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文件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件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件学习计划

第1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技能;第一候答时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3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讲解知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应答中积极思考,开拓思维、找出答案。同时,学生应答的正确与否也能及时告知教师学生理解的程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思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定性研究,从理论角度剖析当前课堂提问的不足,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这样的研究缺乏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指导,而对课堂提问的定量研究能还原教师提问的真实场景。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全息记录,结合对教师的提问频率、提问类型,学生应答方式,教师提问技巧等数据的统计,更能有理有据地对课堂提问进行细致分析。笔者以录像形式记录了一节区级公开课“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对本节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量化分析的研究过程,期望从_个全新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及课堂提问。

2 研究过程

2.1 相关概念界定

课堂提问是指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出可观察的反应的信号刺激,即教师对学生作出的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要求他们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提示。如①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什么?②如何合理利用含有一氧化碳的尾气?

一次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要经历教师发问、学生应答、教师理答三个主要环节。其中教师发问和学生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第一候答时间,即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应答与教师理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第二候答时间,即教师衡量学生答案正确与否并等待学生补充的时间(如图1所示)。

课堂问题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有诸多分类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分类法是根据认知层次来划分,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将课堂问题分为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各举例如表1。

2.2 主要研究方法

先以录像形式全息记录教学过程,再采取数据分析的量化方法。对课堂提问的分析主要借助如下数据:各教学环节的提问频次;每次提问平均占时;教师各提问类型的频次及百分比;提问技能类别的频次及百分比等。

提问数量的统计能显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情况,提问频次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干预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数量过少,一节课只有那么几个问题,不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但一节课也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过多过滥也不等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不提倡在教师引导下的连环提问,把学生带进教师预设的思考过程,少了让学生自主发挥的意义。因此,提问数量必须适量、恰当,能引起学生共鸣,又不多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且由易至难,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提问类型的统计能展示教师的提问水平,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能让多种类型提问相辅相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种类型的提问,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虽然课堂教学是知识的归纳演绎,但教师在呈现过程中应注意运用不同的形式。首先,不能大部分都是识记性内容的重复询问,这样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其次,其他类型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能起不同作用,如应用性问题能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性问题能帮助学生立足全局、分析局部,特别是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教师的提问技能表现在提问对象、理答方式及第一等候时间上。研究发现,候答时间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丰富了提问类型,教师向部分学生提出了需要复杂信息处理及高层次思维的问题等。

2.3 研究案例选择

研究课题为“一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上教版第四章内容)。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即新课引入、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设计、课堂小结。其中一氧化碳性质及实验装置的探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上面花费了大部分时间。以上各环节均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齐答、教师指定学生回答或其它学生补充回答的方式进行。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物理性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了诸多问题,教学过程及主要问题见表2。

2.4 研究分析过程

研究步骤:步骤一,对本节课进行全息教学记录;步骤二,统计各教学环节用时及提问频次;步骤三,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类统计;步骤四,关注教师的提问技能,如理答方式、第一候答时间等的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统计与分析

表3是教师各教学环节用时、提问数量及每个问题平均占时的数据统计。

由表3分析可见,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正在被教师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边讲边问的教学模式。这节课中,教师在40分53秒的教学时间里共提问了107次,平均每分钟2.6个问题。教师试图通过高密度的提问达到各种教学目的,如复习旧知、分析资料、讲授新知、教学过渡、获得教学反馈等。教师的提问主导着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师生的提问、回答互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学生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是否真有那么多思考时间,还是机械接受教师泛滥的问题,是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第2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的学习才成为可能。同时,倡导员工必须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通过自我超越,敏锐地认识到自己知识力量的不足和学习的需要,将学习作为一种真正的终生学习。这样,企业就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不断提升组织的智力水平和创造力,使企业在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开放、创新、应变。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应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鼓励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开放、交流和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在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具有能够快速改变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又一特点,它要求组织必须有一种创新应变的人文精神,使企业能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组织的知识基础,让员工不断地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在竞争日益加剧、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一种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是保持强大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强调整体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整体观点的重要性。这里的整体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层要把整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智能生命体”,即要让组织具有整体意志与整体传力;其次,领导者应以整体、系统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员工的错误,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避免决策失误。

(四)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展开全方位“学习”的企业文化。它始终把“学习”作为其重要特征加以强调。“学习”精神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一是“终身学习”的精神;二是“全员学习”的精神;三是“全过程学习”的精神,即要求“学习”贯穿于每一环节,使组织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四是“团体学习”的精神,即以“团体学习”促进个人成长,达到完善企业文化的需要。

(五)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自我精进的企业文化。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每个人都有渴望自我精进的内在需求,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们相互交流、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员工们的工作热忱得到充分激发,且更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当前我国建筑设计

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质量管理,逐步在全国大中型企业开展和普及。1987年3月ISO9000系列标准正式,1994年又代号GB/T19000idtIS09000族标准。2000年1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2000版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参与,深入观察IS09001标准监督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通过走访调查其他类似企业,发现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施IS09001标准的目的存在问题。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出于相互效仿或是对企业包装的考虑,在同行竞争、市场宣传时可以谋取便利,为获取认证证书而突击认证。当要接受监督审核时,建筑设计企业组织几个人突击准备资料,应付认证监督,这就使文件规定的方法不能指导实际的操作,给实际执行造成困难,这样突击的效果使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企业拿到证书后,各项工作仍沿用传统做法。这样的短期行为,无法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也难以纠正和预防质量上的问题。这与质量标准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建筑设计盲目选择认证机构和咨询公司。只要能获得证书就行,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干脆找咨询公司全权代劳,将实施认证方面的所有任务与工作全交给了咨询机构,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另外,建筑设计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有很大的随意性。谁能够保证该企业通过认证,就和谁家合作。

(三)质量目标不具体。一般建筑设计企业都有相对明确的产品市场定位,但却没有明确的质量定位,虽然企业规定质量方针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样口号式的不具体、未量化的质量目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质量目标,也就相当于没有质量目标了。

(四)建筑设计企业本身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存在的问题1、管理者代表随意选任。管理者代表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在任命管理者代表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委派能抽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委派没有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1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建筑设计企业的需要。2、对领导层的审核流于形式。由于建筑设计领导层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获取认证证书,没有上升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度,为保住证书,建筑设计内部审核只能流于形式。3、内审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内审员常常得不到被审核单位的配合,内审工作甚至被抵触,部分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缺少积极从事内审工作的内部环境。另外,内审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内审员均是兼职,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建立对内审员合理的补贴制度,内审员缺乏从事内审工作的动力。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对受审核单位在内审中所发现不符合项的奖惩规定不合理,使得内审员与受审单位的关系受到影响,给内审工作带来压力,使建筑设计企业不能通过纠正及预防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五)人员素质较低。建筑设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人才,企业主管人员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建筑设计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没有对和企业质量管理有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培训,很多员工对此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导致认证工作无法开展和执行,更谈不到体系的持续改进。

(六)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问题。建筑设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都较薄弱。质量意识、科学、规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如出现不合格品时,不敢公开,私下处理,使问题无法暴露在监督审核的过程当中;质量记录以临时补充为主,平常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整理和收集;统计技术停留于作一两张图表应付认证审核,只作定性分析,忽视有效性和经济性。

三、建筑设计企业建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思路

通过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结合建筑设计企业特征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有关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以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将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化、制度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设计企业除了创建相关的制度、组建学习型组织外,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管理者应从顶层设计、带头学习、模范执行等方面开展。

(二)实施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构建和改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除了提高员工素质外,建筑设计企业还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用人政策,为构筑先进的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设计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建筑设计集团,可以说是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的典范,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鼓励员工加强学习,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花旗”文化。

(三)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企业要形成知识共享、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技术平台,以保障和促进集体学习、信息共享、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实现。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分享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策略的重点是对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的获取、解释及传播。通过各类知识管理项目、活动及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可以将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显性化及共享,使其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建立、分发、使用、评价和更新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知识管理技术就是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一个技术体系,涵盖了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它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要对为建立学习型组织作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要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更加卓有成效地学习和创新作出更大贡献。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筑设计企业物质激励的着眼点应是在组织内部拉开不同知识层次和学习、工作能力层次的报酬档次,并将员工的报酬和他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挂钩,以鼓励有效的学习和团队沟通。建筑设计企业的精神激励主要是要通过营造鼓励学习、祟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信任、理解、尊重、继续学习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建筑设计企业通过建立这些激励机制,为培育学习型组织及其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3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生生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水平划分;实践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7-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人的学习是跟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就反映了这种联系的紧密性和重要性。儿童一旦进入爱提问题的“牛顿期”,他(她)的智力就开始了加速发展。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越是好的学生往往越是爱提问题,越是善于提问题,能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学生面对学习情境,自己提出问题,特别是高水平的问题,能体现其创造性。问题是创新的动力,善于创新的人_定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问题。然而,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高水平的问题?现阶段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又是如何呢?这就跟问题的评价有关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要自觉地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对问题的评价开展研究。问题评价涉及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问题自身的内在品质(结构合理性、真实性、概括性、深刻性等);问题的外在品质(针对性、新颖性、适当性等)、问题的功能及有效性;问题的水平层次等等。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质,这是不应该降低要求的。因此,本文仅对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做初步的讨论和实践研究。

1 对学生问题的初步讨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体上有3种类型:(1)“抄”来的问题——学生套用问题生成的一般规则,或者模仿教师、教材、同学,就学习内容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类型的问题,甚至于直接把别人提出的问题拿来作为自己的问题提出。在前两种情况中,学生可能只注意了“提问题”这个活动形式,对问题内容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所提问题可能无解、“不上路”,有时还会令人捉摸不透、哭笑不得;在后一种情况中,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法和答案一般都有现成的答案。总之,由于学生的思维工作量较少,“抄”来的问题实际水平一般都不高。(2)生成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而生成或发现的问题,其“含金量”一般较高。(3)学生创作、设计的问题——在学生互教互学互考等互动活动中,学生可能设计、创作一些全新的问题,有的甚至有较高的实际价值,不过这类问题难得一见。根据上述情况,本文把讨论重点放在学生在学习中生成、发现的问题上,并简称为“学生生成问题”或者“生成问题”、“学生问题”。

如何评价学生生成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划分水平,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我们认为,在进行水平划分之前,恰当地选择、确定划分的出发点和思路十分重要。例如,有人以问题的结构合理性为出发点,把学生生成的问题分为合理的问题和有错误的问题;有人以问题的内容价值性为出发点,把学生生成的问题分为有价值的问题和没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分类失之于过粗,少有实际意义。而且,研究学生问题的水平划分,自然应该以合理、没有错误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把不合理的错误问题和没有价值的问题拿来做研究对象是没有意义的。有人按照问题形成时的信息处理方式把学生生成的问题分为(1)通过重述所给信息提出的问题。(2)通过组合所给信息提出的问题。(3)通过更换所给信息提出的问题。(4)通过改变所给信息提出的问题。(5)通过对比所给信息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分类反映的是问题生成时信息处理方法的差异,很难作出问题水平的判断。

问题跟思维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问题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水平对问题的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依据问题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划分问题的水平可能更为恰当。目前,一些划分方案的出发点就跟思维有关,例如:有人根据Bloom(1956)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把学生生成的问题分为6个水平。水平一:知识性问题,要求能在知识测验情境中适时地回忆具体的术语和事实知识、方式方法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知识。水平二:理解性问题,要求能够对有关知识进行解释,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能进行有关推断。水平三:应用性问题,要求能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把一般的观念、程序规则或者概括化的方法,以及专门性的原理、观念和理论应用于新的适当的情境。水平四:分析性问题,要求能把有关内容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允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以澄清有关内容,表明交流内容是怎样组织的,指出设法传递交流内容的效果、根据和排列的方法。水平五:综合性问题,要求能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成原先不那么清楚的模式或结构,以进行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确定一套抽象关系。水平六:评价性的问题,要求能依据内在证据或外部规则对材料或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对它们符合准则的程度作出定量的和定性的判断。

Gallagher和Aschner(1963)将问题分为认知记忆、聚合、发散和评价四类。认知记忆问题是包含记忆的狭窄的问题。聚合问题是寻求可预测的答案,但是可能包含问题解决,要求使用已有知识,以扩展答案。发散问题要求创造性答案和新思路。评价问题要求判断、意见和选择。

Astin(1984)提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卷入理论(theory of involvement),该理论认为,学生提出问题是一种学生思维卷入教学过程的活动,学生提出问题是可以测量的行为,存在着量和质的差异。宋振韶(2002)根据Astin的提问卷入理论,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低度思维卷入、中度卷入和高度思维卷入3种类型。低度思维卷入型问题指游离于内容之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中度思维卷入型问题指思考和启发性一般;高度思维卷入型问题指问题能够一针见血,引发他人共鸣,启发性好。

喻伯军(2003)从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把问题分成知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其表现形式和特征比较如表1:

我们认为,Bloom的认知目标带有终结性,它不一定适用于学习的形成阶段,不能简单地搬用。尽管如此,对应于细分的各层次认知目标的问题仍然比较精细地显示了它们的思维水平的不同,因而具有参考价值,一直被许多研究者关注。

Gallagher和Aschner的问题分类既涉及常见的、适用于简单事物的聚合思维,也涉及创新领域的、适用于复杂事物的发散思维,还涉及批判思维和价值思维,视野比较开阔。但是,对于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聚合思维层次过于笼统,包容过大、过粗;而聚合思维在中学生学习中又是主要的、大量的,这使整个分类系统不很贴切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Astin-宋振韶根据思维卷入程度对学生提问进行划分比较简明,但需要提供操作性较强的辅助标准。

喻伯军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划分中,思考性问题占比例较大,需要进一步细分。

我们认为,学生生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特点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深入,由低水平到高水平。最初只是感觉到有问题,但还说不清道不明,并不清晰,处于“缄默”状态,或者说处于“前问题”/“潜问题”状态,此时真正的有意义的问题尚未形成。经过一番分析、联系、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性思考后,会发现单一的简单问题,经验在这个阶段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进一步思考,可能又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但对各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处于多问题混杂状态。若再深入思考,可以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结构化,形成具有一定程度复杂性的结构化问题。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对结构化问题作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可以得到拓展性后问题。对结构化问题进行抽象,可以得到概括性的抽象性后问题,这时的问题思维水平也达到最高阶段。

表2汇总各种学生问题水平划分方案。荟萃各种方案之长,可以形成较好的学生生成问题的水平划分方案。

2 对学生问题水平划分的实践研究

问题的水映着问题的质的特点,也反映着学生问题能力的质的特点。为了研究现阶段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在分析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化学学习中高中学生提出问题水平的划分作了尝试性的实践研究。具体做法是:

设计以下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后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然后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氨的合成和性质

工业上制取氨的原理是:N2(g)+3H2(g)2NH3(g)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理论生产条件:高温、高压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

实际生产的条件:温度400~520℃,压强为15~20MPa(压强不太大),用铁做催化剂,原料投入N2和H2的物质的量比为2.68。

实验室制取少量氨气是用图1所示的装置。实验步骤为:(1)向试管中加入预先混合均匀的Ca(OH)2和NH4Cl固体。(2)加热试管。(3)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至装置末端导管口,若试纸变蓝,则停止加热。实验中的干燥剂不能用无水氯化钙。

氨气极易溶于水,NH3中N的化合价是-3价。氨气还具有还原性,如氨气能与氯气反应,3Cl2+2NH3=6HCl+N2。若反应中氨气过量,能产生白烟。工业上用浓氨水来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泄漏,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氨气还能与氧气反应,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得到不同的产物。

根据上面对学生问题的初步讨论并对相应操作进行简化,我们在初步的实践研究中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3个水平层次。第一水平:事实水平的简单问题。这类问题反映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记忆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关键词为“什么,是什么”等,如“什么是可逆反应?”;第二水平:分析理解水平的简单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对新知识加以分析、比较、理解,从而反映学生能否找到事物间的联系,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关键词为“为什么,比较,怎么做”等,如“合成氨的条件为什么是高温、高压?”;第三水平:综合水平的复杂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评价和批判并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及重新建构,反映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和启发性,关键词为“如何,其他,假如”等,如“实验室制取氨气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 结果和分析

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一的部分学生,调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1》中有关氨的相关性质和制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次共发放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52份。调查统计结果详见表3和表4。

第一水平问题反映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结果是占提问总数的23.0%。由于江苏省镇江中学是一所四星级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位于市区中上,基础相对较为扎实,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良好,所以该水平的问题百分比相对较低。

第二水平问题是学生对新知识加以分析、比较、理解,相对于其他两个水平的问题,该水平所占提问总数的百分比较高,为63.2%。但是在这段资料里存在着大量的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从表3中的举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认知失调的促动下,应该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实际上学生提出问题的人均数并不高,仅为1.74。

第4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R1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二、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1、建筑形式与体量建筑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筑及其群 体组合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在城市规划中,根据城市整体形态结构和塑造区域特色的要求,对建筑形式及体量进行控制,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外观、沿街后退、风格、尺度、色彩、材料等内容。

2、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应符合季节变化,使城市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改变寒地城市冬季萧条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因而,在冬季主导风向一侧可设计常青树作为防风屏障,而在向阳的一侧采用落叶乔灌木,达到冬季不阻挡阳光,夏季又可遮荫的效果,改善城市热环境质量。

3、交通与步行 交通是城市的运动系统,是决定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城市的形态和效率,它包括车行道、步行道、高架轻轨、地铁等的线路选择,站点安排、停车设置以及换乘系统组织等。 步行是市民行为中最普遍的内容。人行步道是组 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步行系统包括步行商业街、林荫道、二层或地下步行道。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减 少市中心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环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零售商业的发展。人行步道是城市规划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重要体现。

4、城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城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群聚居空间。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所有社会活动都提托城市而展开。因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恰恰就担负着创造这样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综合需要,不仅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也是人性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城市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要求无论位于何地、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公平均等。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对环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完成对人的服务的时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应当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各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上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帮助。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关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生命线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气象灾害预防等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使之城市发展相适应。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关注点。

5、城市规划的生态设计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生态学原则有以下内容。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从而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的平衡。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规划要有全盘统筹的眼光,促进生态稳定,追求最佳效益。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其子系统的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具体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结语 总之,现代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含道路、桥梁、地铁、轻轨等)紧密联系,城市设计既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又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景观和市政等详细工程设计的联系桥梁。尤其是城市重要地段,为确保环境质量,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详细规划之外必不可少的设计阶段。

参考文献

[1]杜美忠.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2).

[2]周玉荣.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内江科技.2009(O1).

[3]杨任旭.浅析现代智能建筑规划设计[J].知识经济.2009(04).

第5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软件

一、软件设计初衷

1.着眼形式发展,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为文化基础课教师改变现今“鸡肋”状况指明了方向,研发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软件,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任务所需。

2.立足教学现状,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文化基础薄弱,进入职校后,受就业思想主导,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更是缺乏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形式枯燥,恰恰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难以使教学双方产生共鸣。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语文教学,集图文视听于一体,产生形象化、立体化、多元化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作用,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教学资源看,已经具备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软件的能力。

二、软件组成及功效

本软件教学内容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第四单元,题目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共设五大模块,分别是单元导学、品读理解、综合实践、智慧闯关、拓展链接。

单元导学:包含学习目标和激趣导读两个板块。学习目标板块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了学习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激趣导读板块围绕本单元所涉及的4篇课文设计了阅读提示,对课文内容作以简单概括,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读理解:是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阅读为中心,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模块。每篇课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了感知理解、名句欣赏、读后反思三个小板块。“感知理解”将标准化课文朗读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和场景画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领略到文章深刻内涵。“名句欣赏”将课文中的名句朗读、名句解析、名句仿写融为一体,进一步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培养。读后反思环节的设立,更是让学生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用课堂上的所感所思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应用。

综合实践:此模块由课本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优化组合而成,皆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包含洽谈、诚实守信两个教学实践内容。其中“洽谈现场”、“案例展示”等小板块,通过听、说情境的创设,使训练变得富有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善听”中受到感染,进而在实战演练、活动设计中敢于张口说话,实现“善说”的教学目的。专业拓展、直播课堂等小板块,把语文教学与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目的。

智慧闯关:此模块体现的是考核评价功能,学生既可以通过“基础模块”来完成课前预习,又可以通过“提升模块”来进行课后的复习巩固。该模块以打擂闯关的形式,将学生感兴趣的电脑游戏场景引入到考评体系当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效果。

拓展链接:此模块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哲理故事、名言警句、推荐阅读、佳片赏析等小板块,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实现大语文的概念。

三、软件设计特点

1.职教语文特色突出

软件的各个模块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设计,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并将专业课教学融入其中,实现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体现中职语文的“职业化”特点。

2.助学助教功能明显

本软件充分利用视听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信息容量大,情景交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多种感官接受知识信息,潜移默化,培养认知能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如在软件设计中把一个中职学生形象的卡通人物引入其中,通过他的困惑、学习、收获来展现教学教育思想,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软件的助学、助教功能。

3.技术艺术结合完美

本教学软件性能稳定可靠,可脱离平台运行,易于推广,界面内容采用Flash编程,既美观大方,又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声像一体,导航按钮清楚明显,人机交互功能齐全,完全适合学生教师操作应用。教材选择为国家推广教材,教学设计要点清晰,重点难点适中,完全符合中职学生实际,适于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推广。

四、软件设计展望

信息化技术和中职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参考文献:

第6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技工学校由于生源特点及学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学校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只重视德育文化、智育文化方面的建设,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文化在技工学校校园文化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技工学校中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

1.1人员因素

1.1.1学生体育相关素质不高

首先,技工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接触到的体育资源相对落后,以此积累的体育相关知识相对较少

;其次,技工学校学生父母多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教育长期缺失,自律能力、行为习惯等相对较差,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再次,技工学校学生体育观念相对落后,他们对体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健身与娱乐的表面功能,未领会到体育作为文化对人产生的深层次影响,缺乏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整体认识及把握。最后,技工学校学生体育拓展能力有限,缺乏独自组建及运作校园体育社团的能力。

1.1.2师资薄弱

首先,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者与建设者,技工学校体育指导人员不足,多数体育教师在学校身兼数职,参与精力受限;其次,技工学校体育指导人员专业项目不丰富,多为篮球、田径等普通体育专业,缺少体育舞蹈、网球、跆拳道等传统体育项目、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专业,并且技校系统很少组织开展关于体育教师参与本专业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的机会,指导能力、指导范围有限。

1.2物质因素

技工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首先,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物质空间有限。校园建筑面积相对较小,有限的土地开发都用在技能实训的建设上,基本没有体育场馆与较多的体育项目活动空间;其次,体育文化开展的物质条件缺乏。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宣传设施少,体育器材陈旧,勉强满足体育教学日常需要;另外,校园体育文化的辅助条件单薄。学校的体育图书、体育教材、体育经费、体育宣传设施等存在严重不足。

1.3环境因素

1.3.1学校内部环境

首先,技工学校长期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只重视德育文化、智育文化方面的建设,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与重视不够,体育文化在技工学校校园文化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其次,学校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等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都需要制度的保证才能正常运作。但是,技工学校关于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尚处在空白期,缺少学校体育制度、具体社团实施方案等。再次,技工学校体育风气不理想,学生平时几乎是玩手机、上网聊天,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养成。

1.3.2学校外部环境

技工学校校际之间缺少体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各级行政区的技工学校缺少体育竞赛的定期机制,校园体育建设缺少内在的推动力,这些无形当中都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形成一定的阻力。

二、技工学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几点建议

2.1借助现代化工具,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平台,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广泛进行体育知识宣传报道;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学生裁判知识培训;依托体育社团不定期组织观摩体育大型赛事,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强体育知识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2.2以学生兴趣为基点,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

以学生兴趣作为构建体育社团、开展体育活动及竞赛的出发点,体现重在参与的构建原则。采用集体与个人并重的奖励方式,鼓励学生按照兴趣爱好组建体育社团;以大型田径运动会为契机,创办学校体育文化节,增加大众体育项目、体育游戏项目,增设体育摄影、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手工作品等等方面的评比,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形式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让师生明白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获得一种文化、一种体验、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途径。

2.3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体化”

体育教学是技工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主渠道,体育课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为教学指导思想,以传授学生能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课余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和体育社团组建奠定体育技能、体育意识方面基础,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体化”。主要包括:课内的项目设置以已经构建的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场地器材、学生情况等)可能构建的课外体育社团为导向;课内的教学计划以课外体育社团活动计划为导向;课内的教学方法以课外体育社团的项目特点为导向;课内的学习方法以课外体育社团参与成员的特点为导向;课内的评价方法以课外体育社团的拓展能力为导向;学校课外体育竞赛以课外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为开展对象;让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课内、课外有机衔接。

2.4扩大体育指导人员队伍

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体育热情,动员有体育特长的老师加入到体育指导人员行列,并进行有组织的专业培训,从师资方面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力度。重视发挥体育特长生、体育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扩大体育指导人员队伍。

2.5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体育物质文化

现代化校园物质文化重在物质的优化利用。技工学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应着眼于学校现实,因地制宜。一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场馆、体育活动经费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重视学校场地器材的科学管理,从空间、时间方面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最大利用率,防止体育器材的不必要流失与损坏。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充分利用学校其它专业可利用空间、场地及其休息时间的交叉使用,用良好的体育设施促进师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建设现代化体育物质文化。重视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传统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的开发与运用,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感受体育文化所特有的魅力。

2.6规范校园体育文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规范校园体育文化运行机制,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避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多重浪费。由专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制定学年、学期体育活动计划,重视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连续性。建立校园体育制度、健全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规范校园体育活动的科学管理。健全学校体育奖励制度,制定体育教师及社团指导人员的奖励制度;采用集体与个人并重的奖励方式,制定班级、学生组建体育社团及参加体育社团的奖励制度等,鼓励更多的师生、班级广泛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第7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肺癌;PTEN基因;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proteinexpressionlevel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thetumorsuppressorgenePTENinprimarylungcancer.MethodsWedetectedtheproteinexpressionofPTENgeneinparaffinspecimensof56casesoflungcancerand3specimensofnormallungtissuesbySP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①ThepositiverateofPTENproteinexpressionwashigherinnormallungtissuesthaninlungcancerspecimens,whileitwaslowerinSCLCthaninNSCLC.②ThepositiverateofexpressionofPTENproteinbecamelowerasthedifferentiationleveldecreasedinthe56casesoflungcancerspecimens.③ThepositiverateofexpressionofPTENproteinwashigherinpatientswithlungcancerofstageⅠandⅡthanthatinstageⅢandⅣ.④ThepositiverateofexpressionofPTENproteinwas26.32%in19casesoftransfusedspecimens,whichwasobviouslylowerthanthatinnon-transfusedspecimens.ConclusionTheexpressionofPTENgeneisrelatedtoclassificationcriteriaoflungcancer,malignancydegree,clinicalstageandlymphnodetransfusion.

KEYWORDS:lungcancer;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uedeletedfromchromosome10gene(PTEN);immunohistochemistry

肿瘤的发生是多阶段、多步骤和多基因改变的过程,肿瘤的恶性表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正常细胞恶变的结果,而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抑癌基因的研究不仅在探索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肿瘤的预防、治疗、诱导分化、凋亡、衰老等方面也有重大价值。PTEN基因(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uedeletedfromchromosome10gene)又称MMAC1(mutatedinmultipleadvancedcancersgene)或TEP1(TGF-regulatedandepithelialphosphatase1gene),是1997年由Steck等[1]3个研究小组分别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新的抑癌基因(简称PTEN)。现已证实该基因的突变、失活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6例肺癌患者石蜡标本及3例正常肺组织标本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所有标本均取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2001年至2004年间石蜡包埋标本,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癌。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36-75岁,平均5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根据WHO(1981)肺癌的分类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类,根据肿瘤的分级标准(组织结构、异型性等)进行病理分级。其中鳞癌23例、腺癌20例、小细胞肺癌13例;病理分级为分化良好的17例、中等分化24例、分化不良15例。TNM分期按UICC(1997)标准进行:Ⅰ期12例、Ⅱ期18例、Ⅲ期15例、Ⅳ期11例。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简称转移):有转移19例、无转移37例。3例正常肺组织为对照,来自手术切除的癌旁正常肺组织(至少距离癌肿5cm以上)。

1.2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鼠抗人PTEN单克隆抗体及SP试剂盒均购于北京中山生物公司。标本经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3张,厚5μm,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复查诊断。免疫组化检测步骤:一抗稀释浓度1∶50,常规脱蜡后微波炉抗原修复,4℃过夜,PBS洗;二抗37℃30min,PBS洗;加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溶液,37℃30min,PBS洗;DAB显色,苏木素复染。用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1.3结果判定

参照Fromowitz等的方法[2]。首先按染色强度评分:0分为无色,1分为淡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再按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评分:0分为阴性,1分为阳性细胞≤10%,2分为11%-50%,3分为51%-75%,4分为>75%。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分值乘积>3分为免疫组化反应阳性。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TEN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定位

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质(膜),癌细胞核也有部分表达;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弥漫分布(图1)。

2.2PTEN蛋白表达与肺癌一般临床特征的关系

PTEN在56例肺癌患者中的表达阳性率为37.50%,其中PTEN表达阳性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3.35±8.70)岁,表达阴性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4.90±9.25)岁,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9例男性患者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41.03%,17例女患者中为29.14%,两者相比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PTEN蛋白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的关系

56例肺癌患者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50.00%,其中23例鳞癌中的阳性率为60.87%,20例腺癌中的阳性率为55.00%,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小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3.08%,其PTEN阳性率明显低于前两者,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PTEN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表达低于非小细胞肺癌,提示PTEN的蛋白表达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2.4PTEN蛋白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的关系

在56例肺癌患者中,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PTEN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也随之下降,分化良好者较中等分化者PTEN表达阳性率为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化不良者与前两者相比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1PTEN蛋白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的关系(略)

2.5PTEN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

Ⅰ、Ⅱ期患者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与Ⅰ、Ⅱ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病变的进展,PTEN的表达率呈下降趋势。在19例有转移的患者中,PTEN表达阳性率为26.32%,明显低于无转移者,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表2PTEN的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略)

3讨论

PTEN是一种多功能的磷酸酯酶,主要有以下功能[3]:①参与胚胎的正常发育[4];②通过G1期阻滞或诱导细胞凋亡机制,抑制细胞生长;③抑制端粒酶的活性;④抑制细胞的迁移、铺展和局部黏附。许多研究显示,PTEN基因的缺失、突变或表达产物的失活,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Kohno等[5]检测了40株肺癌细胞系,发现15株小细胞肺癌中6株发生了PTENDNA纯合性丢失,25株非小细胞肺癌中2株发生了PTENDNA纯合性丢失,2株有无活性突变和错义突变,小细胞肺癌的PTEN失表达率似乎高于非小细胞肺癌,说明PTEN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作为一个抑癌基因发挥作用。且有研究显示,PTEN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患者的病理分级及预后有关,患者预后越差,恶性度越高,PTEN蛋白水平越低。提示PTEN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和转移。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组织中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癌细胞质,核膜上也有着色,而且正常肺组织较肺癌组织着色明显增强。这与Hager等[6]对肾细胞癌的相关研究相似。尽管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不同,但差异甚微,提示PTEN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实验中,肺癌组织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0%,正常肺组织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为93.27%,肺癌组织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认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下调,提示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缺失在肺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Hosoya等[7]报道PTEN基因的突变率只有13.30%,远远低于本实验检测到的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缺失率(由阳性率计算)50%。其原因可能是:①影响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很多,如PTEN基因的纯和性丢失或突变、PTEN基因的杂合性丢失、PTE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非翻译区的微小病变等均可导致该基因的低表达或不表达;②在PTEN基因复制、转录、翻译以及翻译后修饰的水平也可发生PTEN基因的低表达或不表达。

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提示,PTEN基因的变异与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有关[8-9]。Zhang等[10]研究显示,PTEN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缺失率达44%,高于非小细胞肺癌(24%),提示PTEN的缺失在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研究显示PTEN基因蛋白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鳞癌60.87%、腺癌55.00%、小细胞癌23.08%),说明PTEN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密切相关,尤其在小细胞肺癌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PTEN基因与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国内外报道不多。Sano等[11]研究发现PTEN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病理分级相关,PTEN基因表达水平越低,说明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临床分期越晚,预后也就越差。本实验结果也显示分化不良的肺癌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分化良好和中等分化者,且临床分期越晚,PTEN基因的蛋白阳性表达率也越低,提示PTEN基因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表达水平越低,临床分期越晚,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Salvesen等[12]报道子宫内膜癌PTEN启动子甲基化患者很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实验也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提示PTEN基因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表达阳性率越低,越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这可能是因为PTEN基因低表达的肺癌患者失去了PTEN对FAK介导的细胞浸润、转移和生长的抑制作用,从而发生淋巴结转移。

PTEN基因的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有所降低,说明PTEN基因的低表达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基因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肺癌的病理类型、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表明PTEN基因可能作为判断肺癌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也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基因。这为今后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SteckPA,PershouseMA,JasserSA,etal.IdentificationofacandidatetumorsuppressorgeneMMAC1atchromosome10q23.3thatismutatedinmultipleadvancedcancers[J].NatGenet,1997,15(4):356-358.

[2]FromowitzFB,VoilaMV,ChaoS,etal.Rasp21expressionintheprogressionofbreastcancer[J].HumPathol,1987,18(12):1268-1275.

[3]熊敏,吴一龙.现代肺癌病理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98.

[4]KimuraT,SuzukiA,FujitaY,etal.ConditionallossofPTENleadstotesticularteratomaandenhancesembryonicgermcellproduction[J].Development,2003,130(8):1691-1700.

[5]KohnoT,TakahashiM,MandaR,etal.InactivationofthePTEN/MMAC1/TEP1geneinhumanlungcancers[J].GenesChromosomesCancer,1998,22(2):152-156.

[6]HagerM,HaufeH,KemmerlingR,etal.PTENexpressioninrenalcellcarcinomaandoncocytomaandprognosis[J].Pathology,2007,39(5):482-485.

[7]HosoyaY,GemmaA,SeikeM,etal.AlterationofthePTEN/MMAC1genelocusinprimarylungcancerwithdistantmetastasis[J].LungCancer,1999,25(2):87-93.

[8]MarsitCJ,ZhengS,AldapeK,etal.PTENexpressioninnon-small-celllungcancer:evaluatingitsrelationtotumorcharacteristics,allelicloss,andepigeneticalteration[J].HumPathol,2005,36(7):768-776.

[9]LimWT,ZhangWH,MillerCR,etal.PTENandphosphorylatedAKTexpressionandprognosisinearly-andlate-stagenon-smallcelllungcancer[J].OncolRep,2007,17(4):853-857.

[10]张蕾,刘彤华,刘鸿瑞,等.PTEN/MMAC1/TEP1在肺癌中的丢失和失活[J].中华病型学杂志,2000,29(2):85-88.

第8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测试系统是专门用于用户注册、登录、参加实验预习测试并查看预习成绩的web应用程序。学生通过学生模块可进行注册、登录、密码修改、在线考试。界面主要包括科目选择、实验预习测试、系统自动评分、预习成绩查询等。测试系统能自动计时、阅卷、评分并反馈测试结果,并能根据考生信息控制登录时间及次数。设计网络实验预习测试系统时,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系统应简单、易操作。

学生以学号登录,题目多为选择题。

2.时间及登录的限定。

一方面答题的时间限制,要求每位学生的考试不超过20分钟;另一方面,因为考题是随机抽的,为了防止个别学生为了获取全部考题而反复登录答题,设定只要提交预习答题结果就不能重新答题,还有同一账号在同一电脑上登录时间间隔是20分钟。

3.计算机能自动评卷并显示成绩。

教师根据计算机给出的分数判断学生预习是否合格。

4.本系统有一定的安全性、平台通用性。

管理员和教师可以轻松地向题库添加、修改和查询试题。考生使用有效的身份验证登录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考试科目及要做的实验,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当达到规定的时间后,系统将自动予以提示。考生做完交卷后便能立即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并且其分数将被记入库中供教师审核和查阅。

(一)用户注册

用户输入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交后由系统判断该用户是否存在,并给出相应信息,完成注册。系统将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写到数据库中。

(二)考试系统

考生登录成功并选择实验项目后,即可调出试卷进行在线考试。现阶段题目多为选择题,考生按鼠标选择答案即可。考试时间由管理员进行设置,考试结束采取自主交卷和限定时间自动交卷结合的方式予以实现。学生提交答题结果以后就不能再次答题,即便没有答题,同一账户在同一台电脑上连续登录时间间隔是20分钟。

(三)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内容包括试题管理、试卷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采用的是管理员和教师两层管理。教师具有学生没有的权限,教师模块由系统管理、学生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成绩管理及修改密码等部分构成。教师登录后,根据学生的课表安排,选择实验项目,让学生答题;在实验课前随时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预习检查没有通过的或者误操作而账号被锁定的学生的账号解锁,使其可以重新答题。教师还可以随时更新题库中试题。因为本系统承担基础化学五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化学)课的实验预习测试,所以需有专门管理员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管理员具有比教师更大的权限,可以管理每个用户(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账号,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或者课表设置其可选实验课程;还可以根据不同教师承担课程的不同,设置教师的权限。后台管理界面会显示课程名称、教师资料、学生资料、实验成绩等信息。

1.题库管理

(1)对于题目的要求

由于本系统是要求有较好通用性的考试系统,因此试题要按统一的规范去设计。试题的类型、方式为标准化试题,答案要求确切无歧义且唯一。知识点的分布要均匀合理,才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减小投机取巧概率。题库内的试题量要足够大,考试采用随机抽题的方式,每个考生的试题不完全相同。管理员可随时适时地更新、维护题库,随着课程发展不断补充新的试题。

(2)题库的维护

管理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增、删课程。每门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增加新实验的检测题目,或者对原有题目进行修改。在增加或修改题目时,教师根据题库管理界面的提示,设计选择题的题干、选项及正确答案。系统将题目提供给参加实验预习的学生,并根据答案随即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打分。

(3)安全性的保证

教师应根据学生课表选择实验项目,让学生答题。学生只能看到下一次实验的预习题,而不能看到所有实验的预习题。测试时,考生抽取了一套试题后,不能再通过浏览器中的“刷新”功能来抽取其他套试题,否则系统会认为是作弊行为,将其账号锁定。学生回答的题目随机抽取,每个学生不完全相同,题目的保密度较高。进入系统后,即使没有答题,同一帐户在同一台电脑上连续登录时间间隔是20分钟。

2.试卷管理

管理员和教师均可对试题数量和每道题的分值进行修改和设置,并根据试题难度和试题数量对考试时间进行设置。

3.成绩统计

为了了解学生实验预习效果,教师可通过成绩统计管理系统方便地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督促成绩较低的学生重新预习,使用权限将其账号激活,重新测试。

二、预习测试系统的实现

系统主要采用C#编程语言来实现,选用2005sqlserver数据库平台来完成后台数据库,考生和管理员分别在Web浏览器上进行答题和系统各种功能的维护。

三、教学实践结果讨论

本系统从2013年开始正式应用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师生普遍反映较好。对于教师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积极,很多学生反映,预习测试可以督促自己主动学习,明确要做的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泛泛地看一遍教材就算预习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一)增加主观题目

仅仅靠几个选择题来判断学生的预习情况是不全面的,因此目前这个系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只能作为教师考查学生预习实验情况的参考,学生还要写预习报告。以后,我们希望加入主观题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回答填空题和简单的问答题,提交后由教师评分。这样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增加讨论区

有时学生在预习时遇到问题,又找不到讨论者。所以我们增加了讨论区模块,这是一个专门讨论实验的论坛。由于登录的限制也仅限教师和学生讨论,安全性较强。这里不仅可以讨论预习中的问题,还可以研究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三)丰富学习形式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学生除了回答问题以外,掌握基本操作更加重要。以后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模拟操作”模块———让学生轻点鼠标,就像玩电脑游戏一样———正确的就过关,错误的则从头再来,最后通关就得分记入预习成绩。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一些基本操作更加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同学科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效率。如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目前我们采用人工方法让学生抽取离子,用实验方法鉴定。如果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其中,事先在数据库中输入无机离子,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将提高考试的效率和公平性。

五、总结

第9篇:文件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海洋文化观;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14-02

为应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预测与挑战,海洋文化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升温,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文学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海洋文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75年台湾的《大海洋》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朱学恕撰写的创刊词《开拓海洋文学的新境界》。1987年台北角出版社出版了辅仁大学林耀德主编的《中国现代海洋文学作品选》。1998年底,台湾高雄市举行了“海洋与文艺”国际会议,所录论文集中有十篇左右以海洋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至此“海洋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文学种类正式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阈,越来越多的研究论文出现在海洋文化研究专辑中。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柳和勇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资料和研究丛书》(海洋出版社)包括了《中国古代海洋诗歌选》、《中国古代海洋小说选》、《中国古代海洋散文选》等,为以后的海洋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2008年在宁波举行了“海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以及国内2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论文加以遴选汇编成册为《海洋文学研究文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海洋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集,对以后的海洋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上可知我国海洋文学的研究正逐渐走向深入,但是与之相应的海洋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却尚未起步。语言文学携带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任,起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人格构造精神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收集并讲授海洋文学作品,使当今大学生尤其海洋类高校学生受到海洋文学作品的熏陶,成为海洋文化学校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调查,海洋高等教育的培养领域集中在水产、矿产、航运等传统技术方面,人文类的研究严重滞后,至今仍没有设立完善系统的培养海洋综合人才的海洋文学课程。由于缺少海洋文学、文化类学科及课程设置,文学这一民族文化综合载体与世界文化重要交流媒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呈现,这与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大学海洋人才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1]按照体裁海洋文学包括神话、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面镜子。远古时代先民们面对浩瀚无际、变幻莫测的海洋想象出各种奇异神灵及仙境异域,创造出许多海洋神话传说,滋养了华夏文明,也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被奉为中国海洋文学历史源头的《山海经》不仅记载了海内外的神奇地域和事物,还保存有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素材流传至今。《诗经》、《楚辞》以及诸子百家中海洋神话随处可见。孔子曾把海洋作为自己神往的理想境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孟子也将大海作为自己汲取人生哲理的源泉;老子曾言:“澹兮其若海”,“大国者下流”,意喻修道之人当静如深海、包容万物。先哲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海洋与人生关系的探讨成为中国古代海洋文学重要的精神要义之一。后世历代文学作品不乏对海洋的文学性描写:汉朝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班彪的《览海赋》,晋朝木华的《海赋》,韩愈的《南海神庙碑》,胡严的《望海》,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刘大的《海船》、沈之白的《浮生六记》等都涉及了海洋贸易、海洋航行、海洋想象等。[2]这些海洋文赋及小说或描绘海洋之景色,壮写其雄浑气势;或寄情于瀚海,感悟人生探究生命的真谛;或摹写涉海生活之艰辛,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方文学传统中有着丰富的以海洋为母题、为背景的作品,在其经典作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奥德赛》和《伊利亚特》记述了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是史诗与大海的完美结合。有着神话般幻想并充满传奇色彩的莎士比亚的杰出戏剧《暴风雨》用大海的自然风景和神奇变化来化解人世的种种纠葛。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险、开发荒岛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生活、道德和理想,鲁滨孙・克罗索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的人物及其叙述以其勃勃的生气、天真的信心、坚韧奋斗的精神和对自身的严肃省察唤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和深思。19世纪法国著名海洋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三部曲《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和《神秘岛》将海洋探险故事融入科幻小说中,引发了人们对海洋世界的巨大兴趣。另外还有被公认为美国20世纪“天才小说家”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堪称海洋文学中的杰作。这些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成为西方文学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深,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构建民族的海洋文化观、繁荣海洋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大量的海洋文学不仅丰富了叙事美学,也为铸造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3],当今高等院校尤其涉海类高校应将提高学生的海洋文化知识与素养纳入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大力充实语言文学课程的内容,努力构建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文学课程体系。系统科学的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应探讨海洋与文学的文化联接关系,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掌握了解人与海洋的互动过程,进而强化对海洋文化的体会达到深化海洋文化价值内涵提升海洋人文教育成效的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具体说来即是建设与实践“三级层面多维拓展”的课程体系――基础课、选修课、学术前沿讲座的三级分层教学。在这三类课程中,不同程度地贯彻海洋文学史的纵向关联、异质海洋文学的横向交流、人类相关海洋特性的概括总结等全面综合思考与研究的多维拓展的教学思想,丰富学生们的海洋文化知识,加强他们处理海洋事务综合能力的提高,构建具有民族精神与国家特色的海洋文化观。海洋文学基础课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根本所在。基础课重视当今大学生海洋知识体系的构建,接触海洋文学作品对于本身缺乏对海洋文化特质与精神体认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基础课的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的全面准确的教授。海洋文学选修课即是有选择地就某些以海洋为主题的重大语言、文学问题开设的相关课程。选修课应体现学术上的专、精、深,可以针对某些重要海洋作家、海洋作品、社会思潮等进行设置有关课程,也可对某些跨越性的文学问题进行设置,以填补基础课的不足。海洋文学教学应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转变为多维度的教学,教师可将自己的海洋文学学术科研成果通过选修课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带动学生理解海洋主题在文学创作上的观察诠释与文化想象,开拓海洋文化议题的推广与思维,带动学生的思考向更深入、更前沿的学科领域迈进。海洋文学学术前沿讲座是前两个层面的辅助与补充。讲座强调学术视野上的新、远、博,内容也可扩展到包括海洋政策与文化、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等若干体系。该层面的课程是文学与其他海洋专业交叉融合的结果,使人文精神在其他海洋专业中得到充分体现。该层面课程的设置与讲授内容就是将海洋文学、文化置于各国之间或本国之内、同一文化体系之下或不同文化体系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互释之中等几个视域加以考察。将语言文学还原为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的综合载体,将文学与其他知识门类相联系进行分析,如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等。多维度多方向的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专业学科学习的热情以及综合思考海洋文学、文化问题的积极性,语言文学的丰富性和原生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掘。

目前我国专业的海洋人才不足,社会上累积的海洋文化教学资源还属有限,因此高等院校的人文学科的教师还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资料的搜集与研读工作,分析形成教学所需的内容,择取有把握的部分进行授课。海洋积极与其他学科的海洋类专家合作,热情邀请他们在课堂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海洋知识。二是将相关海洋知识编入教科书,尽快并高质量地产生海洋文学方面的教科书与参考书。编写教材过程中注意海洋素材的引用。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加重海洋知识的分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海洋观念,为海洋人才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源泉和动力。在国家海洋战略下重新发掘与利用我国海洋文学作品的审美资源,分享西方海洋文学作品的丰厚传统,并将两者加以结合,为我国海洋文化观的建构提供强大的话语、审美资源,将是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在海洋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应结合当前高校传统的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状况,以及海洋系所的学生对各门文学课程的需求与喜爱情况,研究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使学生学有所长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海洋事业发展、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经济腾飞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汉武.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A]//段汉武,范谊.海洋文学研究文集[M].海洋出版社,2009.

[2]赵君尧.论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A]//段汉武,范谊.海洋文学研究文集[M].海洋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