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

第1篇: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新课标;创新

1.前言

新课标的施行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整堂课的主角,师生互动比较少,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取得考成绩。新的课程标准则凸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教学的目的也不再局限知识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基础设计教学

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进行一切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以往的教学设计多是站在教师的基础上进行,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分解与归纳,课堂互动设计所占比例较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适当的增加互动环节,为学生建立学情档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设定梯度问题并且尝试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章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极昼是如何产生的?是由于地球自传吗?(难度较低)某地的日出时间是早晨7点,那么该地的昼长大约是多少?(中等难度)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得到提高。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交流

3.1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转变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创设有趣的、生活化的或者其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以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复习设问,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在复习旧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挖掘旧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传授创造契机;充分运用故事、趣闻、诗歌、谜语、新闻等课外资料,比如在讲世界洋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生活在距今400年前,曾经多次航海,甚至到达过非洲,他每次航海都有一个特点,即冬季起航,夏季返回,其原因是什么呢?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到课程结束再揭示答案。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勾起来,注意力集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体会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讲述沉积岩的形成与特点时,教师可以用双层夹心饼干进行演示,先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再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沉积岩正是如此层层叠加而形成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沉积岩的形态以及特点。

3.2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

由于高中的课程知识点多,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地理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不积极的参与教学,拒绝自主思考,这对于新课标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教师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3.3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知识框架,条理清楚,极大的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将当前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学习城市化的时候可以对民工潮进行分析,在讲解工厂选址问题时除了盛行风向图,还可以提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对工厂的影响,将热点考点融入教学中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很难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问题,教师此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统计图、地图、动画等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锋面的形成过程中,只使用教材中的插图不能形象的展现解锋面特点,教师可以采用flash动画演示锋面形成以及冷暖风的相遇,由学生探索出冷峰峰前雨,暖锋峰后语的特征。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城市区位因素时,可以以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著名城市,并介绍与这些城市相关的自然历史事件,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不能一味的使用幻灯片,导致课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也不能节奏太慢,导致无法完成课堂任务。

5.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地理新课标提升了对地理实践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构件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设计简单的地理实验,直观的体现各种地理现象。比如在讲密度流时,教师可以将蓝色的盐水沿边缓缓倒入透明的清水中,学生可以观察到蓝色盐水沉入水底,形态高低起伏,证明了密度大的海水会在密度小的海水下流动;组织地理活动,比如天文观测、野外考察活动,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6.结语

新课标为高中地理教学指出了大的方向,教师是工作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者,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的相关知识,结合经验和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以教为主的教学变成以学为主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第2篇: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什么是课后反思

所谓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归因、系统总结评价、寻找差距、肯定成功,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在及未来的教学活动。

二、课后反思,“思”什么

1.反思“亮点”

一般地,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的有那么一些成功的亮点。包括精心设计的某个教学环节的实现、学生独特的见解、一道习题的巧解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都应该记录下来并深入反思:这些课堂的亮点是怎样闪现出来的?有哪些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还有更好的模式与方法吗?……这样深入地反思能使教师跳出眼前的经验圈子,摸索出理性的东西,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案例:《数学》七下《10.3等腰三角形》。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本课从学生熟悉并喜欢的轴对称图片引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进行知识迁移。同时又以等腰三角形的生活图片结束本课,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设计上也起到前呼后应的作用,教学设计中的表格与学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表格清楚地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对比,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学案中的练习设计更是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

2.反思“不足”

“教,然后知不足。”一堂课无论教案设计得多么完美,课前的准备多么充分,一旦付诸实施,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甚至失误。即使是被认为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在后记中把这些疏漏、失误记录下来,吸取“前车之鉴”,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完善、“再设计”,这样“吃一堑,长一智”,使课后反思成为下一次教学的新起点,使整个教学工作日趋成熟和完善。

案例:还是《数学》《10.3等腰三角形》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述能力较弱,还要加以规范练习。推理书写也不流畅,我觉得较复杂的可改用推理填空的形式加以练习,对学生目前的完整推理要求可适当降低些。

3.反思“课堂提问”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案例: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ABC中,AB=AC吗?”;生:“是”;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要证∠B=∠C,作∠A的平分线行吗?”;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4.反思“课堂活动”

案例:在“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如,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组与组之间交流等形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事先没预计到的,也有想体现但没体现完整的。经过课后反思及老教师们的指点,主要表现在:较多地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如,合作交流等),而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知识点的落实,学生练的机会不多;以4、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且要分工明确,避免某些成员流离于合作之外;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

5.反思“学生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如能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课后,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广泛的反思,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和策略调整。

6.反思“教学偶得”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更不可能100%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会出现不经意间的“奇思妙想”,偶发性事件产生的灵感。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就会转瞬即逝,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