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室内设计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二)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三)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
必然会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无论历史上或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受其影响
(一)儒家之中庸合一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首先,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并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一些品牌的房地产室内设计,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运用人力巧夺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亲、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次,儒家这种中庸的思想,在装饰文化中也得到了应用。
(二)道家之玄虚飘逸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的“道”呈虚空无名之状,不是逻辑、理性、语言可传达的,它超出人的各种感觉和语言世界之外,它所借重的不是语言,而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所以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而道家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门窗,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通过传统的用色手法、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三)佛教之禅中沉寂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最近几年,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中,具有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利落的线条、纯净的色彩,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
三、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一)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的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传统符号,有的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与智慧的累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
(二)色彩与光的处理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但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来说非常重要。处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如黄和橙,紫红和紫,蓝和紫绿(青)等。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将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红花绿叶愈见娇艳,这是因为两者互为补色的缘故。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
关键词:竹材;材料特性;装饰材料;室内设计
室内装饰是构成室内整体效果的重要部分,决定着室内风格的基调以及消费者心理舒适度。自古代有房屋以来便有室内装饰,室内装饰通常体现主人的审美意识。如今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室内设计在用材和风格上也需要有所创新以适应新的审美需求。
1室内设计现状和发展
我国的室内设计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但是由于自古以来的“意”、“匠”分离导致设计意识淡薄,设计理论和体系都较为薄弱,以至于在现代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反而造成了浮于表面的模仿和拼贴的芜杂现象。社会发展至今,种种社会及自然因素的变化暴露出我国室内设计行业的不足,加之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室内设计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个人主义的推崇使人们不满足于模板式的设计,而是追求个性化,追求更加纯粹的美和艺术感。第二,环境污染促使人们对绿色环保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抵制“过度设计”,倡导绿色和可持续设计[1]。自然、可再生材料在室内的合理运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第三,在满足物质享受的基础上,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化,室内设计不仅要在感官上满足人的需求,也要突出相应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体现消费者的精神追求[2]。因此,现代室内设计向个性化、绿色化、人文化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市场主流。
2竹材在室内装饰中的利用现状
竹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竹材料早已为人们熟知,尤其在南方,竹编工艺品十分普遍。但竹材的传统加工方式主要是采用编织等手工艺,这种方式需要大量人力,不能满足批量化大规模生产,因此在应用上受到局限[3]。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在“绿色环保”理念的倡导下,出现了新的竹材加工工艺,扩大了竹材的加工范围,竹材越来越多地作为板材来代替木材使用。竹装饰材指用于装饰室内空间和界面的竹材,目前竹材主要以人造板、板式家具、覆面材料、工艺品的形式应用于室内设计中[4]。竹拼花地板、竹材层压板、竹材贴面板、竹胶板、薄竹饰面装饰板等竹质人造板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在室内设计中,竹质人造板作为地板使用能满足耐磨、耐冲击的要求,将竹以原生态形式放置在室内作为室内装饰景观,可引入自然气息。竹丝、竹篾在墙面和天花处也多被使用,竹枝和竹节拼镶的墙面装饰图案、竹丝篾片编织的贴面等都能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5]。
3竹装饰材特性
竹材及人造竹质板材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功能性及文化寓意,极大地影响着室内装饰的效果,这也是竹材作为室内装饰材的独特之处。
3.1竹材装饰特性
竹材的颜色和质感协同作用构成了其独特的装饰特性。从颜色上来说,竹材作为室内装饰材料大概可分为绿色、黄色、碳化色3大类。绿色竹材以原竹装饰材为主,明度较高,易使人们产生轻快、富有活力的心理感觉,而且绿色能最直观地表现自然,但其明度高且偏冷,不适于一般住宅室内大面积采用,因此多作为景观点缀。黄色竹材以竹质人造板为主,其色浅,明度和饱和度都偏低,给人以平淡素雅的感觉,适用于天花板、墙面等大面积装饰,起到扩大空间感的作用。碳化色则是以碳化后的竹材为主,其色明度和饱和度在3种颜色中最低,更显得沉静内敛,用作地板能很好地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并且后两者属低饱和的暖色,色彩包容性好,能够营造出适合居住空间的柔和、温馨的氛围[6]。从质感上来说,原竹具有细腻流畅的纹理,触感光滑。竹材热传导性低,冬夏温度稳定,适宜人体皮肤接触。竹材多孔的材料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吸热性,即使夏季也能给人清爽干净的感觉[7]。除此之外,原始竹材的一大特点是有竹节。竹节肌理与其他部分有反差效果,它中断了竹材顺畅的纹理,活泼而有节奏地将细长的竹材分隔,展现出竹材独特的审美价值[8]。如图1(引自中国设计本网)所示,使用原始竹材作为大面积的装饰面时,竹材天然参差不齐的竹节反而赋予装饰独特的韵律感[9]。人造竹质板如竹胶板、竹材层压板在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纹理较原竹更加细密和统一,外观和性能都偏向木材,显得更加结实、稳定,从视觉、触觉、力学性能等方面都是木材良好的替代材料。
3.2竹材文化特性
竹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就是“品格”的象征,在《庄子》中有“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澧泉不饮”的描述,由此可以看出“竹”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有极高的地位[10]。竹编工艺从新石器时代流传至今,竹雕、竹刻、竹编、竹胎漆艺等都反映了民族传统审美和习俗的变化发展[11]。因此,竹材相比于其他材料更能为中国人提供文化认同感,有更多的情感共鸣,可以说竹本身即带有中国文化的符号。以竹为装饰材料的室内表现更不应局限于感官表面,而应该充分发挥竹的文化特性,营造意境美。在室内设计中以竹为载体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最常见的体现在茶馆室内设计中。其装饰手法主要分为2类。第一类是自然风格,以原竹作为观赏景观,利用木、石、竹等自然材料还原竹林的场景来体现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12],如图2(引自中国设计网);第二类是以竹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传统加工手段制作造型古朴的室内家具或器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理念[13],如图3(引自筑龙网)的四川茶馆。
3.3竹材功能特性
通过加工改良,竹材能够满足室内装饰材对功能的多样化要求,使竹材在地面、墙面以及空间结构上都能发挥作用。经加工改良后的竹材具有更加优良的力学性质,常被用作地板的竹集成材和重组竹材都具有质地均匀细密、耐磨耐冲击、不易翘曲变形等优势。近年来出现的竹塑复合材具有良好的抗湿膨胀性能,更是扩展了竹材的使用范围[14]。除此之外,竹材还有抗静电和抗过敏性能,能适应敏感人群,提供良好的舒适环境[15]。除作为地板外,竹材也常用作墙面装饰材料。利用竹浆制作成的竹制墙纸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性能,同时透气性好且不会释放有害气体,在发达国家有较高的普及率。竹制墙纸触手细腻柔软,还可随时擦洗,使用年限高于普通墙纸2倍以上[16]。利用传统编织工艺做成的墙面装饰也具有透气环保的优势,其使用的竹篾和竹丝保留了竹材的透气性,编织花样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竹装饰材作为一种新型绿色装饰材料,其自然变化的肌理和质感通过不同的处理和配合能够产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装饰效果,竹元素具备的文化底蕴赋予室内空间精神上的寓意,在满足了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可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室内装饰材料。
4竹装饰材构成形态的应用
竹材本身的韧性和加工后竹人造板的高物理性能决定了其能够以点、线、面作为基本构成元素进行装饰设计。
4.1竹装饰材的“点”应用
点在平面构成中具有定位和聚焦的作用。点既可以独立存在成为中心,也可以与其他的点产生联系形成视觉引导。合理安排点的疏密、大小能够起到划分层次、突出重点的效果。小型家具、装饰物就是室内空间的点,墙面装饰纹样也是室内空间的点[17]。以原竹作为隔断装饰时,其竹材自身的竹节和斑纹是点元素的体现;在大的公共空间中,原生态的竹盆栽或竹质器具也是点元素的表现形式。如在图4(引自中国设计本网)的洱海禅意别墅卧室设计中,竹灯与周围材质的质感形成鲜明对比,使其成为卧室的视觉中心点,在以黑白灰色系为主的背景中起到定位和强调的作用。此外,竹灯还与室内其他相似材质的家具形成联系,使室内元素更加具有整体感。
4.2竹装饰材的“线”应用
线的延伸性、韵律性能够影响人对室内空间心理感知[18]。直线中的垂直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水平线则表现出安定平静,斜线富有动势;曲线中的平缓曲线表现出优雅柔和,大弧度曲线则显得活泼灵动。直线通过恰当的排列能够对整体空间起到延伸作用,让空间在竖直或水平方向有延长的力量感,曲线通过排列能同时具备方向性和动态感,使空间更加富有活力。隈研吾设计的寿月堂(图5,引自中装新网)是直线在室内应用的案例,室内由竹条覆盖,水平直线使空间更具有开阔感,加之竹材本身表现出强烈的自然亲和性,能够完成室内和室外的自然过渡。
4.3竹装饰材的“面”应用
面的处理能够影响室内空间的均衡协调性,具有更强的幅度感,是室内陈设的背景,能够强调空间的虚实感和风格特点[19]。室内空间的面主要以几何面、有机面、偶然面3种形式出现。几何面规整严谨,表现出沉稳大方的特征;有机面变化但富有自然规律,表现出亲切的特点;偶然面随意自由,表现出活泼开放的性格[20]。竹装饰材在室内应用中,通常作为隔断或墙面装饰出现,有采用整块竹质人造板,也有将线状竹材组合成面。竹材韧性好、可塑性强,能够采用直条拼接、弯材编织等手段增加室内面元素的美观性。图7(引自中国设计本网)为采用条形竹材拼接成隔断,利用竹材的透光性营造出隔而不断的室内效果,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又将室外元素引入室内,达到借景的效果。
5小结
关键词:设计的构想 立意 表达技巧 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人类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则寻求更舒适,更便利,更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设计则是把这种美好的向往通过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把计划、设想、各种创新理念加以整理并应用,传达给人们的是对功能、对美、对舒适生活的一种追求。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是人们感受空间的最直接方式。人们所关心的室内设计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住宅、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的设计等,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和空间中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室内设计也给予空间中的人们以舒适和安全。
设计的构想如同设计的“灵魂”,包括设计的立意、设计的构思分析过程及表达技巧。设计的立意和构思至关重要,设计的难度往往在于要有一个好的构思。
设计的立意
设计立意的标准、准则:(1)设计的功能与目的 (2)使用与经济 (3)形式与风格 (4)形象与含义
室内设计不单单是艺术装饰,更创造丰富的空间造型,讲究科学,追求个性和舒适,也是室内设计的重要意义。明确了设计的任务,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并加以分析,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立意的过程中,脑海意想中的质量要与使用者的愿望相一致,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使用者的功能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等,而进一步研究设计的形象与风格、舒适与安全、情调气氛等。
二、设计的构思
设计的构思是在立意的基础上对现实设计展开积极的思考。不要为造型而损失功能,也不为功能损失造型,这是对一个好的设计构思的要求,逐步开发创意新颖的设计构思方案。
构思阶段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功能,要考虑到功能的合理分配。另一个问题是要针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和熟悉已有空间。空间的合理安排、利用, 合适的比例、尺度,适用的风格和协调的色彩,才能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
三.设计的表达技巧
1.表达技巧的介绍
设计的表达技巧是表达立意、构思的手段。常见的一些表达手段有比例、尺度、平衡、和谐、统一与变化、韵律、突出重点等。
设计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比例是评价一个设计的先决条件。进行具体的设计时,必须掌握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最基本的人体尺度,活动流线和范围,常用的一些设施设备的尺寸和使用等。
在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满足功能的需求和现有条件下,创造美的基本要素是追求和谐。但要注意容易产生的问题:1.相似性特性过高的时候容易产生乏味感。2.为了追求趣味变化,会经常产生混乱的现象。例如在一个室内空间中使用过多的色彩,虽然使空间不再单调乏味,但是会造成视觉上得混乱,给人感觉疲劳,烦躁等情绪。3.只有在有序与无序、统一与变化之间,存在细致的和艺术的紧张状态,才能取得活泼的和谐。
2.表达技巧的使用
在设计过程中,空间的层次、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与应用,都蕴含和表达着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
(1)平衡:在室内设计中,图案、色彩和造型之间的相互协调,其实就是为了找寻设计中的平衡点,可以是对称、非对称、放射等形式。
a.对称:讲求的是布局,力量均衡的两边并不见得大小、多少要完全一致,但从色彩相互对比的力量上,它们是能相抗衡的,是最常见、最自然的平衡手段。这种形式多用于庄重的场所,如接待厅、会议厅等。
b.非对称:其实是在变化中寻求对称,并不是真正的“不对称”,显得活泼、自由、流动而活跃。适合于轻松、非正规的场合。
c.放射式的平衡:是空间中的元素以某一点为中心展开,构成放射平衡。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均应有主有次,层次分明,聚散相宜。
(2)和谐:一些相似与不相似经过仔细布置,所取得的统一。可以从色彩、肌理、材料、寓意上去寻找。
a.室内设施的摆放要合理,使活动空间没有压抑感和危险感,个体美服从整体美,才恰到好处。
b.色彩的选择在室内设计中也很重要,其冷暖、明暗、纯度的高低也影响着整体的和谐。
(3)韵律:是在节奏基础上的有秩序的变化,富于变化美和动态美。一方面通过室内的细部处理,如地面拼花、天花的造型等方面来表现,另一方面往往是与结构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来。
(4)突出重点:特意效果,用在室内通常是视觉焦点的设计,也是最快、最迅速的形成效果的方法。使人们了解到设计的主题,使用艺术手法来表达设计的重点,烘托气氛,营造完美的室内环境。
过厅窗户、天花的形态等延续了切线的节奏被变化的曲线包围的柱子成为视觉焦点
四.结语
在设计方法学的原理下,设计过程中考虑空间整体性的协调与统一,从各个角度出发,感受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协调好细节与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设计达到统一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徐海翔.现代家庭室内装修设计的构想.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
[2]任 璞. 设计方法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及应用. 山西建筑,2010.01
关键词:室内设计 教学改革 互动教学
1 引言
室内设计的作用是为我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而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人服务;同时它们在色彩、工艺、材料、加工方式、模数、精度等方面又有很多的共性。单纯的室内设计缺少对产品的了解,而工业产品设计又缺乏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最终导致两者协调不好,进而不能更好的为人服务。本文针对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业设计与室内设计互动教学建议。
2 教学体系的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受限
现在室内设计基础课设置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室内设计专业性质,是现阶段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大范围带有普遍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表现形式为,学生对室内设计学科体系概念模糊,对所学的各门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和位置缺乏了解,知识结构不完整[1]。
2.1美术基础课程内容偏离专业性质
素描和色彩基础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造型艺术中不同门类对素描和色彩的要求存在方向上的差异。纯绘画强调学生的写实基本功;装饰绘画则有独立的一套装饰色彩体系;服装设计和装潢在基础训练中前者强调立体造型能力,后者强调平面构成能力;室内设计基础课则应体现空间造型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美术课,过多的沿用了传统的美术院校的训练方法,从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像-人象-人体,由于室内设计是对室内空间的再创造,设计语言更多着眼于点、线、面在空间界面的构成,色彩构成需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人的心理需求,美院培养画家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无法彻底解决室内设计师的造型能力培养问题,从内容、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室内设计专业的性质。
2.2 课程组织缺乏统整与衔接
所谓课程组织指将课程内容妥善加以设计与编排以形成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的过程。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必须把握两个原理。A、统整性原理: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B、衔接性原理:指课程各要素所形成的关系。如学科内容与学习单元的顺序关系是垂直关系,课程内容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水平关系。
在室内设计课程组织中,有些课程内容知识过于陈旧,课时分配不科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分离、课程结构缺少联系与衔接等等。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培养目标确定后,缺乏对课程组织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室内设计专业性质的研究,缺少关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渗透。
3 工业设计与室内设计互动教学思考
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工业产品的联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尤其体现在建筑室内空间与家具,陈设的关系上[2]。例如: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代表作品流水别墅和草原住宅。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可以说是一种以正反相对的力量的均衡中组构而成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水平或倾斜,是近几年推移的空间手法,交错融合的稀世之作。工业设计与室内设计联系纽带就是室内的陈设物,包括家具、电器、卫具和洁具等。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家具,家具是一种工业产品,且服务和美化我们的生活。家具具有两重性:功能性和艺术性。一件家具首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造型、色彩等进行艺术设计,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室内设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生理与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如果说室内环境是外部建筑的延伸,那家具便是建筑与人类联系的纽带,是建筑产生价值的关键。
4 室内设计教学建议和方法探索
4.1 加强学科之间交叉互动的理论
用发展的观点对待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注重各学科内部交叉及融合。艺术设计学科内部间的交叉,包括具体技术学科的交叉(如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环境景观设计与装饰雕塑设计)、基础性学科间的交叉(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艺术设计理论学科的交叉(如人体工程学、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设计基础理论、中外建筑史等)以及以上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如设计风格、设计流派、设计表现、优秀设计作品欣赏、设计的美与审美)。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空间为主体,研究设计生成的每一个环节,并探求设计美的生成规律的学科。由于诸多方面因素,当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很难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方面,要坚持运用动态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不断在教学上增加新的知识、信息、观点和方法结合现实涉及发展实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案每年都在不断的修改、压缩、增添、变化。在这样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态性思维,不用固定的模式、套路去固守某一个问题,而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看待新的问题,并逐渐从相关学科的思维方法得到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2 加强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学术交流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对于目前的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来说,两个学科之间应该加以交流和互动。通过不同的方式,各种交流内容,共同促进艺术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如:竞赛、跨专业的学术研讨活动等。现在设计竞赛的主题往往把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分得很明确,其实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工业设计竞赛都没有明确提到有关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都涉及到了一部分。如上海电器的轨道交通设计:车身属于工业产品设计,车的内室和站台站厅则属于室内环境设计:再如电梯设计,外观属于产品设计,内部则是室内环境设计。所以,为了促进两个学科的发展,我们要增加竞赛的交流,多组织一些包含两个专业的比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除了竞赛以外,加强学科之问的交流和互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一些跨学科的讲座或者研讨会。通过对交叉的研究领域、学科发展前沿、高新技术研发等进行研讨,促进我国设计人员,国外设计同行以及海外学者之问的学术交流、合作和联系,及时沟通和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设计理念与趋势,以促进我国在设计领域的发展。
综上,不管是以工业设计为主题还是以室内设计为主题的竞赛,涉及的专业知识并非只是本专业,所以为了两个专业的共同发展,应该多组织一些这样的竞赛,促进两个学科的共同繁荣。
5 结语
工业设计与室内设计是属于同一个学科的两个研究方向,两者基于一个平台,有着基本相同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设计基础。针对目前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互动的教学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室内陈设;纺织物;布料再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68-01
一、室内陈设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各种生活功能的要求,而且还要将室内物体的形、色、光、质和谐统一起来,营造出一个高实用性、高舒适度、高精神境界的环境。其中室内陈设作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塑造室内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决定着室内设计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1.增强空间内涵。陈设可以凸显室内所属空间的生机感和人情味,并能营造出不同风格的空间内涵和意境。例如在纪念性室内空间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就以巨幅壁画或雕塑来衬托博物馆庄严、大气的形象,以色调、情景画面显示装饰的主题,起到渲染、增强气氛、深化空间性质的作用,有助于人们对空间环境产生共鸣,增强空间内涵。
2.烘托环境气氛。不同的陈设品烘托出的室内环境气氛也完全不同从而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室内环境风格。古玩字画可创造高雅气氛;纺织陈设可使室内空间充满亲切感; 卡通漫画形象能让空间显得活泼可爱。
3.调节柔化空间。室内空间织物的应用和植物的选购搭配能够缓解无生命空间给人们带来的沉闷和呆板感,织物质地柔软,容易造型能将原本冰冷僵硬的建筑线条变得柔和。而陈设品的介入则使空间与大自然相互融合,致使空间得到充分的氧气和活力。
4.反映个性特点。不同类型的房间对室内陈设物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这些陈设品都是由屋主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例如喜欢摄影的人家,往往会在自己家中挂满摄影作品,酷爱运动的人的房间内多摆放运动器材并在墙上张贴运动形象海报,这些陈设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屋主的生活面貌,也是对房间自身个性的一种诠释。
5.陶冶品性情操。环境对人的品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位于格调高雅、造型优美的空间环境中必然自身举止与言谈也相应端庄起来。因此不难看出,室内陈设所造就的环境不仅对视觉有所冲击,更加能够使精神得到陶冶,不同的陈设品搭配将单纯的室内环境上升到个人精神境界的修炼,因此拥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
二、纺织物的布料再造手法及特点
布料再造拓宽了面料的使用范围与表现空间,打破面料原有的二维空间,创造出介于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的艺术形态。布料再造的手法以其加工方式和最终效果为划分依据有以下几种:
1.布料的变形设计。变形设计也被叫做布料的表面改造。它是通过改变布料原来的形态特征,在不破坏原有布料表面的情况下,在外观上进行加工使之焕然一新的艺术形式。主要令织物表面具有褶皱、起伏等变化,使纺织物品具有浮雕般的立体观感,并且具有强烈的触摸感。常用的方法有装饰褶裥、褶皱、衍缝等。
2.布料的附加装饰设计。附加装饰设计就是利用缝、绣、钉、粘贴、热压等手法,在布料的表面添加同质或不同质的材料,从而在外观上使原有的布料有所改变。通过在布料上添加亮片、珠饰、花边、丝带,以及别致的刺绣、嵌花、贴花、立体花边、缉明线等装饰物使布料产生一种明显的体积感。这种装饰方式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能够在素色的布料上进行,也可以在印花布料上实现。采用的添加装饰手法不同,原本普通相似的布料最终呈现出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3.布料的破坏性设计。破坏性设计又叫做布料的内部改造,它主要是通过改变布料的结构特征,使布料产生不完整的残缺感以及不同程度的立体感。剪切、撕扯、镂空、抽纱、磨刮、烧花、褪色、磨毛、水洗等都是现在所经常采用的加工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布料产生了不完整的残缺美和空灵剔透的艺术美感。
4.布料的拼贴组合设计。这种方法是通过利用同一布料的正反两面倒顺所呈现的不同肌理效果和光泽度,或者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布料裁制成大小不一,规格不同的布块,进而巧妙的拼贴缝补,令布料之间呈现拼、缝、叠、透、罩等多种多样的关系,以此形成全新的艺术效果。不论是规则的拼接,还是不规则的贴合,抑或是不同面料的叠加,都在强调利用不同色彩、图案、质感的布料相互组合在一起所给带给人的视觉上的冲击,进而产生混合、多变和离奇之感。例如现今,窗帘、抱枕等家纺产品的设计中常常采用布料拼接组合的设计手法,为时尚的消费者们提供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总而言之,布料再造是对于布料在其原有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的二次工艺处理,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立体的重塑改造,使其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触觉效果,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品的视觉美感的艺术创作过程。运用于家纺的设计中则能使纺织品更加的个性化,艺术化,符合现在人的消费心理,同时有利于提升品牌价值。
关键词:室内设计 教育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30-02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高度繁荣、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室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因而各类院校普遍重视室设计专业课程,有力推动了室内设计人才建设,同时也为我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而且也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但随着人们对房屋设计越来越重视,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还存在“快餐式”教育的问题,其弊端可以说十分明显,室内设计专业人才与新形势的要求相差甚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类院校,要牢固树立市场导向原则,积极推动室内设计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升室内设计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前瞻性,进而为我国室内设计行业提供更多、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
1 室内设计教育的现状
自1998年我国美术专业院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以来,我国很多院校都从市场需求的角度,高度重视室内设计教育,特别是在2000―2005年的6年时间里,很多院校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除了全日制教育之外,自W考试、成人教育以及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开展。可以说,尽管我国室内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但目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模式比较落后。从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室内设计教育的基本情况来看,还存在教育模式比较落后的问题,比如一些院校尽管也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但在教育方面却存在着短期行为的现象,导致室内设计教育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还有一些院校在开设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室内设计市场需求的调查,因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育内容等方面,都与市场需求相悖。
二是理论教育存在缺陷。对于室内设计教育来说,必须高度重视理论教育,特别是在人们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更要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但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育方面,理论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表现为一些院校室内设计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创新;还有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结合不足,导致室内设计教育理论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融合化。
三是实践教育相对滞后。对于室内设计人才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市场需求,因而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的实践教育方面还比较滞后,很多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没有设置实践教育基地,也没有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基地,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应用能力;还有一些院校尽管也设计了一些实践环节,但实践内容相对较少,而且也比较落后,没有与市场需求进行结合。
四是现代技术运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我国一些院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育方面,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比如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方面缺乏软硬件配置,计算机辅助室内设计的运用仅停留在可视化设计方面,即仅停留在运用计算机画最终方案的效果图上,这种情况导致一些设计师在做方案设计时,连最基本的图示都不做,直接在计算机上“做”方案,违背了设计创作思维的一般规律。
2 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尽管目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我国各类院校对室内设计教育越来越重视,室内设计教育也将步入新的发展轨道,特别是将朝着以下4个方向发展。
一是教育模式的创新。从当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基本情况来看,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已经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也越来越引起各类院校的高度重视,因而我国室内设计教育模式将朝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各类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的敌视行为,要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室内设计人才,牢固树立“市场导向”的原则,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从市场需求出发,着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能够具有较强创新与发展能力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这应当成为各类院校开展室内设计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各类院校还要高度重视教育理念创新,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未来发展能力,大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二是理论教育的完善。理念教育是室内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因而未来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在理论教育方面必然更加完善,特别是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都在编制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教程,这将有利于促进室内设计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我国各类院校也要高度重视理论教育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要本着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理论教育体系建设,各院校之间也要进行合作,共同研究理论教育工作。各类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理论教育方面,还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适于学生发展的要坚持,对不适应形势需要的则要进行改进,使理念教育始终紧跟时代潮流。
三是实践教育的强化。实践教育是加强室内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前我国一些院校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但随着各类院校对室内设计教育改革和创新越来越重视,实践教育将不断得到加强。这就需要各类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有效模式,比如可以自建实践教育基地,也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更可以采取“项目实践”的模式,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各类院校在_展实践教育方面,还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参与一些室内设计项目,这样能够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室内设计经验。
四是现代技术的运用。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室内设计当中,这就需要各类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在硬件设备以及软件配备方面狠下功夫。比如各类院校要购置最前沿的室内设计软件,加大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类设计软件;再比如还要适应“互联网+”战略,积极推动“互联网+室内设计”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比如各类院校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室内设计教育当中,对当前最前沿、最优秀的室内设计案例进行整合,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对当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基本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尽管当前我国各类院校都普遍重视室内设计教育,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一些院校在开展室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快餐式”教育的短期行为,导致我国室内设计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院校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还存在教育模式比较落后、理论教育存在缺陷、实践教育相对滞后、现代技术运用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这就需要各类院校要积极推动室内设计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室内设计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可以预见,随着各类院校对室内设计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将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教育模式的创新、理论教育的完善、实践教育的强化、现代技术的运用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潘晶.浅谈国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知识经济,2016(12):148.
关键词: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内容、形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行唐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进程,行唐县先后获得“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荣誉。以美化家园、改善城市形象、优化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城市园林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路绿地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街道是城市环境的骨架,它是城市活力的所在。法国建筑师简••••雅各布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川流不息的车辆、鳞次栉比的店铺、迎风招展的行道树、平展如茵的草坪……街景元素间对比、变化、形成动态协调,赋予街道勃勃生机和强烈个性。道路绿地作为街道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日益注重绿色空间和环境质量的今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道路绿地的含义和在城市中的作用
1.1道路绿地的含义
道路绿地最初是以行道树种植的形式出现的。当前,由于行道树内涵的发展,多用“街道绿化”一词来代替“行道树”,甚至推广为“道路绿地”。在近代我国把城市中“在道路用地中列植乔木”称作“行道树”。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列有“街道绿化”条目,并解释为:“在城市的道路用地上采取栽树、铺草和种花措施,以改善市区的小气候,降低车辆和人流的噪声,净化空气,划分交通路线,防火和美化城市。”由于在道路用地中不仅是“列植乔木”,其内容有了新的变化,所用的名词也有了新的发展。
1.2道路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1.2.1 分隔交通
近年来行唐县城规模发展迅速,城市交通运输量逐年增加。如何处理好街道绿化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发挥绿化对于组织交通的作用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常用绿化隔离带将快车与慢车道分隔开,称为“两块板”。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又有行道树及人行道绿化带将行人与车辆分开。在街道上的这些不同的绿化都可以起到组织城市交通,保证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作用。为了减少行人任意横穿马路,常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种植较密的绿篱,代替金属的护栏,既有利于交通,又美化了街道。
1.2.2 美化城市
街道绿化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以组织植物来美化街道,而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城市街道绿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面貌和环境质量。很难设想一个没有街道绿化的城市将是什么情景。没有街道绿化的城市,不是完美的城市。因为植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色彩和姿态,具有多种多样的观赏特性,所以成为美化城市、点缀街景的良好手段。绿化对于城市的美化作用,犹如建筑师在设计图上点缀树木花草一样。没有绿化的城市如同没有植物衬托的建筑一样枯燥无味。这让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也应考虑到绿化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在不同的地方采取相适应的绿化手段,使街道市容整洁美丽。
2.城市道路绿地的基本形式
2.1一板两带式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在绝大多数城市 均选用此种道路模式。一般次干道、支线道路在10——40米宽的尺寸下,都采用一板两带式,道路横向距离近、障碍少,及经济又实用,管理也便利。
2.2 两板三带式
道路在中间一条绿带隔离下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一般城市主、次干道在40米以上尺寸,为了分离不同车辆混流、车流,提高交通效率,均采用此种模式。
2.3. 三板四带式
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
2.4. 四板五带式
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
2.5. 其他形式
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坡道、水道的绿化设计。
3. 道路绿地的设计方法
道路绿地的目的是为了美化街道环境,同时在盛夏能为步行者遮荫。道路绿地最主要的还是人行道绿地、分车带绿地两种形式以及街道行道树的选择种植。
3.1 街道行道树的选择与种植
行道树是街道绿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沿道路种植一行或几行乔木,是街道绿地最普遍的形式。同一地区不同街道的行道树可以不同,这样可以作为一种道路特征,与其他道路区分开来。一条路应有一种主要树种作行道树,以突出它的特色,但也应辅以其他树种或绿化植物,以丰富街道景观。
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是:(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2)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旱;(3)寿命长;(4)深根性;(5)病虫害少;(6)耐修剪;(7)发芽早,落叶晚。为了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最低条件,在道路设计时应留出1.5m以上的种植带。种植池可做成条形或方形,池边平于地面或高出人行道地面10~15cm。行道树间距从用路者对街景观赏要求角度看不宜过小,否则视线遮挡过多,同时从对建筑观赏来讲,树木也不宜过高。行道树往往与架空线产生矛盾,以致经常被修剪,一般可选没有主尖的树种,同时树木要耐修剪易整形,以便修剪成各种形状,控制其高度。
3.2 人行道绿地的设计
关键词:存储器内建自测试;SoC
1、引言
随着现代SoC设计的设计复杂度不断提升,并且包含着许多不同大小和类型的存储体实例,用相对较低的代价测试所有的存储体便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提供用户自定义的向量来筛选出大量的制造缺陷也是一个很迫切的需求。为了在硬件成本和测试灵活性之间寻求一个折中,可编程内建自测试(Programmable Built-In Self-Test,P-MBIST)的方法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存储体测试的一种开放性方法。许多的研究开始专注于P-MBIST设计。基于处理器的体系结构提供了很高的测试灵活性,但应用众多处理器家族却是会增加测试开发的成本。为了降低设计成本,一种定制的处理器和指令已经被开发出来。它使用程序存储器来存储测试程序。为了进一步降低硬件成本,指令可以串行输入并通过采取简单的控制器将其存储到一个内部寄存器里。尽管如此,多实例并行测试的问题还没有讨论。在这项工作里,我们提出了一种硬件共享体系结构来测试并行机制里的同类型的存储器。提出的方法仅使用一个地址计数器来为基于March的算法产生需要的地址,包括行扫描和列扫描。控制器能够在同一个读/写周期应用于不同的存储器类型。若插入两条流水线站可以达到更高的测试速度。最后,提出的P-MBIST引擎可以从用户自定义的配置文件中自动产生。本文组织结构如下:第2节简要的介绍了基于March算法的概念;在第3节,将涉及到所提出的体系结构和详细部件的设计,流水线的设计问题也将被探讨;第4节描述了整个P-MBIST引擎的自动化流程;第5节将会介绍实现的结果和相关的比较情况;最后,在第6节会给出简要的结论。
2、支持测试的算法
针对检测众多不同的故障模型,很多有效的测试算法已经被提出。尽管如此,为了在同样的P-BIST设计中实现多种测试算法,会导致较高的面积开销。因此,测试算法族的选择需要着重考虑。
基于March的算法就是用来检测众多故障的算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一个March测试算法是由一些March元素组成的一个有限序列。每个元素执行一系列存储器单元的“读”和“写”操作。每个元素的寻址顺序都是按照升序()、降序()或混合()的方式来执行。作为图1所示的测试实例,其包含了三个March元素。第一个元素以混合寻址方式为每个存储器单元执行写0的操作。第二个元素以升序方式为每个地址执行两种操作。最后,第三个元素以降序方式读取所有地址。复杂度计为4N,N为存储器地址的位数。
另外,基于March测试序列,动态故障能够通过在同一个存储器单元反复执行来测试。为了高效的实现基于March的算法,我们给P-MBIST体系结构定义相应的指令。这样做的优势可以使我们在运行期间编写指令来修改测试算法。在我们分享的体系结构中,只有一个地址产生器需要测试所有的存储器。同时,不同的存储器类型在同一个读/写周期可以共享一个控制器。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讨论主流的体系结构及其详细的组件设计,流水线问题也会被涉及到。
3、推荐的P―MBlST体系结构
为了支持灵活的March元素和诊断的程序,推荐的P-MBIST体系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不同的数据背景,(2)可编程的基于March的元素,(3)列扫描地址模式,(4)捕获地址、故障的综合病症和状态,(5)并行的和串行的测试,(6)针对更高测试速度的流水线模式。表1列出了详细的可编程指令列表。当转换专门的地址位时,“folded”和“inverted”位可以转化为“data_bg”。通过设置“data_bg”为0和配置“Nlded”与“inverted”位为1,可以产生棋盘形图案。列扫描地址可以通过cs_sel控制。最后,每个March操作描述会使用三位,EOC,R/W和Polarity,来定义操作。图2给出了在March元素执行三种操作的一个指令例子。通过设置“diagnosis”位为1,当检测不匹配的存储器输出时,故障信息将会显示出来。
图3显示了P-MBIST设计的模块框图。首先,指令被串行打入instruction_read模块。为了减少硬件开销,地址计数器被共享来测试所有的存储器实例。此外,译码器模块可以支持不同的存储器类型测试而没有增加任何状态(例如每个存储器有相同的read/write周期)。同种类型的存储器可以编组并以串行和并行的方式来测试。支持的存储器类型包括single/dual/two端口的SRAM、one/two端口的寄存器文件和ROM。最后,对于用户定义的配置文件,P-MBIST引擎可以从已开发的软件程序中自动的产生。
3.1、地址产生器
为了共享通用的地址产生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所有测试的存储器实例中选择一个最大地址位宽的地址计数器。正如图4所示,通过为每个存储器实例控制芯片选择信号,地址计数器的低位可以被用来描述存储器实例的低地址。
对于列扫描模式,地址计数器并不只是以1升序或降序。表2给出了一个例子,其中定义列Mux为4和最大的地址位宽为11。在表2中,第1列为行扫描显示的地址计数器输出(例如以1升序)。第2列为列扫描给出了地址(例如以4升序)。为了共享行扫描和列扫描加法器,我们使用上扰码器(up-scrambler)来将加法器位数调整成列扫描模式。正如第3列所显示,A[1:0]的低位被移到最重要位的位置,这意味着行加法器可以直接应用于A[2]位。同样,在下扰码器(down-scrambler)处理后,以4升序的列扫描地址可以产生了。通过加入2个扰码器模块,行加法器可以支持列寻址。
图5为行扫描和列扫描模式显示了地址产生器的模块框图,cs_sel信号会同时控制上扰码器与下扰码器。
为了以列扫描的方式对每个地址持续的进行操作,会由于地址上或下的溢出造成两种特殊情况。表3列出8位地址的一个例子,这里的列Mux是4并且最大的地址是199。以向上计数(up-counting)为例,如果列扫描地址超出了最大地址位数,字线地址设置为0并且位线地址转换到下一个列单元。针
对向下计数(down-counting)例子,最大字线地址应该设置为hi-bit来处理溢出的情况。
地址产生器的模块溢出框图如图6所示,列扫描和行扫描的路径被标注出来了。最后,通过控制信号fail_h和EOC,在清除故障数据(例如fai1-h)时地址计数器保持不变,同时在同一个March元素(例如EOC)执行连续操作。一个内建的查找表需要存储最大的地址和所有测试中的存储器的列MUX数值。
3.2、时序图和控制器的设计
图7显示了一般的输入和输出时序图。首先,使用者应该定义测试组(如gp_sel)并为选择的组指定并行或串行测试(如ps_sel)。然后,指令在ins_se使能时从信号scan_in端串行打入。执行当前指令后,tst_done会变高并且读下一个指令等等。
图8展示了一个支持3个连续March操作的简单的控制器。首先,外部的信号rst_1触发状态并且进入等待状态。一旦结束指令被输入,其将进入March1状态。如果诊断模式开启同时故障地址被检测到,状态将会被保持直到所有故障信息都清除。否则,当执行每个March元素时则没有停转周期。
3.3、流水线设计问题
针对更快的测试速度,地址产生器会因为加法器和比较器的长延迟而变成一个关键路径。为了提高操作频率,两条流水线站被嵌入地址产生器。第一条被用来放置“inc_A”,第二条被用来放置“Over__flow_CS”信号(例如参考图6中的潜在流水线站)。图9描述了流水线地址产生器和两个嵌入的流水线站之间的时序关联,pipe_state1和pipe_state2。首先,寄存器inc_A_reg在一个addr_reg延迟周期后被确定。然后,Over_flow_CS_reg能够被确定并且addr_reg也被进一步确定。基于这个设计方法,针对典型的存储器实例(例如0.13μm下500MHz的14位加法器),操作频率能够达到很高的测试速度。
4、P―MBIST自动化流程
对于自动化流程,我们使用工具指令语言(TCL)来开发一个软件程序,其能基于用户定义的配置文件产生P-BIST设计。正如表4所示,我们可以定义组的数量、March元素的数量、流水线的模式和每个组的存储器实例数,也提出详细的存储器信息。
如表5所描述,其给出了组TP0中第一个实例的详细信息。基于这个配置文件,12位地址计数器和8位data_b生了,可以对三个March操作进行编程。地址计数器和控制器能够被不同的组共享,来减少硬件开销。
5、比较
为了评估推荐的P-MBIST体系结构,我们在同样的条件下将推荐的P-MBIST与Mentor的benchmark作比较。表6描述了针对不同条件(存储器大小:1024x8bit,基于UMC 0.i3μm工艺,算法:March C+,March C-和Checkerboard)的Mentor的MBIST,单元面积。针对每个条件,其使用了2个单独的控制器来支持并行和串行测试。而且,MBIST不能通过使用同一个控制器来支持不同的存储器类型。因此,需要针对每种存储器类型的单独BIST电路。同推荐的体系结构相比较,我们对所有的存储器实例使用同一个地址计数器并对同一组共享控制器。
正如表7(存储器大小:1024x8bit,基于UMC0.13μm,算法:March C+,March C-、Checkerboard、可编程的3个March基本操作)所示,推荐的P-MBIST电路使用1582门来测试2个单端口实例。当超过由不同的存储器类型组成的三组时,其需要额外的374门。此外,采用多输入转移寄存器(MISR)算法支持ROM测试,增加了403门数。通过应用推荐的硬件共享方法,其能极大的减小硬件开销。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05级3+2临床专业大专阶段学生,实验组:05级1、2班,共120人。对照组:05级3、4班共118人。这些学生经过系统的中专阶段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对临床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更便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2.方法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过程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过程的思维能力,我们进行了理论课课程改革。例如,设定临床胸痛患者就诊工作情景: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引起胸痛的疾病有哪些,总结出引起胸痛的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胸壁病变、肺及胸膜病变、纵膈及食管病变、心血管病变、横膈病变、精神因素及其他。②展示该病例的主诉。组织学生围绕着主诉及可以引起胸痛的疾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医生对病人进行问诊。并提醒学生注意问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③展示该病例的现病史。引导学生思考该病人应重点做哪些体格检查,然后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做体格检查的操作,由教师规范手法。④展示体检后的病例,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该病例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⑤展示辅助检查后的病例.分析其临床意义。引导学生分析、鉴别、判断,得出临床诊断。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操作的能力,我们进行了实践课课程改革。具体过程如下:①教师准备。首先教师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及临床实际情况设计一简单的病例,其次要制订目标、要求、内容、评价方法等。比如:教师设计出一患者急性中毒昏迷的病例。②学生准备。根据教师的设计要求、内容,提前2周布置学生设计学习内容。学生6~8人为1个学习小组,设立组长负责,自行查找资料、设计临床情景。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如有专业理论理解上的偏差应予以纠正。③实践课。实践课场所设在实验室,学生依序按小组编写的剧本进行表演,比如上一病例学生展示的操作有:体格检查、洗胃、导泻、吸氧、静脉输液等。教师负责组织、现场评价、并进行引导。④课堂评价。评价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先学生自评,再由教师点评打分,教师和学生代表的综合评分为该小组的成绩,所得成绩占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
从以上案例来看,无论是专业理论课程还是实践类课程,都能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设计开发教学内容,这种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实践结合理论,比较便于组织实施和开展,也便于学生掌握接受各类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二、教学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课堂设计应用得当,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以期考成绩(同试卷)进行对比总结(表2),实验组在优秀率、平均分和及格率上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P
三、讨论
1.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地位,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抑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突出了现代“生本”教育观,使师生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引导着教学的方向及课堂气氛;学生通过搜集、分析临床案例、寻求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享受到了学习乐趣,从而有效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为学生主动的参与了教学过程,获得的知识是建立在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所以学到的知识记忆较为深刻。
2.注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完全是按照临床工作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培养了学生临床的思维能力,缩小了教学和临床的脱节,注重学生自己完成任务,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以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状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逻辑思维增强了,职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创新意识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而模拟工作过程教学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此类教学类似模拟实习,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促进了教师不断自我完善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能力,课前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一直沿用自己原始、陈旧的教案,在进行教学前,要查阅资料甚至到医院进行实地考察,然后要进行周密的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任务,掌握课堂的节奏及主题、注意时间的分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5.增进了师生情感的融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