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传统文化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教育

第1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风范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既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的理想。人格与理想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他就不可能将这种知识和能力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甚至还会走向

面,危害社会和人民。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人格的建设人才。人格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突出表现,人格的高下,突出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德”尤其是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才育之间的关系:即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实;以德御才,德才兼备。因此,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理念。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树立崇高人格与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都十分强调做人的操守,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为和人格操守的磨练。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儒家“士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独立特行的品节操守。孟子还认为,一个品节高尚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说“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摧毁他的信念。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它有许多糟粕,但儒家提倡的人格思想,却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也是积极的影响。而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淡泊超远、追求人生自由的思想,则是对儒家人格思想的有效补充,同样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基本特质。

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人大都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节,他们的作品都是自己崇高的人格思想的真实流露。屈原刚肠疾恶、修身洁行、出污泥而不染纤尘的高风亮节,司马迁正直不阿、受辱不屈、发愤著书的执着精神,陶渊明淡泊明志、弃官归隐、追求人生自由的品格操守,都在他们的诗文歌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我们仍然要提倡:富贵不能其心,贫贱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节。尤其是今天道德严重滑坡、物欲横流、腐败滋蔓的情况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更要注重高尚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高尚,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从一定的角度说,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向他们灌输知识更为重要,而人格的塑造必须要有精神榜样,我国古代这些有着特立操守的志士仁人就是光辉的典范。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教育中接受榜样的人格力量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品位得到逐渐提升。特别是文学典籍,其淘情冶性的作用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道德理论的直接灌输,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人格力量能够潜藏于读者的心灵深处,对他们产生人格的熏陶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审美情趣,他就会自然的排斥一切庸俗丑陋的东西,在行为方面就会有较高的取舍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文学鉴赏活动则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一座可供华夏子孙万世取用的精神宝藏,其中所蕴涵的崇高的人格精神更具有发掘的价值。鉴于此,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开展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以期取得积极而显著的教育效果。

二、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能够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念,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爱国思想的确立,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母题。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充溢着圣贤先哲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古代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爱国思想感情的影响。我国古代有成就的文人大多是优秀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一生的经历行事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而他们留下来的文章著作则是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结晶。

在我国众多的爱国文人中,屈原是杰出的代表。屈原一生经历行事的本身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思想的内涵,他的那种“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操守,那种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那种为了实现美政理想而“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致死不渝的爱国信念,都如同经天之日月,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而屈原创作的楚辞作品始终充溢着这种强烈而执著的爱国思想,几千年来它一直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典范题材。屈原的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哺育了千千万万个爱国主义者;即使在今天,屈原作品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楚辞作品仍然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爱国思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或教师的讲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许多先烈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应该永远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抗击金人侵略的斗争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爱国词人辛弃疾年逾花甲,仍以廉颇自喻,报国之情弥烈;范仲淹高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念;大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民族英雄文天祥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家为民族从容就义;这些都是何等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壮烈行为!通过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学生将会懂得,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话,传统文化典籍中充溢的爱国思想感情也并非是著者的矫情,而是著者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饱蘸着著者心血的情感结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毁家纾难,精忠报国,不成功,便成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篇章。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诗文典籍,对后人都将永远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昭示。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有着重大的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是与忠君思想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家天下的封建专制时代,国君就是国家的代表与象征,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与“爱国”几乎成了同义语。从屈原以来的历代志士仁人,几乎都把“忠君爱国”当作高尚人格的终极追求。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今天不能接受而予以批判否定的“愚忠”的思想。例如岳飞就因为愚忠致使抗金大业功败垂成,自己也残遭奸臣杀害,从而留下千古遗憾。就今天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而言,“愚忠”思想当然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应当予以批判和扬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将这种思想与行为放在特定的历史氛围和社会背景中去分析理解,在批判其思想糟粕的同时,发掘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强调对于传统爱国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继承、发扬与光大,这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实践将会证明,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一定会起到十分有效而积极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使之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道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

关心和乐于帮助他人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我国的侵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人生观念已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金钱锈蚀了人的美好心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已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处世哲学,有些人甚至变得自私冷漠,寡廉鲜耻,不择手段地侵占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满足一己的私欲。社会公德的败坏和沦丧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强调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人道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文艺复兴中诞生的。但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子著作就已经反映了朴素的人道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反对猛于虎的苛政,提倡施行仁政;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等等,都闪耀着人道思想的光辉。我国历代的文学家们继承和发扬了先秦诸子的人道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中始终表现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终极关怀。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等等,无不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道精神。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化典籍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能够深深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思想的共鸣。谁都知道,当一个人居于高堂华厦之中,食膏粱,饮琼浆,空发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高论,那是很容易的事。但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作者大多命运蹭蹬,处于窘迫维艰的困境。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的作品没有仅仅就个人的不幸怨天尤人,痛苦不堪,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予以极大的关切,一个没有博大的胸襟、充满爱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在这方面,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轻时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远大抱负来到长安,,但是,由于权奸当道,政治黑暗,他的理想很快破灭;在物质生活上也开始陷入困境,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于“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劳动人民,认清了黑暗现实。对劳动人民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写出了《三吏》、《三别》这一类的杰出诗篇,唱出了那震撼人心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晚年的杜甫四处漂泊,贫病交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便如此,他还是那样为民请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境界,都源于杜甫心灵深处潜藏的博爱精神。而蕴涵在杜甫诗作中的这种关心民众、体贴他人的博爱思想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作用。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先秦儒家著作和杜甫诗歌这一类文学作品表现出的人道思想,正是我们要挖掘的精神宝藏。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道主义还是有区别的,但任何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都有所承传,人道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必须代代相传,永不废弃。因此,在思想素质教育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人道思想的精华来教育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教育他们对他人要有爱心,对社会要有责任感;而培养充满爱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正是高校思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和目标。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当前党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要抓住思想素质教育这一重点,注重人才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而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实践证明,高校思想素质教育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摘要: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接受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高尚的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道精神,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文化教育;人道精神

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ShouldBeEmphasizedinUniversities

Abstract: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servestoinstillpatriotism,apositivephilosophyoflife,andhumanitarianism.Toemphasizeitisanimportantmeasuretoenrich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undercurrentcircumstancesforthecultivationofstudentswithloftymoralstandards,highculturalattainment,apositiveoutlookonlife,asenseofnationalpride,andstrongselfconfidence.

第2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渗透到包括政治、伦理、礼仪、习俗,以及哲学、教育等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诸子百家学说众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庸之道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要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视德育。“德”被看做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核心要素。一个人的才能必须在高尚的德行指导下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如果一个人有才而无德,那么才能越高,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的教育首先要从道德层面开始。对孩童发蒙的教育就开始进行了道德教化。三字经,百家姓以及诸多家训故事都说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伦理的教育是首位的。可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基础性的、伦理性的。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奠定了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在我国现今的高职幼师教育中,也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对高职幼师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学龄前的儿童心智发育水平较低,在他们的心里,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就是智慧的象征和高尚人格的化身。尤其是师德面貌,对孩子的影响巨大,教师仁爱、温良的品行有利于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反之,会给孩子一生蒙上心理阴影,造成不可逆的恶劣后果。所以,幼儿教师更应把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付诸行动。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教育的要求,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整。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教给幼儿的是做人的根本,幼儿教师要以身作则,感染和引导幼儿建立道德善恶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在当前的高职幼师教育中,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其道德教化的基础功能受到了严重削弱。对于今天的幼儿教育而言,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中,隐含着潜在的危机。首先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区域经济中心,这些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某一区域内的最优质资源,包括就业、医疗、经济、教育等方面。大量人口向中心城市汇集,在中心城市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这种环境下,高职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后果明显的就是幼师教育功利化。一方面,目前我国幼儿教育资源紧缺,公立幼儿园数量较少,经过正规教育培养的幼儿教师人数较少,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就读的需要。因此,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非常乐观,高职幼师生往往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形下,高职幼师教育更多地体现了职业化的性质,即将教育的目标侧重为培养更多的具备具体教学能力的高职幼师生,担任幼儿教师。由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直接性和实用性,对高职幼师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成为了高职幼师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对于长期性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则涉及较少。高职幼师教育目标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高职幼师教育不再是德业,而成为了更为功利的职业。另一方面,在目前我国高职幼师教育的内容中,大多数课程是关于如何教育幼儿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高职幼师生接受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了道德的教育只是冷冰冰的机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高职幼师生缺乏对幼儿老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在一些高职幼师生看来,幼儿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仅仅是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一样。而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其他职业一样,属于职业技能的一种。这种冷冰冰的职业观正是屡见不鲜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缺乏道德感的教育,使得幼儿教师忘记了自己是幼儿道德引导者的身份,而没有道德感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有道德感的学生。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幼儿教师,缺乏对幼教工作的重视和敬畏,将会对幼儿教育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高职幼师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对策

第3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生命力和个性植根于学校的文化,而文化来源于本土,来源于传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只有在青少年的心灵里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才能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此,我们才不负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策划人:郝婵 陈诚)

【摘 要】 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学科更是义不容辞。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学校课程到底有多远?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又应该有多近?广大中小学教师可以有哪些作为?本文立足现实,作一些简要的评议,并结合我们自身的实践,介绍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学中运用的实例。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改革构想

【作者简介】 杨邦俊,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江勇,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的阅读与教学。

一、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的远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美不胜收的山水名胜,既有风景秀丽的崇阿,险峭挺拔的岩,又有幽古深永的沟壑,下临无渊的绝壁,到处是迷人的果实,犹如一座绿色的海洋”。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我们的中小学课程,看起来离其很近,但实际上相距还很遥远,通向这座高山的路途也还十分漫长。

1. 与学生生活的远。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是以儿歌、童谣等形式口耳相授的,孩子们学习的早,诵习的时间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儿歌童谣,孩子出生后,开口说话,家长就引导他们诵读,慢慢到了入学年龄,又作为启蒙教材,反复诵习。这些文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易诵易记,可历可为。例如《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百家姓》,从表面上看只是一部单纯介绍姓氏的童谣,但它实际上是一部中华姓氏文化的索引,所引504个姓氏,虽然只占中华民族众多姓氏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引领中华子孙走向姓氏文化巍巍殿堂的津梁,孩子们在日诵夜课中慢慢就能深入中华姓氏文化的堂奥,体会中华家族文化的博大和久远,就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追宗怀远,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有了这种教育,传统文化就深深地融入孩子生命的根基之中,终身受用不尽。然而,到了现代社会,崇尚科学化教育,进入读图时代,孩子一出世,见到的是电视、手机,接触到网络信息。高科技的东西让孩子们眼花缭乱,也让孩子们逐渐远离传统,丧失了文本阅读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传统文化正在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2. 与学校教育的远。古代学校非常重视做人教育,以《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传统经典和礼、乐、射、御、书、数等日常生活技能教育学生。对于帮助学生修养德行,学习礼仪,通晓事理,陶冶情操,修炼本领,治国统民,防身驱邪、生存立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诗经》,作为正宗的儒家文化的代表,古时候是用来供人配乐演唱的,既可用于各种典礼,又可供人娱乐,还可以用来风化民众。学生通过对《诗经》的反复讽诵歌咏,能够得到儒家文化的教化和熏陶。有了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优美语言,帮助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人们可以自由地摘引化用,以艺术的形式,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赋《诗》言志”,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借以加强自己的政治、道德修养,古人讲,经过“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又说:“《诗》者,远之可以事君,迩之可以事父”,从中能够学到侍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可见传统文化教育是典型的做人教育,对端正人的品行有重要作用。到了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全盘照搬西方社会的教学模式,按照科学教育的原则设置学科课程,采用精细化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传统文化已经离我们的学校教育越来越远。

3. 与语文教学的远。古代教育是典型的民族化教法,教师依据汉语文象形表意、婉曲讽喻、音形义相生相趣的特点,采用以语感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教师教学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讽读朗诵,因声求气,来亲近、接触、感获先哲沉淀在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深刻理解文本的情趣和意旨,马一浮先生将其称为“讽味遗言”;与此同时,教师又通过自己特有的“诵”、“吟”、“咏”、“唱”等汉语文表现形式,来向学生宣示自己的思想倾向、情趣爱好、文人雅趣。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耳濡目染,获得鲜活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马一浮先生将其称之为“亲承音旨”。现代语文教学一反传统,走形式化、工具化的路径,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法和练习法,学习的重点是语修逻文、字词句篇,突出的是逻辑思维训练,又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高考的应试训练。语文教学已经很少看到传统教育常用的讽读、墨义、疏注、聆受、驳难等教学形式,耳濡目染的传统教学方式正在被急功近利的现代教学所取代,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远离我们的语文教学。

4. 与母语课程的远。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经过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很多分野,诚如一座名胜古迹,有亮色,也有暗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再来欣赏、攀援传统文化这座大山,就要善于挑选美好的景观,就要学会剔除破败的枯叶。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说传统文化的好,也不能简单地说传统文化的不是。我们需要认清传统文化的主体,综合它的各个侧面,圆融贯通,才能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母语课程建设,理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这根主线,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要构建传统文化的母语课程教育体系。首先,应考虑传统文化教育的框架结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主流而言,有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众多流派,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对国民精神的影响也有差异。母语课程怎样把这些传统文化请进教材,学生在什么年龄时段学习哪种文化最为适宜,选择哪些代表作家的作品最具有教育效果,各种文化之间怎样形成配伍和互补,文章选进教材以后,能不能被学生接受,都要深入研究,通盘考虑。不是简单的选几篇文言文作品进教材,不是挑选几篇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做课文,就能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母语课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发、利用都还十分有限,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离我们的母语课程还很远。

二、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近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有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资源。玉工取其璞以为玉,金人拣其砂以为金。富者寻其珠宝,贫者获其膏粱。庖者以鼎,厨者以铛。对于那些深谙传统文化的教师,尽管离古代文化的时空很远,但在他们日常的教育和课程教学中,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养分,传统文化实际上离他们很近。因此,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民族精英,弘扬传统美德。

1. 与语文教学的近。现行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虽然缺乏系统的介绍,但是,也收录了一些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教学中,只要教师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较高的教学立意,立足教材,适当增补内容,也能制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大餐。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可以离我们的语文教学很近。

高中教材收录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学生在初中又学过他的《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上完教材,我们认为有必要为学生系统地介绍一下陶渊明。于是,以“中国传统士人的读书生活”为课题,设计了一节传统文化教育课。我们从人教版《语文》读本中选取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作为拓展教材,选配宋代苏轼的《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和清人孔继《读晋皇甫谧〈高士传〉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作为补充教材,设计语文教学。苏诗和孔诗用的都是陶诗的原韵,苏轼在诗前还有小序,说“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皆仙语,余读《抱朴子》有所感,用其韵赋之” 。陶渊明读《山海经》,苏轼读《抱朴子》,孔继读《高士传》,读书不同,好读书则一脉相承。苏、孔的和作体现了对陶渊明的喜爱。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也不是对陶渊明生活的简单复制,它是对陶渊明理想生活方式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陶渊明是一个公认的清高典范,从唐宋到元明清,不知影响了多少士人,他们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无不从陶渊明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归宿,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最终从卑污的物欲中走出。

教学过程从已学课文的回顾开始,引导学生认识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清高典范的精神品格,帮助学生明白,陶渊明读书的真正意义是在人生的逆旅中消除孤独,增强自我,提升境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士人的崇高品节。学完课文,我们又回归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浅薄浮躁的时代里,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焦虑,但是,只要我们走近陶渊明,就能找到一帖退烧的清凉剂,陶渊明的人生观能够帮助我们保持人性中原本的善良,纯洁的善根,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课文教学超出了一般语文教学的水平,显示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内涵。

2. 与课程改革的近。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学科课程的改革为我们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做人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时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又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距离变得非常近。为此,我们利用课程改革开设选修课程的时机,在高中学生中开展《论语》全读和 “诸子”选读教学,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高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帮助学生精选优秀的《论语》版本,引导学生每天用20分钟阅读原著,用一个学期读完全著。训练的基本线索为:读原著――记手记――写心得――照言行――开论坛――作点评――重读原著。

高一下学期,指导学生选读《孟子・万章》《孟子・告子》。孟子在这两章提出著名的“四圣说” 和 “四端说”。前者,提出中国古代评价圣贤的四种类型及其标准,选择本节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自己的人生榜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智慧人生。后者重点论述人的生命本原中具有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恭敬之心四种善端。学习本节内容,对于帮助学生修养美好的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二上学期,选读《墨子・公输》。让学生感悟墨子的非攻思想,思考怎样运用墨子的思想来应对当今的世界环境。高二下学期选读《韩非子》外储说中的《楚王谓田鸠》《晋文公攻原》《公仪休相鲁》三个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法家治国御臣的艺术,增强学生的政治智慧, 学习治国理政的本领。

高三上学期,选读《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和《庄子》养生主中的《右师之介》《泽雉》《 秦失吊老聃》。通过阅读老子的这三章,体会“美恶相对”的概念,明白“信言”和“美言”的不同。学习老子“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以之争”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庄子的这三章,体会庄子顺应自然,逍遥自在,安时处顺的精神境界。

3. 与学生生活的近。传统文化有很多内容原本是指向生活、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优秀教师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创造生动的教育情境,利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这样,传统文化就离学生的生活、离我们的日常教育非常近。

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自己阅读文化经典的心得展示出来,教育学生。例如,一日早晨,笔者在教室读《论语・阳货》,读到阳货对孔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抬头一望,窗外的太阳正上来,阳光很艳,赶忙板书:

阳人(笔者的笔名)于教室读《阳货》,及仰,日搏,正赤。所见与货非也!

第4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承载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挖掘文本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拓展,以使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如在执教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的时候,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再让学生仿照着文本中的样式,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语言表达要完整而有条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曹冲这个人物的聪慧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最后,教师进行适当拓展: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改写的,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大家不妨课后去读一读。对于这个拓展文本的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能在学生心中扎下表达有序完整的根。再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在课堂中,在学生交流了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把我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这样教学,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统编材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还有许多,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并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二、借助课文插图,渗透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美感十足、极具民俗特色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是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阅读提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这个文字旁边配备了一幅中国结的插图,孩子们环绕在红红的中国结四周。这就给读者以恰当的暗示:这单元的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因此,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感受编者那独特的匠心。再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中配备了一幅插图,这幅插图中后羿身着皮毛,赤着足,身后有九个太阳在炙烤着大地,后羿正侧着身在拉弓……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去感受后羿这个人物形象的勇敢,从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教材中的插图,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5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一、古代心理文化

在一些古诗文的内容中还体现出了古代的心理文化,特别是一些将作者内心情怀表达出来的文本,学生通常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而感受到古代文人内心的情怀和他们的风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古人的一些典型心理状态以及古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更好的认知,这对于学生的古代心理文化教育渗透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文本核心思想的理解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内容时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古文人的心理状态不够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加强的,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古诗文的有效教学。对于一些非常典型的古代心理文化,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背景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找出相应的文本范例来进行教学。比如,古代酒文化在《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中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有隐士文化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陶渊明的隐士情趣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就反映出来,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将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表现了出来。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课外的古诗文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古代心理文化的认知得到拓宽。比如,古代的民间艺术文化和民间文学:介绍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口技》,还有具有浓郁民歌气息的《木兰诗》。这些内容都值得学生去认真学习,也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的优质素材。

二、把握精髓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懂得把握其中的精髓,不仅要了解古诗词和诗人的精神,还应该品味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使自身的文化气息得到提高,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方式的变化来更好地体会和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对于古诗词中的情感,教师通过节奏、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和品味,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对《渔家傲•秋思》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要引导他们体会词中征夫的艰苦生活和将军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卖炭翁》的教学,对于诗歌中描写的卖炭老翁为了将炭卖一个好价钱,大雪天早早起床烧炭卖炭,最后却被抢走的辛酸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卖炭翁的艰难和辛苦进行体验,了解当时平民百姓的悲惨情况以及当时社会对平民百姓的压榨,最终深切地体会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心情。又如,在教学《武陵春》这首词时,该词表现出的忧愁之情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怎样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感,还可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介绍创作背景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所以,这些诗文中就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特殊的情感。想要对古诗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诗文所表达出的情感进行更好的了解,教师就应该将文章创作的背景内容用合理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出来,在这个教学的环节中,针对语文教学的拓展教师可以借助背景介绍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时代环境的同时,明确这个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比如,在教学《武陵春》这首诗时,为了将南宋慌乱环境下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就要着重介绍作者李清照在后期的生活状况,所以,在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时候,对作者借助诗歌表达出的凄凉之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在对比不同环境和文化发展路径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柯鹏飞 单位: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初中部

参考文献:

第6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穿越时空,延伸扩展,把握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是厚重而凝练的,在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与情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特质。比如,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品作者所处的年代,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者,在本作品的基础上延伸扩展一些与此作品相类似的或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其他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本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

第7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原创绘本;幼儿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幼儿教师

“绘本”即图画书,是“以儿童为目标对象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其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文字大都简短浅近。”[1]由我国画家、作家等群体参与创作的原创绘本,内含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表现形式、题材选择和内容构成上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个性,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师可以将原创绘本有效融入幼儿园的各个领域,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或是打通家园合作的平台,由此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拓宽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路径。

一、原创绘本融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幼儿园教师对原创绘本认同度低。我国原创绘本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自“丰子恺奖”“信谊图书奖”等国内原创绘本奖项设立后,虽然涌现了大批本土作家和优质绘本,但原创绘本的推广度依旧不高。调研发现,只有12%的幼儿园教师对原创绘本“非常了解”,他们能主动了解、挖掘原创绘本资源并加以有效运用。有51%的教师“比较了解”原创绘本,但在认识上还存在片面性,认为“原创绘本即自主创作的自制绘本”“原创绘本就是中国绘本,内容反映我们周边的人、事、物”而并未综合考虑创作人群、内容构成、价值意义的“原创性”。教师在选择原创绘本时,种类和题材上往往有所局限,易将原创绘本单纯理解为传统故事类绘本,选材偏重于传统节日、民间故事,而忽视时下主题的挖掘;也有的将原创绘本等同于故事书,忽视幼儿与绘本的有效互动;过度重视绘本画面精美,忽视绘本本身独特的文字内容和价值内涵。当然,更有37%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原创绘本。可见,教师对原创绘本的不了解也说明了他们对原创绘本的认同度不高。(二)原创绘本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幼儿的发展存在年龄差异和个性差异性,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也各具特点,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契机的把握都将影响着幼儿对原创绘本的感知[2]。从图1可见,集体教学活动并不是幼儿感知原创绘本的唯一路径。不仅这样,教师在开展以原创绘本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往往侧重于关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情绪情感、审美感受、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亦未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及阅读体验,并及时做出有效的教育补充。图2基于原创绘本的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途径统计图区域是幼儿发现学习、自主操作与主动建构经验的重要场所,区域活动应通过区域材料的提供和变更促进幼儿的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经验[3]。除了集体教学活动外,原创绘本更多地被投放于班级阅读区角。但由于教师对原创绘本认识不足,致使班级区角、阅读区原创绘本的数量不多且更新慢。还有,原创绘本并未能与其他区域有效整合,教师未能创设更多有利条件与机会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三)原创绘本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相应支持。良好的环境创设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同时也影响着活动质量。对于原创绘本的使用,教师更倾向于将其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素材,与幼儿园传统文化环境的结合并不充分。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基于原创绘本的活动时,往往只是简单借助于原创绘本本身,并未对原创绘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生动的讲述,这影响着幼儿对于原创绘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影响活动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并未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社会资源。当前,公共文化场所和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但能较好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的幼儿园教师仅占30%。即使是博物馆游学等相关活动,教师在带领幼儿参观的过程中,也以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为主。绘本创作方面,原创绘本的创作人员很多并非是幼儿教育相关工作者,由于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致使部分原创绘本作品不符合幼儿的审美风格,部分题材也不适合幼儿的特点。因此,当前能适应用于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创绘本数量并不丰富。原创绘本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亦缺乏幼儿家长的有效协作。家长表示“我一般从淘宝等电商平台上为孩子购买绘本,会参考平台推荐、绘本销量以及孩子兴趣。”“《大卫不可以》系列绘本是我印象最深的绘本,我对原创绘本的理解是不是就是自制绘本?我们班级内也有组织过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绘本的活动。”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对原创绘本缺乏正确认识,并未意识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往往会首选《大卫不可以》《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国外绘本。原创绘本作为一种流通方便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但由于家长缺乏对原创绘本的认识,在家庭中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二、原创绘本融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原创绘本的认同度。当前,原创绘本数量、种类的日益增长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地了解我国原创绘本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蕴含的特性化表达手法,为幼儿园教师参阅、甄别优质绘本提供了条件,增强对优质绘本的甄别能力。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分享、解读优质绘本作品,探讨对于优质绘本的筛选标准、阐释原创绘本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等,挖掘更适合于幼儿园实际的教育路径。教师应充分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特征,选择适于幼儿欣赏的原创绘本,注重画面符号与文字的和谐搭配以及取材的广泛多样,绘本内容也要注重审美性、趣味性,主题丰富,层次分明。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原创绘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使其更为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例如可以借助原创绘本中所涉及的剪纸、水墨等艺术形式,将其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加深体验,引导幼儿切实感知传统艺术的魅力。针对一些童谣类绘本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特征,教师可以采取艺术同构的形式,结合韵律游戏或是手偶玩具,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也可以借助《躲猫猫大王》等此类包含传统游戏的原创绘本,通过相似情境的营造引导幼儿玩中学,在游戏过程中适时渗透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教育。(二)丰富原创绘本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园本课程是一种在幼儿园现实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资源条件相一致的课程[4]。当前有不少幼儿园生成了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园本课程。台州市F幼儿园在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台州刺绣馆、海门老街等文化场所的基础上,以“海门茶馆”“台州刺绣”“舌尖上的台州”为本,将其迁移到幼儿园互通游戏中,引导幼儿亲身感受台州手工艺、饮食文化等本土文化的渊源。台州市Z幼儿园通过开设“幼儿园戏趣课程”,将木偶戏、皮影戏进行儿童化加工,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与感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此类经验,倘若能将原创绘本融入园本课程中开展实践,对于幼儿接受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定大有裨益。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提炼幼儿对于原创绘本的兴趣点,基于幼儿的需要衍生相关课程活动。与此同时,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幼儿园要利用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引导教师开展原创绘本应用模式的探索,或孵化相关课程活动,使原创绘本的融合更适合幼儿园教育实际。区域活动的有效协同更能使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幼儿园教师要善于挖掘原创绘本与区域活动的结合点,也要尝试挖掘除阅读以外其他的教育元素,并根据区域特征适时增减绘本内容,合理创设相关环境,将其转换成可供幼儿感受、操作、想象、创作的区域材料。例如针对美工类区角,教师可以甄选原创绘本中剪纸、中国画、泥塑等艺术元素,以图片形式呈现绘本片段,引导幼儿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美。表演区内,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京剧脸谱等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材料,开发基于原创绘本的绘本剧表演等。在丰富原创绘本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时,教师还应树立“幼儿本位”的思想,在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尊重其对原创绘本的个性化解读;采取有效的观察策略,基于幼儿对原创绘本的选择,思考适合本班幼儿所接受的原创绘本特征,并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更新和替换区域材料。(三)提供相关环境、资源的良好支持。原创绘本的融入离不开优良环境的支持。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园走廊、楼梯等融合原创绘本。例如悬挂装订有原创绘本故事的小相框或是置放一些实物书籍,在潜移默化的氛围熏陶下引导幼儿感知多元的传统文化元素。借助家园联系栏、家长会、线上平台等分享优质原创绘本及相关讲座,引导幼儿家长对原创绘本及其内容有正确的认知、选择和解读。与此同时可以联同家长构建亲子共读的平台,例如充分利用楼梯底层拐角置放“亲子小书吧”,保证安全和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引导家长有效借助入园、离园开展亲子小阅读活动。在有效的亲子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对原创绘本内容的感知,聆听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解读。同时,在家长的补充、引导之下,将原创绘本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春风化雨般融入幼儿内心,也能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走出去”,在社会环境中直观地感知传统文化。例如实地走访文化馆、民俗馆,进一步了解本土文化的渊源;借助“我是小记者”“小小观察员”等形式,引导幼儿在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过程中将所见所闻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邀请社区工作者分享社区周边的历史文化故事,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幼儿拥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还需结合本土文化资源成立原创绘本阅读活动室或表演小剧场,通过传统文化氛围营造和木偶、皮影、戏曲等相关材料的投放吸引幼儿兴趣,促进感知,使得原创绘本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持久、有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开展幼儿园特色主题活动,形成具有体系的活动课程,全面贯穿于幼儿小、中、大班的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3

[2]马晓红.“课程创生”视域下的绘本游戏及其指导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5):31~34

[3]王玉金.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与区域环境创设的有效整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136~137

第8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回顾历史,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历经重重挑战和磨难,锤炼和激发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精神的不竭动力,能够凝聚和激励中华儿女,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一、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侧重于具体学科,大大压缩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在学校之外,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无可避免的受制于家长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导致青少年从家庭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社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向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机会,却仍然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不足等各种问题,也就难以为青少年建立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软硬件设施。

二、博物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博物馆应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结合自身特色,安排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将自身打造成弘扬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的专题性博物馆,主要陈展为中国文字发展史,如何发挥中小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学习汉字知识的平台,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永恒追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中国文字博物馆开辟了“汉字驿站”这一公益性汉字教育活动阵地。

四、“汉字驿站”活动介绍

课程选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汉字,通过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一步步演变的过程,让青少年了解的汉字背后的故事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开发了“人在汉字”“舌尖上的汉字”“解密汉字部首”“我爱诵读”等系列课程,通过听故事、看动画、做手工等游戏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学习甲骨文、金文等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体悟汉字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汉字驿站还积极探索走出去的馆外教育活动,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的方式,向更多青少年普及汉字知识。

汉字驿站以开放式课堂的形式,通过互动,营造活泼愉悦的氛围,向孩子们讲述有趣的汉字故事,展示汉字形体演变的历程;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全新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模式,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博物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青少年教育活动应从参与度、趣味性、教育性三方面入手

1.参与度。青少年渴望更多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上课,孩子可能会厌倦。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加入了很多参与的环节,比如半边天的课程是学习和女人有关的汉字,课程最后会安排孩子制作康乃馨并献给辛劳的母亲。孩子的参与度增加,所以也更加喜欢来博物馆参加活动。

2.趣味性。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应当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单纯地讲授汉字,不免会让生性好动的孩子感觉枯燥乏味,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吸引和引导孩子发现汉字文化的灵动之美。汉字驿站舌尖上的汉字系列中,就加入了很多趣味十足的游戏,如“我来安排座位”,“筷子功大比拼”等游戏。

3.教育性。教育性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最主要特性,也是区别于青少年其他活动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求知欲强,希望从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加之他们面临升学压力还有来自父母对其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的期望,因而他们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教育性无疑是一大动因。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也应认识到教育性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开发娱教结合的互动式教育活动形式

博物馆最该做的是应该提供青少年一些不同于学校的真实体验,采用娱乐和教育相结合手段,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借助生动有趣的模型、游戏等互动性设施,帮助孩子们较好地完成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让青少年在愉悦的心情下加深知识的印象,力图使他们从被动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

(三)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采取开放式课堂的形式,现场孩子和家长随时加入与退出,自由性、自主性较强,但同时,频繁的出入也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对于开展时间比较长的教育活动,关键是如何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增加观众的稳定性可以和提高活动场所的封闭性相结合,随着观众稳定性和场所封闭性的提高,观众在活动中随意出入的意愿将减弱,自律性将提高。

六、结语

当前,博物馆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并且有意识地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完善软硬件设施,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长远健康发展之路。相信博物馆会开创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新局面,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第9篇: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全世界的融合度大大加强,而人们对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文化元素也逐渐成了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准和尺度。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后代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如何将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传递给中小学生是家长、学校及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学科课程中及思想道德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较少,学校的主要目标是科学知识的系统教授和学习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多学校将科学知识的教授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割裂开来,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的低下,国学知识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导致了学生民族情感、社会

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低下,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下降。鉴于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 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中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阵地,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兼顾传统文化的贯穿和潜移默化,在学科中贯穿传统文化内容和内涵,使得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像语文、美术、音乐、德育、体育等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很好的途径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选修的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得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例如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就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合民间传统美术。就民间传统美术而言,本身具有很多内在的功能。我国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中指出:“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传统美术具有交际和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具备提升人们审美情趣,增加生活乐趣的作用。以传统文化中的纹样艺术为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承载着民间文化的积淀,也蕴含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风俗礼仪、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也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和成果。

2、挖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中小学文科课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灌输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科内容中,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特质,站在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传统文化全面的解读和传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重的课堂教授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查阅和思辨。传统纹样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劳动人民利用这些图案进行人文伦理的道德教化。以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统纹样艺术教授为例,中国文化长久以来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印象和熏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传统纹样也借助于民间传说,文化典故及各类戏剧内容来宣传中国固有的忠孝节义、助人为乐,勇敢热情,表达对他们的赞扬和敬意等。这些纹样图案的绘制常常出现在普通人的服装,家里的装饰物如窗花,贴纸等,及各类祭祀品等不同的物件上,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育民众向善弃恶,倡导人们互相帮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向往美好的感情,追求丰富的生活等,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传统纹样艺术以具体的外在形式存在于民间艺术中,在不同的场所发挥着不同的功用。

3、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一致

《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在教育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人格和?l展的关键时期。中小学人文教育承载着教会学生审美观的基本任务,因此,中小学学科课程要充分体现出其智育作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练习,培养中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技能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文学、美术及音乐作品的精华,又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心灵手巧,通过这些活动,表现出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能够陶冶情操,增加情感体验,从小培养学生的情趣和感性认识水平。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中小学课程中,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是对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化和熏陶。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中小学生可以从心理,文化、品德及思想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