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

十四五规划纲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第2篇: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

【关键词】战略规划;经营模式;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数字化

1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资质改革也将会对建筑行业进行重塑,传统的建筑企业在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管理提升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1]。特别是在数字化大潮的影响下,建筑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敢于走出舒适区,以科学合理、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创新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结合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的长期目标,并分解为阶段性目标而付诸实施的计划,其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向作用,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科学合理地制订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卫星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内经济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变革,建筑企业的发展也将在这种改革中受到极大影响。公路施工企业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自身经营发展优势,制订两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在国家层面上“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都对交通建设行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中的经营方向时,要认真解读前述政策文件,在公路绿色建造技术、城市通路网、城郊交通路网、农村路网等业务面重点部署。另外,在区域上也要重点谋划,如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2]等国家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量巨大,机遇空前。战略规划要分级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匹配相关资源、制定激励政策、强化执行等,以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3经营模式创新

3.1市场开发模式

大多数公路施工企业仍然以传统公路施工项目为主,通过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等模式开展经营,并未能跟上国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工程总承包(EPC、EPCM、D+B)项目等新开发模式的步伐,未能够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来迎接机遇和挑战,逐渐被行业所淘汰。企业家要紧跟国家政策、研读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市场开发模式,融合投融资、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源,开展EPC、PPP、TOT等项目,提高市场竞争能力[3]。

3.2市场结构布局

市场开发是根本,是持续经营的基础,没有市场,企业生存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市场开发。为规避区域性政策风险对公路施工企业的影响,可优化市场结构布局,设置区域划分明确的市场开发机构,多区域、强协同、共享资源地进行市场开发。要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城市群、乡村振兴等领域深耕细作,同时要培养市场开发人员综合能力,提高合法经营能力,规避开发风险。3.3经营业务多元化公路施工企业应逐步从单一公路施工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内部可细化为路基、路面、桥梁等专业公司,形成专业化公司,打造专业化班组,提高施工效率。外部可尝试由只提供公路施工产品向提供融资投资、规划设计、材料供应、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咨询服务等综合型服务发展,同时延伸公路行业向市政、建筑、水利等多领域、多元化发展,适当分散投资风险。

4管理机制创新

4.1公司制管理

集团化公司要推行集团—分(子)公司—施工项目部三级管理、两级考核,强化一线目标责任成本管控措施,要充分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制定超额利润分配办法,通过超额利润分配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投身工程建设。公司管理要推行全面预算,公路建设投资体量大,全面预算可显著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减少流动资金闲置,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4]。

4.2财务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公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利润低等导致公路施工企业负债较重。如何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在新的投融资模式下降低融资成本都是企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融资模式较多,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选择适宜的产品,国内常用的融资模式有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公司债、承兑汇票、民间融资、融资租赁、股权众筹、资产证券化、中期票据等,同时财务管理也要由传统手工记账方式向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行业财一体化,提高财务统筹管理和动态管理水平。

4.3工程管理

公路施工企业要推行工程管理信息化向数字化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动态监测各施工项目经营情况,加强过程控制,提出亏损临界预警,动态纠正数据偏差。通过推行数字化,对工程成本进行汇总、分析和使用,利用信息化工具考核施工项目部管理水平,并为经营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充分体现工、料、机价格和供应情况,对单价过大的子项目进行报警,对闲置设备或冗余材料进行提示,以便于项目间、公司间的横向调配,减少资源浪费。

4.4人事管理

人才战略是未来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如何打造积极活泼、公平公正、开放竞争的用人环境至关重要。企业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搭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动态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同时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竞聘、演讲、才艺展示、层层推荐选拔等多种模式为职工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要有序推进老、中、青三级人才梯队建设;建设企业大学,开展职业技能、特殊工种、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为员工成长成才提供培训机会和广阔舞台,真正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各尽所能的用人环境[5]。

5科技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和工程建设实际需求,搭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开展自主攻关和联合攻关。

5.1资金扶持

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技术的突破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大量鼓励开展科技创新的政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25%降为15%,实施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家要真正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作用,只有充分保证创新经费的投入,支持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通过创新催生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和利润增长点。

5.2产研融合

公路施工企业相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实践经验丰富,但施工任务繁重、科研能力欠缺,而科研院校理论丰富、人才济济,但实践较弱,因此,施工企业要学会向高校智库借力和借智,搭建融合创新平台,推动产研深度融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通科研和应用链条,使科学研究为工程建设服务,使科学研究具有更加旺盛的实践土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3精准科研

公路施工企业要面向行业重点支持的绿色建造方向开展科研攻关。路基路面方面要在长寿命路面、道路养护改造技术、自融雪路面、自修复路面、冷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技术等开展攻关;桥梁方面要在装配式桥梁、钢混组合桥梁、超高性能混凝土、深海基础施工、数字化梁场、智能建造等开展攻关;隧道方面要在超前预报、智能化隧道掘进施工一体机、智能监测等开展攻关;交通设施要向智慧交通设施等方面开展攻关。

5.4创新人才

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开放宽松的研究环境,重点打造企业创新领头人,以创新领头人带动创新学科的发展,提升企业创新影响力。

5.5成果转化

企业要积极融入全国行业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在行业中宣传和推广先进的创新成果,同时要充分依托自身承揽项目优势,开展成果转化,用科技成果提高市场占有率,助力企业发展。

6结语

第3篇: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

关键词:县域;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体育意识

先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快速进程中,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大,农村的经济、教育、基础条件等多方面都滞后于城市。并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部分学校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使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相差巨大。当前县域环境下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仍未完善达到相关政策方针的要求,短板问题依然严峻,与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教育体系背道而驰。本文先对县域条件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定义: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和完备的功能配置催生农村学校体育向好发展。文章中对县域环境下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性与重要性的探讨分析,并指出了一定可行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期对目前县域环境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一些解决路径。

1、基本概念界定

1.1、“县域”

“县域”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所谓“县域”是以县级行政区域划分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基本导向进行合理空间资源配置与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完备的功能配置。

1.2、农村学校体育

鲁丽、裴东景等学者在《多维视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中论述道,农村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农村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作者对本文中的农村学校体育的定义总结为:农村学校体育泛在农村学校体育环境下以农村体育教育为主运用身体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群体性体育教育活动。

2、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偏颇的表现

2.1、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体系质量不高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资源受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教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和实现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方面,2007年国家出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学校在核定的范围内对体育设施配备一定的比例,小学阶段18个班级以下必须配备200m田径场一块、篮球场一块、排球场一块、器械体操和游戏区要达到200m2;初级中学校18个班级以下必须配备300m环形田径场一块、篮球场两块、排球场一块、器械体操区需要达到100m2。作者通过走访部分乡镇农村学校调查发现村级农村学校基础体育设施不完善,农村中小学400m跑道的标准运动场相当缺乏甚至没有,非标准运动场也破烂不堪。运动场地和在校学生人数配备比例与现行标准下国家文件中所提到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与班级配备比例相差甚远,农村学校体育在基础设施方面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其功能与设备完善远未能达到城镇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配备不足和与之相关的体育功能配置尚未达到完善程度,这严重制约并影响着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源方面,教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实现教育发展均衡的首要条件,教师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师资匮乏的现实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待遇差、教学观念落后、专业水平较低、工作量大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农村体育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的不合理。其中,年龄结构区间相差较大,部分城乡学校体育教师多以年轻、高学历或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为主,而恰恰相反的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多以退休或者退休返聘老师为主。学历结构不合理。就目前形势来看,一线大城市主城区中小学任教老师学历均需要本科及以上,研究生学历也占多数,在农村地区只需专科学历通过考核合格后就可以任教,这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形成巨大差异。男女性别结构方面失调,由于师范性质体现在男女结构差异上,男女教师性别结构明显失调,大多数呈现出女多男少的现象;在学科上却恰恰相反,体育女老师相对较少甚至一些学校基本没有体育女老师。因此,教育人力资源的趋于合理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减少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保障。教育经费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势头突飞猛进,但也出现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农村地区,原教育拨款总量相当少,即使增长幅度很大,教育投入也并未满足实际需求。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为主,即使投入同等额的教育资金来援助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但因受各教育资源因素的制约与牵制等问题,教育经费通过层层下拨,在下达到地方学校时,教育经费所发挥的功能性效果显著不大,很难最大程度达到直接下发于农村学校所产生的效益明显。

2.2、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是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体育教育质量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国家教育改革计划中明确指出了有关提高教育质量的方针与政策。在国家教育改革计划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依然受到一些潜在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人”。人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的关键,比如说,农村学校校长或者教学管理第一责任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力度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其次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有可能带动或直接影响同学们的运动兴趣,高程度专业化教学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甚至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向好发展;(2)“物”。物质保障是整个教育事业运行的基础,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器材是保证学校体育开展的关键。就运动场地与器材种类而言,相比于城镇化中学,农村学校运动场地有些还是砂砾地等;器材种类方面,农村学校一般以三大球为主,但在三大球中也很少涉及到足球的教学,同时在农村学校一些体育教学器材数量远不能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所要求的基本数额。因此,从多方面的结果来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相比于城镇而言,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因素要多得多,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空间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

3、农村学校体育现实问题

3.1、农村学校体育认知定位存在偏颇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既没有发扬先进教育思想观念,也没有吸收城镇先进的认知理念,反而部分农村学校中优秀体育教育理念模式也有所丢失,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学校体育认知定位有偏颇。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体育认知偏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思想观念的认知偏颇。农村地区一些家长普遍认为“体育”是一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有“搞好体育,步入田地”的想法。这种“重智轻体”的固有思维在农村家长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传播观念误差,使得一些家长对体育科目产生偏激想法,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指标,也忽视了素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2)乡村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偏颇。相比主科,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娱乐课程,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不重视。近几年,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随着体育科目入中考与其他语数外主要科目同样比重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家长与部分农村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于体育科目的重视程度;(3)由于农村地缘条件恶劣的影响和思想观念认知定位的不足,严重妨碍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无法更好吸收外来城镇先进体育理念。因此,基于以上三方面分析,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问题主要还是对于体育认知观念与思想认知水平低劣,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停滞不前,为此需要切实解决思想理念这个重要源头问题。

3.2、现有空间教育资源不足

优质的空间教育资源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力量的缺乏,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在新课标体系中无法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充分问题会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出现结构性的缺编,出现与体育教师所教非所学的严重现象。在国家教育改革进程中,教育逐渐出现均衡化以改善此类问题,同时也通过“支持计划”“对口支援”“特岗计划”等政策措施使农村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充并趋于合理,但现实情况下也并未满足实际需求;(2)体育器材是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媒介,在绝大部分乡村学校中无论是体育器材种类还是数量都是相当缺乏的;(3)教育的基础固然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县级政府与教育局二元化政策使教育经费开支相互牵制,经费使用观点不一,这样一来就使得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同时无法满足正常教育开支,也加大城乡教育差距。

3.3、体育意识淡化,轻视体育课程

2016年5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27号)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学校体育在思想上几乎没有确立创新性的指导思想,都是按照当前所谓的“常规锻炼”和“日常惯例”等方式来运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摆脱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羊式”的水课体系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同时课程体系内学生潜力未能得到更好发掘。体育意识与课程体系意识淡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形势下,不少人认为体育课仍然属于副科,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使得农村体育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成果没有期望,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功能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与理解,与主科教师相比农村体育教师没有什么突出的福利来鼓励驱动农村体育教师内生动力发展,长时间的问题积累几乎导致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出现“怠课”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体育意识的淡化以及体育教师轻视体育课程重要性,是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主要现实问题。

4、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创新路径思考

4.1、思想上改变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部分农村学校普遍对学校体育的认知地位产生偏颇的教育观念,同时传统的固有思想左右着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的想法,封固先进教育思想理念,这使得农村地区对体育教育认知产生严重偏差。因此,在农村首先需要改变其思想观念,一方面转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为先进素质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与重要性认识,改变家长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认识和功能性认识。

4.2、优化空间教育资源配置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在教育资源极缺的农村地区,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成为了棘手的问题。在当前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数大、分布广、规模小等一系列特征下,需要从政府到地方学校各个层面都应以农村学校体育的具体需求进行定位,做到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提升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转化由传统的“量”到“质”资源配置,此外还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路径。首先,从师资上采取引进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在职老师,政府也可通过鼓励政策和适当编制份额以及补偿工资、福利政策等方式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此外还可通过对现有的体育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以提高教育师资的教学质量保障社会进程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其次,在体育基础设施上借鉴城镇体育设施,实施体育设施共享,积极动用社会多方面渠道的投入用于加强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教育资金上,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加大教育资金的扶持以备基础教育资金管理和消费,另外还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募捐、对口支援捐赠等方式提高教育资金力度。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是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短板,我们需要有效规避,以实现多方参与供给、协同治理、合理布局应用农村体育资源,实现多元途径供给和多元治理体系,优化空间鉴于资源配置以达到农村学校体育路径创新。

4.3、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机制是一种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察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对于教育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合理必要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十分关键。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小学体育课程有着错误的认识,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开展以后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关键在于创立科学规范的校本体系,校本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内容的考察。学习成果上依照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标准,其中教学过程以教师课程整体性效果和学生的正向评判为依据,教学内容上严格按照新课标的标准体系来进行规范评判。因此,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评价机制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各种体育课程的综合评价指标来衡量体育课程的整体水平,在考核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时,应将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程度,以及学生内在参与运动的驱动作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指标。这样不仅优化了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还促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的需求与内生驱动因子的提升,同时也为体育课程向着健康创新的方向迈进。

5、结语

当前是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开局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关系着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现阶段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还颇显不足,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充分,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等原因依然是阻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最突出的因素。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其任务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机,把握学校体育发展新机遇,采取有利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举措,把握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新思路,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创新路径,从而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庆山,曹际玮.农村学校体育的生态困境及其治理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4).

[2]吴剑明,揭光泽,石真玉等.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13,20(2).

[3]王祥全,姜勇,仪俊希.体育课程一体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选择与架构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09).

[4]赖宗明,于易,吴飘.基于空间正义理论下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治理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20,39(4).

[5]江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探索[J].体育视野,2020(10).

第4篇:十四五规划纲要范文

【关键词】西游文化产业;文化内涵;应用策略;意义

《西游记》是我国传统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更凭借其积极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创新的宝贵资源。可以说,当前《西游记》在影视、旅游、文创等多个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呈现出如火如荼、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各文化产业也凭借着对文化内涵的发掘、人才的培养、理念的创新、产业的融合以及多元的营销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西游记》与文化产业概述

《西游记》一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超凡的想象力和生动贴切的语言刻画了孙悟空、唐僧等一众妙趣横生的艺术形象,更是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时以及当今社会中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文化产业是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为主要目的。[1]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业分类逐渐完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说,我国文化产业以及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愈加重视,《西游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西游”主体文化资源也得到各个行业的青睐,对文化产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西游记》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切入点,在文化产业各个类别中,《西游记》能够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文化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成为《西游记》传播与传承的关键载体,在文化产业中开发《西游记》文化资源,有利于《西游记》以别样的形式进入更多民众的视野,进而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西游记》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为了文化产业发展要优化重点文化行业供给,并具体列出9大重点文化行业包括: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创意设计业、数字文化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会展业、文化装备制造业。基于《西游记》在当前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实例和经济价值,下面重点对游戏行业、动漫行业、影视行业、旅游行业和文创行业这五个文化产业门类中的“西游”主题应用进行分析。

(一)游戏行业

《西游记》以其曲折的情节和广为人知的市场热度,得到众多游戏设计者的青睐。现在市场上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游戏据统计主要有三十余种,玩家较多、受众较广的主要包括《梦幻西游》《造梦西游》《少年西游记》《西游女儿国》《闹闹天宫》《大话西游》《我的西游》《西游记大圣归来》等。以评分较高的《造梦西游》为例,其游戏剧情极大的贴合了原著,从游戏模式上看主要是《西游记》主题下的过关游戏,从角色设计看,《西游记》中的经典角色,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都鲜活地出现在游戏中。而腾讯于2019年发行的国风竞技《闹闹天宫》则是还原了《西游记》的故事背景,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闹闹天宫》打破了一直以来西游游戏的固定设计,将游戏中的人物设定为国风剪纸画风格,实现了西游文化与传统文艺的完美融合。由此可见,《西游记》不仅在角色、剧情上给游戏设计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在传统文学与文艺的融合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动漫行业

《西游记》中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等性格鲜明的人物,记载了大量波澜起伏的神怪故事,成为很多动漫作品的重要来源。从动漫行业发展之初至今,《西游记》一直就是炙手可热的改编题材,如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是由《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改编而成;1961年出品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更是塑造了经典的美猴王形象;之后如《小八戒》《丁丁战猴王》等动漫作品,都使得《西游记》的动漫改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在当今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动漫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大的助力,如2015年改编自《西游记》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启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巅峰,中国文化产业通过动漫电影的形式重现了中国文学经典的魅力。

(三)影视行业

除上文提及的动漫之外,《西游记》也经常被改编为由真人饰演的影视剧及电影。《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一直以来从未停止,主要包括央视版《西游记》、张纪中版《西游记》、TVB版《西游记》《西游记后传》《齐天大圣孙悟空》《春光灿烂猪八戒》《吴承恩与西游记》《福星高照猪八戒》等,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央视拍摄的“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便造就了收视率89.4%的收视神话,至今仍是名著改编无可超越之作。而《西游记》的电影改编也是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近些年的“西游”电影约19部,代表性的有《西游·降魔篇》《西游记女儿国》《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西游记之大圣娶亲》《西游·伏妖篇》《功夫之王》等,其中“大话西游”系列开启了西游电影改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西游电影、影视剧在演员的演绎、特技的加持下传承着《西游记》的文化内涵。

(四)旅游行业

《西游记》中许多著名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都可以作为西游文化旅游的切入点,目前除了零散的主题公园之外,国内大型的西游旅游文化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乡淮安而建的吴承恩故居,位于楚州河下镇打铜巷,景区内包含了吴承恩故居、吴承恩生平陈列厅、悟园、淮安龙宫等著名景点;[2]二是《西游记》中经典景点“花果山”所在地江苏连云港,《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唐僧崖、老君堂、水帘洞都可以在连云港找到踪迹,在这一背景下连云港建立了花果山风景区,如今已经发展为国家级的5A级风景区。此外,全国各地的西游记宫、孙悟空主题乐园也为西游文化旅游有所助益。

(五)文创行业

文创产品指的是文化元素与创意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创意产品,各种文化元素都可以衍生出相关的文创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故宫文创、敦煌文创等。《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由《西游记》而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也不在少数。如中国邮政的西游记邮票、《大话西游》联合西安碑林博物馆打造的文创周边、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的西游纪念品,以及相关的玩具、文具、玩偶公仔、标志设计、漫画等,既蕴含着《西游记》原著中的文化元素,让人们了解到博大精深的西游文化,也符合新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要。

三、《西游记》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策略

《西游记》在文化产业开发中呈现出形态多样、多元发展的趋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果,主要是得益于全方位、多角度的应用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西游文化产业内涵;二是培养西游游产业人才培养;三是推动西游文化产业融合;四是加快西游文化产业创新;五是加强西游文化产业营销。

(一)挖掘西游文化产业内涵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的飞跃为《西游记》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与机遇,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窥探到西游文化的福利,推动着西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浪潮。良好的发展态势下,文化企业一方面利用《西游记》本身的感召力扩大产业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尊重《西游记》本身的文化底蕴,大力倡导《西游记》中的文化内涵,坚守文化传承的底线,在真正保护并发扬《西游记》中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创意改造,达到了西游文化产业长期有效的进步发展。

(二)培养西游文化产业人才

“西游+文化产业”是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全新模式,本身就能带来强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亟须培养西游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他们既要对《西游记》以及其中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又要熟知相关文化产业的专业技能。[3]在当前西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行业切实保证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以专业的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达到专业的水平,以实现高质量的文化输出,进而提升西游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推动西游文化产业融合

西游文化的产业化遍及文化行业的方方面面,旅游、动漫、游戏、影视以及文创等形成了全方位的产业集群。[4]这些产业之间一方面相互独立、各自发展,它们自身都取材于《西游记》中的角色和故事,汲取《西游记》中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精华;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又能进行恰当的联系与互动,有利于形成西游文化产业集群的合力。为了西游文化产业的接续发展,各个产业之间加快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比如各地的“西游记主题公园”联合起来在节日、纪念日举办主题活动,西游动漫、游戏与文创产品结合,制作动漫、游戏相关的创意产品等。在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良好互动中,“西游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实现了西游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加快西游文化产业创新

《“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指出:“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催生文化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深刻改革”规划还提出要“深化文化发展各方面的科技应用水平”。[5]对于西游文化产业来说,要用更加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让《西游记》与文化产业组合到一起,让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服务等环节都呈现出科技所带来的裨益。只有将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运用到西游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加之西游文化自身的感召力和各企业的创意点,才能帮助文化产业呈现出全新的局面,使西游文化在文化产业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五)加强西游文化产业营销

《西游记》在文化产业中取得高效的成果,与多元化的营销密不可分,在这些市场营销手段的助力下,西游文化才能更快速、更深入的进入大众的视野。首先,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推广增加了线上宣传的手段,打破了原本只有地推的单一模式,使原本鲜有人知的文化产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如在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之前,就已经在互联网得到了大规模的宣传。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中,商家往往运用多种营销手段来传播西游文化产品,以受众较广的西游游戏《梦幻西游》为例,商家不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还通过微博话题等形式,增加《梦幻西游》的曝光度。

四、《西游记》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意义

《西游记》凭借其丰富且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下的重要文化资源,当前《西游记》的文化产业开发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西游记》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带动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西游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每个中华儿女最为津津乐道的神话文学,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资源。伴随着文化产业创新的浪潮,如《西游记》之类的文化名著被开发成一系列文化产品,发挥着更大的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的新形势、新要素中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影视改版、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扩大了《西游记》的传播范围,增加了《西游记》的影响力。[6]《西游记》中的传统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再次“活起来”,传统文学作品在大众的生活中呈现的形式更加五彩缤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二)对人们美好文化生活的丰富

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迈入了全新的阶段,西游文化出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能够在快节奏的文化体验中获得视听审美和文化消费的愉悦感。文化产业的创新始终以人民的文化需要为中心,而《西游记》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思想精深、陶冶心灵的优质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特色鲜明、内涵突出,不仅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美好文化生活,也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三)对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带动

当前,《西游记》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大到影视作品的改编,小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其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容小觑。可以说,《西游记》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性,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也带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在未来西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将展现出更大的经济潜力。《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家喻户晓的艺术瑰宝,无论是其中个性鲜明的主角形象还是百转曲折的故事记述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当前文化产业创新的环境中,《西游记》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新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董炜纬.名人名著与文化产业的开发研究[D].云南大学,2018.

[3]齐麟.《西游记》文化产业的历史发展新机遇[J].中国民族美术,2017,(S1):12-15.

[4]苏昊.文化产业视域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4):168-171.

[5]赵鸣,鲍林,徐洪绕.全域旅游视野下连云港市《西游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