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纲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涵;命题界定;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91-01
在小学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法类课程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小学课程教学专门探究的话题之一,其概念属于下位概念。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常作为策划、预设教师主观意图而存在,而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则远不止这些,具有广泛的含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问探究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为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经验,文化通识、理论指导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结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文化素质进行整合,并结合具体的学要素、学情,对现代媒体资源、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设计语文教学全程。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设计”一词,不但具有名词所包含的指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动词所涵盖的行为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其中一方面是根本土语文教育发展而来的三级学科,其中心为“语文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或者是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另一个理论来源是从西方设计科学的发展而得来的,其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学”,或者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的形式。
所以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究具有历时性的教育史,还要研究具有共时性视野的技术学,其主要的核心问题内容有:如何明细的界定语文教学设计的范畴;在鲜活的基层教学实践基础上如何将其规律性的精髓抽象出来;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辨析设计的现实语用、科学认知等等。另外还需要深入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方法,确立何种质量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标准,建立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对简单易行、通用的模型等问题。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明晰的命题界定。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概念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设计的解释有多种,如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一种职业;根据相关要求预先制定某项工作的方案或图样;对某人进行陷害;设下某种计谋等。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被称为设计界。由于欧美国家关于设计界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所以设计的相关理论更多的是以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为主。所以从科技术语的角度来看,设计在工艺美术、建筑业、工商业等领域应用的较多。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设计也从传统的专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而教学设计就是在其不断演变下出现的新概念。
在定义教学设计的时候,加涅曾将其定义为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化规划的过程,而从利于学习的角度安排程序、资源是教学系统的本质含义。所以提出最优的教学方法的学科就是教学设计,通过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知识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也称教学设计为教学科学,即教师按照正确的教育原理、思想、要求、目的,对教材、教学对象、总体结构、具体环节、整个程序等进行科学的策划,并将自己制定的策划进行落实。其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就是如此,语文教师按照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体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并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这些工作,预设好之后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课程内涵
为了对教学规划纲要进行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等作出了改革,同时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建设立项教育精品资源指南可以了解到其中有60门小学教师教育,在这些小学教师教育课中有11门是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其中位居首列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从新课改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类专业小学教师教育层次的学科专业课程就包括小学教学设计。根据语文学科的示范性、基础性,还可以将语文教学设计看作是教师教育类的非中文专业课程。具体的说,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模块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对应的课程教学,其内涵属于小学活动指导、学科教育的范围内[4]。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命题界定和内涵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从课程教学、课程本身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系的构建、其内容的分析、其内涵的厘清、其意义的统筹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大对其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越.徐继红.知识点提取――教学内容的微分析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2] 杨天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J]. 语文建设,2014,23:3-4.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4-01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为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用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详分析如下:
一、误认为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盛行。
二、违背教学规律,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师生交流
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储存信息量大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进去。在授课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样做极易导致学生导致学生视、听觉的疲劳和对图像、视频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损害了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意义构建途径获取知识。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知识和能力建构的工具而不是教师课堂表演的手段。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也难以和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和压抑,也使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丧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 它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三、违背教学媒体“低成本、高效能”的选择原则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在一些地区,一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四、用多媒体音频、视频代替学生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教学优势,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要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倡多年,我们知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但在牧区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的现象仍存在,问答式的教学结构成为束缚师生手脚的枷锁。这种教学状况与时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为尝试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我曾设计了“说―听―读―写”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课堂教学结构,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直接目标和手段。在“说”的环节中,每个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话题和要求进行主动的说话练习,提取已有的语言信息。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再转入“听”“读”的环节,随之安排了“写”,这时学生由于知识迁移运用,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低潮,但动手的形式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又会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由此可见,这种教学结构由教师的主动施教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构成了师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达到了有效控制,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习惯,品德的培养和养成,提供了训练的实践和手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结构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
二、在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口述并重
在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的口头言语的能力和书面言语能力都给予相应重视,使之协调发展。儿童对语言的吸收能力与运用能力是语文素质的基本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一。重文亲语或重语亲文都会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均衡发展。例如、教学《燕子》一课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外形”一段,在读中想象燕子可爱的样子,辅以挂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在想象、引导学生改变部位的复述,训练学生吸收语言,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三、在牧区小学语文教师中以情激励学生
这里的“情”字包括情绪、情感、情操三个层次。师生稳定而饱满的情绪,真挚而深厚的情感,高尚而质朴的情操,是语文教学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体现。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指导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从教师范读,学生练读、读中理解、配乐朗读等步骤中,使学生思索、动情、明理。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是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
关键词 网络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50-02
1 前言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开来,它们已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不少语文教师在采取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造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样的教学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时展要求和实际情况,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中找到突破口,即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挖掘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由呆板乏味变得更具活力与生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更为浓厚的趣味性,其信息量更为庞大,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来充分调动起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真正改变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让学生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引导他们由必须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效果的优化增强都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兴趣,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比智力学习更具刺激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努力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有着不容置疑的巨大功效。那么,到底该如何来开发小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呢?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他们有着较为活泼的个性化特征,思维较为直观和形象,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优美的语言文体等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很多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只是通过一些强制性的要求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
显然,以上的解决办法并不是好办法,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优势与特征所在,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来合理利用网络技术,挖掘出更多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网络资源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网络资源来对小学生进行旁敲侧击式的兴趣引发,在网络上搜寻更多的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处于一种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画面之中,并可以看到和体验到视觉音乐与画面,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爱上语文课堂,并乐于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在合理利用网络技术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与完善,是顺应了时展的大趋势与历史潮流,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化静止为动态,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声情并茂的教学氛围,更具教学的灵活性、随机性与立体性特征,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既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那么,同样可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就是把小学生当成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所在,不仅要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观看者与欣赏者,更要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搜集者、参与者、积累者、分享者,通过各种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来尽可能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可以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欣赏到更具魅力的语文知识,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动力。
事实上,我国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提出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角色与身份,由原先的主体转变为主导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理解这样的新课标教学要求,努力遵循这样的教学标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更为生动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式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小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极大地推动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并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化知识与技巧,有效整合各种网络教学资源,让其更好地辅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与自主开发各种网络教学资源,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大大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
小学生毕竟属于年龄偏小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以直观形象性作为主要特点,对于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知识与信息理解不够到位,很难准确掌握和理解,有时也被教师强制性地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这种结果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快改变教学策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对一些较为抽象枯燥的语文知识与信息进行动态化与具体化的呈现,不仅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还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当然,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网络资源的时候,切不可盲目为之,而应该基于实际的教学状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有意识地降低学生对于一些语文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学习语文新知识,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并分析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利用网络技术来选择一个与语文课堂教学最为合适的契合点,比如在网络资源应用中突出重点,也可以向课外扩展。语文教师还可以巧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素材,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5 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网络资源的方式是非常可取的,它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教学有效性。但是,它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拥有强大教学功能与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应用问题。比如:一些语文教师为了热闹而整合教学资源,或者为了方便而整合教学资源,或者为了“得分”而整合;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避免出现以上的应用误区,真正让网络资源发挥出积极的教学辅助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得菊.走进信息时代 迎接语文教学的春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表述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依据语文教学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全面完成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即“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来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感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语文素质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品格,它也是影响一个成长的主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小抓起,注重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人的素质结构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等。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把教学语文知识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教育,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广泛性、丰富性,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在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特点进行美育、体育、心理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2.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自主预习、探讨交流等形式都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最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个性发展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互助、和谐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弥补彼此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为教师服务的偏向,牢固树立教师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应该摆正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关系,体现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思想,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的目的。
3.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梯度地开展教学。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尤其是一小部分弱势群体,要忧其所忧、乐其所乐,给他们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切实参与听、说、读、写等各项学习活动。教师还要重视课堂上的巡视和检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对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要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级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如果发现他们一旦有点小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是要教学生怎样学习知识。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纲的明确要求,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现在许多成年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求教师树立“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抓起。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特别强调预习习惯的培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教师每天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学生有专门的预习作业。在预习中,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或通过阅读、查资料等方式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在课堂上解决。当学生实在解答不了时,教师给他们提示,帮助其解决,这样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精神,就谈不上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蕴涵着的创新因素,以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事业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惟有走改革创新之路,落实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析要少而精,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求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才会有新的发现,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着重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并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彦花.论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新作文[J].学周刊.2012(11)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未来的生活与学习打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探讨学生审美教育的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人们对审美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看,“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和教育思想基本上仍占据着主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学校审美教育的提倡、重视和研究,更有其迫切性和特殊的重要性。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语文学科与审美教育有着许多天然的联系,如都具有情感的、形象的、直觉的等特点。一方面,语文为语言文学,主要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这使它不同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另一方面,语文虽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但作为语言文学,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审美性。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等都是文学体裁。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科兼具实用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
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互为手段。语文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力手段;反过来,审美教育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学科本来就兼具艺术性,语文教学必须融进美的因素,运用审美的把握方式,才符合它的学科特点,也才能使语文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鲜活生动起来。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两者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1.钻研教材,发掘“美”
要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老师首先要有审美的眼光,要从美的角度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一本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是一片五彩缤纷的美的天地:桂林山水、大海潮音、名胜古迹、异域风光——自然美令人赏心悦目;长城、颐和园、藏戏、吊脚楼——创造美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鲁迅、居里夫人——人物美催人奋发向上;《慈母情深》的母子情、《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子情、《难忘的启蒙》中的师生情——人性美真切动人……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元素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元素融于教案中,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应用的现代教育手段,其应用效果最好的即是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容量,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直观有效的信息展现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因此,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界美好的文章,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网络上搜集到的相关图片、歌曲等,按照审美教育需要制成flash,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所描写的事物、景色,真正理解文章作者所要展现的美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之情。这样运用现代给予技术使学生感受自然美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不单是要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美妙之处,这同样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都是教育工作者精心选编的,其中自然不乏语言优美的文章,因此,使学生感受语言运用的美妙也是审美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3.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课文的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写了五彩池的形状大小和池水的颜色,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放了一段五彩池风光的录像,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从而扩展思维想象五彩池的美,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4.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美育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将单一的语文知识学习转换成全方位的真善美,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力、阅读力、写作力、表达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实践 课堂教学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的工作。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脑已走进学生们的生活,各种违法、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这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版本,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遵纪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正面倡导,让儿童从小事做起
人以品为重,一个人小时候是否具备良好的品行,关系其一生的发展走向,因而是否在学生时期培养其良好的品行,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决定了其在社会上所做的不良影响。因此,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素质等方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一个人品德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本人的举止行为,如果学生有一个正确、健康的思想,那么他们会做出有利于大家的事来。如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注意团结同学等思想后,当学生见到父母干活时,会主动上前帮助他们做事,同学之间也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二、借助语文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形式多样,有优美的诗歌,也有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寓言,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涉及爱祖国、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等的学习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等的学习感悟祖国文化的璀璨夺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从外到内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由此可见,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三、注重课外实践,让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渗透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实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课外活动。
四、依托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受到品德熏陶
在课堂实施中,把握好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才是有效渗透德育的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有一些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情境性,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心理换位,使学生与作者或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还有一些课文描绘和赞美了祖国秀丽的自然景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激感,获得感悟。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生动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
五、利用CAI,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进行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在教学课文前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思想教育效果。
六、通过设立榜样,达到德育目标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所以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朱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有机融合目前,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国防、科技、军事等等,教育更不例外。要想提高教学水平,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将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促进教育体制的转变。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意义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网络信息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现代化的元素,如多媒体软件中使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都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元素。通过这些方式展现教学内容,会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清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小学语文中《黄果树瀑布》一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将其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丰富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网络信息量极大,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各种资料以及语文教育的前沿动态信息,并将这些资料作为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更新语文知识。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找到相关案例,在案例讲解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晰地标注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如将一些重点词汇、修辞手法、优美的句子用醒目的颜色和字体表示出来,让学生明确教师讲的重点和难点,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的价值挖掘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十分广泛,很多语文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忽视了对语文教材的挖掘,忽视了教材的地位。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经过国家教育部门严格审核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教材中的很多经典内容没有被挖掘出来,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追求教W形式,忽视教学内容的提炼
在互联网急剧发展的大环境下,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程形式,使语文课堂向带有美术性和音乐性的课堂转变,课堂趣味性确实有所增加,但是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被大大降低了,带有深厚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学被打破,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制约了学生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网络信息技术的措施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一些生动的教学案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文学常识,使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以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对枯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教师不但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还要通过网络媒体丰富教学资源,如搜索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量。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教师还要拓宽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层次。网络信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建立气氛轻松、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
3.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促进教学
教师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提高的舞台,如微信群、QQ群、语文教学论坛等。教师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定期文学常识、优质文章,为学生推荐经典著作和优质书籍,为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提供大量支撑。教师还可以定期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线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也可以利用平台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的生生和师生关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网络信息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借助网络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选择性地运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各学科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