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场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开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基层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社会中,群众文化已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所以,想要构建和谐文化,首要解决的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究竟意义何在?很简单,它能够引导广大群众的主流文化方向,以道德教育为例,群众文化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渗透进广大群众的思想中,它的教育价值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比较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它的社会价值对全民道德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群众文化的突出亮点: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从文化建设工作角度来观察,基层和谐文化的独特作用:第一,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二,它为团结友爱、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动力;第三,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积极推行。
广场,指的是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是城乡较大的平整场地。文化活动,指的是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顾名思义,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不失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的新型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伴随着政府广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良好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打造广告文化品牌,使得群众文化中的广告文化走上一条繁昌盛的道路。历史告诉我们,广场文化的非凡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一时期内,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的表现出来,真切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而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广场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总而言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告文化为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平台,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广场文化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广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使它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在不同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发现广场文化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拥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也通过广场文化这个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得以发扬光大。根据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广场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场文化不仅为不同特色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和保护平台,而且使得不同的民间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进而进一步提高。
2.广场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党和国家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到一起,使得不同性质的文化得到交流与融合,从而,体现出广场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包容性。在民间广泛的文化主题活动中,广场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它不仅能够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与表演,而且还囊括了不同理念的文化活动主题。这样,它能够吸引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趣味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广场文化创造出丰富的文化财富。
纵观中外,广场文化创造出不可小觑的文化财富,同时,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丰富的人才。众所周知,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而,在这样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下,使得广场文化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据统计,在广场文化的活动中,参与者涵盖了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年近古稀的老人,而说到广场文化的形式,有现今流行的广场舞,有演奏现代乐器的,有展示民间艺术的,形式之多,内容之丰,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化组织形式影响空前,意义非凡。它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同时使得不同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进步。
四、小结
关键字:城市广场;规划;生活空间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
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
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关键词:居住区广场;要素构成;人性化设计
一引言
居住区的广场是整个住区的居民宜于聚合的场所.它能突出住区环境本身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增强住区公共空间的凝聚力和识别性,反映出居住区的个性。居住区广场是由绿化、铺装、小品及设施就要素构成的综合体.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居住区广场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休闲的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因此探讨居住区广场人性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居住区广场要素功能分析
(一)植物绿化
从功能上讲,广场绿地主要是提供在林荫下的休息环境以及调节视觉点缀色彩.在广场绿化中应多栽树少铺草,赋予广场自然功能的同时赋予更多的社会功能,如休闲、纳凉、改善小气候和提倡社会化等多元内容。从实际使用效果上看,绿树浓荫下已成为居民打牌、下棋、聊天的良好去处,促使白天广场上活动人数的大幅度提高。
(二)地面铺装
交通功能。铺装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出行,其次路面铺砌图案能够给人以方向感,使居民在广场中能够更容易的确定方向和方位。再次,地面的铺装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可以增强广场空间的识别性.引导人们各行其道。
承载功能。人们在住区广场中进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铺装作载体,同时不同的活动场地为了更好的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其铺装要求也是不同的。
美化环境功能。居住区广场铺装应该与地面上的绿化、建筑以及公共设施联系起来。维系整体的关系。构成整体美感。这对提升住区广场的环境品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识别、依靠、洁净等物质功能,还能够起到烘托、活跃环境等功能。建筑小品还具有非常强的公众性,它能够反应当代公众的审美价值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以及提供给大众身心上的愉悦。优秀的雕塑设计往往能够同基地环境和住区风格相协调.对空间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水景
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跌水、瀑布等形式,尤以喷泉多见。喷泉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增长.气势也在增大,声光电控制,耗资颇大,在实际水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地理气候条件,在水空间创造中要与周围环境和人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人的行为心理相结合。
三居住区广场的要素规划设计
(一)绿化设计
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种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其中,大中乔木犹如绿化环境的基本结构和骨架,在空间中能作为主景树,占有突出的位置与高度,可作为视线的焦点。小乔木在垂直面和顶平面可限制空间,也可作为焦点和构图中心。
大灌木一般在2m以上,在景观中,大灌木犹如垂直墙面,构成闭合空间.顶部可开敞,还能将人的视线与行动引向远处,构成狭小的空间。中灌木能围合空间或作为高大灌木与小乔木、矮小灌木之间的视线过渡作用。小灌木可不遮挡视线而分隔或限制空间,形成开敞空间。藤本植物是分隔空间、美化环境景观的重要种类,常与棚架等结合,产生覆盖空间,形成绿色“长廊”,具有特殊的绿化效果。
植物配置的要点。种植设计程序是从总体构思到具体配置,要同时改善植物的组织空间和观赏功能,然后选择植物种类进行配置。多种植物配植时,相互之间应有重叠交错,以增加布局的整体性和群体性。乔木和灌木、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配合要考虑植物生长习性与观赏价值,木本植物和草本花卉配置主要考虑景观效果和四季变化。
植物配植中的色彩组合,应考虑季节特征和人的观赏心理。植物的色彩能起到突出植物审美特征的作用。色彩设计应重视在面积成片的色彩构图与变化。
植物配置形式。孤植,能突出树木的个体美,可成为开阔空间的主景。多选用粗壮高大。体形优美,树冠较大的乔木。对植,突出树木的整体美,外形整齐美观,高矮大小基本不一致。以乔灌木为主,在轴线两侧对称种植。丛植,以多种植物组合成的观赏主体,形成多层次绿化结构。由遮阳为主的丛植多由数株乔木组成。以观赏为主的多由乔灌木混交组成。树群,以观赏树组成,表现整体造型美,产生起伏变化的背景效果,衬托前景或建筑物。由数株同类或异类树种混合,一般树群长宽比不超过3:1,长度不超过60m。
(二)铺装设计
规范图案的重复使用。重复使用某一标准图案,有时可以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但是在面积较大的广场中使用会产生单调感,这种情况可以在适当的位置插入其它图案,或用小的重复图案再组织较大的图案,使铺装图案丰富些。
运用材质表现。石材纹理自然、质感厚重,能够烘托出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木材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以和谐感。砖铺不但色彩丰富,而且形状也多样,宜形成多种形式风格。用砾石铺成的小路不仅稳固、坚实,而且能够与周围的植物很好的融合,创造出自然的效果。
运用形状表现。铺装的形状是通过平面构成要素中的点、线和形表现出来的。分散布置跳跃的点形图案能够刺激感官,并给空间带来活力。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指示作用,曲线具有自然的节奏和韵律感.折线和波浪线则具有起伏的动感。在地面铺装的应用中,一般通过点、线、形的组合达到实际需要的效果。
(三)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设计要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还要注意其生活性,要贴近生活内容。雕塑在布局上一定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美系,恰如其分地确定雕塑的材质、色彩、体量、尺度、题材、位置等。展示其整体美、协调美。应配合住区内建筑、道路、绿化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而设置,起到点缀、装饰和丰富景观的作用。
居住区广场设置的便民设施如垃圾容器、座椅。以及公用电话等。便民设施应容易辨认,其选址应注意减少混乱且方便易达。这些设施小品的目的在于为居民生活服务,应根据居民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进行合理配置,力求朴实和实用、生活化。同一类设施采用系列化整体性设计将对环境统一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艺术性较强的设施也宜做统一设计.做到风格一致,避免不协调现象。另外,环境设施小品风格应与建筑风格相统一,展现地方性、民族性的特色以促进小区个性风格的形成。
(四)水景设计
居住区广场水景设计时应从以下几种手法入手进行人性化设计。
借景。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水景资源。要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水色纳入观赏之中。就势。居住区广场水体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建筑组群总体布局和远观效果的表现,追求势和亲和力的创造。均衡。视觉的均衡对所有完美设计而言,都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非对称布局是更巧妙的、偶然的、有趣的和富有人情味的,在水景设计中更加广泛地被运用。与人行为心理融合。水景的设计与其他环境景观的设计一样,需要对人的行为学,心理学进行研究,要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创新;发展
1广场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1.1广场文化的含义
所谓广场文化指的也就是诞生于城市广场的一种文明形式,广场文化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广场雕塑、相关配套设施,以及以广场为活动场地的艺术表演等。
1.2广场文化的特点
笔者认为我国广场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性。广场是人们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这就表示广场中的人员相对比较集中。从本质的角度讲,广场是城市中的一个公共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广场进行利用。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广场中没有了市民的存在,那么广场活动也就失去了主体,广场文化也就会变得逐渐凋零。
第二,节庆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广场的用途主要有两个:第一,为市民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区域;第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庆祝的场地,如文化艺术节等。可以说,广场上的各种庆祝活动对于市民有一定的吸引力。现阶段,好多广场都逐渐成为了人们跳舞健身的舞台。
2广场文化的发展趋势
2.1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主题鲜明化
城市中的广场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好多公益性的文化活动都将其作为举办从场地。这就表示,多种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在广场召开,这也将极大的丰富广场文化。
2.2活动组织的社会化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可以渐渐转换自己的角色,就广场文化领域而言,政策以前一直是相关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在以后的发展中,政府可以逐渐从管理者变为活动的组织者。这主要是因为广场文化隶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相关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是各类社会团体。
2.3广场文化的大众休闲化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从这个角度讲,休闲娱乐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活动。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广场文化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西乡之声”是西乡街道文化春雨主打品牌之一,也是西乡街道的特色广场文化。“西乡之声”主要是为街道内众多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优质的表现平台。“西乡之声”积极参与本土原创音乐创作,以原创音乐征集、原创作品音乐会等活动形式,增加群众参与音乐创作及表演的热情,提升西乡的文化艺术档次,同时为西乡发与和挖掘更多的艺术人才,让西乡文化广场的活动开展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3 广场文化的创新之路
如何对现有的广场文化进行创新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人员可以从下述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3.1坚持先导性,搞好广场文化的内容创新
可以说,广场文化代表了一种群众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讲,广场文化必须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具体来讲,广场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其次,广场文化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不断的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再次,应该重视对广场文化的内容创新。一方面,根据不同层次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文化内容,以此为基础,推崇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另一方面,对广场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广场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艺汇演形式、体育竞技表演形式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宣传新技术,相关人员可以将一定科学知识融合广场文化中,从而对群众形成良好的熏陶。
3.2坚持群众性,搞好广场文化的形式创新
广场文化的服务对象是群众,群众性是广场文化的一大特色。以群众性为基础,做好形式创新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从传统的角度讲,广场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演出类型、展示类型以及庆典类型。上述广场文化表现形式的劣势主要体现在:第一,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第二,整个过程相对比较枯燥,无法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开展形式创新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相关人员可以将时代特点和民族特性融入广场文化中,挖掘更加新颖的广场文化表现形式。
3.3坚持社会性,搞好广场文化的体制新
在发展广场文化时,一定要关注其社会性,具体包括:第一,政府要重视对广场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工作,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支持。而且政府的群众文化职能部门应该做好对广场的管理工作,为广场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第二,为了更好地促进广场文化的发展,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不同的社会团体来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有效的丰富广场文化;第三,大力吸引投资者。加大对广场的投资力度,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投资人员提供一些优惠措施等。2016年西乡文化春雨行动“西乡之声”成功举办“春之声”“夏之彩”“秋之实”“冬之韵”四季原创广场音乐演唱会,受惠群众人数达30000余人,进一步锻造了西乡广场文化的金质招牌。
4结语
2016年,西乡街道的群众文化工作还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打造“多彩西乡”,打造“动感西乡”,将街道内的体育亮点活动纳入重点打造行列,让西乡街道的广场文化活动亮点突出,可圈可点。一是拉丁舞,二是新生太极,三是麒麟醒狮舞,四是动漫Cosplay。在2015WDSF世界体育舞蹈公开赛暨亚太体育舞蹈锦标赛披金斩银,西乡街道拉丁舞文化春雨艺术团荣获团体精神文明奖,个人拉丁舞组一等奖5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5个。每周三、周日,西乡的文化钟点工们每天晚上在西乡中心广场定期定点举办公益太极养生培训班,传承和弘扬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使得广场文化活动人气满满,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一大去处。现阶段,广场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广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情况,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珊,郑建国.城市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以成都市广场文化发展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文化建设;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27
广场舞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广场舞的出现则丰富了社区生活,因此具有积极作用。在广场舞的发展过程中,其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参与人群始终以老年人为主,这与其形式和技术有直接关系。未来,广场舞在我国是否能够长远的发展,还取决于政府对其支持和监管,以及广场舞的技术是否能够丰富,因此我们通过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便于采取正确的方式来确保其发展。
1 广场舞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1 促进群众身心健康
广场舞具有简单易学等特点,是民众强身健体和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民众素养的提高是核心问题。随着广场舞这一新的形式的出现,人们迅速对体育锻炼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时间充裕,体力消耗不大的广场舞自然成为首选。广场舞促进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参与者的协调能力增强,业余生活更丰富,心理压力降低。同时,广场舞对于改善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具有积极作用,消除疲劳,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1.2 促进体育的发展
广场舞的适用范围广,对于器械的要求低,这是其优势所在。而正是由于这一优势,广场才得以快速发展,对于社区文化建设而言,全民健身毫无疑问是其主要目的。而广场舞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已经出现就获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只要对其正确认识并稍加管理,就可以发挥其对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国家体育局还加大了支持力度,在各地举办了广场舞培训班,致力于使广场舞规范化,使其成为正规的体育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 有助于促进社区和谐
一方面,广场舞作为一种体育形式,经常锻炼或打开参与者的心扉。使其更加开朗、外向。调查显示,参加广场舞的人更易与人接触,为人热情。从另一方面,这对家庭的和睦以及民众的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广场舞改掉了一些人的暴脾气和不良爱好,减少家庭纠纷,从而通过这一简单的形式实现了社区文化的构建,促进社区的发展。最后,广场舞还对我国的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具有宣传作用,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国的特色,促进文化的传播。
2 广场舞在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虽然广场舞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缺乏管理和统一的规则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如一些广场舞参与者不能正确选择位置,而影响居民休息,招来反感。我们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2.1 缺乏统一的监管
由于广场舞对由自发组织,并且相关法规并没有对其进行规定。这导致相关部门无法插手,不愿插手。广场舞的盲目性较大,对于时间的选择、地理位置的选择等均为经过认真的思考与调查,纪律性较差。对于大部分社区而言,尚未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广场舞过程中出现的纠纷不能及时解决。另外,一些广场舞参与者对于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需要稍加监管使其规范化,但目前的管理部门的作用甚微。统一监管的条例为出台,监管力度低下,民众的观念存在偏差,很难认可监管,因此正确的宣传也是必要的。
2.2 社会参与人群相对单一
随着广场舞迅速成为一种民众喜爱的运动,但依然仅限于中老年人,并且女性居多。这与广场舞的形式单一化有直接关系,广场舞的形式不够丰富无法吸引年轻民众,广场舞的普及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另外,由于对广场舞的宣传度不足,动作缺乏统一的规定,使多数广场舞仅为小团队组织,无法扩大。广场舞成为一道风景,但依然缺乏影响力。
2.3 广场舞的专业性有待于思考
由于广场舞缺乏专业的指导,无论是自发的还是提供的指导均较少。由于参与者多为老年人,因此领舞或者指导者也多为老年人,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只是出于热爱,使得广场舞的动作混乱,对于文化的体现不明显。同时,对于广场舞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根据个人的特征来安排舞蹈动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4 政府的投入不足
广场舞文化的发展对于社区的建设来说具有e极意义,但由于缺乏根基,政府对于自发组织的广场舞缺乏必要的支持。同时,由于广场舞自身的规模、形式等不定,因、很难给予其定期的支持。目前,各级政府对于广场舞的资金支持句不足,使这项体育运动无法及时的发展为全面运动。另外,缺乏支持使得民众很难组织定期的宣传和比赛等,制约了体育的全面发展。
3 试论如何推进我国广场舞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普及广场舞知识,改善个人和政府对广场舞的认识
由于对于广场舞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参与者多集中为老年人。因此应对广场舞进大力的宣传增加广场舞项目,引入年轻的舞者。对于管理部门而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广场舞的正规化和宣传上作出贡献。从根本上改变民众对于广场舞的认知,给予广场舞参与人员更大的支持,使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广场舞中,通过广场舞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从而使其认可广场舞,促进社区建设。
3.2 增加广场舞的特色性
对于广场舞的类型单一这一问题,要聘请专业人员,使其项目更加丰富。使广场舞能够具有独特性,也使其能够具有更高的普及度。目前的广场舞多以恰恰和爵士为主,舞步随意,且没有专业的要求。虽然广场舞作为一种自发的运动,但还是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应结合参与者的需求,增加舞蹈类型,规范舞动动作,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引进来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另外还可以将广场舞与其他舞种进行结合,具有民众特色的舞蹈也可以成为广场舞的一种形式,如秧歌、舞狮子或者扇子舞等,确保广场舞的丰富性,才能促进去发展,才能使其在文化传承中起到积极作用。
3.3 重视广场舞对社区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
广场舞的作用不仅在于强身健体,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广场舞的认识就是其作用发挥的关键,我们要充分重视广场舞的作用,尤其是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推进作用,大力开展广场舞,并确保其顺利开展。可以进行积极的宣传,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一种明确的机制,在社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广场舞团队,在进行运动的同时推进文化的建设。相关部门要给予广场舞团队以支持,并且要通过规定对其进行规范化,并间接的渗透文化,使其得以传承。
4 总结
总之,广场舞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是现阶段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宣传不足,监管不足,指导不足等。要促进广场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要从其问题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管,并且增加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拓展广场舞的参与人群,同时要确保广场舞在合理的时间地点下进行,减少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Z].2012.
[2]欧光艳,梁传诚.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与广场舞蹈[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5-166.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1]张炬.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薛富兴.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文艺研究.2001(03)
[3]肖鹰.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艺术广角.2001(06)
[4]时宏宇.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齐鲁艺苑.2003(01)
[5]余颖.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规划师.2002(11)
[6]秦军荣.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
[7]张宁.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武汉大学2011
[8]顾萍.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皖西学院学报.2002(03)
[9]周小仪.“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外国文学.2002(02)
[10]陈刚.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文艺研究.2001(05)
[11]伽茨,金经言.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1(02)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雅妮,刘海.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1)
[2]卫华.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求索.2010(05)
[3]刘海.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文艺争鸣.2011(17)
[4]刘海.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人文地理.2011(03)
[5]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06(03)
[6]陈剑澜.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江苏社会科学.2010(06)
[7]刘海.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长江学术.2010(04)
[8]杜吉刚.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9]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东方丛刊.2007(04)
[10]杜吉刚.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文红.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文艺研究.2005(01)
[2]张相轮.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04)
[3]陶巧丽.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艺术界.2006(02)
[4]沈语冰.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艺术百家.2006(04)
[5]施立峻.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6]宋世明.“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求是学刊.2006(03)
[7]吕景芳.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01)
[8]XUFa-chao(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4)
关键词:武汉高校;建筑;英语标识;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52-02
一、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高校内英语标识能展示一个校园群体积极建设,传承和传播本校园自身的文化的意识。从传承角度而言,挖掘建筑名称的历史由来及其内涵寓意,掀起一场传承校园文化的风暴,使全校师生更深刻地理解校园各建筑的文化内涵;从传播角度而言,英文建筑标识为校园内外的留学生及国际友人提供个性鲜明且极具人文气息的英文指示标,方便其出行的同时也达到传播校园文化的目的。本论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样本,并选定以校园内最醒目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名称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出一套系统完善、具有特色的建筑物英语标识语,并将此研究精神和方法推广到更多高校。本次论文将会切实地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文化建设和传播带来益处,并惠及更多的大学校园。同时这一研究过程也将丰富英语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实践运用提供机会。
二、翻译策略
本论文中我们使用到的主要翻译理论有归化法、异化法、音译法、形译法等等,具体优缺点如下所示:
归化法(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法(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多用于专有名词、民族特有事物名词以及无对应词的翻译。音译法受到了广泛的使用,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翻译具有异国情调,简洁明了,起到填空补缺、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使音译词语义更加准确等作用。与此同时,一些译音不统一、译音不准确,致使错误联想等不规范的现象也是其弊端。
形译法(Figure translation):用英语常用字母的形象来为形状相似的物体定名。该翻译方法可以省略很多复杂的诠释过程,使译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更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根据本校建筑的风格及特点,将表面矛盾而实质互补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相结合,辅以音译法、形译法和意译法等翻译方法,将五种翻译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初步得出我校12个代表性建筑的英语标识语。
三、研究结论
以下列举三个具体翻译实例加以阐述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
1.鉴湖广场。鉴主广场名字源于其所在的位置――本校鉴主大楼正前方。鉴湖校区内有鉴主、鉴2、鉴3等教学楼,由此可见,“主”字是为使鉴湖校区各教学楼之间相互区分之便利而用。但实际上整个鉴湖校区的湖泊和广场都分别只有一个,即我们可以直接称鉴主广场为鉴湖广场,如此一来减少了翻译的障碍又不损该广场的所指实际意义。至于鉴湖一词,其意指湖面平静如镜,可照鉴湖边山水、游人和建筑,使人在游湖时犹如在画中游览。“鉴”即为映照,由于“鉴湖”含义丰富,所以需要翔实的文字解说才使观赏者明晰,而名称翻译最忌拖沓冗长,兼之鉴湖作为本校知名景点,其中文名字因简洁而广为人知,外国学生也习惯称其为“Jian Lake”,所以此处我们对“鉴”字采用音译法,取其音“jian”以同时方便中外学生。因此鉴主广场的最终英文名称为“Jian Lake Square”。(对于鉴湖名称含义的解说,本研究建议校方在鉴湖景点处设立中英文双语解说的石碑以使中外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命名内涵。)
2.风味食堂。此处对于“食堂”我们选用cafeteria,简称café,它一方面指自助式餐厅,另一方面指可在露天餐饮闲聊的地方。而canteen指较为嘈杂的食堂。针对风味食堂二楼为自助餐或称菜的用餐形式,且在门口建了露天用餐的阳台,cafeteria更适合这样轻松随意的用餐情调。另外,此食堂“风味”二字表达了此食堂食物有当地风味当地特色的含义,若使用归化法或音译法,则不如此处选择的异化法表达其丰富内涵,帮助外国留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我们将风味食堂的英文译名定为Local Flavor Cafeteria.最终采用的异化法翻译。
3.鉴主大楼。鉴主大楼是一座形似英文字母I的建筑,留学生广用I-Building指代这座大楼。又由于鉴主大楼是我校计算机实验室集中地,使用以字母I开头的IT一词,既表明了其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征又符合其外部特征。此翻译使大楼名称的形与意达到完美结合。因此我们采用了形译法和意译法将鉴主大楼译为IT-Building。
四、结语
建筑的英语标识的翻译工作,看似是小事,其实直接关系到一个校园、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校园内规范优美的标识语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更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英语标识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翻译,其社会性较强,要做好其翻译,除了要提高译者的水平,翻译得专业准确、富有人文关怀,还要形成完备统一的建筑标识翻译体系。为此,本研究也将在该方面不断深化认识。未来,我们期待一套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处处皆英语的环境成长,让外国友人来华工作学习旅游都不再迷失方向,让每个中国人提起都引以为傲的建筑英语标识系统,也愿意为它的到来不懈地付出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assbett-McGuire,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2]Schulte,R. & J.Biguenet.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3]马秉义.汉译英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关键词:广场舞;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20-01
广场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大的一个子系统。我国有五十多个民族,单汉民族就有千千万万个广场舞蹈形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广场舞蹈几乎遍布了祖国每一个角落。所以讲广场舞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一、广场舞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广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广场舞蹈,更呈方兴未艾之势。从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在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广场舞蹈悄然发生的大变化,广场舞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广场舞蹈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乡村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同时给予了广场舞新的内容。由于广场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在娱乐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使广场舞成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舞蹈。在全国各地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广场舞的影子。当你踏入市内的任何一个广场,都会看到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舞动的身影。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在用这种健身的方式展示着幸福、展示着快乐。
对于广场舞现状的笔者做了社会调查:
(一)参加人员情况
从年龄上看30―50岁参加广场健身舞锻炼的人数占66%,50―60岁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占24%,60岁以上仅占10%。由此看出:由于广场健身舞的运动特点,低龄老人更乐于参加。从文化程度来看,参加广场健身舞的中老年妇女大学或大学以上占17%,高中占22%,初中占42%,其他占13%。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对健康的认识不同。文化层次高的老年人对健康相关知识了解较多,对自身健康更为重视,很容易投人到健身舞锻炼中来。
(二)参加广场舞的目的
通过调查,参与者锻炼的目的依次分为:健体、运动减肥;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愉悦心情;结识朋友、增进人际交往,还有的是为了消磨时间等。调查显示,广场舞能满足人们健身娱乐、调节心情、重建与人交往的需要。
(三)广场舞的时间安排
大部分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坚持天天练习;每次练习1―1.5小时。通过调查了解到清晨和晚餐后是参与者普遍选择的锻炼时段。30―40年龄段的女性锻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化性,41―50岁年龄段的女性由于工作、家务繁忙,只能靠挤时间才能进行广场健身舞锻炼,而且计划性不足,50岁以上女性空闲时间多,生活比较有规律,因此,锻炼时段比较固定。
(四)广场健身舞的组织情况
广场健身舞的组织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社区组织,锻炼人数占广场健身舞参与者的15%;一类是民间自发的非社区组织,占广场健身舞参与者的75%。从调查中显示,有65%的广场舞练习者认为:由于练习中缺乏有效指导,使得练习带有盲目性,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建立和完善一个强有力的活动组织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场所,是非常必要的。
(五)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心血管、呼吸系统锻炼效果分析
从访问参与者的调查情况来看,93%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说明广场键身舞在调节参与者血压,维持心脏正常运转方面有一定功效。在肺功能方面,参与者的肺活量均稍微大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六)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心理功能结果分析
广场健身舞的参与者记忆力明显好于一般同龄人群。这与在舞蹈活动中,需要记忆大量舞蹈动作,并需要注意肢体的协调配合不无关系。在放松心理缓解压力方面,参与者由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彼此交流的社交圈子,相互间的倾诉变得极为普遍。
二、广场舞的特征
(一)参与形式的少局限性、广适应性
广场舞蹈不是在剧场表演,剧场表演舞台幕布把观众和演员隔离开来;分为舞台表演区和观众欣赏区,使观众和演员分开。而广场舞蹈是在观众当中表演,演员至少有三个面对着观众直接表演,演员和观众能直接交流。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观众和演员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使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二)音乐题材的丰富性
广场舞蹈的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可以创作全新的音乐、全新的舞蹈,编导可自由发挥。广场舞蹈有原生态的广场舞蹈,有加工整理的广场舞蹈,还有创新的广场舞蹈,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能做为广场舞的音乐伴奏
(三)广场舞是以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
广场舞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以集体舞出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广场舞蹈一定是在广场上表演,表演场地一般都比较宽阔,表演人数不能太少。所以广场舞蹈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在宽阔的场地中表演大多都不用独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形式来表演。
(四)因陋就简
广场舞蹈是在广场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同时广场舞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时间可长可短,完全体现主客观的意愿和需要。广场这个表演环境不可能有很好的布景舞美来体现很复杂的表现内容。所以广场舞蹈无论是在表现内容上,舞蹈结构上都不能搞得过于复杂,只能以饱满的情绪和队形的变化来博得观众的喜爱。
(五)自娱性
自广场舞蹈产生以来自娱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民众在参与广场舞蹈时并不要求名利,完全是为了自娱。如正月十五闹花灯,晨练时的广场舞,大部分都是民众自发性的表演。
广场舞是利用舞蹈来抒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这就是决定广场舞自娱乐性的原因所在。
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场舞视觉下的和谐人际关系研究》成果论文,项目编号为:SZ126016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1998.
关键词: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大学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作为建设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都起着无形的影响,是校园的灵魂魅力所在。结合农林学科特点,通过校园景观突出校园特色,通过生态原理的合理运用,彰显生态景观的独特作用,使其功能得到灵活地发挥,是当代农林大学的必然要求。
目前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相关理论文献较少,关于农林类高校景观营造的文献更为匾乏,所以以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以期为我国当代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及特点
1.1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现状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农林高校实地调研,对福建农林大学等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资料的查阅,对农林高校校园景观现状总结如下:(1)农林高校景观较早年有很大改善,校园环境大多优美、有序,植物景观资源丰富;(2)老校区人文景观优越、地域文化特色显著,但自然景观一般不成体系,缺少规划,存在空间分布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效益差、道路系统不连贯、景观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3)新校区景观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等较完善,但文化性略显不足,景观识别性较差;(4)普遍存在院系之间没有景观识别性的现象。
1.2农林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农林大学校园景观在具备教学科研、服务师生、提升环境品质等高校景观共性的同时,有其个性化特点:(1)农林高校师生的景观认知度高于它类高校,师生和景观的互动性强;(2)由于农林高校的学科特性,需要有一定范围科研基地,种类及数量繁多的植物,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植被丰富、有山有水的地段;(3)农林高校内部往往设置植物园等实训基地,将实习基地景观化,寓教于景;(4)农林高校的标志物、环境小品等校园标识系统多以展示农林业为主题,教育学生爱农、亲农,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前面神农塑像,体现了个性鲜明的农学特色;(5)除在农林高校设置专门实训场所,农林高校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实训基地,植物挂有标牌,随时随地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寓教于休闲[1]。
2农林高校校园景观构成与功能划分
2.1景观构成
这里所提到的景观指高校的绿地景观环境,不包括高校建筑,可分为人文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两大方面。
2.1.1人文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古典园林、历史古迹、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校园风情、学科特色等方面。
2.1.2自然景观要素
农林高校校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校门、广场与道路、地形、水景、植物、景观小品等。
校门是高校入口空间的重要标示,应体现农林高校的主旨,其风格的选择和周围其余景观元素的搭配,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这所高校的性格。
高校广场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形式,校园广场在外部空间中发挥着“起居厅”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中心广场,无论形式还是雕塑等景观小品的搭配,都应具有农林高校的标识性,对它的景观营造可以从广场的位置、尺度、绿化设施及边缘辅助空间等方面进行考虑[2]。高校道路系统一般分为人行、车行、人车混行等形式,校园里的人流聚散有一定的时间性,但仍可以依据双向步行交通的通行密度来确定其宽度,地面铺装材质和样式应体现农林高校特色。
植物有空间构成、丰富空间层次、强化边缘、充当背景等作用。高校校园,尤其农林高校校园绿化应充分考虑适地适树,保证植物健壮生长。树种选择应乡土化,避免种植分泌有害物质和飞花飞絮的植物。一味追求高档植物材料,忽视环境因子作用,只能导致景观延续性差、绿化失败[1]。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植物景观功能与教学科研功能兼备,其植物种类更丰富,配置水平较高。
水是农林业的命脉,水景观的设置在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尤为重要,如,青岛农业大学混合式的水景布置,串联了校园核心区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灵气。水的趣味性与可塑性可以打破空间单调感,农林高校水景观与产学研的结合,方便教学科研。
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路灯、座椅、指示标志以及垃圾桶等,是大学校园标识体系的一部分,对大学精神的营造发挥重要作用,对空间的功能表达、完善至关重要[3]。农林类高校景观小品可以融入当地农耕文化,运用当地废旧农业用具等造景,充分运用足下文化。
2.2功能划分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景区、植物园和苗圃区等区域。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分别属于大学和城市[4]。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安静学习、科研的特点,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可发展性并充分体现各二级院系的景观识别性。生活区包括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两部分。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起到阻隔噪音和沙尘的作用,使其余区域免受干扰。农林高校校园设有供学生实习和教学科研用的苗圃、植物园,以及花房温室等。这些场所是学生、老师、游人获得知识,欣赏自然景色的地方。休闲景区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教学和休闲空间。
3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形式及原则
农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形式;要遵循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可持续性、可识别性等原则。
结语
针对农林类高校特点,建设一个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活泼、舒适、静逸、幽雅的工作、学习、生活场所,同时,对充分体现农林作为人类“绿色工程”建设的支柱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行业特色,都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刘雪.基于乡土化的高校景观特色营造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2]韩春妮,王万忠,段渊古.高校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169-172.
[3]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4]白菡,大学校园景观探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5]杨祖山.西北林学院校园绿地规划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2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