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装备制造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
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技术50%以上来自国外。在行业主导产品中,发电设备的50%、汽车工业的70%、基础机械的60%、农业机械的30%来自引进,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戒心不断增强,为了保持国家竞争力和国际领先地位,它们对高技术实行了种种的禁运和封锁手段。为此,国务院领导曾在三峡工程质量检查报告上批示,重大技术装备中的关键铸锻件,我国技术不过关,被国外公司控制,受制于人,要加强科技攻关,实现国产化。
产业转移中莫忘自主创新
按照中央部署,“十一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接纳了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尽管 “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在今天这样开放的时代已难以奏效,但是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政府应继续推行“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因为政府作用发挥得好,产业转移才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主创新不是关门创新,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当前跨国公司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的明显倾向,我们要注意引导企业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不忘增强自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掌握的装备制造技术,我们应以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近年来,我们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有过不少。比如,大型水轮式发电机,我国通过三峡工程左岸14台机组的对外合作,不但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而且自主改进了转轮模型的设计。在燃气轮机制造方面,多年来,GE等跨国公司一直不肯转让燃机制造技术,国家发改委利用39台F级燃机捆绑招标,终于使GE、三菱、西门子等公司与国内的哈电、东电、上海三大集团合作。第一台9F级燃机已在哈电秦皇岛出海口基地装配试车成功,发给浙江半山电厂。在火电超临界机组制造方面,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制造,我们不但引进了技术,而且改善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提高了质量。国内电力公司对600MW机组的需求达200台,其中超临界机组有100台,通过捆绑招标,国内制造厂中标后纷纷向国外订购部件,极大改善了国内企业引进技术的谈判条件。
政府该干什么
针对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工作存在的问题,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还要努力开发目前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和装备,减少装备产品的进口依赖。对于进口税收政策调整问题,国家应该缩小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范围,即对目前国内已能制造或决定进行国产化的装备产品和设备,不再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而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关键配套件,应该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为我国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同时,建立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摩擦监控和产业安全预警系统,建立信息畅通的快速反应机制,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合理介入贸易争端,帮助企业妥善化解矛盾,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我国政府应以安排依托工程的方式,鼓励用户优先使用国产装备,特别是首台、套国产技术装备。国产化依托工程项目应由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对率先采用国产装备的重点项目,项目业主贷款时由国家财政给予贴息。对于确实需要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与装备,在项目启动时就要制定出关键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方案,并从工程的总费用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工作。同时,应设立装备制造风险基金,由政府、制造企业共同出资,主要用于对初次自主化的大型国产设备进行风险担保。
当前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由生产经营前移到研究开发。国家应在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以及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装备的自主创新工作。建议国家财政设立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管理,用于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以及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联盟。政府应对产业共性技术、竞争前沿技术等公共产品,以及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产品进行支持。国家应指定有关政府部门,负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综合协调工作,在调查研究、制订政策、信息、特殊领域和项目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业给予特别关注。
对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政府应该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型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开发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基金扶持、技术转移、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基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只有继续开放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将面临许多新课题的挑战。这些挑战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常常也是前所未有的,比如设计制造100万伏交流和80万伏直流的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这必将为扩大中外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市场驱动。为迎接这些新课题的挑战,我们提倡自主创新,同时也鼓励国际同行与我们合作攻关,在合作中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为了给众多装备制造企业分享现代工业设计的创新应用与变革的趋势,欧特克在本届制博会上全面展示了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的诸多优势:全套设计工具和依托欧特克海外关联公司资源的云服务,简化从产品开发到交付这整个过程的工作流程;通过多种方式改造产品开发设计流程;设计、生产和销售更为出色的产品;支持随时随地工作的云功能以及与其他提供商软件的兼容性等。除此之外,欧特克还通过主办《中国智造 绘智卓越产品》研讨会,同与会者分享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用户案例,力求帮助企业从容迎接数字工业革命的到来,让企业稳健成长。
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先天优势。根据工信部出台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至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值需达到6亿万元,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需达到25%。规划还要求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研发基地。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拓展市场。
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研发技术和设计创新。今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塑造制造业的新优势,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从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看,制造业从当前的大批量定制阶段将走向个性化量产发展阶段,这样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将成为未来企业关注的焦点。
作为欧特克核心技术之一,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制造工作组创建一个用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字模型——在概念设计、工程和制造团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凭借其独特的可扩展性、易实施性和经济高效的优势,在部署和集成时,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对现有工作流的影响,促进优化整个产品设计工作流,帮助更快地生产更优质、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欧特克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正改变制造商对设计流程的看法,帮助他们创建更加高效的工作流程,激发并支持其工业设计的创新,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主设计能力,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并购
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并购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并购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必经之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普遍较小,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其次,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技术专利是并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并购中,准备评估技术专利并非易事,这从而加剧了并购的复杂性。再次,装备制造业企业经常是一个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地方保护和政府干预也会给并购增加困难。最后,装备制造业可能会涉及国家安全,这会给成功并购增加难度。
政策的利好和推动,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稳步上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良好。近几年也有并购热的趋向。跨区域并购,海外并购都时有发生。中集整合了国内集装箱产业,潍柴动力收购了四川柴油机厂、湘火炬等。中国建材集团收购德国NOI公司,从而打通了国内企业获取海外风电核心技术的通道。钢铁业的整合也正如火如荼。但是,在这些并购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①并购仍然带有领导层的主观色彩,满足个人野心和成就感的并购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海外并购中。②并购模式仍然较为单一,整个过程仍然比较粗放,产生很多遗留问题,比如技术纠纷,员工安置等等。③并购资金的融合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对企业整个资金链的规划不够精细,并购给并购公司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④对并购后的整合不够重视,达不到预期的并购效果。这些不仅仅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其他行业的企业在并购中也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我国企业的稚嫩,外国装备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得较为成熟,资金充裕,并购经验十足。并购成为他们占据中国装备制造业广阔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几家龙头企业,例如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同时以低廉的价格山工机械。德国博世公司收购我国油嘴油泵行业的排头企业――江苏无锡威孚有限公司后,我国的油嘴油泵行业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并购、控股,经过多年建立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FAG公司通过先合资后逐步蚕食吞并的方式并购了全国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跨国巨头西门子与占举足轻重地位的锦西化机合资,从而拿走了锦西化机的透平机械核心技术。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对于外资企业的并购毫无招架能力,反并购能力不足。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给他们低价并购国内优质企业提供了便利。
对于以上我们所谈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并购和反并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是企业在并购初级阶段的通病。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并购的目的。通过并购是想通过并购占据上下游从而减少交易费用,优化自身的产业格局,还是想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分销渠道等等。明确好并购的目的,再对目标企业进行筛选和调查。
2.对目标企业进行准备评估,制定合理的并购价格。对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仔细调查,可以请专业的资产评估公司对其进行评估。对技术、无形资产的评估,要综合考察,准确评估。在评估之后,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
3.评估不同的并购方式,评估融资可行性和融资成本,决定可能的并购方式,并通过权衡风险收益来确定最适合的并购方式。是通过现金收购,还是通过换股的方式进行收购。在外部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还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股票市场融资。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发行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券,依托风投、私募,也可以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对于融资期限的合理配置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长期资金和短期流动资金的合理配置,保障资金的灵活性、充足性,才能使并购顺利进行,并把被并购企业带活,整合成功。
4.对相关法律,规章要充分了解。这在海外并购中尤其重要。因为相关法律限制而并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些国家对技术保护严格,并购了拥有了这一技术的公司,并不等于拥有了这项技术,那么结合并购的主要目的,并购企业就要重新考虑是否要实施并购,或者对并购价格进行重新制定。
5.注重并购后的整合。不是为了并购而并购,要将被并购企业为我所用。这里有如下问题,对于管理落后的被并购公司如何把自己相对好的管理贯彻落实下去;对于管理上优于自己的被并购公司如何互补性地学习它的管理制度,但是又要它服从于总体的管理结构;如何安置好被并购公司的员工;寻找到理想的经理人并实行有效地激励。而这几个问题又存在很大程度的关联。员工安置、经理人选择和激励在管理制度的整合中起关键作用。而这几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学上相当复杂的问题,它设计到管理制度的调整,组织结构的设定、人力资源的整合、激励机制的设计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同时在海外并购中,还普遍涉及到文化整合的问题,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克服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矛盾,也是并购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始于苏联援建156项工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 高铁的顺利开通,“蛟龙”号实现深海探测,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已完成布局,见证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进口总量持续增加,许多高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现状,总结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产业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口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进口额呈总量持续增加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额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额达1164.2亿美元,进口额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达47.8%;2003年进口额达2177.3亿美元,进口占比达到峰值52.7%,之后维持下降趋势;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口额虽增至5201.7亿美元,进口占比重新降至50%以下,为45.9%;2011年进口额为7302.7亿美元,占比降至41.9%;与2011年相比,2012年进口额略有上涨达7608.3亿美元,进出口占比略降,为41.8%,维持较为稳定的态势。
(二)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集中度较高
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日、韩、美、德、法、英六国,20世纪90年代,来自这六国的设备进口额达进口总量的60%以上,进口额最大的前3名分别是日、美、德三国;2000年,日、韩等六国的进口额占比降至60%以下,至54.4%,后一直保持稳定下降趋势。自2001年以来,来自于日本和美国的进口额占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分别从2001年的24.7%和9.9%降至2011年的15.9%和4.8%,而来自于韩国的进口额占比从8.1%一路上升到2011年的15.6%。2011年六国进口额占比为43.9%,韩国取代美国成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第二大进口国,进口额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是日本、韩国、德国。
(三)装备制造业进口中间品、高端设备比重上升
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设备分为成套设备和中间品两类。据统计,1997年以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以进口成套设备为主,如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光纤制造装备、石油化工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轿车工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高技术装置和大型成套设备都主要依赖进口。1997年以后,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主要以中间品为主,普通机械制造业中间品进口比重占总进口比重由1997年的33.9%上升为2011年的44.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间品进口占比由1997年的82.7%增至2011年的90.4%;2011年,整个装备制造业中间品进口占比达到了57.9%。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子行业中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如农业机械中的大功率拖拉机和高端水稻玉米收割机70%以上需要进口或者依赖外资企业,内燃机中的大功率高速机80%以上需要进口,石化机械中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60%以上需要进口,机床工具中的高端数控机床95%以上需要进口,基础件中的高压液压泵90%以上需要进口。
(四)装备制造业进口主体为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增速强劲
一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受国家装备制造业鼓励进口政策的影响,进口量大幅增长,成为了仅次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第二大进口主体,在平衡进口主体结构上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38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6%;而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进口额分别为538.4亿美元和699.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5.7%和15.5%。2013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口额占比分别为44.9%,25.6%和29.6%。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口造成的产业安全问题
(一)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全局。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在进口总量还是进口来源国上,特别是在高端装备上对国外依存度较大,例如在汽车冲压生产线上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进口装备依旧在焊装、涂装、总装、发动机等几大工艺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会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使国民经济建设受制于人,增加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南方航空集团花费10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多轴联动数控磨床,外国公司要求设备联网,以便监控和限制设备使用领域,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设备的使用范围,如果我们使用在军用飞机的生产上,就有可能泄露国家军事、经济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或秘密。
(二)削弱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高端结构材料领域,有25%的品种完全空白;有45%虽能生产,但质量不稳定,保障能力不足;完全成熟的29%材料中,却有部分存在着原材料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大量高端装备制造业设备依赖进口,这将进一步削弱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和升级。一方面,大量依赖进口设备会陷入“技术落后——引进——技术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国引进的国外装备大多是成套设备和中间件,存在设备进口与技术进口脱节的现象,随着设备元器件的集成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成型的产品或国外散件的国内组装不利于我国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加上国外企业为了达到对设备关键技术的封锁,设备故障拒绝提供维修技术指导而是返回国外厂家修理,降低了进口先进设备的技术溢出率。
(三)推高行业生产成本
一方面,装备制造业进口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有着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特点,客观上会造成由垄断而来的虚高成本,加上运抵国内还需各种税费、保险费和运输费,这会进一步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例如,‘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购买装备的资金总额达到2000亿元,而这些设备中约有70%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汽车企业投资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进口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进口设备一般由国外公司派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保养,配件和维修费高昂,维修周期长。例如民航天津空管分局从芬兰进口了气象观测系统设备——闪电探测仪,2013年11月,闪电探测仪突然出现故障,经机务人员检查,属于主板故障,厂家拒绝提供该设备的配件和维修服务,只提供整体主板,采购报价10余万元人民币,供货期最快也要1个多月时间。
(四)挤占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
由于大量进口国外设备,国外的装备既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夺取和占据了我国国内装备制造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又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并利用我国国产高端装备产品立足未稳的弱势争夺订单,排挤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外国装备制造商在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还推高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生产成本,严重挤压了我国企业的盈利空间,削弱企业竞争力,使得刚起步的企业濒临亏损的边缘。
三、强化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途径
(一)拓展装备制造业设备进口来源国
拓展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降低因进口来源国集中度高而产生的不确定风险。在进口来源国集中的情况下,一旦主要依赖的国家发生不能预期的各种变化因素,如经济、政治、法律等,不仅将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直接产生影响,也会对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并将直接作用于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可以扩大选购国外先进设备和关键部件的范围,适度增加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优化进口格局,减少贸易风险,增强应变能力。同时,可以考虑实行差别税率,适度降低部分先进设备进口环节税,加大一般贸易引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力度等方式,鼓励我国装备制造业向非集中进口来源国进口设备。
(二)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
企业要想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就必须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协调产品成本与劳动生产率达到规模经济。一要鼓励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兼并改造效益不佳、生产存在问题的企业,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工程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扩大示范工程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力。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兼并国外装备制造业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走跨国经营的企业扩张之路,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跨越式发展。要在装备行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的重点骨干企业。
(三)增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度
产业集聚能增加产业的竞争效益和创新效益。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要想摆脱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的局面,需要增加产业集聚度。一是建立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加强产业布局控制,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目前高端装备已形成以上海临港、沈阳铁西、辽宁大连湾、四川德阳等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基地;工程机械主要品牌企业集中在徐州、长沙、柳州、临沂等地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形成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在产业示范区加强主企业的配套企业建设,强化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未来要在主企业示范区布局和培育高端配套企业,改变配套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没有能力自我升级,限制整个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现状,形成主企业与配套企业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局面。
(四)推进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转化进度
我国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为18个月左右,而美国1990年就实现了新产品试制周期3个月、设计周期3个星期。装备制造业包括的零部件数量多,产品结构层次复杂,产品设计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加之大量的先进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还在高校、科研院所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未来应加大力度推进“产学研”转化进度。一是以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为载体,采取跨部门大联合,由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共同参与,将政府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研究机构的成果和企业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二是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设计方法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如越来越多的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电子电器、电动工具、家电、模具、医疗器械等,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开始使用3D打印与数字化技术,从图纸到实物,从数月缩短到几天时间,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五)突出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转移模式 沈阳 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沈阳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快速上升,装备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数量可观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实施不同的产业转移战略。
一、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
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及产业移入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由经济高梯度国家向低梯度国家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能够使抚顺迅速积累资金,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产生要素注入效应。同时,伴随产业转出地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越来越高。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利用抚顺优越的地理条件,廉价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一体化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各种要素资源,精确地管理着各国的协作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销网络体系。内部化是企业一体化形式的一种,是将各个生产协作企业并入跨国公司之内,再加以整合,通过使各子公司形成更为专门的内部分工来提高整体效率的模式。内部化的实质在于用内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场,用内部分工取代市场分工。内部化的意义在于企业将各项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以节省交易费用。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抚顺企业进行股份购买、收购和兼并,然后对其进行改造或提高装备水平或加强管理等,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沈阳机床一厂的原材料供应大部分来自于抚顺,通过对抚顺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内部一体化,可有效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对抚顺企业而言,不仅为企业引进了资金、技术等有形资源,更为企业带来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的资源。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是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的第二种形式。它是指跨国公司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研发和销售,其它功能通过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业完成。在虚拟化组织形态下,整个产销网络体系中的众多企业虽然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却并不属于同一个跨国公司,对该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仅是执行其某种功能的一种虚拟组织。虚拟化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内部功能,它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上,而将附加值低的环节虚拟化。
在虚拟化的具体形式中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沈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也是比较适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阳机床一厂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了“协力”的概念 ,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它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协力是指与供应商和协作厂商之间建立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共同的利益。经过发展规划,沈阳机床一厂逐渐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在零部件生产上,仅保留关键件的生产,而将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场的零部件输出,交由外协外扩厂商完成。通过协力概念的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机床一厂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
鉴于这种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阳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都可以运用和发展这个模式。由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或提出样品的样式和规格等要求,必要时提供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辅导,由抚顺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相应生产和加工环节,并收取一定费用。即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要进行产品的最终组装、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和进行附加值高的配件产品生产。而抚顺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低、专业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种配件和半成品。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将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及沈抚共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
1.整体迁移模式
造成整体迁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种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的成长替代。二是企业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须向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迁移。
沈阳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业,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而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重点培育和支持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环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那些已经失去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移为大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随着沈阳的发展,各种要素价格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逐步提高。此时,中小企业应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域,将企业迁移到具有区位优势的抚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合作研发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或创新能力不足或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短,因此,合作式的生产、研发的模式也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合作研发模式体现在前后向关联企业的合作、生产型企业与研发型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装备制造业工艺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擅长。这样,处于前后向关联的企业可根据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形成集群优势。其次,生产型企业应加强与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创新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沈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与抚顺生产型企业合作,以弥补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之后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基础研究是一项新产品诞生的基础和前提。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发源地,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抚顺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点大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9
近年来,贵州装备制造业不断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仅闯出一条“军民结合、协调发展”之路,而且在产业机构、集群化发展、创新能力、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良好的效益。
数据显示,2009年贵州省248家规模以上装备工业企业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21亿余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64%;完成工业增加值92亿余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88%,同比增长14.1%;实现利税总额24亿余元,同比增长12.2%,主要经济指标和总体实力不断提升。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信委)主任班程农介绍说,成绩固然值得称道,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的发展方式粗糙、产业分散、产品附加值不高、配套能力差、资金投入不足等一些问题更应该引起重视。省经信委党组书记、省委国防工委书记张伟力认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只有切实解决存在问题,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做到“突围”之后“快马加鞭”,贵州装备制造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产业调整“化零为整”
装备制造业是资金、人才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只有做到抱团发展、产业聚集才能够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我省装备工业初步形成了贵阳、遵义、安顺三大装备制造集中区域。从产业分布看,以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
然而,从更高的标准上来看,我省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尚未达到真正的产业聚集。规模小、能力弱仍然是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客观状况。“目前我省现有的几个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中,大部分是‘形聚而神散’,表面上看是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区域内,但实际上企业之间的联系少。”班程农一语中的。
班程农认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贵州装备制造业要实现分散发展向产业聚集转变,加强产业集中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各装备制造企业逐步从生产制造加工的思想中跳出来,不仅仅是卖产品、卖装备,还要为用户提供配件供应、维修服务,要把常规的生产制造变成制造集成。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省的装备制造企业中,贵航重工已经开始并实现了这样的转变,其生产的路桥装备,就是将产品制造延伸到设备租赁、售后服务等,既打开了市场,又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变成为全套工程解决方案,延伸了价值链。
技术革新“由精到强”
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灵魂,是装备制造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据了解,贵州装备制造业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占全省总数的49.17%,企业拥有专利930项,新产品产值率39.15%、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8.96%,远远高于省内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
省内专家表示,尽管如此,贵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依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当前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贵州装备制造业要有品牌、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能力。
“我省装备工业尽管有几十种国内和省内首台(套)产品,但有自己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依然较少。”班程农认为,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大部分依然是以代工、贴牌、转包生产为主,企业难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生产技术性能要求高的产品,而部分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品牌的产品却因为规模和市场的投入力度不够,迟迟无法打开局面。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批重要装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但是,相对于国际发展新格局,相对于世界技术进步的大潮流,自主创新能力弱正在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有人曾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而不强,形象地比喻为“虚胖子”;有人透露,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仅为5.9%,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10%;有人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古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刀枪不入,而脚后跟却是致命的弱点。当箭射中他的脚踵时,英雄的生命就此结束。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喻为阿喀琉斯之踵,无疑是在揭示业内一个基本的共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目前,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完成承担起“装备中国”的重任。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非自主创新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不自主创新,我们就会被西方国家压制在产品的低端水平。
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要有品牌、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只有在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始终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关键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说,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七大报告对自主创新也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报告中出现了十次,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装备制造业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继承,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一切从头做起,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技术是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进而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 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 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能始终落在别人后边,吃别人的剩饭,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不了现代化。自主创新不光是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会有效果。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依赖国外、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过去有人以为什么都可以从国外买,这个观念很错误。即便是与国外的合作,也应该坚持“以己为主”,不要受制于人。产品可以模仿,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是无法引进的,要靠企业自身的积聚。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Moder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of Southern Jangsu" in 2013,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into a national strategy level, and locates clearly the most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angzhou. Taking Southern Jangsu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as the targe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mpetition advantage and restricted factors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hangzhou, this paper proposed upgrading path and measures for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hangzhou from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service innovation, industry sharply upgrading, value chain competitiveness upgrading, clear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fusion with productive services industry, creating high quality of policy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government service efforts.
关键词: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常州;升级路径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Changzhou;upgrading path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06-03
1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也为常州的产业定位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明晰了定位,廓清了方向。按照规划精神,常州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由一般制造为主向高端制造为主、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对于优化常州的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常州装备制造业升级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常州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市五大产业之一,也是全市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基础较为雄厚。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61亿元,年均递增约26%,占全市五大产业工业产值比总55.38%,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7.21%,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声誉。目前,已形成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并且呈现规模不断扩大、机制不断创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积累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形成较为雄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
3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3.1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常州位于江苏南部,沪宁沿线中部,作为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空间联系与运输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强市,位邻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也也使得常州更方便地与周边城市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
3.2 产业基础良好,优势产业鲜明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常州最大的优势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构成中地位显著,是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行业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同时,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近年来依托科教城的优势和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化中心,有力地推动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占领制高点。
3.3 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素质较高 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加上作为国内老牌工业城市长期以来的沉淀,蕴育了大量科技型、技能型人才。据统计,2010年常州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数占市区人口的比重达到10.34%,在江苏省名列第一。
3.4 具备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 常州具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三大核心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和运用的能力。常州劳动力资源丰裕;通过大力的招商引资与多年来民间资本的积累为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保障;近年来政府积极地引导,配合企业不懈的努力使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逐渐成为了常州潜在的竞争力要素。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具有企业创新氛围良好、产业布局合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竞争优势。
4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4.1 产业与资源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各区各县各自为政,在决策体制上,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难以形成合理高效的协作与分工;在管理上,责任与决策不对等,与事、权相一致的追责制度尚未建立;在资源上区域、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在正常导向上,产业、投资、贸易、消费等政策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衔接,甚至让企业感觉无所适从。
4.2 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时间较短,社会上对其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其如何发展看法有些片面:
①现在通常以产业名称来认定、区分高端装备制造业,而非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忽视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普通装备制造业,甚至传统制造业其实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也可能存在其他制造业的环节,反之亦然。②政府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而对普通装备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所忽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于普通装备制造业的确技术含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经济效益更好、环境污染更低,但是纯粹的的“拿来主义”必然不是长久之计。政府引导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方法,其也可能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时其具有原有基础,可能在服务功能、配合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
4.3 生产业体系发育不成熟 目前,生产业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而常州生产业增加值还不到服务业增加值的50%。大量的生产尚存在于制造业价值链中,未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尚未形成专业化聚焦,生产体系急需进一步培育。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常州近年来加大了在创新社会服务平台上的投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企业不会积极运用。
4.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动力、能力有待强化 企业应该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但在现实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①对创新主体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企业仍认为高校、科研院所才是创新的主体,漠视、忽略甚至排斥自身或其他主体的创新意识与行为。②企业创新动力、能力不足。除少数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与较大的科研投入外,其他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仍然薄弱。虽然创新对企业意义重大,但是研发与技术创新属于长期投资,风险大、短期看不到效益,导致企业在创新面前犹豫不绝。
4.5 创新成果难以产业化 创新与研发室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革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主导能力还相对薄弱。在创新成果的应用上,缺乏专业机构的有效引导,难以将其转化成生产力。科技服务机构发育尚不健全。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有待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思尚显薄弱,对业务主体、发展方向等问题缺乏明确认识,科技中介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4.6 产业链尚不完整,供应链协调度有待提高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尽管常州目前已经形成了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但是能主导产业链走向的链主企业还比较稀少,核心技术、市场掌控能力偏弱,一旦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容易造成产业大规模迁移。常州尚需完善产业链经济,加强供应链主导地位,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
4.7 “低碳时代”产业生态环境的制约 常州地域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约束。同时,常州的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解决复杂、系统的环境问题缺乏经验。“节能减排”也只是关注企业生产工艺中的污染,对生产过程的衔接关注度不够。迎接“低碳时代”,优化产业生态,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整体性的规划与大规模的投入。
5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
5.1 通过自主研发和营销服务创新,向价值链“两端”转移 要想实现产业升级,获得高利润,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迈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①向价值链左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走高技术增值路径。这里的技术不止包括专利、新流程等“硬技术”,也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方法等“软技术”。政府为企业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培育、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②向价值链右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品牌与营销网络控制战略路径。这两个路径需要企业足够强大,拥有非凡的创意水平与营销网络的企业可以调动、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为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应用,从而获取增值利润,实现产业升级。
5.2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级能向高层级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升级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技术引领,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用过装备引领,集聚核心设备制造环节;通过价值链引领,融合科技研发、品牌打造、设备租赁、生产制造等多个价值链环节。在布局上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与产业集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和谐调控。
5.3 从单纯强调提高产品、产业竞争力向主导价值链竞争力转变 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支柱产业,一直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目标。随着常州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需要具备主导作用和强大控制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所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单纯的提高产品、产业的竞争力,还需要形成具有行业、价值链主导能力的企业。
5.4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五大支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效应,稳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方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先进技术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5.5 促进生产业发,提升其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与匹配融合 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依托研发设计、融资、物流、商务、租赁、技术支持等相关生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制造资源,将制造总部、研发总部、管理中心本地化;吸引优质外地企业总部入驻常州;以资源和金融集聚为突破点,大力拓展金融服务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产业链风险。
5.6 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营造优质政策环境 通过产业要素聚焦政策,将土地、人才、财政、技术等产业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通过产业环境优化政策,营造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引导援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区、县引导政策,完善产业布局。
5.7 整合政府资源,加大政府服务产业力度 调整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资源,设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打破条块分割,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多种经济、法律手段,注重政府的服务、调解、监管等职能的发挥,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8 加强知识产权、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构建优质软环境 ①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的支持。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②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帮助企业提高对于技术标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来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金霞,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7.
[2]吕佳,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7.
[3]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2.
――――――――――――
一、世界典型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及促进政策
为了全面展现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先进经验,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意义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以及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对三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策加以系统对比,以寻求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更是装备制造业大国。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美国以轿车工业、军事工业为代表,一度执世界装备制造业之牛耳。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受“第三次浪潮”的影响。在世界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排名有所下滑,然而,从80年中期开始,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成功重返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之位。
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美国政府强调发展制造技术,将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前六大领域之一,并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支持科技创新。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颁布的关于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法规达20余部。美国政府主动出面组织、协调和支持产业技术的发展,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科学中心和制造信息资源中心,相继出台了促进制造技术发展及推广应用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制造技术中心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政府不仅极为重视基础教育,而且还通过“引进人才战略”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为国内产业的振兴提供了必要的智力保障。在鼓励出口方面,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出口计划,以提供贷款担保、出口补贴、允许制造商结成出口贸易联盟等方式,鼓励本国企业的出口。此外,美国政府还成立了由19个职能部门组成的“贸易促进与协作委员会”、“出口援助中心”及“出口倡导中心”,为企业提供便捷、及时的商务查询和融资服务,帮助企业成功占领国外市场。在财税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尽可能降低机构的研发负担,规定科研机构作为非盈利机构免征各项税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也实行税收优惠。美国政府还制定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无除外情况时,美国政府必须购买本国的货物和服务。经过若干年的重整,美国的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日本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也是较为成功地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面临着包括装备陈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规模小、市场狭小等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政策,
在财税政策方面,对机械设备和机械研究实验用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对重要机械设备实行免税进口:对进口最新机械设备的企业给予奖励补助金,进口价格的一半由政府承担;对重要机械产品免除法人税,等等。这些政策都极为有效地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在贸易政策方面,日本虽然采取措施鼓励最新机械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但却通过“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普通产品的进口,并通过出口所得税扣除制度、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等制度积极支持本国产品的出口。以此来保护并支持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法律,如《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和《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这些法律规定,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在资金、技术上提供支持,并在产品品种、原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限制,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设备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三)印度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及促进政策
与中国相比,印度制造业的很多发展条件和状况不尽如人意,但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占有优势。印度政府选择以资金和技术型制造业为先导,优先发展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医药化工业、电子制造业等产业,推进整体制造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靠研发、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发展知识型制造业的道路。利用“后发优势”,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
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是从2003年开始的,特别是2004年辛格政府上台后,一直希望借鉴中国模式来发展制造业,争取使印度成为另一个“世界工厂”。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2004年9月,辛格在就任4个月后宣布成立“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负责“确保制造业的快速及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加大引资力度,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2005年9月26日,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首次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提出印度的目标是“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建议政府修改劳工法、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改革进口关税体系等。目前,印度政府已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减少政府干预、减少劳动保护、降低关税、吸引外资以及建立经济特区等政策。
印度制造业的主要动力来自外资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2004年印度外资政策被认为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里程碑”,主要做法是提高外国投资者的控股率,扩大FDI的投资领域,简化投资手续,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进行组合投资,取消进口配额,等等。印度逐步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控股的最高限额,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公路、机场、港口、民用航空等领域允许100%外国直接投资,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所占的比率由原来的49%提高到74%。此外,印度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制造业全球转移新机遇,积极承接目前的技术和资本型制造业转移。
二、国外装备制造业促进政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实力的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曾是装备制造业大国,由于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曾一度失去其制造业国际霸主地位,在体会了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后,又千方百计地支持本国制造业发展。日本也是一样,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汽车、电子等制造业的振兴。可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二)以立法形式,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美国颁布了20余部用以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日本在1956~1985年的30年间,相继制订和实施了4个有关机械、电子工业的振兴法,以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借鉴典型国家的做法,我们也应考虑通过立法形式,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三)努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是决定一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前景的关键因素。通过回顾美、日、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科技创新才是发展之路。美国采取了以技术进步战略为主的发展方式,日本采取了“技术引进”加“自我创新”的方式,印度则依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也应考虑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模式的推广应用,以全面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尤其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比较优势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不仅重视基础教育,持续增加对教育体系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而且还利用“人才引进战略”成功地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力资本在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通过鼓励学习基础技术和稳定雇佣政策,为制造产业提供了大量稳定高效的基层技术人员。我国必须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实行产业倾斜政策。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美、日、印政府都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综合采用贸易、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提高本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地位。我们应该强化产业和企业的扶持政策,取消对外企的特殊优惠。此外,应按国际惯例,建立在招标和采购中对本土企业的优惠待遇。提升中国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竞争力,考虑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前提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