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中医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的基本知识

第1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是“节省成本的观念,并了解成本管理的执行结果。”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人同时以消费者和主人翁的身份看待他所处的环境,享受企业提供的产品,而环境的好坏、产品的优良与否,最终取决于人有无成本意识,有无尊重他人成本的意识,是否给别人增加了额外成本。成本意识包括注意控制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并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就是要使职工树立这样一些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只有树立起职工的成本意识,只有职工具备了良好的成本意识,才能建立起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职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应注重成本会计理论与成本会计实践相结合之外,还应了解学生这个“人”。从“人”这个角度来反思我们的教学。人有三个身份: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企业中的我;一个是社会中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为了让个体的“我”产生良好的行为,在企业中好好做事,在社会中好好地行为,不增加别人的麻烦。所以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更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对学生的培养。

1.懂成本才能管成本

懂得成本才能管理成本,个人成本不只在衣食住行上面,所花的钱不只是为了吃饭、住房、交通和养育儿女,还包含其他很多内容。wwW.133229.CoM这其实很像企业,企业的成本不仅仅只有工资、租金、奖金、招待费和办公费,这些是成本的同时也是资源,如果只降低这些成本,就会砍掉企业的资源。那么,个人成本包括哪些,又如何看待?这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使用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

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成本,从管理角度看,个人成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部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固定成本、不可控成本、无效成本等。

1.1时间成本: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葬送前程

超市门口经常出现长长的队伍,据美国媒体2008年11月29日报道,美国纽约长岛地区一家沃尔玛超市的一名职员28日清晨被蜂拥而入的顾客撞倒并踩踏致死。另有至少4名顾客受轻伤。这可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之一,因为某东西便宜,宁愿花时间排队,宁愿绕路去买。同时我们也发现,排队的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其他这是用看不见的时间成本换取看得见的打折商品,可是你想过这个价值得吗?我们的时间真的这么廉价吗?答案是否定的。此类成本有些是我们可控的,有些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则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规划,尽量节省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记住:时间是人生最重大的成本,我们要减少无谓的争执、不要为了小利排队、不要人为地增加社会的无效成本。

1.2机会成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机会就是选择,一生中我们将面临很多选择。所有这些可能面对的决策,都会产生机会成本,选择一个就会失去另一个的好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他的人生目标最大化,以此为决策的依据,就很容易判断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记住一点,做决策不要只看眼前。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再放长远,一直看到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目标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来做判断,就会发现选择并不是件很难的事。

固定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提前预备,尽量化解。

生活中的固定成本很多,比如折旧性资产、家用电器的损耗、汽车的损耗等。买房产可以逐年升值,可是买一辆私家车就不同了,它只会带来固定的花费和折旧。消费好汽车、好服装、好电器会消耗我们的资产,但购买珠宝、名画就是投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见东西与《成本会计》教学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持有折旧性资产,尽量化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甚至变成投资,来增加我们的资产。

不可控成本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无效成本,如交通拥堵、排队、商家没有诚信、物价上涨、银行收取某种费用、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对这些不可控成本,要保持快乐的心态,接受这些成本,如果已知道在某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成本,就提前预备,用各种方式去化解它,把它降到最低。

2.时间管理的技巧

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时间是每个人最重大的成本,所以如何来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及迫切。

2.1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

我们的学生往往做事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事情没做好,还耽误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根据紧急程度,可分为紧急和不紧急两种;根据重要性,可分为重要和不重要两种。这四种情况交错,就形成如表1所示的四个象限。

表1 时间象限分类

第一象限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非做不可,如上级的电话、应该参加的会议、应该交的报告等。第二象限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对完成人生的重大目标、工作很重要,对未来很重要,但目前不需要立刻完成。第三象限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如打进来的推销电话、某些必须处理的不重要信件等,这类事情可以交由他人处理。第四象限是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没有必要在这类事情上浪费时间。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及填写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表,也是对他成本意识的一个很好的训练。

2.2捕获“时间大盗”

从事情的处理上看,位于第一象限的事情要立即去做,因为这是无法推卸责任。第三象限的事情尽量授权给别人做。第四象限的事尽量不做,这些事情只会浪费时间。重点是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果让精力集中在这一象限,你就能够掌握时间的主动权,保持生活的平衡,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来看普通人和成功人士在时间使用上的差别,如表2。

转贴于

从上表可以看出,普通人对重要而不紧急事情的处理时间大概只有重要又紧急事情的一半,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处理不重要的事情但紧急的事情。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不会说“no”,不知道怎么拒绝,来一件事便处理一件事,非常被动且浪费时间。成功人士则不同,他们绝对被琐事打扰,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工作,为此,要事先规划,避免不紧急的事情变成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从开始就记录每一项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将这些活动和时间按四象限法归类。然后采用80/20法则制定计划,用最好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增加时间的效益。戒除浪费时间的坏习惯,平衡未来与现在的时间。从而促使《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3.良好的礼仪有助于降低成本

教学情景假设:三位保险公司(不同公司)的业务员向你推销他们公司的保险单(保险产品相差不大),你将会买哪一位业务员的呢(假定需要购买)?毫无疑问,你肯定会买让你觉得最舒服的业务员的保险。其中原因是什么?除了专业知识、公司背景,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整体表现。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整体表现力。

3.1注重第一印象

绝大多数人相信“眼见为实”,以看到的决定对一个人的看法。第一印象主要包括:(1)外表形象(仪表、表情、视线、衣服颜色、姿势、态度等)约占58%;(2)声音(音调、语气、用词、说话速度和音量等)约占35%;(3)谈话内容(公司的专业、公司产品及服务的介绍)约占7%。

来看礼仪方面常见的瑕疵:不看着说话的人;盯着人看,明显地上下打量别人;张口打呵欠,毫无遮拦;不询问他人就吸烟;超大声接打手机;很少使用礼貌用语。

要在众多的竞争者脱颖而出,除了坚实的专业能力(成本核算、控制能力),还要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得比别人好一点,商业礼仪、应对、穿着等方面都好一点。

3.2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广聚人脉前提

我们的学生将来毕业是要来具体的组织(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里面去的,免不了要与很多人打交道(认识的、不认识的)。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也会降低个人成本。如:保持个人空间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排队、走路、不占座等);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丢烟蒂;下楼梯时走在前面,上楼梯时走在后面等。

第2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电视购物 东方购物

电视购物(TV Shopping),是一种“以电视为媒介,集宣传、组织销售为一体的社会商业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指“借助电视这样一个平台,通过电视的艺术手段,生动详细地宣传、推销商品,观众可以通过电视屏幕上显示的联系方式进行电视预购、银行转账、电子付费等,卖方将商品通过物流配送达到消费者手中的便捷销售方式”。

在上述概念的表达之外,从电视购物的历史演进中,我们还可以看到:1982年,世界上首家电视购物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创办。接下来的卅年间,被称为“零售业第三次革命”的电视购物,在全球范围拓展开来,并于1990年代中期出现在我国电视屏幕上。时至今日,虽然伴随着政策监管与社会舆论的诸多质疑与非议,但是电视购物作为中国广电产业的第三大收入支柱(另外两个是广告与有线网络),它的地位与作用决不能为业界、学界所忽视。

不能忽视,那又该如何重视呢?纯粹道德、伦理层面的评说、指摘,或者规制、政策层面的解读、研判——在笔者看来,已然汗牛充栋,但却隔靴搔痒。它们解决的只是“应然”层面的问题,而在“实然”层面却难有突破。于是,笔者在此结合特定案例(东方购物),就其展开质化调研(主要是访谈与观察),以期进入动态、具体的生产情境,从而对电视购物的本质、机制、功能做出初步的阐释,并基于此,在转型中国与媒介化社会的大格局中,审慎反思若干可能出现的问题。

电视购物的本质

在新媒体、全媒体、媒介融合等趋势性话语及其实践中,电视,作为一种典型的传统形态,总似尴尬与被动。但正如一位资深业者所说,“所谓新媒体,不应该仅仅是指互联网媒体,重要的是能够从自身定位出发,探索实现新型媒体功能”。如果把这句话放入电视媒体的讨论语境,我们可以发现对其定位与功能的重新认知,将再造出另一块阵地、另一份生机——电视购物,就是这样一块阵地,这样一份生机。

根据笔者所获数据,SMG旗下的东方购物在2009年的销售总额是28亿元人民币,2010年达到了50亿元。先来看28亿,在2009年,东方购物以此成为中国电视购物行业的销售冠军,位列其次的是快乐购(21亿),排名第三的是此前几年的“老大”橡果国际(19亿);再来看50亿,SMG全集团2010年总收入是110亿元,这也就是说,东方购物占据了集团近五成的收入——诚然,数据在很多时候不能反映“真实的故事”。不过,从访谈中,笔者发现,虽然自豪于这些“漂亮的数字”,但SMG相关高管也清晰认识到“我们不追求纯粹的利润率增长,相反,利润率的下降才是当前目标。当利润率的增长超过一定数值时,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消费者与供应商,提升服务体验,并非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样或许才是一种健康、透明、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基于上述数据与话语,先来探讨一下电视购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究竟为什么?

首先,在一个媒介化社会的大格局中,民众的消费兴趣、习惯及行为,很难脱离媒介—社会的架构。媒介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开拓他们的各种能动性(其中就包括消费能动性),并通过这种开拓获得利好。这种利好,既有社会效益层面的,也有经济效益层面的。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利好,必须是相互的。事实上,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荧屏里无数的“一锤子买卖”以及“忽悠总动员”已经使得电视购物与观众之间利好的相互性岌岌可危。而东方购物等机构正是因为看清了“究竟是什么”的本质,从而走向了良性的互动发展道路。

其次,电视购物,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媒体行为。于是,在销售收入、收视效果的量化诉求之外,更要多问几句“观众为什么要通过电视来买东西”、“电视台为什么要通过节目来卖东西”。如果买东西买回了牢骚,卖东西卖完了口碑,那么,这种买卖行为的意义在哪里?当然,前文已经强调过,不能只从“应然”层面提问、回答。可是,“实然”层面的思考如何进行呢?以笔者通过观察,“设身处地”是一种并非终极却可不断修订的法则。比如,在东方购物,有这样几个细节:为了让呼叫中心(call center)普通员工有更好的工作状态,没有将办公楼层设在一楼,而是特意放在三楼,为的是阳光好、空间感足,让这些处于比较底层、进行简单重复工作的员工有一种“被认同感”,他们的这种“被认同感”将直接通过电话传递到观众一端;而为了让观众放心购物且安心收货,东方购物在上海地区的送货员都选用本地人,在不同区域也会固定人员,这样送货与被送货的人之间关系建构,在语言使用(上海话)和熟悉程度上就更加到位——无论是接线员与送货员,这里都体现出一种“设身处地”的意味。

节目生产的机制

电视购物的主要承载,还是节目。但对于购物节目的理解与解释,不能只停留在荧屏上,而要有意识地进入到荧屏背后,探究其具体的生产机制。在一定的媒介—社会情境中,如若从机制的视角切入阐释,那么,就要观察“有方法的过程”,也要知晓“有过程的方法”。

电视购物的节目生产,与常规节目的生产不同。在与东方购物部分业者交流时,笔者获得的一个印象是“既是电视台的,又不是电视台的”——很多节目线的工作人员,都是从电视台传统岗位过来的,他们会有一种先天的归属感与认同;但由于做的是购物内容(大部分还是直播),节目随时与作为潜在消费者的观众发生着实打实的商品关系,于是,一种公司意识、销售思维也在具体的生产情境中弥漫。

在东方购物的频道驻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SMG演播中心),这里的生产节奏比一般节目稍快一些。650 m2、400 m2、250 m2三个演播室每天录制、搭拆景的频次很高。特别是自2010年4月,东方购物频道正式开播(之前是占用兄弟频道的某些频段)以后,直播大幅增长,每天超过10个小时。在直播节目中,主持人需要在实时状态下展示、测试产品,这里就有两个在机制层面的有趣细节:其一,正是因为实时,所以可能会出现意外,比如有产品会因为种种原因(并非质量问题)产生不理想的实验效果,可能也就直接播放出来了。但若细想,这种小概率的意外,其实正好反映了节目、节目中产品的真实与可靠。因为,在某些直销类电视片中,电视观众看到了太多完美、乃至超越完美的荧屏呈现;其二,也是因为实时,感兴趣的观众会打电话进来,向接线员具体询问某产品的某些指标、属性。这时,接线员就会通过耳机把观众“所惑”报告给主持人,接着,在现场的主持人要就观众“所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惑”。

除了主持人要解决把产品“说得明白”、“展示明白”的问题,一档购物节目的幕后团队更要把产品“拍得明白”——在具体的制作环节,东方购物自2004年创办以来,通过六年多的时间,从自己摸索入门到学习合作方韩国CJ的整套模式(format)再到根据本地观众进行二度调改……在今天,同样一件产品,上海区域推出时,可能会夹杂几句上海话或者“上海普通话”;而在其他区域推出,可能就会针对当地习惯,在话语表达、展示重点方面做一些微调,比如在成都,若涉及到烧菜环节的展示,那就要多放油与辣椒。

电视购物节目,必须具有充分的观众意识。这里的观众意识,与其他的常规节目不同,并非体现在收视率等抽样指标上,而更多地体现直接的购买行为上。为了做此次调研,笔者也较长期地收看了上海东方购物频道的节目,就发现:除了主持人、模特以及产品自身的展示,若干热心观众(前提是真实的热心观众,而不是“托儿”)也愿意上节目“现身说法”,告诉电视机前的其他老百姓,某款产品用起来究竟怎么样。在与业者的交流中,笔者也了解到,目前的购物节目一般还没有带现场观众,以后还会在这一方面拓展空间。

社会功能的实现

在传统意义上,媒介组织及其生产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告知(to inform)、教育(to educate)以及娱乐(to entertain)方面。电视购物的社会功能,最显而易见的是售卖功能(to sell)的延展。不过,基于笔者的调研,可以发现:在其社会功能的具体延展中,还有若干有质感的细节值得思考。

首先,在商品的售卖之外,更有一种理念层面的引领。比如在东方购物卖出名气的“双立人”牌刀具。上节目之前,这一品牌由于昂贵的价格,基本上难以打开中国市场。但通过东方购物的平台,强调了“现代家庭刀具分类使用”的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在节目中通过具体而微的诸多环节得以展示,深入心中。又因为电视购物的价格相较市场上更便宜,“双立人”逐渐在销售方面得到利好。类似的案例,还有面包机、无烟锅等。那么,从东方购物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些具体的产品,它也逐渐在观众心中变成一位生活理念及方式的媒介引领者,而非简单的商品售卖者。

其次,东方购物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成为一个与中高档商品良性互动的传播平台。除了黄金、房产、汽车、裸钻等大宗商品之外,在东方购物,更常见的是数码产品、家庭用品等方面的中高档品牌。一方面,它通过几近严苛的QC(质量控制)部门与每周举行的产品评鉴会,挡住了只是廉价诉求乃至信息“注水”的商品,只留下了具有品质保证的商品;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东方购物的严格筛选,能够留下的商品在售卖时先天拥有了一种观众信任度。而这种观众信任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产生一种微妙的广告效应。于是,良性的互动产生了:由于拥有一定的广告效果,上节目的品牌在价格方面又会让出一定的空间(或者是其他形式的优惠、送礼);而价格空间的出现,自然又会让观众更加认可东方购物这一平台及其中售卖的商品。

再次,由于东方购物逐渐通过合资公司与落地牌照的方式,在全国其他区域开播节目。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公认“上海货,质量好”的思维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得以延续(事实上,目前在东方购物平台热销的许多产品,在其他平台上也卖得很好)。于是,基于电视购物的一种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互动,也在荧屏上通过看节目、打电话、买卖商品得以达成——这一特殊的传播效应,目前虽不明显,但具有持续关注的意义。

最后,由于东方购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顾客管理系统,拥有300万顾客的实名数据。这些数据,除了对媒介组织节目生产及业务拓展具有极大的助益之外,还能够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相互对比、分析,并详尽获知广大民众的消费兴趣、习惯及行为模式。如若进一步开发此间的潜力,电视购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形态,就不只是“在电视上卖东西”而已,或将会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与社会经济大势之间一道通畅的“信息走廊”。

若干问题的反思

SMG副总裁张大钟认为:东方购物,在接下来十年中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总额;在整个中国,电视购物将很快超过有线网络,成为广电行业的第二大收入支柱;而放眼全球,在整体走向疲软(欧美大型电视购物公司出现倒闭、变卖资产情况,台湾东森出现负增长)的产业环境下,中国大陆的市场潜力极大,将可能成为“世界电视购物大国”。

笔者将上述话语看作是一种“理想愿景”,事实上,东方购物也已经建构起一套与全球其他同业不一样、走中高端路线的“中国模式”。但是,毕竟我们还在通往愿景的路上,所以应该对若干问题做出学理反思。在文末,简要提出若干反思问题。

首先,上海的案例在全国是否能够成功复制?众所周知,上海这座城市,在社会、文化、媒介等方面的前沿性,特别又在商业、金融、消费习惯等方面的领先度,让东方购物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身处社会—历史情境中的任何媒介组织,它的节目、产品必然会受到大格局与具体环境的影响,而非简单的商业或节目模式复制。

其次,电视购物的观众是“女性、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初高中教育程度群体、个人月收入在1401~2600元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以家庭主妇为代表的无固定职业群体观众所占的比例较高”[10]。那么,如何使爱上网购物、不爱看电视的年轻观众建立电视购物习惯?或者说,如何让他们建立在电视购物主导的全媒体平台上的购物习惯?

再次,目前中国的电视购物,在生产机制及传播形态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购物节目的模式、类型,主持人的专业性、名望,各种电视化手法的使用,特别活动的创意,观众参与的深入……都还有待提升。

最后,电视购物如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零售渠道。那么,它与国内外经济格局、企业生产行为的互动是否能够更加深入?以及,当面对不利局面的时候,又能否拿出恰切的应对措施?

以上的反思问题,并不全面,也没有“应然”的答案。唯有通过具体情境、具体时期的审慎思考与务实践行,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或部分完成“理想愿景”。

[注释]

[1]本文为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度重点项目“中国电视购物发展与政策监管”的成果之一。

《2010中国电视购物行业研究咨询报告》,中研普华咨询公司。

同2。

牛文文:《卷首语》,《创业家》创刊2周年特刊。

根据笔者与SMG副总裁张大钟的访谈,2010年12月24日。

SMG与韩国CJ家庭购物株式会社在2004年合资成立上海东方希杰商务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前者占51%。目前的股权情况发生了变化,SMG占45%,韩国CJ占30%,同方股份占30%(按2010年数据)。

东方购物生产的节目,可以在本地的东方购物频道(24小时),外埠的南京信息频道、成都每日购物频道(24小时)、成都影视文艺频道、杭州生活频道、昆明经济频道、甘肃经济频道、苏州图文购物、无锡图文购物看到(按2011年数据)。

根据笔者与SMG副总裁张大钟的访谈,2010年12月24日。

第3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以人为本;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98-01

十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剧,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需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文化需要和新的体制在带给乡镇文化站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增加了无可预估的难度和压力。在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传统工作思想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脱节,调查研究和归类整理贫乏

就目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据了解基层专业从事群众文化理论的探究工作的人员较少,除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所成就以外,我国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区域在群众思想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可以用来作为参考和交流的资料较为频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实践所受到的理论支持较少的前提下,乡镇文化站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借鉴的经验、案例必然有限,这就会导致工作出现自觉和不自觉的盲目性。从现实实践中来看,很多县级文化单位仅在元旦前后、春节期间开展一些小规模的文化活动,如花会、灯展、烟火晚会等,乡镇级文化站每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数量更是有限。很多群众活动受到资金、基础设置、群众积极性、工作人员数量、天气等的限制只限于停留在计划中,而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调查研究和归类整理同样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下较为匮乏,这就导致一些比较有学习和借鉴价值的群众文化项目包括当地特色手工艺等被忽视。

(二)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平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与需求脱钩

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系统中,部分单位所出现的人员结构不平衡的现象也直接影响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一些具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在缺乏接班人的前提下,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经验团队的断层,近些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量的高校毕业被分散到不同级别的群众文化部门中来,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认知,在工作实践中难免出现于基层群众无法进行顺畅沟通的问题。基层群众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象、基础、评判者和监督者,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基层人民的实际需要来开展相应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闭门造车,想当然的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无法贴近基层群众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以人为本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改革

(一)加强理论指导,转变工作理念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植根于民众的生活、工作、情感等的发展历程中,同样也对基层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生活、工作等按照艺术形式的方式进行反映。只有充分了解、调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需要,走进群众生活,汲取来自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才能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料和民间“采风”及调研后所得出的结论,都需要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归类整理,并以此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构建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得以发展的基础。及时调整工作理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整合现有资源,全面推进基层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及文艺宣传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沟通实施走出去战略

当前直接影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质量和进程的因素所源自基层群众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资金有限、组织团队的能力和人员配备有限、创新思维尚未打开等。因此,建议乡镇文化站加大宣传力度,将节假日的活动与日常活动联系起来,如元宵节举办猜灯谜、武术表演、灯展等,日常使用艺术培训、书画比赛、全民健身、歌舞培训、体育竞赛等来不断的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由于一些乡镇的现有基础设备有限,对此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可本着走出去的原则,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场地优势,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寻找资金赞助,并进一步发掘可以借助的力量和资源等来完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加大宣传力度方面,建议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其群众茶余饭后的休息时间,借助媒体的力量,联合当地广播站、电视台、报纸等媒体的力量扩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相关活动的宣传力度,必要时可以采用意见和建议征集的方式,来寻求群众的意见,并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深入群众内部了解群众的需求,以此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群众性奠定基础。

第4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93-01

2010年10月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洪泽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特别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问题。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在实施层面上,存在实施不平衡、政策执行不完整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村卫生室,因为财政补助村级经费难核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影响少数原来高收入乡村医生既得利益等诸多因素,导致部分村卫生室目前没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而村卫生室恰恰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主体,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就意味着“小病在村看”的目标不能实现,农民群众对此很有意见,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是在采购层面上,存在规格不齐全、选择性采购药品的问题。因为目前基本药物实行网上采购,全省药品统一采购平台的基本药物有6000多种规格,而市级采购平台只选取了其中1000多种规格,存在规格不全和选择性采购,药品采购选择余地太小,导致难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日常多元化采购需求。

三是在管理层面上,存在配送不到位、影响日常医疗服务的问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个新兴制度,在执行上需要实施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协助主体-药品生产配送企业的共同发力。但是,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药品配送企业在服务上不够成熟、不够规范,存在着配送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甚至是有的药品品种、规格不齐全,不能100%的完成配送任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医疗服务工作。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项目,是党委政府着力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落实、全力搞好,努力惠及百姓。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地医改办要组织人员成立工作组,积极深入、克服困难,认真调研、过细工作,迅速做好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助经费核定工作,制定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经费补助办法和考核方案,并及时足额下拨补助经费;同时做好乡村医生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树立大局意识、发扬奉献精神,积极支持、主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第5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学术自由 尊重个性 考核

一、“以人为本”高校管理理念的内涵和指向

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子系统之一,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职责,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因此,对高校的管理认识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科学层面,经过不断地探索,以人为本成为高校管理理念之一,已日趋得到认同。其实,说起以人为本,我国古已有之。春秋时期,齐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而“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念,一般都认为起源于梅奥的霍桑实验,它是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中逐步演变而来,并逐步演化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更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人道主义的贯彻,同时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和教师学生的成长规律。管理好“人”,解决好“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高校管理成功的万能金钥匙。那么,高校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此,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指向性指标:

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高校“以人为本”的第一要义,是大学教师从事学术活动的一种必备权利,是大学的灵魂和最基本的精神,是大学能够创造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主要动因和保证,是大学的生命。一所一流的大学,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能够给师生思想碰撞和知识创造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由于传统的偏见和狭隘的私欲作祟,更重要的是学术自由缺乏坚实的制度保障,从历史上看,对学术自由的侵害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但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洪堡创立的大学中,教授并没有享有言论与个人自由。在前苏联,则曾经有过李森科对孟德尔遗传学派的迫害。不难发现,对大学学术自由的限制与侵害,不仅来自大学内部,也来自外部社会的政治经济力量。当然,这里所说的学术自由决不能等同于思想言论的“自由化”。

2.尊重个性

这要求尊重管理对象的人格、兴趣与需要,把管理对象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完整的人,是具有思想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肯定管理对象的主体性。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在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的同时,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无“我”的管理体制中,个人为了所谓的道德使命,而压抑自身生命的自主意志,结果往往会忽视作为人的管理对象与物有着千差万别的丰富个性,用一套预设好的框框模式去套一个个活生生的管理对象,忽视人的尊严和价值,用类似工人生产标准件那样,用一个模子复制产品,致使教师的教育工作缺失个性特征,学生缺失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实践探索

1.加强教育学术管理机构建设

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一个原始创新的科学命题或成果通常没有先例,有时还违反常规,尤其违反某些学术权威和派别建立的学术观点而遭到强烈反对。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允许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大学内部和社会为保障大学学术自由而建立的相关制度,即学术自由的制度化,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应大力发展教育学术管理机构,扩大教育学术管理的覆盖面。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学术研究(包括教学和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该由专门的学术机构进行管理。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教授评议会为学校最高教育学术管理机构,权力很大,教授评议会中又有二三十个委员会,决定学校相关事宜,像经费预算委员会除决定经费使用外还决定给一个系多少教授名额,科研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规划委员会分别决定具体的教学、学术事务。相对于我国高校现行的除学术委员会外,一般只设有职称评审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课程建设委员会,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将教学、科研以及其他适宜于学术管理模式的事务纳入学术管理的范畴,保证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以及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去行政化。

2.探索刚柔相济的考核制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但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中国涌现了一批至今都无法企及和超越的大师级文学家和教育家,如梁启超、陈寅恪、钱钟书、,等等,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这和当时宽松自由的大学管理体制有着深刻的联系。陈寅恪入清华大学任教的故事非常为人称道,及至今日,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津津乐道。陈先生固然学术精进,梁启超的推荐也居功甚伟,但当时大家对于清华曹校长却颇多微词,以为他只看学历不看学术。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曹校长最终采纳梁启超先生的建议,恰恰说明了作为清华校长的眼光和智慧。无独有偶,20世纪40年代,顾颉刚向校长司徒雷登先生推荐,请钱穆到燕京教书,钱穆也无大学学位,但当时已写出了《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这样的力作,司徒先生慧眼识珠,成全了钱穆,也使燕京人才队伍又添新丁。这两则实例之所以至今为人称道,就是因为这种事情在今天发生的几率为零。但同时,这两则实例也印证了大学教师队伍管理的一个基本点:选聘教师入口的重要性,这也是教师柔性管理制度的基础。

现代高校管理体制是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制定出台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和约束教师的言行,使高校教师管理走上了规范管理的轨道。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用科学管理理论对教师管理进行指导,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服从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应该说,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提高教学、科研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但是,对于教师个性和学术自由的发展有一定的扼杀,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无法造就大师的原因之一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制度确是工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开展的必要前提。这一点,对于主要以精神活动、学术活动为主题的大学而言同样适用,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现在对于大学教师的管理制度太过于量化,太过于苛刻,太过于功利,太过于固执,缺少质的评价,缺少平实的态度,缺少长远的眼光,缺少人性的温柔。对于教师的“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考核制度才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第6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合同市场 内生 社会化联合计划

一般地,人是有意识的动物,计划就是人类活动的本性。或者说,自发性必将向计划性发展,自发性只是人类意识和计划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意味着,从长远看,传统的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它的盲目自发的市场调节--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具有过渡性质。总的来看,人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是有目的的,计划性是其基本特征。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将得到新的启发。例如,我们就会发现,自发调节的商品市场经济(经典的市场经济)在人类上原来是很短暂的现象,它不过是从经济向社会化计划经济发展的中介或过程。商品市场关系的确与私有制有着内在联系,因此,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向社会联合计划经济的转变,私有制和商品价值关系也日益解体,出现了一种超越商品经济的“订货经济”。等等。

一、市场既是经济调节机制,也是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

过去,人们是将计划看作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而市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现在,人们普遍同意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经济制度的含义即两者都是经济调节手段的看法。但我仍然认为,这个并未就此简单地解决了。一般来说,计划指主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而市场是一种自发调节,反映了有关主体的不自觉状态。从这一点来看,在有限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是一种计划经济。但是,原始社会的自然经济中的计划和奴隶、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中的计划其实是有重大区别的。因为,前者的计划是直接地反映了所有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而后者的计划实际上只反映了少数统治者的意志和行动。另外,自然经济中的计划控制的范围和程度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并不把它看作是一种计划经济,通常所说的计划经济是指现代国家的计划控制。尽管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至今的国家计划仍然还只是少数人的意志的直接体现,虽说大多数普通市场主体的意见也可以供少数人作决策时,但决策者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主动权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市场主体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计划决策者。这就是说,与原始社会相类似的能够直接体现所有人的共同意志的计划还没有出现过。这也意味着,国家计划经济中包含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附关系。所以,我认为,传统国家计划是封建关系的现代形式,即使是国有制基础上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如果它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居统治地位,也难免演变成一种封建性的“特权所有制”(孙冶方语)和“计划统治”。

以卖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虽然每个生产者是自主决策的,但在生产者不能把握产品能否卖出去的情况下,就只能听凭客观经济的摆布,即由市场调节。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以物为中介,直接依附关系不存在了,与经济分离了,人在形式上自由了,市场无疑反映了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经济关系形式。从这一角度看,市场是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经济制度形式。

由此观之,经典的计划经济和经典的市场经济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性质和类型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调节方式,也决定了一种直接的依附关系,则后者是自下而上的调节方式,也决定了一种平等的自由联合关系,计划与市场具有经济制度的含义。

但是,计划和市场本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历史发生学上看,分工-商品生产-私有制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互动链条。马克思认为,分工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而商品生产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从而使原始共同体日益解体,私有制得以产生和发展,最终则是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大分工和彻底的、纯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出现。从这一点看,如果我们不是表面地、错误地将私有制看作仅仅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而是将它的本质看作是复杂的生产关系体系的话,那么,就应该看到传统商品市场与私有制、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是有内在联系的,更具体地说,私有制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商品市场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发达体系。

可以这样认为,从一般的意义上来看,市场意味着某种平等关系的建立,而从具体的意义上来看,作为经典市场经济的传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本质上所包含的是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资本在市场中追逐获得平均利润,而资产阶级的国家则维护着这种私有制——资本的共同利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要求在所有的劳动者(他们同时也是所有者)之间建立平等协作关系。由此看来,市场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调节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比所有制更为基本的制度形式,它反映了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关系。我们不难看到,现代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经典的市场经济。如现代市场经济中,按合同组织生产,各行各业的主要垄断者发展了新型的资本联合关系,实际上从市场中已内生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联合计划”[1],从市场角度看,这也可看成是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它更大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抵御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作用,为生产力和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二、市场的化计划性突出表现为订货系统日益发达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再未出现大的危机,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现了超越传统商品市场调节的新型计划控制的结果,这种新型计划是以众多的自主联合决策为基础的,我称之为“社会联合计划”。我们知道,经典的商品生产中,一般是在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产品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是资源导向型。早期阶段基本上是卖方市场,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卖出去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的日益丰富,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移,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就日益增加了,于是,资源导向型的经典商品生产出现了危机。最终,危机迫使厂商改变生产经营策略,一开始就将需求和市场放到战略高度来考虑,生产程序变成了先“跑市场”,签订各种合同,再根据市场和订货情况组织生产经营和决定进一步的新选项目、投资和资源开发活动。所以,现代市场是市场导向的。例如,宝钢的生产计划95% 以上都有合同和销售方向,而且生产组织的节奏由过去的半年一次订货、按季度考核合同,缩短为双月订货,按月组织生产,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称之为经济合同化[2]。

与此相反的例子是,2000年“五一”节都放长假,促进“假日经济”,扩大内需。一开始,全国各大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忙煞苦煞也乐煞。而“国庆”节也放长假,各旅行和旅游景区作好了接待的充分准备,却出现了人丁稀少,又急煞了旅行社和景区。原因是人们的预期国庆节也火爆,许多人不堪忍受拥挤的旅行之苦,放弃了凑热闹赶假期旅游的计划。这也说明企业缺乏市场调研凭主观经验决策的不可靠,是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的。不得已,国家旅游局决定出面搞一个信息预报系统。同时坦言,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最终来说,还得靠企业自己把工作做到家。

在发达国家,企业往往有很完善的服务,如某一位游客什么时间,什么路线,乘哪一次车转哪一次车,在哪里住,逗留多久,甚至住哪一间房和在坐哪一个座吃饭等等一些细节,都是预订好了的,这样客人能得到周到和方便的服务。因此,服务产品也具有“订货生产”的形式了。

再如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的发展。一般认为,期货交易并不涉及到实际货物的所有权转让,而是转让与这种所有权有关的价格变化的风险。它被看成是期货交易的主要功能。但我认为,期货交易远不只是转移风险,而且降低风险。因为标准化合同的交易过程也是参加交易的众多厂商在共同修改和调整它们的生产经营计划及它们的复杂关系的过程,而国民经济计划也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调整过程中相应地得到合理的修改和调整。表面上看,宏观计划的这种调整过程是自发的、盲目的,但又是在共同决策,在进行模拟,则具有事先的预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运行的风险。如果限制投机者的参与,期货交易降低风险的作用就更加突出。对于个别厂商来说,在商品价格变动时做套期保值交易(对冲交易),平衡价格偏差和转移价格风险。生产者能通过期货市场稳定其原材料的来源和价格。而就国民经济整体来说,在期货市场交易中,所有的交易价格都是由买卖双方公开竞价来决定的,而且所有交易者皆有同等机会在其现有的供给或需求的情况下,以其认为最适当的价格来成交。因此期货交易反映出许多买卖双方对、三个月或一年,甚至一年以后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的综合观点,也反映了一种真正社会化的计划调节过程。从世界范围内期货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利用期货市场作套期保值的生产者的收入比不这样做的人更稳定。他们既不获得最高利润,也不获得最低利润。期货市场为其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而且使他们能减少销售成本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从宏观上看,则是整个经济体系更加有序和平稳,有利于避免破坏性的严重经济波动和危机。

三、企业成为社会化计划的基本主体与合同市场

从经济计划本身来看,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国民经济计划,即所谓总量平衡、比例、结构、协调发展等等,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劳动者和企业的存在物,而是存在于众多劳动者和企业相互之间复杂的联系总和之中,而一当他或他们进行相互谈判、协商并联合作出决策并以合同的形式将其合作关系正式确定下来之后,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也就相应落实下来了。而这样的计划,显然能更快、更全面和更真实地收集到各种经济信息,作出的联合计划也更能兼顾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和特殊利益,并且也更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的联合计划。这意味着,在经济合同化的发展中,众多的企业日益成了经济计划的主体,而且,市场本身(一切经济主体互为市场,这是大市场;而作为专门场所的市场则可称之为小市场)日益成了众多企业通过相互谈判、协调、签订和修改合同的场所,在这里,期货市场则可看作是企业相互交换合同从而调整经济计划的场所、体制。由此可见,现代市场经济已发展成为一种以众多企业的自主决策为基础的、通过面向市场的经济合同来实现的新型社会联合计划。

显然,经济合同化的程度也就是生产直接社会化的程度,也是经济计划化的程度,我们应该转变“计划观”。传统的计划观是以传统的国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的唯一主体是国家,计划的方式和过程是由国家计划部门收集各种经济信息进行处理后再自上而下作出统一安排。这种计划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条件下,应该说不至于出现严重问题,在一定时期,甚至它能集中调度有限的宝贵资源而发挥出最佳效率。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其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了。因为这种统一计划难以很好兼顾、协调不同劳动者和不同企业之间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特殊要求和利益,国家计划就难免逐渐变成脱离复杂多样的客观经济联系的主观命令。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后,国家直接干预企业的领域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真要搞好国民经济计划,就不能单靠国家,还要依靠广大的劳动者和企业。因此,传统的计划观和计划方式就不适应了,而要树立新的计划观和采用新的计划方式,这种新的计划观以劳动者(联合劳动者)和企业(劳动者最基本的自主联合体形式)为重要的计划主体,把劳动者、企业相互之间直接的协商、谈判和合作看作制定计划的过程,把他们或它们相互之间签订的合同的总和看作计划的基本形式和计划的落实,而把交换合同的期货市场等看作是社划的调整过程与机制。特别是,当我们最终确立以非国有化的公有制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时[3],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以社会化企业为主体的计划观。

为方便广大劳动者和企业作为联合主体共同制定联合计划,就必须为他们直接面对面进行协商、谈判、签订合同和制定各自开放性的企业计划创造条件。我认为,一是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从长远来看,这上点是极为重要的,是经济信息化的必然;二是设置专门场所,全面建立一种合同市场[4] ——众多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共同制定社会联合计划的市场体系。近年层出不穷的各种形式的“洽谈会”、“博览会”和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这节那节”,均可看作是合同市场的初级形态或雏形,相当于合同“集市”,大多存在着自发性,位置不固定,开放时间短和周期长(大多一年一次,只有短短几天)等局限性,远远不能适应越来越多的企业相互选择和优选直接发展合作关系的需要。因此,今后国家要进行干预和加强管理,不仅要统一规划和布局,好好选育一些条件好的“会”、“节”开辟为位置固定、长期开放的合同市场;而且,要尽快建成包括不同等级层次和不同专业分工特点的合同市场体系,为计划转型提供条件。同时,国家对企业等经济主体所签订的合同可以进行规范管理,例如,可硬性要求企业有占多大比例的产供销等方面的合同才允许组织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发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可责令暂停生产经营或转产等。在此,国家的直接干预是明确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是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是否达标。当然,不同部门、行业和生产的特点的企业,应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标准。

如果这种合同市场是一种合同生产市场的话,那么期货、期权市场可看作合同交易市场。

我们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正向社会联合的新型计划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趋向,才能自觉地建立以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系或以市场联合计划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新型计划经济体系。我认为,这种联合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主体和基础,其中,大公司对市场的控制是一个核心,抓起来的国有企业那一块,则基本上仍可在传统计划系统范围内操作,它将是计划的次要部分。在上面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它是真正全局性的战略计划。实际上,大量的中小企业、垄断性大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四类主体是各有其活动范围和适应范围,各司其职,则较好的维护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四、化计划(订货市场经济)中的文品生产、价值淡化和市场化

由于市场经济中社会化联合计划的,人与人之间直接协作关系也就得到发展,于是,反映人与人之间间接协作关系的传统商品价值关系也必然出现消解的趋势和因素,新的生产关系则日益发展起来,不过它不是传统计划经济中的那种产品生产,也不是传统市场经济中的那种经济商品。

在这种订货生产形式中,价值形式或价格的经典含义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只具有计量各种直接劳动的作用和性质,特别是日益重要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它不存在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对其贡献仍需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这实际上是一种预期价值[5]。企业活动不仅是一种产品的交易,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传播和知识创新活动(内生增长更强调这一点),表达出人的感情、企业的商誉和创新能力,因此,经典的商品就被包装和提升为一种“文化品”,商品生产也就转化为“文品生产”。文品生产是按合同订货来组织生产的,形成一种具有社会化计划性质的订货市场经济。

在这种生产形式中,价格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反,各种非价格因素,特别是相互合作关系--合作时间的长短、合作的规模和程度以及信誉--等等因素,日益产生重要的影响。价格是可协商的合作价格,企业通过相互谈判分享合作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公司来说,对市场的控制是最重要的,它们对市场价格起着领导和示范作用,获得比较稳定的和较高的收益,这有利于它们保持较高的投入和技术进步,也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并有利于保证其他中小企业从可能爆发的恶性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

在此,我们也不难发现,与商品生产相比,“文品生产”不只是内涵上的变化,也是社会关系性质上的变化。这就是传统价值关系的淡化。不少论者对“劳动价值论”表示怀疑,有的提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应价值论”,或者将生产劳动推广为所谓“社会劳动价值论”,以之补充、修正甚至替代劳动价值论。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并无新意,多是重弹老调。其错误在于,它不知道商品价值关系是一种历史关系,也看不到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关系已经淡化、趋向解体的事实,而是企图将其永恒化。相应地,也就不知道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重复劳动价值论)本来是一种历史理论这一根本性质。所以,我认为,正确的说法是,劳动价值论所反映的客观关系是一种历史关系,在这种关系趋向解体的现代经济条件下,反映这种关系的劳动价值论也趋向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这并不能否定作为一种历史理论的劳动价值论本身是的、正确的,存在什么理论局限性,也就不需要作什么重大的补充或修正。正如关于原始社会的理论一样,原始社会已经进化到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已经不存在了,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有关原始社会的理论存在局限性、是错误的,而只能说它是一种反映历史存在的历史理论(当然,对原始社会的认识可以深化,会有改变,这是另一个)。

许多人在批判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的缺陷时,其实也是针对传统商品市场及其“事后调节”的;而看不到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合同化”及与其相联系的“事先调节”的事实。这种情况反映了理论的落后性。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化联合计划因素的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发生新的变革,这就是“企业的市场化”。如西方新出现的所谓“企业重组”。企业重组将过去那种建立在部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等级化组织结构日重构成以任务作业流程为基础的灵活性更强的扁平化结构。在这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中,任何部门、单元甚至劳动者个人均可直接参与市场合作,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组织项目小组(组织者成为“项目经理”),联合企业内外有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与该项目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这意味着企业内部通过相互协商、谈判和进行相应的“经济核算”来实现协作的可能性和机会增加了,有的企业甚至在企业内部设置自己的劳动力市场、物资采购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企业也市场化了,或者说企业管理出现了模拟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如邯钢,实行“模拟市场价格、成本否决”的管理改革,即意味着在车间、工段、班组甚至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市场化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关系的核算,也反映出类似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是市场联合化、计划化,另方面是企业内部关系灵活化、市场化,企业和市场的界限也就相对化、淡化了,这正是现代企业和现代市场发展的特征,也是社会化的公有化和联合计划的共同演进过程的反映。

总之,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合作关系、经济合同化及事先调节因素等等的增长,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价值作用的变化和合理限度,不要把利用价值形式或价格来对种种特殊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使用价值的质与量的评价和计量绝对市场价值化,从而正确对待一切有益劳动和劳动者,特别是不断发展且日益重要的非直接生产劳动(科学劳动、劳动和社会管理劳动等)。另方面,还应认识到价格、完全的自由价格并不存在,价格形成日益具有联合计划价格(基于预期价值)的性质,具有“预期均衡”的性质。

注释:

1朱正国:市场经济——计划化商品经济阶段,亚太经济时报1996年8月6日;

2同上:应建立社会主义“合同市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6(3);

3同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论,南方经济,1996(10);另见:产权结构重心转移和社会主义劳动股,学术研究,1996(6)。

第7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基本医药制度 问题 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6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8-01

现我国已于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基本医药制度,目的是为了减轻群众医药负担,以提高群众的实惠,然而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而针对此类问题,要求我国广大医院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意见与办法,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贯彻与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现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总结包括如下:

1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格较高。以省为单位的部分地区在进行采购药物时往往高于实施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前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原采购价格。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①基层医疗机构所采用的原始药品的购药渠道较为多元化,且购药途径较为灵活,款项调转的速度较快,使得药品生产的企业单位能够接受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药品[2]。②因基层医院所使用的药物均较普遍,很少使用质量层次较高的药品,而生产质量层次较高的药物主要由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所生产,因此,其销售的价格也就偏高。

1.2 财政补偿渠道不明确。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来进行药物的价格补偿,分别为政府财政补助,医疗业务的额外收入,以及药品加成收入,而在前两者无法满足财政补偿的需求时,药品的加成收入即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补偿渠道。而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基本医药制度前的利润通常在46%至60%之间,而实施“零差价”后,虽减轻了群众的用药负担,但同时也切断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机制,造成了较大的收支缺口[3]。

1.3 无法满足用药需求。我国目前虽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大部分医药配备,但仍无法完全基层人民对药物的需求,多反应中药品种类单一。其中部分慢性疾病习惯用药、手术急救药品等数量及种类较少,品种受到了限制,导致部分患者因无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选择在大医院就医,这就阻碍了基本医药制度的实施。

1.4 配送延迟致影响配药。基本药物制度中有关药物招标采购及配送原则实施以来,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反应,部分药品企业在配送药物的过程中尚不及时,失常拖延配送日期,或出现药品缺乏无法及时生产的现象,或高估了自身的配送能力,也因所需送药的地区较远,未能合理安排配送时间,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不及时,从而耽误了患者的救治工作。

1.5 监管不到位。除上述问题外,基本药物的监管工作同样存在某些弊端,对于药物安全风险未能做到完全评估,以此增加了药品监管的危险系数,无法确保用药质量。据调查数据显示[4],部分基层医院长期间未对基本药物检测结果进行公开透明化,这就导致了患者对于药品的质量未能得到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药物使用的环节上,缺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跟踪与调查。

2 医药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降低药物采购价格。要求药品生产厂家以及基层医院能够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采购与出售机制,能够做到按照药物剂量与类型进行合理估价,保证进药的货源单一,尽可能的参与省内药物的统一采购工作,以此减低药品价格,从各个方面保障了基层群众能够使用到价格合理的药物,为自身带来实惠。

2.2 完善政府补偿机制。从上述分析可知,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多因政府补偿不足而出现药品加成,从中获利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能够从多方面实行可靠有效的补偿机制,如多种渠道补偿、以奖代补等方式,并能够根据本地区现况做出正确评估,以此减少药品加成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2.3 加强药物基本管理。我国在实施基本医药制度时,制定原则为每三年对基本药物的目录进行一次动态调整。但据目前基层医院反应,所制定的3年周期有些过长,多数患者仍无法得到药品的充分需求。现为了能够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用药实惠,减轻其负担,需根据该地区的疾病统计类型,进行药物增补工作,并对其进行妥善管理,以此确保群众受益[5]。

2.4 完善基本药物的配送制度。基本药物的配送制度是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药物生产企业能够对自身的配送能力进行正确评估,制定物流意识较强,配送速度较快的配送流程,并强化配送监管工作,能够做好统一配送及其他配套措施的衔接问题,并能够对于偏远的地区及时配送,加快救治进程。

2.5 加强药物监管工作。药品监管部门应该能够做到加强对药品生产厂家的监管工作,对于药品检测过程中严格处理,对于违规操作的生产厂家进行及时出发,从源头控制好药品的质量,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反馈,从根本上杜绝药物危害事件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文彬,李跃平.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12(08):741-742

[2] 胡善联.基本药物政策的难点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3(04):852-853

[3] 张新平,郑双江,田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9(06):752-754

第8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基本医疗保险;总量控制;差异化分配;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840.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0031-08

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规模是相对固定的,而支出规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出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超支风险增加,这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隐患。为了在宏观上避免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长期快于国民经济和职工工资的增长,各地医保经办机构等相关部门推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总量控制。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地方的基本医疗保险总量的增长指标确定后,如何合理地且有差异化地分配到各个医院呢?这个差异化分配不仅能让执行具体医疗行为的医方有自觉约束过度医疗的意识,还能促进该地各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这一方法,解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总量控制下的差异化分配问题。

1 层次分析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和广泛应用的,是一种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它可以用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中的决策过程,也可以用来进行分析和预报。政策制定者运用得当,不仅在决策时合理透明有效,而且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威力。

本文不对层次分析法中有关数学知识作深入介绍,有兴趣可参考文献[1-2]。以找工作为例,有4个工作机会供你选择:名牌外企,国有大企业、初创小公司、自己创业。如果偏爱收入稳定,那就选择稳定的名牌外企;如果希望发展空间大,不愿意遇到职业天花板,那就选择初创小公司;如果有冒险精神,不愿再打工,那干脆自己创业。但是这个决策过程不会如此简单,你可能几个因素都要考虑。对这个问题的决策过程分解一下,大致有以下几步:①是确定收入,发展空间,工作时间等因素在影响你选择工作这个总目标中各占多大比重;②是比较这4个工作机会之间的收入差异、发展空间差异、工作时间差异等;③是综合以上的结果得到4个工作机会在总目标中所占的比重,选择比重最大的那个工作机会。这就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接下来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实施步骤:

(1)首先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层次结构确定之后,就可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两两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比如收入水平:福利水平=8∶2,收入水平:发展空间=7∶3,……这一步主要是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但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的方法充分参考人主观决策时的思维特点,比全部放在一个盘子里一起笼统比较要好很多。

(3)然后对成对比较阵做一致性检验,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即重新做第2步。这一步把人主观判断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能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具体就是对于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之后,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

(4)最后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最后结果的排序或是决策。具体就是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

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差异化分配中使用层次分析法时,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该方法简洁灵活实用,不需高深数学背景;可只利用上年的数据,比要用多年数据的精算模型所用数据量小;甚至可直接借鉴多个第三方精算模型的结果为我所用。这里面,应用层次分析法最关键的一步是用已有数据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统筹地区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的确定

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的决策基本上可简单参考几项宏观经济数据:

(1)统筹地区GDP增长:又分实际GDP增长和名义GDP增长。一般的统计数据只前者,但本项是以现价计,应该采用后者,即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最好不要超过名义GDP增长。

(2)统筹地区财政收入增长:若医保基金未设立风险基金,应考虑用财政收入弥补医保基金风险波动。即遇到大范围流行病等突发事件或重大政策调整,用医保基金外资金弥补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的不足。正常情况下,不考虑此数据。

(3)统筹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若参保面广泛稳定,则医保基金总收入跟本项增长率高度一致。量入为出,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最好不要超过本项数据。

3 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在各医院的分配

3.1 差异化分配的意义

在统筹地区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确定之后,就要实现这个约束目标。一般是两个方法:①是全年整个地方的总量都用这个指标约束;②是各个医院分别受这个指标约束。前一个策略一般会导致上半年的支出高于下半年,即造成前松后紧现象,让患者的正常报销行为人为地在年终受到抑制。后一个策略可以发挥各个医院的主动性,自觉地安排调度全年看上去随机的医疗活动,从而使得由各个医院构成的集体可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但这两个策略都没有反映各个医院的差异,没有更好地调动医院的主动性和形成促优抑劣的良好反馈效应。

所以一个自然的改进策略是:在统筹地区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确定之后,将这个增长指标差异化分配到各个医院。这个差异化分配不仅能让执行具体医疗行为的医方有自觉约束过度医疗的意识,还能促进该地各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运用何种指标来执行差异化分配是个大问题,不仅要考虑医保的社会效益,还要照顾医院和患者的利益;不仅要制约过度医疗等的浪费行为,还要充分调动多方的积极性;不仅要尽可能考虑最多的量化指标,还要考虑历史和现实所能采集到的数据。

在多重因素的考量下,如何利用既有的数据,即采用各医院上年各种数据指标,来数字化评价各医院,进而差异化得出各医院的下一年医疗保险支出的具体增长率呢?层次分析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让人的主观评价参与到各个精细的量化指标中去,而不是笼统地给出宏观的主观评价。

3.2 T市的原始数据

表1是T市所有医院在2012年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医保基本数据,共计104所医院,涉及到4 118名医生,1 813 581人次门诊病人,162 931人次住院病人。医院包含三甲到社区医院各种水平。但表1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他们在基本医疗保险上的贡献,比如社区医院看不了大病,但能满足附近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又比如某医院等级高,但医患关系紧张,社会效益差,那实际上医疗保险对它的评价应降低(不过目前没有医疗事故和法院不利于医方判决等相关统计数字);又比如大医院甲比大医院乙更考虑住院群众利益,住院费用(实际上最好分病种,但目前阶段没有这么细化的数据)明显更低,那后者尽管比前者医疗营收多,报销比例也低,但医疗保险投入更应该向前者倾斜。

3.3 转换后的数据

我们在运用层次分析法之前,将这些一手数据做了一些转换,使得转换后的科目更利于站在医保角度去比较。

(1)医生人均总发生额: 即单个医院的医疗总收入除以该医院医生数。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盈利能力越强,显然为平衡各个地区的医疗水平,促进社区等小医院的发展,医保不应锦上添花而应济困扶弱,所以增长指标应该向盈利能力弱的医院倾斜。负相关。

(2)报销比例:即单个医院的统筹总支付额除以费用总发生额。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医保目录内的用药行为多,值得鼓励。由于没有就医人群年龄分布的统计数据,所以暂时不考虑这种可能性,即这个医院的老龄患者比例较高,而导致的报销比例高。正相关。

(3)患者人均花费:即单个医院的总费用(门诊总费和住院总费)除以就医人次。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在不合理的医疗需求和过分医疗行为方面有更多的可能性,需要约束。由于没有分病种费用的统计数据,所以暂时不考虑这种可能性,即这个医院遇到的大病种情况较多,而导致的人均住院费用高。负相关。

(4)住院人次占比:即单个医院的住院人次除以就医人次。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的病床数或等级越高,是社区医院的可能性也越小。增长指标应该向该比例低的医院倾斜,以鼓励社区医院的发展。负相关。

(5)医生人均服务人次:即单个医院的就医人次除以该医院医生数。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的服务压力大,相应水平也高,应给予正面评价。正相关。

接下来,对上述科目的数据做归一化处理,以方便在层次分析法中最后一层的成对比较。对负相关的科目,本文对其倒数做归一化处理,使得最后的数据都是正相关,即值越大,对应医院能得到更多倾斜。见表2。

3.4 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对增长指标在每个医院的分配,应该考虑两个层次:首先是第一层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后是第二层次,经济效益下面细分若干科目,社会效益下面也细分若干科目[4-5]。其层次结构如下: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上述科目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得到,或真实性不高。但是从已得到的数据转换后的科目看,有些科目已笼统地涵盖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而且这些数据可信度很高。基于上述两个情况,将已采集数据做层次分析。

3.5 层次分析的成对比较阵

4 不足及改进之处

层次分析法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在分析问题时层次化、数量化。但是存在不足之处,即主观判断的引入使得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即不同的分析人员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偏好之下,在进行成对的比较时赋予的是个人的主观值,最后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但不论怎样,相比以前的纯主观凭感觉决策,层次分析法把主观印象数量化,并有一定的约束手段,技术上还是前进了一大步。

另一个就是如3.4节所述,评价医院还有更理想一点的层次分析结构,但是由于数据采集方面的原因,没有采用这种层次结构。如果数据的来源更广泛周全,更合理可信,那么不仅模型更合理,本文后面的计算和结论也会在更好的基础上进行。建议以后的数据可尽量按照图2的科目来采集。

最后只拿出2个百分点进行差异化分配,是考虑到对传统政策要有一定的继承性。具体是对几个百分点进行差异化分配,有待以后采用别的方法进行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1]Thomas L Saat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 NY:McGraw Hill,1980.

[2]胡运权.运筹学[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孙兆泉.长沙市医保参保职工住院费用分析及其控制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D]. 中南大学,2006.

[4]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中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烟草; 物流; 成本; 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25-01

一、建立市场导向型的成本控制模式是现代烟草物流建设的需要

建设“高效、低成本、经济实用”的烟草物流是现代烟草物流建设的方向,也是市级烟草物流中心促进卷烟经营工作上水平的重要工作之一。对照当前市级烟草物流中心的运行实际,市级物流中心在思想上和运行模式上仍受传统的卷烟配送工作影响较大,以完成日常的卷烟配送任务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没有充分考虑到物流成本的控制工作,物流配送运行成本较高。同时随着物流中心的建设和新业务的陆续开展,物流费用成本上涨压力凸显。现有的事后成本统计、核算和分析工作,与建设“高效、低成本、经济实用”的烟草物流的目标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方面的差距。因此探讨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烟草物流建设目标为要求的成本管理模式,就成为物流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必然选择。

二、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市场导向型的成本控制体系

市级烟草物流中心完成日常的卷烟物流配送工作容易,而压缩物流费用、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较难。面对现代烟草物流建设“高效、低成本”的要求,市级物流中心必须直面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构建物流建设评估体系、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物流绩效考评体系,完善物流成本的控制的4大体系。大力压缩物流费用成本,增强物流成本管控手段。

1.物流建设评估体系。物流前期的建设水平决定着物流后期的运行质量,也决定着物流后期的成本管理工作水平。可见,建立物流建设评估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建立物流建设评估体系,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物流建设评估组织,邀请相关物流专家、专业人才对物流中心要开展的每一项工作进行事前评估,寻找到每一项工作开展的最佳方案。通过事前的评估、测算和控制,确保物流的建设水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宜,不超前、不滞后,避免无谓的浪费,从而达到有效管控物流成本的目的。

2.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局卷烟物流评价工作的要求和贯标、对标工作的相关内容,引入物流成本统计、核算和控制的相关指标,制定和明确市级物流中心的“五项”工作质量标准,推行定额标准管理,有效控制卷烟物流成本。即:推行定额标准,控制运行成本;推行效率成本,控制时间成本;推行技术标准,控制设备成本;推行用工标准,控制劳务成本;推行能耗标准,控制消耗成本。

3.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根据市级物流中心业务运行工作的实际,以“人、车、物”管理为重点,建立以一件烟、一辆车、一个岗位、一条线路为标准的“四个一”核算体系。对一件烟、一辆车、一个岗位、一条线路的费用成本进行分类核算,对卷烟入库、保管、分拣、配送的各环节分别测算成本,建立详实准确的“四个一”成本数据库,加强成本核算管理,把好成本统计、核算关口,切实做好物流成本管理工作。

4.物流绩效考评体系。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准,以国家局卷烟物流评价工作和贯标、对标工作为要求,加强物流成本的过程控制和数据分析,量化物流成本管理的考核标准,实行“过程实时监控、数据严格测量、绩效定期分析、考核全面量化”的物流成本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突出过程控制,做好日常记录,定期随机抽检,做到事中控制,完善数据分析,做好事后考核,力争各项成本费用指标达到国家局要求的范围之内,关键指标达到行业的先进水平。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市场导向型成本控制模式的建设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面对市级物流中心物流成本较高、压缩物流成本手段缺乏的状况,面对当前人工成本、水电成本、油料成本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的现实,面对现代烟草物流建设“取消第三方配送、实现自主配送”等不断拓展的新的工作内容,市级物流中心的成本费用存在着潜在的上涨趋势,成本管理工作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管理了。如果仍满足于统统计、记记帐等传统的算帐式管理工作,物流成本将不可避免地随着生产成本的上涨、随着新业务的拓展而出现上升。只有转变观念,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变事后统计核算为事前控制,按照成本控制目标,实行成本倒算,积极消化各种成本上涨的不利因素,才有可能降低物流配送运行成本,提高成本管理工作水平。

2.健全体系,完善指标。按照建立市场导向型成本管理模式的要求,按照国家局卷烟物流评价工作和贯标、对标工作的内容,建立健全物流建设评估体系、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物流绩效考评体系4大体系。并按照体系要求,进一步充实物流成本管理的各项指标,保证各项指标的设置满足现代物流建设成本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指标的作用,做好同类指标的分析对比工作,及时发现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全员参与,管控成本。增强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彻底消除成本管理与己无关的不合时宜的理念,尽快改变当前物流成本由少数人负责、大多数人不知晓的现状,解决成本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将物流成本纳入到政务公开的内容,定期公布每个岗位、每条烟、每辆车、每条线路的物流成本,将物流成本的管控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增强全员参与物流成本管理的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对物流成本的考核奖惩力度,做到优秀者奖励,超标者处罚,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降低成本费用,保证物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叶,陈瑛,陈淋亮.浅谈烟草商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管理[C].中南片2007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