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图形的旋转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形的旋转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形的旋转课件

第1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3页内容,第104页~105页1、2、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

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

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第2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在现在的学习环境中一直以来没有直观的教学资源条件,人们翘首以待,现代教育技术的灿烂春天如约而至,那些新型的表现方式和特殊的学习效果,一下子就激发起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面对现代教育的无限喜爱。

与以前的常规教育比较起来,学生一直都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要素,那么针对“学”的这一部分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有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说关注“学”的意义建构,而淡化“教”的痕迹。学习者可以完全脱离教室、教师甚至文字教材的时空限制,学习者没有了常规教育的物质依托,也是传统教育的“三要素”结构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模拟直观的网络环境无所不有的资源,几乎可以生动描述学习的所有认知符号。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具体案例

(一)运用ppt和几何画板来学习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变换是中学阶段数学课标中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旋转是图形的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变换。一般让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来引入旋转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平面图形旋转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的中心和旋转角决定的,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旋转前后图形全等。

利用其他多媒体软件开发平台制作的课件,缺乏实时度量功能,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几何变换功能,通常只能用示意的方法表现这些几何变换。而几何画板课件,可以通过计算机形象、高效地向学生演示各种图形的旋转变换,从而帮助学生分析研究旋转形象,抽象概括出旋转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和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

(二)使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学习定积分的概念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以“求函数y=x2在[0,1]区间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为例来讲解定积分的概念,要把区间[0,1]分成许 多小区间,进而把曲边梯形拆分成一些小曲边梯形,对每一个小曲边梯形“以直代曲”,用矩形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随着拆分越来越细,近似的程度会越来越好,从而划归为计算矩形面积和逼近的思想方法求出曲边梯形的面积。

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我们不仅能较快地展示n=8时的图形,而且能通过简单的操作展示图形中“拆分越来越细”的变化还可以方便地用表格记录下曲边梯形面积的若干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真正做到用“几何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以直代曲”和“逼近”的过程,高效率、高质量地帮助学生体会“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是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基本步骤,从几何直观更好地了解定积分的实际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定积分的概念。

三、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事项

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数学这门学科大概是最有困难的。因为数学需要进行缜密的思维训练,不仅依靠教学课件的表面的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于达到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研究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原则,考虑在多媒体辅助下什么是理想的数学教学。

(一)数学科学的最大特点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于一身,而这也正是数学呗公认为“难”的地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认知。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追求表面的生动、界面的漂亮,而应注重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

(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用同一的节奏,同样的策略。面对全班学生,更多地只能考虑共性,难于照顾个性。而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不痛,思维有快有慢,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学生一人一机利用教学软件学习,他们可以利用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还能通过菜单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或帮助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到课堂中,无疑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增加了新鲜血液。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注重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效果展示图形的平移,增强学生对平移内涵的理解。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结合。总之,在集合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的环境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及其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实现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出真正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跃忠 魏志雄 黄毅文 程丹,中学数学现代教学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9.

[2] 王建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M],科学出版社,2002.

[3] 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4] 朱施南,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创意[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

[5]王友社,现代教育技术[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6]王林权,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上官军胜,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师大鹰潭学院教育系,2010,17(2):130-259.

[8]袁智强,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学学报,2002,11(2):95-97.

第3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 课堂 对比 思考

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45分钟内,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教学情境的处理

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老师A在引入中使用了折报纸这一情境。折一次着重问学生如何计算报纸的层数,并在黑板上写下式子:

次数

层数

1

2

2

2×2

3

2×2×2

6

2×2×2×2×2×2

折了数次后提出问题:这些式子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数都是2,都是乘法。

教师A:如果能折20次,这样写是不是太麻烦呢?

学生回答:可用

表示。

教师A:实际上学习了今天的新课《有理数的乘方》后,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表示,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吧。

教师A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规律,简洁自然,紧扣乘方的意义,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比较精彩的是在课堂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时提出问题:有人说一张报纸如果能连续折20次,它的厚度能超过我们的教学大楼,你相信吗?这样处理呼应了引入的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留给同学感受和思考的空间,在课后的交流研讨时得到了一致好评。

二、教师的作用

下面是教师B在讲授《图形的旋转》的场景:

师:出示图案(略),你知道这幅美丽的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吗?

生:先设计出一个图形(略),然后在这个图形的基础上得到这幅图案的。

师:哦,你真厉害,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大眼睛。今天我们也来做设计师,想一想怎样在图形A的基础上得到这幅美丽的图案。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生:把图A旋转一下。

(学生汇报完后,电脑演示图案的形成过程。)

师:观察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

图形的大小没有变化。

图形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那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看看你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再次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

(学生再次讨论。)

生:每次都是绕同一个点O旋转,而且O点的位置没变。

它们还都旋转了同样的度数,90°。

师:很好,我们通过观察不仅发现了图形旋转的方向,还发现了图形旋转的点和度数。那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的角度的?

(小组讨论,汇报。)

生:看看图形的一条边旋转了多少度。

师:现在你们知道开始的图案分别是怎么得到的了吗?

生:是由一个基本图形A绕同一个点O顺时针依次旋转 90°得到的。

生:也可以把图形A和C看成一个基本图形,把这个基本图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得到的。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合理的分析、总结、示范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升思维。

三、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图形的旋转》这一节课中可以利用课件演示图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规律。而《有理数的乘方》是以概念和例题教学为主,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关键词:图形;运动;核心价值;教学策略

一、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的案例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第三课时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毅。教材例题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收费站道口的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分别教学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和关闭,从这种现象本身能比较清楚地看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关键要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旋转的特征。考虑到教学的难点,教材精心选择有60毅角的直角三角形作为操作对象,再通过动手时间实践积累经验,既练习了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的方法,又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探索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作了初步的准备。

(二)教学设计片段

片段一:准备性学习

1.从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旋转现象。

2.在方格纸上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图形的旋转,并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片段二:探究性学习

1.实物感知,研究线段的旋转

(1)出示例1情境图(见教材)。

汽车进入小区大门,转杆打开、关闭时是怎样运动的?先用手势比划,再说一说。

(2)仔细观察并想象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旋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出示钟面,转杆打开与关闭,哪一种与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同?介绍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4)你能描述转杆打开和关闭时的旋转方向和角度吗?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图形围绕一个中心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度数就形成了旋转。

2.实践操作,研究面的旋转

(1)出示例2(见教材)。

淤说说旋转90度你是怎样理解的?于先想象一下旋转后的位置吗?盂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度。

(2)画一画:把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下来。学生操作,组织交流。

片段三:延展性学习

1.基本应用

(1)旋转长方形:如果把这个长方形绕B点逆时针旋转90度,你能想象出旋转后的图形吗?

(2)旋转三角形:要将这个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拓展应用

把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连续三次旋转90毅,它的运动轨迹会是怎样的呢?

3.综合应用

谈话:其实今天学习的旋转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对称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由它们构成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课件播放)

(三)团队评价

1.主要优点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快捷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注重环节的衔接,细节处理比较到位。在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图形旋转前后之间的变化。

(3)能正视学生的错误,善于变“错”为宝,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判断纠错。

2.商榷之处

(1)在准备性学习阶段的要求比较细碎而且偏高。在第二块探究性学习对例1的小结中提到“一个图形围绕一个中心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度数就形成了旋转”。我们认为,第一:语言偏于理性,超出了四年级学生理解的能力,第二:“一个中心点”说法有待商榷(旋转是按一个定点旋转,不是中心点)。

(2)从对学情的分析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在基本应用环节中,长方形旋转后图形的画法指导是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交流。同时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对于“先确定哪条边的位置和格数”这个问题,我们的意见是,第一:学生的空间注意力停留在长方形的整体上,不需要教师再次提醒将注意力关注在长方形的边上;第二:先确定的边有两种选择,不是单一的,所以这样的提问欠妥当。

二、再次感悟,《图形的旋转》的意义建构

(一)我们的疑问

(1)旋转的定义、旋转的三要素是让学生体会到还是用语言概括出来?

(2)教学中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要求学生画旋转图形,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感受到画出旋转图形的必要?

(3)在旋转的过程中是由点、线、面结合分层教学,还是从整体出发学生直接尝试图形的旋转?

(二)我们的思考

我们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和课件重新进行了整合,努力做到四个关注,关注过程:感受生活原型寅探究知识形成;关注发展:技能训练寅思维提升;关注情感:积累经验寅体验成功;关注整合:教材资源寅生成资源。

(三)我们的设计

片段一:复习导入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平移和旋转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你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旋转现象。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个表,仔细看看这个表的指针发生了什么运动?

片段二:感受、体会、操作图形的旋转

1.学生初步感知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丽的图形也都是利用旋转制作出来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个图形的运动过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课件演示)

相同点: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绕着一点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

不同点:所选用的简单图形不同。一个用的是椭圆形,一个用的是正六边形。

2.由简单到复杂

出示大风车标志,你认为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利用学具袋中的基本图形1在方格纸上自己动手绘制一个《大风车剧场》的标志。请一位同学到前面的展台上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

3.由复杂到简单(分析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物品和图案也都是通过对一个简单的图形进行旋转而制作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别说说由什么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

片段三:小组合作设计美丽的图形

1.做一回设计师

设计要求

(1)每人从学具袋中任选一个图形作为基本图形。

(2)以这个图形的一个顶点为旋转点,使这个图形在方格纸上依次旋转90毅得到一组新的图形。

(3)用水彩笔把你设计的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2.展示学生的杰作

先让其他同学猜想这个图形的绘制方法,然后再由创作者本人点评。

三、系统定位,《图形的运动》的价值追问

(一)概念的理解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的运动》一个内容,而《图形的运动》还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于这部分内容,小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对于小学生就够了,但是作为老师,这样还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弄清它们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无论平移还是旋转运动,我们关注的是其运动过程,也就是说要看这个图形是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的。

(二)目标的把握

在课程标准的每一个学段对《图形的运动》都有具体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整个小学阶段都只是初步认识图形的运动,都不要求对三种运动做出一般化的描述,更不要求给出定义。具体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其外显的表现就是“能识别”“会画图”,离定性的认识、定量的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来进行,而且还规定了画图的行为条件“在方格纸上”。两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呈现螺旋上升式的递进,但递进又是细微的。

(三)学习的价值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的运动”的现象,希望提供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这些现象。第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运动对刻画图形的价值。现在很多几何主要研究的就是运动下的不变量。比如小学主要接触的是全等运动,研究的是在全等运动下不变的东西,这时我们把能够重合的图形看成是一样的。

四、多维互动,《图形的运动》的策略探寻

(一)选取典型例子,感知图形运动的现象

教学图形运动时,联系现实生活,由观察实例切入教学。这一教学策略,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平移或旋转。事实上,正是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平移或旋转的现象,他们认识图形的平移或旋转才有了可靠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平移或旋转。

我们来分析下面三种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请学生表演健美操的走步与转身动作,作为平移、旋转的观察例子,一人表演,众人观察;

活动二:让学生自己用各种动作表示平移、旋转,同桌互相表演,再全班交流;

活动三:让学生用铅笔头表示交通工具在方格纸上平移或旋转。

教学实践表明,三种活动都富有童趣,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后两种活动还做到了人人参与。差异表现在:

实施活动一时,学生对健美操走步时的跳跃现象产生了质疑。争论后形成的共识是走步才是平移,但实质上跳跃与走步在这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实施活动二时,学生大多数能够自觉区分移动与转动,但平移与旋转的要素显示不明显,甚至似是而非。如不少学生以为旋转就是转圈。

实施活动三时,平移与旋转的要点反映得比较清楚。特别是旋转,经过讨论,学生在教师指点下得到了以三种不同的旋转中心(铅笔尖、铅笔尾与铅笔中点),进行旋转。

因此,从尽可能地接近数学概念的本质来看,活动三更具有数学的典型意义,它有利于我们避开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平移与旋转运动的数学意义上来。

(二)重视操作活动,体会图形运动的特征

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也是提高图形运动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策略。首先,这一教学策略迎合了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把“好动”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其次,它又切合了教学内容的特点,因为小学生主要是从运动角度去认识平移与旋转的。

教学中除了用好教材提供的一系列活动,如折纸、剪纸,拉、转、拼等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橡皮表示小乌龟,在课桌上按指令移动,体验平移的特点。又如,让学生站立并伸直右臂,向左转、向右转,获得逆时针旋转90度、顺时针旋转90度的切身感受。再比如,让学生亲自照镜子,通过观察镜子内外人的位置的关系感悟镜面对称的特点。

当然,操作还应该与适当的想象相结合。低年级可以先操作然后再去回想运动的过程,到了高年级可以先去想象,然后再去操作,然后再回想,体会出运动的特征。

(三)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图形运动的方法

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运动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

例如,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分析每一组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找出规律之后,再让学生独立尝试把图画完整。课堂上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让他们自己总结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得出较为合理的步骤:先定顶点寅再连线成形。

要具体指导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进行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时,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但平移的距离却常常容易出错,而且学生画出的平移后的图形也常常不能与原图形全等。怎样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指导具体的平移方法是关键。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能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第三,连点成形。上述三个步骤既便于学生理解操作,又与平移运动的本质特征相一致。但教学时,应启发学生先主动尝试,在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后,再逐步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和要领。

第二学段,教学在方格纸上画旋转90毅的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学具放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转一转,再画下来。然后讨论两条边转动了哪里,由此逐步引出画图步骤。之所以先“转”,再“画”,是由于动手旋转学具比画图容易。学生通过操作,看清楚了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再来讨论怎样画,就比较容易找到画图的方法。

(四)结合思维训练,加强图形运动的建模

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着重从图形运动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例如,观察对称现象时,常常使用天安门、蝴蝶等照片。就实物而言,它们除了关于直线的对称,还有其他的对称,因此,有必要把它们简化、抽象成图案(平面图形),再来对折、研究。对事物的简化与抽象也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此外,在观察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时,要引导学生着眼于整体,不要被一些细节所纠缠。如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行进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平移。但如果考虑到车轮的滚动,整个火车的运动就不那么简单了。为了避免学生误解,教学时可以提醒学生关注事物的整体,也可以强调指出:火车车身的运动可以看作平移。可见,舍去一些与研究主题无关的非本质属性,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避免无谓纠缠的教学策略。

(五)挖掘有利因素,突出图形运动的价值

学习图形与运动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例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学生在观察这些图案时,将发现其中包含的熟悉的图形;将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的组成,如是否运用了运动;将欣赏这些各具特色的图案,发现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明美;将以此为启发,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亲自动手设计图案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体会创造的艰辛与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

第5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关键词] 数学思想;全等三角形;渗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课程目标.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这一点,自然成为数学教学所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下面结合我的一堂课――“图形的全等”的复习,谈谈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的一些感受.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的复习课,可以形式多样,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来综合复习本章. 我选择了“旋转中的全等三角形”这一专题,将“类比”“分类讨论”“化归”“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有机渗透到这堂复习课中,精心备课、选题、制作课件,尽可能使学生通过45分钟的学习领会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全等条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辨别、探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的能力,几何语言的叙述能力及运用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1)什么是全等图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3)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

2. 教学意图

本节课围绕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题,通过对这些性质和判定的复习,引入本堂课的2个例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紧紧围绕如何寻找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及如何灵活运用全等的性质进行解题,不至于无从下手.

3. 例题与练习

生:探寻(1)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用几何语言叙述全等的证明过程.

师:黑板板书(1)的证明过程.

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将(1)中的直角三角板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至(2)的位置.

生:探寻(2)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意图

生:将思考题第(1)小题当堂独立思考并完成在作业本上.

生:思考思考题第(2)小题,并通过在作业本上画出几何图形来说明第(2)小题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师:课后完成第(1)小题的证明题批改,以检验学生的几何语言书写是否规范、严谨,并将第(2)小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意图

(1)思考题的第(1)小题,是对于例2学生掌握与否的一个反馈. 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教师统一课后批改,可以很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这类题目的掌握情况.

(2)第(2)小题在旋转的过程中,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根据旋转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BDA与AEC始终全等这一本质. 所以只要抓住全等这一解题关键,探索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就迎刃而解了.

(3)第(2)小题看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问题,实际解题时,却可以把它转化为几种静态时的特殊情况,“化动态为静态”这一数学思想也常常为解决动态问题带来方便.

(4)将第(2)小题的具体解题过程放到课堂之后,既使本堂课留有思考的余地,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能真正激发学生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归纳总结

“图形的全等”这一章节,揭示了2个全等的图形可看成是由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翻折等基本图形变换得到的. 其中尤其以三角形这一基本图形为例,展开本章的教学重、难点. 善于在复杂的图形中发现、分解、构造基本的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这堂复习课正是以旋转这一切入点,探索旋转中的全等三角形,并在课堂中巧妙地、有机地渗透多种数学思想,以拓宽学生解决几何证明题的思维. 数学思想在课堂上的有机渗透,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反思感悟

第6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合理使用班班通能化静为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班班通资源,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来。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正确地借助班班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现我就班班通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借助班班通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堂,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班通以具体形象、生动直观,音乐的展示,投影的运用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不言而喻。如一年级教学中需要用学具时,如果单纯地在讲台上讲,在讲桌上操作,既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充分展示知识。但是,假如把学具通过投影进行讲解,便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米”的认识时,可以用大屏幕显示教材主题图,然后问:小狗保安说了些什么?学生很快地说出身高1米以上的要买票。师:1米有多长呢?学生兴高采烈,踊跃比划。然后老师用大屏幕显示米尺,再继续展示尺子上的数字,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理解了“米”,知道了1米有多长。

二、应用“班班通”设备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师的教学应该调动儿童多种感官,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一章时,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钟表,加深对钟表的认识、理解。教学时,教师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一个走动的钟表,在“滴答”声中钟表不停地走动,秒针一秒一秒走过,每60秒,分针一分一分走过……通过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时间观念,不仅知道了时间在不停地流逝,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时、分的实际意义,并掌握了看时间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执教数学内容《图形的旋转》时,就可利用课件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从线段的旋转到图形的旋转,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明白旋转的三要素,并通过课件的演示探究出画旋转后的图形的基本方法,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个一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愉悦鼓舞中,上课情绪紧张而高效,我想这种高效是传统教学远远不能实现的。

三、应用班班通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让教师省时省力,渗透数学美

第7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关键词] 电脑动画 幻灯片 教学 面积 辅助教学

学习是一个过程,过程的结果,是终要将学生引导向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并形成研究性成果的一种学习兴趣习惯。

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学习并不是枯燥的,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从来与学习都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将学生引导成为爱学习,爱探索,爱研究的学习主人。

数学是数数的学问,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新课标下,要实现创新性的学习,我们可以将电脑动画融入到教学与学习的环节中来,在电脑动画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非常高效地让学生理解教学与学习环节的重点与难点,从而为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电脑动画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力量

电脑动画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想像力和艺术才能的新天地。目前,电脑动画已经广泛应用于影视特技、商业广告、游戏、计算机辅助教育等领域。

传统的动画是由画师先在画纸上手绘真人的动作,然后再复制于卡通人物之上。现代动画技术利用光学追踪技术记录人体动作,即演员身体的各部分都被安上发光物体,在指定的拍摄范围内移动,同时有数部摄影机拍摄其动作,然后经电脑系统分析光点的运动,再产生立体的活动影像。

在电脑相当普及的今天,专业电脑动画制作软件种类也是非常多的。应用于我们辅助教学用的简单电脑动画制作软件也是非常丰富的,有Flash,PowerPoint,GIF等等,这些软件操作简单,容易出效果。电脑动画可以表现出比较抽像的思维,能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电脑动画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力量,电脑动画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吸引了学生兴趣,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动脑,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二、常规教学现状

1.“剃头挑子”式

讲台上教师热情高涨,台下学生横眉冷对,原因是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应对:学生的学习是以兴趣为中心的,有兴趣的,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中的,他们就学得快,易接受。电脑动画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丈二和尚”式

讲台上,教师分析算理,讲解图形组合,面积计算等,头头是道,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将学生思维有效地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思维中来,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刻。应对:把这些难懂的知识点、图形类的抽象思维变成电脑动画形式,这样知识点就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了。

3.一支粉笔,一本书式

一支粉笔,一本书,那是没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时的教学模式,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从各个方面渗透到课堂中来,只有实现课堂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三、教学用的简单动画

我们教师经常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的教学,但课件内容大部分都是静止的文字或者图片,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电脑动画辅助教学就是让学生都参与到课程的动画制作中来,从动画制作中来体会学习过程,这样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心理体验,并能成功应用从中得到的学习经验,从而达成很好的学习研究习惯。

教学用的动画制作,还是基于传统的动画基础上,借助电脑软件,通过绘图,复制,粘贴,移动,旋转等一些常用的动作来实现教学中用到的简单动画。

学生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我们就要使用操作简单,不需掌握专业的动画知识和最容易出效果的软件来制作教学动画。由此,幻灯片PowerPoint必是最佳选择。

教学用动画制作软件PowerPoint为office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用PowerPoint2003软件来制作动画。因为从操作上和系统功能上,这个版本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版本也具有一定的可致后性。从中学习到的经验可以很快,很容易地应用到更高版本中去。

PowerPoint 就是我们常用的幻灯片,演示文稿。用它也可以来做动画,因为它具有传统动画的胶片特征,可以连续播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绘图,复制,粘贴,设置动作,然后设置连续播放,这样一个精美的动画就产生了。

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制作教学动画中来,从而更加有效地理解学习这一抽象的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心理的感应,并达成一定的认识水平。这就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基于此目的,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们也参与到教学动画制作中来。

四、电脑动画教学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1.面积

面积,就是用来表示一个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从课程的安排上,先学习认识面积,再依次学习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这是课程遵循认识规律的科学安排。

2.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推导动画教学

教学设备:大屏幕投影机。

教学地点:计算机房。

教学软件:PowerPoint2003。

教学目的:通过动画教学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学习制作电脑动画的过程来体会探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特点。

教学过程要点:

(1)打开PowerPoint2003软件。选择空白版式。

(2)设置背景。(格式-背景)

(3)点开绘图工具栏的自选图形,基本形状-三角形。

(4)绘制三角形,复制粘贴,产生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并将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

(5)复制粘贴整张幻灯片,产生第二张幻灯片。

(6)在第二张幻灯片中,选中最上面的三角形,然后选择绘图-旋转或翻转-自由旋转,将旋转符号放在图形左下角的绿色控制点上,按住左键开始向左下旋转,每次旋转一点,并要将两个三角形的右下角始终挨在一起。如(图2.6.1)。

(7)依次复制粘贴整张当前幻灯片,并绕着第一张的三角形的右下角旋转。直到旋转如图2.7.1为止。

(8)这时下一张幻灯片,要逐渐贴着第一张三角形的右侧边开始向上移动。直到形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如图2.8.1

(9)设置动画播放。幻灯片放映菜单-幻灯片切换-(设置每隔00:00秒,全部应用)

(10)点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观看放映,观看动画效果。

(1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刚才的动画制作,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2)最终学生会形成共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和推移,形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13)通过以上动画的制作,使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进行地非常轻松,学生也投入了极大的兴趣。

(14)教师拓展:那么谁能制作梯形的面积动画呢?(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制作方案,思路正确后,教师学生一块进行制作)

(15)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三角形面积推导的电脑动画制作的教学,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探索研究积极,并能形成自己的学习研究总结。可谓参与就是动力,兴趣就是成长。

五、电脑动画辅助教学的作用

电脑动画辅助教学应用时效快,拓展性强,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应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

1.电脑动画辅助教学有力地改进了教学方法

电脑动画以其特有的动态演示过程,可以将我们的教学思想完美地动态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用多媒体来展示教学过程,学生也可以参与到电脑动画辅助教学中来,这样从单一枯燥的教师的讲解转变为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过程的师生双边活动中来,将知识的探究活动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2.使用电脑动画进行教学,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电脑动画展示的是一个形象的教学过程,带给学生一种形象的思维,将表象转变为形象,能更好地将知识难易点表现出来,更快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六、电脑课件制作的误区

电脑动画是课件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经常制作课件,但制作课件大都存在以下问题:

1.多而全,重点不突出。

2.界面多彩,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3.课程教学以课件为中心,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4.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简单,课本的复制。

5.学生参与的交互式课件比较少,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黑板。

6.声像用得太烂太多,严重影响学生视听和注意力。

要纠正以上误区,我们就要以知识点为中心,做成积木式的课件,灵活地运用课件来表现知识点。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课件制作的目的是辅助教学,教学点需要时,课件才出现。课件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点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脱离这个本质的要求的课件都是不合格的。电脑动画是课件呈现知识点形式的一种,它动态展现了一个教学点,完美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课堂的现代化。

七、电脑动画辅助教学展望

电脑动画辅助教学的发展与应用,无疑将给各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教学方式都是我们现代教学所急需的,这些教学方式都应大力推广和应用。让我们携手共创电脑动画教学,给教学插上美丽的翅膀吧。

参考文献

[1]朱肖莉,为动画插上翅膀――电脑动画发展史,中国计算机报,2004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教材分析】: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地面和墙面,理解密铺;第二部分,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密铺图形的特点,体会密铺;第三部分,欣赏和设计密铺图案,感受密铺,获得数学美的体验。这个活动的安排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行初步的审美观教育。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素养。就本课来说,学生们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时也接触过七巧板,能熟练进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发展空间观念的经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设计思路】:设计本课时,我遵循生本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入手,安排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领受”密铺,在生活与数学的联结处启动思维;再让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动手验证,辩证思考等方式展现思维,接着在探索与发现中磨砺思维,“领悟”密铺;最后在实践与创新的锻造中深化思维,“提升”素养,力求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向生命的纵深度拓展。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理解密铺的含义;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3.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寻找生活中一种或两种平面图形铺成的图案,说说它们的铺法。

一、领受密铺、启动思维:

1.交流收集的图案,说说铺法。

2.师:这样的画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找到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还有正六边形)

3.总结:这些平面图形拼在一起,既平整,又美化了我们的环境。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只用圆形地砖铺的地面?这是什么原因呢?动手试试看?(学生操作)

4.交流:只用圆形铺地有空隙,重叠起来铺也不行。

5.比较:和上面三幅图的拼法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6.总结引入:无论什么图形,如果像上面这样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地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

【设计意图】:此环节创设了对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判断,同时也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发现圆在铺的过程中不能满足“无空隙”和“不重叠”的要求,从而凸显图形密铺的特点,揭示密铺的含义。

二、领悟密铺,展现、磨砺思维:

(一)体会密铺,展现学生思维

1.从刚才的画面中,你发现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个图形不能密铺?

2.猜一猜:下面的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1)学生猜测。

(2)验证猜测结果: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课件旋转密铺:(多交流学生的思维过程)

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和等边三角形都能密铺,正五边形不能密铺,中间有空隙。

3.总结:不管同学们选几块平行四边形或者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他们都能做到无空隙、不重叠,也就是都能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铺出的图案,为学生提供感知、比较的丰富素材,通过课件的旋转密铺,进一步体会图形密铺的含义。同时,我将学习要求定位于:根据铺出的直观图判断是不是密铺,并直观地说出理由。

(二)思辨密铺,磨砺学生的思维

1.转化后的密铺。(1)讨论: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都能密铺,那一般的三角形和梯形能不能密铺呢?(2)课件演示:一般三角形和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3)教师点拨:根据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一般的三角形和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再进行密铺。

2.两种或两种以上图形的密铺。(1)我们已经知道单独用圆不能密铺,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密铺现象里用到圆呢?(课件出示)(2)总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组合起来进行密铺。(3)七巧板的操作(要求:从中选择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4)学生操作展示。(5)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是怎样组合密铺的?

【设计意图】:运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让学生既意会,又言传。

三、提升素养,深化思维:

1.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密铺出了很多美丽的图案。人们也常常用这种创意来设计图形的密铺。这幅图是用哪两种图形组合密铺的?

2.1619年,数学家们开始利用正多边形密铺平面;200多年后,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不同的铺嵌平面的对称图案;后来,艺术家埃舍尔创造了各种动物园的镶嵌。

3.小小设计师: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案进行密铺,在方格纸上画出图案。

第9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素材体验出发,在学生的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实际物体寻求异同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初步感知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教学《图形的旋转》时,要求课前学生找一些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实例,让学生在互相的举例和交流中,将脑中已有的立体图形的形象与课本上学习的立体图形结合起来,明白旋转三要素和学会实物的旋转,通过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感知和教学活动的操作,从而对旋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经常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空间表象、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通过不断地尝试比、量、摆、剪、折、拼、画等活动来增加、积累自己的经验,建立和巩固空间观念。

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让两位学生上台展示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初步感知三角形不会变形;然后请两组四位学生分别用红、黄、蓝两组长度一样磁条摆三角形和用红、黄、蓝、绿两组长度一样的磁条摆四边形,发现摆出的四边形的形状不一样,而三角形摆出的结果只有一种。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空间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在围一围、滚一滚、绕一绕、算一算的过程中,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亲历测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验证,在操作中理解,更好地完成任务新知识的建构。这种基于图形的想象和图形之间的转换,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从具体的事物到事物的表象乃至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借助媒体演示,验证空间想象能力

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一种思考,一种逻辑,更是一种内在的把握。这就要借助班班通等媒体手段,设计一些动画,可以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将图形的变化过程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验证学生的空间想象是否合理、正确。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平移――拼等动手操作,转化成长方形,并用课件演示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种转化方法。从而验证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使学生能深切领会到“计算公式”的由来。

又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从铺草皮情境引入,教师直接给出可以把圆剪成若干(偶数)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拼一拼,猜想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不断形成和堆积的过程,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的感悟过程,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理论结合实践,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发挥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

教学《圆柱体表面积》后,设计了一系列的变式题:1.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玻璃鱼缸;2.粉刷圆柱体蓄水池;3.计算圆柱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4.压路机压出的面;5.铁皮通风管、烟囱的用料。通过不断变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拓展练习:把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高8厘米的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尝试用马铃薯、地瓜、苹果或橡皮等物体,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切割;课堂上运用媒体演示切割后的两个小长方体,帮助学生理解、计算。通过这样切割、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事物表象与学生想象的相互融合,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