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大学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发展战略

第1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大学发展战略;战略选择

一、生态环境分析:大学战略选择的环境嬗变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大学则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体或种群。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受到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嬗变的影响,大学同系统中的其他个体或种群的关系,以及在这个种群内部中个体之间的关系,也都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都将直接影响一所大学的战略选择。

1.大学制度环境的嬗变

大学的制度环境是由依据大学的职能、任务和目的有意识地选择的,对大学的运行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层次性、组织性和程序性的规定所构成。制度环境是影响大学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环境变量,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影响,也是选择大学发展战略时必须予以重视的变量之一。

(1)大学体制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大学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均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反映出了大学制度环境的变迁。

首先,《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由此明确了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完成了对于公立高校举办者与办学者分离、举办权与办学权分离的体制安排的法律确认,使政府与公立高校之间除了具有法律所规定的行政管理关系之外,还为两者建立具有委托性质的契约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空间。

其次,办学体制的改革带来的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形成,大学的教育资源与权益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开始社会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授、学生、职工及校外各界人士的民主参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等,都为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环境的变迁注入了动力。

第三,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使大学的筹资有了较大的自主权。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团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经费、学杂费、其他教育经费五种。据统计,1996年至2005年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由80.34%降至42.46%,社团及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由0.17%升至6.83%,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由4.70%升至18.39%。[2]部分高校的自筹资金与社会筹资部分已经超过了国家财政拨款。这些资金形式在高校教育经费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说明了大学筹资来源和办学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

(2)大学治理的提出。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报告里,将治理定义为“个人或组织、公共部门或私有部门管理其一般事务的多种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使得冲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协并采取合作行为的持续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随着我国大学办学、管理和投资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冲突与多元利益在我国现有的大学体制中已经显现,大学的发展战略选择也应在冲突与多元利益的背景下作出调整。在明晰制度环境变迁的前提下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发展战略选择中的“核心选项”。

2.大学外部环境的嬗变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已进入了15%~50%这个区间,到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4.2%,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近十个年头。在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2020年要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具有一种预警功能。它提醒着每一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的国家,需要在这个时候密切关注大学的活动及环境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来应对这种变化。例如,大学基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方面所作出的调整。也只有适时关注这些变化,才能使自己在自身所处的生态系统或环境中保持平衡。

(2)高等教育的竞争化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领域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重大挑战。仅仅是招生与科研两个方面的竞争就在大学之间不可开交地进行着。国内大学在招生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大学排名的风靡带来的直接结果,反过来又促使各个大学在排行榜上你追我赶。而科研竞争则直接反映在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在有关项目经费资源划拨的竞争中。此外,在学科之间、相同层次类型大学之间甚至是大学内部的学院之间,竞争都已存在。这种竞争化的趋势大多表现在通过合并、扩招、征地、建房等手段扩大规模,以高投入引进人才,重奖科研成果,突出表现为办学层次的攀升等。虽然这种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竞争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但是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这种竞争已经对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

(3)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发展战略已经是许多著名大学的必选战略。从办学目标及理念到师资生源招收,从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模式到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大学要在国际竞争中谋求自身发展或占有一席之地,更表现在国际化进程中,由国际化带来的资源共享或者其他大学在国际化中已经谋求的利好而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对于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大学而言,一个生态要素(这里指大学个体)的行为或者变化,会对其他生态要素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3.大学内部环境的嬗变

大学内部环境的嬗变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制度变迁之外的学术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的变迁。在大学生态系统中,制度环境的作用甚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其内部的学术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处理学术、文化、人文与制度等诸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大学进行发展战略选择时不能忽视的问题。而学术、文化与人文生态要素是大学生态系统中最不可控的要素,如学术生态环境的嬗变受到了学术研究人员不稳定性的影响而比较特殊;文化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嬗变则更是因生态环境内的个体差异而需区分对待,较为复杂,如学生活动的开展、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因为大学作为一种特殊属性的学术性组织,在其中进行学术活动的人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态系统中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生态要素。将这种特性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予以考量,是大学真正走向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 二、生态位审视:大学战略定位的转移。

1.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niche)概念是由生态学家格林努(J.Grinenll)于1917年对生物居住的栖息地进行生态上的分类时第一次提出的。随着学者的探索与认识的成熟,生态位理论揭示出了个体、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生存与竞争的基本规律,不仅在现代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推广应用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教育、建筑设计等领域,为各个领域的问题分析增添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群落中,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位置。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如果同一生态位中出现了两个物种,则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亲缘相近,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两个物种也不例外。如果物种形成并拥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就可能弱化与其他物种的恶性竞争,保持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有序稳定。

2.大学战略定位的生态位审视

基于以上生态环境分析下的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回答在这种动态竞争环境下如何选择与自身资源能力和优势特色相契合的大学战略生态位,并根据其确定职能、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财务等诸多要素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和战略定位问题。

以生态位的理论逻辑来审视大学的战略定位,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一所大学的生态位可以从不同性质、类型和发展程度来判断。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大学会构成一个高等教育的总生态系统,总生态系统又根据性质、类型、学科等要素由各个子生态系统构成。第二,每一所大学都应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定的“生态位”。第三,处于同一个生态环境乃至生态系统的大学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竞争关系,这种生态环境或者系统可以是地域上的,可以是类型层次上的,也可以是学科环境或系统上的。同时,生态位越接近的大学,彼此间的竞争越激烈。第四,在资源容量及变化等同的前提下,每一所大学所占据的资源或空间是一个多位的集合,对于自身所处的生态位的资源或空间的认知情况将直接决定他们占据何种生态位,并选择何种战略来争取这些资源或空间。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应有的战略生态位在现实情境中并没有得以实现,生态位的重叠与错位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大学之中。

第一,大学生态位重叠。我国大学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上的定位都有重叠的问题存在。言必称建成“世界一流”、“国家一流”或“省内一流的综合性院校”的定位造成了大学生态位的内部趋同和过度重叠。许多新近成立的本科院校或者学科基础较薄弱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定位时也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层次定位,而摒弃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个性特色与任务职责。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单一的发展定位模式只会造成大学的生态位重叠,而这种生态位的重叠则会带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最终致使大学自身在竞争中被淘汰。

第二,大学生态位错位。从社会生态系统来看,大学属于文化领域,其作为一种文化组织或机构的本性毋庸置疑;从组织属性来看,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在大学的活动、组成成员、所处环境和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无论面临怎样的制度、外部和内部环境嬗变,大学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和学术性组织的属性都不能发生改变,一旦在这种定位中发生错位,那么将给大学带来致命的打击。但是正如上所述,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甚至是历史悠久的高水平大学纷纷降低了门槛,举办“独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创办高新科技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等,对于这些活动的过分关注将逐渐导致大学生态位的错位,使大学失去其固有的学术性本色。此外,不少地方性大学急功近利,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

三、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发展战略选择的对策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是复杂的。对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来说,这种复杂性更为突出,它不仅表现在可供选择的战略类型众多,更表现为大学自身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所选战略之间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生态环境分析和生态位审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大学发展战略选择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大学生态环境的优化与平衡

一个生态系统内生态环境的平衡极易被打破,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也经历着历史性的变迁。制度环境的优化在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中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制度环境的优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内外部制度影响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可以有效地促使大学生态环境达到平衡,实现有机统一。外部生态环境的制度优化实际上是强化大学的办学主体地位和办学自主权,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通过一整套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体系来引导大学重构协同一致的发展战略。而内部生态环境的制度优化实际上是通过强化学术权力,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干预,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系统,构建大学内部学术规范等手段,重新确立以学术为中心的学术生态环境、以人为本(这里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和以自由创新为精神核心的人文生态环境。对大学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其变化的分析与调整是大学发展战略选择的前提,只有明确了大学发展需要何种环境,才能在生态系统中审时度势,随时应对竞争与挑战。

2.大学生态位的把握与选择

大学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根据其自身层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发展空间,也就有适应自身生长的特殊位置——生态位。不同的自身实际情况决定了不同的生态位把握,不同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态位选择,进而影响大学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的定位与选择。根据高校生态位的分离原理,为避免直接竞争,同类大学应该采取同位相异的原则避免生态位高度重叠.这就决定了大学在进行自身生态位的把握和选择时,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上的即时情况,然后以差异化战略和特色战略的指导思想对自身的办学目标及理念、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生源招收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具体环节进行重构和渗透,并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形成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而生态位把握与选择的起点可以以学科建设作为切入点。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由于学科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质性直接决定了学科在其内涵与外延上都具备了大学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生态要素的基本特征。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线进行生态位把握和选择,并以此为切入点将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有效地整合,进而由此扩散至办学目标及理念、生源招收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等层面,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方案。

第2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68-02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大学基于现实状态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所进行的设想,是对大学发展的整体的、系统的设计[1]。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则是指把这种设想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行为和过程。谈到发展规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规划编制的结果——它的文本形式,但对整个编制过程却较少关注,在这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也是非常有限的。笔者试图对此做一探讨,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规划编制过程的了解,从而推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战略规划编制的意义

第一,战略规划的编制,是将大学发展的战略思维转变为规划文本的过程,也是实现大学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我们知道,战略和规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战略是对大学发展的一种谋划,指明的是大学发展的路径;规划则是根据这种谋划,对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部署和安排,涉及战略目标的细化、战略重点的论证、资源的分配及保障措施的确定等,并最终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战略和规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没有战略的规划只能是一般的日常工作计划,没有规划的战略往往会因为缺乏实施步骤而成为空中楼阁。

第二,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是大学区分、界定实际问题和协调各种矛盾的过程[1]。现在的大学是一个融行政、学术于一体的复杂的社会组织,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面对很多实际问题和矛盾。在一个有限的战略周期内,大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对战略规划进行编制时,必须依据这些问题的性质对其加以区别对待,协调解决。如对于那些受大环境限制、大学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不紧迫的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或在时机成熟时再来考虑,大学首先要应对的是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且大学自身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大学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各部门的权限、重点学科的设置、某类资源的分配等,在不同阶段其对于战略实现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大学在战略编制的过程中务必明确其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力争做到无差错,无遗漏,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为战略规划的操作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应成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大学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分布在各个部门、学院、年级和社团之中,不同群体成员由于在经历、职责、任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事物认识的角度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大学发展战略提出之初,往往很难得到所有组织成员的一致认同,这对于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规划人员会以多种方式进行宣讲动员,向各类群体成员解惑答疑、征询意见。上述这一系列活动可以使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意图得到广泛的宣传,让人们有所了解,而且可以让每一个持不同看法的人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了所有成员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

二、战略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战略规划编制的认识不到位

在国外,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通常是大学在组织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自觉应对行为。但在国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高校存在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各种规划或计划都是为应对领导视察工作而炮制的“应景”之作,战略规划也不例外。我国最初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这一要求,也是由行政管理部门领导提出来的,而非大学本身战略意识自我觉醒的结果。由此,很多大学把战略规划等同于一般规划或工作计划,认为没有必要去研究“战略规划”为何物,按以往惯例当做行政任务来完成就可以了。因而常见的规划编制工作,就是组织一些文字功底比较好的工作人员,按照领导的安排,凭借长期练就的闭门造车的功夫,“编撰”出文采飞扬的规划文本,而且满纸皆是领导的指示,很难被广大组织成员所认同。对于作为学校领导者的校长的意图,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但规划并不仅仅是领导个人的规划,不能只反映校长的办学思想,它还应当体现大学发展的整体要求,应是全体师生员工关于大学发展意愿的集中体现[3]。

2.编制程序不规范,编制过程缺乏理性

编制程序不规范的问题,是大学编制战略规划过程中常见的技术性问题。如有的大学在对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时,由于对宏观环境的剖析不够深入,因而难以正确判断发展所面临的外部形势,不利于规避风险和把握机遇;由于对竞争对手的实力分析不够具体,无法明确与其他大学的真正差距所在,导致对自身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认识的模糊[4]。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普遍缺乏必要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难以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方案[5],规划的作用难以发挥,价值难以体现,导致确定的战略规划目标无法实现,更遑论促进大学的发展了。

3.在价值取向上,只注重外延扩充和数量增长,忽视了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在确定战略规划目标时,往往只重视数量的增加,强调发展上的“高大全”——层次高、规模大、学科全,对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较少提及。因而在规划文本中,目之所及的皆是各种数据、指标和“质量”信息的影踪。这种“数字化”的编制取向把物质范畴的建设放到首位,把精神范畴的构筑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体现的是现代大学办学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这样,大学在发展中就会以外部形象工程为重,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发展。我们应重视大学的实体化建设,但这肯定不是大学发展的全部内容。现代大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大学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如果规划的编制过程缺少这种和谐的大学发展观做指导,各部分内容不能依其性质和价值受到应有的重视,势必会阻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

三、对战略规划编制的建议

1.组建适合的编制团队

编制团队的组建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大学自己组织团队,独立进行规划编制;二是聘请校外人员,委托专业团队编制规划;三是由本校人员和校外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编制团队,合作完成[2]。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团队的组建大多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也有少数学校完全“外包”给专业团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为最佳的方式是第三种。因为如果由大学自己组建编制团队,则成员都来自本校各职能部门或院系,作为本校工作人员,虽然他们对学校组织的内部情况比较熟悉,对领导层的态度和意图也比较清晰,对自己的“家底”了解的更透彻,能更好地协调各群体间的利益诉求和各种矛盾冲突,但由于受人员来源范围所限,团队成员的专业化程度可能不会很高,编制技术和水平有限,而且因为都是“自己人”,难免会受到各种矛盾关系的制约,因而规划编制的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把规划编制完全交给校外专业团队来做,有利的一面是这些专业人员具有较深厚的战略规划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的规划编制技术,因而在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上会有一定的保障,而且因为他们是来自校外的“局外人”,不隶属于学校的任何一个部门,与各方面都不存在利益冲突,能够超越部门利益,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站在整体发展的高度思考大学的未来发展问题。但是,专业团队同样也存在不足之处,那就是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深刻透彻地了解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难以全面认识大学内部的各种学术传统,结果可能会出现专业水准很高的规划文本难以实施的情况。而由第三种方式组建的团队,其包括了校内、校外两方面的人员,它有助于优势互补——既能保证深入了解校情,又有充足的专业力量;既保证了规划编制的专业性,又减少了其中的干扰因素。

2.遵循必要的程序和专业的规范要求

首先是对规划编制人员进行培训。规划的编制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同各个部门、学院与各类群体联系、沟通,所以在规划编制团队中,既要有具备理论基础和编制技术的专业人员,也要有协调能力较强的保障人员。但无论是不是专业人员,也不管成员之前是否从事过编制工作,当团队承担了一个新的战略规划编制任务时,所有成员就都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以便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其次是采集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规划编制需要搜集各种信息、资料,包括学校的发展历史、档案资料、现在的物理信息以及学校的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获得足够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规划人员需要运用专业技术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相关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之后要写出校情研究报告,对大学发展具备的条件、面临的形势、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说明。

第三是起草规划大纲,形成规划文本。规划人员应在“校情研究”的基础上,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深入的沟通,根据既定的战略目标起草规划大纲,对大学的发展提出初步的设想及实施方案,并呈报学校决策层及各部门征求意见。然后再根据修改后的规划大纲,着手对规划文本进行起草,对其中的各项事宜做出进一步的部署。

3.规划的编制要注重全员参与

前面已谈到,规划的编制必须要重视学校领导层的办学思路和意图,因为他们是组织的管理者,整个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他们的领导和推动。但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不是某个领导的,也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的,而是所有组织成员的。因此,除了要重视领导层的意志外,规划的编制还要考虑全体师生员工的意愿。只有让全体成员参与进来, 将领导层的意志与他们的愿望结合起来, 才能使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既有认识高度,又有群众基础,才能得到广大组织成员的认同和支持。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能参与其中,通过访谈、座谈会、汇报会、报告会等多种途径,让所有成员对正在制订的学校发展战略规划都能有所了解,让大家一起思考,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尤其要重视来自学生的信息,应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观点,对学校发展提出看法,表达他们的期望,这些意见对于学校改革与发展极具启发作用。

4.规划的编制要与规划实施结合起来

为了确保战略规划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大学通常会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 运用专业的方法来推进规划实施工作的开展,但这需要两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规划的执行者多数都是普通工作人员,而不是专业规划人员,所以规划文本的编制不但要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还要力求语句简洁明了,内容清晰易懂,不用深奥的专业术语,问题的分析要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规划文本的误读。二是要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这同样需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去构筑。如在采集信息时,规划人员要与各类群体甚至个人的沟通,这一过程可以让群体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战略发展是紧密相联的,自身的工作价值与学校的未来是密切相关的,这种责任意识非常有利于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别敦荣. 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 教育研究,2010(8).

[2]别敦荣.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与实施——青岛大学案例 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3]叶世满,冒澄. 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划制订过程中的中观环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第3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27-02

1 概述

广东省自2005年提出“腾笼换鸟”的经济战略举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的深入发展,在国家和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理工科大学发展之于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省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对于科技创新有迫切需求且经济较为发达的东莞这座城市。然而在广东,除了一流的华南理工大学,次之的广东工业大学而外,能够继之的理工科院校就没有了。曾经号称“广东四小虎”之首的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作为东莞市的本土高等院校,在这场转型中可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从而为地方乃至广东省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2015年,为完善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促进广东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广东省政府和广东省教育厅适时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战略布局,并将东莞理工学院纳入其中,无疑为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实现这一进程,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科学发展布局,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和谐互动中,使自身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2 实施保障

确立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之后,对其实施保障则显得尤为重要了。为进一步增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意识,凝聚全校师生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升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执行意识和导向意识,有效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落实

相对于其他地方高校,受制于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等资源而言,东莞理工学院在确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后,广东省政府和东莞市政府,采用了省市共建的办法,突破传统路径的依赖,为东莞理工学院的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办学经费,极大地支持了学校改革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学校资源的分配产生了战略优势和实施保障。通过对现有资源分配的现状和愿景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安排,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实施。如优先发展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群的建设,优化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围绕高水平学术团队和学术带头人的培育、引进等,充分利用和发挥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深度组合、拓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内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挖掘潜力,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财尽其效,全面提升和改善办学条件。

2)凝聚共识,加强内涵建设

建设一所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这不仅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打铁仍需自身硬。随着教育部31号令颁发的高校章程建设纲要,东莞理工学院的章程建设中再次明确了走应用型办学的道路,将应用型办学定位更加清晰,服务地方产业的方向更加坚定,加快高水平特色发展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由此形成全校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和规范,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形势下,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契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转化成文化传承,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顺利实施。而内涵建设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其中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仅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能否获得社会认可,还是提升办学活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要素。东莞乃至广东省要加快转型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东莞理工学院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能够提供与之相符的高层次人才,为东莞乃至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并积极融入和支持东莞的发展,推进改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

3 特色制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趋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一样的任务和使命。但是从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存在办学模式单一,办学理念趋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千校一面的现象,例如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没能很好地对接和支撑产业转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也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上做好功夫,并由此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

1)伴随着东莞市的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东莞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对东莞的本土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战略下,更应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科学合理地谋划新兴学科专业、复合交叉专业和技术应用型学科专业。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条件、学科优势以及地区优势来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区别于其他学校同质化的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2)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区域互动合作平台。近年来,东莞市通过“科技东莞”工程,大力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在内的高等校院所建设公共和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积极鼓励产业行业以各种方式协同参与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事业。东莞理工学院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工科基础和实力,形成了工学学科集成度高、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东莞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学科特色。而且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等支柱产业,培育出LED光电、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集群,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为高校开展技术研究、加快人才培养、促进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适应东莞乃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加快引入创新需求方和成果利用方,深度参与学校的创新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为东莞市乃至广东省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4 结束语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怎样建设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不仅是每一个东莞理工学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目标,还需融合政府、学校、社会三方的协力合作。东莞作为广东省的制造业城市,要加快转型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要发挥本地高校在创新驱动中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理工科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创新支撑,而东莞得天独厚的开放环境和开放优势为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营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参考文献:

[1] 郭贵春.论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大学的内涵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周倩.地方高校创建一流大学:走出乌托邦[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第4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以人为本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何能够谋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立足基础点。教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如何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实处显得尤为关键。就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其中,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加强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尤为关键,有助于为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大学教育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深化,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需求,迫切的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高校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吸收更多时代元素,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提升大学教育管理成效[1]。争取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协同运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地建设和制度一体化。

二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部门约束大

就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实际工作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影响和制约。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人才质量,而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成效偏低,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滞后。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管理体系和模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需要严格遵循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和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的活动[2]。故此,导致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学校自身缺乏自主性。对于教师而言,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规划,都需要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管理和审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内容需要重新修改,并在每学期末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定期完成一些硬性的教学科研指标,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压力[3]。

(二)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较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是大学管理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管理工作成效。很多高校内部教育部门为了抓进度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盲目的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并未进行实地调查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致使后续教学活动未能有序开展。也正是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过大,为了完成硬性教学指标,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成教学任务上,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升[4]。

(三)学科之间的壁垒较大

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作为其中关键所在,教学管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创新和优化。信息时代背景下,尽管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相应的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阻碍和影响,学科之间的壁垒变得越来越大。高校教学活动中,多数是模仿西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专业化和精简,促使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可能导致学科之间壁垒增加,致使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畅,学生很难对大学知识体系全面掌握,知识构建上处于碎片化状态,与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背离[5]。此外,学科之间的壁垒也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之教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职称激励制度的影响下,致使绝大多数的教师开始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无论是在教育科研工作中还是教学中,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无法应用系统化的教学方式,甚至可能造成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充分,看问题更加片面,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

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匮乏问题尤为明显,致使新时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难以得到有效的创新优化。首先,我国多数的高校仍然是采用终身教授制,这种制度很容易导致多数教师处于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状态,止步于以往所获得的荣誉上,无法取得与以往相同的成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难以得到有效创新[6]。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导致不同学科之间专业知识交流较为困难,教师无法站在宏观角度去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科研活动更多的是局限在本职工作上。最后,职称晋升制度和教师的薪酬待遇直接挂钩,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研究,并非是真正的对科研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最终即便是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狭隘的价值观将影响到教师的未来发展,与新时期大学教育管理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

三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

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受到陈旧的管理思想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持续深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故此,为了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吸收更多的时代元素,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一)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支持

为了能够在新时期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迎合时展需要,创新大学教育管理理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7]。通过适当的行政放权,为大学教育管理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和机会,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创新教育管理理念,组织教育管理活动;分析大学校园管理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师资力量,吸收更多的有经验教师优化考试内容,选择更合适的教材,实事求是,谋求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教育管理成效。只有这样,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才可以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实处,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放宽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和控制

为了推动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和控制[8]。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和风向标的作用,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中提供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管理力度,根据自身教学水平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管理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迎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利用时代元素来创新大学教育管理模式,

(三)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破学科壁垒

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大学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切实提升大学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就当前学科之间的壁垒问题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努力[9]。学校在教学内容安排和科目设计中,根据学科特性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寻求学科之间的共同之处,为后续教师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指导和参考。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树立正确的跨学科理念,明确哲学理念,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强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能够从宏观角度去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师需要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有针对性的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加强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吸收他人的优秀所在,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10]。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使学生可以在无形中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迎合社会发展需要,提升未来就业优势。

(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就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现状来看,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规划专业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决定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新时期为了迎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应注重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争取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恒仲.教育管理对大学生个性发展支撑效能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24(4):54-56.

[2]翁建全,许萌,金红卫等.教育管理创新与青年教师素养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80-82.

[3]施佳维.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22):248-249.

[4]丁龙.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4,24(4):69-70.

[5]张丽.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16):172-172,173.

[6]陈霞玲,马陆亭.中国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设计——美加德日四国公立高等教育管理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99-105.

[7]郭华.生态视野下的区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以南京市玄武区为考察个案[D].苏州大学,2014.

[8]赵宏,关刘君.基于IFE和EFE矩阵的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24(9):87-92.

[9]计卫舸,曹家麟,董慧等.基于学术力的高校可持续发展动力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4(7):74-79.

第5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爱丁堡大学;可持续发展策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2-0091-05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食物和经济安全以及贫困、社会公平等系列问题,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注单一的发展目标,也关注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代际与区域问的公平与效率、社会分配等。英国是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国之一,也是先行国之一,有比较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本文介绍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实践,以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爱丁堡大学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背景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教育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倡导环境友好意识和行为的战略选择,人们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倡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认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的倡议,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让人们学习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所需要的价值观念,转变行为、生活方式,提高人们把想法转变为现实的能力。联合国将2005年至2014年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十年”。2005年3月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该文本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①消除贫困。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的两性平等、健康和资源保护问题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关注点。②健康促进。发展、环境和健康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健康的人民和安全的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③环境保持与保护。④农村改革。贫穷、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等问题都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需要以教育促进农村改革。⑤人权。没有对人权的尊重,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人权的一项是人的受教育权利。⑥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和平。缺乏宽容和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影响人类的发展。和平正是在这种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⑦可持续生产与消费。⑧文化多样性。⑨信息与通讯技术。

英国是最早开展可持续教育的国家之一。1998年,英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组,该小组向教育和环境部等相关部门提供建议。1998年9月,该小组提交了第一份工作报告,建议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之中,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渗透到课程和学校环境中。在高等教育方面,英国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大学的事务。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是通过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和英国高等教育学会来引导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是大学拨款机构,英国教育部通过其对教育经费的分配和高校发展战略的制定来对高校工作进行宏观的、间接的管理和引导。2005年,高等教育基金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对其进行了修订,该文件指出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有必要采取切实行动,鼓励高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同时,也尊重多样化的大学,支持不同的大学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此,高等教育基金会提供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例如,“战略发展基金”主要支持高校的创新和改变,也资助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资金,其中资助的一个项目是伦敦南岸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中心,支持和开发可持续能源技术和建筑设计、建造和管理方面的教学资源。并且提供可持续能源技术设备。“高等教育创新资金”主要是支持大学的知识转换,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等项目。基金会还通过卓越教学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教学支持。基金委建有网站进行经验共享和交流。作为学术组织的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则主要支持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开发。通过项目和举办会议等来推动工作的进行。在英国政府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下,爱丁堡大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了学校的发展策略之一。

二、爱丁堡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Edinburgh),位于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内,创建于1583年。全校设有三大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科学与工程学部、医学与兽医学部,下设22个学院,商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细胞学、遗传以及人口健康科学学院、兽医学院等。学校现有25.414名学生,包括18.879名本科生和6280名研究生,3500多名专职教师。

面对全球面临的城市化、能源和食物安全、气候变化、生物的多样性、贫困、传染病等紧迫、复杂的国际挑战,爱丁堡大学认为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全球的挑战来创造机会,为社会作出贡献。”“通过对未来的塑造,吸引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学生和出色的教师。通过参与更广阔的社区活动,来推动平等、多元化以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在服务社会,履行大学责任的同时,也从中获益,提升办学水平,保持在世界高校中的领先地位。为此,爱丁堡大学制定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2010-2020)》(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SociM ResponsibiliW and Sustainability Strategy2010-20)。该策略明确了未来十年爱丁堡大学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勾画出学校发展的蓝图。策略阐述了要全方位地把爱丁堡大学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要把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政策的制定、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社会服务以及科学研究中,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实践者和领导者,大学要以身作则,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主要措施

1 开设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程

在教学方面,爱丁堡大学支持学生成为独立的、有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学习者,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有效地面对全球面临的挑战。学校给学生提供课程和资源学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开设了环境和社区生物学、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环境、科学和社会等系列课程,开设了相关的本科专业。大学还开设硕士专业,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所设硕士专业有:高级可持续发展设计、非洲和国际发展、低碳管理、生态经济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和国际社会学、环境和历史、户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

2 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在研究方面,爱丁堡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科学与工程、医学与兽医三个学部寻找跨学科的合作主题,学校提供专门的研究资金。2009至2010年,大学投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经费9500万英镑,占学校当年所有科研经费的45%。学校成立了国际健康研究院、国际发展研究院、苏格兰的碳捕获和储存中心、传染疾病中心、公平世界研究所、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心、认知老年化和认知流行病中心、家庭关系研究中心、碳创新爱丁堡中心等研究机构,在气候变化、疾病、社会公平以及健康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学还实施了英国研究道德办公室制订的《科研行为规则》,要求教师的研究要考虑社会后果,符合道德规范。英国国家政策鼓励大学和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鼓励大学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中运用,使社会受益。2009年至2010年,爱丁堡大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18项,出台了有关基本药物的政策来保证不发达国家能够通过降低商业成本获得使用权。大学还加强与国际学术界、工业界的联系,建立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团队。学校建立了多学科参与的“新启蒙”项目,与地方、政府、业界和其他机构合作讨论和应对全球性问题。大学建立了政策研究网、气候变化网、法律研究网等网站,为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实施者提供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3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爱丁堡大学是一个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的实验场地,学校在建筑、物品采购以及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社会和环境危害的风险。学校依据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制定分类的实施策略和计划。学校制定了《2010-2020年建筑物战略》和相应的实施指南,要求学校建筑的新建和装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现有建筑物投入1500万英镑用于节能改造,预计每年降低1300吨二氧化碳排放;新基建投入1500万镑,预计每年降低排放10500吨二氧化碳。大学对建筑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并建有数据分析系统。每年总结和分析能源的使用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总结报告要提供给学校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管理部门。大学制定了采购办法,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大学制定了《2010-2020气候行动计划》,预期到2020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9%:制定了大学垃圾减少和回收计划,每年降低3%的垃圾;大学制定了可持续旅行计划,包括汽车搭乘、租用公共汽车等。爱丁堡大学倡导师生从生活方式和行为改变做起,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2009年至2010年,大学有300人在“食物伴侣保证”上面签字,每人每年减少一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培训90位志愿者在校园从事节能方面的咨询,完成了50个家庭能源的访问。预期减少15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72人签署了旅行保证,每人减少99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为了充分调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把好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学校设立了“爱丁堡可持续发展奖”,学校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加这个项目,三人以上就可以组成一个小组,通过本人所在的系和实验室等向学校申报奖励。从该项目奖励的内容中可以看到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例如,有的系里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的交流途径,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出版物、电子邮件和讨论会等把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师生。有的系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整合到年度规划中。还有的获奖单位统计、评估职工出差使用的交通工具,鼓励教师出行时尽可能地采用环保的交通方式。此外,学校还开展其他的奖励活动,例如,2010至2011年,在部分学生公寓中开展了节能比赛,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

4 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和资源共享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引领社会的思想和技术的发展,高校传播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把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运用到社会中去,通过技术转让和社会分享知识和资源。学校的几万名教师和学生是爱丁堡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十分注重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大学主动与政府官员交流,甚至派人到议会去挂职,主动介入社会各项事务,引导政策的制定和走向。为了帮助科研人员提高与公众交流的能力,把知识传递给公众,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对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大学为学生会提供资助,支持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大学学生会成立了学生城市论坛,由爱丁堡地方政府官员、社区代表和爱丁堡大学学生共同参加,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大学致力于在社区分享知识。为了让公众了解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学校组织爱丁堡大学国际科技节。学校举办一些展览如珍贵乐器展、现代艺术展、古老建筑展等。每年爱丁堡举办艺术节时,学校开放校园,使校园成为整个城市艺术节的一部分。除了学生开放日以外,学校还有公众开放日,公众可以参观校园,到图书馆看书。

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相处,不同的弱势群体都要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爱丁堡大学注重建设一个多元的社区,增加教师和学生多元的工作和学习体验。学校关注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其中包括家里第一代上大学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爱丁堡大学认为教育会影响这些学生一生。甚至改变一个家庭,乃至影响一群人。2011年英国政府提高了本科生的学费,这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大学的多元化策略。为了帮助优秀的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有入学机会,并且能成功完成学业,学校增加了助学金。招生人员也深入弱势群体所在社区,开设一些大学预备课程和讲座,激发这些学生对未来学习领域的兴趣,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招生信息;工作人员主动走访中学,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志于科学研究。组织中小学生,尤其是从弱势群体和社区来的孩子参观大学。这些措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志向,也有助于给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机会,维护社会公平。

5 设立可持续发展策略执行的机构

爱丁堡大学为配合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委员会,并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办公室。该委员会的总负责人是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她每年召集全校有关部门召开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三次会议,成员是来自大学三大学部的管理人员。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委员会主要为大学中央管理委员会提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建议,并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等方面支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监督大学后勤部门对资源可持续使用计划的执行。最终促进大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委员会下设四个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执行小组,执行有关的计划;参与小组,主要负责对外联系;改变学习小组,推动老师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学校教学中:公平贸易专家组,关注如何有效地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大学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执行情况要向专家组汇报,并接受专家组的监督。学校每年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

爱丁堡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英国的法律、文化、经济背景之下实施的。中英两国国情不同,但是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第一,大学有效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政策是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前提。在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有专门的策略和资金来支持高校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然我国的宏观政策文件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十七大的精神将可持续发展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但并没有具体的政策和资金来支持高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具体措施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二。高等教育系统及其运行的环境发生着剧烈变化,高校需要预测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学校的特色和定位,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为此,很多大学都制订了发展策略。爱丁堡大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发展的着力点,通过人才培养、开设的课程和专业、科研力量等落实到具体的办学巾。实际上,欧美一些国家的高校都在学校中设立了相关的机构,如环境工作组、“绿色大学”办公室等,推动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组织和引导学校开展相关的工作。相比之下,我国一些大学的策略和定位仅仅停留在顶层设计,制定完后就束之高阁,并没有在学校全体师生中达成共识,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缺乏具体的措施来支撑,没有切实地转化为师生日程工作中的行动和责任。而爱丁堡大学的学生不仅是这些理念的学习者,还是这些理念的践行者,甚至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体验要深刻得多。

第6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随着日本动漫游戏作品、动漫展、模仿秀等动漫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加入到学习日语的队伍中来。其实日语专业在国内的开设由来已久,语言的学习与两国之间政治、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语言习得,更侧重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日语;语言教学;发展;优化策略

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使得“地球村”的范围越来越小。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关系密切,虽然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但目前中日经济关系又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尤其是中日经济关系已由日本主导型向相互依存型转化。语言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必须突破的障碍。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语言习得,更侧重的是各项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向了多元化,不再只是简单的语言的习得。总的来说,日语教学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仍不免会存有缺陷,正是缺陷的存在,才需要我们去采取相应措施去优化日语教学,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1 当下日语教学人才培养的几大模式

1.1 专业型人才

专业型人才是最早开始培养的,从日语语言、文学、文化入手,培养专业素质人才。这种培养模式,需要有良好的师资、硬件投入,还要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日语语言文化氛围。外语习得障碍不在于语言本身,关键是学习氛围的创设,能够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等。在综合性大学专业日语人才培养,都会创设条件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到日本交流,切实感受当地文化。

1.2 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资企业在国内遍地开花,当然日资企业行业涉及多样,这就非常需要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更需要加强各方面素质,除了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像商务日语就需要懂日语之外,还要能掌握商务、经济、法律等其他知识。

1.3 多语人才培养

当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外语是英语,日语还属于小语种,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一门外语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培养多语人才,除了日语,还要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外语,增加自身的优势。

1.4 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不同于单纯语言学习的是,专业技能外语人才培养非常具有优势,比如说像计算机日语、会计日语等。随着日本动漫游戏作品、动漫展、模仿秀等动漫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加入到学习日语的队伍中来,动漫日语的学习也非常具有潜力。

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语言习得,更侧重的是各项人才的培养。高校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人才培养上也注意自身的改革,但高校日语教学仍然与这个目标人才培养有差距。

2 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扩招,留下的弊端

日语专业学生量上的增长,然而硬件、软件上的配备质上却没有大的提高。人才量的增加与质的培养难以达到平衡,至少这个问题在短期内达到这个问题。

2.2 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没有清晰的定位,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目标,就培养不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日语人才。

2.3 在高校日语教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下,有的软、硬件不足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就会大打折扣

就目前而言,我国日语教育的整体状况而言,存在过于强调语言技能训练,缺少人文含量的倾向。

3 当前情况下优化日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当下日语教学软硬件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为了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只能从当下的条件出发,努力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日语教学效果。

3.1 深入推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日语和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刚入门时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学习的推进,学习难度日益加大,如果此时不深入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继续学习。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状况入手,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推进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介绍日本的电影、音乐、动漫、服装等寓教于乐。

3.2 从文化角度入手,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宽松的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适时贯穿日本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当地知识,并且还要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感受真实的语言氛围。

3.3 突破单一课堂学习,注重语言习得的实践性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实践的机会,因此这也是需要老师注意。可以在课堂前五分钟让学生自主上台展示自己的日语学习成果。除了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的有限的教学外,课外还要定时组织外语角,日语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各项活动,加强语言的实践性。

3.4 在传统的讲授型之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多方位、多角度、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上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语言条件。把传统的语言讲授,转变成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3.5 优化日语成绩评价机制,提升学生自信心

日语教学最终还要是考试的,考核不见得总是坏的,至少它可以在某一程度上说明问题,但是考核机制不宜过于单一。除了课程结业考试、日语等级外,更要从具体语言掌握应用上评价。优化日语成绩评价机制,不仅提升学生自信心,更能促使他们去主动学习。

3.6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语言文化内质

语言的习得,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深层的文化意义,日语的学习也是如此。所以,在高校日语人才的具体培养中,要将日本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还要让生了解日资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适应日企的素质。

4 总结

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语言习得,更侧重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当下人才量的增加与质的培养难以达到平衡的时候,更要注重优化日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黄丽敏.多媒体应用对日语教学优化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4)

第7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自我意识 发展 策略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爱好特长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从结构上来说,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构成。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自我意识出了问题。由于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不准确,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导致自卑、自负、与社会作对等心理问题出现。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观察不够全面,尤其是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观察得不够。让这样的学生描述自己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答案:“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 “我不知道我在同学中的地位如何”等等。

2、自我分析不科学,有一部分学生只总结自己的优点,忽略了缺点,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只总结自己的缺点,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常见的说法是:“这件事情没做好,全怨他们几个,要是我自己做,肯定能成功。”“这件事情没做好,责任全在我,我没有能力。”

3、自我评价不恰当,突出表现为两个极端,即或者过高估计自己,或者过低评价自己。常见的答案有:“老师,这件事情别交给我,我什么都做不好。”“凭我的水平,干啥都没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策略

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就不会产生适度的自我体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1、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观察。有一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就是让学生每天睡觉前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并回答几个问题:“我今天都做了什么事情?我是怎么表现的?同学们支持我的做法吗?”……经常坚持去做,学生就可以学会全面地观察自己。

2、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教育者可以就学生的某一具体表现给学生做分析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分析自己。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具体方法有:(1)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自我评价。(2)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3)通过自己的活动成果和表现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

所谓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和自卑感等。所谓的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人们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评价等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判断时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获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是个体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时的自我体验。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体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尊感过强。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对独生子女的教养中,每一个父母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有了进步及时表扬,有了缺点不忍心批评,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没人可比。而到了人才岌岌的大学校园以后,自己原来的优势显现不出来了,优越感没有了,不分析原因,又不愿意服输,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争强好胜,甚至怨恨他人。

2、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由于对自己评价过低、经常遭遇挫折、容貌欠佳、智能相对落后、家长专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庭不完整等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放弃追求,自怨、自怜、自卑。

3、体验不到成功。由于不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大学生给自己设定的抱负水平过高,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二)增强大学生自我体验程度的策略

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要促使学生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这样人才能不断前进,最后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但是,教育者在促使学生产生自尊需要、体验自尊感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自己的能力、品行、人格特点等被群体所认可时,他才能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良好的声誉和评价,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尊,而因为偶然的成功或自以为是所带来的沾沾自喜不是自尊感。

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首先,教育者在学生稍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育者要教学生学会赏识自己,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培养自信心;最后,教育这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三、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作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而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自我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善于进行自我检查。主要表现为在行动时,随心所欲,走一步算一步,最后能取得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不是按照计划去调整行为,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修改计划。

2、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监督。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准则没有内化为个人的品德,没有内在的行为准则,离开了外界的监督,就不能产生自觉的意志行动。

3、自我控制能力弱。主要表现为行为受他人和外界环境所左右,不能自觉发动应有的行为,不能主动控制不合时宜的行为。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措施

1、指导学生善于自我检查。行动之前要确立目标,并根据现有的条件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遇到意外的、无法克服的困难,行动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行动的进程中,要不断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一但发现行动偏离了计划,要及时调整行动。

第8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改革教学手段大学体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健身原理教育、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及运用体育教育、相关拓展教育,等等,其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体育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教育活动,锻炼学生勇敢、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与体育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体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指导为主。

一、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体育教育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从体育课堂教育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从体育锻炼到体育锻炼终身化;最后学校体育走向娱乐化、生活化和个性化的阶段。体育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体育教育具有身体教育功能。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其次,体育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体育教育活动大都是以团体形式开展的,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再次,体育教育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功能。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勇敢、坚毅、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开展体育竞赛还可以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体育教育具有智能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使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二、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是仍然很不相适应,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比如说,体育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教育的束缚,选择的教学内容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以及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现行教学需求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体育教育效果。

1.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身体素质水平普遍较低。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不重视体育教育,中高考的学业压力使得很多学生对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基础普遍较差,不懂基本的锻炼方法,缺乏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多数比较枯燥无味,导致很多学生即使喜欢体育运动;体育教学大多是露天教学训练,由于天气原因,致使教学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体育课普遍重运动轻理论,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不重视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比较盲目,导致体育教学水平低下。

3.大学体育教学环境不新颖,高质量场馆开放程度不够。目前,大学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大学体育的教学条件。很多高校为了减少体育场馆的损耗,很多时候对于体育场馆都是采用定点定时开放的方式,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对外开放的。

4.缺乏对学生体育训练的指导,人际关系处理难以全面协调。一方面,大学体育对学生的关注比较少,部分学生缺乏教师指导,盲目锻炼,导致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的思想难以养成。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些关系在协调处理过程中往往难以全面,导致体育教育水平相对低下。

三、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正向着体育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综合教育发展,大学体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和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从而要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1.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大学体育教师需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来展开体育教育工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其次,要不断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原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多要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2.增加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首先,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体育课的内容来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其次,体育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多样化教学,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再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精心设计体育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教师要重视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室内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清楚具体的训练内容,调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习各种健身方法和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技巧,教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锻炼。其次,教师要从课程的设置方面出发,精心设计体育课程,尽量将课程设置得具有娱乐趣味性,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和课内外学习一体化。

4.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合理利用体育器材和训练场地。首先,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不足的体育器材要及时添加,要优化器材的使用率和使用范围;对于器材的管理要合理,尽量考虑到学生自愿活动的情况。其次,要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设法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现有场馆的维护和管理力度,打造现代化的体育训练场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5.改革考试方式,抓好辅助教学,落实具体工作。首先,可以将大学体育的考试制度改为定期考核制度,如定期对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锻炼知识掌握程度、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地考核与评定。其次,可以举办各种业余比赛训练队,通过举办教学讲座和宣传体育科普知识,发展和培养体育爱好者。再次,体育教师要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随时测试,达到自我监控和自觉锻炼的目的。

四、结论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引起广泛地关注和重视。当代大学生应该注重体育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绝不言弃的精神。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完善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提高大学生体育教育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大学发展战略范文

大学教育属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因此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大学教育也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凸显了大学教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是就大学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并没有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的着弊端,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教学创新

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力求通过转变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方式,让现代教育朝着素质化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而就大学体育课程而言,在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改革仅落实在了口头上,而实际教育教学的展开仍没有大的起色。首先,大学体育教学的授课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施行大班教育,并且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仅以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其次,大学体育教学没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新方法和新理念都没有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对体育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1.2、教学改革失衡,部门合作不足

任何一个课程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都应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发展,不能片面的追求局部的改革而忽视了整体的协调。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造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败。首先,大学体育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对课程改革进行规划。而是仅针对体育教学的某一部分进行了改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革新,所以造成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衡。例如,课程内容得到创新,但是评价制度难以适配;教学理念得到转变教学方式仍旧保守等等。其次,大学体育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配置,经常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篮球场地有限,学生全班一起进行投篮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紧张,而其他运动场地又因为没有学生进行运动而造成了浪费。最后,没有对各部门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体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内部多个部门予以支持,例如,教学部门、后勤部门等等。如果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没有与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会造成教学上的阻碍。例如,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物资配备不到位等。

1.3、学校缺乏重视,激励制度不足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学科一直不是重点考试科目,因此各级院校对体育教学都存在着明显的忽视性。尽管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也将体育改革纳入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但是部分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方面仍是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没有做好思想的宣传,并且也没有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学习,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都难以很好的满足体育改革的需要。其次,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普遍没有兴趣,并且体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体育改革也缺乏主动性。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没有及时的出台激励政策,也是造成高校体育改革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2、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

鉴于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此在今后教育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相关大学院校应对自身的思想进行转变,加大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整改力度,使得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程度可以与大学教育整体改革的水平相一致,实现大学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具体来说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构想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注重全面改革,实现综合发展

传统大学体育教育展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大学体育课程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不仅增加了德育方面的教学职能,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提升,让学生今后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所以今后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学院校应注重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性,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化发展。并且要对体育教学进行系统化管理,使得整体和局部可以保持一致。除此之外,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注重人文方面的教学,在带领学生进行运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升自己的毅力,并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2、丰富体育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单凭体育教学的几十分钟很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鉴于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积极的开展体育活动。首先,大学体育教师应改变体育教学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侧重的讲讲体育背后的故事,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感情。其次,在体育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迎合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热情,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竞赛制等。最后,要积极的在课下开展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并设立一定的奖励,增加学生积极性。

2.3、结合实际条件,开展个性教学

上文我们提到,大学体育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经常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并且大班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得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充足的练习空间。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把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结合教学资源情况对每一个小组进行差别性教学,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除此之外,大学体育教师还应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限制,结合本校实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在冬季就可以借助环境优势,开展滑冰教学。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