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课堂教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教案

第1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的人,水平不同,发展能力不同,悟性不同,知识的生成结果也不同,我们的教学、训练、练习都应该有针对性,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落实。

(1)“教案、学案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自学,促进学生由先学,再到会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实现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2)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我们自己的学生,面向活的学生,面向在成长的学生,通过“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既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其全面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得法。

(3)既能提高学生又能提高教师,使教、学双方都能获益。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生的学科素养。

(4)“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紧紧围绕落实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计。

二、“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栏目设置

(1)教学目标栏:本栏目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

(2)预习自我探究检测栏:本内容选取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公式、基本图形、基本方法,设计成小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内容、互帮互学,课前完成预习自我检测。

(3)典型例题精析栏:教师精选典型例题,课堂精析精讲,归纳规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目标达成检测栏:选取适当数量的题目作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馈,通过学生达成率的检测来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情况。

(5)知识札记栏:安排在例题旁,作为学生课堂笔记,记录新课学习过程、例题讲授过程中的知识、方法、规律、题型及一些自我思考。

除此之外,还设有课后反馈栏、探究与拓展栏、知识方法自我归纳栏和学习质疑与反思栏。

三、“教案、学案一体化”备课的操作程序

(1)教师编写教、学案:备课组长按照学校教学的统一要求,安排好教学进度表和各位教师的编写内容。

(2)教、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分发给学生,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自我检测,阅读并力所能及地完成部分例题。

(3)课堂教学时先由教师引入,通过学生个人阐述或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就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完成的情况作讲解。

(4)根据学生自学检测的反馈,教师对本节新课内容及典型例题进行针对性的精讲、总结、提出注意事项。

(5)例题同步练习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完成,教师结合训练情况,对存在问题加以突破。

(6)课堂留出时间完成目标达成检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7)课后整理例题、复习知识后完成知识方法自我归纳,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简约化。

(8)完成课后反馈和探究与拓展,教学案中设计了基础训练题、能力训练题,要求学生一定要按书面表达的要求严肃认真地完成。

(9)教师批改后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订正,再小组讨论归纳错误点记录在学习质疑与反思栏中。

(10)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完成教、学案的有关内容。教师批改

时,要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

四、“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应达到的目标

(一)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1)“教案、学案一体化”应具备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提纲、课堂笔记本、课后作业本、订错本等多重作用。

(2)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避免课堂、课后大量抄题,阅读、审题更加便捷。

(3)课堂学习应更具针对性,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将面临的困难、难点,在课堂上听课更加有的放矢。

(4)学习主动性应更强,使学生之间形成预习的竞赛风气,讲义发给学生后应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努力完成预习练习,并相互交流。

(5)知识应得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教、学案配套练习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熟悉题型、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应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6)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例题整理,知识自我归纳,记录学习质疑与反思、错误点等,形成会学的良好习惯。

(二)从教师的角度思考

(1)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性应更强,应该非常明确每节课所需解决的问题及思考如何解决;可使教学更实在、更踏实,不会随心所欲。

(2)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更高效率,使用教学案后避免了抄题过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学效率应明显提高。

(3)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量地让学生阐述、让学生练习,教师适时讲评、适时点拨、适时总结,达到学生自主地学,教师针对性地讲。

(4)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解决。

(5)教师在编写过程中应精选题目,科学编排,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五、“教案、学案一体化”备课和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教、学案一体化”是教案和学案的统一,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流程为主线进行设计,所以既要有教案的完整环节,

又要突出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提示。

(2)栏目的设定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从学生学习流程的角度,给予点拨或提出一些问题引起进一步思考。

(3)教师要注意思考“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合理使用。由于各班学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教案、学案”时,教师必须二次备课。

(4)老师要每天检查,及时督促学生及时装订,妥善保管,作为复习依据。

第2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学案教学;自主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置于教学被迫接受的层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精彩纷呈,学案教学因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学案教学改变了以往上课讲解知识点“满、透、细、实”的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则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学案教学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二、学案教学的程序模式

运用学案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完成笔记并内化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10分钟时间对学案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随堂巩固,让学生做学案上的“随堂训练”,允许学生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知识总结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学案的“课后训练”。

三、学案的编写

1.学案的基本内容

学案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案指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细读,把握所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学案提出的问题,记下思考所得及疑点、难点。

2.学案编写的原则

(1)呈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一标多本的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就是以课标为教学依据,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以互补为原则,教师自主选择,个性化整合。学案成为呈现整合资源的载体。在“捕获光能的色素”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学案中可设计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推出实验结论。

(2)呈现学习思路,形成知识完整性。学案在课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线索,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后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整体构建知识体系。“酶的特性”一节的学案清晰呈现了学习思路。

知识回顾:教师重新演示过氧化氢分解的比较实验。

观察并描述三支试管产生O2的速率——酶和无机催化剂的比较——总结酶的第一个特性“高效性”。

新知探究:

探究1:酶具有专一性。

看动画演示(酶与底物之间的锁匙关系)——总结酶的第二个特性“专一性”。

探究2:酶的反应条件

创设情景——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结果分析并总结

知识应用:展示加酶洗衣粉,阅读使用说明

(3)呈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4)呈现层次性与针对性。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同时,学案也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针对性,针对不一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运用学案,使学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学案的使用

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适应于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如何用好学案也是学案教学有效的关键。学案的有效使用应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主要是知识回顾与预习。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激活学生的思维;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课堂。主要是新知探究、知识应用、典例剖析和随堂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讲知识,而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学案中要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况,提供探究的资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如说,第一,可以自然现象为例提问,如引导提问“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第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与光合作用从原料、产物、条件、本质等方面加以比较,引导学生提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正好相反,二者是不是简单的逆转过程呢?”“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两者作用不是互相抵消吗?那对植物的生活有何意义?”;第三,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探究实验。生物学有些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生活中的实例,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引导探究。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中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置于空气中刚刚萎蔫的青菜叶片置于清水中又变得硬挺了”,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实验,实现合作学习。最后使用典型例题剖析重点和难点,随堂练习进行总结和巩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主要是学生课后自主训练、知识总结和错题整理。一方面学生以学案为线索进行复习建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解题,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从学生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思路。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的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某些内容受学校条件,不同层次学生探究能力,学业成绩评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进行,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把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课业的进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学案教学还需要逐步渗透,精心设计,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1[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不改变学校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渗透安全教育。同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安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安全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安全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又如,在教学部分几何知识时,教师常常会让学生准备剪刀、胶水等操作工具,这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准备的,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好则会影响数学知识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制定这类教案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使用剪刀这类工具肯定会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素,在教具准备中就应提前与学生进行纪律上的约定,规定只能在相应环节规范的使用工具,活动完毕立即妥善放置,放学立即带回家不再带到学校。再比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题时,往往会让学生带自制的钟表到学校,有的家长在固定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时,常用铁丝或小钉子、大头针等,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于是让学生提醒家长在制作时要注意。有了事先的计划和准备,课上教师更要做有心人,随时观察学生的行动,才能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防范。

二、在数学活动课中进行安全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安全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根据预定的教学安排,我设计了数学实践活动:绿化地带、前教学楼及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上课地点由室内延伸到了室外。这就增加了教师对课堂纪律、学生调控方面的难度。因此我在学生们准备进行分散的各小组学习之前,就明确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宜:1.在室外学习的目的是研究本课知识,因此不能做与此无关的事情;2.操场上有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在做踢球等活动,因此要注意避让;3.不能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各班上课。4.活动时间结束迅速回到指定集合地点。通过这样对学生纪律的事先约定,教师的密切参与,能随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不规范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有效。能最大限度地调控好学生的活动行为,避免学生活动时因为无明确纪律约束而产生的无法预计和及时控制的危险行为,很好地保证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学生通过收集和统计数据,组员之间激烈的讨论,不仅获得了知识与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及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更能促使学生成为关注自我生存,关注社会环境,有一定法制观念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学生。从小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法制的种子,将来一定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利用教材潜在安全教育资源,适时渗透安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需要教师从教材中用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数学知识的引出都是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这些主题图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如果能适时抓住图中的信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学》时,当时我发现图中有限速标志,于是我结合教学,教学生认识交通标志,了解这个标志所代表的意思,特别让家中有汽车的学生在外出时,一定提醒家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绝不超速行驶对从而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不安全,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时,这节教材的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于是,我以谈话导入新课:“春暖花开的季节,骑车旅行是一项既环保又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不过,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文规定: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车。如果你也想参加这样的旅行活动,必须在家长的监护下才可以的。这不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利用,让学生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4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一、藏族中学的生源情况

藏族学生大多生活在远离城市的牧区和草原,家长常年忙于游牧生产和生活,家庭教育非常单调。统计表明,藏族学生在入学以前有90%以上是由爷爷或奶奶照顾生活起居的,学前教育以溺爱为主。大多数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很少,他们在上学之前基本上不会说汉语,听不懂汉话,与教师及同学交流较困难。

由于牧区以游牧生活为主,学生习惯了自由和随遇而安。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识不足,只是在普及教育的形势下,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接受管理或照顾,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

二、藏族中学的教学现状

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藏族中学,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调查发现,藏族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拓展都不重视,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上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之不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被动思考或者不愿意思考等问题,只“等”教师讲解;教师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敢表述自己的见解或教师根本不给学生表述见解的机会。因此导致学生不自信、不敢发言、不愿发言,被动学习。

三、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学案”在实质上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侧重让学生“会学”。

学案导学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既关注教师的“导”,又注重学生的“学”,尤其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认可。

四、藏族中学课堂教学使用导学案的理由

理由一:在预习环节的问卷中,有62.3%的学生认为预习有用,但不知道如何预习,有61.9%的学生只等教师讲解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导学案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藏族学生在课余时间不预习、“老虎吃天”式的预习、“等”老师布置任务的被动学习习惯。

理由二:调查问卷表明,80.7%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导学案的应用,使藏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环节中主动思考适合自己认知水平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活动,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共同学习、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了藏族中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靠”老师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在课堂中思想抛锚、睡觉、打瞌睡的消极学习习惯。

理由三:调查问卷表明,71%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以抄袭为主。导学案的应用,使藏族学生能在做作业的环节中做到因生制宜、因材施教、分层作业、自主作业的原则,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的负担。从而改变了藏族中学学生大面积抄袭作业的不良学习习惯及在作业上“要”老师指导和详细讲解的懒惰学习方式。

第5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论文摘 要: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它是集教师“导案”,学生“学案”、“练案”于一体的“教学合一”的文本,因此承载了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导学案教学法受到了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对导学案的设计中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即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误区二: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首先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而习题或考卷则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

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偿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

转贴于

误区三: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1、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师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二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4、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但这不等于将问题“零碎化”,就像传统课堂上的“满堂问”一样,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这样设计的结果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四: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形成“共案”)到个人“初备”(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既要解决好N个学生的问题,还要 N=1要的问题。让学生优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设计。即前面所说的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评等。这样设计出的导学案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误区五:导学案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何灿华.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探究能力[J].化学教学,2003,(5).

[2]王献红.浅谈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3).

第6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虽说是一个教学环节的小小改动,却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反映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把握课堂的游刃有余,更显示了教师强烈的课改意识。观摩后笔者有以下一些感悟:

一、在课堂上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景

情景教学一直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案的这一小小改动把学生带进了活生生的语言现实,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英语真的就在我们身边。澳大利亚不再是遥远的国度,因为澳大利亚与我们只是咫尺之遥。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增,而这样的兴趣不仅仅反映在这堂课上,而且会反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甚至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学习。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是不谋而合的,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善于用多种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今天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设想一下,老师不改变原来的教案,还是请一位学生上来扮演澳大利亚人,不管这个学生课前准备得有多么充分,课上说得有多么好,学生还是知道这是一个“假洋鬼子”,提问时没有激情,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想问,从而有多少学生失去了说的机会,失去了交流的机会,失去了掌握更多知识的机会。学生学起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而现在是真实的、地道的“洋人”,学生交际的对象是真正的澳大利亚人,学生愿意与他们交际,有的甚至是急着要与他们交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达到了连哑巴也想说话的境界。教案的这一改动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这时的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主要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学生会把老师看成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大家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只不过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往往喜欢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而不愿意用英语和中国人交流,尤其不愿意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毋庸讳言,和外国人交流可以听到纯正的、地道的英语,可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改进自己的语音语调。撇开这些因素不谈,恐怕还有一个心理因素,那就是怕自己说错,别人会嘲笑,从而在熟人面前丢了脸面。而在外国人面前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成人如此,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执教老师对教学环节作了这一小小改动,正是迎合了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学生愿意问、敢于问。在这个时候,所有学生站在了一边,一起对付对面的老外。在课堂上,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鼓励的情景不断涌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了人文素养。

四、增进了学生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7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常常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趣味体育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如,三人两足、花样跳绳、拔河、运球跑等趣味体育活动已成为我们课上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充分发掘花样跳绳对学生健康与合作能力的积极作用,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间的合作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与练习中。除了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之外,还侧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跳绳的健身功效扩大化。本节教学内容,作者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将其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课程导入介绍,第二课时为基础动作训练,第三课时为分组花样跳绳比赛,第四课时为花样跳绳样式创新。

1.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n时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有趣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花式跳绳的想法。第一节课为室内理论课程。课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玩过吗”。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主要器材――跳绳,询问学生利用这一器材健身的经历,问同学们“玩过吗”。因为场地条件允许,在学生陈述完之后,还请了几名同学到讲台前进行跳绳的技艺展示。第二部分“会玩吗”。在学生进行技能的展示之后提这个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家已经展示过了,为什么还需要问会不会玩。在我国,跳绳是一项全民性的趣味体育活动,普及度很高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跳,但是“花样跳绳”又与我们理解的“跳绳”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个追问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部分“怎么玩”。这一部分就是主要通过影音教学的模式向学生介绍“花样跳绳”的定义。通过观赏别人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这一趣味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

2.分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第二课时主要为基础动作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课程掌握:单摇、垫脚跳、速度跳、单脚跳、剪刀跳、弓步跳、走路跳、移动跳等在内的基本跳绳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也便于学生在课上进行动作练习,在授课时主要采用的是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学习,分组课堂互动形式更加丰富,也更便于组织课堂比拼,可以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3.分组比赛,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这一课时开始,让学生迅速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排队。老师统一布置比赛动作,将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基本动作进行组合,形成一套有难度的花样跳绳动作,给学生统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之后迅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可以有效巩固理论课程和练习课程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状况。

4.集体创新,“花式创新”玩法汇报表演

有了第三节课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做铺垫,第四课时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和学习。让学生选取三个以上的基本动作,在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启发下进行“花式创新”和练习,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汇报表演。

【讨论分析】

1.重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多的是师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新阶段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不被教案所局限,而是根据大纲或教学主旨预设出需要学生完成的课堂任务。例如,在本案例中四个课时就是相互紧密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完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再由此预设单课时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此外,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练习和自主创新的机会。本案例中,第四课时整个课时的时间都作为一堂总结课,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对我们司空见惯的跳绳进行玩法的花式创新。我们的学生有七个小组提供了一种以上的创新动作套路,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练习自己对花式跳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引导学生开启心智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2.以课堂教学带动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练习惯

新课改之后,我们更重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究,因此,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与体验的机会。本案例不论选取的教学器具,还是整体的课程思路设计都紧紧围绕这一主旨开展,旨在让学生由被动的“要学”变为主动的“想学”。

第8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品牌学校,我校决定开展“问题导学型课堂改革”活动,积极借鉴山东昌乐二中成功课改经验,特别是“分组学习,小组竞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新型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为了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发展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1、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起“分组学习,小组竞赛”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切实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

二、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一)小组建设

1、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

(1)成立学习小组,以月考和期末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平均分成N小组,每组六人,按组排序,按序排座。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

(2)、明确小组长职责: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更要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起到组织和监督的作用。

(3)、组内科学建设: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每个成员都给分配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方法一:将小组分为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方法二:依据学科将小组成员分为不同的学科组长,在上某学科时,班级学科班长做好发言记录。小组的学科组长也要组织、记录等,组长监督并协调。小组学科组长将记录结果上报学科班长,学科班长核实记录情况,并上报当天班级值日班长,做好统计。方法还有很多,结合实践,灵活运用。我们鼓励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可采用计分的形式,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自主学习、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组织。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4)、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组间、组内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争活动,实行不同等级的计分制。

(5)、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日记,每日填写。加强学习小组的考核评价,实行组间量化管理办法。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7)、班内每天设一位值日班长(由学生轮流担当),负责统计班内当天的课堂情况及评价情况。每周设一位值周班长(由各班干部担当),负责统计班内一周的课堂情况及评价情况。

2、学科学习科研小组:

(1)、成立学科学习科研小组,成员由科任老师、学科班长、各组的学科组长。

(2)、每周召开一次科研小组研讨会,学科班长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反馈同学们在近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达成解决办法。

(3)、在课堂上帮助B层、C层同学解决疑难问题,主动展示、点评、质疑和拓展。

(4)、在课下检查各小组笔记本的整理、典型题目本的整理,组长负责协调每天各科的作业量。

(二)

学案导学

1、教师备课变“教案”为“学案”

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编写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学案设计要符合学生自学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为学生设计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关于学案设计的格式,可参考其他学案执行。

2、教学方式体现教师主导

学案式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是教师的导和帮,学生的学是主旋律,教师的帮是画龙点睛,学生的“学”与老师“帮”协调互补,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而有实效。

3、学习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地位

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学案教学,学生是在老师的组织下,依据学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的学习。

(三)逐步完善“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型课堂”的教学流程包括明晰目标、学案导航、释疑解难、点拨提高、当堂训练、反思提高六个环节。

明晰目标是教师每节课必须首先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学案导航就是教师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编写成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模块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

释疑解难是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记录员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并找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

点拨提升是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学生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法,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当堂训练是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检测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当堂训练要重在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

反思提高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并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学会在反思中成长。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2月10日——2012年2月26日)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2、组织教师学习“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各教研组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

3、制定出《抱龙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2月27日—2012年3月18日)

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编写学案,逐步完善我校的“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针对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指导、组织教师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和探索活动。全体老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3、实行课堂反思制度,任课教师每堂课后要有短小的课后反思和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改成败,纠错扬优,使教改走得更快、更好。

4、建立学生成长日记,记录学生每一天的自学情况。各班安排专人检查。

5、收集整理好各项过程资料,整理好各项档案。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19日—7月)

1、全面实施“问题导学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诚邀教研室领导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指导。

3、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及成绩。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

长:刘

副组长:张雪冬、董慷

员:梁海山、芮青城、高震、兰宗国、魏超华

潘之业、杨振峰、申斌、魏华飞、张梅英

2、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着力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教师认真参加各年级组织的或积极自发地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指导自己教学活动,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采取课堂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教师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各教研组认真组织研讨课和展示课的备课、听课、评议等活动。

第9篇:课堂教学教案范文

一、学案的设计

1.学案的特点

(1)围绕物理教学目标,紧扣物理教材,从整体上体现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物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可能地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2)有启发性。对物理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3)物理问题设计应首先考虑物理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物理问题的编写,除一般的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对物理知识认知的规律。

(4)坚持创新性原则。

(5)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6)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7)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现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的关键交接点,引导学生将一系列的学习目标钩挂到这些点上,把新、旧知识内容钩织成一个网,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各项学习目标。

(2)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3)诊断补偿。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学生掌握的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4)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课后讨论等,以巩固所学,培养能力,并获得反馈。

二、学案的实施

1.课前预习阶段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前预习阶段是“导学案”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更广泛地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并将这些问题和猜想记录下来,同时可以让部分小组把这些问题和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共同来归类、梳理,找出大家要共同探究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教师适当设计几个检测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从而将讨论进行到底。

3.课后巩固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