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第1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记在帐上延期收付或付款。即在商业活动买卖货物时因未带现金或暂时无现金付(结)清货物时,在约定守信的条件下先将货物带走,以后在有限的时间内付(结)清所欠货款的商业活动称为赊账。在教学中比喻为:将短期内所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喻为买卖货物,此后逐条理解记忆喻为收款或付款:即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学知识难以全部理解记忆视为拿走货物,可以在今后的时间段内分块坚持陆续理解记忆,如同收款或付款的方法。将这一方法用于教学活动有其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现在的学生由于高考压力形势所迫也特别辛苦,哪个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想,所以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和有限的,哪个教师严厉学生在那门学科上就花费较多的时间,如果每个教师都如此要求学生,学生将如何去应对。如果加快讲授速度,基础好的学生容易接受,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搪塞了事,最后造成的后果是学习效果不佳。怎样教会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我的经验有如下步骤。

以复习讲解"世界气候类型"为例来说明。

第一、给学生讲清所学整体气候有关基础知识内容的知识点。

一、按气候带将气候类型分为以下五类:

⑴热带气候;⑵亚热带气候;⑶温带气候;⑷亚寒带气候;⑸寒带气候。

二、影响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形成及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状况、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地势高低、洋流性质、地表状况、人为因素等。

熟记标记

熟记时间

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主要成因

分布规律

1、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全年太阳辐射强、赤道低气压、东南信风、洋流性质

南北纬100之间,南纬150-250之间

2、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

南北纬100-200之间

3、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副热带或性风带控制

南北纬200-30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4、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变化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1、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北纬250-350之间的大陆东岸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北纬250-350之间的大陆东岸沿海边

3、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和西风带控制交替控制

南北纬300-400之间的大陆西岸

1、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东部北纬350-650之间

2、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凉湿润,降水均匀。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南北纬400-600之间的大陆西岸

3、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温带大陆内部,或高山背风坡

亚寒带气候

1、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长而寒冷,夏短而温暖,降水较少

纬度较高,太阳辐射量少

亚欧大陆内部及北美洲大陆北部

寒带气候

1、寒带苔原气候

终年寒冷,降水少,蒸发弱,多云雾

纬度高,受极地高压影响

北冰洋沿岸

2、寒带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量少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高原山地气候

1、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地势高

各大洲高原,高山

三、 气候类型的表述要素:

主要有:气温、降水、风向、湿度、日照时数等。

四、 气候类型的表述形式:

一般有:直方图(柱状曲线图)、表格法、坐标点图等。

例1、 直方图法(柱状曲线图)

例2、表格法,下列表格表示地中海气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4.7

24.4

21.2

16.5

11.7

8.2

6.9

7.9

10.6

13.7

17.9

21.5

降水

mm

18

25

65

79

80

107

132

122

77

72

61

44

例3、坐标点图法

例4、坐标线图法,下图表示地中海气候

五、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气压带风带

性质

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

大陆西岸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气候(苔原、冰原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湿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西风带

湿

湿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六、学会在图中寻找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位置:

比如、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需要注意两点;

1、非洲赤道两侧中西部以及几内亚湾北部沿岸,亚洲赤道两侧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岛屿,南美洲赤道两侧亚马孙河流域,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岸和中美地峡东部部分地区,主要因全年太阳辐射强、赤道低气压等原因所形成。

2、另外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南美洲巴西高原东南部海岸有小部分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因东南信风和所经暖流所形成。

七、掌握所有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以便在理解的基础上领会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

第二、学会坚持运用理解记忆的方法及步骤

1、掌握需要理解记忆的全部内容,按各自的实际情况哪些已记住,哪些还需要强化理解记忆。比如以"世界气候类型"为例,将已经全部理解的排除在外,如果你已经将14个气候类型中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2个已经达到全面理解记忆的标准,其他的还没有记忆和理解,剩下的12各类型要制定计划,用1-2周的时间每天利用早或晚空闲时间记忆1-2个类型,并且要坚持完成。这样计划制定好后要付诸实施。

2、此后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确定记忆的类型,从名称、特征、成因、分布、表现形式以此加强理解记忆,在寻找一些练习题进行巩固要达到熟练掌握为止。

第2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CDIO;一体化;高职软件

软件技术专业是一个不断高速发展的具有明显工程特征的专业,也是当前社会企业和产业转型需求较为旺盛的专业。但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现在软件系统除了工程规模越来越庞大外,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桌面应用以及Web应用外,越来越多的系统对移动终端或嵌入式等平台的集成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现代软件系统已不能用单一的技术来进行实现,更多的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这种现状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投入实际的开发生产中;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的思维和能力,能够将所学的各类技术整合起来,从而满足更为多样的软件开发的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包含了软件开发的多条技术路线。比如,在一个专业中会同时包含桌面应用程序开发和Web应用程序开发,或是同时包含NET技术路线、Java技术路线,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移动应用开发和嵌入式应用开发。这些技术路线的相关课程都有其应用的场合和作用,需要培养的知识技能目标也很明确。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每个技术方向的课程都相对独立,缺乏整体上的考虑,课程的教学项目和实践项目都局限在本方向上,和其他方向的课程没有交集。比如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的课程,其内容就局限在Web应用程序本身,没有考虑到和其他如移动应用等方向的结合。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软件系统的认识始终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技术方向上,不能从整体综合应用的角度认识软件系统,CDIO一体化课程与实际应用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脱节。

二、一体化教学项目

1.CDIO实施原则

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本科及高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可参照的途径。其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为载体,让学生能主动地以通过实践将课程有机结合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的团队交流、系统掌控等工程能力。工程教育的成效不可能通过一门课来实现,它需要通过多门体系课程的有机联系才能实现。一体化课程作为CDIO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对专业课程的关联提出了要求。它绝不是简单的技能类课程的排列,而是课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铺垫,最终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2.三级项目架构

根据上述要求,在进行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时,可以从整体上参照三级项目架构进行。其中,一级项目是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项目,其实现需要用到学生在专业中所学到的各技术方向的知识技能。一般安排在高职学生的大三上学期实施。一级项目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专业的综合实践项目,也可以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二级项目则是在某一个技术方向上的综合应用,通过该技术方向上多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能够综合应用本方向上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实践。而三级项目则是面向单独一门课程的教学项目,其内容相对比较集中,规模也较小,主要是让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内容能有整体的认识。基本上,技术类的每一门项目都可以设置有三级教学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级项目在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使其能够成为二级项目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在学习同一技术方向的课程时会有很好的连贯性。通过这种方式,随着各门课程的逐步推进,学生也能够逐级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最终对专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有综合的认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对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进行整体培养。

3.设置项目交叉

在教学项目设计时,除了在整体上参照三级项目架构外,在具体项目的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体现对其他技术方向的综合应用,要合理地设置项目交叉,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二级项目的设计中。由于一级项目是对二级项目的综合应用,因此,二级项目之间除了本身应具备可关联性外,还需要在项目实施时就体现这种关联性。只有这样,学生在开展一级项目时才知道该如何去综合所学的二级项目。这样,学生在学习移动应用时,反过来也会考虑移动应用该如何与Web应用结合。

总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作为CDIO教学理念中的重要标准,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软件技术这种技术方向繁多、发展迅速的专业。在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一方面,在整体上参照三级项目的架构对课程、技术方向以及综合实践进行项目设计;另一方面,在细节上还要注意设置项目间的交叉,要让每门课程或是技术方向能与其他的课程或技术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能很好地融入整个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当中。最终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让学生能够更好满足软件技术迅速发展和形式多样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延昌.高职物联网专业CDIO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智能处理与应用,2012.

[2]赵丽萍.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3]张敏.基于CDIO构建一体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大连大学学报,2012(4).

第3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初中地理;衔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感觉初高中地理的过度不是很顺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其对地理的学习态度,对提高我国公民的现代地理素质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初高中地理衔接困难原因

1、学生原因

大部分高一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这是造成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在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中表现尤其突出。长久以来,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导致各校初中地理课所排课时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不开,即使开了也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其次,学生思想上轻视、不想学地理。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地理的学科性质,不清楚地理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社会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一直有着对地理轻视的传统。在许多西方国家,地理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不仅课时足而且要求高。当然这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关,西方人鼓励胃险,而冒险也促进了近代地理学的形成。正是丰富而先进的地理知识.促成了“地理大发现”进而极大地刺激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欲望。而中国的近代史则是一部充满屈辱的历史。从地理角度来看,与当时中国社会地理知识的贫乏不无关系。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求“稳”,期望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般的生活。正因如此才导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从而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

3、教材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从心理学角度看,一门科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安排恰恰相反。高一地理上册初始阶段内容规律性很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对其理解需要有一定的空问想象力,对思维的要求较高。而这些对原本初中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挑战,

4、教师原因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入门教学效果的关键。高一地理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儿方面:①思想上不重视.没有精心没计入门教学计划;②对学生学习状况缺少必要的了解,教授内容缺乏针对性,难点不易突破;③教学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毫无吸引力;④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知之甚少;

二、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几点对策

1、上好高一地理第一节课

第一节最好不上新课,不妨以“漫谈地理”为题,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谈谈地理,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了解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对象和特点等等。通过一节课基本上能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学等等这些基本问题。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做好初中基础知识复习工作,树立能学好地理的信心

我们老师不能急,不能躁,要俯下身来,静下心来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出发,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帮他们找到学习地理的感觉,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让他们脚踏实地地感到:我能学好地理。

利用好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图册是信息库,它不但包含有各种类型的地图,还储存了大量的图片、数字和文字等。现在的新版地图册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无论是简短的文字电明,还是问题的表述,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图像精美色彩亮丽,说明性强。便于学生读图,用图提高学习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想学地理。比如运用精神灌输法和激励法鼓励学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激励状态下发挥的潜力是平时的三至四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无数次枯燥的说教。

当然,在课堂上,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一定要多样化。如果学校的地理教具配套齐全,多媒体设备能有效地进入课堂,那我们的学生会更爱学习我们地理这门学科。

4、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内,一定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看书,当然要指定阅读范围,指出阅读重点提问。还要教学生怎样读书,针对地理课本附有很多插图或附图的特点,要教学生在阅读时对大量的直观概念及分布通过读图自己打出结论;在阅读地图时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精确地全面进行观察,并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注意到隐藏在图幅后面的深刻内涵及重要属性和特征,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利用生动图像帮助识记的“图示法”,把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尽可能落实在图像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达到学生“会学”的标志。要培养学生能够依据地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相通性,独立地探索和学习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

5、多多与学生交流探讨,及时解决问题

第4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分层教学”;策略

一、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认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同时把因材施教提高一个层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高中地理教师一直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他们知道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分层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分层教学”必须落实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认知能力不同。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时,必须熟悉《地理教学大纲》,透彻掌握地理教材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从简单到复杂,然后进行分层,分层提高,分层推进。学习的过程一定要从基础阶段的学习到逐步增加难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步。

2.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好教学内容,使知识由浅入深,分层提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逐层深入,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上一个台阶。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地学习深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习题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浅显的习题,然后再将浅显的习题不断地扩展成为难度大一点的习题,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动脑思考的乐趣,通过逐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3.逐层深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逐层深入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学习创造机会,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们勇于发言,对不理解的知识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班级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在课后,布置地理作业是巩固学生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要进行逐层的深入,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做地理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的基础习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分层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师统一地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并且将每个目标进行细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给予分层指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的今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再是单一的形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堂上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已经变成了主动的学习。教师通过分层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逐层深入,这种教学方法适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习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先要重视学校的教育,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同时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东莞市常平中学,广东东莞523570)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更加明显,高中地理教学已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地理教师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已经形成共识,尤其是由声音、影像、画面和文字等元素组成的地理视频资源能真切地展现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各类地理现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有趣、有用、生活化”的地理视频信息融入地理教学中,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有趣的,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传播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跨越中国天南海北的地域观,具体描述神州大地的美食文化,并彰显美食文化背后的海洋、山岳、森林、平原、荒漠等自然风光,揭示美食文化中渗透的各形各色的生产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和古老的农耕文化等中国文化及其演化历程,同时,又是能帮助学生丰富地理学科知识、拓展地理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地理素养、树立正确人地观的良好素材。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区域与区域差异、农业生产活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析《舌尖上的中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和教学参考价值。

一、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拓展地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随着影视传播技术的发展,视频资源对身心处在巨变时期的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越发明显,仅仅依靠现有的教材资源、教师语言或者少量图片的地理课堂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或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地理素养已迫在眉睫。

在中图版必修三第一章的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中,主要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中只提供了有关三大自然区的文字资料和几张图片,要求学生完成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因为本节内容没有难点,大多数教师往往采用的是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完成填表,致使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无法激发学习热情。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淹没了学生的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是对学生思维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一幅幅炫丽多彩的画面:层层梯田、片片竹林、一池荷花一湖莲藕的江南景色;翻滚的麦浪、火红的高梁、金黄的玉米地所展现的北国风光;一马平川大草原回荡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充满沧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亭亭玉立的绿洲少女的西域之光……在欣赏风光的同时,主持人带领你“品尝”南方的各色米粉、米糕;北方的刀削面、兰州拉面、馕,还有民族风隋浓郁的手抓饭和烤全羊等。将这些优美的视频内容整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能感悟到祖国广袤的地域环境与区域差异,而且还能感悟到各色环境下的生产、生活等人类文明。在画面、声音和文字的多重冲击下,学生体会到的中国三大自然区就不再是单调、粗糙、乏味的课本教料,而是直观、灵动、富有生命的动态画卷和多媒体文化大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不断推进,学生的生活也越来越城市化,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接触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单一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已经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农业生产的特色,而活灵活现的视频能给我们亲临的感受,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农业文化。在“农业的地域类型”一课中,水稻种植业是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区类型。影响水稻种植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亚洲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也是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具有“一大一小一高三低”的特点。即: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水稻种植区要劳动力丰富?为什么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如果能导入《舌尖上的中国》中视频内容“春种的季节,江西上堡乡的农民正在层层的梯田里犁田,插秧”,“盛夏,由于雨带一路向北移,长江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40多天的伏旱天气,缺水让稻子停止灌浆,只留下干瘪的谷壳,农民为了挽救自己的稻田,用尽各种办法给农田浇水、引水灌溉”, “秋天是水稻丰收的季节,黑龙江五常龙凤山镇的黑土地上,大型机器正在忙碌着收割,而江西上堡乡的农民们却是在梯田里割稻,打稻,肩挑稻谷回家”,这些画面能让学生理解到水稻种植业是一项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精耕细作;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雨带的推移与夏季风进退息息相关,而夏季风进退异常往往容易给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带来旱涝灾害,水利工程量大就无可厚非了;南方受到地形和技术的限制,导致南方的水稻田难以实施机械化作业。这样的渗入不仅能扩充学生对农业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同时能有效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避免出现过多的死记硬背。

二、养成以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视角作为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中观察、认识事物的切入点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地理课程标准和基础地理教育的实际看,区域的视角、综合的视角、动态的视角和生态的视角是地理视角培养的重点。

1.养成以区域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为背景,讲述了我国青藏高原、西北、东北、华南、中原等区域的特色美食,画面中同时还展示了中国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热带(季)雨林,南方竹林、北国冰雪、内蒙古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绿洲……这些画面的自然特征基本涵盖了我国不同区域,是培养学生区域地理视角的良好素材。

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课中,引用《舌尖上的中国》视频中“东北一内蒙古一新疆”一线植被类型由森林向草原、草原向荒漠过渡、“自南向北”植被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递变,不仅能直观的表达出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视频,请学生分析相关问题:①东北一内蒙古一新疆一线的植被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而形成的?②我国由南向北分别出现了哪些地带性植被?这些植被的递变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引导学生分析出水分、热量分别是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因。如果进一步播放视频“阳光直射赤道,已是春分时节,但这里(东北),寒冷还未远离,到处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3月的夜晚,零下15摄氏度,制作冻豆腐最适宜的温度。而向南2000多公里,同样的春分时节,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天目山,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江西上堡乡已经进入播种、等待萌芽的季节”这直观的地理景观感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存在差异性,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在多角度、直观且接近现实生活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区域地理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不断养成以区域的视角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舌尖上的中国》中还有很多画面、视频例子可以作为区域分析良好素材。如视频中提到的“中国最好的大米在东北,因为水稻在东北需要经历138天的漫长生长期,而南方的水稻生长期远远短于东北地区”,水稻生长期的区域差异可以作为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由于纬度差异引起的热量差对农业的不同影响。又如“西藏林芝从峡谷到雪峰有7000多米的高差,集中了西藏80%的森林,也是我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可以用来分析地形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分析区域物种丰富的原因。

2.养成以综合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中要求学生学会用整体性的原则理解地理环境中五要素: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之间相互作用、演变的关系。“这是地球上最远离海洋的沙漠,中国的干极——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绿洲——亚曼拜克村离沙漠最近的村庄。塔克拉玛干南缘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5.6毫米,极为典型的大陆荒漠气候。小麦比任何一种禾本植物,更能适应生态环境,就像这里的沙漠居民,总能在极端条件下,获取生存能量。流沙对村庄和土地的侵蚀从未停止,但顽强的西北民族世代坚守。吐鲁番,极度干旱,是中国最炎热的地区,贫瘠的砾石戈壁并未灭绝生机,天山冰川融水带来生命的奇迹。这里,是中国最甜蜜的所在。吐鲁番,常年少有云层遮挡,充足的日照,活跃的光合作用,让葡萄积累丰富的糖分。夜晚热量消散,呼吸作用微弱,糖分得到很好的保存。中国最甜葡萄的秘密,就隐藏在这巨大的昼夜温差之间。”《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关于我国西北地区各自然环境的一幅幅画卷,是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视角分析地理问题的良好素材,借此可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①本区域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②请结合视频展现的主要气候特征,描述本区域所具有的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③如果新疆过度发展灌溉农业,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使学生初步形成以综合的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接着,还可进一步延伸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整体性的原则,说明珠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地区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不断养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样, “宁夏平原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为了满足需求,在宁夏山地间过度放牧,羊的数量远超植被的再生能力,植被无法恢复,地表陕速沙化,荒漠化使得宁夏的环境变得无比脆弱”,这段视频材料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观看视频后要求学生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运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论分析过度放牧对宁夏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养成以动态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事象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需要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分析地理问题。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中,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并分析出变化中的农业区位。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些因素随着经济技术进步不断变化。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发展的眼光,以动态的视角分析问题。在“不断变化的农业区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融入《舌尖上的中国》中“以前人们不喜欢吃松茸,原来只要几毛钱一斤。现在松茸的身价飞升,厂商以最陕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的一只松茸在产地的收购价是80元,6个小时之后它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 “产自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口蘑和产自距此2000公里的江南的冬笋相逢,江南冬笋邂逅塞北口蘑, ‘烩南北’不仅造就一种美味,更带来无限的空间想象”, “麦客,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收割机一茬茬收割殆尽”这些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视频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中的事例有没有体现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如果有,请分析出主要是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视频有关材料和事例的分析,能培养学生以动态的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彰显与时俱进的新人类特征,尤其是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中不断变化的市场、交通、技术等农业区位因素,同时也可以为“工业区位的变化”的学习奠定动态视角的基础。

三、理性思考人地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必修二中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必修三中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章节中的课文内容,都在探讨人地关系演变和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会反作用于自然。人地关系是贯穿整个地理课程的主线,理性思考人地关系,树立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地理学科永恒的主题。因此,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

在“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课中,课文内容只是一些枯燥的文字叙述,文绉绉的向学生表述人地关系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内容、原则及谋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之情,容易让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嗤之以鼻,这样就达不到培养正确的人地观的教学效果。尽管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难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可持续发展“大道理”的学习。但是,空洞的大道理并不容易让人深刻的理解并运用,因此,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入《舌尖上的中国》的视频内容,如:在香格里拉的深山里,藏民们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松茸出土后,会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吉林查干湖的冬捕,渔民们有一个世世代代严格的相传—一猎杀不绝,冬捕只用稀疏的网眼,小鱼成为漏网之鱼回归自然,每年的春天渔民还将50万鱼苗投回湖里;内蒙古达里诺尔,为了保持湖鱼的种群数量,渔民们规定每年冬捕不会超过30万公斤,春天华子鱼洄游产卵,华子鱼伸手可得,但渔民不会在这个时节捕捞,还铺设2000米的草把作为华子鱼的产房,追寻着人与鱼的平衡之道;美食依赖于环境的支持,人的需求曾让宁夏山地间羊的数量远超植被的再生能力,快速沙化的地表变得无比脆弱,荒漠化让人在美食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有科学家预言,50年内海里的鱼会被全部吃光。而浙江渔民杨世橹认为,靠海吃海的日子,只能再维持10年。借此可以请学生对比分析:①视频中的例子哪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哪些违背了可持续发展?②请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视频的材料总结出应该如何谋求可持续发展道路。《舌尖上的中国》呈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审视了应如何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之道。在学生感性的观看视频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家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变感性观看为理性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在大数据的信息时代,教材中的案例已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而《舌尖上的中国》在各种美食的背后还有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地域文化等地理元素,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场饕餮大宴。地理教师可以从中吸取大量的“营养”用于充实地理教学,丰富地理素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以区域的视角、综合的视角、动态的视角和生态的视角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情操、树立“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邱杨兵.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运用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第6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工作总结是为了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我们的能力有所提高而要求撰写的,这个工作总结要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高中地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1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7个班的地理课教学,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研究地理课课程标准,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课程目标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选择教学类型与组织形式,组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深刻认识目标,既有助于我们进行地理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又有利于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操作,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我国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进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如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六、适当课后作业帮助知识巩固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高中地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2本学期我带的是七、八年级地理,对我来说地理是来到芹池中学来的一门新的课程,真的是个挑战。经过一学期的师生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爱好,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舆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天气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二、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进步自己的教学水平。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爱好、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再次,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把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最后,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留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留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留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爱好,课堂上讲练结合。

三、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进步教学水平。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题目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把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综合回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先容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温习迎接考试。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在把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欢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爱好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进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题目,这些题目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中地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3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__市__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__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

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

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4、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期,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高中地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4时光流失,岁月匆匆,20__学年度上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半年来,我任八年级五个班和七年级四个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工作。现将本人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以简单汇报。

一、政治思想方面

一年来,我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法规和《科学发展观》,记录了一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三千多字的心得体会,阅读了大量的教育书刊,写出了相应的心得体会,不断学习,及时做好业务笔记,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严格按照师德八条和教师“十要”、“十不准”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决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

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

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五十人左右,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题的旁边划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4.除教学随堂评价外,力求适时进行单元形成性检测,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虽然有时成绩不尽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希望。因为许多同学不仅仅是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有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还有些难度。尽管如此,我仍然以积极的心态,坚持培优补差。且盼望期末有一个好结果。

三、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1.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运用与实践。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

虽然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比不上许多优秀教师,偶尔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气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激情飞扬”。

2.学以致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运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合理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化的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

每位同学都怀着对世界的渴望,对自然的依恋。他们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除了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之外,通过其他学科,通过地理提高着自己的认知。地理教学也要求我们贯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求我们去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

地理教学让学生们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地理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从现在就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探索学习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

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四、出勤纪律方面

一年来,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更无旷课现象,尽量做到有事少请假,确需请假,待领导批准后,方能离开,严以律己。

这就是我在这一年中的所作所为。虽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离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努力会有回报。下学期,我和我的同学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高中地理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5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com《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

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第7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03-01

有效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以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为特征,以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为评价标准,达到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会学”“学乐”“创学”的目的。然而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这一核心应该抓好下列每环节。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比如通过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 的能力,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相当的技能。如《宇宙中的地球》一节教学 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说出人类对宇宙的人生过程,区别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地球上存在 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地理课堂的效果如何,常常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有关,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是,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出科 学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中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去观察、实践,以便更好地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从而突 出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

1、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例如,高一地理气候的教学,就应该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就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 的统一,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2、遵循认知结构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 渐进过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

3、节奏主次分明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要使得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避免单调 枯燥或琐碎零乱,要注意难易交替,“张”“弛”交替,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活泼的学案过程编制是实现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安排节奏鲜明的学习流程

好的学案,如同一首优美的旋律,节奏明快轻松。地理课程中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统计图形、景观照片等,让学生不断变换信息获取方式。比如“洋流”一节学案的学习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资料:二战中德军自如地进出地中海。(2)自主学习:洋流概念与分类。(3)分组讨论: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4)动手绘制:太平洋主要洋流运动线路。(5)事实探究:同纬度的英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天气为什么不一样?(6)深度思考:世界渔场的形成原因。(7)比较分析:哥伦布第一次与第二次航线的时间差异。(8)理论应用于实际:希腊“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触礁,发生原油泄漏的影响。(10)当堂测试:小练习。本节学案通过多(9)归纳小结:学生上台总结发言。种方式,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相互协作,有机安排,节奏明快,学习效 果显著。

2、引用丰富生动的导入资料

有趣才能乐学,乐学才会高效。教师往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却不知,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对每一个新问题都乐于主动探究?这是我在每一节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要解决多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均设计一种激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学。

3、探究

地理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时事新闻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但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如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台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讲述水污染时,可结合珠江水质变臭变黑的事实;在水循环知识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导学生 思考;等等。在分析环境、资源问题时,还可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漫画,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引子,学生往往热情高涨。

四、合理分配课堂教学内容,让地理课效果最优化

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如果一堂课分成课前,课中,课末三段的话,许多同学在课前课末注意力集中。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这一特点,如果课中学生注意力会有点分散,可以安排分组讨论,学生练习等。从而顺利渡过这一相对困难的时段。

五、课后总结进行反思,让课堂内容条理清晰化

教学反思可以分成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

六、应用创新,解决问题,让课堂内容得到升华

第8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3+3”新高考方案;地理等级性考试;高中地理教学

2016年是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过渡的一年,高三学生迎接最后一次“3+1”模式的高考,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按照2017年“3+3”高考模式,迎接的是地理学科的第一次等级性考试。新高考方案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高中地理的教学环境、师生心理面临哪些变化,需要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本文就几个问题略做探讨。

一、从“+1”到“+3”――高考方案变在哪

上海市的“3+1”高考模式执行了30余年,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0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理科考生可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中的一门学科,文科考生可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中的一门学科,加一学科满分150分,考试时间2小时。

按照《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起实行“3+3”高考模式,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不变,考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学科中任意选择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

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的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即可获得40分基础分(未参加等级性考试则不能获得此项基础分);学生再参加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照考生总体划分为5等11级,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见表1)。

2016年地理学科成为高二年级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的科目,这是因为按照新高考方案,学生只有在取得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该学科的等级性考试。学生在高一结束时已经完成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而其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需要在高二结束时进行,这些学科的等级性考试要到高三进行。所以,2016年只有地理一门学科可以参加等级性考试。

二、上海市地理等级性考试情况如何

2016年5月,上海市有34 417名学生选择参加了地理等级性考试,占该届学生总人数的63%(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据)。考试卷面满分100分,试题结构是选择题40分(单项选择题20题)和综合分析题60分,考试时间1小时。考试难度最终与事前上海市教委宣布的难度系数0.75非常吻合,卷面满分100分的试卷,平均得分约75分,但最后学生得到的成绩只是一个等第,无法知晓个人的原始分数。

按照等第划分比例和计分,全体学生平均等级得分为15分,加上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获得的40分基础分,全体学生地理高考的平均得分是55分。抽样选择了几所学校参加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比例和考试等第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各校选择地理学科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比例有许多差异,从69%到100%各有不同。考试结果的等第分布有明显差异,学校X1是一所市示范性高中,A、B等第人数比例较高;学校X2是比较接近总体平均得分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X5是一所生源较弱的普通高中,D、E等第人数比例较高(见图1)。

三、选与不选的矛盾――教学与管理难在哪

1.教学管理面临全体动员和自愿选择两难困境

等级性考试科目的选择,除了与学生个人兴趣特长有关,也与报考高校的专业限制有一定关系。以上海高校公布的招生信息为例,1 096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来看,学生选考物理的覆盖率为97.63%;化学为90.51%;生物为80.02%;地理为64.05%、历史为63.5%、政治为62.14%。从想报考的专业来看,地理学科似乎并不占特别大的优势,但高校招生时完全限制选考三门的专业不多,多数专业只要1门或者2门满足要求即可。

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一就完成了学业水平考试,比其它学科提前一年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这让地理学科占据了时间上的优势,选地理的学生到高三时只需选择另外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相对而言高三的学习压力小一些,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上赢得更多学习时间。

这种情况让许多学生在“3+3”科目的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地理学科,绝大多数学校选地理学科的学生比例占总数的60%以上,一些学校更是在家长和学生中动员,让学生全体参加高二的地理等级性考试,所以出现了表2中X2学校100%选考的情况。但是,动员全体学生参加高二的地理等级性考试,这很大程度上是方便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学校的日常教学可以维持原来的行政班级,但是这恐怕违背了高考“3+3”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的本义。因为这样,有部分学生属于被迫选择地理,学习比较消极被动、没有紧迫感,教师要保障教学质量则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则高二的地理上课时间需要安排走班,给学校的教学排课和班级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一些硬件好、场地富余的学校,在高二年级就按照学生3门学科的选择意愿,完全实行走班教学,因为学生选择的组合较多,几乎需要每天拿出下午半天的时间安排等级考试科目的走班教学,排课管理变得异常复杂,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教研、校本研修等许多常规工作的时间都受到挤占。大多数学校因场地条件限制只能做统一动员,或者做出几种有限的组合给学生选择,以控制走班教学的课时数。

2.选考人数增多致使师资严重紧缺

上海原来“3+1”时地理高考考生一般只有几千人,有的学校没有地理高考班,或者高考地理只有1个班,这样以目前地理教师的师资储备迎接3万多人的等级考试,显然师资力量相差很大。而且2016年是原有的“3+1”高考模式最后一年,有高三的学校地理学科面临高一学业考、高二等级考、高三高考等多重压力,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特别繁重,师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3.课时紧张导致教学反馈和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3+1”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周课时一般8节,但高二阶段同时开设的科目较多,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都还没有结束学业合格考试,所以对于高二地理等级性考试周课时,多数学校只能安排3~4节,个别学校因为师资严重不足的原因甚至仅仅安排2节,而等级考试与原来高考相比,学习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大体相当,能够安排训练和反馈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普遍感到课时紧张,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加上学生人数较多,作业和日常检测难以做到及时批阅,教学反馈不及时,甚至很少安排阶段性检测,教学效果的提升可望不可及,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有许多焦虑情绪。

4.没有考试说明导致日常教学和检测难度难以把握

习惯于以往的“3+1”高考有非常明确的考试说明,教师对于本次没有明确的考试说明和题型结构显示出很大程度的不适应。教师只能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等级性考试应有较大区分度的预测来组织教学,日常检测也是延用高考能力立意的思路,试题情境的阅读文字量往往偏大,而1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常常导致学生答题时间紧张,教师和学生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缺乏经验,从各个区县的模拟检测命题看,一线教师的模拟命题大都难度系数在0.5~0.6之间,虽然不少试题是参照以往的高考模拟试题做了许多简化和改编,对学生来说依然偏难,与上海市教委宣布的等级性考试难度系数0.75依然有很大偏差。

教学时间少、检测频率低是普遍现象。参加高二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其地理素养、能力和地理思维水平与以往参加“3+1”高考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延续以往“3+1”高考的教学经验,拔高教学和日常检测难度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到考前报名阶段最终放弃了参加今年的等级性考试。按规定缺考学生可以在明年继续参加地理学科的等级性考试(不能改考其它学科),但这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麻烦。

四、等级性考试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和管理应该怎么办

根据2016年上海市高中地理首次等级性考试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学科教学环境、师生心理都面临许多新的变化,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科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也值得大家今后认真研究和思考。

1.因校制宜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

由于各个学校的场地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各不相同,需要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等级性考试的科目,最好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兼顾学校的师资优势、硬件条件并做一些细微的引导和调整,尽量避免统一动员全体学生选择某一门学科,从而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这才能真正落实“3+3”高考的本义。

而事实也证明,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当学校的整体安排不能满足部分学生自主选择的意愿时,这些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被迫选择和排斥的消极负面情绪,给师生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寻求合作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目前出现的师资紧缺问题,主要是学校层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积极挖潜,寻找师资。许多学校临时招聘地理教师、实习生和代课教师;二是做课时的加减法。削减高一地理课时,优先保证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学;同时高二的课时安排量各校差异也很大,周课时从2课时到5课时不等。即使有的区有统一的课时安排要求,也由于师资问题无法保证。三是高二地理课延迟到高三开。个别学校因为师资不足导致高二没有正常开设地理课,学生只能等到高三再同时面对“3+3”的三门学科的等级考试,原有的时间优势就丧失了。

这种师资不足的困难,某种程度上对地理教师就业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少学校积极引进地理教师。但另一方面,每年不定人数的选考,对学校管理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储备的地理教师多,如果选考的学生少,面临教师可能课时不足的矛盾;如果教师少,又面临开不出足额课时量的问题。这将是选考学科都会面临的问题。

除了学校自身想办法,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有哪些应对措施?能否以市(区)为单位,借鉴美国学区管理的一些做法,一些教师可以在学区范围内共用。如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实现一个市(区)的部分教师实现按照课程安排的各校灵活流动。当然,这些问题的真正可操作性确实会遇到管理和编制等诸多实际困难。但在这种选课背景下,完全让学校来承担师资压力确实有困难,流动不失为长远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种办法就是实现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比较近的一些学校组成校际联盟,实现师资共享、课程互选,这样可以使学生选课和学校师资的矛盾得以缓解。

上海许多学校从2015年的高一年级开设生物课程,并在高一结束完成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这样以后参加高二等级性考试时学生就多了一种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地理、生物中的1门或同时选择这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据推测,这样可能会分流一部分选考地理的学生,师资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灵活应对新高考

(1)立足学科教学整体设计。 “3+3”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研组、学科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思考、规划整个高中学段的学科教学设计。如高一地理合格考试的难度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但合格要求低并不等同于低水平的教学,一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训练还需加强,如果随意缩减课时、删减教学内容,起始年级的教学基础不扎实,后续参加等级考试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接近零起点,给后期教学将带来许多困难。

(2)渗透学科素养和能力培养。即便在起始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渗透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多引入时事热点、生活实际和问题情境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面对图表等非文本材料的阅读能力、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平时教学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相互渗透、区域专题地图的补充、地理原理的领悟、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新高考方案下等级性考试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安排时间对区域地理进行系统的补充学习,需将区域地理的知识分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应对学业合格考试阶段的学习也是如此,地理教学应始终做到:以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阐述系统地理的要义,以系统地理为灵魂,统领区域地理的探索。

(3)重视学生元认知水平提升。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即便是参加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习,教学的课时安排、学生投入学习的有效时间、学校组织安排的教学检测时间,与以往参加“3+1”高考科目的学习相比都有明显减少;加上学生等级性考试科目选择的差异,教学管理必然需要采取走班形式,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条件都大大削弱。如何加强学生在自主选择上的自觉学习意识,基于任务下的自主学习、反思及重建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4)养成简明扼要表达习惯。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总分,是选拔性考试,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样遵循能力立意的考试命题宗旨,试题也大都围绕新颖的情境组织设问。1小时考试的应答策略有哪些?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平时养成对学习材料进行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简明扼要地表达,这种有针对性的应答策略训练,还需在平时适当加强。

4.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并尽快配置阅卷系统

第9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1

  20xx年7月5日起,我参加了江西省第二期农村骨干教师科学课程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集中培训,接受专家的理论指导;另一部分是参加教学实践及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黄建国、喻金水、谭少虞、邱伟华、王金瑞、胡银泉、黄宗仑等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万安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科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事情具有较强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本文由免费提供,转载请注明)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参加了这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意味着我们将带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率先走进课堂,同时也意味着带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方法率先和影响周围的其他教师。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充满困难、挫折或困惑,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新经验、新发现以及新的飞跃。

  智慧不是靠灌输获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之上的。本次培训通过专家们的“点化”和“引领”,使本人受益匪浅,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科学教育事业上,使自己真正起到一个骨干教师的作用。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2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使教师更加明确在新课改下如何做好教师,我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教师政治业务培训。在培训中,我认真听,认真记,并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交流,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提升道德修养,锻造高尚师魂

  以师德建设为首,创建博爱、诚信、敬业、勤业、乐业、精业的新型教师队伍,塑造教育服务名牌。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谈了着力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深化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强化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有关理论知识。确立“三全、三爱、三服务”意识,围绕“执教为民”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真情塑造未来”师德教育活动,要求结合建设师德月,将温暖送到每位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我的道德修养。

  二、围绕共同目标,营造学习氛围

  将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群体的共识,是校本培训的基本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我确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与书籍为友”的理念,营建起自己的广泛的.教学支撑体系,并逐渐掌握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现代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多方创设条件,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进一步增大学校教师阅览室藏书量,特别是增加了反映教研教改前沿水平的教育期刊杂志供教师阅览,不断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帮助教师形成宽泛的阅读视野。另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功能优势,在校园网络上开辟“研究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文交流”等栏目,为教师提供便捷、前卫、实用的操作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构建起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自主的、开放的、智能化的学习模式,培养教师迅速、有效地选择、储存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专题研究、实践创新

  1、树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创建“教师论谈”制度,培养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实践、反思,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通过“教师论谈”制度的确立与实施为教师们搭建平台,让教师们在“论谈”的平台上进行理念的洗礼。采用教研组交流与全校汇报相结合的方式,由每一位教师轮流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讲座甚至辩论。通过论谈活动中的实践和体验使教师在不断交流、不断讨论中获取新知,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强了我的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创新的热情和主动性。

  2、我会将此次校本培训与实施课改有机结合。为进一步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运行机制,增强校本教研的生命力,促进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我会将培训所得用于教育实践。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3

  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了xxx学校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