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两学一做经验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办好事务工作
1.文宣工作。起草重要会议讲稿、经验交流材料、日常各类文稿,做好会议记录,完成集团官网、官方微信号的编审工作。截至目前,共发送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20份、党委会议纪要9份、专题会议纪要6份,下发抄告单60份;编送《集团工作简报》9期;编审集团网新闻信息259条;编审推送官方微信各类信息130余条;向中国高校后勤信息网、省教育后勤信息网、省教育工会网站、学校官网等平台信息近200条。
2.协调工作。协助做好“校庆节”暨优质服务系列活动、“暑期中层干部会议”“双代会”等工作方案;协同做好工会、离退休工作,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牵头做好党务公开、司务公开、信息公开,保密等工作;协助落实集团领导外出考察交流活动30余次,安排集团领导接待日35次;做好省教育后勤协会行专会协调工作。
3.接待工作。接待上级领导、专家和省内外兄弟院校以及商务来访29批次180余人。
4.督办工作。执行集团定性工作目标考核;督促各中心(公司)、部门每月报送工作简报;实行收发文、领导批文OA运转,通过OA进行工作督办;根据《后勤集团下属公司及二级单位班子会议议事规则》及时督办落实相关事宜。
5.机要工作。截至目前,通过OA、纸质形式登记、处理来文800余份;收、转校发等上级来文683份;处理中心(公司)、部门请示报告文件223份。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队伍培训。举行信息宣传工作业务培训1次、摄影培训1次,提高办公室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结合“思政大讲堂”举办了管理执行力修炼、幸福管理与自我成长等4期主题培训。
2.加强对外交流。参加全国教育后勤系统信息宣传与理论研究业务交流研讨班、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班,牵头举办浙江省教育后勤协会行专会年会、办公室公务礼仪文化培训等活动,促进与省内外高校办公室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推进创新工作
1.集团党建工作。印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制定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举办“思政大讲堂”、纪检干部培训会。组织开展“喜迎 保安全促生产”系列行动,“荷·和”廉洁文化摄影书画作品征集活动,“支部好案例”征集活动等。
2.文化建设工作。制定《后勤集团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完成集团大厅文化物化建设。结合“优质服务活动”、工会工作开展系列后勤文化品牌活动。获“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3.制度创新工作。出台《后勤集团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后勤集团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校属企业 后勤集团工会经费提取及使用管理办法》《金华市浙师大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商务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后勤集团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校属企业 后勤集团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校属企业 后勤集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校属企业 后勤集团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校属企业“荷·和”廉洁文化建设方案(试行)》等;修订《后勤集团信息与宣传工作考核办法》;起草《后勤集团“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成了《后勤集团制度汇编(2005-2017)》。
关键词:学院奖;产学研合作;广告设计;跨学科
笔者与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以下简称学院奖)相识于2008年,对赛事了解颇深。笔者将与学院奖合作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以上三个阶段的阐述,分享学院奖对笔者团队培养广告设计人才所带来的帮助与思考。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的桎梏
与学院奖的相遇是在2008年,那一年的成绩非常惨淡,这可以说是大多数第一次参加学院奖的老师和同学所遇到的情况——怀揣着一腔热血,然后被现实无情地浇灭。经历过第一次的失败,笔者也在反思,为何学校传授的理论突然失效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将问题的根源归为以下两点。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市场环境
广告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而在广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内容主要还是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并且其内容与广告业界的最新知识、案例与发展趋势严重脱节。而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广告项目,多数课程作业也都是学生们凭空想象的,最后“纸上谈兵”的结果。
(二)以视觉为先导,忽略广告的本质
人类是典型的视觉动物,在人类可接受到的信息中,有80%是通过眼睛接收的,这也导致在广告设计中视觉呈现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广告专业学科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这种以视觉为导向的广告设计逻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艺术设计为主的学生,这一点在针对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调研中,反映极为明显。大多数学生在评判广告时,习惯用视觉思维去思考,忽略了广告本身是商业活动的产物,其本身需要为商业服务的属性,从而一味地从表现效果出发,偏离了广告的本质。以上两点是刚接触学院奖时带给笔者的反思,同时也是广告设计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广告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在校主要学习广告知识,掌握一定理论与专业技能,缺乏和市场的对接,导致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出现明显的断档期。而通过学院奖,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真实的需求,从而对广告设计具有初步的认识,这点也是产学研合作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要抛弃专业方向的固有偏执,从广告的本质出发。专业技能要为广告服务,不能主导广告的设计,尤其是非广告专业的学生,习惯用本专业的惯性思维看待广告设计,这是本末倒置的。
二、“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明确了问题所在后,根据团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主要内容便是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而学院奖也给我们团队提供了真实的市场需求反馈,在之后参与学院奖的过程中,成绩取得了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一上升阶段在2014年遇到了瓶颈,在2008至2014年期间,团队成员一共获奖500余件,这对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励,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这500余件获奖作品中,始终没有取得等级奖的突破。这样的情况消耗着团队的激情,而整个团队也急需找到问题所在。在研究了过往学院奖的等级奖作品后,笔者认识到了两个问题。
(一)广告设计中缺乏对新兴技术的运用
广告设计过程中表现力的落后。商业活动具有一定的框架和体系,这在广告设计中也是存在的,但是每一种体系都只是适合当时社会环境,面对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消费者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新式的广告形式与美学内容,从而要求在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表现力与美学要有新的升级。以往的表现形式只能代表过去的成功,所以要紧跟时代潮流,尤其是设计审美的趋势。但在高校体系下的广告教育多以掌握技能为主,缺乏对表现技法的探索,导致在广告设计过程中,表现手法单一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对新兴技术的不了解。进入到网络信息时代,广告的设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往传统的广告设计工具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尤其是新媒体的介入,让广告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广告投放的渠道,而每一种渠道都意味着有新技术需要学习。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忽视了新兴技术的重要性,以至于面对新的广告形式与类型时,不能做到快速适应,或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甚至直接放弃,这在我们团队参与学院奖的过程中经常发生。
(二)以单一学科为主,对广告设计跨学科属性的忽视
广告设计是通过视觉表现,经由大众媒介传播,目的在于劝服消费者。基于广告设计的综合性与现代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广告设计过程中体现内容的多元化,那么传统的单一学科在面对广告设计时必然会显现出局限性。而广告设计的多元性与跨学科性从高校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划分也能体现出来:广告设计除了被安排在新闻传播系,也会出现在艺术系、历史系和商业系之中,这就充分说明了现如今的广告设计并不能以哪一个单一学科为主导,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个学科的优势,展开跨学科合作。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笔者和团队也很快找出了解决方案。首先针对技术上的不足,采取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针对团队成员各自的强项,进行升阶训练,并充分挖掘团队成员的爱好,通过爱好拓展自身的专业领域,并定期在团队中开展交流活动,拓宽成员的眼界,在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实现团队内部的自我成长。另外针对新兴技术,采取责任划分的方式,分由多个小组单独攻克,先将技术实用化,并通过参与学院奖逐步完善新技术的使用方法,最终探索出适用于团队本身的技术升级路线。而针对一些技术难点则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让团队成员快速掌握。其次,面对团队成员专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团队向日本广告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不再对团队成员的专业进行要求,而是向各个专业招募成员,通过不同专业的成员为团队带来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在吸收更多其他专业成员的同时,团队也会定期邀请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讲座,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解,让团队成员了解不同的学科。同时也积极与其他高校老师合作,交流不同专业不同模式下的广告设计经验,促进团队成员的专业学习。在此基础上,团队也鼓励成员通过线下的实验项目检验方案,并在实验中扩展专业领域,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能力。
三、主观能动性是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成功的前提
经历了6年的历练,笔者和团队根据总结的经验,一点点改善团队的培养模式,终于在2015年取得了包装设计类的银奖,这也是团队的第一个等级奖,并在2016年实现了金奖“零”的突破,这充分说明了团队之前措施的有效性。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整个团队也面临着将这一成绩继续保持下去的压力。并且团队内部也在这期间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团队缺乏合作意识
因为广告设计跨学科的属性,团队不再以单一学科组建,这就导致了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因为对问题看法的不同产生分歧,而针对这些分歧,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去统一方案。另外,由于之前团队成员都是来自于艺术设计方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观念上的偏执,导致在以往参加学院奖的过程中多是单打独斗的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友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或者存在成员之间固定搭配的现象,缺少灵活性。而在新成员加入之后,这种现象有所缓和,但在更多的时候,新成员并不能完全融入到广告设计过程中去,更多的是以顾问的形式存在,团队合作貌合神离。除了团队成员之间存在合作上的分歧,对团队分工以及工作流的忽视也加剧了成员之间合作的难度。究其原因,其一是缺乏经验,之前过于强调个人能力,导致在合作时成员主观性太强,分工不明确,工作交接不明确,最后又会形成一人成组的现象。其二,成员的主导意识强,团队意识低。这会造成团队内部的恶性竞争,尤其是项目分工方面,出现互相推托的现象,最终演变成每个阶段的个人风格过重,项目方案呈现不统一。
(二)广告设计缺乏整体意识,项目完成度低
由于团队成员专业结构的更改,以往各自为战的模式不再受用,尤其在团队沟通方面,达不到有效的交换意见。甚至在项目进行时,团队成员还不能对最终成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多的是将自己的部分完成,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进展一无所知,最终只是将每个部分组合起来,导致小组成员对成品都不满意,最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修改。在观察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成员之间对于方案讨论的目的没有清楚的认识,更多地是在为细节争论,对于项目整体走向不怎么在意。另外在讨论过程中,组员之间不能很好地传达信息,通常也不提前准备材料,更不会对讨论内容做记录,大多数情况便是组员对讨论的目的、结果不明确,方案的实施与分工模糊,最终导致整个方案毫无计划地展开。针对第三阶段反映的两个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先处理团队凝聚力的问题。首先,将团队小组重新打乱,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打破原有的固定搭配模式,当然这一做法在刚开始会有一些阻力,为了让团队成员都能很好地适应这一改变,团队将这一过程拉长,并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进行微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成员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使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各自的强项,将团队合作的收益最大化。其次,在改变人员搭配的同时,团队内部也开始进行小组赛,通过团队之间小比赛的形式,增加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也开始自发地进行技术交流,通过参与其他的小组的小组赛项目,一边学习一边合作,以小组赛的形式,迅速建立起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意识。面对团队策划意识不足的问题,团队做的第一点,便是开始参加学院奖的策划案类别,通过市场真实的反馈,锻炼团队成员的大局意识,并逐渐提升策划案作品参加学院奖的比例。一方面可以让团队成员快速了解什么是策划,另一方面,由于策划案的体量,导致了制作策划案必须有由团队完成,这也间接培养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而且策划案作为广告营销计划,这便要求成员在制作策划案时要有足够清晰的思路与计划,从而达成增强团队策划意识的目的。除此之外,团队也对队内小组赛进行了更改,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每次小组赛的总结报告,便于小组成员回顾小组赛中的经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通过报告的形式,向团队分享心得。通过这样的经验交流,一点点更改成员之间看待问题的方式,并形成以完成最终目标和预定效果为目的的广告设计意识。
四、紧跟行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全面提升
在2017至2021的五年间,笔者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学院奖金奖共14项,这对团队来说是非常好的鼓励,同时也面临着当年的问题,即如何更上一层楼。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多靠的是通过学院奖反馈的市场信息结合自身团队情况总结的经验。而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长时间的参与,也正是参与学院奖14年的经历,才给予了笔者足够的样本总结经验,学院奖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形式,长时间的参与所带来的经验提升,是比奖杯更宝贵的。面对新的挑战,笔者也在根据这几年的反馈,对团队做出新的调整,期待有着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梁慧.产教融合视角下新媒体广告设计教学研究[J].大观,2021,(10):114-115.
[2]徐作梅.产学研一体化下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路径探析[J].中华工,2021,(01):136-137.
[3]周华清.从日本广告教育看中国广告人才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版),2008,(10):59-61+69.
[4]韩启飞,朱小健.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