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项目阶段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阶段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项目阶段汇报

第1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三、小结与展望

第2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关键词:能力构建;管理会计;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1

1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人才培养要做到三个坚持,具体要着力提高三大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一句话,能力的培养才是对教学成果进行客观检验的标尺。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广泛调研所知,在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案例教学法被广为推崇,原因有三:一是可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改善教学效果;二是可以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三是能够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但多种因素所致,案例教学法尚未在管理会计学科得到较好的嫁接与植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金融管理学与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与评价的职能,培养的是能够为企业提供综合管理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即充当好企业发展的军师、谋士。管理会计直面具体的企业实践,因此在教学中需特别注重“校企对接、校企融合”,师生要进入企业、企业要搬进课堂,显然,实践教学是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特征,而实现管理会计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必须植入案例教学法。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有效的融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三重三轻”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台上、轻台下;重课内、轻课外)较为突出,即: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和原理的介绍、管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抓好课本内知识的传授,但自身下企业、下基地实践较少,课外与学生的互动不浓,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鲜见,大多采用老套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而且对管理会计师(CMA)执业引导较欠缺,导致学生重对外财务报告会计学习、轻内部经营管理会计学习,培养出来的多为核算型财务人员,满足不了企业对经营型财务人员的需求。总之,“三重三轻”的教学现象,不切合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规律与特点。《管理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能力构建作为课程培养目标,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复合能力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推行符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案例的研读与探究中,将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划分为若干项学习任务,在每个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在“案例导学――知识学习――案例探究――能力拓展”四个阶段中自主发现知识,深入探究知识,实践运用知识,以课程的学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直面实际问题时所具备的分析力、判断力和决策力。

2编制了一套紧扣能力培养目标的案例库并积极落地实践

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编制了一套基本符合“四阶段”和“三结合”要求的管理会计案例资料库。在收集整理编制案例时,坚持五性:(1)多样性;(2)适应性;(3)启发性;(4)针对性;(5)生动性。

设计的“四阶段”和“三结合”相融的案例教学模式,已进行了两阶段的积极尝试与实践:第一阶段是初步尝试和探索,在财务管理专业133、134班进行试点,选择成本习性和变动成本法这两章内容开展案例教学,设置学生课程学习小组(每组5-6人),上课以案例导入、结合案例讲解新知识点,课后布置4个案例交由课程学习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专门安排2次案例分析与汇报课,各小组以PPT方式进行汇报,任课老师进行提问和点评。这次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性较高,课堂的互动很强,但打酱油现象比较普遍,并未实现学生的完全参与。带着对第一阶段初步尝试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深化。第二阶段选择财务管理专业141、142班进行实践,相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进行了如下改进和深化:一是扩大了讨论案例的范围,将“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均纳入案例讨论课,由原先的四个案例增加到15个案例,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二是改进了案例课的案例汇报形式,案例汇报小组6人一起上台,由老师当场随机指定主要汇报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此举虽然不可能完全做到根除打酱油现象,但是较好的消除了一部分学生准备打酱油的想法,使得课外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能够落到处;三是增加了学生点评环节,即在一个小组汇报完后,鼓励其他组学生对汇报组的汇报情况(包括汇报的PPT制作水平、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结果、表达能力等)进行全面点评和补充,目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讲台上的汇报组唱独角戏现象,让所有组学生都能做专心看戏的观众,认真关注汇报组学生的表演,并能有参与其中的欲望和机会,此尝试在财务管理141、142班的案例讨论课中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效,完全没有出现冷场,各小组争先恐后上去汇报,积极大胆的进行点评和补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一个不能无的配角,适时穿插其中,掌控现场,记录评分。

3构筑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且已初见成效

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在案例导学和知识学习阶段,学生以个体和小组成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进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所研究案例的背景、行业环境、经营状况、拟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在案例探究阶段,学生则需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进行小组研讨,并在案例讨论课上汇报交流,最后再进行总结、完善,形成分析报告。在能力拓展阶段,每个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大习题库(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的训练来更好地探究和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红石梁基地或实践创新园区的一家感兴趣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整个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与解决实际案例相联系,渐渐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发现型、归纳型、创新型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文字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协作与协调能力、研究与分析能力等。

4设计了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且已初步尝试

为了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主导作用,并能对案例教学的成效进行检验,课程组认为“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模式轻过程重结果,与倡导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模式背道而驰、相向而行,必须舍得弃之,转而采用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强调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经过反复的讨论调研,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设计了充分体现我校校情、学情的管理会计形成性考核评价方案。该方案的中心思想是最终的总成绩必须能够反映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由“课堂行为成绩”(10%权重)、“小组项目成绩”(30%权重)和“期末考试成绩”(60%权重)三部分构成,其中,(1)课堂行为成绩采取“倒扣制”:①每生在100分的基础上,旷课一次扣10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5分,其他不符合课堂规范的行为一次扣5分;②一个小组每累积扣分达30分时,小组各成员扣5分;③每生剩余的分值便是其课堂行为成绩,此成绩以10%的权重记入每生总成绩。(2)小组项目成绩:①小组研究案例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寻找、设计;②各小组必须按时完成分阶段研究任务,每阶段任务必须分解到各小组成员,并及时记录和形成阶段研究成果(小组成员任务分配和成果统计、阶段研究成果电子文档);③组长根据每位组员完成阶段任务的情况,在0~1范围内为其打分,作为每位组员的权重分;④教师根据各小组分阶段研究情况和最终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判定各小组项目成绩(0~100分);⑤小组项目成绩×组员权重分×30%记入每生总成绩。(3)期末考试成绩:①采用“机测+纸测”形式,并以60%的权重记入每生总成绩;②机考是面对客观题部分(包括单选、多选、判断),利用我校《管理会计》课程网络考试平台,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客观题大题库的日常训练,任课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基本上每周统计一次反馈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期末对客观题实施机测,随机形成试卷,机考试卷卷面成绩40分(单选20分、多选10分、判断10分),即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实现部分内容的考教分离,夯实学生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③纸测是面对主观题部分(包括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纸测卷面成绩60分(计算题部分20分、案例分析题部分40分),即占期末考试成绩的60%;此举效果显著,考核的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临时抱佛脚,而是倡导过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创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5结语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迫、学情所趋、改革所逼。如何在新的要求下调整并完善各个学科的目标定位与教学过程是目前各个学科更为具体而迫切的任务。立足于浙江树人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引领下,厘清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路,小到具体的一门课程或一个实践项目,都必须努力尝试,积极探索。基于此,管理会计的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与时俱M,加强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探索、改进、深化和完善,培养出既有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会传承又有创造的学生,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第3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这既强调了信息化社会中口语交际能力在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口语交际是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小学要教活口语交际课关键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或氛围,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恰好能够很好契合这个关键点。引入项目教学法最大目的就是希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并以此总结出教学成果和经验,逐步完善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中的应用,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并且不断推广到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去,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

2 项目教学法简述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Approach,简称PBA),是当前美国中小学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开发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的“项目”是管理学科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要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该教学模式强调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教学情景真实而具体,并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调查、上网、实验、讨论、查阅书籍等等。研究表明,项目学习能成功地建立深度理解和高水平的动机与参与,发展时代最为需要的21世纪技能,学生不仅被教授“学习什么”,还学到了“如何学习”,他们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3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中的应用

3.1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我所教的六年级的学生除了个别积极发言的外,大多不喜欢主动举手发言,课堂沉闷,尤其是口语交际课学生往往启而不发,知识面也比较窄,往往只关注于课堂内或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虽然经过较长时间思考和准备,但是经常有学生的发言仍然缺乏条理性,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弱。与此同时,由于我校地处郊区,大部分生源来自外来务工家庭或农村家庭,属于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在21世纪技能中的创新和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处理与整合资料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基本上是在“黑板上教口语”或者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2 项目设计

3.2.1 教材情况

本项目选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二《民风民俗》作为课例进行项目学习教学探究。教师确定《文化大使》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头脑风暴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进行小组讨论学习,通过查找资料、访谈、讨论等方式完成项目。

3.2.2 设计意图

项目式口语学习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与外部不同环境形成相互作用,这就是我们在日常表述当中所提到的社会交际,而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并非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合作团队,这对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广这种项目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将社会真实交际场景带入教学中,形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具体实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综合能力,这也正符合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建设。通过此次项目学习的探究,不断完善项目教学法在小学口语交际课的应用,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今后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中去。

3.3 项目实施具体过程

3.3.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对样本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项目学习的认识和21世纪技能掌握情况,对样本的学情进行摸底,以便确定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2 进行阶段

是指在介绍和引入项目学习方法后,通过教师日志和观察以及学生的反馈(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在整个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从项目学习初始、项目学习中期、项目学习后期三个阶段进行记录)。

具体来说,项目学习初始,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根据老师提出的题目(“文化大使”),发散思维,以“文化大使”为主题,各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确立项目点并给出相应的项目计划。

项目学习中期,教师组织项目阶段汇报,各小组汇报已有成果和发现,包括采访专家、搜集资料等形式的小结,组内成员和各组成员间互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把握不清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在使用创客时,教师与学生定期交流和互动,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又如,组织相关专家给学生进行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

项目学习后期是指在项目学习完成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

3.3.3 结束阶段

即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的阶段,形成相应的报告。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对本组的项目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分小组上台汇报展示,汇报形式不限。其次,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包括评价本小组项目实施情况和自己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各小组进行互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这四个环节,综合评价汇报和展示,以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各小组成员全方位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学习的成效,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改进和提高。

第4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关键词】考试方案 职业教育 联合考核 过程考核

“从微博中寻找当前的热点事件、周围事件或热点话题展开评论,制作网络评论专题。”这是高职《新闻评论》课程的考核试题。与本科《新闻评论》常规考试中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应用题的考核系统完全不同。这种考核系统是更简单?更复杂?更科学?还是更……其实,评价一种考核方案的优劣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期的主观评论。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被学生认可,被用人单位认可,被就业岗位所需,才是检验考核方案的最终标准。

围绕“强化动手能力”这一目的,《新闻评论》的课程考核形成了“联合考核”与“过程考核”两大特色。所谓“联合考核”,是针对“网络评论专题”的制作需求,《新闻评论》课程与《网页制作》、《网络音视频制作》课程联合制作考核方案,共同完成一个专题网页,分别指导,分别考核;所谓“过程考核”,即考核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讲述给学生布置阶段性任务,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专题网页制作。

事实上,考核方案的改革并不是主观随意的变动。在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已然作为两种教育体系,需要各自走出特色的阶段,在用人单位强调全方位的职业能力的当下,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大力气。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既有赖于宏观层面专业建设的整体设计,也离不开每门课程的集体作用,更离不开教学手段、实训教学、考试考核这些微观层面的贡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在这样的职业教育背景中重新定位。而思考的方向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就业、职业、专业、课程四个维度定位考核方案

1、从就业岗位出发,围绕核心技能定位考核点

“以就业为宗旨”是高等职业教育当下形成的普遍共识。这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仅仅是就业相关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每门课程的安排甚至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全面落实。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例,这是面向高职网络编辑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毕业生就业岗位多为北京地区的各类网站。因此,围绕岗位核心技能展开考核,成为专业教师的共识。网络编辑的核心技能是“内容编辑”,即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搜集、整合,编辑成网络新闻、网络专题及其他互联网呈现形式。《新闻评论》课程依据这样的逻辑思维,将对新闻事件、热点问题的深度观察、理性评论与网络专题的制作结合,通过“网络评论专题”的制作既考查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也让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技能,形成网络编辑的综合技能。

2、从职业教育出发,将知识点转化为动手操作点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关键点就是“动手能力”的强化。针对这一特点,在本科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大面积增加“实践教学”部分。这不仅是增强学生兴趣所需,而且是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性,提升就业能力所需。因此,在《新闻评论》中,新闻评论概念、新闻评论特点、新闻评论选题、立意、论证、谋篇等基本的理论知识就需要向实际操作层面转变。围绕热点事件动手形成一个“网络新闻评论专题”即是调动各种课程知识点,发挥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既消化了知识点,也掌握了实际应用的技能。

3、从专业结构出发,联合多门课程将单项技能考核转化为学期阶段性综合技能考核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严重脱轨”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传递出的强音。近年来,从用人单位的岗位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个岗位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而学校教育一般将综合能力分解成各种专业教学模块,同时在教学模块中再分解为具体的各门课程。在最后的考核环节,各门课程往往各自为战,分别考核。因此,学生掌握的技能往往是多个单项能力,没有形成综合技能。以网络编辑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来说,该模块分为新闻基础课程、网页技术课程、网络编辑课程、音视频制作类课程等。学生在课程体系中学会了网页制作、新闻采写编评、音频视频制作技能,却往往无法在一个网页中完整呈现出来,因此,“联合考核”是从专业结构出发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必要做法。

4、从课程本身出发,注重考核面及考核重点

具体到考核方案的细节的确定,则需要各自把握课程的知识点,注重考核的覆盖面和考核重点的突出。如在“网络新闻评论专题”的考核中,从《新闻评论》课程的角度出发,需要在方案中重点突出新闻专题的选题、立意和论证。

至此,一份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就业需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考核方案形成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考核方案不能随意丢给学生。这不仅因为高职学生在自觉性和悟性方面有所欠缺,还因为基于以上四个维度形成的“考核方案”就是真实的“项目”,基于“项目”的教学才刚刚启动,我们还需要在考核过程中严格把控,以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项目在“联合考核”与“过程考核”中把控考核过程

如何把控考核过程?“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即是高职传媒专业把控考核过程的好做法。大项目实现作目标,小项目配合作过程,联合指导作手段,在整个学期中,教学环节和考核环节相互渗透,互为依托,实现了良性循环。

1、大项目与小项目形成考核项目系统

在考核方案的设计中,要注意将大项目分解为阶段性的小项目。这既是配合教学进度的考核小技巧,也是化解学生畏难情绪帮助其循序渐进完成大项目的良策。以《新闻评论》考核项目为例,大项目是“制作网络新闻评论专题”,子项目分解成了:新闻评论专题分析、选题汇报、观点撰写、论证结构撰写、策划方案完成等。学生在分析了网上已有的专题后明确了什么是网络新闻评论专题,对其内容和形态有了既直观又深刻的了解;在选题汇报阶段,每位同学撰写五条选题上交,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选题的可行性,并最终确定一个选题……大项目与小项目配合形成了考核项目系统,学生在阶段性项目的操作中实现了各个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找到了职业自信心。

2、考核方案学期初布置期末收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的教学中,笔者往往在给学生解答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三个问题后,将考核方案向学生们公布。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宽裕性,更多的是给学生设置学习目的,带着项目及其完成项目的疑惑进行主动学习。期末当项目完成后,进行随堂个人成果展示。如此,考核渗透在整个学期中,推动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3、学生是项目主体,多位教师跟进指导

在考核方案执行的过程中,学生是项目的主体。以《新闻评论》考核为例,要求每位同学完成一个专题,因此每位学生既是编辑,又是网页技术人员,还是美工、音视频制作人员,更是项目主管。因此,出色地完成项目是学生们的普遍追求。联合考核的各门课程的教师在课堂及课下积极跟进指导,帮助学生攻克难题。这样的模式颠覆了以往教师出考卷,学生被动考试的状态,收获了积极的效果。

4、在技能提高的同时,注重汇报、展示、沟通等职业素养的提升

德国是全球公认的职业教育领跑者,其“职业能力理论”被普遍接受。所谓基本职业能力及从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①事实上,在国内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与人沟通、学习能力等方法和社会能力已经超越了专业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首选的用人标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教育的必需。以项目考核来说,阶段性汇报中的表达能力、PPT制作的能力、与听众的沟通能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与教师的沟通能力等都应成为考核点。毕竟,考核不是目的,促进学生技能和素养的全方位提升才是关键。

三、学生评与教师评、阶段评定与最终评定等多维度评定确定考核成绩

确定考核方案,实现过程监控,最终需要通过考核成绩来实现优劣的评定。结合考核方案的特征,为了相对客观,也为了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成绩考核环节,笔者在《新闻评论》的成绩确定中进行了三个尝试。

1、学生评与教师评结合

在最后项目的呈现及答辩环节中,联合考试的几位教师同时进入答辩现场听取汇报并现场提问,学生现场回答。教师们在听取汇报后随时给出各门课考核的最终分数。与此同时,全体同学针对汇报人答辩情况,按照不同课程的考核标准给汇报同学的各门课程打出相应分数。教师将学生的评分相加平均处理,与教师给出的分数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统计,得出该生的最后分数。

2、阶段性评定与最终评定结合

答辩的分数并不是最终的成绩,阶段性的小项目及日常素养占据了考核项目的一定比例。学生每完成一个小项目,教师即给出阶段性成绩,而出勤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在成绩中有所显示。

3、综合评定与单项评定结合

对于“联合考核”来说,最终呈现的作品往往容易遮盖住一门课程的优劣,因此,进行综合评定和单项评定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针对最终呈现的专题网页给出一个分数,再根据本门课程的主要考核点给出一个分数,两者按比例相加即可。

事实上,人才培养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高职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化,从某种层面来说,意味着更复杂,更细致,更系统的教育体系的形成。“考核”正是这一系统的细小环节,对于像传媒类这样的强调“项目驱动”的技能型专业来说,考核往往决定着整个教育过程,因此,需要更精细,更科学。

参考文献

①姜太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

第5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第6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关键词:勘察设计;合同管理;合同评审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4-0153-02

铁路勘察设计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走过来的国有企业单位,不少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制度都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在计划经济年代,勘察设计任务由上级下达,按地域分工承担勘察设计任务,采用下达指标,按照实际完成情况清算的方式管理。任务就是命令,一纸任务书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合同。因此,勘察设计单位只管生产,不讲经营,更没有合同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勘察设计行业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出现了市场竞争,勘察设计单位已经不只靠上级下达任务,还会独立承揽一些社会项目。他们开始接触合同,引入合同意识和合同管理,但由于处在起步阶段,合同是很不规范的,也没有什么示范文本,合同的内容过于简单和粗糙,甚至有漏洞,并由此引出了不少教训,交了不少学费。

1999年由建设部、国家工商局制定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示范文本》并随之颁布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管理办法》。合同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已日趋突出。合同确定了工期、质量及价款等工程设计和管理的主要目标,明确了双方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工程建设的核心。

现代勘察设计企业正在走向市场化的成熟阶段,也逐步意识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与合同和合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必须十分重视合同及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贯穿合同履行过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合同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合同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合同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它是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核心”。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切不可以为签了合同就万事大吉,把合同束之高阁。要防止由于合同管理不善而遭到的惩罚。

因此,如何设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浅谈一些个人设想:

一、签订阶段是合同管理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尤为重要,能否防范风险主要在这一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要落实合同对方的信誉和合同条款内容。而合同对方是否重信誉,合同条款是否严谨,是合同能否顺利履行和法律风险能否有效控制的保障。

(一) 建立合理的岗位职责

如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应由谁负责谈判、签署,由谁履行,由谁督促,由谁决定变更,在制度上作一定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它是根据合同金额和合同履行期限进行划分的,是法人授权委托书签发和合同用章的基础,也是日后合同责任追究的基础。

(二) 有明确的合同汇报程序

合同汇报制度是企业透明运作、防止相关人员的有效形式。具体作法是:在工作例会或专题会议上,在合同酝酿阶段,合同业务部门应对拟签订的合同、参与部门和人员及其分工、是否招标等情况进行汇报;在合同起草阶段,合同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合同起草情况进行汇报;在合同谈判阶段,合同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合同谈判情况包括对合同对方主体资格审查情况进行汇报;在合同会签、审批阶段,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审批情况进行汇报;在合同履行阶段,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履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进行汇报;在合同归档阶段,合同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就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和责任追究情况进行汇报。

(三) 大力推行勘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

勘察设计企业可根据不同情况,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推荐的合同示范文本基础上编制适合本单位的多种版本的合同示范文本,请法律专家、合同专家审核定稿后作为本企业的合同示范文本,提高合同文本的质量。

(四) 设定合理合同会签及审批制度

合同会签是公司相关部门参与合同管理的有效形式,对于杜绝违纪、维护公司利益、保证程序正当有效具有一定意义。如财务部门要审查付款、贷款条款,技术部门对合同技术条款和对方技术资格进行审查,纪检监察部门对招标过程进行监督,法律顾问对合同中法律条款全面审查。可以会议形式进行,但必须签署,如有异议,应在会议记录或合同会签审批单上标示,作为以后责任追究的依据。

二、履行阶段是合同管理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也重要,需要作好内部交接工作,落实担保措施,对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来降低对方违约风险。同时可通过评估发现合同在签订阶段存在的问题,反过来对下一个合同的签订和合同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依据。

在本阶段,要建立合同履行的监控机制,督促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和对方按合同约定全面适当履行,使合同履行中的各种信息和问题能得到有效的搜集和反馈,进一步预防纠纷的发生,并能在纠纷发生前有效预测和报警,使我们在纠纷发生时能及时、有效、从容地予以应对。对履行周期长、标的额大、复杂疑难的重大合同实行计划履行、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应全面掌握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分析合同履行中的不利因素,适时运用撤消权、变更权、不可抗辩权等法律手段,制定应对措施,指导和帮助业务部门排除履行障碍,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

三、合同履行或纠纷处理完毕,要进行合同管理制度运行情况评估

对于常规和标的额不大的合同,可通过抽查合同文本进行评估,但对于合同履行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合同和标的额巨大的合同应一事一评估。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汇总,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反过来可预防纠纷的发生。

在合同履行中或履行后,如发现合同内容或签署程序不合法,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合同内容或签署程序是否合法根据合同履行情况评估报告确定。其中审批人对合同负全面责任,签署人负相应责任。有关部门对其负责的相关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承担相应责任,如已提出异议而未能获得签署人的认同,异议部门就其异议办法内容不承担责任。未按程序和权限签订合同的,追究越权人相应责任。管理部门的当事人未能按程序进行管理,承担相应责任。业务部门的当事人对其上报的情况与事实不符、执行合同中越权承担相应责任。

第7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韩间友好往来,越来越多的韩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初到中国,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是他们首要动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也主要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语言教学研究时间较长,文化教学相对薄弱。(崔希亮,2012)“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教学。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法,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苏金智(1992)总结文化教学的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林国立,周思源(1997)“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陈映戎(2011)通过与国内外语界文化教学策略和形式的比较,从文化教学策略与具体形式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二、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文化类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任务型教学法(thetask-baskedappr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设计、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特定设计的“任务”,从而达到语言应用和语言习得目的一种教学理论。该教学法突出强调“在做中学,用中学”。很多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目前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口语、听力等课型中研究得比较充分,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文化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空间较大。因此如何使文化课更有特色、更吸引留学生是目前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运用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进行设计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的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类课程是独立于语言教学以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为主的一门课程。其中文化知识点的选取按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国文化百题》,结合韩国学生的兴趣,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方面,包括中国地理状况及十大名胜古迹、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京剧及地方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本课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参考对外汉语课程设计理论,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实施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类课程进行设计。

(一)总体设计【教学对象】中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中国文化具备一定的了解;能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沟通。【教学总体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韩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状况、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概况;2.通过搜集资料、情景表演,加强韩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3.通过中韩文化对比,提高韩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时间】本单元教学时间为20周,每周2课时,两周一个文化点。【教学重点及难点】中韩文化对比。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本课程教学设计采用Willis(1996)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三个步骤,即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中(task-cycle)、语言焦点(languagefocus)。任务前为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导入课程阶段;任务中是任务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语言焦点我们称之为任务后阶段,是教师的总结归纳及布置作业部分。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1.任务前阶段任务前阶段为实施任务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由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导入每节课的话题,让学生明确任务的主题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第二,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词句及句式表达,为学生完成任务做准备。第三,通过“头脑风暴”,调动学生大脑里存储的语言文化知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引导韩国留学生把以前知道的、已经想到的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第四,介绍本节课文化知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中国文化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任务中阶段本阶段是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后,让韩国留学生个人或以小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及文化知识上的帮助,以促进任务的完成。这一阶段可按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笔者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任务归纳为四大类,即游戏竞赛任务、角色扮演任务、情景模拟任务、文化对比任务。这些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具体采用哪种任务设计,要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来定。比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及名胜古迹的时候,教师可采用游戏竞赛类任务,让韩国留学生推荐最喜欢的一个名胜古迹。(2)任务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数量确定任务汇报的方式,也就是个人单独汇报或者小组汇报。小组数量不宜过多,4人左右为宜。小组汇报的人选由学生自己推选,轮流进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有发言机会。汇报时,教师让学生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汇报时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等汇报结束后一一纠正。(3)教师点评。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就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热情;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可颁发小礼物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3.任务后阶段(语言焦点)任务后阶段是任务完成的终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也分两个步骤:(1)重点难点的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带领学生对重要的语言项目进行强化操练;师生共同利用重点词语、句式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复习,以写作文的形式就本节课所学的文化点做一个文化对;另一类是预习,就下次课的文化知识点搜集资料,准备上课时做简单报告。

四、小结

第8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第9篇:项目阶段汇报范文

一、指导思想

遵循就业是民生之本原则,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商务人才的需求。

二、实习人员

参加本次毕业实习的 XX 届本科毕业生共 1778 人,专科毕业生 761 人,合计 2539 人。

三、实习方式及时间安排

1 、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办法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一种实习方式。选择分散实习的学生,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选择集中实习的学生,由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参加集中实习的学生必须服从学院统一的编组安排。

2 、分散实习起止时间: XX 年 2 月 20 日 —— 4 月 13 日 ,为期 8 周。集中实习起止时间为 XX 年 1 月 8 日 —— 4 月 13 日 。 XX 年 4 月 15 日 返校。

四、实习安排

(一)准备阶段( XX 年 12 月 12 日— XX 年 2 月 19 日)

1 、确定实习单位: XX 年 12 月 23 日 之前,选择分散实习的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由辅导员组织填写分散实习统计表,由辅导员交商学院办公室。 XX 年 12 月 29 日 之前,确定集中实习的地点并完成集中实习的学生编组及指导教师分配。

2 、布置实习任务: XX 年 12 月 29 日 之前,各系召开毕业实习动员会, 向学生介绍本次实习目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 、指导教师见面: XX 年 2 月 19 日 之前,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给所指导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二)实习阶段( XX 年 2 月 20 日—— 4 月 13 日)

1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及实习单位的安排,主动积极地完成实习单位交付的各项实习任务。

2 、周小结: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周必须写一份小结,实习结束后交实习指导教师,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周小结必须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汇报本周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3 、实习报告:学生必须在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应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报告不少于 3000 字。实习结束后交给指导教师。

4 、实习鉴定:实习结束时学生应填写好《毕业实习鉴定表》,并要请实习单位领导或实习指导者在《毕业实习鉴定表》上签署意见及鉴定,并加盖实习单位的公章后带回。

5 、学生可提供的其它材料: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与专业有关的调研、策划、谈判、论证,在征得实习单位的同意后,可以将为所在单位撰写的各种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谈判纪要等有关文字材料作为实习报告的附件交回学院;如果涉及实习单位的商业秘密,可以复印其封面、目录等部分内容,并让实习单位出示你参与该项目的证明(须有单位公章、日期、实习单位领导签字)。上述材料与实习报告一起,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成绩评定阶段( XX 年 2 月 20 日—— 4 月 13 日)

1 、实习汇报: XX 年 4 月 16 日 — 4 月 20 日 由各专业方向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汇报。

2 、成绩评定: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必须上交周小结 8 份、实习报告和毕业实习鉴定表。成绩评定标准:出勤 20% ,周小结 20% ,实习报告 20% ,实习鉴定表 20% ,实习汇报 20% 。指导教师做好学生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4 月 25 日 前以系为单位上报学院办公室。各系按 15% 的比例上报优秀实习生。毕业实习环节合格者获得 8 学分。毕业实习不能免修。

五、实习要求

1 、指导教师负责给学生布置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对集中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到实习点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作好考核工作,对分散实习的同学应通过邮件及电话进行联系检查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情况汇报,并负责收交周小结、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评定实习成绩。

2 、辅导员负责通知学生各项事宜,处理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好学生离校、返校登记工作,协助指导教师管理学生。

3 、学生的实习地点和单位确定以后,必须保持稳定。集中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准以任何理由调换实习单位;分散实习的同学确有需要可以更换一次实习单位并及时向学院报告备案。

4 、开始实习后,应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汇报实习情况。

5 、不准占用实习时间进行与实习内容无关的活动。

6 、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周小结、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表。

六、注意事项

1 、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特别要注意为实习单位保守包括商业秘密在内的各种机密。

2 、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困难或特殊情况,请及时向辅导员和指导教师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