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性化标志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部审计 职业化 评价指标
一、引言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全面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探索建立审计职业保障制度”的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职业化建设已成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化,目前暂还没有一个定型的定义,更多的是从不同的关注角度来解释职业化。本人认为,所谓职业化,应该是一种工作状态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说合适的话。简言之,职业化就是职业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技能、从业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都要符合职业要求的规范和标准。顺此思路,在对职业化的理解基础上,内部审计职业化应当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看待,它界定了职业化的范围,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从企业当中相对地“脱离”出来,使之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于社会中,无论是内部审计组织、人员资格认定、审计业务的取得、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证据搜集、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中,都必须按职业化标准来加以要求。
因此,研究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将是全面推进审计职业化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依托供某城商行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借助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二、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原则、标准和构建
(一)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评价工作应由评价工作组独立完成,评价工作组成员由各专业团队人员抽选组成,应相对独立于各评审项目,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
2.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事实为基础,以内部审计相关准则,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3.全面性原则。评价范围应当涵盖有关内部审计的全面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所有确认和咨询业务进行评价。
4.一致性原则。开展评价时,应制定评价方案,按方案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中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适用应统一,消除分歧,以保证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5.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根据评价内容确定评价重点,关注重点业务,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
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评价工作可以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但是评价方法和技术的选定应当由评价小组讨论后统一确定。
7.保密性原则。评价人员对评价过程中获取或知悉的工作秘密应当保密,不得对外泄漏取得的资料、数据及文件。评价的结果在确定公开前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
(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评价主要内容
1.项目评价内容。按照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从审计项目计划入手,确定了10个环节和评价要点:
P1项目审计计划和工作方案:审计前了解情况、基本内容,审计工作方案基本内容,审前培训基本内容。
P2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基本内容和送达。
P3项目管理:按项目计划完成、档案管理和保管机制。
P4审计证据(工作底稿、事实认定书等):审计证据获取,工作底稿、事实认定书复核、需要考虑因素、应载明事项,与审计对象的反馈意见进一步落实。
P5计报告:应实事求是反映审计事项,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评价恰当;定性准确;征求意见,然后及时发文。
P6质量控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操作规程;适当运用咨询手段;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
P7关系管理:沟通途径、协作。
P8审计风险:基本审计风险要求和检查。
P9审计抽样:需考虑因素、抽样方案。
P10审计发现:重大审计发现。
2.项目角色评价内容。按照内部审计项目的人员安排,从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中从事的工作,把审计人员分为主审人、专业组长和组员三个不同的角色,并分别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P1主审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工作思路、风险分析和判断、组织沟通协调和业务的全面监管的能力。
P2专业组长:审计思路、独立处理问题、沟通协调、某一专业审计技能的能力。
P3组员:审计思路、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审计发现的能力。
3.综合评价指标。在项目评价和项目角色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人中参加审计项目的类别,如出差时间、重大审计发现等因素,综合评价出具体审计人员的评价结果,详细综合评价指标及其说明如下:
项目类别:本项主要是对审计项目分类。
01-专业项目;02-总行部门、一级分支行负责人任期项目;03-二级分支行行长任期;04-外调项目。
指标1:本项根据审计人员参加项目的角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
指标1.1:取于项目角色评价分。
指标1.2: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2:本项根据审计人员参加项目和项目评价指标具体评价。
指标2.1:取于评价组评价分。
指标2.2: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3:本项体现不同类别项目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等。目的在于对参加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给予公平的评价。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资源投入的统计后确定。
指标3.1:01--嵌套项目;02--否
指标3.2:1、专业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1.1倍;2、任期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1.0倍;3、嵌套项目,取指标2项目分的0.1倍。嵌套开展项目,以投入审计时间长的为主项目,其它为嵌套项目。
指标3.3: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4:本项体现审计人员出差情况。设计本指标主要在于引导审计人员对出差事项的工作态度。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1、审计对角涉及省外、地州的,取1.0;
2、审计对象是总行或市区,不发生出差的情况:
2.1审计对象为市区二级行行长任期,取0.1;
2.2审计对象为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副行长、总监的任期,取0.3;
2.3专项项目只涉及总行和市区的,取0.5.
3、同一时间进、出审计现场的多个项目,出差天数只计算在其中一个项目里,不重复计算;
4、嵌套项目若能单独计算出差天数的,在总项目中要减去嵌套项目出差天数,若不能单独计算的,在主项目中整体计算出差天数。
指标4.1:01--是;02--否。
指标4.2:出差天数。
指标4.3:01--需出差项目;02--二级行长任期;03--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等;04--专业项目涉及总行或市区。
指标4.4:设计本指标目的在于引导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如果不折,有可能是否会引导审计人员不愿做不出差的项目。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01--需出差项目,取1.0。
02--昆明市区二级行长任期,取0.1。
03--总行部门负责人、市区一级行行长、副行长、总监任期项目,取0.3。
04--专项只涉及总行及市区,取0.5。
05-嵌套项目不折算。
指标4.5:本项折算分(辅助计算)。
指标5:指标1-4的合计数,得出该项目的评价得分。
指标6:项目内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调节。
指标6.1:调节系数
指标6.2:调节理由说明
指标7:项目折算。1、专业项目,取20%;2、总行部门负责人、一级行行长等,取10%;3、二级行行长任期,取5%;4、外调项目,取10%。权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各类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出差时间的统计后确定。
指标8:对同时开展项目的取值。
指标9:对嵌套项目的取值
指标10:审计人员年度评价合计。
指标11:附加分值。
指标11.1:附加分值。
指标11.2:附加分值理由。
指标12:个人最后综合得分。
以上指标的选定,充分考虑了评价工作对审计人员工作的引导。因为在评价结果正式公布后,将会引导审计人员抓住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工作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评价指标将成为一个工作的指挥棒,给审计人员指出工作的方向。
三、内部审计职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测试
2015年末,应用指标体系对某城商行18名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测试,以此验证指标体系的可用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和直观反映审计人员综合评价结果,把综合评价表中的指标赋予了不同权值,期望把最终结果折算在100分以内。
从本次评价结果来看,审计项目的开展基本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展开,审计过程中按分级管理机制逐级负责,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项目质量,整体上专项项目按照审计流程准则执行,在审计方案、项目计划、项目培训、审计指导等方面优于任期审计项目,参加专项项目多的审计人员的评价分数相对较高,而参加任期审计较多的则会相对较低。主要发现是对审计事实的进一步确定存在不足之处,事实认定书中标为“部分属实”、“不属实”的存在没有进一步落实的情况;审计档案不完整;事实认定未统一编号;调阅清单未有审计对象签字、盖章等情况。评价分值在90分以上为3人,占16.67%,与内部审计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一致;70分以下人员主要是在2014年新加入审计人员,这部份人员存在没有完整参加审计项目的情况,审计经验需要进一步结累。总体上说,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客观。
四、结束语
(一)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
一是在测试过程中存在需要进一步考虑之处,对于一些与评价标准存在差异的事实,在审计项目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所有项目都同共存在,本次评价测试没有做相应扣分,但是作为评价建议提出,涉及建议7条,待今后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以后的评价工作中执行。二是评价标准的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主要是个别标准不够具体,而个别标准又过于细化,在定量时不便于操作。今后在研究标准2.0版本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本文研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化推进工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事项,而作为职业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标准本文暂没有进行研究。只有把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组织共同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体系才能更加的完整,今后,本人将在这一领域持续做一些研究工作,力争在推进审计职业化进程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肖兵.内部审计职业化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56.
[2]胡敏珊.职业化―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0):10.
关键词:城市道路 设计 人性化设计 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31-02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主要是将人性化思想纳入到城市道路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道路规划预期效果作为具体指导依据,借助现代化交通工程理论知识进行道路设计,使城市道路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求,以达到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的最终目的。由于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强化和拓展城市功能的同时也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一定的阻碍,为了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提高道路设计的人性化程度迫在眉睫。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客观要求
在传统城市道路设计中,主要以解决大众出行需求为道路设计品质的评判标准,由于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压缩了城市道路的设计视野,使得城市道路设计局限于线形、车道规模、道路结构等群的设计。而交通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这种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道路规划设计的要求和标准,城市内发生交通堵塞和交通混乱现象的频率越来越高,进而不利于城市内交通结构和交通秩序的发展。对此,为了保证城市交通整体环境,在道路设计通行能力与通行质量的基础上,引入人性化设计理念,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体现城市道路设计的层次感和有效性。从本质而言,人性化设计中主要涉及到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等3方面,若城市道路设计可以满足城市居民这三大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城市道路的使用率,同时也可以带给城市居民视觉美感与精神享受。总之,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要以城市居民实际需求为依据,同时还要兼顾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考虑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城市道路设计水平,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2.1 人本化原则
为了强化和提升城市道路设计的人性化程度,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坚持人本化设计原则,创造性地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网,做好道路布局,并融入各个年龄层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宜居、方便的城市交通环境。
2.2 协调性原则
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凸显城市各个区域的功能性,要做好居民区道路设计与城市干道二者关系的协调处理,防止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同时要合理分配车行道路与人行道路,进而提高城市道路整体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2.3 可持续原则
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的过程中,要引入可持续原则,启动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城市道路项目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同时要考虑绿色环保理念,做好机动车道路设计,在满足机动车出行需求的基础上,加大绿色材料、路线的规划力度,进而促进城市道路机动化发展。
3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应用方式
3.1 人行设施人性化设计
人行设施指人行道、行人过街设施等,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行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意在为行人提供有序、安全、舒适、便捷的通行空间。
人行设施的有序化设计是针对行人过街而言,由于城市道路两侧地块的沟通不可避免,城市道路设计中应考虑行人过街通道的布设,根据实践表明,行人绕行的距离不宜大于300 m,因此在交叉口间距超过300 m的路段应考虑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对于人流量密集的区域,可考虑布置人行天桥或地道。此外,通过在人行横道前后一定范围内设置隔离设施避免行人随意穿越道路,也是人行设施有序化设计的常用手段。
人行设施的安全化设计主要是为保证行人能够享有专用的通行空间,常用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在人行道内侧设置隔离设施避免机动车或非机动车随意进入行人通行空间,保证行人通行的安全,另外,在人行道坡道处设置阻车设施也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
舒适性是一个综合的感官感受,常用的人行设施舒适化设计手段有合适的行人通行空间尺度、绿化隔离取代隔离栏杆、透水性人行道结构、街道小品和休憩设施等等。
人行道的便捷化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要合理处理好人行道与沿线单位、小区、商铺开口的衔接,尽量采取平接的方式,减少坡道和台阶的使用;另一个是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完善的无障碍系统,让城市道路的每一个使用者都能体会到城市赋予人的便捷。
3.2 非机动车通行设施人性化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中,设计人员需做好非机动车道在交叉口范围内的正确处理,应保证非机动车专用的有效通行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拓宽以满足非机动车蓄车的要求,对于非机动车通行比例较高的城市,在设置有左转专用相位的交叉口,可结合用地情况设置一定宽度的非机动车左转专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动车道行车安全程度,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提高机动车道行车舒适性,进而满足城市居民行车需求。
非机动车通行设施人性化设计另一方面体现在停车设施的设计上。非机动车占用人行道任意停放通常导致行人空间不足,行人借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通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提前规划和设计非机动车停放点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非机动车停放点宜设置在人行道设施带内,可采用与非机动车道共面的方式以便于使用,非机动车停放点宜分散布设,停放点长度及间距可根据沿线土地开发建设情况灵活调整。
3.3 机动车道人性化设计
机动车道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合理高效的交通指示引导系y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特殊行驶路段或区域如单行道、限行区域等,应提前做好预告标志和绕行标志等;第二,对于进口道车道数三条以上的交叉口,提前设置分车道行驶标志能够有效地减少交叉口范围内频繁变道的情况,从而提高通行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第三,地面道路上增设停车场指示标志可以使机动车通行更加有序,提高安全性。交通指示标志牌版面的设计应做到简洁、清晰,布设位置应明显,避免相互遮挡或被其他构筑物遮挡,还有足够的辨识距离,以便为机动车驾驶者提供简洁、正确、高效的引导。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城市道路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研究,在分析人性化设计理念客观要求的基础上,以人本化原则、协调性原则、可持续原则为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原则,提出人行设施人性化设计、非机动车通行设施人性化设计、机动车道人性化设计,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道路设计体系,进而促进城市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继宏.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 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10):58-59.
[2] 郭彩香.浅谈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4):150.
[3] 王排.城市综合性公园道路人性化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关键词:交通 基础设施 人性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21-02
人性化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表现在 美观的同时能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消费者,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诉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里需求。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建筑和展品进行优化,使观众参观起来非常方便、舒适。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在设计之初,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产品的功用问题,千方百计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战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发现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是如此的陌生和冷漠、奢侈和浪费,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要进行人性化设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式成为当代最响亮的口号。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入交通工程学中,旨在更好地营造舒适而美好的城市交通环境。
1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
交通基础设施人性化设计要在体现其通达性的同时,改善其运行环境,实现其为人服务的本质。但是,现行交通系统中,各种不合理的因素依然存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现有的交通设施不满足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交通设施建设正处在大发展、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道路城市化改造等建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现有的交通设施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需要。近几年中国的GDP每年增长都保持在8%以上,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按当时需求设计建造的交通设施在投入运营几年后就可能达到极限。
1.2 城市道路设计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伴随着旧城改造,城市道路的设计受路边建筑物、自然环境、原有道路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道路设计上存在许多问题:道路线形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安全需要;道路线形不能与环境景观相互协调;道路路口多,路段短,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了加大道路的通行能力,多段道路实行单向行驶,对驾驶员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此做出判断,即使有交通标志的引导,对于不熟悉道路环境的驾驶员来说,走错路的可能性也很大。
1.3 交通标志设置的不合理
许多交通标志位置设置也不合理:禁令标志没有预先提醒,交通参与者到达禁令路口才发现禁令标志的存在;禁令标志与其他标志混杂在一起,使驾驶员无法及时从这些标志中分离出禁令标志的存在;某些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无法正确理解;有些道路交通标志设置角度不够,影响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认;有些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高度和横向宽度不够,导致了两旁的行道树树枝伸入道路的净空,遮挡了交通标志。
1.4 红绿信号灯设置不合理
红绿灯配时不合理,有些路口一个方向车流很少,但配时很多,另外方向车流量很大但配时却少;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在国外很多路口不设红绿灯,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才设置,过多的红绿灯设置不仅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还会使人失去耐心,从而导致违反交通法规现象,增加事故发生频率。红绿灯的设计不合理,在很多路口经常看到左转信号灯和直行信号灯一起亮绿灯,右转信号灯和人行道直行信号灯一起亮绿灯。
2 国外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英国伦敦坐在双层公共汽车上层,能饱览伦敦市区的风景。汽车的底盘很低和站台一样高,从站台上车乘客不用抬脚直接跨入,方便了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在车上还开辟出了轮椅、婴儿手推车等专用空间,为乘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法国巴黎的地铁方便快捷,四通八达,每一处名胜附近都有地铁出入口,都树立着巨大的标识牌,并用多种文字详细标明了站名和附近街区的地图。虽然线路复杂,但一个初到巴黎的外国人可以凭着一张地铁地图游遍巴黎。
德国城际高速铁路将德国130多个大小城市连为一体,为国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德国的火车是在列车启动后检票,不用排队候车。德国的铁路公司在火车上准备了大量的报刊书籍供乘客阅览,包括《法兰克福汇报》、《图片报》、《明镜周刊》、《焦点》等。乘客在车上没看完的书还可以带走,只需日后交还给铁路公司联网的站点。
新加坡交叉路口的设计也非常合理,临近路口处,道路一般会突然增宽,左拐车辆大多可使用专用的转弯车道,基本不影响直行车辆通行,有效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斑马线附近有行人可操纵的指示灯,急需通过马路,可按钮,红绿灯可变,让行人通过。
美国的红绿灯、禁止转弯、单行道、转弯车道指示及路名等通常都挂在同一处,抬头看一眼就能将各种信息“一网打尽”,避免了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警察局还把一些交通违章的处罚标准也醒目标示出来,直接提醒司机违章的后果。纽约市中心的一些路口,在红绿灯旁多竖了一块牌子,写明如堵塞这一路口,除了罚款,还要被记2点。为了使占色盲大多数的红绿色盲的人能够开车,红绿色盲无障碍驾车的交通信号配色已经实施。
日本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顺序科学合理,设计交通量当遇到现有交叉路口改良的情况,需要进行交通量调查,测量单位是“台/15分钟”。在东京的某些热闹车站前,绿灯亮起的同时会专门播放一首类似进行曲的乐曲,以催促行人迅速通过马路。
3 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最近几年,我们国内各大城市的交通体系得到大大改善,逐渐与国际接轨,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
在香港,按一下人行道指示灯,片刻该指示灯绿灯亮起,行车道指示灯的红灯亮起,即可通过。为便于盲人通行,红灯时,会连起来发出叮-叮-叮的断续铃声,告诉盲人现在时红灯要停止前行;绿灯时,会连续发出叮叮叮的声音,表示可以通过。
在上海的每个重要十字路口都配置4名交通协管员,每人负责一个拐角的两边,配合指示灯制止过路行人穿行或放行。每个十字路口(包括丁字路口)都有路名指示,有红绿灯、横道线;在主要的十字路口,有交通协警维持秩序;高架桥下有自行车专用道,专用红绿灯。
杭州在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搭建了一批遮阳篷,而“主辅红绿灯”“移动式临时红绿灯”“可变车道牌”等一系列精细化的交通管理新举措,则使道路管理更加符合人性化。据了解,此举自实施以来,交通效率提高了5%~10%,行人的伤亡率下降60%以上。杭州延安路与平海路十字路口,诞生了国内首条对角人行横道线。
南京的每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都有明确的时间指示灯,告诉你这个绿灯是几秒,红灯是几秒,让人一目了然,非常方便。
在宁波主要干道,十字路口右侧非机动车道道口,都安装了凉棚。这些显然不是形象工程的新景观,只是为了让等候的骑车人能够遮阳避雨。
4 中国交通设计人性化的出路探讨
4.1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系统
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相分离,可以快速运送大运量的乘客,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必选。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虽有诸多优点,但因其造价高、投资大、工期长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难度很大。国内目前己开始地铁运营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南京,从目前各城市地铁运营情况看尚无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有可能赢利。北京每年的年运营收入只抵补直接运营费用的30%,轨道交通运营、维护及建设费用须依赖于政府补助。因此如果我国大城市进一步发展轨道交通须要面临解决投资巨大、运营亏损难以弥补投资以及财政的承受能力等矛盾问题。
4.2 发展快速公共交通系统(BRT)
从库里蒂巴发展起来的巴士快速交通(BRT)系统正在开创城市公共交通大容量、低成本的新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公共交通业的发展方向。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能源机构以及公共交通国际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与机构都把BRT作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革命性方案,积极地向世界各大城市推荐。但是,在BRT的建设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道路空间不足,尤其表现在交叉口。虽然获得道路专用路权和公共交通信号优先权是一项比较困难的社会实践,但对于那些财力有限,而创造力丰富的普通城市而言,BRT系统非常具有吸引力,被业界人士认为是经济有效的选择方案。2008年元旦正式开通的常州BRT系统,有专门的行车通道和停靠站,具有与轨道交通相近的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性,而且建设周期短,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故是提高城市公交运营效率和解决交通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4.3 交通拥挤收费政策
拥挤收费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在城市交通严重拥挤的情况下,通过对使用者收费来引导和调节交通需求,在时空上改变交通流量的分布,从而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有经济学家相信对拥挤路段的使用者收费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个最直接、经济上最有效的办法,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2月17日伦敦对固定时段内、划定收费范围内的市中心区出入车辆征收交通拥堵费。此项措施导致市中心区交通量减少,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空气质量改善,收取的费用还能用来改善交通体系。
4.4 力求各交通形式的无缝隙转乘
顺畅的各交通形式之间的联运和转乘是以人为本提高交通效率,鼓励地铁、公交、自行车、出租车的使用,是减少交通拥堵的重要办法。人行道、自行车道与公共交通网互通、互联,将住宅与出行目的地相连。公交、铁路站点设有自行车停放处可便利出行,大大缩短通勤时间,提高交通效率,有益于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
4.5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TS)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共同所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大规模地进行道路交通运输智能化的研究试验。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GPS、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开发ATIS、ETC、CVO的车辆安全系统作为ITS的主要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已是一种趋势,值得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借鉴。
4.6 交通需求管理(TDM)
20世纪70年代在治理交通的实践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增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汽车交通的增长,不能达到缓解交通问题的目的。于是有学者对道路交通的供求状况作了专题调查,得出结论:新建道路吸引的交通量可远超过其本身的容量。因而人们开始思考出路,逐步形成了 “交通需求管理”的观念与方法。这是交通规划与交通治理观念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从历来由增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容量来满通需求增长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对交通需求进行管理以适应道路交通设施容量的全新观念。“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不滥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引导人们改变出行方式,通过发展轨道交通、开辟“大容量车辆车道”、公交优先系统等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并配以拥挤收费政策、停车管理、交通管理等措施引导人们把小汽车出行改为小汽车换乘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改变人们滥用道路资源的陋习,以减少道路上的小汽车交通量,同时也降低了小汽车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交通需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实施错时出勤等对策,在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通过向驾驶员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和拥挤、事故状况,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和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运量、高效的公共交通;实施各种综合对策,促进小轿车的有效利用的对策以及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TDM对我国大城市改变以往以增加供给为主的交通发展思路,对交通进行需求引导战略将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5 结语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人性化设计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球化,我国能及时了解国外交通系统更多先进的设计理念。以此为阶,我相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将会使人民群众的出行更畅通、更安全、更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红霞,张生瑞.交通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的问题[C]//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2005.
城市中的购物中心从一种单调乏味的单体建筑逐渐变成一处公共空间,呈现多种多样的活动形态。购物中心的景观设计要着眼于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公共空间多元化,这是商业景观设计都必须满足的;第二是室内环境生态化,提升整个消费层次,既舒适又环保;第三是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这也是购物中心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一 、公共空间多元化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造公共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公共空间需要各种艺术活动的熏陶,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提升空间的文化品位,是塑造空间文化形象的重要方法。
1.1主题性的中庭
中庭是购物中心中最典型的空间形式,是建筑的公共活动交通枢纽中心。在中庭的空间环境中,主题单元的建立常常依助于人们行为活动时接触的实体空间构成,如商业室内空间形式、装饰风格、轮廓和活动类型等。主题单元的改变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感,也可以使人在视觉上感到区域的存在。
意大利Euroma 2 购物中心的中庭空间利用蝴蝶结、铃铛、松树枝配合室内装饰、植物、音乐和工作人员的服装等,营造出圣诞节的欢乐氛围。中庭当中的巨大圣诞树,不仅具有装饰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也起到了一定的可识别性,当中的巨大采光顶很好地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采用穹顶的造型,使整个设计既古典优雅又简洁大方。(图1)
1.2空间的情感交流
利用声、色和光等要素以及各种空间手段,使空间气氛产生扑朔迷离的感觉,使之充满人情味。如在照明上力求五光十色、跳跃变化,色彩上充满视觉震撼力,装饰陈设品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营造特殊肌理等设计手法,塑造出一种迷幻、神秘、新奇、超现实的戏剧化效果。另一方面,注重历史、重视环境、主张从历史和所在环境中寻找灵感的设计手法也使商业建筑空间带来特殊的艺术化与情感化的效果。阿尔卡拉・玛格纳购物中心屋顶的设计富有个性,钻石造型的屋顶同时提供室内自然采光,成为了购物中心内令人难忘的空间。
1.3亚空间的创造
对于商业空间,应该被划分成若干亚空间以分散人流,降低局部的人流密度,鼓励均衡使用。亚空间的创造应该清楚而微妙,否则顾客会感到被置于某种特殊空间而感到不适。亚空间的划分形式多样。可以利用铺装、绿化、休息设施、地形的高差等创造宜人的亚空间。亚空间的划分,也就是从大而广的平坦空间划分出具有独立的领地,构成内聚的场,用中国的风水理论解释,就是结\穴。此种围合,体现了由畅到聚,可以作为观赏、群聚休息的活动,从而平衡开放空间的利用率,减小局部的人流密度。(图2)
二、 室内环境生态化
热爱大自然、依附大自然,是人类的本性。现代社会恰恰使人远离自然,长期生活在人工环境中。人们就更加渴望回归自然,要求身边环境自然化。我们可以通过绿化布置,将水体、雕塑、小品等与建筑空间进行合理有序地组织,利用声、色、光、空气等自然要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
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Mall,中庭当中的水景、人造海滩、假石、吊桥等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而且能与周围环境很好地结合,让人在购物过程中充满了趣味性,满足消费者各种不同需要。植物和水的利用也很好地体现了绿色中庭的概念。其设计表现出高度专业化与高度综合化并存的成熟性结构特征。(图3)
三 、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
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是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由于使用率高,服务量大,在公共空间中不断重复出现,因此也构成了一种标志性景观。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良好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
3.1无障碍设计
在室内环境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无障碍设计,这一设计主要是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便利条件。应该结合残疾人坡道与盲人路引,扶手,建筑入口上方设置雨棚,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指示牌等设施。消除购物环境中不利于残疾人士的各种障碍,创造出平等使用的公共场所,使所有人都能共享公共生活的体验乐趣。(图4)为斜挂式轮椅升降平台。
3.2坐椅
座椅是购物商业外空间必不可少的元素,购物者在一定时间的购物行为后会有疲惫感,休憩空间的座椅设置为他们提供了休息缓冲的空间和时间,以便使他们有精力投入下一轮的采购行动。在座椅的设计上可以利用“边缘效应”的原则,以人性化为出发点。不同于公园的座椅,购物中心的座椅更讲究舒适性,作为室内空间中的一个景点,其造型应该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图5)
3.3人性化的指示标志
指示标志信息、标识、通讯设施包括停车场位置、建筑入口、卫生间入口等,但是有些购物中心的指示标志含混不清,发挥不了其导向的作用。现在,新建的购物中心建筑结构复杂,人们置身其中,如在迷宫一般,想要到达的地方往往需要查询位置图或者方向牌等才能知晓具体途径。这时指示标志的设置位置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视觉路线和特性,数量要有足够的配比。指示标志的造型也应该与室内环境相结合,使其视觉效果更加人性化。商业购物中心的标识,还应该简单明了地表明周围公交车站、出租车站以及附近街道的方向指示,甚至附有周围街区的简明地图。通讯设施可以便于没有移动电话的购物者联系,满足他们的通信要求。(图6)
现代人对于购物中心的要求,已不仅在于空间使用功能的满足,更在于环境质量的提高。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曾说过:“设计是一种研讨生活的途径。”因此,对于人在购物活动中各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要求,在设计中应加以考虑,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具有人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9
[2]洪麦恩.唐颖.现代商业空间艺术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3]罗蔚.麦朗.商业购物中心附属设施中的人本设计[D].贵州大学学报,2007.7
[4]罗炎桢.购物中心场所营造手法[D].建筑设计与装饰,2011.8
[5]张维.购物中心的人性化设计分析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7
[6]雷雨.购物中心中庭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0
[7]孙晓丽.商业购物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
[8]罗蔚.麦朗.商业购物中心人本设计中的空间环境[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商业建筑;安全;愉悦;人性化设计
Abstract: from the security and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the humanized design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this paper. Analysis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fire evacuation,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o special people care, etc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detail.
Keywords: commercial buildings; Security; Cheerful; Humaniz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近年我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城市人均商业面积、零售总额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商业城市基准水平,一些城市已跨入国际商业城市行列。库哈斯曾说购物将会成为今后人们公共生活的唯一方式,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购物行为已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城市生活形态。我国商业建筑在开发模式、规划布局、建筑特色、空间营造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一些人性化设计上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目前商业建筑中一些人性化设计方面进行探讨。
二、基于安全层面的人性化考虑―消防疏散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要。购物环境的安全性是对商业建筑最低层次要求,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商业建筑最大的特征就是人流密集、功能复杂。在建筑设计中给予消防安全足够的重视,是人性化设计的最基本体现。
商业建筑在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民用建筑的独特性。我国现行关于商业建筑防火安全问题的规范随着商业综合体类建筑的大量涌现已显现出针对性的不足。在实际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疏散宽度计算。按照现有规范疏散宽度是通过疏散人数计算而来,疏散人数由营业面积推导,通常按照营业、仓储、辅助三部分面积比例计算。实际中仓储和营业区域界限日趋淡化,同时辅助设施更加合理紧凑,导致套用规范所得结果和实际中差距很大。例如在《商店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建筑面积大于15000 m 2的商店建筑中辅助面积比例小于32%,这个指标在商业建筑中因为经营品种的不同而会有很大的浮动(有时会小于32%很多,例如家具市场、陶瓷、钢材、石材类建材市场这个比例在10%左右),规范的不明确性导致计算结果准确性差别较大。在这点上《重庆市大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第二,疏散通道设计。商业建筑与一般民用建筑在疏散通道上的显著区别在于:一般民用建筑疏散通道由隔墙与其他部位完全分隔,而商业建筑的疏散通道在很多情况下由货架布置分隔得来,缺少防烟、防火的保护,而且货架、货物在实际中经常放置不合理导致疏散路径迂回、安全出口前缺乏疏散集散区甚至安全出口被占用等情况发生(图1)。第三,疏散标示设置。通常人在受限制的空间中(如封闭走道),疏散过程目标明确,疏散速度快。而商业建筑多为大空间,空间情况复杂,可识别度不高。在疏散中必须依靠指示标志引导。实际使用中商家出于展示考虑布置各类广告牌、标志物,使得指示标志在使用中难以被发现。
面对商业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业态求多求全的趋势,消防疏散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加。这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对商业业态的确定性、营业区域布局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日常使用中对各类消防措施落实到位,这是商业建筑设计中的最基本人性化体现。
三、基于心理层面的人性化考虑―愉悦和尊重
回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情感、归属、尊重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心理需求上升到首位。如今人们的购物行为不仅仅考虑的是商品的物质属性,更关注的是获得愉悦的购物体验,以期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商业建筑中设计师更多关注建筑的建筑外观和空间形态,而对身处其间的人关注不够。商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是吸引顾客、刺激消费行之有效的手段。人是万物的尺度,商业建筑中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考虑使用者最基本的需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环境设计
购物者感觉舒适与否,或去或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质量的好坏。商业建筑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购物者,延长其停留时间,为此需要贯彻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营造人性化的尺度和环境。商业建筑通常平面规模大,吊顶空间设备管线多而净高受限。商家出于经济性的考虑,空间环境被货架、商品占据大部分,顾客身处其中常常感觉压抑、不安,购物过程很难谈得上愉悦体验。许多商业建筑中通过共享中庭的设计,将阳光、绿化引入商业空间内部给顾客带来稳定安全的心理情绪。中庭周边布置回廊和观光电梯、自动扶梯,串起水平和纵向的商业流线,在视觉上也是室内空间的兴奋源。同时中庭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为各种商业的、非商业的活动提供平台,为商家的销售、推广、展示、表演提供场所,为人提供交往空间,聚集良好的商业人气。(图2)
(二)卫生间设计
减少使用者使用时的麻烦这是人性化的最根本体现。商家从利益角度出发,往往没有给予类似卫生间这类辅助房间足够的重视,导致实际中位置偏僻,面积不足,就更谈不上有什么精心的设计了。卫生间作为商业场所重要的设施,在厕位数量、男女厕位比例、服务内容、视线遮挡、细节设计上都应有所关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在许多商业建筑中出现的女厕所排队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不考虑商业建筑中女性消费者数量超过男性,而女性如厕时间又相对较长。设计人员在将卫生间作为一个现成图块插入,缺乏休息、化妆、母婴室等多样化的如厕空间考虑(图3)。另外关于蹲便和座便比例问题,由于国内外的生活习惯不同所致,国人对于公共场所的座便一向有所顾忌。经常是在一些相对高档商业建筑中出现座便比例远大于蹲便的情况,导致使用中的尴尬。
(三)无障碍设计
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更多关爱是商业建筑中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无障碍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的强制性要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行动不便者的心理层面,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普遍的可到达性,另一方面要创造一种受欢迎和不被排斥的购物环境。但是设计与具体实施间存在反差,例如无障碍卫生间因为长期没人使用被挪作他用,商铺装修后与公共走道产生的小高差缺乏斜面过渡,商场大多没有为轮椅使用者提供无障碍收银台、咨询台的考虑等等,给行动不便者使用带来麻烦。曾经有学者通过对某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计进行残疾人实地体验,从而完成了从“纸面到地面”的落实,得出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图4)。此外我国现有规范中对行动不便者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问题缺乏关注,残疾人的疏散速度比正常人迟缓,在紧急状况下作为唯一疏散途径的楼梯间更是其不可逾越的障碍。
(四)广告和标识系统设计
广告是商业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成功的广告设计及陈列对商业氛围的营造起到良好的作用。现代商业建筑规模巨大、商铺林立、环境嘈杂,给身处其中的顾客超负荷信息量。科学、醒目的标识系统可以提高顾客的识别性,体现人性关怀。在此方面香港圆方商场的标识系统设计堪称经典,以中国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为主题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经营特色不同,标识色彩不同,装修风格不同,但都是紧扣五行主题,顾客配合手中的导购图很快能找到自己想要去的方向。
四、结语
有一个例子值得我们思考,北京新光天地每层楼有洗手间七组,电梯三十六组,一至三层的主要交通是双上双下的扶梯。每层服务台3组,进入新光天地顾客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服务台、洗手间、电梯。建筑中随处可见精心安排的休息座、休闲吧。而在另一些商业建筑中,顾客想找厕所、收银台或休息座椅真是难上加难,即使找到了还得排半天队。
由此可见一个商业建筑的成功,除了好的地段、成功的商业策划和运营手段之外,能够给顾客提供无微不至的人性化关怀是不可或缺的。“以人为本”被无数商家和设计师作为口号,但是能做到真正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要,给顾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愉悦的购物环境,还需要我们从商业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小处着眼,精心考虑,设计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人性化环境来。
参考文献:
1.卢海静,王成龙.西部传统商业街区人性化改造模式探讨.山西建筑,2010(32)
关键词:室内设计;人性化;原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体现出来。人们与日常生活空间的和谐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室内设计坚持人性化,不仅是对人生理需求的满足,也是人心理状态满足的具体体现。室内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空间,让人们在室内享受心灵的满足与释放。本文就室内设计中的人性化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人性化在室内设计的作用。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就是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的心理、行为以及生理特点对室内进行优化设计,使得室内设计更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理想的、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设计师在对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想达到这么一种效果,就需要在设计中遵循人与空间之间的和谐,设计出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实现对室内的人性化设计。就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而达到令人满意的设计效果。
1、人性化室内环境设计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
1.1、安全原则
安全是建筑装饰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基础,室内环境设计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确保室内设计对安全的保障,之后是舒适、美观、功能的问题。在追求差异化和功能化的室内环境设计工作中,常会出现室内环境设计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安全因素,这将在设计工作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建筑本身和室内空间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1.2、环保原则
环保是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考量环节,也是整个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好环保原则在室内环境设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要从如下几个环节和方面进行加强:一是,要将环保理念注入到室内环境设计工作的细节之中,要在其设计之初就把环保和生态观念注入到整体的设计理念之中,使室内环境设计的细节和要点都能够体现出环保观念。
2、室内设计设计人性化的具体方法
在对室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人性化设计的效果,就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方法。笔者认为,人性化室内设计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室内空间的布局,主要是依据使用者的目的进行的。在室内空间布局中应体现出使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视觉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人们在对室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同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追求室内设计的视觉效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将视觉效果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标准。虽然这种设计需求对增加了设计师的工作难度。但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坚持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布局,将人们的需求作为设计的要求来考虑。合理对室内进行空间进行布局,是室内人性化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在室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习惯。对于居住的室内设计,应注意干湿空间、动静空间的隔开。注意室内各个依附关系的合理布局,在方便使用者的同时,提高使用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2、灯光设计的人性化
在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设计尤为重要,正确选用照明方式与灯具类型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以使人们在室内空间中能收获更好的视觉效果,增强某种气氛和意境,即强化我们所要表现的环境空间,也可淡化或隐藏那些不愿外露的私密空间,是提高人们审美感受的一种有效的人性关怀方式。卧室的照明就要体现温馨感,特别是卧室的主灯的选择。因为主灯造型美感的要求应强过对亮度的要求,才可完成对卧室气氛的营造。卧室主灯的造型,还要与整个卧室空间的装饰风格一致。如果选用的家具造型比较简洁,就不要采用款型复杂的水晶吊灯。如果是西式古典风格,那一只简简单单的吸顶灯就显得单薄了。
2.3、视觉设计人性化
室内设计能否抓住第一视觉,直接影响着设计的成功与否。颜色、相对距离及物体的形状等多种因素都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刺激影响。在颜色的择取方面,设计者参考大多数人的视觉欣赏感受是正确的出发点,不能单纯地依据自己的爱好与想象。一般情况下,广大消费者比较喜欢以冷色调或者暖色调为主的色彩,避免多处采用对视觉冲击力强的色彩,诸如红色、蓝色、黄色等这些特别耀眼的颜色。在空间距离的设计上,要遵循视觉在空间中的感受差别,努力扩大视觉的空间距离感。而打造视觉舒适程度,要从人们的主观欣赏态度出发,融入人性化的特征制定整套设计策略与方案。
2.4、室内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众所周知,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室内不同的色彩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意境,给人的感觉也就不相同[2]。因此,设计师在对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人性化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们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对于不同的空间,色彩体现出的功能也不相同。例如,在办公室内,色彩的设计应当以稳重色彩为主,让办公人员在办公的过程中产生郑重的感觉。但是,在居住环境中,应当以温馨柔和的色彩为主。让居住的人能够在色彩中感受到明亮与轻松。当然,室内色彩人性化的设计应当符合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与成长需要。例如,儿童房与老年人使用的空间,在色彩设计中就有较多的不同之处。面对不同的空间,设计师应充分考虑使用的用途,在对室内色彩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体现出人性化的需求,让人们在色彩中感受到不一样的需要。
3、对室内设计人性化的建议
3.1、我们从室内空间功能分割来说,合理进行室内空间的分区,在满足房间功能性的同时,要增加收纳储物的功能。尤其是小空间,衣柜、橱柜、壁柜、吊柜,以及很多细部要具备收纳功能,或者使用收纳箱,要做比你能够想象到的储藏面积的一倍。储藏空间要考虑物品的种类,分开存放,大尺寸物品集中储放,零杂小物品等集中储放。在选择物品的时候一定要做减法,因为在卖场中空间高大宽阔,往往给人一种错觉和假象,认为自己所买的物品看起来太小了,实际上在选择的时候就要减小一号考虑。大空间则考虑某些房间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是否要用隔断划分出更多的小房间。此外,还要预留出来一定的空间供主任自由分配及用于长期的不断改进。
3.2、就装修的材料而言,要选用各项物质都达标的装修材料。一些辅材也要采用环保型材料,特别是防水涂料、胶粘剂、油漆溶剂(稀料)、腻子粉等。提倡简约不简单装修的同时,尽量减少材料的用量和施工量。室内用涂料主要分为水性涂料和溶剂性涂料两种。产生污染的主要是溶剂性涂料,而使用环保的水性涂料便可以完全免除对涂料污染的担忧。目前市场上的墙面漆大多数都采用了水性乳胶漆,但用于家具的木器漆仍大量使用溶剂性漆。虽然一些厂家在涂料市场上打着环保标志的牌子,经有关部门检查,发现80%以上的环保标志全部都是仿制或自制的,企图蒙混过关。“假环保”涂料的盛行,给消费者辨别带来较大难度。在这种环境下,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选用水性漆。而且,室内的油漆和涂料颜色不要选择太鲜艳的,越鲜艳的油漆和涂料中的重金属物质含量相对要高,这些重金属物质与孩子接触容易造成铅、汞中毒。
4、结语
总而言之,人作为室内空间的主体和核心,在对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围绕“人”进行设计。室内设计要想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应充分考虑人的各种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高质量的室内环境要求。当然,室内人性化的设计并非可以一步到位的,这需要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为人们设计出一个满意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洋.探索人性化空间精神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08.
[2]苑宏刚.浅谈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原则与意义[J].大众文艺,2014,02:102-103.
关键词:交通设施;设计;施工
Abstract: the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are the important auxiliary facilities of highway, its role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oad operations.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include traffic signs, marking, guardrail, isolation facilities, this article on the current city traffic facilities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ome problems for analysis, explores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design and management method.
Key words: traffic facilities; desig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交通设施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联系人与道路的重任。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交通设施不只是实现使用功能,它应该更加地符合人的需求(交管局明确提出了“交通组织系统化、交通设施人性化、交通执法规范化、预防事故社会化”的总思路。),所以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概念、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现状分析入手,对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要素,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城市交通设施的现状
交通设施种类繁多,系统庞大而复杂。原有的城市道路和设施比较落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的基础建设,迎来了一个高投入、大建设的时期。交通设施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交通的安全与畅通。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合理疏导交通流,交通设施的正确设置是关键环节。交通工程设计是系统的集成,子母系统之间及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现在,许多交通设施的设计很粗糙,标示不清晰,与路灯、绿化等系统对接不善,例如地下管线、路灯、绿化、交通标志统筹差,并相互影响,交通标志设置的位置往往被路树(道路树木)或路灯所占据,交通标志被遮挡的现象较常见。施工中,交通标志的定点、定位随意性大,安装位置不规范,不能满通疏导的要求。
二、交通设施设立的原则
2.1交通设施的设立应当保证交通体系的安全、高效运行
一个交通设施设立的出发点就是为保证整个交通体系的安全、高效运行,所以在对交通设施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我们所设立的交通设施是否能有助于交通的安全高效运行,设施的设立是否对交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等。比如公交车站应设置在路口前并不应靠近路口。如果公交车一过路口就靠站,会阻碍后面的车辆通行,导致路口通行效率降低;车站紧靠路口,当公交车离开站台需进入左转车道时,由于距离短,横跨两三股车道进入左转导向车道会很困难,容易造成阻塞。此外,公交车站应靠近人行天桥,方便搭乘或行人过街,若离天桥稍远,横穿道路的行人就会比较多,既不安全,也会影响通行。
2.2交通设施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应该紧密联系,形成体系
对某一路况设置的交通设施之间要有相关性以及统一性,要求在功能方面互补或者是叠加,不应在一个路段反复改变限速标志,譬如提示为时速60公里的路段再次设立限速标志;一些转弯半径较小的地段,或者转弯视野不开阔的地带,要设立限速等禁令标志及警告标志,还要设立减速带以及防撞桶等安全措施。标志、标线及信号等信息应完整统一。
2.3交通设施的设立一定要做到醒目清晰 简单明了
交通设施设立时,标志的设立一定要直观、醒目,清晰地表达标志所要传达的信息,不应引起受众的歧义,信息完整而不至于信息过载。设立标志时要综合考虑受众的运动特性,保证受众在单位时间内能准确认知信息并作出正确选择,且应具备选择的条件。路口是交通的节点,是交通设施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设施投放多,信息量大。要梳理信息,使之完整有序,防止信息混乱以及信息过载,保障路口通行顺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指路标志及指示标志不要过于靠近路口且两个标志之间不应过于接近。我们首先看到的应该是指路标志,选择要去的方向,而后看指示标志选择导向车道。所以,指路标志与指示标志不能靠得太近,必须根据行车速度来设定两个标志之间的距离,给出认读判断的时间和距离,避免信息集中和信息过载,指示标志紧靠导向车道,使车道选择难以实现;导向车道标线指示箭头应设置在导向车道入口处,设在导向车道停止线前会导致车辆已进入导向车道,此时看见导向箭头已无法变更车道,当然入口处及停止线前均设置导向箭头更好。2)指路标志与指示标志不能顺序颠倒。我们首先要知道去向何方,而后才是选择进入导向车道,但是,我们有的标志设定是先看见导向车道指示标志,而后才看见指路标志,此时车辆已临近路口,难以作出变更车道的选择;3)标志、标线及信号应统一。常见地上的标线与空中的标志不一致的现象以及标线与信号不统一的现象。如标线有左转箭头而信号灯无左转指示 。4)渠化路口的右转弯车道的开口离路口不应太近,遇红灯时直行车辆停车等候放行时会影响右转车辆通行。
2.4发展智能交通,加强动态疏导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交通产品逐渐应用到道路交通设施当中,增强实时监控,实施动态管理,为实现系统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比如在重要节点处设置LED屏幕,播放前方交通信息,疏导交通流;设置摄像头,通过网络对传信息,联动指挥等。
3交通设施的施工管理
3.1标志的施工
标志基础及安装。标志分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指示标志、辅助标志等。按结构可分为高杆或低杆(单柱式、双柱式、单悬壁式、双悬臂式、门架式等)。1)基础施工是难点:城市地下管线复杂,档案资料不全,施工中开挖要特别谨慎。很多时候合适的点无法开挖,而可开挖的点又不合适,所以需要统筹解决,标志位置宜前不宜后。2)基础要稳固:标志版面尺寸大,迎风面很大,抗倾覆很关键。3)标志定点要准确:要让受众接受,并且做出反应的处理时间,要保证标志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标志应提前一段设置,特别是对于警告标志,距离危险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行车速度确定,不可少于安全停车视距。
关键词:以人为本城市道路 交通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施工建设是将设计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关系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一步。工程将设的质量才是人们最关心的,如果一个工程建设质量不过关,何谈道路的人性化。例如:对于人行道,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它是否平整密实,能否做到雨天不溅水、晴天不拌人,而不是人行道铺装的景观效果有多好。这并不是人们不喜欢美丽的色彩和图案,而是由于以往人行道的建设缺陷给人们留下了担心和恐惧,连基本的使用功能和安全都不能满足,人们还能奢求什么。这就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道路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设计要求,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施工期间,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把质量关,做到不论工程规模大小,均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
一、“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设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握道路的总体设计,同时优化细部处理方法,把人、车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道路达到安全、舒适、便利、经济的要求。
1 道路的总体设计
道路总体设计应从道路的功能出发,选择合适的平、纵线形,合理布设道路断面。道路平、纵线形设计,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选择高标准的线形,从而使行车更为舒适。道路平、纵线形设计还应与道路沿线地形、地貌及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为原则进行设计。
2道路的横断面设计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确定道路的交通组成,充分考虑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流量和流向以及道路的景观功能,从而将道路空间合理分配给各类交通流及绿化设施。道路横断面设计还应统一布置地面设施与地下设施,避免地面、地下设施相互冲突,给行人、车辆造成麻烦。例如我们常见到人行道的盲道上立着一根电线杆,或是地下管道的检查井与盲道位置重叠,使道路沿线盲道在检查井处多次转弯,造成盲人通行困难,无法达到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二、城市道路交通设计
1 机动化交通
(1)标志系统
标志系统作为传递交通信息的载体,应大力发展传递信息方式、手段,努力实现系统化,增加交通设施高科技含量,努力实现智能化,保证信息传递适时、快速、清晰、有效。此外,交通设施还要美观大方,与道路环境相互协调,努力营造优美、顺畅、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一个健全、完善、人性化的指路系统,需根据道路通行条件、道路设计速度、路网结构及交通参与者的基本感知和判断能力等,来确定指路标志的设置类型、级别与内容。
a环路、国道、高速路口出口需设置大型预告标志,标明前方可以到达的道路或者吸引交通流量大的地点以及距离。
b主干道相交路口进口道应设置大型指向标志,标明前方2条平行道路的名称和通过前方道路可到达的重要地点名称,此外还应标明相交道路的门牌号大小方向,可以使驾驶员在寻找某个特定的门牌号码时,明确转向、减少绕行。
c次干道或支路相交路口则用路名牌来标识,同样需注意重要吸引点以及门牌号的标识。
d对于路网结构比较复杂,有禁行、限行等特殊交通组织的路口,还需设置相应的绕行或禁行指示标志。
e对于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可设立可变信息标志,实时提供道路状况,如道路拥挤或有事故发生,市政与交通管理部门可及时告知驾驶员,提醒其提前绕行并避开拥挤路段,实现交通组织的动态管理。这样设置的多级指路系统就能够较为完善地满通参与者的信息需求,指路标志可有效地引导交通参与者顺利到达目的地,减少道路上无谓绕行的机动车流量,缓解城市交通。
(2)标线系统
标线系统包括地面标识、渠化标识等,作为规范交通行为的手段,要实现交通管理的目的,应当符合车辆、行人的交通特性,符合人的心理特点,从总体上使人感到舒适,乐于接受,从而真正发挥规范交通行为的作用。
a地面标识:用地面上显著标识来配合禁令标志,增加信息量,这对驾驶员的警示作用更加明显。可在地面上用符号来明确道路通行权以及交通组织情况。此外,还可在路面设置立体标识,利用视觉错觉,使驾驶员产生障碍感,自觉将车速减慢。
b渠化设计:在进行渠化设计时需考虑汽车行驶特性,在规范行车轨迹的同时,也需符合汽车的行驶路径。良好的渠化设计不仅能规范不同交通流的有序运行,也能减少事故发生,提高通行效率。
(3)信号系统
对于不同流量、不同等级的相交路口,应采用不同形式的信号系统。比如,主干道相交或比较大型的路口,应采取远近灯结合的信号系统,这样,位于排队较后的车辆,不会因为前面停靠的大型车辆的遮挡而影响视线,防止其在变灯时冲入交叉口而产生安全隐患。而对于次要交叉口或生活性道路,则可单独设置远灯。此外,也可以将交通标志结合信号灯杆进行合杆设计,增加重要信息的接收,为比较容易忽略或视认性不好的标志信息提供重复出现的机会。比如,除了常规的指路标志外,在交叉口信号灯的悬臂上设置交叉道路的路名和门牌号,以便于驾驶员在忽略了首次出现的指路标志后,在红灯期间可以再次获得路名信息;还可以将禁行等交通指示标志、行人信号灯、机动车信号灯杆等进行合杆设计。
2 慢行交通
(1) 一体化交通
传统设计理念中,“以车为本”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交通设计时以车辆通行顺畅为出发点,导致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剥夺了行人与车辆公平的道路使用权。城市道路上弥漫着尾气、噪声和快速行驶的车辆,以步行和自行车为出行方式的慢行交通被剥夺了使用道路的权利。人性化的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慢行交通需求,将慢行交通流与快速交通流隔离开,不仅避免了机动车流与非机动车流的互相干扰,也保障了慢行交通的通行权。
(2) 过街系统
过街系统可分为路段过街和交叉口过街。
a路段过街设施应结合单位进出口、重要吸引点以及公交停靠站来选择位置,对于路幅较宽、车流量较多、行人无法一次穿越的道路应设置中央安全岛,保证行人二次过街等待时的安全。
b交叉口过街也应进行慢行一体化设计,即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用同一信号,若左转则需经过二次信号灯才能进行。该措施有效减少了交叉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冲突点,使快慢交通流在交叉口内部可以有效分隔,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也提高了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
(3)街具设施
要合理设置绿化景观小品,为行人提供娱乐与休憩的环境。利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树穴间隙,可按一定距离设置电话亭、垃圾箱、行人座椅等,既提高了城市景观,又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3 无障碍设施
除了考虑一般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需求之外,对特殊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尤其值得关注。首先应在道路上设置盲道,并保证盲道的连续性,盲道上不能有障碍物,任何车辆不能随意占用盲道。还应在路面高程有变化的地方设计缓坡,为盲人以及其他残障人士提供方便。遇到交叉口时,可为盲人设置盲人过街语音提示器,以引导盲人安全顺畅地过马路。
结束语
城市交通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实现人性化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既是构建“和谐城市”的现实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之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要求城市交通足够方便、足够快速、足够安全。单纯从使用功能来考虑城市道路设计,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而应以人为本,多考虑人的舒适度、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立顺,申素艳.实现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探讨[J]. 装备制造. 2009(08)
[2] 张林.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9(07)
关键词:消防执法 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执法”作为一种新的执法理念,已成为当前行政执法工作最热门的话题。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执法者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靠“人性化”管理,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处理好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地位的关系,依据合法的程序开展执法活动。人性化执法是文明执法的需要,也是公安部门所大力倡导的执法方式。在执法工作人性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的今天,消防执法人性化对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1 人性化执法的意义:(1)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当前,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以社会稳定的大局为重。多体谅一些违法者的困境与无奈,区别不同人群、不同原因、不同情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2)凝聚积极力量,促进社会进步。目前,用富有人性化的方法,与冷冰冰的执法相比,效果更好,意义更大。推行人性化执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群众感到更安全、更舒心、更满意,形成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让人放心的、文明的执法方式,它的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3)体现以人为本,改善队伍形象。作为一种执法管理模式,人性化执法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提出的。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等方面考虑,把人的要素放在了中心地位,它通过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设身处地的为执法对象考虑,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方便。
2 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能。消防执法工作主要包含的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消防监督检查。公安消防机构依据公安部令第107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依法对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消防监督检查。
二是消防行政执法。消防机构依据《消防法》对各类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三是消防行政许可。公安消防机构依据公安部令第106号《建筑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对新建、扩建、改建(含室内装修、用途变更)等建设工程进行消防监督管理,依法实施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
四是火灾原因调查。消防机构依据公安部108号令《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调查火灾事故,统计火灾损失,依法对火灾事故作出处理,总结火灾教训。
3 消防执法工作人性化的体现。第一是要当好“执法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公安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消防安全检查,做到公正、严格、文明、高效执法。公安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是在建筑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工作中运用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以实现火灾时保证建筑物内的人员生命安全、建筑安全和有效控制财产损失为总目标,为建筑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性能化设计不同于以往的“处方式”设计,比如大空间建筑、跨国公司的连锁工厂、超高层建筑、洁净厂房等新型建筑形式都对我国现存规范提出了挑战,引发了建筑使用功能和强制性条文规定的矛盾。面临此类问题,需要消防职能部门灵活地运用规范,尤其是灵活地处理好强制性条文规范的规定,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具体情况,对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和评估,按性能化设计的理念开展审核、验收工作。
第三是执法过程中灵活使用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写的原则和幅度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做出正确的行政行为。它是行政主体酌情做出的决定,要求这个决定要公平、公正、合理。消防执法人员本着“处罚为辅、教育为主”的原则,可以根据当事人、被处罚单位实际情况、整改隐患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效果等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及其影响对同一违法行为作出不同的处罚结果。
第四是要当好“宣传员”。消防执法人员在主动、耐心、热情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在指出火灾隐患的基础上,强化宣传教育,帮助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整改效果,切忌只停留在下发法律文书、到期复查和实施处罚的环节上。
4 如何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执法人性化。一是在执法实践中,应正确认识“人性化执法”的内涵,准确把握其原则、方式和标准,认清“人性化”是服务和服从于执法活动的,是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的执法手段。是执法方式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与“一般性”执法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是人性化执法属于柔性执法,是在执法过程中体现出执法主体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尊重和对相对人本身的人文关怀,法律的授权为执法者的合法裁量和人性化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空间。人性化执法的特征就是尊重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并正确处理好处罚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
三是人性化执法应该遵循和体现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正当的法律程序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蕴涵着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障,人性化执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正当程序的公正性,让相对人参与到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从而提升执法活动的透明度,强化正当程序化解和缓和社会j中突的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