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人文主义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主义论文

第1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贸易主义;企业社会责任

人文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第一次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中这样阐述:“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的人文思想源远流长。系统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则开始于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传统的人文主义到现代的人文主义。每一次人文思潮的变革都是人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代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其思想精华渗透人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人类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其中,也包括了企业的价值体系。正因如此,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在两次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古典经济观到现代社会经济观。可以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逐步赋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性内涵。

一、传统人文主义与企业的古典经济观

传统的人文主义观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以世纪波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标志,是一次人类思想的解放运动。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传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神学统治,反对上帝主宰一切。主张以人为中心,依靠人的创造力追求美好生活。应该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一定时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封建专制束缚的强烈愿望,对于西方的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受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物质财富被视为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财富的最大化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个人乃至集体价值的评判标准。在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以求人类向自然界攫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古典经济观。古典的经济观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其基本的职责就是在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利润,这是传统的经营环境下基于“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经济责任的认识。古典的经济观使企业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过于单纯和僵化,过分强调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的逐利性,忽视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统一性。其结果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资源日趋匮乏,劳资关系逐步紧张,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经济观开始受到质疑。

二、现代的人文主义与企业的现代经济观

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初,现代的人文主义学者围绕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出发,对长期以来占据领导地位的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关注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要改变关于伦理道德的传统观念,即伦理道德不是人类的专利品,应扩展到人之外的自然界的事物,人有义务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否则是不道德的,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性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推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环境遭遇持续恶化与东道国广大劳动者权益的损害,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受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形成了现代社会经济观。现代社会经济观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认为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利润的增加,还有增加和保护社会财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当转变,以维护消费者利益、劳工利益和环境利益为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完善劳动法,保障劳工权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中国劳工状况的改进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少企业习惯于追求短期利润。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例如:强迫工人加班,拖欠工资,工资水平低于最低要求等。另据报道,2003年全世界产煤约50亿吨,死亡约8000人,我国产煤17.6亿吨。死亡6702人,产煤量占世界总量的35%,但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近80%。此外,环境污染、假账、假冒伪劣商品、豆腐渣工程等现象层出不穷,其巨大的外部负效应也危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现状另人担忧。尽管SA8000在中国的逐步实施将迫使中国企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然而外在强制性力量的约束具有空间、时间及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单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状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企业转变观念,树立人文贸易主义观念,实现价值理念的理性转变,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视为有机的整体,才能从自发到自觉,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人文贸易主义与企业的自觉社会责任观

作为贸易领域新的价值取向,人文贸易主义是新的人文主义在贸易领域的体现,它强调: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应当是和谐与同步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应当是和谐的统一,即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应仅仅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应体现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其理想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社会、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随着SA8000进入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学术界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姑且不论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主观意图,仅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实施的初衷和本质来看,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与积极性。在我们不断强调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贸易主义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将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定位,自觉关注社会责任,寻求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人文贸易主义: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理论支撑。

首先,“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制约着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经济人”假定强调各个经济主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理性权衡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经济人只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考虑社会利益,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可能造成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也不予考虑。这客观上助长了企业的短视行为,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人文贸易主义摒弃了企业的纯经济人的假定,强调企业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企业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承担着创造利润的责任,更具有造福社会的责无旁贷的义务,企业的行为不仅应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受道德规范的制约。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虽然肯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但都认为这种相对稀缺性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弥补,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都以劳动力为投入的唯一要素,暗含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H-O模型虽然考虑到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其结果,却鼓励了各国为增加物质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掠夺自然资源。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一论调无疑助长了了人类为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对自然资源毫无吝惜的掠夺之风。人文贸易主义强调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更强调自然资源的绝对有限性,认为企业的生产和活动应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立足点,并且应该结合环境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最后,西方经济学在对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形成了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认为,当整个经济社会不存在使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不受损的帕累托改进时,整个社会便处于均衡状态之中。帕累托最优理论的着眼点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资源与福利的分配问题,强调“人”的世界的均衡状态,割裂了“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辨证统一的关系,忽视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世界对“人”的世界的潜在报复。人文贸易主义将自然环境纳人经济的均衡体系中,认为现实世界真正均衡的状态应该是企业、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任一因素的忽视都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行为不仅不能威胁其他主体的利益,更不能损害自然环境,企业肩负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

2、人文贸易主义: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

企业的经济理性强调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应当追求利润最大化,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的道德理性则注重一种“人为秩序”的构建,这种“人为秩序”即社会的道德体系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强调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使社会和谐的发展。企业出于道德理性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又必然导致企业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相矛盾,因此,企业面临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两难局面。

于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承担社会责任与寻求利润最大化似乎构成了企业难以平衡的矛盾,二者在运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导致企业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而人文贸易主义认为企业的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并非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二者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体系。首先,经济理性需要道德理性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规律的维持,道德理性依赖经济理性创造的物质基础。完全的经济理性将导致市场经济道德的缺失,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的道德理性将使企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特性将被掩盖。因此,绝对的经济理性与绝对的道德理性都是不现实的,企业需要寻求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其次,人文贸易主义并不否认企业经济理性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强调企业的经济活动同时要兼顾社会、自然的利益,不能损害社会的利益,不以削弱另一部分社会主体的发展能力和自然利益为代价,应注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人文贸易主义摒弃了人为割裂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的传统思想,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企业则是这个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不仅包括利润的增加,竞争能力的提高,还包括企业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协调能力,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社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延续,属于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3、人文贸易主义: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理念。

第2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科学主义方法论虽然促进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弊端。通过分析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内涵,分析教育活动的人文特点,我们得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倾向于以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研究自然也受到影响。“当今严肃对待教育理论学者的主要职责是养成归纳研究的习惯和学习统计学的逻辑”。但同时,许多思想家看到自然科学方法阻碍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因为这种方法:只处理与教育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听命于现实或经验的统计趋势而无法在符合价值与理想的方向上提出真知灼见,触及不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性问题及教育中的灵魂和实质。而教育中的智慧、人格、情感、精神这些才是研究的焦点。

对此,我们提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张。

首先,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试图解释,后者试图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最具人文精神,最有影响的派别。社会现象研究和纯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现象涉及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他们自己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就要有理解的概念与实践,即理解、移情作用和直觉,所以人文主义传统坚决反对要求社会科学把人的行为客观化,把行为主体物质化的观点。

其次,人文主义方法论关注的焦点为三方面:

1.关于经验的客观性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方面,如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表行为中。单纯的外表行为研究,不足以深透主观动机和意向领域,因此,人的行为仅仅部分的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构成,它的意义相当大部分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具体个人的直接接触,是不可能完整理解有关的事实的。选择哪些资料作为有意义的事实,在何种深度或层次上挖掘事实本身的意义都与理论的解释有关。

2.关于因果律的有效性。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为原因——结果模式,而人文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自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不同的社会或文化都是中立的,对于支配任何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的意义都是无关的,但人的行为却由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对象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认,而这些意义的内涵与阐释都是由一种给定文化与行为者本身的意义感受来决定的。众所周知,每一种文化有相应的意义库,不同的人对意义的感受、辨认与理解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里不同人的行为之间,要作出正确的因果概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然不能把因果规律固定下来解释人的具体行为,要了解这种渗透着社会意义的范畴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对那个意义系统的深刻体会,而不是外部的机械概括。

3.关于理论或解释的性质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而是要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人文科学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事物为研究对象,理论解释的目的不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行为的内在依据,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此,一个好的理论要能提供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要理解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并不是提供当作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中立的,不能免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要受到一定文化的规范、预设和偏见的支配。

教育作为使人性完善的最佳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人文主义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说,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何无所不能的程度,自然科学方法论被推到如何高的地位,只要教育还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那么它的人文性就一天也改变不了,人文主义方法论也一天不能被抛弃。

再次,教育活动本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内在构成决定了方法论的取向。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的特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对象与目的维度上的特殊性;教育活动进行过程的点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教育活动具有预测性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的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向学习者的现实发展转化。教育活动是人的科学精神的活动,表现在求真;教育活动是美感经验活动,表现为求美;教育活动是人伦道德活动,表现为求善;教育活动是实在主体探求生命意义的心灵历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或灵魂的洗礼,关怀人生或命运问题,不依赖哪一门学科。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人文活动的最高境地,虽然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是凤毛麟角。

说到底,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意义的一面。完整的理解教育,就是要清晰的认识教育活动的精神性、人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设备的更新并不代表教育的先进,可能传播的是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训导如野兽般争斗的人生哲学,展示一个紧张、无人性的社会,培养出毫无生趣,面孔呆滞的“接班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此,教育活动形式的完美并不代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表达的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觉悟,包含了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及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寻觅。况且,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从人文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所以,唯有从人文角度理解科学,才算把握了科学精神的本质。

人类无法将全部教育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不论历史上的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教育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的。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历史的生成的,是传统的,同时也依据个人的觉悟和感觉而存在。教育活动搀杂了历史的内省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化价值、目的意义等这些人文性经验的范畴联系在一起,教育活动客观上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教育科学必须对教育活动达成普遍性的因果规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用以一种意义标准,一种思想框架或解释尺度来说明全部教育问题,我们能对某一特殊时间、地点、情境的教育发表评论,一旦离开具体场合则可能失效。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说明或解释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主观的。教育中与意义、价值相关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约定的,不是外在规定的,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任何关于教育的思想如果未经主体心灵深处的认同,也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3-284.

第3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笔者认为在新的时期,村主任应当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一、要有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发展力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目标要求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农村发展的美丽画卷,从中不难看出“发展”是前提,是核心。作为一名村委会主任,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核心,要把发展农村经济是作为第一要务,把带领群众致富是作为第一责任。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村委会主任是广大村民的“当家人”。要把村子治理好,带领群众奔富路,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你这个村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主导产业是什么,种植结构、产业结构怎样调整,都要理出个思路来。同时,要制定好发展目标,做好计划和规划。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建五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规划的重点放在整治村容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不追求大而全,不搞一阵风,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既要有宏观的设想,也要有微观的设计,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打造群众满意工程,实现农村和谐发展。

其次要努力提高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一是盘活集体资产,走以存量换增量的路子。对村集体农业机械、水利设施、房产等存量资产,可以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产权改制,使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保值增值。二是开发自然资源。要加强对村原有“四荒”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兴办工副业项目,拓宽集体经济增收的渠道。四是依法经营集体土地,走以地生财的路子。村集体可将非农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作为股份参与合作经营,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增加集体收入。五是招商引资上项目,走借力发展的路子。

再次要努力提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作为“领头羊”,不仅自己要率先富起来,还要依据本村实际情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使群众尽快地富起来。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群众的信任。一是要加大科技指导。针对当前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村委会主任要引领群众重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在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下工夫,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以“绿色、特色”叫响品牌,打开市场,做科技示范的领路人。二是要勇于开拓创新。村委会主任要在吃透上级政策、看准市场走向的前提下,走新路,出新招,勇于开拓前人未曾涉及的“盲区”,勇于探索令人望而却步的“难区”,引领群众打拚出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正派为人公道办事的凝聚力

首先要处理好“五对矛盾”:一是公与私:必须从大局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到公平公正,决不化公为私,侵占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二是权与利:村主任虽然官不上“品”,但手中也有或大或小的权力。正确用权,是全村群众之福;滥施权力,是全村群众之祸。三是苦与乐: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事业有成,虽苦犹乐,乐在其中,把“学习上讲究刻苦,工作上乐于吃苦,生活上甘于清苦”作为座右铭。四是主与仆: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强公仆意识,尽职尽责当好村民的勤务员。五是原则与人情:决不能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只讲关系,不讲党性。

其次要民主管理,秉公办事。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它的主要特点就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村委会主任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和村委会决策的执行者。村里重大事项的决策,都要征求村民的意见,绝不能独断专行,搞一言堂。讲民主,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不搞盲目建设,不做表面文章,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建设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同时,村主任的言行要光明磊落,处事公平、公正,这样,在各种矛盾面前才能于碰硬。只要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事,再难也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发动,凡是不利于和谐稳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不能怕得罪人。要同村民打成一片,增进感情,尽量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为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要坚持行之有效的制度。充分发挥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村委会下属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委员会的作用,做到组织健全、活动经常、制度坚持。认真落实“三公开”,即:财务公开,让大家放心;议事公开,让大家齐心;责任待遇公开,让大家安心。要努力提高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村级事务实行“民主化”是维护农村稳定,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好途径,大家的事情要让大家定夺,大家的事情要让大家管理,大家的事情要让大家清楚。

三、要有应对处理村级事务的协调力

采取“海选”的办法对村民委员会进行换届,无疑是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民利,进一步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通过“海选”上任的村委会主任,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一是必须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村委会要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乡(镇)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村委会主任绝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是由村民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乡(镇)党委、政府任命的干部,就可以就目无政府,把乡(镇)党委、政府置于脑后而随心所欲,甚至和乡(镇)党委、政府对着干。村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具有“三个自我”和“四个民主”的特点。但是,要认识到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是党领导下的自治,不能背离党的领导另搞一套。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性、原则性的问题,要向乡(镇)党委、政府报告,取得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同时,村委会有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义务。例如:环境与资源保护、土地管理、公共卫生、治安保卫、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等等。所以,要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二是必须处理好与党支部的关系。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是处于核心地位,这是任何时候也不可动摇的。村委会领导干部特别是村委会主任不能认为党支部书记是在党内选举产生或是上级任命的,而自己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就可以在工作中凌驾于支部之上,大权独揽,我行我素。村主任必须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始终坚持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维护“一班人”的威信,树立“一班人”的形象。既要执行党支部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又要注重班子团结,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要搞好村委会成员的团结,更要注意搞好与村党支部成员的团结,尤其要注意搞好与村党支部书记的团结,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必须处理好新老干部的关系。村委会主任要正确对待落选的原村委会干部,要肯定他们的成绩,总结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原任干部的遗留问题,不应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和全盘否定。

四是必须处理好新旧工作的关系。通过换届选举,会在干部人事上有所更换,但村干部的更换不等于农村工作的更换。新上任的主任会有新的打算和发展规划,但必须以原有的规划为基础,必须保持整体工作和重大工程的连续性,必须避免因个别领导异想天开、别出新裁、标新立异而使集体和群众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五是必须处理好竞选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海选”而产生的获胜者要正确对待落选者,不要把自己的竞争对象看作是仇人,处处与之过不去,而要善于将竞选时的“对立面”转化为工作中支持者。

六是必须处理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干部为群众着想这一点不容置疑,但不可否认,有的群众提出的要求是狭隘的、没有原则的,这时候,村委会主任不能片面地认为自己是群众选上来的而置国家的政策、法令于不顾,置村民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于不顾,以牺牲国家、集体的利益为代价去满足部分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四、要有理解落实政策法规的学习力

实践证明,一个村工作搞得好不好,各项事业发展得快不快,与我们村主任的素质高低有着直接关系,而村主任素质的提高则关键取决于我们肯不肯学习、能不能学习、善不善学习。:

首先要以学促干,学以致用。学习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找准自身位置,充分认清形势,积极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村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二是学习先进,比照自身,认识差距,赶超先进。通过横向比较,增强我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并以此来拓宽发展思路。三是学习技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行家里手。村干部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要有与新时期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有真才实学,这样才可以使党的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得到顺利贯彻落实。

其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观念一变,富了一片”。作为村委会主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立足长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找准振兴当地经济的突破口,合理确定本村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要紧跟和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被一个小村、一个小区域的圈子禁锢住自己的头脑,灵活掌握市场变化的新形势,把握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同时要灵活掌握和运用政策。政策是党的生命,是做好工作的保证,一个合格的村委会主任,不但要学习政治,了解国家大事,而且要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带领全村村民发展经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

第4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前言:我国最早、最伟大的“班主任”之一孔夫子教导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情属于“好之者”,而只有学有所得、超越了自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乐趣才是“乐之者”。如果没有“好之”,则不可能达到“乐之”。著名教育家王晓春说:“如今我们通常见到的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焦头烂额的班主任确实当不得,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因此我对自己说:我要好之、乐之,我要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在我准备提笔时,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个个青春、生动的面容,以及发生在我和这些充满活力的生命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一幕幕情景让我在每一次想起时都会有忍不住要落泪的感觉。当然,那是幸福的、开心的泪。在我十九年的教育生涯里,虽然曾经有过类似的工作经历,但我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实过。我的生命仿佛因为我的学生而停止了老去。每一个日子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我却在这匆匆里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另一种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让我想要大声地告诉所有的人:原来做一个班主任竟然有这么多的快乐啊!现在,请允许我将这些快乐和你分享,让你也像我一样快乐吧。

做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老师和学生是一样普通的人,没有必要端着架子让学生觉得高高在上。首先班主任论文,师生成为平等对话者,对双方都是一种解放。不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就只有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学生不会对你讲心里话。其次我们充当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不仅仅只是为了把班主任工作做好。这是人格问题,是现代人都应该具备的价值观、人文精神。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班主任首先必须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靠近你。如果一个班主任老是凶神恶煞的,学生不愿走近他,平等对话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班主任看起来很和善却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而有的虽然“凶神恶煞”却还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班主任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平等对话。班主任也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对话。有一次学生来找我,说:“老师,最近我对你有意见,你真让我失望,我现在看见你好烦啊”。如果这时候我很严厉地反问一句:“什么,你对我有意见?”那么这次对话到这儿就结束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微笑地看着她说:“是吗?别着急慢慢说”。聊起来之后才知道是因为她的好朋友的MP4因为在教室充电被我收了没有还。她告诉我说她的好朋友最近家里出了点事所以心情不好,课余就听MP4来求得解脱。而我把MP4收了她就恼了,心情更槽了。我于是对她说:“你能这样关心同学很难得。但是规定就是规定,人人都必须遵守。心情不好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调节,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你不是对我失望,而是对我做的这件事不满意就上升到了对我失望的高度,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会这样。我想你们两个这些天一定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学习对吗?你现在自己着急了,不想让这种现状一直持续下去才来找我的,对吗?你是希望老师帮帮你们,对吗?”说完这些,她吃惊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以为你会骂我的”。那天,我和她聊了很久,一直聊到宿舍快要锁门了,她才又是哭又是笑地去宿舍了。事后我也找了那位MP4被收的同学,解决了她的情绪问题。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把握这样一个机会和学生面对面倾心交流。它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心的距离。我还会应学生的要求在班会课的师生交流时间里聊我的高中时代、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家庭、我的孩子等等。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和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唱歌、一起跳绳班主任论文,从随意的聊天中了解他们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慢慢地,学生有什么困难、心里话都愿意来找我。不开心了,来找我说:“老师,我不开心了,想和你聊聊。”这时侯,我会静静地听他把自己所有的烦恼都到出来。很多时候我甚至都不需要给出任何的建议。聊完之后,我常常会给女生一个拥抱,给男生一个相视的一笑。然后所有的泪水和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学生无论是犯了小错或大错,我做得最多的也是和他们心平气和地聊,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努力去改正。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我再也不是一个一天到晚扳着脸的令人害怕的“老太太”,而是他们的“知心姐姐”、“班妈”、“头”。就像李宇春的那首歌“和你一样”中唱的那样:“见证你的成长让我感到充满力量。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的坚强,一样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所有的付出只因爱的力量”。拿破仑曾经说过:为你自己找到幸福的最有保障的方法就是奉献你的精力,努力使其他人获得快乐。幸福是捉摸不定、透明的事物。如果你决心去追求幸福,你将会发现它难以捉摸;如果你把幸福带给其他人,那么幸福自然就会来到。我把给我的学生带来快乐作为我的工作目标,我又怎么会不快乐呢?

教学生学着每天都让自己快乐

心中充满阳光,微笑自然绽满脸庞。任何时候,积极乐观的人都更容易走出生活的阴霾,而一个快乐、阳光的人也更善于发现和享受生活的精彩和美丽。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拥有良好心态、快乐的人。我教导学生:“快乐是对自己的一种热爱,快乐是幸福的必需品”;“你选择快乐,快乐就会选择你”;“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也要像太阳一样,总是面对着事物光明的一面”;“快乐就在我们心里。当你跋山涉水寻找快乐时,为什么不去自己心里找一找?”;“当你微笑的时候,世界在跟着你笑”;“在心里种植快乐吧!播种、洒水、施肥,你的生命也会因为满溢着快乐而生动和富有意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我不仅这样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我让学生从我每天的精神状态上感受到了这一点。记得有一次班会课班主任论文,在我和学生交流时,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每天为什总是那么开心?”。当时我脱口而出:“因为有了你们这样的学生,我真的觉得很开心。日子每天都要过,开心或不开心都是过,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开心地过呢?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如果我真的让你们觉得我每天都很开心的话,那么再没有比这更让我开心的了。”说完这些,全班同学都笑了。记得王建华校长曾经让我们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学生是我自己的孩子?”。我真的是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我要我“自己的孩子”天天都开心、快乐。我还通过歌声让学生去感受快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学生懂得无论是和家人、朋友、同学在一起,带给大家一张笑脸是多么的重要;“海阔天空,狂风暴雨以后,转回头对旧心酸一笑而过”是面对困难时也要保持快乐的一种洒脱;“许下我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总会在我手上,每一颗心都有一双翅膀,要勇往直前的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让我们明白希望是多么美好,拥有它就能找到快乐;“谢谢你,让我可以在平凡世界发现我自己,不管是否有阳光照耀我依然美丽”教会我们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让我们知道一定要坚强……这些歌声、这些旋律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感到了无穷的力量。课间十分钟、课前十分钟,每当这些歌声响起,我的心就感受到了学生的共鸣,感受到了歌声带给我们的快乐。而且,快乐真的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一个人的快乐、十个人的快乐最终就变成了数不清的快乐,变成了每秒、每分、每时的快乐。试问,和学生在这样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生活、相处又怎么会不快乐呢?

快乐的班会课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很多班主任头疼的一件事,他们常常觉得无话可说,班会课也常常变成了自习课。在我看来班主任论文,目前高中生的学校生活是非常单调和枯燥的。有些学生还会觉得压力过大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的班会课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学生在一周的学习之后能够放松一下,调节一下是值得每一位班主任深思的。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几次班会课。

1.歌声与班会。每周三的时候我会发给学生一首有意义的歌词,然后让学生根据这首歌确定班会课的关键词“我喜欢一起床就带给大家微笑的脸庞”“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尤其是那些闹过别扭又和好的同学彻底解开了心中的疙瘩。当全班一起唱起“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首歌时,很多同学的眼里都闪现着泪花。“海阔天空”这首歌在期中考试后被赋予了“勇敢地面对挫折”的主题;“一千零一个愿望”让大家确定“我的梦想”的主题;“谢谢你”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的心”使我们“学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每一次的班会课同学们在歌声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他们这个年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相信这样一种轻松、全身心融入其中的方式一定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2.师生互动的班会。期中考试后,班级中有一种低落的情绪在蔓延。我们召开了一次“主人和天使”的连续班会。第一期让同学们制作写有数字(相同的数字写两张)的纸条。然后让同学们随意抽取,抽到相同数字的同学互为“主人和天使”,然后约定“天使”和“主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必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彼此可以将想对对方说的话写下来,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我也参与了抽纸条。巧的是,我抽到的是我们班一位学习成绩老是倒数的一位女生。我当时的一个下意识就是很不愿意,就借口忙想让她和其他两位同学组成三人组。下课后班上的一位学生找到我说老师你不应该推卸你的责任。我想了想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就决定趁这个机会让这位女生去掉自卑。第二天一早,我把写好的纸条悄悄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我是这么写的:“写给19号:抬起头来走路好吗?让我们大家都能看到你美丽的眼睛。”贴纸条的时候我发现黑板上已经贴了很多的纸条了,每一张纸条读起来都让人觉得那么的温暖和感动,让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滚烫的心。我很快收到了那位女生的回条,她是这么写的:“今晚要辛苦你了,明早又要接着上自习,所以晚上要吃得饱饱的,不要怕长胖啦。晚上也要睡好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还有,最重要的是happy。我一定会做好的。”就这样我们彼此给对方写了很多关心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她写给我的一张纸条:“今天你一上午都有课,课间一定要喝水,不然嗓子会受不了的。每天来看我们(指早自习)很辛苦,我不能为你分担什么,但我可以为你加油”。看完纸条我感觉有一股热流从我眼里和心里流过。作为一个班主任,能有学生这样关心我,夫复何求?在接下来的周五班会之前班主任论文,我把她写给我的纸条悄悄撕下来贴在了我的课本上,好让自己每天一翻开书就能看见它们。在第二期班会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这一周来被关心和关心别人的感受。而其中一些被我注意到情绪很不好的同学的“主人”或“天使”由于我的特别提醒更是让对方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鼓励和关心。同学们也都学我把收到的纸条贴在了自己的课本上。那些极少数没有很好尽到责任和义务的同学都非常后悔错过了这样一个可能留下终身美好记忆的机会,让自己好好上了一课。而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许多同学很快从考试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我们又看到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写了这么多,仿佛还有许多的话还没有说,或者是我还不具备“我手写吾心”的得心应手的能力。可是有一件事却让我真的不能不说。在圣诞节至元旦的那一个星期里,每天无论是早上还是下午,我一进办公室就会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一些贺卡。的确,每一年我都会收到学生的贺卡,但是从来没有这么多,所写的话语也从来没有让我如此感动过。那些绵绵不绝的贺卡让我在一周的时间里每天都觉得喉咙涩涩的,眼睛湿湿的。赞美的话让我觉得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关心的话让我觉得那么开心;鼓励的话让我将我满腔的热情打包精神抖擞地前行。刀郎的那首歌“谢谢你”的歌词一遍又一遍在我耳边回想:“假如人生能够留下可以延续的记忆,我一定选择感激。谢谢你,让我在平凡世界发现我自己,不管是否有阳光照耀我依然美丽。你让我明白爱你就是爱我自己,你让我学会珍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那些日子里我只想对他们说:谢谢你们,能做你们的班主任真好!

在我即将结束我的这篇总结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办法控制我激动、欣慰的泪水。是的,我只是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做了一个班主任应该做的很普通的事,可我收获的是一颗颗年轻的心带给我的无穷的快乐。这些快乐来自于每一次我们一起聆听的歌声里;来自我们每一次的班会课;来自课间我们在操场一起跳绳的笑声里;来自每一次我们倾心交流之后的拥抱里、相视的一笑里……是你们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那就是:做一个让你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快乐的班主任!

第5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萨顿:人本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第6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我曾经有幸参加过上海方略集团举办的“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提高培训”,在上海短暂而又紧张的培训,对我个人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时时浸润着我的心田,教授专家讲授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常常回响在我的耳边。各位优秀班主任的智慧和风采仍历历在目,上海所拥有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在和各位优秀班主任的交流中,各种思想汇集在一处,在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撞.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对班主任进行科学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之前,我是很迷茫的。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又不是科学家,我能研究什么?我只要把那帮猴孩子们看好,把班级管理好就行了,至于科学研究对班主任来说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事。这次上海之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研究能力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班主任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培养自己,使自己永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力武器。那么该怎样进行研究呢?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科学研究,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们缺乏这种意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感悟到的班主任应当具备的几种科研意识:

一、要有收集、研究和运用信息的意识。

对班主任而言,班级管理是动态的,无止境的,及时掌握班级信息是管理好班级的重要一环。对信息的利用和处理,汤小亚老师的两个教育案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第一个案例:开学看到一个女生穿着漂亮衣服,涂着指甲油。很多女生都很羡慕的围着她叽叽查查。问怎么办?这种状况我们都碰到过。这学期我班里也有这样一个同学,我当时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赞美她漂亮,说人追求美本身是没有错的,但一定要和身份相适宜。并以假期中热播的《家有儿女》中的小雪为例进行了一翻教育,说青春是最美丽的,希望同学们珍惜自己的美好时光当时感觉效果挺不错的,同学们也很赞同。案例中的这名老师却不是这样,当他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的时候,意识到这是一个热点,一个信息。他也是称赞了学生的美丽,但指出有一点做的不够,不符合《中学生行为规范》,到这儿他并没有停止对这个热点的研究。他开始分析这个学生为什么不穿校服。了解到该女生假期跟父母去旅游,到深圳、香港等城市去转了一圈。于是这位老师找女生谈话。女生一到办公室就说自己错了,明天一定改。老师说:你很幸福。明天请你给同学们讲讲你的假期,只讲乘什么车到了那些地方。第二天又请她讲旅途中看到的美的新的漂亮的东西。第三天让她讲见到的不好的丑的东西。第四天讲体会。第五天老师才作画龙点睛的总结,讲改革开放好,让人富裕去旅游。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丑的、不好的事情,这并不奇怪,又举例谈到了美国很富也有平民窟,宾馆墙壁上也有乱涂乱画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怎样看待“美”,对行为规范又怎么看。

和他相比,我想,我可能就缺乏了一种意识,缺乏这种对信息深入研究并充分运用的这种意识。

还有一个案例,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读书无用论”。案例中的这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去调查他们为什么读书;到成人教育学院、夜校去调查他们为什么要进修学习。有人说为了考证书,有人说为了提高能力,有人说是因为缺乏知识。让学生写成研究报告,再开班会讨论“读书有没有用”,班主任去点评。

以上两个案例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简单的说,信息就是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你去观察,可以是班主任的“单向”观察,可以是班主任在师生互动中的观察,也可以是间接式的观察。(班主任工作 )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往往就是班主任开展教育的契机。只要有了这种意识,你就会感到,信息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事故,一次作业,一次争吵等等,都是我们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只有信息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才能把信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所以说班主任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具备信息意识。

二、要有积累资料的意识。

材料的积累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积累的过程就是"采矿"的过程,积累越丰富成果就越丰硕。班主任可留心这四方面的材料积累:一是学生的作文、作业、日记、周记等书面材料。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文字都收存,而是注意保存那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灵世界的文字。二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特优生、"双差生"、有明显特点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载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化情况、学习状况、社会交往、家庭环境等等。三是班主任本人进行教育实践、实验的有关记录材料,包括班级重大活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等等。四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包括各种数据统计等等。还需说明的是,对这几方面的材料,班主任一定要给予分门别类的整理,以备查用。

在上海给我们讲课的杨峥嵘老师坚持写了十年的班主任日记,受到上海市副市长10万元的奖励;全国著名的班主任黄静华老师;还有《班主任兵法》的作者万玮老师,他们之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无一不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的。

积累材料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班主任日记。通过整理教育中成功或不成功的教育过程,通过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勤于反思,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总结教育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这一途径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带班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要有终生学习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作为班主任,要不断的向身边的人学习,向专家学习,也要向学生学习。

学习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阅读。对于有志于从事教育科研的班主任来说,广于阅读的意义在于既可以掌握科研的理论武器,又可以随时了解这一领域内的各种信息。因此,班主任无论多忙,都不可忽视广泛的阅读。一般说来,为教育科研而进行的阅读,其内容可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经典教育理论书籍,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著作。这是班主任必不可少的理论素养。二是杰出教育家的专著。。三是反映国内外教育研究最新观点、最新动态的教育报刊。阅读这些报刊,可以使我们从别人的研究中或者受到启发,或者避免课题"撞车"。四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生活、心理的各类读物,包括学生写的和写学生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等。通过这些读物,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加有利于我们的科学研究。

第7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关键词: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广泛的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0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055-05

人文主义思想是贯穿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的主线。同时也是他所有批评的终极旨归。我们要想正确理解和把握萨义德的后殖民文化理论,就必须认真考察他在《东方学》、《世界、文本、批评家》、《文化与帝国主义》、《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等几部主要著作中所倡导和践行的“广泛的人文主义”,概括其基本构想,弄清其本质要求,领会其文化寓意。

一、“广泛的人文主义”之基本构想

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即萨义德对人文主义的讨论是有针对性的,并非为了出示一部人文主义的历史,也不是要探究其可能包含的所有内涵。实际上,他所深刻阐释、努力践行并始终坚持的“广泛的人文主义”原则,是在批判、反思美国人文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对西方传统人文主义所进行的本质修正和重新阐释。

第8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一)女性与海洋的共生性“海”作为整部小说题目的一部分,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所占的地位及意义本身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从大海这一原型来分析,她代表着人类的母亲。虽然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女性形象,但是大海这一形象的意义却能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小说中存在女性角色,这一点在海明威使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对其展开描述的过程中就能够确定。在这部作品中,老人曾经这样来形容过海洋,“她是仁慈而美丽的”,“他一直将海洋称为lamar,那是人们使用西班牙语来叫的一个词,在他们的语气中总是将海洋看成是一名女性”。在很多时候,桑迪亚哥都是依靠海洋来生存的,他通过捕鱼来获取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否则他的存在就无从谈起了。按照生态女性主义的看法,自然与女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合就是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们普遍使用大地来象征母亲,同时海洋自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的孕育系统,海洋与大地的作用一样,都是用自己广阔的胸怀包容与哺育了世间千千万万的生物。海洋赋予生命,让世界充满了色彩,但是人类是怎样来对待海洋的,笔者在下文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桑迪亚哥对海洋的摧残很多学者普遍都觉得,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主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受到父权制度社会文化的压迫与剥削,并且被放置于边缘的地位,在这些方面,自然与女性都有着相同的命运,即她们都是父权制的牺牲品。恰恰是因为女性和自然之间的相通性,当自然受到蹂躏的同时,女性也受到了奴役与剥削。在这部小说中,老渔民桑迪亚哥被海明威塑造成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渔夫,这个老渔夫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都用在了捕鱼上,但是海明威为什么会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就描写桑迪亚哥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呢,同时在下文的描写中读者也可以知道老渔夫在过去也有过相同的经历,这些现象难道不是因为海洋对人类的报复吗?在小说中海明威虽然并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出,但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分析,海边的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捕鱼来生存的,如果失去了海洋,他们就不能生存。所以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向海洋母亲索取,从来没有想过关于休渔期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毫不留情地进行捕鱼活动,不断地扩大捕鱼范围,导致了海洋的生态遭到破坏,海洋偶尔也会向人类进行报复。

二、《老人与海》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还存在另一个让老人不能忘记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就是小孩马诺林。马诺林的形象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形象之一。他属于一个继承希望的人物。在小说中,对于小孩的性别描述是比较模糊的,他本来是一个男孩,但是海明威却将他的思想、语言以及行为都描写成了女孩的特质。首先,在小说中,桑迪亚哥好像不喜欢把马诺林当成是一个男孩子来看。也许只有在捕鱼的时候,小男孩的男子汉形象有所体现,但海明威并没有对其进行描述,而单单是一笔带过,但马诺林的女性形象却非常明显。海明威不留余力地描述马诺林对桑迪亚哥的悉心照料以及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老人对于马诺林真诚的关心以及思念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海明威不单单希望让马诺林成为老人的继承者,同时还为这一角色赋予了其他的意义。笔者认为,老人桑迪亚哥与小孩马诺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师徒,也可以是父子,甚至可以是夫妻或者恋人。马诺林这个性别模糊的人物形象和海明威的幼年经历息息相关,海明威的父母为其灌输了模糊的性别意识,他的父亲常常带他出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而具有女权主义的母亲却刻意把海明威打扮成比他大一岁的姐姐的模样,为海明威穿女性的衣服,梳女性的头型。海明威正是在这种性别概念含糊不清的环境下长大,对于女性自然而然地拥有某种感情,同时这也让他形成了双性视角。其次,在这部小说中,还体现出了海明威对于两性关系的思考。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海明威身为当时时代的一员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如同上文中分析,海明威对于女性具有更多的体验,但是这种认知普遍是伴随着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海明威非常同情那些受到压迫的女性,尽量刻画出她们的不幸,海明威支持女性去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利,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了很多新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海明威又害怕女性主义太过张扬而威胁到了男性的传统权利,这种矛盾是双向性的,不仅是对女性而言,同时也是出于男性的软弱。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些理想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能够很好地和男性融合。所以,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刻画出一个具有女性特征的马诺林和老人和谐共处,正是处于他本人对于男女之间关系的体验。最后,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整体结构来看,马诺林的角色作用还可以与老人的角色进行互补,在桑迪亚哥身上所缺少的东西读者都能够从马诺林的身上去挖掘。老人没有后人,也没有妻子,而马诺林很好地补充了这些角色;当老人需要与人进行沟通或者需要受人照顾的时候,马诺林也进行了补充;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帮忙的时候,马诺林是最好的人选;老人的坚强中带有一丝温柔,而马诺林充满温柔的感情中也略带了一丝坚强。海明威还在小说结局的地方巧妙地描写了一位女游客,从而带给读者非常强烈的心理暗示,这一女性人物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小说中仅仅使用了几句话对其进行了描写,看似简单的描写实际上体现出了海明威的良苦用心。海明威笔下的女游客这样说到,“我过去没有见过鲨鱼,不知道鲨鱼有这样好看的尾巴”。这正是画龙点睛之处。海明威借助女性的赞美,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肯定了老人努力的价值,同时透过女性的口吻来对老人的形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两性关系中,海明威试图寻找男与女性认可之间的平衡。

三、结语

第9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风格的涵义

主持人的语言艺术风格,是指创作主体用自己的独特手段,去创造或者揭示艺术美的规律或本质。风格所表现出的手段是独具特色的,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如果不能成功揭示出美的本质,就不能称之为风格。如有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容易出现语病,被人讽为“语病大王”,这种主持语言的风格虽然有特点,但是却没有美感,所以根本不能算是风格。另外,如果主持语言的风格仅有美感,而去模仿其他节目主持人,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艺术风格。

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风格,指的是在特定的电视节目的特定情景中,主持人通过独特的语言交流推动节目完成,淋漓尽致地体现电视节目的意图和美感。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风格的主要类型

(一)朴实无华

朴实无华型的语言艺术风格是指亲切、朴实、温和,能够给人带来如沐春风的感觉。具备这种语言艺术风格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一般是比较甜美的,句子朴实、语调平缓、情感真挚,衣着素雅,说话时面带微笑。这种类型主持人的代表就是沈力。

(二)青春活泼

这种语言艺术风格一般是专属于年轻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他们一般具备学历高、机智得体、反应快等特质,主持电视节目的风格青春灿烂、随意洒脱、幽默机智,能够成功调动起电视节目现场的氛围。这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代表就是湖南卫视的何炅,他的主持风格充满活力,深受无数年轻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他所主持的《快乐大本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影响颇深。

(三)沉稳儒雅

儒雅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一股独特的书卷气,内容文采飞扬,语调平稳,电视节目氛围也比较严肃,很少有手势动作,从容不迫。如央视的白岩松,就是儒雅洒脱、阅历丰富、大气庄重的代表,展现出一股谦谦君子的气场。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要求

(一)了解电视节目内容,再现电视节目精神

首先要准确把握电视节目的定位,即了解电视节目的宗旨、内容范围、形式,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电视节目与同类电视节目的区别;其次要清楚电视节目的召开的观众,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个电视节目需要主持人具有哪些特点;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完整地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相对于这个电视节目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再结合前面的认识,强化优势,避免不适合电视节目的一些东西。

通过以上的方式,建立与电视节目和观众的密切关系的分析,就初步形成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例如我们主持经济类电视节目时,就应该根据电视节目的性质以深思、干练、敏锐的气质衔接各种经济问题。

(二)营造和谐气氛,助推完美电视节目

做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主持现场电视节目时,首先要营造一种非常和谐自然的交流气氛。应该根据电视节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的主持定位,力争做到心中有数;对电视节目的基本氛围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尽可能的设计几种不同的方式以应对不同的现场情况;在主持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对现场气氛的变化应保持一种敏感,以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并在主持过程中时刻把握分寸,从而保证电视节目的最终成功。

(三)调整表达方式,把握电视节目节奏

做为一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节目召开的现场中,可能会出现因为一些因素的干扰而被打断的现象,当这种现象的出现时,就很容易让主持人无法掌控电视节目节奏。因此,做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应当事先对整个电视节目的段落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在电视节目主持中,主持人如果意识到已经失去对整个电视节目的节奏感的把握时,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语言或其他姿势来强化电视节目的节奏,并要做到自然得体。

四、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如何展现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一)引人入深的节目开场

精彩的开场对于电视节目主持都是关键,在开场白上,一种可以提出悬念的方式,吸引观众,激起观众的好奇心,从而激起观众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下面的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二种可采用开场白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或振发或褒扬,营造一种跌宕起伏,富有动感,引人入胜的气势,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三种可语出惊人,描绘一个异乎平常的场面或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让观众凝神细听,投身于你所主持的电视节目中。

(二)独特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含义,由于表达上的差异,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效果。因此主持人的口头表达既要简练,又要朴实。要加强语言的口头表达技能修养,应该借助思维的形象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语言就会有一种蕴藉隽永的情味。要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口头语言中直接汲取,或者经过加工、提炼,语言就会产生亲切、鲜活的韵味。当然,在一些特定的电视节目中,可以用哲理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用文学艺术家的口吻描述电视节目的议题。

(三)独特的语言文化内涵

做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要求涉及面很广,要根据现场变幻莫测的情况,灵活机动、镇定自若地处理各种突发的情况。而这一切,没有文化内涵是不行的。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层次的文化品位,是高水平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基本特征。

(四)灵活调动节目气氛

在电视节目主持的中间,主持人声音要悦耳,节奏抑扬顿挫,情绪自然。一可以将幽默的点评或与观众互动配合的方式穿插其中,使观众的情绪受到感染,营造活跃的气氛;二可以层层推进的方式,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大体相似、字数大致相等的语句,把事理层层推进地表现出来,用以造势;三可用连珠反问的方法,只问不答,使用连珠炮似的反诘,能加强主持人语言的语势。出彩的节目主持时而如哲思之深刺,时而若朗诵般悠然,潇洒生动,简洁明朗,甚至能让人三日不绝于耳,有余音绕梁之妙。

(五)独特的现场调动及应变能力

在一般的企业或者公众性的电视节目中,大家都在畅谈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主持人掌握一定的评议技巧,善于现场调动、随机应变,尤其是一些互动性的电视节目,在整个的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嘉宾和观众各抒已见、妙语连珠,只有把嘉宾和观众带入一种积极、忘我的状态中,他们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才会使发言者能够充满激情的去阐述自己鲜明的观点、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将讨论的话题深入,才能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例如在一次大型的学术电视节目过程中,当一位发言者对着观众用手指点时,这时主持人就很巧妙的提醒他“手放在胸前会潇洒些”,一句话让紧张的局面轻松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