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考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考;声乐;考前辅导
声乐考试是一项比较综合的考试,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考前辅导的教师的考验更是严峻,考前辅导对于考生的备考非常重要,分析考试的特点及考生可能会遇见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考前强化辅导的几点思考。
一、演唱技巧
声乐高考对声音的本质有较高的要求,俗话说就是要求考生得有嗓子,要求考生有适合唱歌适合考声乐的嗓音条件。选择声乐的考生要具备圆润干净结实悦耳明亮有弹性的嗓音,即高条件的声音条件。演唱技巧指的是歌唱发生的方法,能否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而唱出美妙的声音,以及声音的表现力和控制力,如音色的变化、声音的力度和连贯性、声音的强弱等。声乐考生在演唱技巧方面的训练有差别,不同院校的录取标准差异性也有。
二、艺术表现力
声乐歌唱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包括表演能力、语言表现、音乐表现和声音表现。音乐表现的基础是对相关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正确分析,并以艺术表现的几种方式体现。音乐表现力是为了进行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借助音乐的强弱、速度、节奏及力度等的变化来体现。声乐的艺术表现要求歌唱过程中要有甜美、圆润且明亮的声音,当然歌唱中的音色并不是没有变化的,也并不是任何情绪都是越亮越好,并且音色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亮的、暗的、刚的、柔的、强的、弱的等多种多样且多变的,且音色的变化是从歌曲内容中体现出来的。歌唱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的夸张程度是远高于生活语言的,歌唱的过程中不但要吐字清晰,还要保证正确的语气,特别是要将重点词突出。
三、歌唱表演及舞台形象
演员是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将来发展的方向,这就对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的形象有一定的要求;教师是声乐教学专业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端正的形象,由此可见无论声乐相关的专业是什么,表演者在舞台上首先要重视自己的形体姿态和气质。其中,松弛站立,眼睛有神,双肩自然下垂,头端正,胸微挺等都是歌唱人员在演唱过程中的基本姿态,但是这种形体姿势也不是一直不变的,表演者的形体姿态也应该随着表演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作品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例如,在《拾彩贝》这一歌剧中,“又到了拾贝壳的时候”的内涵解读中,为什么要拾贝壳,其实拾贝壳是假,真正目的是为了表达对童年的留恋与思念,表演者要充分了解其中内涵,并将其表演出来。表演的过程中还应该感受身处歌中设定的情景内,用心去表演,使表演丰富而有激情。
四、歌唱心理
考生的歌唱心理也是高考声乐考场评委考察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歌唱者要想充分发挥其才能就必须要把心理状态调节到较好的状态,相反,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舞台表演太紧张,就会大大影响演唱的效果,以至于影响考试成绩。例如,由于紧张出现声音发抖、走神、走调、声音哑、忘词等等。而歌唱心理的培养并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在平日的声乐训练中加强训练。在声乐高考的考场上心理状态是重要的竞争指标,考生尤其是在考场避免自我批评,要注意自己仅是一个考场而不是歌唱家,应该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艺术素质,实事求是的展现和评价自己。考生应该好好备考,尽可能的避免临场恐惧,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使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五、考试中歌唱的完整性
歌唱的完整性指的是准确的节奏和音准、熟练的歌词,可以准确的理解作品并将其正确的表现出来,这也并不是要求每个考生都做得尽善尽美,可能一部分考生的发声技巧和嗓音条件好一点,一部分考生在表演能力方面条件好一些,但都应该保证歌唱的完整性。如曲目《我的祖国妈妈》,通过分析发现,在《我的祖国妈妈》这一歌曲的第一小节,旋律的节奏律动和歌词的朗诵节奏十分吻合,所以这一节奏构成了整篇曲子的核心。继而在第二、第三小节的歌词节奏中出现了服从旋律发展的节奏。之后的几小节词曲的节奏也十分吻合,可以发现曲作者对词曲节奏的结合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另一方面,关于歌词吟诵声调与旋律音高之间的结合关系。在歌曲的前面七个小节,歌词的吟诵声调与旋律线的运动不太吻合,在之后的六小节里,尤其是“祖国妈妈呀”的歌词声韵与旋律音高结合十分密切。尽管有的地方存在着倒字的现象,例如“海角”的声韵极有可能让人误听成“海礁”,但是附点四分音符节奏与主题呈现时音高的连续上行运动的结合运用,瞬间把海外赤子的爱国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的情感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所以前面七个小结的矛盾音乐形象的整体安排,处理得十分得当。所以可以看出歌曲的完整性对于情感的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曲目的选择
曲目的正确选择,对于考场上考生演唱水平的发挥、艺术才能的展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的曲目可以有效增强考生的竞争力。在进行曲目的选择中,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考生选择的曲目应该与自己的程度相适合,不能比自己的演唱能力过低或者过高;第二,考生选择的曲目应该适合自己的声部,例如歌剧选曲会对人物及声部有特定的要求,应该按照其原调和声部来演唱;第三,考生选取的曲目应该适合自己的唱法类别,声乐包括民族和美声等,只有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唱法类别的曲目,才能更好的展示考生的演唱特点和才能。此外,选择合适的曲目在考试中还有扬长避短的作用,对于高音比较擅长的考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满江红》等是较好的选择;而对于中低音比较擅长的考生,《踏雪寻梅》、《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以中低音区为主的曲目是较好的选择;对于擅长舞蹈的考生,选择稍带舞姿的歌曲可以使自己更闪光。同时在曲目的选择上还要考虑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提升自己的演唱效果。由于声乐考试时间有限,考生在选歌曲是还应该充分考虑表演的时间,做到不同风格歌曲的搭配,在有限的时间中从不同角度展现自己的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七、总结
一年一次的高考对于每位考生都至关重要,对于所有从事考前辅导的老师来说也是最严峻的考验,希望本文浅说的几点高考声乐考前强化辅导的建议,能够进一步完善声乐考前辅导的教学质量,以帮助更多的考生在高考中去的好成绩,实现声乐梦想。
参考文献:
[1]关欣.关于音乐类考前生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34-136.
[2]高文博.音乐高考生声乐专业的培养与能力提升[D].陕西师范大学,2014.
关 键 词:声乐 教改 教学大纲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转贴于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一、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现状
2010年第14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时增加了“表演素质”考试题,全国一片哗然,除舆论所说“增加看点”的同时,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增加表演素质考试题?什么是表演?表演在声乐演唱中重要吗?这些演员是否学习过表演课程呢?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开设了表演课程吗?
先来看看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声乐演唱属于表演艺术,它的完整内涵包括“演”与“唱”两个方面,即通过歌声(唱)和表演来创造鲜明的音乐作品形象,所以应该说内心情感与外在动作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的最高境界。而且,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总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欣赏的,所以说声乐演唱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其实电视大奖赛早已把声乐溶入到了“视”与“听”的双重要求之中,全国观众也早已从“视”与“听”两个方面来要求它的审美对象。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2010年青歌赛第二现场已有多位嘉宾多次从服饰、声音技巧到情感表现等方面提及演唱者所表达的音乐(声音)形象与作曲家的意图相去甚远,而这些选手却是全国的优秀选手。由此可知其他广大的声乐歌唱群体的表演水平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与我国的声乐教学重心很大程度上偏向技法,比较局限在声音的开发与利用上,找位置、找共鸣等。这也是大部分演唱者拥有比较好的声音的原因。
另外,从课程设置上看,国内9大音乐学院与声乐演唱紧密相连的非声乐系(声歌系)莫属,而即便是9大音乐学院的声乐系,也并非都开设了与表演相关的表演课程。
最后,从9大音乐学院近10年的学报来看,也未找到对声乐演唱专业从事关于表演理论的专门、系统的研究。一般提及声乐表演多数的研究仅以形体表演研究为主,而形体表演虽然能对声乐舞台表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不能代替专门的表演课。也有一些提及到关于表演某些理论对声乐演唱的作用的,如《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4期 张锦华的《关于声乐表演的几点思考——在作品中寻找自我,在自己身上发现音乐》等。
可见我国目前无论从对表演的重视程度、对表演的课程设置,还是相关的表演理论在声乐中的借鉴与运用上,都发现表演在歌唱表演中尚处在未受重视的阶段。而正是这种表演设置与理论研究缺乏,加之重视程度不够,促使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对表演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在现实情况中歌唱演员表演能力的缺乏。笔者认为,重视、加强舞台表演实践已成为声乐教学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表演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歌唱表现力
提高舞台表演实践有许多方式,比如借鉴我国的戏曲艺术,加强形体表演,开设表演课程,加强艺术实践活动等都能从不同程度上提高舞台表现力。笔者认为,通过开设和加强表演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最能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因为我国目前的表演技巧课是建立在我国戏剧、电影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结合的教学实践,学习与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研究和总结我国表演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经验,借鉴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的。本文试图通过加强表演课程的设置方面来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声乐实践教学;个体差异;歌唱技能;考核方式
近年来,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结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声乐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从中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歌唱技能而轻实践,应将技能与实践密切结合。新形势下的声乐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新方法,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实践教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助益,激发他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一、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有助于声乐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是人的心理发展变化和内心冲突最为强烈的时期。大部分学生是出于热爱艺术而报考音乐教育专业,但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一般,以及艺术院校收分较低的缘故报考音乐教育专业。另外,由于每位学生还存在着生理及心理上的差别、声乐基础好坏的差别、音乐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差别,故他们在声乐学习的努力程度上及实践水平上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学生各方面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教师的实践教学,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条件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学业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积极主动的,而少部分学生是急躁的、懒散的、学习被动的。积极主动型的学生学习稳定,进步明显,实践效果较好;急躁、懒散、学习被动的学生则进步缓慢,实践效果不好。而歌唱技术的掌握主要是靠大脑神经支配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除了掌握发声技巧外,还要注意音准、节奏,力度变化及语音、语意的表达,这都要靠大脑两半球交替协调工作,所以说声乐学习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头脑、准确的思维和正确的思想,而教师就要细心地了解每位学生,并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学习主动型。教师对这类学生应做到宽严适度,不能过度偏爱,应对其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让他们熟练掌握歌唱技能外,还应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
(二)紧张型。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及采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增强发声器官及各腔体的活力,多让学生做些松弛的动作,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三)懒散型。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做快速练习,同时多念几遍歌词体会含义,来促使学生的歌唱情绪高涨,使发声器官的各机能准确无误地配合,巧妙地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积极歌唱。
(四)学习被动型。上课时教师可以多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内在听觉细心地分辨自己的声音,同时还要让他们分辨对与错的声音及内在感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也可有意安排学习主动的学生和比较被动的学生在一起实践,慢慢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声乐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正视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在掌握歌唱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以传统教育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歌唱知识技能,以致许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发现本科学习的歌唱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实用性,这都是声乐教学中未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欠缺实践经验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在学生掌握了基础歌唱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比重。
(一)多元化教学观念。声乐教学应多增加学生的实践与讨论等双边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学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还能使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效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注重专业技能与实践相联系的应用性。在努力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声乐基础理论与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密切联系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拓宽实践教学资源。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声乐课堂的信息量,将学生带进形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互动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歌唱技能。(四)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比赛;也可组织学生观摩声乐比赛或音乐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自觉的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校声乐教学应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考核方式的调整有利于声乐实践教学的实施
专业考核历来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教学往往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学生的声乐成绩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考核,大都以期末考试为准,未将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列入考核系列,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实践不努力,临近考试时突击一首考试曲目,其结果造成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扎实,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难以实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的整体声乐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因此,考核方式的调整也应该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核方法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只有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声乐学习成绩的考核,可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为辅。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他们的整个声乐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促进声乐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平时成绩,成绩比重约占20%。这种形式应多样化,可包括课堂考勤、上课质量、课后练习情况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关要严,对其完成演唱作品的目标要求、练习时间、完成质量要有明确规定,既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一年级上学期,可让学生演唱基础发声练习6条,结构练声曲3首,中外艺术歌曲各3首;三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演唱基础发声练习6条,结构练声曲3首,中外艺术歌曲各1首,中外民歌各1首,中外歌剧咏叹调各2首;学生每学期应有1次学结,阅读相关论文12篇或书籍一本。
(二)实践成绩,成绩比重约占20%。艺术实践形式包括观摩音乐会、参加舞台艺术实践、参加教学实践音乐会、参加各类声乐比赛等。如一年级上学期观摩音乐会2次,参加舞台艺术实践1次;三年级下学期观摩音乐会3次,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教学实践和声乐比赛各1次。这样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注重学以致用。
(三)期末成绩,成绩比重约占60%。期末考试由演唱歌曲的难易、技术掌握、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组成。声乐教研室可对学生每学期的考核内容进行规定。如一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的歌唱技能还不够扎实,考核内容可选择演唱结构型练声曲或较简单的中外艺术歌曲;三年上学期由于学生的歌唱技术较熟练、水平较高,可在考核内容上选择中外歌剧咏叹调;而在三年级下学期由于学生弹奏水平提升,可考核中小学歌曲的自弹自唱。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强调了专业性,又突出了师范性。这种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的优点是:1.减少期末考试比重,增加平时考核和实践考核比重。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2.减轻了部分学习努力但先天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的考试压力;3.优化声乐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改变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调动教师备课、授课、研究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4.拓宽教师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虽然高校音乐教育声乐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声乐教学改革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声乐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态培养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主要是歌唱者用优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和得体的表演,将作品的内涵恰当地诠释给听众的演出活动。而要完美地完成这一过程,歌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美学、文学素养和高超的歌唱技巧,其歌唱心态也对演唱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众所周知,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种动作组合,所有这些动作都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协调。而歌唱者的心理状态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人的神经系统。因此,声乐教师对因不良心态造成的演唱问题应做认真分析,并在教学中进行调整训练。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所导致的各种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演唱前和演唱过程中的过度紧张
许多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因为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声乐老师,所以歌唱的整体效果还可以,但是一到考试或参加演出,就显得异常紧张,担心忘词、跑调等等,有的甚至逃避上台演唱。
有些学生,在台下显得相对放松,而一登上舞台就过度紧张,形体僵硬,面部表情呆滞,忘词、跑调、高音唱破、气息支撑不好,甚至晕台,导致歌唱失败。而造成以上紧张表现的具体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一)缺乏歌唱的自信。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对自己演唱的期望值过高造成了不自信。这些学生往往和比自己唱得好的同学比较,甚至和老师、歌唱家作比较。于是觉得技不如人,歌不如人,因此产生沮丧的心理。
(二)歌唱基础和技能不稳固。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一门技能性的活动,要将唱歌提高到声乐表演的程度,必须要掌握比较完善的声乐技能。而这种技能,不是短时可得的,它必须要在不断地学习、训练、积累、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刻苦的训练,就无法具备良好的歌唱机能,就更谈不上声乐表演。
(三)对音乐作品理解不深入。声乐表演的目的,是把最美的声音、最美的意境、最深的情感留给听众。因此,作为一个歌唱者,必须要对自己所演唱的作品作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挖掘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所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要以第一人称去唱,尽量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四)演唱前的准备不足。这主要指对作品的选择和演唱的技术处理方面的准备不足。有许多学生,在演唱中经常选择一些力不能及的作品。如有的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唱《星光灿烂》《人们叫我》等作品。显然,这些作品超出了其歌唱的能力范围,因而导致自己的心中无数,没有把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作品选择得比较好,但没有对演唱过程进行细致的设计,因而造成歌唱中的气息不好、声音位置不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就是选择的作品与自己的声音风格不相符,因而在歌唱中十分别扭,进而造成紧张的产生。
(五)演唱后的总结不够。有许多学生,不管演唱得成功与否,都不做详细的总结,不从一次次的演唱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这样日积月累,演唱中失误不断增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有的学生甚至不得不放弃声乐而换专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培养一个较为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除了注重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一)强化技能的训练。纯熟的技巧是驾驭一切作品的前提。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歌唱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训练歌唱技能。因为声乐学习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作为一个声乐作品的演唱者,必须要深入地理解作品,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美学以及音乐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解释作品。因此,声乐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外,还要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声乐课上课形式的调整。无论是音乐学院还是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课,一直以个别课为主,特别是声乐主修生。这样,学生上课时面对的只有老师一人,而老师又是和学生非常熟悉的人,因而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存在紧张的因素。但是,如果上课时有另外一个人的话,这些学生就显得很紧张,连比较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了。因此,声乐课宜采取个别课、小组课、公开课相结合的上课形式。这样,既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歌唱的心理素质。
(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上台演唱的机会。一般来说,上台参加演出多的学生,往往不容易紧张;相反,上台次数少的学生,每逢上台就紧张。因此,在教学的同时,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能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班级音乐会、声乐专场音乐会等。这样就可以逐步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应开设表演基础课。因为这门课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能力。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认为自己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是音乐教师,因而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这至今仍然是多数高师音乐院系教学中的空白点。
(六)教师的鼓励与帮助。教师应当在学生表演前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或沮丧的情绪,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
总之,声乐教学、学习以及演唱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习与演唱的重要因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在歌唱技能和歌唱心理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千万不能只注重技能而忽略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版.2002.7.P131—287.
如果教师本身没有正确的声乐教学方法和理念,加之学生的现状,教学中就会出现各种难题,事倍功半,有的甚至会出现嗓音疾病。声乐教师面临着如何对基础浅、底子薄的考生进行高效、科学的声乐教学。如何使学生顺利应对考试,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基础,还需要从练习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多思考,多总结。具体包括以下三点:其一,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与发声理念。其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我练习能力。其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音乐审美,增强声乐演唱的情感体验。
二、练习方法与发声理念
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声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而正确的发声理念则是指导大脑和发声肌体的思想动力。在一开始的学习中首先要知道,歌唱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呼吸、什么是真正地打开喉咙、如何让声音有共鸣、如何做到歌唱中全身的协调与放松等,然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计划有步骤地练习与训练。对于初学者进行声乐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多以自然声区的发声练习为主,根据情况逐步扩展音域。初学者发声状态不稳定,或者不正确,如长时间采用错误的方法练习、盲目飙高音、盲目勤奋练习的情况下,都有可能造成声带过度疲劳、充血,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声带疾病,所以,初学者尽量要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练习。
三、培养学生自我练习能力
每个声乐学生都有不同的音色、声部、性格。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进步与成长。学习声乐首先要科学鉴定声部,不能单凭教师的经验确定。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声部以及性格来塑造学生的声音形象,选择适合的歌曲,不能用一种模式套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学习声乐是一个复杂、抽象的过程,它要求把人体做成乐器,用人声来诠释整个音乐的全部。由于每个学生生理、心理及个性上的差异,声音音色、演唱表现都有所不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在演唱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尽量让自己的器乐发出最好的、有自己特色的声音。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学会自我练习、自我修正。这就需要学生有很敏锐的辨别能力,知道自己最美的音色和最好状态时的感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获得最佳状态的声音;听觉感觉应当怎样;身体感觉应当如何;什么样的感觉下会有什么样的声音;自己要怎样科学地训练、记忆这些感觉。这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将所学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其在演唱技术方面得到真正提高。
四、增强声乐演唱的情感体验
对于学生一开始的学习,有教师监督是很有必要的,以免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很多学生在有能力单独练习之后还依然离不开教师,教师成为他们“走路时离不开的拐杖”。同时,歌唱的心理素质极差,演唱时稍有一点感觉不好,就会马上影响到整首歌曲的演唱质量,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不过,很少有教师会发现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去要求学生的发声位置,从未在音乐的审美、完整性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方面去引导学生。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如何去唱,怎么做才能唱好,而是为了回应教师的要求随其盲目地去吼,直到声嘶力竭。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音乐审美,增强声乐演唱的情感体验成为必要途径。
五、总结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有效教学。
笔者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鱼目混珠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师型”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
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一些教师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生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声乐学习;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当好他们的参谋。
沈湘教授在处理声乐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时,就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呼吸深浅、声音运用、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学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办,因为最终是他上台演唱,我们不能叫他上台去受罪。沈湘教授还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行灌输,他认为有些感觉决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本人是美声演唱专业的,因为周边朋友,老师等原因,从开始学习声乐,了解到的,听到的大多也是美声,这种非常醇厚的声音对我无疑非常震撼,我受到了很多熏陶,同时充满了无数神秘感,为什么一个瘦瘦小小的人站在那里会发出如此强大的声音!于是我开始了声乐的学习道路。刚起步的时候,不知道所有的学者有没有像我这样,痛苦不已,所谓痛苦不已,不是身体上,而是这门专业的特殊性看不到摸不到,可是真的明白了之后确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声乐不像其他器乐,有视觉感,这门学科完全靠的是自己的理解和灵性,因为本人是女生,刚起步最头疼的是中低声区的声音弱以及真假换声的问题。老师上课围绕5个元音,给我寻找各种适合我的练声练习曲!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多听多练习,下课之后如果不去练习,不去思考的话,声乐是很难出成绩的。长时间不练习机能会下降,在上课时候刚有点正确的感觉,下课长时间不练,肯定会忘得一干二净!我建议每天的练习时间可以一至两个小时,但是思考的时间要随时,如果不想,没有完全投入声乐是不会出成绩的!演唱中,个人总结以下认为重要的几个问题与读者分享,总体概括为几点:
1 气息
在上课过程种,老师用si来练习,正常吸气之后保持住,保持几秒之后,断开继续说si是为了更好的开发横膈膜的力量,前提是必须要断开练习。学习声乐的我们都知道,吸气的方式有三种:上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网上看过我们的声乐鼻祖周先生的教学视频,把这个问题强调的尤为重要而且讲的也是非常详细!她把我们发声原理用一个鼓来做比喻!
2 高位置
在课上老师提出了几种方法,对于我最有效的方法是哼鸣和闻花香,但是哼鸣要注意的是,只用鼻子来哼,不要加上嗓子肌肉的声音,这样才能达到哼鸣,高位置的一个效果。闻花香我觉得是非常有用的,闻了之后直接唱就可以了,闻的位置一定是要的那个位置,然后直接发声,不要重新换气或者口型即可!这样才能有效脱离嗓子的帮助!
3 打开
打开其实就是气吸丹田,充分吸气,觉得自己是个大胖子,把肚子和胸腔向外扩张,重要的是意会唱歌的时候比现在的自己要胖大许多,而且是始终保持打开,吸开的一种状态,绝对不能偷懒,声音才能达到所谓的通以及搭气的效果。无论是低音,中音还是高音都应时刻保持一种兴奋且饱满的状态!吸气的时候觉得吸了个鸡蛋,塞到喉咙里,唱歌的时候下巴放松掉,气息保持住,声音才能打开,才能做到不用嗓子来唱歌!
4 舞台表现
周先生的视频讲学中也单独讲解过这个问题,站在台上我们不能歪歪扭扭,这样我们的乐器就摆不准位置了,所谓我们声乐的乐器其实就是我们的喉咙,声带!站在台上两腿要稍稍分开,这样更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和声音的平衡性! 平时不论是考试还是比赛还是演出,老师常常都会让我们从网上多看一首歌曲的角色饰演,要求我们要知道这个歌曲的背景,角色的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投入到歌曲的感情里面,舞台的表现非常的重要,是渲染气氛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一个演唱者站在台上没有任何的表达就很难把情感传递给观众,所以一定是除了我们的唱功之外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 紧张; 心理素质;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79-001
声乐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不仅可以愉悦听者的心情,同时也可以熏染听者的情感。但是,如果声乐表演者不能调整紧张心理状态,也就不能达到以上作用。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紧张心理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矫正方法,促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进行声乐表演,以提高声乐表演的效果。
一、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成因
1.歌唱前没有充分准备
有的孩子由于演出任务紧,刚刚拿到一首新歌,草草学会,没有精雕细琢,隔天就要演出,或者伴奏没有合好就要上台,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2.学习方法不当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偏重于发声练习,而忽略了技巧与歌唱的结合,这种现象在初学者中多有出现,他们对歌唱技巧的练习往往只满足于练声中,或者仅仅注重高音,而对整个歌曲缺乏完整的训练,造成孩子在演唱时心中无数,加深紧张程度。
3.客观环境的影响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好,上台后看到众多陌生的面孔,怕唱不好受到观众嘲笑,再加上舞台的环境与教室有很大区别,舞台的空间大、灯光强、温度高,在这种环境演唱自身听觉效果跟平时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造成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矛盾,导致表演失败。
4.生理原因
由于儿童声带比较娇嫩,如果前一天休息不好或者进行了剧烈运动,声带就会充血无法持久的支持声音,另外,孩子在患感冒期间发声器官会发生变化,孩子唱出的声音不同于往常,这些改变会造成演唱者的紧张。
5.期望值过高
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也将影响其正常发挥。通常,这样的孩子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在达不到要求时产生极大的压力,使其在声乐表演中频繁出错,从而影响表演效果。
二、克服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训练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起到情感激发、调动导向、持久坚持、排他暗示等作用,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紧张心理的矫正,以充分发挥良好心理素质在提高声乐表演效果中的重要作用。
1.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定要选择熟练的演唱曲目,充分的练唱,做到旋律烂熟于心,歌词脱口而出,声音与伴奏二者合一,才能胸有成竹,没有心理负担。
2.不选择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歌曲
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可反复试验,定出切合自己音域的调,使之在演唱时,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如果改调后还是力不从心,就应当机立断,更换歌曲。
3.敢于面对失败
演唱者要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敢于丢面子,敢于表现自己。在台上要表现出镇定的姿态,不要刻意要求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只需要享受演唱过程。
4.良好的声乐技能
演唱者要以科学的歌唱方法为基础,以平时认真扎实的练习为前提,做到“艺高人胆大”,就算有突发状况发挥失常,也能保持最基本的水平。
5.多增加舞台经验
舞台经验对歌唱者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经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观察、总结和积累取得的。很多孩子在平时训练中表现很好,在实际登台时却出现“舞台恐惧”、“怯场”等问题,这与学生现场实践经验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平时应该多带孩子参加各类演出,从而促使其在强化表演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现场实践经验,使其歌唱时保证良好的心态。
6.良好的艺术修养
真正要把歌曲唱好,就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深刻的理解歌曲,做出正确的艺术处理,少年儿童也是如此,这就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摩、欣赏、学习等手段培养孩子良好的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声乐表演技能进行训练,同时还需要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通过各种途径改善紧张心理问题,促进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声乐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
[2]张贺香.浅论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产生与克服[D]南京艺术学院,2008
[3]曲永新.学生在声乐演唱及考试中的心理恐惧原因分析及其解决方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01)
[4]文小珍.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7,(18)