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江苏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小课题研究”,笔者认为,就是以学术思维和科研意识来审视和理性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行动研究。也是教师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具有“真”、“实”、“小”的特点[1]。“小课题”研究当前正逐渐走入一线教师的教育生活,成为一种深受一线教师喜欢的典型小问题研究。但是,我们教师也勿以它“小”而走入研究误区。
一、“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总结”吗
“教育总结”,即是教师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育环境、教学状态、管理困惑,对“常态教学下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但“教育总结”,重在对“做了什么”内容的呈现和就事论事的反思,大多感性有余而显理性不足。而“小课题”研究首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想清楚——写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螺旋上升的过程。“做出来”就是脚踏实地地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想清楚”,就是对存在的问题思维加工的过程;“写出来”就是把问题理性地想清楚后写出,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既不是呈现方案也不是总结,而是通过“确定的小课题研究的题目——设计出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反思小课题研究的进程——调控小课题研究的进程——收集小课题研究的效果——物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具体活动进程实现研究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出发,从教师的困惑点出发,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从教育管理问题出发,对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理性地判断,“对策即成果,收获即效果”是对“小课题研究”成效的朴实写照[2]。笔者的“小课题”《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3]研究便是对教师“二次成长”中瓶颈与突破的“为什么”和“如何做”等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阐释。“小课题”《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4]研究是笔者对某地市中职校近70篇参评论文写作问题作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有规律结论。它们都是笔者将教(育)学工作过程到研究过程的一种转换,是把自己的实践对象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认知,是对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自身知识积累“三素”的有效融合。
二、“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随笔”吗
“教育随笔”,即对教育事件及时感悟的记录。重在记成功的教学方法、记教学中的失误、记教学中的遗漏、记教学中的感悟,思教育管理中不足,大多表现为零散的“豆腐块”。而“小课题”研究则是对这“豆腐块”式教育随笔的系统元认知,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并不仅仅停留于教育日记撰写、教育叙事叙述、教育案例的提炼、教育反思的记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经验即成果”。笔者的“小课题”《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5]研究是关于对“教学主张”缺失对有关教师“自”问题产生影响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小课题”《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6]是关于当前中职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日常的专业教学(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国家、省、市技能大赛集训教学;单招高考专业教学(高职升学教学)四种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问题的求解与论证结果。它们的研究流程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课题(问题即是课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实践中运用拟定方法)———研究过程(具体组织实施,问题得到解决)———研究结果(总结研究成果)”。这是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事件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我评价、自主提升、自动追求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持续过程。
三、“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故事”吗
“教育故事”,即教育案例当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当事人”、“实践者”——教师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短文。这种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教师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既不直接定义教育内涵(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的应然(做什么),只是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故事”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对教育叙事、案例的表述,更是注重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或话题进行持久关注和不断反思追问,并有效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其成果有完整的表述方式。一种是教育叙事研究,主要包括题目(简洁点题);引子(研究起因);背景(研究背景);事件(经过或调查的结果)[7]。笔者的“小课题”《我研故我乐——我的教科研之道》[8]研究便是对“教师教科研的成长之路”的困惑、路径、对策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叙事研究。一种是陈述方式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等内容。笔者的“小课题”《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9]研究便是参加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有关课题组调研内容完整的陈述表达。
四、“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论文”吗
“教育论文”,即教师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将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呈现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方式的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到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育故事、田野笔记,大到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可以表现为抽象文字(如教育论文),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教具、学具,还可以通过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表现课例、案例等。但关键的是,“小课题”研究还遵循自己的逻辑推理与研究规范。这是一个“研究——实践——调整——完善——实施”的过程。笔者的“小课题”《关于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以Y市为例》[10]研究,是对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一个“调研分析——辨明道理——梳理经验——归纳知识——最后得出成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它是一种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螺旋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小事、教育小现象、管理小问题入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反驳假设,产生新的问题,并不断修正已有的论题解释,形成新的见解,并使得研究的问题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与此同时,研究者本身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和.将“个人课题”进行到底.江苏教育研究,2010(33).
[2] 尧逢品.微型科研课题价值及实现.教育科学论坛,2012(5).
[3] 周如俊.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教育科学论坛,2011(5).
[4] 周如俊.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中等职业教育,2012(7).
[5] 周如俊.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0(16)
[6] 周如俊.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03).
[7] 刘桂辉.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中国教师,2006(8).
[8] 周如俊.我研故我乐——我的科研之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
关键词:教材;阅读教学;讲课文;教读法
初中苏教版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别散见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社戏》;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感悟品味欣赏”―《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阅读专题《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的凭证
叶圣陶于20世纪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看似不再新颖的观点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冲击了死板的以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二者的统一,那何时教教材,何时用教材教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对选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识,根据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功能作出鉴别,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定篇”是指蕴含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是“讲课文”,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例文”“样本”是为语文知识服务的直观性质的道具,如小说《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体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以其为载体或者扶梯辅助其他语文学习的活动,如《拿来主义》。上述的四类在课程目标实施中即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就是“教读法”。
二、教师教学标准的衡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观课、评课中,衡量的标准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但实际上“教了什么”应当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是决定性的衡量标准。
讲课文的对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要自我发问:在这篇课文中,最值得讲的在哪里?从何处讲起?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学,更应从基本的语言入手。单元标题“童年趣事”就给这篇文章解读提供了一个符合教材编排逻辑的切入点:文章语言运用里体现出来的童心童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将具体的字词句放回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感受语言和文学。正是把这个文字描写的明明不能称作乐园的地方称作乐园,才能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挖掘文本,去体会童心童趣。
三、“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在于对教材文本的认知和处理上。若是就单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讲课文与教读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将具体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课堂。“讲课文”是在具体的文字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教读法”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当,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语文教育的好坏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应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效果为标准。讲课文和教读法都要避免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主题先行。因而教师自身要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言传”和“意会”的关系。教师的“意会”是要准确地通过引导,将设置的问题“言传”出来,帮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感悟,然后达到自身的“意会”。教师的“言传”只是一针见血的点拨,但正是从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导学生意会、再发言交流的过程中渐成燎原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一、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
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先说外界因素。
首先,应试是课堂排斥应用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以高考为例,1951年—2000年半个世纪的作文题,共有3次要求写信,分别是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1985年“给好朋友回信”。1987年要求写“简讯”。高考基本不考应用文写作,一线的教师怎么可能坚持应用文写作教学?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尤其是现代网络、手机等新兴交流手段的冲击也是一个因素。书信、假条等一些以人际沟通为目的的实用类文本在生活中很少用到了,使师生们产生了是否还需教学的疑问?
再说写作教学内部因素。
1.认识上的误差。以黄光硕的观点为代表,他说“学生如果有了基本的表达能力,记叙、说明、议论等基本表达方式都能运用,写应用文就只是一个格式问题了,即使从来没有写过,找相关的应用文书籍查一查,问题就解决了”。②这段话可以很好地解释应用文写作被边缘化而传统文写作教学甚嚣尘上的原因。
2.传统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写作教学,甚至留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这样的名言。受文章学的影响,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上走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应用类文本的写作重视度不够。
3.教学方式与条件的影响。传统文章的写作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完成,而应用文的写作常常与职业服务、学科探究等具体任务联系在一起,难以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这也严重制约应用文写作的顺利开展。
4.语文教材的影响。目前通行的高中必修教材中,真正涉及应用文写作的很少,苏教版只在必修三第86页“积累运用”部分有一个撰写调查报告的作业。大部分一线教师与学生也几乎把这个作业忽视。王荣生也指出,中小学没有真正的“实用类阅读”。“实用类阅读教学”几乎是“空白”,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公民实用文阅读能力普遍低下”③,应用文阅读教学情况的缺失也影响了应用文的写作教学。
二、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既然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这样的困境,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呼吁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呢?
因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类写作的弊端和应用类文本写作的价值。目前高中生写作教学所重视的记叙文、议论文为主的传统文类写作更多侧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培养,而应试的需要更容易使学生养成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的恶习,进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说,越是优秀的应试作文,越具有“言语的谄媚性”。“应试写作常使作文本身与自我、自由对立,重复一些所谓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世纪之问引起了所有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并引发了一些高校的一系列所谓“精英”培育计划。但这些教育行为笔者以为实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中学教育阶段没有培养起应有的科学素养,如何能培养出高端杰出人才?当然这话也是偏激之论,但中学语文教学除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之外,作为母语教学的特殊性,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应担负起重要责任。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应用类文体的写作对于学生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作用,其价值之大无可估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表达与交流”第2条做了这样的表述:“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但是要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仅靠传统文体的写作是不够的,只有加强应用类文本的写作教学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所以《新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第6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遗憾的是目前来看这些要求只能成为写在纸上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在高中开展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有其巨大价值,必须认真对待。那么,如何在高中开展应用文写作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呢?
三、阐释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的设想
1.转变理念,编写合适的教材大纲。
应用类文本的写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譬如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应用类文本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学有所思的习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另外,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文本的写作可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这些都是传统记叙文、议论文写作很难实现的教育目标,所以在高中教育阶段适当开展应用类文本的写作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让学生“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虽然一线教师在应试压力与理想教育之间徘徊,已经做出了很多无奈的选择,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以求无愧于教育者的良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6条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要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老师称之为“阐释应用类文本”⑤,这类文本种类较多,大部分有严格的格式规范,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一个格式规范的范文,把这些范文以及每种文体写作特点集中起来就是一个教材大纲,这是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去完成也是可以去完成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先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密、对学生帮助较大的文体先训练,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展开。
2.根据需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阐释应用类文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些具体需要对书信、日记、请假条等文体进行指导。譬如:丢失或捡到物品,可以动员全班来一起写一个遗失(招领)启事,看谁写得最好;同学捡到物品还回来,写一封感谢信,看谁写得最得体;同学有事请假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写书面的请假条,然后利用写作教学课来对同学写的请假条进行点评;每学期从学校到班级肯定会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要求学生干部撰写计划方案,并按照方案去具体实施;就课堂上或生活中某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去进行探究,从而写作调查报告。譬如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三《老王》时,事件背景涉及到,但同学对了解较少,可发动同学收集资料,写一个关于中告密现象的调查报告,列举现象、分析成因以及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文很有用,从而产生急于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技巧的欲望,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改革教法,提升学生写作的效率。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老师开发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课堂教学参考标准”⑥,就涵盖了记叙类、描写抒情类、议论类、阐释应用类四大类文体,在传统的文体之外,把阐释应用类文本的写作训练也纳入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研究中。
更重要的是郭家海老师针对四大类文体开发出“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层级量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层级化”来实现教与学的可操作性。“这样一个流程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使评价的标准、升级的策略等过去模糊空泛的隐性知识显性化”,⑦譬如阐释应用类文本“阐释应用类写作‘语言与表达’”发展性评价层级表:
有了层级表以后,学生的写作可以做到“有例可证”“有例可依”,在有序的世界中写作,更容易获得成长的体验。
————————
注释:
①转引自《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1月。
②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③王荣生:《撑起另一方天——小学语文的实用文阅读》,《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05年第2期。
一、分类鉴赏,外露诗意
语文晨读的时间并不长,大约40分钟。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择了许多名篇佳作、古诗词曲、典型句段。探究练习的最后一题往往会提出朗诵全文、体悟作者的感情或背诵的要求,如《鼎湖山听泉》探究练习的最后一题就是“从课文中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吟哦讽诵”,再如《故乡》的探究练习四是“背诵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三段文字以及课文最后三段”,而《岳阳楼记》则直接标明“背诵全文”……
有时候课文要求的背诵默写任务学生都完成了,那么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朗读些课外名家散文、中考满分作文的片段,或者是欣赏名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阅读时笔者不忘教会他们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并做批注,增强了阅读的语感,提高了鉴赏、驾驭文本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对自己欣赏的语段熟读背诵,为写作积累了不少素材。很显然,这样的晨读滋味多多,一石几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教学不是干巴巴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入另一个头脑,而是每时每刻在进行心灵接触。
二、师生颂读,浸染诗意
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一些经典文章或片段,笔者会利用晨读进行示范朗读,分享朗读时的一些技巧,如句读的停顿、声调的把控、情感的处理……根据文体的不同,组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特色朗读,把晨读进行得有声有色。那些较为复杂、文章偏长而且语言文字艰涩难懂的文言文,笔者会选择在晨读时帮学生捋一捋,顺一顺,有时候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肢体语言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核舟记》时,三四两段介绍了船头三人,船尾两人,对于他们的位置以及各异的姿态学生背诵时老是容易混淆。于是笔者想到了请一位学生朗读,五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登台表演,或坐或立,或蹲或躺,即兴发挥。几位学生出神入化的表演:苏轼黄庭坚的儒雅研读,佛印和尚的放荡不羁、不拘礼俗,两位舟子的粗犷平静,使得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课文的相关情节,背诵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晨读,笔者也不闲着。笔者喜欢在这种朗朗的读书声中跟读,或者读课本上的优秀段落,或者读自己喜欢的散文随笔,或者读名家的教育论文,适当做做笔记。自己提升的同时,也给学生做了专注读书的榜样。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课堂要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诗意的晨读,就是师生共同自由呼吸书香的过程。
三、不忘默写,留住诗意
晨读是中学生完成课标任务达成的重要机会,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默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中考语文试卷的默写一般10分左右,包括记忆型默写、理解型默写、应用型默写等。默写范围一般为初中6册语文书上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及经典段落或文章。P者要求学生必须拿满分。单是背诵远远不行,要理解,不能写错别字,因此默写这一环节显得特别重要。
晨读恰好给了笔者们这一机会。先读再默,读原文,读书下注释,读词句解析。有默必改,不管多忙,笔者都要亲自批改,及时反馈给学生默写的信息。如若默得太差,就争取进行第二次默写,相信功到自然成。正是因为晨读默写抓得实实在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意境主旨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考试时也才能轻松应对。
四、开导情绪,拓展诗意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老师来鼓励和激活。激励、启发性的语言要是使用适时、真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强化学生的自觉行为,扩大思维能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使人心眼明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人关于读书学习的名言成为黑板角落的座上宾。当然笔者也会自创一些激励性话语以飨学生,比如“读书永远不晚”、“读活文章,写美习作”、“阅读,擦亮你的眼睛,开启你的智慧”、“把握现在,你才有美好的未来”等。在晨读心语的陪伴下,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不仅任务完成得迅速,质量也是非常好,还能挪出一点时间读自己喜欢的美文佳作。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66-02
一、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要面向学生整体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为了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就是培养目标,应试教育单纯的重视智育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其次就是所针对的学生群体,应试教育只针对小范围成绩优秀的学生,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再次是教学内容,应试教育只教授考试考查的内容,素质教育则注重全方面素质的提升;再有就是教学过程,应试教育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不强,素质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泼思考的能力;最后就是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对所有学生都是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机械被动地做题,加重心理负担,而素质教育强调师生互动,重视能力的提升,由传统的知识提升向提高能力发展。
二、分析语言教学规律,完善教学目标,做好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准备
有八成以上的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所以英语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完善英语教学内容及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英语课堂教学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成果,这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和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此实施。
所以,初中英语教师要认真分析认识到之前的教育弊端,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目的,设定教学目标层次。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从情感出发,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多方面的培养,实施形象具体的教学,着重分析全体学生的层次和性格的差异,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完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学习能力,以此提升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主动求知,掌握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自行选择,会审美,能健体,还要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发展、创造和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强调有关学习方面的探讨,将教学转向学教,争取最大限度的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1.要着重推进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的实施。提倡实施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要讲授知识的过程通过交流学习和互相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出高效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够自主发现,提出并独立解决问题。
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和性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形成课前预习,认真听课,主动实践的课堂学习习惯,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听说两项共同提升,按时复习的好习惯。
3.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记忆语音和词汇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记忆难、忘记快的现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并向其传导学习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运用提升记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从点到块的记忆方法,还有瞬间强化,集中专注,比较归纳以及结合遗忘周期记忆等多种记忆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充满自信的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其在成功心情的鼓舞下刺激学习热情,减轻英语学习中的畏难心理。
四、构建英语交际情景,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一次实现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构建能够听说英语、提升交际能力的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各种各样的民族风情,悠扬动人的英文歌曲,能够主动探索的人物和新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教学方式的运用等都是英语教学中丰富的素材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问路指路,商场购物,求医看病,通话邀请等多种题材内容展开交流教学,可以运用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和影像播放,角色扮演,故事表演,诗歌朗诵,情景对话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英语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五、提高教育力度,加强教师素质,以此作为英语教育重素质教育的保证
现在有一部分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不够高,对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规律掌握不够详细,不能吃透知识规律,拿不准教学内容,另外,在使用英语进行英语教学方面的实施还不能熟练进行,再有在研究学生心理方面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成果,这样对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就有很大的影响。
1.要提升教师的思想和职业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认识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新环境下的教师要热爱岗位和学生,要有积极探索教育内容和规律、主动追求教学改革的发展精神,要通过实践证明教书育人的实质。
2.要强化初中英语教师的个人文化素质。要保证初中英语教师能够完全理解教学大纲,充分掌握教材内容,明确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方法,另外要提高对英语国家的背景、历史、人文等内容的了解,要分析中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拓宽知识面,提升知识层次,能够合理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
3.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并积累教学经验,分析教学方法,不断依照课改要求进行新的教学尝试,撰写教育论文,通过教研提升教学水平,强调科研先行的意识,争取实现从经验到研究的教学形式的转化,实现科学化的英语教学。
六、结论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从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教学规律,完善教学方法,构建情景环境,提升个人素质几方面入手,实现科学化的英语教学,全面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争取能够顺利实现英语初级教育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概念课;数学文化;数学美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研究常见的是侧重研究教学与效率的关系,对概念本身的文化价值不一定在意。我们是否忽略了教学还有更多它元任务,比如一个人的求真、创新精神,这些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所在!而数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其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理性精神、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上。平时的概念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结合数学文化,为学生引来无限泉水,让其品尝到学习的甜美呢?
一、游文化长河追寻数学美
作为科学的数学,它要求了解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有它们的来龙去脉、发现的策略以及严谨的表述。作为文化的数学,既要学习、领会、鉴赏和传承,还要呼唤原创性的想法,有所发展和创新。平时的很多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追寻流淌着的数学美。
教学案例:数系的扩充――复数的引入
在教材中通过一个设计:方程x2+1=0在实数集内无解,引入问题:实数集怎样扩充呢?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回忆、归纳,从中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对比教材,我增加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1.1484年,法国数学家舒开在《算术三篇》中,给出一元二次方程4+x2=3x的根是x=■±■,他声明此根是不可能的;
2.1545年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10-x)=40时,得到类似结果,并引入复数的平方根,并称之为“诡辩量”;
3.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正式开始用“实数”“虚数”两个名词(之所以用“虚数”,可能当时人们不能接受形如方程x2+1=0有解);
4.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瑞士数学家欧拉(1707~1783)和法国数学家De Moivre(1667~1754)研究了虚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除了解方程外,把它运用于微积分方面,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果;
5.1747年,法国数学家达朗贝尔研究指出:形如a+b■(a,b是实数)的数可以按多项式的四则运算进行计算,其结果仍是a+b■的形式;
6.1748年,欧拉对这类新数作了系统研究得出欧拉公式:eiθ=cosθ+isinθ,1777年首次用i2=-1,1801年,高斯系统使用这个符号;
7.17世纪末18世纪初,复数得到更快发展。高斯、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等给出了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复数的几何表示等。
在这3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发现数学的每一次进步或跨越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最终还是解决了这个困惑:这就是复数中最重要的单位――虚数单位i,可以理解为一个新数,形如a+bi这样的数叫复数。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只是给出了数学概念的本来发展源头,是数学发展长河中的一段,但教学之外,可以预测有心去思考的学生会问,当今数系还有发展吗?复数有什么新的进展?我想对于学生,这都是好事情――“因为没有问题的学习才是问题”。
数学文化的美还体现于严谨求实精神与推理意识,每个概念的建立无不经历反复推理与证明;勇于探索和创新的魄力,数学事实的发现,定理的猜证,方法的概括无不反映数学中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在探索过程中呈现“波涛在后岸在前”的画面。
二、到历史画卷中发现数学美
数学只有追溯过去的历史空间,它才鲜活而丰满。数学史实际上是人类在数学思维方面进程的记录,当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考查,就能发现“风景这边独好”的意境。
教学案例:推理与证明――类比推理实例
苏教版教材选修1-2中第二章第一节――推理的两种形式: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其中一种合情推理是类比,其定义为: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的方法叫类比推理。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个概念外延,但从概念中却不易发现推理的重要过程――思维表达。课本给了一个实例:
(波利亚的类比)类比实数的加法与乘法,列出它们类似的性质。
解:在实数的加法和乘法之间可建立对应关系:+×
这实际是数学家波利亚在其名著《数学与合情推理》中所给的例子。学生在看到这个例子时,不光是一个例题,它可能是个故事,可能是个启发,可能是个疑问,所以我告诉了他们如下内容:
波利亚著有数学教育论文和专著约300篇(部),其中《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等影响之深远为20世纪所罕见,被誉为上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教育思想家。课本上说:数学是“一门严格的演绎科学”――无懈可击,完美的理论。这仅是数学的一个侧面。波利亚宣扬数学的另一个侧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与其他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在创造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发现这个定理的内容,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作出详细证明。在这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论证推理以形式逻辑为依据,每一步推理都是可靠的,因而可以用来肯定数学知识,建立严格的数学体系。合情推理则只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例如,律师的案情推理,经济学家的统计推理等,它的结论带有或然性。合情推理是冒风险的,它是创造性工作所赖以进行的推理。数学中的合情推理是多种多样的,而归纳和类比是两种用途最广的特殊合情推理。波利亚说:只要我们承认数学创造过程中需要合情推理、需要猜想,数学教学中就必须有教猜想的地位,必须为发明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
在上述交流后,学生可以给出自己的发现:数的运算的演变,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与区别,有部分学生还问起“减法和除法有何相似吗?加法和减法,除法和乘法呢?”我想这是这道概念题背后的探索,它源自我们对数学文化的寻找和发现。
历史因为记忆和发现而难忘,我想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发现类比推理是数学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事物,还体会到数学的发现,发生与发展过程,也许他们会发现在身边“鲁班造锯”的故事是有依据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猜想和发明让人难忘。
三、跟随数学家的足迹去探究美
数学学习和研究是不完全相同的,但都是思维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和研究,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
教学案例:“球的体积公式推导”(人教版)
采用“切割”、“拼补”的方法来推导球的体积,我们先求半球的体积。
1.切割
如图,设球的半径为R,将半径OA n等分,过这些等分点作平面把半球切割成n层,每一层都是近似于圆柱形状的“小圆片”,这些“小圆片”的体积之和就是半球的体积。
2.求近似和
策略:近似地把“小圆片”看成“小圆柱”。
3.近似和转化为准确和
这里,“分割―求近似和―逼近准确和”是一个“逐步逼近,追求严谨”的过程,在过程中我们一起感受到“送走晚霞迎来日出”的意境,受到了数学家“极限思想”的滋润,不知不觉接触了“微积分学”的大门。
很多概念教学中的案例告诉我们:数学不仅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洗礼的过程,因而伴随着大量的情感意志活动。在教学中,要大力弘扬数学文化的潜在价值,教学中结合实际创造条件为传播数学文化之道,传承理性精神打下坚实基础,这样数学不再那么枯燥,进而激发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阅读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敲好阅读课的第一锤――导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致和欲望。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如设疑激思式、以歌传情式、名言启迪式等。如教《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前,先放国歌音乐,让学生起立唱国歌,讲《土地的誓言》,先放Flash《松花江上》,这样的开场白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氛围之中。
二、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法指导可以由浅入深,从简单开始,常用的圈点勾画法,非常简单,对学生注意力、阅读效果的提高也非常有用。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用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优美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用问号标明有疑问的句子,用着重号标出关键的词语等。这些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做,而每个学生的基础与理解不同,所标记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是基于自身的理解。
圈点勾画法因课文的不同而不同,针对课文而随时指导。如划线的使用,记叙文可划总起句或议论性句子,说明文可划文段的中心句,议论文可划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等内容。形式上的适当统一有利于讨论与交流。这种基本的方法坚持运用,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形成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对于精读课文,收效是显著的。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在学生掌握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其运用批注法,批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眉批、脚批、旁批、夹批等。旁批主要批内容概括、语言鉴赏和写作特点方面,夹批为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语境含义等,脚批为注释性内容,眉批为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
由于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着重批注重点字词,或用得巧妙生动的字词;有些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三、营造善疑、质疑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要提倡、鼓励、肯定学生的质疑。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认为交给学生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的权利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具体做法是课堂上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不预设问题,把提出问题的要求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人认为,教师要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模式作为问题意识培养保障机制。如下列教学模式就可以一试:1.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2.学生交流问题,师生共同评议问题质量,筛选学生问题,确定新的阅读探究目标。3.学生带问题研读文本。4.讨论交流答疑。5.拓宽迁移,运用创新。例如学生预习《最后一课》时,提问“韩麦尔先生去哪儿了?”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学生预习作业中的提问,几乎涵盖了文章所有的知识点,而课堂的回答又是一问一答,疑点一一解开,几乎很少需要老师来解答。“标题为什么是斑羚,不是老少斑羚?”一同学立即回答;“斑羚是一个群体,他们飞渡是为了种群的生存,用‘斑羚’更体现一种群体团队精神。”“‘飞渡’可以换成‘跨越’吗?”“不行。文章刻画的背景是在彩虹下‘飞渡’,更有一种壮美。‘飞’更突出斑羚善于跳跃的特性。”
当然,“问题”也是一把双刃剑,假如阅读设问过多、过细,学生就会因此失去充分感知文本,领悟思考文本的时间。同时学生对教师的那些来自教参的设问,兴趣远不如来自他们自己阅读体验中的问题,所以教师的注意力应放在如何培养和处理解决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上。
四、重视阅读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加强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时展开联想、想象,或比较阅读,或扩展阅读,或综合鉴赏评价,或再造作品境界,或填补艺术空白,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社会,从学习引向实用。引导学生阅读时逆向、发散思考,开展研究性阅读等都有助于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易于创新性思维的阅读材料,提出一些与材料有关的思辨性问题。具体做法是: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易引起争议的材料并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提供真实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思考。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联系自己的成长、读过的一些传记如《居里夫人传》等,谈对成长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拓展思维空间,提出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如,为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作出论断或解释。如《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引导学生对自然科学、对孔子精神、对判断事情的思考。通过对思考那些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问题来模仿高层次的思维。如学习《荒岛余生》,模仿鲁滨孙面对困境按照商业簿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上面临困境的好处和坏处一一列出来,训练学生辩证、客观看问题的思维,同时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总之,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去渗透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科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78-03
20世纪初,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提倡的“科学管理”之风深刻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泰勒的组织和管理理论原本是为提高工业组织的理性和效率而创立的,结果却同时成了整个20世纪管理实践的基础和框架”[1]。随着讲究效率、成本和收益的观念逐步建立,高校中便积极倡导教育成本分析、开展教育标准化以及教育教学评估量化等工作。这虽然克服了管理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但也形成了集权化行政管理模式,造成了大学精神的衰弱和人文精神的缺乏,大学世俗化、功利化及同质化倾向严重,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陷入“科学管理”的困境,难以自拔。
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认为人不再是“经济人”,而是“情感人”。研究者关心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工作场所的“硬性”物质环境,而是注重“软性”心理环境,“文化”的意义已经凸显。“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以人(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过程”[2]。这对我国高校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大学管理实现人文转向是由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根本任务以及人的本质决定的。高校管理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势必进入到文化管理的新阶段。
一、斗争与博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涨落”
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人文主义认为,意志、非理性的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以直觉、信仰作为认识世界的途径,认为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中心和个人地位等等。
综观科学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科学的发展是在人文主义大旗高扬的情况下得到的发展,也就是说人文主义是科学主义之母。然而,由人文主义孕育而成的科学主义最终在慢慢吞噬着它的“母亲”。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排山倒海之势迅猛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科学至上”、“科学万能”等“唯科学”观点占据大部分人的头脑,人文精神的沦落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态失衡,贫富分化,人情冷漠,理想淡薄,精神空虚,幸福感缺失,科学的异化最终导致人类的异化。
其实孤立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割裂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相补充和内在联系,片面夸大其中一方的作用,而贬低另一方的价值,无疑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走向融合才是最好归宿。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空洞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无向的。科学精神是工具理性,人文精神是价值理性,二者同等重要。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
二、对立与异化:中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困境
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观点相对应,产生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两种模式:科学主义倾向管理和人文主义倾向管理。
1.科学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困境
科学主义取向的管理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强调学生管理的统一性、制度性和规范性,认为只要严格执行一套管理方法和程序,就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强调管理者的权威,要求被管理者的服从和“听话”,将管理当成终极目标;其教育评估效果单一,尤其是对德育的评估方法简单,以考代评。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具有有章可循、集中统一的特点,可以避免工作的随意性,但是也有着巨大的消极作用。它对学生管理过多、过细和过严,抑制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的发挥,严重束缚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生变成没有个性的“小羊羔”或强压之下的叛逆。
2.中国特定组织文化的熏陶浸染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我国高校形成科学主义取向的学生管理模式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高等教育一直受到来自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控制,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模式等与政府部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行政化严重,大学俨然是一个“小政府”。师生之间也是有着“尊卑长幼”之分的,学生管理更多依靠的是经验和制度,老师威严有余,慈爱不足。这对于正当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讲,会引发其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管理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如果忽视对大学生心灵的启发和教育,他们并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反而会出现心灵的扭曲。
3.经济管理理论的生搬硬套是其形成的另一原因
虽然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同属“管理”这个大范畴,但二者不能等同。其区别具体表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物,而大学“生产”的“产品”是人;企业产品的质量可以量化,是显性的,而大学“产品”的质量没有统一量化标准,是隐性的;企业产品质量具有即时检验性,而大学“产品”质量具有延时性,有时要在学生离校之后多年才表现出来。另外,高校学生管理与企业管理还有着目的的不同: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维护正常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为教育服务,让学生热爱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教育为主,管理为辅。如果为了管理而管理,则失去了管理的真正意义,偏离了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主义的高校学生管理正是错误地处理了学生管理的管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把学生管理绝对化,造成管理的异化。
三、提升与超越: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主义范式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文化建设”的兴国方略,要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大学不但是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场所,而且具有引领社会文化方向的功能,培养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大学里进行文化管理,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由科学主义的硬性管理向人文主义的柔性管理的转变,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兴国战略的实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学生的成人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文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特征
人文主义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是以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它是在对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压抑人性、阻碍学生发展的反思与批判中产生的,其基本特征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柔性管理为手段,以民主平等为形式。这种管理从其产生开始,就定位为“人文取向”,把大学生与物区别开来,与其他类型的人区别开来,把大学生和谐、充分和自由地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它提供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抛却不必要的束缚和障碍,尊重学生主体性,抛弃强制的管理方式而更多地采取柔性管理方式,把大学生青春年少的强烈“逆反”减到最小,多给他们以倾听、关怀、感化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管理不仅具有工具价值,又具有目的价值。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老师不再享有特权和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平等的、民主的亦师亦友的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不管理,人文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更多体现在其教育倾向上。
2.建设组织文化是其必由之路
《易经》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古人对“文化”一词最古老最有深度的解释。人类学家克里福特?爵兹认为,文化代表着一种“意义形式的历史传承”。 “组织文化”是由美国的管理学者鲍曼等研究提出的,他们认为日本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因其包括信念和价值在内的组织文化因素。“组织文化”即影响组织运作、发展的所有文化因素,它是包括信念、观念、信仰、价值及礼仪的一个集合体。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有着关键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自己的文化来赢得竞争的优势。大学是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摇篮,同样可以采用 “通过文化的高度认同使组织创造佳绩”的管理模式。
大学文化管理实质就是“人化”管理,以大学生为出发点,以其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管理目标,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愿景,使主客体之间形成共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文化力。当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大学管理制度、大学文化三位一体之时,发挥管理作用的不再是外界的强制力,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文化感召力,从而充分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大学文化管理的关键是要使主客体双方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建立于承认大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
大学组织文化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设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决定大学的本质和个性,是一个大学与另一个大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而目前大学精神呈现千校一面、世俗化、功利化和行政化的趋势,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受到来自世俗的纷扰和侵蚀。大学生求真精神缺失、学术论文抄袭、社会实践作秀及追弄新潮等现象严重。塑造强大的、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学生管理“无为而治”的根本所在。只有在以大学精神为引领的优秀大学组织文化的感染中,大学管理才会变得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冯大鸣. 沟通与分享[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52.
[2]王大中. 关于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问题[J]. 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00(1):8.
[3]萨顿.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 陈恒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141.
关键词 化学化工 学科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everal Discussions o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Tak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Xiaohui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1)
Abstrac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should combine faculty construction, al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equipment an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the college whe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by thinking.
Key words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nking
徐州工程学院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主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靠我院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院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快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型学院转化的步伐。
1 化学化工学院发展现状
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始建于1959年徐州教育学院化学系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的二级学院,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化学化工学院原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科专业,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36人,任课教师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年轻教师均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
学院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市级工程中心2个(徐州市生物质燃料工程中心、徐州市环保涂层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徐州市农药绿色技术实验中心)、校级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各1个(徐州工程学院应用计算化学研究中心、徐州工程学院新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构效学应用研究团队,生物能源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学科目录新增一级学科“十二五”省重点学科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研(2011)15号)精神,我院积极申报的生态学(毒理学方向)被遴选为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代码0713。
2 化学化工学院发展建设的探讨
2.1 三学期制的实施思考
当前本科教育普遍采取四年制,医学类等课程学时较多专业采取五年制学习。我校化学化工专业学生采取四年制教育。四年制教育例行多年,形成了教育传统,满足学生课时的需求,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但是和其他重点大学相比较,我校科研以及教学设施还处于落后阶段,相当数量的学生业余时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施三学期制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紧迫感、科研积极性。弹性制的学制要求更能使优秀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带动全院系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2.1.1 三学期制度带来的益处
(1)有利于课程的精益化。对长学期中的部分课程课时精简,选取对学生比较实用章节,令教学内容更加精益化,使既能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又有利于学生在课程课时不增加的基础上汲取更多实用知识,扩展专业面,提升专业技能。(2)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师团队可以自课时完成的基础上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项目,从而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水平。三学期制度下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互动机会,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设计、科研的投入也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3)有利于学院教学以及管理的深化改革。在当前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学校试用三学期制度会使得校领导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提升、教学规划设计、学生实习机会争取等。教学方式改进对于师生都是效率提升的原动力,三学期制度更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动手能力培训,根据社会用工需求从而更好地就业。(4)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协调,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在三学期制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本校师资潜力。体现一定的办学特色。
2.1.2 实行三学期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为参与主体的部分学校管理人员、师生等没有转变观念,仍沿袭原有的教学思维和学制惯性,并未领会三学期制的精髓。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短学期进行自身提高和教学研究。(2)还不能在短学期开设出更为灵活、多元、丰富的选修课程。(3)配套的后勤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如就餐问题、学校图书馆开放问题、自习场所开放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协调。
2.2 化学化工学院就业问题探索
当前中国毕业生数量年创新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更处于劣势地位。一个学校的就业质量和高校的生存息息相关,就业形势严峻会影响到学院招生;学院招生的规模和学院的经费有密切关联,所以加强就业是每个学院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刻考虑和狠抓的问题。化学化工学院在解决本院系学生就业难问题时采取了“突出应用型教学为主,狠抓考研、突出重点、打造名牌,以及辅导员积极指导毕业生就业”等措施。
2.2.1 准确定位,校企联合,培养实用性人才
(1)徐州工学学院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范围集中在江苏省以及周边邻近省份,单位集中在地方化工企业以及质检中心。相对于省内其他名牌高等院校,地方院校才人才市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生培养定位应偏向应用型人才模式,所以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应用性教学。所以在加强专业设置应用化的同时,学校师资力量也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针对应用型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需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去了解社会需求,让企业走进来告诉学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走出去“走进来”战略思想需要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提升地方院校在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促进毕业生优质高效地就业。
2.2.2 狠抓学生考研、进入高等学府,实现腾飞
化学化工学院的考研率一直在校内名列前茅,录取率近几年也是屡创新高。化学化工学院高考研率、高录取率和院领导的重视与关怀是分不开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进入较高的学府,学院还要继续增加考研的支持度。
(1)狠抓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基础扎实的人才是高等学府导师最为看重的科研基础能力。某些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走向极端化,学生课程偏重考研应试课程导致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对以后的科研较为不利。所以地方院校要主动积极培育一批有技术、肯吃苦的毕业生。
(2)针对考研的动员以及课程的辅导,学院应设置专门的机构。为考生答疑解惑,提供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学院从事科研项目的导师应积极从本科学院中选取优秀的学生加以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为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入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2.3 跨学科建设探索
地方院校也都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在某些科学专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始建于1959年徐州教育学院化学系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的二级学院。在当地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行业知名度,但是同其他工科专业相比较仍然存在差距。当前交叉学科培养已经成为社会需求用工潮流,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
徐州工程学院在专业分流时可以采取学生多样化培养。第一种是针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则针对该企业用工需求,开设基础课程以及相应的企业需求专业课程。第二种是加强化学化工学院和校内其他有着较强就业优势的专业进行跨学科培养,并培养出特色的、实用的复合型人才。在跨学科建设上我校相关负责人应多与其他跨学科成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应用到自己学校跨学科建设,为师生谋福利,促进学校发展与繁荣。
2.4 学科硕士学位申请与创建
徐州工学学院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各层次人员配备齐全,且团结合作,学术思想端正。有本单位积极培养以及引进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分别为该一级学科内各学科专业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能持续不断地开展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硕士生完成硕士学业以及毕业论文基础上能提供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所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实践性强的学科有相应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条件和基地。这些条件我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善。
3 总结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从学院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院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快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化的步伐。
(1)充分利用好学校和企业创建的实验室专项资金,把学院的徐州市生物质燃料工程中心、徐州市环保涂层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徐州市农药绿色技术实验中心)建设好。做到面向本科教育,保证购进仪器设备先进、使用率高,实验资源共享,投资效益最大化,实验室硬件建设上新水平。(2)加强国家化学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市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力争达到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标准。争取优势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总之,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机遇也十分明朗。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只有认认真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新问题新对策,发现和遵循人才培养的新规律,才能够促进化学化工学院的又快又好发展。使我校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高等学府。
参考文献
[1] 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教前沿,2009.12:1-2.
[2] 郝俊生,方莉,赵永祥.以“三学期制”的实施为契机,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