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近发生的新鲜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怡的嘴巴像一枚小巧的鱼鳃一样一闭一合,她说“我在想若干年以后我们再回忆起,是否会怪罪当初的自己。明明不是喜欢,却误以为是喜欢,多么傻啊。”
我沉默。我看不见倒退的景象。目之所及,没有炊烟,没有人烟。只有空旷的田野以及高速上疾驰而过的车辆。怡所经历的,早已过去,对于她的过去,我无能为力。
年少时的感情,总是不成熟,充满了不信任和自私,当然也不能长久。她跟我讲,情绪由感情的新鲜喜悦转变为厌烦,最后成绩一落千丈,无奈分手。
怡说起吴达,他早已辍学工作,凭着他哥哥的关系,在一个小厂里当一个很小的头目。“他的生活没有新鲜感可言你知道吗?我一停不停的跟他讲学校里发生的事,然后问他最近有发生什么新鲜事吗,他都说没有。我觉得,他如果真的这样生活一辈子,太平凡,不值得。”
“我也是那么想的,以后我要到大城市里拼一拼,我不想我的命被既定。”我起身,望了一眼远处高耸的房子“走了,回家了。”
我选择沿着这个小村走一走,一切都还是静谧的没有发生的。其实我期待碰到骑着车打着铃穿行而过的陌生人,我会看他一眼,或者他与我对视。可是我碰到的无非就是些熟悉的面孔,他们笑着跟我问好,我回应。
我想到更远的地方,仅仅用走的方式。曾经我骑着车到过很远的地方,所谓的远,就是你可以把一天的行程就花在“骑”上面,仅仅在目的地待一点点的时间,马上又启程回家。其实在风里面骑车的感觉很爽,风景都在自己的身后倒退,风的阻力让一切有了力量,我仿佛感到一股新生的力量,从我的脚下蔓延开来。
夕阳在我很远的地方,隐在树荫当中。我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
在很深的夜里,我才会哭。平时展现给别人的,总是乐观积极的一面,而我难过的时候,无人知晓,我总是埋在自己心里,任其自生自灭。
屋子里有一股柜子潮湿的霉味,每当下雨天,推门而入总会掩鼻。我喜欢黑暗,哪怕是白天都要把窗遮严实。
关键词:采编人员;获取;新闻线索
报纸,又称为新闻纸或信息纸。因此,按照时代的要求,报纸应成为各种新闻信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等多种信息的载体;报纸的编辑部应成为各种信息的中心,报纸的采编人员则更应树立强烈的信息意识,成为各种新闻信息的占有者和富有者。
提起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工作,许多人都认为,记者只是按编辑部的指令跑跑点、写写稿;编辑更是剪剪贴贴、修修改改稿件,完成从组稿、选稿、加工到发稿这一规定程序了事。但是,倘若人们对记者、编辑的工作作一下总体上的理论层次上的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是负有掌握全局及其走向的重要使命。尤其是新闻编辑,更是要把来自四面八方的最新消息汇合成为主导全局的系统消息,再从全局着眼,精心组织、选择稿件,从而以最快取得最大效益的最佳方式把它传播出去。因此,能随时收集并掌握大量最新新闻信息,是对新闻采编人员一个基本的要求。这里说的所谓新闻信息,就是在规定生活中有报道意义的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客观事物变动的信号和苗头。它往往是社会出现的种种新鲜事和新的思想动向,具有新鲜的社会性和新闻味。这些信号和苗头,尽管只是我们听到或看到或预测的一些零碎的片断,甚至还只是一些很不准确的东西,但它却能向记者和编辑提供追踪的目标和依据,极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来源或组织报道时审时度势的参考。新闻采编人员要想准确掌握足够的新闻信息,不仅需要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而且更需掌握最新的现代科技知识的社会科学知识。至于发现的掌握新闻信息的具体方法可以说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但根据一些老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和笔者的一些从业体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善于广学博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及现代通讯设备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书刊、报纸的中外资料更是浩如烟海。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和编辑,必须善于学习并且必须广学博取,特别是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才能及时掌握各种新闻信息,及时组织报道社会生活中随时发生的新闻事实,并使之快速、鲜活、感染力强。
二、到实践中去捕捉
新闻界有一句行语,叫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闻是跑出来的”等,都说明了一点就是要求记者编辑到炎热的生活第一线去接触社会,参与实践、观察、体验生活,获取真实感受,才能捕捉到第一手信息。
三、从接触到的文件和材料中发现
这些文件材料包括党、政部门下发的文件、指示,各级领导同志的讲话和各种会议下发的文字材料以及一些部门的工作总结、简报等等。这些材料本身不是新闻,但往往含有新闻的“幼苗”或“线索”,我们新闻采编人员就要善于根据有些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顺藤摸瓜,获得意想不到的“活鱼”。
四、从作者和采稿中获取
每位记者、编辑周围都有一批基层通讯员。尤其是新闻编辑,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来自各条战线的新闻报道稿件。这些通讯员和稿件,把生活、生活中出现的新动向、新情况、新事物及遇到的和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及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新鲜事物等都及时反映到编辑部来。只要新闻编辑注意收集,做掌握信息的“有心人”,就不愁成为信息的富有者。
五、从一些会议上收集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会议是新闻的“金矿”。作为新闻采编人员,会经常被派或被邀参加各种会议。应当说,会议是各路“神仙”聚集的地方,同时也是信息、情况集中的地方。况且,会议的内容、议题,反映的情况,做出的决定等,往往其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笔者今年写的新闻调查《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如何提速》就是在参加“郴州承接产业转移论坛”时,利用会议间隙时间采访到会的官员、专家写成的。
六、从互联网上寻找
现在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记者编辑经常可以上QQ、微信、博客等,看看最近网民在关注什么,哪些帖子点击率最高,哪些是当前大家都在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你的新闻线索。一些突发新闻有可能最快出现在微信、QQ上,只要记者反应迅速,赶往现场采访,也不失为最便利的信息源。针对网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关注,我们也可以梳理一下身边是否也有和网上相类似的事件发生而没有被人关注,一旦有,就可以分析它与网上正在被关注的事件有哪些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当地政府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措施,一定会是好新闻。也可以捕捉相关新闻媒体的报道,把其他媒体报道的内容当作线索来处理,但是不能简单抄袭。
七、在闲谈中捕捉新闻
传媒发展到今天,新闻线索的获取早已过了“坐等靠”的时代,记者要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就必须主动,要广交朋友,加强同社会各方面联系,建立通讯网,通过与读者、亲戚朋友的接触,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获取新闻线索,这是记者编辑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源泉。与读者、亲戚朋友的接触会为记者编辑发现新闻线索开拓崭新的空间,每一个记者编辑应该养成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随时采访的习惯。笔者写的消息《小埠村设立村级环保教育基金》,就是笔者在与朋友闲聊时发现的,认为这是个新鲜事物,题材新颖,而且在日益重视环保的主题下,意义更大,该稿件获湖南省好新闻二等奖。
家乡的风景是清秀的,淳朴的,是生机勃勃的。不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不同于城市的纸醉金迷,不同于城市被刻意打造的扭曲的风景。乡村的风景是最自然、最有韵味的、最出尘的别样的风景。
看,太阳冉冉升起,红红的火球在山的背后缓缓燃烧。还记得爷爷奶奶讲的传说,说是山背后住着一位神仙,天天掌管着太阳的一起一落。看,那青翠欲滴的竹叶,似乎经过一夜露珠的酝酿,将叶子挺挺的舒展开来,体态像位仙女般优雅、端庄,似乎带着一点点撒娇的感觉;松树为依旧傲立,好像板着脸的爸爸一样;风儿慵懒地跑着,将杜鹃花姑娘的定情信物送到杜鹃哥哥那,把还在睡觉的小动物叫醒,捎来溪泉的口信,匆匆地将花儿的悄悄话掠过我耳边。老辈的人们早早地起床,或到桥头去逛逛,或甩甩手臂,或到地里去拔一天的菜,喂喂鸡鸭,拾拾蛋……
河水清冷冷的,碧波荡漾,一眼望过去,真叫人舒心啊!各个大婶、大妈都弯着腰,在树荫下惬意地洗刷着衣服,谈论着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儿。这段时间,小孩子们最活跃了。或者摸虾,在清澈的溪水,石头夹缝里,泥底下,瞪着亮晶晶的小眼,就等着虾自投罗网,不几会儿,便把水搅的混沌不请--这是男孩儿的活;女孩文静,伴着奶奶去地里头寻些可口的野菜,偶尔追逐一下漂亮的蝴蝶,再绿油油的田野里撒欢,或约几个女伴去玩搬家家,或看着男孩爬树,接着从树上掉下来的青涩的野果果。
写了一年的稿子,我很开心,因为高考过后,我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是继续实现“调文弄墨一生定”的初衷。我感谢新闻中心给我的约束,而且在这份约束下我不断提高稿子的质量,能把稿子刊登在校报网就是一个客观的证明,虽然影响力甚少,但它起码为我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能不能”的参考价值。
其实,新闻部的核心任务是写新闻稿,所以记者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八婆。记者不八婆,日子怎么过?而且八婆都是八面光的,人缘不是一般的好,大家八,才是真的八。所以,新闻部的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联系各部门,让最近发生的新鲜事都为人所知,团队合作不可或缺。我就非常享受两个人完成一次采访任务,有笑声,有效率,有效果。
在我看来,新闻有三个主义,简称“新闻三道”,newstri-ism,它们分别是legism腿道,handism手道,mouthism口道,而“道”的谐音是“到”,所以“新闻三到”要做到采访腿到,写作手到,发言口到。此外,记者还必须具备ears,耳的兼听则明,吸取大众的意见,和具备eyes,眼的明察秋毫,看到别人忽略之处,这样,新闻的效果就可以说成earsandeyesequalnews.耳目一新。
现在,开始我今天发言的重点。
第一,我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写议论文很有必要,所以我提倡我们应该关注时事,发出与大众不一样的声音。我就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靠科技创新,而不是靠观念创新,写出了议论文。
第二,我认为新闻中心应该实行“部长又生气”的部长演讲制度,(解释来源),部长可以模拟新闻播报围绕一个热点话题进行演讲。我就对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问题、中国的人性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和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问题感到质疑和愤懑,所以在当上部长后有机会我会在大家面前讲演以上内容。
这天晚上有一小花接到了通知:“明天你可以不管颜色、大小、花朵,都可以依照你喜欢的方式开花。”大家恭喜着小花,,因为可以依照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开花,是极为少见的幸运者。小花开始规划自己:“我要开什么样子的花?与大家开一样的花会不会太没创意?不然开一朵大黄花好了,可是又有点俗气。”小花左思右想总下不定主意。早晨每一朵花都开了,唯独小花含苞未开。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天,小花终于决定要开什么花时,却发现花苞已经枯萎发黄,什么花都开不出来了。
平常的我们,多少会犯下小花的错误。因为顾虑的因素太多使得我们无法踏实的去生活,最后问题决定了半天,一步也没踏出去。多数人的成败大多掌握于临场的表现,而生活历练的成长,却在于不断地磨炼自己、改造自己。
法国演艺家雪发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身受重伤,被德军俘虏拘留了两年。不仅如此,二次大战期间又被陷害戴上私通纳粹的罪名,直到法国光复,才获得了释放。但他从不放弃自己,他在演艺界不断地努力,前前后后获得了十字勋章、荣誉勋章、理奥波勋章等荣誉。在一次接受勋章时,他恳切地说:“我在演艺界的不断努力,不是为了名与利,我希望的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自认学历不高的他,并没有停止学习,多年的勤奋自修之后,他出版了许多著作,甚至到了八十岁还出版了《八十岁的踏实》这本有名的励志书。
想一想,在获得文凭以前,我们几乎彻夜苦读,可是获得文凭以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却大有人在。一般来说,进入社会能够坚持自修充实自己的人并不多,这也是努力充实的人比较容易成功的要件之一。当你决定做个努力的人,就不会找不到场所让你发挥。相反的,总是无趣地在路上游荡的人,就算面对的是简单的考验,仍是手足无措。真正付出努力的人,必然有所长进,绝对不会手足无措,就算人生路上不慎失败了,也不至于彻底失败一无所有。
他认为,IT服务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养生”,要让用户体验到IT服务的价值而不是价格,那就需要对资源进行适当的调配,使产品体验感更完美,操作更简易,并且具备主动的在线自动化诊断修复支持功能。
让问题不发生
“价格本身不是重点,价值才是重点。”柯文达举了一个例子,今天我花5元,很便宜,但买了一个无用的东西,所以实际上很浪费;今天我花了100元,但得到了150元的价值,这就很值得,因为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我们经常把价格和价值混在一起,但事实上,价格是存在相对性的,反而价值更重要。
一个有愿景的企业,才能平稳度过金融危机。好的企业始终会保持好的发展。IT产业在飞速发展时,身处IT界的从业人员,就需要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持续接受新鲜事物。若要在市场中占有先机,就需要利用新科技保持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旧观念与新思维之间就很容易发生碰撞和冲突。柯文达表示,如果持续抓住一个旧的观念,新的思维就很难执行。要学会忘记过去是怎么做的,放弃阻碍新方法执行的浅动力。
柯文达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正在忘掉曾经的IT服务模式,在思维上也要转变IT服务的观念,要洞察问题的本质,找到更有效地规避问题的方法。相对于从前的‘如何快速解决问题’,如今我们更在乎‘如何让问题不发生’。比如在IT服务的业务链条的配比上,会把IT服务后端的资源拉到前端一些。因为后端在服务资源上可能会显得少了一些,有人会担心客户满意度会降低。但事实上我们的客户满意度反而提高了。因为前端的问题逐渐在减少,以至于需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服务成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提供预防
如今,微软的组织构架和服务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产品线为主导的组织架构,转向以服务客户类群为主导的组织架构,服务模式则从被动响应式服务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提供更多预防。
如何为客户提供主动服务?柯文达解释说:“我们推出了创新的自动修复功能‘Fix It’。我们在帮助文件中设置了一个‘Fix It’按钮,用户只要点击它,系统就会利用固定的脚本来尝试修复系统问题,为用户提供一键式的解决方案。当暂时没有问题补丁时,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信息和解决方案选项。如果用户没有选择上述方法,或上述方法无效,还将为用户提供其他内容辅助支持选项。”
关键词: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深入一线“挖”新闻。美丽的珍珠大海里采,珍贵的黄金深山里埋。好新闻大多发生在基层,产生在一线,记者或通讯员要想发现并采写出好新闻,就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站所和生产一线,与企业员工、用电客户、广大群众交朋友多谈心,同吃同住同劳动,才会有新发现、新收获,才可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令编辑和读者耳目一新。
2006年夏天,正值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之际,我冒着烈日酷暑,带着相机和采访本,先后五上庙坡、深入这个河南省“户户通电”试点村采访,与大山深处艰苦施工的供电职工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实记录施工场景,亲身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奉献精神。正是有了这种“零距离”接触和近10天的耳闻目睹,才使我从中发现并了解到许多报社记者来去匆匆、走马观花难以捕捉到的新鲜事。在此期间,我先后采写出《马老汉的三个“没想到”》、《一户也不能少》、《有电的感觉真好》、《在实施“户户通电”的日子里》、《小山村的新变化》、《宜阳502户无电户喜迎光明》等十多篇新闻稿件,体裁有消息、通讯、日记、新闻故事等,陆续被系统内外多家新闻媒体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身在一线,现场采访,捕捉到的新闻鲜活有趣,很受编辑和读者欢迎,其中新闻故事《马老汉的三个“没想到”》、《一户也不能少》以及施工队员日记《在实施“户户通电”的日子里》,几乎同时被《河南电力报》、《华中电力报》、《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的编辑老师慧眼识珠,“相中”采用。
日常聊天“捡”新闻。在八小时之外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与周围的人们闲谈聊天,也许这些聊天内容,似乎与我们无关,但只要大家留心,时刻保持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往往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因为大家谈论的,常常是他们身边或者周围新近发生的新鲜事。
1993年春天,我在莲庄乡政府工作,无意中听他说起许多村民家中不挂“明星照”,改贴地图了,责任田到户,粮食丰收,农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急于脱贫致富。在此背景下,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就开始长途贩运农副产品,擅长种植西瓜的沙坡头村首先转变致富观念,不再地头卖瓜,改运东北贩卖,一趟下来,眼见卖瓜比种瓜来钱快,村民们加入长途贩运农副产品的人更多了,有从南方往本地贩运水果的,有从本地往天南海北贩运花生、大蒜和生猪的。常出门,需问路,于是,各种各样的实用地图就成了村民们的“好帮手”,并取代了家中常见的“明星照”和“富贵图”。
了解情况后,我立即动手,赶写出新闻稿件《地图“飞”进百姓家》,邮寄新闻媒体,不久就被《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报纸采用,还在当年《洛阳日报》社会新闻大赛中荣获了二等奖。近些年来,我采写发表的新闻作品《会长个儿的变压器》、《婆媳过招》、《“小诸葛”失算》、《农电工拒接“红绣球”》等,都是在回家探亲、下乡采访与乡亲们聊天时听到“捡”来的新闻。
文件会议“选”新闻。一个单位,一家企业,每年都会召开许多大小的会议,下发许多红头文件。面对这些“文山会海”,我总是耐着性子,认真筛选,把它们当作发现新闻线索的“富矿”之一。其实,我的许多新闻习作也正是从此得来的。
2009年春检活动开始,我在参加县局动员会时,照例领到了一份春检活动文件。当时我想,一年一度花相似,岁岁年年景相同,春检活动年年搞,内容肯定老一套,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想简单发个动态消息了事。不料,等我粗略地翻阅了一遍文件,浏览过大概内容后,通过与往年春检活动相比较,我还是发现了与往不同的“新大陆”。其中:一是内容新,增加了信息网络、交通运输、计量安全、外包工程和临时用工安全管理等内容,全面具体;二是形式新,提前编制自查表,及时印发各单位,既便于对照检查,又可防止漏项;三是办法新,征求客户停电时间,制订检修计划,集中检修,实施挂号消缺制,边查边改,一步到位,避免了重复停电,提高了检修效率。有此新发现,我当即动手,迅速写出《宜阳县局春检有“三新”》的新闻稿,很快被报纸和杂志采用。另外,我采写发表的《宜阳局线损分级管理效果好》、《宜阳局狠刹私自增容风》、《网改盲点村用上舒心电》、《宜阳县城告别单电源供电历史》、《花果山有了供电所》、《巧借“东风”清树障》、《宜阳局临时用电有“规矩”》等大多数新闻习作,均是来源于文件和会议。不过,这需要你拥有一双能从大量废料中看出新闻价值的“火眼金睛”。
报纸网络“淘”新闻。如今是信息爆炸时代,报纸、电视和网络为我们大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海量信息,有益的,无用的,垃圾的,危害的,应有尽有。那么,大家怎样才能从这些大量信息中发现对我们有用的新闻线索呢?我的体会是:从我们身边最近的新闻媒体中,多关注一些有关供电行业的消息,大家就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1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架起一座合作教育彩虹桥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道:“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可爱的孩子每天都有着层出不穷的新鲜事,或喜或忧、或笑或泪,同样一件事,单是老师教育的话,收效一定不会这么快而明显,只有学校家庭共同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才会有所完善。不少家长在聊天中常常说起与老师沟通《家校联系册》的情况,有的说,把孩子看电视不听家长话写在手册上,老师看了一句话没说,只写了个“孩子,这样可不好!”,我家孩子从此再也不贪恋电视,再也不顶嘴了;有的说,老师把孩子在校打瞌睡情况告诉我,我才知道孩子睡眠不足,才知道晚上带孩子逛广场危害有多大;有的说,及时把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就会及时纠正自己或孩子的错误,这样挺好,有次我把孩子的优秀表现写在手册中,老师写了个“真是孝顺孩子”,我家孩子回家更加孝顺了,不仅帮我倒垃圾,还帮爷爷奶奶捶背,大家不敢相信是这本小册子的作用。《家校联系册》是一本教育宝典,我的同事、朋友羡慕极啦!”
2在父子母子之间架起了的一座亲情彩虹桥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因忙于工作而疏于孩子学业的了解,一味地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关爱的渴求。《家校联系册》恰恰给了孩子们一个索求关爱的理由,也给了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的渠道。
为了了解孩子,家长必须天天翻看《家校联系册》,虽然都是有些琐碎小事,但对自己的孩子更加了解了。为了记下孩子的表现,家长不得不抽出时间亲近孩子,陪伴孩子,观察孩子,家长在一次又一次不得已后渐渐喜欢上了记录。在不知不觉中,家长陪孩子的时间多了,孩子更信赖父母了,与父母关系更和谐了。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喜欢,孩子们也喜欢,百益而一无害。《家校联系册》记录的是孩子的点滴进步,留下的确是父母永远关爱。校长说:“《家校联系册》用文字记录着孩子每天的成长足迹,很有收藏价值,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无价之宝!一定要为孩子保存50年。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坚持记录《家校联系册》,因为只要坚持记录《家校联系册》,就能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最美的亲情彩虹桥。”
实践证明,《家校联系册》运用得当,可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欢迎、教师受益、对学生起促进作用的纽带。它像一座彩虹桥联通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大家共同配合,一同努力,那么孩子们的将来将是美好而快乐的。
家校联系册家长的话
【摘录一】孩子跟以前相比,变得乐于表达了,她总是拉着妈妈听她讲学校发生的新鲜事;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愿意到黑板上演讲,喜欢和同学呱呱讲个不停……
【摘录二】孩子这次期中考试进步很大,这与她阳光向上的状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这次的成绩是对她前一阵学习的肯定。
【摘录三】原老师,您好!最近一周开始明显感觉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想感谢原老师及科任老师对她个性的启发和引导,想跟您一起分享她成长的点滴!
【摘录四】今天,她开始体谅和理解家人了,晚上会说妈妈跑得太辛苦,睡眠太少,提醒妈妈早点睡;平时喜欢坐的士,这两天说“我们还是节约吧,走上上学!” 令我人感动的是为了不惹妈妈生气,她愿意主动背课文了。
【摘录五】孩子的学习非常自觉努力,我们一直都很信任她,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她一定会摸索出适合她的学习方法,我们相信她会一直阳光快乐的!
【摘录六】本周末情绪不佳,不知何故。希望要学会自己调节心情,用积极愉快的心情去面对每件事情,还要学会劳逸结合,适当放松,多参加户外活动,不要只会读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随时随地要去欣赏、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摘录六】周五和爷爷走散了,找同学借电话打给我们,心里担心爷爷,怕爷爷着急……真的长大了,会除了一些问题了。
【摘录七】她依然喜欢睡懒觉,依然不知道怎么清楚地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期待着她像班上其他优秀女生一样优秀。
【摘录八】学生日记1
今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老师发给我一本书,告诉我们:这是《家校联系册》,它是连接家校的一座桥梁。《家校联系册》上每天都有六个学生在家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天天去做,每做一项内容就在那一项下面贴一朵小红花,自从用上了《家校联系册》,我做事时再也不敢马马虎虎了;不敢写作业时不认真了,我每天都能得到六朵红花。我真高兴!
每天早晨4点老两口儿就起床,老婆子做饭,巴根便匆匆上山清点一下自家放在山上的牛群。发现一只都没少,6点多才安心的回家吃早饭。
巴根夫妇的早餐极为简单朴素,吃肉的时候不多,也没有奶茶。老两口儿为了能够多赚钱,养的虽然都是肉牛,却都整头卖掉,自己吃肉解馋还是靠平时到集市上零买。肉牛是没有奶的,奶茶也就无从说起了。巴根的老伴儿谈到这个的时候还显得很不好意思,说虽是蒙古人,却不太会煮奶茶。馒头就咸菜,对老两口儿来说就是很不错的一顿早餐了。
大概8点的时候,巴根又得上山了。他要将牛群从山上赶下来,让牛群在山下水草充足的地方吃草饮水。按照巴根的经验,待到9点左右的时候,牛群应该都吃饱了,他就又要开始催动牛群再次上山休息。
要驱赶这么大的牛群,一般人还真不好办,但是巴根有个诀窍,他只需要催动一头牛。这头牛就是传说中的头牛,它是牛群中最为健壮的一只,因而也最有威信。巴根在头牛的脖子上挂了一个铃铛,走动时铃铛响起,牛群听到了自然会听话的跟随其后,这样巴根就能轻松的把牛群赶回山上。
牛群开始在山顶午休,巴根的午餐才能安然享用。老伴儿在他出发前,就已经准备好午餐了,装在铝饭盒里,放在巴根牧牛时随身背着的布包中。农家菜也就这么几样,但是老伴儿很心疼巴根,尽量常换不同菜色做给他吃。
巴根打开自己已用了多年的铝饭盒,一看,嚯!除了米饭和咸菜,还有炒土豆丝。“这就不错,我们常吃”巴根说。他顿时胃口大开,找了一处较为荫凉的位置,便开始吃起来。虽然简单,但也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体力劳动者的幸福,他很出力气,他就吃得很香。
午餐之后,巴根便没有什么其他事儿了,只要把牛群赶回草地上吃草就可以。这时候他就可以悠闲地坐在树荫下,看看风景,看看牛。放牧的野地里连收音机的信号都没有,着实寂寞,所以有时候老伴儿也会来陪着他说说话,谈谈进城的儿女,回忆回忆年轻时候的事儿。就这样一直快天黑,把牛群放回山上后就回家,“牛群不用系起来,没人偷,点数是怕它们自己走失了。”巴根憨憨地说。
待回到家中,晚餐一般会吃点肉。不过这几年羊肉涨价太多,老两口也舍不得多吃,一般是买点羊肉回来剁馅儿,包顿饺子或蒙古包子。巴根偶尔会看看电视,了解一下山外面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儿。但为了省电也为了早起,老俩口不到九点就睡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