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生态养殖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养殖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养殖模式

第1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秦皇岛066200)

基金项目:河北省公益类科技支撑项目编号:12257646D;13256705D;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郭金龙(196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

通讯作者:肖国华(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名优水产苗种繁育及健康增养殖技术研究。ywxgh@163.com

青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isdeHaan),又名河虾、草虾,学名日本沼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长臂虾科,是日本和中国特有的淡水虾类。在我国,青虾广泛分布在南北各地的江河、湖泊中,其中以河北省白洋淀、江苏太湖和山东微山湖出产的青虾最为有名。青虾适应性强、杂食性、经济价值高,可精养,还可套养,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个养殖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养殖环境接近野生状态,河北省天然可控适宜青虾生长的大水面较多。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域资源,在改善水域环境同时,进行了青虾大水面养殖模式研究,力图通过养殖模式改变,在保护水域环境的同时调整河北省大水面养殖结构,促进渔民增效创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和时间

试验地点选在白洋淀清泉养殖有限公司所属的鲥鯸淀,面积113.3hm2。试验时间2011-2014年。

1.2环境条件

试验区域有四个出口与白洋淀其他淀区相通,水可自由流动,出口有密眼网拦截,防止鱼、虾、蟹逃逸。养殖用水水质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其中溶解氧在5mg/L以上,pH值7.0~8.5。

1.3水草栽培与恢复

养殖试验前该公司在鲥鯸淀的养殖品种以鲤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主,搭配养殖河蟹。由于过度养殖草鱼导致鲥鯸淀水草破坏严重几近绝迹。试验期间课题组从调整养殖结构、改善水域环境入手,逐步恢复了该淀水生植被。每年春季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种植轮叶黑藻和苦草的种子;并且在春夏交替的季节从其他淀区捞取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种植到该淀的浅水区,扩大水草的覆盖率,为青虾、河蟹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以及提供优质的植物饲料。为了防止草鱼对水草的破坏,每年初春,采用底拖网全淀捕捞,捕捞出草鱼,以及合乎规格鲢鱼、鳙鱼、鲫鱼和鲤鱼进行出售。经过近三年的试验,该水域的水草覆盖率已经提高到30%左右。

1.4苗种放养

1.4.1河蟹苗种每年4月底投放,规格160~300只/kg,投放1500只/hm2。

1.4.2青虾苗种每年7月中旬投放,苗种规格1.0~1.5cm,投放75000尾/hm2。

1.4.3鲢鱼鱼种每年秋末投放,规格50~100g/尾,投放3600尾/hm2。

1.4.4鳙鱼鱼种每年秋末投放,规格50~100g/尾,投放2400尾/hm2。

1.4.5鳜鱼鱼种每年5月初投放,规格5~10cm,投放150尾/hm2。

1.4.6甲鱼苗种每年春季投放,规格5~10g/只,投放45~75只/hm2。

1.5螺蛳移植

4月中旬,收购螺蛳投放于淀中,投放量750~1500kg/hm2,以净化水质并作为青虾、河蟹的动物饵料来源。

2试验结果

2012-2014年鲥鯸淀产值产量统计情况见表1。

3讨论

3.1水草的作用

在大水面生态养殖中,水草的覆盖率对养殖青虾与河蟹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大水面养殖中,生物种群复杂,天然存在翘嘴红鲌、黄颡、乌鳢等多种肉食性鱼类,如果缺乏水草等躲避敌害的物体,将导致虾蟹的产量减少,甚至绝收;同时,大面积种植水草还能为虾蟹生长提供优质的青饲料,以及净化水质。由表1发现,自2011年着手恢复鲥鯸淀水草环境以来,淀内的虾蟹产量逐年上升,其中青虾产量提高了2倍多,河蟹将近2倍,充分说明青虾、河蟹养殖中水草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3.2防逃措施

在每年回捕的过程中,发现回捕率不是很高,产量受到限制,综合分析认为与防逃措施不到位有关。鲥鯸淀有四个出口,每天行船量很多,导致出口的拦网极易破损,且难以发现,逃鱼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夏季多降雨的时候,鱼、虾、蟹随水流外逃很难控制。采用可升降的微电流网拦截的效果会更好。

第2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关键词:规模化;高效生态养鸡“553模式”;编制;解读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2-0099-03

湖北省地理纬度适中,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规模化生态养鸡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鸡群饲养到300日龄左右更新,平均纯收益30~50元,其较高的收益是其他畜禽养殖所不具有的。发展生态养鸡既节约了饲料资源,满足了市场对高端禽产品的需求,又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有效途径。为了推动湖北省规模化生态养鸡产业发展,编制了规模化高效生态养鸡“553模式”。

1 模式编制的意义与内涵

生态养鸡是国内外高端禽产品生产的共同方法。一个没有高端禽产品的家禽产业是一个不完整的产业;市场禽产品消费的多元化要求家禽生产方式多元化,这为发展生态养鸡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过去作为市场高端禽产品生产的农村传统家禽生产,近年快速下降,市场需求以放牧加补料方式生产的土鸡、土鸡蛋日趋减少。因此要满足市场品质优良的土鸡、土鸡蛋供应,其惟一途径是大力发展规模化生态养鸡。

生态养鸡是一种资源利用型养殖活动。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方法,通过人工设计的以放牧加补料方式养鸡,让鸡群生活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采食昆虫、牧草等天然饲料,以此获得高品质禽产品和较好的综合效益。生态养鸡绝不仅仅是把鸡群放养于地面,更重要的是追求放牧养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遵照生态养鸡的基本规律,从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禽产品品质出发,结合湖北省多年发展生态养鸡的经验积累,编制了规模化高效生态养鸡“553模式”,以指导规模化生态养鸡产业更好地发展。规模化高效生态养鸡“553模式”的内涵,即:一群鸡数量不大于500只,一亩地饲养数量不大于50只,鸡群更新日龄300 d左右。

“533模式”:一是要求一群鸡数量不大于500只,主要是根据鸡的生物学特性,从提高生态养鸡产品品质和维护生态平衡出发而设定的。要提高生态养鸡的禽产品品质,必须使鸡群有足够的放牧空间,让鸡群充分采食牧草、昆虫,并通过减少饲养密度,提供新鲜空气,减少各种应激,让鸡群生活的愉快,从而生产出高品质产品。放牧养鸡的鸡群活动半径多在150 m内,如果群体数量过大,远的地方鸡群很少去觅食、活动,而鸡舍周围则产生放牧过度,往往形成不毛之地,既达不到生态养鸡的预期效果,也不利于鸡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二是要求一亩地饲养数量不大于50只,如果放牧只数过多,则鸡群从自然界中得不到天然饲料补充,仅靠人工补充饲料生存,不仅对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禽产品品质不利,而且改变了生态养鸡的鸡群与环境互为依存的关系。三是生态养鸡饲养的品种多为地方品种或地方改良鸡种,兼顾生产优质鲜蛋和优质活鸡,饲养日龄300 d左右淘汰较为合理。地方鸡种或地方改良鸡种,其产蛋性能相对较差,饲养至300日龄左右时,平均产蛋仅110枚左右,其产蛋高峰期已过,再延长饲养则一是产蛋量减少,就巢鸡增多;二是随着饲养期延长鸡的羽毛开始脱落,影响鸡的个体外观差形象,导致母鸡出售时的收入下降。实践证明,生态养鸡以生产优质鲜蛋兼顾优质活鸡销售,300日龄时淘汰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最佳时段。

2 主推品种

虽然生产方式决定产品品质,但在国内开展生态养鸡,推广的品种必须为地方鸡或地方改良鸡种,这是国内高端禽产品生产与国外的一大差别。在国内,即使是生态养鸡生产的禽产品,如果禽产品的外貌特征与地方鸡种不相符,消费者则很难接受。

湖北省地方鸡种资源丰富,作为肉蛋兼用型品种,在湖北省适宜生态养鸡推广的品种有:欣华鸡、江汉鸡、景阳鸡、郧阳白羽乌鸡、郧阳大鸡、洪山鸡、麻城绿壳蛋鸡。

3 生产方式

根据生态养鸡的基本规律,生态养鸡的生产方式需要把握的重点。一是小群分散。鸡舍与鸡舍相互间隔100 m左右,牧场广阔的地方,还可实行种草轮牧饲养,让牧场生态系统得以修复。二是两段式饲养。即60日龄前实行舍饲,并另喂给全价配合饲料,促进雏鸡生长发育。育雏达到60日龄后,鸡群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增强,可实行放牧加补料方式饲养,从而防止鸡群过早放牧带来的死淘率上升。三是群体密度合理。即以放牧加补料方式饲养,一群鸡500只以内,一亩地饲养50只以内,以维护养鸡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四是适时更新鸡群。鸡群饲养至300日龄左右更新,以获得鲜蛋和活鸡的最佳经营效果。

4 鸡舍与设施配套

按照生态养鸡实行小群分散饲养的原则,鸡舍一般45~50 m2,可舍长10 m、舍宽5 m。另外鸡舍门口外应设2 m宽的遮雨(遮阳)棚,棚下设置喂料设施,防止下雨天饲料淋雨。鸡舍出入口对侧墙壁40 cm高处可设产蛋窝,这样下雨天鸡进入产蛋窝产蛋时,须走7 m的干燥地面,可防止下雨天鸡爪粘带泥土等污物使蛋壳不洁。产蛋窝深35 cm,前挡板15 cm,下层产蛋窝与上层保持20 cm空隙,便于鸡出入产蛋窝。饲喂设备可使用料桶饮水器。光照通常使用9 W节能灯,共安装5盏,保持1 m2有1 W节能灯的光照度。地面平养时,可用木条钉制为“A”字型多阶梯栖架,其高1.8 m,每40 cm间隔为一层,共设4层,保证每只鸡应有20~22 cm的占位空间。

5 饲养管理要点

5.1 搞好育雏

一是育雏保温:雏鸡初期育雏温度35°C,以后每周下降1~2°C。二是育雏密度合理:至60日龄每平方米地面垫料15只、网上20只。 三是科学喂料:舍饲期间饲喂蛋鸡育雏用全价配合饲料,促进雏鸡生长发育。

5.2 合理光照

初生雏鸡前1周23 h光照,每平方米4~5 W,2周龄后自然光照。从18周龄开始每天增加30 min人工光照,到每天16 h光照为止。

5.3 适时免疫

1日龄马立克皮下注射;4日龄新城疫+传支点眼鼻、10日龄法氏囊疫苗口服;16日龄新城疫+传支灭活疫苗注射、并新城疫+传支120点眼滴鼻;20日龄禽流感注射;24日龄法氏囊饮水;45日龄禽流感注射;50日龄新城疫+传支喷雾、饮水;80~90日龄新城疫弱毒苗喷雾;100日龄禽流感注射;110日龄新城疫+传支+减蛋综合征灭活苗注射。以后每隔2个月用新城疫+传支弱毒苗喷雾或饮水。

5.4 鸡群保健

1~3日龄氟苯尼考或环丙沙星150 PPm拌料或饮水,连用3 d,初期停药3~4 d,中后期停药一周,间断用药。15~60日龄在饲料中间断性加入抗球虫剂。地面放牧饲养后,每3个月驱虫一次。产蛋期间可经常在补料中加入益生素、大蒜素、低聚糖等绿色保健产品。

5.5 合理补料

放牧饲养期间根据天然饲料资源情况掌握补料数量和质量。每天补料2次,早上少补、晚上多补。补料的代谢能11.3 MJ/kg、粗蛋白15.5%,产蛋期饲料钙含量3%。

5.6 预防天敌

放牧场地保留一定数量灌木丛防鹰,每群鸡可混入2~3只鹅,或在鸡舍旁拴狗看护鸡群。

6 生产组织形式

生态养鸡由于受放牧场地和小群分散饲养的限制,单个养殖户很难大规模生产。要做大生态养鸡产业,须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具有养殖条件的农户为基础,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化营销,使生态养鸡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化经销,这是生态养鸡生产的最佳组织经营形式。

7 生产方式认定

生产方式决定产品品质,高端禽产品认定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优良的品质是行业和社会广泛认同的,但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认定制度。因此市场上土鸡、土鸡蛋产品因生产方式不一导致产品品质不一,还有以良种鸡初产蛋假冒土鸡蛋等现象,造成高端禽产品市场混乱。为了维护生态养鸡生产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生态养鸡生产和产品品质,湖北省家禽业协会,结合各地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在国内率先探索性地开展生态养鸡生产方式认定工作。湖北省家禽业协会出台了“湖北省生态养鸡生产方式认定暂行办法”。其基本方法一是协会成立湖北省生态养鸡技术指导委员会,由科研、教学、推广、生产等单位专家组成,指导生态养鸡技术和对生态养鸡生产方式进行认定,同时制定了认定范围与标准。其内容:①认定适用于规模化放牧饲养或放牧加补料方式饲养的鸡群。②一个批次认定不少于2 000只。③饲养品种为土鸡或改良土鸡,饲养期大于120d。作为肉鸡饲养,生产类型应为珍味型优质鸡,上市前生态饲养时间不少于2个月。④60~70日龄前可实行舍饲,70日龄后必须为全程生态放牧饲养。在生态放牧饲养期内,除特殊灾害性天气外,每天放牧时间不少于8 h。⑤坚持小群分散饲养原则。根据放牧场地自然资源情况,每群鸡数量不大于500只,每亩地批次饲养量不大于50只,鸡舍间隔距离不小于100 m。⑥每群鸡有固定的鸡舍(鸡棚),并配套喂料、饮水、产蛋、光照等设施。⑦放牧场地为果园、茶园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地的,喷洒农药后禁牧期不少于7 d。⑧专业合作社、持有工商注册登记证、具有注册商标和品牌经营者认定优先。

第3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专业英语 识读能力

一.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困境

一)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困境。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尽管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很明确,要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教学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也许是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或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排斥,大部分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上,结果发现,许多学生水平越学越低,甚至达不到刚入学时水平,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由于听不懂,说不出,因此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样的英语教学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把在大学里学到的英语知识用来服务自己职业发展?值得怀疑。

二)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真正目标。我们培养的高职高专学生一定要都能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吗?一定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都具备吗?其实,除了贸易类和服务类的专业,其他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培养目标不必如此,也不可能达到。要进行贸易和服务方面的英语人才各高校都有那方面的专业人才,是不需要所有的高职高专学生都要具有这个能力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的岗位是属于生产第一线上的各类高级技术人才,对他们来说,英语学习主要是用来读懂各种生产设备说明,进行网络和报刊相关专业英文资料收集,了解自己相关领域的国际技术和前沿知识信息,然后拿来为我所用,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这是21世纪每个高级技术人才必须拥有的素质和能力,并且通过努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这个能力的。这样看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英语识读能力的培养才是是整个英语教学的核心和最终的目标。那怎样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识读能力的培养呢?显然,过去那种传统的机械练习是很难实现其目标的,其实就目前的那种为听说而听说的授课方式也见效甚微。因此,一种融视觉,听觉,文字等为一体的多模态教学方法值得关注和探讨。

二.多模态教学理论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Halliday;Halli—day&Hasan;O’Toole;Kress&van?Leeuwen;Van?Leeuwenl等都尝试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多模态语篇,探索和构建描述各种符号模态(如语言、图像、声音、色彩、印刷版式等)的“语法”,以解释各种符号模态如何在多模态语篇中和谐并存以及人们如何在特定的情景语境和社会实践中有效利用多种符号模态构建意义、传达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尤其是Kress&vail?Leeuwen在《多模式教学——科学课课堂的修辞》(2001)一书中探讨了在科学课堂中如何构建多模态意义,认为图像等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部分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了一些介绍还有部分学者运用这一理论对广告、诗歌、PPT语篇等进行分析,也有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理论将对教学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将其应用于教学方面的论文极少。如李站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引起人们关注图像意义与语言的关系,对英语教学有者积极的指导意义。胡壮麟(2006,2007)则讨论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异同,介绍了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符号学,讨论了多模态语篇在课堂中的应用。

三.多模态教学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专业英语识读能力培养的运用

专业英语基本识读能力首先主要指专业英语教材的识读能力,中级的识读能力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怎样在英文网站收集、阅读本专业的国际前沿信息的能力,较高的专业英语识读能力指在特定的英语职业环境下对各种英文信息的识读获取能力和沟通能力。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对专业英语识读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中级水平上。那怎么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识读能力呢?从文章的前部分分析可知,要靠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似地教学方法恐怕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网站,不是象教材这样死板和机械,而是图文并茂,并有相关的视频和音频等资料。多模态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因此它是实现专业英语识读能力目标的较理想的教学方式。

一) 多模态教学理论在专业英语课文导入环节的运用,激发学生对专业英语识读学习的兴趣

在专业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中首先用教师自制的PPT课件展示相应单元的背景知识,并在课件中插入与该单元相应的图片和影音文件,让学生借助图片和影音,对本单元一些专业英语内容和运用有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对本单元专业英语的识读学习的意义所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动漫专业英语识读能力培养的课程中,就迪斯尼公司的发展历史识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迪斯尼公司的一些喜闻乐见的影片进行剪辑,然后让学生边看影片边展示英语介绍,进而提问:Who founded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And when was the company founded? 通过展现WALT DISNEY的相片,然后按时间顺序展示不同阶段的关键作品和句子结构。

二) 多模态教学理论在专业词汇记忆的运用

专业英语词汇量的局限性是阻碍专业英识读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识读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识读能力的基础。按照多模态教学理论,把干瘪深奥的单词拆成联想记忆中的符号和意义,加上发音和解释,做成课件。使单词变成生动多彩的形式,有音有色有义有趣。当然,这个工作需要任课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和备课。所以建议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挑选出每课的专业词汇量不要太多,建议尽量找到核心词,这样十个左右足矣 。其他单词作为泛读处理。

三) 多模态教学理论在课文理解和解释中的运用。

在专业英语识读能力的培养中,最终的培养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在英语环境下对专业学科信息的收集和到最后的使用。因此,各种文献和相关文章的理解是个关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知识,在识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不得不对专业知识的某些方面做些解释和补充。对于句子结构的解释,传统的方法是老师做口头的解释,或者做相应的机械练习。因此,这部分也是学生最容易走神,最容易听得云里雾里的课堂时间段。怎样使枯燥的语法讲解部分转换成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的方式,多模态教学理论可以引进。对于语法概念,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的外国语系基础部教研室就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比如幽默法,动漫法,讲故事法,形象思维法等。而对于课文框架的理解,可以采用大脑思维导图的方式,一层层拨开,既有抽象思维训练又有形象思维训练,从而到达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而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补充,则可以通过案例法,对照或对比的授课方法等。

第4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关键词:传统畜牧养殖;生态养殖;转型;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89-03

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保障食物安全、食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进程中,为了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和农业自然环境,积极推进畜牧养殖从传统方式向生态养殖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生态养殖发展道路。

1畜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浙江省全省畜牧业总产值549.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65%,其中肉类总产量180.80万t,禽蛋产量48.14万t,奶类(牛奶)产量19.27万t。同时,浙江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2012年全省蛋鸡规模养殖比例达94.07%,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例为81.13%,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养猪场出栏数占总出栏数的51.31%;肉鸡规模养殖比例为88.41%,其中年出栏10 000只以上肉鸡场出栏数占总出栏数的77.35%;奶牛规模养殖比例为95.35%,其中存栏50头以上奶牛场存栏数占总存栏数的72.41%。2012年规模养殖户10.3万户,其中规模养猪户4.6万户,养猪大户出栏肉猪1 763.5万头,养猪大户出栏肉猪数已占全省出栏肉猪数的57.6%[1-3]。

随着浙江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省畜禽养殖场、养殖户数量逐步增加,分布范围日趋广泛,畜禽养殖排泄物的产生量逐年增加。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导致畜禽污染物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量,给养殖场当地环境带来潜在的威胁。浙江省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经济强省,如何平衡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

2制度规范

近年来,随着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深入实施,浙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浙江省率先提出发展生态农业,以集约化经营和生态化生产相结合,来着力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生态养殖的转型。

2004年,浙江省农业厅召开全省现代畜牧业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现场会,明确提出“要转变养殖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资源节约、生态循环的清洁化生产技术,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2007年12月20日,浙江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引导发展健康、生态的养殖方式,逐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为保障畜产品市场供给,促进农业节能减排增效,并积极服务于“生态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农业厅于2008年6月23日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牧结合建设生态畜牧业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新建200个生态养殖示范场(小区),带动市县建立1 000个生态养殖场(小区),使得95%以上规模养殖场实现农牧结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的“零排放”,并促使散养户的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2010年5月5日,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和浙江省农业厅联合《关于进一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并对畜牧养殖污染控制提出了具体措施。2011年,浙江省将畜禽养殖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任务首次列入政府绩效考核,省内不少地方开始限制畜牧养殖规模,甚至采取了规模化畜牧养殖场项目限批措施。

2012年4月,浙江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关联产业紧密链接为基础、经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牧产业链各经济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2012年9月,浙江省环保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要求实行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生态养殖模式,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的排泄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以上,推动畜牧养殖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13年5月30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要求“要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规模总量,重点发展生态养殖小区、生态养殖场和农牧结合的家庭农场,逐步淘汰严重影响环境的低、小、散养殖户,确保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

3政策扶持

为推动养殖场积极开展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浙江省出台一系列列扶持政策,支持养殖场发展生态养殖,逐步从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变。

2005年起,浙江省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列入了省政府“811”环境保护行动的重要内容,省财政对实施养殖废弃物就地消纳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养殖场,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相应的资金或项目的扶持,对粪便集中收集中心予以资金补助,地方财政给予相应配套。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及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可视作农业用地,予以优先支持。截至2011年,用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达4亿多元。

浙江省结合“千万亩农田提升”工程,实施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将养殖废弃物消纳利用与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紧密结合,来促进畜禽排泄废弃物循环利用,改善生态环境。2010年省政府出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的意见》等政策,对于商品有机肥进行价格补贴,鼓励农户使用商品有机肥。各地相应制定了相应的补贴标准。例如衢州市的补贴标准是生产企业按每生产销售1 t商品有机肥财政补贴30元;商品有机肥使用主体按每使用1 t补贴200元,使用主体可享受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有机肥使用补贴。

同时,浙江省还积极简化畜牧养殖场环境评估程序和办证手续,并执行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收费减半收取政策,对列入省政府“811”环境整治项目并验收合格的规模养殖场和采用农牧结合实现“零排放”的生态养殖场实施免征排污费政策。

4典型示范

近十年来,为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浙江省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开展生态治理,建立了一些养殖废弃物处理工程系统,来实现畜禽排泄物污染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桐庐万强模式”、“临安双干模式”、“龙游雄德模式”、“南湖竹林模式”和“余杭蓝天模式”。

(1)桐庐万强模式[4]。桐庐县万强农庄在低丘缓坡建立养猪场、果园和青饲料基地,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固液分离,将干粪经堆积发酵并施用于果园。生猪尿液及污水经多级沉淀后,用水泵输送到山顶贮液池,再通过管道灌溉系统自流到果园,实现种养结合和养殖场废弃物的就地利用。

(2)临安双干模式。临安市乐平乡双干村在异地建设生猪生态养殖园区,将过去分散在全村的养猪场统一集中到专门的养殖小区,实行规范化的生态园区管理,来解决人畜混居的问题,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庄环境。

(3)南湖竹林模式[5]。嘉兴市南湖区在生猪规模养殖比较集中的新丰镇竹林村建立了猪粪集中收集处理中心。生猪养殖户首先对猪粪尿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鲜猪粪由收集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并进行加工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并进行市场化出售;将猪尿及冲洗水流进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生产沼气用作家庭能源,沼液和沼渣作为肥料进行还田利用。

(4)龙游雄德模式[6]。龙游县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成立龙游雄德公司,以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对畜牧养殖产生的“三沼”(沼气、沼液和沼渣)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由雄德公司组织槽罐车对各畜牧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行收集处理,然后再运送到附近茶园果园进行还田处理,实现畜禽排泄物的异地再利用。

(5)余杭蓝天模式[7-9]。杭州余杭区径山蓝天生态农业园围绕猪场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实行农牧结合,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转化利用原理,将整个蓝天生态园区科学规划五个功能区块,采用立体循环的新型种养殖模式将各区块内的种养业有机结合,形成“猪、蚓、鳖、稻、梨、茶、羊”多元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在上述生态养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浙江省通过典型示范和模范带动,积极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引导规范养殖场开展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养殖的发展。

5经验和启示

近十年来,浙江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通过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生态畜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全省已完成1.5万个规模场(户)的治理,建设畜禽排泄物集中处理中心150个,农牧结合生态化治理模式的推广率达90%,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6%。目前,浙江省全省生猪、肉禽和奶牛的规模饲养比重已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已经基本完成畜牧业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养殖的转型,并正在从传统规模养殖向高效生态养殖进行二次转型。浙江省各级畜牧管理部门和相关生产主体积极实践和创新,通过制度规范、政策扶持和典型模式示范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畜牧养殖业持续发展之路。

浙江的畜牧养殖管理实践也给我国更有效地实施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10]。

首先,政府农业和环境管理部门要从制度上规范畜牧养殖厂的建设,规范养殖废弃物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规范指导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同时,要运用财政、税收和技术支持等手段扶持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鼓励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到生态养殖业中来,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最后,还要宣传和扶持生态养殖典型,以典型来示范、引导鼓励养殖场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生态养殖模式,来综合利用和转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解决规模化畜牧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农业厅.2012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EB/OL].浙江农业信息网,2013-6-1.

[2] 浙江统计年鉴编委会.浙江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浙江省统计局.2012年浙江农业生产形势分析[EB/OL].浙江统计信息网,2013-1-30.

[4] 蔡薇萍.桐庐万强模式:管网联结就地利用[N].农民日报,2008,10(9):8.

[5] 蔡薇萍.南湖竹林模式:粪便收集户用沼气,农民日报[N].2008,10(9):8.

[6] 李竹生.浙江省龙游县社会化模式发展“三沼”综合利用的初步实践[EB/OL].生态家园网,2007-8-24.

[7] 李樱之.蓝天生态农业园:五大功能区循环生产[N].杭州日报,2010,7(29):7.

[8] 罗传达.径山蓝天养猪场卖羊卖茶卖甲鱼[EB/OL].浙江新闻网,2012-11-20.

第5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关键词:生猪;生态养殖;技术应用

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合理的生猪养殖,从而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实现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生猪养殖户经济效益,生猪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能够促进我国养殖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迈进[1]。通过生猪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提升猪肉的品质,从而将科学养殖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国养殖业专业水平。

1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的弊端

1.1生猪养殖环境污染严重

传统生猪养殖模式中,对生猪粪便和污水的处理较为简单,一般不会采用无害化手段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环境中水体、土地、空气均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威胁到周围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环境污染。

1.2生猪饲料添加不规范

传统生猪养殖规模一般呈现出小型化特点,同时养殖人员的养殖水平较低、养殖方法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生猪养殖技术,在这种不规范、不科学养殖模式下的生猪,猪肉品质较差。

1.3生猪养殖模式成本过高

由于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缺乏科学性,导致生猪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疾病,无形中提升了生猪养殖的成本。生猪的养殖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疫苗费用、兽药费用等,生猪患病后,养殖户还要为其医治,通过对生猪养殖成本进行核算,生猪的成本平均价格在3.6元/kg左右,而生猪出栏平均价格一般在6.8~8.2元,从以上数字中不难发现,传统生猪养殖成本过高,养殖户获得的收益较低。

2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模式的优势

2.1减少周围环境污染

生猪生态养殖模式中,生猪的粪便用来进行发酵,进而转化为生猪的饲料,能够为生猪提供大量的有机物和蛋白质,因此粪便不会随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养殖场空气中氨气比例较低,所以不存在异味,对周围居民不会产生影响,极大减少了养殖场周边的环境污染。

2.2提升生猪猪肉质量

采用生态养殖模式,使生猪在更为舒适的环境中成长,避免了生猪的应激反应,另外在饮食中为生猪补充大量的菌体蛋白和微生物菌体,促使生猪肠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对生猪的免疫系统存在积极影响,因此该模式下的生猪健康水平较高,从而无需在饲料中投喂化学药剂,猪肉中的药物残留情况有所缓解,提升了猪肉质量。

2.3节约生猪养殖成本

与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相比,现代生态养殖的用水量极低,因为生态模式下,无需经常冲洗养殖场地,保障生猪日常饮水即可,仅这一点,每年就可以节约90%的用水。另外,除了饲料之外,生态模式中会将生猪粪便进行发酵,成为有机物和菌体蛋白,可作为猪饲料进行投喂,大约能够节省15%的饲料成本;现代生态养殖过程中,生猪生长情况较好,基本能够保证提前6~15d出栏。由此可见,采用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模式能够极大的节约养殖成本,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3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实践分析

3.1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

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就是将生猪的粪便和垫料进行发酵,从而消除二者的异味,同时可有效避免病菌、蚊蝇的滋生。在发酵完成之后,发酵床中产生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可以作为生猪的营养物质,添加在生猪的饲料中。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不仅减少了生猪粪便和垫料的随意排放和堆积,同时不用冲洗养殖场地,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不仅如此,发酵床在发酵期间,能够产生一定的热量,可以为生猪提供热能。另外,还为生猪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生猪的健康成长。由于生猪的健康得以保障,因此不用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化学药剂,生猪肉质较好,有效提高猪肉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当前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中,最为先进的是高床自动翻耙垫料模式,在此种模式中,生猪生活在1.2m高的网床之上,下面是40~60cm左右的垫料,垫料中加入专业复合菌种,垫料上加设专业自动翻耙机,自动翻耙机能够将垫料进行调匀,此种模式应用的垫料大概需要2~3a更换1次。这种养殖模式中,生猪在网床之上进行饲养,生猪粪便通过网床掉落到下层的垫料上,因此无需再对猪舍进行冲洗,能够节省大量的养殖用水,由于生猪粪便在发酵过程中不会产生臭味,因此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如能在养殖中加入自动投喂和自动饮水设备,能够极大减轻养殖户的工作量,在这种机械化养殖模式下,1人可以管理1200~2000头生猪,有效提升生猪养殖效率。

3.2生猪林下养殖技术

生猪林下养殖技术就是将养殖场地与林地相互结合,从而为生猪提供更为天然的养殖环境。林下养殖对林地环境有所要求,需要选择天然林地,同时在养殖林地5km范围内不存在污染源,另外还需注意养殖林地通风、毒害及阳光等条件。在进行林下放养之前,要采用铁丝网或栅栏等工具将场地围好,避免生猪跑出放养范围。另外,生猪选择方面应当注意,育肥阶段的生猪,已经习惯了以往的生活习惯,此时再进行林下放养,生猪的适应能力较差,会造成生猪无法习惯林地生活。过小的生猪,其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3],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低,容易患病,因此也不适合直接进行放养。应选择大小适中的生猪,并对其进行训练,从而帮助生猪能够尽快适应林下生长环境。另外,林下放养的生猪经常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容易出现寄生虫,还应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驱虫药物,确保生猪的健康。

3.3生猪循环养殖技术

生猪循环养殖技术就是将生猪养殖与农作物种植、沼气相互结合,使资源实现循环,通过对三者的综合利用和合理配置,能够促使养殖行业、种植行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体操作过程是将生猪粪便投入沼气池中进行发酵,沼气作为能源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加以利用,沼气残渣中富含多种有机物和有益菌,可以用于粮食、蔬菜、果树的种植上,一般模式包括: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粮食种植模式、生猪养殖—沼气发酵—水产养殖—果树种植模式、禽类养殖—生猪养殖——沼气发酵—粮食养殖模式等。上述模式都是利用生猪循环养殖技术实现生态循环,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能够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种生猪循环养殖模式中,在生猪粪便中加入专用的微生物发酵剂,能够提升发酵速度,同时消除掉粪便中的虫卵和病菌,增强发酵物的肥力,在种植中的施用效果较好。

3.4生猪疾病预防技术

疾病预防技术在生猪养殖中十分重要,应选择优良、少病、且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生猪品种,确保生猪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在养殖过程中,应在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时间让生猪进行室外活动,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保障生猪健康。生猪的疾病预防,猪舍的卫生管理非常重要,虽然在现代生态养殖模式中,不需要冲洗猪舍,但是仍然要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在生猪外出活动时,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采用石灰水、过氧化酸等溶剂来喷洒猪舍,保证猪舍的通风。针对患病生猪,应做好隔离措施,严禁使用化学药品或抗生素类药品,防止上述药品对生猪免疫系统的破坏,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中药和常规兽药来开展治疗,保障生猪的健康。

4结束语

生猪现代生态养殖模式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应重视对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提高生猪养殖经济收益,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纯.生态养猪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6):82,75.

[2]芜湖诚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务实创新力促生猪生态养殖[J].中国畜牧业,2017(4):20.

第6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需要,养殖方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的生态猪养殖就是一种绿色的养殖方式,这是一种进行放牧式养殖,利用自然的无公害食物进行喂养,这可以保障食物的安全性。在养殖技术方面也是很讲究的,导致生态猪的肉质很好,而且具有绿色安全性,这将是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式。

1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分析

生态猪的养殖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养殖技术,对于养殖环境、卫生、食物的来源都必须要进行严格控制,水源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在养殖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疫病的防范工作,具体表现在多方面。

1.1注重养殖环境卫生

对于生态猪养殖来说,环境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在猪舍中应当铺设一些有机的材料,这些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渗水性和吸水性,能时刻保持猪体的干燥。对于生态猪来讲还需要保持空气的新鲜、环境的舒适,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要不断对猪舍进行通风。对于周围的环境也要时刻关注,周边不要有污染源,对周围的环境及时清理,这样才能够使养殖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1.2注重食物来源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对饲料的要求也很严格。生态猪的饲料通常都来自于农田,因此就需要有配套的设施,例如,农田、草地等,这些可以给生态猪提供绿色的食物,而猪所产生的粪便还可以当作肥料返田,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这不仅能提高猪的免疫力,还能保障肉质的口感。

1.3控制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泉,对生态猪来说水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猪需要足够量的饮用水,为此要保证水源不能受到污染,这一点很关键。在选择饮用水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情况。生态猪的饮用水可以添加一些维生素等物质,这可以对生态猪的健康起到一定的保障效果。

1.4预防疫病的发生及处理

在养殖过程中对疫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在养殖过程中,疫病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为了不让疫病造成严重损失,就要在养殖的过程中进行防治处理。可以进行规划制度,及时对疫情进行处理,进行全面消毒工作也是必需的。

2生态猪的发展趋势

生态猪的养殖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1经济组织模式

现在,一般的生态猪养殖所采用的模式就是由养殖基地制定出流程,对农户进行招募,培养农户的养殖技术,只有在农户对养殖技术已经熟悉后,才可以实施养殖。在养殖基地,也可为农户提供疫苗与饲料等。在养殖完毕后,可以进行合作性销售。

2.2散养模式

生态猪的养殖对传统养殖有着极大的区别,生态猪通常会进行放牧式散养,它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可以自己自由进食,有些相似于自然猪的成长。生态猪虽然是放牧于自然之中,看似简单,其实实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生态猪能够很健康地成长,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对于猪的肉质来讲也会更加完美。

2.3立体养殖特点

现在对养殖来说,立体养殖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趋势,可以在有限的空间进行优化养殖,使养殖效率得到提高,也能够合理利用有效的资源。例如有能力的养殖户可以建立鱼塘生态猪养殖体系,利用生态猪与农田进行互补。立体养殖模式就是对生物链合理进行优化,从而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3总结

生态猪的养殖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理念也在不断进步,这种养殖是绿色可靠的养殖方式,能够保障肉质的安全与口感的独特,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生态猪养殖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养殖技术也会被推广出去。在养殖过程中要不断进步,结合实际情况,与当地环境进行探索,使生态猪养殖能够更好更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忠.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当代畜牧,2014,(29):20-21.

第7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发展林下养殖,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根据林木各个生长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林下养殖模式,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据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确定林下养殖的开发,确保林下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还有就是要坚持寻求科技的支撑,积极研究和运用林下养殖的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养殖技术体系。

2发展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

林下养殖模式是指林下养殖经营中按不同经济条件采取的林下养殖产业管理方式的总和。如前所述,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2.1林禽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禽类动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林下养殖模式,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这种模式能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蛋鸡、肉鸡、鸭类,肉鸡、肉鸭每年出栏4茬;另一种是鹅类、斗鸡、柴鸡,实行放养和舍饲相结合,每年能出栏2茬。

2.2林羊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绵羊或山羊,适宜在10m×3m×3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3林兔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种兔或野兔,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4林猪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猪,适宜在8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每年可出栏3茬。

2.5林牛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牛或奶牛,适宜在大小行间隔10m×3m×3m株行间距林地推广,林下可间作牧草。肉牛育肥,每年出栏2茬。

2.6特种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梅花鹿、貂、狐狸、蓝孔雀、鸵鸟、蛇类、鹰嘴龟等特种动物,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3加快林下养殖发展的措施

3.1切实加强组织与协调配合

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业,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尽快出台适应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检查、监测统计和信息沟通,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形成共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合力。

3.2科学规划林下养殖规模

发展林下养殖,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合理布局林下养殖的模式,切忌不能够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制订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养殖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并根据当地农民的养殖习惯,突出当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养殖发展方向和模式。

3.3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推进林下养殖的发展,应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林下养殖的快速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可选择几个优秀的林下养殖户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投身于林下养殖的发展。

3.4强化科技支撑,搞好技术服务

林下养殖的推进与发展,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涉及多个行业,覆盖万户千家,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悉心支持与精心服务,这其中重要的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林下养殖的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对林下养殖户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到每个林下养殖区至少推广应用一项新技术,培育发展一个科技强户。另外,还要搞好资金支持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使林下养殖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5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

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加强以标准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为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推动林下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竭尽全力实施养殖业品牌战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林下养殖发展条件和特色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很好地保障广大林下养殖户的利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西梁村,已建成围网养殖专业区40个,规模养殖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贵妃鸡、柴鸡、鹅、牛、羊、猪等多种林禽、林畜,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林下经济发展区。该村林下养殖面积超过了6.67hm2,养殖规模达到5.5万只,其中鹅6000只,肉鸡1.1万只,蛋鸡3.8万只,形成了孵化、育雏、检疫、配方、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打造了“洪历山”牌柴鸡蛋品牌,年收益达30多万元。

4结束语

第8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大量畜禽粪便、养殖污水的排放,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是克服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畜禽产品、水产品品质,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有效保护资源环境,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快推进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确定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发展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优化畜牧、水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畜牧、水产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学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畜牧、水产生态养殖,着力构建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水产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禽、水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保,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工作目标是:在2008年完成存栏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扩大畜禽治理种类和范围,把水禽、蛋禽、肉鸡和湖羊规模养殖场列入治理计划。2010年前完成存栏50头以上生猪、4000羽以上水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抓好规模化温室龟鳖养殖场污水达标排放的试点工作。2012年前完成存栏1万羽以上蛋禽、2万羽以上肉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对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羊场开展雨污分流及污水集中发酵处理工作。完成禁养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搬迁,创建25个省级现代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和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95%以上规模养殖场实现农牧结合、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散养户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利用;完成罗氏沼虾育苗场和集中连片5万平方米以上温室龟鳖养殖小区污水处理重复使用设施建设,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畜产品、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生态养殖业产值(包括蚕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以上。

三、优化畜牧、水产养殖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一)不断优化畜牧、水产业布局。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对“十一五”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按照生态环保的理念,进一步细化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的区域划分和界限,并以此为依据,对畜禽、水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生猪生产要“发展规模养殖、控制养殖规模”,东部平原养殖区要控制养殖总量,重点向西部山区半山区养殖区发展,保持生猪产业稳步发展。要加快发展湖羊、獭兔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特种家禽等,优化畜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畜种的发展;水产养殖业,要控制温室龟鳖、罗氏沼虾育苗、开放性水域网箱及珍珠养殖等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种水产生态化养殖。着力培育20个畜牧、水产业强乡(镇)和一批畜牧、水产业强村,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

(二)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要统筹规划,优先安排生态畜牧业用地,在适宜发展畜牧产业的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并预留畜牧业发展用地。根据农牧结合、节约用地的原则,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将规模生态养殖场(小区)用地列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列入禁养区内限期搬迁的养殖场,各级政府要落实新的场址。

(三)积极发展生态规模养殖。要加快转变养殖方式,规范养殖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和推广各种生态养殖模式。要大力支持规模生态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对小规模养殖密集区,要加快向生态养殖小区发展。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完善设施,生态高效,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实行人畜分离,村庄与畜牧场分开。要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对畜禽粪便超过周边承载量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尽量在异地配套相应承载利用能力的种植业基地,推动畜禽排泄物异地资源化利用。要大力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加快老鱼塘改造、建设标准鱼塘的步伐,大力发展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种养模式,着力改善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要大力推广水质综合控制技术、多种轮养模式和多品种、多食性、多层次的立体混养模式,不断拓展养殖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消纳力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对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学管理

(一)加快推进养殖业排泄物治理。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要求,制定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温室养殖场治理计划,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生物净化和循环利用等多种治污形式,落实治理措施,分期分批推进治理。对在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要制定搬迁或关闭的计划,限期完成搬迁或关闭,努力实现规模养殖场零排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行养殖准入制度。坚持总量控制,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原则,对新建、扩建、改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苗种场、龟鳖温室养殖场等,应按照动物防疫、水产种苗管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养殖准入制度。由建场者提出办场申请,当地乡镇政府同意,县区农业部门进行养殖环境条件审核,报县区经济主管部门备案,凭备案通知书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保部门审批,经环保部门许可后,方可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向农业、环保部门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方可投入生产。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申请人凭《动物防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和项目环评文件批复,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新建罗氏沼虾育苗场和温室龟鳖养殖场;禁止在开放性水域新发展珍珠养殖,对已经养殖的要严格控制施肥投饵数量,并逐步退出养殖。

(三)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2008年底以后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实行污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新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温室养殖场在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排放污物,排放的污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物排放标准。对2008年底前建造的规模养殖场,根据治理计划和要求,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无公害畜产品与水产品养殖技术规程、标准和要求进行科学饲养,提高畜禽、水产养殖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督指导,实施畜禽、水产养殖档案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逐步建立畜禽、水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饲养管理过程到市场销售的全程监控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依法开展畜禽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畜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理顺检疫检验体系,明确检疫检验责任,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检疫检验程序规范操作。

(六)加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快病死畜禽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建立病死畜禽收集网络,对病死畜禽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坚决防止乱丢乱弃现象,切实保护周边环境。到2010年基本实现市本级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2012年实现全市主要畜禽养殖场和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目标。要建立业主为主、政府补助、社会支持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落实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保障措施

(一)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县、区人民政府要将畜禽、水产业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整治方案,促进畜牧、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要做好本辖区内的组织、协调、落实、督促和检查工作。农业部门要抓好畜牧、水产业发展规划的修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指导,做好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的考核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负责规模养殖场《工商企业营业执照》的发放。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氛围的营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意义,宣传各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新模式、新做法、新经验和先进典型,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第9篇:生态养殖模式范文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能源消耗的加剧,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单向线性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流程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资源、生态成本较高,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流程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它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既要求进入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要求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可以为环境同化,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为导向,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物质商品“利用”最大化,而不是消费“最大化”,并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大幅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同时经济体系各产业部门协调运作,将一个部门的废弃物用作另一个部门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临沂农村地区畜禽养殖走循环经济之路的必要性

2.1临沂地区畜禽养殖现状

临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西南部,属温带季风性气候,雨水较充沛,河流、水库众多,这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2009年,临沂市畜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515万头、29.3万头、290.1万只和1.43亿只,分别增长8.32%、5.94%、2.77%和14.6%。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61.2万头、牛33.8万头、羊225.3万只、家禽5371万只。肉类总产量64.9万吨,增长13.2%;禽蛋产量28.6万吨,增长1.73%;奶类产量9.9万吨,下降9.75%。生猪环保养殖技术推广取得较大进展。全市生物环保养猪场发展到1149家,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438家,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476个。

2.2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畜禽养殖业近些年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养殖模式逐渐从散户向集约型养殖发展。而目前临沂农村很多地方的畜禽养殖都是散户经营,并与传统种植区联系较为紧密。这种模式下,由于规模小加上小农意识,一些养殖户为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产生了许多问题。(1)污染问题。临沂农村地区的散户养殖场大多依池塘、水库而建,距离农作物种植区比较近。许多养殖户环保意识差、只顾追求降低经济成本,养殖产生的粪尿不经过过滤等方式的处理就排放到水体里或土地中,对水生生物及经济作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较大的水体、土壤、大气污染,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的毒害影响。此外,许多农药残留物也对畜禽的饮用水和食物造成了污染。(2)畜禽食品安全性问题。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也逐渐兴起。作为临沂市最主要的肉类原料的猪肉与鸡肉,其环保安全性也日益得到消费者群体的普遍关注。但是,绿色道路依然是漫长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仍然很多。原因如下:首先,过多的使用精饲料。精饲料里面含有大量激素,消费者使用以后对身体机能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其次,瘟疫、病菌的传播。2003年以来,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高热病等疾病的盛行,加上养殖户缺乏科普知识,卫生防疫工作不到位,加速了瘟疫病菌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畜禽养殖业产品的质量。(3)养殖户的积极性问题。现在正值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期,畜禽养殖也处在向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的关键时期,畜禽市场行情更加变幻莫测。受其影响,部分地区已经探索出了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健全、缺乏政策引导等因素的影响,养殖者们往往随大流,以至于出现严重亏损,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3畜禽养殖走循环经济之路的优越性

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直接推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走生态农业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养殖模式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目标,牺牲了资源和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在长远发展道路上,畜禽养殖受到了生态环境破坏的束缚。也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畜禽养殖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3临沂农村畜禽养殖循环经济思路探讨

为促进临沂畜禽养殖业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要结合临沂实际情况,运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大原则,逐步建立起畜禽养殖走循环经济之路的战略机制。

3.1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措施以今年刚出台的《临沂市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为依据,因地制宜,以保证农民增收为基础,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好奖励与惩罚措施。

3.2做好循环经济养殖模式的宣传与鼓励首先,派发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搞好循环经济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养殖户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其次,对发展生态养殖的农民提供贷款、补贴等支持,以提高其继续坚定走循环经济之路的积极性;第三,对于信息闭塞的偏远地区,要建立顺畅的渠道以便养殖户能及时了解到准确的市场信息。

3.3养殖场的选址要科学尽量减少对居民区和种植区的污染影响。将场地设在水源下游,远离居民区和种植区;根据水源的可承受度来确定岸边的养殖场数量,并建造粪尿过滤池,以免对水源极其生物系统造成过度的直接污染。地形条件好的农村可以转变分散饲养的模式,划定一片区域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既能扩大生产规模,又能减少污染。养殖者还可以自行换地,将自己的耕地配置到养殖场的周围,以利于建设配套设施,调高管理效率。

3.4以提高粪便的再利用,减少污水的排放量为基础,继续开拓发展沼气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养殖户应对畜禽粪便进行清污分流和干湿分流处理,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可以进行填充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

3.5做好疾病防疫工作,从源头上掐死又一污源养殖者应该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等清洁处理工作,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加强饲养、交易、屠宰等各个环节的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