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第1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1.快速转型,加强专业学习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以下简称“翡翠幼儿园”)项目启动于2010年,建设目标是“绿色建筑三星级校园”。为打造完美的生态校园,在筹建期,筹建教师快速从“教育人”向“建设人”转型,研读建筑图纸,认真分析功能定位和建筑细节,全程参与园所筹建。

2.关注细节,优化方案设计

项目动土后,为力求室内精装、景观、弱电等设计方案的最优化,我们精心搜集素材,和设计师谈未来办园方案、谈幼儿园孩子的活动特点,与其沟通、磨合、共同创意,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合其中,致力于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建设。

二、空间艺术表达和体验—校园文化的物化发展

1.空间的故事——优化形象标识翡翠幼儿园坐落在融汇科技灵感与生态灵性的生态示范区,幼儿园得名于园所旁美丽的翡翠湖湿地公园。园所的空间故事融入了幼儿园的标志设计中:芽型的LOGO似一只翠鸟倏地从翡翠湖面划过,带起了一弯美丽彩虹;青如黛色的湖面微波粼粼,港湾中一群小船就像我们的孩子般,喧嚷着即将起航。

2.空间的情感——美化建筑设计

(1)视觉充分表达空间的文化张力

幼儿园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的着意安排转化到每个人的视觉感受中。为表达积极的生命成长与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共生共荣,我们在基本空间视觉设计中采用了悦动明快与怡然自得的色彩和符号。葱郁欲滴的垂直绿化搭配鲜亮活泼的橙色建筑立面;中国红元素的大厅辅以绿色廊柱似的参天大树为每个可爱的生命举托着稳定和安全……漫步在翡翠幼儿园里,随处都能找到生命的欢乐色彩,和谐巧妙的搭配潜移默化地缔造了这个幼儿园所孜孜追求的文化底蕴。

(2)视听觉协奏曲

为了让孩子们自然地感知声音在人类生活中的美妙,园所在大厅空间设计中,大胆运用涡旋状的天顶来刻画空间模糊性和流动感,轻揉着空旷大厅的曼妙回音,演奏着视听觉共鸣的协奏曲。置身其中,整个大厅充满着流动和想象的氛围,充分契合儿童的秉性,有利于释放他们的心灵。

(3)听觉和触觉的通感

我们充分展示“墙面文化”。在大厅的弧形墙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在视觉上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敢说敢唱的开放氛围。同时,我们将这种欢乐歌唱的情境谱写成园歌,从听觉上进一步将流动、活跃的氛围带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4)触觉和思维的互动

在幼儿园大厅,一个灿烂的巨幅孩童笑脸墙拉近了空间和孩子们的距离。巨幅笑脸墙是由几千张小照片组成的微观世界,这些照片记录了翡翠幼儿园从奠基到建成、从首届新生报名到入园亲子体验……既有幼儿园的建设历史,又有孩子们的成长历程。这种展现方式有利于引导孩子们感受时间、体会成长,培养良好的自我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5)思维和心灵的启迪

空间的生命在于让孩子们释放各自的秉性与心灵。翡翠幼儿园通过多感官体验的精心安排与设计,最终要实现的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和培养,塑造孩子们活泼、开朗、温暖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三、自然、建筑与孩童的共同成长—校园文化的精神继承

1.倡导环境育人,提高教育实效

作为国内首家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校园,翡翠幼儿园透过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内部空间和外部场地,一地多用、合理规划,使整个园所建设突出了空间共享、自然为本、人文关怀、信息整合的特点,让孩子从建筑本身随处感知生命的快乐。

2.构筑生态家园,初显文化特色

第2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的,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必须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养,在外不会主动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3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后勤文化;学习型团队;细节工作文化

高校后勤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以后勤职工为主体,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其宗旨是能更好地实践后勤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高校后勤是保证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而后勤文化更是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之一。后勤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后勤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一、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是当前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和谐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校后勤自身发展的要求。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后勤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后勤“以人为本”有双重含义。一是“以师生为本”。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师生,师生的满意与否是评价后勤服务的唯一标准,全心全意满足师生服务需求是后勤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后勤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脱离师生需求,就背离了服务宗旨,后勤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把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二是“以后勤员工为本”。做好后勤服务,员工是第一要素,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因此,在后勤管理中,要做到刚中带柔,严中带宽,关心员工,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尊严与权利,让员工在受到尊敬和尊重的过程中学会在工作中尊敬和尊重他们的服务对象;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员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尽量满足其发展需求和欲望,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激发员工内心深处的干劲和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师创公司愿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院后勤事业更好地发展。

二、打造学习型团队

在学习型团队创建活动中,要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必须更新观念,观念上的落后是打造学习型团队的最大障碍。要想方设法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让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其一,推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制度。要求员工把学习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并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养成每天不断地学习,终身坚持学习的习惯。在比学赶帮的过程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凝心聚力共同学习的作用。

其二,搞好培训是追求高雅的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培训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培训的要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培训,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在培训中一定要把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岗位培训的有效性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注重文化教育与业务技术教育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理论、技术学习与考察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三,要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活动。竞赛活动能促使员工掌握技能,苦练内功,通过技能比武,展现员工应有的风采,在实际工作中,技能比武往往能使员工感到工作的幸福,让他们在生活中充满自信和朝气。不仅实现了员工的人生价值,也为学院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四,要学安规,消除事故,在所有后勤服务内容面前,安全是最大的前提。如果不重视安规的学习和运用,隐患就会冒头。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安全的关系,就要靠员工的觉悟和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各项后勤服务来说,搞好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体制是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有力的渠道和措施。

其五,要以人为本,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各级管理者应该结合市场经济、学院、后勤服务和班组的特点,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从自身做起,提高对班组管理的认识,重视支持班组工作,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让员工找到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觉。使班组成员在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下,潜移默化,自然感受,找出班组成员产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员工分清是非,端正认识,提高免疫能力,来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转贴于

三、推行细节工作文化

在高校做后勤服务工作,在享受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要更加注重细节,细节是展示文化的窗口,细节是服务育人的过程。细节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未来。后勤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细节管理。细节是后勤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有力表现,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或是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滑坡。后勤服务只有细致入微地审视自己的管理过程,把握细节、精益求精,才能让服务日臻完美。

首先,应关注细节。对细节的关注首先是对人的关注。关注每一个师生,滋润每一片心扉。师生是学院的主体,作为后勤服务工作者,我们应首先热爱师生,始终把师生放在心中,做师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师生的生活,关注师生的需要。市场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是细节的竞争,作为后勤工作者,我们只有注重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为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其次,以体察凸显细节。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细节散落在草丛中,需要寻觅,它随时都等待后勤工作者来捧起。一是要时刻体察“民情”,用“促膝谈心”的方式深入师生中间,体验师生的情感,换位思考,理解师生的需要,掌握工作中的真实情况,洞察服务中的短板;二是要时刻体察自身,“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作风,勤勉自己践行职责和承诺情况,为学院多干实事、为师生多做益事。

最后,要细心对待每一项服务工作。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要始终热情倾听和努力解决困难,做到微笑、细致、周到服务;对于每一次停水停电,要做到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小;对于师生的每一次报修,要及时到位并解决问题;对于每一个工程,要处理好每一个环节的细小问题;对于师生的每一次善意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并积极改进工作;对于每一次的服务,要主动检查自己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完成得更好。

总之,作为后勤工作者要主动发现并研究后勤服务中的问题,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细节,从身边做起,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

第4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发展、建设、措施

作者简介;卢兴华,男,籍贯甘肃天祝.1982年6月21日人,工作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职称助教

1.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1.1什么是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一所高校不仅要有大楼,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师、大树(底蕴),此乃核心竞争力。学校整体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软件建设又分为师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底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学生文化建设的程度。

1.3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1.3.1思想引领作用。

在各种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涌现的今天,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模糊,信仰上产生了迷惘。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与大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开展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地了解世界。

1.3.2素质拓展作用。

大学生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要全面提升素质,特别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提升能力、锻炼才干、走向社会、拓展素质的桥梁和纽带。社团活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1.3.3心理调节作用。

目前,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自理能力较差,心理状态还不稳定。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迷茫的就业前景、飘忽的情感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出现了紧张焦虑、迷茫困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在提高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方面,学生社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成立心理科学类社团独立开展或与心理咨询指导服务机构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充分展示自身才能提供舞台,既增强了自信,缓解了情绪,又在集体活动中满足了情感交流的需要,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1.3.4凝聚激励作用。

因兴趣和爱好相同而成立的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有着明显的聚集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活动中,社团成员相互交往,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对社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2.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2.1存在的问题

2.1.1会员流失量大。

学生社团由于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团体,在以往思维和状况惯性下,学生社团是顺其自然发展的状况,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会员流失量很大,缺乏长效机制。

2.1.2会员进退团随意

学生进入社团大都不愿接受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进行每学期的注册,参加社团活动和离开社团组织更是随心所欲,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思路、计划和活动不能保持连续进行,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2.1.3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社团建设缺乏深度。

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来自团委,团委教师一方面负责社团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又指导大型活动的具体实施,大部分社团尚处在无专业指导教师的状态。

除了上述的3个主要问题外,社团分类的不科学、不合理;校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交流和学习;社团建设理论沉淀、文化沉淀太少;社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太多;社团性质过于宽泛等都是困扰社团建设的问题。

2.2目前的状况

2.2.1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看。

目前高校的社团活动多以应急型活动为主,活动水平提高较慢,应该坚持以“日常活动为支点,品牌建设为亮点”的学生社团建设发展思路,并逐渐由应急性活动方式向日常化、常效化活动方式转变,由粗放式自由发展向精细化规范发展转变。

2.2.2从学生社团的活动的范围看。

逐步由单一的校园型向校园型和社会联合型拓展,将过去以本校范围的活动区域扩大到各兄弟院校、社会团体的相关社团、组织中去,需进一步完善“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加强高校间的文化交流,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多一份力量。

3.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措施

3.1构建学生社团的核心竞争力

3.1.1什么是学生社团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一切工作的核心是人,作为社团来说即:会员。社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如何把会员留住,如果没有会员,学生社团的一切工作都是空谈。

3.1.2如何构建学生社团的核心竞争力

3.1.2.1明确目标,意识创新

构建学生社团的核心竞争力就要让会员知道加入社团能做什么,能学到什么。社团就是建设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帮助和引导会员们学习和成长。

3.1.2.2分级培养,以老带新

形成三级会员培养体系,即:初-中-高,三级会员体系。每年对会员进行一次注册,对有提高的会员进行高一级的定级,这样既培养了会员的荣誉感,又为其设定了可达到的发展目标,鼓励会员向高层次发展。

3.1.2.3广建平台,完善人格

有的同学会问:“我对某一项目前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但是我就是喜欢,能不能来协会学习”?答案是肯定的。学生社团就是要让更多的爱好者来学习,为了共同的爱好,在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得有意义、不枯燥,并让其有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正面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3.1.2.4人之所归,物之所属

要有归属感和敬重感,这些“感”不只是对人,对事也是如此,要有自信,但不是自负,要勇于承担而非承受,敢于承认不足和落后,更要敢于迎头赶上,直至超越。

要有幸福感,有一首意大利歌曲叫《多么幸福能赞美你》,受到赞美是幸福,能赞美别人亦是一种幸福。对待人和事要大声表扬,小声批评,鼓励教育重于批评教育,疏胜于堵。

要有荣誉感,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不是靠某个人或者某个协会建立来的,而是靠大家、集体的努力争取来的,是靠一批社团形成“亮点”,所有协会的共同发展来创造“支点”,分阶段、分批次发展,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2社团制度建设保障有力

要保障学生社团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要对学生社团提供必要的发展思路规划和制定,对日常工作提供有力地服务和帮助。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联合会各项制度、章程,修订各社团章程和发展规划,制定可行的日常活动计划,对社团独立开展活动全面统筹,过程监控,从而保证社团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3.3社团日常活动长抓不懈

任何事情不打无准备之仗,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精品活动是在高水平活动内容上建立的,将精品活动按目标以日常活动的培训进行分解,实施分版块的项目化管理,在需要进行集中展示的时候,活动便会体现专业性,具有高水平。

3.4社团定位领航指路

为了使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高品位,需要改变一些社团惯常的活动方式,例如:将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化,将心理协会的活动常效化等,使其活动方式主要定位在日常活动上,从何更符合社团发展特点和学生客观需求。

3.5着力打造骨干队伍

3.5.1社团骨干队伍

社团负责人对社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社团活动能否得以正常开展、发展是否健康、社团的核心凝聚力如何,与社团负责人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很大联系。高校不仅要将思想上进、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工作能力和为他人服务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担当社团负责人,更应通过有计划地开办培训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举办会长论坛、组织社团活动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定期、系统的培训,并将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纳入考核机制。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形成梯队建设,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3.5.2指导教师队伍

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招募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让那些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好、责任心强、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师来担任,并通过他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引导学生,并切实担负起了解社团情况,参与社团建设的责任。而学校可以通过为社团老师颁发证书、计算工作量,对社团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从而进一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6加大日常活动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学生社团的运作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财力和物力的支持,需要提供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设备,以及保障社团活动开展经费。这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的还需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渠道筹措活动资金,积极指导团与社会各领域开展合作。还有一些高校为了避免学生活动过多的融入商业化色彩,故经费为学校统一划拨。

3.7坚持全员教育理念,强化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

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将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去,进行整体规划、通盘考虑,加强管理、指导与服务。成立专门管理学生社团的组织机构,配备人员,扭转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会兼管不利局面,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各部门要在指导教师、社团骨干培养等方面加大对社团的培训、管理与服务力度,促进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8积极适应多样性需求,大力扶植新型社团建设。

当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青年需求的多样化交织发展,青年群体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他们更关心自身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发展、个性的张扬和自身权益的保护。因此,那些在科技、文化、艺术、实践方面与专业技能挂钩的社团备受学生的青睐。还有一些能够展示学生个性的新社团如街舞部、动漫社等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还有刚刚出现的以微薄为载体的“微社团”也逐渐兴起。所以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学生发展的新情况,坚持以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为导向,大力扶植各种新型学生社团建立。

3.9坚持社团品牌化建设,推进社团大发展。

当前学生社团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一方面学生社团空前活跃,另一方面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客观存在,影响了学生社团功能的发挥。努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扶持与指导力度,不断推进学生社团活动规模化、精细化、精品化,积极创建能够反映学校发展、代表师生精神面貌、反映时代要求的品牌社团,走社团建设品牌化道路,是学生社团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3.10深化改制,使学生社团具有文化特色和专业化特点。

3.10.1文化特色建设

协会内征集有文化特色的协会名,改变以往单一的社团命名方式,引导社团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3.10.2专业化特色建设

第5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41102)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随着文化建设融入国家各个领域,党的十已经把文化强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校园作为文化的传播地,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构建健康积极、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校园精神和师生感情的凝聚力,而作为为社会和企业培育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高职院校更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适应文化发展趋势,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

一、大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在高职院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全校师生所共有的校园文化意识形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它必须要独特的鲜明个性,并具有与社会并轨的职业性、人文性特点。由于高职校园文化在实际中具体表现形式为全体师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文化形态,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学生作为主体,高度重视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一是高职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高职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非常重要,有利于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纵观当前,高职生整体上不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表现在缺乏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情感的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从知识层面上高职生大多数都是高考失利者,知识基础薄弱,性格自卑、思想浮躁、处理人际关系简单,因此,高职阶段务必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进一步规范完善人文素养培养措施,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准确定位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增强受挫折和抗打击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帮助高职生打牢扎实的人文基础,让他们步入社会后能够迅速立足岗位、服务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二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论是国家未来发展前景来看,还是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复合型人才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当前高职学校在学生技术培养模式上较为成熟,学生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能够胜任企业工作岗位,但通过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文明礼貌较差、社会礼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弱、不会协调人际关系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改变现有培养模式,充分弥补学生在人文综合素养教育的短板,使学生从专业型人才变为复合型人才,成为能够在社会和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素质全面的“职业人”。三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民营资本加入到高职教育行列,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不足中可见一斑,同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质量更加苛求,亟需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力度。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竞争力,才能在在招生和教育竞争中占领制高点。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建设的渠道

(一)善于营造特色校园人文氛围。

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必然有其特色之处,特在于其拥有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和鲜明独特的人文精神。高职校园文化必须突出“职”的特点,注重优良文化的沉淀和人文精神氛围的营造,把人文精神覆盖到校园的每个角落,积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搭建平台。例如,校园的基础环境方面,从各种建筑的设计理念,到各种文化景点的设置,都应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文化活动来宣扬人文精神,要力避形式,注重实效,积极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大力转变教师队伍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深刻变革,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队伍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加重大,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又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队伍必须自觉加强人文修养,要从以灌输为主,唯学科和专业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向以人为本、关怀发展入手,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当中以悟导悟,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熏陶的教育理念转变,实现在教学中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加大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力度,做到身体力行、育人于无形之中,以小爱来引发和触动学生的大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积极试行教学内容改革。

学科建设要向“全要素”转变,由培养“知识性”学生向“素质型”人才转变。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人文素质培养需求。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人文教育课程,使全体学生通过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达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目标,帮助学生逐步健全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取向。

(四)高度重视图书馆和网络建设。

高职院校的课程压力较小,课余之外,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图书馆可以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极大地扩充个人知识结构。对学校而言,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方式。充分实现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五)关注支持校园文化活动开展。

要着眼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应冲破校园的限制,努力探索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社会公益活动,从学校牵头组织向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转变,使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形成责任意识和独立思考等素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高职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把培养高职校园人文素质作为加强和改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采取各种有力举措,紧随文化发展趋势乘势而上,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作者:王丽宏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国内外 班级文化建设 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年—1670年)是“班级授课制”的奠基者。他在《大教学论》中描述了他所设计的“国语学校”的教育方式:“国语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班。如有可能,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1872年《小学及教员养成一般规程》公布,规定儿童80名以上者应设两个班级,120名以上者设三个班级。数百年以来的个别教学被班级教学所替代,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后对于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演变。

20世纪初梅耶和莫依曼通过研究提出的“作业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对班级组织有了重新认识。对班级组织的认识发展,使学者逐渐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与发展,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班级教学上的视野也开始关注这些潜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与结构,并发展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社会学。在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研究中,形成了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结构化模式和交互模式。对班级社会体系的研究,指出了班级氛围、班级团体、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对班级文化相关因素的研究。

虽然国外学者没有直接提出“班级文化”一词,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杰克(Jackson.P.)在著作《班级生活》(1968)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实质上就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美国学者R.M.基辛在著作《文化、社会、个人》(1988)中对于群体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了论述。美国学者班尼·约翰逊的著作《教育社会心理学》(1986),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的《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1989),和B.瑞文、J.儒本的著作《社群心理学》,安德森.I.卡特的著作《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等中,都有有关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的介绍,反映了群体文化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著作《班级社会学》(1993)中则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国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从1995年至今。这一时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已统一到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对校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逐步关注到了微观层面,以此指导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于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入到了基层,如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我国对于班级文化的关注和开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在90年代中后期,班级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对班级文化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1996年)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班级文化模式的要素及其构型做了粗略的分析,对班级文化建设如何开展做了一些探索。他认为班级社会文化的要素有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统合型文化与离散型文化,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系统的次级文化。他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班级社会是用社会文化教化、习染和塑造青少年的场所,但班级文化不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而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和再创造,是一种历史文化与未来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形态。他倡导在建设班级文化时,要重视教师文化的主导作用,祛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影响,还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坚持尊重学生的观点,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著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对班级文化概念、性质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且分别从价值观层面上、规范层面上、环境层面上论述了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他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存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并从操作的角度把握班级文化,认为班级文化中有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认为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有青少年文化、同伴文化、教师文化、教育文化等。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如王宁主编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指出:“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用和谐的班级文化来陶冶学生的人格。”谌启标、王唏编著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提到“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以及教室内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及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一些研究者针对班级文化建设撰写了一些论文。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武莉,在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的江红在论文《班级文化发展论》中讨论了班级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总趋势。东北师范大学的边妮佳在论文《论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解读和生成》中,探究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的潘丽珊,在论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一些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撰写了有关班级文化建设某一侧面的实践做法,比如王红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小创意》中,总结了其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小点子、小窍门。汪爱华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弱势群体的转化是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成功的关键”等。

学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摇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兴起。而现代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乐观态度的重要基地。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文化现象的。班级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谌启标,王晞著.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傅建平,胡志奎.班级管理案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钱穆.文化与教育[M].九州出版社,2011.

[5]汪爱华.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班主任之友,2004.10.

[6]白芸.“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2.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4.

第7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本文在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概念作简单概述后重点论述了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1.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的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社会群体文化,是高等院校以教师和学生特有的思想理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等为核心的及承载着这些较直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既包括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优良传统,又包括教育设施、学校制度规范及人财物等。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逐步创造和积淀起来的,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财富的传承。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推动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激发师生创造力,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2.校园文化的分类

(1)根据校园文化的存在形态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可以把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指各种物质性的存在于构成,主要是指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例如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行政楼、宿舍、学校绿化美化及各种教学设备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看得见摸得着,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管理的物质依托。由于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它的物质文化存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精神文化则是学校的“软件”,是指学校师生所共同持有或是倡导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教育理念、道德情感、教风学风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影响着他所培养的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每一所高校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互融合的不能分开来谈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随高校的育人目标产生深远影响。

(2)校园文化根据文化的主体来划分,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学校组织文化。

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那一部分文化。教师文化对学校的文化起到引导作用,教师文化是指以教师为主体的那一部分文化,大学中教师是学术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因此学术文化与教师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学校中除了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文化之外,还有一些文化以学校为主体的,比如学校的整体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学校的校训校规、教育理念,等等。学校组织文化体现的是整个学校的某一个方面的精神风貌。

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机遇和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支出,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另外,随着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不断交流与合作,国外高校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不断地引入我国高校的建设中来,高校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维,将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举措与国外高校文化建设的具体有效措施很好地结合,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些都给我国高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高校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国外的不断交流往来,西方资本主义国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随之传入我国,资产阶级的一些不良思想严重影响到我国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且他们从来没放弃对社会主义和平演变的想法,企图通过文化渗透达到目的,对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相比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的发展和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还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中存在矛盾,许多大学生在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不满。多数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风气感到不满意,面对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生新的就业观尚未形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也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大学生在踏上社会和工作岗位时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大学生的这种不满情绪和失落感在校园文化中也有所反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对高校的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2.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只有认清这些存在的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目前,一些高校往往重视显而易见的物质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建筑物、设备、校园绿化、竖雕塑等方面下大力气,舍得出巨资,他们认为物质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既可以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又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熏陶。然而,许多高校却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为精神文化是虚的、空洞的,没有具体建设的必要。其实不然,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两者是统一的,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依托,但是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会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协调性,导致其发展结构的不均衡。

(2)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主义严重。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程,而是伴随学校的发展不断改善和优化的一项长期工程,在建设中许多高校存在着形式主义。许多学校领导并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是考核,便拉几条横幅或是标语走走过场,或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搞一些形象建设,并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和建设要求来搞。另外,学校社团越来越多,有相当数量的社团陷入形式主义,在活动的内容上欠科学,往往滑向娱乐化、肤浅化和形式化,使社团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3)把高校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

当前,许多高校把文化建设仅仅是当作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并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深层育人功能,更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和育人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和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功能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3. 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大众舆论方向,大力加强以价值取向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高举三面大旗,即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发展。校园网络、校园社团等各种校园媒体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这些文化建设载体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

(2)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

优良的校风是由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组成的。因此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必须加强教风和学风的建设。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主导风气和精神面貌,是该校师生共同拥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一个学校综合文化氛围的反映。要大力倡导科学文明、严谨求学、勇于创新的,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要不断地加强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使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此推动良好教风的形成;要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营造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学习氛围,以此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3)科学有效地开展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其有效性和科学性。要广泛开展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弘扬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新颖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该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分类别地开展主题学术报告,既要邀请学校内部有名的教师或专家,又要邀请校外著名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学术报告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学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最为重要的是启迪他们的人生,学会做人做事。总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4)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讲求实效性。

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要讲求实效性,避免形式化。校园环境的建设要注意校园建筑的协调发展,讲科学规划,遵循学校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自身的特色,建筑物与校园绿化讲究和谐统一。校园景观景点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反对铺张浪费。可以通过立雕塑、设景点来纪念某一人文或是每个有意义的历史事件,使其产生感染和育人的作用,建造现代化的展览设施,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小学;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内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也就不会认可;但如果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健康、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乐观、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长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学校领导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第9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现校址自1905年开始办学,有105年的办学历史,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说是芳村地区最古老的办学校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一贯来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为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我校建立健全了“岭南醒狮文化”建设体系,将综合实践活动、西关文化课程、校本课程、水秀花香地方课程的资源移植于校园,创设人文环境,培养文化氛围,对醒狮文化的发源进行考察,以学生为主撰写校本教材,凝聚群体精神,凸现人文教育特色。

近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教育局经费支持下,我校“岭南醒狮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我们主要通过德育活动和课程学习,传承岭南醒狮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一、醒狮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创新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醒狮文化不但具备了丰富的娱乐性和较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是一种锻炼体魄、愉悦身心的有益运动。我校结合校安工程及谢家祠工程后期规划,把岭南醒狮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开辟武术练习园地,聘请全国蔡李佛拳武术冠军梁英男任总教练,进行全校性的武术学习,为醒狮打下动作基础。扩大醒狮队伍建设,形成阶梯团队,每周固定时间,聘请教练和专职老师,进行醒狮学习。学校还加大投入力度,斥资为醒狮队购置了一批新的器材和服装。

我校参加广州市艺术节比赛的主题也紧扣醒狮,最后确定为表现岭南孩子学舞狮妙趣横生的《狮乡童趣》。在节目中我们把醒狮繁杂的技巧巧妙的融入到舞蹈表演,获得荔湾区和广州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少先队活动方面,我校“小金狮醒狮队”已经是区里小有名气的少先队特色小队,我们继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广东醒狮文化。到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故里拜师学艺。学生习作和拍摄的照片刊登在《岭南少年报》、《现代小学生报》等多份报刊上。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醒狮文化,堪称是华夏五千年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我们学校行政有很强的共识,就是要将醒狮文化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就要把这种丰富的文化形式引入到校园,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激发兴趣,才能在从小耳濡目染中,不断深化对醒狮文化的理解,通过传承发扬醒狮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别具一格的学校特色。

二、融入大德育教育,提升品牌辐射力

我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组建醒狮队,多年来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科学规划,师生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得到锻炼与成长。

1、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我校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切入点,抓住颇具岭南地区文化特色的“广东醒狮文化”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并以此为主轴指导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主题研究,落实德育目标。学校制定的《对广东醒狮文化的探究》主题系列活动纵横了学校的三到六年级,按照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能力特点设置了不同层次深度的课题探究大纲。第一阶段(三年级):了解广东醒狮文化;第二阶段(四年级):体验广东醒狮文化的部精华;第三阶段(五年级):学习广东醒狮文化之舞狮活动;第四阶段(六年级):组建醒狮队,宣扬醒狮文化。

2、结合学校开展岭南醒狮文化特色建设,体育科开展以武术-蔡李佛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特色教学,外聘蔡李佛拳全国武术冠军梁英男为总教练,全校全员参与,每周固定两个时间段开展训练。

3、音乐学科指导建立艺术社团,成立小金狮艺术团。注重融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广东狮子锣鼓的独特风格与魅力。老师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喜爱游戏的身心特点,采用将广东狮子锣鼓繁难的技能技巧转化为儿童喜爱的各种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使知识技能在“玩”中被掌握,既生动又形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了解广东狮子锣鼓的演奏及其相关文化。我校小金狮艺术团参加广州市舞蹈节比赛的节目《狮乡童趣》,学生在节目中表演的醒狮技巧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4、美术学科则在课后培训及兴趣小组活动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不同的特点,采用低年级学生能综合运用点、线、面、色绘画出狮子外形。中年级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比较多绘画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自我,用油画棒或水彩、水粉颜料创作醒狮动态,和舞狮的热闹的主题画面。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写实能力,能临摹传统的技法和对物体进行写生,也能运用以往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创作。所以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舞狮,进行美术创作。也可以教他们进行小狮子的制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使美术知识技能在生活学习中领悟、实践,并发展下去。

5、醒狮文化不但具备了丰富的娱乐性和较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是一种锻炼体魄、愉悦身心的有益运动。最重要的是,醒狮文化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所表现的精神实质是最值得深入研究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我校特色活动的开展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发课程和活动中的有效因素,例如信息技术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在学生搜集资料、制作宣传海报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科技活动采用科技技术与传统相结合,制作创新的动感狮子、环保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