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支持集聚区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交易等可以显著提高集聚区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年度考核优秀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列入和2012两个年度省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的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商务服务、居民服务项目以及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项目和其他需支持的重大项目:
1、现代物流业。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项目;与制造业配套的采购、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项目;以商品贸易、批发配送为主的专业物流中心;物流标准与技术推广工程;行业性、区域性及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等。
2、商贸流通业。商业连锁经营和配送;农资连锁配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城市大型农贸市场副食品安全检测服务体系。
3、商务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导的品牌会展;鼓励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连锁加盟,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大型中介法人机构。
4、居民服务业。面向城市居民生活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便利性、具有公益服务性质的健康、养老、家政、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项目。
5、新兴服务业。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三网融合、增值电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能显著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点项目。
6、其他。省级服务业重大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省级服务业重大推介、宣传项目等。
(三)总部经济。地方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及全国100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本省100强企业新建用于研发、销售、采购、结算的总部大厦。
(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和2012两个年度省级以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和创建“驰名商标”的服务业企业。
(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支持国家和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服务业重点项目。
(六)服务业创新团队。重点支持省级服务业创新团队项目。
(七)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重点支持列入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的省级服务业境内外人才培训项目和基地建设。
(八)与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相配套的项目和其他需支持的重大服务业项目。
二、申报项目条件
申报项目除符合上述申报范围外,还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我省制定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
(二)符合《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项目审批程序合法、各项手续齐备。
(三)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以信息等高技术为依托,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能运用新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新技术。
(四)能提升制造业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能扩大市场容量、扩大就业、带动作用强、示范作用明显。
(五)项目已开工建设。
(六)项目建设资金已落实,其中市、县财政已安排相应配套资金的项目可优先考虑。
(七)项目未申报其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三、申报企业条件
(一)在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依法经营,具有健全的财务与管理体系。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本文简要介绍了卓越绩效模式的概念、意义及国内外应用情况,阐述了卓越绩效模式的起源并对比说明了我国卓越绩效准则与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的区别,分析了公司质量管理概况及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卓越绩效模式在航天制造企业中的导入与实施过程,提出了建立结合多方面因素并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卓越绩效模型。
关键词 卓越绩效模式;航天制造企业;质量管理
1 引言
卓越绩效模式是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发展、源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的一类经营管理模式的总称。目前,国际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各类质量奖为载体的卓越绩效模式推进方法,追求卓越质量更是成为世界范围内质量管理的潮流和趋势。2004年,国家颁布《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2]两项标准;2009年,为提高航天行业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航天两大集团共同设立“中国航天质量奖”,借此推行具有航天特色的卓越绩效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我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航天制造企业的型号生产任务呈现出多型号并举、研制与批产并存的态势,并体现出高密度发射、政治性强、责任重大等特点。为满足新常态下航天型号高强密度发射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国家“三个转变”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转型,全面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成为提升航天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持续成功[3]的重要手段。
2 卓越绩效模式研究
2.1 卓越绩效模式的起源
卓越绩效模式起源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并从日本质量管理的成功开始。直到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活动才真正开始,根据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1951年,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朱兰在《质量控制手册》(第一版)中明确提出,为了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除了统计质量控制以外,尚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质量职能必须予以关注。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他认为解决质量问题不能只是局限于y计质量控制,逐渐发展成为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所有过程。
日本在1950年以后邀请戴明、朱兰等美国质量专家赴日讲学指导,引进统计质量控制等方法,之后在实践中发展成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概括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整个公司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都参加质量管理”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领先地位,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打败了美国企业,日本的经济和企业竞争力达到了巅峰。随着日本制造优良产品的流通,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1987年,美国创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计划,该奖项的评审依据称为“卓越绩效准则”。这套准则的出台很快引起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能为申报质量奖的企业提供一个评价标准,而且有助于提高各类组织的质量绩效标准和期望水平。实践证明。以美国国家质量奖为载体的卓越绩效准则实施,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发展,使之重新回到世界经济霸主的位置。
目前,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系统方法指南,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2.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我国的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在学习借鉴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评审依据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也结合了我国国情和20多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其基本理念和框架是一致的,但内容略有不同。
(1)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
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包括11个核心价值观和理念: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的卓越、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敏捷性、关注成功、创新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视角。
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整合”反映了整个系统的内部关联性。
核心价值观与理念是评价准则的基础,根植于组织内部。组织概述描述组织在各个方面所处的环境。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是系统基础,对于组织实现高效管理、改进绩效和提高竞争力至关重要。领导三角(领导、战略和顾客)与结果三角(员工、运营和结果)之间紧密联系,所有的行动归于最终结果来体现。
(2)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我国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包括9条基本理念:远见卓识的领导、战略导向、顾客驱动、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学习、改进与创新、系统管理。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反映了评价准则中7个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1领导”、“4.2战略”和“4.3顾客与市场”构成了领导三角,“4.4资源”、“4.5过程管理”和“4.7结果”构成了资源、过程和结果三角,“4.6测量、分析与改进”作为系统基础,起到连接两个三角的链条作用。在领导、战略和顾客与市场的驱动下,利用“资源”通过“过程管理”取得结果,并基于结果的测量、分析进行过程的改进与创新,从而达到持续追求卓越的目标。
(3)两种评价准则的区别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基本理念是在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浓缩,反映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各项要求中。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结合国情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为:
① 强调改进,在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的“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基础上,增加了改进部分;
② 增加资源子类目,扩展包括人力、财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相关方关系在内的子类目;
③ 强调安全,在“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中多次提到;
④ 加强过程管理;
⑤ 将产品和服务、顾客与市场的结果放在一起;
⑥ 分值分配上产生变化,侧重点有所不同;
⑦ 明确提出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公司质量管理模式分析
3.1 公司的质量管理概况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前身是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中国第一家飞机修造厂,1958年转为我国第一家地-地导弹生产总装厂。公司经过百年辉煌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总装集成企业,唯一的火箭氢氧发动机制造企业,被誉为“中国航空的发源地、中国导弹的诞生地、中国航天的发祥地”。
60年来,公司逐步建立起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严 慎 细 实”的质量行为准则和“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理念为代表的航天特色质量文化,并通过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保证模式相结合,融入技术风险控制体系及其方法,构建起以航天质量管理模式为核心的航天零缺陷系统工程。
自20世纪90年代在ISO9000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航天工程特殊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QJ9000航天行业标准。通过实施航天标准化工程,建设以航天装备建设为核心的系统管理、产品保证、工程技术和通用产品等四大标准体系,健全以航天领域的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为核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规范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与创新体系。
以“打造航天制造企业旗舰,引领国家高端制造”为总体目标,以“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为根本,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P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等内容,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具有航天特色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于知识、流程的精益工艺设计体系和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航天产品快速高效、高可靠、低成本、绿色安全制造。
深入持续推进航天精细化质量管理,统一规范型号技术风险管理程序和技术方法,开展航天型号独立评估,有效地识别和控制型号研制风险;不断优化航天产品技术评审,完善闭环管理,实施质量问题“双归零”;推进规范化、定量化和精细化的产品保证能力建设,实施以精细化过程控制为特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技术、产品、管理和队伍成熟度。
实施航天质量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以全面推进“精益质量保证转型”系统工程为主线,以“瓶颈突破工程、精品塑造工程、用户满意工程、基础夯实工程”为牵引,实施百余项示范项目,运用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等系统工程方法,进一步建立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完善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适应发展需要的产品保证能力,实施系统的、优化的产品实现过程控制。
2012年,公司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并获得中国航天质量奖;2014年,公司入选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016年,公司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技师高凤林,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唯一的个人最高奖。
3.2 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保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上还需加强,流程管理、过程管理,基于完整数据和过程事实的决策方法来实现管理科学化尚有差距。
(2)公司的质量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整体能力不均衡。对确保型号研制成功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质量管理方法还不能完全解决型号研制的新问题,质量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
(3)质量与可靠性基础工作薄弱,质量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还待提高,与新时期的任务需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4 卓越绩效模式应用与实施
4.1 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
(1)公司高层领导决策
2012年,公司高层领导通过听取质量处“关于创中国航天质量奖 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建议”,认识到卓越绩效模式在提升公司质量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性,决定将其正式导入并实施。
(2)成立推进机构
高层领导亲自参与,大力支持,协调各种资源的分配,成立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公司主管质量副总经理和总质量师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行政负责人为成员的卓越绩效推进领导小组;建立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质量处,由质量处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成立跨职能推进小组,成员包括质量处、公司办公室、企业发展和基础管理处、综合计划处等17个关键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及业务骨干。
(3)培训评价准则
邀请外部专家对公司高层领导、各卓越绩效推进部门的中层领导及业务骨干人员进行为期2天的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导入培训。通过培训,使公司领导层、基层员工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意义、框架、标准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有了基本、系统的认识。
(4)编写材料并申报
建立跨职能的申报材料撰写小组,进行质量奖申报材料的封闭式编写;期间,邀请外部评审机构进行诊断评审,开展自我评价;最终,公司荣获2012年中国航天质量奖。由于质量奖申报过程中,公司的主要精力聚焦于如何写好申报材料,缺乏系统的自我评价,未能充分抓住已识别的改进机会,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因而对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限制。
4.2 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
公司在以创中国航天质量奖为契机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后,开始研究更为系统、有效的卓越绩效推进方式,并循环渐进地组织开展实施。
(1)组建自评师队伍
为实现公司系统性的自我诊断评价,公司邀请外部专家对跨职能推进小组的成员进行卓越绩效模式自评师培训,使公司30余人掌握自评技巧。
(2)撰写“组织概述”
鉴于跨职能推进小组成员对公司的运营和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深刻理解,安排人员撰写组织概述,客观反映组织的关键因素和背景状况,重点关注关键过程和结果,识别出潜在差距和不足,从而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
(3)策划和制定自我评价计划
① 确定以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为主要依据的自我评价准则,评价范围为整个公司和所有过程。
② 以卓越绩效推进小组为主体,综合考虑个人阅历、学识和经验等因素,选择相关职能处室的主管领导及业务骨干担任自评师,建立自我诊断评价组;同时,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参与计划制定与指导工作,以便于从外部眼光发现问题。
③ 制定自我诊断评价计划,严格对标评价条款,按部门分工细分至第四级类目,而一级类目由1-2个核心职能处室牵头负责,采用“过程”和“结果”同步评价方法,合理安排评价时间并分配评审员,在保证完成科研生产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地开展评价计划。
(4)实施自我评价
按照自我评价计划,遵循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评分指南,逐项开展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优势、改进机会及分数,列出重要的优势和显著的改进机会,形成综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在公司第一次实施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采用邀请外部评审专家参与评价的方式,以便于客观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并有助于自评师的快速成长。公司高、中层领导非常重视,亲自参与访谈及座谈会,重点关注自我评价实施过程,协调资源;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提供数据、材料,组织基层员工参加座谈会,查核真实性。
(5)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
完成自我评价后,质量处组织召开汇报会,向高层领导汇报自我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讨论公司目前的主要优势和巩固措施,以及进一步分享推广和创新变革的机会。更为关键的是深入剖析公司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劣势和不足,分析原因,抓住改进机会,确定优先级并合理配置资源,采取改进和创新措施。
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明确改进重点、主责单位、配合单位、时间节点和完成形式,定期召开协调会以便于跟踪反馈,调节进度、协调资源,确保改进计划有效落实。同时,按照公司《质量奖惩管理办法》,对于认真分解、落实改进计划,有效开展改进工作,改进计划完成较好且经过检查确认取得实效的相关部门,视情况进行Q值加分奖励。
(6)循环实施并申报北京市质量奖
通过循环执行上述五个步骤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评价和改进”闭环,每经过一个循环,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一次提升。公司采取每1-2年进行一次循环实施的方式,有效确保了公司意图的落地。2015年公司定位为“中国航天制造企业旗舰”,确定以“品牌经营、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智能制造和集成抓总”为总体发展方向。
2016年,公司已形成了以“五号、七号”首飞成功为代表的品牌效应,取得了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性胜利;实施了以“加强四项工作,建设三支队伍,搭建两个平台,健全一个体系”为总体思路的创新计划,持续保证创新投入,进行改进和创新活动;培养了以大国工匠第一人“高凤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构建了面向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打造了以钣金加工、泵阀制造和贮箱焊接等多条“数字化柔性生产线”为典范的智能制造车间,深入推进独具航天特色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了军民产业资源统筹、优势互补、流程顺畅、协同高效的产业化发展布局,形成总部中枢集成抓总能力。
2016年底,北京市质量领域最高奖项“第二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申报工作启动,公司决定以此为契机验证卓越绩效模式在公司中实施多年的应用效果。经过初审、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公司在全市384家申报企业中获得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申报企业中也不乏航天两大集团的其他制造企业。公司有望成为航天系统在京单位第一家获此荣誉的单位,从而充分证明卓越绩效模式在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增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3 卓越绩效模型的建立
卓越绩效模式能为所有组织提供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公司在导入和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七大方面,同时融入了地域发展战略、航天行业特点和企业文化等因素,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卓越绩效模型。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南苑地区,面向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以及“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公司在坚持向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的“高精尖”方向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活动,通过捐款、慈善、教育、志愿者等方式,践行“企业、员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景,以“培养航天事业接班人,树立航天企业社会形象”为行动目标,重点支持教育事业、社会公益等领域。公司在完成国家使命的同时,还承担着周边居民家庭和企事业单位的供电、供暖、供水等一系列工作,为维护地区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公司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把“富国强军、强大国防”作为政治任务和神圣使命,强调航天产品的售后技术服务和综合保障,更关注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和保密管理。
伴随航天工程系统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公司型号生产任务更表现出发射密度高、政治性强、责任重大等特点,质量管理工作在公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公司结合航天行业特点主动变革,探索发射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规律,推进型号质量的量化管理、强化知识积累并完善标准体系、深化质量职业化队伍建设、贯彻大质量观和推进精益保证质量转型,提升组织持续成功的能力。
卓越绩效模型的建立与文化密切相关,各个国家、各个行业互不相同。如日本企业根植于东方文化,强调“自觉、修为”,立足企业内部,善于自我比较、发现差距、进而改进,追求自我超越。美国企业文化属于西方文化范畴,更加强调制度的作用,立足企业外部,通过监督发现自身问题,找出与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并寻求改进。中国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差异,展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形式。如通信行业的华为体现出一种“狼群”的战争文化,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公平竞争并合理分配,依靠利益共同体和利益驱动机制激励组织发掘不足并不断优化改进。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体现为航天三大精神,即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航天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公司在传承集团企业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司个性化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形成了质量、安全、环保、保密等基础价值观体系,以“引领航天制造业”为使命,不断追求卓越绩效,向着“打造中国航天制造企业旗舰”的目标奋勇前进。
5 结束语
卓越绩效模式在各国的应用实践表明,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是增强企业乃至国家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的航天制造行业来说,全面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持续成功的有效手段。企业在导入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该模式的核心价值观和评价准则,同时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地域战略、行业特点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卓越绩效模型。
参考文献
[1] GB/T 19580-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S].北京: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
[2] GB/Z 19579-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S].北京: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
[3] 李洪.把成功作樾叛觥―航天工程质量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
作者简介:
刘焱,女,1981年生,硕士,航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
任冶,男,1990年生,硕士,机械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质量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
包钢稀土公司在形成产业规模初期,稀土选矿技术逐渐成熟,相继开发出多种规格的稀土精矿的冶炼技术,包括至今仍得到广泛应用的酸法焙烧工艺、碱法分解氯化稀土工艺等,为包钢稀土,乃至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伴随着三项传统工艺的深化,企业规模逐步稳定扩大,稀土分离提取和稀土金属冶炼技术成为企业创新的目标。P507萃取分离生产工艺、氧化铕提取生产工艺、氯化物熔盐电解生产电池级混合稀土金属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踏板。
自2003年起包钢稀土在两个直属生产厂开展创新建设,取消了多条酸法生产线,改为集中焙烧方式;碱法工艺采用多级逆流洗涤,沉淀选用连续沉淀技术,萃取采用无铵皂化技术,从生产源头控制废水的产生;电解工艺尾气都得到治理后排放。公司为减少废水排放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在2009年建立了氯铵车间,可日处理废水600立方米,不仅回收了废水中的氯化铵,并将废水实现了循环再利用。
以包钢稀土为主要成员单位的“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解决稀土行业关键技术为己任,通过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模式,融合优势科技资源,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延伸稀土产业链提供持续、可循环的技术积累,使包钢稀土拓宽了技术创新路线。
管理创新:企业不断壮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包钢稀土在经历了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蜕变,创新管理和市场开拓不断升级。锤炼出创新管理和市场开拓的底蕴。围绕着包头稀土资源合理开发的主轴分为三个阶段,催生了包钢稀土的大幅发展。第一阶段利用资源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完成产品升级。建立了包钢稀土清美抛光粉有限公司,市场方面也扩大了海外最大的稀土市场――日本市场。第二阶段利用上市募集资金,完成产业链的纵向连接,先后建成了“稀奥科贮氢”、“稀奥科电池”、“昭和”、“科日”等公司,增加企业产品品种,扩大了与包钢稀土产品对接领域。第三阶段完成了包钢稀土资源统一和战略重组。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收购,不断扩大自身综合实力。从1997年上市之初总资产6.55亿元,截至2010年底发展到总资产达87.90亿元,通过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总资产扩大了10倍;从一个只有两个直属厂的公司发展到现在拥有3家直属厂(分公司)、2家全资子公司、10家控股子公司、4家相对控股子公司、2家参股公司的集团公司,真正打造成为了稀土行业的航母。
公司通过“包钢稀土产业的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支点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以创新与发展为宗旨的母公司战略管理及决策体系,整合完善以利润中心为特征的子公司生产经营体系,构建以执行、控制、协调和服务为基本功能的母公司职能支持体系。通过三大体系的合理运行,公司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产、供、销等经营活动形成了密切合作、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品牌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分公司管理等效益日渐体现在竞争优势中。包钢稀土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加快打造企业品牌,名牌产品创建工作快速发展,五年内创建内蒙古名牌产品9个,白云鄂博商标成为包头市知名商标、内蒙古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公司通过了质量、环境、安全三标体系认证,见证了包钢稀土创新管理成效。
创新理念:提升企业地位
包钢稀土的创新工作开展,全面提升了企业在行业中地位,并由此获得了更高的利益,坚定了创新理念,提供了思路,形成了企业文化。创新的历程,锻炼了企业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工作的深入全面推进创造了良机。
民营银行试点细则出炉注册资本或5至10亿元
望智库获悉,全国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下称《办法》)已完成报至银监会,并被银监会列为“范本”,成为制定全国版细则的重要参考。
望智库获得的这份《办法》显示,其对民营银行的设立门槛、股东资质、股权变更、公司治理以及机构撤销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在设立门槛方面,《办法》规定,民营银行需一次性拿出不低于5亿元不高于10亿元人民币作为注册资本,设立后视发展情况逐步增资。执行上,监管层人士透露,不同地区的民营银行,在规定的范围内,将采取注册资本差异化要求。
在股东资质上,《办法》规定,民营银行的股东原则上不超过20个。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其他企业法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所有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
其中,主发起人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这三年内年终分配后的净资产占比全部资产的30%。其他发起人则要求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所有发起人的入股资金来源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监管层人士表示,具体执行上,对股东资质有更高的要求。核心主业不突出且其经营行业过多,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及现金流量波动受经济景气影响较大的企业,可能被排除在发起人之外。
另外,关联企业众多、股权关系复杂且不透明、关联交易频繁且异常的企业,将不具备发起人资格。
对于已经入股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的自然人,也会限制其再入股民营银行的额度和权限。除此之外,民营银行的股东要尽量本土化,具备本地户籍,以便监管层更容易掌控风险信息。但如何限制发起人的权益性投资余额等关键点,银监会和相关部门还在商讨之中。
在经营方面,《办法》规定,民营银行应该以信贷业务为主,以服务“三农”和社区银行的形式合法经营,且原则上不在行政区辖外设立分支机构。
在公司治理方面,上述监管层人士透露,民营银行或将采取“三会一层”模式,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模式。具体而言,董事会将下设办公室和发展战略规划委员会、风险管理和关联交易委员会、提名和薪酬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机构。至于董事会成员数量、独立董事等细节问题,将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风险防范方面,《办法》规定,民营银行股东应承诺对银行持续补充资本,在发生流动性风险时进行救助,并应承诺风险兜底。在银行用资本承担风险之后,股东对剩余风险承担连带责任,对存款人进行赔付。
在股权转让方面,《办法》还做出了民营银行不得接受本行股份作为质押权标的,发起人持有股份的转让或质押应该有时限规定。董事、高管持有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并且开业三年内应不实施现金分红,三年后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要求时,才予以现金分红。
而监管方面,望智库研究员在调研中获悉,未来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可能参照对城商行的各项监管指标,并根据《商业银行监管内部评级指引》对民营银行进行监管评级。
对处于不同区间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和存贷比数据做出不同的监管要求。对于尚处银行业监管红线临界点的,银监会将督促其股东补充资本充足率,适时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开办新业务等措施。对于问题严重的民营银行,银监会会责令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停办部分或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进行纠正。对规定期限内无法实现有效重组,主要监管指标严重不合规甚至可能引发信用危机的,则将撤销该银行,或督促股东依章程解散并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望智库在调研中获悉,民营银行的设立已经有了具体时间表。
今年10月以前,各地方征集发起人并签署发起协议的工作应该基本完成。在敲定募股方案的同时,民营银行的工商注册登记名预核准工作也将进行。11月至明年1月间,很可能在温州、北京和深圳三地选择性地批准一到三家民营银行,将完成股东资格审核和验资工作。如果进展顺利,还可能召开首次董事会和首次监事会。明年3月前,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将会核准开业。
称放宽金融准入门槛金改风吹暖“民营银行梦”
尽管民营银行的设立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约束,相关政策细则和推行进度难以一步到位,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是大势所趋。在该预期影响下,相关有意愿申请设立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将受到市场关注,如大众交通(600611)、华峰氨纶(002064)、金科股份(000656)、亚通股份(600692)等。
国务院推动民资进入金融业
为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今年7月5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十条意见中,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受到广泛关注。
8月9日,银监会表示将对《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与旧版相比,2013版征求意见稿中放宽了对于境内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中资银行的条件,对境内非金融机构发起“门槛”取消工商登记要求,要求入股来源为自有资金,去掉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不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10%”,以及“权益性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净资产的5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务院也首次提出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的银行。
同一日,中关村管委会宣布,将支持企业发起设立一家民营银行一中关村银行,该银行主要为科技型、创业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快捷、低成本金融服务,以及基于创新信用机制和大数据运用。
据了解,目前设立民营银行主要有三种方式:将原来的小贷公司或村镇银行提升为民营银行;在本地培养由民间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民营银行,资金全部来自民营企业;农村信用社选择将全部股份卖给民营企业,然后通过改制提升,设立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申请踊跃
一系列政策出台振奋人心。伴随金融“国十条”的出炉和银行设立门槛的调整,关于“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话题在业界持续发酵。民间银行设立申请踊跃,继上海、泉州、温州等地传出积极申请试点的消息后,广东也有不少民资对设立民营银行表现出兴趣。
不过,目前仍存在不少影响民资进入银行业的问题,包括利率没有市场化、商业银行破产条例还没有颁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前提是“自担风险”等。并且,民资进入金融业尤其是进入银行业还需要国家更多有实质性的规则出台,在此之前,民营银行暂难有实质性进展。未来可能首先运行试点,以此来权衡并检验民营银行的发展,为未来进一步开放银行业门槛提供政策依据。
业内人士指出,在试点区域的选择上,仍应以经济较发达、金融环境较先进为基础,更要重点考虑发起人自身情况,在经营范围上可能仍会作出区域性的限制,短期内应该不会成为全国性的银行,定位可能偏向于社区银行,以服务小微企业和本地居民为主。在自担风险问题上,一方面不能完全指望政府层面担责,另一方面,民营银行开闸后,不能一拥而上,要在控制风险、规范发展、退出机制的约束下运行。
中证报消息,尽管民营银行的设立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约束,相关政策细则和推行进度难以一步到位,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是大势所趋。在此预期下,相关有意愿申请设立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将受到市场关注,如大众交通、华峰氨纶、金科股份、亚通股份等。
各地竞相申办民营银行腾讯加入首单争夺战
从心灰意冷到重燃热情,民营资本的“银行梦”正逐渐靠岸。9月11日,媒体披露《广东三地申请开设民营银行》一文。有消息称,腾讯公司正是广东申请开设民营银行的三者之一。另外两家递交申报请示的民企则是广州的香江集团,以及来自广东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的一家民企。
随着民营银行大门将启,各地申报民营银行热情高涨。据悉,在江苏,南京三胞集团和雨润集团悄然筹办民营银行,目前已向银监会申报材料;在安徽,新安金融集团亦在筹建民营银行;在云南,由省工商联牵头、民营企业家拟发起云南泛亚金控银行,成为该省第一家民营银行申请发起……
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各地民间资本申办民营银行渐成燎原之势。
腾讯申办银行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游戏起家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为你提供的不仅是“Q币”,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服务。
上证报消息,记者联系深圳金融办时,该办对该消息不予置评。而记者辗转从其他多渠道了解到,腾讯已经递交了申报民营银行的请示。
腾讯加入首单民营银行的争夺战,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而银行业向民资的“松绑”,给了有志于改变金融生态的互联网企业一次直接博弈的机会,这也使得金融改革开放大变局的时刻提前到来。
这或许还是马化腾同马云“二马”之间的一场竞赛。发声要“改变银行”的马云,早已在金融方面不断添置兵马。继“余额宝”风光之后,“阿里银行”的消息也一度传开,尽管事后有媒体称阿里巴巴小微集团CEO彭蕾对此公开予以否认,但阿里巴巴的确在金融战略的道路上渐行渐宽。
腾讯是国内与阿里比肩的互联网巨头,自然不甘落后。腾讯有着超过7亿的QQ用户和近4亿的微信用户,即使部分成为“腾讯银行”的客户,也是难以想象。如此看来,腾讯亮出藏在背后的申报设立民营银行“杀手锏”,不在意料之外,而在意料之中。
地方政府力推
经多方采访获悉,广东另外两家递交申报民营银行请示的民企是广州的房企香江集团,以及来自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的一家民企。其中,香江集团是国内最早投资金融业的民营企业之一,已投资过8家金融机构及3家村镇银行,为广发银行、南粤银行、天津银行的重要股东之一。去年初,旗下的前海香江金融控股集团成立,并于当年8月6日开业,为前海首批引进的15家企业中唯一的金融控股集团。
据消息人士透露,广东省有关领导非常关心民营企业申报民营银行的工作。广东省金融办亦明确下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推进民营银行申办。广东省金融办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银监会尚未对设立民营银行有一个具体的细则或标准,广东的做法是尽早上报,争取主动。
至于此前传闻较多的东莞和佛山,此次并未见有民营银行申报的情况,该人士称,各地市在向广东省申报时,需要扫清风险防范、高管任命、股权结构等障碍。照此看来,上述3家民营银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充分。
申报大潮或至
10年前,因政策壁垒,佛山志高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兴浩筹办广东第一家民营银行“南华银行”流产。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广东不少民间资本对设立民营银行非常有兴趣,但多年来没有明确的制度支持,让人心灰意冷。
不过,也有一些幸运者通过城商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重组,涉足银行业。比如,广州侨鑫集团领衔北京盛世达投资公司(后变为深圳新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升龙投资公司、哈尔滨银行等,对汕头商业银行重组,重组后的汕头银行股权结构以民资为主。再者,宝新能源、香江集团并列重组后的南粤银行第一大股东。
随着民营银行大门的渐开,申报民营银行的大潮滚滚而至。据上证资讯获悉,在江苏,南京三胞集团和雨润集团悄然筹办民营银行,目前已向银监会申报材料;在安徽,该省的南翔万商、皖通高速、芜湖建投等12家国有和民营企业联合成立的安徽新安金融集团,亦在筹建民营银行,日前《关于筹建民营银行的议案》获该集团全票通过;在云南,由云南省工商联牵头、民营企业家发起云南泛亚金控银行,成为该省第一家申请发起的民营银行。
林江认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在金融服务较为薄弱甚至空白的地方,更需要民营银行的出现。
民资进金融光有热情不够
自从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提出鼓励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之后,不仅大批的民营企业积极性高涨,地方政府也将“挤入第一批民营银行阵营”视为其工作能力的体现。近期,地方金融办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向监管部门打探政策、递交申请。而负责民营银行申请设立工作的银监会监管二部,一下子成了银监会最受关注的部门。
其实,这并不是金融机构向民间资本的首次“开闸”。但由于持股比例等问题的限制,民营资本总觉得自己在设立银行这件事情上缺乏“高度参与感”。而此次允许建立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终于让民营资本有了冲破“玻璃门”的希望。
我国银行数量并不少,民营银行的设立短期对金融领域的冲击不会大。第一批民营银行设在哪里,实际上是标杆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事实上,民资进入金融行业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民资可以动员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促进金融行业股权结构多元化,激发金融机构市场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入股银行业金融机构,客观上也可以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发展。
其实,民资谋求进入金融行业的尝试一直没有中断过,但这次“银行”的吸引力显然更大。民营企业希望控制产业链的最上游――资金,这种愿望十分正常,因而完全没有必要对“钱”的问题太过于韬光养晦。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任何行业都有“围城”的困惑,银行业也不例外。真正置身其中的人都知道,银行业监管的严格程度几乎超过了任何行业,尽管表面上看,可以吸收大量的存款,但这些钱能怎么用,却不能由大股东说了算,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着银行资金的用途。控制了一家银行,并不等于控制了一台提款机。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一系列硬性指标的要求,也并不会让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觉得游刃有余,相反,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像过去一样单纯依靠息差来赚取利润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银行也是有可能赔钱的。
所以,当决定要申请成立一家民营银行时,至少要做好接受严格监管的思想准备,做好风险发生时可能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心理准备。等待民资进入的金融行业,很可能并不是一场盛宴。
鉴于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旦经营破产倒闭会发生风险外溢,进而产生很强的连锁反应。因此尽管市场对于“自担风险”的要求有所争议,但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风险防范仍然是设立民营银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银监会已有态度表示可以“先试点,后立规矩”的情况下,有需求的民营企业尽可各显其能,将自己筹建银行的想法见诸纸端,以供监管部门评判讨论。申报材料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宗旨和章程。第二,股本结构和治理框架。其中应详细阐明如何防范股东企业的关联贷款问题。第三,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尤其要明确对于不良贷款的上限要求以及银行破产清算的条件,及如何保护存款人利益。第四,明确银行的经营定位和经营策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缺乏民营银行。但未来民营银行的定位和经营方向却应该紧紧依托社区和小微企业。此外,民营银行的设立条件也应参照商业银行进行。
首批民营银行花落何处尽管值得关注,但当前更为紧迫的任务应该是配套法规的研究和完善,尤其是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如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破产法都应尽快研究推出。
互联网巨头暗中较劲金融领域
继苏宁云商宣布正向相关部门递交初步的设立民营银行的意向方案之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相继流露出申请互联网银行牌照的意图。在鼓励金融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政策东风劲吹下,互联网企业正跃跃欲试。
金融业务投入加大
上月末,苏宁云商公告称已在积极申报基金支付业务与基金业务,以及向相关部门递交了初步的设立民营银行的意向方案,并注册了“”的域名。与此同时,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在积极申请互联网银行许可,并为其造势。
据知情人士透露,就在今天,阿里巴巴将就互联网金融破冰举行研讨会,汇集产学研各界人士探讨如何突破现有格局,意在推动互联网金融破冰。
尽管主管部门仍未表态,事实上腾讯、阿里等互联网龙头已在试水相关业务。
例如,腾讯、阿里巴巴、苏宁等均已开展基于供应链的小微贷款业务,而对客户信息的充分了解是其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相关数据显示,阿里金融的贷款坏账率仅为0.76%;腾讯旗下财付通也与中信银行合作开展了小贷业务。另据记者独家获悉,阿里近期即将开展卖家创业扶持计划,有意将小贷的对象范围再度扩大。此外,腾讯、阿里也有涉及保险、基金等业务。
苏宁云商昨日宣布平台全面开放,苏宁金融云布局基本成型,目前拥有自有第三方支付工具――易付宝,并且设立了小贷公司,将对入驻开放平台的供应商提供小额贷款,首批投10亿元设立平台信贷资金,向商户提供质押、信用、保理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此外,公司近期也将推出面向商户和消费者的基金产品、保险理财产品等基于易付宝账户余额的增值服务。
大数据支撑金融服务
“支付宝的巨大用户群和基于阿里平台的庞大交易额无疑是公司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筹码。”一位阿里内部人士透露。
截至2012年末,淘宝、天猫交易额突破万亿元,支付宝注册用户超8亿。今年6月,阿里旗下支付宝率先上线余额宝――作为一款针对支付宝用户余额增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余额宝上市不到3个月规模已近500亿,其中8亿用户规模无疑起到巨大推动。
而类似创新不可避免会触及利益红线。今年8月,支付宝宣布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最近又频频对话监管部门申请互联网银行许可,态度积极而强硬。
相对而言,腾讯则表现得更为低调。“积极在公司内部筹备相关产品,一旦政策开闸迅速跟进,是公司的一贯作风。”一位腾讯内部人士称。
“一旦互联网银行业务开放,腾讯将比阿里更具优势。”该人士表示,一方面,腾讯QQ活跃用户已达8亿,其中5.5亿是通过手机登录,微信用户也将破4亿,已具备用户及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基础;另一方面,腾讯的Q币已经运行出一套较完整的体系。据透露,腾讯已经尝试扩大Q币结算范围到一些B2C企业中。
与阿里、腾讯的纯互联网化相比,苏宁的1600多家门店则为其互联网银行的未来增加了更多想象空间。在昨日宣布全面开放后,苏宁也将开放所有门店,并向用户提供门店自提、门店支付、门店配送、门店鉴定等诸多O20服务。据苏宁内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的苏宁金融也将走这样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路线。
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有其共性优势,即大数据的支撑。腾讯、阿里背后都有庞大的交易及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已经开始用于其商品推广的精准投放和营销。据其内部人士称,一旦腾讯或阿里有机会开展银行业务,其对用户还款能力及资信的考核可以从其以往数据中得到支撑。
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从现在开始准备,正逢其时。未来一批青年网民发展到成为银行重点客户时,可能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春天。”上述人士称。
金改风吹暖“民营银行梦”
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9月11日下午17点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全会厅举行,国务院总理在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总理表示,在金融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尽管民营银行的设立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约束,相关政策细则和推行进度难以一步到位,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是大势所趋。在该预期影响下,相关有意愿申请设立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引起市场的极大兴趣,如大众交通、华峰氨纶、金科股份、亚通股份等。
国务院推动民资进入金融业
为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今年7月5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十条意见中,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受到广泛关注。
8月9日,银监会表示将对《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与旧版相比,2013版征求意见稿中放宽了对于境内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中资银行的条件,对境内非金融机构发起“门槛”取消工商登记要求,要求入股来源为自有资金,去掉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不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10%”,以及“权益性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净资产的5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务院也首次提出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的银行。
同一日,中关村管委会宣布,将支持企业发起设立一家民营银行一中关村银行,该银行主要为科技型、创业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快捷、低成本金融服务,以及基于创新信用机制和大数据运用。
据了解,目前设立民营银行主要有三种方式:将原来的小贷公司或村镇银行提升为民营银行:在本地培养由民间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民营银行,资金全部来自民营企业:农村信用社选择将全部股份卖给民营企业,然后通过改制提升,设立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申请踊跃
一系列政策出台振奋人心。伴随金融“国十条”的出炉和银行设立门槛的调整,关于“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话题在业界持续发酵。民间银行设立申请踊跃,继上海、泉州、温州等地传出积极申请试点的消息后,广东也有不少民资对设立民营银行表现出兴趣。
一、加大市场主体保护
1.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坚持各类市场主体一律平等,对本地企业开放的市场领域,一并对外地企业开放。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公开竞争选择社会资本,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在电力、通信、公路、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出一批补短板的重大项目,加强投资项目推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严格执行税费减免政策,不对特定企业或市场主体规定税费优惠政策,不将财政支出优惠政策与企业及其投资者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交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下任务均需各乡(镇)人民政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发挥公平竞争审查联审联批会议制度作用,加强对涉及市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政策法规文件的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查,及时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构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各类违背公平竞争问题的投诉举报平台和处理回应机制,维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权益。(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
3.开展招标投标专项整治。加大招标投标领域整治力度,全面清理违反竞争中性原则、限制或排斥不同所有制企业招投标的规范性文件,对保留的招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行目录管理并向社会公开。严惩利用职务便利违法违规插手或干预招投标的行为。开辟招标“绿色通道”,加快推进招标投标电子化,规范招标投标管理全过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环境。(责任单位: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商务局)
4.持续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准确适用刑事强制措施,对法定代表人涉嫌犯罪但仍在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依法慎重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法院)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市场、重点环节,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侵犯商业秘密、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侵权假冒、网络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指导商会、行业协会做好普法、协调、调解工作,拓展知识产权纠纷矛盾解决渠道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的援助。(责任单位:县法院、县市场监管局、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
二、优化市场经营环境
6.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学习借鉴兰州新区试点经验,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并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推动实现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加快推进产品准入改革,稳步做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压减工作。探索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对部分低风险食品类别试行申报企业“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先证后查”,推动监管重心向事中、事后转移。(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
7.提升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化水平。大力推广应用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在政务大厅开设“企业一窗办”专区,实现申领营业执照、印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职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等事项线上“一表填报”,一次实名验证,线下一窗领取材料,做到“一步到位、一次办理”。推广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推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公安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人行县支行、县税务局)
8.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梳理清单所列事项措施的管理权限、审批流程、办理要件等信息,推动实现清单事项“一网通办”。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准入、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信用监管机制和商事登记制度。(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
9.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组织实施全市涉企收费及民生重点领域价格检查,加强全市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力度,随机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检查。(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发改局)
10.优化人才引进服务机制。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全面下放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权限,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和编制流动机制,使各类事业单位专业人才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充分赋予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方面的自,采取招聘、调动和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精准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按照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原则,将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继续在用人单位加大“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力度,建设积极正向的招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县工信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卫健局)
11.简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按照“两头严、中间松”原则,对项目立项和验收环节严格把关,对项目中间执行阶段充分放权。市列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期间,科研人员可以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申报指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报项目主管部门备案。(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财政局)
12.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固定资产投资、亏损弥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等政策。落实货车安全技术检验、综合性能检验和尾气排放检验“三检合一”政策,全面实现“一次上线、一次检测、一次收费”。开展普通货运车辆异地综合性能检测,实现就近检测。加大对认证机构监管力度,督促合理收费,提升认证、检测“一站式”“一体化”服务能力。规范中介收费,坚决取消违法违规收费。加强对教育、医疗、通信、金融、公证、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领域收费的监督检查。完善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信息集中公示制度,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投诉举报和查处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公布保留的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禁止非法新设立保证金项目。稳步推行银行保函替代现金缴纳保证金制度。加快推进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综合保险工作,降低工程风险和企业交易成本。(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交运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民政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
13.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大力推行无还本续贷政策,综合运用年审制贷款、循环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严禁在发放民营企业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发挥市级中小微企业续贷转贷基金作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续贷转贷业务产品进行有机结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续贷转贷服务。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和“两禁两限”规定,进一步清理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时强制办理的担保、保险、评估、公证等事项,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附加费用,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责任单位:县金融服务中心、人行县支行、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
14.持续优化公用事业服务。全面清理和取消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公用企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和证明事项,督促相关企业对确需保留的收费事项实行清单公示,规范收费标准和行为。以用水用电用气通信报装为基点,整合报装、查勘、设计、施工、营业服务等资源,破除“部门墙、业务墙”,变“各自为政、各管一段”为一站办理。推行办水办电办气办通信资料电子化传递、收集、存档,通过预约上门、免费寄送等服务方式,逐步实现客户“一次都不跑”,着力提高报装服务效率。加强政务数据交换,逐步实现居民客户“刷脸办水电气通信”“零证办水电气通信”。(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县执法局、县工信局、县司法局、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公用局、国网县供电公司、水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15.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交叉检查,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减少强制、重复收费及严重超过市场价格收费等违规涉企收费行为。依法查处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涉企收费行为和违规开展评比表彰认定行为。(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发改局、县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机关事务管理局)
16.加大诚信政府建设力度。持续整治“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溯和承担机制,对各类企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需要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而受到的损失,依法予以补偿。持续推进化解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工作,健全完善“一企一策”问题解决机制,推动解决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涉企问题。持续清理政府部门和县属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确保剩余无分歧欠款2020年底前全部按要求清零,进一步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严禁新增拖欠。(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
三、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17.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深入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行网上办、指尖办、邮寄办、预约办等“非接触式”服务,引导企业和群众通过政务服务网子站查询、咨询、申报办事,督促工作人员通过“网上受理、联网审核、结果寄达”等方式办理相关业务,尽量减少群众和企业到实体大厅办事,真正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零跑路”。(责任单位:县政务服务中心等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
18.提升政务大厅服务水平。清理和规范全县政务大厅事项进驻情况,采取现场进驻办公与委托授权代办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依申请类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完善县政务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中心(站)“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运行模式,稳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持续改进窗口服务,大力推行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机制,促进政务服务提速增效。(责任单位:县政务服务中心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19.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减事项、减层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要求,统一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包括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推进同一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责任单位: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委编办)
20.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聚焦项目审批、准营准办、医疗卫生、招商引资等重点政务服务事项,加强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探索推行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等制度,加快实现一张清单告知、一张表单申报、一个标准受理、一个平台流转,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套餐式”集成服务。(责任单位: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卫健局、县招商中心、县市场监管局)
21.全面推行帮办代办服务。加强政务服务帮办代办队伍建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委托办理、现场办理、帮办代办、有偿服务等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推行项目建设团队化帮办代办工作机制,建立项目清单,做到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抓到底,项目建设从签约、征拆、审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到投产运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对不动产交易、房产查询、商事登记、医保社保、公安交管、就业服务等业务推行综合受理、业务帮办;对年办件量较少、非项目审批事项采取托管代办等方式,统一受理,按责转办;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站)分领域设立跨部门综合受理窗口,实现由“单一受理”向“综合受理”转变。(责任单位:县政务服务中心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22.加快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与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年底前实现与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显著增强。加快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责任单位:县工信局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23.有序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开展全县数据资源目录梳理,将更多直接关系到企业和群众办事、应用频次高的数据纳入共享范围,推动省市县三级数据共享。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共享服务系统建设应用,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不动产登记、公积金、卫生健康、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等领域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提高政务数据的共享率和应用率。(责任单位:县工信局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24.加强行政许可事项管理。持续精简行政许可事项,认真承接落实上级取消、调整和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行政许可清单管理制度,在市政府公布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后,及时修订完善全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逐项明确设定依据、实施机关、许可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申请材料、适用范围、有效期限、中介服务等要素。加强对行政许可的监督评估,开展行政许可实施情况检查,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责任单位:县委编办、县政府办公室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25.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年底前全面实现投资审批事项线上并联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全程线上办理,努力实现投资项目线上核准。开展投资审批合法性审查,年底前清理取消一批缺乏法定依据的投资审批事项修订形成全口径、有分类的投资审批事项清单。推进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并联审批,大力推进“承诺+监管”模式的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通过健全完善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工作机制,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和一般审批事项承诺制审批。开展投资“堵点”疏解治理专项行动。优化调整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简化纳入规划和规模较小项目审批程序,全力推广代建、承包制等现代化管理模式,提高投资项目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26.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积极推进“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所有事项通过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开展审批,实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做到全流程全覆盖。实行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年底前,建成全县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全面实行施工图网上审查,实现多图联审全程数字化;推行工程招投标交易全程电子化,做到网上受理、网上开标、远程评标和智能化监管。(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27.积极推行区域集中评价评估。省级主管部门制定出台雷电灾害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交通影响评价、文物影响评价等事项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后,结合实际建立区域评估清单,明确实施范围、评估事项、评估范围,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推进实施。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政策集中、资源集中、服务集中的优势,探索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事项区域集中评估,加强成果共享共用。(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气象局、县地震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发改局、县交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文旅局)
28.深化规划用地审批改革。加强规划用地与投资决策的衔接。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加快推进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合并,统一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统一标准规范、强化成果共享为重点,推动房屋测绘、土地测绘和规划测绘“多测合一”“多验合一”,10月底前统一准入条件,统一开放市场,统一窗口服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统一成果验收。进一步压减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审批事项材料。鼓励产业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方式供应。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采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
29.优化法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政机关不得为市场主体指定或者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市场主体接受中介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公开征集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涉及工程咨询、招标、工程监理、环评等服务机构的中介服务超市,实现法定行政审批服务直接对比询价、商谈时限、一次性选择。(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政务中心、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30.深入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积极学习推广嘉峪关市试点经验,推动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梳理公布申报材料清单、证明事项清单,部门一律不得要求单位或个人提供清单外的申请和证明材料。做到凡是无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材料、能够通过数据共享或网络核验的材料、能够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的证照一律不需提交,凡是法定程序没有要求必须见面的审批事项,或者对法定程序要求必须见面的审批事项,能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可以达到法律要求的,一律实行“不见面审批”。(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管局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31.着力推进纳税便利化。总结推广“项目管家”“不来即享”等有效做法,企业无需实体入驻、无需到当地实体办公就可以享受优惠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动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年底前实现主要涉税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行主税、附加税合并申报,持续压缩办税事项和时间,推动更多办税事项一次办结。(责任单位:县税务局)
32.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密切跟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功能模块的更新升级,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引导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办理口岸物流和跨境贸易领域相关业务。(责任单位:县商务局)
33.深化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改革。整合房屋交易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和不动产登记部门窗口,因地制宜设立“一窗式”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受理各项业务所需资料,同时提交相关部门并行办理,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等业务“一窗受理”。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交易监管、税收征缴线上“一网通办”,着力推动“房改房”“经适房”等上市交易相关税费全部实现电子化收缴,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税务局、县公积金中心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34.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在县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平台开展“好差评”,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全县统一的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对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评价,全面汇集评价信息,建立差评办件反馈、整改、监督和复核、追评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深化“放管服”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督查考评、通报问效力度,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责任单位: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工信局)
四、强化监管执法
35.实行监管事项清单管理。依法编制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明确监管责任、事项、对象、措施、设定依据、流程、结果、层级等内容,实行动态管理,主动向社会公开,彻底解决多头监管、多层监管和重复监管问题。(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36.全力推进信用监管。全面推行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规范认定并设立市场主体信用“黑名单”,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对失信主体在行业准入、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获得信贷、发票领用、出口退税、出入境、高消费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建立健全信用修复、信息主体异议申诉等机制,鼓励失信市场主体主动纠错、重塑信用。(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37.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与信用监管等深度融合,将随机抽查的比例频次、被抽查概率与抽查对象的信用等级、风险程度挂钩,合理安排检查频次,减少重复检查,提升监管效能。大力推行部门联合抽查,持续完善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年底前基本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抽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信用”、“信用”网站、省“互联网+监管”系统进行公示。(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38.探索试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要求,推动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鼓励各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关注企业的需求,探索适应新业态特点、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公正监管办法,更好支持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发改局)
39.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梳理全市监管业务事项,运用好国家和省“互联网+监管”系统,汇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监管业务数据、社会投诉举报数据、互联网及第三方相关数据,推动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纪录和监管数据可共享、可分析、可预警,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等县直有关部门,省、市驻庄有关单位)
40.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执法事项。持续改进执法方式,推进执法结果共享互认,及时制止“一刀切”等行为,对守法记录良好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年底前基本实现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时准确公示执法信息、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责任单位: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交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等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
五、加强法制保障
41.加强《条例》学习贯彻。积极开展《条例》学习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政府官微等媒介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条例》,将《条例》纳入普法重点内容和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内容,进一步扩大《条例》在全社会的知晓率,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推动《条例》得到有效执行。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督查,对《条例》贯彻落实好的部门通报表扬、给予激励,对落实不力、问题较多的部门严肃问责,并予以曝光。(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发改局)
42.完善配套制度“立改废”机制。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时制定相关规定,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用制度固化下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等有关规定立改废情况,及时修改滞后于改革要求、不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制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有关规定,着力解决与《条例》最新规定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问题。(责任单位:县司法局、县发改局等县直有关部门)
关键词:科研管理;Web Services;B/S结构;数据共享
DOIDOI:10.11907/rjdk.151377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6013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军(1984-),男,河南信阳人,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可信软件、嵌入式应用。
1 关键技术及系统设计
传统的科研管理MIS系统在数据共享、系统扩展等方面表现较差,特别是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传统MIS系统已无法满足多系统异构数据共通共享、集中融合的需求。将Web Services及AJAX等技术应用到系统中[2],对系统中主要功能模块以Web服务的形式封装,可有效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同时Web Services是利用SOAP传输标准的XML数据,这种跨平台优势使系统可与其它异构系统进行无缝集成[3]。在软件复用和系统扩展方面,Web Services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如需要系统提供新的功能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只需要对应的Web Services接口即可,而无需对现有系统进行大的改动。
1.1 Web Services
Web Services是新一代分布式计算模型,采用基于XML的Web请求与响应机制实现分布式通信,其具有良好的封装性、松散耦合、标准的协议规范以及高度的可集成性等特点。W3C对Web Services的定义如下:Web Services是由URI标识的一个软件应用,其接口和绑定可以通过XML文档定义、描述和发现;它使用基于XML的消息通过互联网协议与其它软件直接交互。Web服务的目的是让不同的软件应用程序能相互操作,无论这些程序是用什么编程语言实现,运行在什么样的操作平台或架构技术上[4]。Web Services体系把所有的应用实体都抽象成服务,包括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服务提供方服务,服务请求方查找服务,获取服务的绑定信息。所有和调用都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Web Services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的总体架构采用当前主流的三层B/S结构。B/S结构具有分布性强、部署简单、平台无关等优点,同时简化了客户端,仅保留数据展示功能,将系统主要的业务逻辑处理移至应用服务器,从而形成了三层分布式的典型结构,即应用表示层、业务逻辑处理层、数据访问层[5]。
同时在B/S的结构设计中,采用面向服务的思想进行系统建模,将基于SOAP的Web Services技术融入其中,将业务逻辑设计为Web服务作为中间层供数字化校园其它业务系统调用。SOAP和Web Services中传递的都是标准化的XML格式数据,可使这些服务的使用者不受客户端软硬件平台的影响,直接访问系统提供的数据。系统中各角色也通过Web服务实现具体的功能操作。Web服务通过数据库访问层与后台数据库交换数据,将处理后的数据返回请求方。结合Web服务的工作机制,图2给出了三层分布式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结构。
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Web系统,面向于学校从事科研活动或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依据各类用户的业务范围,该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用户角色:系统管理员、科研处审核人员、科研处管理人员、院系审核人员、院系科研秘书、教职员工。
系统管理员:具有最大的权限功能,主要完成系统用户的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维护等,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科研处审核人员:通过系统对全校所有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组织申报、审核、量化考核等。
科研处管理人员:主要完成全校所有人员科研数据的整理、修正,进行初步审核后提交至科研处审核人员完成终审。该角色同时具有信息,数据统计、汇总、公示等功能。
院系审核人员:主要负责本院系(部门)科研信息的管理及审核工作,审核后数据还需提交至科研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院系科研秘书:主要完成本院系(部门)科研信息的管理工作,包括对本部门的错误录入信息进行修改与维护,将整理确认后的数据提交至本院系审核人员审核。
教职员工:主要利用系统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提交、科研信息查询、个人信息维护等功能。
根据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流程及相关业务的分析和调研,同时结合其它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特点,将系统划分为6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消息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工作量管理、统计查询,如图3所示。
(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利用该模块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完成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主要包括:数据的备份与还原、用户权限的管理与分配、系统基础数据建立与维护。系统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统用户导入、学校组织机构建立、科研项目及科研工作量类别划分、各类科研工作量级别设定以及计分标准等。
(2)用户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管理和科研机构管理两项内容。科研人员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是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科研人员管理提供个人信息维护功能,用户自己可进行维护管理,并由系部科研秘书审核确认。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学校的二级院系、各职能部门以及研究院所、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系统初始化时建立,各院系(部门)科研秘书在科研机构管理模块完成本部门机构信息的变更维护操作。
(3)消息管理。提供信息功能,主要包括:通知、公告、新闻、政策法规、公示等,方便科研人员浏览查阅。科研处管理人员和院系科研秘书拥有该功能权限。信息时可设定允许查看该信息的人员范围,只有信息人以及系统管理员才拥有信息的修改与删除权限。
(4)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该模块能够完成院级项目的在线申报、审核、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操作。由科研处管理人员相关项目信息,科研人员根据要求填写提交相关材料,由院系(部门)和科研处逐级审核,通过后由科研处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制度生成专家组,将申报材料提交专家组评审,评审完毕后专家组提交评审结果,由科研处管理人员公示。项目立项后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管理主要包括中期检查和经费管理两部分,项目负责人可在线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查询项目经费的使用详情。
(5)科研工作量管理。该模块包括科研工作量填报、审核、管理,以及科研分生成,主要完成年度科研工作量的填报、修改、审核、计分、奖励工作。由科研人员在线填报包括、课件获奖、学术著作、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科技及社科成果、纵向课题、横向课题、鉴定成果等共9类工作量信息,同时上传相关佐证材料,待二级部门及科研处审核通过后,系统根据科研工作量类别和等级进行计分,最后对个人科研分进行累加,形成该科研人员的年度奖励科研分。同时通过审核的科研工作量信息进入系统数据库,供统计查询及其它业务系统使用。
(6)统计查询。对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提供报表生成及查询业务。能够对科研项目及科研工作量按类别、级别、部门等方式生成统计报表,同时提供丰富、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
1.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规划和设计是科研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但起着存储信息,供统计、查询、分析的作用,而且还关系到不同管理机构之间的数据传递。数据库还应满足系统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需求,比如科研工作量的量化以及科研分的核算过程都会受到科研政策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系统应提供灵活的配置功能,因此需要数据库提供相关联的数据字典表。
将数据库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系统数据和基础数据。系统数据主要包括与系统运行相关的各种基础数据、配置信息、数据字典、系统日志等,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科研机构信息、系统配置数据、科研项目类别及与其关联的辅助字典表、科研工作量类别及与其关联的辅助字典表等;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统产生的各类科研数据,如科研项目信息、科研工作量信息、科研分核算信息等。
2 系统实现
基于对系统的架构及技术实现的分析,系统采用技术、C#语言构造应用程序,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8企业版,应用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系统的应用表示层大量使用了jQuery库中的相关插件,使系统获得了良好的交互效果。系统业务逻辑层的主要功能模块都被封装成Web Services然后,这样不仅为本系统,同时也为其它业务系统提供了访问接口,并且提高了系统的模块化程度,简化了开发难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下面以论文查询功能为例,简要说明Web Services的实现过程。
3 结语
通过高职院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对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并形成一个实时的科研数据管理中心和科研工作服务平台。同时,Web Services等技术的应用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复用性及扩展性,有效解决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互访等问题,消除了信息孤岛。该系统自从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部署至今,运行稳定,满足了各类用户的需求,达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同时对类似系统的建设具有示范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海波,林书兵.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设计方向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3):140143.
[2]XIAO WX, LIU Z. The development of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based on XML security models and AJAX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2012, 4(19): 8390.
[3]尚龙华,安毅生,张绍阳.基于Web 服务的交通数据交换过程[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5, 24(3):260264.
【关键词】会计;税法;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院校着眼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岗位性和实用性特点,掀起了课程改革的大潮。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学改革为背景,探讨高职会计专业《税法》类课程的改革问题。
一、《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鉴于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我国几乎所有会计专业均设有《税法》或相关课程,如《纳税实务》、《税法与纳税实务》,虽名称有所不同,但教学目标基本一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改革加强了课程建设,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
1、教材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目前,《税法》教材的选用基本遵循三种模式:一是选用正式出版的教材;二是自编校本教材;三是出于考证需要,选用初级会计专业资格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教材往往多年不愿更换,缺乏时效性。此外,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大多侧重理论性,以现行税种核算为主,欠缺职业性和针对性,从而导致会计专业教学与实践岗位脱节。
2、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素材单一
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强调职业性、岗位性和实用性特点,这就要求《税法》课程应围绕会计专业的岗位能力,选用大量实际工作素材,如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纳税申报材料等,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院校的教学资源达不到要求,基本上是“课本+习题册”的传统模式,不仅割裂了课程与会计专业的内在联系,无法与实际岗位对接,而且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起来较困难。本校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知识点太多,记不牢”,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现状。
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改革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税法》课程教师大都遵循着这样的传统模式:即在固定的授课地点,使用固定的教材,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当然,随着情境教学、仿真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许多院校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但大多对新教学方法认识不足,运用不够灵活,甚至搞形式主义,教案精美,实际教学则沿用老套路,改革力度不够,更没有形成一种具有院校特色的创新机制。以本校为例,问卷调查显示,66%的同学认为“授课方法和技巧”仍需改进,55%的同学感觉“授课整体气氛”不活跃。
4、教学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往往能够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目前《税法》课程一般不受重视,有限的教学资源被安排给会计类课程,先进的教学手段难以应用。即使多媒体教室充足,其教学课件质量也难以恭维,图片、图表、音像资料较少,动画效果不明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学生也有怨言。如本校调查显示,仍有35%的同学特别强调课件制作,要求能够“ppt授课,图文并茂”。
5、实践环节重视不足,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税法》课程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注重实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两个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多数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学生税务实践技能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实践教学需要相关实践教学资料,如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多年理论教学的惯性使得教师怠于改革,实践内容往往一带而过;二是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而目前许多《税法》课程教师虽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怯于改革;三是实践教学对实训设备、设施有较高要求,有的院校资金有限,无力开展实践教学。
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各院校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现有教学中的弊端,探索出一条真正的职业教育之路。
(一)构建完善的教材建设体系
结合《税法》课程自身特点,其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效性。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每年都有新颁布和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教材内容应紧随政策调整,实时更新。二是完整性。会计专业就业面较广,实际工作涉及的税种较多,教材应涵盖现行大部分税种。三是岗位性。《税法》课程必须服务于会计专业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应强调会计岗位涉税业务处理,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中,本校采用了“初级会计专业资格考试指定教材――《经济法基础》和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模式,校本教材以岗位业务需要编写,并随着政策法规变化及实践工作每年更新补充,加上当年新版指定教材,兼具了时效性、完整性和岗位性特点,教学效果较好。
(二)丰富课程的教学资源
会计专业的《税法》教学以服务岗位职业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实际业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教学素材,实现与实际岗位的对接。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积极与相关会计实训教师联系,选用课程需要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材料。另一方面,挖掘社会资源,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单位搜集一线涉税资料,为税款核算、纳税申报积累素材。同时,在素材运用上必须坚持实用性原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不能搞形式主义。
(三)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互动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新型教学方法,做到认识到位,并能够熟练运用。如认清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如何在《税法》课程中加以运用。其次,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为了让学生产生置身工作岗位的现实感,教学中可以设计税务登记、领购发票、税款核算、纳税申报等不同的典型工作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以以专题或讲座的形式介绍主要行业的涉税实务,采用行业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繁杂的税收规定,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实际业务或现实生活选用鲜活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第三,教师应在工作中注意观察,注重教学积累和不断学习,并能够开拓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新模式。本校一年的实践表明,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四)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程改革和建设至关重要,是“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各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到本课程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为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配备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施,至少应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其次,教师自身应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具备熟练运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的能力,包括能够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下载使用各种声像资料等。最后,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上传题库、教案、大纲等各种教学资源,供全体师生共享。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对高职院校教学意义重大。各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并最终建立“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习为辅”、“师资过硬、专兼结合”、“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校企合作,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硬”环境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两大途径,由于校外实习主要依赖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可控因素较多,且许多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又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税法》课程的实践应采取“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校应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购买相关实训设备和软件,包括大量实训资料;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挖掘社会资源,吸引企业力量的参与,共建校内仿真实训室。同时,在建好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各院校应积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争取更深层次上的合作,从而与校内实训相辅相成。
2、加强双师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软”环境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必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强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鼓励其参加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并为其搭建业务实践的平台,定期安排到企业一线进行业务进修,积累实践经验,将实践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二是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过程,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并对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出指导意见。我院实践表明,校外专家的参与为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构建全方位的实训体系
实训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结合《税法》课程的特点和会计实际岗位需要,应构建“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全方位实训体系。首先,根据情境设计安排课堂单项实训,如税务登记、单个税种的纳税申报,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课堂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其次,根据行业、企业实践需要,或者与会计业务、银行业务融合,或者分行业大类设计课程综合实训,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税务处理能力。由于综合实训对教师实践水平要求很高,实践中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分阶段来实施。
三、《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制度保障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心血,而且需要学校从制度上予以保障。首先,学校必须切实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互惠双赢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推动课程改革的步伐。其次,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课程改革监督机制,配备专门人员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并纳入教师考核,以此保证教学改革质量。最后,学校还应建立一定的课程改革激励机制,对改革成果卓著,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团队或个人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总之,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岗位工作需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塑造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它不仅需要校内外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更需要我们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这样课程改革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珏,李晓红.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
[2]林瑾,李龙梅.财务管理专业税法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课题项目:2010年院级课题“高职会计专业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结项成果(课题编号:2010009),主持人:韩采宏。
作者简介:
韩采宏(1981―),女,山东栖霞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税务制度与管理、税法教学。
“2011计划”的核心是协同创新,而协同创新是解决科技资源分散和科技创新实体间彼此封闭性的重要手段。推进协同创新要坚持的原则是“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这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发展的方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2011计划”提出“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依托高等学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此为协同创新平台的最初来源。2012年10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了支持本科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在高职院校设立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提升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引导高校与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任科技特派员,构建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高职院校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发展主线,在与政、行、企、校多方合作的过程中,如何走出去,如何开展合作,如何开展协同创新,需要寻求重要的途径与载体,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有助于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整合社会资源,凸显办学特色,同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二、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协同创新是一个“沟通一协调一合作一协同”的过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就是通过构建以核心能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为主要应用的合作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优势,降低和减少企业研发时间、研发成本、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获取创新资源。其建设的基本原则有:
(一)把握行业企业需求,实施全面开放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应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和解决行业和企业急需的如人力资源服务问题、企业技术改造问题以及企业长久发展问题。面对各类学校实施全面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二)引领行业企业创新,促进深度合作
以创新为目的,高职院校要引领与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充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交叉专业的有机融合,探索创新要素的共享机制,推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促进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三)促进合作主体共赢,建立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要促进政行企校等合作主体的互利共赢,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也是平台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会涉及到多方合作主体,也关系到市场化运营和公共服务的有效结合。因此,通过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合作主体平等互惠的重要保障。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主体,应发挥主动作用,积极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的储备,同时要协调整合创新资源,做好布局和架构,组建能力强、优势集中的协同创新体。其主要路径有:
(一)按照服务求发展贡献求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要善于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政府部门构建一种特殊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和反应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教学服务和技术服务,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订单委托培养、地方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赢得政府部门的信赖。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定期汇报沟通交流机制,积极参加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科研机构及技术服务组织的活动。在“学校-企业-政府”三方中应相互协调,尤其是要利用政府部门统筹协调职能,促进系统在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升。
(二)按照“产学研用”建立或改造校内实训基地,发挥教学科研基地作用
以产学研用为指导,拓展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在教学、科研、服务领域的新功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企业。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建设和改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按照理事会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区域性“政校企行”合作联盟
按照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的“理事会组织管理体系”,由理事会负责重大事务的协商与决策,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路线,成立区域性“政校企行”合作联盟,这是高职院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平台更加开放和稳定。
(四)按照“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原则,成立科研服务机构和创新科研团队
建立科研服务机构和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是学校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教师开展科研、技术服务的重要平台,对于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有:一是培养模式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窠臼;二是师资队伍不能完全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三是体制机制难以催生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为此,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需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是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就是以区域产业发展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二是通过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通过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把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二是通过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三)建立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政行企校”合力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过程中,作为重要主体的高职院校,建立有利于调动利益相关方的激励机制尤其重要,这是保证平台能够长效发展的关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学校要充分了解各方利益诉求,做好平台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使各方在平台建设中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发挥政府主管部门调控评价作用,形成定期评估制度,根据利益相关方表现,提请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方面支持和经费的资助;三是创新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才加盟平台的氛围,积极鼓励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健全协同创新的内部催生机制与制度保障体系。
五、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践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佛山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腹地三水工业园区,学校专业与园区产业相适应,并与园区管委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基于工业园区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联盟。学院是佛山市职业教育基地总部单位,引领佛山市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学院在充分发挥政校企行作用,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成立佛山市快速制造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服务地方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在佛山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佛山推广基地,向佛山市科技局申请组建佛山市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旨在为企业创新产品进行反求加工、快速成型、快速模具加工等方面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齐聚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和结构合理、技术力量较强的专业研发团队。学校多次邀请佛山市科技局相关领导以及专家对组建方案进行辅导与论证,并根据专家意见对申报材料进行了反复修改。2013年7月,通过了由佛山市科技局、发改局和经信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成为佛山市快速制造工程中心。该中心成立标志着学校拥有了服务佛山地方产业升级的协同创新平台,学校教师通过平台能够更好地为佛山本地企业服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自主创新。
(二)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国家
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佛山)协同创新平台,提升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中山大学牵头,联合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定位是以数字家庭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重点,开展数字家庭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研究制定技术规范和标准草案,进行应用示范和技术推广,建立开放的实验环境,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为我国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借助“数字家庭”项目,人们将实现通过智能电视和智能网关,使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之间“互联互通”,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信息,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操作家里的一切电器甚至数码产品。为适应佛山数字家电产业的发展,学校积极推进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学校落户,2013年4月,学校与数字家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依托国家工程中心成立佛山数字家庭协同创新平台,该平台的建立带动了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专业及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提升。
(三)积极建设教学科研型实训基地,发挥其作为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青岛市编办:一是抓好全年工作目标的落实。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10月底前编制完成市和区(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12月底前向社会公布。进一步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国家、省设定的非许可事项,清理后上报有关部门;我市自行设立的年内一律予以取消。
二是抓好制度建设。坚持边清理边规范,做好制度创新。制定印发《青岛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规定》和《青岛市行政审批批后监督管理办法》,规范网上办理、门户网站与部门网站统一管理程序,做好对审批事项的全流程规范管理。公布我市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化服务指南,提高审批服务质量。
三是抓好工作创新。建立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投资领域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企业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制度、政府服务清单制度等“五项清单”制度。精简和规范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8月底前编制我市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淄博市编办:一是优化流程,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按照“应进必进、充分授权”的要求,加强政府督查,督促各区县全面完成“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公开、高效、规范、可问责的工作机制和标准体系,做到审批行为、办件质量、档案管理、收费监管的标准化。提高行政审批服务便捷水平。逐项编制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开。清理行政审批申报材料,无法定依据或者非必要的一律剔除。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力争将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在现有基础上压缩30%以上。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通过梳理裁量依据、明确裁量标准、强化裁量监督,进一步缩减自由裁量空间。
二是创新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深化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在市、区县实行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区县纵向联动审批机制,重点开展区域化评估评审和“项目主审全程代办”的“柔性管理”模式,开发应用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和远程视频联动系统,大幅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加快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实现申报材料电子数据化,尽快实现市、区县、镇办三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的联网,推动政务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
三是放开市场,提高中介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放开中介服务市场。坚持“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原则,允许具备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市场,尽快建立起充满活力且有序竞争的中介服务市场。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平台,定期市场招标,将服务优、效率高、收费低的中介服务机构纳入信息平台,统一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评价机制。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机构服务评价标准,对中介机构服务质量、服务时限和服务收费进行全面评价,并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
四是健全体系,强化行政审批监督检查。探索行政审批事后监管模式。研究制定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监管服务的意见,从注重事前审批为主向事前、事中与事后管理为主转变,加强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重点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对行政审批效能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建立行政审批网上举报投诉平台,健全行政审批网上投诉受理、处理和结果反馈制度。强化对审批权力的制约监督。健全部门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加强作风效能建设,着力解决庸懒散、吃拿卡要等问题。进一步强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强化对服务窗口、审批事项、审批单位和责任岗位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
日照市编办:一是编制完成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下步将各部门上报的审批事项列出审核清单,清单将部门审批事项分为行政许可、非许可、非审批事项和初审类事项四类,其中对属审批事项的按照保留、取消、整合、下放、暂停、调整管理方式提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将审核清单书面通知部门,征求部门的意见后,对保留和整合的审批事项,形成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按程序公示并报请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向社会公布,并及时向省编办备案。市级目录公布后,对审批事项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进行增加、取消和调整。同时,指导区县完成编制县级审批事项目录工作。
二是承接落实好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根据咨询委委员提出的意见修改后,将承接和落实目录提交市政府研究后,及时向社会公布。下一步,对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下放的项目及时承接落实到位。
三是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结合市级审批事项目录编制,在与部门沟通一致的基础上,年内按程序取消和下放一批市级审批事项。加大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力度,从清理上报情况看,我市没有自行设立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市编办将适时会同监察局等部门进行专项检查,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四是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市级目录保留的审批事项,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监督指导部门负责对组织实施的审批事项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取消审批后需加强监管的事项,督促指导部门制定具体措施、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后续监管;对下放到区县的审批事项,督促区县编办制定监管措施。市编办会同监察局等部门加强对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情况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
五是进一步规范优化审批流程。按照市级审批事项目录,逐项编制审批流程图,制定具体的服务标准和办理时限;探索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巩固企业注册“多证联办”成果,探索建立各类证照联办机制;对各审批环节进行监督,开展行政许可案卷评查;鼓励政务服务创新,组织开展政务服务创新奖评选活动。
菏泽市编办:一是建立行政审批目录动态管理机制。根据上级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及时调整目录。
二是发挥牵头作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推行网上审批。督促并会同相关部门完善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建设,按照“部门全覆盖、事项全覆盖、流程全覆盖”要求,开发联合审批办理平台和网上办事平台,逐步实行审批事项全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取消审批后需加强监管的事项,根据事项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建立健全后续监管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防止监管“缺位”。对保留的审批事项,依法依规实施审批。加强对审批服务的监督管理。建立跟踪投诉处理机制,畅通投诉建议渠道。加强投诉数据整理分析,及时对审批事项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动态调整。强化电子监察,市级审批职能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入网率、系统使用率达到100%,筑牢审批权力“阳光”运行的技术防线。强化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司法机关监督以及社会力量监督等传统监督方式,也要开辟新的监督途径,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对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建立网络电子档案,行政审批相对人可匿名对其进行评价、监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审批服务履行情况考核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考核细则。
三是加强指导考核,促工作平衡开展。加强对县区的指导,强化日常调度和平时考核,既交任务又教方法。市编办从自身工作抓起,高标准,严要求,靠示范引领推动县区审改工作和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全面开展。将市级改革形成的文件资料汇编成册,供各县区参考使用。建立网络统一公示平台,确保公示效果。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潍坊市编办:一是严格抓好清单事项的清理审核工作。依据省政府文件要求,调整权力事项分类,扩充工作内容,规范事项格式,坚持做到“三个对照”,即将清理成果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对照,确保权力合法;将清理成果与工作实际对照,力求简单明了、客观真实、信息全面、方便监督;将清理结果与上级主管部门对照,保证职权名称统一。
二是统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研究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方案。做好部门交叉、管理分散行政权力事项、以及事业单位承担行政权力事项的梳理摸底工作,优化职能配置。成立行政审批制度咨询委员会,畅通社会参与渠道,探索建立倒逼机制,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优化行政权力运行。结合工作实际,对需上级政府调整的行政权力事项提出调整建议。对保留的各类权力和服务事项,进一步明确实施部门、实施依据和收费标准,编制工作流程图,落实权力事项全公开制度,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全面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办理和模拟审批办法,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间,提高行政效率。
四是强化行政权力监督。按照省里部署要求,积极协调推进“一库四平台”建设,加快形成规范、高效、有序的权力运行动态管理体系。建立权力事项动态管理机制,按照法律、法规修订要求,对权力事项进行及时调整,今后,未纳入清单的权力事项,一律不得实施。探索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落实部门主体责任,促进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转变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
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泰安市编办:一是抓好改革工作部署。待省委、省政府批复泰安改革方案后,立即起草制定《泰安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印发。拟于9月10日前召开全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安排各项改革任务。
二是严格时限节点推进。市编办充分发挥改革牵头作用,周密安排,积极推进,同时,加强与纪检、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按时限节点推进。改革动员部署后,1个月内完成涉及机构整合或职能变动较大的部门“三定”规定制定工作。职能变动小的部门,以编委文件予以明确。
三是推进县市区改革。强化对县市区改革工作的督查指导,确保9月底前各县市区完成改革方案,经审核后报省编办备案。待市委、市政府审批后,督促各县市区抓紧铺开,确保全市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莱芜市编办:一是积极推进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市级改革方案经省委、省政府批复后,立即制定莱芜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印发。适时召开全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各项改革任务。改革方案批复后,1个月内完成涉及机构整合或职责变动较大的部门“三定”规定。充分发挥改革牵头作用,周密安排,积极推进,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统筹推进各区机构改革。督促各区尽快制定改革方案,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政策指导和培训,9月底前报市编委审核并报省编办备案同意后,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是同步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工作。按照统一标准、分级负责、梯次推进的要求,全市统一部署、分阶段组织实施。9月份启动召开全市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会议,11月底前完成审核确认,2015年一季度市、区政府公布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
聊城市编办:一是一体化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改革方案经省委、省政府批复后,及时制定市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召开全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全市机构改革工作。各县(市、区)上报改革实施方案后,报市编委审核并经省编办备案同意后,市委、市政府及时批复。
二是完善部门“三定”规定。凡明确职责调整的,必须按上级要求不折不扣调整理顺;凡明确人员编制调整的,必须按“人随职责走、编制随人走”的原则及时划转;凡涉及机构规格、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核定的,必须严格按照核定标准规范操作。对新组建的部门及需要完善职责的部门,认真制定“三定”规定,理顺职责。为彻底杜绝明合暗分现象,将挂牌机构的内设机构整合设置、彻底融合,避免出现新的限额外独立运行的机构。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完善“三定”规定,促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三是统筹推进权力清单工作。根据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市县同步推进的原则,全市统一部署、分阶段组织实施,明确领导责任、安排专职人员集中办公,10月底前编制完成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12月底前,公布本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并在政府门户网站、机构编制部门网站、各有关部门网站上公开。
四是完善工商登记制度,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继续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宽进严管”、“先照后证”,完善企业注册“四证一章联办”制度,进一步减少前置审批,整合申报材料,继续推进服务业许可联审联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推广网上审批、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继续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管理方式,出台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明确事中事后监管部门,完善制度措施,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德州市编办:一是加快推进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市级改革方案经省委、省政府批复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市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力争方案批复1个月内,完成发改、国土、卫计、农业、文广新、工商、质监等机构职责变动较大的部门“三定”规定的制定,11月底前全部落实到位。
二是抓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督导。加强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的督促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培训,跟进政策指导,9月底前完成县级方案审核报批。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加强督导,督促各县市区将改革方案落到实处,特别是规范政府机构设置、整合职责机构、划转人员编制等事项,坚决杜绝改革、运行“两张皮”的问题。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将全市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由市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市县政府分级管理,落实政府对地方金融组织金融活动的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职责,9月底前完成调研,提出改革方案,11月底前将方案落实到位。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试点
枣庄市编办:一是持续扩权放权。对试点镇的赋权实质上就是赋予其部分具体行政行为实施权,这点要从立法上予以明确。县级政府应按照权责一致、按需下放的原则,持续向试点镇放权,并多下放有实际业务、含金量高的权限,尤其是项目审批、执法监察、社会管理等试点镇迫切需要的权限。同时,可探索规划权限下移,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赋予试点镇一定权限,确保长效发展。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适应试点镇发展需要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相关税费返还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增强试点镇的财力。省、市、县有关部门应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适度向试点镇倾斜,并对试点镇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优先列入各级重点项目,在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
三是注重社会管理。乡镇政府是直接面对百姓的“一线”政府,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发挥便民服务的示范效应,拓宽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完善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提供形式,形成养事不养人的公益服务提供机制。
四是优化组织结构。围绕提升试点镇党委、政府“抓人促事”的能力,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管理方面给予更大政策空间,为试点镇配强班子、招才引智等创造条件。目前,我市正在研究推进滨湖镇“大部制”改革,并将抢抓滕州市被确定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酝酿相关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滨湖镇政府架构,完善政府职能。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监管
济南市编办:一是做好事业单位分类的收尾工作。对个别暂未分类的单位,进一步调研沟通,研究确定类别,做到应分尽分。对个别与省里相对应的机构,待省里有明确分类意见后,参照省里作相应调整。将分类意见按程序提请有关会议研究并审议通过后,发文明确事业单位类别。
二是研究制定分类改革配套政策。发挥好牵头部门的作用,认真学习研究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结合济南实际,研究制定我市改革配套文件,作为推进改革的政策依据。
三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已报经省编办备案列入行政类的事业单位,按照“能转职能不转机构”的原则,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通盘考虑解决,逐步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收归行政机关。对列入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转企条件成熟的先行推进转企,并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对不具备转企条件的单位,通过整合或锁定管理、人员只出不进等方式,逐步消化。对公益类单位,区分不同类别,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大清理规范力度,盘活机构编制资源,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东营市编办:一是待省备案批复行政类事业单位后,及时按程序研究批复市和县区各部门事业单位分类方案,确保按时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根据上级改革配套政策,与东营实际和原有改革政策相衔接,制定完善我市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为深化改革提供政策依据。
二是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全力推进行政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探索推进事业单位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行业协会学会与主办机关分离工作,使事业单位回归社会公益属性。
三是加大事业单位整合力度。在去年整合县区检验检测机构和民生热线资源的基础上,今年将进一步整合市直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和部门单位民生热线资源。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细化完善工作流程和措施,进一步扩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加强事业单位监管。完善事业单位设立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通过绩效考核、信用评级、加强法人监管等多种方式,切实履行机构编制部门事业单位监管职责,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济宁市编办:一是全面推行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组织召开全市绩效考核动员大会,部署绩效考核工作。强化考核工作机制,避免重复考核、多头考核,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全市年度考核统一部署,同步开展,共性指标考核、个性指标考核与年度考核统筹实施。强化市事考委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齐抓共管,真正形成合力。确定范围分类实施。市直公益类事业单位共有160多个,今年纳入120个,并按类别划分为综合、教育等6大类进行分类考核,另外40多个单位将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政策进行调整规范。完善细化指标体系。调整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分值比例,更加突出工作绩效份量。充实调整指标内容,细化、完善标准,组建评审专家库。加大对县(市、区)的督导。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督导县(市、区)工作。同时,通过召开工作现场会、举办业务培训班等方式,及时推广先进经验,提升人员素质,确保县(市、区)绩效考核快速推进。
二是探索多种监管方式有机结合。绩效考核与专项检查有机结合。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同时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探索专项监督检查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措施,达到考核与监督检查相互促进的目的。绩效考核与年度报告有机结合。将绩效考核共性指标的绝大部分内容通过年度报告书反映出来,使考核工作更具针对性。统筹年度报告与绩效考核时间安排,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公开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健全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监管机制。拟订我市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权利、义务、工作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将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内容列入管理办法,并按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加强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监管。
威海市编办:一是改进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拓宽新闻媒体宣传渠道、编印发放宣传材料、强化法人业务培训等措施,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服务对象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更好发挥服务窗口作用,优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电子登记监管效率和档案管理标准化水平。强化工作督导检查和年度考核,跟踪抓好各项目标落实。
二是查漏补缺,稳步提升登记水平。坚持依法登记,加大市、县两级登记机关工作力度,自今年四季度起,以基层事业单位为重点,制定有效措施,稳步提高登记率,逐步扫除登记监管“死角”和“盲区”。
三是强化措施,全面推行绩效考核。根据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加强对个性指标的研究,提高考核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以公益类单位为重点,建立健全日常监督管理台账,按照自评申报、考核预告、现场检查、社会评价、专业评审、确定等次、公示备案等程序开展考核工作,兑现奖优惩劣办法,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能力。
四是积极探索,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加大探索创新力度,结合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小学、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适时在图书馆、博物馆、公立医院、中小学等公益单位和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等有条件的单位探索推进试点。
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烟台市编办:一是健全机构编制总量调控机制。严控行政机构编制增量。在本轮政府机构改革期间,除中央、省有明确规定的外,一律暂停受理和审批党政群部门新设行政机构、机构升格、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等事项。机构改革结束后,对确需调整的,在现有总量内统筹研究,确保有增有减,增减平衡。从严审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以后,一律不再审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和公益三类事业单位,严格控制经费自理事业编制转为财政拨款或财政补贴事业编制。确需设立的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坚持机构撤一建一、人员编制内部调剂。对按照机构编制标准核编后出现增编的,将一律在本地总量内调剂。对于公立医院等确因事业发展需要增编但暂无编制资源调剂的单位,将实行一次性核编,分步到位。
二是健全存量编制优化配置机制。着眼于用好盘活现有编制资源,实行“三个一批”:结合改革收回一批编制。对已被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从严控制,空余编制逐步收回;对职能弱化、工作任务不饱满、人浮于事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行重点管理,原则上只减不增,空余编制予以收回;对撤销和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编制全部收回;对编制实行专项管理,相关部门因接受干部增加的行政编制,要在该干部退休或调出接收单位时,将所用编制予以收回。清理规范一批编制。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提前离岗、“吃空饷”等问题的研究,积极稳妥地改变现行提前离岗做法,彻底清查“吃空饷”人员,对相关人员所占编制进行全面的规范和清理。调剂用好一批编制。对精简压缩收回的编制,将统筹掌握、动态管理,重点用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全局性重点工作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行业。精简压缩编制后的超编单位,人员只出不进,超编人员随自然减员逐步消化。
三是健全重点工作提前介入、跟踪服务机制。深入分析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突出优势产业,体现区域特色,超前提出重点区域的体制调整、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配备的意见办法。及时跟踪了解重点领域机构设置、职能履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加强建议。
四是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加强日常监督。坚持每年在全市开展一次专题性的机构编制例行检查,对各部门(单位)是否按规定设置机构、按职数配备干部、贯彻执行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等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协作监督。与人力资源、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无论是考录、调整人员,还是核拨经费、办理保险,都要以编制部门批准的相关手续为依据。继续开展纠错监督。完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发现问题,严肃查纠。探索评估监督。定期对部门履职情况和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引入社会监督。
临沂市编办:一是加强实名制建设,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水平。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联网的相关准备工作,同时加大对信息平台建设的探索力度,总结目前与组织、财政部门信息共享的经验做法,探索完善多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名制数据库管理办法,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探索完善数据库信息更新与机构编制使用核准等业务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夯实机构编制管理基础。
二是强化刚性约束,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对精简压缩后收回的编制实行专项管理,压缩后超编满编的机关事业单位,不再下达用编进人计划,人员只出不进。扎实开展政府部门和重点行业系统机构编制评估工作,积极探索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结合各类改革工作,组织开展专项督查活动,提升刚性约束的合力。
三是坚持动态调整,盘活用好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将改革思维贯穿到每个工作领域,统筹考虑各重点行业的发展实际,加强对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职能普遍弱化的行业领域进行专题研究,积极做好机构编制“减”的文章。探索完善机构编制资源分配办法,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公共财政收入、现有编制数等各种因素,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作为分配依据。
滨州市编办:一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借助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试点工作的有力支撑,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三项重点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探索建立机构编制工作责任审计制度。探索会同纪委、组织部、审计局、监察局联合实施机构编制工作领导干部责任审计制度,把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市直及县区机关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纳入机构编制责任审计范围,明确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要求,将机构编制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步进行,机构编制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表彰奖励、干部教育管理和选拔任用的依据。
三是建立和完善领导职数审核备案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职数审核备案管理制度,规范领导职数审核程序和办法,有效防止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等问题的发生,准确掌握市直各部门领导职数的使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