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中学德育途径中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德育途径进行阐述,探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以及实施德育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
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
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
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
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
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
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
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
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发挥着教授知识和引导学生人生观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教学知识和德育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例如,课堂教学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讲知识要准确详细,用词要简洁准确,解答问题要态度认真。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展现出职业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力量,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的积极发展。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和外在表现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四、德育途径中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德育教育的途径,但是数学的教学作用决定了德育只是其中的较少的部分。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数学教学和德育的主次之分。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中重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德育只是在合理的时间和情况下渗透。毕竟数学教学是知识的课堂,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
2.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只是学科教学的附加成分,不能成为主体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保持合理性,不要牵强地加入德育教育,使数学教学出现形式超越内容、繁琐复杂的现象。
3.长期合理德育教学渗透,不能一蹴而就。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方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自由选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为完成课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收集资料并加以实验论证. 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特点
1.广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阈限上的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具有广延性,即在纵向和横向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都具有广泛延伸的特性. 在本学科内,面对一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它的历时性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时性发展动态. 在学科之间,学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知识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 顺藤摸瓜,广泛延伸,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达左见右,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现形态. 广延性还表现在研究性课程可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过程的特点
1. 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 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 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 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性行为,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 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 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主体的特点
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我们现实的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主要指难点问题)的点拨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如在这种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
(2)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
(3)研究过程的进行,如方法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进程的快慢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1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当前世界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学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当的摒弃一些不具实用效果的数学理论,将现代数学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在应试教育残留的影响下,中学数学的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和传统解题方法的教学上,忽视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不具有时代特色,而且枯燥冗长,需要花费较多课时,这在课程门类众多、课时严重不足的现实状况下是不太允许的。
1.2教学手段传统,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不足
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老师就应该采用创新方法展开教学。但在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中,数学教学设备、各类教育软件及普遍被推广的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兴的教育手段并未被广泛的采用,大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实际中,学生参与性不强,长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对数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拿捏不准,不明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不准自主学习的方法。再加上马虎不仔细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在数学这门考验细致功力的学科面前屡屡犯错,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源于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完成及考试作答中总是显得毛躁,不能完全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2改善中学数学教学状况的对策
2.1启用新教材,引用新设备
中学数学教材的选定不仅要具有教学意义,还应该兼具时效性,因而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新教材的引用必须有新设备的支持与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行业的发达使得投影仪、多媒体及数字课件等教学设备的功能性日渐强大。这些设备采用后可以很好的配合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开展,新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传统的数学课堂总是单调的,学生很难从课堂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更多的精力在于被动的听取老师的讲解,而极具抽象性、逻辑性的数学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必须要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一些调节剂,譬如诙谐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语言是极具魅力的,不仅可以为老师的讲解增色,还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老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鼓励他们不断开动脑筋,打破常规。跳出书本的局限,配合帮助学生创造性想法的实现。中学生存在明显的活跃有余、沉稳不足的现象,因而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扎实投入、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减少在课程学习中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学习深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上数学本就需要较强的钻研能力、认真细心的态度,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数学学习十分必要。
2.4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老师要充分认并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期望,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有选择的采纳学生的建议,及时改进自己讲课中的不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老师还要具有亲和力,耐心为学生解惑答疑,热心帮助学生生活及情感问题,与之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并且老师要善于不耻下问,发现学生的优点,向其学习自身所欠缺的东西,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
2.5改变考试制度,减轻学生负担
传统的考试制度下,老师只单纯的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完全忽视了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而学生为追求高的分数一直在重复机械的做大量习题,学习负担很重,而且目标不明确,经常重复陈旧内容,因此老师要尝试改变考试制度,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随着尖端科学的发展,我国数学已经高速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数学界人才济济,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蜚声国内外,不少数学家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发掘数学教材内在辩证唯物主义因素,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正确地讲授数学概念和规律,正确地揭示数学知识和内部规律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数学是一门严密的、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它的产生与发展,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投机取巧。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数学知识本身是严谨的,数学定义,语言极其准确。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考虑周到,任何疏漏都会导致错误,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明重要定理、公式、法则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例如,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是怎样用筹码(小竹棍)计算圆周率的。介绍瑞士数学大师欧拉一生是在逆境中度过的,28岁右眼失明,他用顽强的毅力和耐心研究、创新,从不稍懈微怠,双目失明后,还口述著书数本论文400多篇,据统计,他一生创作286件书籍和论文,成为历史上最多产的科学家。圣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47年。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方法很多,从现代的合作教育观点来看,情感的感染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善于运用教材中思想性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打动学生的心,情理交融,促使学生产生信念,促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教师的教育科学目标相统一。教师挖掘教材中辩证因素,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年级特征和个人认识能力的差异,分阶段、分层次地运用某一哲学观点(如对应统一,量与质互变等)所揭示的思想方法分析教材,把德育和智育自然和谐地结合,即是采用渗透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可介绍当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在数学各领域取得闻名于世的成就。在青少年中,数学人才不断涌现。教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把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受到启发。
数学教学加强德育的途径主要有:运用教材进行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教师从哲学思想的高度,掌握教材的思想观点,从科学知识中,提炼思想教育内容,找准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师在不增加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精选、补充,努力做到紧密结合教材,水融,适当地予以拓宽和充实。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必要的途径。教师适当组织课外活动,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是加强德育最直接的途径。学生心灵震动,多在日常静态潜移默化中发生,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以及对课堂教学严格组织,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和公正态度,都会给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化力量。每个教师应该在“教书育人”的高度,切实做好学生的表率,以模范的师表,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作者:李云竹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教学方法
数学习题教学贯穿于初中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它主要通过对教材例题以及课后习题的讲解和分析,来巩固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概念、性质等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广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数学习题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了现在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广泛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以下几点要求进行教学:(1)紧紧抓住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练习,在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 (2)注重一题多解,加强解题技巧和方法的全方位指导,还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解题的熟练度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目的. (3)现在课堂教学的一个共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在数学习题教学中,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亲自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悟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数学知识的形成、推理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以做题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要通过习题来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乃至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应注重进行教学反思,找出教学方面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增强习题教学的针对性.
二、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数学习题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把握住习题教学的重点,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数学习题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习题选择粗心大意,没有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内容,无法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2)解题思路和方法太过简单一,把握不住解题的突破点,不能举一反三,解题方法只是针对局限性的某部分知识点,无法整合数学知识网络,贯穿整个数学知识体系;(3)学生学习数学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太强,遇见问题时不主动思考,参与解题意识不强,总是依靠教师讲解,讲解后不去主动消化吸收,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审题不认真,往往忽略习题中所隐含的条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掌握不牢固,做题时粗心大意;(5)不够重视教学总结反思,没有及时梳理归纳习题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为做题而做题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三、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几点措施
1. 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突出教学重点
“数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是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时要把这四个目标当做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当做习题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还应注意习题的选择,必要时筛选出典型的、针对性强的例题进行细致讲解,所选的习题要突出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够起到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的作用.
2. 加强解题思路指导,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
清晰的解题思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还可以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习题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很多解题方法,此时要注意运用模拟、类比、分析、归纳等综合手段,把问题尽量简单化,转化为熟悉的模式,从已知或隐含的条件中找出解题的途径,从而确定解题的思路和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一题多答,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思维创新性.
3. 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数学习题教学的过程不但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思考的过程,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习题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把思维教学作为知识教学的重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题教学过程中去,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讨论、交流并解答问题,才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思维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根本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 及时进行习题教学总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一起对习题教学进行回顾和反思,找出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一类题的解题规律. 学生要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做错题的原因,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要对课堂上习题教学的每个细节进行反思,从反思中弄清楚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不足之处,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整理和总结,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习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习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课改新理念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师更应该熟练地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认真分析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时进行习题教学的经验总结,丰富教学模式,把握住教学规律,提高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同军.中学数学习题课的优化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3).
[2]任焕良.数学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6(2).
关键词:高职数学 教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的现状分析
1.学生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学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于他们学习衔接性很强的高职数学无疑是一大难题。很多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接受知识较慢。还有就是学习态度差,这才是致命的,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数学缺乏自信心,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甚至对数学存在心理阴影,一味逃避,认为不适合学数学。产生双差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于盲目,数学学习目的性不强。
2.教材分析
教材不合理,大多数高职数学教材都是本科的压缩版,保留很多定理和公式的复杂证明过程。这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无疑是雪上加霜,内容上与学生的实际有很大的脱节,缺乏高职数学教育的特色,内容与专业联系太少,不仅很难为专业课服务,而且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产生质疑,学习没兴趣。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高职数学的版本实在太多,严重不统一,学校选教材就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校不管什么专业都用同一本高职数学教材。
3.教学分析
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几乎采用黑板配粉笔的教学模式,很少采1用多媒体和数学相关软件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可轻松实现几何直观,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但利用课件节奏太快,对高职学生的理解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合理搭配是关键,高职数学的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二、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1.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
由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因此他们接触较为抽象的高职数学时,容易产生难学或厌学的情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纯粹为考试而学习,及格万岁,这对教学极为不利。教师可适当插入一点数学家的历史背景或实际生活的故事,以学习数学的方法、思想和目的等方面为题,师生一起思考和讨论,初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和掌握数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良好、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授业与传道并重,强调数学与其他科目在学习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大纲统一,指导分层。合理控制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尽量展示数学美,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真正价值。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懂得数学在本专业及现实社会的作用及如何用,逐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2.高职数学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高职院校本着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结合实际,突出应用。教材的选取必须以适应高职学生学习和符合专业特点为前提,取材合理,深度适宜,语言通俗易懂。以生活案例引出知识点,重视重要概念产生的背景。不通过繁琐的证明让学生掌握概念,而是用典型的专业例题来替代,达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效果。尽可能用简单计算引出公式,用直观的图像引出性质。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学生认知能力比较弱,加上高职基础课时间少,很多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新旧知识很难衔接。教师必须注重直观教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参与学习活动时间。先让学生预习,把学生自己发觉的一些问题带入课堂,讨论、研究、教学、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讲解例题时,不要把重点放在解题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只要学生明白解题思路和方法,动不动笔根本不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解决学生听得懂而自己不会做的问题。
一堂课的重点是确定的,难点却要看实际情况,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是死结,教师可通过提问和上台做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回顾旧知识,注重分析新旧知识存在的联系,启发诱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针对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论推导,增加基础操作过程。加入一些多媒体教学,使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便于理解和记忆。加入数学实验辅助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加入数学建模教学,使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升华,也是数学综合知识的完美体现。
4.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学生对数学的掌握情况,可将学生的总评分分成两大块,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从小测、课堂表现、出勤、作业、数学建模论文等方面进行考核,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期末考成绩可采用半开半闭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数学常见繁杂的公式,令学生望而生畏,尤其是到期末多科目复习,考试时间紧凑的情况下,为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克服考试畏惧情绪,可实行可携带部分考试资料的半开半闭考试法。这种考核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在抄公式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学生抄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复习和记忆的过程,而且可以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知识点对学生造成的压力,把精力放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应用上,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作用。考试内容可以适当加大,难度也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师在命题时就可以加大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题。还有就是建立较大试题库,考教分离,客观评价教与学,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12400440111)
参考文献:
[1]武亮英.高职数学教学中思维培养小议[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盛祥耀.高等数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单宏强.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7(12).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开放式 高中数学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主体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学习不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及归纳总结,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及思想”,并能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开放式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探讨。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①培养和捉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③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④刺激学生提高数学智力;⑤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的学生。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开放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讨如何切实提高数学的开放式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而数学学科的“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放式数学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3)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手段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多媒体的使用,使我们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解决的问题,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特色。
三、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利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已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将给数学课改和数学的学习带来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生机,同时也给每个教师的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曹巧宁.标新立异--浅谈新课标下的高效数学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
关键词:地理科学;数学;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67-02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学教育要为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者开始了学科渗透或是课程综合的研究与尝试,使得课程综合化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地理学作为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然而,通过对多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阅读发现,高中地理第一册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其中最难学习的内容“宇宙与地球”一般都放在教材的最开始,这部分知识与数学之间的联系颇多。学生在缺乏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理解更多的知识,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学习这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即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与其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拓宽思路的同时发展能力。
一、数学思想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建立在这门学科内容之上、蕴藏在学科内容之中而又高于学科内容的东西。郑毓信[1]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论》一文中强调,数学思想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到的思维方式与策略。而蔡上鹤[2]认为,“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由此可见,究竟什么是数学思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需要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结合本文主旨,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对数学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即应侧重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1.采用公理化思想解释日食与月食的发生。在学习日食与月食时,我们学到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为新月,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为满月。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时,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时,但是反之,每次新月(满月)时并不总是发生日食(月食)。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就借助几何中三点共线共面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知识点。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讲解:日食(月食)发生的条件就是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月球可以遮住太阳(地球可以遮住月球)。但是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白道平面(月球公转轨道面)并不共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平面相交形成一条相交线,如图1所示。所以只有日、地、月三者同时位于这一相交线附近时,才可能在新月(满月)时发生日食(月食),如图中B、D的位置。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其他位置,如图中A、C处时,日、地与月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发生日食或是月食。
2.采用集合思想分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中的各级,用语言表达为:地月系由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包括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与银河系外的其他恒星系共同组成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看起来比较繁琐,所以可以借助数学集合知识来表达:{地月系}={地球及其卫星月球},{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它小天体},{银河系}={太阳系、银河系外的其它恒星系},{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从属关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采用图像思想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图形是一个直观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上的图像生动、直观地表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这些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图2是数学上常见的正弦曲线:横轴代表时间,周期为一年。曲线与横轴的焦点分别代表春分、秋分,最高点代表夏至,最低点代表冬至。纵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上半部分表示北半球,下半部分表示南半球,另外,上面的图像还可以用来记忆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辐射多少、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这样,就将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直观地集中在一个正弦曲线上。
4.归纳思想巧记地理数据。有些地理数据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同或倍数关系相同,单独记忆比较困难,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很容易记忆。如: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热带和温带的纬度界限、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位置都是23.5°;极圈度数、温带和寒带的界限、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纬度范围都是66.5°;秦岭―淮河既是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800mm降水量先通过的地方;亚洲的海拔是1000m,香港的面积是1000km2,这两个数据就是1000,单位的区别学生早已知道。另外,我国南北长度和黄河长度都是5500km。现行地理教材中大部分地理数据都可以利用归纳的思想先建立数据点,再到数据线,最后形成数据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5.逻辑思想分析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问: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解:{现在黄赤交角:23°26′;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66°34′}{回归线的纬度=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纬度变高,极圈的纬度变低}{热带和寒带将扩大,温带将缩小}。这是典型的运用逻辑推导解决问题的方式,逻辑推理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关于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大都来自于数学。而必要的逻辑推理是解决任何地理问题都需要的,如果掌握得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其他学科联系非常密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应用各科知识,加强地理教学同其他科目的广泛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速效而科学地把握其科学原理,把地理教学转化为理性、感性、趣味性很强的一个过程。这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