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信息管理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管理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管理专业论文

第1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通过对检索到的所有论文进行整理,发现有关“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多以运用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例及经验总结等理论性研究。

1.1关于信息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1998年,魏晓敏提到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种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人才是关键。赵立军强调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双重专业和多元知识结构的新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展的要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提出挑战,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赵静杰等谈到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三个模块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杨善林提出“一宽一厚两注重”模式:“两注重”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范围;“一厚”则是增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大对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增强专业发展后劲。此外,这些研究还大致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模式,模式的弊端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改进等。

1.2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较为冗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进提到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周红等认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一个地理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概念。国际化教育内容应力求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工作和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衔接或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赵波强调企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体现开放性,培养规格应该是组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模块化。纵观前人研究,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知识和技能;另一类是态度和意识。所以国际化人才可以这样定义:坚持本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掌握国际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会、勇于创新的高级人才。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培养信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探索和研究较多,但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国际化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培养信息人才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两者的基础上协调统一、有机组合,信息人才国际化,既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渴求,也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信息人才培养主要领域涉及高等学校,而且大多是采用以本科为主的学科本位模式培养,再加上信息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具有严重缺陷,造成了信息人才的浪费。比如我国高校信息人才的培养,从重点院校到普通院校,再到一般的专科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区别不大,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层次性,直接导致我国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功能、方式、目标等不断拓展或转变,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具有新的诠释维度和更广的涉及面。面对新时代信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国外图书情报学科,在培养信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国际上有许多大学将图书馆学院易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或信息研究学院。2003年,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的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共同提出“信息学院运动”(iSchool运动),后来组建iSchool联盟,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信息人才。所以,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对国内外著名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对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当前信息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采集国内外5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有益借鉴,提出国内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国内外信息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特定需要在培养活动中的具体化,它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落实并体现于培养客体,是整个培养活动的指向性规定。在国外3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要掌握信息相关的技能或能力,尤其是雪城大学强调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技能,基本符合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的需求,其他2所大学则在这方面内容上有所欠缺。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提到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工作”,可见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很重视。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差异不大,但是根据其呈现的特点,存在某些局限性的认识:首先,过于重视培养的结果和目标,缺乏对培养过程的设定。对于培养目标的说明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前一个部分表示的是信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的是培养结果;后一个部分表示的是具体的对信息人才规格要求,是表现性的特征体现,此二元表述格局包括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与原来灌输式教育是存在显著不同的。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在培养目标或课程目标中展现“过程性”或者“体验性”目标,这对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来说缺乏应有的空间。其次,更多地从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全面培养不够重视。国内2所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方便找工作,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知识领域等大面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过于强调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而关于学生的人格、品格、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满足信息人才的需要。所以对国内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需要对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并对其更加明晰、准确和合理的表达。

2.2课程设置

2.2.1课程结构

在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划分类型和每类的学分各不一样。不过其课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版块: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识教育课或公共课,学校规定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此类课程通常按全校统一要求进行考核;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则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程范围内选修的课程,需要在毕业前修满足够的学分;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高校对其毕业生质量的最后把关。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20学分,其中要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内修满15个学分,包括文学,音乐和艺术,交流,社会学,历史和文化,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雪城大学信息研究院则是要求学生必须修满120学分,包括32学分的核心课程,24学分的序列课程,13学分的数学基础,分的沟通技能,3分的艺术科学,3学分的自由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修读第二专业。比如学生可以选修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的专业,修满128-141学分,或选修Whitman管理学院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修满135-13分,毕业学位由两个学院授予。

2.2.2课程内容

(1)国内大学。

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处理问题时能够使学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以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从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使其接受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有着一定的相同,包括数据库原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信息检索课程、数据结构课程、信息组织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学科基础课程。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并且自由安排学习进程。国内外各大学都设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文学、艺术等大类选修课,还有专业选修课。

(2)国外大学。

雪城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核心课程由信息组织导论、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课组成和计算机入门、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原理、软件规格和设计、软件实现等计算核心课组成。序列课程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网络设计和管理。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基础、逻辑导论、离散数学、统计推理与实践。沟通技巧,包括学术写作的实践;研究和书评写作,包括撰写信息报告和简报。艺术与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自由选修课程,任何课程都可满足这一要求。匹兹堡大学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与社会导论,面向对象编程信息科学、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和网络导论、信息系统和分析等核心课程。英语写作,包括书评写作、研究写作。数学,包括商务微积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离散数学结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合作项目,如与匹兹堡大学格林斯堡校区合作,使其学生主修信息科学,并授予信息科学学位;在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艺术和科学或其他的学院修读双学位或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学位课程。伦敦大学学院为研究院,但为本科生提供有关信息和计算主题的选修课程,包括编程、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用户与管理、数据库系统、语义网等。这些课程也是商务信息管理的核心课程,由计算机系、管理科学与创新系和信息科学系共同开设。此外,其还提供三年的跨学科学习选择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社会和工程科学。

2.3国内外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国内外5所大学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在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推动下,欧美拥有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美国的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正规学院教育、公共学院教育、私立学院教育、商业机构认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除了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并紧贴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律与信息道德的教育。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跨学科培养、联合培养,使其成为懂技术、通实践的信息人才。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特点在于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学生通过前两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是否选择信息科学来继续学习和研究。一旦有学生被信息科学项目所接纳,他们就可以选择导师来帮助完成项目,通常学生和导师之间要进行学术讨论和互动,导师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应选修一些课程来协助完成项目。学院也支持双学位学生的培养。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在英国范围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学科教育,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电子通讯和出版学。主要针对研究生进行授课,但同时开设了本科生教育课程,如与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科学系联合培养商学士,讲授商业信息管理等。该系的本科生教育没有开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只涉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但其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课程,为以后深入开展研究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雪城大学信息学院以“信息扩展人类能力”为使命,它提供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课程及相关项目教学科研的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帮助用户整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偏重技术并拥有技术优势的课程体系。武汉大学在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沿自1978年创建的科技情报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教学研究项目组结合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广泛调研和比较,提出“专业素质链”和“专业课程链”的理念及结构模式和基于“专业素质链”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由9门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构建》、《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组成的完整的具有紧密逻辑结构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体系。可见武汉大学的培养模式遵循“认知—理解—应用—创新”这一路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2年设立,其前身是情报学。该专业在通识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专业的思维模式。核心课程方面从信息处理加工的流程出发,将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从信息的生产、流通,到信息的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最后到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将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吸收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图象处理、元数据、语义网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均列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iSchool,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诸如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

3国内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面向社会需求,强化通识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信息人才,首先必须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当今社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分工密集和职业细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则是学科的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社会需求驯化专业学习,专业学习已经不能起到塑造自由人格的作用。正是针对专业教育工具化、市场化与教条化的这些弊端,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通识教育延续古典时期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保证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同时,仍然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应对复杂社会在专业领域之外提出的各种挑战。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拯救专业分工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日益多元复杂和全球化的时代,主动承担起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使命。

3.2开放互动教学,培养数据素养

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比如案例课程和研讨课程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为主,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意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其创新素质,提高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3.3校企合作,注重信息应用

信息行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市场竞争激烈,高校培养信息人才,应该与信息产业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同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课程内容重理论,却轻实践;重视系统性,却缺乏针对性,这样导致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因此,信息人才的培养途径应该灵活多样。比如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教育发展模式。其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进行交换和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是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掘双方的共同需求,从具体项目入手,以实质性的互利共赢成果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深化产学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教育平台,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培养质量。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培养面向信息行业的人才为目标,把信息企业作为教学场所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从事信息系统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未来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信息人才。

3.4面向国际,推动交流与合作

培养信息人才,国际合作办学也必不可少。国际合作办学在引进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合作项目建设。

在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义:“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不设立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往往和高校中原有的教育项目并存,更多地集中在课程和师资的引进。到2012年4月20日为止,通过教育部更新并公布的经审批与复核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499个,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士。我国现已与众多国家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我国建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

(2)师生国际流动。

高校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联系,大力推进大学海外学习计划,不断拓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渠道,通过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假期学校、海外实习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派遣学生去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了解学术前沿的基础上,根据学术兴趣,结合企业实践,逐步获取所需的知识。积极主动地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拓渠道支持和帮助拔尖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进入国际一流大学和信息学科领域一流学者的实验室深造。比如哈佛大学设立国际教育项目办公室(OIP),鼓励所有本科生寻求出国机会,目标是鼓励哈佛学生把国际体验融合在教育里,帮助学生识别与追踪美国之外的研究学习机会。

(3)双语教学机制。

第2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院教师 学生 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38-01

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引入教学课堂,电脑辅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无线终端用来接收各种教育资源,种种变化都冲击着旧有的教学思想,促使人们发掘新的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着重讨论高等学员中教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特征、内容与意义。

一 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

高等院校的课程科目相对复杂,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种课程分门别类,较之中小学,高校学院的教师们平时排课、选课、上课的任务更为繁重,而对于一个专业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在评定成绩时更为不便。虽然有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支撑,但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仍然沿用旧有的模式,老师往往感觉精神疲惫和力不从心。

前些年,在信息化大研发的趋势下,各个院校大部分设置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可以在信息系统中查询个人在学校中的资料,上课课表、考试信息、英语四六级成绩,课程成绩、论文提交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使学生高效率地管理个人信息和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老师平时要处理的教学事务较为复杂。除了处理个人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外,还要分管本专业学生的各种教学,有的老师身兼数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作为老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不够的,也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高等学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主要为教师服务的系统应运而生。

高等院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目标定位不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目标主要为老师,而后者主要为学生。因此,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其内容的差异性。其次,功能导向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处理学生平时自身的学习活动如查看课表、选课、查看成绩等。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服务于老师用作教学授课之用,管理个人工作与财务事务也是必需的。最后,处理终端不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是教务处,教务处主管学生的日常工作。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终端不仅包括教务处,还有可能包括财务处、学生处等。

二 高校学院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院中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更为复杂,因此在其系统中的主要内容方面,也是分工有致。

1.教学版块

教学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平时的教学事务。教学版块包括课堂与课外两个方面,课堂主要有课堂考核,选课查询,所教授学生名单,课件上传与下载。

课堂考核主要用于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评定课堂学生成绩,而当场给出的分数,可以直接输入信息管理系统,便于随时录入。选课查询中老师可以查询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有多少学生进行选择,根据所选择的人数老师进行增减开设课程调整。老师可随时查看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名单,也可随时点名和提问。课件上传和下载是多媒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结合。老师在上课前可将本节课的电子课件上传到信息管理系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登入信息管理系统,在线播放课件,这样老师上课的便捷性变化大大提高,同时信息含量较以往较大。

2.工作版块

工作版块的主要目标是老师用来处理课堂教学外的工作事务。工作版块主要包括课后成绩上传、课程成绩评定、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学生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

课后成绩上传主要是老师在课下将课堂上的课程成绩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以利于系统保存。课程成绩评定是用于老师在本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在本课程的课堂与课外表现进行评定,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打分。学生考试安排与调整则主要用于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学生考试地点、时间进行安排与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录入则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录入学生的各门成绩,一般由年级辅导员和分管教务处的老师负责。

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交是用于在学生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时提交开题报告,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提交时用于在3~4月份毕业论文预答辩时提交,毕业论文最终成果提交主要是在学生正式答辩前对本学生的正式毕业论文进行提交,录入学校数据库,存入网上档案,学生毕业个人评语提交主要是在学生通过答辩,即将毕业,学生的辅导老师针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进行个人评价与评语总结。

三 结束语

高等院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为老师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与工作事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中,老师教学和办公的效率大大提高,在老师高效率的教学与办公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对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信息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信息管理理论,掌握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社会信息化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同时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全过程地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多层次的适应性,即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构建与此相适应的、完善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通过对前几届该类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及与毕业生的交流和座谈,大家普遍认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有较大程度的脱节。因此,我们首先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与参加工作后实践知识运用的衔接上,即努力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切实强化实践教学。

一、加强学生管理知识的实习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它必须遵循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学习了相关管理类课程后,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要进行管理知识实习,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习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管理知识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中型企业。鉴于大多数学生对现实企业运行缺乏了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企业业务流程调查,熟悉企业业务运行方式,尤其要关注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信息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企业管理思想的实际学习及具体操作,为今后运用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打下基础。

为加强学生社会实习和实践,我们与相关企业、信息中心、软件开发企业联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习网络。在大学一年级及三年级后分别安排社会实习和实践:一年级后的实习以了解企业在运行和发展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历程为主,树立专业自信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三年级后的实习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践时间一般都为5周左右,可由学院统一安排实习企业和具体实习内容,也可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企业后,报学院批准同意。社会实践既是学习理论的基础,又是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前奏,学生通过实践适应社会,同时对企业及学生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双向选择聘用和应聘的机会。有不少学生在管理知识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就与实践单位签约并留下来继续工作,也有些学生在实践单位从事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后,在毕业设计中继续搞信息化软件的开发项目。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开发,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注重和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

课程设计是结合相关专业课程所进行的专业实践。相关的课程往往是实践性强,或既有较强的理论与方法、又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强化和巩固的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类课程主要有数据库设计、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计算机网络等,这些课程的特点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其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领会和掌握。

我们从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就业去向考虑,安排了两个必修的课程设计和一至两个选修课程设计,必修的课程设计是程序设计和信息系统设计。程序设计是针对信息的组织、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处理等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通过课程设计在程序级别上掌握信息的抽象和表述、信息处理方法的描述和实现,掌握相应技术平台与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系统设计是针对数据库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在系统级别上训练信息的组织与优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典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数据库管理员常用工具的使用等。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设计题目由专业指导教师提前6-8周提出选题,供学生参考选用,学生也可自行确定设计题目,报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实施,每一题目以2-3位学生为一组。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其他课程教学活动的冲击,每组学生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进行设计,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在学期末统一安排一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集中设计、调试和现场指导。

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生课程设计态度、问题难度、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劣和解决过程等方面综合确定。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验收后,学院还要组织该课程的骨干教师对学生有关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抽测、评分。由于要求严格、层层把关,学生对课程设计十分重视,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课程设计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三、严格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总结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而毕业设计的质量又与设计题目和内容及教师指导过程密切相关。为此,学院重点抓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这两个环节。毕业设计题目主要从创新性、难度和设计量等方面考量,由系、学院两级进行审核,只有审核通过的毕业设计题目才能上网与毕业班学生见面。学生根据本人意愿选择两个志愿题目后,学院再进行统筹协调确定。经过这样的两级审核和学生自主选择,确保了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

在毕业设计和指导过程中,学院重点对设计和论文结果进行严格要求,不仅进行论文审核和答辩,而且组织答辩委员会对设计结果进行先行验收,只有在设计结果通过验收的前提下才能撰写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设计结果的验收情况将是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参数。

由于抓住了毕业设计选题的设计验收和论文答辩这两个重要的环节,这几年的毕业设计工作,虽然面临学生就业应聘考试、教师科研任务重等矛盾,但毕业设计质量和论文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学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4年省教育厅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综合成绩名列全省各高校第一。

四、建立和完善科研导师制

只有构建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全面覆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体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地处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过去少数学生往往自发地到企业参与企业技术工作,既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也容易造成学生严重偏科。针对我校的省重点建设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生源好、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的情况,学院向校部申请并获得了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的专项资金,为学生科研提供场地和设备。成立了学院领导挂帅的学生科研领导小组,并组织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专业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参与的课题,积极吸收大二以上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的研发。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爱好、特长及知识水平选择课题,最后通过师生交流和双向选择来确定人员。学生通过跟随高年级同学、研究生和科研导师一起参与课题的调研、开发及实施的全过程,使其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和掌握了最新的各种技术工具,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等能力。

第4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高校;信息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48-04

业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1]。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设计学分最高、耗时最久、考核综合性最强,是可以衡量和评价学生综合水平及专业知识储备量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因此,科学、合理、高效地管理毕业设计的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随着工程化培养工作的推进及教学多元化的发展,新形势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管理要求,本文将分析毕业设计的管理现状,结合毕业设计的发展形势,提出基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毕业设计管理方式及其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

一、毕业设计管理现状问题

鉴于毕业设计在高校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各大高校均高度重视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积极实践及探索,结合各自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均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毕业设计实施细则及管理制度[2-3]。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发展,已构建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学生重视度低

大部分高校计划于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相关工作,而该时期内,学生将主要精力投放于就业及考研等方面,不能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中。同时,学生毕业设计场所分散,学生管理工作者未能及时、全面地开展毕业设计动员工作,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毕业设计相关要求及毕业设计管理的规章制度,致使学生忽略该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逐年下降。

(二)选题监管不严

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目前普遍存在课题重复率较高、专业相关度较低、虚假课题等现象[4]。毕业设计是综合使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若选择陈旧、无前瞻性、无创新性可言的课题,或是不切实际的虚假课题,将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能发挥毕业设计的教学作用。

(三)毕业设计场所分散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校企合作作为高校推进工程化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逐步渗透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不仅涉及课程企业化改革,高校也与企业共同组建毕业设计企业教师指导团队,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但由于毕业设计场所分散,学生不能及时获取校内关于毕业设计的相关通知,且学生与校内指导教师沟通不及时,致使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过程监督、管理效果较差,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四)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松懈

确定选题后,毕业设计将分为开题、中期、评阅论文及答辩四个阶段。目前,由于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量激增,使得高校制定的毕业设计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形式化,教学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解决就业问题,各环节检查时降低标准,导致出现不能及时跟踪各阶段问题的整改进度、学生毕业设计进度较缓等问题。

二、构建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针对毕业设计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形势,为使毕业设计可达到预期实践教学效果,须采用先进、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规范、科学的管理系统。

(一)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随着时展,各行各业已将信息化发展作为理念,逐步采用信息管理模式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形势,而信息化管理系统则更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私企、高校等传统企、事业单位中[5]。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规范信息的存储及管理,为管理者提供简便、快捷的管理操作,使管理者从复杂、烦琐的人工操作中脱离,减轻工作量及工作强度。

在高校中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立高效、智能管理的办公信息化平台。为适应高校管理办公水平快速提升的需求,针对高校实际的办公需求,信息管理系统可提供教务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网上考试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功能综合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规范、简化高校的信息管理工作,为师生提供新时代的信息化环境[6-7]。

(二)构建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

实现科学化教学管理需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结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为更好地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本文将结合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提出一款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基于信息管理模式的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应简化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有效规范学生选题、加强指导教师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过程监督力度。

信息化的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应将复杂、烦琐的申报课题、选题、开题等管理工作,结合高校关于毕业设计实施细则的管理规定,通过规范的管理方式,在网上完成过程管理及监督工作,督促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协助指导教师实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同时也可降低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强度。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符合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内涵[8-9]。

(三)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使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师及学生可在网上完成毕业设计各环节中的申请、填报及检查等操作,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相比,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可从优化过程管理及加强质量监控两方面较好地改善毕业设计的管理现状。

1.优化过程管理。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结合高校针对毕业设计制定的实施细则,设计各环节的功能模块,简化师生工作的同时,规范各环节中师生的操作,使其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相应工作,优化了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网络操作可避免校企合作致使学生毕业设计场所分散所带来的问题,企业教师可在网上填报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使校内指导教师可及时获取学生信息,深化过程管理的力度及影响。

2.加强质量监控。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同时,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可在毕业设计各环节考核时,及时过程考核的相关信息及安排,并采取指导教师回避的政策为学生分配开题检查、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及答辩的检查教师。考核结束后,系统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指导教师供其参考并完善毕业设计相关材料,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可有效严肃考核过程、加强考核力度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

三、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应结合毕业设计的实施细则及各环节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完成系统整体框架设计及功能实现。

(一)系统的功能需求

高校毕业设计是由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实践教学工作,因此,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拟设计三种用户权限:管理员、教师、学生。不同权限的用户对应不同的功能模块,系统功能用例图如图1所示,各权限用户的系统功能介绍如下。

1.管理员。管理员是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权限,负责计划、安排毕业设计的各环节工作。管理员可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资格审查、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课题重复率检查及人员基本信息维护等工作,并对毕业设计各环节时间节点进行初始设定。开题、中期、评阅论文、毕业设计答辩等环节,管理员可完成检查通知、学生及教师分组、成绩统计及验收等操作,规范化整个毕业设计工作流程。

2.学生。学生是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主

体。学生通过系统可查看毕业设计资格审查结果,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与兴趣完成双向选题操作,每周按时提交工作进度,并查询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检查通知、分组信息、各阶段检查成绩等信息。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可在系统中完成与校内教师的在线沟通,及时反馈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3.教师。具备教师权限的用户可查看毕业设计各阶段的通知公告,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完成毕业设计的指导、审阅工作。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教师权限分为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两类。企业教师可在系统中为学生分配企业项目、初步拟定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完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毕业设计在企业的进展情况。校内教师具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教师三种角色:指导教师可在系统中完成课题录入、查

询学生信息、添加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等操作;评阅教师可在系统中查询须进行评阅的学生信息、审查学生材料、录入成绩及评语;答辩教师可查询自己所在答辩组信息、填写答辩记录、录入答辩成绩。

(二)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

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关键。通过分析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流程,结合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本文完成了系统架构设计,架构图如图2所示。

毕业设计从工作流程上可分为选题、开题、中期、评阅论文、毕业设计答辩五个核心部分。结合功能需求,可将系统分为以下几部分。

1.学生信息管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功能,用于维护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涉及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毕业设计类型、指导教师、课题名称等。

2.教师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主要针对企业教师及校内教师信息提供增、删、改、查等操作,实时维护教师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称、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数等。

3.课题管理。课题管理主要为毕业设计选题阶段提供便利操作,教研室将结合教师录入的课题信息完成对课题可行性、难易程度及相似度的审核工作,审核通过后的课题可由教师及学生完成课题的双向选择,同时,课题管理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课题论证书打印操作。

4.开题管理。开题管理中系统可提供学生分组、教师分组、成绩录入等功能,协助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实时、准确地完成开题检查的相关工作。

5.中期管理。中期检查是对毕业设计前阶段工作的总结性检查,中期管理中系统可提供学生分组、教师分组、材料提交、成绩录入等功能,协助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实时、准确地完成中期检查的相关工作。

6.论文评阅管理。论文评阅管理将根据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对应关系,采取回避指导教师政策为学生分配评阅教师,系统将提供评阅教师查询、成绩录入等基本操作。

7.答辩管理。答辩作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将整合其他过程管理的考核成绩,审查学生参加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并提供答辩组教师录入、学生分组、答辩记录、成绩录入等相关功能。

8.成绩管理。成绩管理主要针对毕业设计过程考核中的各部分成绩进行汇总及统计,提供成绩导出、打印等功能。

9.日常工作管理。日常工作管理包括通知、公告的、常用资料下载及工作进度表的填写。系统将采用系统时间作为时间戳记载使用者登录系统时间、查看通知时间,并实时填写工作进度表时间。

(三)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实现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体系结构从最初的C/S(Client/Server)模式逐步发展为B/S(Browser/Server)模式。为简化系统开发、维护及使用,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完成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系统前台界面采用JSP、JS、CSS完成布局及细节设计,后台数据库拟采用MySQL数据库完成表结构及视图设计。

从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及易维护性的角度出发,数据交互部分,系统采用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结合MySQL数据库完成,SSH框架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层次: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及数据持久层,可以安全、高效、迅速地完成数据交互操作,结合MySQL数据库可以有效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安全性和一致性。

针对以上开发技术及数据库设计,系统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具体应用的开发工具参数如表1所示。

四、应用与展望

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规范化、标准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简化毕业设计内各环节工作,为师生提供良好、便利的操作平台,满足目前毕业设计管理的实际需求。该系统已于2012年起投入实际应用,经过不断改进,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平台无关性及易用性。结合校企合作工作不断推进的现状,系统完善了企业教师在系统中的功能,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毕业设计场所分散所引发的问题,确保了毕业设计过程考核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基本管理需求的同时,

应针对毕业设计管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及改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重复率筛选将作为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下阶段的研发重点。同时,也将从信息安全性、功能完整性等方面不断完善系统,以提高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 提高毕业设计质 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2]习媛,胡燕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分析及改革探 索[J].验科学与技术,2013,(6).

[3]钟玲,李青,张志佳等.高校IT专业校外毕业设计的现 状、对策及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4,(12).

[4]徐小宁.设计管理本科毕业设计、毕业报告的现状分析 与提升途径[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3,(11X).

[5]李静梅,刘文佳.基于J2EE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 与实现[J].应用科技,2010,(1).

[6]张卓,丁振国.基于JSP的MVC开发模式在毕业设计管 理系统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11).

[7]施阳,张海燕,戴德伟.基于JavaEE的毕业设计管理系 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5,(2).

第5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而且随着信息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受到人们的重视。医院卫生技术科技档案是医学科技成果的产物,是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是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创造劳动所取得的,有医学科学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果。这些资料微观上记载了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发展的过程和德能勤绩,宏观上反映着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可以说是医院的重要财富。因此,在市场经济时代如何搞好专科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科技档案,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科技档案管理,已成为每个卫生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之一。

强化管理,制度落实

领导重视,增强档案意识。这是做好卫生技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和条件。科技档案是医院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反映医院卫生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医院领导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切实重视抓好这项工作,关心本单位的档案室建设,支持档案人员的工作。

要把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科技管理轨道:档案部门要与医教管理部门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协助医教管理部门将科技档案的归档工作纳入管理中去。

增强科技人员档案意识,确保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要向档案人员宣传档案工作的意义、目的和作用,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把材料归档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业务指导职能,是做好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档案人员要指导、监督、检查和协助科技人员做好医学科技材料的形成、积累和立卷归档工作,使之符合规定与要求。档案人员要重视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积极主动地为医学技术的发展服务。

对卫生技术科技档案实行部门分级管理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技术档案信息量大,收集面广,建档难;二是工作范围不同,搜集资料难;三是专业不熟,归档难。为了实行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卫生技术档案更好地为卫生技术人员发挥作用,必须建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和档案工作管理网络,针对技术档案的内容和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并严格按规定执行。保证档案资料的延续和完整性,实现医院技术人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充分发挥技术档案的作用

充分发挥技术档案的作用,利用好这部分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地扩展应用领域,为医院各项工作服务。将计算机应用于技术档案管理上,将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科技档案的全部信息建立关联,集中表达在一个窗中的各页面内,直观地展示个人的基本信息、技术信息,最终达到技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目标。有利于院领导随时了解各科室各系列人员力量、医疗能力、学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测估医院的整体实力,以便进行宏观控制和决策。

加强卫生人员技术科技档案收集工作

围绕医院中心做好技术档案的集中收集。首先把好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材料关。卫生技术人员科技档案大部分是技术职称评聘过程中形成的,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卫生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工作中的经历、品德、业务专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是业务报告、年终工作总结,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或会议交流的论文等材料,医学科技成果,都属于收集的范围。

结合日常工作做好技术档案的平时收集。技术档案是针对卫生技术人员建立的,只有他们才最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资料保存最完整。对每个卫生技术人员收集的论文、成果等个人技术材料,要建立严格的登记手续,同时,对散失在外没有登记的文件材料,各有关科室要集中收到档案室进行统一管理,避免遗漏,定期收集。要做好这方面的收集工作,还需要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确定档案业务信息管理范畴

基本信息:档案号、姓名、科室、最高学历、毕业时间、第一学历、毕业时间、第二学历、毕业时间、工作时间、职称、任职时间。

论文信息管理:档案号、题名、出版时间、责任者、级别、(标有ISSN或CN)收录、数量、归档时间。

论著信息管理:档案号、书名、出版项、出版时间、科室、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者一、编者二、编者三、数量、归档时间。

参加科研工作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项目名称、合同编号、课题来源、类别、经费、研究起止时间、承担单位、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

科研课题完成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课题名称、研究起止时间、鉴定时间、鉴定单位、证书编号、科室、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

获奖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获奖名称(科技成果、医疗成果、优秀论文、专利证书、荣誉证书)、授奖单位、授奖时间、级别(国家、省、部、市)、证书号、归档时间。

学术会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会议内容、参加地点、会议时间、主办单位、科室、参加者、归档时间。

培训、进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起止时间、专业内容、进修单位、参加者、培训鉴定归档时间。

学术职务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学术团体、职务、任职时间、聘任单位、科室、受聘者、归档时间。

第6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体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5903

0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浪潮下,新技术日新月异:2007年10月,IBM与谷歌公司开始在美国部分大学推广云计算的计划;2007年10月以iPhone的开始,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极大地推进了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与应用。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IT新技术迅速进入了行政管理、商务办公、娱乐与生活之中。这个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大学教育“培养计划-执行计划-就业-反馈-调整培养计划“这个循环的速度,使得学校教育与IT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迫使高校主动学习研究新技术,并尽早付诸人才培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每年出现的新技术与新产品能够最终生存下来并成为主流的毕竟是少数,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盲目引进最新技术也面临极大的风险。对强调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导向的高校专业来说,这个矛盾将增加专业教育改革风险,并可能导致“学习无用论”的流行,从而令不少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是人才培养的眼光要超越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瞄准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性,即,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研究能力;在教育思路方面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教与学并进;在师生关系方面从教师教学转向教学引导、指导、与学生合作学习探索的合作关系,引入研究型教学方式。

1 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在国外称为主题研究或项目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予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型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可以说,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实践来建构知识体系,而非老师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引入研究型教学,引导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收能力,以抵减教育的滞后性及新技术的风险。

美国的大学很早就开始开展本科生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标,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潜力。学校建立科研指导中心,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将学生参加科研纳入教学计划,同时设置与科研计划相关的课程。日本积极推行学生的“通才教育”,德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一直沿袭着博雅教育的传统。从国外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来看,这些课程体系通常都具备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探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动态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值得我国大学借鉴。

阮秋琦提出,研究型教学应该具备六个要素:知识体系的完备性、教学进程符合认知规律、教学内容极具启发性、实验与理论配合密切、教学环节赋予学生较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

2.1 良性的研究型教学环境

三峡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定位为一所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大学。诚然,高校科研活动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大学生可以在高校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做出一定的创新性工作;同时,通过研究型教学培养,也为一部分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的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因此,三峡大学认可并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为大学生创新和科研创造了很多条件。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学校有经费和政策支持,学生可以自主申请科研课题,在经费支持和教师指导下完成科研创新活动。为了鼓励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了本科生学生导师制度,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实现教师对学生1对1的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在本科阶段,经过培养和训练,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并写作论文,或经过实践实现技术和方法上的创新。将学生的研究活动与教师的绩效挂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各类实践竞赛获奖,或教师指导本科生论文并发表,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因此来实现教师的激励机制。

2.2 信管专业课程设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其专业定位在培养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IT人才。课程内容包括数据库理论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语言开发、信息分析与预测等课程,涵盖了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大部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客观地说,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覆盖面广泛,有一定难度。课程的内容也决定了,不能单靠老师课堂上的灌输来让学生理解所有的内容。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的学习就显得对本专业尤为重要。为了构建研究型教学体系,该专业从培养方案开始做起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展开研究型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实到课程内外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

2.3 信管专业研究型教学特点

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创新,与传统的以传承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相比,研究型教学的特点是: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紧密、学校的作用更加突出、教学的时间和场所更加灵活。三峡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型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将学生的体验、应用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了研究型教学体系。具体的来说,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以下科研素养和技能:学会利用图书馆或搜索工具查找、检索科研期刊、论文;学会设计检索关键词、筛选文献和评价文献;掌握计划、设计科研实践活动的能力,能灵活处理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对方法、技术有所创新;少部分学生在学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备与人合作完成实践的能力。

3 信管专业研究型教学框架

研究型教学必须形成体系,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型方法。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始,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制定系统的教学体系;其次,教学过程要围绕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高校的产学研课题大胆的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最后,大学的管理体制必须与培养研究型学生的目标相契合。按照这样的原则,信管专业设计了以下本专业研究型教学框架。

图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型教学框架 (1)本科生从高中入大学,思想上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这时丢几个课题给他们“研究”,从实践效果来看是不理想的。学生并没有掌握研究方法,对科研可能存在畏难情绪,更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大一的研究型内容主要是基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参与性研究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看做未来研究活动的预备和知识储备。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的内容,训练学生掌握一般编程原理,具备基础编程思维和能力。借助管理学课程,配合ERP沙盘模拟的时间内容,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企业实践流程。同时引导学生配合教学内容,学习查找阅读文献,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从二年级开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一些课题。具体的方式是参与实践小组。二年级的实践相关课程有面向对象开发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等,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基于兴趣参加实践活动。目前计算机学院的兴趣小组的项目比较广泛,内容包括:C#程序设计,手机编程,数字媒体设计等。各个小组都有一些相关的实践和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课题。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数据分类和数据处理等等,同时提高阅读文献和整理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研究型学习的兴趣。

(3)从三年级开始,参与教师或课题组一部分课题的内容,也可以自己申报本科生创新实践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简单的研究活动。三年级的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等,都必须在充分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来进行。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水平也较强,同时培养了对所在研究领域的初步认识和兴趣,和团队的合作氛围也初步形成,能够完成有创造性的研究课题。教师也可以指导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事科研写作,完成学术论文的写作。

(4)进入大四,学生通过前几年循序渐进的训练,已经初步具备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将研究型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新的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将研究能力转化为毕业设计成果。

(5)组织学生实践小组。实践小组的组合由不同年级的学生构成,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向高年级学生请教。这一方面帮助低年级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入科研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团队协作分为的形成,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氛围。

(6)由课程实践扩展为过程实践。数据库理论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语言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之间具有关联。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已经考虑到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这些课程本身就需要学生参与实践,而通过课程之间的关联,打破了学期的时间界限,形成了持续的研究。

(7)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养成了创新的思维,多名学生申报专利;锻炼了论文写作能力,已经有多名本科生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科研论文;锻炼了动手能力,在编程能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具有了较强的能力,初步具备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可以适应为了社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4 研究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1)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研究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有所不同,需要系统的实验安排,配套的设备和其他实验环境,教师的研究型教学指导,以及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师生的教学和实践空间不局限于课堂,时间不局限于课时内,考核方式不局限于卷面,评价标准不局限于分数。

(2)真实的企业实践。本科生科研和研究生科研具有明显的不同。本科生更强调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借助真实的企业实践,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社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的意义。本科生如果写科研论文,大多数也是从实践出发进行创新,因此,真实的企业实践必不可少。

(3)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研究型教学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从上向下教授知识的关系变成了平等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这种等级关系向平行关系的转化,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以及更强的沟通和引导能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形成了这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成了激励教师前进的动力。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才能应对学生在科研探索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4)鼓励学生科研的管理环境。研究型教学体系想要真正的成为高校主导的体系,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要有学校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只有形成以培养研究型学生为目标的管理体系,以此为导向,才能一方面鼓励学生客服畏难情绪,主动向科研活动靠近;另一方面确保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型学习上来。

5 结语

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具有一定研究活动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样一个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而言,研究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能结合信息技术解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各种问题问题。本文在三峡大学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并提出相应教师激励机制的环境下,构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体现出了科学的教育规律:在有序递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索研究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动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该专业的知识、方法,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8587.

[2]韦宝平,创新教育与教育模式改革:兼论研究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2,(11).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型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875+50.

[4]蒋友梅.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5]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8587.

[6]韦宝平,创新教育与教育模式改革:兼论研究型教学[M].中国成人教育,2002,(11).

第7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阐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培养目标,其次列举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学习方法。

1 绪论

1.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是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资源。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不小的突破,也遇到前进的障碍,高校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直接导致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上仍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指挥教师的思想,指导教学的实践,对学校教学任务的开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1.2 信管专业简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即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教育部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进行整合,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该专业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出现各具特色的专业设计,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2]。

2 信管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 信管专业特色定位的选择

信管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发展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经济与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商务信息管理方向、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等多个信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教学资源在授课时进行相应倾斜。

2.2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通识课和专业特色课。信管专业不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简单相加,在专业通识课的设计上应考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优秀的管理者应是信息专家,而不需要是计算机专家,专业特色课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应与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专业课程,增强信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2.3 信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应积极推进网络教育,丰富精品课程网站,加强网络资源推荐,多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信管专业的教学应转变单纯课堂教授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增加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畅通交流;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课程的表达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形象语言表达,采取项目规划与设计或者小论文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水平。

2.4 信管专业师资力量的完善

信管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吸引外部优秀硕博士毕业研究生和兼职教师的同时留住内部人才,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教学团队。另外,教师队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保持主讲教师的专业性。

3 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

3.1 明确目标,凸显特色

1)紧抓专业内涵,清晰专业定位。信管专业的内涵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由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将另外三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在学习信管专业的理论知识时,要紧紧围绕专业内涵的限定,时刻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勉励自己,避免在众多相关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2)建立学习规划,掌握学习技巧。理论学习不能泛泛而谈而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要设定合理的学习规划,总结有效的学习技巧。在理论学习初级阶段,要理清教材思路,明确教材重点,对相关概念和问题的描述掌握到位;在理论学习的中级阶段,要依据教学大纲,归纳总结教材精华,对扩展性、前沿性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理论学习的高级阶段,应联系社会实际,了解发展现状,努力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

3.2 系统学习,广泛涉猎

1)“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落实。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借鉴软件工程中“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即“自顶向下”的整体性分析与“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4]。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自顶向下”地识别出信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而将其划分为若干能力单元模块,对应于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然后按照知识框架,“自底向上”地学好每门课程,结合课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2)立足核心课程,扩展专业知识。大一学年及大二上半学年,应着重学习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在一年半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开始扩展专业知识,学习其他计划课程,丰富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行业知识,如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专业英语、系统规划等,为今后的创业就业奠定基础。

3.3 突出重点,加强研究

1)结合学校侧重,顺应时展。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应以学科本身的发展为基础,考虑高校的学科背景,适当结合国外经验,依据人才培养计划略有侧重,但不丢失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面向未来的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应实时更新,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途径获取信息行业、软件产业、应用企业和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5]。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理论学习不代表死读书、读死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自学能力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掌握多学科知识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新的思维。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逐渐积累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

3.4 锻炼技能,迎合需求

1)了解社会缺口,理论结合技能。理论学习是基础,基本技能是能力,在理论学习中应尽量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明确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基本技能中具体运用。要成为同时具备信息搜索分析能力、信息平台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的专业人才,必须尽可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缩短与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差距。

2)追踪行业动态,理论用于实践。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状况比较乐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将使信管专业人才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

4 总结与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取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日趋科学。本文在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信管专业理论学习的方法,力图通过明确专业目标、系统专业学习、突出专业特色以及迎合社会需求4个方面扎实掌握信管专业涵盖的理论知识,在规范中寻找突破,在稳定中谋求创新。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市场需求逐渐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其向前发展,对未来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0-81.

[2]沙忠勇.整合与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改革[j].大学图书馆报,2001(2):62-65.

[3]谷震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57.

第8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带着这样的想法,黄炫淇决定参加保研夏令营。

姓名:黄炫淇

学校:北京科技大学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

去向:清华大学Open FIESTA,学习互联网+创新设计方向

在投夏令营简历时,黄轩淇采取了海投战略,向比较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发出了申请,大概10个左右,专业大多是经管学院的管科专业,另外几个也是与此专业相关的,比如物流与供应链、数据挖掘等。黄炫淇所学的专业是经管和计算机相结合的,选择方向比较多,她个人更想在计算机、数据挖掘方向继续做研究,所以除了经管学院,也申请了几个理工科学院。最终,她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商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的入营通知,由于人大商院和信息学院的夏令营时间重合,信息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偏重理工科,黄炫淇感觉更适合自己,所以她考虑再三放弃了人大商学院的夏令营机会,先后参加了人大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北理工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夏令营。清华大学也举办了信息方向的夏令营,但与黄炫淇的实习时间冲突,她放弃了。

参加夏令营前,黄炫淇咨询了学长学姐,了解了往年的活动、笔试和面试的知识范围等情况。为了更多地了解导师,同时咨询一些专业相关的知识,她提前发邮件联系了自己心仪的研究大数据挖掘方向的教授。

在本科期间,黄炫淇学习了数据挖掘专业课,很喜欢钻研这部分内容,她觉得数据挖掘的应用范围很广,行业前景很不错。那位老师看了黄炫淇毛遂自荐的邮件后提出了见面。见面时,黄炫淇带上了简历和以前做得比较好的研究报告和小论文。她的简历介绍了曾获得过物理、英语、计算机方面的一些奖项和证书,这些正好比较符合老师的要求。另外,老师对她在校参加的创新项目(内容与舆情分析有关)和系统开发项目很感兴趣,所以在向老师简单介绍项目内容、主要承担的工作等之后,黄炫淇也得到了老师的指导。老师还回答了一些关于研究生学习方法、招生安排、需要提前掌握的技能等问题,并带黄炫淇参观了实验室,让她了解老师的团队在做的研究方向。

黄炫淇申请的夏令营都在7月,所以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特别紧,尽管放弃了人大商学院的夏令营,留下的两个在时间上也是紧挨在一起。那一周,黄炫淇的压力都很大。

北理工的夏令营主要是参加一些讲座,重点是论文的展示;人大信息学院夏令营主要是笔试和面试。在夏令营过程中,黄炫淇最大的感受就是优秀的同学真的很多,她比较羡慕那些发表过优质论文的同学,在面试的时候,有老师提到,在一定程度上是从论文和创新成果中能够看出同学们的科研潜力的,所以遇到这种学生,老师们会多留意一些。不过,黄炫淇没有因为本科期间未发表优质论文而沮丧,在面试中她感受到,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严谨、认真、能沉得住气,所以学生的个人性格和品质是老师们考察的一大重点。“从录取结果看,我感觉,比较谦虚低调但是细心的同学录取的比较多。”黄炫淇说,“所以,在夏令营里不需要惧怕大牛对手,毕竟大神和大牛是一两个,只要自己努力,发挥正常,表现大方一点,还是很有机会被录取的。”

在夏令营中,黄炫淇能和教授们有所交流,听了不少场专业讲座。每位老师都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讲座中可以了解更多专业的前沿知识,黄炫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她的本科所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从前总是把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上,通过参与夏令营,黄炫淇发现自己的专业还可以和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设计等方向结合起来。

2015年8月,黄炫淇拿到了人大夏令营的预录取资格,不过,她还在做准备。10月,黄炫淇通过了清华的推免面试。最终,她选择了清华大学的Open FIESTA。

第9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论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78-02

Theoretical Learn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Bai Xue, Liu Xiyu

Abstract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en more and more valued and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Firstly, we discus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it, following with the main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On this basis,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etical 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China 250014

1 绪论

1.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是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资源。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不小的突破,也遇到前进的障碍,高校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直接导致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上仍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指挥教师的思想,指导教学的实践,对学校教学任务的开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1.2 信管专业简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即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教育部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进行整合,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该专业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出现各具特色的专业设计,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2]。

2 信管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 信管专业特色定位的选择

信管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发展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经济与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商务信息管理方向、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等多个信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教学资源在授课时进行相应倾斜。

2.2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通识课和专业特色课。信管专业不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简单相加,在专业通识课的设计上应考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优秀的管理者应是信息专家,而不需要是计算机专家,专业特色课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应与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专业课程,增强信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2.3 信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应积极推进网络教育,丰富精品课程网站,加强网络资源推荐,多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信管专业的教学应转变单纯课堂教授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增加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畅通交流;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课程的表达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形象语言表达,采取项目规划与设计或者小论文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水平。

2.4 信管专业师资力量的完善

信管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吸引外部优秀硕博士毕业研究生和兼职教师的同时留住内部人才,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教学团队。另外,教师队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保持主讲教师的专业性。

3 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