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体育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调研报告

第1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一、2011年农村体育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2011年我县农村体育工作在场地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养、农村体育活动和机构建设上得到较快发展。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2011年我县在35个村新建了农民健身工程,县体育局积极向上级体育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和设备,先后发放篮球架35套,室外乒乓球桌70台。并争取了国家配套资金30万元。

农村专业体育人才培养:2011年组织4各乡镇体育专干赴参加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了自身体育技能,掌握了社会体育组织方法和体育活动的竞赛办法。使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比较专业的人才,促进了农村体育工作有序开展。

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今年年初各乡镇都有相应的活动计划,受到换届及其他影响有少数几个乡镇活动未能如期开展。从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竞赛内容丰富,组织较严谨,参加人员踊跃,活动圆满成功。

组织机构管理更加规范:乡镇体育服务中心体育专干人员备齐,组织领导落实,同时县体育局加强了对乡镇体育服务中心的管理和考核力度。

取得以上工作成绩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一是县体育局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多级争取项目。二是强化对乡镇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乡镇体育工作的规范发展。

二、2012年农村体育工作重点

1、新建30—40个村的农民健身工程.主要措施:县体育局通过多方面的项目争取,落实项目;各乡镇及村落实相关场地,完成健身工程项目器材的安装。使农村的广大群众健身有场地,活动有器材,练习有条件。

2、组织乡镇体育活动10—12场次。参与农民群众的达10000人次以上。

第2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为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防护措施现状,从而进一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一、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探索出一条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改革新途径,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安全防护再上新台阶。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一是采用对学生及教师的问卷调查法,了解体育教学情况;二是观察法,即通过听课、检查教案、看设施建设、学校体育活动场地情况,并和体育教师交流,充分了解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防护措施现状及关注情况。

三、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部分初中和小学生进行调研。

四、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学生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回收率95.8%,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回收率93.3%;从调查问卷和观察交流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防护措施现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从学生调查的数据看到,78.3%的学生认为每周体育课节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有21.7%学生反映出仍有个别体育课存在被挤占现象。体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近七成学生上过篮球、排球、足球、田径课,乒乓球等课程。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但存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监管力度不大,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活动课预期的目的。小学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全达标;体育教学课堂随意性大,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五、现状成因

1.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统考科目,忽视了体育教学。中考加试体育以后,体育课得到重视,但平时还是不够重视,只是到了初三,加强锻炼,突击练习获得高分,考完之后就束之高阁,甚至取消了体育课。

2.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几乎均为兼职;教学中也只能给学生教教操,跑跑步,或者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体育课成了玩耍课,到了期末,简单的考一两项,划个分数,体育课就结束了。

3.体育场地及硬件设施不到位。属于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学校也没有自身创收能力,体育教学成果很难展现出让人瞩目的成绩,仅有的一部分教学经费也都会分配到以语、数、英等主要教学科目上,因此小学体育工作开展比较艰难。

4.安全问题扩大化。在学校常规管理中安全问题重于泰山,体育课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学生稍有运动损伤或出现不安全因素,家长就会把责任全部推向学校,推向体育教师,因此,有些运动项目如单杠、双杠、足球、远足等项目在学校不敢开展,造成体育课因噎废食的现象。

六、措施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认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学校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意识到体育教学关乎全民素质的提高,民族振兴和国家兴亡。同时面临中考体育改革,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实施教学,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举办短期或稍长时间的体育教师培训班。安排年轻而且有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师参加,聘请省市体育专家前来授课,尽快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体育教师队伍,弥补小学体育教师缺编问题;同时,对学校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或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鼓励自主研修,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一支业务素质精良的中学体育教师队伍。

3.要求各校每学期对体育教学投资达到一定比例。每学期定时购置、更换数量达标的体育器材,给每学期一次运动会,每年两季运动会,篮球赛、体操比赛、棋类比赛等活动分配足够的经费;按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服装费。

4.安全问题人人有责。体育教师抓好课堂组织管理,把安全意保护识渗透到生活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尽量避免课堂上的运动损伤和不安全因素;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评估不能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应查明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多种原因;学校组织教师、家长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建议家长购买简单学生意外伤害险;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意外伤害时有发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向学校或体育教师,给体育教师一个大胆工作的宽松条件。

第3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一、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原因之一:企业责任意识淡薄,无心缴纳保费。部分企业领导受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无所适从。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一个字钱,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钱转,忽略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忽略了社会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没有把参保缴费工作摆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去认识。基于这一认识上的错误,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恶意拖欠养老保险费。个体私营企业老板认为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金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出于利益考虑,对缴纳养老保险金持消极、观望态度,得过且过,致使扩面征缴步履维艰。加之部分单位把应负担的部分转嫁到缴费职工个人身上,加重了职工的负担,收缴过程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原因之三:缺乏有效机制措施,无法征缴保费。一方面,虽然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但仍然有部分职工没有完全明白养老保险与自己老年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和保险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特别是部分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由于工资收入偏低,目前生活困难,加之所在单位的诱导性宣传,在缴纳养老保险费上表现消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认为打一天工就拿一天的工资,只要暂时有钱收入腰包,哪还管得着以后有无养老待遇;或认为老板永远处于主动地位,哪敢督促老板为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从思想上剥夺了自己应有权利,更谈不上维权,甚至为了眼前多一点收入反而支持帮助欠保企业规避政策,千方百计拖欠养老保险费。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企业有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义务,也有对不按时缴纳养老保险的处罚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执行难的问题。目前,正值我县大力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部分企业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也钻我们发展环境宽松的空子,拒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拒不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投机钻营意识强,动则以增加企业负担、企业生存环境差为借口,软拖硬磨,拒不参保,导致征缴机构即使摸清了情况,纳入征缴计划,依然无法收缴保金,强制执行困难,局面十分被动。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政策宣传,扩大养老保险影响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宣传养老保险政策法规,向社会公开咨询和监督电话,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认识程度,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人社部门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全面了解参保单位经营状况,特别是对各单位负责人的宣传工作要做实做细,增加参保单位的缴费自觉性。相关部门可以共同组织召开欠费单位负责人和劳资负责人座谈会,扩大养老保险的影响面,协调保费缴纳事宜。可以建立统筹地区养老保险指标定时通报制度,对缴费自觉性差和欠缴情况严重的单位要抓典型,定期在各种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通报批评,把各单位的缴费信息及时向社会反馈,利用社会监督来促进缴费。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清欠工作。摸清单位经营状况,进一步了解欠费信息,全面开展企业养老保险清欠工作。坚持分类实施和重点突破原则相结合,对不同的欠费单位采取不同的措施,将工作重点

第4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预防职务犯罪预警体系调研报告

一、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组织领导

和**区检察院、**区国税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三家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探索预防职务犯罪预警体系的实施意见》,确立了预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措施和方法步骤,制定了信息采集、信息评估、预警、预防整改等四项措施。在多渠道采集预防信息,抓好信息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做好预警和预防整改工作。预警分两种形式,一是税务系统内部按月预警信息。税务纪检监察部门每月以提醒、告知等形式,对重点环节、重要领域或可能发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预警信息,注重信息的针对性,抓好自我预防。二是检税三家联合建立黄、橙、红三级预警制度。通过信息评估合理界定信息等级,选择合适时机予以。黄色预警为税务系统有发生职务犯罪倾向,需要及时进行提醒的内容。由检察预防部门以短信形式对相关税务干部进行温馨提示,或以信息卡的形式提出警告。橙色预警为税务系统、单位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对案件致罪因素进行分析,由检察预防部门以预防谈话或登门座谈的形式,对税务系统有关人员和单位提出警告。红色预警为税务系统、单位发生了系列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员较多,社会影响严重,检察机关依法提出检察建议,限期整改。同时,检察预防部门每半年将预警信息情况、税务系统的整改结果及制定的预防措施、提出的改进性意见建议等,以简报、情况通报会等形式在税务系统予以通报。为确保预警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检察、地税、国税三家联合成立了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依托,以跟踪指导、督促落实为促进,实行季度一统计,半年一总结制度,做到机制完善,组织到位,搭建了良好的预警工作平台。

二、抓好五个教育,提供思想保障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能动作用,全员提高思想认识和自我抵御侵蚀能力,增强预防本领。一是抓好理论基础教育。采取灌输式模式,强化理论效果。定期组织做廉政作业、记廉政笔记,全员抓好廉政知识每周一题和廉政视线的学习,半年组织一次廉政知识考试,一年组织一次知识竞赛等活动。二是抓好廉政警示教育。坚持每月观看一部廉政警示教育片、半年举办一次廉政警示教育图片、年底组织一次参观监狱等三个一教育措施。对每月开展的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活动采取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分单位集中观看的模式,实行会前签到制和会后讨论总结制,不定期组织人员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做到警示教育时间、人员、过程、效果四到位。三是抓好每季一课教育。每季度邀请检察院或纪委领导给全体人员上一堂预防职务犯罪或反腐倡廉教育课。采取说教式教学,以当前或近一时期发生的真实典型案例为触动,系统化讲授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形势和具体预防措施,通过讲透理、算透帐,促使每一名干部职工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四是抓好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教育。利用春训工作会议后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召开全体人员动员大会,开展了学习教育、自我剖析、查找问题、总结整改等活动措施。五是抓好家庭助廉教育。扎实开展以寄廉政信、发倡议书、签承诺书、开座谈会、算家庭账和对比账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助廉十个一活动,拓宽预防领域,实现干部行为的亲情化预防和无缝隙监督。

三、突出四个环节,抓好内部预警

内部预警信息是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超前提醒和预防,同时也是对黄、橙、红三级预警制度的重要补充。在运行中,分局在坚持按月预警信息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四个重点环节,增强信息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抓住节假日环节。在每个节假日到来之前,以通知、短信等形式,提醒干部职工严守警戒线,自觉遵守十条禁令和十五不准,坚决制止并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确保过一个文明、祥和、廉洁的节假日。二是抓住八小时以外环节。完善举报箱、举报电话管理制度,动态了解掌握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通过谈心、温馨短信等形式,经常提醒干部职工提高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经得起诱惑,经受住考验。三是抓住减免税审批环节。在减免税审批期内,专题预警信息,提醒有关单位和人员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依法审批,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慎用手中的权力,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蝇头小利刁难纳税人或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四是抓住税收专项检查环节。在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前,集中检查人员上一堂预防课,重申有关规定和禁令,坚决杜绝在检查中出现以权谋私和吃、拿、卡、要、报等不廉洁行为,营造健康、廉洁、积极的税收征、管、查工作环境。

四、强化分析考核,狠抓整改提高

第5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论述。

1、总书记在*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

它是这样表述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省委常委、市委潘逸阳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问题的有关表述。

今年4月10日,他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赣州作为赣江、东江源头,肩负着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全力保护好青山绿水,打造区域性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发展区域经济,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前提条件,以生态文明为首要特征。

4、市委常委、县委廖明耕书记在“创新创业、科学发展、诚信守法、和谐平安”和打造“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新赣县中较早对生态文明进行了阐述。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初浅理解。

1、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环保意识。

2、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要实现三大转变:

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

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三、就如何结合分管工作实际,策应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工作谈几点想法。

建设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这一战略构想,是落实党的*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理念,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立足我市地处赣江、东江源头,肩负着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在通盘考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长远利益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战略构想。我认为,我县在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上具有先人一拍、快人一步的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就体现在了市委常委、县委廖书记的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它的报告处处闪烁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睿智。

廖书记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在发展目标上打造“六个赣县”,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六个更加注重”,在发展重点上努力抓好“六大建设”。

其中在建设“秀美赣县”的奋斗目标和“更加注重经济的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上充分彰显了生态建设的内容和要求:(1)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城镇普遍推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使赣县成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地区之一;(3)广大农村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脏乱差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在具体指标上提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8%,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饮用水质达标率达80%。

同时,提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始终做到“四个坚决不搞”和“四个重点发展”,即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坚决不搞;对“一任政绩、几任包袱”,有害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形象工程坚决不搞;对高耗资源、造成重大浪费的坚决不搞;对“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急功近利的事坚决不搞。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能生产终端产品的科技型企业,重点发展自主创新的质量型企业,重点发展低能耗、低成本的节约型企业,重点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企业。

这些理念和要求正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相互一致的。

下一步工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具体的实际工作去,使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理念和措施纵深推进。

1、要贯穿到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市建设与工业园建设、统筹中心集镇建设与中心村建设、统筹圩镇整治与村庄整治工作中。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紧紧围绕“赣州市后花园”建设目标,着力优化功能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坚持好字优先,科学发展。

当前,县城建设要加快实施“道路、排污、供水、供电、亮化、绿化、庭院、人文、整治、文体”等十大重点工程,大手笔打造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新赣县,尽快融入中心城区。圩镇建设,要加强“五整治、三建设”工作。

2、要贯穿到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的各项农业农村工作中去。

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节约与利用相结合、发展与治理相结合。在实践中,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谋求工作的载体。我觉得以下几项工作值得借鉴思考。

(1)深山区移民工作。

举一个例子,如即将召开的全市新农村建设调度会要参观的江口樟木新村建设点。该点目前打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与移民扶贫、圩镇整治相结合的典范。

原樟木新村地处深山区,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共有218户人家,1116人,但家家户户有做蜡芯加工的手艺。例入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后,为使“迁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不返贫”,该项工作做到了与新农村建设、与圩镇建设有机结合,在规划上、在产业服务上、在管理上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机制和做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原樟木村因整体搬迁而闲置出来的耕地、山地和宅基地实行集中流转,耕地流转给灯芯草种植大户,山地和宅基地流转给养殖大户搞立体养殖。

这一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大胆调整生态公益林的启示。即,能否将边远山区的山地全部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实施生态保护。将交通相对便利、低丘缓坡的山地(大概60万亩)实施开发,如发展加工橙、种植光皮树等。

(2)大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大力发展沼气,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有条件的村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以电代柴。同时,节能开源,结合改房,推进改灶。

(3)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实施好生物质能源项目造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助、赣南重点火险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4)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要立足我县地处赣州市郊优势,积极跟进,按照绿色无公害的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建设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6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一、我县贫困村基本情况及成因分析

我县总人口45.27万人,农业人口39.98万人,耕地116.37万亩,水田3.27万亩,水浇地0.27万亩,水平梯地45.57万亩,80%以上属中低产田,人均耕地1.6亩。目前,全县未通过上级验收的贫困村尚有119个,贫困人口8.15万人。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贫困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我县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系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据对关口镇干沟村的调查:该村有68户230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有耕地400余亩,10亩以上联片耕地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几分或是几亩分散在一沟两岸的山坡上;虽然修通了简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沟而上,到了夏季洪水冲刷便没有公路,农用物资还是靠肩挑背驮;九十年代,农户集资拉通了两相照明电,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线路损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

二是人口素质低,文化观念落后,发展步伐太慢。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表明,全县贫困户劳动力受教育面很小,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7.6%,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低,难以脱贫。

第7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存差;地方经济;货币政策;银行管理

衡阳市存差问题反映的不仅仅是金融机构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衡阳经济、金融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此笔者建议:衡阳市委、市政府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银行加强金融创新,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共同扩大产融结合,实现金融经济共赢,促进衡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衡阳市存差资金构成分析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为应对安全问题和满足资金清算与日常流动性需要,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将一部分资金存放中央银行。2010年末,衡阳市银行机构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为53.57亿元。

四是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必须持有为满足客户提取现金需要的库存现金,而这部分资金会随着商业银行业务扩张而有所增加。2010年末,衡阳银行机构库存现金余额为8.57亿元。

五是不良贷款剥离。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剥离不良贷款,在统计上造成贷款余额虚降,而存款余额却未变,这部分资金只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并不是真实可用的资金。从2004年中行和建行剥离不良资产开始到2010年华融湘江银行重组,衡阳市银行机构总共剥离不良贷款66.70亿元。

剔除以上因素,真正意义上的存差资金为400亿元左右。

二、衡阳市存差形成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衡阳银行机构信贷投入与经济发展基本上是适应的,信贷资金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渠道和助推器,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目前情况看,信贷资金虽然还有较大运用空间,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约束,出现存差的可能性增大。

(一)从政策角度看,宏观调控势必诱发存差其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为支持积极财政政策,购买了大量国债,从而造成出现存差,这是支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一个客观结果。截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机构持有的有价证券余额为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9亿元,其中国债占大部分。

其二,央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在货币政策偏紧时期,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将直接导致存差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强了商业银行对社会资金的动员力量,也加大了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成本,从而削减了社会信贷需求。2011年,稳健货币政策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存差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二)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看,稳健经营策略势必扩大存差一是银行监管加强的结果。银监会于2007年修改并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其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涵盖面有所扩大。商业银行为降低风险权重,在信贷理念与管理上持更加谨慎态度,因此便直接影响了贷款扩张数量和能力。在降低风险权重较大的贷款比重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加强了风险权重较低的表外业务的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对各类型企业表外授信额为33.33亿元,其中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为16.48亿元,占比49.45%。

(三)从承贷主体来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势必加重存差一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诸多缺陷,难以达到银行放贷标准。衡阳市5000多家工业企业,99%以上是中小型企业。银行提供的信贷产品主要是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中小企业因资产规模小、信息不透明,难以达到银行信贷评级标准,因此贷款必须提供有效抵押担保,很难获得信用贷款。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信用中介极少,全市目前正常运营的只有3家担保公司,其中又只有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展情况最好,目前已经累计为506家企业提供担保50.6亿元,这对于全市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来说显然微不足道。

(五)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会导致存差扩大一是经济总量扩张,带来存差扩大。一般情况下,经济总量扩张必然导致企业和居民收入提高,从而带来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增加。数据证明,存差扩大与经济总量扩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010年全省13个地市存差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检验显示,存差与地区生产总值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687。这就表明,衡阳市存差持续扩大,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

二是地区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存差扩大。

三、金融对衡阳经济的支持作用分析存差扩大并不代表消极贷款,它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关,更与当地经济发展质量紧密相连,仅凭存差现象不足以证明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弱化。正确评价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度,应以包括信贷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和贷款产出比率指标来考量。

首先,社会融资总量反映地区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从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角度看,新增人民币贷款这一指标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显著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就衡阳市而言,社会融资总量具体包括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险公司理赔、企业债及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等。2009年,衡阳市城建开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这是衡阳市首次发行企业债券,极大地拓展了衡阳市企业的融资渠道。

四、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力度的对策建议为充分有效运用金融资源,促使衡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建议:(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吸纳力根据衡阳市经济存在产业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抓住现有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并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同时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调整结构,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培植良好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开放民营资本投资领域,培育新的信贷需求点。衡阳市作为农业大市,目前尤其要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工业化水平,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诚信衡阳真正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加强司法清收银行不良贷款力度,认真理清规范信贷中介服务,扩大新闻和舆论宣传,合力构建诚信衡阳,不断改善金融运行外部环境。人民银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扩大个人征信报告应用领域。同时,政府要正面引导,建立信贷担保机制和风险分摊机制,设立担保基金和风险分摊基金,引导和规范市场运作,不断增强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提升担保公司服务地方经济功能。政府要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数据库,搭建银企对接网络平台,实现银企项目洽谈常态化。

(三)大力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以财政、税收、土地和其他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直接融资。

一是债券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券及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鼓励通过换股、交叉持股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本。

二是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风险创业投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高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利用风险投资推动一批有上市前景的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境内外投资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促进衡阳市优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8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铁岭市规划局局长王长生 铁岭市规划局副局长兼规划设计院院长吴亚权 铁岭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孙益杰 铁岭市规划局规划编制管理科科长徐颖

年初,省委书记同志到铁岭调研时提出,将开原与清河两个城市统筹考虑,沿京哈大通道建设铁岭地区的第二个中心城市。按照省委领导的指示,2005年2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专题办公会议。按照专题办公会议的精神,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我们和东北师大的有关人员,到开原、清河两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形成了《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区域范围与区域概况

(一)区域范围

拟定的开原---清河一体化发展区包括开原市区和清河区,区域总面积约为630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约为28.58万人。

(二)区域概况

开原市区由新城街道、新开街道、老城街道三个办事处组成,市区总面积约165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约18.8万,开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2亿元,其中,市区(新城街道和新开街道)约占总产值的57%,基本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和造纸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老城街道是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传统街区,2003年人口为2.7万人,建设用地区面积为2平方公里,是以旅游、农业、商业为主的城镇。

清河区辖红旗和向阳两个街道、张相镇、聂家和杨木林子二乡,区域总面积为465.0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15.03平方公里,2003年总人口为9.7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3.7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4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电力、钢铁、建材和旅游业为主,水产、农副产品加工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二、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背景

1、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不断加强,产业的转移与重组趋势明显,新的国际产业地域分工格局正在形成,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地。

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

2003年,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这一政策给东北区的城市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遇。

3、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化工业阶段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正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围绕着汽车、建材、石化等重型产业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二)发展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开---清整合区位于辽宁省北部,处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的结合部,哈大和京哈交通经济隆起带上。

(2)物产资源丰富

开---清整合区内物产资源丰富,资源优势互补性较强。开原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历史古迹较多。清河区环境优美,山水资源丰富。开原与清河一体化建设后,将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开发、优化配置,增强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3)工业基础较雄厚

开---清整合区内现已形成了以电力、机械、建材、轻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初步建成了东北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能源基地。现有的工业基础将成为推动开---清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为其承接辽宁中部经济区和吉林中部经济区的制造业转移奠定了产业基础。

2、不利条件

(1)现行行政体制分割管理

行政体制分割问题是影响开---清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长期的行政分割使两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等现象,导致在区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开原与清河两地的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开原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2.6:40.7;26.7,清河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4:55:31。产量结构失调的问题将成为制约开---清整合区未来发展的基础。

(3)环境保护缺乏综合部署

开---清整合区是以机械、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地域,由于区内行政分割的影响,致使开原市和清河区都以各自的发展为主,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一的综合整治,造成近几年的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4)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开原市和清河区基础设施建设各成体系,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形成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5)城市建设局部有序整体无序

开---清整合区内的开原市和清河区由于行政问题的影响,城市建设各自为政,形成"小而全"的特征。

三、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开---清整合区的发展定位

开原---清河空间整合区发展定位是根据城市空间内部的经济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等所彰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比较优势所确定的,根据对整合区比较优势的认识,确定未来该区的发展定位为:

1、功能定位:

是东北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基地;东北区重要的生态与文化旅游基地;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能源电力基地;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是辽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

(1)东北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定位依据

东北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是和开---清整合区乃至铁岭市的农业发展优势相适应的。整合区及其腹地土地生态环境好,为发展优质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整合区周边半径百余公里范围内有辽吉两省的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10余个大中城市,总人口3000万。这些大中城市均以重化工业为主,唯有铁岭在区域分工上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及开发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加之整合区内一些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已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凭借其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的中间地域便捷的交通网络,有望将该产业通过提升专业品质,强化现代化管理来做大做强,成为开---清整合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2)东北区重要的生态与文化旅游基地定位依据

开---清整合区成为东北区重要的生态与文化旅游基地的态势已经凸现。山水相依的清河水库风景区和极具传统古镇风韵的开原老城的空间整合,加之底蕴深厚的东北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与特色优势在东北区独树一帜。

(3)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能源电力基地定位依据

清河发电厂是铁岭市的两大发电厂之一,从未来发展看,铁岭地区自有电煤供应能力800万吨,可满足清河电厂的用煤需求,水资源丰富的清河也为电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从市场需求来看,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未来发展也急需电力支持,所有这些优势条件均为把清河建设成为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能源电力基地奠定了基础。

(4)辽宁中部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的定位依据

装备制造业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经济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需要配套基地的支撑,如果开---清整合区能利用现有基础率先规划建设配套产业基地,极有可能在辽宁中部经济区中抢占发展先机。届时,整合区内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5)辽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定位依据

开---清整合区介于辽中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两个城市型经济圈的结合部,辐射区范围较广,依托优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逐步壮大和开原市区内规划修建的18座专业市场和8处基层农贸市场的形成,整合区作为辽中城市群及更广域城市生产、生活物质供应和保障基地的地位必将得到迅速提升。物流中心的腹地范围现已初具规模,呈扇形展开,辐射吉林省的东丰、辽源、四平、沈阳市的康平、法库、抚顺市的清原、铁岭市的昌图、西丰等地。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备、类型齐全、初具规模,效益显著的市场网络。

2、空间定位:

是辽北地区副中心城市,是京哈、哈大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定位依据:开---清整合区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的交汇点上,如果能形成一个30~4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不仅能带动铁岭北部的发展,也可成为辽北地区的副中心城市,促进辽中城市群和吉中城市群的经济社会联系。京哈和哈大交通走廊是东北地区与关内外、国内外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该通道正成为东北经济社会集聚的新热点,整合区应力争成为这一地带中重要的节点城市。

3、形象定位

是山水型生态城市,是东北文化名城。

(1)山水型生态城市定位依据

开---清整合区的山水型自然景观是松辽平原少有的,区内的大清河、清河水库及周边山林是建设山水生态型城市的自然基础。随着大清河开发工程的启动建设、清河水库旅游区的有序开发、生态产业的发展和生态人居环境的建设,该区将成为松辽平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型城市。

(2)东北文化名城定位依据

东北文化是汉、蒙、满等文化长期融和发展的产物,而开---清整合区恰处于汉满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以汉满为主的传统东北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弘扬,随着近些年来东北文化在全国的崛起,区内涌现了一批具全国影响的名人、名戏,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形象氛围。

(二)开---清整合区发展规模预测

1、开---清整合区人口规模预测

(1)人口现状及发展特征

开---清整合区由开原市区、清河区两部分构成,其中开原市区2003年总人口约为18.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为12.67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2.5万人;清河区2003年总人口为约为9.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为3.51万人,城镇人口约为3.4万人。

表1给出了开---清整合区近年人口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开---清整合区人口变化特征。

表1:开---清整合区近年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可以看出,开---清整合区人口增长变化比较稳定,历年人口增幅变化不大。其中,开原市区人口增长变化相对较缓,清河区人口增长变化较快,主要原因是清河区的行政区划在98年时做过一次调整,将开原市的杨木乡和聂家乡划归清河区,导致清河区人口机械增长较快。

(2)开---清整合区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开---清整合区现状人口变化特征,考虑开原、清河一体化后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开---清整合区人口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人口自然增长趋于平缓

根据开---清整合区十余年人口发展特征,总体看来人口增长比较平稳。考虑到198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受计划生育控制而变得比较低、比较稳定,这样,开---清整合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会变小,未来的人口增长将主要依赖人口的机械增长。

二是人口机械增长将会加速

开---清整合区未来将成为铁岭市的第二大中心城市,其作为铁岭市的次中心城市,会拉动周围市(县)产业向该地集聚,从而促进人口的大规模集聚。

三是城市化将迅速推进,人口结构将迅速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加快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开---清一体化后,将实现资源开发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分工互补、城市用地协调布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从而促进整合区的功能优化,带来整合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的大规模调整,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从而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变,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3)开---清整合区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开---清整合区规划人口规模预测是在分析历年人口的基础上,结合现状人口结构特征,采用综合增长率法、逻辑斯蒂增长曲线法、容量规模法、趋势回归模型法、经济相关法等五种人口预测方法,分别对开原市、清河区人口预测,加以汇总,并运用开原、清河的人口数据综合预测加以校正,初步确定开---清整合区人口发展规模见表2。

表2 开---清整合区人口发展预测统计表 单位:万人

2、开---清整合区用地规模预测

(1)开原市区、清河区用地现状与趋势

2003年底,开原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20平方米;清河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为147平方米。

开原市区面临着南面低山丘陵和开清铁路专线,西部京哈高速公路,东部行政边界,北部开丰铁路、大清河等自然和其他因素干扰,难于向周边发展,开原市的城市用地以向北跨越清河发展为主,同时做好向东连接,与清河区整合发展。

清河区发展用地试图向西发展,在三台子收费站处建物流中心,清开公路东段南北两侧分别作为一类工业用地和二类工业用地,清河电厂附近建重工业区,昌盛路未来实现与开原新华路对接,并加快沿路用地开发。

(2)开---清整合区用地发展趋势

开---清河一体化后要实行统一的用地部署,按开原、清河各自现状用地发展方向、用地局限,并综合开---清整合用地考虑,未来整合区用地发展主方向为昌盛路以北、清河以南,开原、清河现状建成区所围成的区域。另外,在开原以东与清河接壤处、清开公路以南可作为商贸居住用地;清河电厂以东可划出部分土地作为工业用地。

(3)开---清整合区用地规模预测

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我们在遵照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开---清整合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用地结构和用地发展趋势,确定开---清整合区规划近期人均用地指标为120平方米/人,远期人均用地指标为110平方米/人,开---清整合区近期城镇人口为28万人,远期城镇人口为40万人,得出开原-清河空间整合区用地规模近期为34平方公里,远期为44平方公里。

(三)开---清整合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组织

1、开---清整合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开---清整合区是由开原老城、开原市区和清河区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开原老城是开原市的一个街道,清河区与开原市区相毗邻并隶属于铁岭市。从地缘看,清河与开原属同一经济区划范围,两者的经济腹地具有同一性。因此,在开---清一体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在综合三者区位条件和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区域范围内重新进行战略上的调整,使整个区域在未来实现运行状态的最优化。

开---清整合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按照"一城两翼三中心"的扇形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其中:

一城:开---清整合区按一个城市进行建设。

两翼:以开清线和开老线为两翼面向大清河开敞的扇形城市结构。

三中心:以开原为中心、清河为副中心、老城为片区中心。

2、城市功能组织分区

根据"一城两翼三中心"的总体思路,调整开原市区和清河区的功能,构建开---清整合区的主中心和副中心,同时,继续完善开原老城的旅游服务中心功能,构成城市主、副中心之外的一个独立片区中心。

(1)开原市区

基于开原市区现状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开原市区在整合区的功能定位为工业、物流、行政和居住的综合功能区。

(2)开原老城

充分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开发古城旅游。使古城在未来的整合区中,成为以古城风貌旅游为主导功能的旅游服务中心。

3、清河区

以清河水库风光为特征的清河旅游是清河区在未来整合中发展的主导功能之一。同时,基于清河区现状基础,在清河区建立以清河电厂及其链条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和轻工业基地。

4、三角形待建区

在开原市、开原老城和清河三者组合而成的三角形待建空间,主要依托大清河发展商贸居住区。

3、各功能区的空间组织

(1)开原市区

依托开原现有的铁东、铁西工业区并向北延伸,作为整合区的工业用地;依托京哈高速公路开原出口,在现有物流集散地的基础上,建设物流中心;对开原城区的居住、行政和商贸用地进行改造建设整合区的行政和居住的综合功能区,形成开---清整合区的主中心。

(2)开原老城

调整开原老城的城市用地性质,在工业外迁的同时严格保护古城风貌,形成以古城风貌旅游为主导功能的旅游服务中心。

(3)清河区

在清河区开清路南部建立以清河电厂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在开清路北侧建立一个封闭性的一类轻工业区;依托以清河水库为主体的清河旅游度假区, 调整清河区现状的城市用地性质,建立清河旅游服务中心,形成开---清整合区的副中心。

(4)三角形待建区

开---清整合区的新型商贸居住区在开原市、开原老城和清河区三者组合而成的三角形待建空间中建设。形成一个面向大清河开敞的、亲水型商贸居住空间。

4、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从开---清整合的城市结构入手,综合处理开原市区、清河区和开原老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解决自然水体与城市、铁路交通与用地布局、城市对内对外交通以及古城保护、旅游业发展与城市的关系,确立整合区"三环、三带、两楔、一心"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空间格局。

"三环"即在开原市区、清河区和开原老城区的三个组团构建三个环形绿带,形成空间环境的有效分隔和对历史的记忆。

"三带"即由开原市区与清河区之间的交通带、开原市与开原老城的交通带、清河与开原老城之间的交通带构成的三条带状联系廊道,使三个组团有效的融为一体。

"两楔"即在开原区与清河区之间,开原市区与开原老城之间建立两处楔形绿地,共同构建城市生态环境绿肺,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心"即在整合区的三角形待建区中心建立一个绿心,面向大清河开敞,成为整合区的生态绿肺和生态环境良性运行的起搏器。

通过"三环、三带、两楔、一心"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空间格局的建设,使开原-清河整合区城市建设及其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最佳的模式。

第9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

近期,围绕农机年检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我们走访了蒙城县行政服务中心、公安交警大队、双涧镇、许町镇、范集镇和黄波、伟涛等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工作交流,对农机年检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与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机手进行座谈,查阅了大量资料,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反映和建议,并对调研情况认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1 年检制度执行情况

蒙城县目前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近6000台,联合收割机7400台,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2200台。农机监理站在编在岗人员39人,全部为财政全额拨款。全县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76家,合作社集体所有拖拉机1000多台,联合收割机2000多台。近几年来,蒙城县农机监理站在上级业务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农机年检工作中,不断探索农机安全管理新思路,推进农机政策性保险,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场办公,送检上门,开展外检服务等,年检率逐步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年检收费情况及对取消收费的意见

2.1 被调查的农机手,78%的机手认为,目前的农机年检收费不高也合理。8.5%的机手认为农机年检没必要,年检收费不是问题,主要是耽误工夫,嫌麻烦。31%的机手认为目前农机年检检测手段落后,收费不合理。

2.2 在调查中,很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从业时间长的农机手,对农机监理部门的年检服务热情有余,但执法检查手段不足、监管不严、处罚不力的问题反映强烈,认为许多逃避年检的农机户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和处罚,遵章守法参加年检的机手,花了钱,吃了亏。

2.3 在对公安交警大队、安监局、乡镇安办和农机专合作社的走访中,以及与部分农机手的座谈中,大家对取消农机年检收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普遍认为没有了费用之忧,农机手们将不再逃避管理,而是主动接受农机部门的服务,农机年检“瓶颈”将被突破,农机上道路行驶的安全隐患和农机“三率”徘徊不前的格局将会得到极大改观。但要实现免费管理,以目前基层农机监理部门的能力明显不能承受费用之重,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将农机年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3 农机年检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农民和农机手以及社会各界的满意度、认可度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蒙城县农机主管部门和农机监理部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各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提高农机驾驶人员及广大群众安全生产的意识;加大田检路查力度,深入开展农机安全专项集中整治;强化登记管理,规范牌证核发;提高服务,组织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活动;抓好源头管理,大力开展“平安农机”活动;搞好日常检查,防止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4 当前农机年检制度的科学性、必要性、有效性评价

在走访座谈中,农机从业人员和有关部门,总体倾向于认为农机年检是必要的。农机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尤其经过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农机具呈现出保有量不断增加、种类越来越丰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同时达到报废年限和技术状况的老旧农机逐年增加,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也随之增多,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呈上升趋势。因此,农机年检不仅必要,而且是迫切需要;不仅不能取消,而且应当强化。

5 存在的问题

5.1 农机监理的执法手段薄弱,执法依据不足,《道路交通法》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的职责,而没有明确农机部门的行政监督权,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导致拖拉机管理与道路管理脱节,进而造成了农机年检后续监督手段严重缺失,违章者不但得不到相应的处罚,反而得到了经济实惠(不交任何费用),示范效应纵容了农机脱检等违法违章行为。

5.2 农机监理经费投入不足,农机监理部门缺少固定式或移动式安全技术检验设备,年检时只能用较原始的耳听、眼观、手模、脚踹等经验法来判断机械的安全技术状况,检验结果难于做到规范有序、准确标准,无法满足科学化、规范化的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检测手段落后,检测质量低,也使机手对年检的目的产生误解,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5.3 农机手大多文化水平低,遵章守法观念和安全意识不强,认为自家的车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上牌、办证、年检是花冤枉钱。机手的遵章守法意识差是影响年检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6 关于农机年检制度工作的几点思考

6.1 做好农机普查工作,夯实农机保有量,实现科学规范管理。为农机监理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以促进年检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农机三率水平。

6.2 积极探索对纯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兼营的拖拉机区别管理。对专门从事田间作业的纯农用拖拉机,可采取两种方案加强管理。一是对愿意登记上牌接受年检的,出台财政补贴或减免费用等优惠证政策,参照上道路行驶拖拉机的安全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二是对个别确实只属于家庭农田作业自用,不愿意登记上牌拒绝年检的,以“平安农机示范村”为突破口,逐村逐台普查造册统计,并与机主(手)签订5D10年的长效安全责任书,载明只准自用于家庭农田作业,不准上道路行驶兼营运输和跨区作业,违法违规上路行驶,发生肇事责任,后果自负等内容。

6.3 建立健全农机报废更新制度,彻底清理不能正常使用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对年检中发现的已达到报废程度,难以修复的车辆,无论达到报废年限与否,都予以报废。对达到报废年限,技术检验不合格的要坚决予以报废。同时加强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落实。

6.4 积极探索、推行农机免费管理。农机部门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将年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免费为有机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年度检验。在暂时不能全面推开的情况下,要依据国家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在较为成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中试点免费农机管理。

6.5 投入资金,购买年检必须的检测仪、检测线等硬件设施,提高检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