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两学一做交流研讨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角的表象,我设计了许多小游戏:说说角、找找角、比比角,其中我自认为最得意的是一个用手势表示角的方法――伸出右手的食指,与左手食指末端相抵,就形成了一个角。学生兴趣盎然地用手势比画着,有的同学甚至在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在对答如流的课堂交流中,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研讨中,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看着孩子们喜形于色的面孔,我窃喜:“学习的积极性这么高,说明效果一定非常好,接下来的反馈练习,就瞧好吧!”可是,当练习时,问题出现了:当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时,居然有80%的同学说有两个角。仔细问了问原因,才知道:他们把两条边各算成了一个角,合起来不就是两个角了吗?这岂不气死我也!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
一、没有认真分析孩子的心理,只图表面上的“独特”
并不是所有的独出心裁都是有用的。用手势表示角固然新颖,可是,孩子们基本上被这个新颖的手势给“迷惑”住了,根本没有按照“先找顶点再找边”的方法来做,这样就严重地阻碍了他们对角的理解。
二、没有抓住孩子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强烈的刺激使孩子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而好奇又能激发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氛围,唤起学生的兴趣,拨动探求知识的心弦。例如,本节课我完全可以从周围的众多物体中找到角,先看一看,再摸一摸、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这些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了解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我不用,偏偏选用了自己认为新颖的办法,岂不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哎,真是自作自受!
三、没有用孩子的方式去表示孩子们心中的“角”
只能用两根食指才能表示角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孩子们的心中,如果他觉得伸出的胳膊和身体能组成角,那么他完全可以伸开他的胳膊:如果他觉得叉开的两腿能表示角,那么他完全可以叉开他的小腿;如果他觉得蹲下去的时候膝盖能表示角,那么他完全可以蹲下去一边玩一边摸着他的“角”;如果他觉得用两支铅笔表示的角更好看,那么这种方法也不是未尝不可的……狭隘的成人化的眼光,怎么能让孩子接受呢?这是一成不变的教法、僵化死板的教法呀!
关键词:分工合作以人为本开发潜能认真倾听培养创新
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经历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科学探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05-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着差异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一些新理念,就让学生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谈几点粗略的做法,与同行们共同商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土壤。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个问题情境需要我们教师来创设。教师要创设一个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能积累丰富的事实材料,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再创造”。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下列情境中去:由同桌合作,从课前准备的几个小正方形(每个都表示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中,任意取出几个,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后,记下它的面积、长、宽等一组数据。要求每桌先至少拼出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记下相应的每一组数据。然后集中观察这几组数据,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和探索交流行动,不但抽象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对归纳法也多了几分体验。
二、提供探究机会,主动探究
在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后,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已成为学生切实的需要。这时,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自身要通过观察、猜测、尝试、操作、验证等方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困惑。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新的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减法的验算”一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加法的验算是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因此他们自然想到了减法的验算能否也互换位置是不能调换的。怎么办呢?我启发他们认真分析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很快就有同学发现用“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可以验算。但有的学生认为用减数来验算减法效果不好,于是他们继续讨论。很快他们又发现了“差+减数=被减数”这一关系。最后大家总结出减法的验算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减数验算算法,一种是加法验算比用减法验算法效果更好。结论得出后,有的同学又联想到加法的验算,并且自然把加法的验算和减法的验算联系起来了。大家讨论得越热烈,新的发现也就越多。一节课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用教材来教学生们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而绝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学习教材。所以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大胆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三、扩大探索时间和空间,合作探究
作为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且要尊重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地强调一致。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宽广的活动余地,允许每个学生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没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思维交流的空间,学生无法进入探究领域。例如,学习拔萝卜时,我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练的做法,大胆放手,把自主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同学们想想看,36+23=59怎样列竖式?”学生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
生1:我认为36+23=59的竖式应写成 ,我是根据横式想出来的。
生2:我认为36+23=59的竖式应写成 ,因为横式里的加号是在36的右边。
生3:我觉得这个竖式应写成 ,我是通过计数器拨
36+23=59想到的,加号应写在23的左边。
这时我们仍一语不发,只是在默默地分享着同学们探究的喜悦。接着,我再组织学生小组研讨,此时发现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上都带着猜测、疑惑、肯定的表情,争论得喋喋不休,最后全班同学认为生3的写法比较好。
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反复复地猜测、研讨、辩论等探究性活动,不仅弄清了加法横式改写竖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个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竞赛制 授课模式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激励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团队合作意识薄弱、课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服装教研室尝试把“竞赛制”授课模式纳入课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行为理论认为,激励就是“通过高水平组织成员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满足组织成员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也就是某些心理需求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外部行为,须有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诱发,从而产生行为的推动力,这种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推动力就是激励。而“竞赛制”的授课模式正好符合了激励学生调动创作热情这一动机。
一 、“竞赛制”授课模式的演进过程
他们初步试行把竞赛机制纳入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形成一种“以赛促学”的教学活动形式。在2013年5月,他们开展了服装专业第一届“创意与技能教学实践活动”,主题定为――“杂货铺的童话”。要求学生选用非服装材料来设计服装。这一主题的设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到附近的超市、杂货店、五金商店甚至是药店去寻找可用材料,这一次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中,平时略显冷清的实训室变得热闹非凡。同学们纷纷表示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也促使服装教研室有信心把这种授课模式做进一步的研究。
2014年5月,教研室申报了此项课题后第一次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服装专业第二届“创意与技能教学实践活动”。第一届活动开展时,由于教学计划没有调整,教学实践活动没有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实践活动的开展时段与文化课程有冲突,所以只能尽量避开文化课时间,并与文化课老师商量调课,才凑出完整的三天时间来做活动。在时间的安排上稍显仓促。在2014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学校对教学计划中的“综合实践环节”这一项做了相应调整,教学实践活动与每学期的实践周相结合,实践活动与系里各专业的外出风活动同步,文化课也同步停课。这样就有了一周完整的时间来做活动。第二届的主题配合当年国家提出的“我的中国梦”的理念,设定为――“编织梦想”。这一届对材料的运用做了限制,提供给学生每人两个编织袋,要求学生利用编织袋和其他材料进行设计,并且规定编织袋材料在整件服装中的应用不得少于百分之三十。
2015年5月,第三届“创意与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第三届的主题定为――“我来自于......”没有材料限制,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来自于某一个时间或空间,但不能来自于现代。第一届活动邀请了系里领导和各教研室主任参与了对学生们作品的评价,第二届活动在此基础上邀请了校内专家参与评价,第三届活动邀请了校内外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评判,每一位专家在活动最后都一一做了点评。
二、“竞赛制”授课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选择一年级的“成衣设计”课和二年级的“戏剧影视服装设计”课、“女装设计”课的第二阶段进行“跨年级”及“竞赛制”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以高低年级组合形式成立一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既定的设计任务。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流程包括:教研室先期研讨;教研室中期研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学生设计制作阶段;设计作品展示阶段;教学活动收尾工作;教研室后期研讨。
(一)教研室先期研讨
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一开学,教研室就要组织进行本学期的教学活动研讨,教研室教师一起群策群力,提出多个活动主题方案,最后确定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活动主题。主题的确定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进行好几轮的教学研讨才能确定。因此开学的第一次教研会议就会进行讨论,目的就是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完善实践主题。主题确立后,相关的工作开展就比较顺畅,围绕活动主题设定规则。如第二届的活动主题确定为“编织梦想”,这个主题的确立刚好与同年的“我的中国梦”相契合。围绕这个主题,老师们想到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塑料编织袋作为一个设计载体。编织袋是生活中比较廉价的生活用品,不会花费太多的设计经费,而且编织袋的格子图案简洁、明了,很有形式感,色彩也比较悦目。为了让设计更具有挑战性,老师们又在任务书中设定学生的设计作品中编织袋的应用不得少于30%。教研室对任务书中的每一项都要进行仔细的探讨,经过几轮的修改才会最终确定下来。
除了活动主题与设计任务书的确定,在教研室的先期研讨中还要确定活动相关的很多事项,如聘请专家名单、活动奖项的设立、场地的借用申请、材料、奖品等的购买等等一系列非常繁琐的事情。教研室的每位教师具体分工,专项由专人负责。每一位教师都全心投入,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工作。
(二)教研室中期研讨
针对先期开展的工作情况,教研室再做进一步的工作研讨,对先期的工作进行逐项核对、确定,对未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教学实践活动开展
到了教学实践活动周,活动的安排从周一开始,周五结束。活动流程为:周一上午召集两个年级的学生统一集合,召开赛前动员会,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抽签分组,学生团队绘制设计稿;下午采买材料。周二设计打版或立体裁剪(部分学生继续采买材料)。周三;设计制作(由设计小组组长分配设计任务,团队分工合作)。周四完成服装的整体造型设计(服装配件、发型、妆容等)。周五上午十点开始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专家评分,评出获奖团队、颁发证书,下午获奖作品拍照留档。
在组织活动中,召开赛前动员会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创作热情需要被激发。从第二届开始,教研室在赛前动员会上给学生播放前几届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以及获奖作品的图片集成,配合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提前感受实践活动的欢乐气氛。再加上教师激情澎湃的演说,学生的热情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为学生后期积极投入设计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氛围。动员会以后,给学生发放设计任务书,针对任务书中的要求逐一说明,让学生明确设计任务以及要求。到了抽签分组这个阶段是最刺激的,由于抽签的偶然性会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现场常常发出惊叹声,有人庆幸、有人失落。教研室事先准备好两个抽签盒子,有教师随机抽出一位二年级同学,再由这位同学从另一个盒子里抽出一位一年级同学来作为自己的队友,组成一个“跨年级”的设计小组。设计小组成员一般由两到三位同学组成,根据每年各年级学生数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为了防止团队人数太多造成的某些队员无事可干,尽量控制团队人数,做到让每个同学都能发挥作用、全情投入。
(四)学生设计制作阶段
设计团队成立后,二年级同学作为组长要起到团队核心的作用,他(她)要带领组员完成此次的设计任务。这个阶段也是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极大考验。组长的能力是否能够完美体现,要靠学生自己平时专业技能的积累。否则,主动权可能会被一年级的学弟学妹掌握。教师在这个阶段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不参与学生的设计讨论,只在旁边静静观看,只有在学生设计、制作过程中碰到技术难题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予帮助。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全程陪同、提供技术支持。学生除了设计、制作完成服装以外,还要对服装的整体进行造型设计,采用怎样的配饰来搭配,采用怎样的妆面效果,都需要做精心的设计。
(五)设计作品展示阶段
经过将近一周的日夜奋战及痛苦的嬗变,同学们终于迎来丰收的喜悦!这个时期作品的展现往往是出人意料、让人惊喜的!经常会有一些设计创意新颖的作品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叹!所以说,年轻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提供给他们一个创作的平台。这正是教研室进行实践课程授课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穿着设计的服装,也可以邀请别人充当服装模特进行展示,团队推荐一名成员对评审团和观众阐述自己这组作品的设计理念,限定时间是三分钟以内。这个环节不仅考验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就是面对人群能否做到镇定自若。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磨炼,才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付自如。评委在学生对设计作品阐述完毕后提出一些疑问要求学生做解答,这也考验学生现场的应对能力。再根据设计作品展示效果以及学生能否完美陈述自己的设计理念给作品进行打分,综合评委的平均分给出名次。除本教研室的教师参与评分以外,教研室也邀请校内外的行业专家参加评分,每次的评分小组控制在五人左右,评出一、二、三等奖以及最佳工艺奖、最佳团队合作奖等奖项,并给获奖的团队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或操行分的加分等多种奖励措施。
(六)教学活动收尾工作
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还有一系列的收尾工作,要将获奖学生的作品拍照,这些作品的留档一方面作为实践的资料留存,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下一届参加活动的同学以启发。同时我们会组织文笔好的学生撰写此次活动的新闻稿,及时在学院网站新闻版,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同时,从第二届开始,我们要求获奖团队活动后要写心得体会,其他同学不作要求,但鼓励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七)教研室后期研讨
实践活动结束后,教研室还要组织一次研讨会,总结此次活动的亮点所在。活动的哪些举措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活动的哪些环节还有不到位的现象、如何改进等等。对活动的整个过程做一回顾和反思,目的就是为下一届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开展。
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由七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教研室的三次研讨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过程的顺利开展、活动完成后的总结工作,确保了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圆满完成。
三、“竞赛制”授课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效应
服装设计专业经过三届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此活动过程中教研室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多方面的长足进步和改善。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中。在紧张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充满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纵观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教研室对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认为“竞赛制”授课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从而使这一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把“竞赛制”这一授课模式成功地纳入到服装专业的“综合实践环节”中,成为实践教学的一个固定教学模式。
从2013年开始,教研室连续三年圆满完成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周”的项目,三届的主题分别是“杂货铺的童话”“编织梦想”“我来自于......”每年五月中下旬的其中一周,服装专业集合一、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开展“跨年级”“竞赛制”的教学活动。这个活动形式将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一直持续下去,每年都会确定不同的主题。这项活动也已经成为同学们每年五月份翘首以待的活动。
(二)从单一的理论课或实践课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与模拟设计为主,虽然也有教学实践课,但学生的设计往往停留在想象阶段,很多设计想法很好但无法实施。我们的改革是教师先期讲解理论知识,给学生一些课程内容的小目标,也就是知识点的具体实践。在完成了相关的知识架构以后,后期结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同学们实战演练的机会。从理念确立到设计构思草图,从购买材质配饰到制成完成,到最后完整作品的呈现以后设计理念的阐述。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三)从传统课堂的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单向授受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的掌握度、知识的转换率不高,导致学生在真正做设计时无法呈现自己的设计思想,以致最后呈现效果达不到预期设想。在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旁观者不提出建设性意见,只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才给予帮助。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四)从以年级为单位划分的学习模式转向不同年级穿插交流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以年级为单位展开教学,年级与年级之间缺少交流,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活跃。教学活动周的开展,促使各年级间的学生主动交流,通过不同年级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最终完成设定主题的任务,过程中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沟通,这样的一个磨合过程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为将来能够更快地适应团队的工作形式奠定基础。这种跨年级的学习模式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也使整个专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氛围得到极大的提升。我们在后期安排学生参与各种实践任务时,都尽可能地采用“跨年级”的这种团队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可以使我们在接受设计任务时能够以老带新,不至于因为一届学生毕业而出现人才断档的现象,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模式。
(五)从传统的终端评价机制转为教学过程实时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的是教师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质量来评分。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情况没有进行及时反馈,学生对于自己在专业上的改进方向不明确。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课堂评价与实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沿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质量给学生评分;另一方面,采用实时评价(跨年级的竞赛制),也就是不同年级学生参加课堂设计竞赛。让学生对自己的参赛作品进行阐述,我们聘请的校内外行业专家一起现场给予评价,这种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利于今后的改进。
“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操作性――包括欣赏、唱奏、制作、排练、演出展示等等,艺术教育教学也离不开实践性。”上面这段话极好地诠释了艺术教育为什么必须开展和加强艺术实践能力。“竞赛制”授课模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通过实践去检验,让他们看到自身在专业上的知识短板,从而对今后的学习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不再盲目,实践活动也使学生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从而在参与具体的设计任务时不会无所适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任务。学生在后期参与了许多演出服装的设计任务,都能够非常出色地完成,这与他们之前的实战经验是分不开的。
高等职业艺术院校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找新的思路和途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卷入 科学探究 教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教学实录: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师:还记得我们以前做过的观察实验吗?你是怎么观察的呢?
生:用眼睛看。
师:在我们观察活动中还用到过哪些器官?
生: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耳朵听、用手摸……
师: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蜡烛),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并把你的观察方法和发现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蜡烛看上去像一支铅笔,中间有白色棉线,闻上去有蜡笔的味道。
师:你还闻到了它的气味。还有吗?
生:两支蜡烛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并不清脆。
师:你的方法很特别。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你有什么办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吗?
生:可以用掰的方法。
生:可以用刀刮一刮,还可以燃烧它。
师:你准备怎么做?
生:用火柴使它燃烧。
师:你的意思是点燃?
生:用热水泡。
师:那可以给它加热。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用东西装着蜡烛进行加热。
师:给你们准备了用来加热的蒸发皿。
(评:“使蜡烛发生变化的方法”,学生想到很多,但有时学生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真实的意思,这时,教师要通过采用追问、启发、诱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把真实的意见准确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而有些方法不够科学、在课堂上操作性不强,如“用热水泡、放微波炉里烤”,但这些方法的共同点就是改变温度,给蜡烛加热。这时,教师能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判断,抓住其内核,并生成利用。)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那我们就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做,看看用这些方法蜡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把你用的方法和所产生的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师:说说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用掰的办法,蜡烛被折成了两半。
生:我们加热时发现,蜡烛熔化了先变成了蜡油然后又凝固成蜡块。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小组用刮的方法,蜡烛变成一片片的。用了磨的方法,蜡烛变成了粉末。
师:变成蜡片和蜡粉了,是吗?
生:我们小组用点燃的方法,发现顶部的蜡烛慢慢熔化变成蜡油滴了下来。
生:老师,我们发现,点燃蜡烛的时候,蜡烛会冒黑烟。
师:观察很仔细,我们把这个发现也记录下来。(板书)这个黑烟是什么呢?能想办法收集起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吗?
(评:兰本达教授指出,材料能引起经历。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点燃的过程中发现了“黑烟”。“黑烟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一根简单的蜡烛,因为教师的巧妙追问、精心设计成为了一份有结构的材料。)
生:可以玻璃杯罩在上面。
师:好,那老师准备了烧杯,我们可以直接把烧杯倒放在三角架上进行收集。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师:你们有什么重大发现?
生:我们发现蜡烛点燃以后,烧杯慢慢变黑了。烧杯底部有一些黑色的东西。
师:那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炭粉。(板书)
生:老师,我们还发现烧杯壁上有一层水雾。
师:可老师给你们的是一个干燥的烧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老师,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蜡烛燃烧时会产生水蒸气。
师: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可很多同学说看见了水雾一样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想我们看到的是小水珠,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就变成了小水珠。
师:也就是说,蜡烛在点燃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小水珠。(板书:小水珠)
生:老师,我们刚才还发现,蜡烛过一会会自己熄灭。
师:为什么会熄灭呢?
生:烧杯里没有空气了,只有二氧化碳了。
师:有什么办法证明吗?
生: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会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师:这是个好办法。老师这有个装置,(出示:烧杯里装有一小截蜡烛)点燃蜡烛,再怎么做?
生:要拿个盖子盖上,让二氧化碳留在里边。等蜡烛熄灭以后,把澄清的石灰水赶快倒入杯中,然后摇一摇,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师:发现什么?(又出示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瓶子)
生: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蜡烛燃烧的时候还会产生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评:学生能否形成相关认识与学生能否发现正确的实验现象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环节,教师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观察、发现,为后续活动的有效开展埋下伏笔。)
三、整理分类,提炼总结
师:同样都是蜡烛,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发生的变化也不一样,你们能根据蜡烛所产生的变化给它们分类吗?小组讨论,并把你们的分类结果写在记录单中。
教师从学生的分类结果中找共同点,引导学生统一分类标准。
板书:
1.蜡烛蜡片
2.蜡烛黑碳粉
3.蜡烛蜡粉
4.蜡烛块状蜡
5.蜡烛小水珠
6.蜡烛二氧化碳
7.蜡烛 两段蜡烛
生:我们把1、3、7分为一类,把2、5、6分为第二类,4单独一类。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这一类蜡烛发生变化以后的蜡片、蜡块、蜡粉还是蜡烛,而另外一类不是。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我不同意,在第四种方法中,蜡烛加热以后变成的蜡块也还是蜡烛,应该把4与1、3、7分成一类。
师:你们觉得哪种更合理?
生:我们也认为1、3、4、7分成一类,因为另外三种变化,蜡烛都产生了新东西。
师:也就是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吗?
生:而1、3、4、7这一类只是蜡烛的形态发生变化。
(评:学生在动手探究之后对发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是探究效果向更高层、更深领域继续探究的重要保障。学生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得以形成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立即准确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组织同学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凭借观察和贯穿其间的思维成果广泛交流甚至补充、争辩,从而形成科学的结论。)
四、判断辨析,拓展延伸
师:你们的观点和科学家不谋而合,打开书本,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分的?
生看书后汇报。
师:其实像蜡烛这样的变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撕碎纸片就属于形态的变化,而像铁生锈就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一类变化又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种变化。
PPT出示:把木材加工制作成家具;把小麦加工成面粉;把面粉加工成馒头。
学生讨论后汇报。
(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概念来进行判断,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不断地明了和清晰。)
师:关于物质的变化还有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研究。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研讨课,所谓“学程导航”,就是根据学习的课程和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规律,指导并引领学生获取相关知识,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而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采用的是“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第一次的设计中,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操作的研究资源,加大第一部分自主实验探究的分量,除了“蜡烛的变化”系列实验外把书本第三部分的一些实验也适当提前。由于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而且书本上对实验有明确的提示,所以除了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安全提醒外,都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充分实验后,再请学生把所有看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成两大类,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规律。
试教后发现,课堂上一开始让学生充分动手,表面上,这样的探究过程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他们仅仅是操作,没有思维的参与,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探究了。这是学生固定在教师预设的“铁轨”上的探究,是“循规蹈矩”的,这样的探究也是没有实效的,探究时大家都能做,表面热热闹闹,看上去很开放,让学生自己去做,其实学生对探究产生不了强烈的驱动力,只是简单地操作观察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做会导致学生只是就实验本身进行低水平的思维活动。
一节好课,应该像兰本达教授所提出的把学生“卷入”探究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卷入越深,越有动力,其思维活动便越活跃,自主性发挥便越充分。这样学生才能和“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积极合作,才可能真正实现学习者的发展。
反思第一次试教,再读教材,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次调整,增加“蜡烛变化”的实验内容,在开课伊始引导学生试想蜡烛发生变化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然后用学生预设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充分的证据,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有兴趣地探究。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学生在平时好像很熟悉的问题上发现新的科学问题(黑烟是什么),并对新的问题产生疑问,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收集更准确的证据。在第二次收集(黑烟)的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又伴随着出现(关于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的问题)。怎样才能验证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对学生来说,完全自主地设计实验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学生由兴趣不高到兴趣浓厚,从平淡到惊奇,从“小”思维到“大”思维,他们已完全“卷入”到探究活动中。在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得到了一种满足感。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把握着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根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真正“卷入”科学探究,引领学生奏出科学探究的美妙之音。
参考文献:
[1][美]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应用英语教学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社会对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在崭新的国际化大背景下,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都意识到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目标与以往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上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创新,才能培养出有特色、高素质、符合市场需求特征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高职高专应用英语是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口语化、针对性、实用性等特征,高职高专的应用英语教学更是具有鲜明的市场特征和特色。为了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沿着正确轨道发展,教师就必须结合自己本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从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选用、生源及信息渠道等方面出发,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提倡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针对素质不同的学生从各方面分级别具体对待,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1]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是一个现实的课题。目前,高职高专应用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注重读写,而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教师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都要过关。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要刺激他们的感官: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外,高职教育超常发展,学生人数猛增,这就导致外语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很多学院,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学院采取上大课的方法,有时一个大教室里坐了100甚至200个学生,师生根本没有双向交流的机会,基本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对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了。
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面临着三个挑战。第一,教学内容专业化的挑战。高职高专英英语专业的重点在于培养涉外业务方向的专门人才,因此,课程内容应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第二,教学过程生动化的挑战。高职高专的学生往往英语基础差,起点低,学习兴趣不浓厚,如何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是每个教师必须要解决的现实课题。第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挑战。英语的跨专业性和复合性要求教师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科技为如今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多媒体开展模拟活动,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高专应用英语教学法新思路的探讨、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情景、案例、合作、研讨式等新型的教学法能够弥补目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并能够应对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过程生动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挑战。
1.情景教学法。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情景教学法曾被广泛应用在英国的外语教学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而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在教材里第七章是谈论天气。这样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让学生看预先剪辑下来的各种天气的录像,先体会下雨、下雪、台风等情景,再学习有关天气的对话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2.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藩篱,使学生们把割裂的知识密切地联系了起来。它给教学提供了更加灵活和真实的训练机会,更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材里第十三章题目为图书馆。教师就可以与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联系,把这一次的教学地点设在图书馆里面。让学生在一个与教材内容完全吻合的地点里面学习。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扮演图书管理员、借书者,进行演练,把课本的内容完全生活化,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在实践教学法运用中也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实践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运用实践教学法的设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被称为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以案例为直接对象,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材料进行剖析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从而加深对理论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融合了一些重要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思想,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交际教学法、通过内容讲授语言教学法等,它把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它可以将现实的世界引入课堂,在充满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情境、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发展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文化意识。[2]例如,在讲解中西餐礼仪比较这课时,教师可以先叙述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一起参加了两次宴会的具体例子,然后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可能会面临那些问题?第二,两人在两次晚宴中的表现你赞同吗?找出细节。第三,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去做?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要注意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应是核心、是交际者,具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起着引导并辅助讨论的作用。其次,要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往往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和相辅相成。另外,还要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正确地选择和编写适合教学使用的真实案例。
4.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的核心要义在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形式、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通过互助和互相依赖的活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则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以促进进一步的合作。例如,就上述案例中西餐礼仪比较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穿插使用合作学习法。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异质小组,每个小组又分成两个对立方,一方提出在中国无论吃什么都应该按照中国的礼仪,另一方则认为吃西餐就要按照西方的就餐礼仪,双方共同就教师给出的背景资料进行探讨,相互帮助、相互支援、自编对话,然后各个小组轮流上讲台做情景表演,由教师进行逐一点评。教师组织得当,合作学习法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改善商务英语学习的环境,在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多边的互动,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技能及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并培养团队精神。
5.研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它不仅能使学生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从事涉外活动的必备要求。在高职高专的应用英语教学中,研讨式教学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安排授课时数。例如,教师在对美国人的道歉这一课讲解完以后,就可以安排一次有关道歉的研讨课。学生课前自行搜集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在什么情况下道歉?西方人为什么“喜欢”道歉?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根源。在课堂上进行公开探讨,大家集思广益。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主要承担组织者的角色,确保研讨活动在自由开放的气氛中有序进行,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并通过各种手段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励其自主思考和自由表达。
英语教学具有开放性。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英语实践活动的要求的变化及相关学科对它的促进,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将会呈出不穷,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法进行改进,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比如从整体培养方案看,理论课程必须重新整合,实践课教学应得到加强,这是高职教育注重针对性、突出特色必须采取的措施。为迎合终身教育的需要,理论基础也不能削弱。对高职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
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加强新的教学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用较少的课时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必须提高课堂信息量。要充分发挥语音室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任务不能完全依赖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氛围,利用课余组织丰富多采的英语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通常英语教学评价总是以期末考试的形式,以面面俱到的测试内容来检测教学,这一做法只强调和评价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其貌似周全的检测因重点不突出而在相当程度上与各对应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脱节,由教师单方面凭一纸试卷评定的分数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某些技能作出评价而无法衡量学生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因此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把平时学习鉴定纳入教学评价,才能真正激励学生付出努力、活跃课堂气氛,调整教学活动的功能,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教师的工作内容十分繁杂,往往一年事情还没有处理完下一件又接踵而至。一年的工作即将收尾,教师们又要开始忙活年度考核的相关工作了,其中一项就是写年度考核工作总结。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优秀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个人总结2020五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优秀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个人总结1我园自__年×月创办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努力形成“敬业、团结、务实、创新”的园风。我园不仅在广大家长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还顺利通过__县合格幼儿园量化的考评及验收,具体总结:
一、加强硬件建设,努力实现环境设施完善化、优美化
为了使幼儿拥有一个安全、舒适、优美、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满足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我园添置了大型玩具、幻灯机、电视机、VCD机等活动、教学设备。加设了种植园地、__直跑道、玩沙池等,还在活动室设置阅读角、美工区、娃娃家、结构区,为幼儿提供了发现、学习、创作、模仿生活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发现的乐趣,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优化教工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现代化的保教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都必须通过高素质的教工队伍去使用和实施,因此,建设一支热爱幼教、业务精湛、敬业爱岗、求实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十分重要。这一年来,我园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学习《规程》、《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教师上研讨课、观摩活动、学习业务理论、外出参观学习,写教养笔记等来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
三、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我们认真制定幼儿一日食谱,做好营养分析,保证幼儿吃饱吃好,我们还严格按消毒常规做好消毒工作;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加强晨间检查,做到一看、二问、三摸、四查;户外活动时,要求保教人员全部到位,确保幼儿的安全。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探索、发现、积极鼓励幼儿的求异思维,引导他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解决,从而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习惯。我们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表演节目、布置环境,真真切切地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节日的快乐,这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
我园每位保教人员都爱护、尊重、赏识每一个孩子,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积极鼓励他们,努力使他们成为自信、活泼、健康、快乐的孩子。因此,我们赢得了家长的好评。
四、注重家园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
这一年里,我们通过做家长访谈、家访、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等工作,及时向家长传递信息,了解家长建议和意见,虚心听取,积极改进,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但是,由于一部分家长的教养观念和现代化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园的保教质量。因此,在家长工作方面,我们还要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以求得到更多家长的支持和认可,以形成教育的一致性,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以上是我园一年来各项工作的小结,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将幼儿园建设成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社会信赖的儿童乐园。
优秀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个人总结2本学年度,本人担任一班和一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⒈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⒉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⒊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
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⒋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⒌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二、取得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所任教班级成绩都名列全级前茅
总之,在本学年的各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个人总结3本年度我以满腔的热情,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我担任初三_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及化学备课组组长工作,能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中坚持抓纲务本,夯实基础,注重科内综合,使教学科学、实效。现将这半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学生兴趣。
认真钻研教科书,深刻领会其教育理念及目标要求。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由于这是本届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的学科。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坚持不懈地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个教案,写好教学心得,坚持准备好每一套教学演示仪器、学生实验仪器等,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教学环节中的主体,、能利用本学科实验的优势,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及时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注意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对于在测验中取得进步的同学,能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使得学生自愿自觉地学习化学,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还坚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与要求,使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力求在40钟的课堂教学任务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本学期化学科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出率均为100%,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习惯,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产生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解题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技巧,克服单纯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合理布置课内外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有效反馈与矫正,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审题不慎,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是部分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通病,帮助学生彻底纠正习惯性错误,我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开设“纠错栏”,记录每次作业及试卷中的错误,出错原因,纠正的措施等。对眼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生,要求规范地做适量的练习,逐步实现由“懂”到“会”,由“会”到“对”,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严密性,通过半学期的努力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注重学习交流,不断充实自我
我积极参与有关教学教研的学习和探讨,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除此之外,我还勇于承担组内各种公开课等教学任务,并能针对此类课进行相互学习和研讨,为共同搞好教学质量而出谋献策,我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认真听取有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本学期听课达三十多节,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提高。。
通过自己不断地充电,我感觉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很大,并且对教育教学这门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6、研析近三年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
研析各地中考化学试题,把握试题导向和试题种类。研究命题趋势,研究题型示例,对目前化学教学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命制符合新课标及中考导向的单元检测题。
二、存在问题
1、由于是新课程,对某些知识点的提法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致使自己讲授起来也比较盲目。
有些方面尺度把握得不好,给传授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所配资料(一本全)习题设置难度太高,好多都是中考真题再现。
导致授课内容和资料的不衔接。
3、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
没有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思维能力。
4、各班都有一定量的差生,基础相当差,虽然不定期的给予补习功课,但收效甚微。
优秀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个人总结4“做一名好教师”是许多教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行业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教师”作为自我工作的座右铭现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进取上进
我进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考试,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我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我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家长能理解我、喜欢我。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进取、主动、勤恳、职责性较强,乐于理解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我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本事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拥有自来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年轻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校内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我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这一学期我不仅仅在业务本事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必须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善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服从安排,进取主动
在每周1节课的情景下,要安排好自我的工作,的确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做到学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的教学课程,进取和本组、本年段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作业作到面批面改。使学生的成绩都有不一样程度的提高。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忙,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努力工作
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忙下,本人坚持出全勤,从不请临时事假,把全部的经历用在教育教学上。这学期本人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可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管理教育教学,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
优秀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个人总结5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转眼间我在成长中又度过了一年,回首这一路上自我留下的那一串或深或浅的足迹,盘点过去,期待未来。
一、让读书成为习惯
本人读书只凭自我的兴趣,依乎性灵,择己所好,有所会意,有所感受。专业的书目只读《教育新理念》和《给教师一生的提议》两本;杂书倒是看了不少,比如《问题背后的问题》、《品三国》、《读者》、《思维智慧》等。习惯于每一天浏览《智慧世界》网站、图片新闻、国内外新闻,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时事动态;习惯于把笔记本看在电脑前,一年下来,也记上千把万字。一言以蔽之,让读书陶冶性情、启蒙自我。
二、让工作成为欢乐
“让工作成为欢乐,让追求成为乐趣”作为自我的座右铭。“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用心留意工作的每一处细节,以平和的心态,扎实地开展各项日常工作事务,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
学籍工作,学习不辍。为了成为一名功底扎实、技术过硬的学籍管理人员,一年来,在自学之余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请教,不重复自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严格按照新课标《学籍管理规定》,落实事业计划,做好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的培训,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组织好成人教育相关工作,各种名册齐全;转入、转出能及时记载学生变动情景,取证工作全部到位。建全学生学籍大、小卡,认真做好各种报表工作等,顺利经过了“两项督导”检查,“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教育改革管理示范校”进行的动态跟踪检查以及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
常规工作,坚持不懈。根据《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细则(修订)》要求,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周工作计划的开展等入手,深入课堂,走进教师,全面做好常规检查,较好地开展了《教育教学大检阅工作“回头看”活动》,共听课
教科研工作,实中求新。学期初认真制定教研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总结。深入开展“课改半月谈”、“课改展示周”等教改活动。月,组织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月,组织“发展式”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和《课改半月谈——“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月,组织“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研讨会和市级重点课题展示课;月,课改半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并进取与之交流互动。另外,协助黄主任推进、深化教育科研,实施“创新校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组织申报全国及我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同时月在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的带领下,参加了在杨梅中心小学举行的上涌片区小学数学教研暨我校“送教下乡”活动,执教《圆的认识》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驾云》校报,细中求活。认真做好《驾云》校报第四版的组织、采写、栏目策划、修改、校对工作,一年来共完成了期。下阶段将努力尝试新的风格、资料、特色,比如想增加校报的亲和力,改善美工等。
其他工作,稳中求实。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组织选拔各学科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及评选工作。认真撰写各种总结、讲话稿、方案及各类通知,其中有《你追我赶共同发展——“我为我的教学(管理)岗位订目标”工作回顾与展望》、《与时俱进谋发展,素质教育谱新章——浔中镇年教育工作总结》、《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细则(修订)》、《精细管理促发展,和谐共进谱新章——浔中中心小学秋学校工作总结》等;组织好各类比赛,如组织教师说课比赛活动和学生绘画比赛;月,组织学生硬(软)笔书法比赛活动;月,一、二年级讲故事比赛活动;,组织开展“亮我才艺,秀我风采——浔中中心小学'教师才艺展示’”活动等。月,本人参加县教育系统廉政文化书画作品展获二等奖,书法作品一并在第三实验小学展览。
三、让不足成为动力
生活不会亏待进取进取的人,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勇敢直面自我的不足——业务技术不够精堪,开拓创新意识有些淡薄,工作缺乏主动性、对数字敏感度偏低等。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勤练内功和提高专业知识、技巧,扩大个人的信息来源和广泛的沟通技巧,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各项工作。
二:蜕变:任何的改变对于一个人都是艰难的,我将按照新的工作路径去改变一些态度、方式或思路。多学习、多实践,尽早提高自我的管理水平,增加管理主动性,在行动中时刻提醒自我在做什么,问问自我做的对不对,做的是否到位,怎样样才能做得更好,努力做一个有长远规划的人。
关键词:物理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独立自主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表情显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a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b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c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