,这样的课时对于新课程来説是有点紧张。新课直到5月15日才结束,剩下复习时间就只有一个月,如何用好这一个月,怎样开展复习工作,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必须要制定好复习计划,而且是按周的详细计划,并对这一个月的复习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备课组内成员,
二、研究会考纲要,明确考点
高中生物会考的知识范围是依据福建省教育部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纲要》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是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的做法是:会考系统复习前利用大纲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本书的知识内容,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如①概念图法:利用概念图加强各个概念间的联系;②比较法:找出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③归纳法:使特定的知识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④图解法:简单的图综合复杂内容,这样对于提高综合与应用能力十分有利。如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点中,涉及到不少基本概念,可把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用图解表示,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我还根据会考刚要的知识点要求整理了一套适合于文科班同学使用的《生物学业基础水平测试复习材料》,里面囊括了各个知识点,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附有试验考察的内容。
三、熟悉题型,做好专项训练
对历年生物会考卷及会考纲要进行研究发现试卷中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分值比较高,要重视;而非选择题部分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内容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增殖过程、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试卷的这一特点我在会考前一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纲要中的选择题进行全面的复习,并特别要求学生对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更要认真复习,找出当时做错的原因。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平时练习中的选择题进行筛选,并选出150道选择题整合成一份《选择题专项测试题》,利用学生晚自习第3节课自习时间进行测试,再利用学校的阅卷机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了新的认识。
对于非选择题部分我就给学生总结了四张历年来生物会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给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并对每种题型的题目进行详细地评析,讲评之后个别学生还有不懂之处就要求将其背下来,让后再去询问好的学生或来找我问个明白。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对这次会考的预测,要求题目自己出题,由教师整合成一份模拟卷再次练习。
此外,要重视会考考纲练习题的分析。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考纲的练习,明确作业的完成时间,然后由小组长收集同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汇集到科代表处,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题目的分析,提高了题例课讲评的效果。
四、了解生情,合理利用资源
由于我担任文科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课时比较紧,对学生的了解也不算深刻,特别是那些后进生的了解是不够的。我又不想再占用其他的课时,因此我只能采取分组的办法,将班级原有的座位进行了大调整,调整的依据就是按照平日的考试和小测成绩将其分成四人或六人不等的小组,并设立小组长,这些小组长也就成了他们的小老师。于是对于每次测试我都不全员批改,我只要从每班中抽取几位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集中先进行题目的分析,然后让他们进行分工,每人准备在第二天晚自习的时候给同学进行试题分析讲解,我自己准备第二天晚上的自习课进行巡视,了解这些小老师是否尽职尽责。再根据这些小老师的反馈,对一些题目在进行集中讲解,不但能提高讲评效率还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激情。另外由于是学生教学生,坐在下面的学生都能比较大胆地提问,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活跃,我自己在巡视过程中也及时地了解小老师的教学情况,对个别的题目进行分析。课后再次集中班上成绩很差的学生,了解他们经过同学的分析以后,对题目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内容,再进行分析。在时间应许的情况下我尽可能对他们的试卷进行面批,确保教师最后的辅导精力准确落实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上。
以上这些就是我今年在会考备考中的一些做法,但事实上成绩的取得也不仅仅靠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取得,而是贯穿于高二整个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在课一节课上我都会精心设置课堂,让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让一切的问题极大可能地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学业评价——生物
[2]陈永洪.对高三生物学一轮复习的体会[J].生物学教学,2008,33(4):33—35
[3]高中生物学业基础会考复习计划
[4]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科试卷反馈性评价
关键词: 高三生物课程 复习课 高效课堂
根据教育部门各年级课程设置,高中生物学课程课时安排每个模块均为两个课时。如此,广东绝大多数高中在高二下学期后半学期进入高三生物复习,每周四个课时。要完成全面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本书,选修两本书的内容,期间还要完成各种测试的试卷讲评,任务非常繁重。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创设高效课堂是有效手段之一。
一、巧妙安排复习顺序,以新角度复习旧内容
在上新课的时候,教师讲授光合作用的内容基本是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在第一小节中首先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其中加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然后学习叶绿体的结构。在第二小节中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在高三一轮的复习中,此内容的切入点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然后提示学生,本内容复习的光合作用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这个反应式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此反应式,鼓励学生提出和此反应式相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H2O和CO2是如何变成CH2O和O2的?怎么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能在光合作用中到哪里去了?哪些因素在影响光合作用?这个反应式是如何发现的?由此引出光合作用过程、场所、色素、影响因素、探究历程等相关问题的复习。
从新角度复习旧内容,使新课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转化成复习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其间复习回忆旧知识,还有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的过程,不会让学生感觉在吃剩饭。如此处理,能充分利用学习方法中的组织策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以核心概念、核心理论为中心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例如可以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把涉及光合作用的所有内容全部囊括其中,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细讲原理典例练习,培养元认知能力,为迁移而教
在2011届最后的模拟练习中,学生所做的华师附中一道涉及光合作用的习题和2011年广东生物高考中的26题蝴蝶兰的题目有极大相似性,但是高考时有学生觉察不出两者的类同之处。在模拟试卷中这种相似的题目非常罕见,但是学生不能迁移,实在令人痛心。2011年广东生物高考29题第(4)小问,要求提供监测叶绿素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此内容和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主要的步骤是一样的。由众多此类问题可见,让学生在书本中的情境中掌握一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这些知识在新情境中运用的问题,即知识的迁移问题。
布鲁纳曾说:“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心理学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迁移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细胞呼吸的原理、光合作用的原理、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教师要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在基本原理教学中,研究表明,影响迁移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学习的例子的数目。吉克(M.L.Gick)等人的研究告诉我们,要将某一原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需要用多个例证(不少于两个)来说明这一原理。此外,还需指出,每个例子中原理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做才会有助于迁移。根据这一原理,在进行考点复习时,教师需对相关的考点提供足够的例证进行说明,并且要循序渐进地注意使用变式训练题。要先使用和原理相似的例子,以促进学生很好地理解,然后使用变化大的例子,这样可促进迁移。根据此原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复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将课本中文字过程的描述转变为简单的方程式;将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转换为用O2释放速率表示的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规律表格转换为曲线图。在平时教学时应多关注知识迁移的训练。
为迁移而教的另外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和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控。布朗(A.Brown)等人研究表明在下述条件下,迁移更容易发生:(1)所迁移的知识可用原因结果关系描述;(2)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灵活应用以及在各种情境中的应用;(3)有精力从原先学习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原则。由此在加强原理教学的变式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能够从例题中提取出问题解决所涉及的原理及相关知识点,根据题目的具体问题,如何灵活应用原理。教师在讲解习题中学生出现的共同问题时,不仅要指出正确答案,而且要指出正确与否的原因,教会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不仅是完成了作业,而且要能领会试题在考什么考点。例如:2011年广东生物高考第26题:观赏植物蝴蝶兰可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
(1)依图分析,长期干旱条件下的蝴蝶兰在0―4时?摇?摇(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摇 ?摇;
此时段?摇?摇(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原因是?摇?摇?摇 ?摇?摇?摇。
参考答案:有。此时段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第一、二阶段均有[H]产生,第一、二、三阶段均有ATP生成。无。此时段没有光反应,而暗反应必须要由光反应提供ATP和[H],故不存在暗反应。
解析:此题涉及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发生的时间和过程,一些考生因为题干中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所以认为夜晚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意识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本来就是连续的过程,没有光反应也就没有暗反应。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晚上都可进行的。如果在课堂训练中,教师通过习题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并能够灵活应用,正确迁移,他们也就不会因此失分了。
三、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在复习课中,要注重详略,多讲学生需要的。如此,可以节省上课的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复习的深度。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对复习内容进行过新课的学习,但是因为相隔时间较长,基础知识遗忘得非常多。针对此现象,可以让学生采取课前复习的方法解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理科班学生常常因为课外作业量大而无法完成此工作,教师可以采取课上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然后在午读的时候进行基础知识识记的巩固训练。
考试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考纲和学生的情况,精讲学生需要的、难理解的,略讲记忆要求多、理解成分少的,使上课的时间得到最有效的应用。比如在必修一中,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内容要重点讲,而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内容可以略讲。为了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学生画真核细胞的结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细胞分裂时期的物理模型图。在必修二中,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计算是难点,需多加练习,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可以假说―演绎法的步骤为线索,进行复习;变异涉及育种方式要精讲多练,育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复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内容是必修三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可让学生通过调节流程图来进行复习。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现代认知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审题能力 提高 生物
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对考生的能力进行考查。高考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要求有提高的趋势,在试题命制中常巧设关键词语、限制条件、隐含条件,考查考生能否通过阅读,抓住题目所提供的相对较新的信息,并进一步与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相联系(结合、重组、转换或迁移),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了对考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学习能力的考查。审题能力的核心要求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审好题才能做对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从读、思、练、比、联五方面入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读
审题先读题,读懂题是审好题、做对题的前提。读要细读,逐字逐句,咬文嚼字;要精读,读出关键点,理清题意。读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在平时下功夫,读考纲、读教材、读资料,提高阅读能力。
1.读考纲。考试大纲不仅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还是我们进行高考复习的指南。深刻领会考试大纲中能力要求的实质和精髓,能更好地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2.读教材。题以书为本,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才是学习考试的根本,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能力要求、试验操作等如果理解得透,掌握得好,就应该能够做出题来。读教材要理顺知识脉络,突出主干知识,加强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近年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回归课本的倾向明显,基础题都占相当比例,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题目不偏、不怪。而从考生的实际情况看,基础题丢分多,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复习时要让学生回到书本上,注意主干知识的积累,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对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普查,查缺补漏,大胆取舍,抓住重点,建立学习内容、分数和学生、时间、空间、措施对应的立体复习计划。
3.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在阅读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生物意义,以及有关生物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二、思
提高审题能力要学会读题后思题。
思要深思,思考题眼所在;要慎思,思考出题的目的所在。功夫就在探寻切口、掌握方法、深入求索的反思上;对审题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反思;对解题规律的反思,对试题变形、变化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落实基本概念、摸索总结基本规律。可以采取“读题目”、“找关键词”、“解释题意”、“画横线”等方式进行专门训练。此外,审题不要一味求快。反思过程就是强化过程、升值过程。通过反思达到“做对一道题,掌握一套题”,“解决一种题型,掌握几个规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要看病,更要治病”――要做题,更要分析。做完一道题不能满足于题目的答案,应该多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该怎样解答?解题的方法是不是只有惟一的一种?可不可以另辟蹊径,尝试新的解题思路?这样,做一道题,你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这道题本身。
三、练
生物复习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基本知识、把握基本方法、娴熟基本技能、训练解题速度、提高解题准确率。
做题的目的是检验、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发展思维;以试题为本位,以试卷为本位。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讲解针对性要强,除重点、关键外,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要注意知识的综合交叉,突出能力的培养,培养应变能力。练习以定时作业为主要的形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抓好运用知识能力的单元、综合训练,题目的难度、梯度应靠拢《考试大纲》的要求,考试内容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
练而后知不足,临近高考模拟考试做了很多题,一定要及时改错,不让错误过夜。后期复习会改错的人在考试时会占大便宜。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外,还应该自觉主动地将每次做题后的典型错误摘录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问题已经得到彻底改正,哪些问题尚未根除,又新添了什么问题,从而不断消除生物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地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
四、比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生物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很多知识点已学过,翻阅课本,每个单元都很“眼熟”,复习的时候难免轻敌。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通过对比来总结归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因此要注意做题后的总结、归纳和强化。首先对题型进行归纳,然后对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进行归纳,最好要达到一看题目就能判断出从哪方面入手解题的熟练程度。如在解答单选时,当感觉不止一个正确答案或没有答案时,必须重新仔细审题,并回忆所学的知识,围绕所认为的几个答案或全部选项仔细推敲,找出正确的答案。有的题目可以采取审完题干后,自己先做答案,再将所做答案与供选项对比来确定答案,并注意与自己所做答案相接近的一些选项。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择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这种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有的理科生感觉生物要记的东西太多了,那就需要把握记忆的规律。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交叉成结,集结成网,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例如有关蛋白质这方面内容,概念较多,很多学生对其中的关系理不清。如果能将这方面内容制成一张网络图,然后反复去看,看自己根据这种网络图能想到多少相关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就不枯燥了。
五、联
近几年来,生物高考愈发注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也逐渐增多,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关心与生物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学会将学到的生物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没有,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因此要善于捕捉与生物学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现象,重视热点问题中的学科知识运用,明确与相关学科、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复习以教材为依托,做适度的拓展。尤其要加强实验变式思维的训练,包括实验材料的变式、实验原理的迁移和变式、实验条件和过程设计的变式、对照实验的设置与变式、实验结果鉴定和表达方式的变式等等。考生在复习中,应该加强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二是对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能够分析、解释,根据某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推测下一步的实验结果,并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审题能力是影响学习成绩提高的瓶颈,也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审题能力强,是提高正确答题和答题速度的前提条件;审题能力差或者马虎,是做错题和答题速度慢的原因之一。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养成熟读、多思、精练、巧比、善联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