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

第1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首先大标题;接着是副标;主办方,承办方

一、活动目的 二、活动对象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准备工作(要详细) 六、时间安排表(看情况决定要不要) 七、宣传方式 八、活动流程(越具体越好)九、资金预算

(假如是比赛类活动加上奖项设计,评分标准,参赛要求)

勤工俭学献爱心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宗旨:为了响应省劳动厅和省教育厅的号召,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系在沐林公司的赞助下开展勤工俭学献爱心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要让同学们真正走渗入渗出社会深入社会。

二、活动策划组:总策划:梁主任副策划:陈建刘益军孙勇审核人:李智辉负责人:数字自动化系学生会

三、活动方式:1.首先在学生中宣传本次活动的宗旨,学生以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参加者在本系同学中选拔。参加者首先到办公室报名。参加者需有一定的口才能力和较好的知识功底。家教对象为初中生全部课程。2.根据学生报名的情况再以传单的形式派工作人员到望城大街小巷宣传。3.沐林公司以献爱心为宗旨,让美食遍布社会,爱心温暖人间。4.本次活动经费开支由沐林公司独家赞助。

四、活动时间计划:1.本次活动计划开展一至两个月(从9月20日起至11月20日截止)2.9月20日至10月1日在学生中宣传并组织家教人员选拔。3.10月2日至10月17日向社会入行宣传。4.11月17日截止家教。5.11月17日至11月20日对本次活动入行总结

五、活动人员安排:1.沐林公司赞助由主席团和社会实践部负责。2.活动策划由主席团和学习部负责。3.活动审核由团总之负责。4.活动通知由办公室负责。5.活动传单由网络部和宣传部负责。6.活动人员选拔由主席团,团总之及各部部长负责。7.传单发放由各部门派一代表负责。8.家教情况由生活部和体育部负责。9.家教情况由生活部和体育部负责。

六、活动总结:活动总结以文艺节目的方式开展。我们将邀请院领导,系主任,沐林公司负责人员及相关家长参加

。勤工俭学活动策划书

第2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60-03

随着时展,民办高校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现有工作人员数量和精力难以跟上业务更新的速度,无法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因此让精力充沛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已成为民办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必然趋势。

一、图书馆勤工俭学的理论依据

图书馆勤工俭学的理论依据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人本管理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刚好契合,所以其研究方法与应用技术值得为当下各个领域所借鉴。特别是对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1]。

(一)人性与哲学的假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作为“人生哲学”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存在主义肯定人的存在价值,重视个性把人当成完整的整体。存在主义哲学是面向现实生活的态度,让人本主义心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心理学术“象牙塔”里,走出来去面对社会,探讨现实生活的当下人所面临的各种紧迫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强调个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这是在经济繁荣和社会物质水平提高,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环境下,同时也关注并促进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精神分析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自己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所以人本主义重视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以人为本”理念与现代图书馆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图书馆规模迅速增加,业务急剧扩张,各项新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工作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的大背景下。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极具重要意义,人性化管理也应该成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图书馆在政策制定、岗位设置、业务运作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参与者着想,在管理中体现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发挥人的创造性与潜能[2]。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导学生自我成长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深信在一个充满关怀与信任的环境中,人便能充分发挥自身机能的作用,更好适应现实生活并得到个体的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广泛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今天,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所,高校图书馆又是专职服务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引导人类精神发展的机构。高校图书馆准确定位文化引领功能,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师生在图书馆学习,使他们在这里得到心灵的精华,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的人生[3]。

在勤工俭学管理,面对拥有高能力、希望个性化发展、渴求更多关注和理解的高校学生更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放在重要位置,将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发展作为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的重要思想之一,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二、开展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实践意义

勤工俭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在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生活负担以便完成学业。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切实帮助贫困学生

勤工俭学申请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难以支出的同学,并在户口所在街道开具相关证明。在性别、年龄、民族、专业方向和学习成绩等要求上相对其他助学项目申请要求较低,惠及学生群体比较大。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工作项目均由学校统筹安排,参加劳动的学生根据劳动小时数给予每小时8元的报酬,每月按时发放酬金。对于生活贫困的学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稳定收入,也是在校学习生活的生活来源。

(二)推动学生深入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主要参与图书馆的简单工作。在勤工俭学学生来图书馆劳动前,都将参加一次岗前培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系统参观和了解本校图书馆各阅览室的情况、学生借阅书籍流程及相关规定、各图书馆开放式书架的图书布局以及图书分类的基础讲解。让勤工俭学同学对本校图书馆有一个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第二部分是了解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课程时间安排,安排其不同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学习岗位技能和劳动中的注意事项并实践。

(三)对学生利用图书馆起到宣传作用

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往往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图书馆做了许多宣传和简介等工作,但仍有许多学生不愿翻阅相关文字介绍,常常不清楚如何检索需要的资料、不熟悉外借图书流程等实际问题,这也成为学生读者与图书馆产生距离感的原因之一。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是学生中对图书馆各项工作流程等较熟悉的一批同学。他们不仅对图书检索、代书牌的使用、阅览图书以及借还图书流程等实际操作方面了如指掌,甚至各阅览室开放时间、对开放式书架的布局、不同阅览室的藏书特点也难不倒他们。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是工作间隙借阅自己所需的图书,在闲暇时帮助身边不熟悉图书馆的同学走进图书馆,帮助他们快速查阅需要的信息。在学生中无形地起到了图书馆宣传员的作用。这缩短学生读者与图书馆产生的距离感,也能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好地走进学生。

(四)让图书馆更了解学生的需要

现今图书馆早已区别于藏书楼的办馆理念,“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大多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本校学生和本校的教职员工,其中本校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中数量最大的群体。本校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工作中考虑的一个方面。但大多学生对图书馆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而自己的需求也不知如何更好地向图书馆表达,往往简单地以减少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体现。勤工俭学学生既是图书馆服务的学生群体,又是图书馆部分简单工作的参与者。相对于其他学生对本校图书馆的各个方面了解更系统全面;另一方面他们也深切了解学生的需求。勤工俭学学生在图书馆参加劳动时,由一名相对固定的图书管理老师负责,在需要和图书馆沟通想法时,有更直接便利的途径。尤其在图书馆需要了解征询本校学生意向时,他们能给图书馆提出一些更合理的建议和希望,也增加在学生座谈会以外的一个长期与学生对话的通道[4]。

(五)缓解图书馆人员数量和体力不足

图书馆都存在馆藏图书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图书馆面积有限的矛盾。随着时展,对信息需求不断变化和更新,图书馆纸质图书典藏量不断增加,阅览开放时间调整,民办高校图书馆在无法增加工作人员,无形中造成了馆员的工作压力、劳动强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有效地让本校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帮助图书馆日常清洁、将已完成采编的图书整理上架、副本量大的图书下架打包等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图书馆人员紧缺的状况,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使馆员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的服务和研究,提高馆员的工作质量。

(六)学生在劳动中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学校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磨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从实践中运用自己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有勤工俭学学生反映,勤工俭学的经历让他们在从学校到单位角色转换上有了一个过渡,比较容易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需要别人负责、督促的孩子,比其他人的责任心更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更好,明白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总能达到自己成就的目标。

三、对建构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建构民办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在该理论指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建构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有效路径。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勤工俭学工作时间

勤工俭学工作时间是根据每位同学课程安排而定,当课余时间超过4小时即可来图书馆参加劳动。在刚开学还未进入学习状态和期末考试等特殊阶段时,尽可能满足学生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满足勤工俭学的工作愿望。由于部分学生白天课程活动比较多,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参加劳动。根据学生在工作时间的合理需求相关工作人员在保证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同时,相对合理地调整或增加工作时间平衡这一问题。

(二)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勤工俭学工作

图书馆可以提供的岗位较多。根据不同岗位要求,适合不同性格的同学参加劳动。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自身意愿,安排其较固定的工作岗位。如学生刚刚参加完体育考试,提出希望临时做体力要求相对较轻的工作,在他工作能力范围及时予以适当调节。

(三)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

在我校举行“我与图书馆”征文活动中,针对勤工俭学同学提供绿色通道,除了参加各自院系的征文选拔外,图书馆勤工俭学也组织征选参加到活动中,引导勤工俭学同学拓展不同的阅读方向。在图书推荐的工作中,也给予勤工俭学同学参与进来的机会,寻找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在工作间隙让勤工俭学同学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相关老师给予一定的读书推荐与引导。

(四)根据学生的择业需要,强化学习实用的基础技能

90后学生普遍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生活上大包大揽,学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没有机会学习与锻炼生活中技能的机会。近年来,进入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生基本都不会利用绳子对书籍或报纸进行简单的捆扎打包。许多勤工俭学同学反映,在图书馆老师耐心地一个个手把手指导,通过学习后,学会了很多生活中的各种基础技能,除了捆扎打包书籍外,还学习扫地、拖地、擦桌子以及清点图书甚至有学生还学会在表格制作中使用电脑快捷键等实用技能。

(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提出了重要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总结为五种类型,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与尊重需要。这是低层次的需要。最后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高层次需要[3]。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等生理方面的需要,他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5]。勤工俭学学生来图书馆参加劳动,图书馆为他们提供饮水等。在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自身原因,而没有吃饭要来参加劳动,负责老师都进行健康教育,劝其应该正常用餐。在保证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建议学生先补足体力再开始劳动。如时间不允许,图书馆老师们都主动拿出自备的食物分给学生以保证他们的精力。偶遇学生在劳动时,突发低血糖出现眩晕的现象,负责老师及时提供自备的糖、饼干等给学生。保证学生在劳动时身体机能的正常。在参加体能要求较高的工作时,相关老师不仅和学生一起干,每隔一段时间提醒学生喝水休息,补充体力。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方面的需要。

为勤工俭学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是图书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整理书架,打包捆扎图书等工作时,图书馆都提供劳动工具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在使用美工刀等锐器时都反复提醒学生安全要求。在搬运图书使用铁板车时,因为板车比较难控制方向,负责老师不但和同学一起全程拉车,而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脚下安全,以免受伤。

3.爱和归属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团队并在其中获得荣誉地位等的需要。

勤工俭学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之前互不相识。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一段时间熟识后,便开始有一定的归属感并产生默契。勤工俭学学生在需要合作完成工作时,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通架时,两个或三个人合作完成,一个下书(把书架上的书放在书车上)一个核对顺序(防止乱架的延续)一个上架(将书车上的书按顺序放到规定的书架上)。体力较好的主动多承担体力工作帮助体力较弱的同学。这种和谐的氛围不仅在勤工俭学工作时体现;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勤工俭学同学之间以及勤工俭学学生和负责老师之间互相帮助。不论是偶遇下雨会到图书馆借伞的小事,还是学习上当写计划书没灵感找图书馆老师聊聊,就算毕业后还会回校告诉图书馆老师自己工作生活上的喜怒,这无形中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的需要会使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之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勤工俭学学生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因为家庭原因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一特点,需要更多地给予他们尊重和细心的关注,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想法。对于他们的合理要求,尽可能地给予妥善处理。刚参加勤工俭学工作的同学因怕被认识的同学看到而在晚自修或不对外开放的书库内工作,在学校里遇见同时工作的同学老师都不会主动打招呼。在了解真实原因后图书馆老师在尊重其选择的同时告诉这些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赚取的报酬是光荣的,家庭的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用平常眼光和平等的心去看待问题。在面对这些学生时,相关老师尤其注意措辞语气等,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潜能充分发挥,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勤工俭学学生不论在工作技能上或效率上有所进步还是在学习、生活、竞赛上的突破,负责老师及时表扬,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时常老师还会为表扬学生的进步,自己掏钱请他们吃饭,为他们努力付出后获得的成功庆祝。有学生说每当领取报酬时,是自己最得意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们价值的体现,他们流的汗不仅在图书馆里能看到引以为傲的成就,还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这是向父母要生活费时所感受不到的成就感。

总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进行民办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探索,不仅使大学生在以后生活中,敢于面对困难,做好工作,在利用信息检索方面更有优势,而且还缓解了图书馆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又能让课余时间充裕的大学生有了更好的去处,达到图书馆、学校与学生多赢的效果,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事业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志敏.管理学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P80.

[2]刘兹恒,等.现代图书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9.

[3]叶浩生,著.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6-407.

第3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2016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 调研背景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通讯技术高速的发展使商务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电脑的普及,网上购物这一方便、快捷的购物形式也被很多人所接受。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敏感的人群,对网上购物更容易接受,且在他们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大学生网上购物的现状,对在校的大学生展开了这次关于大学生网上购物的调研。

二、 调研的目的

1、了解我国在校消费的网上消费潜力、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和消费2、动力,为我们进一步开拓与细分大学生市场提供充分的依据。 3、了解网上购物存在的弊端,为解决提供依据。 4、为完善网上购物提供依据。 5、了解网上市场的发展前景。

三、调研方法

1考虑到现实情况因素,调研对象将进行分类。首先按电子商务和非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分类调研,各个年级的人数也将抽取相同比例的人数。

2调研的实施为发放问卷调研,对调研对象每个都面对面的填写调研表进行调研。

四、 调研内容及预测

本次调研共调研250人,在有效的250份问卷中,有105人又网上都无的经验,达42%,145人没有网上购物经验,占58%。

对有网上购物经验同学的分析

(一)针对选择网上购物的大学生,我们从选择网上购物的理由,以及有网上购物者对网上购物的看法和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主要分析被调研者和网上购物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

问卷中还有极少部分的人填写了其他答案,比如:周围环境、节约时间等。但是从表二中得出,价格便宜是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原因。其次,购物方便是大学生选择网购比较主要的原因。 (二):针对选择网上购物的大学生,我从选择购物的网站进行调研和分析。在所有被调研的人中,34.8%的人选择的购物网站是淘宝网。其次,12%的人选择的购物网站是拍拍网。可以得出:淘宝网是各大学生网购的主要网站。

(三)针对选择网上购物的大学生,我从网购产品选择进行相关调研。

在所有被调研的人中,22.40%的人在网上购买的产品是服饰。其次,4.8%的人选择的网购的产品是日化用品,还有8%的被调研者选择网购的产品是其他产品。可以得出:在网上销售服饰,大学生是最主要的消费对象。

(四)针对选择网上购物的大学生,我从网购出现问题选择的解决的方式进行调研。

在所有被调研的人中,21.2%的人在网购时出现问题时会选择与商家协商方式来解决。也有9.2%的人会自认倒霉。

(五)网购所选择的物流方式调研

在所有被调研的人中。网购时选择的物流方式26%的人会选择快递公司,其次是6.50%的人选择EMS。平邮的选择率也达到5.2%,接近EMS。

(六)网购者月消费额的相关调研

在所调研的人员中,网购月消费额在50元左右。月消费额在50 100元人数也达到44人。得出结论:大学生网购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没有网购经历同学的分析

(一)针对没有选择网上购物的大学生,我们从没有选择网上购物的理由,以及有没有网上购物者对网上购物的看法和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

没有购物经历的同学有61.40%没有办网上银行。可以得出:没有网上银行是很多人不能网购的制约因素。

没有网购经历的同学52%是因为卖家信用,其次是售后服务。还有网络安全也达到了34%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影响网购的原因调研

(三)假设网购非常安全,是否会选择网上购物进行调研。

可以看出,61.20%的人会在未来选择网购,说明网上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 调研总结

(一)通过对调研中已经网上够过物和网上没有够过物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1、进行网上购物的同学占全体学生42%,而且有扩大趋势。该比例高于中国网民的购物比例20%左右,说明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网络购物这种新颖快捷的购物方式,且大学生会是未来主要的网上消费人群。

2、网购过的学生普遍认为网上购物具有价格便宜、购物方便、货物齐全、新鲜等优点。这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进行网上购物。

3、影响同学们网上购物的因素有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是最主要的仍然是对安全和信用问题的担忧。

4、网上的商品有很多,但是服装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产品。服装业在未来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5、网上购物者很多人选择的物流方式是快递,其次是EMS。之所以选择快递的人多是由于相比之下EMS价格太高。物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重要的因素。

6、网上购物者主要选择的网站是淘宝网,其次是拍拍网。可以看出淘宝网和拍拍网是BtoC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平台。

7、根据有网购和无网购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能力有限但是这一具有新思想的消费群体购物比例高,对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勇于尝试,认同度很高,电子商务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二)对在校大学生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在校大学生网上购物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和建议:

2、信用问题是网上购物中人们担忧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加强信用机制建设,规范身份认证和身份识别技术的应用,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网上信用机制。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信用评估,对于促进网上购物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2016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二: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研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了专门针对 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 的 贫困女大学生 生活状况调研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 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20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研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 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 。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研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 老、少、边、山、穷 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研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研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研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研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研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研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第4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分析;对策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各类兼职活动,以此增加工作经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兼职收入与学校奖学金、家庭给予成为了学生的重要收入。虽然兼职能够使学生早日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并弥补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大学生兼职人数的不断扩大,兼职所引发的相关问题也逐渐增多,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09级部分学生兼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97%,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校外兼职情况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学生兼职的现状

1.兼职学生人数众多

随着我国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都去做兼职,大学生兼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学校与社会二元结构中锻炼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据中国青年报通过腾讯网对164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5%的大学生做过兼职。总体看来,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做过兼职。而我们对“大学生是否应该兼职”这一问题上进行调查,81.4% 的学生对兼职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兼职可以使自己缓解经济压力、获得工作经验、提高社交能力等;而8.4%的学生则持否定态度,认为兼职会影响学习,可能会受到很多歧视,从而影响自我的心理健康状态;此外,还有9.8%的学生对兼职持“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有机会就做,没机会就算了,无所谓。

2.兼职多元化

此次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赚钱,66.3%的学生做兼职是为了“锻炼自身能力”,有48.6%的人选择“增加社会阅历”,34.9% 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原因,需要通过兼职来“解决生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目的,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获得兼职经历等。还发现从事传统兼职的行业如家教、销售、服务员等仍占绝大多数,其中传统的家教方式所占比重最大,产品推销员和服务员紧随其后,可见兼职方式多种多样。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的兼职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不再仅限于某一种。当然,与就业压力有关系,使得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兼职认识自身,锻炼自我,同时深入了解社会和探究社会,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获取兼职信息渠道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因为大学生接触面比较狭窄,所以他们寻找兼职一般是通过中介介绍和校园海报这两条快捷的途径,还有一部分师范类学生是通过家教互联网协会获取信息。其中有59.3%的学生获取兼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中介。朋友介绍的占27%,通过学校家教互联网协会获取信息的占19.6%。可见,在日常管理中,高校有关部门在信息的、对校园招聘信息的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选择勤工助学作为兼职方式的学生相对较少,只有9.6%,反映出高校勤工助学在帮助大学生成长上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

4.权益保护意识弱

尽管兼职为大学生缓解了部分经济困难,增加了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但是调查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反映在兼职过程中遇到过一系列问题。调查显示,绝大数大学生把兼职工作安排在晚上,这使得人生安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26.7%的大学生在兼职中遇到过克扣工资的情况,11.9%的学生认为兼职会影响学习,这可能是因为兼职时间会与上课时间有冲突,出现逃课做兼职的情况,或是部分学生同时兼做几份兼职,无暇顾及;6%的学生在兼职中出现过被中介机构欺骗的情况。权益保护意识薄弱。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大学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不是通过正确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存在问题

1.盲目跟风

由调查可知,大学生对兼职有着很高的积极性。然而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从事兼职的原因很迷茫,看到周围的人在兼职就去,盲目跟风,这都与大学生有一个“从众心理”有关。而自己则没有明确的想法。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兼职。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恰恰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对于个体来讲,目标最初可能不是一个完善的系统,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目标会逐渐丰富、完善起来。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应将既定的目标与自己选择的兼职职业结合起来,使兼职达到理想效果。

2.学校管理不善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从事兼职的态度并不清晰,保持着中立的态度。由于大学生兼职多为校外行为,比较隐秘,学生的兼职情况学校大多难以得知,而且校园的管理功能和范围也有限,这就形成了学校对学生管理的一个盲区。

大学校园里面普遍都有专门为经济困难的同学开设的勤工俭学岗位。通过校园的勤工俭学部门介绍兼职信赖度比较高,但是很多学校的勤工俭学部门并没有发挥作用,只是空设个架子在那里。有的学校有但都不是很重视,使得没达到最初预设勤工俭学部门的目的,背离最初的初衷。当然与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3.社会保障不完善

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过安全、薪水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绝大数都选择沉默。抱着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态度。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大学生兼职这方面的相关事宜更是一个盲区。为此,我们应当完善相关法规,整顿中介市场,为大学生兼职创建一个和谐、安全的兼职环境。同时,这些问题也暴露出了大学生们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维权能力不足。应该加强法制宣传,让其自身有保护意识,当自己受到法律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兼职问题的对策

1.加强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兼职的热衷,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功利意识较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期,是其价值观逐渐确立并成形的时期。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价值观的改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发挥高校先进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是仅仅在课堂能够完成的独立事件,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做”,让大学生认同主导价值观还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大学生实施主导价值观教育,最终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把对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联系实际,让学生得到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以及虚荣攀比等行为。

2.加强对学生管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所以在兼职中出现受骗、侵权等情况。这就使得高校急需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比如,加强学生关于市场、社会、法律等理论知识的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使学生了解兼职及其注意事项。对于兼职与学业矛盾的情况,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重点,大学学习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同时,要加强学生在兼职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正好对学生可以进行教导。此外,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兼职相关的各种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兼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锻炼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践,活学活用。兼职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只有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上的锻炼自己。

3.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完善相关社会保障

许多高校都大力增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增加了用于勤工助学的资金,使困难学生能够通过勤工助学补贴学习和生活开支。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同各用人单位的联系与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同时,必须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对提供兼职的单位进行信息核对,同时有效保障学生们的权益,提高兼职的质量。让学生可以放心的做兼职。

参考文献:

[1]news.省略/28874/2008/07/07/2502@4526932.htm.

[2]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何姗姗.关于我国在校人学生兼职动机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报,2007(6).

[5]李佳恒.当代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与反思——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3).

[6]吴婉湘,方海明.人学文化与校园文化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7]胡芳.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探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2011(1).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2011年校级“高等质量工程”项目(XZY201105、XSJ201103);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11NSD-151)联合资助。

第5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摘 要:目前,各大院校都在图书馆管理中尝试引入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模式,那么,这一模式是否可行,有何现实意义,具体的途径有哪些?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意义和途径做初步探究,同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大学生参与;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235-01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传播的载体,为广大师生和教育科研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是丰富广大师生员工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层次的提升,高校的图书馆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追求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下, 如何去解决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形势,让大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不失为一个良策。

一、图书馆管理中大学生参与的意义

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新型社会发展时期,高校所要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各院校中,图书馆管理引入大学生参与,无疑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提前实习的机会,同时也为图书馆的管理带来效益。具体说来:

1、促进学生的成长

首先,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管理中,能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加知识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参与到图书馆管理的大学生天天与图书打交道,耳濡目染。一方面能让他们懂得劳动的可贵,在思想上得到净化,另一方面,他们和书本接触,在业余时间,也能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含电子化书籍)进行阅读,知识面自然得到拓展。

其次,这样的参与模式能让大学生们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有别于其他工作,是和知识打交道的工作,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他们的道德修养变得更加纯净,为人处事之道得到培养;学生们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在相关管理人员的安排下,分工协作,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在经历了图书馆实践后的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入合适的工作岗位作下铺垫。

最后,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能为贫困学生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各大院校中,都有较多的农村大学生,他们经过“十二年寒窗”终于步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但很多山区的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生活较为贫困。让那些农村的大学生参与到图书管理工作中来,实质上是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进行一定的资助,在锻炼他们的同时,还解决部分的经济问题,一举两得。

2、促进图书馆工作开展

从图书馆的管理过程来看,学生是最大的读者群,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就形成了一种互动,能较好发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疏忽,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首先,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管理中,充当的是一个桥梁作用。作为学生,他们是读者,能很好地将其他学生对图书馆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图书管理部门,从而有利于图书馆管理部分对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正;另外,他们作为图书馆管理的参与者,能将图书馆中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广大学生群,让图书馆管理工作得到广大读者的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参与管理,能较好的熟悉图书的检索、文献的查找流程,对其他读者而言,是一个不需要成本的“教师”。再者,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无形地成为了图书管理员的监督员,管理员在“读者”的“监督”下,工作效率也会得到促进。

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增长给高校图书馆管理带来了隐形的工作量。无论是在图书的采购、上架、搬运,还是图书的整理、分类等方面,原有的图书管理人员已经不能完全完成,且有些图书管理人员年龄老化,对于清扫、搬运一类的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如此,将大学生引入到图书馆管理中,是减少编制、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从另一角度说,学校需要请工人进行辅劳动,需要开工资,为何这一份工资就不能给学生呢?大学生有精力、有力气,为何要将这一资源浪费了呢?这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法。更何况,当大学生替代了图书管理员的相应部分工作后,管理员便有更多的精力去提升业务水平,从而为优质服务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途径

既然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管理中,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图书馆管理都有积极意义,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就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参与途径,来促使参与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根据笔者实践的经验,以下途径较为有效:

1、勤工俭学

对于这一点,在意义一节中已经叙述,此处不再重复。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在以勤工俭学的途径来引入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在选拔机制上要做到竞争上岗、公平对待;其次要照顾个别学生的思想动态,以防止自卑心理问题出现。

2、调查和宣传并重

参与到管理中的大学生作为图书馆和读者的中间人,在读者调查中,能较好的反馈出真实意见,以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同时,图书馆的相应宣传工作又参与的大学生去进行,说服力更强,对提升图书馆的地位,其作用不可忽视。

三、建议

目前,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也只是起步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笔者发现,由于对参与学生在选拔和管理上的疏忽,导致了过程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参与需选拔上岗

无论是勤工俭学照顾农村大学生,还是公开竞聘选拔,前提是要所能参与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能胜人一筹。图书馆管理是知识的管理,不能因减轻管理员的工作负担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的基础上,各院校科研根据实际情况拿出一部分岗位来照顾特困生,但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成立专门的管理部分

现在各院校对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主管部门不一,笔者认为,最好由图书馆和团委来承担。一方面图书馆能在业务上给予指导,而校团委对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管理起来更为方便。同时,双方在管理中,通过一定制度的建立,来加强对参与学生的管理,达到协调沟通的作用。

3、做好岗前培训

大学参与管理,虽然热情有余,但经验不足,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为此,以前任参与大学生培训新任参与大学生是个好办法,一方面能对前任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能提高新任大学生的管理业务能力。

不得不说,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模式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关键就是怎么做的问题。笔者这里也只是泛泛而论,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分析、总结,以完善此模式来推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峰,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5期。

第6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现状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高等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完成,而且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以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贫困大学生现状

1.1 经济贫困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为特困生,年收入3000元以下为贫困大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从1997年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后,高校学生上学不给钱或少给钱的时代随之而去,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大量的高校贫困学生也随之涌现出来。通常一个普通家庭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要的费用约为5-6万元,而一个困难家庭最少支出大概4万元才能帮助其孩子完成学业,而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4年大学的学费相当于这个家庭11年的收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灾区的农村家庭;有的来自城市父母双下岗职工家庭;有的是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的是家庭突遭意外或不幸,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的是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据调查[2],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助学贷款、政府助学金、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等,部分优秀贫困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用于缴纳学费,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和政府助学金又不能够同时享受,再加上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资助人数和金额的有限性,贫困生每月从外界获得的经济资助不足250元,经济来源少直接导致生活费用低,造成经济贫困。

1.2 心理贫困

一般地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冲突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地增多。走出农村进入大学学习的贫困学生,他们的心理负担较其他人要重很多,他们的学费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对贫困家庭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这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1.2.1 自卑心理

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的自卑;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差异产生的自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就业“资本”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个别同学的言行使他们产生的自卑。自卑心理的长期存在就会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极个别的甚至导致绝望轻生自卑和无望感。

1.2.2 抑郁心理

贫困家庭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的重负,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因家庭突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导致的贫困家庭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不能较好的调整心态,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情绪消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抑郁是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

1.2.3 自我封闭

贫困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成长环境是造成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客观原因,由于从小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加上交通不便,文化滞后,思想保守,人际关系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自然产生讷于言语,羞于交往,缺乏尝试勇气的“恐惧”心理。

2、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我国教育基础薄弱,公共教育支出比例低,高校又在不断扩招,又使得人均教育支出低;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老、少、偏、穷”地区的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2.2 资助体系不完善

虽然政府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种“奖、贷、勤、助、补”的资助体系,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助学贷款的额度是有限的,勤工助学的岗位也是有限的……所以,其总体还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

2.3 贫困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一些贫困大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当面临一份只需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表现一般;一些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和虚荣心作祟,肆意去攀比和享受。

既然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总结了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我们就应该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方法,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们要努力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使其顺利毕业,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29-02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面临环境变化压力时,调动自身各种资源去满足环境的要求或适应环境的能力,具体包括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融入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全方位衡量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与生活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大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完善。

一、社会资本为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维度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 Lyda Hanifan 在1916年提出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组成社会单元的基本元素。家庭中的善意和社会交往,是个人与家庭之间构成的重要关系,并具有获得社会资源、满足个人需要的特点。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 (Bourdieu)于1980年将社会资本引入社会学领域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他指出:“社会资本就是实际和虚拟资源的总和,个人或者群体通过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了的相互熟悉和认可关系的优势而逐渐增加这种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狭义社会资本是指个人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运用这些关系网络的能力。就其内涵而言,指社会主体(个人或者群体)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行动以及社会道德等,它无形地存在于社会结构中,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具有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的特点。Nahapiet和Choshal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是群体中的人际连带发展出的信任、合作进而为行动者带来的资源,其内涵可分为结构、 认知和关系三个层面。由此分析得出,家庭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构成形式之一,它是以家庭为原点,以信任、责任、制度或规范等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经济地位、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遵循的是一种互惠、信任的协作适应机制,转换为家庭成员与成员间流转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如信息供应、成长关注、资金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依靠等。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家庭社会资本分析

根据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家庭社会资本理论即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离中心近的属于“强关系”,离中心远的就属于“弱关系”,而家庭社会资本必然属于“强关系”。首先,家庭社会资本构成维度表现为家庭自然存在的社会地位,如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经济来源、社会交往、朋友多寡、居住环境等,这些因素的差别意味着大学生在资源占有方面也会有差别;其次,家庭社会资本构成维度表现为包括家庭习惯、交往爱好,家庭成员价值观和一定的思想认识,也势必使大学生会因为家庭社会资本存在的差异而受到不同的制约;第三,家庭社会资本构成维度表现为亲友的数量、亲友的关系、亲友的行政级别等。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关系在资源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关系网络中,网内拥有社会资源丰富的大学生,比起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大学生,掌控的社会资本更大,调动的资源更充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会更具有优势。

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家庭社会资本,还包括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方法、性格特点、文化层次和认知水平等。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养成,对大学生的性格形成、个性塑造和心理素质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家庭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适应能力。许多研究发现:在民主式、放任式和权威式三种基本的家庭教养类型中,放任式和权威式的家庭教养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更多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境况同样会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二者呈现一定的逆向关系,经济境况较好的家庭提供给子女的生活费等开支如果过度充裕,使学生在求学期间没有任何的经济压力,则这些学生为了生存而主动寻求勤工俭学或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几乎没有,甚至会产生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思想,不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经济境况不好的家庭给子女提供的学习、生活费用常常捉襟见肘,甚至相当拮据,会逼迫他们为了基本生存而想方设法勤工俭学,这样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学生成才以及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外在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对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每一个家庭的自身结构都有其特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以其不同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社会地位、交往范围等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障碍时,父母如果能够按照合理的社会规范引导他们,能够及时采取科学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那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将会产生很大的正向激励;相反,如果家庭成员采取忽视甚或漠视的态度,那么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感,消减其融入社会的热情甚或对社会产生抵触。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家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

第一,家庭要秉持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调查表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父母对大学生适度体贴关心和理解,大学生本人的适应状况就良好。反之,父母的过分干涉以及过度保护都不利于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勇于放下家长的架子,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用平等方式与孩子交流,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与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系。同时,家长要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如励志教育、吃苦教育、节约教育、宽容教育等。独生子女家长要注意引导子女加强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学会排解孤独,学会与人相处。

第二,家庭要对学生提供适度的经济支持,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调查表明,家境宽裕的家庭供给大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等开支如果充足过度,使其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无任何经济压力问题,那么他们为了生存而主动寻求勤工俭学或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几乎没有,甚至会产生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思想,不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相反,家境较差的家庭给子女提供的学习、生活费用等有限甚至极其有限,则会促使学生为了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而进行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则其社会适应能力、抗挫抗压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性呈现一定的逆向关系,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要特别引导子女进行正确消费、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此,作为家长要转变经济支持观念,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必要的生活费、学习资料费等,但不能没有标准和节制,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第三,要形成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样会影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放任式、权威式和民主式三种基本的家庭教养类型中,放任式和权威式等两种教养类型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在家长对学生教育上的严厉刻板和生活上的娇宠放纵并行的教养方式影响下,孩子的学业可能很出色,而一旦离开父母,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执型心理便暴露无遗。在放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常常自我意识过强,规则意识过弱,在情绪和信心的稳定性、亲合力、独立性、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上处于劣势。从年龄上分析,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人;从学识上分析,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父母的水平;从接受新事物能力上分析,大学生绝大多数超过父母。因此,作为学生家长,应该客观分析孩子和自己的差异,认真总结和反省教育方式,虚心学习,充分认识到孩子在大学阶段学习和基础教育阶段的根本区别,发挥家长自身优势,教会学生足够的社会经验,鼓励孩子要勇于和敢于参与各种健康的社会活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家庭要积极和学校联动,形成强大的家校教育合力。学校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常常会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包括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生家长,必须要主动和学校联系,要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各种有益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包括学业帮助、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见习实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对自己的未来多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五,家长要积极了解国家有关政策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良性的家庭舆论保障。大学生来自于家庭,成长于学校,归宿于社会。社会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大环境。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国家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也在不断调整高等教育各种政策。作为家长,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介质和路径了解国家有关政策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化盲目为自觉,才能使大学生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家庭舆论保障,才能引导孩子主动寻求社会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佳,李四林. 社会资本视阈下大学生就业的培养途径[J]. 理论探索,2012(4).

[2]陈立生,庄雯培. 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2007(3).

第8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第一条根据***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办法》中有关要求制定我院贫困生助学金申请办法。

第二条《**学院贫困学生助学金申请和勤工俭学活动管理办法》中所称的助学金是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由国家和自治区政府投入,社会各界和个人捐赠等多渠道筹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的资金。

第三条享受贫困学生助学金的学生,必须是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费、生活费而不能正常完成学业和可能辍学的学生。

第四条在助学金有限的情况下,贫困学生助学金重点倾向来自特困地区的农村的贫困学生。

第五条申请贫困学生助学金,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我院学籍的学生,学生家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属于农村特困家庭,或因突发性灾难造成家庭临时经济特别困难的(突发性灾难是指人类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及人身伤害),或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接近农村低保或特困。

(二)申请助学金若农业户口的学生,需有当地县以上政府民政、教育部门出具的有关上述情况的证明,或提供区、县(市)民政部门出具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材料及乡镇政府出具的家庭收入情况证明,或者提供《农村特困户救助证》(暂未发《救助证》的由民政部门出具特困证明)及村委会、乡镇政府出具的收入证明;非农业户口的学生,提供《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领取保障金的存折(须连续三个月领取低保金)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政府出具的有关家庭收入和享受保障金情况的证明;因突发性灾难造成家庭临时性经济困难的,提供相关部门和所在居民委、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委会、乡镇政府出具的证明。

(三)学习成绩合格以上,或当学年考试不合格只有一门功课。

第六条我院建立贫困学生档案。贫困学生档案要健全、真实,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及时核实和调整。贫困学生档案由专人保管,贫困学生名单和获得助学金学生名单,经批准后应及时在**学院网上公布。

第七条凡符合第五条规定的学生均可申请贫困学生助学金,学院对申请人的有关证明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有必要时班主任或贫困生助学金专管人员到贫困学生家中进行走访。

第八条对经审核合格的贫困学生,报校学生处审批。学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贫困学生申请助学金的评定和上报工作。

第九条贫困学生助学金每学期评定一次,具体时间按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

第十条贫困学生助学金评定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实行公示制,严防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学院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处理举报事件,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第十一条积极开展贫困生勤工俭学活动,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组织贫困生到勤工助学岗位劳动,如帮助图书馆整理资料、校园保卫等工作,岗位工资按小时计酬,为贫困生获得额外的各村(社区)党支部、村(社区)委员会:

加强村(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现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本镇实际,就村(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作出如下规定:

一、村(社区)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以机制作保证,严把入口关,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的村(社区)干部选拔机制,注重从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村(社区)干部。在村(社区)支委的产生上,继续推行“群众推荐、党内推荐、党内选举”的“两推一选”办法,将群众意愿与组织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村(社区)委员会的产生上,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符合任职条件的村(社区)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任用。是镇党委管理的村(社区)党支部委员由镇党委下文任命,是由村(社区)民直接选举的村(社区)委会干部,按《村(社区)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社区)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由村(社区)民直接选举后报镇政府,由镇政府颁发《当选证书》。

村(社区)干部非经党委批准自动离职的,从离职之日起按规定不再享受村(社区)干部待遇,不给予任何安排。

村(社区)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因违法、犯罪给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村(社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罢免其职务,并依法追究责任。

每年对村(社区)干部进行年终考核,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将根据有关程序罢免其相应职务。

完善村(社区)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党委把村(社区)后备干部的发现和培养,纳入议事日程,通过建立台帐和跟踪培养责任卡等形式关注后备干部的成长,将发展优秀分子入党与培养村(社区)干部有机结合。

二、村(社区)干部的教育、管理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1)理论学习实行“集中培训”、“定期培训”、“选派培训”相结合。除组织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参加市委党校集中培训外,党委每年集中举办1-2期村(社区)干部培训班,提高村(社区)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实践经验学习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将先进典型、技术人才请进来授课,组织村(社区)干部外出考察,开拓视野,使村(社区)干部不断丰富知识层面,提升工作思路。

(3)学历教育实行“定向送培”与“函授学习”相结合。按照xx文件精神,经本人申请,村(社区)推荐,党委批准,每年按计划推荐45岁以下村(社区)干部参加学历培训,学费由市级财政补贴×××,市管党费补贴×××,镇政府补贴×××,村(社区)补贴×××,其余×××由个人承担,书籍资料费个人自理。

2、严格考核,接受监督

村(社区)干部考核分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年度村(社区)级目标管理考核三个部分。

考核结果严格与村(社区)干部的绩效工资挂钩。

考核内容及方法:

(一)日常考核

1、考勤。①会议考勤:凡镇党委、政府和部门组织的各种会议,与会的村(社区)干部迟到或早退每人次扣×××元,缺席每人次扣×××元。②工作日考勤:各村(社区)应建立工作日考勤制和值班制,村(社区)主职每周不少于×××个工作日,其他村(社区)干部不少于×××个工作日,采取不定期的抽查方式进行考核。

2、资料上报考核。应上报的各类报表、计划、总结等资料,上报不及时,×××次扣×××元,漏报一次或上报不符合要求×××次扣×××元。

3、交办工作考核。镇党委、政府和部门正式交办的工作,完成不及时,一次扣×××元;完成不符合要求,一次扣×××元;没完成,一次扣×××元(重大工作另行规定)。

4、重点工作考核。①计划生育工作考核。查环孕检每缺1例,扣×××元,计划外出生1例,扣×××元;②安全工作考核,发现非法生产×××起,扣×××元;③综治维稳工作考核,发生影响社会稳定事件×××起或上交未经村(社区)级调处矛盾×××起、群众越级上访×××起,扣×××元;④森林防火工作考核。发生一起由林业站以上单位组织人员参与扑救的山林火灾,扣×××元。

5、中心工作考核。镇党委、政府组织大型活动、突击活动或中心工作,安排有任务而无故不参加或不组织的每人次扣×××元。

(二)年度考核

村(社区)干部年度考核实行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各村(社区)年终召开全体村(社区)干部、村(社区)民代表、村(社区)民小组长、企业主、党员参加的村(社区)干部述职测评大会。每位村(社区)干部进行述职,与会人员进行民主测评打分,凡测评合格率达×××且得分在本镇列前×××名的,经审计无问题的村(社区)干部可评为优秀,增发其个人绩效补贴的×××给个人。

(三)年度村(社区)级目标管理考核

年初镇党委、政府与各村(社区)签订村(社区)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镇党委、政府采取听汇报、查资料、访群众、看实地等形式对照目标考核逐条打分排名,按目标管理验收得分,计算各村(社区)村(社区)干部的绩效补贴,其绩效补贴总额为下拔到村(社区)经费总额的×××。

三、村(社区)干部的待遇

(一)政治待遇

1、政府重大决策征求村(社区)干部意见。

2、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村(社区)干部”评选活动,强化村(社区)干部的荣誉感和身份意识。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村(社区)干部(含下派和招聘工作人员)的,可优先作为下届村(社区)换届选举推荐候选人和社区聘用工作人员。

3、市委、市政府及党委、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时传达贯彻至村(社区)干部。

4、每年开展1-×××次征求村(社区)干部对工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活动。

(二)、经济待遇

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社区)主任及村(社区)、支委全体成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绩效补贴及年终补助组成,其中基础工资由镇财政所统一发放,绩效补贴及年终补助则在年度根据考核情况一次性发放。

1、基础工资

正职:元/月(书记兼主任元/月)

副职:元/月(包括村(社区)、支委员)

2、绩效补贴

按下拨到村(社区)经费总额的×××并结合考核分值发放。

3、年终补助

具体数额根据各村(社区)年终目标管理验收得分情况而定,数额不超过年度下拨到村(社区)经费总额的×××。

村(社区)干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的奖惩在年终绩效补贴中一并兑现。超过规定职数由村(社区)级聘请、聘用的村(社区)干部待遇,参照以上标准由村(社区)自行负责解决。(

第9篇:大学生勤工俭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实行扩招,学生的人数也在激增。由于生源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内有相对较多的贫困生没有经济能力来承担起学费。因此各类院校采取了许多的方法来帮助贫困生。图书馆勤工助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课余的时间参加图书馆的工作。一般而言,劳动报酬由学校按月考核和发放。这种方式既能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又能缓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紧张局面。勤工助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而管理好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也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图书馆的工作都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一、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减轻勤工助学学生的经济压力

在高职院校的生源中,有相对较多的贫困生。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武软)为例,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来自贫困山区,其中不少学生还持有特困证明,这些学生家庭负担较重,生活困难,学费和生活费是他们最大的问题,即使这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再节俭也无法避免衣食住行这方面的生活开销,而勤工助学能再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他们可以通过每月的勤工助学获得一些报酬,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以便顺利完成学业。

2.培养勤工助学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除了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这其中包括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图书馆是个非常好的锻炼场所,在流通部工作中图法是必须掌握的,学会中图法才能快速、有效的完成图书馆分类和上架工作。

同时,在借还窗口的学生需要长时间接触读者,并且与读者进行交流和协调,这些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奠定一定的基础。

3.弥补了图书馆目前人员不足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许多图书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与经费的不足。以武软为例,近几年因两校合并,图书馆馆舍面积扩大,师生读者的激增,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武软图书馆开放了两间新书库,并把原先每张借阅证只能借5本图书的数量上调到了8本。大量的图书馆打包、搬迁、上架工作,让本就为数不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疲于应对,而有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加入和协助,保证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正常开放,减少了因人员不足造成的乱架等一些问题,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和服务质量。

4.扩大图书馆的正面影响

据调查,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图书馆的服务都怀有不满的情绪,比如在图书馆超期罚款的问题上总会有些矛盾。一方面原因确实是少数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够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读者不了解图书馆的工作。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他们参与着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平时所借的每一本书,都需要采购、验收、编目,一直到上架,每一个步骤都相当繁琐,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这样他们会对图书馆少一份埋怨,多一份理解,他们在身份上除了勤工助学外同样也是读者,这样一来他们会和周围的老师、同学们转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理解图书馆,这不仅树立了图书馆的正面形象,也提高了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二、勤工助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工作时间不稳定

仍以武软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学生为例。在武软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中有大一的新生,也有面临毕业的老生。其中新生占勤工助学总人数的35%,大部分新生白天课程排的比较满,每晚又需要参加晚自习,所以一天中能来图书馆工作的时间也比较少,而高年级的学生因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等问题,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补英语、考证、企业实习等事务上,所以能来图书馆工作的时间也不稳定。由于新老学生来图书馆勤工助学的时间不固定,这也增加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难度。

2.勤工助学人员素质差异大

在通过与学生们一起工作接触中发现,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是学生会主席、干部,有的还是党员或预备党员,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但是在勤工助学学生里也有少数的学生表现较差,工作懒散随意,如在工作时间内玩手机、聊天、做事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出错率高,迟到早退或者直接不来等。这样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图书馆工作,也会对其他的勤工助学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3.缺乏岗前培训,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工作主要都是一些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如图书上架排架、贴磁条、修补破损图书等。大部分的勤工助学学生都不是学的图书馆相关的专业,又没有参加任何正式的岗前培训。只有在日常工作中由馆内的工作人员先进行简单的口头讲解后,带着学生边学边做。在实践中显示,这样简易的培训并不能让他们适应快节奏工作,为了降低学生工作的出错率,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正规的岗前培训,是他们达到上岗工作的水准。

4.报酬偏低,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报酬偏低的状况。例如,武软图书馆勤工助学津贴是以每小时8元来计算,每人每月工作最多不超过15小时,因而每人每月的工资在120元左右,以现在的消费水平,难以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会不满意目前的状况,并去社会上物色报酬略高的兼职工作,一但找到,便会辞去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人员不稳定的问题,从而也难以保证图书馆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服务的质量。

三、对勤工助学工作的一些建议

1.合理安排岗位,重视岗前培训

在勤工助学的岗位分配上,应该更倾向流通部和报刊阅览室这两个读者密集、人员短缺的部门。武软图书馆勤工助学各岗人数为:流通部32人,报刊阅览室和图书阅览室各24人,自修室4人,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总共84人。每学期都有毕业和因事辞职的学生,这些空缺的岗位需要及时报校学工处更换和补充,以免造成断层和衔接不上的问题出现。

高校图书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纪律性,所以岗前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培训应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技能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培训。技能培训包括文献种类、位置、馆藏及书库内书刊排架规律等管理知识,以及所在部门的管理和规章制度。而思想培训极为重要,引导勤工助学学生,使每位学生进入角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2.完善勤工助学体制,更人性化管理

每学期开学时,图书馆各部门负责人要提前联系到勤工助学学生,确定学生是否继续来馆工作,询问本学期的课表和最新的联系方式,以便安排工作。每月初将上月的考核表,通报到学生,进行核实确认是否有误,如有问题及时通知图书馆办公室,了解学生酬金发放情况,并反馈给学生,到学期末时,联系到每一位勤工助学学生,再次确认下学期能否继续到馆工作,以便馆里及时调整人员分配。

参加勤工助学学生因家境不好,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主性,工作起来较为被动。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和想法,有针对性给予帮助和关心,尊重他们,将他们当作朋友一样看待。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有一个大家庭般的温暖。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氛围。

3.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要求各部门负责的工作人员每月对勤工助学学生工作考勤、打分,对本月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勤工助学学生填写不合格,表现较差的学生填写不合格。考核结束后,对表现不合格的勤工助学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还是在工作上发现迟到、早退、玩手机等行为,类教不改者将直接报到学工处,将其解聘。而对考核优秀的学生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并对其表彰发放荣誉证书,还会将他们作为“优秀勤工助学”推荐到校学工处。相信在这样奖惩分明的环境下,学生们工作起来会更有激情和活力。

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如何管理好,是图书馆必须思考的问题。更需要在今后的勤工助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完善体制。这样既能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做到推进图书馆的工作,使学生和图书馆得到互惠互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先卫红.谈对大学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4(增刊):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