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问卷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有效推动《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并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特进行本次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达到100%.现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反映的问题以及以后改进的方向简单加以说明,形成调查报告,为以后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二、调查内容:教师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
非常感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有关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调查。这是一份无记名调查问卷,本问卷存属调研性质,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麻烦你配合我们完成本问卷
1.在编写与使用导学案过称中,你的观念是(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师生双中心 D其它
2.请问统一的导学案对你有束缚吗?( )
A完全没有 B有一点 C有
3.年级统一导学案对你有影响,你在二次备课时会如何处理?( )
A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本节内容,不会有任何删减
B偶尔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或删减
C经常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
4课堂上你是如何使用导学案的( )
A按照导学案模板的设计顺序教学
B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但很少生成新的问题
C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会生成新的问题
5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学生是咋完成的( )
A会先独立思考,不会的会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在答题
B会粗略的思考,答题时一般看参看资料或同学的答案
C很少思考,资料有的照抄,资料上没有的就不做
6你的学生能否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不用你教也能学习( )
A能 B不能 C困难
7你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导学案使用频率( )
A经常 B偶尔 C不用
8你认为什么时候使用导学案的效果最佳( )
A课前预习时 B课后作业时 C考前或课后复习
9在既想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你认为学生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应该是( )
三、调查的对象及设计意图
对象:我校十名骨干教师。他们长期在一线任教并且都是我校的课改先锋,
在编写导学案上有一定的宝贵经验。
设计意图:我试图从教师这一特定角度,主要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等不同的调研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力图揭示根源,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 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
(1)100%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时都以学生为中心。
(2)100%老师没有被导学案束缚,在二次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
(3)90%的老师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不会的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再答题。
(4)100%的老师认为学生能按时完成导学案。
(5)80%的老师认为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30分钟。
五、今后改进措施:
通过调查,对如何编写、运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更适应教师教学、实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些启发和问题:
1、 作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科特点,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
2、导学案重在导学,不管是提前预习,还是课堂上的教学素材以及探究活动,都应重视新颖和质量。尤其是探究活动应体现、适合小组合作探究。
3、导学案的设计还应有相应的层次性、指导性,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本次调查采用了书面问卷形式,问卷为《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不发言原因问卷调查》,以了解当前语文课堂学生的发言现状。问卷为学生卷。发放学生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九年级在校学生。调查的背景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的备课、理念、精神风貌、亲和力及教学手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发言情况、家庭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等。目的是想通过问卷了解当前我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上课发言的情况,为后期“五步三查”自主学习提供实践基础,改变农村学生不善言辞的性情,发挥语文的实践应用性。
一.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上课不发言的原因是:
①、害怕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人的认可与尊重。从调查来看,孩子上课不发言的最大原因就是怕被同学嘲笑,怕老师眼神、手势上的否定。嘲笑与否定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很大的阴影,使他们逐渐失去举手发言的勇气。因为他们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他们的脑子里揣摩的是自己在别人心里是什么样的印象。久而久之,他们的胆怯心理让他们畏首畏尾,害怕出错,害怕失败,不敢站在众目睽睽之下。中学生自尊心、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更在意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但自己又不是很自信,所以上课不说话,改为默默地接受一切。
②、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或问题过难,学生启而不发。语文的课堂有些内容需要学生用感情和心里去揣摩作者的语言和描写,有时学生很难分析得到,所以,不会也就不举手。
③、学生不会或思路不清晰,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般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举手,他们不自信,更愿意去倾听学习好的同学的想法,就是有时想说但又觉得语无轮次,所以也不会主动举手。
④、老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教材,老师可能备课备的很扎实,把本课的知识都想让学生领悟,那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赶时间是常有的现象,于是老师一般点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长此以往,其余学生也会感觉自己不会被老师提问,产生了懶于思考和发言的习惯,产生了依赖心理。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专业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我校共有80名教师,共有小学生2100人,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直接关系到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解目前我校小开展校本研训的基本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学校开展校本研训的已有经验,探寻”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训方式,为制定校本研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全面实验方案提供依据。”成为本次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
我们对学校80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采用了我校《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编制的调查问卷。
三、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问卷包含三大部分:(1)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教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2)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教师对校本研训的认识、教育基础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情况等,由9道选择题组成。
四、问卷调查情况统计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其情况分析如下:
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看,教师普遍认为,行之有效的校本研训活动应该是集体研讨比独立钻研好、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比只有同伴的研讨好、同事之间的研讨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好。这说明了教师对目前的校本研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持肯定的态度,也说明的目前的校本研训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还是有帮助的。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既高兴也深感责任重大,我校教师对于参加校本研训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作为学校,应该为老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如问题一你知道什么是校本教研吗?一点不清楚的没有,85%以上的教师略知一二 ,15%的教师很清楚。
问题三你知道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有什么意义吗? 一点不清楚的没有,90%以上的教师略知一二 ,10%的教师很清楚。
问题五你对学校的研训方式满意吗?不满意的为0,选“一般”的为68%,选:“满意”的为“32%”。
问题六你认为教师有必要参加课题研究吗?认为“没有必要”的为0,认为“有必要”的5% ,认为“很有必要”的占95%。
问题七你认为自己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状态和努力程度达百分之几?选a70% 以上的为0 ,选 b 85% 以上 的20% ,选c 95%以上的为80%。
问题九你如何看待自己当前的业务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选a “很一般”的为0,选 b “很满意”的为0,选c“有待进一步提高”的老师为100%。
五、建议采取的策略与措施
根据在调查中反应出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开展目标导向培养
学校根据教师的教龄和教学成绩,结合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自我评价等分层次制定培养目标,然后制定培养方法。如将教师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是新手教师适应工作岗位,确立第一学期能独立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学会处理学生常见问题等;第二层次培养骨干型教师,对于一些教龄较长,但教学上成绩不突出的老师,如何通过开展一些技能上的培训,教学技能上的帮扶,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朝骨干型转变。第三层次是培养专业型教师,对于常常有丰富的教育经验的老师,帮助他查找“最不满意的领域”,试验新的教学变革,进行一些教学研究,接受更大的挑战追求阶段。这样,学校将每位教师进行目标导向模式培养,根据不同层次水平教师的教学、研究状态,提供符合不同层次教师认知的研训内容与支持、导引和协助方式,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准。
2.开展个案跟踪培养
如果要将人人都能兼顾到位,人人出成绩,有点过于理想主义。因此,学校在培养时分阶段分层次重点培养几个代表,由点带面,因此,我认为个案跟踪培养也是较有代表性的。因此,从以上三个层次中选择合适对象(根据其个人的内在需求、综合素质等确立),进行个案记录与分析,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并定期汇总、比较,及时调控指导策略,促进有效发展。在培养过程上,有选择地收集、整理、制作不同教师活动、成长的轨迹,从而真实地记录、多维度地反映教师学习、研究、成长的状况。“档案袋“制作贯穿教师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事实、有跨度,连续地、动态地考察教师的发展状况,其中,行为主体(教师)的反思是档案袋记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教师成长的个别差异及个体性发展。档案袋制作有利于专家、指导者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指导,促进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快速提升。
3.校本研训与个人研修有机整合,扎实有效的开展研训。
现在的校本研训不能不说与个人研修在内容上存在着重复,广大教师既要教好班的同时,又要周旋于各种研训中,疲于应付,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活动中要以方便开展的校本研训为主,网上研修为辅,校本研训做到少而精,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调查;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教育科学研究基金基金编号:yb201009
专业英语,是针对于普通英语而言的。顾名思义,专业英语就是针对某一学科的英语。其中包括普通英语中不常用的词汇、术语和惯用表达方式[1-5]。
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科学交流越来越多,想要不同国家的人在相同的领域进行交流,专业英语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社会,只懂英语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科研交流了。社会需要的是一大批既懂英语又有很高专业素质的综合型人才[6-8]。开设专业英语,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把握国外同一专业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方法和机会。专业英语课程不但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而且要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中的英语听、说、读、写四会的能力[9]。
因其重要性,一直以来,大学生都有较强烈的学习专业英语的愿望。但是,在教学课堂上学生却很难提起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到底专业英语教学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学生有问题?老师有问题?还是教学双方都有问题呢?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是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10-12]。
本研究着眼于西南林业大学的专业英语教学,分别制作了针对学生和老师的问卷,对每个院系都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重点研究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各自的特点,相互了解的程度和途径,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及教学效果条方法,以期找出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1.调查方法
随机对西南林业大学的10个院系进行抽样调查。每个院系在三年级四年级的班级中随机选取2个班,每班随机选取10人。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问卷回收率92%。
2.调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调查结果
2.2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目前西南林业大学的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整体满意度只有50%,而且不管教师采用何种语言、何种方式授课,满意度并没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分析如下。
2.2.1开课学期与专业课在同一学期,学生刚开始对专业课的学习,对于专业术语的汉语概念都很模糊,加之专业英语词汇较复杂,影响了学生对英语专业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成为学生专业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2.2在西南林业大学,专业英语的课时设置均为32学时,时长较短。学生刚刚适应学习状态,课程就结束了,也影响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2.2.3从调查数据上看出,82.6%的专业英语教师采用以英语为主的教学语言,阅读翻译为主,辅以听说的教学方式。但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都不高,学生感觉专业英语的学习很难。经调查,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1)词汇量太小2)发音不准。这主要是基础英语的问题。
2.3改进建议
根据以上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2.3.1将专业英语设置在专业课之后。这样,学生对于专业术语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对其稍加解释,学生就可以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再结合英语词汇的记忆特点进行指导记忆,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词汇的记忆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2增加教学时长。最好能够使专业英语的教学持续整个学期,使学生有时间适应和消化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感受到专业英语的特点及其与基础英语的不同,摸索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体会到学习的成果,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3针对学生基础英语底子较差问题,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学校应该继续加强基础英语的教学,对学生严抓严管,并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
第二,可借助专业课的教师,将专业课与专业英语结合起来。现在,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都不差,如果在上专业课过程中,提到一些关键的专业术语的时候,能够双语教学,提前给学生灌输相关的英语词汇,这样学生在进行专业英语学习时,已经对专业词汇有了一定的印象,可减轻学习时的困难感,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督检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布置的作业要及时的检查,不能只顾留作业从不检查,导致学生对学习不认真对待。也不能因为学生底子差而放松要求。当学生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看到了学习的成果,尝到学习的甜头,自然会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相应提高。笔者上课时就曾要求学生课下熟练朗读课文并录音,记入平时成绩。尽管学生当时反应作业较难,但在做完之后,学生英语水平进步明显。
4.结束语
总的来说,西南林业大学的专业英语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学校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从出现的问题入手,多方面联合改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廖莉芳.秦傲松.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0,(3):26-30
[2] 陈晶瑛.试论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1):62-66
【关键词】网络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网络教学;网络课程;年度调查;MOOCs
引言
自2002年以来,在Sloan联盟的持续资助下,Babson调研机构针对美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先后开展了十次调查。在2013年1月的调查报告中,Babson对全美2800多所高等教育学位授予机构的教学主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历年数据进行对比,介绍了近十年来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及课程变革的特点和趋势。
一 2002-2012第十次年报的主要内容
1 对MOOCS(网络公开课程)的态度
本次报告首次调查了高校对MOOCs的规划情况和认识态度,主要数据如表1所示。
(1)大多数高校对MOOCs的规划尚未明确方案。仅有2.6%的院校己提供了MOOCs,另有9.4%的院校已制定计划提供MOOCs。其中研究型大学和规模较大的院校对MOOCs的建设较为积极,而私立或盈利性院校多处于正在规划阶段;此外,大多高校表示希望和其他院校共同建设MOOCs。
(2)大多数院校对MOOCs的看法持谨慎态度。27.8%的院校认同MOOCs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教育方式。超过50%的院校认为MOOCs对高校而言非常重要,有助于其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及其在规模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但55,2%的院校担心MOOC颁发的证书会导致高等教育学位的混乱。
2 网络教育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
网络教育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己将其列为自身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如图1所示,在2002年仅有48.8%的院校认为网络教育对其长期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在2012年持有这种观点的院校比例已到69.1%,创下历年报告的新高;而认为网络教育对其发展战略不重要的院校比例则下降到了11.2%的最低点。
此外,本次调查还要求各高校的教学主管自我评估其拓展网络教学服务和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创新课程的能力。结果表明,约1/3的高校认为自身能力处于所有院校的平均水平以上。其中,招生规模较大的院校对自身能力显得更为自信;两年制学院认为其自身拓展网络教学服务的能力更强,而博士/研究型大学则认为他们更善于开发创新课程。
3 网络课程规模和注册学生数量
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许多高校已逐渐从仅能提供零散的网络课程发展到能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网络教育项目,从而使网络课程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为大规模招收网络学生提供了可能。调查显示,2002年提供网络课程的院校比例为71.7%,其中能够提供完整网络教育项目的院校仅占34.5%;而在2012年提供网络课程的院校达到86.5%,其中能够提供完整网络教育项目的院校上升到62.4%。
此外,历年网络课程注册人数的增长率也一直高于高校注册学生总数的增长率。虽有研究预测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将于2010年进入高原期,然而图2的统计数据表明,网络课程注册人数仍在不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2011学年高校学生注册总数出现了负增长,但网络课程注册人数仍比上年增加了57万人,年度增长率达9.3%:网络课程注册总人数达671万,占高校注册学生总数的32%,创下了历史新高。
4 网络教学效果和教师接受程度
在近十年网络学生注册人数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教学主管们对网络教学效果的认同态度也在逐渐增强,如图3所示。其中,2003年有57.2%的教学主管认为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效果相当或更好,201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77%;认为网络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学主管的比例则从2003年的42.8%下降到2012年的23%。与尚未提供网络课程的院校相比,已提供网络课程的院校教学主管对网络教学质量持更加肯定的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十年虽然各个高校的网络教育项目和网络课程越来越多,但高校的教学主管仍然对本校教师是否接受了网络教育表示担心。图4的统计结果显示,仅有1/3的教学主管认为本校教师承认网络教育的价值和合理性,而超过I/2的教学主管则持不确定的中立态度。即使在那些提供了完整网络教育项目的学校,也只有约40%的教学主管对此持乐观态度。此外,教师对网络教育的接受度也被视为影响网络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意这一观点的教学主管比例从2007年的61.1%上升到2012年的66.8%。
5 阻碍网络学习广泛应用的因素
往年调查结果表明,许多高校认为教师们对网络教育的接受度不高,网络教学需要教师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2005年有35%的院校认为网络教学需要花费比面授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2012年的调查结果中这一比例上升到44.6%。除了私立非盈利院校以外,公立院校和私立非盈利院校持有这种观点的比例均呈现上升态势。
此外,网络教育发展还与学生自律以及雇主态度密切相关。调查显示,网络学生缺乏自律、学生容易流失、雇主的认可度不高也被列为阻碍网络学习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2007年的调查中80%的院校认为网络学习需要更加自律的学生,56.1%的院校认为学生流失率是个重要问题,39.5%的院校认为网络学位缺乏雇主认可也是一个障碍;在2012年的调查中,以上三项的比例分别上升到88%、73.5%和42.8%。
二 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 网络教学认可度与接受度的矛盾
关于网络教学的认可度,在美国政府和院校层面早已不是问题。自上个世纪末美国政府和各州高校陆续试验了多个网络教育研究项目,不少学者对网络和面授两种教学方式也展开了对比研究,研究结论总体上支持“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的质量相当”。此外,美国教育部对1000多项有关网络学习实证研究的元分析结果也表明,“总体上网络学习比面授学习的效果稍好一点,但差异并不显著”。这些研究结论与上文中的十年发展报告的调查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不少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却一直存在疑虑。笔者在赴美访问交流期间发现,一些高校虽已开设了较多的网络课程和网络教育项目,但许多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持谨慎态度。这些师生承认网络教学存在某些优势,但仍担心网络教学因缺乏学生自律和师生实时交互而影响学习质量。不少受访对象表示,与纯网络课程(Full Online Course)相比,混合式课程更容易受到师生的欢迎。2007年的全美混合式教育调查报告也表明,尤其在一些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提供混合式课程的比例较纯网络课程的比例更高。
2 网络教育项目成本和质量控制难题
目前美国针对网络教育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认证体系,主要包括区域性、国家性和专业性认证机构。很多研究机构或大学也自行编制了网络课程或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如Sloan联盟的Qualicy Framework、Maryland Online公司的QM RubricStandards、宾州州立大学的COTS以及伊利诺大学的QOCI Rubric等。网络课程认证机构和评估标准的多样化固然有其灵活性优势,但也容易导致评估机构权威性和标准一致性的问题。由于一些认证机构本身就是由盈利性的网络学院或公司组建或支持的,因此难免存在自我认证之嫌。
此外,网络教育机构还需要在成本效益和服务质量之间寻求生机。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因对成本效益问题盲目乐观而失败的网络教育项目不在少数。Smith和Rovai等人分别对高校网络项目成本质量进行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很多盈利性网络教育机构为了减少教学成本,采取聘请兼职教师或降低服务标准的做法,与普通高校网络招生机构展开激烈竞争。而普通高校网络课程的服务对象除了非在校学生,还包括不少全日制在校生,其在教学质量和学费方面都要与面授课程做到一致,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运营资金和人力成本。特别是在近年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一些依靠贷款完成学业的网络学员因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导致还贷违约率上升,也影响到很多院校网络项目和课程的可持续运营,从而使其成本效益的控制问题更加严峻和突出。
3 网络课程辍学率和网络学历认可问题
自2007年的调查报告开始,网络课程的学生辍学率被视为影响网络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Simpson的研究表明,辍学率高是很多远程教育机构都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常规院校的网络课程相比,独立远程教育机构的网络学员辍学率尤为严重。如英国开放大学(OUUK)的学生毕业率仅22%,而美国远程教育学员的辍学率高达70%,其中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学生毕业率仅为50%。对此,一些学者认为这与入学门槛过低导致招收过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关。因此应寻求各种干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学习体验,防止学生因学习动力丧失而以各种理由放弃学习。教育研究者也尝试对辍学问题进行综合归因研究,但仍难以找到有效方法对该问题加以根本遏制。
此外,网络学历能否得到社会大众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认可,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自身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在近五年的调查报告中,超过40%的被调查对象均表达了这一忧虑。一项针对2001—2007年间用人单位对网络学位看法的文献综述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网络学位存在偏见,对其看法总体上是负面的。虽然美国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教育逐步取消了一些限制并积极出台鼓励措施,然而仍有不少人士担心此举容易导致大量文凭工厂的出现。可以预见,有关网络教育学历的这种质疑和争论仍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三 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 开放高校网络学分认可制度,提供多样化课程
美国网络教育近十年得以迅猛发展,除了大量私立盈利性网络教育机构的贡献以外,还与普通高校开放在校全日制学生注册网络课程的举措密切相关。事实上,近年来美国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很多高校通过网络课程不仅为不同校区的在校学生上课提供了便利,还借此招收到更多的潜在学生,另外还为许多高中生提供网络预修大学课程。鉴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项目的不断推进,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网络课程及其学分认可,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不存在太大问题。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适时为在校学生推出网络课程,有助于教学模式多元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场地不足、班级规模过大、优质资源共享等问题。不同高校的教务部门通过建立网络学分互认机制,也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发展。
2 加强网络教育质量认证监控,降低学员流失率
网络教育的质量和辍学率问题一直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在试图建立一套科学权威的认证体系,以便对网络教育机构进行资质认证和质量监督。然而,目前在网络高等教育市场出现的少数教学机构任意降低教学标准、恶意争抢生源甚至沦为文凭工厂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招致教育主管部门的严厉处罚和社会大众的强烈关注,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网络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有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建立网络教育资格认证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网络教育活动的有序和健康开展。针对网络教育机构的学员流失问题,应加强和国际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探讨有效途径以提高学员保有率,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网络学员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支持。
3 推广高教质量工程成果应用,借鉴OER和MOOCs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近十多年采取了多项措施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很多高校己建成国家、省市、学校等多级精品课程和数字资源体系,然而这些课程和资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共享和应用,其受益面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欧美近年来积极推动OER和MOOCs运动,不仅吸引了众多知名高校和社会机构的参与,而且充分借助互联网络对本国甚至世界大众形成了积极的示范和影响。成功营造了全民参与高等教育的良好氛围。针对OER和MOOCs取得的巨大成功和社会影响力,我国高教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并主动应对,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大众积极开放和共享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并借助OER和MOOCs掀起的全民学习热潮,推动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结束语
关键词:衔接期;科研能力;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10-02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高专教师科研工作有其特殊性,即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可为其他升格后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如何提升提供借鉴。
一、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为初步了解升格后大专教师科研能力,设计了综合型问卷,针对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性别的教师科研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科研适应能力概况、科研意识和态度、科研方法与技能、科研影响因素、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期望及建议。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发放159份,全部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55份。
(二)访谈设计
为了深度了解中职中专教育阶段向高职高专教育阶段衔接期教师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访谈调查,以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不足。访谈对象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教师,涉及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和性别。
(三)调查结果
第一,适应方面。多数教师表示不适应,认为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时间在带班、教学、从事行政工作等;需要科研带头人;以前中专时候对科研不重视,升格后不熟悉科研规范和相关程序,无从下手。第二,对科研的认识方面。认为科研是教学教法的研究;是写论文,写书,做课题等;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对教学面临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本质和规律的活动;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理论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实践;对教学的升华;研究未知的知识,创造发明新的技术;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在某个研究领域找出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利用特定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等;有的彻底不明白。第三,存在问题方面。教师们对科研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功利心强,只为评职称;很多教师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没有团队意识;缺少科研专职人才和带头人;与学历有关;思想还停留在中专时候的教学层面;时间和精力不足,工作量大,顾不上做科研;跨学科研究少;缺乏经费支持;科研不正等。第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法方面。认为转变观念;同一领域内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本领域的前沿核心期刊;先观察和模仿再形成研究领域;及时记录和整理;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和技巧;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养成研究习惯等。第五,建议方面。认为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建立完整的目标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与教书育人挂钩;给教师留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多提供基础设施和经费;开设科研专栏作为学习交流平台;提供选题指南;提高质量,严格把关;多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注重特色研究;深入系部进行指导;增强分工和合作意识;手把手带出一部分科研带头人。
二、结论分析
(一)科研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制度体系本身不完善。升格后,教师们为了评职称,完成的任务,滥竽充数。而极少数想做科研的教师们凭借真实本领写出来的论文,写作与投稿反馈周期长,数量少,评职称上比弄虚作假的还要慢,导致不公平。一旦学校软件上不去将影响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二,科研管理机构能力不成熟。产生问题时科研管理机构有时无法及时作出规范化的决策。如中专时要求较宽松,学术责任感不强,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教师们面对升格后高校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制度力不从心,甚至有人认为是科研管理部门故意刁难。教师们经常延期项目审核,重申报轻管理。第三,非学术性(也叫非制度性)的影响力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和行政色彩,但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能动性,可以激励或打击科研人员。
(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
第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再说教学任务重,还当辅导员,带实习,工作量大,时间精力有限。这点不可否认,除了教师们的理念滞后还有升格后教职工编制短缺问题,导致一人多职,工作量大,阻碍科研。第二,做科研比较功利,反正只是为了评职称。一旦职称评定完成,科研生涯就终结了,甚至很多人直到课题结题都不知道自己参与的课题项目名称。科研课题中只是靠人际关系占有名次,追随各自的所谓的带头人,各立山头,各自为政,导致“遍地丘陵不见高山”。第三,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过程中,学术规范方面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在技术问题上认为是一次能学到,没有耐心长期系列学习,容易放弃,没有虚心谨慎的学习和研究态度,结果所做的各种科学研究项目停留于皮毛上,并无扎实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们的科研理念中缺乏稳扎稳打的务实精神。
(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
第一,统计到的科研成果没什么分量,数量少,质量低,贡献少。中专阶段科研方面要求不高,敷衍了事。升格后突如其来的科研要求使他们力不从心。第二,科研工作是滚雪球式的积累,之前积累少,科研能力几乎是零起点,无论何种形式或者学科的研究过程都举步艰难,都是民间组织的科研项目,照葫芦画瓢,蒙混过关。第三,缺乏理论功底和对政策的把握,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不大,面子功夫居多。第四,尽管刚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已有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但对具体程序很生疏,尤其是面对庞杂的科研系统时常感到不知所措。此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照章办事时,部分教师开始有情绪。当科研管理部门在教育科学研究管理过程中遇到技术性难题和教师们旧思想的非制度压力时,便影响了信心和热情。这些均为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的直接表现。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第一,培养科研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管理。同时,应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及省级规章制度和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一切法律法规文件。第二,建立健全并学习校本制度体系,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避免论资排辈,公平是机会平等,但绝不是平均。制度体系要细化到科研规划、项目申报指南、成果统计、奖励、转化与推广、审核、鉴定、存档、经费管理、数字化平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部门职能、学术规范等方面。第三,科研管理机构规范化方面,应建立合理机制,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各司其职负责科研工作,包括上报机构,举报、调查和处理等。同时照章办事,减少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主观干扰,对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和决定程序要分开。
(二)提升科研理念
第一,明确理论指导和研究目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的先导,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但转型期大专的科研能力严重薄弱,队伍庞大,在教育体系中比例高。将教师视为人力资本去投资,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但不以牺牲教学为代价。第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体系。科研不是某一个学科或者科目的教师的专利、特权或任务,它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以各自的学术研究积累和个人研究兴趣等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深化。科研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与其他管理相同,都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媒介组成。科研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科研人员是科研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科研能力指导中,避免教师们有想法没办法、无从下手的无奈处境。所以一切以人为本,基于教师们的科研现状,抓住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
(三)抓特色,重效率,切实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升格后大专/高职高专院校”的研究集中在升格后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思路,但并未专门涉及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关于“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从研究对象讲,主要是中小学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和在校生科研能力培养;从研究方法讲,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从研究视角与内容讲,主要从学科性和地区性角度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法律与制度管理、科研团队建设等。关于“中专院校升格后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较少。各高职高专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中,应做到抓特色、重创新、靠质量。同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效率:第一,培养对象方面:大专院校青年教师都是带着高校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经验来的,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实践更容易投身于科研工作,应该成为科研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第二,培养方法方面:使用“贝尔兰卡斯特制”,即导生制。第三,建设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提高科研交流与管理效率。
本文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专院校升格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41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2]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刘敖莉,董乃全.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文献计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
[4]孟学英,陈春华,王坦.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5]覃兵,莫明琪,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
[6]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6).
[7]王祖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
[8]夏洪波.高职院校开展“专本衔接”助学的有效路径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9]赵海豹,蒲文忠,张小文.高职教育与自学本科考试衔接的助学路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
[10]卢思桥.当前高职自考专本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2).
[11]张小勇.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
[12]王海东,杨榭,苏良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J].中国考试,2014,(9).
关键词:湘潭河西片区;小学布点;调查报告;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61-02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教育政策的深入执行,我国学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基础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已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现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当前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小学布点作为“民生规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
湘潭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行政中心东移,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九华示范区的成立,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城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滞后,和城市功能格局发生变化后的不协调。本次调研以此为背景,针对湘潭市河西片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小学学校做了一次全面的走访调查,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对小学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
2、调研范围及办法
本次调研范围包括湘潭市河西片区,北起北二环,东至步步高大道,西至潭邵一宝庆路,南抵湘江的范围。以湘潭市河西片区小学学校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小学生、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以及湘潭市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走访、问卷,整理、统计了相关数据。运用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法等方法,查看图书、期刊、网络等手段收集国内外相关理论著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科研成果,分别发放适用于小学学生、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的调查问卷,收集各小学的学生人数、学生生源及比例、学校属性、建校规模、发展趋势等基础信息,了解各学校的服务半径、周边交通状况、社区环境、用地空间、区位发展导向等(见表1)。
3、调研情况整理
3.1 小学现状基本概况
截止至2012年,调研区域内调研范围内有小学1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适龄学生入学率100%。小学生总人数13986人,小学总用地面积139464m2,小学总校舍建筑面积91340m2,小学生生均用地面积9.97m2/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53m2/人,校均用地面积8716.5m2/校,校均校舍建筑面积5708.75m2/校。
3.2 调研数据分析
3.2.1 生源:外地生源与本地生源的比例大致为1:4,根据实地走访,我们发现,近年来,随着外未进城务工人员数量激增,各校外来生源的比重逐年增加,并在将来较长时期内将维持这一趋势。
3.2.2 规模:在校生500人以下的学校约占45%,在校生500人以上的学校约占55%。结合调研范围内各校学生分布情况我们总结得出,教育资源整体分布不均、合理,某些区域过度集中、而某些区域则显得零散而稀少,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的城镇化进程。
3.2.3 学校用地面积:各校用地面积受所在区域制约,大小不一,整体来看,平均用地面积低于实际使用面积(表2),且绝大部分学校目前无扩建空间。
3.2.4 班级数量:班级配置与学生数量基本吻合,能满足目前在校学生的正常就学,但很多学校教室已经出现“满负荷运转”。
3.2.5 教师人数:学校教师数量在15人至120人之间,且相适应于各校学生人数,但从各校教师整体配额来看,各校间差距明显,部分学校师资力量尤为薄弱,有待提升。
4、小学学校布点存在的问题
4.1 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协调
湘潭市河西片区城市建设对小学布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拆建不确定性大;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用地紧张,没有预留发展用地。
由于修建城际轻轨、公路、大型市场和城中村改造等原因,城市格局已经与过去状况截然不同,有些学校面临较短时间内被拆除的情况,新的学校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地区教育资源阶段性的失衡。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学校用地范围已确定,大部分学校用地紧张。
4.2 服务半径不合理
湘潭市河西片区人口密度较高且分布不均。对于现状小学布点情况来说,一方面处于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学校,服务人口数量较大,学校规模也随之较大,而区位较偏的学校由于当地居民逐渐减少,又没有外来人口流入,故规模一直较小。另一方面小学服务半径普遍较大,虽然小学仅服务所属学区或周边区域的学生,但其服务半径普遍在1000m左右。
4.3 生源分布不均匀
湘潭市河西片区小学学生人数总体趋于上升,但并不均衡,主要出自三个原因:一是外来人口激增,分布较散,并伴随城市建设状况不断变化;二是目前湘潭市河西片区学区划分沿袭历史上村庄用地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尽管原则上按照现行学区就学,但仍存在部分择校现象;三是各小学教育设施存在较大差距,也为“择校现象”的存在创造了客观条件。
5、小学布点规划建议
5.1 小学布点原则
5.1.1 坚持就近入学、安全就学原则:制定合理的学区划分依据,避免学生上下学因交通而产生安全问题。
5.1.2 教育设施均衡化原则:我国择校问题日益突出,公立学校逐步产生等级化趋势。教育均衡化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志。
5.1.3 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将小学布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根据今后人口变化、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科学布点,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5.1.4 合理布局,效益最大化原则: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以整合教育资源为基础,统筹小学布局。
5.1.5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布局调整以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方便入学为前提,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便于学校管理,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5.2 小学布点方案
5.2.1 合理调整现有小学:进一步合理调整小学布局。将河西片区所属保留的学校建设成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随着新城区、棚区改造和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唐兴寺学校将撤并至许家铺学校,并把许家铺学校建成30个班的完全小学。
5.2.2 科学规划新建(或搬迁)小学:
5.2.21 配合万楼新城区建设,在万楼新城区附近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100亩;提质改造人民学校,重点解决新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问题。
5.2.2.2 配合建设北路建设,整体搬迁金桥学校,并在二环线(金塘村)新建风车坪学校建元分校,占地50亩。
5.2.2.3 根据《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在河西片区长城乡、先锋乡新居民区新建3所小学。
5.2.2.4 有序推进小学改、扩建。对调塘小学、临丰小学、人民小学、富强小学、先锋小学等农村学校进行改、扩建,或择地征地建设,或修建综合楼、教学楼、运动场,或完善学校内部设施设备。
规划调整后,小学生总人数为23803人,小学总用地面积为334223m2,小学总校舍建筑面积为192165m2,小学生生均用地面积为14.04m2/人(其中建成区学校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10m2/人;新区学校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15m2/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07m2/人。校均用地面积用地面积17590.68m2/校,校均校舍建筑面积10113.95m2/校。
6、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本次研究,我们采取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方式,了解搜集湘潭市河西片区小学学校现状及相关基础资料,经过数据整理与分析,总结出湘潭市河西片区小学学校布点现状存在的三大问题:1、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协调;2、服务半径不合理;3、生源分布不均匀。
针对湘潭市河西片区小学学校布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小学用地规模、学生规模、服务半径等方面作出合理调整,使小学布点得到优化,以适应湘潭市河西片区乃至整个湘潭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
6.2 建议
6.2.1 拟定分期实施计划,紧跟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步伐,时刻进行规划动态性调整,成熟一批调整一批,有效落实小学学校建设;
6.2.2 预测河西片区学龄人口增加量及其区域分布,适度超前的将基础教育设施进行规划建设,避免出现阶段性地区教育失衡;
6.2.3 先建后撤,示范引导。必须先新建学校后才能实施老校拆除或撤并,避免学生借读其他学校而增加管理成本;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制订英语教学计划能力
即学习和深入理解英语课程标 准,把握读、写、听、说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 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对英语教材的编写意图或改编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要研究得一清二楚,并在 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使用教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教师要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确 定教学重点,然后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年龄和心理安排教学程序,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搭起实现教学目的的桥梁。
4.驾驭课堂的能力
驾驭课堂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目标语起榜样的作用,而且所用的语言要有激情, 要新鲜、优美、风趣。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英语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 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应重视作业的反馈作用,并认真写评语鼓励、引导并帮助学生。
除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也是教学改革的必要。
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应包括如下方面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英语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英语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 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 对象和范围清晰。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英语教学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 逐步扩展,逐步深入,以便对英语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选好题以后要定一个简明的标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 。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既可以做问卷调查,也可以开座谈会或者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 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资料收集后将其排列梳理归类,分清主次。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应做到:论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的阐述有逻辑性,结构完整并有层次。语言准确、明白,不含糊其辞并表达流畅。引用文献资料应注明出处。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描述性的以及实验性的研究报告,即指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
高素质教师应该具有研究能力。教师要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经验感染和带动他所教的高校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是未来的中学教师,非常有必要强化这些学生的科研意识,经常做些论文写作、教法及学法研究、调查报告等,为今后搞科研打好基础,并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由于近年来英语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有些硕士没有参加足够的专业培训就开始任教。还有很多从没系统学习过教学理论课程、不懂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没接受过职前教学技能培训,更没经过教育实习的非师范本科学生也进入了高校英语教师队伍。这部分人如果得不到有效指导,他们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实践者,也不可能成为研究者。在师范英语教育中,英语教学法课是“师范”二字的具体体现,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从教能力的重要任务。
高质量的职前教育和专业培训对于培养未来的高素质的教师是极其必要的。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教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思想的场所。师范院校的课堂尤其应该如此。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 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比如交流做家教的体会,谈谈多数同学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等。通过经常安排学生能够参与的话题讨论和各种课堂活动,对学生提出要求并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心理等分别检查和指导,营造探求、反思和交流的气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和推理,逐渐达到理流的习惯和层次,以此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
英语教学研究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少教师还担任班主任或毕业班教学等,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升学考试中,搞研究力不从心。他们往往把具体的业务工作当作研究活动,他们的科研多数还停留在总结业务工作、工作汇报、综合别人经验、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 找些自己所需的材料等。加上有些学校经费短缺等因素,教师进修的机会很少,因而知识老化,教法陈旧。所以,他们很需要在这方面接受培训。这就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和教研部门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组织并鼓励他 们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科研活动和评比活动,如:观摩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制订英语教学计划,改编教材,设计教学,处理作业等。我们应当鼓励并教会他们以 教学为突破口,将教学经验变成成果促进教学。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老年人膳食、体格状况的调查,评价上海市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为进一步改善上海市老年人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方法]以60~75岁的上海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调查表的设计经过文献查阅、专家讨论、预调查等过程。膳食结构的调查采用食物频率表,评价采用量化分等级、中国膳食平衡指数的方法;体格状况的评价采用体质指数法。
[结果]有60.7%的老人膳食结构欠合理,其中主要是奶制品、水果、水产品的摄入不足,谷类消费比较合理。上海市老年人中,超重占40.0%,肥胖8.0%,过轻4.4%;女性超重的比例略多于男性。
[结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市有过半的老年人膳食结构不合理,有近一半的老年人超重或肥胖,有必要加以改善。
关键词: 老年人;营养状况;膳食结构;体质指数 中图分类号:R 151.4+2 文献标识码:A
A survey on dietary behavior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hanghai eldersLIU Hong1, GUO Hong-wei2, GAO Wei-wei1, WU Chun-feng1 (1.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336,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Shanghai elders through dietary interview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es to improve their nutritional status.
[Methods]Th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Shanghai elders’ aged 60~75 years.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was used.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hrough literatures reading, experts assessing and pre-investigation. The diet of elders were interviewed using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s. The rank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hinese Diet Balance Index (DBI)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ir dietary patterns. Body mass index (BMI) was selected to evaluate physical status of elders.
[Results]The food construction in 60.7% of Shanghai elders was unhealthy, including consuming not enough dairy, fresh fruit and fish. Grain consumption was comparatively reasonable in Shanghai elders. Among Shanghai elders, 40.0% were overweight, 8.0% were obese and 4.4% were underweight. The proportion of overweight was high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Conclusion]More than half of the Shanghai elders had unhealthy dietary patterns, which led to overweight or obesity. It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Elders;Nutritional status;Dietary structure;Body mass index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卫生问题。我国尤其是上海的老龄化在加速。据有关文献报道,2003年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54.6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98%;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99.4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87%。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营养与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合理营养是保证老年人健康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的生活方式概括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平衡。改善老年人的膳食、营养状况对改善老年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社会负担都有深远的意义[1~3]。现通过对2002年上海市老年人膳食结构及体格、自感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评价,从中找出问题,为制订老年人膳食保证体系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上海市19个区、县为调查地区。在调查地区居住20年及以上时间,年龄为60~75岁(即1927~1942年出生),并能自己回答问题的老年人人群为调查对象。根据上海市行政区域划分为19个调查点,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共抽取1 300人。
1.2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内容与项目,并结合老年人的膳食特点编制,内容包括老年人一般情况、膳食结构及身高、体重。
膳食结构调查采用简化的国内外常用食物消费频率表,询问包括粮谷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畜禽肉、水产类、蛋类)、奶类、豆类、酒类等主要食物消费频率[4]。单一食物摄入量的评价主要根据《中国平衡膳食宝塔》中提出的老年人每人每天食物推荐摄入量,并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5,6],对老年人膳食中的粮谷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类(畜禽肉、水产类、蛋类)、奶及豆类的摄入量进行评价。老年人每人每天主要食物的摄入量判定分三级,即好:达到推荐量;中:未达到推荐量,但超过推荐量的一半;差:未达到推荐量的一半;各类食物摄入综合评价采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方法[7]。
营养相关体格状况的评价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体质指数(BMI)评价。按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WGOC)推荐的标准,以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按WHO亚裔成人标准,以BMI<18.5为过轻,18.5~23.9为正常[8]。
统计采用SPSS软件作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调查人群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共得到有效样本1 248人,其中男634人(50.8%),女614人(49.2%);年龄60~75岁,平均(66.5±4.1)岁;汉族1 236人,占99.0%;已婚1 240人,占99.4%; 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有。
2.2膳食结构及评价
调查的老年人群每人每日主要食物的平均摄入量见表1。各类主要食物中,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符合《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的有:粮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畜、禽肉、蛋类);不符合《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的有:蔬果类食物、动物性食物(水产品类)、奶类及豆类食物。
根据《中国平衡膳食宝塔》并结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对调查老年人群的膳食结构进行各类食物评价;采用中国平衡膳食指数(DBI)的方法对食物结构作综合评价,有39.3%(490/1248) 的老人膳食结构合理,60.7%(758/1248)的老人膳食结构欠合理。其中,奶制品消费行为最不合理,差的占61.5%,其次为水果消费行为,差的占44.2%,再者是水产品消费行为,差的占40.1%;比较好的是谷类消费行为(表2)。
2.3营养健康状况
1 248名老人中,超重的比例为40.0%,肥胖的比例为8.0%,过轻的比例仅为4.8%。男、女性的过轻、正常、超重、肥胖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9.46,P
调查人群中自感身体状况一般的比例最高,为47.1%(588/1248),身体状况好的比例次之,为31.7%(396/1248),两者合计接近80.0%;且男、女性差异无显著性(χ2=9.13,P>0.05)(表4)。
3讨论
对膳食结构综合评价显示,上海市老年人中有60.7%的人膳食结构欠合理。与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比较,上海市老年人粮谷类食物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达到《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新鲜蔬菜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未达到《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新鲜水果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未达到《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动物性食物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达到《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但其中水产品摄入量偏低;奶及奶制品类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达到《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豆类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达到《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9]。
对上海市老年人BMI评价显示,超重占40.0%,肥胖占8.0%,过轻占4.8%,女性超重的比例略多一些。与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上海地区的结果(超重率35.3%,肥胖率5.2%)接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
鉴于上海市老年人膳食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提醒老年人加以改善。重点应该注意食物摄入的多样性、平衡性;增加奶制品、水果、水产品的摄入,减少酒的摄入;提高营养健康知识;进行适量的锻炼,放松心情。并应定期开展老年人的营养监测,制订适合上海市老年人特点的膳食指南,推荐合理膳食模式,提倡健康的生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干预,全面改善上海市老年人的营养状况[10,11]。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营养状况的变迁、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已不仅是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与国家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保护老年人的健康,既可减少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更可发挥老年人的才智与经验,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对上海市19个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调查的人员致以衷心感谢)
4参考文献
[1]马永兴, 王传馥, 石凤英. 老龄化与老年医学新进展 [M].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7.
[2]陈霞飞. 老年营养与健康 [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4, 10(2): 65~66.
[3]ArnetZahler. Dietary intake and health habits of healthy in elderly men [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 1993, 12(3): 43-58.
[4]王俊玲, 赵文华. 用简化的食物频率询问法进行膳食评价[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0, 8(1): 29~31.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J]. 营养学报, 1998, 20(4): 387~397.
[6]陈孝曙. 老年人群膳食指南[J]. 营养学报,1999,21(2):130~132.
[7]何宇纳, 翟凤英, 葛可佑. 建立中国膳食平衡指数 [J]. 卫生研究, 2005, 34(2): 208~211.
[8]杜树发,翟凤英,葛可佑,等. 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布状况[J]. 卫生研究, 2001, 30(6): 339~342.
[9]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年综合报告 [R].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8~53.
[10]马凤楼. 老年人合理营养[J]. 实用老年医学, 2003, 17(3): 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