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教师总结及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幼儿园;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相关文件的出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前教育大力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大学与幼儿园合作已取得一些成效,我们可尝试通过大学的外部力量更快、更好地推进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发展,园校合作克服教学障碍,丰富教学策略,使自己不断成熟,进而促使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典型引领,发挥大学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引导幼儿教师教学发展
幼儿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工作,常被称为“教学精英”“教学能手”,当面对课堂教学的困惑时,他们大多数情况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克服幼儿教育的难题。而大学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在专业理论的支撑下,可以为幼儿教师提出良好的解决策略。当大学教师走进幼儿园课堂时,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教师带来优秀的教学模式,引领和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教师专业知识颇为丰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科学的幼儿教学方法,能推动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发展。例如,大学教师走进幼儿园的课堂,采用听课及评课的方式与幼儿园教师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目标是否达成,活动材料的组织、处理是否恰当,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完美,幼儿教师的基本功是否到位,教学活动效果是否产生等,并且关注幼儿的课堂活动表现。若条件许可,大学教师可以为幼儿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示范,这样的听课、评课,能帮助幼儿教师了解自己的优秀的地方,了解自己哪些环节是欠缺的,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依托项目,在合作中开展教学研究,推动幼儿教师的教学发展
幼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要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需要教师探究幼儿教学活动的性质及规律,研究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促进自身的教学发展。而我国大学教师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对研究拥有独到的见解,这种研究精神是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缺少的。所以,大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合作,依托合作项目中开展教学研究,如课题合作、园本研究、国培计划等,帮助幼儿教师重新审视早已习以为常的教学惯例,引导他们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解决教学实践的某些困难。
案例:
“河南省国培计划(2017)”——幼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
“河南省国培计划(2017)”——幼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工作,本项目旨在通过培训,解决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乡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园本研修,加工生成一批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研修项目需要高等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资源共享,长期交流。
(1)送教培训模式:培训分4个阶段递进式进行,每个阶段为期2天,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按年度分阶段实施主题式培训,包括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主题,园本研修贯穿其中,将园本问题作为培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加以解决。每次集中培训之后,由专家团队针对本阶段的活动进行总结,共同布置下阶段的培训主题,设置园本研修内容,讲解园本研修的方法及步骤。
(2)送教下乡的内容:针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主要内容包括:
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内容选择、目标设定、活动过程、活动反思;
②课例研讨、改进教学设计;
③听课、评课方式方法;
④引导和支持幼儿教师组织游戏活动、介入与指导幼儿教师的角色游戏、帮助幼儿教师设计与实施规则游戏;
⑤了解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参与教育的形式、家长工作的组织形式。
(3)送教下乡的阶段。
①诊断示范阶段:采取大学教师现场教学、报告、研讨等方式,诊断乡村教师教学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契合主题的课例,采取说课、上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提供示范教学,专题研讨,提出教师研修任务。大学教师拥有丰富、精深的理论知识,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幼儿教师发现问题,以教学产生的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促进参与研修的教师真正得到提高,解决他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大学教师可邀请河南省优质幼儿园教师为农村幼儿教师上课,着重研析教学基础理论、幼儿园核心知识、实践活动,让农村幼儿园教师在集中研修中探究教学的性质及规律,研究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可以使自身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同时提高。
②研课磨课阶段:磨课环节突出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研修,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打磨,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送培专家团队针对研课磨课的问题,通过示范教学、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现场指导,生成合格课、优质课、精品课。
③成果展示阶段:阶段性研修成果展示,采取说课、上课、评课等方式展示教学改进成效,通过微课例、微案例、微故事等展示研修成果,通过专题研讨再次提升。
④总结提升阶段:大学教师对送教下乡培训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树立经验、反思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制订园本研修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生成代表性成果,并进行加工,形成本土化培训资源包,支持园本研修和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四、健全和成立专门机构,搭建平台,帮助幼儿教师教学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化特点 实践障碍
伴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益关注,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逐渐在教育理论界达成了共识,幼儿教师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门特点。但在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离专业化的水平还差的很远,对幼儿教师专业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对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实践障碍进行思考分析,明晰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找出差距,为幼儿教师专业化指出努力的方向。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一)学科和专业知识是基础,实践能力是核心
专业知识是体现幼儿教师专业特点的最重要的依据。l.s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涵盖如下几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1]可见,幼儿教师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要有广博的学科性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与情景教学的复合性知识体系。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能力则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实践能力要求幼儿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时,能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快速思考和探究,根据现场的情况调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作出创造性的行动。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朝夕之功,是教师经常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由权威角色向多重角色转换是关键
《纲要》对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这样界定的,幼儿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由此看来,和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有学者指出,幼儿教师应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包括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2]可见,随着《纲要》)的颁布,学者们的倡导,教育行政部门的宣传,由权威角色向平等角色转换,由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过渡是广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合作精神与反思能力是重要保障
幼儿教师除了与幼儿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外,还要和其他教师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提倡教师的合作学习。他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在团队中学习,通过教师成员间的相互对话,使个人的思想在团体中相互交流、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彼此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见解。[3]家庭与社区也是幼儿教师合作的重要对象,《纲要》总则第三条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幼儿教师除了要利用家庭、社区的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优良的大环境外,还要多和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幼儿在园所获得的经验能延伸到家庭中;同时,让每个幼儿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独特经验能在园中得到共享。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各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不断修正,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已得到了众多研究的证明。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4]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就要对一日生活的实际教育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批判反思,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以上方面是笔者结合《纲要》和相关学者们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特点所做的归纳与总结。但这些特征能否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得到体现?根据笔者多年幼儿教
师的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是和教育理论脱节的。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liu&feng,(2005)认为,近20年来中国幼教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是一种由上至下的改革,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脱节。(2)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改革脱节。(3)是一种理想化的改革,教改与现实情况脱节,现实条件并不配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5]那么,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实际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抛却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低、社会公众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低这些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外,幼儿园内部微观层面有哪些方面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呢?笔者主要从幼儿园内部微观层面来分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障碍。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障碍
(一)幼儿园内部管理层面
1.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主权欠缺。教师专业的自主性主要应表现在教师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而实际情况是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园长、保育主任等多方面的控制,幼儿园教师的自主权有争议,决定权受到怀疑,教师权威也遭到严重挑战,由不懂幼教的人来领导幼儿教育的现象并不鲜见。[6]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控制及社会公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清等外部因素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的发挥外,幼儿园内部的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幼儿教师的自主性,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很多幼儿园都有由上而下制定的一系列的繁琐的规章制度,在层层制度所包围起来的工作环境中,常常使幼儿教师陷入事务性的忙碌中,致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仔细观察孩子、研究孩子,不能自由安排教学时间和工作内容,教师成了僵化制度的实施者、秩序的服从者,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的工作使教师失去了创造力和个性,极大地限制了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挥。
2. 业务培训得不到保障。我国幼儿教师的入职的门槛较低,一般是中师学历,求学期间以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素养不足。工作后,幼儿园教师业务培训缺乏计划性,由于受到资金、时间、人员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造成培训工作的不平衡:有的教师多次受到培训,而有的教师培训机会极少,忽视对保育员的培训。[7]特别是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更无法保障他们培训的权利。即使在一些能提供培训机会的幼儿园,培训效果也值得商榷,往往将学科理论知识作为培训目标,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业务培训的内容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激发不起幼儿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幼儿教师个人意识及能力层面
1. 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正是脱离科学研究使幼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尊严。[8]尽管学者们满怀振兴幼教事业的豪情来大声疾呼教育科研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实践中的很多幼儿教师却意识不到科研对他们工作与生活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仅凭有限的经验应付各种问题,漠视实践中的情景性的教育问题,无法进行分析、总结与提升,所以就很难探究其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更谈不上用教育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与理性分析并做出行动。这种状态导致他们研究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其教育观念、认知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影响了他们对幼教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也造成了现实中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2. 专业发展意识薄弱,职业倦怠突出。幼儿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应该对幼教工作有着深入理解与强烈的认同感,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幼教事业中,明了幼教事业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致力于改善自身专业素养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但现实中很多幼儿教师不了解自身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到幼儿园教师职业本身有很大发展空间与美好的发展前景,很多幼儿教师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状态。思想观念的偏差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勤于钻研及反思探究的敬业精神,无法灵活机智的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少幼儿教师对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乐趣,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3. 家园合作与团队学习流于形式。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低水平影响了其与家长们的合作关系。由于无法对幼儿行为进行仔细观察、探究、分析与思考,导致幼儿教师不能正确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无法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家园合作”只停留在诸如向家长谈谈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午休情况等形式主义的合作上。同样的原因使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幼儿的需求,无法根据幼儿的兴趣准备教育活动的内容,所谓“团队学习”只不过是讨论如何将计划好的教材内容灌输到幼儿的头脑中,这种脱离了幼儿,
只是单纯“准备教材”的合作也流于形式主义,难以擦出思想的火花。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努力。除了在宏观层面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改善幼儿园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幼儿园要改革内部管理,唤醒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注释:
[1]潘君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j].早期教育,2009,(3):7-9.
[2][8]邓泽军.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51-52.
[3][9]胡金姣.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8):60-62.
[4]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40-42.
[5]朱家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j].幼儿教育,2009,(4):9-10.
[6]陈金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阻碍因素之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34-37.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专业情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87-02
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已成为当前国内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理想信念以及对幼教工作的热爱,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提高专业水平。但在幼儿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往往被其所忽略,这不但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还影响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所以学者们提出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这意味着把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标准和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到另一高度。
1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内容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应集中体现在专业人员身上,专业的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包含基本专业知识,以及对专业能力和幼儿事业的推动上。
(1)首先是专业知识。这是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掌握的知识。它包括三类,分别为通识类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知识。通识知识作为幼儿教师中最基础的知识面,又分为两大类,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类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则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等,这些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教师认识和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效地分析、对待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其次是专业能力。是指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以艺术技能为主,如,弹、唱、跳,这是由幼儿的年龄以及身心所决定的,他们处在了这个阶段,天性好动,所以幼儿教师要通过专业节能来引导他们,激发出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他们在健康快乐中成长起来,教育的教学能力是通过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制定出幼儿发展的目标,努力创设教学环境,并积极的与幼儿进行沟通,从而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才能够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仔细了解和观察,发现并深入研究幼儿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表现,从中总结出教育经验,并撰写出研究论文和报告;教育反思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自己为研究中心,不断分析、检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的能力。包括评价幼儿的学习、评价其他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对自己的教育决策行为、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思,分析讨论对教学的利弊。这些都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些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教师从实践向理论层面的转化,促进幼儿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3)最后是专业情意。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表现在专业情感方面和专业态度、专业信念、价值观和师德等方面。专业情感主要指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把幼教事业真正地汇入自己的生命历程;专业态度主要是指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幼教事业的激情和魄力;专业信念主要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坚持力,忠于幼教事业的气魄和意志力。
2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分析
2.1 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来看,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平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大多数是幼儿师范专业毕业生,一般属于大、中专学历,而大中专学历相对于当今日益发展的知识社会来说,较难适应幼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从职称方面来看,一些已获得中、高级教师职称的幼儿教师,也是幼儿园的骨干力量,但她们的专业化水平并不高,还急待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2.2 专业能力不足
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目前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的教师占的比例也不高;从教能力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具体表现在:(1)专业技能差:很多幼儿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表现出专业艺术技能不够扎实,如弹、唱、跳、诵读、演讲技能差,吸引不了幼儿,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2)教育教学能力弱,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能达到教育目标。(3)缺乏教育研究意识,认为幼儿年龄小,所学知识都简单,不需要研究。(4)教学反思意识差,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计划性、目标性不强,盲目教学或走过场的现象,未形成课后反思,总结的习惯。
2.3 专业情意淡薄
从最近的调查统计情况来分析:因为对孩子的喜欢和热爱才选择幼师这一职业的只有43.8%,觉得幼儿教师职业较为稳定和轻松而选择幼师这一职业的占12.7%;认为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的占41.5%。这三种选择反映出三种比较典型的教师心理。第一类属专业思想稳定或可以稳定的教师,他们喜欢孩子,觉得幼儿园的环境相对单纯,他们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并具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使命感,有着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感。在幼儿教育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能带给她们幸福感,从而弥补了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等不足。第二类是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大多数的女性都想倾向于清闲和较为稳定、有保障的职业,幼儿教师收入虽然不高,但较为稳定有保障,也可以作为一种终身的职业。第三类是由于学历的局限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了幼儿教师职业。后两类情况,其专业思想容易动摇,专业情感不够稳定。目前,幼儿教师从教的思想不够稳定,很大程度上还源于幼儿教师经济收入不高。
3 如何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
3.1 树立事业心
事业心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有了事业心才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努力地把工作做好。因为对事业的爱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认识基础上的。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教育、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的。幼儿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素质的提高,幼儿教师有了这种认识才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才会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在任何情况下,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
3.2 改变教育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有经济知识的人才,经济知识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来培养。作为一个新时代幼儿教师,想培养经济知识人才,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创新”专业素质。首先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不能总是按规定模式办事。
(1)转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观。
在传统教育观念上,只要把知识记得牢固就好。像多背背儿歌啊,多算算几道题啊,多认识几个字等。但如今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还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并以船东教学为例,增加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导幼儿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积极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来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由传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转变为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更应改把教师灌输结果转变为让幼儿自己讨论的过程。这样,我们的教师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着眼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掘幼儿的潜力,把幼儿身上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这样才能把创新型的教学观呈现出来。
(2)学会角色转变,创建新型的教师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处在一个灌输以及爱护幼儿生活的角色定位上。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除了服从就是要不停的接受者教师的命令。而相对于创新型教学观念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观察者,合作的身份与幼儿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仔细观察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发现幼儿生活当中的问题,并与幼儿一起解决难题。让幼儿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3)必需掌握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幼儿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幼儿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及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幼儿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幼儿教育知识,密切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结合教育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4)树立团队专业学习理念,教师专业活动要加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重视教师间讨论、协商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了解幼儿的兴趣表现,观看个人文档记录,争论各种教育问题,透过成员间的对话,使个人思想在团体中相互交流、相互激荡、彼此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幼儿园要积极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里,幼儿教师也要经历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目前幼儿教师终身专业学习的意识不强,据调查:有37.5%的幼儿教师虽然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但却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学;有18.8%的教师表示不需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幼儿园的知识太简单,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她已驾轻就熟;有28.6%的幼儿教师表示工作太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专业书,提高自学的能力。幼儿教师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己“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和“思”的能力。
3.3 怎样提高专业能力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如果能理解幼儿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1)加强班级的组织管理能力训练。教育全班幼儿,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在班级组织管理中,教师肩负着重大职责。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每做一件工作,事先经过周密的设计,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和活动形式,合理计划,科学安排,并做出最佳方案,如:制订班级教育工作计划;创设与本班幼儿发展相适宜的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树立良好的班风,建立班级常规;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纪律;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及灵活地指导各小组同时进行活动;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等。
(2)提高沟通能力。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互相了解并接纳对方观点,行为,以及达到默契的过程。
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方式有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教师与幼儿的言语沟通,通常是围绕一个话题开展的,教师应注意谈话的策略,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引入交谈的主题之中,运用简洁有趣的提问,保持幼儿交谈的兴趣,幼儿发言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注意倾听并给予鼓励。与幼儿进行言语沟通时,教师本身的语言素养非常重要,鉴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师的口语表达应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如说话的态度温和,使幼儿有一种安全感,并乐意听从;语气坚定,使幼儿感到教师充满自信,表述简单明了,从容不迫,使幼儿容易听懂,尽量用愉快的声调并走到幼儿身边说话,教师的语言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谈等方式与幼儿沟通。这种方式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
在与家长沟通时,应发自内心地关心其子女成长,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情况,对不同个性的家长采取宽容的态度,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仔细聆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现矛盾时,绝不互相指责,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尽自己所能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困难,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爱孩子的,这样才会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共同为孩子的进步而努力。本着爱护、关心孩子的目的,注意沟通的技巧,同时利用谈话,巧妙地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就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家长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3)提高教育监控能力。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如,计划与准备、反馈与评价、控制与调节、反思与校正。
(4)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必须学习有关的课程理论,明确课程开发的顺序和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反思,研究确立课程的目标;考虑怎样利用本园和社区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幼儿学习的材料;研究怎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能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主动性,我们必须从改变观念做起,树立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意识,特别是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得到更快速的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其中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实践、反思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善行动,对教师教育采取自我反思的开展形式,通过不同的视角对教师进行文化引领,激发教师思考教育问题,进而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践证明,教师成为研究者,能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崇丽.在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内涵及提升策略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106-108.
幼儿教师在反思型实践中逐渐获得个人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型实践有三种方法:行动研究、记录日志和撰写学习故事。通过反思型实践,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最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
反思型实践;行动研究;记录日志;叙事性评价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全面二孩儿”政策的放开,幼儿园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必定会在今后的几年内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性也必将成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硬性条件。《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执行教育计划的过程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1]由此可见,《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再只是消极地执行教育文件中颁发的课程大纲,而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开发,用多种组织形式为每一位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活动。幼儿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定位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不是任意一个“会带孩子的人”都能取代其位置的工作,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应仅限于“哄孩子”或者做一名“保育员”,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应是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追求自身知识、能力、态度的专业化发展,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为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专业标准》,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专业标准》反映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该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要不断汲取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跟上时展的步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此外,幼儿教育承载着社会大众对孩子、对家庭乃至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由于教师“传道授业”的职责,这些期望又皆转嫁到教师身上。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随着他们对教育期望的提高而提高。近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也增加了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期望,这种期望自然又转嫁到幼儿教师的身上,这些都直接反映为对幼儿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发展自己专业的意识和要求,并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期望。
二、反思型实践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反思型实践的内涵
所谓反思型实践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中所采取的行动,它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观、对教育问题的假设以及教学与学习理论。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反思型实践可以定义为“思考你怎样教学,并根据这些思考精炼你的教学实践”[2],它具体包括两种含义。1.作为一个循环的反思型实践反思型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首尾相接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及结果的有效监视、控制和反思。它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2)深入分析、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3)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观念、态度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4)确定需要调整或改变的内容,并尽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变;(5)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这些改变会对幼儿和成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3](P381)2.作为一种技能的反思型实践首先,反思在过程上是持续性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变化都会使接下来的过程成为一个全新的过程。如此,反思者对于整个反思过程的把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实践过程中的变化,需要知道何时该“停下来思考”,然后再对下一过程进行改变。其次,反思型实践在能力上要求反思者在进行反思时能够兼有主客观态度。不仅可以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工作,还能以他人视角来观察工作,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进行反思以及开展下一步的实践。再次,反思型实践考虑的不只是自己要实施的教学实践,实践活动内在的价值观以及实施的假设和前提都需要考虑在内。最后,进行反思的意图在于指导实践、改变实践,只反思而不把反思的成果运用于实践中是毫无意义的。
(二)反思型实践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教师来说,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4]。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没有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5]。教师的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观念以及教育过程的认知、监控和调节[6]。反思可以增强幼儿教师的理性自主,促使幼儿教师对教育实践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和自我意识,使幼儿教师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与专业发展当中。在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可以通过密集式的培训达到,唯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的成果,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积累而成的经验性知识,有了充分的经验性知识就表示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有了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是透过教育现象看到教育本质的通道,也是实践升华为理论的必由之路。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中,需要实践性知识不断积累,需要反思能力不断提高,需要在幼儿的复杂性中寻求幼儿教育的普遍性规律,经过此过程,幼儿教师才可能逐渐成长为能反思、常反思的专家型教师。由此看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型实践是幼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循环的角度上来说,反思型实践使得教学实践不断趋于适合本园、本班幼儿的学习,从而开发出切合幼儿园实际的园本课程;从技能的角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其获得极大的专业进步,也使其逐步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甚至能够使其成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三、反思型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于教师应当如何实施反思型教育实践,研究者们提供了大量的实施途径,归纳起来,这些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强调外部环境对教师反思过程的引导和控制;另一类则强调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把反思和日常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一)通过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型实践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实际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7]。行动研究模式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8]。在此模式下,“计划”是第一个环节。教师应当通过实地观察或查阅资料,以大量事实和客观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反思并总结自己或他人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看前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看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假设,并据此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行动”即实施第一环节的计划。实施计划时必须要灵活,不能一味地完全按照计划执行,应当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及时处理并分析各种信息的反馈,根据行动中出现的计划外的变化及时对已制定的计划做出调整,以使其更加符合研究的实际需要。在整个的过程中,先前制定的计划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动之中。“观察”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工具、方法对整个行动中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细节、事件的背景以及事件中相关人物的特点进行实时实地的考察及记录。由于教学实践中存在多种事先无法确定或者预测的影响因素,教师也无法全部控制这些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使自己的观察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如拍照、录像、观察笔记等。没有观察这一环节,反思、调整计划以及确定下一步该如何进行都无从谈起。“反思”即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做出总结和评价,它兼有两项作用———既是首个周期的结束,也是开启下一周期的必经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描述客观事实、分析评价解释、撰写研究报告。按照以上四个步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行动研究法模式。教师一旦熟练掌握了这种模式,其教学实践也就成为了反思型教学。
(二)通过记录日志进行反思型实践
反思日志是教育者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回顾、总结与分析,应该覆盖整个教育活动的所有主要方面,它应当包含活动过程中的人、时、地、事,可以有自己当时的切身感受,也可以深入分析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找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甚至可以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探讨,这些是反思者每次记录反思日志时都要涉及的方面。[3](P381)教师要养成撰写反思日志的良好习惯,并将这一习惯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这不单可以帮助教师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提炼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从而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反思型教师,而且,这一习惯也能培养教师敏锐的反思意识。此外,记录反思日志能促使教师不断地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学习,寻求改善教学实践的方法。为解决问题,教师会自觉与同事交流探讨或者主动从书籍文献中查找相关理论或案例来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这会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日志中提出的问题也会引导教师去挖掘和思考教学行为中隐藏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学习这些理念;由于反思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实践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改善和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三)通过学习故事进行反思型实践
学习故事是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在2004年提出的,也叫叙事性评价。学习故事目前对新西兰、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在中小学的教育评价中也被广泛运用。学习故事在实际应用中既可以用来评价儿童,也可以将它作为研究者的一种研究方法。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在客观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学习故事能够持续地反映儿童发展的真实画面,这样就方便了研究者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学习故事特别强调情景、地点以及相关人员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关注的是儿童能“做什么”以及儿童能发展到什么水平。教师或研究者在写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或者在阅读别人写的学习故事时能够明确知晓幼儿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的长处和兴趣[9]。教师或者研究者在利用学习故事观察和评价儿童时,对象通常都是一个儿童而非多个儿童。严格来说,学习故事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过程,分别是描述、记录、讨论、决定。但目前,我们在撰写学习故事时通常采用的格式是:第一,观察(发生了什么):主要对儿童自发的游戏、学习活动和探究过程进行观察与记录。记录要尽量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因素,要对其行为、语言、细节和互动进行详细记录。第二,评价(学习了什么):分析和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如分析儿童此时的发展水平,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与同伴或与教师间的互动情况,学习兴趣,等等。第三,下一步(下一步该怎么做):根据上一步对幼儿的评价,做出对幼儿下一步的指导计划。如教师如何发展幼儿的能力、兴趣,以及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来促进幼儿的发展等等。在学习故事中,“评价”和“下一步”这两部分中无不体现着教师在评价儿童过程中的反思行为,教师必须要回顾幼儿的整个游戏或学习过程,并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或者通过查阅一定的书籍资料才能准确判定儿童的发展水平或知道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到的概念知识等;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教育经验,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才能正确指导儿童的下一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学习故事来评价儿童,无疑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准确地对幼儿进行评价,还要了解儿童的实际情况,发现每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此最近发展区设计下一步该怎样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并勤于观察儿童,在日常活动中能够抓住每一次与幼儿相处的机会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那些幼儿正在学习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镜头,并迅速在头脑中反应出儿童的这种学习能够达到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某些指标,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给儿童发展提供适宜的帮助。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反思型实践更适合幼儿教师操作,因为这种实践正是源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本身,一切都源自于教师与幼儿相处的一日生活之中,所以,更能够获得幼儿教师的关注,运用起来他们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同时,教师在反思时必然会自觉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和解释自己的实践,遇到自己解释不了的问题,必然会通过交流或者主动学习去寻求解决办法,在反思中增加了思考,提升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在改善教育实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使自己向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逐渐转变。
四、结语
反思型教师是当前国际上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向,教师要完成从新手到专家能手的成长与蜕变必然要在成长中不断地反思及改进。当前,我国教师的终身化发展呼吁反思型教师的快速成长,《专业标准》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各项标准及基本要求。政府为教师教育安排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各地幼儿园也在开展教研活动和各种实践研究,并将反思理念融于开展的研究当中,希望幼儿教师在参与培训的同时,能够主动探究、自我反思,逐步成长为反思型教师,从而使幼儿园教育能够更加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作者:张丽媛 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早期教育(教师版),2001,(09):1-2.
[3]霍力岩,孙冬梅.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宋祖荣,王青.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22):66-67.
[5]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3-39.
[6]江洪玲.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化发展[D].苏州:苏州大学,2007.
[7]茹荣芳,何俊华.反思: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08,(19):218.
【关键词】教学活动 幼儿教师 不适宜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教育教学行为,其中有些是适宜的,而有些则是不适宜的。幼儿教师的不适宜行为是指教师违背教育目标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1] 究其根源,教师的不适宜行为主要是在于教师隐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内隐学习而获得的缄默知识是直接指导与支配个体行为的。[2] 可见,衡量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的适宜性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的。笔者结合在教学观摩中的实例来判断幼儿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不适宜行为,并分析隐藏在这些不适宜行为背后的隐性教育观念。
1.忽略幼儿富于个性的多样化探索
某幼儿教师组织的是中班的户外活动——过河救同伴。该教师先给幼儿创设出这样的情境:伙伴被敌人困在了河对岸,鼓励大家去解救他们,解救路线是先经过一条小路(用硬纸壳挨个排成一列列的),然后是一条河,岸上放着一个硬纸壳子作渡河的工具。幼儿都很兴奋,在走小路的时候,有的幼儿把一只脚迈进了一个盒子里,再将另一只脚也迈进那个盒子;而有的幼儿以一只脚迈进一个盒子,另一只脚迈进另一只盒子的方式前进。渡河时,有的幼儿躺在纸盒子里面滚着前进;还有的幼儿尝试着钻进纸盒子里,趴在里面,手脚并用地滚着向前。营救完同伴,然后再返回。教师让幼儿相互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以后,帮助幼儿总结出了“又快又好”的过小路和渡河的方法,并让他们在第二次尝试的时候使用。这时幼儿的步调基本一致,活动结束以后受到了教师的表扬。
在第二轮尝试前,教师用成人和旁观者的角度来衡量“最快且最有效的过小路和渡河的方法”, 以一致的标准要求每个幼儿,并用话语权威来命令幼儿无条件地服从,这些行为就是不适宜的。虽然结果如教师所愿,但无形中却抹杀了幼儿独立探索的热情,否定了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尝试。这容易让幼儿形成办好一件事情只有一种最快、最好的方法,其他的方法都没有任何价值,长久下去容易形成比较单一的思维定势,就会养成懒于去尝试和探索的习惯。该教师的隐性教育观念是替幼儿思考、总结、做决定能让幼儿更快地掌握技能,达到目标。教师可以尝试在鼓励幼儿之间分享各自过小路及渡河的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儿童澄清各种方法,鼓励幼儿大胆给其他幼儿示范,而后再让幼儿尝试一下其他的方法或自己认为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指定采用哪种方法。
2.过于忠诚地执行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
某幼儿教师组织的是让中班幼儿认识颜色混合效果的科学活动。教师先给幼儿每人发了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塑料片各一片,然后让幼儿看她操作,之后再按照她的要求进行操作。先把红色和黄色的叠在一起,看是什么颜色,大部分幼儿都照做了。此时,教师发现一个男孩的手上沾满了颜色,就说:“看你的手脏死了,别玩了。”该幼儿愣了一会儿,继续摆弄起那些塑料片,教师也继续自己的活动。后面的操作也是教师先讲出结论后,再让幼儿操作。而此时幼儿的操作与教师的步调显然不一致,其他幼儿也开始关注为什么颜色会粘在手上,有的幼儿还用口水涂到塑料片上,往桌子上狠狠地按下去。教师对这些行为却视而不见,继续她的下一个环节:将三种颜色的塑料片重叠在一起是什么颜色的,此时只有一两个幼儿偶尔与教师互动一下,其他的幼儿都讨论为什么有色塑料片会褪色,并在桌子上、手上、纸上尝试着。
该教师的不适宜行为是太过于忠诚地执行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整个教学活动都按照自己预设的进度来开展,偶尔停下来也是为了检查每个幼儿是否都跟上了预期的进度。当幼儿对教师预设的活动没有什么兴趣的时候,教师完全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和兴趣,既没有将幼儿的兴趣引导过来,也没有顺着幼儿目前关注的焦点灵活地生成有意义的活动。可见,该教师隐性的教育观念是偏离预期的教学计划就无法使幼儿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幼儿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所获。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做:若个别幼儿的探索在不影响大多数幼儿的情况下,可以不阻止,继续执行预先的教学计划;而如果大多数幼儿的兴趣不在预期的教学计划之中,而是对其他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大多数幼儿在对塑料片为什么会褪色上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此时就应该因势利导,即让幼儿尝试怎么把塑料片上的颜色去掉,怎么让塑料片染上颜色,若要获得更多颜色在塑料片上该怎么做等,教师应从实践的角度引发幼儿对颜色混合效果的探索。
3.一味地回避不易解答的问题
这是一次大班的“给动物找工作”活动,教师在这之前让幼儿回家先收集都有哪些工作。活动开始时,教师组织幼儿纷纷讨论你知道哪些工作。有的幼儿说:“我妈妈是医生,给人打针,很疼。”“我爸爸是厨师,给我们做很多好吃的。”“我叔叔是开火车的。”……幼儿都纷纷争抢着说,有的幼儿还带了照片和大家分享。当某幼儿说:“我爸爸说他是公务员。”“公务员是干什么的?”有个幼儿好奇地问,那个幼儿挠了挠头,支支吾吾地说:“这个……”这时,教师让大家说说看,大家都说不上来,教师就以一句“这个问题以后再说吧”草草收场。教师在最后总结有哪些职业的时候,也只涉及幼儿熟悉的一些职业,例如医生、教师、警察、司机等,而对公务员之类的职业则忽略了,从而导致在“给动物找工作”的活动环节中,列出的招聘职位也只有这些常见的职业。
教师对幼儿讨论的问题虽然关注到了,并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但却以“这个问题以后再说吧”敷衍过去了,在最后的总结中也没有再提及这类职业。可见,教师回避了“公务员是干什么的”这一问题,这就是不适宜的行为。教师的不适宜行为导致幼儿在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关于职业的经验,并没有拓展和丰富其对陌生职业的认识和体验。这位教师背后隐性的教育观念是以活动的顺利进展为先,而不是以幼儿的发展为先。教师可在引发幼儿讨论他们认为“公务员是干什么”的同时记录他们的发言。下次活动以“公务员是干什么的”为主题让幼儿搜集图片、照片及询问家长等方式,再谈一谈对这个职业的看法,教师做记录,并将幼儿之前的讨论和现在的认识念给幼儿听,以形成对比。或者邀请是公务员的家长来幼儿园解答幼儿的许多疑问。
4.过分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重点
这是一次让大班幼儿感知和体验舞蹈美《 采茶舞 》的活动。该教师考虑到幼儿以前没有太多关于采茶的经验和体验,于是先开展了与采茶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与幼儿一起欣赏了许多采茶的图片和录像,教师进行引导:“小朋友们看看他们是怎么采茶的?模仿一下,然后把采茶的动作画下来。”就这样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把采茶的动作画下来。这两个铺垫工作已经占去了一大半时间。当教师发现时间不够时才说:“好了,不画了,我们来欣赏一下《 采茶舞 》。”就这样匆匆地组织幼儿观看了《 采茶舞 》,并鼓励幼儿尝试着和教师一起跳或自己跳,感受跳舞的快乐和形体美。幼儿才刚跳一会儿,还没怎么尽兴,教师就宣布活动结束了。
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并能够组织了与采茶相关的欣赏和绘画活动,这是合适的。然而,教师的做法却有些偏离主题,活动看似丰富多彩,环环相扣,且为幼儿感受舞蹈美起到铺垫作用,但铺垫过长,导致正式活动的时间不够,只能草草收场。教师不能根据活动的重点及幼儿的掌握情况来安排各类活动并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教师背后隐性的教育观念就是,认为活动形式越多样化,活动内容越丰富,引入环节做得越充分,幼儿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果该教师在分析该活动的重点的基础之上,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和正式活动的时间,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导向活动的重点,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去感受和体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适宜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教育观念的。要减少或消除这些不适宜行为,首先教师要从改变和更新教育观念开始,本着以利于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转岗教师 国培计划 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03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2〕3号)精神,四川省于2012年9月开始了新一轮国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四川省2012年“国培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统一部署,配合完成“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①。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省级国培任务承担机构之一,组织实施了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园长短期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等4个子项目,共培训630人。其中,包括来自达州市和德阳市的194名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集中培训项目。
四川幼儿师专在参与2011年“国培计划”的子项目――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中,对“转岗教师”的培训课程进行了前期调研,并在课程实施后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对转岗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析整理,为2012年“国培计划”子项目――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效借鉴。
1 课程构建存在的问题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在实施的一年时间里,也积极探索出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比如,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转岗教师”的特点展开;注重课程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的重要性、常用性;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等。但在2011年培训结束后的教师反馈意见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1 前期调研空洞,未遵循“按需施训”的原则
为保证培训课程的实效性,“国培计划”的承训机构都会提前向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或在第一期培训后对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然后根据反馈意见再来进行课程方案的构建。但总体来说,这两类调查问卷在设计中就缺乏效度,问题比较空洞,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学员参训后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常常是为完成向四川省国培办递交的总结报告而设计的,如某承训机构对学员的满意度调查:“本次培训项目满足了你的学习需求吗?” “你对本次培训的目标设置与课程设置满意吗?”等等问题,这些封闭式问题太宽泛,未落实到具体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案上,从学员提交的问卷中也不能找到改进下次课程方案的良方。因而,也就造成大多数培训内容依然存在重理论轻技能,忽视对农村转岗幼儿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
1.2 课程设置不全面
农村“转岗教师”基本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她们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因此,该培训的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但是,在项目的落实中却存在着依据不同专家自身专长、资源来修改课程主题、确定培训内容的现状,因而构建的课程缺乏系统性、缺少情境性、缺少指导性,存在城市化倾向和纯理论倾向,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正如第一期培训后有学员产生了这种困惑:培训的结果是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反而不知道幼儿园教学该如何组织了。
2 课程构建的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而培训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起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训高效性的关键要素,也是打造承办机构培训品牌的精髓。
在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448号文件中指出:“组织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新入职的非学前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进行15天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保教能力和水平。” ②
为适应学前教育蓬勃发展对农村转岗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提高农村转岗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课程应围绕以下目标构建:
2.1 职业认同感
深化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对幼儿教师角色、职能以及角色专业化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职业幸福感和责任感。
2.2 专业能力
帮助农村转岗幼儿教师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了解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共性与差异;掌握基本的保育、教育知识,形成初步的保育、教育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儿童观,提升促进教师和儿童发展的专业能力。
2.3 示范引领
通过总结与概括,提炼出具有指导、示范作用的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培训经验,推出一系列培训成果,以便在同行中交流推广。
同时,在课程构建中还应围绕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颁发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要求,根据《标准》中各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和培训对象需求,将建议课程内容和自主设置课程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 课程构建的原则
3.1 按需施训原则
“按需施训”是国培课程构建的最重要原则,学以致用是教师在职培训的灵魂。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在职培训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培训,既弥补自己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同时要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会用和善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应以转岗教师的现实需要(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为起点,改变以往“有什么给什么”的课程构建理念,教给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参训者的学习要求。
3.2 动态变化原则
人的思想和行为随时处在发展与变化之中。作为培训主体,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需求,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应是构建好了之后就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动态变化,以满足参训学员的新需要。
3.3 分层分类原则
课程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学员之间的差异和学员对培训的多元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层分类构建课程内容,使不同水平的施训者在课程构建方面各有侧重点,以满足不同参训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培训机构可以采取订单式培训模式,为学员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使参培学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学行为有所改变。
3.4 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
课程构建既要遵循“国培计划”通知公告中的有关要求,同时还应紧紧围绕“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既体现国培计划的统一要求,又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开发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四川幼儿师专结合农村幼儿园特点,构建了“乡土游戏的开发与应用”、“农村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农村留守幼儿的家长工作”等一系列课程,为丰富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提供了有效借鉴。
3.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在职培训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转岗教师教学技能和方法的习得。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从《标准》里的建议课程模块(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中选择不少于培训所设专题总数的50%的专题,并遵循《标准》中的课程结构要求,注重设置实践类课程。按照四川省国培办的要求,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类课程原则上不应少于总课时的30% ,而专家团队里的一线教师比例原则上也不应少于总人数的30%,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转岗教师有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教学。
课程是教师入职及职后培训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线。针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将对促进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
①②川教函[2012]448号文件.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
[2]郑志辉.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课程结构优化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72-76.
[3]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36.
[4]拓春晔.对有效实施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调查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8):27-30.
[5]彭曦,王余娟.从“国培计划”的实施看幼儿教师培训的有效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7-19.
[6]徐卫良.“国培计划”有效课程开发五步走――以湖南省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课程设置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71-174.
[7]徐卫良.“国培计划”有效课程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8):12-15.
竹声声辞旧岁,在新年的钟声中,我们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二00九年。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小班小朋友逐渐告别了稚嫩,在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上都有了较大进步,并建立了良好的常规和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以下是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一、思想方面
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能时刻关注国际形式的变化,以三个代表的思想引领自我,爱岗敬业,遵守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师德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时刻以“爱生敬业、诚实守信、服务家长、奉献社会”的口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幼儿园的孩子们。关注每位幼儿的细节,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幼儿应对。
二、业务工作方面
今年下半年,我接手的小班新生,年龄均在三岁左右。为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使他们活泼愉快地进行集体活动。幼儿入园后,我们从中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增长率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争取家长的信任与去持。实现了家园共育,产生了颇佳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作为小班的教师,开学时我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三位老师一个月不分早中班看守孩子。刚开始时,孩子们哭的哭、闹的闹,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我们老师亲切地安抚每位幼儿,午睡时轻轻地拍着他们睡觉,直到孩子们一个一个进入梦乡,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关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我们还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制定班务计划、教学计划等,从尊重幼儿的角弃把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搞活,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注意动静交替,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互相学习、积极尝试,并鼓励幼儿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获得愉快成功的情绪体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减少孩子对亲人的依恋,稳定他们的情绪,我们增长率强了一日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让孩子以愉悦的情绪言投入到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来。小班幼儿最重要的是护理工作,我随时注意为幼儿整理衣裤、为流汗幼儿隔毛巾、为生病幼儿喂药等等,我能耐心与家长交流,共同探讨针对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
三、教育教学方面
在教育活动中,我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好教学工作计划,尽可能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启发、多提问开放式教学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在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具的使用上都做了充分的考虑。我还特别注意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生动、形象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并激发幼儿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在游戏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开设了一系列游戏区角,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位置,从而激发他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愿望,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及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幼儿的一日活动,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
四、在家长工作方面
孩子的进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于是我们在开学初就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中,我们例子举例了孩子入园时出能会出现的种种现象,并具体请家长做哪些配合。我们也设立了家长园地版块,进行家园共育。让家长及时了解本学期的计划、幼儿各方面进步、通知以及保育注意事项等等。家长们积极配合我们开展主题活动,家园联系密切,认真填写各类调查表,按时发放《幼儿成长记录》,平均每星期联系一次,如实反映幼儿在园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我们都会与家长共同分享,孩子少许的退步,我们也会与家长一同教育。有些家长工作繁忙,我们会电话交流孩子在园的变化。对地有意见的家长,我及时采取措施,体谅家长心情,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共同解决问题。我们细致的工作,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赞许。
当幼儿教师很累,特别是小班的教师事情更多,有的时候还会很心烦,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当你走近幼儿,看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在你的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变,当你被孩子围着快乐的谈笑,当孩子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你,孩子变了,变的懂事听话了。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幼儿教师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世输送,要想成为每一个幼儿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幼儿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努力做到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幼儿,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幼儿。
(一)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方式单调难以形成其发展的沃土
由于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无法应对基于网络的深度交流互动带来的诸多问题,许多教育培训机构为方便组织管理,多以讲座形式或者视频会议等取代各种研讨活动,上百人的教学研讨活动一天就能完成,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研讨的意义和作用。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缺乏校本研修的沃土,难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以近年来“国培计划”为例,短期班或网络远程教育形式上多为讲座,一连半个月的讲座把参与培训教师的头脑都洗了个遍,可是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做法没有学会,没有建立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一回到自己熟悉的岗位,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相关的技术支持都没有了,面对自己熟悉的孩子们又不知道怎么样具体去应对,怎么样灌输学到的新理念,又回到了单打独斗的老起点,最后还是“穿老鞋走老路”,更别提实现“国培计划”目标中骨干教师要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起到带动和引领的作用了。
(二)U-S双方缺乏沟通,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互动互利长效机制
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是一名教师,又是一个艺术家,既具备弹、唱、跳、画等艺术特长又擅长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的教师,所以对于幼儿教师的培训更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文性、先进性及实践性的和谐统一。U是指大学(University),S指中小学学校及幼儿园(School),目前针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U-S双方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互动互利的长效机制,培训前、中、后缺乏与一线参训教师的深度交流研讨,不能有效解决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再加上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技能水平、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起点上,培训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大而全并且统一的培训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很难完成教师教育本身所应该承担的任务。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拓宽知识领域
幼儿教师要善于使用无觅网(人工智能根据您的个性化喜好进行文章推荐)、百度、谷歌、360浏览器等信息化工具搜索文字、图片、视频等教育资源,扩展幼儿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通过利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囊括耶鲁哈佛等世界名校1200余课时公开课程录像课程的频道以及优酷、土豆、56网等优秀视频分享网站观摩名校名师的公开课,名师以最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一定会给幼儿教师教学活动树立专业成长的典范。利用鲜果网将自己经常关注的多个网站聚合在一起,第一时间展示给你这些网站的最新内容,这种个性化服务将节省大量的搜索资源的时间。幼儿教师还可以利用又拍网、QQ空间、博客相册等图片分享类网站构建专业知识、制作幼儿游戏及课堂展示用的图片素材。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深化专业成长
交互是网络的一大优势,网络技术为继续教育中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多种通讯机制与交流手段。为高校———幼儿园实践共同体之间创设一个沟通对话的网络环境。幼儿教师通过利用QQ和网易邮箱以及QQ语音(视频)通话、长话宝等网络沟通工具进行研修小组内成员的信息交流与探讨,加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利用新浪博客、QQ空间等信息工具对所学教学知识记录、整理、、评价、讨论等活动来组合教师专业成长知识,有助于显性知识的存储、积累、传播和分享。
(三)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就是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幼儿教师要能够处理计算机多媒体素材文件,如利用Faststonecapture进行屏幕抓图、录屏、编辑图片、屏幕取色及放大屏幕等工作,能利用格式工厂进行各种多媒体文件格式之间的转换,利用微盘与微博账号绑定,将本地文件方便地分享到微博。会利用笔记管理网站如麦库,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用电脑手机随时随地在麦库中保存笔记、备忘、写文档、存资料,方便整理和分享。(四)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幼儿教师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能力。幼儿教师能利用在线的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思维训练,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在线网络会议,研修小组成员在线协作进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提高幼儿教师解决真实教学问题的能力。
(五)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评课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评课能力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评价自己的教学,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将自己和他人讲课的录像通过优酷、土豆、56网等上传到网络上并接受多元化的评价。研修小组成员要利用豆瓣网、贴吧、土豆网、人人网、ThinkSNS,打破小组的界限,把对话的群体扩展到所有的一线幼儿教师和师范生以及教学专家等任何可以上网的人。通过教学评价的综合化、社会化和外化,每一位研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其他幼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隐性知识最终“内化”到个人的隐性知识系统中,并产生更具创意性的联结,从而显著提高幼儿教师的评课能力和教学能力,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幼儿教师培训策略
(一)以网络技术为纽带,构建幼儿园和高校远程互动教研平台
面对目前幼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高师院校幼儿教育见习、实习工作质量不高的两难困境,解决的方法就是建立一批高校和幼儿园的发展共同体学校,在服务基础教育的同时,形成互动互利,互助双赢,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网络技术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广泛的共享性、时空的准分离性、数据收集管理的便捷性,一方面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支持,另一方面更是扩展了幼儿教师和高校教研人员实践共同体的广度和范围,使幼儿教师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支持。高校互动中心负责提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优质教育资源案例库和点评课系统。教学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幼儿教师和新手教师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都附有分析介绍、说明、专家点评、适用对象以及参考资料等,幼儿教师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问题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等。发展共同体学校的幼儿园远程点每学期进行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展示课,利用远程网络互动平台将幼儿园的青年教师展示课连接到高校的互动中心进行现场直播和录像,高校参与培训的教研老师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进行点评课,还可以和其他远程专家深度互动,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园实际教学问题,这种个性化的深度互动和问题诊断可以显著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技能。
展示课、互动点评都会被互动平台自动录制上传到网络资源库中,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为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提供可视化的教学案例。这种高效、具体的网络化教研活动促使幼儿园教师团队相互砥砺,激励专业成长,推动一线教师在真实情境中丰富体验、深化认识、改进教学和科研方式,提高实践能力,能够有力地加快远程互动点幼儿园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同时也可显著提高高校教师指导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针对性和基础教育研究能力和水平。这种模式形成了高校教学科学研究、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和高校师范生观摩反思研修三者共赢的局面,一方面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沃土,另一方面形成了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还可以地区教研室为纽带,以点带面,以示范点幼儿园的快速发展带动整个示范区幼儿基础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以研修小组为主体,践行自主学习加协助学习模式
幼儿教师教育必须立足于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提高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于“授之以知识和技能”或使其获得某种证书上。应将幼儿教师教育目标定位在提高教师师德、教育教学技能与研究儿童、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上,不断地鼓励教师自我成长,促进其主动提高与发展。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幼儿教师教育是一个“合理边缘参与”的过程,从幼儿园新教师变成一个专家型教师,从一个实践共同体的边缘进入到中心,需要进行更多的参与和实践活动。幼儿教师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在实践活动中保留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动态互动结构,以幼儿园为基本单元,以幼儿园—高校远程互动教、研平台为基础平台,建立具有5—7人的研修小组,加上一名高校的指导教师专家,从而建立真实的实践共同体。要强调以研修小组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研修训练,强调基于真实的幼儿园情况,通过研修小组间以及高校指导教师的交互和协作,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来支持学习和交流,从边缘性参与者逐步过渡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完成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被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研修小组的实践活动中,既需要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设计教案,观摩范例,也需要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开展协作学习,共享资源、共同研修、互相借鉴。在幼儿园校内可以灵活采用“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式、“专家指导”式、“双线交叉”式等多种有效的幼教培训模式,加速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
(三)以SNS网络为核心,建立网络化优质资源沃土
“国培计划”中学员来自各个地方,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以SNS网络为核心的研修小组学习与发展研究。借助Web2.0提供的Tag、RSS、SNS等技术,研修小组可以围绕某个研修主题如中班幼儿的时间概念,建立的个人或整个研修小组的Blog和Wiki,吸引更多对此感兴趣的幼儿教师参与进来展开交流、评价与讨论,并“主动”在实践共同体的Blog、Podcasting、Wiki之间建立起链接,这些讨论、反思和评价本身就是丰富的优质资源沃土。众多的幼儿教师被这种链接所聚集,可以很自然的搭建网上交流、多元化评价、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所有实践共同体成员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协作学习中去,从而大大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总结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1
据预测,2013―2015年是又一个生育高峰期。随着生育高峰的来临,适龄儿童入园率要达到90%,这将势必会使现有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因数量不足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师资也将出现严重的短缺现象。面对如此大的就业空间,培养幼师的职业院校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和从业者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 学前教育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
通过对数十所幼教机构的调研,笔者了解到:幼儿园岗位设置主要包括保育员、教养员、教学辅助人员。就业岗位主要有:教养员(主班老师,特色班专、兼职教师),可拓展的岗位:保育员(配班老师),早教中心亲子教员。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后,都要先从保育员做起,由于各幼儿园的条件、要求、用人标准等各有不同,学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能否留下来并继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幼儿园的实际需求。经过锻炼和考察会被聘为教养员教师。所谓专、兼职教师是指幼儿园根据本园情况开办的各类特色班如:蒙氏教学班、奥尔夫音乐班、亲子班、感觉统合训练等特色班的专职、兼职教师或助理。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所获得的相关证书,可从事相关工作。
2 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笔者综合各幼儿园的调研结果,对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应主要体现在:
保育员:应熟悉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具有对各年龄幼儿生活照顾的能力,关注全体幼儿,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不怕脏、不怕累,做事主动,耐心细致,善于和家长沟通,保中有教,保教结合,具有协助主班教师配合教学的能力。
教养员:应能领会、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强,善于观察幼儿,具有研究幼儿兴趣、需要及发展的能力,能够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能独立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具有组织教学、区域活动、墙饰布置的能力,能够捕捉教育契机、随机教育、处理突发事件,并要有进取心,具备个人反思的能力。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工作中面对的是六岁之前的儿童,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与其他教育者的不同。它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多种类的,经纬交织、立体多维的系统。她必须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学前教育工作者是幼儿健康的保育者,是幼儿认知和感受环境的创造者,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发起人和玩伴,是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指导者,是幼儿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除要求学生要热爱幼儿,具备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外,还有很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认知能力方面
第一,观察能力,是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能够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发现和判断幼儿的心理活动,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第二,思维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灵活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的能力。
第三,沟通能力,能及时、有效的与工作对象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除语言沟通外,还包括非言语沟通方式,比如微笑的表情,抚摸或搂抱幼儿的动作,以及指引、暗示幼儿的体态手势等。
3.2 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方面
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
第一,生活指导能力。熟悉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懂得卫生保健知识;了解并掌握保育员的工作规程,能够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疾病与突发事故。
第二,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在幼儿学前这段时间内,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要给予幼儿最适合学前特点的教育,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心理发展动向,能够结合幼儿发育成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能力。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具备一定的美术、手工制作和创造能力,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玩具和学习材料。
第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对幼儿教育活动中突发的情景,作出迅速反应,果断决策,灵活处置的能力。面对学前儿童的特殊教育对象,在组织和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能够做出相应的预案,不能完全依赖临时的应变能力。
第五,创新与合作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需要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缺乏创造力的教师,会压抑儿童的创造性。能够与同事愉快的合作,共同发展;与家长良好沟通,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3.3 职业技能方面
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其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从业能力。
具体包括弹奏乐器(钢琴)、唱歌(幼儿歌曲、童谣)、跳舞(儿童舞蹈、民族舞和律动)、绘画(儿童画、涂鸦等)、讲故事、创编儿歌和简单舞曲、制作手工等方面的操作能力。
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目标的具体落实,依赖于幼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教育教学途径去完成。幼儿教师能够制定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
3.4 学习、总结能力方面
要具有能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并能够自我反思,肯定成绩,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这是当今社会对从业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从业者必备的能力。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