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诊断课堂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诊断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诊断课堂教学

第1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这次诊断活动中,我讲授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十九章全等三角形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第四课时——边边边。这节课的重点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SSS”及运用。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续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两角相等、两线平行的依据。因此,本小节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我首先利用媒体出示情景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旧知。接着探索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元素(三个角、三条边)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再通过小组活动比较得出: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即边边边公理。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一些简单练习及变式,鼓励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规范书写解题过程。最后,我又组织学生们对全等的四种情形进行了总结、对比,复习巩固全等的知识。

整节课,学生表现都很积极,既发言又展示,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晋中市教研员董广庆给予较好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指导我今后的工作。他中肯的指出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一、教方法应重于教知识。二、应重视知识结论的探究过程。如本节课应把学生做三角形和剪三角形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增加知识的探究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课堂讨论的时效性。董老师认为:讨论不是课前安排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争议时才讨论。四、教学中对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应详细分析。可从已知出发,也可从结论出发,对题目进行分析。五、整堂课没板书。用媒体可将重点内容放在每一页的同一地方,以强化记忆。专家的指点让我茅塞顿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一定要做到:备课认真细致,精心选题;上课注重方法的传授,增加知识的探究过程,灵活掌控课堂,让学生学的有趣、有劲。通过教学,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自己要加强学习,以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时间分配问题的几点思考

黄真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培养人才的艺术,因此它相对于其他的艺术而言更加复杂与深奥。教师要在教学的舞台上演出培育人才的成功大剧,就必须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包括的内容十分宽广,它涉及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备课的艺术、授课的艺术、课堂管理的艺术、教学手段运用的艺术等等,十分丰富、十分广泛。今天,我仅对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时间分配艺术提出几点想法。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口号喊了许多年,可要真正落实起来却绝非易事,效果也不尽人意,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与深入,这个“老”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当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很多,但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分析便不难发现,如何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分配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毫无时间观念、信马由缰

这种现象虽然很少发生,但在某些教师身上或某些时间也会偶尔出现,随意发挥,放任自流,信马由缰,有时离题万里而不知回头,讲到哪儿算哪儿,甚至拖堂,毫无时间观念。这是不敬业的表现,也是对学生的极其不负责任,学生听完一节课就会觉得内容丰富、十分精彩,但却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二、呆板运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三三制”原则,生搬硬套,不够灵活

所谓“三三制”是指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学生练习各占三分之一时间。但每一节课都是老师精心导演的一幕剧,根据剧情的需要,时间的分配也要灵活掌握,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三三制”的“八股”形式。

三、教学时忽视知识发生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成了无源之水

众所周知,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非常重要,且不论知识发生过程本身就包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单从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就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而且它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创造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无法取代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部分时间却被大刀阔斧地任意“宰割”,随意处理,不少教师将这一部分时间视如“鸡肋”,食之无味,欲弃之而后快。特别是在我们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低、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忽视”的现象尤为严重,甚至一带而过。

四、教师讲解用时过于奢侈

确实有些教师学识渊博,口才出众,讲课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滔滔不绝,讲课大而全,恨不能包罗万象。处处当重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有重点,本想尽量减少学习困难,让学生走上一条平坦的大道,但时间也在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中悄然而逝,毫无限制地挤压了学生参与思考与练习的时间。

五、在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方面“惜时如金”

有些教师十分“敬业”,课前精心组织材料,认真备课,组织了大量的配套练习。授课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定理的讲解刚一结束,这些练习题便如潮水般涌来,使学生急急忙忙尚且目不暇接,只能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根本就没有独自思考分析的时间。对于理论知识更是囫囵吞枣,无暇消化,而对练习题很多学生刚刚想出一点眉目,就被老师匆忙叫停,教师对于练习题的处理方法是:有学生能做则请其做之,无人能做则自己讲解。一节课下来,大容量、高密度的训练使师生都疲惫不堪,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事倍功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观念:老师出题时你不用思考,因为老师一会儿就要讲了。

六、学生的活动过于放任,没有控制好上课的节奏

第2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诊断 教学反思 诊断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35-02

“诊断”是一个古老的医学术语,包括“诊”和“断”两个方面,在医学上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医生诊断后所做的结论,二是医生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及各种医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以及患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对应的人体器官功能损害的程度,这一系列动作的步骤及方法。将“诊断”一词应用到教学之中,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称之为“教学诊断”(Teachig Diagno-sis,CDT)。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因此课堂教学诊断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有利于管理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效率最高的一种诊断方式,本文研究与探析的教学诊断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诊断而开展。

笔者据检索及阅读论文过程了解到,在国外,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比较少见。通过深入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到,国外并未将医学专业的术语“诊断”实际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而是从发展性教学评价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诊断教师的课堂教学。前苏联学者巴班斯顿研究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学术思维;柏林纳将教学行为区分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与无效的教学行为;盖奇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的多伊尔在盖奇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技能;斯蒂芬于1989年首次提出了教师的自我评价理论,强调“以原则为中心”;而后,芒托尼尔强调了教师的标准化测试的重要性。在国内,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相关研究也尚未系统化、正规化、普及化、常态化。1989年,杨惠贤在《西安体育学报》上发表期刊论文《体育学院学生理论课考试试题分析》,最早提出了“教学诊断”的概念,但是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直至2009年才在相关杂志上出现“课堂教学诊断”的相关论文。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日益增多,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不断重视,但是直至目前针对“课题教学诊断”的研究依然比较零碎,未形成系统。所出的论文影响力也较小,内容单一,缺乏真正的实践意义,更没有建立课堂教学诊断的长效机制。

课堂教学诊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条件、老师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内容的手段要实现多元化、科学化、个性化的途径。但是纵观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现状,距离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可以说,我校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还任重而道远。

1 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

1.1 唤起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意识

当前我校的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教学诊断意识,没有认识到培养自己教学诊断能力的作用。他们认为教学诊断是他人的事情,自己主要是被诊断的对象。如果上课被其他老师和专家督导听评课,有的老师也会从心理上排斥。同时,即便有教学诊断的机会,大部分的也是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的内涵所在。常有的情况是有“听”无“评”,或“听”多“评”少,只挑好听的、优点方面来评,好像说缺点、不好听的会得罪被诊断的教师。殊不知只有客观的理性的课堂教学诊断意见和评价,才能真正给到被诊断老师帮助和益处。同时,被诊断的教师也应该放低姿态,谦逊开放,多听取各方面的观点,才能够使自己快速成长。因此,教师从根本上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坚持教学诊断和教学诊断,才能真正发挥到课堂教学诊断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诊断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学有所得。

只有长期执着地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诊断,才能使自己在教学诊断过程中不断有所感悟,教学诊断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1.2 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的两大能力,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就需要培养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思考教育理论、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习惯。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的深层意义。新时代的知识不断更新,所以作为教师也需要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接收新知识,才能指导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除了保持学习,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直到初具备创新学习能力的学生。

教师只有在教学诊断实践中不断反思,并把反思与阅读、学习教育理论相结合,不断地思考教育理论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转化方式, 才能超越教学诊断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诊断能力。

1.3 建立完善的学校教学诊断机制和课堂教学诊断文化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提高,除了以上两点要求:其一良好的教学自我诊断意识,其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外,还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诊断机制,致力营造课堂教学诊断文化。

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机制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摆设。每学期都有安排督导老师进行听评课活动,但是频率太低,有的老师整个学期都没有被听过一次课。学校亟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诊断机制,大力推进,使课堂教学诊断活动成为教师的日常活动,并安排相关部门系统的负责安排,保证课堂教学诊断机制运行的规范化。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诊断才能真正的发挥好其作用,深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另外,我校目前课堂教学诊断的文化比较缺失,很多老师从心理上比较拒绝被听评课。学校还需大力推进良好的教学诊断文化,努力营造平等、真实、对话的教学诊断氛围,使每一次教学诊断活动都成为教师之间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理念生成的思想盛宴,使每一次教学诊断过程都成为诊断教师和被诊断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在不断的诊断过程中得到提升,青年教师也能迅速成长。

课堂教学诊断这一理念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毫无疑问,课堂教学诊断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核心能力。在各大院校,不断开展各类有关课堂教学诊断的建设与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喜事。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的巨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决定了它将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2 根据课堂教学诊断的发展轨迹与新时代的课堂教学需求,课堂教学诊断将会朝着三个趋势方向发展

2.1 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客体关系将发生转变

“教师”、“教师同伴”和“学生主体”将会取代现在的“领导”、“督导专家”,成为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

2.2 课堂教学诊断的辅助工具将不断趋于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

正如医学上的诊断工具、器械不断革新,课堂教学诊断的工具与方法也将不断发展,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课堂教学诊断的辅助工具包括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操作程序、权威的道德伦理、严格的诊断标准等等。

2.3 课堂教学诊断将往学科化、普及化、自觉化发展

课堂教学诊断能力是专业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诊断能力,将是未来课堂教学诊断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代天真,李如密.课堂教学诊断:价值、内容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4):41-43,66.

[2] 唐美莲.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13):30-31,33.

[3] 温小允.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诊断[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7.

[4] 胡庆芳.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09(4):41-47.

[5] 杨兰娥.教学诊断应秉持的六大原则[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9(11): 42-43.

[6] 秦德林,张伟.课堂诊断: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梯”[J].上海教育科研,2008(12:56-57.

[7] 宋继燕,胡秀威.浅析诊断―处方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70-71.

[8] 杨兰娥.教学诊断应秉持的六大原则[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9(11):42-43.

第3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1.巧用微视频展示案例情境,有效导入新知。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导入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肢蹄运动功能检查”时,教师先从多年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视频文件中精选出暗含重要知识点的三种不同动物(奶牛、犬、猪)运动障碍的微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随后针对每一段视频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你刚才看到的奶牛运动障碍的特点有哪些?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在与学生的互问互答后自然引出运动障碍的概念、分类(即支跛、悬跛和混合跛)、运动障碍临床诊断简易定位方法等内容,进而为动物运动障碍的下一步临床检查做好铺垫。

2.巧用系列图片剖析相似案例,启思导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学和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学习了知识,才能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解决有关问题。那么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呢?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诊断的步骤”时,教师以“某养鸡场的鸡出现运动障碍”为话题展开,将多年在家禽生产实践中拍摄地能反映鸡运动障碍案例全过程中的典型或非典型症状图片进行精选,按运动系统、被皮系统、神经支配系统、饲养管理系统、其他因素的顺序进行合理对比编排,在展示典型症状图片时提出与此图片相匹配的问题及时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展示非典型症状图片时及时提醒学生应考虑不易想到或易忽视的症状、病史、致病因素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探究后满足的心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后抓住话题的核心问题———建立鸡运动障碍诊断步骤的三个重要问题(调查病史、收集症状,分析症状、建立初步诊断,实施防治、验证诊断),展开引导、启迪,由学生对鸡出现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印象进行小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畜牧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和掌握。

3.巧用误诊案例,拓展思维发展。在兽医临床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只要有诊断便可能出现误诊(据《误诊学》相关资料的统计,人类目前疾病的误诊率在30%左右),而现行的《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材,尚缺乏误诊内容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和质疑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显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置。因此,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时,教师以“某地宠物医院的医生给狗下跪”的视频展开,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开该案例的全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首先对医生所占有的材料(如犬呈现临床症状、病史、临床检查的方法及程序、实验室检验(血、尿、粪)结果、辅助特殊检查的结果等)逐一分析,对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可能存在的对诊断具有重要影响遗漏指标进行评估;其次审视建立初步诊断的程序(即按照常见病、少见病、罕见病程序去思考)和方法(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正确估计疾病每个阶段所出现的症状的意义,依据主要、次要、共性、个性的关系,阐明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疾病的本质),看是否打破了感性思维的定式,做到了科学思维。最后由学生从该误诊案例的纠误过程中总结出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变教师课堂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正确看待误诊和如何避免误诊的产生,了解了一个正确诊断的形成往往是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者综合运用的结果。

4.巧用媒体情境设题,巩固新知。思维产生于试题。但不是所有试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因此通过媒体为案例创设试题情境,让学生能感觉到试题中所谈到的发病情况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但试题的答案不能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直接存在于试题本身所提供的病史描述中,使学生出现求知上的“困境”,激发其“征服”欲望。由于《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可将在课堂上没有时间给学生展示的完整案例,下课后通过公共邮箱、QQ群、微信等发给学生一些相关案例,并附上思考题作为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突破“困境”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的应用

1.课前充分准备,便于学生接受。教师课前必须根据《兽医临床诊断学》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对象、教学大纲及自身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准备好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认真编写授课计划,进行问题设计。如,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可视黏膜的病理变化之“发绀”时,引用案例:“某养殖户饲养的健康育肥猪在采食食物后15分钟至数小时相继发病,呈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脉搏急速细弱,全身(尤其是可视黏膜)发绀,体温正常或偏低,躯体末端部位厥冷,少数猪站立不稳,倒地而死”。教学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案例的特点,拟定如下问题:①本病属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还是形成了大量变性血红蛋白?②本病伴随的其他临床表现有哪些?③通过对症、对因治疗后的疗效如何?我们以这些问题作为案例教学讨论的重点,教学时配合案例现场情景展示,结合学生讨论情况,做好时间分配,保证学生掌握可视黏膜发绀产生的原因,确保教学大纲的要求得以贯彻。

2.教师组织实施,便于学生理解。选择教学案例,应使其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之前所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情况,选择能承前启后的案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前后知识的贯通。若随意选择教学案例,可能会导致学生讨论问题过度分散或过分集中,也可能会因内容生僻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因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解释一些相关知识而不能完成教学内容[1]。因此,《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案例教学一般应由有一定临床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织实施,发挥他们对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更好地掌握案例教学的引入时机、提问方法,引导学生的合理讨论,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节约课堂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合理地运用案例对《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内容进行讲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主动思考和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用多种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案例,积极地查阅参考文献和自学,在讨论或自学中寻找最合适的答案,理解、消化新接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并掌握这些新知识[2,3]。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来,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起到提高本科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4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诊断、培养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行为的改进。〔1〕在广东省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终身锻炼的意识,造成了体能的持续下降。出现这些问题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目前所存在的研究并没有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类与分析。因此,提出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理论,旨在为国内体育教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一些依据,同时也为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许多棘手问题提供有力依据。在这一意义上,中小学体育教学问题诊断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提供实践基础,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机制。

(2)通过广东省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观察,依据相应的指标,判断中小学体育课堂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反馈,对我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及时改进。

1.2 研究意义

(1)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广东省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体育教学问题发生的规律,以及防治问题产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各种诊断方式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法,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3)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分析,可以在评优课或研究课中,为评委提供评价或研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常态课教师备课或在常态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实践依据;让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体育课堂才会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如课程论与教学论、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等

2.2 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体育教师进行结构访谈;对学生进行无结构访谈

2.3 问卷调查法: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部分中小学的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环境等问题的看法和现状;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了解体育课堂效率、体育课堂互动、体育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体育课堂的监督和管理的现状;学校领导的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课堂的管理、监督,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态度

2.4 课堂观察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法,对中小学体育课堂进行观察

2.5 个案法:针对某节课在某种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条件下,广泛系统搜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分析、解释、推理

2.6 数理统计法: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教育病理研究在日本激发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其中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社会学教授新崛通主编了《教育的病理》。他认为教育病理是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病理,他将教育病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性病理,它们起因于教育,由教育的结果而产生,是结果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学生自杀和神经衰弱;第二类是病理性教育,它们是与教育有关的病理,是产生病理的教育条件,是原因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升学竞争。〔2〕

中小学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或体育场馆进行。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也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诊断,在于形成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目前国内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多,仅有的只是一些现象研究,比较泛泛,缺少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如范运祥等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一文中把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价值归为四个方面:(1)发现课堂教学与不足,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2)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促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3)教会体育教师善于倾听与沟通,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4)发掘和弘扬体育教师教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3〕

3.2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3.2.1 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通过调查得知,虽然新课改全面实行,但是在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内,过去旧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些体质较差或者对某类体育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缺乏积极性,造成了体育课堂学习效率偏低。〔4〕教师把教学工作围绕“达标”来展开,使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单一化,变得只注重运动技术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能力与学习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培养。同时,在一些践行课改的学校课堂上,也有着类似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花样百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却没有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学生只是积极地在参加体育活动,参与后的锻炼效果却收效甚微。体育课的目的本来就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为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无论参加什么项目,都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与强度。〔5〕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在承受运动负荷方面的随意性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运动负荷远远不够,体育教学效率太低。学生在这样的一节课中得不到锻炼,根本就不能体现体育技能的精粹,也就不可能增强自己的体质。

3.2.2 教学方法僵化、缺乏互动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6〕在我国,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很传统的“四段教学模式”,即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分为四个步骤。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总是以慢跑来开始,然后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做一套老生常谈的徒手操,哪怕今天的教学内容和以往大不相同,但课堂准备却还是不变。这种老师独自教、学生机械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僵化,缺乏鲜明有特色的时代气息,往往使现在的新一代年轻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过分突出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偏重对技术的掌握,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使得学生的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体育活动原本的出发点是一项轻松愉快、增强体质的活动,尤其对处在身心全面发展阶段的学生,体育活动恰能迎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然而,僵化的、缺乏互动的组织形式只会造成学生心理的压抑、被动地从事毫无兴趣的活动。

3.2.3 体育课堂缺乏监督和管理

在学校体育课堂的工作管理中,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的课堂工作缺乏充分的监督与管理,导致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很好的第一时间解决。有些学校虽然已经设立管理体系,但其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在一些乡镇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具体集中体现在对于教师、课外活动、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管理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和“放羊式”的方式,在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监督方面的缺失,导致体育课堂的评价标准对有些学生有失公允。有一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仅以“达标、分数”作为唯一标准。不仅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又缺乏激励性有失公允性。〔7〕这些评价标准对一些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中小学生很不全面,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带来了阻力和消极因素。

4 对策与建议

4.1 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和意识的改变与革新。这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更是如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遵照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放在学生体育课堂的首位,同时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首先,体育教师要把以身体训练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全面发展上来,既要保证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标准,又要寓教于乐,避免枯燥无味的机械式训练。其次,学校应构建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使学生在体育课上除了能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8〕。

4.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改的标准,并灵活应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的体育场景中通过克服各种设定的障碍来实现体育技能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运动动机,从而体会体育课堂的乐趣。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体育的教学中理应把多媒体影像设备融合进新式教学中来,尤其是广播体操或者“太极拳”的形式,更能以直观的动化方式创新教学方法。〔9〕这样体育课程就不仅仅局限于肢体上的教导,还增加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破解了语言与动作的瓶颈,尤其是分析强化教学效果时,更能以效率和质量取胜。

4.3 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遵循以目标来引领内容的思想,即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其次,要对体育课堂竞技化的思想加以转变,对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和加工,淡化其竞技性质,简化其比赛规则,从而降低学生对竞技技能的掌握难度。再次,在体育课堂上还要将竞技项目与游戏相结合,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运动技能,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体验运动乐趣。最后,教师还应掌握地区的环境差异、季节变化、天气情况,根据身体健康的不同合理安排课程。如:开展关于身体健康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掌握疾病预防、安全应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0〕。

第5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诊断学;课堂提问;功能和技巧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开启学生心智的阶梯和桥梁。良好的课堂提问技巧,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而且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1]。“善教者,必善问”,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功能和方式,并在教学中灵活实施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必备技能。

1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

1.1温故导学诊断学的新旧知识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生只有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万事开头难,一节课开始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提问,既可解除开课时可能遇到的窘境,又能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1.2激趣探疑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当学生对某个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教师若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聚精促思课堂纪律是授课的保证,但教师不能靠维持纪律来保证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有经验的教师,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他能通过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到某一问题而产生疲劳的时候,他又能用巧妙的提问把它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张弛结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时,教师及时以适当的提问指点迷津,可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突破难关、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1.4辨析明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明白事理,受到思想教育,这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课堂提问则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2]。

1.5反馈调控欲使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优化,则须进行有效的反馈。正确处理好组织教学中的目标和反馈两个环节,就能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2课堂提问的常用方法

2.1直接式教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例如,讲授“诊断的步骤及思维方法”一章时,可直接提问:什么是诊断?临床诊断要经过哪几个步骤?搜集到的临床资料要保证做到哪几点?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诊断有哪些原则?临床诊断都用哪些方法?这样的提问,单刀直入,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2.2判断式教师在讲授中,有时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向学生提出判断“正确”或“错误”的问题。如讲述实验诊断时,对急性肝炎和急性心肌梗死提出“急性肝炎时,是否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急性心肌梗死时,是否以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为主?”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回答,加深对急性肝炎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指标。这种学生思考,确有独到妙用。

2.3比较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所学知识,运用对比的方法,将相近或相反的概念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找出异同。如:什么是咯血?什么是呕血?两者如何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三种黄疸如何鉴别?等等。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提高辨别能力。

2.4递进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结构水平,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提问,使教学循序渐进,从而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5综合式综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述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青年男性病人,急性起病,3天前受凉后出现寒战,高热,咳嗽,咳痰伴左侧胸痛 ,痰呈铁锈色,查体有肺实变征,问: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应注意的鉴别诊断是哪些病?下一步应做哪些检查?”通过对这类综合提问的回答,有利于学生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3.1要适时有度一堂课只有5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提问,要注意提问的坡度、深度、广度、角度。要根据实际,掌握火候,选择时机,实施提问。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要因材施教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教师提问一定要面向全班大多数学生,要使大多数同学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之中。要让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3要引而不发所谓“引”是提示、是点拨、是启发;所谓“不发”,是教师不直接讲出问题的实质,即在实施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迷局,使学生在心求通而不得时开其意,口欲言而未能时达其辞,进而亲自去领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穷乐趣。

3.4要及时评价在学生回答提问以后,教师一定要给予分析、确认和评价。目的是随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总之,在诊断学的教学中,课堂提问技能多种多样,只有灵活运用提问技能,才能使枯燥、抽象和深奥的医学理论,在学生学习中易于学习、领悟和掌握。这样,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

参考文献

第6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教师修养;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G633.3;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34-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除了自我学习研究和充电之外,课堂教学诊断能够以第三方的立场更加直观分析教学中的优点与劣势,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一、准确定位课堂诊断的目标,解决“看什么”的问题

课堂诊断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细致观察、认真分析,从而做出判断的一个过程,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履职能力的重要方法。课堂诊断不是泛泛而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课堂诊断要带着明确的方向与任务走进课堂,重点要诊断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诊断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课堂诊断第一项任务就是要诊断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是否在制定知识性目标的同时,充分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有没有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和体现出来。二是诊断教学流程是否合理。整个教学工作不能完全采取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要体现素质化目标要求,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对照这样的目标,整个教学流程是否科学合理,也是课堂诊断的重要方面。在课前是否安排学生进行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教材相关内容的提前预习,在课堂教学环节是否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启发引导,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引领,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在点拨引导环节有没有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都是课堂诊断应当抓住的内容。三是诊断教学氛围是否融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立足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的启发引导效果两个方面,对课堂氛围是否融洽进行准确诊断,判断教学工作是否在一种民主和谐包容的氛围中开展,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

二、明确夯实课堂诊断的路径,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诊断要明确诊断的路径,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哪些内容,都要事先做出明确的判断,主要应当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诊断。一是细致观察课堂互动行为。课堂上的互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带领学生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流于形式的互动,还是一种逐层深入触及灵魂的思维活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深度发掘等等,这些方面都应当是课堂诊断的重要依据。二是仔细了解当堂教学成效。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及时准确了解第一手信息。这一环节是较为科学的,诊断者也可以通过学生当堂检测的完成情况,对整个教学成效进行初步的判断,既要分析学生总体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又要对学生在检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为接下来的交流反馈提供素材。三是针对学生个别访谈。一节课结束之后,诊断者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对这一堂语文课的满意度如何、评价怎样,包括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是否感到理解有难度,是否有兴趣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诊断,从侧面客观搜集语文教学的实际成效,从中发现和整理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充分彰显课堂诊断的作用,解决“什么用”的问题

开展课堂诊断目的在于以第三方的角度,准确深刻分析课堂教学流程、成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课堂诊断活动中,诊断者与执教者要进行面对面交流反馈,使课堂诊断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重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交流活动既要交流教学的成功之处,更要指出不足,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从执教者的语言肢体动作到教学对象的参与配合程度,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逐一指出来,这也是对执教者进行业务指导和帮助的重要方面。二是有效进行教学难点分析。在课堂诊断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教学重点难点方面进行突破的问题,双方可以进行一些切磋交流。现行教法中为什么效果低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补充拓展,这也是课堂诊断中诊断者与执教者进行探讨、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三是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无论是校领导、教导处、教研组还是骨干教师,都要积极开展课堂诊断,并且进行双向诊断交流,在校内形成语文教研工作的浓厚氛围。校领导、骨干教师要到中青年教师课堂上进行随机听课诊断,相应的中青年教师也要到骨干教师、校领导的语文课堂上进行诊断。这些正常性、随机性的课堂诊断及其交流活动,对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履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诊断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是一次业务提升的过程,也是一次交流研讨的过程。从学校到教师都要充分重视这一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课堂诊断有序深入,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履职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45-03

一、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的价值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观察是考察教学质量的窗口,通过行为观察直接或间接了解教师的教学技能、内在素质、教育教学观念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体验等,是考察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复杂的、交互的、多元的、立体的,同时又是动态的、不间断的、连续的,是教与学的统一体。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互动”效果,需要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收集教学现场第一手资料,由于它是动态性、即时性的,在观察前要设计简便、实用、好操作、便于记录、能快速捕捉、提炼教学特点的观察量表,以提高观察的效果,为课堂教学分析和课后反思提供依据。但目前的观察记录表或观察量表没有将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或者说教师行为作用与学生行为的结果联系起来,不利于观察教师的“教”对学生“学”的行为影响及学生学习与练习效果的反馈,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更多关注教师的行为,如:教师的讲解、示范、组织、教学过程、教法等。因此本文结合体育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抽取关键因素,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通过观察、分析、诊断课堂教学问题,为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同时培养教师的观察力以及对课堂教学观察系统的知觉,改进教师无效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效果,为体育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提供依据。

二、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的设计

1.课堂教学行为观察的相关研究

西方有些学者曾将教学行为作为自变量,教学效果为因变量,采用系统观察客观记录,测量课堂教学行为,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如:代罗森海因(Rosenshine)和佛斯特(Furst)总结11种学生成绩与课堂教学行为有关的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表达的清晰性、教学的灵活性、高度的情绪性、任务取向等等,认为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有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同时认为教师的行为具有独立性、可分解性、客观性、可观察性,并把教师的行为分为提问、讲述、演示、表扬等进行研究。弗兰德斯用“社会相互作用模式”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研究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提出“教师应该更多地对学生施加间接影响,多提问少讲授,要用更多的接受和表扬来激励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所表达的想法和感情。”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从早期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根据学生的应答和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积极性等学习行为,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通过学生的理解评估教师的语言讲解行为等研究评价教学效果。

2.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观察量表的设计与编制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动态性强、复杂多变等特征,并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为系统观察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行为反馈提供记录和诊断方法,为研究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效果产生的原因做深度分析的指标和依据。

体育教学活动是双边的过程,教师的教与指导、学生的练习与提问、教师的组织与学生的呼应等都要作用到学生的身上,产生行为的结果,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复杂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诊断研究中,提炼关键因素是保证行为观察效果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长期体育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研究与思考、反问与反馈,根据体育课堂教学规律,编制了“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为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系统观察提供方法。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是复杂的、可生成的、情境性的、可记录的。量表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特点,将体育课堂的行为分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互动”行为、教师教学组织与学生“互动”行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互动”行为又分为: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语言行为包括:教师语言行为与学生回应与反馈,其中有教师的讲解、要求、提示、解答、口令等;学生的应答、提问、教师讲解时学生回应及疑问等。非语言行为包括:教师示范、保护与帮助、体态语言等;学生练习、听讲时的注意力、学习效果反馈等。教学组织与学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组织、学生回应与反馈。练习形式分为:个别、小组、集体以及在三种形式下的反馈效果等。本量表按体育课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各部分的规律进行归纳提炼,同时为便于快速记录与诊断,将各行为分等级为:好、一般、差,对每个关键因素说明,并赋予符号(表1)。

三、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的使用

1.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使用的准备工作

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简便、实用,在课堂教学观察现场快速记录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和练习行为,并能根据课堂教学情境有针对性、有重点、快速的记录,但在运用量表前,首先,要设计检查量表,可以结合课例针对性修改;其次,要熟悉量表的结构、维度、内容以及符号代表的含义;第三,要提前打印好、准备好量表;第四,要提前了解授课学校、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授课教师的相关情况;第五,要提前到达观察现场,选择最佳观察点;第六,要及时对观察量表修改及完善;第七,课后根据观察量表的记录,针对性撰写课堂教学观察报告,如: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分析、教学效果及原因分析、改进建议及措施,为减少或消除无效教学行为提供建议和参考。

2.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记录诊断与分析建议(表2)

本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特点:记录教师特点及个人风格的独特性;记录教师运用独特的、创造性的、科学的解决教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2.突发事件应对与解决方式的记录等。

3.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运动负荷、教学结果评价的总体评价及描述。

4.教师行为(用标记×记录在表格中,便于课后分析)

(1)讲解:好(表达简洁清楚,语言逻辑性强,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一般(表达清楚,有一定逻辑性);×差(表达不清楚,逻辑性较差,不能针对性控制语速)。

(2)指导与教法措施: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方法得当,效果好;指导学生练习效果好);一般(指导手段与解决问题方法不能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差(不能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问题)。

(3)提问:好(设计问题针对目标、内容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及学习情境);一般(不能针对具体问题情境提问,问题针对性不强);×较差(提问的问题没有价值)。

(4)示范:好(示范标准优美、突出示范重点,控制示范时机,示范位置好);一般(示范标准,示范重点不够突出);×较差(示范效率低,无目的)。

(5)要求:好(对学生要求符合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一般(对学生要求符合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特点);×差(不能针对教学情境有效提出恰当的要求)。

(6)组织:好(教学组织效率高、合理、经济,学生注意力集中);一般(组织合理,80%的学生注意力集中);×较差(组织不够合理、时间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

5.学生行为(用标记×记录在表格中,便于课后分析)

(1)动作:好(规范、正确,学习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主动);一般(规范、正确,练习积极);×较差(规范、正确)。

(2)提问与回答:好(回答问题积极、思维敏捷快速,并能针对性提问);一般(回答问题积极、思维活跃;提问不够积极主动、问题没有价值);×较差(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没有提问)。

(3)练习:好(个人、小组练习中相互指导,解决问题,互动性强,练习效果好);一般(个人、小组练习按老师要求练习,小组的互动不够积极、主动);×较差(个人、小组练习不按老师要求练习,学习气氛沉闷、小组互动差)。

(4)注意:好(学生注意力集中);一般(有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较差(学生的纪律松散)。

参考文献:

[1]李健,谭刚,王荣民.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2]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3]李健,刘晓燕,赵德喜,袁培华.体育课堂教学观察[J].体育教学,2006.3.

[4]李健.体育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设计及使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第8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课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应该对课堂进行观察,而课堂观察可以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对此,旁听人员一定要了解观察的目的,熟练掌握观察技巧,科学配合应用选取或是设计观察工具与观察量表,并且依据实践状况,充分应用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等方法,合理解决本身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排除偏见,通过客观公正的态度实现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的全方面收集.通常情况下,观察人员一定要客观全方面地收集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不可孤立地应用某一项观察手段,应该充分应用各种观察方法,实时反映教育真实现象,充分揭示教育本质.另外,在课堂教学诊断过程中,课堂观察的问题并非单一的,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需要旁听人员事前制定观察纲要,这时旁听人员就能够依据具备提示性与指导性的纲要,深入观察课堂教学基本现象与有关信息,并且完成有效记录.若是观察人员需要进一步了解课堂综合性,具备综合性与指导性的纲要能够帮助观察人员在课堂观察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能够提示观察人员应该观察的内容,从而帮助观察人员全方面地收集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

二、与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对照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

教学的成功与否,良好的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预设,同时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可以帮助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完全依据预设状况完成教学,教学状况并非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应用本身教学智慧,实现预设和教学过程的相辅相成,从而使物理教学更加精彩.在课堂教学诊断前,旁听人员应该事先了解与熟悉授课教师相关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的教学流程,然后依据教学流程,充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完成对比,并且合理、科学地分析物理教学现象,然后查找原因.例如,在演示“惯性”实验时,教师把薄模板覆盖于装在有水的烧杯中,把生鸡蛋置于薄模板上,这时让学生进行猜想,如果利用木棒敲击薄模板会出现什么状况,而学生比较容易猜想到鸡蛋会和模板一起被打飞,从而鸡蛋打破,但是实验结果却是薄木板飞出,生鸡蛋落入烧杯中.又如,在演示“惯性”的实验时,教师叠加起5个相对较为干燥的棋子,利用一把直尺进行快速敲击最下面那个棋子,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比较容易想象的就是全部的棋子都会倒.可是实验结果是最下面的那个棋子飞了出去,而上面的棋子依然稳稳地落于原处.诊断:从物理“惯性”教学方面而言,授课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理念与形式,设置了惯性实验,但是这些教学案例存在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此教学流程的设计虽然看起来很顺利,学生可以在授课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理解惯性概念,同时懂得分析惯性现象的手段,可是在做惯性习题的过程中,结果并不是授课教师所期望的那样,预设和实践状况并不相符.学生在理解所有物体都具备惯性时,对于气体和液体是否存在惯性,留有一定的疑问.对此,学生回答错误的状况常常发生,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好.依据学生存在的错误回答问题状况,旁听人员要想到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到的案例,教师为了能够引导惯性概念,采用了两个小实验,但是由于案例不具备综合性,导致初中生对于气体与液体是否存在惯性提出了疑问.这说明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同时,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区分静止物体与动态物体.对此,依据学生实践反应状况,或是学习行为有效联系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的行为,从而和教学流程设计完成对照,查找出发生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关注日常生活实例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日常生活案例比较普遍,教师可以巧妙联系日常生活案例完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要和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以及科技领域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与思考事物现象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主动把学到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旁听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诊断时,应该关注有关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和日常生活的联系状况,选择的联系内容是否合理,联系的时机是否恰当等,从而查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不足,改善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

第9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课教学;教改探讨;教研文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78-02

一、引言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就是在设备运行中或基本不拆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判定设备运行状态、故障部位及原因,从而有针对性进行预防性维修,是防止事故和非计划停机的有效手段。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效益,受到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广泛重视,在国内外已成为一大热门学科。[1]我校从1990年代末就在研究生中开设了《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该课程通过设备故障诊断基本理论的讲授,对典型设备故障的实例分析,让研究生掌握故障诊断技术,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然而,当前机械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展机械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改革,这不仅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动手能力的基本要求,更是满足全日制学位型硕士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3]笔者从2007年起为研究生讲授该门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和探讨,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本文就“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以下简称“教研文”)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教研文”相结合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机械故障诊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大半来自我校机械故障诊断实验室,其中学术型和学位型基本各占一半,后者在研究生二年级期间必须在现场实习一年。学术型和学位型的毕业论文都是以“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为研究方向。课程性质、培养模式和论文方向决定了阶段式的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

(一)课堂教学应以科研实践和论文研究为导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设备的主要故障模式、故障机理;企业关键设备的监测诊断技术及实施方案等。通过这种传统的方法达到课程学习目标是不难的。但专业课教学应该以接下来的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为导向,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还远远不够。专业课教学要特别强调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通过调研自行寻找课题、通过调试选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独立完成研究工作,进行结果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要强调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和工作,寻找最佳发展途径,教师的责任重在方向的引导而不是过程的限制。专业课教学要加强对外联络和交流,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点,才能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思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课教学要强调研究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学中采取教师做专题报告、学生查文献、课堂讨论、方案设计、小学术报告、自主完成小课题等多种教学方式。

(二)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的桥梁

科研实践对于培养研究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锻炼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在以学术创新为目标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水平。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读研究生大多缺乏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近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动手能力创造了机会。我校故障诊断实验室承担了多项石油石化企业科研项目。学术型研究生在现场科研实践时间为3~6个月,学位型研究生为1年。研究生在油田采集设备振动、温度、压力等数据,然后进行信号分析与处理,诊断设备故障,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汇报交流,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同时发掘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时尽管导师已经为研究生确定好了论文题目,但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提出了更好的思想和方法,这就是一种创新,说明科研实践的目的达到了。所以说科研实践是一座桥梁,将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实践和研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最终目的。

(三)论文研究是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延续和归宿

许多人认为,论文研究是到研三时才做的工作。其实不然,很多工作其实从研一开始做了。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让研究生查阅国内外文献,找到国内外研究热点、感兴趣的科研方向,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这就是论文写作的训练。当然这个阶段首先要创造浓厚的学术探讨气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我校故障诊断实验室每周三定期组织研究生研讨会,让大家将科研上、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带到集体中去讨论,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还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出去,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最后就是要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论文是考核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这项工作也要从专业课教学时开始抓。比如让学生查阅英文文献,并翻译成中文。到研二时,让他们参与到实验室英文论文的写作中。同时,让学生形成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的正确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为写毕业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上是“教、研、文”三个环节的主要内容。三个环节并不是简单的“串联”模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联”模式。这种有机结合能弥补当前研究生阶段式培养中的弊端。当然,在这种方式中,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导师身兼数职,不仅仅是导师,还是专业课教师,还能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项目。这样,导师就能在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教、研、文”三个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多数情况下导师并不是专业课教师,其学生(主要是学位型)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也不是由导师提供。这就要求导师和专业课老师、科研实践基地方做好沟通交流。

三、结论

《机械故障诊断学》的课程性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论文方向决定了必须将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应该以科研实践、论文研究为导向,并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实践应作为一座桥梁,将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紧密联系起来。论文研究是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延续和归宿,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辉,白秀琴.《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水运,2006,4(11):219-220.

[2]王现彬,陈闻.科研训练与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11):103-1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