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4-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课堂提问的设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数学的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同样,数学的学习也是从问题开始的。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设置问题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问题链;设计;案例;研究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引擎。课堂提问的设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学更为有效。实践证明,通过设置问题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一、问题链设计含义及意义

(一)含义

问题链的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链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设计一系列有效的问题,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

(二)特征

学生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和起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交往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研究,新的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升华。

(三)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链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研究,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选择、实践、思考、研究、参与的机会,特别是一系列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开的。问题能激化认知矛盾,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寻求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求数学本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二、问题链设计基本原则

(一)层次性

问题链设计要目的明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展开提问,做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符合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问题链的层次要分明,有广度、难度、深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学到数学知识,更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实”。这样会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把提问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问题表达,一切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设问时要以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为依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石,妙设思考题,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开放性

众所周知,再好的课堂“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教学变量与挑战的过程。“动态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的。教师备课时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即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多角度的。因此,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恰当把握问题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快速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有创意、有价值的答案,予以引导和深化;同时,要认识到“生成”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教师针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思维答问的动态变化情况,机智灵活地做出调整。

(四)科学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通俗易懂、表达准确、言简意赅,避免出现词不达意、模棱两可的表述。问题设计科学、提问方法科学、问题表达科学。

三、问题链设计案例

问题链教学可由教师逐一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研究问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中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1】(内容选自高中人教B版《数学2》第一章1.2.3)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事例,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并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理论解释空间位置关系的命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和运用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过程中,体会线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数学领域空间线面关系的探索,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针对教学目标,教师可精心设计以下问题链开展教学。

问题1:PPT展示学校升旗台的旗杆与地面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旗杆与地面的关系。教室的墙角中直线与地面的关系,这给大家的直观感觉是什么?请问谁还能举出相类似的例子吗?

问题2:随手拿起新华字典,将其立在桌面,如果将书脊当成一条直线,那这条直线与桌面关系是什么?

问题3: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讲解,大家能否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基本特征?我们如何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定义?

问题4:结合大家得出的结论,根据定义如何来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

问题5:PPT展示一张三角形的白纸,让每个学生准备同样的纸,做如下的操作实验:过ABC的顶点A折叠,得到一条折痕AD(图1),然后将直线BC与桌面接触,怎样才能使直线AD垂直桌面呢?(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E:\123\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12q-10.tif>

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加深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理解,体会直线和平面垂直关系的含义。

【案例2】讲解例题:直线与曲线x2-y2=1的左支交于A、B两点,直线l过点P(-2,0)和AB的中点,求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m的取值范围。

本例题直接解决比较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以下问题链:

(1)如何判断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2)双曲线左支上的点的范围是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负实根应满足什么条件?

(4)如何求直线AB的方程?如何求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5)如何求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的值域?

上述问题均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难题得以轻松解决。同时也认识到一个难题实际上是由几个容易题组合而成,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善于化解问题,变难为易。

【案例3】数列问题链设计(内容选自人教B版《数学5》第二章2.1.1)

本节课概念虽多但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及进行适当的练习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学教材第25~28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项?什么是数列的首项?数列与数集有何区别?

(2)数列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3)什么是数列的通项?an与{an}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数列按项数的多少来分可以分为几种数列?按项的大小来分可分为几种数列?

(5)如果把数列的通项公式看成一个函数解析式,那么其图像有何特征?

(6)完成教材第28页的练习。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上述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并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案例4】“角的概念的推广”的问题链设计(内容选自人教B版《数学4》第一章1.1.1)

(1)你能说说初中所学角的概念吗?分针旋转15分钟,所形成的图形是否构成角?这个角多少度?分针旋转1小时又15分钟,所形成的图形是否构成角?如果是的话,这个角又是多少度?

(2)你能举出生活中其他大于360°的角吗?

(3)将瓶盖转动30°角,是旋紧了还是旋松了?生活中是否还存在其他需要区分旋转方向的角?如果存在,如何从数学角度更好地刻画这个角?

(4)角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如何表示任意角?

(5)为了方便,用数轴和直角坐标系研究“点”时,都有一个“基准位置”――原点,那么,研究角时能否也找到一个类似的“基准位置”或“标准位置”呢?

(6)角的放置有了“统一标准”后,能否有恰当的分类以便讨论和研究角?

(7)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第一象限角是锐角;

②小于90°的角是锐角;

③第一象限角是正角;

④第二象限角比第一象限角大;

⑤终边相同的角一定相等;

⑥终边在直线y=[3]x上的角可表示为60°+k・360°,k∈Z。

(8)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下列各角,并尝试发现新的结论。

①60°,-300°,420°;②-120°,600°。

(9)在0°~360°内,找出与-950°12′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是第几象限角。

(10)分别写出终边在y轴正半轴、y轴负半轴和y轴上的角的集合。

(1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在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12)如果α是第二象限角,那么[α2]是第几象限角?[α3]又是第几象限角?

此题作为学生课外思考题、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尝试与探究的经验,学会理性地、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结语

问题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把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成以问题链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对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高存明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志敏.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与艺术[J].中学数学研究,2011(12).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语文教师营造的课堂有没有走出旧标准,是不是符合新课程精神呢?回顾一些教学案例,让我们看看一线的语文教师是如何建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的。

教学案例1:《让学生都去“找”桃子》(高中语文选读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六自然段,请大家默读后思考,这一段体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生默读后发言)

生:忸怩不安!惶恐不安!怯生生的!

师:大家回家的时候,感觉是急切的,想快点回到温馨的家中,为什么“我”回家的心情是惶恐不安的?

生:因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生:在“我”的心里,只有大堰河的家才是自己的家。

生:我认为“新客”这个词用得好、用得妙。

师:(佯装惊讶)请你说说好在哪里,妙在哪里?

生: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迷信的说法是“命克父母”,于是被送到大堰河家里抚养,五岁时被领回家中,但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因此,艾青被领回的是一个缺乏温暖,没有亲情的家。“新客”一词正表明了艾青的处境和心情。所以,我认为“新客”一词用得好。(全场一片掌声)

在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默读,增强了默读的效果,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诗句包含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新家的感情,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在学生默读并发言后,教师提出问题:“我认为诗句中的‘新客’一词用得不当,你是如何认为的呢?”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全篇文章,分析“新客”一词的使用是否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为什么回到自己家里却说是做了“新客”?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章,更深地体会到了“我”对新家的感受及“我”和父母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探求新知,去感受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位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即做课堂的主导,重视学生的个体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到这些,教师的角色已然发生了从教书匠、讲解员到主导者、促进者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

教学案例2:《“碧透”还是“红透”》(高中语文必修一讲读课文《沁园春长沙》)

我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课的过程中,有同学当堂打断教学,提出疑问,想给诗句改字,我鼓励道:“嗨!果然气度非凡,请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向名人挑战的表现。这位同学质疑“漫江碧透”的“碧透”,我请他为大家详细分析了他的观点……最后,我为大家播放了多媒体教学录像,大家实际观看了“漫山红遍”下的“碧透”江水。

以上教学片断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对学生打断教学并大胆质疑的行为的包容,并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这样的做法符合新课标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做到了平等对待,所以,能够包容学生在课堂的突发状况,进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激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最后获得了预期之外的成果,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结合以上教育案例,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只要教师认真寻求角色转换的方式方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实现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母语教学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伏荣超,《让学生都去“找”桃子》[J].语文建设,2004

3.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孙春成,《“碧透”还是“红透”》[J].语文建设,2002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3-02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侧重的是对学生基础语言认知能力和语文欣赏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需要在语文教师的系统教学中,逐步学习高中阶段的各类语文知识点,包括对散文、说明文、诗歌等类文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和意义情感的欣赏。

语文教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会在课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料,指导学生对语文文化常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善课堂教学的形式,在调动语文课堂教学范围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改变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态度,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考虑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巧妙结合,并借助外在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资源,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积累,笔者认为,针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以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促进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语文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课文中字词、语句的梳理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赏析课文中的相关主旨和意蕴。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指导下,一方面会不断拓展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文本解读的能力。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时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们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每位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作家对各类文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语文课本内容的综合把握。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时,针对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们讲解现代诗歌的不同派别特征和风格,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们深入诗歌内容,学习和了解诗歌中的各个意象涵义以及诗歌的绘画美、建筑美以及音乐美,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特征。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文本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查阅资料达到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简单了解。与传统的单一教学不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到所学课文中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写作风格,并对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做出标记。最后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文中细节问题的疑问或思考。这是对教师课堂教材教学内容的细化和延伸,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实现了集思广益,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自学能力。

2.利用语文写作教学锻炼学生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高中生在教师的教材内容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了解和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文体风格和作家写作范式。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调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外,还可以通过语文写作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从而推动他们语文综合修养的提高。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解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要求、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只有在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会在将来的高考中避免达不到要求而造成作文走题或跑题的写作失误。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写作的伊始,指导学生明确了解高考作文的写作范式,在字数、错别字、文体以及主题方面尽量达到标准。

其次,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语文写作训练,在高中阶段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对作文思想和表达方式的拓展和升华,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做好引导和批改建议的工作。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作文任务,鼓励学生阅读和学习优秀作家的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能力,做好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的语文写作。这种类型的写作教学,既能丰富和深化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学生对语文写作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上述教材内容的教学和语文写作的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鼓励有不同兴趣的学生投入到校内或校外的语文活动中,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是对学生专业兴趣的调动和锻炼,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例如,书法类比较优秀或擅长的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参与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层面的书法写作特色,从而激励自己的书法写作向着更加完善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语文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写作朋友,拓展自己的写作视野;语文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语文辩论类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到丰富的中国和外国的语文常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修养。

第5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个性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文言文,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视之为一大难题,是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个死角。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生僻字多,表达委婉,不符合现代白话文的表现方式,造成学生畏惧文言文。再加上,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言文的学习每况愈下。对于教师来说,面对学生消极沉闷的学习状态,寻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文言文的教学热情日渐消退,轻视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将重点转移到语文的其他方面上。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犹如打入“冷宫”,举步维艰。

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最主要的是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教学观念。既要融入个性化、现代的教学方式,又要把握好学习文言文,领悟古人的教学目的,即“古人悟,现代教”个性化新教学。

一、古人悟,把握首要教学目标

现在受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忽略了教育学生学习古展,领域古人思想,丰富和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教学目标,一味地追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新、多,最终由于实际受限或是操作不科学,导致教学活动虚浮夸大,教学效果没有根本上的改善和提高。这就要求任何的文言文教学活动都不能脱离首要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学生体会古代文人骚客的思想情怀,塑造个人崇尚的人文素养。

第6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一、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对待自己的职业必须从“生计”走向“生涯”,从被动的调整走向主动的规划。教师的职业规划就是教师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终身或职业发展各阶段所能达成的专业发展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期望,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首先,确立专业发展的志向。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也就无所谓事业的成功。所以,教师在制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要立志成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学专家。其次是对工作的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特点、学校的发展态势、自己在学校所处的位置、学校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自己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等等。教师只有对自己工作的环境因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是自我诊断,确定自己当前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信念的发展现状,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智商、情商、思维方式、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校师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等等。第四是制订专业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的分项目标。目标的制定既与教师个人的情况有关,也与生涯规划的形式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有持续时间为10年左右的长期规划,有持续时间为3-5年的中期规划,有一年半载或儿周的短期计划,教师可视生涯规划的长短确立相应的发展目标。分目标往往包括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班级管理方面的目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目标、教育科研方面的目标等等。最后是分析实现目标的途径和策略以及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这样,一项合理的教师生涯规划就做好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根据这项规划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做一个有意识的消费者

高中语文教师做相关研究的消费者,而不是行动研究者,也与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状况和专业知识贫乏老化有关。王富仁说教师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平时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博览群书的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如果教师的兴趣、精力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关键是阅读,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最要紧地不是抓课题搞科研,而是读书,文史哲、自然科普等各个方面的书籍都应广泛浏览;尤其要读一些教育的经典名著。教育名著往往是理论和实践水融的杰作。一方面,它们通过往往两条路径深刻而全面地介绍理论:一是对相关文献理论作系统梳理和介绍,二是对著作者自己建构的理论作系统阐释。另一方面,它们在介绍理论的同时又往往伴有案例分析。因此,它们不仅能让阅读者受到理论的熏陶,对阅读者的实践操作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正因如此,对于抱怨“教学与科研分身乏术”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做有一个有意识的消费者比盲目搞行动研究更有实际意义,更能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培养自己的实践智慧

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以培养自己的实践智慧为取向,充分挖掘自己的内部资源,并主动利用各种外部资源。首先,充分挖掘自己的内部资源。如果把教师知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隐性知识则是淹没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它们隐含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左右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可是,教师自己却往往无法用语言描述它们,甚至感觉不到它们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制约。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师越能意识到这种制约的存在,他就越能理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反之,他就越容易陷入教育教学的习俗与惯例之中而难以自拔,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越来越僵化、机械和没有生趣,他本人也就会沦落为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死书、死教书和教书死”的悲惨境地。因此,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己的内隐知识,是教师培养自己的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而这个环节就是教师挖掘自己的内部资源、使自己的内隐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等形式使自己的内隐知识显性化。其次,主动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培养自己实践智慧的外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第一是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同事、同行、大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员、学生及其家长等等。通过教室观察、专题讨论会、合作教学、集体反思等手段,主动加强与校内外同事与同行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提高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掌握最新教育理论的还有各级各类教研员,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代表政府直接主管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加强与这些人的交流也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相长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而学生家长的反馈则是促进师生互惠式成长的中介,或许学生家长本人就是教师学习的对象。第二是物质资源,图书报刊、影视广播、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资源。高中语文教师若能有选择地将它们引进自己的课堂,其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得到视野扩展、兴趣提高的功效,而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也将逐步提高。第三是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既是物质资源又是人力资源,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它查阅各种资料,也可以通过它与学生、同事、同行、专家等交流。第四是精神资源,它主要指人的内心对美的需求。不论高考的压力多大,学生对美的需求总是存在的,教师自己也一样,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美的学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自身的美去协调、舒展自己与学生的心灵,而这个寻找、利用和享受美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过程。

第7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互动模式;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和发展,要求教师坚持“生本”课堂教学原则,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双向、积极、动态的沟通和交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向传授、学生单向接受的教学局面,实现教学活动的循序渐进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需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保证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必须积极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教师的畏惧感,确保学生对课堂上轻松、自由、全身地投入。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摒弃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生在传统教学思维下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双方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重视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因为高中语文教学是相对感性的,教学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沟通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的情感引向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的“向青春举杯”专题中,讲到《我的四季》《相信未来》等课时,一定要紧紧结合高中生所处的人生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想自己的未来,发表对青春的看法,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教育和人生的指导。

二、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的互动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在互动方式和课程的设计环节下足工夫,重视“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做到“因材施教”。对此,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保证各小组成员在构成上的平衡,然后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为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寻找答案。例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文理进行分组,对于偏文的小组可以延伸到地坛乃至天坛的历史文化价值等教学内容;对于偏理的小组可以延伸到地坛乃至天坛的建筑艺术价值等内容,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很多开放性的题目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在互动教学环节,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教师只是发挥引导性的作用,通过教学情境设置、提问等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的激情和欲望。由于学生在互动模式下的求知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在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和发现,及时捕捉语文课堂上的敏感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保证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四、实施“启发性”教学策略

“启发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关键在于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保持学生在互动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互动讨论留足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互动探索,最后顺其自然地获取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给学生的自主、互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大家想象一下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后,教师再将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现,然后让学生结合文章意境,就自己想象的画面和真实的画面进行比较、联想,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主旨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经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全体师生在互动模式下的积极交流和探索,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和职能,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龙晓丹.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语文学刊,2010(16) .

第8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语文课是一门焕发生命的光彩的学科,它本身就是有趣的,我还记得大一古代文学史的李乃龙老师曾经说过,把语文课上得生动精彩不是你们的功劳,但上得枯燥无味就是你们的过错。

在课余时间我和任课老师黄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黄老师说,我们需要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挖掘它的潜质,使人走进语文课堂,就好像推开了一扇美的门,能感觉到美的氛围。如何有利于学生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如何有利于老师教,教得轻松,教得科学,教得艺术?这些思考到位,就会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带入一种新的境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尊重学生“需要”,注重学生“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我觉得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老师的文学素养首先要提高,这就要我们重视在大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要旁征博引,老师的知识面就要拓展,不仅仅局限在本专业的知识。黄老师一直在强调阅读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重要性,他说,上课技巧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如果真的要从事语文教学,必须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内心,这样上课才能有内涵有深度。话说的很朴实,却意义深刻。

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情感还在于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语文教学是体验的教学。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体验就是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黄老师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就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体验重复、谐音双关、情感色彩的作用,并让学生试着为商品做广告词。这样的实践,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很好地将课本和实践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是生活的教学。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就像小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在老师讲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中的一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时,除了解释男女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外,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理解,譬如:两个朋友吵架了,本来只要一个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冰释前嫌,可是就像面对着一弯清且浅的河水,迟迟没能跨出去。这样,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语文教学要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比如《离骚》抒写了理想,抒发诗人屈原强烈的爱国志向,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那种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以及“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感受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品质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呢?现在的有的中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谈“爱国”好像已经过时了,从这样的背景作为切入点,在课堂导入时介绍屈原的身世,以及相关的历史军事背景,这样,让学生在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对诗人的爱国主义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由屈原延伸至老舍、、傅雷,结合他们的经历,让学生领悟到他们身上闪耀着的孤独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思,了解了这些,学生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在课后黄海华老师和我探讨过一个问题,就是师范生如何快速地进入教学状态,他说语文教学法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实践。现在西方教学理论认为把握教学的两个最好的途径是观摩和反思:在没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观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先通过套用优秀的教学模式融入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后积极反思,与教师多多沟通,教学水平就能有显着的提高。黄老师的这番话给我的启发很大,也是我这次见习最大的收获,非常感谢黄老师无私的教导和帮助。

第9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在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努力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和运用,但在许多地区这种学习方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或采用走过场的形式,成效不明显;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中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量,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必须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能力的指导。因此,我们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并寻求出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

二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林启恩纪念中学一贯积极倡导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素质培养。我们认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崭露头角、展示才华的平台,挥洒青春风采的一片天地,充分体现学校“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合格达标的基础上支持冒尖,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

本课题将以校为本,以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着重研究对高中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提高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我们将积极探寻一种适合高中生实际的操作方法与模式,在强化实践、获得经验、提高教育效果方面下工夫。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形成一套有效的运作机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激发阅读兴趣,培育文学欣赏和创作素质,提高鉴赏评价能力(外化),提高思维品质和思想素质(内化);探寻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及调控手段,探寻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大世界”引入课堂教学的“小世界”的方法;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生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使之掌握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提高课题参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及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法指导、调控的能力。

三 实验目标、内容和重点

1.研究目标

考察普通高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功能,走出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误区,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2.研究内容

一是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二是散文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三是诗歌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四是小说与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

3.研究重点

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方法的指导。

四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开展本课题研究,首先要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学习进行目标分类,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整体思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改的精神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教学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以有效的课堂自主、探究教学活动来设计不同模块、不同专题等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在具体的模块学习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设计思路上将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课题将探究课初步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另一类是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资源,还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前期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资料,对获取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确研究方向,把握好实践研究的过程。

第二,个案研究法。对学生分层次抓典型,对具有代表

性的学生进行三年跟踪研究,包括建立个人档案、具体学习阶段的描述,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以供课堂教学设计及效能研究参考。

第三,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及其他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案例积累资料,总结规律,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验证、修改、完善。

第四,理论演绎法。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及主要环节、相关细节做出理论的分析、概括和总结。

五 基本实验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旨在推动普通高中语文教育,提高广大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理念。

第二,客观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绳,排除一切偏见,做到材料真实可靠,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属性与特征,防止以偏概全。

第三,科学性原则。研究过程中的态度作风、方法和手段,以及成果的取得均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