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转贴于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前者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概括获得概念,后者主要利用认知结构中相关的原有概念来理解新概念。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概念的同化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小数应该属于概念的同化。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找到用来同化小数这个概念的系统结构。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看,有两种方式可以抽象出小数的概念。一种是从十进分数入手,一般认为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所以教材都是先安排认识分数,再安排认识小数。元、角、分是小数在生活中的原型,教学时都会利用这个资源,通过生活经验(零点几元)和知识经验(十分之几)的对接,让学生知道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另一种是从整数计数方法的知识结构出发,把小数看作整数计数的概念推广,也就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以前学生学习的整数计数是往大的方向发展的,即满10个计数单位就往上面一级进1,但由于生活和数学的发展要求,计数也要往另一个方向(即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
由此,我们知道,小数与自然数一样,都是用来计量的,是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用自然数计量时产生的新数,它也遵循十进制位值系统的一切规则。张奠宙教授指出: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沿着另一个方向(越来越小)的延伸,不是分数的附庸。
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看,分数和小数的产生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我国古代刘徽最早提出十进小数的概念,实质上就是十进制计数的发展。国内外教材对“认识小数”的编排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从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来编排的,如我国的教材;另一种是从整数计数的推广角度来编排的,如法国的教材。
基于上述分析,教学时,我采用十进制计数与分数意义相结合的方式,创设古人计数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再创造”出小数,并逐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用学生已经熟悉的十进制位值系统的知识结构来同化小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小数的意义,因为这对其知识结构的构建来说,不仅能凸显小数的本质,也是十进制位值系统完善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分数的意义也是小数意义的基础。由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意义的基础,这样,学生能更完整地认识小数的本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初步抽象出小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会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初步抽象出小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呈现结构,唤醒旧知
1.谈话导入结绳计数。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大家的好朋友(出示哆啦A梦图片),哆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时光机,可以穿越时空。让我们一起跟着他来到一个原始部落。(播放视频)这个原始部落里的人以打猎为生,有一次,他们打到了一些猎物。(出示猎物情境)
师:同学们猜猜看,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打了多少只猎物的呢?(结绳计数、用小石子计数)
师:是的,古时候计数的方法很多,这个部落是用绳子打结来计数的。(出示结绳计数场景,出示图1)你知道这表示几只猎物吗?
2.怎么来表示很多猎物?
师:猎物越打越多,打一只猎物就要打一个结,非常麻烦,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满十只打一个大一些或者长一些的绳结)
出示图2,这表示多少只猎物呢?(124只)
3.在计数器上画一画、写一写。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明白了古人的意思!请你在计数器上画一画,并写下这个数。
师:与古人相比,你感觉我们现在的计数方法怎么样?(方便、清楚、容易)
4.假如猎物储存到十个一百只,在这个绳子上怎么来表示?(在百前面加一根更长一点的绳结)
【十进制位值系统有两层含义:一是“满十进一”;二是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数值。本片段十分生动地勾画了十进制位值系统发展的历史,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了解古代计数方法并与现代计数方法进行比较,再现十进制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接纳小数的概念作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初步建构
1.把1只猎物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在绳子上怎么表示?
师:有一次,部落里来了客人,他们正好打到了一只猎物,于是把这只猎物拿出来平均分成10份,用其中的9份去招待客人了,还剩下其中的1份,你会在图2的绳结上把这1份记下来吗?
同桌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尝试记录,之后反馈交流。
生:我在1只后面再画一根更短的绳结。
师:这根更短的绳结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1只猎物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
师:想法非常棒,但老师有个疑问,假如一个不了解的人,怎么知道哪个表示1只,哪个表示(1只)10份中的1份呢?你有办法区分吗?
生1:这个(1份)绳结离那个(1只)绳结远一点。
生2:在1只和1份之间作一个记号。
师(出示图3):好办法!原始部落的人也是这么做的,在1只和1份之间再打个结区分一下。
2.怎么在计数器上表示1份?
师:原始部落的人会用绳结上表示1份了,你能不能在刚才表示124的计数器上把这个10份中的1份表示出来呢?
小组讨论,尝试“创造”出小数。
生1:我们小组发现原来的数位上不能表示这10份中的1份了,怎么办呢?我们就在个位的右边又添了一根线,在上面画一颗珠子就表示10份中的1份了,我们给这个新的数位取名叫“分位”,因为它是平均分出来的。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们给这个数位取名为“份位”,因为它上面的一颗珠子表示的是1份。
生3:我们取名叫“十分位”,因为是把1只猎物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棒,自己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数位。那怎么跟原来的个位区分呢?
生1:我在这两个数位中间画一小竖作个记号。
生2:我画了一个点,这样更简单。
师:同学们的想法跟数学家创造的非常接近,现在我们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数位,这个数位叫十分位,它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为了区分1个和10份中的1份,我们在这里用一个小圆点区分开。(课件演示十分位的产生过程)
3.认识小数。
师:把计数器(如图4)上的数完整地写下来。(学生写一写124.1)
师:这样的数叫什么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关于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请自学教材第88页的一部分内容。
学生交流124.1这个数各部分的名称,并一起来读一读。(板书: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
4.认识0.1。
师(出示表示0.1的计数器):你能写出这个数吗?它的整数部分是多少?小数部分呢?0.1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这样的3份是多少呢?(0.3)0.4,0.5……0.9(十分位上的珠子依次增加)再加一颗呢?(往前进一,也就是说10个0.1是1)
出示两个计数器(分别表示36.6和0.4),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是多少?36.6中的2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5.回顾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怎么会出现小数的?
【小数的产生是生产和生活中计量的需要。这个片段的教学,引领学生真正经历了小数产生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通过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小数,一方面,可以加深他们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十进制的位值系统除了可以向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还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对原来计数方法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逐步深化,系统建构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小数吗?
1.大自然中的小数。
(出示:蜂鸟的重量1.8克,蜂鸟蛋的重量0.2克)提问:1.8的整数部分是几?小数部分是几?0.2表示什么意思?
2.超市中的小数。
铅笔0.5元 0.5元=( )角
橡皮9角 9角=( )元
文具盒8.4元 8.4元=( )元( )角
计算器25.6元 25.6元=( )元( )角
反馈时追问:为什么0.5元是5角?9角为什么是0.9元?8.4和25.6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小数部分呢?
3.图形中的小数。
(2)出示图6,可以用0.1来表示吗?为什么?
4.数轴上的小数。
出示图7,请你在数轴上找出0.2、1.3和2.7,并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找到的,这里还有其他小数吗?
【本片段分层进行练习:一是利用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丰富小数的内涵;二是利用图形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通过反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三是在数轴上找小数,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的理解,渗透数系扩展的思想。】
四、拓展应用,丰富内涵
在原始部落的绳子上又出现了更短的绳子(如图8),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在计数器上怎么来表示?
关键词:小数意义;整数;分数;十进制;直观模型
小数是数的概念的重要扩展,其概念的形成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分数“部分与整体”关系引入,二是利用整数的位值概念引入。
一、利用知识迁移学习小数概念,理解小数意义
首先,要把握小数认识中的两个阶段:小数的初步认识限制在元、角、分和测量的背景下,把它们作为一种生活原型初步认识,在这一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要学习小数的读、写和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不涉及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到第二阶段学习小数意义时,则是借助这些背景最终又脱离这些背景,从实际情境过渡到一般意义下对小数意义的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再次规定学习小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抽象出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完善数位顺序表。两个阶段重点不同,呈现方式也不同,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其次,建立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知识迁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整数、分数、小数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小数与整数的计数方法是一样的,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都是10,小数的计数方法是整数计数方法的扩展。小数和分数,主要是意义上的沟通,使学生主要理解小数是十进制分数,也就是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就是千分之几。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得到了全面的概括。看来利用十进制找到小数与整数、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进行知识迁移,会深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二、多角度,分层次,建立小数与整数、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深化小数意义的理解
北师教材是用以下三个课时完成的。
首先,小数意义的第一课时先通过生活中的元、角、分直观模型(1.11元)和长度素材(1.11米),认识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进而抽象到一般意义上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并找生活中的直观模型进一步交流,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例如,在理解1.11元是什么意思时,我组织学生利用附页中的人民币图说一说:一张1元,一张1角,一个一分合起来就是1.11元;并且学生直观地看出1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一,可以写成0.1元;1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一,可以写成0.01元,很容易建立小数、整数和十进制分数间的联系。同样又从长度的角度认识了1.11米,从而理解1.11是由1个一,1个十分之一,1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其次,在第二课时中结合测量长度、称重等活动,体会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是产生小数的现实背景。而且根据小数的意义,逐步熟练会用小数表示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
最后,第三课时借助计数器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及数位的相互关系,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同时知道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
总之,从直观模型―活动情境―抽象出小数数位顺序表,是逐层递进的三个课时,学生经历实物―平面图形―数线―数位顺序表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小数的意义。
三、从具体到抽象,理解算理,探究算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学习小数加减法,抓住其本质,即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例如:《买菜》一课在理解1.25+2.41和3.66-1.25算理,探究其算法时,突出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方法一:结合学生熟知的人民币进行加减运算。首先,学生想到1.25元、2.41元就是1元2角5分和2元4角1分,再计算1元2角5分+2元4角1分=3元6角6分(即1元+2元=3元,2角+4角=6角,5分+1分=6分),最后把3元6角6分写成小数就是3.66元,抽象出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的算理。
方法二:结合具体的面积模型图。1个一加2个一是3个一,2个十分之一加4个十分之一是6个十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加1个百分之一是6个百分之一,故结果写成小数也是3.66元,非常直观地看出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的算理。
方法三:借助数位顺序表,根据小数意义,对齐数位后,相加的结果也是3.66元。
方法四:个别学生还用125个0.01加241个0.01就是366个
0.01,也就是3.66元。
方法三、方法四进一步抽象出一般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就是:在计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再算计数单位的个数,也就是抓住关键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减法亦然)。看来,抓住了“计数单位”的教学也就抓住了小数加减运算的核心。这一点从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角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一、明确阶段目标、关注学生起点
毋庸置疑,数学概念具有抽象的特征,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带有具体形象性。
因此小学阶段概念的教学目标达成,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的,在一定的阶段形成一定的概念。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发展,逐步充实、完善。这也恰恰体现了小学数学概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原则。例如“小数的意义”,小学阶段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像上面讲的……等,都是小数。”第二次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这是感性的飞跃,进而顺其自然的概括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这样两个层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小数。
对于四年级“小数意义”来说,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初步认识了分数,这两方面是学生直接的认知起点,但上述两点离本堂课的教学的时间跨度较长,加上学生并没有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小数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所以本人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小数与分数的基本关系,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本人在设计中用说说“0.4元,78.78元,0.6米”的意思,并重点提问:“6分米为什么就是0.6米”,当学生回答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6分米就是十分之六时,自然地激活了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就这样随着数学学习的程度的提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教学时既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能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
二、重视模型建立,突出概念本质
尽管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我以为,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绝不能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学生的概念学习需要经历一种经验性的活动过程。因此本人在教学“小数意义”时,坚持认为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进行一次再创造,并在这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因此我们设计了“自主表示具体的0.1”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谈谈0.1具体可以表示哪些量;再引导:你们说的这些量,能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在图上表示出来吗?于是学生出现了以下情况:
生1:表示0.1米(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一份)。
生2:表示0.1元(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一份)。
生3:表示0.1段(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段,表示其中的一段)。
在此基础上,教学追问:我们刚才表示的物体并不一样,所用的图形的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0.1表示呢?从而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了10份,涂出了其中的1份,即0.1表示十分之一这一本质意义。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学生对0.1意义的理解,经历了原认知激活,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飞跃,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理解其他一位小数的意义显得游刃有余,概括一位小数的意义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力图凸显“建立模型,突出本质特征”为核心的概念教学思想,比较顺利的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
三、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教学素材
教学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小数意义”中,本人设计了 “猜教师身高,并将其准确表示在图上”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中本人发现,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有多种策略:有的学生利用估计表示出了一点七几米;有的学生将第八条平均分成10份,涂若干份;有的学生将整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出七十几份。通过具体的题目将其抽象出来,这样的训练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缓解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真正的目标是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因此在上述设计的反馈上我着力将重心放在如何合理安排生成材料的反馈顺序。我们知道,学生生成材料有对错之分,也有优劣之别,还有同一水平的不同表达方式。课堂上,第一个学生不能准确地表示出1.7几米,另两位能正确表示,但方法不同,老师正是将三位学生的自主研究成果按序呈现,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引入两位小数的必要性,以及深刻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总之,进行概念教学要依据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特征,寻求学生学习新概念的生活基础和知识水平,做到目标明确,经过尝试,巩固深化,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杨启宏,《换个反方式演绎精彩》,《小学数学教育》,2009年第7、8期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的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充分准备
(要求学生借助下面的预习单进行课前预习)
【设计意图:预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有效的预习能让学生课前就对新知识有所感知和理解,从而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进入课堂,能较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里设计的两道预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维路径,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体会一位小数和十分之几间的联系,从而较好地发挥教师导读、导思的作用,体现了“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教学理念。】
二、汇报交流,质疑点拨
1.预习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预习的情况。
2.汇报例1的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根据预习单汇报例1的预习情况。教师先示范0.5的写法,强调小数点要写在0的右下角,用小圆点表示,然后让学生模仿着写,并让学生把想的过程说一遍,体会一位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可以不讲,但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教师要注意点拨和示范。如小数点的写法,学生很容易写得不规范,所以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示范。】
“诊断性”练习A:寻找身边的小数
量一量:橡皮的长大约是( )厘米,用小数表示是( )分米;宽大约是( )厘米,用小数表示是( )分米。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真正掌握,通过“诊断性”练习不仅能有效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而且能让学生在操作感知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汇报例2的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根据预习单汇报例2的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想的过程自由说几遍,进一步体会一位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例2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学生学习有一些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难点,反复强化。通过反复读、想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诊断性”练习B:寻找身边的小数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 )分米( )厘米,用小数表示是( )分米;宽大约是( )分米( )厘米,用小数表示是( )分米。
4.分类总结概念。
出示货架情境图(如下),让学生把这些价格分成两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本第100页最下面的一段内容,把认为重点的地方做上标记,指名学生说说读了之后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些小数,中间的这些小圆点是什么?(小数点)左边这些是什么?(整数部分)右边这些是什么?(小数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价格进行分类,自然引出小数、整数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至于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让学生自读课本后汇报即可,不需要花较多时间。】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训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然后指名汇报,并让学生比较每列的三个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然后指名汇报,说说1.7元、2.4元是怎么得到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然后指名汇报。
(4)对口令。
①教师说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相应的小数;教师说一个小数,让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
②同桌两人玩一玩对口令的游戏。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时要紧扣课本,适当挖掘和提升,这样就能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如书中“想想做做”第3题是看图先写分数再改写成小数,主要让学生体会十进制分数和一位小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设计了一个对口令的游戏,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十进制分数和一位小数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综合运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①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
②补充几幅生活中的小数图片,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含义。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为什么在0的右边第一个点上填0.1?为什么在1的右边第二点上填1.2?(学生填写,指名汇报)
3.拓展延伸。
(1)猜一猜。
师:玩具小汽车说“我的价格在52元和53元之间”,请你猜一猜,它的价格可能是多少呢?
(2)观看资料。
让学生欣赏一段关于小数发展史的资料,认识数学家刘徽。
【设计意图:将练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一、“再创造”的前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合理使用
记得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小数”后,学生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呢?这位教师被学生问得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很多教师真的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小数和分数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它们又有何不同?陈老师从数学史着手,分析了小数的历史形成过程,发现小数的形成历史跟分数还是有区别的,小数的意义与十进分数不尽相同,小数与自然数一样,原来都是用来计量的,是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用自然数计量时产生的新数,是数系统的一次发展,它也遵循十进制位值系统的一切规则。学生原先学的整数计数是向越来越大的方向,小数计数是向越来越小的方向,这样,使学生将小数计数与其已知的整数计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为他们学习小数概念、实现概念的同化提供了可能。
二、“再创造”的关键――让学生真正经历
儿童天生就具有创造的潜能。就概念学习而言,让学生真正经历、自我建构的学习才具有意义。小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适度还原并经历这一概念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在认知系统中建构起符合数学发展顺序的知识结构。陈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三个不同水平的抽象过程。首先,创设古人结绳计数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整数的计数方法,探索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份以后的1份或者几份如何计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据原先的经验,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份后,其中的1份应该排在1个的后面,绳子应更短,为了区分1个和1份,中间需要有记号,这样小数的直观模型就创造出来了。其次,让学生把绳子上的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整数计数中最小的单位是“个”,原先的计数器只到个位,要表示小数需要创造新的数位,这样小数半抽象的模型就形成了。最后,让学生根据计数器写出小数。过程看似简单,其中的原理并不简单,三次抽象的实质是学生经历了两次数学化的过程:第一次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即把10份中的1份在绳子上表示出来,根据弗赖登塔尔的观点,这是横向数学化;第二次是将绳子上的小数逐步抽象到计数器上,最后抽象成小数,这是纵向数学化的过程。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小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的这些创造正是小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这样的创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真正有意义。
三、“再创造”的目标――学生数学素养的获得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课堂;游戏;生活
一、让游戏融入数学,使学生身心达到轻松愉悦的状态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意注意占据优势,他们更容易被一些新鲜好玩、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吸引。而游戏作为一种让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提高,进而在身心上达到轻松愉悦的状态。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可让游戏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比如,在学习“1~5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认识1~5各个数字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完了一个名为“我指你认”的游戏,游戏方法为:5个学生为一组,我拿出写有1~5数字的卡片,每个组轮流到讲台上,我随意抽出一张卡片指出卡片上的数字,让小组的组员对卡片上的数字进行认读,对一个加一分。这样,全班各个小组轮流进行后,得分最高的小组为胜利的一组。这样,我通过融入这一好玩的游戏,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这项活动产生强烈的参与兴趣。
二、让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让学生深入体会数学的学习价值
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更容易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接受,这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活力源泉。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让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让学生深入体味数学的学习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数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过小数?谁能举一些例子?”“我的身高是1.2米。”“昨天称体重是30.5公斤。”……“没错,看来大家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那个小圆点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可以把它去掉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意义’。”这样,我通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总之,我们一定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用图1所示“十进单位关系算盘”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通过传统教法(用自然数显示数量的读写算)与创新教法(用十进制数显示数量的读写算)相比较,确认:该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数学功能强大,数学效果特别。
1 结构简单
如图1所示,下部为数位顺序装置显示十进制;上部为每档九珠的算盘,显示十进教各不同数字;居中设置可左右移动的小数点,用它显示十进制数与主单位的名称组合,表示数量的多少。
2 操作方便
如学生要显示3元5角的读写,先旋转数位顺序装置,需要的金额数位顺序出现“…元角分…”;后在元、角两数位对应的算珠分别显示3、5,得到十进制数35。若确定用“分”为名称显示其金额,小数点移至分位,单名数是350(分)——三位整数的认识;若确定用“角”为名称显示其金额,小数点移至角位,单名数是35(角)——两位整数的认识;若确定用“元”为名称显示其金额,小数点移至元位,单名数是3.5(元)——一位小数的认识。由350(分)=35(角)=3.5(元),它显示单名数的写法与单名数的改写,直观、简单、快捷、有规律。
一个数量只用到一个单位,在相同数位显示它的有限个数,认识一位数1~9各数。一位数显示的数量是单名数,如3元。若用相邻两个不同单位,在各自的数位显示各自的有限个数,认识两位数10~99各数。同理认识三位数100~999各数。用两位或多位数显示的数量是复名数,如3元5角、3元5角8分……
3 功能强大
1)数位顺序装置能显示长度、金额、重量、面积、体积,自然物不同量,各不同单位的数位与数位顺序,涉及小学各年级教学内容。
2)用十进制显示数位顺序。
3)用数位顺序显示十进制数写法。
4)十进单位关系显示单名数的写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5)显示单名数的改写(小数点的位置移动)。
6)显示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不动,其十进制数或左或右移动位置)。如图2所示,单位的名称不变,显示小数点的位置不动,小数的大小发生规律性变化,显示其十进制数的位置或左或右移动后,单位的大小发生变化,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规律性变化。
7)小数的基本性质显示,如3(元)=3.0(元)=3.00(元)…应用:①去零强调单位与单位的个数不变;②添零强调精确度变化。
8)计算:1+1=2,在同一数位,显示相同两单位的合并;1+1≠2,在不同数位,显示不同两单位的合并,如1(元)+1(分)=101(分)。
本仪器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具体化,把具体的问题数字化,为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好仪器。
4 联想和反思
1)十进制数是自然数吗?
2)自然数都是整数吗?
3)教材中“十进位位置制”与“十进制”为同一概念吗?
4)自然数显示相同单位的个数,只用到一个单位,能产生数位顺序吗?
5)小数点的意义,在用自然数显示数量时为整数与小数分界的界号,在用十进制数显示数量时,小数点的意义没有变化吗?
6)能用不同单位展示一个数量,这是不争的事实,存不存在单位关系?若存在、如何显示单位关系?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二、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通过迁移类比、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如何引入小数,才能使小数的出现更加自然,充分显示合理性和必要性。如何适当提升,使小数成为具有独立意义上的数,让学生在抽象层面上建构小数的认识。如何选取现实情境,帮助学生学用结合,在应用中把握知识的内涵。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谈话:明了射击比赛的基本规则。问题:如果两名运动员都打在十环区,谁的成绩更好一些?裁判员应该怎样记录他们的成绩?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小数)2.学练结合,探究发现(1)教学一位纯小数①观察主题图提问:星期天,小明和小红一起去超市购物,他们看中了这张书桌(出示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5分米4分米)②转换:引出分数(板书: 510米410米)。③说明 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板书0.5米),教学小数读写法(板书:读作:零点五),引导学生类推出其他的小数(板书:0.4米),初步领会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④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观察相对应的分数和小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或“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⑤师生之间对小数、分数互化口令游戏。(2)教学一位带小数①谈话:我们再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吧,这里还有两件文具。(出示例2的情境图)(板书:1元2角3元5角)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圆珠笔的价钱吗?自己先试一试,再和小组里同学交流。全班交流。(板书:1.2元3.5元)(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结: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可以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齐练,交流反馈。引导观察:像这些价格不足一元的都用――零点几来表示。超过一元的价格都用――几点几来表示。③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④要求:自学课本100页最后一节,边读边用笔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学生自学。交流阅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3.总结提升,抽象意义(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小数。通过学习,知道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通过下面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数。(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①学生课本上独立完成,交流。②屏幕演示。如果屏幕上正方形表示1,那么如何表示0.7呢?(学生交流,鼠标点击)追问:还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吗③辨析:下面三幅图(见左图),哪一幅可以表示0.3?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①依次出现数射线、点和相应的自然数。②出示题目。
引导:这里为什么是0.1呢?这里为什么是1.2?方框里的数你们都会填吗?总结:出现在这条线上方的都是什么数?下方呢?小数和整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③变换。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方框里,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依次说出0.5、1.3、3.9、4.8这四个数,你能用鼠标标出它在图中大致的位置吗?(学生操作、验证)
师:你能找到6.2吗?如果将这根数线继续向右延伸呢?想象一下,6.2在几和几之间?接近几呢?4.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制作合适规格的表格。通过Word呈现一张尺寸大小与纸张大小不太吻合的表格,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小数知识调整行高,使之布局合理美观。照应课始问题。学生讨论裁判员应如何记录选手的成绩。关于小数的知识真是既丰富又有趣,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位小数,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位数更多的小数,更全面地认识小数。五、教学分析本课是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应用”为主线,在知识应用中让学生产生需要,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启发指导等学习方式,通过模仿、类比、迁移、比较、概括、推理等系列思维活动建构新知,不断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和认识。1.创设情境,在应用中激发需要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以凸现小数的使用价值,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点滴小数经验,据此在课堂中系统提升,还是利用学生稍显陌生而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权衡利弊之后,我最终选择了后者。两位选手射出的子弹都在十环区,直观可以看出一高一低,但到底怎样记录他们的成绩呢?紧张刺激的比赛情境客观体现了小数产生的现实需要,诱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效果。2.类比迁移,在应用中逐层深化从更具形象直观的长度单位模型中沟通整数和分数的联系,继而引出小数,学生由此模仿迁移,在不断地比较、归纳、概括、交流中,获得小数概念中最具本质特质的纯小数意义的生活理解。3.数形结合,在应用中提升认识本课教学让我进一步感受到绝大多数学生首先是通过外在形态接受新知的,然后在不断地练习巩固、辨析探讨、系统整理中深入内涵。4.走进生活,在应用中体验成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感受小数运用的广泛性。利用小数知识解决表格大小问题和射击成绩记录问题则显示了小数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其实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曾寻找过多个利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