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教师教育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教育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教育学论文

第1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教育部正在积极构建国家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并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师教育面临繁重的探索和建设任务,还面临水平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全面考验。从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长期困扰师范大学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或综合化与特色化之争并未彻底解决,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有待形成,发展教师教育尚未成为全校共识。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师教学能力离基础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数量总量不足,兼职队伍不稳定。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严重缺乏。科研水平不高,研究项目偏少。教育学和学科教育的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升,引领、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二、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路径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育基地。为了适应国家新时期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应适时以教育部相关改革理念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切实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教师教育品牌。

(一)准确定位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属于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其本科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都急剧增加,多学科发展成为共同趋势。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一定要准确定位教师教育目标,明确教师教育在学校中的位置,不能因为走综合化之路而丢弃原有的师范特色与优势。一方面,要确立教师教育专业的独立地位,保障教师教育的"合适"位置,大力构建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培养体系。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仍然承担着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重任,因而其教师教育专业既是学校的发展根基和办学的优势与特色,又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在继续输送合格师资、培训在岗教师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牢固培养教师的专业目标,立足于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尽管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或愿意从事教师行业,但从专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教育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细化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求,从而保证学生毕业时具备教师资格。

(二)切实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教师教育是教师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入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综观中外师范教育的办学历史不难发现,重视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基础教育的接轨是办好师范教育的必要前提。但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由于教师教育专业招生人数急剧增加,高师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主动与中小学联系的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基础教育联系不紧密,教育内容也脱离了基础教育实际,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近些年,高师院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开始积极主动建立与中小学的紧密合作机制。笔者认为,高师与中小学的合作,重点内容有四大方面。第一,共同开发课程及实施课程教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坚持本科教学的学术规范,课程设置必须遵照国家学科规定;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培养合格师资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必须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分别与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开设的实用性。目前,大多数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强调本科教学的学术性,教师教学一味强调理论灌输,鲜有对接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因而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实际的中小学教学存在明显的脱节,学生在教育实习时存在过长的不适应期。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教育教学类课程与中小学联合开发,一定比例的课由中小学优秀教师来实施教学,通过他们的以身示范和案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师范生更早、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基础教育。第二,共享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名师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数量要不少于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20%。兼职教师要承担课程教学或指导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任务,从而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中小学和幼儿园定期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师每四年内至少要有一个学期在中小学或幼儿园工作,全面、深入掌握基础教育实际,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高师院校要支持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工作经历。只有"双管齐下",才能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第三,教育见习实习的协同创新。总体来看,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办学特色也有较大差异。首先,高师院校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定向选择符合专业办学定位的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开展深度合作,综合考虑课程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资教助教等多方面的因素,深度融合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与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的职业提升的要求,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其次,高师院校要与实习基地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研究,改革校−县、校−校合作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育实习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增强基础教育、网络课程、案例库的资源建设等。最后,高师院校要持续加大专项投入,巩固完善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建设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是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基本规则,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高师院校要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专项建设经费可以依据"按需申报,高度共享、统筹管理"的原则来执行。同时,要定期选择一定数量的中小学、幼儿园来推进和巩固各学科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见习、实习、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从而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实习基地。

(三)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教育部连续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面向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这对推动各高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无疑是一种政策引导。作为师范院校,探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然是义不容辞的。地方高师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诸如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综合教改实验班、优秀师范生助学奖励计划、定向培养、第二学位、开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主辅修制、本科−教育硕士和本科−农村教育硕士一体化培养等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教育硕士授权学校为例,简要说明实施"本科硕士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3+0.5+0.5+2"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设想。"3"指的是本科培养的前三年,主要任务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职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培养过程中要融合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的特点,既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能力。前一个"0.5"指的是本科培养的第七学期,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校方要集中安排学生到中小学担任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还要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契合学生的实习实际,既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也可以是教育调查报告。当然,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与所修专业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后一个"0.5"指的是本科培养的第八学期,主要是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学习。学生在经过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后,要认真进行理性反思,进一步明晰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开设的课程既要有专业选修课程,还要增加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尽量多开设专题式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院系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能力,同时做好本硕一体的课程衔接工作。"2"指的是两年的教育硕士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高度融合。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包括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发展课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独立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开展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具有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师一定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考核,要建立"师范生成长档案",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学业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毕业生跟踪制度,把师范生的在校培养和工作后的专业成长纳入培养体系,确保学生实现从"优秀师范生"到"优秀教师"的转换。

(四)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总体而言,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大致相同,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三个部分。目前来看,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发达国家基本相似,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内容选取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差异,突出的问题有三: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偏弱,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课程,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无法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储备,也无法适应日趋综合化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二是学科专业知识过于庞杂,限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目前占总课程60%以上的专业课程,拘泥于封闭的学科体系,内容陈旧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其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使得学生学的知识不少,但无法直接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三是教育类课程量少质低,无力支撑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几十年来的"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一直是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有符号,教学内容也基本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无法与基础教育的实际接轨。面对新的形势,高师院校必须大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积极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教育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大力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开发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库和资源库,注重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教师教育,既要重视理论学习,还要高度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立实验、见习、实训、竞赛、体验、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既要包括专业课程的实验,也要涵盖部分中小学课程的典型实验。教育见习,应从大二学生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一周,给学生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使学生直接获得中小学教育的感性认知。同时,加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训练,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比赛,"以赛带练",实行教育实习资格制度,凡是没有达到实习资格要求的一律不得参加教育实习。大力实施一学期教育实习制,通过顶岗支教、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混合编队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环境。辅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形成专兼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从而保证教育实习的实效性。

三、结语

第2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学科的专业性强,它以整个地球为对象,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世界气候和自然带以及分洲区域地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图表、地图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涉及的时间悠久,地域广阔,加上内容复杂,且以描述为主,理解难度大,背记知识多。令人感觉烦杂,枯燥乏味。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教好这门课?十几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点探索。

一、认清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决定教学的效果。从两者关系看,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师的“教”,归根结蒂为了学生的“学”;“教”的好坏要通过“学”的好坏来衡量。这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原意学、容易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除自我主观努力外,必须取得学生的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自己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备好每一堂课。对于备课教案的作用,很多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也许是习惯使然,对备课教案的依赖性很大。不备好一节课,不写好详细的教案,就好象心里没有底一样,我是不敢进课堂的。并做到每一节课后有小结。五个班级,每讲完一个班,都对教案进行补充完善,发现问题,改进教法,力求精益求精;我觉得只有充分地备好课,作好有关方面准备和设计,才会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忙而不乱。

其次,注重讲好绪论课,打响头一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论课讲解什么叫地理学。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等问题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是一门课的总纲;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自觉性和兴趣的关键课;是给学生第一印象,为日后课程铺道路的奠基课。因此,我牢牢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与人类生存悠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之源泉,沧海桑田的变迁,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地震开始,引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通过对比中国地形图和展示中国名胜挂图,提出了:为什么形成了地形的如此格局?为什么中国气候东南湿润、西南高寒、西北干旱?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祖国的名山奇峰为什么如此奇丽多姿、栩栩如生?等问题,揭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神奇感和求知欲;又跟大家交底:地理作为中学七科统考学科之一,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就要参加全市的地理结业会考,考试成绩将按50%的比例计入中考升学成绩,并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着重阐明教与学的关系,希望同学们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学好地地理这一学科而共同努力。

第三,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结合“地理就在身边”教研活动,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与本节知识点有关的联系学生实际的资料。比如:讲气候,就联系长岛的气候特点;讲季风,就联系本地的冬夏风向;讲地层,就联系海边悬崖的层叠现象;讲地震,就联系长岛地震频繁的原因;等等。使课本知识结合于实际,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法学法两手抓,重视学法指导。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没有好的教法,就谈不上培养科学的学法,它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有只研究教法不一定就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法,对学法的指导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一个教师来说,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够形成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才是自己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强调学法指导,才是抓住了根本。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通过教师的“教”去指导学生的“学”:

(一)凸显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因果联系,交给学生理解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比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节,是世界地理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因为要在四课时的时间内学会辨别八种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特征和成因以及分布,每种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部分,当初我自己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上课听老师一种一种地讲,也很感枯燥无味;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就尝试从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记成因、知特征、推分布”的理解记忆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成因理解了,那么对特征、分布也就自然容易记忆了。

(二)指导创造灵活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中学各个学科中,地理可以说是个介于文理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虽说是要以理解记忆为主为基础,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还是难免许多死记硬背的东西,遇到这种情况,我教给学生许多灵活的记忆方法,比如:对于枯燥的数据,多采用谐音记忆法。“爸爸誓爬珠峰颠, (8848米)姨舞舞进吐鲁番,(-155米)”,“海岸线有一把钱,(18000千米) ” “我国水能储量大 ,不要浪费留点吧!(6、8亿千瓦)”“马里亚纳最深处,累得尧尧扔三次。(-11034米)” 对于重要的规律,多编成歌诀。象《雨带推移歌》《全国省名歌》,对难记的图形,多采用象形法,比如“非洲是梯形加三角”“澳大利亚象螃蟹”“南极洲象逗号”,诸如此类。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此类方法,去联想,去编写。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用新旧对比法,以旧引新,讲新复旧,异中求同 。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启发学生寻求新旧之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例如:学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先回顾复习“地球的经纬网和经纬网所指示的方向”;讲授“季风的形成”,先复习“海陆的热力差异”;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中,既便于掌握新知又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原先想,作为任课老师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尤其是所谓的副科小科教师,尽全力把书教好就行了,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可教育教学实践告诉了我:一个学生学习上不去,固然有智力问题、方法问题,但首先是学习目的和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一句话是思想问题、精神状态问题。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书不育人不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及时排除他们学习上的思想障碍,书也是决然教不好的,何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每个老师的共同责任,从此后,较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列入教学工作日程,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做;把课外教育和课内讲授很好结合起来,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常到同学中走走、看看、问问,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身体、思想、和生活;平时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交心。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渐渐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心心相通了。大部分同学有话敢跟我讲也愿跟我讲了。这使我最大限度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品质、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为我的教学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目的、方法、效果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科教学服务;只有抓住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选择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学科以地球和自然界为对象,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一方面,特别强调现实性、实践性、实用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可能都到各地典型现场去参观,更不能直接感知那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质作用过程和地理规律展示。如果光凭书本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既死板又脱离实际,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多用直观教学法,力求把平面问题立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一)、启发提问处处结合实际。地理规律和理论很枯燥,但地理教材可联系实际的方面很多,既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又有丰富人文知识、人地关系充实教材,并明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为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启发,然后上升为理性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如讲述中国地势的特点时。先提疑问,我国的许多大河都向哪个方向流?为什么?思考题的出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希望作出解答的好奇心。学生自学课文后,分组讨论,选出最佳答案是:河流大多向东流。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我适时提问:“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流和河流有什么的影响?”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全文后学生得出:使我国多数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使东部海洋的湿润气流顺着东低西高的地势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再如,讲述中国地形变化时,我先从黄河的淤塞说起:“历史上黄河宽阔的河道由于河水带来的泥沙日积月累,慢慢被淤平,形成冲积平原——华北平原,河口处也形成越来越大的三角洲;而一个地区发生地震时,却由平坦的地形变的高低不平。那么地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想得到答案,他们急切的去读课文,从而得出了地形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这一结论。

(二)、重视运用地图和图片导教、导学、导练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具有全面、形象、直观的特点,被称为“百科全书”,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因为地图不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从中我们还能分析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我把阅读、记忆、使用地图视为学好地理的秘诀。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三看法”:一先看位置和轮廓中国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所以打开地图后,先看该区域的经纬度是多少,是位于沿海还是地处内陆,该区域大致是什么形状。这样就有了空间感和方位感,以后一提到这里,在头脑中就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印象。二看颜色。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过仔细观察不同的颜色的范围大小、地区分布,即可掌握该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三看“面、线、点”。 就是指按“面、线、点”的顺序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们所占的空间范围大,在地图中最为显眼,所以先从认识它们入手较好,要看清这些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特点。“线”是指像山脉、河流、交通线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称等;“点”是指城市、村庄、工矿区等点状分布的地理要素。然后,还要学会分析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对气候、河流走向、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次,不管是讲授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做练习,我都以地图为先导,没有挂图,就用手绘板图,课上画图费时间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就在课前画好小黑板。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强地图运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又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比如地形、气候、工业和农业的分布等。

另外,我们平时注意 想方设法,尽力收集有关的地地理图片,如:火山喷发、钱塘大潮、壶口瀑布、海啸与地震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出示,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且寓学于乐,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事物和规律,也尽量以图片图像直观的展示在课堂上。例如在教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我先出示《熟视无睹》和《就地取材》两幅挂图,然后出示疑问:“我国水资源相当紧张,但利用中又存在哪些问题?”激励学生联系图像得出答案:①是浪费惊人;②是污染严重。课堂讲授中,也随时手绘板图,比如:火山的构造、高低气压带的形成、地形雨、河流流域与分水岭,等等。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再现了在自然界中很难直接面对的现象和规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 结合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利用地理教学仪器进行演示,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理解透彻。例如在讲述等高线地形图时,我设计了山峰演示图,在山峰(用玉米棒代表)上缠上等高线(铁丝),并标上海拔。然后把玉米拿走,按住顶端压下去,等高线图出现,是一个闭合多圈图,并且海拔由外向内逐渐升高,从而根据此图判断它是山峰。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盆地地形图、陡崖地形图,由于是自己动手,所以印象深刻。在讲述地壳运动时,褶皱和断层对地形的影响很明显,它们的作用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山脉。学生们很难判断到底是哪种作用所形成。我制作了《褶皱模型》和《断层模型》在课堂上演示,并提出疑问'为什么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因为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分错动而形成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长岛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刘长庆

二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第3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1.1关于生源

优秀的生源质量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保证.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属于本科二批录取,由于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偏见,男女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综合反映,当然也与学校的教学传统、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因素有关.初等教育学院数学方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按其报考志愿录取的,但学生的高考志愿往往并非完全出自学生的个人意愿,如受高考分数线的限制或听从父母的意见等,因此部分学生选择数学方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客观来说,学生的高中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接受数学分析的教学时可能具有一定的障碍.

1.2关于学生的数学观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容的特点,人们往往把数学等同于数学知识(在此主要指各个具体的数学结论、命题和公式等)的汇集,后者又常常被看成无可怀疑的真理.过去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局限于知识成分,很少涉及到数学思想、精神、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观念成分.正如丁石孙教授所指出的:“我们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同时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对数学的片面理解—把数学等同于计算(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把数学看成一些枯燥的概念和定理的集合、看不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应用能力差.这与我们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1.3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来看,因为数学是现行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很多学生学数学只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任课教师曾经对12级数学方向的(1)班43名学生实行无记名调查,调查内容是写出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和一本数学课外书的书名,结果表明只有两个学生分别写出了华罗庚和陈景润,一个学生写出了《邮票上的数学故事》,缘于高中老师的推荐.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读过数学课外书.这里说的数学课外读物是介于纯粹的课外读物和学习参考书的一个中间品种,它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却不是立竿见影的.例如徐迟在《歌德巴赫猜想》中写道:“陈景润之所以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得益于当年的中学数学教师沈兰上课时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的科普数学知识非常薄弱,令人感到震惊.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来看,学生认为小学数学内容简单,与大学数学关系不大,因而感觉深奥难懂的数学分析课程对于他们以后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用处不大,由专业定位产生的“无用论”思想直接导致学生的功利实效主义观.其实,数学分析的专业知识在开阔教师的视野,指导教师在解题研究中有很大的居高临下作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三或大四的学生认为数学教育类课程如《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解题研究》更受同学们的欢迎,更有实用价值.在传统的数学模式下,很少有学生把自己现有的专业特点与未来的职业特征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但我们对北京19区县245所小学9864位小学教师调查反馈表明:大学数学课程若能联系到小学数学知识,如加强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及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等,则对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是很有益的.

1.4关于教材和教师

现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这是一本优秀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数学分析作为大学生入学第一门课给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学生普遍反映接受起来有困难.特别是严格的极限理论,是学好数学分析的一个门槛.其实大学教材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按统一规定使用某一出版社的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尽管新任教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上岗前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培训,但对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也只是杯水车薪.如何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取舍到教学方法的设计,解决好“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必须随时了解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向,并把相关内容及时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

2课程目标

数学分析是近代数学的基础,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已经深入到数学的每一个分支,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实数集上的函数,主要工具是极限.大一学年学习极限论和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共计144学时;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和级数论,共计54学时.通过对数学分析课程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课程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2.1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2结合义务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能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2.3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了解数学文化,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等,培养全面的审美情操,提高数学素养.

2.4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正与反、一般与特殊、运动与静止、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等.

3教学建议

担任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梯队教师立足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3.1树立专业情意,培养学习兴趣

入学初期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解小学、服务小学、研究小学的教育是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来说,是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促成小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小学教育专业化应当被看成教育现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小学教育特点及高素质师资的要求,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求学内因,自觉地进入专业自主学习状态,否则他们自认为献身小学是大材小用.由于学校安排的教育见习时间是大一和大二下学期,教育实习时间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缺乏感性认识,他们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小学数学就是加减乘除,没什么难教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寻找一些只有站在高等数学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的小学数学问题.例如在实数的有关概念教学中,结合小学课堂的一个真实案例:在教循环小数一课中,认识了“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之后,教师让学生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有一位学生说道:“3.9999……是循环小数”.立刻遭来了一位同学的反对:“我曾经在数学报上看到过,3.9999……=4.而4是整数,整数怎么可能是循环小数呢?所以3.9999……不是循环小数.”学生似乎言之有理,教师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只有尴尬不语.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作为小学教师,既要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作用和蕴含的数学文化,也要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认识,提高对教材分析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具备高一级的数学知识,了解与小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以发展的眼光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避免犯有科学性错误.只有有了深厚的高等数学知识且认清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将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学,合理而准确地驾驭小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的求知需要.

3.2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成功中学数学教育靠的是什么呢?“一是靠对数学的深入理解,二是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数学理解不深入,心里发虚,讲起课来淡而无味;人文修养不足,只能就事论事.”借鉴到大学数学教育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文化视野看数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俗语、谚语、古诗文创设一个适合的文化氛围并用数学解析它们,有助于数学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层面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否则教师自认为把定理、推证和演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可学生仍然是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云.例如在讲授抽象的极限概念时,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对数学无限性的描写介绍给学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把空间无限与时间无限,无限大与无限小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学科“关门主义”,注意纵横联系,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全方位教学,不仅要看到它与后继课程的相互关系,还要看到其中渗透的哲学、美学等思想,文理渗透.例如在讲完导函数的应用后,当即送给学生一句话:“岁月有极限,要定好人生目标;追求无最值,需解对生活方程”(其中极限、目标、最值、方程都是数学名词).言传身教的同时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育,其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更不是数学家.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时,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使不少对数学兴趣并不高的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数学.如果让憎恨数学的学生毕业后再投入到数学教学中,会导致恶性循环,误人子弟.因此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从某个现象、事件、故事、案例、小演示等引出问题切入教学主题,比直接从概念、定义、定理切入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起他们积极地思维,形成思维上的师生良性互动,改变沉闷的数学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应该坚持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与提高教育素养并重,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给学生以鱼(显性知识),又要给学生以渔(隐性知识).

3.3改进教学方法,增删教学内容

我们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的理论,结合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采用内容分层次教学法,整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例如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limx0sinxx=1,limx0(1+x)1x=e是两个重要的极限?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课堂上展示的一个个孤立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关键内容,把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而相对来说不是最基本的一些内容不讲或作为选讲部分,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选学.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适当减低概念的抽象程度,以求得难度的减低,达到直观理解的目的.同时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大量枯燥的概念、定理以直观的图形、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微积分在高中课程中占了一席之地,大学第一学期的课时计划,基本上是高三微积分初步的拓展,涉及了极限、导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以及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应用.讲授重点放在学生不熟悉的问题上,同时两种教材对比,找出异同,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突出新知识.在引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指出相应概念如何被当代某些学科领域和后续课程引入,以新的前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调整,数学分析的教学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解决好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等数学教学特点,顺利完成高中数学到数学分析的过渡,提高数学分析的教学质量.例如高中讲的穿线法解简单的一元高次不等式,本质是连续函数根存在性定理的运用,让学生觉得“得来全不费功夫”,没必要再炒一遍冷饭.同时利用英文教材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国际视野下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尽管大三才开设数学史课程,但教材里面的许多定理都是以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趁热打铁地介绍相关的数学成果,穿插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和思想教育,效果比专门学习更好.

3.4改革考核制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现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以闭卷为主,采取笔试的方式,考试内容大都以“模仿记忆”为主.为了改革传统考试的弊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情感,培养创新精神,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增加了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结、论文等来考察他们的成绩.作业的类型多样化,例如常规作业,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问题,课题研究作业,专题研究报告等.作业结果的呈现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例如习题解答,数学学习体会,数学小论文,研究或调查报告等.试卷所选用的题目也不局限于原来的“老面孔”,而要赋予新的背景,开放性的题目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自主创新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要涉及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学科综合.在检测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查阅资料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去探求新知的欲望,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学完定积分的概念后,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如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4结束语

第4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实践,教学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行社的发展需要与旅游院校教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和适应旅行社的需要及发展。研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实践学时较少。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开设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然而,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实践比例较少,没有形成真正完成的整个实践环节。

其次,缺乏实践教学设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没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多数并没有建设专门的实训室。学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缺乏,使得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环节无法得以完成。

最后,目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完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实践环节,学生需要见习、实习的过程,才能真正的认识到旅行社的实际工作状态。然而,由于旅行社特有的经营方式无法一次性接收大批的学生进行实习。学校需要同时联系多家旅行社安排大批学生到旅行社实习教育学论文,在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重要意义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经营管理的有关理论知识,还要熟悉旅行社的工作流程,例如投诉处理、旅游服务采购、行程制定流程等,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实践是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对旅行社业务流程的操作,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各工作部门的具体职能;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对旅行社的实际运作有更为感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加深对旅行社的基本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从事旅行社业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运用相关理论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实践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总之,学生对实践教学具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得到实质性的、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学校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企业期望通过实践教学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得到符合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所谓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教学的方法论对策系统,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实践教学任务,经由逻辑归纳概括而成的比较稳定、简明、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实践教学模式是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首先组建教学小组,建立起同旅行社的实践联系期刊网。其次,根据课堂内容体系,逐步实施课堂教学内容与旅行社实习同步进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实践主要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课程涉及章节内容

主要实践方式

旅行社设立

分组设计、制作方案并展示

旅游线路设计

做市场调研、预测和线路设计

旅游产品定价

对自己设计的旅游产品进行定价

旅游产品促销活动

选择促销方式进行促销方案设计

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

进行销售渠道及中间商选择教育学论文,设计方案

旅游产品采购服务

根据线路进行采购服务设计

第5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师素质;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而最为有效、途径最为便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鉴于此,受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的委托,课题组在2004年7-8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以期切实把握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考虑到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校长以及地方教育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教师继续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和体会,我们的调查对象便集中在这些人。抽样调查地点分别是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雅安市名山县名山中学、教师进修校;大竹县教育局、教师进修校;华蓥市教育局、教师进修校;仁寿县教师进修校;南充市教育学院;南充市顺庆区教师进修校。调查对象包括有关教育局、中小学校及教师进修校的领导、教师、工作人员以及正在各所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27份,有效回收率为81.8%。

一、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

我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亦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教师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义务,也是其权利。在现行的教育成本分担支付体制下,既然教师也是教育成本的付费者,那么在达到培训要求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其教育服务,如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地点、形式等。但现实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是很大。被调查教师认为“个人选择权不大”是继续教育的首要问题。由于目前培训实行的是地域上的分片区划定,教师只能到学校所属片区的培训机构。49.6%的教师认为是按上级的安排参加某一个培训单位的培训。调查也显示,如果本人能自由选择培训单位,68.7%的教师认为选择培训单位的第一标准是教学质量,其次是“收费高低”,占15.4%,再次为“地域远近”,占12.2%。另外,在教育内容及教材上,74.5%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选择教材。在教育类型上,教师多以学校需要为出发点,而不以本人实际为着眼点来考虑,有的教师想参加某一类型的培训,但经费、名额、职称、学历上有限制,如骨干教师培训。外出观摩教学等形式,学校还要考虑经费,学校发展等因素。可见,教师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选择权在培训机构、教育内容、经费、职称、学历等问题上都受到一定限制,不完全以教师所需为出发点。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新任教师培训让新教师能比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岗位培训中普通话、板书培训让教师技能、技巧得到了提高,学历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调查反映,主要培训类型有岗位培训(累积占22.1%),新任教师培训(占14.2%),计算机培训(占17.2%),骨干教师培训(9.4%),学历培训(19.9%),培训者培训(4.0%),课程建设培训(13.3%)。

在教师参加培训目的方面,其中有38.4%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补充知识”,51.3%为了“提高技能”,10.3%为“拿学历”。当向及培训的效果时,只有51.3%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后实现了既定目的,其中,在收获方面,30.2%的教师认为主要是“知识”,25.5%主要是“技能”,14.2%是“职业道德”,18.3%“拿到了学位”,另有11.9%是“认识了一部分人”,而还有45.4%的教师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可见,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导致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继续教育培训者(即培训者或施教者)的素质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培训工作。目前,培训者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各市区(县)教师进修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室的同志。尽管一些地区的教师进修校、教研室采取了较多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但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如讲课内容过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学习作用。

2.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个别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等。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有20.1%的教师认为“正规但效率很低,14.2%认为“不正规且效率低”,只有30.0%认为“正规且有效率”。就教材而言,20.5%的教师认为既定的教材内容不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连”。在对“你认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答上,“内容的现实性不强”排列第四位。

3.教学形式单调。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和培养目的,对此,应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形式单调”在教师继续教育诸多问题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92.6%),其次为“‘课堂讨论”(3.9%)和“远程教学”(3.0%)。单一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让受教育者对教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培训者所倡导的事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理念相去甚远,故教育的效果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教育考核评价不力。继续教育的主要评估形式是“考试”,占60.5%,其次为“考查”,占30.6%,“论文”占7.9%,可见考核方法过于呆板。在考核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核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等形式化现象,没真正起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只重学时总量,不重实际效果。其次是一些考核的时间安排和形式不太合理,如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培训在授课一结束后马上就进行结业过关考试,一则此类项目并不是在短短的三五天内便能掌握的,二则这些技能技巧只有在教师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和运用才是培训的真正目的。

5.学历培训中质量难以保证。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提高学历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参加过此项培训的教师反映,只要交钱后到学校上课,考试内容先圈定,任课教师一般让过关。同时,为了比较容易拿到学历证书,存在理科教师拿文科文凭,所修专业与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不相关的现象。

(三)经费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有关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四川省实行的是“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教师及有关学校各按一定比例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在前期,这种“三个一点”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该机制的运行就出现了问题。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种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经费投入不到位”被认为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居第三位的问题,只有10.1%的教师认为政府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

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交费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一方面目前政府应支付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能保证,另一方面教育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教师无权讨价还价,而各地又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年度奖惩挂钩,教师只能出钱买单。调查结果表明,66.8%的教师认为是由“个人”来承担继续教育费用的;只有34.2%的教师认为由“个人、学校、主管部门”各出一定的比例。正是如此,72.8%的教师认为收费高,其中农村教师占91.5%。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四)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

调查反映,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有必要,占97.5%。但在谈到“没有政策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时,44.2%的教师回答“肯定”,41.8%“视情况而定”,10.7%问答“不会参加”。而“自己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只有63.8%,分别有29.7%和12.5%的教师认为是在“单位组织”或“上级命令”下参加的。可见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意识与参与行为有着较大的反差。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上有经费负担问题、受教育后的效果问题、个人选择权问题以及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冲突问题等。主观上是教师把继续教育看做上面安排的任务来完成,心态上还没有转换过来,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既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又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益。

(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有明确规定,由于教师都有教学任务,一般将继续教育的时间选在节假日来进行,而且往往是集中在几天内完成一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部分教师反映内容量大,面时间相对较短.壳不成教育内容。尤其是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而且有的项目安排还与任课时间相冲突。由于中小学教师人数编制控制较严,一个教师任教班级多、跨年级上课,入手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平常也没多少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如遇外出观摩等教研活动,学校就没有剩余教师来接替工作。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部分领导不够重视、监督管理不到位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学校的继续教育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主要由教师进修学校主持的岗位培训、新任教师培训、计算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等非学历培训;由有关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参与举办的学历、非学历培训;由各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学、观摩课、各科室教研活动、外出听课等。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教育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给政策(30.4%)、给名额(机会)(30.4%),只有10.1%的教师认为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还有23.8%的教师认为“役有采取积极措施”。这反映了一部分地方官员和行政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有一部分学校主管人员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态度。其心态较复杂:从学校教学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肯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教师成熟之后的不稳定又让学校没实际好处。因此,有关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倾向于依靠制度强迫教师参与,疏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督导工作,缺乏培训目标的定位,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对现实中凸显出来的问题缺乏调查,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或调整有关措施。

二、完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针对四川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同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正常、高效的运行涉及有关方面的协调一致,尤其是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上,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其教育行政职能。既要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鉴于此,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情况,政府首先要确保各专项资金的落实,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其次,在管理中采取积极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活动。如可借鉴我国发达地区政府通过发行“教师教育券”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市场。即政府发放给教师“教师教育券”,教师根据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凭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凭收到的教育券到地区教育局兑换相应经费。这种“按需确定培训内容,有偿参加培训活动,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的管理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对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监管,注重实际效果。

(二)充分调查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融合

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实情况进行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以期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必须与基层学校多联系,深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去,与教师、校长及有关行政人员交朋友,深入了解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然后把调查得来的有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及其涉及的有关理论等,再确定适当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目前,一些培训者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培训课上照本念经、说空话、说假话等现象只会使受训者失去对继续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能力

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积极性

有些学员不去上课,或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在考试时敷衍了事等现象,均反映了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吸引不了中小学教师,没有考虑到他们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不能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观点和看法的事实。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评判。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新的培训方法上要考虑到受训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去。如我们可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方法。这些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如果受训教师从这些教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心灵的震动、思想的洗礼、学习的乐趣以及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帮助等,那么这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并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充满向往。

(五)改进继续教育模式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各地区教师进修校为主要机构的“培训机构”模式和“高校本位”模式。这两种培训模式都以培训机构或培训者为本,而不是以受训者为本。如“高校本位”模式多以培训教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为培训内容,与现实结合不大紧密;多是受培训者到学校去,受训者在时间、经费和精力等方面要有较大投入,有的培训安排还要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对此必须选择一种更好的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教学片区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推广。该模式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领导机构。其基本做法是:培训中心派人员到各地进行课题调查,了解情况和问题,征求学校和在职教师的意见。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所有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学校的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将计划发到各个中学,分批轮训,同时还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实施。教学片区培训模式的优点是培训计划来自教学第一线,比较贴近实际和具有时代感;培训地点灵活;培训时间的长短视内容而定;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方便教师参加培训。

第6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信息化时写作字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教师推荐题目√自拟题目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选题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是语文教学首要任务之一。识字写字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阅读写作、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的普及,手写体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化书写工具的冲击,学生写字现状不容乐观,写字教学面临空前的挑战。本论文致力于探求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发现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改善写字教学现状提供相应参考。

选题意义: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写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写字教学也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当世界三大古典文字中的北非埃及的圣体字、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字早已淹没在时展的浪潮中,汉字却依然生机盎然。我们骄傲的以为汉字能经受住高科技的挑战,在信息化的冲击下站稳脚跟,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脑手机等信息化交流工具的普及,传统的手写交流方式被Email、QQ、短信等所取代,手写体汉字逐渐被方便快捷的键盘输入所取代,甚至连作业都大兴打印稿之风。学生写字质量愈发下降,出现了写字兴趣淡化、提笔忘字、字迹潦草凌乱、错别字连篇等现象,有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如何保证学生的写字质量,如何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信息时代中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对于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法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软硬笔兼学,还要临摹名家书法,学习书法知识。此通知一出台,引起各方热议。可见,写字教学已引起各界关注。导致写字教学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信息化的冲击,对写字教学的认识不足、应试教育下沉重的课业负担等也是制约写字教学有效开展的因素。开展写字教学并不是盲目的,我们首先要明确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去发现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写字教学的开展。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检索,从获得的“写字教学”相关研究的信息来看,主要集中在写字教学意义、写字教学现状及写字教学的策略研究上,论述写字教学的意义的重点多在写字教育的功能上作了一些论述,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汉字不仅有着鲜明实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与美育因素。认为写字教学具有育德、益智、健体、审美、养心、博学等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高尚的精神品质,提高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大有益处。在写字教学的现状和策略研究中,大都提到了电脑、手机等信息化工具对学生书写汉字的冲击,很多学者认为频繁使用电脑打字已对学生的汉字书写和学校开展写字教学造成了不良影响,汉字书写有着电脑打字不可替代的优点和特点,写字教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研究认识到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对写字的影响,却没有探究信息化工具对汉字书写影响的具体表现,更没有从造成问题的根源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提出运用好电脑等信息化工具促进写字教学的策略。总之,这些研究强调了意识的提高,但缺乏具体的方法对策和实践探索。

为改善写字教学现状,教育部做了很多努力: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写字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除此之外,国内很多学者也在探求写字教学的出路,提出改善写字教学现状和解决写字教学问题的策略。

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五章第一节详细论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目标、识字写字教学关注点及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方法,提出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蒙学相结合促进写字教学开展。

刘永康主编的《语文教育学》第三章论述了识字写字具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使用电脑的意义,并结合课程标准论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和策略,论述了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和教学措施。

王振刚《对键盘时写作字教育困境的思考及其教学探索》一文中从造成写字教育困境的原因出发,确认科技对书写技能的影响和基础教育中写字教学的弱势地位是造成写字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认为全球化的背景使汉字书写文化出现了认同危机,新媒体技术形成了对传统审美文化的强烈冲击,电脑的广泛使用在客观上造成了书写技能的弱化。现实中应试教育难以撼动的强势地位,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写字教育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名存实亡。对写字教育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见解并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尝试和探索,试图为写字教育的生存、发展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使写字教育在“键盘时代”充分发挥它的文化传承和综合育人价值。

魏南疆著的《语文教学散论》第三章论述了汉字具有简洁明确、构词灵活、达意迅捷的特点,并评价了童俐俐的《识字与写字5》的示范教学。

孙熙春在《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的思考》一文中提到中小学书法课“虚位”现象极其严重,并指出应试教育、师资不足是制约学校书法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最后从转变思想观念、做好师资培训、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明确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努力方向。

刘伟在《从电脑打字对青少年汉字书写的影响谈汉字书写教育》一文中从电脑打字会导致青少年汉字识记能力下降、导致手写汉字附带信息的减少甚至丧失、增加青少年写别字的几率几方面论述了电脑打字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并要求社会、家长、学校互相配合提高对写字教育的认识,重视键盘的同时不应忽略了手指。

总之,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写字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多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可见,写字教学还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解决写字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改善写字教学现状,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继续屹立于信息化时代浪潮中,还是很有希望的。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手写体汉字有着电脑打字无法取代的特点

1、个性化特点

2、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识字写字是学习的重要基础

1、汉字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

2、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学习语文的基础

3、识字写字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

(四)写字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耐心、恒心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写字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书写现状令人堪忧,远未达到课程目标

1、写字兴趣淡化

2、写字习惯不良

(二)学校写字教学开展有待加强

1、写字课落实不到位

2、写字教学师资力量单薄

3、大部分教师书写水平偏低

三、导致写字教学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各界对写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错误的写字观:电脑输入能代替手书

2、社会对写字要求减低

3、教师重写字质量,轻写字教学过程

(二)应试教育的桎梏影响写字教学开展

1、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略写字教学

2、沉重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无暇练字

3、对“减负”的错误理解:把写字课当“负”减掉

(三)交流工具信息化的冲击

1、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减少了手书的几率

2、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教师板书示范行为

3、打印稿作业增多导致书写能力下降

四、写字教学对策分析

(一)多方协作、端正对写字教学的认识

1、社会、学校、家长应提高对写字教学的认识

2、学校应确保写字教学课时,明确写字的要求和目标

3、教师应做好表率,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写字

(二)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

1、把“三笔字”纳入教师考核范围

2、做好在职教师培训,优化教师队伍

3、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准教师写字能力的培养

(三)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媒体资源

1、学校避免盲目推崇多媒体教学

2、教师应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信息化媒体资源

3、家长应监督孩子正确使用信息化工具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主要问题:当前信息化时代下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尤其是信息化对写字教学的冲击及其如何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媒体资源来促进写字教学。

重点:提出改善现阶段写字教学问题的对策

难点:如何合理利用信息化媒体资源来促进写字教学

研究目标:

论述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媒体资源等对策。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分析、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精华,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技术路线:

第一阶段:前期文献准备,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根据导师建议修改和完善论文。

第四阶段:完成论文设计。

可行性分析:

首先,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对该课题相关理论有所了解,而且近年来关于写字教学的研究很丰富,通过搜集、分析、整理,能找到充足的资料支撑该论文的论点。

其次,研究成本低,该论文不需做问卷调查、实验,我坚信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同学的帮助下,我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分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电脑、多媒体等信息工具对写字教学的冲击,并从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提出合理利用信息化媒体资源的对策。

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第一至二周选择指导教师

第三至七周选题,收集文献资料

第八至十周整理文献资料,撰写提纲

第十一至十三周撰写开题报告

第十四至第十五周论文开题答辩

第十八至第二十周完成论文初稿

第八学期:第一周至第五周论文修改

第六周至第十周论文定稿

第十一周至第十五周论文答辩

预期结果: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2版

[3]魏南疆.语文教学散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4]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5]王振刚.对键盘时写作字教育困境的思考及其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05)

[6]张琼.农村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D].江西师范大学,2006,(12)

[7]王洪峰.试论中小学写字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0

[8]孙熙春.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年6月20日

[9]赖冬美.汉字是美丽的,写字是快乐的——浅谈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写字现状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1年1月第一期

[10]刘凤山.键盘文化背景下书法教育新探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36卷第5期

[11]尹功仁.源流并导.标本兼治——浅析中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24卷第12期

[12]章立千.走好“五步”练就好字——浅议小学低段写字教学的现状和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0年9月第7卷第9期

[13]王智杰.“躯壳化”正让汉字面临文化危机[J].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3日第004版

[14]辛旭.E时代,握住鼠标丢了笔杆?[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9月17日第A01版

[15]刘伟.从电脑打字对青少年汉字书写的影响谈汉字书写教育[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6期NO.6

[16]曹远富,李世淼.当前小学写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行动与反思,2007年2月号

[17]吴永波.从社会书写现状谈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紧迫性[J].美与时代,2007.10下

[18]纪光治.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写字教育[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6月

[19]籍艳玲.网络时代加强汉字书写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3月

[20]马梨.教育部出新规:小学三到六年级每周要上一节书法课,这四十五分钟书法课该怎么上[N].美术报,2011年9月3日第051版

[21]陈一玙,曹娴.小学书法课离学生有多远[N].湖南日报,2011年9月9日第009版

[22]燕怡.勤于打字疏于练习——学生手写字丑各方看法不一[J].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6期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DB/0L].,2011年8月2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答辩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第7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问题;建议

0前言

目前,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尽管数量很多,但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不多,所以难免带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基于“问题意识”,试图提出一定改进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标准

1.1问题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的启动和奥鹏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成效也十分显著。然而关于试点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作为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试点的68所高校,在进行远程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对自己网络学院的定位就不明确,各高校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条件也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各不相同,致使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1.2建议

(1)课程设置:①发展电子学习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要与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质量提升相统一;②电子学习课程要对课程学习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界定,必须考虑学习群体的特征;③要培养称职的设计、管理、运行、评估人员,包括课程管理者、教材编辑、导学教师、技术指导者和质量管理人;④要为学习者预先提供有关学习电子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要他们了解电子学习的特点,为进入电子学习的学习状态做准备。

(2)教学方法:①电子学习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专业教学方法的目标;②电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应体现在课程中;③课程结构应容纳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电子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促进;⑤电子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⑥对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使用第三者内容等方面设定基本原则,要明确最低标准;⑦对教材定期审定,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符合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⑧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反馈,对学生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⑨学习目标、学生作业和学生测评的关系应遵循一种连贯性,形成统一的框架结构;⑩测评的依据是相应的专业标准,要对实现目标有效力。

(3)基金筹划:①在发展电子学习的过程中,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资金、软件与硬件)应符合课程设计的目标;②课程的运作、发展与资金应把握一种平衡,特别是对课程中包含的电子学习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术设施:①选择技术应注重技术对教学法的实用性,要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两个方面考虑;②设计电子学习应有信息技术策略,对近期使用的技术要加以描述,同时对维修和未来技术发展要有所考虑;③对技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给予控制,要有文字记录。软硬件服务防议要到位,从而保证运行的可靠度;④电子学习传输要采纳从最佳实践中总结的建议,充分重视科学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术应保证对内容和未来的再利用,要支持内容与信息的可持续研发。

(5)组织结构:①院校能够通过现有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支持课程提供;②院校能够对参与设计和管理课程人员的能力进行开发,并发展相应人员进修策略,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参与电子学习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培养;③院校制定的有关实施电子学习课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确,以便使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对一门课程进行连续的质量评估,以便使课程得到改进;⑤院校要重视学员的投诉,特别是对学员提出的有关电子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教学过程监控

2.1问题

目前,远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员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对成人在职教育,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刹。

2.2建议

(1)入学测试: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虽然属于开放教育范畴,但它却不同于自学考试等形式,入学测试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为了广揽生源,从中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以“开放”为由,放松了入学测试环节,使入学测试完全流于形式。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过程中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从现在参加成人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看,很大一部分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并不理解,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对远程教育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前教育和培训,让有意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明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基本学习程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关网络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考试。考试过程严格把关,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网络学院学习。

(2)改进、完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国网络课程的大部分在线作业系统还是停留多为基于某门课程的形式,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单项选择题的在线作答与提交。现有的可以跨学科的在线作业系统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主体得到尊重,使学生更多地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WebAssign中,学生的一份作业可以多次提交。教师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反馈意见;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教师的激励和希望,这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建议形成性考核成绩作如下调整:平时作业20%,参加课程学习讨论5%,学习笔记5%,实践活动10%(包括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应用课程理论解决问题方案,小论文等),这样形成性考试成绩在终结性成绩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3网上学习效率

3.1问题

(1)学习时间利用率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学员上网条件一般都能保证,但学习者在上网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效学习?!他们经常是一边观看网络课程一边聊天,网络课程的讲授有时成了他们聊天、看小说或打游戏的背景声音,娱乐成了主题,学习却成了“见缝插针”或“走马观花”的事。(2)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在远程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院(或其它机构)提供的网络课程(课件)、教学服务信息、课程练习、教学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资源等。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魅力”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学习者对这些资源并不感兴趣,所以许多资源还是被白白地浪费。

(3)学习成效低:许多学员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习目标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会主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关心的只是网上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自我评价低参加远程教育的在职学员,一般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都不高。他们对自己目前学习的方式、所处环境和学习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从来就没有高要求。

3.2建议

(1)学习者方面:①从学习者来源即生源方面严格把关。远程远程教育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求学者的教育形式。学习基础较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仍然需要采用以传统面授为主,辅之以网络学习的形式;②强化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心理准备阶段,让学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在技术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③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多方引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引导;全员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④培养学习者学习策略。远程教育教学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习者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要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学习环境方面:①设计探索性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观念,它强调“把学习过程放置于有典型意义、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理解和掌握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辅导与防作学习环境,现代网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缺乏学生之间的防作气氛,致使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也不能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信息反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BBS系统进行非实时交互;通过聊天室的文字、语言实现在线实时交互;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题解答,进行异步交互。

4校企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

4.1问题

去年引发学者争论的“成人教育偏离本义面临转型之痛”,在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启动时就明确提出:“在试点阶段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少量的成人本、专课的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的远程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网络学院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始终存在着一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少。

4.2建议

在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有:①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情况,向远程教育学院提出订单,并与学院签订培养防议。学院根据培养防议从社会上组织生源进行培养。学员学成后,主要协议单位就业;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起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③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防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养完成后,学生最终还是进入防议企业或同类企业工作;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成本,又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校、学生、企业以及政府都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G].外国教育资料,2005,(2).

[3]贺丹丹、丁兴富.美国远程教育指导原则及对我国网院的适用性分析[J].远程教育,2005,(5).

第8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灌注式的教学模式一立比较通行,学生往往成为教学的客体。木文从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出发,结合建构主义一些主要观点,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者深刻的启示。

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反思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ness)”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了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在行为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认为学习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人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教学时,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检测行为和预侧行为,从而也就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它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垄断”了大部分发言权,而学生只是听课和记笔记,几乎没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产生不了成就感,因此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学习动力。第二,它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Kraehen(1981)研究表明,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取决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系统,而加速该系统发展的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机会接触足够的可理解性输人,并将这些输人充分吸收。Krashen(1985)还指出:外语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创造箱人被吸收的环境,以促进语言习得。而以传授语盲知识为主的课堂一方面很难提供足够的输人,另一方面,由于它只强调语言的形式和准确性,必然会导致学习者紧张,焦虑,致使输人难以被吸收。第三、灌输式模式妨碍了教与学双方的沟通,使教师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其结果必然事倍功半。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由于建构主义本身流派众多,观点各异,提出间题的角度、思考的方式、术语的使用等方面各不相同,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思想主张,因此,作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体系并没有形式稳定的、清晰的体系,仍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之中。但是总的来说,建构主义者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其观点大致相同。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构建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理解、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它有如下特点:知识是学习者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的,既非直接来自主体,也非直接来自客体。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不能由其他人来代替。每个学习者都以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知识是在配合自身追求生存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形成演变。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人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知识积累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这些经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来。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的支持者,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商级合作者。教师还是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的教学带来一场教学的革命,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评价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阐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有利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而我们以前更多地强调了认识的客观性,而对认识的能动性认识不够。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第一、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从“双边”向“多边互动”转移。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理论对教学—教师(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知识的接受者)之间的双边活动,只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学生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其中,教师与同伴都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学生同伴之间由原来的竞争关系变为更有建构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教与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和接受过程,而是包含了师生间社会和夕化的科学谈话、相互作用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地建构信息的过程,而且这种建构是通过新的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成的。教师应承认学生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给予学生以“学”的主动权。但是在具体的大学岁语教学过程中,几乎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逐词朗读、讲解,学生则不停地抄笔记。整个过程中,学且主动学习,练习外语的时间很少,时向一长,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改变这一现状,大学英语教师应研究翻育学、教育心理学,自觉地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摆脱行为主义思范的束缚。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索。教师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提供任务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更垃通过他们之间的语言,为学习者创造好的学习氛围,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该更加可能作为在社会和情景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和再建构。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建构以及获得认识和遥解的、主动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二2003)。

第9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不要打无准备之仗,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为他们树立好榜样。比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失街亭》的时候,我们要先于学生通读一遍教材,把所有可能影响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做好释义答疑的准备。由于这种文章的历史性、故事性较强,学生一般都较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高,我们可以提问学生,对于马谡失街亭的错误归责和原因分析是怎么样的,从他们的思考和回答中,我们也可以考察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在进行散文教学,如《荷塘月色》等文章的教学时,我们课前准备的重点工作就是如何让学生领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如何声情并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作者和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再比如,我们进行议论文教学时,课前准备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分清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它属于立论文还是驳论文等,这些都是课前准备工作的重点。

二、精心构思,做好课中的讲解工作

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为的是顺利地进行好课中的讲解工作。当然,我们可以按照备课计划和课前准备工作的思路进行文章的讲解,但是也不能全按此思路。毕竟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提问、学生的思路走向都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根据这些变化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精心构思,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班级、年龄,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并采用适当的提问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

比如,我们在进行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得到那份来自父亲的深沉而伟大的爱,可以适当地提问学生,父亲做了哪件事让你非常感动等,也许这些问题跟课文的内容关系不是很大,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可以考察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父亲,尊重自己的父亲。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做好课后的总结工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中语文教学既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思学结合,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垂范。因此,在教学结束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及时做好总结工作。

启发式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设置恰当的问题,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思路,引导学生跟着教学的步伐走,这些就是我们教学之余应该总结和把握的。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的,有如抽茧剥丝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富矿区”。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