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环境科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学研究

第1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结合本校环境科学的专业特色,本科毕业生多从事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工作。从而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农业环境监测的特点相结合,在数据统计分析例题方面主要强调监测类数据的总结和分析,建立实用性较强的教学体系。目前,这门课程还没有适合的教材,以往教材理论部分过于强调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深奥难懂,与环境科学专业的结合性较差。因此该课程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1.强调基本理论的应用性

我们采用盖均镒编著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根据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听取专家建议和学生反馈意见,自编讲义,引用环境科学类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高对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性。另外对课本上面繁杂的数理统计公式进行简化式教学,主要强调公式的实际应用性,忽略复杂的推导过程。

2.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方向

根据专业特色,明确学生就业和考研这两个毕业方向。课程学习以毕业方向为指导,就业学生主要侧重学习环境类监测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考研学生则更侧重环境类实验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学生认识到学习该门课程与自己毕业紧密联系,会激发学习热情,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就业或考研做好准备。

3.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利用信息网络,强调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把握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动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介绍全新研究方法的进展和前沿领域。并适当结合科研文献,分析新颖的环境类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式,给课程学习注入活力。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实践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全程参与,带着问题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我院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课堂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分析企业监测数据三部分实现。

1.课堂实验改革

实验课采用自主编制实验教材,学习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推导。适量增加环境科学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布置、实验管理和实验数据分析各环节,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效果。其次,以环境实验数据为实例进行分析,实现数据的整理和深层次挖掘。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动画仿真技术展示实际生产工艺以及环境类监测数据的获取过程,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有效提升授课质量。

2.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把本科学生进行分组,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师资情况,分组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大学生创新立项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思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内容,并安排实验进度开展具体实验工作并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其创新和科研能力。

3.分析企业监测数据

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整理和分析企业监测数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巧妙的结合。学生自主完成数据分析报告并组织报告展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第2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雾霾阴雨环境;小学体育;影响;教学方法

引言:近几年来,随着污染的加重,雾霾阴雨天气也越来越多,与文化课不同,体育教学主要是在课外开展,一旦遇上了雾霾阴雨天气,那么体育课程便不能正常开展,如此一来,便会影响体育教学计划,同时也会影响体育教学目标。倘若教师不顾雾霾阴雨天气,执意在外上课,那么便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雾霾阴雨环境下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颇大。为了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教师必须制定出雾霾阴雨天气下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健康的目的。由此可见,探讨雾霾阴雨环境下正确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的重要意义

一、雾霾阴雨天气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扰乱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会在学期开学之前制定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而雾霾阴雨天气的出现会扰乱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虽然部分的学校也会在室内体育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但由于场地有限、器材也有限,且很多的教学活动无法正常的开展和执行,进而导致原有的教学计划被扰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学生的体质的增强和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功能

体育教学的本身目的是为了达到增长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以及锻炼身体和增长骨骼的目的,而阴雨雾霾天气下,部分的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停止开展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落成。部分学校虽然会在室内开展但受器材和活动空间的影响,室内开展效果也比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未能达到体育教学所本应该达到的作用和目的。

二、雾霾阴雨天气下科学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一)结合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每个学期前,教师会制定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但那时是无法充分地考虑到天气情况的,因为阴雨雾霾天气具备不可抗拒性,没有办法事先对其进行科学预报,但是在每个月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师却可以结合当月的天气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调整,倘若雾霾天气和阴雨天气比较多,那么则要结合学校的室内环境对不同的级别的学生的体育课程开展良好的规划和设计。如果是活动空间和活动器材有限,那么也可以通过串课、调课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保证各个班级都能够在室内上体育课。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尤其是一些本身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学生要格外注意,要设置有效的防护措施,全面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

(二)加大室内活动空间,增设体育器材、设施

目前在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会存在一到雾霾阴雨天气便停止体育课的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室内的活动空间不足以及缺乏相对应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建立。而事实上,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否有阴雨天气,学校都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加大室内体育教学活动空间,并购买和增设相关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如此一来,即便是逢上阴雨,雾霾天气也并不可怕,可以由室外教学转到室内教学,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也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而全面保证小学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与执行。

(三)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功能

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学功能。雾霾天气本身就会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此一来,教师更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地创新体育课程,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说,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游戏,例如在室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模仿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开展相关教学游戲,既可以达到热身和锻炼身体的作用和效果,又可以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竞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青蛙跳接力比赛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比赛的设置,也可以全面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外,也可以设置小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的成员围成一个圈儿踢毽子,倘若毽子落地,则算这一小组输,哪个小组踢的时间最长,便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改善室内教学的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和体育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3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樊建新(1982-)女,山东聊城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讲师;王勇(1982-),男,山东聊城人,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重庆 40007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25-02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所以我国环境高等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相关专业,截至到2009年,全国有214所高校设立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学作为本科环境科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从原理、战略角度对环境问题的提出、危害与整体防控体系角度出发,从方法学上指导学生对环境专业主体课程与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把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树立坚定、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该课程还具有激发学生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环境学课程在环境专业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对于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有效地理解专业概念,如何提高学生科学地识别环境问题、剖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和愿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思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探究与创新。笔者就该课程讲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途径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科学中环境学课程选择鞠美庭《环境学基础》(第二版)为主要参考教材,以周富春《环境保护基础》、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左玉辉《环境学》、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和戴树桂主译的《环境科学:全球关注》为辅助参考资料进行该课程的讲授。鞠美庭的《环境学基础》是一本很优秀的教科书,属于“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教材的编排内容上看,《环境学基础》的内容涉及到环境学相关的各个方面,按顺序主要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物理污染与保护、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该教材从战略角度对环境学进行系统论述,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提供方法指导。基于环境学的主要内容构成及其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及相关实践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

虽然本课程选用的教科书内容丰富,并且属于环境科学专业大一新生的入门课程,但是枯燥的环境学概念很容易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厌倦。此外,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型的环境监测或分析手段出现,使得国内外的环境科学研究发展迅猛,所以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知识很难引起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热爱。另外,通过对环境专业本科新生的调查发现,发现很大一部分新生对自己专业认识的不明确,对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理解具有片面性,甚至出现基础知识无用论的想法,再加上环境学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多而缺乏趣味性,致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

2.课程教学手段单一,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环境学课程涉及的大量概念、基本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理论等,需要记忆的知识偏多。传统的教学都是釆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单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对该课程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3.考试模式过于老套

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被动记忆,而是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提高其思考能力和环境意识。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即期末考试为主)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仅能记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

二、课程改革目标

在环境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纲,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以传播环境科学知识为使命,使学生掌握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同时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地球观,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人类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学教学尽管已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尝试,探讨新时期普通高校环境学课程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这次教学改革旨在构建适合该课程最优化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该课程培养目标。

三、环境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从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环境学教学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纲,以环境科学的前沿进展及重大成就为背景,以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为依托,不断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不仅让学生掌握经典知识概念,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学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以第七章和第八章为例,污染物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机理分别在两章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目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突破,特别是新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手段的运用使得污染物在界面中的迁移和转化机理解释更加明确。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就应该关注本学科的新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案例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土壤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起我国典型的土壤污染案例。

2.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环境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大量案例对授课内容进行多方论证:如在课堂上提出PM2.5、镉米、转基因食品等一系列有关我国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的开拓性问题供学生讨论,这样既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又能启迪学生的思考。另外,这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中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设施,但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效率较低,仅仅是通过PPT讲授教材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使教学容量增大,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教师在设计制作PPT的过程中,要使枯燥的文字知识形象直观化,使学生在共鸣中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视频资料进行教学,即在传统课件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污染事件、重大研究进展等相关视频,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环境科学专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相关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综上所述,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3.实现实践教学

环境学是一门开放性自然学科,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只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性,而真正要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强化,还需要走出课堂与周围具体的环境问题相结合。环境学专业教师以及相关负责人应该积极与学校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和相关修复措施,尽可能带学生参观相关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环境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的学生经过内部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不仅可以强化环境学基本概念知识,还可以引起学生对环境专业知识的需求欲,同时提高学生协作的能力。环境问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全球环境问题具有区域差异性。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4.完善考核制度

环境学作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这种考核制度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前死记硬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教师是否高质量完成知识传承的任务,这样的考核方式都无法给予很好的评定。因此,环境学的教学改革必须包含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借鉴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考核经验时发现,国外高校环境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并不局限于期末的卷面考核上,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包括在考核项目之中。[4]因此结合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新的环境学考核提升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占40%和60%,改变传统的轻平时、重期末的观念。[5]教学过程中给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个平常表现的档案,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给学生打分,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酌情加分。如:案例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回答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等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可以给予相应的表现分;另外,学生提交的环境问题调查报告也是表现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课程结束后,统计每位学生平时表现中的成绩,以百分制为例,在期末卷面成绩60%的基础上加平时表现成绩的40%作为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总之,新考核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激情,倡导合作学习的氛围,强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趋势:革新教学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评价、变革教学文化和探索教学模式。[6]当前专门针对我国高校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尝试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鞠美庭.环境学基础[M].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陈奉英,黎小军,杨丽英.《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

[3]王元珍.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145-146.

[4]朱雪竹,凌婉婷,韩进.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课程改革,2009,(6):38-40.

第4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1.课程性质和对象“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前途或者前途较好,选择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就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就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就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关系较小者占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主要就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并且近年来环保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其需求。

2.课程特征“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属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刚入校他们的基础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讲,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仍然应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既要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以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认识,还要培养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容易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入,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了,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而,对本课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教学探讨和改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是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将来深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涵盖了环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可为他们将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今后本课程的设想,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1.教学队伍的组织以前认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讲授。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学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求选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并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1)开展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与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通过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国内外出现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观看与该案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案例讨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课堂汇报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出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从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2000年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步发现并引起关注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andPersonalCare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增加,并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课程中增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新知识的补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就业去向的认识,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3)开展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引申过程,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的缺点。一般采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随着学生以后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步寻找答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选择自己希望做的题目。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发、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和帮助。

3.课外教学活动(1)网络平台交流。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历史和当前环境问题的立体图像。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拟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像,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治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讨论,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讨论,也可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括专题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2)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于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开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考察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结束语

第5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课堂环境的研究事实上是由心理学家Lewin(1936)和Murray(1938)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首先拉开的序幕。在那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学者们(Stern,Stein&Bloom1956;Getzels&Thelen1960;Stern1970;Walberg1981;Moos1974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课堂环境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堂环境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全面,关注到课堂社会心理因素的方方面面,在方法上更加注重从课堂环境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因素的主观感受出发来收集数据,并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与其学习之间的关系。一批科学性较强的测量工具逐渐问世,弥补了已往实证研究中测量手段的欠缺和不足。进入80年代后,课堂环境研究空前活跃起来。一批专家学者以其卓越的研究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成为课堂环境研究领域的国际性权威人士。例如,巴里•J•弗雷泽、赫伯特•J•沃尔伯格和加加里•J•安德森等。《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1987)认为,由于弗雷泽及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的研究工作,澳大利亚已成为当今活跃的研究课堂环境的中心。研究规模方面,在已有的个体研究和团体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大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简称IEA)主持的《IEA班级环境研究》项目。国内学者几乎没有直接对课堂环境这一概念进行过分析,个别学者论及了教学环境的概念和结构。如田惠生(1996)对教学环境的含义及其结构做过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主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他认为,整体的教学环境系统主要由两类环境组成,即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另外,国内多数学者在讨论影响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因素时都使用了课堂气氛(风气)或班风这样的术语。如邵瑞珍(1997)提出,课堂气氛或称班风,是课堂里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常被比作“组织人格”。我国学者根据课堂里师生的注意、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状态的观察记录,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课堂气氛是对众多因素的一种微妙而又波动的反应。其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是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如合作与竞争等也影响到课堂气氛。

二、课堂环境研究方法

对课堂环境的研究,从方法上看,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直接观察,它是由局外人根据事先确定的一些范畴对课堂沟通或课堂里发生的事件进行系统的记录和编码。这是一种尽力追求客观结果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人类学的自然调查和个案研究,它是对课堂情境进行直观的描述。第三种方法是从当事人的主观体验或知觉的角度进行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学生知觉的角度研究课堂环境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取向。它比观察到的课堂行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课堂环境知觉测量通常比直接观察到的变量,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学生知觉的角度对课堂环境进行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在课堂环境最近30来年的研究历程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研究者编制了大批经济、有效并得到广泛采用的问卷。其中比较常用的有:沃尔伯格和安德森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编制的《学习环境问卷》;穆斯和特里克特于1974编制的《课堂环境量表》;弗雷泽于1985年编制的《个性化课堂环境问卷》;弗雷泽、安德森和沃尔伯格于1982年编制的《我的班级问卷》等。

三、结语

第6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导向;环境艺术;教学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以研究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能够完成环境艺术课的终极教学目标。将科学研究的思维应用于环境艺术课程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现有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完成对现有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的改造,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1 以研究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的特点

将科学研究思维移入环境艺术课教学,不仅仅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更重要的是改变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环境艺术课程是跟随着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而兴起的,因此应该伴随着城市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而进一步作出改革。艺术类课程本来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神秘特色,需要被人去挖掘研究,只有这样,其价值才能够得以更深层次的体现。如今,高校的教学任务已经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员。

1.1 加强探索意识,重视研究能力的延伸

以研究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能够加深个体学习能力培养,并能够有助于高校学生的个性发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重视继承知识,即对以往针对专业知识开发出的规律技巧进行模仿性的学习。这样一来,就彻底的封闭了高校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在部分高校中,教师并不重视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研究意识不足,对待知识仅是被动的接受,并非主动的对知识进行研究探索。以探究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的构建意在解决传统教学中一些问题,也能够拓展本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精髓。环境艺术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及复杂性,其范围要比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更为广阔,同时该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创新性成果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要求高校学生在接受环境艺术知识时,应该以研究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为教学目标。

1.2 以渗透专业为主,重视专业知识间的融合

在环境艺术课程中包含中众多跨学科、跨专业类的知识,而且其要求学生具备结合多类专业性知识对实际的项目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为此,高校教师在展开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时,应该进一步的重视专业的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的研究。研究的课题项目应该具备时代性、前沿性。在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建设研究过程中,应该以研究项目作为主要教育媒介,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课题研究能能力为核心,促进高素质多元化人才机制的建设。

2 以研究为导向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的核心

环境艺术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规划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均需要通过在实际项目课题中的进行实践与研究。在项目课程研究过程中应该融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式,并且要加强个人的创新意识,力求项目设计作品能具备时代性。以研究为导向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中应该包括:

2.1 掌握学生参与研究的特点,展开研究式创新教学

如何使学生对已知知识产生探索研究的兴趣,需要进一步挖掘出已知知识中的未知因素,这也是构建研究式创新教学机制的基本内容。而且作为高校环境艺术课程的教师应该掌握哪些未知因素的挖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研究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一步的展开沟通,课堂上增强相关知识的研究互动环节。此外,在课堂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应该以提出问题的方式作为引导,激发出学生的研究探索兴趣。如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理论知识的讲述时间压缩到最低,而后提出实际的环境艺术课程研究项目,可以是某一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自然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等等与课程相关的研究类项目,在穿插相关项目建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项目研究产生兴趣。此外,项目建设研究一般是合作类项目,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项目研究可以小组方式进行,并针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比,最终评选出优秀的项目设计作品,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2.2 课程评价机制的革新,体现出评价的综合性

以研究为导向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构建的同时,也应该建设配套的综合性教育评价机制,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研究性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已经不能够适应以研究为导向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的改革,而且该教学机制也要求其评价考核机制应该具备创新性、时代性的特点。研究性教学评价对象为项目研究成果,评价机制考核的重点应该在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项目成果的艺术亮点、项目成果的创新亮点、项目成果的突破亮点等几个方面,在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

3 总结

以研究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的构建充分体现宽松的学习气氛与严格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又培养其严谨求实学风。本文中主要对以研究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课教学机制的特点及其核心进行了总结性的叙述,但是对该教学机制的具体细节内容并未进一步指出,因此该教学机制的实践仍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成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2009(10):732732.

第7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组网能力;协作性;引导型;产学研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授课对象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电信等专业的学生,并在全校设立为公选课程。本课程是全国计算机专业的考研统考课程,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专门开设了三级计算机网络技术考试科目,全国软考更设置了网络程序员和网络设计师资格认证考试。该课程的覆盖面大,具有较高的原理性和实用性,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设备管理与维护能力。

搭建计算机网络课程研究型学习环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特点,又能体现网络学习的自主探索性、协作性,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交互式教学真正实现统一。

1 研究型学习环境的构建

近年来,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型学习环境的构建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习评价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领域。

1.1 教学和科研梯队建设

研究型教学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主讲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课程组成员除了承担与网络课程相关的教学任务外,多年来更结合自己的学科专长发表了一系列与网络相关的学术论文。部分在计算机类核心刊物或国际会议上,且被EI和ISTP收录。课程组成员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30多项,获得厅局级奖项10多项,并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梯队。

1.2 教材建设

在全面分析浙江海洋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课程组结合课程改革,出版了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材《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并编写了实践讲义。教师自编的教材定位准确,其体系结构和内容有重要创新,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企事业单位网络设计、规划、管理、维护的实践能力。

1.3 学生网络学习过程评价

学校依托教改项目搭建的计算机网络E-learning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学生在学习网站上可以浏览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动画演示,可进行网络答疑、网上提交作业、在线考试、在线交流等,有助于学生实现自助与协作式学习。

平台自2007年投入使用,积累了大量的日志数据。课程组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网络教学平台数据库中自动采集学习评价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利用多种WEB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供学生对学习状况进行实时调整,并为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4 以项目促学习

课程组注重研教相长,加强和拓广以项目促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组成员参与并主持了和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多项项目。教学内容注重引入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教学中进行应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以导师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提高了教学质量。

现阶段项目组已获多项奖项,为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和学生创新研究提供先进技术平台,并具有示范作用。

1.5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

学校为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共投入92万,首先先期投入34万;2010年新增网络实验设备4组,价值26万;2011年建成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有实验设备6组,价值32万。

实践教学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理论教学的环节融入实践教学内容。部分理论课直接在实验室上。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动手实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按照“组网、管网、用网”的一体化思路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推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6 产学研合作

课程组和舟山市创意软件园、舟山“海视通”、舟山市瑞赛特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课程实训学习提供了条件,为网络爱好者提供了发挥平台。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能力为中心,建立真实实训环境,实现企业案例进课堂,体现整体化特点,教学效率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2 研究型学习环境的实施过程

研究型学习模式的介人为现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视角,向课堂教学和Edearning学习平台如何恰当整合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本科学生学习特点,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的引导型研究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型研究性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2.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教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实际科研工作,要给学生介绍一定的案例背景,让学生的实践感觉更强。比如在讲授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将某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网络建设需求或计算机网络建设现状等详细情况发给每一个小组,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为该企业或事业单位设计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对该单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比如,在讲到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ACL)部分,先提出问题,给出公司局域网网络拓扑图,引入工程实践应用,要求禁止一台主机访问另一个网段。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在Cisco公司开发的网络设备以及网络环境构建的模拟软件Packet Tracer上进行仿真试验,并提示模拟环境的路由器Cisco 2811缺少串口模块,让学生思考如何添加。

2.2 激发思考

我们组织学生利用E-learning平台收集并处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对案例行进阅读、调查、思考,提示学生可以利用IP地址分类、子网划分与网络规划,使用网络设备组网、网络组件安装与配置等知识点来统筹规划。

比如,学生先在仿真平台下按照实际需求搭好网络拓扑图,设好每个网段主机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设置路由器接口IP,添加路由器的串口模块WIC-2T(如果有的学生不能实现模块添加,教师提示在关闭路由器电源后添加,然后再启动电源,即可添加成功),配置路由器的RIP路由,并最终测试两个网段的主机能互相Ping通。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设置标准访问控制列表从而达到禁止一台主机访问另一个网段?

2.3 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查找路由器ACL设置相关命令,学习通配符的计算,在仿真平台下成功完成路由器ACL试验模拟,再回到公司局域网环境,在实际的路由器上完成最终的配置和测试过程。

各小组自行翻阅网络产品手册,同时根据仿真方案设计实验,进实验室动手搭建、验证,最后再回到公司的实际案例中加以实施。学生通过仿真教学激发思考,再到实验中去检验和验证,直到回到实际案例实施,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既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和具体问题解决的关系,又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

2.4 协作交流

在课程的最后,我们进行课堂交流。各小组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共享网络规划方案,汇总在实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把协作交流的意见上传到E-learning学习平台讨论模块。这样实现了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反过来又使自主探究所得的初步成果得以进一步完善。因此,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是双向的。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解决知识难点的学习。

2.5 总结拓展

小组学生完成实训报告,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亦可以进行知识拓展,针对公司网络管理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网络安全的建设性意见,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故障诊断与网络维护,引领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引导型研究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企事业单位网络设计、规划、管理、维护的实践能力,也让教师可以综合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6 评估与反馈

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E-learning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过程和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上述5个阶段过程中的互动参与度与取得的成效。

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是量化评价,对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所达到的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收集作业、考试成绩等,这些要素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评价;另一方面是非量化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信息能力、资源利用情况等网络学习行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情景案例的创设,更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与辅助作用。

3 实践结果

绝大部分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整体提高。网络学习平台连续3年累计的数据显示学生的总评成绩在逐年上升。一些学生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和维护管理工作,有的已成为企业或公司的技术骨干。还有学生自主创业,在定海科技园创立了舟山市瑞赛特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公司连续3个月开始盈利。

应用研究性学习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角,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资料、学习、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对于教学和研究型大学而言,积极研究开发研究型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鼓励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可行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繁华,邓文新.促进学生组网能力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5):71-73.

第8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普通招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1.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2.初试的笔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免试)、英语和两门业务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政治理论课、外国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业务课由我中心自主命题。

3.初试时间

2017年3月11、12日

第9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MOOC;教学设计;模式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时空单一、讲授过程不可重复、教学呈现形式局限等问题,同时目前的学生熟悉网络,学习与生活都习惯通过网络进行,喜欢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也更乐于接受各种电子化的信息模式,加之部分学生具有学习基础薄弱、接受知识速度慢、学习专注时间不长的特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难以通过传统课程拓展专业视野,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MOOC(慕课)应运而生。传统的课堂学习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但是MOOC则不必考虑这些,因其工具资源多元化、参与具有自主性、能反复学习、实时评价等特点,可以有效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扩大学习的范围,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新知,作为课程新类型正在走入高校,融入学习者的生活中。现阶段,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MOOC课程模式存在的优势。所以,高校应该充分利用MOOC课程模式的优势来进行相关课程的设计,这样就能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院校的教育水平,让广大的学生受益。

一、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的开放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这也为MOOC课程模式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MOOC课程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很多的教育领域和行业,国内的一流大学目前已陆续加入MOOC阵营,并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同时MOOC课程模式也有效弥补了传统远程教育以及开放教育的不足,传统远程教育以及开放教育以教师的授课视频为主要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为单向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目前的MOOC平台,个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双向的互动。鉴于MOOC的优势,现阶段很多的高校都开始建设自己的MOOC课程,这其中除了需要解决网络平台等关键技术障碍,更重要的是对MOOC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研究。

二、基于MOOC背景的课程设计原则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MOOC平台上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案例分析与研究,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课程设计原则。

(一)适度分解原则

MOOC环境中的课程视频通常以知识点为单位来控制视频时长,一般在十五分钟之内,一个视频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如果知识点属于复合知识点,一个课程视频不足以将问题讲清楚,可以对知识点进行适度的分解,但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短小而将课程随意划分,这样课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将受到影响不便于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根据课程性质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学习者的特点等方面来适度分解和组织课程。

(二)可交互性原则

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网络课程时若没有交互性,就是学习资源的堆砌,得不到学习者的即时反馈以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的动力。在线课程设计的交互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在学习课程内容时与课程平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以及授课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也是MOOC与传统网络课程的区别。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MOOC课程平台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自行决定学习的课程和进程,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MOOC课程平台设计者应该在设计过程中确保大部分的浏览器和终端都能使用。用户在使用MOOC课程平台听课的过程中还可以参加一些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用户还可以对自己所选择的课程进行评价和打分。

(四)多样化原则

MOOC环境下的在线课程的课程设计多样化原则包括版本多样化和内容多样化两个方面。版本多样化是指设计者要考虑在PC端、移动端以及在不同浏览器中的呈现形式;内容的多样化是指通过对课程视频、教学活动、学习评价得百分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让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满足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由选择。

(五)社会性建构原则

在MOOC环境下,所有的网络课程都是面向所有的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些众多的课程中来选择课程。学习者除了通过视频进行课程学习,还需要通过提问、交流、讨论、解答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MOOC环境下的在线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解答疑惑,同时提供各类型的社交工具让学习者之间进行问题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多样的互动交流活动可以让学习者接触到各类知识层面的学习成员,提升学习者的发展空间。

三、基于MOOC背景的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分析

教学设计模式是一套完整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流程,设计者通过这套模式,可以快速开发课程内容。本文通过对传统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在该课程教学设计模式中,包含很多的内容和环节。首先,要对用户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其次,还要根据学习资源来设计出相关的教学活动。最后,还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通过对教学设计模式的各个阶段分析可以为MOOC课程设计与开发做准备。

(一)学习者分析

用户注册和使用MOOC平台的过程中十分简单。所以,从整体上看,MOOC平台是面向所有的网络用户,没有严格的进入条件的限制。据统计,目前Udacity的注册学习者覆盖了两百多个国家。MOOC平台的开放性,让学习者不论什么样的年龄、国籍、学习动机、职业背景的人均能畅通无阻的利用MOOC平台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课程。用户可以任意的浏览相关的课程,发现有自己喜欢的课程选择进入听讲即可。所以,用户在课程的选择上是不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类型、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者的环境。由于课程用户的知识水平以及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课程设计者应该充分地考虑到用户知识水平的差异。同时,课程设计者应该在课程设计之前对潜在的目标用户进行需求分析,了解他们的真实的课程需求状况,这样就能确保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课程设计者还应该根据不同用户所处的学习环境来进行课程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之前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课程设计达到用户的满意。此外,课程设计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整体上考虑平台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课程设计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用户的需求来开展,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MOOC平台十分的开放和自由,不同的用户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和听讲。所以,课程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差异性,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MOOC环境。只有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环境,才能确保学习者可以认真的听讲,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随着课程讲解的深入推进,课程设计者应该根据用户的反应来对课程进行调整,但是课程设计者应清楚地告诉学习者学习完本门课程,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三)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用户最关心的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所以,MOOC平台应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向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让更多的学习者在听完课程以后,可以获得不同的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程设计者在进行学习内容的编排上应该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层次讲解,这样就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MOOC平台课程内容设计,一般要先明确学习主题,然后分单元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知识点是线上课程学习领域中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单元,如某一概念、具体事实等称为知识点,知识点是课程目标下“最小”知识单元。

(四)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在网络课程中独立于主体教学内容,在MOOC环境的课程的学习资源设计主要指的是课程的教学视频设计,它处于课程的教学设计的主体地位,传统网络课程的教学视频的特点是时间长、教学形式、教学策略单调,呈现方式单一,而且与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很大区别,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由于MOOC环境中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所以,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者充分的调动学习资源,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让他们真正的从MOOC平台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计者应通过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以及学习内容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视频制作手段,同时以知识点为单位来进行课程教学视频内容的设计。目前国外的MOOC平台上课程视频制作手段为PPT讲义录屏、电子白板录像、传统纸张录屏类、数字故事类、演讲类等,制作工具为电脑、麦克风、摄像头、电子白板、PowerPoint软件、录屏软件等。设计者可以通过二个步骤来对课程教学视频进行设计:第一步,根据学习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案。讲解者应该紧紧围绕着知识点来进行视频课程的设计,这样就能明确教学视频的直线和关键的知识点,同时使用合理和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第二步,媒体设计,当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完成后,设计者选择相应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素材进行呈现。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集中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时间段的人类大脑的集中程度不一样。所以,课程设计者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尽量把重要的知识点放在学习者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来进行详细的讲解。

(五)教学活动设计

MOOC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分为个体学习活动、人际互动活动、社会化联通活动三个方面。学习者在MOOC平台上学习课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为了提高学习者主动性、积极性,课程设计者在视频课程中应该设置一些学习者可以参与的互动学习的环节,这样就能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体验到乐趣。同时,每当学习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课程设计者可以向学习者提出一个或者多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习者用刚学过的知识点来思考问题。同时设计者应该考虑学生彼此间多线的互动切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例如,课程应该建立自己专属的课程论坛,学习者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这些很难理解的知识点到论坛当中,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感,作为设计者也应该具备答疑与评价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设计

课程设计者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价设计。由于学习者主要是进行自主学习,所以,课程设计者应该在教学视频中进行一些课堂测试以及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并对学习者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课程视频中可以包含课程测试题,并且能够在课堂上给予学习者及时的反馈。学习者课后作业可以采用生――生互评机制,到互评截止时间后,教师公布课后作业的答案,并且对其进行讨论。

(七)学习支持设计

在MOOC的环境中,为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应提供相应内嵌支持,主要面向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这三个方面,资源材料要素主要有课程视频、课件讲义、课程辅助资源、案例、课程论坛、课程分享、作品展示、在线课堂练习、在线练习解答、课后习题、课后习题解答等,媒体元素类型可以为视频、Pelf、文本、网页、相关程序、网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