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能力提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

第1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一)进度管理模块。对于采购过程所涉及到的关键节点,实施有效地控制,例如所涉及到的采购任务的启动提示、上游技术规格书的出版跟踪等。借助平台实施系统自动化监督提醒,对进度进行精确化、主动化的管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管理层都能对业务动态予以掌握。

(二)工作规范模块。工作规范涉及到诸多程序以及条文规定,比如说采购制度、过程报告、招标文件、合同文件等。每个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规范载体,对公司的采购程序、制度、所涉及到的标准原则以及步骤等予以明确熟悉。

(三)业务标准化模块。通过标准化文本循环体系的构建,其中包括三库(业务特征库、合同字库、经验反馈库),三库联合确保合同文本的形成,及时的对闭合循环管理予以使用、反馈、改进,确保合同文本进行有章法、有依据、有载体的进行改进。

(四)学习园地模块。平台必须对以往的采购经验以及知识进行共享,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必须对于在采购过程中的经验或者知识必须进行上传分享,例如最为常见的采购总结、出差总结、技术培训总结、工厂调研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学习园地应该全面进行开放,每一个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相应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整个团队的氛围越来越好,能力逐步提升

(五)档案管理模块。采购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件以及档案等作用就在于对相应的阶段的采购环节的工作成果进行记录,实施档案的有效管理有助于对采购过程的有效控制。档案管理模块的目的就在于对采购工作所产生的文件进行归类整理,例如技术规格书、采购策划、资格审查、评标办法、评标报告、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等几十类文件。为采购过程提供一个明细、清晰的信息记录,为采购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使得组织提供了完整的标准的信息资料。

(六)日常管理模块。经过对日常业务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建立健全完善日常管理架构,要照顾到多方面业务管理活动,比如接口协调、对外经营、会议纪要、内业控制如工作周报、任务督办、出差管理等相关方面。对采购业务的日常管理途径进行完善,优化。各个专业小组能够借助平台做好平时的采购工作。其中通过对工作周报告的查看能够对相关的采购任务的全采购周期进展及提请关注事宜进行记录查看,管理层通过平台可以对容易出现风险点进行指示,通过平台将处理结果及时的向上级管理层进行反馈。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宜,管理层做好督办命令的下达工作,平台能够对督办过程的进展情况以及完成情况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平台的高效运行实现了内部业务同外部需求实施有效的无缝连接,为工程的项目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核电设备采购管理体系平台应用

(一)构建科学规范的信息积累与规范平台,保证公司的有效学习。采购基础平台能够为日常采购业务提供指导,同时平台本身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功能齐全强大,平台信息包含有市场、成本、文件、标准化文本、工作规范、总结与反馈等,不断地对以往的数据信息和工作成果进行累计分项。一些年轻的、缺乏采购经验的业务员能够借助平台不断地总结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使得学习氛围、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习型组织得到了可靠地建设提升,这样扭转了以往的采购成果过度依赖个人操作技能以及经验的传统格局。

第2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关键词:能力 绩效 激励机制

研究背景和问题

文章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第一,对能力的解释是通过行政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第二,将企业激励机制导入个人能力和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中。进一步揭示出研发人员在一定激励下可以通过个人能力提高绩效水平,体现出激励机制在两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为企业更好的为IT研发人员实施激励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理论与假设

(一)能力

关于能力,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心理学家认为是一种个人内在潜质的测量结果;管理学家从功能的角度认为其是组织的目标是否得到最佳实现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经理们把它作为一个技术工具,为招聘、定位、培训、评估、提升、薪酬和人力资源计划等人力资源策略提供方向,教育学家认为其与工作资格的认定和工作水平的高低有很重要的关系,并试图将其与广泛的培训相联系;政治家运用这一概念作为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方式。

本文综合以上不同学科,从系统论的原理出发,认为能力是一个具有输入功能和输出功能的双向性系统,其中个人潜在的多项特质是系统的输入因素,绩效产出为系统输出因素,这些特质与个人的工作绩效水平有着高度的因果关系,它们通过培训、激励等措施能够实现高效转换。

(二)能力与绩效

最早人们将人的特质定义为能力。大多数人提到能力时都与绩效联系在一起。1999年,Orth和Athey第一次提出能力管理这一理念,并对人力资源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目的是为了阐明通过发展和运用个人能力,已达到提高个人绩效的目的。2005年,Heinsman et al提出能力可以对员工的行为做出指导,产生一整套的绩效标准,加强员工与雇主的沟通,对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激励

激励指将动力进行传递使其活动或作功。在企业管理中,大部分人将其理解为薪酬、工作环境、职位、培训机会和工作岗位等,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人或组织进而到达预先设定的目标的行为手段。笔者认为激励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种。这些目标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特征,绩效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激励产生短期的显性特征,但激励的最终目的应当以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员工的隐性特征。笔者通过研究对激励进行总结:激励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可以将个人内在的潜力驱动、激发出来,因而达到提高组织各成员能力的作用,使个人能力有所增强。激励在提高和改善个能力,提高个人绩效水平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数据收集

1.IT研发人员能力问卷的设计建立在Lyle M.Spencer对于技术专业人士的一般能力模式的分解基础上,包括成就取向、冲击与影响力、概念式思考、分析式思考、主动积极、自信心、人际EQ、关心秩序的议题、寻求咨询、团队与合作精神、专业知识、顾客服务倾向等12个方面,初始问卷由14个题目构成。

2.激励问卷的设计建立在以往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IT研发人员这一企业人力资源的特征。该群体拥有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新产品和服务等,其需求是全方面和多层次的,因此将激励机制分为薪酬机制、提升机制、工作机制、培训机制,并分别设置四个问题,其中薪酬机制属于广义上的薪酬机制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股票等一切可以用货币进行量化的薪酬。

3.根据Borman & Motowidlo将工作绩效分为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进行本次绩效水平问卷的设计依据。将IT研发人员的各种指标相互结合,例如顾客服务倾向、创新行为作为评价员工绩效水平的重要因素,管理绩效作为影响员工绩效结果的重要一环,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包括:管理绩效、关系绩效、服务绩效、创新绩效、任务绩效5部分。

上述部分完成了初始问卷和最终的23个问题,全部使用5点量表,其中,1的含义为从来没有,5的含义为经常如此。这3部分都通过SPSS12.0软件进行主成因分析,能力、激励、绩效水平作为公式中的三个变量,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权值的计算,最终得到所需要的测量值。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湖南省和广东省6个高科技公司的研发部,这6家公司均为上市公司,其中有两家为香港上市公司。问卷总共发放200份,回收176份,其中9份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84.5%。

(二)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第3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关键词]企业需求 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

一、提出问题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以服务为宗旨是指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培养目标等方面,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质量检验标准。

我国的中职教育走过了漫长的摸索、改革的道路,现在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阶段,就“服务”与“就业”这二个关键词而言,企业对“服务”满意吗?学生对“就业”满意吗?通过对企业的用工需求与中职学校毕业生输出二方面的数据对比,目前就业市场存在极不和谐的声音:企业抱怨“我们招不到合适人”;学生抱怨“我们找不到对口工作”!

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呢?人力资源部门以什么为考核录用的标准呢?调查表明:现在企业的录用形式既不是凭一张理论试卷的分数录取,也不是单纯地考核专业操作技能,而是包含责任心、安全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即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求职者具有对应岗位的专业能力,还要求与对应岗位存在隐性关系的非专业能力。所以,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包括诸多非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综合能力”并不是一个新兴词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教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和一线教师愈发深刻认识中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人们在观念认识上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偏颇和盲点。

(一)对综合能力的概念界定不明确。

我国对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概念尚缺乏权威机构的认定。通过分析教育部的教学文件发现,教学目标被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似乎只是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词涵而概之,而究竟什么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有待探究。目前借鉴国外的的说法可将综合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但国外对综合能力的划分形式和内涵解释带有各自国家的人文特色和职业背景,我们必须进行本土化处理。

(二)片面地以专业能力替代综合能力。

查阅对比诸多优秀教学设计范例,可以看到,专业能力被细化到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针对不同学科有明确的描述和规范的词汇:了解、理解、掌握……;能操作、会测量、会排除……,而专业特色不是很突出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往往被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概括: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安全意识、责任心,提倡吃苦耐劳的精神。显然,对那些非明显专业特色的通用性职业能力不够明确,似乎以专业能力替代了综合能力。

(三)缺乏对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二者关系的研究。

国外引进的词汇:“跨专业能力、可迁移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隐性能力、软能力”等等,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非专业能力,如何看待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关系呢?有人说,专业能力可能对学生的一次岗位起一定的作用,而非专业能力对学生的晋升岗位及职业生涯的后期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企业用人部门录用新员工时更看重哪种能力呢? 我们在教学过程和评价环节中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值得有关人士思考。

(四)教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不够深入。

在中职教学中,如何以专业活动为载体,在培训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值得同行研究、实践和反思,但现有的中职教学实践尚不够广泛,更缺乏对实践过程的行动反思,特别是缺乏公共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以及专家的指导。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实践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我们采用分解教学目标,针对学习主题、学习素材,有侧重地培养和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最后进行汇总考核的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专业能力:在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提供相应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学习专业知识、习得实际技能。在专业能力的历炼和提升过程中,学生要知道学习某一部分知识对具体工作有什么帮助,实际操作的时侯也要明白相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即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

如对于检修工而言,变压器的构造是纯知识性的内容,但学习构造的目的是为了能进行相应部件的检修和操作;变压器电压的调整是技能型的内容,但对高压绕组调节时,学生一定要清楚高压绕组和低压绕组的相对位置。

(二)方法能力: 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今后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取之不尽的智慧,中职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里所说的“渔”就是指方法,方法不仅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工作方法。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发现或总结岗位操作的规律与技巧?

方法的获得可以经历四个阶段:教师或视频示范—学生模仿—重复训练—自主创新,如摇测电容器的绝缘电阻等许多试验与检修项目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教学步骤进行。一些专业规律也可以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出来。如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后的电压表读数特点:“一低、二高、三不变”;PT断线后相电压“一低、二不变”,线电压“二低、一不变” 等等。

(三)社会能力:人本身具有社会属性。面对未来纷繁复杂的职业挑战,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应对,所以必须集合团队的力量,人如何在群体中与各种人相处既是岗位工作的需要,也是基本生活的需要,对于90后的独生子女而言,比单纯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技巧、合作包容意识、理解沟通能力。

课堂教学中采纳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团队辩论赛、模拟招标会、“世界咖啡屋”等形式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遇到个别合作不起来的课堂局面,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如谁接线、谁检查、谁读表、谁操作等?并要求角色轮换。

(四)个人能力:通过研究国外有关文献发现,个人能力是从社会能力中分解出来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个人能力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不能与社会能力相悖。教师要培养学生个性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如成长背景、学习基础、职业愿望理想等,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天性和潜能,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定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完善自我,形成与专业特点相匹配的个性能力。

有的学生光说不干,可以让他展示一下操作过程;有的学生羞涩胆怯,让他先回答一些不需要过多叙述的“是、否”问题,逐步过度到阐明“为什么”的问题;有的学生不求甚解,可以提出一连串由粗到细的问题追究下去……

四、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一)在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一词出自《论语·为政》,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种教学观点早已得到每一位教师的认可。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仅仅因学生的资质不同而施教还远远不够,因材施教的“材”应该包含三重意思:学生角色的“人材”、员工角色的“人材”(从人材到人才)和教学内容“素材”。除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还要考虑他们今后的从业角色,针对不同的岗位目标有不同的教学方规划,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教学内容特点不同,教学技巧也是不同的。

(二)突出多元评价对提高综合能力的引导功能。

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评价常用分数表示,一般认为:全班分数结果符合正态分布才说明教师的考题难度适中,整个班级学习效果令人满意。甚至考试成绩是否正态分布还被列为考量教师教学水平的硬性指标,有个别教师为了达到某些要求,想尽各种办法使学生成绩“被正态”。但中职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很重要吗?其实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并非以分数能够简单衡量的。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多元评价并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元评价就是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师评,变为师评、自评、互评;评价的角度由单一结果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引导功能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个性化的评语起到纠错、激励和鉴定的作用。《教学勇气》一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认为: 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过程提供指引,而不是最终的审判。评价是师生心灵交流的一个途径,现在的中职学生需要更多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

在培养中职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职业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前,自己需要具备哪些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基于企业需求培养中职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探讨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教学勇气》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在公司里,本人担任内务的职位,主要负责开单与出纳工作。还有其他一些展厅日常工作的监督,也在个人的工作范畴内,分类总结

1、开单

此项工作需要做到足够的仔细、认真、谨慎。对于产品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认知。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很多工作上的失误。还需特别注意数据方面的。对于这份工作,我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应更仔细认真,尽量避免出错;效率的提升,仍需加强。做到更快更准,才是最终目标!

2、出纳

展厅日常收支工作管理,做到数目清晰明确,日清月结。做好登记明细,以免出现疏漏。当天收支情况及时输入电脑。在过去的半年里,做得未够好,来年必须完善。

以上是职责范围内最主要的工作,毋需置疑,必需竭尽所能做到最好!此外,还有很多展厅的日常工作需要注意。包括:早会记录、展厅人员出入登记、客流量登记、电脑日常工作的维护、公司q群信息的及时传达。另外还有展厅样板的维护:样板的出仓,必须经过公司的审批,做好登记以及相关的手续,展厅的出仓样板,需及时作好补充。还有展厅卫生的维护,属于个人负责的卫生区域,必须每天做到位,龙头、五金配件的维护,每月至少打蜡一次。这些工作尽管琐碎,但是,却高度体现个人的工作责任心。力所能及的事,更需要在细节上完善。因此,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非常必要。

第5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关键词:CDIO;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8-02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该理论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相结合,注重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启发式学习,重点放在“做中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工程热力学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化,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能动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大都有“难教难学”的感受,本文总结了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开展工程热力学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工程热力学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抽象、难理解。工程热力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其基本理论是从工程实际出发,经过抽象、概括和简化的方法得出的,并用于指导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该课程概念多,且具有抽象性、多义性、模糊性。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焓与熵的意义,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等,不易理解。

2.授课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环节。在授课形式上,大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多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及以往的教学经验设计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和主动学习探讨的兴趣。

3.课程安排密集、任务重。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我校能动专业第1―4学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第5学期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在第5学期,而学生刚由通识教育转为专业学习,在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的转换上还未成熟,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势必将影响学习效果。

4.考核形式单一、局限性大。在考核方式上,目前采取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模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分值比例是3∶7。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作I完成情况及学生的实验成绩,各占总评成绩的10%。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将学习精力集中于应对期末考试,对课程内容不求甚解,对于分值较小的实践操作不加重视,不益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CDIO教育模式下的工程热力学教学实施方案

我校依托航空航天领域,致力于建设机械类、能源类、电子信息类以及航空旅游类等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并贯彻始终,此培养理念与CDIO模式不谋而合。自2014年起,能动专业教学团队在2014、2015级课程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以工程应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程项目全周期为主线的教育思想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需求。

1.基于构思(Conceive)理念的启发式、散点式教学方式。CDIO模式的专业目标是把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基于此理念,教师在课程编排构思上,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尽量地将理论系统化、实际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列举工程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将知识化整为零,分解细化,突出重点,让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服务,同时也能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提问式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力求做到课程设计构思皆以学生为主体,以此为指导思想安排整个课程教学。

2.基于设计(Design)理念的多元化、阶段化的呈现形式。CDIO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产品为导向、受众为主体指导整个生产学习过程。基于此思想,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掌握程度,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进度及授课形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课程呈现方式上,工程热力学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且公式间联系紧密,应多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进行。在教课课件的制作上,应多结合生产实习成果开发交互性好的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在多媒体中多使用图表、插入音频、视频材料,直观展现相关知识点

3.基于实现(Implement)理念的实验性、任务性课程结构编排。CDIO模式倡导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实践上以产品、过程或系统的生产周期作为工程教育的框架或环境。具体到本课程,以实验服务于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热力学过程的有效链接。过去工程热力学的实践课比重小,且实践类型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教学中,增加了部分探索性及半开放性实验,由学生提出自行提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基于运作(Operate)理念的全方位、多指标考核模式。传统的成绩评定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引导,不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CDIO模式要求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专业目标并能够经过专业利益相关者的检验。对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以及学科知识应融入专业考核之中。为此,我们将考核重点转变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将CDIO模式的运作理念融入到成绩评定中,采用多角度的复合标准,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作业完成、课程总结等方面,按照40%、20%、20%、10%、10%的成绩比例给定。

5.以CDIO模式为指导,注重教师自我能力提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个人能力、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将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我校目前能动专业教师大都以中青年为主,专业能力、授课经验都有待提高,CDIO模式对教师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在完成课业工作的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提升在一体化学习经验、运用主动和经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考核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每年我校针对每个本科专业选送1名骨干教师去德国进修学习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为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每年安排1―2名青年教师去企业参与相关的工程项目。

三、结束语

本文总结近年砦倚TCDIO教育模式下开展工程热力学教学的具体做法。从实际效果看,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成效明显,可适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然而,在实际推行CDIO工程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如工程教育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协作,这要求实施小班教学,对于每届招收120人左右的学生规模,相比传统的大班授课,这无疑增加了教学成本。对于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工作负荷显著增大,如何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参考文献:

[1]刘增辉.CDIO―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8,(14):64C67.

[2]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C119.

[3]徐新,罗国华,靳海.CDIO理念在化工热力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59C160.

[4]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1C23.

[5]何宏舟,邹峥,丁小映.提高“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2,(4):65C69.

[6]吴晓燕,杨学宾.“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J].电力教学,2011,21(079):157C164.

第6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出现,企业面对的环境前所未有的多变和复杂。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致力于提高组织整体绩效、提升组织的系统产出、增强组织的反应速度。而这三方面统称为组织能力发展。组织能力发展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在当今现代化的市场机制中,已逐渐演变为人力资本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将是决定组织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对组织能力发展的理论和执行过程进行了阐述。

组织发展(OD),是一个计划好的,不断提升组织效率以达成战略目标的过程。根据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组织必须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才能存在下去,一个是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另一个是适应外部环境。第一项任务要求组织经由某种复杂的社会过程使其成员适应组织的目标,而组织也适应成员的个人目标。这一过程也被称之为“互相适应”、“内适应”或“协调”。第=项任务要求组织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交换,称之为“外适应”或“适应”。外部环境依托于组织的对外部门发生的外部联系,而内部系统的缔造则完全由企业的管理层掌控。不能忽略的是:人力资源将是组织内外部环境沟通的桥梁。缺少了人力资源这一“中枢”的协调与有效运转,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组织能力的发展。

随着组织机构的不断成熟,人力资源在组织内部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转变着。人力资源已不仅仅在招聘甄选、培训发展、薪酬福利、绩效管理等方面起着职能化的作用,HR管理者正朝着组织的战略伙伴的角色努力发展着,他们已经更多地关注于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思考。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要能够将企业的策略、竞争优势,贯穿到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因此,企业的组织能力将是企业的成败关键,只有致力于提高组织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在组织内部的作用。于是组织能力发展(OrganizationCapabilityDevelopment)成为了当令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组织发展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组织发展体系相对不够成熟,但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欧美外资企业进驻中国,组织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已逐渐成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焦点。

一、灵魂之曲——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能力发展的指导思想

组织能力发展无疑涵盖着十分广泛的内容,提升一个组织的能力其实不仅仅是单个员工的个人能力的提升。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源发展关注于组织内部个体的成长,而组织发展关注于体系、流程、结构的发展。组织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公司总体战略方针,辅以相关各种工作计划的实施,包括组织架构、愿景建立、变革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套用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说法:组织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DNA。一个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势必具备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三星和3M都以创新能力见长,Dell以个性化服务闻名,Toyota以高品质打造品牌价值。沃尔玛更是以低成本领衔全球。可见在明确企业战略之后,只有开拓出属于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产生出相对应的组织机构的能力,进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了明确的企业战略而没有强的组织机构的能力。战略仅是一纸空文。就企业内部而言,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应该是核心竞争力,员工的很多想法和建议。往往会为将来组织能力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发展的三重奏之曲——组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文化观念对员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往往员工都习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去处理每次发生的问题,很容易在总结困难时把外部的情况和困难列在最显著的位置,等待组织的指令和帮助。然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传统的思维模式可能会造成组织反应的滞后,尤其现在的市场是如此细分和专注。因此,首先应该做的是突破企业原有的传统模式。让员工改变思维模式。改变思维模式是组织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起到改变现状。让员工自己思考更合适的工作模式,走出传统模式造成的束缚。在进入实质性的组织能力评估和提高过程之前,这种改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使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设立一个规范的行为准则,去引导员工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与企业的发展需要保持一致,从环境上造就一个改变现状的气氛。

第二重: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一般来说,个人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技能,包括产品知识、相关技术等;另一种是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团队协作、风险承担、主动性、应变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但是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要以核心的竞争力为基准找出各个部门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并作为招聘、绩效评估、未来升迁潜的依据。因此,提高个人能力的关键是首先与核心能力相关联。在这点上,可以协同一些专业机构做研究调查,进而整合和确定岗位的要求,设定相关所需要的岗位能力都要能提升和体现公司的核心能力。最后,就要使用评估工具对每个岗位进行评估,然后对评估结果作个体和整体差距分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相当的时间跨度。评估过程一般从自评开始,所有的评估结果都需面对面与员工沟通。一线经理与员工都会参与发展计划的制定及未来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的每个能力项目的行为标准也要能够量化,一方面便于做差距分析,一方面能够保持其公平和准确。差距分析对于组织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将涉及到组织未来的行动方案和发展计划。

第三重:建立完善的员工管理模式。市场是时刻变化着的,这就要求组织的结构也必须时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其模式,如此才能将员工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组织的架构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员工的平台,领导层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平台越来越高,而不失稳固。搭追一个适合自己组织目标的员工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和组织SWOT的有效洞察。打个比方来说。若是一个以关注渠道为核心的组织,就需要减少汇报的层次,并充分授权给下级经理,使之更走近客户和终端用户。同时也需要改善内部的流程,加快信息的传递并配以明确的业绩考核系统,能够让员工看到明确的目标,让其准备好接受挑战的能力。概括来说,员工的管理其实也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过程。组织需要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做出重新设计与改变,相对应各个工作岗位的要求也有可能随时都在调整,这就对员工的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也需要组织管理层在员工工作部署上高瞻远瞩,给予每个员工在自己领域的空间。这样的组织才可能成

为高效、高业绩的组织。

三、生命之曲——组织能力发展的过程分析

组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续行动计划。

1诞生:组织现状分析与能力发展框架。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以目前组织情况的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的分析报告、组织的SWOT分析。从这些分析中,可以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处于什么样的状况,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于商品/服务的需求、客户的购买力等等。组织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程度,往往也受到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目前的基础上。首先必须了解到组织目前所具备的竞争优势。结合所欠缺的地方,做出一个合理的组织能力发展蓝图,来支持企业的未来发展,迎接行业内竞争的挑战。所以,组织能力发展框架是经过了对组织的全面分析后才应运而生的,它需要经过整个组织的反复讨论和专业机构的指导建议。一般来说,它主要包含领导力发展、组织/工作岗位设计、企业文化和员工能力等。当然这只是四个大的方面。具体的工作需要落实到以后的实践行动中。

2成长:组织愿景与远期计划。在充分掌控了组织目前的状况分析后,需要对组织的愿景与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组织能力发展的作用。更好地将各项工作的效果体现出来。第一步是确定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计划。一个明确的目标能使得组织的发展更有针对性。当然战略目标的合理性也是需要保证的。第二步就需要将企业的目前情况与未来期望作对比分析。这个分析所基于的便是市场对于组织能力的要求,竞争化的市场要求组织内部的每个职能部门也需要时刻变化。因此,对于组织远期架构的清楚认识十分有必要。最后一步就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体的、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远期结构蓝图。这将会直接决定组织提高能力所需的工作要求、能力和培训随之要做哪些调整。

第7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酒店专业;实习

实习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教学环节,但实习过程中学生思想波动大、与客人发生争吵以及与同事领导相处不融洽等现象屡屡发生,最后导致中断实习。高校要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

一、学生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要兼修

大多数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该在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多下功夫,理论知识同样不能轻视。只有通过二者兼修,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学生。文化素养对于学生个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的教育、启迪、陶冶、审美等功能更多体现于间接和深远。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犹如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两条“腿”,专业技能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走更稳,而文化素养则使学生经过文化的沉淀和熏陶后综合素质更全面,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的更远。只有推行“教书与育人”并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才能水到渠成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主线贯穿式教育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更为重要一些。通过跟踪学生实习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实习前往往把酒店行业想象的太美好,不理解服务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实习时在对客服务中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会极度委屈,情绪失控进而产生对工作的质疑甚至产生退出的心理和想法。这与日常教学工作中忽视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和职业信念的灌输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主线贯穿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条“主线”可以在入学初期、教学过程、实习过程以及选择职业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按照顺序循序渐进的完成。

三、实习单位选择要多元化

高校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有重要的把关责任,要尽量选择不同经营类型、对学生而言发展空间大、对于校企合作有完善成熟的管理经验的酒店做为实习基地,经过认真地考察合格后才能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实习单位时要从学生性格、日常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扎堆”,导致一名学生有思想波动影响整个实习点学生情绪的状况发生。同时,对于学生们反映的实习单位存在的管理问题,要及时与实习单位沟通,使校企双方都能得到提升改进。

四、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提升

第8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关键词】竞争;设计;创新思维;培养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特色和基本格局,超越竞争对手实现设计后来者困境破局,是每一个企业必须实现的使命和所要达成的夙愿。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设计行业还处于起步时期,而八九十年代是发展壮大的阶段,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设计行业则应该是发展的高峰期。

一、竞争超越性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那么设计是什么?怎样设计?设计的核心又在哪里?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设计,是一个设计的年代,更是一个创意的社会。中央的创意产业的提出,给设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的时代,要以创意为核心,以特色为导向,以发展为目的。基于设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也论证道,人性本是自我塑造的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无限的创造性活动。若想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对创新思维的特点进行诠释。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包含“主观能动、发散思维、多元创造、求异思想”。

主观能动: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突破求知欲;发散思维:是在设计时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元创造:是对综合素质提高的强烈愿望;求异心里:在工作中的独立思考、求异思想。

二、竞争超越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般来说,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有四个方面的素质锻炼:理论支撑、发散思维、强化视觉、实践应用,这几个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发展,正是创新思维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理论支撑。是指人们对前人所总结得出的优秀经验加以学习的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根本。理论是继承性、发扬性和总结性的统一体,是实现竞争超越性创新思维的支撑点,要实现创新,则需要良好的理论支撑,从而实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真实理论,就是理论的真实性与可行性。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对理论的真实可行性进行必要的验证。系统理论,要求我们在学习时需要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和系统学习。综合理论,是指学习理论知识时的广泛性与综合性。我们生活在快速发展且多样化经济的国际经济背景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注重综合性知识能力的培养,广泛学习相近或者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充实所学专业的理论构架。

(二)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是一种不按常规套路思考解决问题办法的独特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最重要的几个特点是:能动性、独创性、多向性。能动性,实则是主观能动地适应并主动创造,也是对思维的多变性理解,需要思维的多样性和变通性,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能力。独创性思维是指对设计具有不同的见解,不同常人的思考,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有独到的见解。而多向性,即是思维的发散、灵动、波及,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多方向、多维度、多方法地去思考问题和寻求对同一问题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三)强化视觉,即是培养学习者的视觉感知能力,从而达到对视觉认知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进而综合应用于设计创新中去。感性体验,即是满足我们对视觉形式的要求,激发对视觉的情感冲击,进而寻求创新思维的途径。理性思考,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对思维的理性考虑,这就体现在对事物的综合理解与深层剖析。

(四)实践应用。是指学习者在有强大的理论支撑的前提下,进行必要和必须的断点或系统实践。实践首先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论证,论证理论在所属行业的真实性与可行性。接下来就应该将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熟悉操作流程与相关工艺,从实践从创新。

理论论证,是在必要的、系统的学习后,应对理论进行论证,论证理论的真实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熟练操作,这对于设计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硬伤,很多人理论知识充分,说起行内理论知识条条是道,但是一旦谈到实际应用或相关操作时就哑口无言了。这就形成了当前国内教育的一个弊病——很多人缺乏对实践的认识,缺乏对工艺的了解,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对理论的延伸和对实践的应用。同质异化,这是竞争超越性创新思维培养的重点与目标。学习前人的理论与实践,无非是为了在积淀到一定量的时候,达到质的飞跃,这就是同质异化。

三、竞争超越性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习者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学习者设计创新的灵魂所在。学习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就体现在对人对事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综合考虑、多角度思考,从而达到个人能力的飞跃。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设计业发展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发展,那么在竞争越演越烈的社会必将处于劣势。因此,培养学习者的竞争超越性创新思维,是一个肩负设计发展的重任,是强国富民的必经阶段,更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帆.产品开发与营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 何明.走向市场的民族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吴春晖.在设计中寻找民族性[J].青岛大学高教研究, 2002.

第9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高职院校进行扩招,学生在校园生活过后直接面对社会竞争压力,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方式进行就业,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据调查2015年大学生人数超过700万,连续出现几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但调查中还发现,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部分岗位仍存在着人才短缺,地域性就业差距加大,技术岗位空缺等情况,呈现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的状况。

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更偏重于热门专业,影响力资源合理配置,造成人才的供给大于社会需求,部分专业长期扩招,给学生升学造成思维定势,认为热门专业具备社会前景,方便就业。但事实上根据调查,市场上这类型专业的人才已经趋近饱和,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高于高等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能力。

(二)教学模式脱节。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当前我国教育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矛盾,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无法面对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三)就业指导落后。目前我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针对毕业生进行,对新生的就业指导较为忽视,很多学生直到学校生活结束才出现就业危机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影城就业意识,从而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培养个人能力,而当前教育就业指导很明显从学生入学之初弱化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成为了“象牙塔”。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如何选择工作和如何应对面试,忽视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品德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融入职场环境,空有才华无处施展,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积极性,甚至快速进入职场会使学生产生功利心里。

三、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专业。学校应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实际调研,组建评估小组,客观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和层次,进而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对专业尽可能的进行细化,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针对性需求,例如山东大学外语类专业英语专业细化出应用英语专业,同英语专业各有侧重,以满足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不同方向的需求。政府应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规范专业设置监督,针对部分高职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进行评估,确认符合市场要求和教学标准再批准开设。加强对冷门但市场岗位空缺的专业进行宣传,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使学生意识到行行出状元,如农、林、水、地、矿等专业。

(二)改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分制教学。学分制教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灵活性,学生可以延长毕业时间,通过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亦可以在工作之后重新回到学校充实个人知识储备。

2.搭建实践平台。搭建实践平台可以通过教师带队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展开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学方向工具针对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升个人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吸引学校中的优秀学生进入企业任职,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3.与国外高校联合。部分高校同国外高校联合,开展学校联合项目,促进学生朝着国家化方向发展,不断开拓视野,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以满足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符合社会精英人才需求,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同国外多所高校联合开展寒暑假交流项目,3+1留学生互换项目等等。

(三)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应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在各个年级学生中展开,对新生和毕业生应该同等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组建就业指导队伍,分析研究当下就业形势和就业特征,根据不同专业的就职特征总结择业方式、面试技巧、面试心理等指导课程。

2.建立健全全国人才信息网,为学生提供招聘会、宣讲会和企业实习机会,为学生就职提供机遇。

3.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政治道德德育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中,引导毕业生正确选择专业,培养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