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中西医临床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临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医临床论文

第1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因为循证医学既重视个人经验又强调现有的研究证据,这就使得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技巧、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是循证医学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我校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都会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选修,其中就有循证医方面的内容。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我们会挑选一名对文献检索比较熟练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同时负责对其他检索技能不熟练的学生进行辅导。在文献的选择运用方面,我们鼓励学生们使用英文文献,为了降低难度,一般采用Pubmed数据库即可,中文文献则我们鼓励选用核心期刊的文章。此外,文献检索也是使医学生成为一名终身学习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但有研究发现,医学生掌握的新知识情况和从医院毕业的年限呈显著负相关,因而在学生时期养成良好的文献检索和阅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

2通过典型病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病例教学是临床实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循证医学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典型的病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查阅文献,结合本科室的特点,提出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比如因颈椎病就诊的患者,教师先带领学生对患者查体,阅读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由此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患者的颈椎病分型是什么?适宜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如需手术治疗,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都比较积极,通过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钻研的深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有学生竟然将“k-line”理论引入颈椎前路还是后路手术的讨论中。循证医学教学极大提高了实习生对手术的兴趣,本批学生上手术的积极性及出科后自愿报考骨科的比例都较之前有明显升高。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2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一、征文内容:①常见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诊疗方案研究,重点征文领域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白塞病、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等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②疑难风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③治疗风湿病药物(中成药、中药各类制剂)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临床试验(疗效性、安全性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

二、征文要求:①稿件应为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论点鲜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②请提交两种形式文稿(纸质打印稿和电子文稿),电子版请发邮箱;③注明单位科室、通信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④纸质文稿须加盖单位公章,属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课题者,请注明;

⑤论文经审评录用后,将收入“会议学术论文集”;参加会议者可获得医学继续教育学分;评选出15篇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会议拟邀请《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编辑到会约稿,择优刊登。

三、截稿日期:①2015年9月30日(以邮戳日期或电子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四、会务费:①2015年9月20日前报名者,会务费900元/人;2015年9月20日后报名者,会务费1000元/人

(差旅、住宿费自理);在读学生(本科、硕、博研究生)论文被录用者,会务费700元/人(差旅、住宿费自理)。②会务费汇款帐号户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账号 0200004309089112466 开户行 工商银行北新桥支行。

五、联系方式:①联系人及电话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 电话 020-61648765 传真

020-61647683 王新昌 13065714635 接红宇 13580508674 杨少锋 13802911355 吴启富 1360903876

第3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21-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ous colonitis UC)是一种发病机理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病变,以黏膜充血、溃疡糜烂为主要病理表现,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结肠其他部分或整个结肠。目前,针对该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越来越多的医者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该病进行治疗,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做了一些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材料来自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我诊所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9例,男63例,女46例。将入选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设置治疗组5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对照组57例,单用西医治疗。109例中,男73例,女36例;年龄15岁~74岁,平均年龄36.4±9.4岁;初发型25例,慢性复发型55例,慢性持续型29例;病程为半月~12年;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均经肠内镜检确诊。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每日4~20次不等,肉眼可见粘液血便或潜血粘液便、粥样便,个别病人有便秘或腹痛、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两组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方面相近,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治愈:大便成形,黄色质软,每日1~2次,或1~2日1次,无腹胀、腹痛,食欲正常;有效:大便成形,尚不规律,仍有轻度腹痛和腹胀,食欲较好;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1.3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组:采用局部治疗法,庆大霉素8万U,甲硝唑注射液2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2.5~10mg。1次/d. 15天为1个疗程,间歇5~10天重复第2个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苦参槐花合剂50ml(苦参、槐花各30g,水煎2次,混合后浓缩至50ml),内加锡类散0.6~0.9g,进行保留灌肠,灌肠后嘱患者以仰、俯、侧左、侧右四种卧床,各种不少于2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间歇5~10天重复第2个疗程。如便中带血较多,可在混合液中加入云南白药,以配合对症治疗。激素用药采取大剂量递减法,行全身治疗。口服健脾益肠方(黄芪、党参、白芍、木香、乌梅、甘草等),水煎2次/d,持续3~6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整理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检验等。

3 治疗结果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临床症状较重,肠道外并发症多,一般治疗难以奏效。据有关资料报道,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失常,其次肠道细菌感染。中医认为,本病以脾肾阳虚型最多,泄痢日久,脾病及肾,导致正气渐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由于正气衰,正不胜邪,邪毒泛滥,则使病情日渐加重,迁延难愈。此与现代医学的免疫机能紊乱和肠道菌群失调学说基本一致。

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用健脾益气,调节免疫法治本为主,抗菌消炎、生肌敛疮法治标为辅,并用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本病,取效较好。利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互补作用。如:苦参槐花合剂抑菌作用最强;庆大霉素及甲硝唑用来杀灭肠道内致病杆菌及灭氧菌,以消除诱发因素;地塞米松为抗炎作用,可降低肠道粘膜水肿渗出;配用健脾益肠方,旨在健脾益气、调节免疫,还可缓急止痛、涩肠止泻、敛疮生肌,抗菌消炎。

参考文献:

[1] 潘丰满.张德新 .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4例.长江大学学报.2005(9)

[2] 谢俭 .中医土家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护理探讨 .[期刊论文] -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8)

[3] 姜建国 .中药口服方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 新中医2008(8)

[4] 赖惠娟. 6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2009(24)

第4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陛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杨宁过伟峰(指导)(775)

张敏建以“盆骶经络揉推法”治疗前列腺痛的经验彭明健(777)

学术探讨

温病的辨证技巧庞秀花周耀庭(指导)(780)

论桥本甲状腺炎当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张亚董健栋(784)

郑钦安《君相二火解》之我见叶晓光(786)

吴鞠通对仲景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赖明生杨禅中陈润东杨进(指导)(788)

强筋逐痹中药口服结合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顾力军张志强(791)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不寐40例吕翠岩丁舟(793)

手法推拿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8例赵凯(795)

北京中医 对炙甘草汤方证及煎服法的思考周平安(797)

芦荟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杨顶权白彦萍吴荣国邱显荣(799)

浅谈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的常见误区吴春华陈誩王和天(802)

光绪皇帝与御医(下)梁峻(804)

董德懋老师和《北京中医》月刊徐凌云高荣林张纲(806)

刘沈林医案研读商洪涛刘沈林(808)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热型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传发(810)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邹冲司晓晨朱文静(811)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陈慧文(813)

腰背肌功能与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概况吕俊玲林志苇(指导)(816)

拓宽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李渊吴至凤吴盛(818)

中医药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初探刘隽徐茵(820)

高校兼职班主任的工作体会张秋云张瑞新王欣苗季巍巍(823)

《北京中医》2007年总目次(826)

传承·传播·共享——记2007年“中医中药中国行”工作交流会(F0003)

京津冀地区中医医院重症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论坛在京举行黄毅(F0003)

2008年《北京中医药》新设栏目(M0002)

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征文通知(380)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轮)(392)

临床研究

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孙文军田金洲时晶李林森倪敬年蔡艺灵(328)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临床研究谌洁(331)

中药穴位贴敷对美施康定所致便秘的疗效观察杨中王笑民徐咏梅胡凤山张青(334)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李跃武士芬(336)

学验传承

谢鸣运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杂病的经验薛珂谢鸣(指导)(339)

王新陆治疗肺病用药经验浅识李鑫朱文浩于磊(341)

王宝玉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经验北京中医 李艺(342)

邱模炎用柴胡剂治疗尿路感染的思路与经验李楠孙慧王萎(344)

学术探讨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冯军安李志钢(348)

妊娠期高血压病产后蛋白尿的证治探讨刘政王小燕孙震(351)

简述《华氏中藏经》之学术价值及影响于晓武冰严季澜(353)

对“腹痛宜和”的认识李永红严季澜(355)

临证纵横

健脾化痰补肾法治疗13例重叠综合征患者疗效观察谭素贞张燕萍(357)

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50例临床观察陈光李文华任绍林(359)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孙学东姚华姚杰高天好(361)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周红梅(363)

杏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李莉芳(365)

疏风祛邪、利湿固涩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朱丽霞(367)

薏苡竹叶散加味治疗脾经湿盛型蛇串疮疗效观察周淑桂高春秀(369)

以补为通治疗正虚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150例临床观察刘宝山(37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水肿性胰腺炎63例易春生(372)

实验研究

脑络欣通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陈业农王键唐巍胡建鹏(374)

新加良附方影响小鼠肝癌组织VEGF与MVD表达的研究雒琳马成杰陈信义(378)

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论文不宜用的字和词(377)

文献综述

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381)

传统按摩疗法与现代康复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概况谭毓虞立勤刘香弟(384)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情绪概况迮兴宇张捷(指导)(387)

从气血论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现状赵小敏李艳丽(389)

教育改革

对中医本科专业境外人才培养的思考乔静华(393)

北京中医 推拿手法学的教学体会杨晓仙(395)

高等院校校重点学科建设评估研究进展姚捷(396)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刘汶王仲霞韩偎偎夏志伟(243)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与辨证陈誩刘汶(245)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李军祥张厂(248)

临床研究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论治姜良铎张晓梅肖培新(252)

自拟补脾除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肖正华高京荣林长喜(255)

外用通络散治疗奥沙利珀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娄彦妮贾立群邓海燕李利亚李学万冬桂(258)

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臧鑫(261)

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揭牌暨学术论坛举行(254)

《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最近出版(257)

中医药的科学性已成为共识(260)

“全国新安医学研讨会”征文通知(285)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314)

北京市政府2008年“折子工程”——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在年内将实现三个100%(31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F0003)

学验传承

邹本贵教授治疗慢性腰腿痛用方选介魏戍高小勇王莹邹本贵(指导)(264)

火针为主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李群张丽玲常虹程海英(指导)(266)

学术探讨HttP://

《医学心悟》的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谢芬(268)

对《金匮要略》“阳微阴弦”的认识及应用体会郑虎占(270)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用药规律与特点王玉凤李雪琴纵横黄学武(271)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石散蔡松穆廖培辰(273)

郁证浅析赵东(275)

临证纵横

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阻心脉型的临床观察周红梅(277)

425例住院老年病人死亡病因分析白爱萍刘元元李小娟(279)

按摩手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 黄曼博(281)

关于临床医学论文写作中的摘要(283)

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张树新(284)

按动结合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张志国(286)

基层园地

久年夜热出汗治验柳育泉任妙琴(288)

方药经纬

脂质体在皮肤局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车晓平赵小伟李卫敏(289)

金水宝联合活血通脉胶囊治疗早期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秦秀荣范津生(292)

实验研究

茶多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实验研究武红莉陈信义韩冷崔巍(294)

综合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形态学观察及早期细胞凋亡分析张玉禄李军祥鲁香凤戴欣朱陵群(296)

文献综述

北京中医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李军艳杨明会窦永起赵冠英(300)

针灸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王俊慧刘瓦利(30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邵佳骆殊(306)

近10年针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评价性综述崔灿元于金娜于英伟(309)

教育改革

推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范炳华许丽袁相龙谢远军褚海林吕立江王鹏(312)

第5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非手术疗法;阑尾炎性包块;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46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030-02

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阑尾炎性包块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机体抵抗力以及防御反应使炎症局限化的临床表现[1]。临床上治疗阑尾炎性包块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本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2015年6月收治患者60例阑尾炎性包块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30例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实施治疗的阑尾炎性包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 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0岁~75岁,平均(4285±84)岁,病程4 d~7 d,平均(539±032)d。包块直径3 cm~9 cm,平均(456±131)。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2岁~78岁,平均(435±85)岁,病程35 d~8 d,平均(553±037)d。包块直径2 cm~9 cm,平均(436±101)。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包块直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60例患者均结合病史、病情、B超及CT检查等确诊;发病时间>3d,存在局部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等体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发热及腹痛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右下腹肿块及药物过敏者,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于实施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给予头孢曲松钠(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3036)2 g/次+奥硝唑(西安天一秦昆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40829),剂量05 g/次,静脉滴注,1日1次,7 d为1疗程。

132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加用阑尾包块汤,其基本处方为生大黄12 g,牡丹皮12 g,败酱草30 g,蒲公英30 g,木香12 g,皂角刺15 g,厚朴12 g,甘草9 g,桃仁12 g,金银花12 g,赤芍12 g。1剂/d,水煎服,2次/日,7 d为1疗程。

14观察项目① 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临床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体温均恢复正常,B超检查证实右下腹肿块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缓解,经临床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体温正常或有效降低,B超检查右下腹肿块明显缩小;无效:上述指示均无变化,甚至加重,发生并发症,需要给予急诊手术或者腹腔穿刺引流治疗。

②恢复情况:对2组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包括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等。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组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阑尾炎性包块的形成是因为阑尾炎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进一步加重,周围组织之间发生粘连或阑尾化脓、穿孔,大网膜及周围组织包裹所致,病程常超过3 d。

阑尾炎性包块的诊断一般不难,根据患者的病史,结合临床检查较容易作出诊断。临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由于腹壁松弛薄弱,对疼痛感觉不敏感,症状轻,体征不典型,体温和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但是病理改变比较严重,容易延误诊治。

临床上阑尾炎性包块给予非手术治疗,但单纯给予抗生素治疗,患者的临床包块消散时间相对较长,治疗过程中还易发生脓肿溃破导致全腹膜炎、腹腔残余脓肿甚至化脓性门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2]。阑尾炎性包块在中医属于“肠痈”的范畴。多因机体寒温失调、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劳累过度等因素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肠腔气血凝滞,日久郁而化热,热痈肉腐而成肠痈。本研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阑尾包块汤治疗,起到清热解毒、排脓散结、活血化瘀的作用,促进包块的吸收及消退,患者体温恢复、疼痛缓解、肠道功能恢复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单纯西医治疗组缩短,充分证实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的临床效果较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第6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效果及讨论

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因,此病的机制复杂,完全治愈率较,至今为止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现将目前对此病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因

膜性肾病的病理学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皮侧会有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按照病因膜性肾病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膜性肾病,其发性膜性肾病大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损伤足细胞,足细胞是维持肾小球对蛋白质的滤过屏障,支持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丛,足细胞凋亡、数量减少会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使基底膜结构受到破坏,蛋白质、脂质等生物大分子漏出,继而产生蛋白尿。基底膜结构的破坏还会使肾小球增生肥大,发展成肾小球硬化,使肾功能减退。

2西医方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

特发性膜性肾病容易使血液出现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血脂代谢异常,胆固醇增高等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西医方法在初始阶段虽有效,但是长期使用毒副作用较多,不宜久用,其治疗方案大体分为四类:

2.1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抑制剂一般包括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联合,环孢素和霉酚酸脂。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如苯丁酸氮芥能显著降低尿蛋白,并且能减少各自的副反应,随访十年,治疗组的肾存活率为90%,对照组为64%;尿蛋白缓解率为84%,对照组为37%;完全缓解率未43%,对照组为6%,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环孢素A是神经钙蛋白抑制剂,通过抑制去磷酸化过程,抑制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发挥免疫作用,同时能稳定祖细胞的骨架结构,用药后能使50%~60%的患者病情部分缓解,尿蛋白≤3.5g/天或尿蛋白下降>50%,血清白蛋白>30g/L,用环孢素A加糖皮质激素对30例患者随访9个月后发现完全缓解率(12%)不如环磷酰胺加糖皮质激素的完全缓解率高(5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霉酚酸脂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抑制鸟嘌呤的合成途径,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它联合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与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2.2治疗肾病综合症的并发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钙离子拮抗剂可以降低血压,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节血脂。使用非免疫抑制治疗后6个月若症状无缓解再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3中医方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

中医将特发性膜性肾病归为水肿,尿浊的范畴,先天脾肾柔弱,再加之后天调理不善,导致脾肾气虚。此病有两个重要的病理因素,一个是淤血,气血不畅,血行迟缓,久而久之导致血瘀,也就是肾病综合征常出现的血液高凝状态。另一个病理因素是湿热,脾为制水的脏器,脾虚则水无所制而泛滥,肾虚则使水不能气化,潴留在体内,内排脏腑,外肌肤导致水肿。再外加之外感热毒之邪,湿热互结成病。

用中医治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补肾健脾益气,从根本上稳固脾肾,使用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的中药加以调理,气阴两虚者要益气养阴,活血清利。使用中药黄芪、参苓、白术、山药等可补气虚。使用黄芩,白花蛇舌草,猪苓,地黄等中药可以清热利湿。对于气血瘀滞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防止血栓形成,常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红花、牡丹皮、丹参、川芎、益母草等。

4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在治疗初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素可以有效提高缓解率,但是长期使用毒副作用较多,配合使用中医治疗可以取长补短,有助于减轻免疫抑制剂的毒副反应,提高临床缓解率。在激素诱导期可以配合女贞子,枸杞等中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抑制细菌,在激素减量期可以配合使用补阳的中药可以减轻激素减量后带来的副反应,对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一定作用。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年龄为18~60岁,观察组给予强的松、环磷酰胺并分阶段加服中药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强的松进行治疗,观察两者的缓解率,蛋白尿缓解时间和总有效率。结果发现观察组完全缓解为18例,完全缓解率为60%,对照组为11例,完全缓解率为36.7%;观察组的尿蛋白平均缓解时间为2.67±0.62个月,对照组为3.49±0.52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为60%,综合各项指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一种方法治疗的效果。

5讨论

特发性肾病综合症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困难,目前,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是治疗的首选方案,但毒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易引起肝肾损害,骨髓抑制,高血压,血栓。还有一些病人对激素不敏感,治疗效果不佳,这时就要配合中医进行调理,二者结合可以提高病情的缓解率,较少毒副反应,防止复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较为满意的一种治疗手段,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云锐,杨广源,张译,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2年第1期,16~18.

[2]张乾,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0,6,51:254~255.

[3]刘玉宁,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1~2.

[4]章友康,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8~119.

[5]刘春风,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2):111.

[6]陈钦,贾小桃,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质,2000,20(11):862.

第7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西结合;子宫内膜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00-02

子宫内膜炎是妇科常见病, 是由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侵入而导致子宫内膜发生内膜渗透、增生炎症病变。临床根据其发病的经过可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起病急骤, 如果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当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或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 就容易被细菌侵入, 造成感染而发生炎症变化。

故本病多见于分娩、流产、手术产后或宫腔内手术操作及经期性生活之后。近几年临床观察单用西药治疗疗程长,疗效不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炎68例,急性子宫内膜炎25例, 慢性子宫内膜炎43例。

1.2 病例入选标准《子宫内膜炎症诊断与治疗规范》[1]: ①突然下腹疼痛,或经常下腹隐痛及坠胀感。②腰骶部疼痛, 白带增多色黄有味。③发热,体温38~40℃,脉搏增快至

120~140次/min。④子宫颈口有大量脓血性分泌物外溢。⑤子宫颈举痛,子宫体增大压痛,⑥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经期延长、痛经、闭经。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 中性粒细胞超过0.80,宫颈分泌物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治疗 对照组给予:①5%葡萄糖注射液加丹参注射液20ml。②甲硝唑液500 ml。用法1天1 次静滴。

1.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汤剂:①五味消毒饮加减[2]。②少腹逐瘀汤加减。每次口服200ml,每日2~3次;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周。

1.4 疗效判断标准 将临床疗效分为三类[3]:①痊愈即月经恢复正常,阴道分泌物增多症状消失,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充血粘连及炎性反应症状消失,患者子宫内膜适当增厚;②有效即月经恢复较好,阴道分泌物明显减少,充血粘连及炎性反应转好;③无效即临床症状无变化及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 ̄±s方式表达,以P

2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为4.1±0.3,实验组子宫内膜厚度为5.3±0.7。对照组合与观察组比较,P

3 结论

子宫内膜炎属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5],本文将中药联用抗生素用于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由此说明两药联用能产生良好配伍协同治疗作用,在子宫内膜炎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运用价值,这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似的临床常见病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高质量的系统评价(SR)结果与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相近[6],近年来已被公认为评价防治性措施的金标准[7]。而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炎的论文,按照SR 标准[8],由于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说明哪种治法更有效,临床尚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实验。然而大规模的RCT耗资巨大,临床上大量实际问题尚缺乏充分证据。文献显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西药针对病因合理选择药物,中药因势利导、扶正祛邪为原则(主要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之品)。但这些方法还有待在临床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一步验证。目前在实验研究[9]已由最初的病理形态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转向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的改变,如细胞凋亡、黏附分子等。当前对此病知之尚浅,有待于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Muzaffar M,Akhtar KA Yasmin Setal Menstrual irregularities with excessive blood loss:a 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J]. Pak Med Assoc,2005,5(11):486-489.

[2]Cicinelli E,Resta L Nicoletti Ret al Detection of chronic endometritis at fluid hysteroscop[J].Minim Invasive Gynecol,2005,1(26):514-518.

[3]刘朝辉,廖秦平.中国妇科生殖道感染诊治策略[J].2011,1(94)131-132.

[4]洪家铁 中西医临床妇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128-137

[5]EKANEM I A,EKANEM AD Endome 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infertility among Nigerian women[J].Niger Post grad Med,2006,1(4):344-347.

[6]李晓燕,程泾 慢性子宫内膜炎中西医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6(9):154-156.

[7]李中元.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79-80.

第8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第9篇: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859 中华中医药学刊

G9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G858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G179 中华肿瘤杂志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K001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5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A55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99 中南药学

G180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A036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539 中外公路

S020 中文信息学报

G84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G59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G442 中西医结合学报

R775 中兴通讯技术

G183 中药材

G56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G685 中医学报

G681 中医药导报

G764 中医药通报

G943 中医药信息

G812 中医药学报

G010 中医杂志

G643 中医正骨

G184 肿瘤

G185 肿瘤防治研究

G412 肿瘤学杂志

G522 肿瘤研究与临床

G695 肿瘤预防与治疗

H103 种子

J021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29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757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R559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22 轴承

H026 竹子研究汇刊

N075 铸造

N081 铸造技术

N034 装备环境工程

A133 装备学院学报

N990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Z022 资源科学

R737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S026 自动化学报

N013 自动化仪表

S501 自动化与仪表

R611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A905 自然杂志

E137 自然灾害学报

Z012 自然资源学报

G229 卒中与神经疾病

N088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G701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L018 钻井液与完井液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034 作物学报

H410 作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